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功能区划与组织经营类型的分析
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功能区划与组织经营类型的分析
李秀丽
米冬云
闫晓娟
闫丽红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河北围场
068466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地貌含高原和山地,海拔1500-1940m,俗称坝上。几代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牢记宗旨,履行使命,植树造林,经过近50年的艰苦奋斗,使塞罕坝总经营面积达到139.8万亩,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80%,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生态体系建设成绩斐然,为京津地区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塞罕坝到如今已全面实现了建场时的四项历史使命,即“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用材;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苗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经验”。在造林阶段奠定了林场的资源基础,进入营林为主阶段后林场通过集约经营保持了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当前依旧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
1森林功能区划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林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森林的可持续科学经营,是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措施,是协调林业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发挥,推进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全国开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的单位之一,始终围绕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既定目标,在实施中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不断提升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
按照《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的要求,塞罕坝机械林场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森林功能区划,根据功能区划要求和林场肩负的生态、经济、社会责任等实际情况,划分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景观林区、坝上防风固沙林区、沿坝水源涵养林区和商品用材林区等五类功能区域。功能区是按照森林主导功能进行划分,除自然保护区外,其它四个功能区内同时有商品用材林分布,因此商品用材林区面积不等同于林场商品用材林面积,且森林公园景观林区同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面积重合3465.3公顷。划分时,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高保护价值区域应优先区划出来:
(1)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如地方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区域。
(2)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主要物种仍基本保持自然分布格局的大片森林景观区域。
(3)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区域。
(4)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土壤侵蚀控制)的区域。
(5)满足当地社区生存、健康等基本需求的区域。
(6)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1.1自然保护区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到三道河口、北曼甸、阴河和千层板等四个林场。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区划原则和有关标准,在实地踏查、广泛调研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对象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周围生产生活需要等情况,以天然性、典型性、稀有性突出的植被群落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重点。
1.2森林公园景观林区
河北塞罕坝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9040.0公顷,涉及到千层板林场、大唤起林场、三道河口林场、三乡林场、阴河林场,规划为木兰景区、梨树沟景区、龙泉景区、塞罕塔景区、亮兵台景区五个景区,到2015年重点开发景点达到44个。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五个景区为核心,以林区公路为纽带,将景区范围内和公路沿线地区划定为景观林区。
1.3坝上防风固沙林区
主要分布在千层板林场和北曼甸林场的四道沟作业区一带。西部与自然保护区相接,中间包含森林公园的木兰景区。土壤沙化较为严重,以人工落叶松和樟子松林为主要植被。东部接近坝头部分有天然柞、桦林分布。从地势上来看,整个林场坝头地区海拔最高,这一地区正是阻挡西北风携带沙尘向东南扩展的重要屏障。
1.4沿坝水源涵养林区
主要分布在大唤起林场、三乡林场、阴河林场和北曼甸林场的接坝山地部分。该区域是阴河、伊逊河的发源地,因此主要功能为水源涵养。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伴有人工落叶松林块状分布。海拔高、坡度大、土壤薄。生态如遭破坏很难恢复。
1.4商品用材林区 分布在大唤起林场、三乡林场、阴河林场、北曼甸林场、千层板林场的五个曼甸上。地势平坦、土壤相对肥沃,是塞罕坝林场的商品用材林基地。面积14944.7公顷,以人工落叶松林为主。
2森林分类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科学经营森林的重要措施。按照经营方式的不同,把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
2.1公益林
公益林的功能是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丰富自然景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主要任务的森林类型。按照事权划分,国家重点公益林由中央财政每年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其它公益林由地方政府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经过科学经营,追求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商品林
商品林的功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为国家及当地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3经营类型组织划分
3.1森林经营类型组织原则
⑴分类经营、科学管理的原则;
⑵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的原则;
⑶生态和经济兼顾、最佳效益的原则;
⑷优化结构、规模经营的原则。
3.2森林经营类型组织依据 ⑴经营目的(林种)不同;
⑵培育目标或用途不同;
⑶树种不同;
⑷起源不同;
⑸立地质量等级不同;
⑹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或经营集约程度)不同。
3.3森林经营类型组织划分
在划分公益林和商品林以后,根据经营方向和经营措施的不同,把全场林分和未成林造林地细分为13个经营类型。其中,商品林9个,公益林4个。
商品林经营类型划分为大径材、中小径材和绿化苗木。公益林划分为保护经营型、封禁型、封育型和景观型,其中:防风固沙林和水源涵养林的经营类型为保护经营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经营类型为封禁型,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为封育型,森林公园的经营类型为景观型。
4.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根据林场以上外界环境对可持续经营影响因素、内在影响因素和国家、附近区域及当地对森林综合效益的需求以及可持续经营目标定位,确定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对策如下:
(1)确定林场发展战略。林场继续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的发展战略,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技兴场。强化育苗、造林、营林等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围绕可持续经营技术,积极探索科学营林的新方法、新措施,努力增加营林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建设森林资源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3)调整森林资源结构。通过采伐人工落叶松纯林,在今后一个或两个经理期内,逐步改善纯林比例过高、林龄过于集中、材种单一的状况。启动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工程,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利用引阔入针、引针入阔等诱导模式,逐步改善树种单
一、稳定性差、抗逆性弱、景观品位低等生态功能低的局面。通过引栽兴安落叶松和冷杉等良种,结合黄柳、柠条、沙棘等灌木造林,逐步调整资源的树种、林种和林龄结构。
(4)创新造林模式,提高造林质量。充分利用林场丰富的草炭土、松针土、腐殖土、厮肥资源和成功技术,科学配置营养基质和灌装培养容器苗。在工程、迹地更新等各项造林中全力推行容器苗造林,确保造林成活率,加速后备资源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容器苗的优势,真正达到“活、快、好、高”。研究确定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条件下合理的造林初植密度和不同林分合理的保留密度,减少抚育次数,降低抚育成本。
(5)加强对公益林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遵从近自然经营理论和林业分工论的核心思想,科学经营公益林。对公益林郁闭度大于0.8(包括0.8)的林分,在不破坏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6)加强对商品林中、幼林的集约经营。因为林场的中龄林以上龄组林分比重严重偏高,而幼龄林面积比重偏低,且分布相对零散,立地条件差,在本经理期加强对中、幼林的集约管理,缩短培育周期。
(7)大力发展旅游等二、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以森林市场成熟理论为指导、追求森林效益最大化,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下产业和绿化大苗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逐步减少对木材生产的依赖,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8)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可持续经营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大力提高林场三大体系建设的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
参考资料: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报告
第二篇: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摘要: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建立,50余年在塞罕坝人的努力下从曾经的荒漠变成了广袤的森林,为地区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1993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在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的机遇下,大力发展现代森林生态旅游,在保证林场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了林场的综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塞罕坝机械林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价值;旅游开发
Abstract: Saihanba mechanical forest farm was established in 1962, 50 years in Saihanba's efforts from the desert into a lush forest,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Saihanba in 1993 was approved as a National Forest Park opportunity, vigorously develop modern ecological forest tourism, in the premise of forest ecological value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orest farm, and achieved good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Keywords: Saihanba;National Forest Park;ecological value;tourism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毗邻京、津、内蒙,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坝上山地,是京北地区的生态屏障,50余年间林场建立了80万亩人工林,现有林地72400公顷,森林覆盖率76%。在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契机下,塞罕坝机械林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塞罕坝机械林场概况
1、林场的破坏与重生
塞罕坝在蒙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高原”,历史上这里水草丰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美,土壤肥沃。但从清末开始,持续的战乱使塞罕坝遭受了大肆的掠夺和破坏,原始森林荡然无存,草原逐步退化成荒丘,寒风裹挟着流沙直扑承德,并威胁京、津地区。
1962年,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从全国19个省(市)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开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生态性恢复工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摸索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育苗和造林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完成了塞罕坝森林植被的恢复,林场如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现有动植物近千种。在阻滞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森林公园创建
1993年,在有关部门的批准下,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更名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这在肯定了林场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时也给了林场全新的发展机遇,进入到了森林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阶段,林场全体职工抓住契机开始了林场生态旅游建设的新探索。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作用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资源的保存与保护、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林场在旅游综合开发方面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使新的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得到全面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二、塞罕坝的生态价值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交界地带,作为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肩负着重大的生态责任,在几十年的历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生态价值:
防风固沙,华北平原由于春季干旱,再加上西伯利亚冷湿气流的影响导致华北春季沙尘暴天气时常发生,对华北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正好处于高原沙漠的南缘,有效保护了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北京和天津等地区;
