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普法教育与当代大学生

时间:2019-05-13 15:5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普法教育与当代大学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普法教育与当代大学生》。

第一篇:高校普法教育与当代大学生

高校普法教育与当代大学生

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近几年来频频在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上出现,这个犯罪群体就是——大学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体现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水平,高校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对于增强大学生活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校园是一个开放的多元性的学习环境。学生突然之间缺少了家长的监管与约束,易导致了高校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马加爵案件”尚未平息,广州又发生了校园暴力事件:一名大四的男生追求一名女研究生不成,竟趁夜将其杀害;还有被闹得沸沸腾腾的药家鑫事件······不禁让人疑惑高校学生到底怎么了?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人事保障局两名公务员在办公室遇刺,经警方调查确认犯罪嫌疑犯周一超现年22岁,是浙江大学农业学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原因他在该区公开招考公务员中,已通过笔试,面试,但健康检查 不合格,未被利用,因情绪悲观,产生报复念头,迁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导致行凶杀人。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对象,能给予的最恰当的解释是:现行法制教育模式,根本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那么从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中分析,我认为主要是两点: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2,社会和学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就从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主要重心仍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在乎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导致现在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在内守法概念也就十分淡漠。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从社会大环境看,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响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脱离中学的高压束缚来到大学这个充满自由的地方,思想上的放松,他人的不良居心就极易走上歧途。即便事发之后在如何后悔莫及也于事无补。

当前高校法制教育仍处于不受重视的处境,关于法制讲座数量甚少。加强高校法制教育亟待解决,1,学生仅能从思想政治课中获取一定的法律知识。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育大纲和教学实践中,高校的法制教育一般是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的独立性。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占据了大部分,在有些高校甚至全部是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因此学生的法制教育长期受到冷落,因此学生的法制意识极其缺 乏与薄弱,甚至导致无视法律的存在。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是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若将法制教育从思想首道德教育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科目,这将会是一个历史的突破与创新。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法制意识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2,关于法制讲座数量甚少。在当代大学生还未真正的走出社会,没有经历风雨后的成熟之前,除了开设专门的法制课程之外,法制讲座是必不可少的。从广东省十所不同层次高等院校“各学期开设法制讲座”调查,学校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并未对学生加强法制意识方面做出重要安排。可以想像 “亡羊补牢”的讲座或会议对已经发生恶性事件的当事人来讲,有何意义呢?这不得不说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对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种失职。

从高校所呈现的漏洞不难理解现实大学生犯罪的屡屡发生。因为道德和法律对维系社会秩序有着互补性。所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不能忽略道德教育。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道德和法律来维护正常的秩序。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软手段。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把正确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灌输到人 的意识中去,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行为、品格、习惯,达到自我调节,自我监督的效果。法律代表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硬手段,是没有任何个人 感情色彩的。法律是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并以道德为社会支持。“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现在要努力转变重智轻德的局面。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的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才更有可能地自学受到法律的约束,从而才能在正常的法制社会道路上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大学生在法制教育中,爷应当学会运用法律作武器。如今,社会犯罪率逐年增多,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这未尝不是一种打击社会犯罪率的好办法。在物质化的知识经济型的社会中,竞争日益激烈,若学生拥有良好的法律素质,定能避免因竞争压力带来的邪恶行为,减少很多犯罪事件的产生。

加强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通过普及法制知识,深入群众传播法制知识,才能让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学会运用法制知识思考个人行为,懂得运用法制知识作武器保护自己。大学生深入了解法制知识,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可以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撑起一把法律的保护伞,避免因丧失理性,一时冲动之下犯下的终生错误,避免因利益诱惑而误入歧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目前在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疲软情况,而且又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代的大学生在双重压力的影响下,应当具备良好的分辩能力,正确看待社会出现的问题。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社会大舆论,大学生应该持有自己的主见。面对各种情况,大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因一时冲动而触犯法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面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并且切忌迷信邪教,杜绝再度出现“天安门自焚”事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与法同行,坚持科学,杜绝迷信。

