第一篇:公安行政法论文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研究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研究
摘 要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五个过硬”——政治过硬、业务过硬、素质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来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公安民警作为最重要的政法队伍,定是要努力做好。在同年的十一月,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广东深圳调研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安部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在社会生活中,民警的执法行为规范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全民媒体的时代,涉警舆情层出不穷,在涉警网络舆情事件中,公众参与积极主动,反映出公众对公安执法的监督达到新的高度。因此,必须加强公安民警执法行为的规范化,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除了这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公安机关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任务。只有规范了民警的执法行为,才能让人民群众认同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才能让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更加有效,才能巩固公安工作赖以存续的群众基础。
关键词:公安民警 执法规范 困境 对策
第一章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概述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公安机关是政府手下的暴力机关,主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安民警作为公安机关的最重要的主成部分,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1.1 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的概念
执法,通俗一点讲就是法律执行,是一个实施法律、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的行为。
规范,一般的释义是约定俗成或者明文规定的标准。
综合上述两个概念,执法规范化是约定俗成或者明文规定的一个实施法律、保证法律效力的行为,也就是其他人所说的——执法工作必须合乎法律并具有明确统一的标准,且内容公正,形式文明。
而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就是,人民警察在法律的框架内,在社会活动中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1.2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的目的和意义
规范的执法行为能够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面对一些突发的事件前,能尽自己所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规范的执法行为能够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时,能够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当事人双方能够心服口服,意识到执法者的正义;规范的执法行为能够提高执法的质量,增加执法的效率,提高公安民警办案的质量。
第二章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的现状
目前公安民警执法工作全国各地的水平都不一样,做得比较好的有浙江、北京、山东、上海这些地方,但是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还是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公安民警执法行为标准度不够、执法行为不文明、不公正、不严格,人民群众反映还是比较激烈的。为了公安队伍的发展,在2016年5月20日出台了《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2.1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标准化建设
为了让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那就要有标准去指导。为此,从公安部到各地公安机关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例如,2009年公安部编制出版了《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并先后在2011年和2016年全面修订完善,按照执法流程建立起覆盖各个执法环节的标准体系,为公安民警执法提供了权威、详尽的操作指引。2.2 执法流程信息化建设
各地的公安机关现在基本上都是使用执法记录仪的,通过音像的记录方式,记录执法活动的全过程,保障人民群众和公安民警的权益。2.3 执法监督管理
执法监督现行的大多是公安内部监督,为了让公安民警更好的执法、更好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从法律、法规入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还建立了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加强案件审核工作等考核评议制度。
外部就是人民群众的手机,在这个全民媒体的时代,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大多会被群众看到,并用手上的手机拍摄并上传至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微博等公众平台,在这样的执法环境下,民警只能谨言慎行、严格按照执法流程来执法办案。2.4 执法公开化建设
现在的公安局都开始建立网上公安局、微信公众号等,我得知的情况,基本上浙江的每一个公安局都有属于自己的公众号,每天都会在公众号上推文,让人民群众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一些事情,并学习到一些预防诈骗等犯罪手法的技巧。像杭州公安还搞了一个警察叔叔的APP,方便群众在手机上就能办理网上预约、罚款缴纳、申请。
第三章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与时俱进,逐渐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执法规法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公安部和各级公安机关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教育和培训。但是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公安民警的执法素质、执法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提升。3.1 规范公安民警执法行为缺乏实效性
虽然想着去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行为水平,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是与理想有着较大的差距。因为有些基层民警会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本领差,面对新的要求、新的问题,缺乏应变措施,没有相应的办法来解决。
第一,法治理念不足。在面对新的社会格局的时候,教育民警法治理念的教材老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近几年改革十分频繁,各种法律、法规层出不穷,无法契合当代民警的思想理念。还有就是培训的方式方法陈旧,无法调动民警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民警学法的能力不足。不论是新民警还是老民警,大多数的民警无法深入学习法律。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在基层做事,事情繁重,一连加班一个多礼拜都是正常的事,休息的时间都不够,就更不会抽出时间去学习法律。其二是满足于眼前,感觉自己能够应付各种普遍的案件,没有心思去学习。从自身和环境来看,民警是没有很强的学法能力。3.2 执法监督缺乏前置性
执法的监督往往都是在事情发生以后才跟上的,具有后置性的的特点。在全民媒体的时代,网络舆论出现以后再去解决就比较晚和被动,一些事情被曝光之后,就会发现都是监管不严,力度不大造成的。3.3执法公开缺乏社会性
虽然现在执法公开化了,但是社会参与度不高,群众了解的人数也比较少,尚未建立起一个以社会公众参与需求为导向的执法公开制度。
第四章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的对策和建议
4.1 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和能力
通过组织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和培训,强化民警的法治思维,加强领导干部遵法守法和依法决策的意识。结合实战加强执法能力的培训,提高民警的对于侦查破案、警械使用等能力。深化改革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度,加深等级考试内容,从外部迫使民警夯实自身的执法理论功底。4.2 完善执法制度
从执法制度方面入手,约束执法民警的行为方式,让民警执法时遵守法律法规。我们可以细化执法标准和指引,就像公安部编制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一样为公安民警提供健全、完备、可操作的执法指引。现在的改革正朝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前进,就要完善这个执法制度,这可以让民警坚持全面客观及时收集证据,进一步排除非法证据,弥补证据的瑕疵。4.3 完善执法监督管理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大对受案立案的监督的力度,法制部门和检察机关加强对案件的审核。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程序,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不断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要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批评、投诉、控告和举报,积极反馈并解决问题。
4.4完善执法信息化建设
完善改进执法办案的信息系统,从受案到移交起诉,实施全程网上办案。优化健全执法现场录音录像制度,给民警配备质量优良的执法记录仪。打造“阳光警务”,优化执法信息查询服务,建立生效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决定文书网上公开制度等。加强对民警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强化民警对于网络信息的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执法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建刚,《人民警察意识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毛羽,《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河北师范大学,2014 【4】夏厦,《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扬州大学,2015 【5】赵鹏远,《公安民警治安行政执法中的不作为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2015 【6】潘杰宏,《增城市公安局巧政执法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南交通大学,2014
第二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论文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摘要:近年来,公安民警执法中的非人性化带来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民警对人性化执法的理解还存在误区,“放弃严格执法”、“软弱执法”和“人情化执法”等等一些问题,淡化了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观念。国家每年都制定出大量的法律规定和执法行为准则,这些法规制定出来就需要人为地去实施。而在公安民警们在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是各不相同。何为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非强制暴力等手段办理案件,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合理和公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依法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依照法定的职权和法定的程序,在充分尊重执法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实现执法公正的一项专门活动。关键词:人性化;公安管理;执法 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基本理论内涵
(一)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内涵
所谓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是一种把“人”作为执法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给予其人文关怀,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执法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安部门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公正执法与执法效果的统一。人性化执法首先是一种执法管理模式,人性化执法是党和政府对所有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而人性化执法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人员提出的新要求、高标准,是依法行政的最高境界。促使其自觉配合解决执法管理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正确推进人性化执法工作,对人性化执法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特征
和谐执法具有文明执法、人性执法的内涵。它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特征:一是合法性;和谐执法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决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和立法精神。二是合情合理性;和谐执法应该是法、理、情的有机结合,让行政相对人在领略法律的威严和神圣的同时,享受和谐执法带来的“温情”与“体恤”。三是保护性;它注重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和社会、家庭、个人和谐关系的保护,体现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四是以人为本;它要求在执法活动中知民情、察民意、体民忧,是人性化执法为民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价值
