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论文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中文摘要:社会经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社会问题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才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本文从社会工作的内涵出发,指出了我国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对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探寻加强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
引言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任务,并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要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将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和发展及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对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工作的内涵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所谓社会工作,主要是由政府、事业单位和民间社会团体提供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稳定器”,事关社会安定和社会公平,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服务、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领域,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性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社会工作人才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普遍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
(二)社会工作的功能
1.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从微观上来说有以下几个功能(1)提供资源。
提供资源是社会工作的一个传统的职能,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社会工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贫困、失业或残障人员提供物质资源,帮助他们脱离苦境。社会工作更知道如何应用社会的其它资源,组织并协调这些资源,使这些资源更有效地服务于案主,解决社会问题。
(2)治疗。
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来帮助案主,发挥案主的潜能,解决问题,使个体或团体已受到的损害的功能得以恢复。
(3)预防与发展。
治疗开展于问题发生以后,预防则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防病胜于治病,社会工作的预防生育治疗,其对于案主的意义几乎是难以估量的
2.从宏观上来说有以下几个功能(1)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
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市场以神奇的魔力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的公平竞争带来的未必是公平的分配。市场不“照顾”弱者,反而会“制造出”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恰恰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社会工作,因为社会工作能促进社会的再分配,通过援助那些处于社会下层的群体,来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
(2).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社会工作通过社会资源的合理调整,避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与发展,将社会问题的危害程度局限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促进社会整合。
社会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资源的整合,社会工作通过专业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帮助有需求者寻求与获得社会资源,同时也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整合,这主要是指社会工作通过沟通社会联系、疏通联络渠道,帮助人们获得感情补偿,促进人们更多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增进人们对社会的归属感。
(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1.是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社会工作者分布在基层一线,贴近基层,面对群众,能够深刻体察社会心态和各种矛盾,通过及时提供经济资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专业服务,增强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有助于把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阶段,从而使社会工作者成为党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舒缓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依靠力量。
2.是实施社会管理政策,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在制定实施社会政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过程中,社会工作人才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依托政府支持,工作手段灵活,能够充分动员和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理解、参与完善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切入点,是凝聚社会力量,用好社会资源的重要举措。3.是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迫切要求。
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党的群众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更新群众工作观念,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尽快构建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群众工作的新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群众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心也在基层。在基层组织工作中,广泛吸纳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他们零距离接触群众、第一时间反映人民群众需求的专业优势,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温暖用科学知识和方法送进千家万户,有利于创新党的基层工作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4.是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
社会工作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是建设人才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工作人才作为一支独立的人才队伍,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推动人才队伍发展,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有利于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落实人才政策,凸显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和第一资源的作用。
二、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工人才国内环境存在的问题
1.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探索和实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已扎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我国,社会工作理论作为独立的理论体系还处于萌芽阶段,真正用科学态度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社会工作理论的专业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是以政府管理为主,甚至有些方面完全由政府说了算。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不能完全移植西方社会化组织体系,转型期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组织体系,并在这种探索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优势。
2.社会工作人才缺口较大。
由于中国的特点是政府倡导、组织、实施社会工作,社区的群众性文化娱乐、环境卫生、体育健身、扶贫帮困、联防治安等一系列工作都基本由行政管理人员一揽子承担,不但使现有社会工作者过于辛劳,工作质量也很难提高。另外,我国现有1.4亿老年人,6000万残疾人,5000万城乡贫困人口,这些群体都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而全国民政系统直接、间接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估计有40多万。从其他地区和国家经验来看,美国有67万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2‰。以此推算,我国需要260万左右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人才供应机制来看,2000年以前我国有29所大中专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到目前,院校扩大到200多所,但每年毕业生只有1万多,人才缺口200多万。