在此我有几点建议: 1,我认为《学生手册》不应只是学校的摆设和纸上谈兵的文件。学校在开展学生教育时应突出《学生手册》的依法治校性。2,高校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自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12月4日,作为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所以我建议应当在法制宣传日开展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开展各种活动,如“法制小知识有奖竞答、法制知识现场询问、法制知识情景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收获知识。3,适应改革高等教育大纲。法制教育是现在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设法制课程,可以克服死板教学,以创新形式为我们学生展现法制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传播法律常识,让我们学生贴近法制生活,使我们印象更加深刻,提高我们的法制意识。4,高校应当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养和师德的培养。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其实是非常大的,有些影响可以说是终生的。那么这就要求:”教育人者,必须先受教育。"这也就要求高校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具备一定法律常识的教师队伍。5,关于法制讲座的数量甚少,所以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当不定期开办相关讲座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法制讲座,提供案例分析,用活生生的案例提醒学生时刻遵纪守法。讲座结束后,也可组织班级开展主题班会。

我相信经过学校与我们学生的努力大学会越来越美好,法律会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我们也会时刻记住守法。使大学生犯罪事例成为历史不再发生,社会也因我们而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繁华。中国更会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加强大因为中国少年强会使中国更强。

第二篇:当代高校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与分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与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具有较高学历的一个社会群体,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栋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党员是我国党的建设者的新鲜血液,大学生入党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但是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就业形势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甚至存在功利化、投机性倾向,从而影响党员队伍的质量和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文章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几种形式及形成原因

关键字:大学生入党入党动机多元化价值取向原因大学生入党动机现状分析

在大学生中积极培养和发展新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伴随着高校大学生入党热情的日益高涨,大学生要求入党的人数剧增,各系院党支部发展在数量上得到了保证,但如何保证质量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要求入党的学生很多,但入党动机却是多元的,当前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归结为以下几种:

1.1崇高信仰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入党动机端正,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对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感情,他们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并将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崇高政治信仰和毕生追求的目标。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能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能处处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入党动机价值取向正确且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类大学生群体。

1.2 完善自我型:当代的大学,已经从一个纯粹教授学生技能的高等学校转变成为让学生有机会升华自我、提高价值的大平台,这使现在的大学生更关注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很多同学认为入党能够有更多机会提高个人的政治修养,完善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他们仅仅把入党作为一个政治标准,而不是政治追求,对共产主义信念的理解很肤浅,只是组织上入党而没有从思想上入党,这类大学生更加接近于崇高信仰型,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在入党动机上有很大改变。

1.3.功利实用型:现在的学生大多把入党当成打造择业就业竞争资本的功能性手段。他们急于尽快实现程序上的组织发展,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具体表现为行为上的“入党前抢着干,入党后挑着干”的特点。另一部分人则是为取得党票,为了将来工作或者考取公务员时多一份保障,表现为在某一阶段追求动力较足,一旦达到组织的认可,得到本系院党支部的认可他们就会回到原来的本质面目。他们认为,入党可为自己未来的名、利、权等方面获取政治资本和实惠。受社会腐败风气的侵扰,入党从政谋利的成长思维路径,或多或少地在他们脑中根植。同时,他们认为,入党更有机会被选拔为主要学生干部,能在评优评先评奖时得到实惠,能得到各种各样的好处等,这样的眼前小利更加激发了其追

求入党的动力。

1.4 虚荣被动型:在高校中,能够加入党组织的往往是少数优秀学生如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每个能进入党支部的学生都会是集各种荣誉以一身。因此,“共产党员”这一称号和荣誉划上了等号。少数大学生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追求入党。他们大多希望通过入党来体现个人的价值,来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能力,但政治上不够成熟,思想认识肤浅,对入党的终极意义认知不明,对党员的义务与责任不理解。此外,有些学生本人的入党意愿并不强烈,但父母却很重视,在父母的规劝甚至压力逼迫下,被动地递交了入党申请,这类学生一般缺乏自主精神和内在积极性,在入党问题上缺乏恒心和毅力。

1.5从众型:社会心理学认为,同辈群体之间在心理志趣上有较强的示范和感染作用,在行为选择上会出现从众附和、跟风随流的倾向。在当前大学校园中,入党热潮集中表现有低年级的班级集体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现象就我校这种现象很普遍,这里或许包含有党建工作者的作用但是大多数还是跟风;这一类型的入党主体在动机上表现为被动性和自我虚荣性,他们大多没有从实质上理解党员的政治责任和应承担的社会义务。而是基于“别人写我也写,否则显的太落后,太没有政治素养”。大学生入党动机偏差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多元化,是个人认知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工作环节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个人认知因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组织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入党程序及条件都很陌生。据有关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弱化,对组织缺乏深入了解。正是由于在思想认识上的欠缺,加之大学生年纪轻,社会阅历浅,缺乏政治鉴别能力,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些理论疑惑区和一些深层次问题;听到一家之言就会改变对党的认同,这是造成入党动机不端正的重要原因。