1.人性化执法有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推行人性化执法的最终目的可以增强广大群众对法制文明和守法意识,对执法行为能自觉认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实施和监督创造出一种能够满足人性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广大群众都知法、守法,法制社会才有坚实基础。其次,人性化执法也是执法的自身需要。法制社会的保障是正确地执法。这是人性化执法的出发点和最基本要求。2.人性化执法依法办事,“法”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将个体的力量约束到一个集体当中去,并为这个集体服务,以产生更大的能量而提高效率。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本性的东西是相通的,通过情感因素营造—种和谐的社会环境,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运用人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来激发其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执法效率。共同构建一种认同感,使得执法工作顺利开展。目前人性化执法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 依法执法与保障执法对象权益的问题
执法部门每天都可能会处理案情,执法机关面对教养、拘留、罚款都已司空见惯。但对于当事人和他的家庭来说,一辈子可能就这么一回。而对于依据的法条、执法的程序他们未必都清楚,不清楚就很有可能产生不理解、不相信,难沟通。多说几句话、多几个问题,对执法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对当事人却是非常之重要,并很有可能将今后直接影响到执法效果。执法中要履行好告知程序,现场解疑释惑,使被处罚人明明白白、心服口服,消除他们心头的疑惑,保护被执法者对象的正当权益。目前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在人性化执法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主观抽象的认识,弱化法律的认识和人性化与人情化的认识。
1.主观抽象的认识。部分民警办案素质不高,执法随意性大,证据意识淡薄又执法质量低下。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思想时,既不是如同一些人认为似乎是很抽象、玄而又玄的东西,也不是一讲到以人为本,局限在做好人好事、给孤残人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捐款、捐物等方面狭隘的范围内。其实,在生活当中这一思想也是非常具体的,而且时时刻刻都在每个人的身边,关键是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扑捉并把握能充分体现这一思想细小事情、环节,把这一思想落实到具体管理工作中去。
2.弱化法律的认识。有些民警在办案中不会全面收集证据、科学固定证据、综合运用证据,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揭露犯罪和证实犯罪;有的民警头脑中没有执法质量这根弦,存在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在证据不到位的情况下,就随意对嫌疑人采取强制办法,对法律禁止的执法行为,屡禁不止。人性化执法不是弱化法律,也不是说严格执法就不要热情服务,或者说热情服务就不敢严格执法了,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要通过规范、文明执法去体现热情服务,同时热情服务又为严格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者之间是互相依托、辩证统一的,并非相互对立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人性化执法,偏重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就不是真正的人性化执法。
3.人性化与人情化的认识。法律是由人制定的,也是由人来执行的,它不是标准化流水线上生产的工业产品,只求整齐划一,甚至千篇一律。但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人情化执法和自由化执法,而是制度化执法再一次的升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产物。人性化是说在严格管理前提下的人性化,而不是无原则的自由化的宽松管理或不管理。人性化管理不是丢弃管理原则,这个自由是有度的而不是无规矩的自由,而是注意对人的尊重。比如:在执法过程中,警察的态度一横,他就很容易下不来台,嫌疑人就不会主动配合工作。特别是双方当事人都在气头上的时候,如果警察不注意语气及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甚至使双方当事人都把火气撒在警察身上。假使还有沾亲带故徇私情,这样不但会失去人性,也失去人性中必须把握的尺度,也就使人性化执法向人情化执法转化。只有充分运用好法律的弹性和限度,通过合理、合法的技巧,将教育、疏导、保护等人性化关怀融入其中,才能取得最佳的执法效果。
(三)我国一些公安民警实践中非人性执法及其根源
1.几年前四川某地发生的一起事件。一个叫李桂芳的女性,在外面偷东西并吸毒,被警方逮住。李桂芳哀求警方通知亲属照顾女儿李思怡,但警方并未采取措施。被收容期间,李桂芳乞求警察放她出去,把锁在家中的三岁女孩李思怡放到亲戚家中再到派出所报到,被警察们拒绝。最后这个叫做李思怡的女孩,活活饿死。四川某地警察人性的缺失,这就是反人性。2.强制性手段的滥用。近年来,公安民警执法中不文明、滥施暴力的现象在各地均有所闻,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一些执法人员与相对人之间尖锐冲突,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行政法规确有必要的强制性,甚至允许执法过程中采取某些强制手段。而强制手段展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确有震慑违法、安抚民意的作用。但由于特权思想,少数执法人员以管人者自居,甚至把群众作为专政的对象,故在执法过程中,强制手段的实施则被驶入以法律和国家名义滥用公权的误区。
3.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上主要存在的野蛮执法,个别执法人员把执法和管理活动作为谋取小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工具,以权力“寻租”,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甚至“权色交易’,虽有又重打击,确又轻保护,忽视民权、民意、民情、民心,忽视对公民权益尤其是私权利的充分保护。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权利的保护,权利保护程度是衡量一国法治和依法行政发展进程的标尺之一。对权利的保护体现在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生存条件之上。重打击,轻保护,任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等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对权利的漠视。非人性化执法的根源就在于把执法当做专政工具、当做惩罚工具,不尊重人性。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要求 从根本上说,“为人民服务”,正确的在认识上相信、尊重群众、理解、关心群众;在工作中联系、团结群众、引导、依靠群众,真正倾听群众呼声,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群众的力量与才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准则。要做到切实保障人性化的行政执法,就是要把公安民警执法从非人性向人性进行转化,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执法应正确认识人的本性 首先,人类欲望是人体各种器官渴望得到满足而通过相应的生理到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而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所特有。人性化执法是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人到了特殊的时期会有双重性格。所处的环境因素,决定着双重性格中的哪一面表现更突出一些,当只有两方面的表现处于较平衡状态时候,人类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执法中,通过自己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宽严相济、刚柔并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缩小人类永恒的本性与工作环境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中,人文关怀是不可或缺少的,尤其是现在追求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巴特勒关于人性的三个层次结构的理论主要是指感觉、嗜欲、情欲和情爱等,欲望是人性中的最低层次;自爱和仁爱构成了人性的第二个层次;反省或良心是人性的最高层次。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文关怀应该蕴涵在各种社会活动之中。警察的执法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理所当然也应该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执法的反省,同时,同情心、理解信任对于产生高度合作的行为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不可能制造出来,只能在一个精心构建的人性化的执法的环境中才会自发产生出来,而不是一谓追求的效率。而人性化执法则是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的主要途径。从而构建新型和谐警民关系。还须牢记,靠所谓的监督和压迫是得不到良好的执法效果的。公安民警执法的正确角色定位
公安民警执法应坚持保护和服务的执法理念,应将自己当作一名社会的服务者。我国香港警方坚持“服务为本, 精益求精”的执法理念,并将“服务为本, 精益求精”执法观念的内涵进一步延伸为一个“抱负”、七个“目标”、八项“价值观”。一个抱负:使香港继续成为世界最安全及稳定的社会之一。七个目标:维护法纪;维持治安;防止及侦破罪案;保障市民生命财产;与市民大众及其它机构维持紧密合作联系;凡事悉力以赴,力求做得最好;维持市民对警队的信心。八项价值观:正直及诚实的品格;尊重市民及警队成员的个人权利;以公正、无私和体谅的态度去处事和对人;承担责任及接受问责;专业精神;致力提供优质服务达至精益求精;尽量配合环境的转变;对内对外均维持有效的沟通。香港警方的执法角色定位值得借鉴。
(三)加强执法监督,人性化执法应制度化
不受监督的权力导致腐败是不计其数,执法民警的执法活动必须接受监督。我国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中国对警察执法设置了五种制约机制:第一种;在警察机关内部的设立督察机构;第二种;刑事侦查要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第三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议会)有权对警察执法活动进行质询;第四种;新闻媒体经常对警察机关的阴暗面进行曝光,进行舆论监督;第五种;当事人对警察的行政执法行为不服时,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实践证明:加强对警察执法的监督,才能抵制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它既可以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可以促进警察队伍的廉政、勤政建设,本身也是对警察的一种爱护。避免将人性化执法泛化成“人情化”或偏离法制还应当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人性化执法基本原则应当是“合法性”原则。法律的尊严必要得到维护,人文的关怀不能滥用。假如超越了人性化的执法的范畴,法律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惩罚作用,影响其对犯罪的威慑力。法就是法,它有严格的范围、界限,超越了其界限,法就会被滥用,或被弱化法的威严、法的效力将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那么,社会秩序将被破坏。因此,把握人性化执法的“度”,非常重要。要避免以人性化作为借口,将执法的“人性化”泛化成“人情化”,避免将人性化执法当作是一场“政治走秀”,一句天天挂着嘴边的口号,流于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同时,如果偏离了合法性的原则,则有可能导致人性化执法偏离法制的轨道。须知,法律对于行政执法本身有严格的程序要求,维系着法律尊严和法制权威。也不能因为过分强调人性化执法而忽略法律的强制性。同时,还要不断改革警务体制,不断探索警务运行的新方法、新思路,使人性化执法走上积极的一面,相对固定的模式,从而促使执法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时刻呈现出高标准。
(四)加强自身培训,提高民警执法法律素质 对公安民警行为要有约束力的法律、纪律等规范外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培训,通过不同手段措施,开展不同学习内容及理论知识,不断地去提高民警自身涵养、修养。努力提高公安民警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加强培训、教育,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打破特权思想,树立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培养服务意识。执法和管理工作关怀就是要将人的解放、尊严、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将民主、公平、宽容、诚信作为执法和管理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应特别注重提高执法者思想品德,加强其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特别是要强调公平、公正的思想和理念。否则,人性化真正就会成为“人情化”,打着人性化的旗号,把执法作为实现个人私利,作为礼物随意“赠送”的情况将在所难免,同时为腐败的滋生又提供了条件。那么这样的话就违背了法律的用途了。结语:
法律有着不可侵犯的权威,法的确是刚性的,但这样并不影响执法“刚柔相济”的效果,同样可以灵活多样化,而不是冰冷的,缺乏人情味的法律,当然,在同样“刚柔相济”的同时体现出了出人性、人权和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度”。在此并不去违反法律,从而可以更好的体现出道义和感召力,社会在不断进步,公民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相对于执法者而言,也要适应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改善工作方法。有些执法民警,在执法的过程中要么就是一副僵化的模式、一种不近“人情”的态度,要么就是自己找借口放弃法律的原则和威严,一味迎合世俗的观念,采取消极的方法对待法律,从而导致法律威信的丧失,致使政府权威的下降,造成无政府的假象。那法律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用处,“人性化执法”是社会新形势下对执法工作的要求,是法治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要求。同时,“人性化”执法,应当是执法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它提倡以人为本,注重服务质量执法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当人文关怀的阳光真正照耀到每一位公民,各种社会冷漠、歧视才可能逐渐乃至全面消除,公民的各种权利才可能得到最为全面的保护、尊重和实现,社会的每位成员才可能更有尊严和价值地生活着!