3.公众对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认知度不高
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我国社会工作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社会上很多人来说,“社区专职工作者”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随即走访调查的人都对这个专业表示没听说过。由此可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还很低。这也间接的导致了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样“没前景”的职业。
(二)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院校开设开设这一专业的历史都很短,大多数院校只是近两三年才兴办这一专业,由于它是一个新兴专业,所以各高校在专业社工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探索之中。具体表现为:
1.社工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专业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社工教育专业老师普遍缺乏。总的来看,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室执教能力较薄弱,社会工作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即使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也存在着学历,职称和专业教学能力的不足。近几年来,随着外出进修,培训,交流等机会的增加,很多社工教师在专业实习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经费的限制,教学工作量的压力以及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和理念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工作专业的良性发展。其次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课程设置中实训课程较少,而理论课程偏多。以我们学校为例,学科的基础课程有18门,专业课程有10门,公共课有17门,全部都是以理论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实务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很小。比较具有有实践性的课程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也仅仅在辅导室里以案例分析的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之间做游戏的方法与实践取得联系。实训课程较少与培训内容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直接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专业技能掌握偏少。
2.专业实践受限,不利于专业理念的形成
根据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协会的相关规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课时应该确保400-800小时,然而,由于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理解误区加上教学管理的不变,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大打折扣。目前大多高校还没有独立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自然就无法进行专业课程实验,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是社会工作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理解社会工作的工作价值,伦理等至关重要。目前由于政府和社会缺少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和认同,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应较为迟缓。当前,学生实习的基地主要集中在街道办,社区服务站,福利院等单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要是协助相关部门从事管理活动,而几乎用不到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同时,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督导,也影响了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效果。这一点,本人就深有体会。学校每学期实习都是围绕着街道办,社区。同学们经常提出异议。但是专业老师们也没有解决的办法。
(三)现有社会工作人员使用存在的问题
1.社工专业岗位设置不足
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但多数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就我们这一届班上同学为例。班上24名学生,仅有4个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有7个从事与专业有点挂钩的工作。剩下的都是从事与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这除了与目前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不高有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相应的岗位设置,并缺少学校向该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渠道。
2.专业人才流失多,在职社工不专业
当前开设社会工作或社区工作专业的高校较少。由于现有社会工作机构并未优先向该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以及社会工作者社会认同度低、收入低等原因,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者大多并未从事对口的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缺乏专业的岗位设置,即使有的社会工作毕业生进入了社会工作机构,从事的也是“地位较高”的行政管理类职业。而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缺乏专业的学历背景与知识技能。这就造成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错位,对于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行政工作压力大,社会工作空间小 社会工作从业者普遍面临的情况是:“行政工作压力大,社工工作空间小。在基层社区,任务是一级一级压下来的,作为终点站的社区任务总是最重的。台帐材料多、调查报表多、证明盖章多、会议活动多、检查考核多、组织牌子多、硬性指派任务多。实际上社区工作者仍然主要为机关部门服务,而不是为居民群众服务。行政事务缠身,社区工作人员成年累月忙于政府的各类行政性事务工作,实在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投入社区服务,更缺乏主动开拓创新的精神。这对他们服务社区的精力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分散和削减的如果不能切实减轻这些政府硬性任务,社区工作是很难大展拳脚,将精力花在刀刃上,为民办实事的。
(四)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1.流动渠道不畅通,职业激励欠缺。
对于当前我区的社会工作者而言,上向的流动机会少,流通渠道不畅通,职业成就性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传统的选拔机制中,大部分社会工作者,尤其是社区工作者,很少获得选拔成为事业编制甚至公务员编制的工作人员;他们可以有机会成为社区书记或居委会主任,但是由于职权与报酬低下,这样的职位并不具有多少吸引力。其次,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职业晋升角度来说,尽管已经有了助理社工师、社会工作师的水平认证,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层次分明的岗位设置,证书的获得并未对职业生涯发展形成实质性影响。
2.工资待遇偏低,工作前景不明朗。
目前,社会工作者普遍收入低,工作量与实际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太大,就本人每学期实习的社区服务站来说,那里工作人员的工资平均只有一千多。对于工龄长和工龄短的工作者之间也没有拉开差距。可以说是“干着公务员的活,却拿着低保的工资”。近年来,尽管社区也吸引了一批大学生任职,但是社区一年2万不到的收入确实很难吸引和留住年轻的专业人才。因此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收入偏低,在深层次上影响着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稳定性。
三、对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培训体系,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1.加快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合理的社工人才培养体系(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课程设置
一方面,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实务能力培训。社会工作特别注重实务,应注重与社会的有效接轨。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不能只限于传授专业理论,更重要的是使专业教师掌握实务经验,以便将教学,科研,实践更好的结合。并且高校可加强与国外,香港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达地区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也可以聘请其他高校教师和富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来本校讲学,指导。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开设培训学生实训能力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实务和实践特点。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基础外,高校应制定符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内在规律的教学大纲,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进度。,此外高校还应根据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开设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课程,增加负荷社会发展的新兴课程,满足社会需求,扩大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校要加强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积极向学校争取建设实验室的项目和资金,并积极拓宽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以提升政府,机构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和接纳,减少由于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不了解带来的障碍。,又可以从客观上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进程