固碳释氧,华北地区经济尤其是石油、机械等重化工业发达,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巨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塞罕坝机械林场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约为每年660万吨,产生660万吨氧气,对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维持地区的碳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涵养水源,华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匮乏难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制约了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塞罕坝机械林场像一个巨大的水库涵养了宝贵的水源,对维持地区土壤水含量和水循环,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活用水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保持生态多样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部分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发展失当,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林场的建设与保护不仅仅局限在植树造林这个层面上,在实践中林场职工们在努力构造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现在林场有野生植物659种,有野生动物100余种,其中包括鹿、野猪、袍子、野鸡、细鳞鱼等珍稀动物。
三、塞罕坝旅游价值的开发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目前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享有“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摄影家的画廊”等美誉,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建园20年来公园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突出绿色、生态、、民俗这三大优势品牌,精心规划,科学管理,化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通过自筹资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路子对林场旅游资源进行了大力开发,实现了园区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景区基础建设
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在建设景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了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工作,经过努力景区的接待档次和市场美誉度均得到了较大提升。
(1)道路建设,塞罕坝紧邻环渤海广阔的市场,道路的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公园在市场空间的优势。林场目前基本建成了较完备的道路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景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
(2)景区服务设施建设,林场加大了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景区服务设施得到了完善,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并加强了对这些服务设施的管理,保证了景区运行的有序;
(3)提升服务水平,塞罕坝真正的旅游价值在于其能提供返璞归真的游览体验,而这有赖于林场服务人员的素质,林场大力加强对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景区工作人员、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提升服务品质;
(4)旅游宣传,公园紧靠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公园着重加强在这些地区的旅游宣传力度,提高公园的知名度,并主动与旅行社进行合作,打造森林公园旅游精品线路。
2、旅游产品的开发
(1)景观游的开发,林场旅游开发的基础是广袤的森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也是目前林场旅游开发的重点和林场最响亮的名片,通过丰富多彩的诸如探险,观光,与动物亲密接触等精品项目的推出化林场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
(2)民俗旅游的开发,林场认识到单纯的观光难以满足如今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林场境内及附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等资源。林场在旅游品牌与线路的设计时精选了蒙古风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价值;
(3)地区组合,林场周围存在着大量零散的旅游点,它们具有一定旅游价值但还不足以单独成为一个景点,形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林场将来旅游开发的方向就是整合这些零散的资源,推出大塞罕坝旅游区,这将在进一步扩大林场旅游竞争力的同时拉动周边旅游经济的发展,帮助周边人民脱贫致富。
2、景区保护
公园上下深知林场恢复建设的不易,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视保护森林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场建设中尽量做到建设风格与环境相协调,做到了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适度开发,每一个景区都有其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塞罕坝作为干旱地区建立的森林公园本身就比较脆弱,森林公园在开发中充分考虑到自然的承载力,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站、控制游客数量等方法尽量避免旅游对林场生态环境的干扰;
污染治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是每一个景区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林场对环境保护予以充分重视。倡导生态游、环保游,并与旅行社和当地餐馆、旅店等达成环保协议,同时加大向游客的宣传力度,坚决惩处破坏环境的行为以证了林场环境,进一步增强了景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区的吸引力。
野生动植物保护,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种,重点保护动物47种,为林场及周边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维持了生态圈平衡。
4、结论
塞罕坝机械林场对维持华北北部地区生态平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护了京津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同时林场充分利用自身森林资源优势,发展休闲观光林业,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林场森林草原、乡风民俗等旅游资源,并加大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合作。实现了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冯贺.弘扬生态文化促进森林旅游开发[J].生态开发,2010.06.[2]王金叶、赖晓华.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2期
[3]白音查干.草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6).------------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试分析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
试分析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
孙萍 赵明阳 孙鹏程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河北承德 068466)