参考文献:
[1] 张秀丽.对于“人性化执法”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
[2]迈克尔·贝勒斯.法律的原则[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3] 符传伟.试论我国刑事执法工作的人性化[J].新西部,2007。
[4] 黎慈.沟通:实现人性化执法的有效保障[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5]公丕祥.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 伍玉功.论人性化执法[J].湖南社会科学,2006。
[7] 刘文.论“人性化执法”的实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8]洛克.叶启芳,等译.政府论·下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 伍玉功.和谐社会与警察人性化执法[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梁尚学.坚持人性化执法保障社会的和谐与公正[J].公安研究,2005。[11]许秀华.执法人性化刍议[J].行政与法,2005。
[12]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学版。[13]余达红.论公安派出所的执法人性化[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
第三篇:公安执法规范化问题研究
【摘 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对于公安机关有效履行法定职责,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利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安执法规范化;依法执法;程序正义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91-01
一、当前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宽与严的关系上,偏重严
在贯彻“严打”方针,准确理解“严打”精神,正确把握刑事政策上,存在着一些偏差,没有很好地区别对待不同情况、不同性质、不同对象,过多地强调了严厉打击的一面,缺乏宽严相济,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纠纷调处工作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矛盾纠纷的扩大和社会对立面的出现。
(二)在疏与堵的关系上,偏重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利益机制和利益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大量产生。
(三)在惩罚与教育的关系上,偏重惩罚
一些民警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教育不是万能的”“惩罚是最好的教育”“重典才能治乱”等思想的影响,对于犯罪嫌疑人、外来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等特定对象,随意采取各种强制性措施、滥收保证金、滥罚款、乱收费等,以罚款、拘留、吊扣证照等代替警告、调解、教育等问题依然存在,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四)在实体与程序的关系上,偏重实体
公安机关在执法办案中,违反法律规定程序的行为仍为数不少。一些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民警不同程度地存在 “只重办案结果,不重办案过程;只要案子破了,违反程序没什么”等错误思想观念。在行政执法中,处罚程序简单粗糙,不履行告知程序、随意拒绝听证、复议等情况时有发生。
(五)在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偏重管理
长期以来,一些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民警存在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切实维护稳定,“只有管理,才有权力”等片面认识。
二、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问题原因探究
(一)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理念落后
主要表现在对执法理念、执法管理、执法监督等各方面的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口头上支持,内心却十分抵触。一些民警传统的执法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特别是法治意识和人权保障意识没有很好确立。
(二)民警整体素质不高,执法业务不精
一些民警疏于学习,知识陈旧,习惯于经验办案,执法办案过程中,盲目为绩效执法、为考核执法、为领导执法,一味追求处罚指标,导致执法畸轻畸重。一些民警依然存在“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重口供、轻证据”等思想问题。
(三)执法监督方式单一,监督机制薄弱
案件审核中,有些审核人员把关不严,使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现。法制、督察、纪委、信访等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使得某些执法环节成为“监督空白”。
三、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一)打牢思想基础,转变执法观念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首先要以打牢领导干部执法规范化的思想基础为前提,推动全警执法思想大转变,将执法规范化思想植根于各级领导机关和各基层单位负责人的心中,进一步明确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思想上打牢执法规范化的根基。
(二)着力整治顽症,转变工作作风
抓执法顽症的整治和执法作风的扭转,是推动执法规范化的关键。要以整治执法顽症为突破口,推动基层执法作风的大转变。要以基层执法单位为重点,通过认真查摆、征求意见、专项检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和认真梳理,以群众接触最密切的户籍窗口、最敏感的接处警窗口、最直接的社区窗口、最重要的执法窗口为整治重点,以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服务作风、执法作风为目标,对照自身存在或身边发生的情况,认真查摆顽症。
(三)落实各项措施,提升执法公信力
要将执法规范化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上,推动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提升。只有把执法规范化思想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打击违法犯罪、抓好治安防范、服务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才能真正实现执法质量和执法效益的双赢,实现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提升。
(四)强化执法检查,注重执法培训,加快执法综合考评机制建设,提升执法水平
严格实行民警定期培训和“轮值轮训、战训合一”制度,研究探索教育培训的新机制,确保每位民警每年轮训一遍,解决民警法律知识更新、法律素质提高的问题。
(五)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执法活动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切实从程序上、实体上对民警的执法活动作出规范。制定和完善各项执法制度是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健全完善覆盖各个执法领域、各个执法环节的程序规定和实体规定才能减少和杜绝执法的随意性。
(六)改进民警执法方式,讲究执法艺术
执法方式主要表现为执法态度和执法艺术,二者直接影响执法效果。总队根据近年来执法环境的变化,特别加强了对民警在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果上进行培训。
(七)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民警执法行为约束
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从制度上对民警的执法行为进行约束。完善警务公开制度和执法告知制度,扩大警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公开执法程序、执法进度、执法结果、执法文书,提高执法工作透明度,努力使公平正义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
第四篇:国外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论文
摘 要:伴随着法治国思想的传播和独立行政法院制度的发展,在法国逐步产生和形成了行政法治原则和行政均衡原则。这两项原则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法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整体。
关键词:法国行政法 行政法治原则行政均衡原则
法国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素有“行政法母国”之誉,其行政法被许多国家奉为典范。法国最先从理念上承认行政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并通过行政法院富有创造性的努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行政法体系。支撑这一庞大的行政法体系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使法国的行政法体系虽然规模宏大但不显得杂乱无章,虽然范围广博但却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法国著名法学家勒内。达维在谈及法国行政法时自豪地说:“一系列行政法原则已经形成,它完全可以和民法原则媲美,而且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①]深入研究集中体现法国行政法精神的基本原则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和领会法国行政法的基本内涵、主要观念和规范体系,同时,这对在国情上与法国有许多相同之处的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法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法国行政法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概言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法国行政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经济、思想准备,大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独立行政法院制度直接标志着法国行政法的产生,并使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之行政法院模式与英美法系之普通法院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正是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的法治国思想和独立行政法院制度的发展,在法国逐步产生和形成了行政法治原则和行政均衡原则,这两个原则被认为是法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法治国思想的影响
在法国,法治国的思想产生于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前的启蒙时代。以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作为武器向宗教神学和君主专制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其中,作为古典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的孟德斯鸠和卢梭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法治国的思想。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制衡论”、卢梭的“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论”都包含有丰富的法治国思想。他们倾向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权力不是绝对的,国家和个人都应服从法律,法律保护个人权利,不受国家权力的非法侵害。”[②]启蒙思想家的法治国思想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爆发进一步深入人心,并成为法国宪法的一个重要原则。1789年《人权宣言》第5条规定:“……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不得受到妨碍,任何人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该宣言的第6条规定:“法律表达普遍意志。所有公民皆有权亲自或经由其代表来参与法律之形成。不论保护抑或惩罚,法律必须对所有人一样。……”。上述规定都是当时法治国思想的表现。