(3)开展地区内外多渠道合作,体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
创建一支现代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需要吸纳地区内外,甚至是国内外的多种社会资源。要综合发挥大专院校、外来专家、本土社工等各方面力量的作用。积极推动大专院校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设立社会工作专业,聘请大专院校的社会工作任课教师担任培训人员。加强区域人才合作,建立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协助区。
2.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对在职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
职业准入,规范管理。按照标准化、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的要求,严把入准关。社工岗位上岗人员需具备相关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加强社工队伍的规范管理,建立社工的资格认定薪酬保障、评价监督、考核奖惩等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社工职业操守、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机制
1.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强化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认可
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有一万名左右,但多数没有从事专业社会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应的岗位。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领域和配备要求,推进岗位设置工作。各级党政机关要加快职能转变,充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以及其他负有权益保障、社会救助职责的人民团体,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区服务等机构,医院、学校、司法矫治机构等单位,可以通过岗位调整、增设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等方式,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较大的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职社会工作岗位。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财政保障。
2.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把这一学科摆上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位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拓宽人才增量的来源;以社区为重点,建立城乡社区社工人才培训体系,整合社区资源,广泛培养社工人才;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密集的单位,采取“社区送教”的方式,组织人才进入社区开展人才培训,并向社区适当注入教育培训资源,提高社区培养社工人才的能力。另外,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准和专业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大规模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类自学考试、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尽快提高职业水平。
3.公开招聘
构建民主开放的考试录用机制。进一步加大社区专职工作者公开选拔力度,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并规范笔试,面试,考核,聘任等法定民主程序。优先录用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吸纳一批年轻的高素质人会工作人才充实到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去,(三)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新型激励保障机制,调动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积极性
1.完善职业晋级与选拔提升制度,建立通畅的上向流动机制
建立社会工作者职级体系,在社会工作者职称评定的基础上,设立级别更为细致的专业技术职位,明确任职的资格条件、聘任程序及薪酬待遇,创造合理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晋升空间,不断增强其工作的成就感,形成社会工作职业体系内部的上向流动机制。
2.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薪酬制度
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可靠的社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出台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为提高社工工作绩效,对社工基本行为规范、考勤、培训、考评、奖惩等做明确规定。进一步细化工作考核体系,实行量化考评,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工资、奖金直接挂钩,充分调动社工积极性,促使广大社工进一步贴近群众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结论
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着社工人才缺口大,培训机制落后。社工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强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需要从完善培训体系,健全建设人才制度体系,强化激励保障入手。更需要各级党政部门的牵头重视;需要建立专门的社会工作管理部门与协会;需要市县区财政的大力支持。只有政治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协同创新,资金上有效保障,才能够有效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需求。参考文献:
1.郑杭生.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州深圳实地调查为例的广东特色分析.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7 2.肖桂云.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初探.天津农院学报,2002,54-55 3.李序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瓶颈及其日普—基于重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思考.重庆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9(5)4.窦新华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网上资料
5.吴帅.城市社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苏州大学学士论文,2010.4
第二篇:关于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几点思考
WWW.WJGQT.ORG 作者:团区委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05
更新时间:2007-6-12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字体:小 大】【论坛】
关于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几点思考
□付 波
做好社会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目前,一方面对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滞后于形势发展,另一方面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对社会服务和社会人才的需求又显得十分迫切。笔者认为,研究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基本问题和思路入手,寻求破题。
一、准确把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定位
按照官方和学术界比较认同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理论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司法矫正、教育卫生(心理疏导)等领域,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按“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界定,社会工作者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很明显,这里的“社会工作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工作人才。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里的“社会工作人才”,应当属于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范畴,指的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这跟我们通常工作实践中所说的“社会工作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工作实践中所称的“社会工作者”不能混同于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才能转化为社会工作人才。
二、严格界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外延