2.2 社会因素:大学生入党动机状况,也是社会现实在大学生思想中的一种折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形成的“实用主义”,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一部分大学生把入党作为增强择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为就业而入党。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严峻形势,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现状严重供大于求。在这种买方市场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具备各种能力和成绩外,许多用人单位也十分看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党员无形中成为某些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条件。这些就业现状使不少大学生把获取一张党票作为自己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以便于毕业时增加择业竞争的砝码。由此看来,一些在校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出功利化趋势有着促使它产生的现实环境。

2.3工作环节因素:由于高校党建工作队伍与申请入党学生规模的比例较为悬殊,党建工

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大多只注重初期的教育考察,对入党后的再教育意识普遍弱化;存在着任务式、指标式的量化培养倾向;存在突击准备材料、轻过程教育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党员质量。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

鉴于大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当务之急。要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方法,加强教育和引导,加深大学生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

毛主席曾经说的:“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这段话教育我要切实履行好共产党员的光荣义务,不论组织上是否入了党,我们都应该做到在思想上率先入党,克服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时时端正入党动机,争取早日真正成为党的队伍中的一员

第三篇:关于高校普法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校普法教育的思考

摘 要:自五五普法工作实施以来,全国各高校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学、依法管理、民主决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校园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氛围日渐浓厚。但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法制基础课吸引力不够、法制教育宣传形式单一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高校普法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拟通过高校实施普法工作三进、三优化的措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普法教育;三进;三优化

一、高校在普法工作中的地位

高校作为人口和知识密集的单位,在普法工作中既是重要对象,又是重要力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校是普法工作的重要对象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法治,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一个重要标志。公民法律意识中的知法守法观念、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及法治信念是可以通过教化而实现的。要培养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必须从每个个体的意识入手,高校正是培养个体法治意识的重要对象。高校具有引领社会的功能,高校的思维,往往潜移默化地左右着社会的思维。高校的教师、学者能够知法、懂法,对于周围人群明法、用法就能够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提升社会的法治意识。因此高校是普法工作的重要对象。

(二)高校是普法工作的重要力量

普法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法律学习活动,反过来看就是一项任务繁重的法律教育活动。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般说来主要有: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和司法实践等。在这四个主要途径中,高校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大众传媒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承担普法教育工作是高校服务和引领社会的重要形式。

二、目前高校普法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有差距

普法工作启动以来,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学、依法管理、民主决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校园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氛围日渐浓厚。但也有一部分高校把普法工作看成是软任务,存在着普法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认为其他工作抓好了,看得见,摸得着。普法宣传工作没有硬指标,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序上难以衡量,因而把普法工作当作可抓可不抓,可多抓也可少抓的事情看待。

(二)法制基础课吸引度不够

目前高校设立的法制基础课多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它是将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课程内容较之以往更加丰富,既包含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又包含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的内容。然而,法制基础课同样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弊病:

首先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足,欠缺对课程的整体、系统把握。高校担任基础课的教师要么是原来只担任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老师,他们缺乏法律基础的知识和教学经验;要么是只担任法律基础课,又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其次教学模式陈旧,不适应基础课的新发展。目前,很多院校基础课的教学仍停留在简单说教和填鸭式的教育层面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较少,缺乏多样性、灵活性。最后是学校对基础课的重视不够,在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很多学生视为豆芽课,是可有可无的课。这些认识不仅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甚至很多其他专业课教师都持这种观点,这些势必影响基础课的教学。

(三)法制宣传形式单一

主要表现在:不少高校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没有结合高校的特点,一方面,普法形式

单一,在宣传中,只满足于制作几个展板,拉几幅横幅,印一些宣传资料,贴标语、设宣传台等单调的宣传方式。而在普法讲座中只是采用上大课、满堂灌、照本宣科的上课形式。讲解者口干舌燥,旁听者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学法者的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普法效果。另一方面,法制宣传内容针对性不强,在普法宣传中没有有的放矢,面对不同层次的师生和他们的不同需求没有采取不同的宣传形式与内容,导致需求的法律没有得到普及。