个人的自然权利是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构造其法治国思想的逻辑起点,这种学说对于弘扬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但是,随着法国的政治风云变换和垄断资本对加强国家权力的需要,建立在形而上学的个人主义之上的自然权利说被实证主义社会法学派的学说所取代。以狄骥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法学不是从个人的自然权利出发,而是以社会的连带关系为逻辑起点对法治国的思想进行了阐述。狄骥认为:“法律的强制力量并不来源于统治者的意志,而是来源于法律与社会相互依存的一致性。由此,法律对统治者的约束同其对庶民的约束一样严格,因为统治者与庶民一样,也受建立在社会相互关联性基础上的法律规则约束。”[③]狄骥与启蒙思想家的法治国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在使国家的公权力受到法律的控制和约束方面是一致的。比如,狄骥认为:“国家必须遵守它所制定的法律,只要该法律未被废除。国家可以修改或取消某项法律;但只要该法律存在,国家限制行为,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都必须在该法律法定范围之内,而正是因为这一点,国家才是法治国家。”[④]
法治国思想的传播为法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首先,法治国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使国家公权力从属于法律,这种精神在行政领域的体现就是行政法治原则,即作为国家公权力之一的行政权也应当到法律的支配。其次,法治国思想不仅要求公权力服从于法律特别是制定法(形式法治国),而且进一步要求公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公平、正义的观念(实质法治国)。二战后,随着从经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行政权更加广泛地深入到法国社会之中。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法律赋予了行政机关更为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形式法治国思想的行政法治原则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为了加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行政法院通过判例发展出了行政均衡原则。该原则要求,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行政行为必须合理、适度、均衡。而这正是行政法院根据公平、正义等实质法治国的观念对行政行为提出的要求。
(二)行政法院制度与判例的作用
法治国思想在行政法领域的应用必须有制度性的保障才能使该思想变为生动的现实。在这方面,法国的行政法院制度与判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对法国行政法及其基本原则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另一重要因素。
“法国的行政法是由行政法院适用的特殊法律,而行政法院正是为适用行政法而创造的。”[⑤]大革命时期,法国人的一个共同信念是:最高法院代表旧制度,大革命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取消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干预。至今仍然有效的1790年8月16日—24日的法令宣布:“司法机构应当同行政职能相分离,法官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行政人员的活动,违者以渎职论处”。“这项规定意味着一个终点,但它却恰恰是法国行政法的起点的标志。”[⑥]自此以后,法国行政法院从最初的保留审判权到后来的委托审判权直至1889年通过“卡多案件”正式取消部长法官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逐渐同实际的行政相分离。这个分离的过程是行政法院的独立性逐步增强的过程,是行政审判权对行政权的监督逐渐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法国行政法及其基本原则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法国行政法院自创立以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它对推进法国行政法及其基本原则的发展起到了独特而卓越的作用。对此,美国学者莫里斯。拉朗热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行政法院所发挥的卓越作用真正是法国独创的。在这个国家里,政府经常变动,宪法也并不持久而来回更改,行政法院却是主要的稳定因素。它所赖以建立的原则,越过成文的宪法,构成一个真实的不成文的宪法。……在这个多次发生革命的国家里,行政法院以渐进的方式发挥作用,它做事既谨慎,又有效,有时也被急风暴雨所颠覆,但很快又达到恢复,就这样保持着国家的永久性和民族的连续性。”[⑦]法国行政法院在控制行政权滥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所起的作用尤为显著。在第五共和国创立宪法委员会之前,行政法院历年所发展的案例法几乎是唯一限制政府权力的法律。[⑧]行政法院通过判例的形式不仅率先发展了权力滥用理论,从而丰富了行政法治原则,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又发展了行政均衡原则。均衡原则与英国的合理性原则、德国的比例原则、日本的无瑕疵裁量请求权和裁量零收缩理论同属对行政裁量权的有效控制手段,但更能体现法国行政法特色。在比较法国新旧两个时代时,托克维尔认为二者唯一实质性的区别在于“大革命之前,政府只有依靠不合法和专横的手段才能庇护政府官员,而大革命以来,它已能合法地让他们违反法律。”[⑨]这种判断在托克维尔所处的时代也许是真知灼见,但是在后托克维尔时代,伴随着独立的行政法院制度的出现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说法已经与法国当代的现实显得距离过于遥远。
法国本是一个成文法国家,“同至今仍以判例法为基础的英国法相比,法国法则有以制定法为中心的法结构这种大陆法的特征。”[⑩]因此,法院判案原则上以成文法为根据,然而在行政法中起主要作用的却是判例。这是由法国行政法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一方面在公法和私法相互分离的传统之下,行政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审理不适用民法和其他私法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事项极为繁杂,法官经常遇到无法可依的情况,不得不在判决中确定所依据的原则。在法国,“行政法的重要原则,几乎全由行政法院的判例产生。”[11]一位法国行政法学家用生动的语言说,如果我们设想立法者大笔一挥,取消全部民法条文,法国将无民法存在;如果他们取消全部刑法条文,法国将无刑法存在;但是如果他们取消全部行政法条文,法国的行政法仍然存在,因为行政法的重要原则不存在成文法中,而存在于判例之中。[12]这几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却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判例对于法国行政法的重要性,也说明法国行政法的特点。在法国行政法中,判例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行政事务复杂多变,成文法难以适应这种速度;二是判例出自具有较高素质的最高行政法院法官之手,质量比较高。[13]此外,最高行政法院的判决,逐月逐年公开发表,供学术界讨论和研究,法学界对于判决的评价,也能提高最高行政法院判决的质量。
法国行政法中的原则大都先由法官或法学家们在案件发生后提出或创造出来,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的成为普遍性的成文法原则,如行政法治性原则;有的则仍处于判例状态,仅仅出现在法学家们的学术研究中,行政均衡原则即属此类。这些原则由判例产生,经过实践的检验,所以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正是法国行政法的优点之一。
综上所述,法治国思想的传播为法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独特的行政法院制度为之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而行政法院的法官则根据实践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行政判例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逐步推动了行政法治和行政均衡两项基本原则在法国的形成与发展。
二、行政法治原则
在法国,多数学者认为,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国内公法。调整行政活动是指行政活动必须遵守法律,在其违反法律时受到一定制裁,例如引起无效、撤销或赔偿责任的结果。这就是法国行政法学上所谓的 “行政法治原则”。具体而言,它是指法律规定行政机关的组织、权限、手段、方式和违法的后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并积极保证法律的实施。[14]该原则是法治国思想在行政法领域最为重要的体现,是法国行政法的核心原则。
(一)行政法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行政法治原则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
1.行政行为必须具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只能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采取行动,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根本要求。对于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未明文禁止,就可以自由行动,而无须法律授权。但是,对于行政机关来说,则没有这种自由,而必须严格遵循“凡法律所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规则。这是行政行为与公民个人行为的最大区别。唯有如此,才能使行政机关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行政机关的权限(包括事务、时间和地域三方面),主要规定在宪法、法律等成文法之中,当成文法规定不明确时,行政法院根据法的一般原则对成文法的规定进行补充和解释。行政机关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自由行动,否则,构成“无权限”。无权限行为是最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在越权之诉中,“无权限”是行政行为被撤销的首要理由。但是,如果无权限机关所作出的行为,属于羁束行为,且该行为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有管辖权的机关在同样的情况下也只能作出同样的决定,行政法院对这种行为并不撤销,因为撤销该行为“并不影响行政决定的结果和当事人的利益,而徒浪费诉讼时间。”[15]
2.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要求。行政法治不仅要求行政行为的存在须有法律依据,而且进一步要求行政行为的实施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程序和目的。也就是说,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为过程必须合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法律对行政行为全程的监督和控制,使行政权在法律所设定的轨道上运行。但是,我们不能把行政法治的这一要求,简单理解为行政机关只能机械地把法的抽象原则适用于具体事件而没有任何斟酌选择的余地。行政行为有羁束行为和自由裁量行为之分,它们受法律制约的程度上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二者都必须受制于法律这一点是共同的,不可动摇的。根据行政法治原则,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如下法律要求:
第一,形式合法。形式合法是指行政行为的方式和程序符合法律的规定。法律往往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考虑对行政行为规定不同的形式和程序,比如行政条例的咨询、讨论和公布程序,行政处理的说明理由和书面形式等。由于法律规定的大部分形式和程序是出于保障相对人权利的考虑,因此行政机关必须遵守,否则行政法院将宣布该行为无效。但是,出于行政效率的考虑,行政法院对于形式违法的行政行为也并不是一概予以撤销,而是根据形式违法的具体情况分别作出撤销、不予撤销和补正等不同形式的灵活处理。
明确的管辖权与合法的形式共同构成了控制行政权行使的主要条件,无权限和形式上的缺陷是国家参事院(最高行政法院的前身)撤销行政决定的最初的两个理由。在当代的法国,形式和程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因为“手续不仅限制每个公务人员的权力,也使每个公务人员受到其他公务人员的制约和补充。”[16]比如,法国在1978年公布实施了《改善行政机关与公众关系法》,1979年公布实施了《说明行政理由及改善行政机关与公众关系法》,1983年又公布实施了《行政机关与其使用人关系法令》等单行的行政程序法。
第二,目的合法。行政行为的目的合法也是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首先,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的一般目的,即必须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而不能出于以私人或党派或者所属团体的利益。例如,当某家旅馆与市长的某个亲戚开办的旅馆形成竞争时,该市长不得以危害公共秩序为借口关闭该旅馆。其次,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授权的特别目的。例如,在1875年的巴利塞诉省政府一案中,行政法院撤销了省长作出的关闭巴利塞先生的火柴场的决定,理由是该行为的目的不是法律与规章授予他权力时要保障的目的,而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部门的利益。[17]
行政行为的目的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是行政法治原则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在法国行政法治进程的初期,只要一种行政行为是由具备法定权限和资格的行政机关依据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作出的,行政法院就会认定该行为合法,而不问该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随着行政法治的进一步发展,行政法院发展了滥用权力的理论,根据该理论,行政法院可以审查行政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如果行政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符合法律规定,该行为将被行政法院以滥用权力为由予以撤销,从而使每一项行政行为都处于行政法院的监督和控制之下。行政法院对行政行为目的和动机的审查极大地扩展了行政法治原则的内容,狄骥认为这导致了自由裁量行为概念在公法领域的消失。[18]
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除了要求行政行为的形式和目的合法之外,还要求行政决定的内容和法律根据合法。
3.行政机关必须以自己的积极行为来保证法律的实施。行政法治有两层含义:消极的行政法治和积极的行政法治。消极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方式、程序和目的。积极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机关以自己的积极行动保证法律的实施,这是法国行政法治原则的最新扩展。
根据积极行政法治的要求,不仅行政机关拒绝作出实施法律的具体行政处理决定构成不作为的违法,而且当法律和上级机关条例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制定条例,而行政机关不履行该义务的行为同样也是违法的。法国最高行政法院在1959年的一个判决中声称,行政机关在情况需要的时候如果未制定有效的条例来维持秩序,就是违反法律。[19]1969年,最高行政法院又重申了上述观点:当制定行政条例为实施某个法律所必要时,行政机关有义务制定这个条例。[20]
(二)行政法治原则的限制
行政法治原则是法国行政法的主要原则,行政法院利用该原则对行政行为进行广泛的监督,对防止行政权的滥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无论是行政处理行为还是行政条例都受到行政法治原则的支配。但是,该原则的适用是有限制的,不能适用于行政机关的某些行为,这类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政府行为。行政法院出于避免与总统、议会和管理国际关系的当局发生正面冲突的实际政治需要,对下列的政府行为提起的诉讼不予受理:
第一,涉及政府与议会两院之间的宪法关系的行为,比如总统召集议会或推迟议会的命令,终止议会会议或解散众议院或参议院的命令等。
第二,政府的外交行为,也就是涉及法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行为。比如政府对于国际条约的磋商、签定、批准、执行等行为。
第三,总统根据1958年宪法第16条在国家遭到严重威胁时,根据情况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另外,总统根据宪法第11条将法律草案提交公民复决的行为。
政府行为制度主要是行政法院通过判例创造的,其范围也主要是行政法院的判例所决定的。在法国,先后有政治动机理论、统治行为等理论对于政府行为的存在予以辩解。但是,无论如何解释,既不受行政法院监督又不受普通法院监督的政府行为毕竟是对行政法治原则的破坏。因此,随着法律地位的巩固和提高,行政法院通过判例逐渐缩小政府行为的范围,从而扩大行政法治原则的适用范围。比如在1875年拿破仑亲王诉战争部长案中,行政法院抛弃了“政治动机”理论,实质上缩小了不受行政法院审查的政府行为的范围。另外法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原则上不受法院的管辖,但是最近行政法院也通过案例减弱了这一原则性。[21]
2.特殊情况下的行政决定。特殊情况下的行政决定是指在发生了诸如战争、自然灾害等的特殊情况下,行政机关为了保证公共秩序和公务运行的连续性而采取的特殊行动。特殊情况在最初是指战争,之后特殊情况的范围越来越广,扩展到和平时期发生的危机和紧急情况,比如发生全国性的罢工或者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等。
对于特殊情况下的行政决定,行政法院不能用合法性原则进行审查,否则,这类行政决定可能都会因为违法而被撤销,这将使行政机关在面临特殊紧急的情况时,不能迅速采取行动以消除现实存在的威胁,以维护公共利益和保证公务活动连续进行。但是,特殊情况下的行政决定对公民权利和自由是极大的威胁,必须对其加以制约和限制。因此,行政法院通过判例发展了行政法的另一项基本原则,即行政均衡原则。行政法院运用均衡原则对特殊情况下的行政决定进行监督和制约,从而维系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
上述可见,行政法治原则的适用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但是,随着政府行为范围的逐渐缩小,该原则的适用范围正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为了加强对自由裁量行为和特殊情况下的行政行为的监督,行政均衡原则作为行政法治原则的补充应运而生。
三、行政均衡原则
在法国,行政均衡原则(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主要是适应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需要而出现的,它是法国行政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逐渐强化的产物,是法治国思想进一步深化的表现。二战后,法国行政法院的权力迅速加强,逐渐取得了独立于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到1970年代形成了对行政权力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并建立起一整套以行政法治原则为中心的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监督和行政法院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加强了对社会的干预,行政事项迅速增多,行政自由裁量权出现了日益扩大、难以监督的趋势。法院对自由裁量的行政行为和特殊情况下的行政决定难以直接运用合法性原则进行监督和控制。在此情况下,行政法学家们根据具体案件总结出了一些在特定情况下适用的、作为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均衡原则。
(一)行政均衡原则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均衡性”作为行政法院对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监督或审查的原则,其含义目前仍没有一致的解释。大体说来,它是行政法院在行政机关具有自由裁量权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在无法依据法律条文或其他原则对行政行为进行裁决的情况下,监督、审查、决定是否撤销一定行政行为的法律手段。它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理、行政决定是否适度,审查事实与法律适用是否一致。其根本要求是“合理均衡”。[22]该原则的本质是行政法院通过对行政行为的均衡性审查,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维护行政机关和相对人之间,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一般认为,下列行为违反了均衡合理原则:[23]
1.判断事实明显错误。在很长时期内,行政法院只审查行政决定的合法性而不审查行政决定的适当性,以免以行政法院代替行政机关,妨碍行政效率。事实问题属于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范围,行政法院不评价行政机关事实上是否应当作出某项决定。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为了加强对自由裁量权的监督,行政法院在“越权之诉”中开始审查作为行政行为根据的事实问题,将“判断事实明显错误”作为撤销行政行为的理由之一。所谓“明显错误”是指不需要专门的知识,任何通情达理的人根据一般的常识都能看出的错误。当一个行政行为存在这类错误时,必然会造成事实和法律适用之间的失衡或者不相称。“当行政决定的结果看起来有背良知、丑恶可耻、违背逻辑(例如,在公职部门中,一个小小的错误导致解职)时,法官将撤销这个决定。”[24]而且,随着地位的逐渐提高,行政法院以越来越灵活的方式来判断“明显”的特征。“判断事实明显错误”是行政法院对自由裁量行政行为进行均衡性监督的最常见方式。通过这种均衡性监督,行政法院力图保持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
2.手段与目的不相称。行政机关有选择达到行政目的手段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不是没有限制的。在有多个手段可以达到法律所规定的目的情况下,如果行政机关所选择的不是对行政相对人损害最少的手段,则属于手段与目的不相称。手段与目的不相称造成了对个人权利的过度侵害,使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行政法院对行政行为手段和目的的均衡性监督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第一,适用警察行政领域。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1933年的“本杰明”案。在该案中,本杰明先生要求举办一个艺术研讨会,但是,市长担心发生骚乱,因此以维持公共秩序为由,下令禁止研讨会的举行。最高行政法院认为,市长可以采取其他手段达到维持公共秩序的目的,如召集大量警察,既可以避免骚乱,又不至于对公民的自由构成威胁。再如,在1953年的一个判决中,行政法院撤销了市长的一个命令,市长规定集市上的流动商贩必须具有对第三人伤害保险的保险单,法院认为为了保护公共安全,这项规定对进行危险表演的艺人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对于贩卖糖果和花卉的商贩来说是过分的。[25]第二,适用于监督“特殊情况”下的行政决定。对于特殊情况下的行政决定,法院无法进行合法性监督,但是,为了避免该类行为造成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造成过度的侵害,行政法院仍然要对行政行为进行均衡性审查,这包括审查特殊情况是否存在;行政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是否是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其行政是否与当时的情况相适应,是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可见,在上述的两种情况中,行政法院同样是致力于在公共秩序和公民的自由之间,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寻求合理的均衡以避免行政权对相对人的过度侵害。