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外延应当涵盖: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并做出贡献的社会工作者(包括公共服务部门、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公益性协管岗位、各类志愿者);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管理、教学和研究,具有初级专业技术以上职称或执业资格的人。
三、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很难用传统行政、法律或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来化解,需要大量“社会工程师”来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力手段;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诚信友爱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保障;是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迫切要求。
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表现:
一是“职业不专业,专业不职业”。所谓“职业不专业”,是指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的社区工作者,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缺乏价值理念、工作手段和方法有限,往往无法兼顾服务对象的各类利益需求,只凭主观经验,采取简单说服教育式,很难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服务,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社会问题。所谓“专业不职业”,是指每年专业培养的大学生非常有限,全国仅1万多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老年人、残疾人、城乡贫困人口、青少年的现实需求),由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如民政、人民团体没有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加之民办社团、社会服务机构不发达,大部分难以就业,改行做其他工作。
二是“行政半专业,志愿不专业”。所谓“行政半专业”说的是,非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其实早已存在,长期以来社会工作由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来担负,特别是民政、劳动保障部门、街道、群团组织承担了主要工作,但这种服务主要是依附在行政系统上的半专业服务,强调以“行政管理为本”而非专业的“以人为本”、“以服务案主为本”,缺乏“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所谓“志愿不专业”说的是,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是社会工作人才区别传统助人者和志愿者的重要方面。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群众越来越多,但由于很多志愿者只有一腔服务热情,缺乏专业培训和机制激励,难以形成持续化、常态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而有专长的志愿者,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决定了一个人很难在多个岗位上长期兼职,提供的服务难以令人满意,更难长远。
三是“无名无利难留人”。社会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远远不如其他专业技术人才。
五、培养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对策
围绕培养、评价、储备、使用、激励下功夫。在人才培养和评价上,坚持行政与专业结合、以专业为主。要大力普及社会工作知识,加强教育培训。专业培训主要依托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培训主要通过设置培训基地,采取进修、短训等方式,对现有社会工作者采取有计划、分层次、大规模培训,制定政策,鼓励其参与职业水平评价,通过职业水平考试,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在人才储备上,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专职为主。积极探索志愿者培训和评价机制,培养互助精神,为社会工作吸纳储备一批社会工作人才,最终促进其转化为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在人才使用上,坚持部门与社区相结合、以社区为主。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应首先倾斜基层。做到“四个一批”:即社区考任选举吸纳一批,政府购买公益管理服务岗位招聘一批,部门设置岗位充实一批,群团组织招募注册一批。在人才激励上,有岗位、有待遇、有地位、有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
主要采取四大措施:一是舆论宣传提升地位,普及社会工作、宣传先进典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多元投入提供保障,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以钱养事”机制,扶持民办非企业和公益社团组织。二是落实政策增加实惠,保障工作经费,社区工作者评定职称、提高工资待遇等。四是部门主导强化群团。在党委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综合协调,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在工青妇残等负有权益保障、社会救助职能的群团组织,适当增设专门社会工作岗位,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更好地指导基层的社会工作。
第三篇: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龙泉驿区与市同城,推进和谐平安龙泉驿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龙泉驿经济社会新跨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一、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状况
1、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重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将其纳入全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就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各级党组织、政府部门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平安龙泉驿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2、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一是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建立了一支包括25名社区工作站站长、25名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180余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组成的社区工作人才队伍。二是在全区17个乡镇(办)成立司法所(副科级单位),配备专职司法人员,实行双重管理。三是成立了龙泉驿区慈善总会,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力度。
3、社会工作人才作用得到了发挥。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以社区为主体的社会工作者服务群众达到10多万人次,救助
1弱势群体6000余人次,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200余次,调处矛盾纠纷1100余人次,在社区营造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良好氛围。
二、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特别是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岗位设计,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再加上社会工作人才收入水平还相对偏低等因素,致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2、社会工作服务岗位数量少、设置不规范,自主管理能力不强。社区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党委和政府部门,有的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没有将一些管不了、办不好的社会工作下放到基层,同时政府管理社会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3、社会工作人才社会认可度不够、管理不到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够,人们还没有真正把在基层街道社区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来看待,使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地位不高;目前还没有明确专门部门来归口管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科学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还有没真正建立起来。
4、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工资收入少、福利待遇还相对偏低,医疗、养老、失业
等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定期培训、考核评价、职称晋升、评先选优、表彰奖励等机制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起来,政治地位不高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目标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切实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平安龙泉驿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精神,落实党管人才工作方针,强化组织领导,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是切实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摆上党委政府重要的工作日程。要像抓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工作力量,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在党委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综合协调,人事、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社会人才工作队伍建设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各种传媒手段,宣传“人人都能成才”的科学人才观理念,宣传