三、改进高校普法工作的举措

要解决当前高校普法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必须提高对普法重要性的认识,用科学发展观解决普法工作中的困难,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一)实施普法工作三进,推进普法教育全覆盖

首先,法制教育进机关,领导干部带头学是普法工作三进的前提。如何促使他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可通过诸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观看反腐倡廉教育片,到监狱听取罪犯反省报告,邀请法官、律师来校作普法讲座,重点部门、重点岗位专项普法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多层面、多途径地落实普法教育活动。

其次,法制教育进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是普法工作三进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该门课程不仅能培育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它也是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的生活指导用书,能够帮助大学生们及时转变角色,认识并适应大学生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模拟法庭、社会调查、课堂案例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们学法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还可积极发挥专业课程的普法作用。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上,可增加和专业密切相关的法律课程。用行业、专业领域的典型法制案例,教育和引导学生知法、守法。

第三, 法制教育进宿舍, 营造法在身边的好氛围是普法三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可充分利用广播台、闭路电视系统、校报、网络、宣传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 大力宣传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常识, 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 如设立法律咨询点、开展法律读书节活动、举办模拟法庭, 播放普法电影、排练普法小品等, 都可有效推动普法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广泛展开,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道德认知不断提高, 道德情感更加丰富, 道德信念日趋稳定,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强化普法工作三优化,提高普法教育实效性

优化教育载体,增强普法教育吸引力。法制教育形式单一是制约高校普法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让普法教育形式达到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在创新普法教育载体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比如很多高校开展的把课堂搬到监狱、邀请校外的法律专家、奉公守法模范、杰出校友等走进课堂,为学生做廉洁报告等普法教育。

优化规章制度,打造普法教育软环境。学校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学校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具体体现。规章制度是否合法、合规的程度,代表着学校遵纪守法的能力与水平。高校应对在实施过程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已经过时的规章制度明确废止;对不适应形势要求、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制度,涉及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条款以及尚不够完善的条例进行修订;新增群众反映强烈、实际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

优化监督形式,提升依法治校认同度。校务公开是推行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校务公开要走制度化、规范化之路,要把学校的重点工作,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成立校务公开领导机构,健全校务公开程序,严格按程序进行。通过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实行热点、敏感问题领导干部承诺制及教代会监督等监督制度,保证校务公开的真实性,保障教职工知校情、参校事、议校政的权利。

第四篇:浅析当代大学生与公共关系

浅析当代大学生与公共关系

摘要

卡耐基在《公共关系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个人的成功,85%都是和专业无关的,而是同其与客户的交流有关,也就是说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 由此不难看出人际交往的重要。在上大学时曾学习过,人的智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稳定在一定的平面,以后的是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一般来讲人与人的智商没有很大的区别。因而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是基于一个人的情商。从人际交往的研究专家卡耐基的名言,更确认了这一点。

关键词

公共关系

现代公关意识

公众意识

危机意识

引言

公共关系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种塑造组织形象的管理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公共关系更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广大公众的青睐。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面对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公共关系意识。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及方法。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1.1大学生的生活环境

在校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1980年后出生的。80后”大学生热情、开放、个性独立、善于发现问题,同时由于“80后”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依赖思想严重、参与社会的能力不足等原因,又凸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焦点问题。例如,在一些“80后”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上表现出明显的求稳怕变和官本位思想。由于父母和亲戚对他们的宠爱和期望值高,也支持孩子在家继续考研、考博等,有些大学生备考多年,待业使处于黄金时期的“天之骄子”严重脱离社会,和同学缺少共同语言,对他们自信心的打击很大,客观上也浪费了他们的创造力,并不光彩地被冠以“傍老族”或“啃老族”。1.2大学生的心理环境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住在了学校里,在新的环境中,没有能够尽快去适应而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学习成绩一再下降。大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低落,公共关系紧张,有自卑感、孤独感等等。出现不适应的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面对新的环境,学生没有在短期内适应,并且在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时出现了问题。

迈入大学校门,每个学生都面对着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同学,客观情况的变化要求他们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大学生活。虽然环境的变化程度和个人适应能力存在差异,但只要每个大学生完成三个方面的转变,就能比较自如地适应大学生活。这三方面是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适应公共关系的改变、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

1.3大学生的机遇和压力

聚焦大学生:机遇和挑战同在曾经,“天之骄子”似乎与“找不到工作”搭不上边,但现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是个例。挑战与机遇并存。