3.损失与利益失衡。这是指行政决定所要实现的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害结果之间不相称,失去平衡的情况。行政法院对行政行为的这种均衡性监督主要适用于计划行政与公用征收相关的领域。如在计划行政领域,行政法院曾经以一个飞机场开放计划可能花费的资金与有关市镇可能提供的资金之间不成比例为由而宣告该计划违法。[26]又如,在1971年的一项判决中,行政法院根据均衡原则拒绝了居民诉请撤销某项市政工程计划的要求。在该案中,法院认为该工程计划中修建一条公路的得益高于因此而征用拆除的90所房屋的价值。在类似的另外一个案件中,尽管地方议会为了公共利益具有提供牙科诊所的广泛权力,行政法院仍然可以审核是否有必要在该地区设置诊所以及公共投资与收益是否相称。[27]在上述案件中,由于行政机关拥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行政法院难以应用行政法治原则进行监督审查,同时,由于这类案件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法官中也很难找出“判断事实是否明显错误”,因此,法院往往审查公共工程计划所可能得到的效益和可能引起的损害之间是否达到了平衡。法国法学家古斯塔夫。佩泽尔在谈到法律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限制时指出:“在为公益事业而进行的行政征用方面,今天法官监督是否存在对私有财产的损害,财政成本和可能对社会产生的不便,或征用是否损害其他公共利益,它所代表的利益是否过分。”[28]可见,行政法院对这类案件的审查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权衡各方面利弊的结果。法国行政法学称这种权衡是“损失和利益对较表”。[29]由于损益平衡监督实际上最接近于对行政行为进行妥当性的判断,因此在实践中的运用受到严格的限制。
(二)行政均衡原则的限制与前景
在法国,行政法院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表现为合法性审查,对行政行为是否合理、妥当和均衡的监督被严格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目前,行政法院只能将该原则适用于对行政处理的审查而不适用于对行政条例的监督。在实践中,行政法官尽量不应用均衡原则,而是采用行政法治等原则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审查。因此,行政均衡原则是以行政法治原则的补充的面目出现的。
行政均衡原则的适用之所以有上述的限制,一方面是分权的需要。行政权和行政审判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有必要保持二者之间适当的分离和独立,这在客观上要求行政审判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应当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以免行政审判权过分侵犯行政权,妨碍行政效率;另一方面是历史传统的原因。“独立的普通和行政法院为法国保持了基本法治,从而在动荡的政局背后为社会带来了稳定。但或许是大革命的冲击,法国的法院至今坚持着谦逊的外观。”[30]大革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行政审判权依附于行政权,因而行政机关也就放心地接受了行政法院的监督。但是,随着地位的逐步提高,行政法院对行政权实行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监督,这种情景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唤醒法国人对大革命前的最高法院的回忆。因此,行政法院对行政权的监督在富有创新性同时又是非常谨慎的。行政均衡原则的适用实质上相当于对行政行为是否适当的审查,这已经达到了行政权和行政审判权相互交叉的灰色地带,稍有不慎,就有行政审判权侵犯行政权,行政审判权代替行政权之嫌。因此,行政法院在适用均衡原则时也就格外小心谨慎,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
如上所述,由于分权和历史等原因,行政均衡原则的适用存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应当看到的是该原则对控制行政自由裁量行为和政府日渐扩大的特殊权力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行政法院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表面上是利用的行政法治原则,实则应用的是行政均衡原则。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行政法院独立地位的进一步巩固和权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社会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和特殊情况下的行政决定加强监督的需求的不断增长,该原则在法国行政法中将发挥将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该原则已经超越了行政法领域,为法国宪法委员会所继承,用以审查法律的合宪性。[31]同时,该原则也超出了国界对其他国家的行政法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比如,英国上议院认为,英国行政法将来有可能接受这一原则,作为审查行政行为的一项依据,并承认它相当于英国的“温斯伯里不合理性原则”(Wednesbury principle of Unreasonableness)。行政法学者约威尔和莱斯特尔也主张英国应引进和移植这一原则,以弥补英国行政法原则的缺陷。[32]从现实看,均衡性监督在欧洲法中也已经得到了实际的应用,比如,欧洲法院在“超热牛奶许可案”、“消毒牛奶进口案件”、“产品国籍标志案”以及“原油进口案”等一系列案件中都运用了该原则。[33]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一原则将不仅对欧洲大陆行政法产生更大的影响,也将会被英国行政法所接受而带来英美法系行政法的变化。
作者: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和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②] 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③] [法]莱昂。狄骥:《宪法学教程》,王文利等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④] [法]莱昂。狄骥:《宪法学教程》,同前,第29页。
[⑤]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和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同前,第102页。
[⑥]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和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同前,第115页。
[⑦] [美]莫里斯。拉朗热:《国政院》,《图莱法学杂志》1968年第1期。转引自袁曙宏、赵永伟:《西方国家依法行政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依法行政的启示》,《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⑧]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⑨]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95页。
[⑩] [日]早川武夫等:《外国法》,张光博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5页。
[11]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12] [法]弗德尔:《行政法》,1984年法文版,第107页。转引自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同前,第22页。
[13] 参见胡建淼:《比较行政法-20国行政法评述》,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页。
[14] 这里涉及的“法律”,是指广义上的法律,在法国包括:宪法、法律、欧共体的规则和指令、法的一般原则、判例和条例。
[15]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同前,第689页。
[16] [法]莫里斯。奥里乌:《行政法与公法精要》(上册),龚觅等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41页。
[17] 参见胡建淼:《外国行政法规与案例评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616页。
[18] [法]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冷静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171页。
[19] 见法国最高行政法院1953年Doublet案件的判决。
[20] 见法国最高行政法院 1964年 11月 27日 Dame Vre Renard案件判决。
[21] 参见胡建淼:《外国行政法规与案例评述》,同前,第614页。
[22] 王桂源:《论法国行政法中的均衡原则》,《法学研究》1994年第3期。
[23] 参见王桂源:《论法国行政法中的均衡原则》,同前。
[24] [法]古斯塔夫。佩泽尔:《法国行政法》,廖坤明等译,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5—46页。
[25]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同前,第472页。
[26] 赵娟:《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27] 张千帆:《法国的国政院与行政行为的司法控制》,《中国法学》1995年第3期。
[28] [法]古斯塔夫。佩泽尔:《法国行政法》,同前,第47页。
[29]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同前,第699页。
[30]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同前,第6页。
[31]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同前,第98页。
[32] [英]勃伊伦:《英国行政法中的均衡原则》,《牛津法律研究》1992年第2期。转引自王桂源:《论法国行政法中的均衡原则》,同前。
[33] 赵娟:《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比较研究》,同前。
第五篇:公安民警基本行为规范
公安民警基本行为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市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根据《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公安民警基本行为规范是公安民警必须遵守的从警指导思想和执行警务的基本准则。
第三条公安民警基本行为规范通过对公安民警的基本活动原则、工作程序、办事规则、言行举止和行政纪律进行规范化,培养公安民警的优良作风,树立公安民警良好形象,确保各项公安工作的圆满完成。
第四条各级公安机关全体民警要把本规范作为努力的方向和日常准则,明确“应该做的”、“必须做的”和“不能做的”,逐步把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
第二章政治方面
第五条公安民警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六条公安民警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强烈的爱国热情,热爱本职工作,忠实履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第七条公安民警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方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八条公安民警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以“忠诚奉献、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情系百姓、竭诚为民的民本精神,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执法精神,不畏艰险、敢打必胜的攻坚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协力同心、步调一致的团队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石家庄公安六种精神。