社会工作的内涵、社会工作人才概念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消除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人才在概念上偏差、认识上偏见。特别是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树立和表彰社会工作人才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关心重视社会工作、尊重支持社会工作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要抓紧制定社会人才发展规划。要组织指导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普查工作,摸清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增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第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强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设。要建立财政投入为主,民间资本注入为辅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设。要转变政府职能,把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的社会工作下放到基层,本着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人群需要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为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提供空间和舞台。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开展社会工作,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在加强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的同时,积极支持他们开展工作,为城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服务,弥补政府部门提供不了、服务不好的社会工作岗位的空白。另外,针对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有一定数量,社工队伍、社会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展较快的实际,在城南、城北街道社区可成立社会工作者协会,把分布在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的志愿者、社工、义工联合起来,形成以“专业指导社工、社工引领义工、协同服务群众,群众共同参与”的和谐互动模式,打破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的瓶颈。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成功实践表明,社会工作专业化是基础,职业化是方向。针对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实际,必须把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作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要大力推进社会工作职业评定工作。要依据《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组织和指导我区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积极参与职业水平评价和社会执业资格评定,取得相应岗位的从业资格。二是要严格执行社会工作执业准入制度。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执法工作,规范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设置,清理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从业人员,为引进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提供岗位,以此提高我区的社会工作和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要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社会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工作,鼓励他们参加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尽快提高专业水平,取得相应层次的执业资格。可以加强与新余高专等院校合作,设置面向我区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面向我区定向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解决我区社会工作缺乏高层次、专业性人才的问题。
第四,加强政策研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激励机制。一是要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改善社会工作人才工作条件。二是要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可靠的社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制定建立公共服务岗位的政策措施。三是要研究物质利益与精神价值双重激励的奖励措施,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到全区各类人才表彰范围。要在我区社会工作领域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工作人才竞赛、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关于社会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思考的调查报告
做好社会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目前,一方面对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滞后于形势发展,另一方面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对社会服务和社会人才的需求又显得十分迫切。笔者认为,研究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基本问题和思路入手,寻求破题。
一、准确把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定位
按照官方和学术界比较认同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理论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司法矫正、教育卫生(心理疏导)等领域,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按“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界定,社会工作者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很明显,这里的“社会工作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工作人才。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里的“社会工作人才”,应当属于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范畴,指的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这跟我们通常工作实践中所说的“社会工作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工作实践中所称的“社会工作者”不能混同于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才能转化为社会工作人才。
二、严格界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外延
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外延应当涵盖: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并做出贡献的社会工作者(包括公共服务部门、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公益性协管岗位、各类志愿者);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管理、教学和研究,具有初级专业技术以上职称或执业资格的人。
三、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很难用传统行政、法律或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来化解,需要大量“社会工程师”来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力手段;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诚信友爱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保障;是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迫切要求。
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表现:
一是“职业不专业,专业不职业”。所谓“职业不专业”,是指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的社区工作者,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缺乏价值理念、工作手段和方法有限,往往无法兼顾服务对象的各类利益需求,只凭主观经验,采取简单说服教育式,很难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服务,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社会问题。所谓“专业不职业”,是指每年专业培养的大学生非常有限,全国仅1万多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老年人、残疾人、城乡贫困人口、青少年的现实需求),由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如民政、人民团体没有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加之民办社团、社会服务机构不发达,大部分难以就业,改行做其他工作。