教育界有关人士表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第一、我国经济将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这对全社会的就业来说,是有力拉动。第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稳定发展。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用武之地。第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第五、2 广大高校质量工程实施将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第六、就业促进法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大学生面临的挑战从中学到大学,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都会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

我认为,大学新生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学习方式的变化。

二、生活环境的变化

三、人际交往的问题。

四、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的问题之,为适应上大学这一重要的转变,应注意四个问题。第一,要学会学习。第二,要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第三,要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第四,要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在新的环境里要认清自己的实力或潜力,树立自信心。大学是令人羡慕的年华,年轻是我们最雄厚的资本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规划自己的生活,来应对这些新的挑战。相信通过科学的规划,我们能够在大学这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上,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使大学生活变得更精彩!大学生与公共关系

2.1认识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种塑造组织形象的管理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公共关系更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广大公众的青睐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面对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公共关系意识。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及方法。2.2影响大学生公共关系的因素

复杂的公共关系,从实质上考虑,无外乎受两大类因素的影响:一是增进人际吸引,使之接成、维系、发展为良性的公共关系的积极因素;一是阻碍人际吸引,使之不利于建立和发展良好公共关系的消极因素。

2.2.1增进人际吸引的积极因素

(1)邻近性因素,指人与人在时间、空间上的临近性。比如大学生有时举办“同乡会”,它为同乡之间交往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平台,使人们可以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认识、相互磨合,从而形成一定的公共关系。

(2)相似性因素,又称为类似性因素。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总是愿意和自己志趣相同或相似的人交往。因为有共同的语言。有相同或相似的情绪体验,使彼此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得到互动相强化,从而产生了共鸣,导致相互吸引。

(3)补偿性因素,又称为需要的互补。大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需要一个人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这是大学建立公共关系所追求的目标。因此说,需要上的互补是将人际交往联系在一起的最强有力的纽带。需要的互补是多方面的,包括人与人之间在个性特征上的互补和互嵌。这种由于需要上的互补而产生的人际吸引是现实社会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模式。

(4)仪表的魅力。尽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人对美的认识不同,但置身于美的环境总会令人赏心悦目,感到愉快。因此,人的仪表魅力也是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

(5)个性品质或人格特征。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性、人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品质,影响公共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些个性品质容易导致人际吸引,诸如:助人为乐、坦诚无私等行为倾向,就有利于良好的公共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

(6)情景因素。它是指社会环境、自我环境、心理环境三方面。大学生大多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往往在互帮互助中得到认同,这就形成了人际吸引。

上述增进人际吸引的积极因素,往往是几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因此,协调好各个因素的作 3 用,可以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

2.2.2 障碍人际吸引的不利因素

(1)信息沟通阻碍。能否顺畅地进行人际交往,关键在于能否通畅的进行信息沟通。大学生从不同社区而来,这就自觉不自觉的带上方言。可能在一定时间段里无法顺利畅通的沟通,过一段时间就适应了。

(2)情感冲突。情感是人积极活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排斥性情感使人与人之间互无交往的愿望,因而也就谈不上彼此的吸引和良好关系的建立。已经建立良好关系的双方,倘若在以后的交往中产生情感的冲突,也会给双方的关系罩上阴影。因此,“伤树莫伤根,伤人莫伤心”,一定要注意人的感情因素,使之成为增进公共关系的积极因素。(3)需要的不满足。如前所述,寻求需要的满足是人的行为动机,也是人进行交往、建立公共关系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需求饥饿”是阻碍人际吸引和良好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4)利益冲突。根本利益上的不一致,甚至根本利益上的冲突也是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利因素之一。

(5)态度和价值观念相悖。态度是一种直观的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反映到人际交往行为中。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不一致,使交往双方对彼此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成为阻碍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因素。

(6)个性品质或人格特征。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性、人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品质,影响公共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些个性品质则容易障碍人际吸引,诸如:道德败坏、自私自利、虚伪狡诈等行为倾向,则不利于公共关系的建立和融洽。

2.3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公共关系

根据以上对大学生精神和生活各方面的分析,发现大学生问题出在想独立,又不能独立,存在着系列的公关危机,譬如责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在公关中应该掌握的几个原则:

1、承担责任原则。无论谁是谁非,都不要企图推卸责任。

2、真诚沟通原则。应把自已所做,所想的,积极坦诚地与公众沟通。

3、速度第一原则。那么多的空闲时间差不多大学生把它浪费掉了,浪费在网吧游戏,沉溺爱情当中 2.3.1大学生应养成哪些公关意识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面对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公共关系意识。现代公关意识是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沟通意识、信誉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时效意识、战略意识、审美意识和信息意识的总和。那么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公共意识呢?