第三章廉政方面
第九条公安民警要为警清廉,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便利为个人、配偶、子女和亲友牟取各种不正当利益。
第十条公安民警不准从事第二职业,不得从事各种营利性商业活动。
第十一条公安民警要自觉维护自身形象,非因公不得出入娱乐场所,不得耍特权。
第十二条公安民警不准徇私枉法,不准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不准吃拿卡要,不准侵占群众利益。
第十三条公安民警应当厉行节约,不得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
第十四条公安民警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定期向群众汇报廉政工作,加强对自身的约束。
第四章警务方面
第十五条公安民警应当热爱学习,争做知识型民警,熟练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公安业务基础知识以及与公安工作相交叉的各种相关业务知识,自觉锻炼和培养各种专业技能。
第十六条公安民警应当24小时接受群众报警,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时,应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妥善处置。公安民警应当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活动。
第十七条公安民警在警务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
(二)泄露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
(三)工作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或在执勤期间吸烟、饮食、闲聊、进行娱乐活动等影响公安民警形象的行为;
(四)对待群众作风粗暴,态度冷漠,语言生硬,办事推诿、拖拉,刁难群众;
(五)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犯罪活动;
(六)违法实施处罚或者收取费用;
(七)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不依法履行义务;
(八)为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讨债、逼债、插手经济纠纷;
(九)利用职权强行推销各种商品;
(十)其他违法、违纪、违规的行为。
第十八条公安民警应当热情接待前来办事、求助、咨询的群众,要起立、要让座、要倒水、要主动搭话,要态度和蔼、语言文明,对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要告知群众民警办公的场所和地点,对不属于本单位业务范围的事项,要耐心向群众进行解释,并尽可能的提供应办理的部门或单位,不得推诿、扯皮、耍态度。
第十九条各级公安机关窗口单位的民警要按照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要求,自觉遵守窗口单位服务规定,坚持依法、公开、公正,便民、利民、亲民、和民。在服务行为上,除应遵守公安民警公共的行为准则外,还应当做到:
(一)举止得体,执法、服务规范,做到热情接待不冷漠、热情服务不推诿、热情办事不拖拉、热情解释不急躁;
(二)严格依法办事,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执行有关办事时限的规定,认真落实A、B岗制度,对符合法律规定、手续齐全的事项,应当当场办结;手续不全的,应当指导群众完备手续,第二次办结;对依法不能办理的,应当向群众讲明政策,解释清楚;
(三)严格按照法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严格执行有关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严格执行票据的管理和使用制度。
第二十条公安民警要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实事求是地解决信访问题。凡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都要依法受理。对于投诉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信访事项,要认真负责地予以解决。
第二十一条公安民警要认真执行首问首接责任制:
(一)对来访办事人员,先接受询问的本单位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有义务解答来访办事人员询问的事项或给予提供帮助,不得借故推诿;
(二)询问者提出的事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首问责任人必须耐心解答,并及时认真予以办理;
(三)询问者提出的事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首问责任人应当把询问者引导到有关部门,移交给有关人员负责办理。
第二十二条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增强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要严格执法程序,做到公正、文明执法。
第二十三条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杜绝下列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问题:
(一)有案不立、立案不实;
(二)不履行法定职责,执法不作为;
(三)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降格处理;
(四)办理案件法律手续不全。
第二十四条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杜绝下列执法办案质量不高,违反程序执法问题:
(一)在办理刑事案件中使用强制措施不当,违反法定程序限制人身自由;
(二)使用传唤、讯问违法、犯罪嫌疑人措施不当;
(三)执法措施超法定范围和法定期限;
(四)在办理治安行政案件中出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不准或适用法律错误、引用法律条文不全等问题;
(五)告知诉权不当,先执行后裁决;
(六)单人制作讯问、询问笔录;
(七)不按规定使用询问、讯问笔录;
(八)卷宗装订不规范。
第二十五条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杜绝下列职务违法违纪问题:
(一)刑讯逼供,体罚、虐待犯罪嫌疑人,侵害违法、犯罪嫌疑人其他正当权利;
(二)滥用强制措施,滥用留置措施;
(三)指派或放任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参与执法活动;
(四)违反规定使用武器和警械;
(五)执行讯问、询问等调查取证工作时替代当事人、知情人或违法、犯罪嫌疑人签名;
(六)滥收乱罚,利用办案权力搞创收,侵犯群众财产利益。
第二十六条公安民警应当自觉遵守法律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制定的条令、条例、警令、禁令、规定,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做到政令、警令畅通,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努力提速工作过程,提高工作质量、务求效率、效能、效果。
第二十七条公安民警应当自觉遵守值班备勤制度:
(一)值班人员职责:接待报警、报案、检举、控告、投案自首或者其他原因来访的人员;发生案件、事故或者其他紧急情况,立即报告上级,并按照上级指示或者预案做出应急处理;及时、妥善处理公文、电话等;维护本单位工作、学习、生活秩序,承担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二)值班人员要求:坚守工作岗位,切实履行职责;按时上岗,不得无故迟到、早退,不准擅自离岗,不得进行妨碍值班备勤秩序的娱乐活动;严格履行交接班手续,认真做好值班记录。
第二十八条公安民警应当自觉遵守请假销假制度:
(一)下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人员离开本地区,必须向上一级公安机关领导请假;
(二)公安民警工作时间非因公外出,必须按级请假,按时销假,未经批准,不得超假或者逾假不归;
(三)如遇紧急情况或者工作需要时,请假人员应当立即返回单位;
(四)执行特殊或者紧急任务时,一般情况下,不得请假。
第二十九条公安民警应当自觉遵守会议纪律:
(一)与会人员一般要提前10分钟到达会场。到会时间另有明确通知的,严格按照会议通知执行,不得迟到;
(二)与会人员进出会场要做到依次有序,并严格按照会议组织人员指定的位置就坐;
(三)与会人员须携带会议记录用品,并认真做好会议记录;
(四)开会期间与会人员一律关闭手机或调为震动状态。严禁在开会期间接打电话;
(五)开会期间不得无故走动。因特殊情况需提前退场的须经组织会议的领导批准;
(六)开会期间与会人员要坐姿端庄、精神饱满、精力集中,严禁吸烟,严禁交头接耳,严禁翻阅与会议内容无关的报刊、书籍等。
第三十条公安民警应当遵守证件使用的规定:
(一)证件是证明公安民警身份和执行职务的专用凭证和标志,除工作特殊需要外,公安民警不得使用与实际身份不相符的证件;
(二)在依法执行职务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公安民警应当随身携带证件,并主动出示以表明人民警察身份;
(三)证件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涂改、复制、转借、抵押、赠送、买卖,严禁将证件用于非警务活动或者非法活动;
(四)公安民警发现证件遗失、被盗(抢)或者严重损坏、无法继续使用的,应当及时报告、补办。
第三十一条公安民警应当遵守驾驶机动车辆的规定:
(一)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做到安全行车,严禁超速行驶,强行超车、疲劳驾驶和酒后驾驶;
(二)驾驶技术不熟练者不得单独执行任务,严禁民警无证驾驶;
(三)要认真执行车辆检查和保养制度;
(四)车辆外出执行任务时,要严密组织;
(五)严格车辆出勤制度,严禁使用公车办私事;
(六)严禁违反规定使用涉案车辆。
第三十二条公安民警在日常警务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石家庄市公安民警文明用语、服务忌语基本规范》的规定,文明执勤、规范用语。
第五章仪表方面
第三十三条公安民警应当严格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穿着警服,保持警容严整。
第三十四条公安民警在执行公务时应当保持正确的站恣:
(一)侧放式:两腿并直,脚跟并拢,脚掌分开呈V字型,双手自然垂放在腿部两侧,手指稍弯曲,呈半握拳状;
(二)前腹式:两腿并直,脚跟并拢,脚掌分开呈V字型,双手相交放于小腹部;
(三)跨立式:两腿分开,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双手背后轻握,放在后腰处;
(四)丁字式:一脚在前,将脚跟靠于另一脚内侧,两脚尖展开90度,呈斜向丁字型,双手轻握,放在腹前,身体重心在双脚(此式限女性);
(五)非敬礼状态时,站立姿势可以变换,但不得将身体倚靠在物体上,不可双手抱胸或叉腰;
第三十五条公安民警在执行公务时应当保持正确的坐姿:
(一)上身正直,腰背可不靠或稍靠椅背,两腿自然弯曲,两脚平落地面,不要晃腿、卷裤管或以手抱膝;
(二)男民警两膝间的距离以一拳为宜,女民警两膝不应分开,女民警着警裙入座时,应把裙子向前拢平;
(三)切忌二郎腿、“О”形腿,不可前俯后仰、过分仰靠等,着警装时不得席地而坐,等车等人时不得蹲在地上。
第三十六条公安民警在执行公务时应当保持正确的步姿:
(一)走路姿态要端庄,脚步要轻,不要弯腰驼背,不要相互勾肩搭背;
(二)两名以上人民警察徒步巡逻、执勤时,应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威严有序。
第三十七条公安民警在日常警务活动和执行勤务时应当严格遵守正确的敬礼规范要求。敬礼方式主要有举手礼和注目礼。举手礼是人民警察着装时,在规定情况下使用的礼节;注目礼是在规定不行举手礼的场合和情况下使用的礼节。
第三十八条公安民警敬礼的动作要求是:
(一)行举手礼时应着装整齐,上体正直,右手取捷径迅速抬起,五指并拢自然伸直,中指微接帽檐右角前端2厘米处(戴无帽檐警帽时,微接太阳穴上方帽墙下沿),手心向下,微向外张(约20度),手腕不得弯曲,右大臂略平,与两肩一线,同时注视受礼者;
(二)行注目礼时应呈立正姿势,目光随受礼者移动,时间视情况而定。
第三十九条公安民警在下列时机和场合的敬礼规范是:
(一)参加重大活动或升国旗时,着警服列队的公安民警应当自行立正、行注目礼,带队人员应当行举手礼;未列队的公安民警应当行注目礼;奏、唱国歌时,应当自行立正;
(二)晋见或者遇见上级党政领导、公安机关领导时,着警服的公安民警应当行举手礼;因携带武器装备或者执行任务需要,不便行举手礼时,应当行注目礼;晋见或者遇见本单位经常接触的领导和其他同志时,应当互相致意;
(三)公安民警交接岗时,应当互行举手礼;不同单位的公安民警因公接触时,应当主动致意;
(四)交管部门民警在纠正违章时,应当先敬礼。