二是“行政半专业,志愿不专业”。所谓“行政半专业”说的是,非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其实早已存在,长期以来社会工作由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来担负,特别是民政、劳动保障部门、街道、群团组织承担了主要工作,但这种服务主要是依附在行政系统上的半专业服务,强调以“行政管理为本”而非专业的“以人为本”、“以服务案主为本”,缺乏“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所谓“志愿不专业”说的是,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是社会工作人才区别传统助人者和志愿者的重要方面。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群众越来越多,但由于很多志愿者只有一腔服务热情,缺乏专业培训和机制激励,难以形成持续化、常态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而有专长的志愿者,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决定了一个人很难在多个岗位上长期兼职,提供的服务难以令人满意,更难长远。
三是“无名无利难留人”。社会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远远不如其他专业技术人才。
五、培养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对策
围绕培养、评价、储备、使用、激励下功夫。在人才培养和评价上,坚持行政与专业结合、以专业为主。要大力普及社会工作知识,加强教育培训。专业培训主要依托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培训主要通过设置培训基地,采取进修、短训等方式,对现有社会工作者采取有计划、分层次、大规模培训,制定政策,鼓励其参与职业水平评价,通过职业水平考试,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在人才储备上,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专职为主。积极探索志愿者培训和评价机制,培养互助精神,为社会工作吸纳储备一批社会工作人才,最终促进其转化为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在人才使用上,坚持部门与社区相结合、以社区为主。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应首先倾斜基层。做到“四个一批”:即社区考任选举吸纳一批,政府购买公益管理服务岗位招聘一批,部门设置岗位充实一批,群团组织招募注册一批。在人才激励上,有岗位、有待遇、有地位、有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
第五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发布单 市民政局 位:
生成时间: 201012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索
引 TZ011-0501-2010-0003
文 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号:
【收藏】
【推荐】
【打印】
【关闭】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台州市民政局
台州开展社会工作实践相对较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应滞后。但近几年,随着台州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社会工作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并逐步成为构建和谐台州、全面建设小康台州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台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体状况
经过几年的发展,台州在部分领域已经造就了一批初步掌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正在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迈进的社会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主要集中于台州市的各级民政部门、城市社区和义工、志愿者组织。台州市民政系统主要由市民政局、市辖9个县(市、区)民政局和各乡镇(街道)民政办组成,计有工作人员896人。台州目前共有城市社区155个(其中椒江区2个、黄岩区1个正在筹备中,尚未正常运行),专职社区工作者854人,兼职社区工作者206人;社会慈善、福利机构102个,工作人员600余人;县级及以上义工、志愿组织33个,固定工作人员62人,各类志愿组织注册社工28000余名。台州市近两年接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培训的人数有260人,其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16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24人。
二、台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做法
历经多年发展,在台州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工作者队伍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外部工作环境日益优越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台州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行业环境与政策环境也越发优越。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台州各社会部门的职能作用不断强化,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以民政为例,目前台州已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扶助体系;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双拥共建为带动、深化改革为动力,国家抚恤与社会优待相结合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等。民政事业的大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熟悉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投身其中,这也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自2005年以来,台州以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成长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境。在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激励方面,也出台了诸多具体措施。如临海市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自2000年以来,已经由508元、608元、708元每月,提到了现在的平均年薪3.5万元(含奖金、社保);台州市已初步拟定社区工作人员的加薪制度,预计自2010年始社区主任、社区党委书记均可参加乡镇、街道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二)多方协作,志愿社工队伍蓬勃发展
台州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队伍的努力,更离不开热衷于社会工作事业的社会各界群众。如今,志愿者已经成了台州社工队伍的最重要补充,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成为台州社会工作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2003年台州慈善总会成立,至2004年,9县(市、区)已全部建立慈善总会,13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也逐步建立分会或联络员,已初步形成慈善网络。2006年5月28日台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正式成立,志愿社工有了自己的组织。目前,台州在9个县(市、区)均建立了义工分会,各级社区志愿组织达724个,义工队伍总人数已发展到28000余人,各类义工服务队伍不断壮大。2009台州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188次,参加人次达143695,有数十万群众享受了义工提供爱心服务。志愿社工队伍的建立与发展,已经成为台州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与职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一道成为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
(三)搭建平台,帮助外来人口有声有色近年来,台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志愿社工队伍都有很大发展,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群体。从国际社会工作实践来看,帮助外来人口适应本地文化与社会生活,一直是社会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截止2006年6月,台州外来务工人员总量超150万,而且每年以19.64%的速率增加,通过搭建平台,社会工作者努力帮助规模庞大的外来人口融入台州社会,适应本地经济文化生活。如各县(市、区)在2006年以来纷纷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作为公安系统的下辖机构,为“新台州人”提供了一些帮助。一些帮助外来人口的民间性服务组织自2007年以来也相继出现,如2007年临海市成立的台州首家外来人口维权服务站,同年路桥区也成立了首家“新台州人”慈善医疗救助中心。
三、对台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一)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准入制度。从学历教育、工作技能、方法等方面制定用人标准,社会工作岗位上岗人员需通过专业培训、专业教育或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建立持证(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上岗制度。
二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教育制度。对新进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入职培训,全面了解即将开始的工作。对所有在岗人员,必须按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管理规定,严格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培训档案,严格学习考勤与成绩考核,并将继续教育作为职务、职称、工资晋升的必要条件。