第一,形象意识,当代大学生今后的工作会中会遇到如招商,谈判,对外洽谈等等。这时个体的形象就代表公司的形象,个人的形象就关系到公司的工作是否能顺利完成。企业的形象已经成为企业必备的一种竞争力,现代的企业和机构都十分的重视企业的形象。

第二,创新意识,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生存,对于当代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办事的效率办事进而更好的帮助公司完成各个重要的任务计划。

第三,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让我门认识到了责任,当代大学生就应该有责任意识,这样干一行爱一行。用高度的责任心服务公司,才能使公司更好的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第四,信息意识,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当代的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才能跟的上时代的进步。信息社会需要的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的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其次,培育信息素养是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现实需要,同时还是学生创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

第五,公众意识,公众泛指与一个组织或团体具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个人、群体和组 4 织,他们对组织的目标、存续和发展具有或多或少、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或影响力。

2.3.2怎么养成公关意识

学会自我服务 做生活的主人学会“理财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要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坚持锻炼身体。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境,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合理安排闲暇生活,做时间的主人 大学生闲暇活动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自立性较强,有时难免无所适从,因此掌握一定的选择原则对大学生合理安排好闲暇时间是有所补益的。大学生闲暇活动选择的原则是多样的,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有三个方面:

一是娱乐性原则。大学生活不是一条平行的直线,而是有起有伏、一张一弛的曲线。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充满活力、感情丰富,担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通过健康有益的闲暇活动打破一些学生“一个书包一只碗,教室饭堂图书馆”的呆板生活方式,确有必要。紧张学习之余,散散步、做做操、听听音乐、跳跳舞,松驰一下紧张的神经,疲劳很快就会消失,这对于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把娱乐性列为闲暇活动选择的第一条原则。但必须注意的是松驰有节制的,松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如果“玩兴太重”,为松驰而松驰,就会贻误正事。二是知识性原则。这里所指的知识,不限于专业知识。鲁迅先生曾说过,学习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闲暇,大可以看看各种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学生闲暇活动中,可获取知识的地方很多,广泛的课外阅读,经常的文艺欣赏、沙龙辩论、师生交流等等,都是闲暇活动中摄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还有些形式的闲暇活动,使同学们获得感性知识,有助于理解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能引起联想,触类旁通,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因此,大学生要善于从闲暇活动中摄取知识,加强学习,用广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内心世界,朝着成才目标前进。

三是思想性原则。在大学生闲暇活动中,难免会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夹杂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形式和内容。当代大学生应多选择那些思想性强,健康积极的闲暇活动,抵制和批评消极的闲暇活动。健康主要表现为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需要;有利于陶冶高尚的情趣,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富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结语

21世纪的核心是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下人际交往的狭窄范围,把企业与个人推向整个社会,扩大了个人之间、集体之间的交往范围,它也使公共关系带有强烈的商品化色彩,增加了公共关系的经济价值,形成了市场经济下公共关系的新特点。

我们大学生马上就要进入社会,社会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学好各方面知识!把公共关系灵活的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最后对老师一直辛勤的讲解和认真的教学表示忠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公共关系教程》,卡特里普等著,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1 年

[2]DaugNewson:TheRealitiesofPublicRelations,SixthEdition.道•纽森等著《公共关系精要》(第六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公共关系学》,寥为建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赵宏中主编.公共关系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02(2)

第五篇:浅谈信仰与当代大学生

信仰与当代大学生

一、信仰的概念:

百度对于“信仰”的解释是: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由此可见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巨大的。信仰价值的关键在于它的“支柱”作用。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

二、信仰与当代大学生

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信仰的价值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所有类型的社会群体中,大学生应该是一个特殊的部分了。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远离社会又即将进入社会的阶段。对于我自身而言,因为我本身的角色就是一名大学生,身处这样一个“当事人”的角色,所以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特性,心里,价值观等等是有一个大概的体会和认知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以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即将出现和面临的种种问题。