第四十条公安民警在下列时间和场合可以不敬礼:
(一)在检验室、机房、病房、诊室等场合;
(二)在侦破案件和处置群体性、灾害性事件现场作业时;
(三)参加文体活动和体力劳动时;
(四)其它不便于敬礼的时间和场合。
第四十一条公安民警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保持良好形象:
(一)穿着警服或者执行公务时,不得边走边吃东西,不得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不得背手、袖手、插兜、搭肩、挽臂、揽腰;
(二)在公共场所不得失态,不得高谈阔论,不得高声喧哗、嬉笑打闹,不得在公共场所修指甲、剔牙齿、掏鼻孔等;
(三)不得参加宗教、迷信活动;
(四)外出时必须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人民警察的声誉。
第四十二条公安民警应当注意修饰仪容,做到整洁、卫生、自然:
(一)不得纹身,不得染指甲、留长指甲,不得化浓妆;
(二)男民警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卷发(自然卷除外)、剃光头或者蓄胡须,女民警发辫不得过肩;
(三)衣着要清洁、整齐,不应有污渍和皱痕,皮鞋要擦亮,帽子要刷净;
(四)着装时不得佩戴项链、耳环、手镯等饰品。
第六章道德方面
第四十三条本章主要对公安民警在社会交往和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加以规范,重点是如何正确处理同事关系、邻里关系等社会关系和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亲戚关系等家庭关系。
第四十四条公安民警应当遵守日常交往的基本礼貌准则:
(一)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共道德;
(二)拜访、会客或邀请他人商谈工作,要事先预约,按时赴约;
(三)尊重老人和妇女,出入应对他们予以照顾,应让他们先行。
第四十五条公安民警应当遵守会见时的礼节准则:
(一)初次相识,一般由第三者介绍或者自我介绍;介绍时,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同志介绍给妇女;介绍时要把姓名、职务说清楚;介绍到具体人时应有礼貌地以手示意,不要用手指指点点,更不要用手拍打别人;自我介绍时要讲清自己的姓名和身份;
(二)会见时通常要互相握手致意,一般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时可先向对方问候,待对方伸手后再握。
第四十六条公安民警应当遵守谈话时的礼节准则:
(一)社交场合谈话时,要自然、和谐,对方发言时要注意倾听,不要左顾右盼,不要随便打断对方发言、讲话;
(二)谈话时做手势的动作不要过大,谈话声音不要过高或过低,以让对方能够听清为宜;
(三)谈话时,距离不要太近;
(四)谈话要注意分寸,不要交头接耳,讥笑他人;
(五)谈话时要适可而止,要让别人有机会讲话;
(六)如果别人正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应待别人谈完;有急事需插话时,应先打招呼,表示歉意。
第四十七条公安民警在工作中要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要尊敬上级,维护上级威信,及时向上级报告和请示工作,尽可能地帮助上级排忧解难;要正确对待上级的批评,加强理解和沟通。
第四十八条公安民警在工作中要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要尊重下级,认真听取下级的意见,支持下级行使职权,帮助下级做好工作,要正确处理下级的功过得失,做到赏罚分明。
第四十九条公安民警在工作中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克服自身缺点,当同事需要帮助的时候,要热情相助,赢得同事的理解和信任。
第五十条公安民警在生活中要处理好与街坊邻里的关系,应当做到:
(一)通情达理,互帮互助,说话做事要多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和善相处;
(二)尊重他人,杜绝猜忌,应当尊重邻居的民族习惯和风俗,切忌强加于人;要消除对他人的嫉妒心理,承认相互之间的差异;邻居之间出现矛盾时,要多做自我批评,多与邻居沟通交往,加强了解和信任,切忌胡乱猜疑;
(三)增强辨别力,约束好自己,要努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说三道四,自觉维护和睦团结的邻里关系。
第五十一条除了同事、邻里关系外,公安民警在日常工作、生活交往中还要注意处理好其他社会关系:
(一)要注意处理好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要注意分清职责,掌握分寸,不争权力,不推责任,互不干涉各自职权范围内的事务;
(二)要注意处理好和工作对象的关系,要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特别是在与群众打交道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得以势压人。
第五十二条公安民警在处理夫妻关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夫妻双方要建立平等的婚姻家庭地位,一方不应对另一方在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的自由加以限制或干涉;
(二)夫妻双方要建立互相信任的婚姻家庭关系,不要互相猜疑;
(三)夫妻双方在生活上要互相敬重、互相爱护,在工作中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出现矛盾时要互相礼让、互相体谅,遇到困难时要互相安慰、互相勉励,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四)夫妻双方应当自觉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共同分担家务,共同支配家庭财产,遇事商量,互相理解,避免出现家庭矛盾。
第五十三条公安民警在处理家庭亲情关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要赡养自己和配偶双方的父母,在经济上主动给予扶助,在感情上给予温暖,对生病的父母更要尽孝心;
(二)要尊敬自己和配偶双方的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见,关心父母的起居冷暖;
(三)要避免同父母发生矛盾和意见分歧,做事前要注意先同他们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遇有隔阂,要保持忍让的态度,不要同年长者发生冲突。
第五十四条公安民警在抚养教育子女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对子女抚养教育的义务,不得任意打骂,虐待子女,或者放弃抚养;
(二)要教育孩子有正义感,与人为善;要善于同儿女讨论和商量问题,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要敢于放下架子,承认错误;
(三)要有效地控制孩子的错误行为,要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批评要严肃诚恳,恰如其分;
第五十五条公安民警在处理和夫妻、父母、子女以外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时也应当注意遵循互敬、互助、互谅、互让、互信的原则,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第七章保密方面
第五十六条公安民警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当遵守保密工作规定的基本原则,即:
(一)不该说的秘密不说;
(二)不该知道的秘密不问;
(三)不该看的秘密不看;
(四)不擅自通过非保密渠道传递涉密信息。
第五十七条公安民警应当严格遵守文件、信息保密规定:
(一)秘密文件应通过机要寄送,不准在传真机上传送;外出递送秘密文件,不准办理其他无关事项;
(二)利用计算机存储、传输秘密数据信息必须采取加密措施,对秘密数据磁盘、磁带和打印纸要严加管理;
(三)复印秘密文件必须经过领导审批,并办理登记手续,计算机秘密信息磁盘的拷贝,要进行严格的登记、审批,所有复印件、拷贝磁盘要同原件、原盘一样严格管理,以防泄密现象发生;
(四)秘密文件传阅应由机要人员或者指定人员负责,未经批准,不得扩大阅读范围;外来人员使用存有秘密数据的计算机时,应指定磁盘区、限定存取范围等,防止泄密;
(五)秘密文件、计算机信息应定期清理,按要求收集、立卷、归档、备份,不得擅自销毁。
第五十八条公安民警应当严格遵守会议保密规定:
(一)凡规定不准记录会议内容的会议,不得在会场录音、录像;
(二)参加会议的人员不得泄露会议有关秘密内容。
第五十九条公安民警应当严格遵守通讯工作保密规定:
(一)严禁密电明复和明、密混用;
(二)严禁使用普通电话传达密电;
(三)涉及秘密内容不得用明传传送。
第六十条各级公安机关民警应当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
(一)严格执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未经授权或公安宣传主管部门同意,不得接受媒体采访;
(二)对主要犯罪嫌疑人尚未抓获的重特大案件,团伙犯罪和集团犯罪、系列案件尚未查清的,不得公开报道;
(三)非职务行为,公安宣传干部和业务单位民警不得擅自为新闻媒体撰写纪实类案件新闻报道;
(四)经批准接受新闻单位采访的办案民警,不得随意向记者提供案件卷宗、现场图片和音像资料,不得随意提供案件受害人、检举人、证人以及相关的未成年人的个人资料;
(五)在新闻报道中,应当使用规范称谓;不得出现涉及公安机关各种秘密手段运用的提法、情节和具体内容;不得使用内部用语;不得渲染作案手段、凶杀场面及色情细节。
第八章涉外方面
第六十一条公安民警在外事活动中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我国参与的各种国际公约所确定的基本准则;
(二)坚持内外有别原则,既要做到热情友好,讲究礼仪,又要坚持内外有别,特别是在外事接待中,绝不允许以友好、坦诚为借口,向外宾提供任何不利于我方的情况和资料;
(三)严格执行外事纪律,言行必须遵循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和统一的对外口径,不得自行其事;
(四)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待人处事,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在任何外事场合中,都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维护国格、人格,做到不卑不亢;
(五)严格保守国家秘密。
第六十二条公安民警在外事接待和涉外案件处理中应当遵守的规定:
(一)在外事接待中,应体现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平等原则,对待大小国家的公民应当一视同仁;
(二)在外事接待和涉外案件处理中应当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在外事接待和涉外案件处理过程中要保持公安民警自身的良好形象,注意礼节、礼貌;
(四)在外事接待和涉外案件处理过程中要严格依照我国法律和有关国际公约处理问题,自觉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维护法律尊严。
第六十三条公安民警因公、因私出国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一切行动要符合民警的身份,言论要有分寸,礼貌要合乎常规;
(二)不得出入不正当的娱乐场所;
(三)对重大国际问题,对外表态要符合我国对外政策;
(四)严守国家机密;
(五)不得随意接受礼品;
(六)要厉行节约,防止浪费;
(七)要自觉遵守入境国家的法律、法规。
第九章实施保证
第六十四条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全体民警要牢记职责和使命,熟悉掌握本规范的内容、标准和要求,严格按照各项规范执法、办事;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公安民警基本行为规范,为民警做出榜样;同时,也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加强对民警遵守行为规范的检查和督导。
第六十五条公安民警行为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将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民警目标考核。
第六十六条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渠道,并通过建立健全信访、举报等项制度,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大社会各界对民警遵守行为规范的监督力度。
第六十七条各级公安机关政工部门作为队伍管理主要机构,负责组织本单位民警行为规范的具体执行和落实。
第十章附则
第六十八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全体民警,其他工作人员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六十九条本规范由市公安局政治部负责解释。
第七十条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