三是建立完备、明确的绩效考核体系。可参照新近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对全市社会工作岗位进行普查、分类、入级、定岗、定编,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与工作任务说明,以此为依据建立完整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体系。最终目标是要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整的社会工作人才考核、晋升机制,逐步淘汰当下仅是参照公务员编制、事业单位编制进行管理,造成体系内人心不稳的机制。
四是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人才配套的薪资、福利体系和劳动法律关系。要根据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参照各地社会工作人才的岗位薪资标准,建立台州市社会工作人才相应的报酬体系,明确逐年增加工资待遇的规定,建立工资待遇自然增长机制。经过改革调整,最终要确保薪酬体系对内的公正性、对外的竞争性、对在岗员工的激励性、对成本的控制性,为社会工作系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二)逐步建立统筹发展机制 在部门协调方面,要确立民政部门在台州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为核心,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群众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之下,逐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志愿社会工作队伍、民营机构社会工作人才的关系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形成运转流畅、资源共享、和谐互动的人才工作机制。
在行业领域,可建立台州市的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业务培训、理论研讨、工作交流、行业监督、职称评定、工作考核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社会工作者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进一步提高全市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增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凝聚力。
在平衡城乡、区域差距方面,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流动、调配、挂职锻炼等制度,制定向农村社区、后发展地区倾斜的人才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进基层、进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区域社会工作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走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发展之路
在专业化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招录更多具有社工专业教育背景的高校毕业生,使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不断充实到现有的社工队伍中;对已经取得社工资格而不在岗的人员,各单位要尽量安排他们到相应的岗位上工作,为其开展专业的社会工作创造条件。其它在岗人员鼓励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加强专业技能和素养。在职业化建设方面,要尽快确立社会工作者职位体系,在岗位调查分析基础上分类、分档、分级,在行业内实现“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
在推动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化方面,一是要加强志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育,构建职业社工与志愿社工队伍的联动机制。发挥社工的职业化、专业化优势,由社工发展、指导和联系志愿者,倡导志愿者爱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克服志愿服务随意性大、缺乏专业训练、资源不足等缺陷,使志愿者更广泛、更深入地推进社会服务,营造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逐步形成开放式的社会工作体制,鼓励民营机构进入社会工作事业,吸纳民营机构中的专业社工人才。三是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为社会工作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宣传造势,转变政府工作理念,促使各级部门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今年以来,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两个着力”大局和“幸福资阳”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了资阳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19个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于市民政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在1月份召开了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制发了《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工作要点》,作了全面、具体的安排部署。在政府机构改革中,争取在市民政局设立了社会工作科,并增加了编制,市财政安排了试点经费12万元,并由财政出钱,面向社会聘用了2名社工专业大学生从事社工工作。召开了全市民政系统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月霞同志亲自挂帅,专题研究、确定工作计划安排,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科室密切配合。促进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着力营造社工氛围
运用媒体、简报、网络平台宣传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做到了“报纸有文、电视有影、广播有声”,在市民政局网站上开辟了“社工专栏”和“社工博客”,编发了社工信息4期。编印了《资阳市社会工作、社工人才实践指导手册》1400余册,分发给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和参加2011年社工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班学员,在普及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传播社工精神,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探索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
《资阳市2011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确定了“五大工作重点”,并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制订了《资阳市2011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宣传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向上级申报了社工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创新奖项。着手研究起草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工岗位设置办法、社工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积极探索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子,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轨道。依托社区试点建立10个社会工作示范岗,开展“1234567”活动。
(四)加大了考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
一是组织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下发了《关于组织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通知》,发动社会工作者和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加考试。在4—5月份,举办了2期社工考前培训班,邀请了省民政干校、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的专家、教授作辅导培训。全市共有512名社会工作者报名参加了全国2011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其中409人报名参考助理社会工作师,103人报名参考社会工作师。
二是对全市社工职业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各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及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已经取得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人员统计,准确掌握我市社工人才队伍状况。并同时下发了《资阳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做好社工继续教育工作。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培训力度。计划在下半年举办一场由市委中心学习组(扩大)人员参加的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专题讲座,邀请全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或中央党校的有关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教授作专场报告,提高升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的社会管理水平。
二是筹建社会工作者协会。开展社会工作者培训、行业规范和服务、维护社会工作者权益。
三是组织对外学习考察。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加快我市社工工作发展进程。
四是切实抓好《全市2011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确定的重点工作的落实,抓出成效。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