有人评价我们这群人,说“这一代年轻人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躁。”的确,我们是躁动的一代,我们的生活处在一个飞速更新换代信息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快速、简单、方便、时尚。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可是大学生心中那填补不了的空洞却在日益扩大。大学生们从之前强迫式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之后,以为自己总算找到一片属于自己任意发挥的空间。现在不是流行一句宣言“我的地盘我做主”吗!这样一种自我的思想形态在大学生们心里根生蒂固。

(配合情景表演)

三、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理论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

2、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当我们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当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他们又认为资本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3、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4、高校思想教育的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大多是单方面“灌输式”的静态沟通,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接受的“不平等”地位上,传递出来的教育信息对于他(她)只是一种被“知会”的信息而己,因而对其思想认识触动有限,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拒受”的情况,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把马列主义教育放到最低的位置,以至于学生们对这方面的教育出现抵触情绪。

5、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不可避免地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看待他们,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易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这部分学生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之高校内部改革步伐加快,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他们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

四、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的措施:

形势发展越迅速,每个单位时间里发生的变化就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也就更需要具有坚定信仰的人来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在缺乏信仰的情况下,当然可以通过强化外部控制来维持社会秩序,但强化外部控制意味着增大社会压力,社会压力高则容易导致心理对抗,反而使社会控制能力降低。面对当前大学生在行为上的迷茫和混乱,在精神上的痛苦和失落,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当积极应对挑战,加强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关键是搞好理想信念教育。

(一)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舆论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正确的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强化信仰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们在信仰方面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各种报刊杂志甚至于电视电影都很少看到有关信仰方面的内容。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手段,净化舆论环境,恰如其分地宣传理想信仰。报刊杂志可以开辟专栏,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市场经济的现象,以正确的方法对待和吸收西方文化,大力弘扬共产主义价值观和信仰。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只重视课堂上简单的灌输,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够,教师不能顺应时代 发展,与时俱进。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老师在同学的发言中了解其思想状况,并对此提出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对策。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还必须强调实践和体验环节,广泛运用 现代 化教育手段,如互联网,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三)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积极的心理引导结合起来。理想信念会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改造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既要靠思想教育,还要靠心理引导。总之,要循循善诱地搞好疏导,入情入理地进行教育,耐心细致地帮助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用 科学 理论武装大学生的任务落到实处。

(四)为了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还要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有助于高校思想 政治 工作者转变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过去,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是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大注意同时考虑受大学生的需要。久而久之,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不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而是党和国家的需要。这样就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现实中形成了某种对立和分裂。如果我们把握准了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就可以摆脱理想信念教育的被动状态,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不仅要研究受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而且还要研究其不接受心理。

(五)全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高校的根本任务来进行。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希望广大青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二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和掌握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这一特点。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真分析其原因,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三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 规律 和教育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与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相衔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相统一,要根据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结语: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信仰在于肯定灵魂。”

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具有一种信仰的真挚的人就达到了崇高。” 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自己的信仰,以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以使自己有一种真正的内心自由。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并对此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前途,任重而道远!

下载高校普法教育与当代大学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普法教育与当代大学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与中国共产党

    第二讲 大学生成长与中国共产党 教学要求: 通过本讲学习,使学员明确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奋斗业绩,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所取得的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大学生成长离不......

    实事求是与当代大学生浅谈

    实事求是与当代大学生浅谈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过程中,一......

    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

    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 又一年春暖花开时,北京的天气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阴云密布,似乎都缺不了呼号的劲风相伴随。转眼间,刚刚还为了高考而心焦气躁的我们已成为一名大学生,我们......

    当代大学生与国防

    当代大学生与国防 国防是国家的事业,是国家的固有职能。任何国家从诞生之际起就要防备和抵御侵略,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此保障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活动的有序进行。国防是国......

    浅谈毛泽东思想与当代大学生

    浅谈毛泽东思想与当代大学生 从潇潇湘江畔到滚滚赤水河 从漫漫长征路到幽幽西柏坡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嚣为我从天落 从纵论真英雄到推崇劳动者 从怒斥天才论到盛赞《国际歌》......

    当代大学生与民族精神

    当代大学生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若没有这种高尚的民族精神,就注定要被轻视和欺辱。那么到底何为民族精神呢?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

    实事求是与当代大学生

    --------- 宿 州 学 院 思 政 部 实 践 课 教 学 论 文 纸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班级:13网络工程(1)班 学号: 2013110313 姓名:董强 装-------实......

    当代大学生

    当今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原本大学生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可是狭隘的,盲目的“普及教育”,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