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由国家计委批复建场,直属原国家林业部,1969年划归河北省林业厅(局)直属至今。建场四十七年来,塞罕坝人发扬“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塞外荒原上营造了百万亩林海,建成了华北乃至全国最大的人工林林场。目前,全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
一、护林防火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省大面积人工林集中地,且多为人工针叶纯林,又毗邻内蒙古草原,草多、风大、气候干燥、属一级火险区。该区域又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进入林区旅游人员众多,火源管理难度大,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森林防火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要以林业生态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森林防火保障作用,以人为本,优化管理,依法治火,科学防火。
1.1护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现状
全场现已建立了完整的联防组织,即5个乡(镇)、19个村和自防组织(防火指挥部——场防火委员会——营林区防火小组——前方扑火指挥部——总场专业扑火大队——机械化快速扑火队——2号工具扑火队)。护林防火基础设施:现有防火线总长度544.1km,防火线密度为5.57m/公顷;防火楼8座;防火检查站14个。目前的防火线密度和防火设施、设备初具规模,但还不能适应护林防火的需要,极需要加强。
1.2护林防火措施与方法
(1)加强领导,逐级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严格贯彻执行总场制定的森林防火工作实施细则,落实各种护林防火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坚持全员防火、坚持全员风险抵押金制度,激发护林人员的积极性。对无视防火制度造成损失的要严加处罚,损失严重的要绳之以法。
(2)继续推行“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关键”、“四个一律”、“五种责任”、“六个落实”、“七个坚持”、“八种制度”和百分制考核办法。
(3)全年开展广泛的、经常性的护林防火宣传,尤其是在防火戒严期,搞好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防火检查站、望火楼的职能作用。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森林防火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适应新形势,落实新举措。实行科学防火、扑火是实现森林防火目标建设的科技保证,为此,必须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全力推行科技防火、扑火,创新观念,创新措施,创新做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森林防火中,不断提高防火的科技含量。
(5)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做到防范与扑救并举,发现火情立即出击,真正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处理好林地林权纠纷问题。
1.3护林防火基本设备、设施规划
本经理期规划增修防火线长度50km,改造望火楼3座,防火检查站2处,并购置相应的设备,规划建设总投资125万元。
二、有害生物防治 2.1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林业病虫鼠害是无烟的森林火灾。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温转暖,适生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加,以前未发生过的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八齿小蠹、白毛松皮象等相继暴发成灾。林场发生的害虫已由过去的5种增加到现在的15种,且发生危害势头十分迅猛,目前由于林场的监测能力有限、防治手段落后,虽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但仍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对暴发性、突发性病虫害难以有效控灾减灾。由于手段落后,森防能力差,一些高山、密林、交通不便的地方,人工力不能及,致使一些虫源地始终得不到拔除和治理,造成交叉侵染,连年暴发成灾,因此迫切需要改善防治手段,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森防的整体水平。
2.2有害生物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统筹规划、分类施策、主动御灾、及时救灾,在划分治理类型的基础上,通过“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原则的具体贯彻落实,各种综合治理措施的有机组合使用,逐步使常灾区向偶灾区转化,偶灾区向自控区转化,自控区长期严格监测控制成灾。常灾区、偶灾区的面积广为压缩,林区病虫害猖獗危害的势头被彻底遏制住,林场林分内生物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体现,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森林生态自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基本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2.3 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
(1)尽快查清病虫鼠害种类、发生面积及其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建立病虫鼠害档案。
(2)建立病虫鼠害预测预报的GIS系统,坚持进行定点、定位、定时观测,特别是对主要害虫生活史、习性、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开展预测预报工作。(3)做好病虫鼠害发生发展动态的预测预报工作,防治措施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与物理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设置病虫鼠害预测预报点,勤观测、早预报、及时防治。加强外来种苗的检疫工作,严格杜绝病虫害的侵入和蔓延。
(4)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病虫鼠害防治技术,逐步提高对病虫鼠害的综合防治能力。
(5)加强病虫鼠害防治队伍的建设和技术培训,配备相应的防治药具,培养专、兼职防治技术人员。(6)加大森防检疫宣传力度,提高防灾意识。以“树立森林健康理念,防范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科学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为主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宣传报道,提高全场职工、干部主动参与防灾、减灾的意识。
第四篇:塞罕坝机械林场立足科学经营构筑绿色屏障
塞罕坝机械林场立足科学经营构筑绿色屏障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龙双红王立军)
(河北承德068466)
塞罕坝机械林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大力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立足森林经营,不断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林场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逐步实现了“双增”目标。我场先后获得 “全国国营林场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场”、“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国有林场”、“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全国林场场长培训基地”等多项荣誉。
一、科学造林,培育资源
我场紧紧围绕省林业厅提出的 “增林扩率,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战略,通过采用大苗移植、容器苗造林等攻坚手段和实用技术(保水剂、生根粉),强化造林成果拨交,幼林地管护等资源培育手段,每年投入超千万元用于荒山造林、更新造林等绿化工程,按此规模,我场计划利用7-10年完成剩余荒山造林绿化任务,森林覆盖率可提高5个百分点。
二、科学营林,持续发展
(一)实施“四大”经营板块
全场划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林、国家级森林公园、商品林”四大经营板块,实行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在经营管理上,坚持“经营和保护并重,利用和培育并举”的原则,按照木材市场成熟理论和近自然理论,对商品林实行集约经营、依法经营,有序利用,保持年采伐量不超过年增长量1/4;对公益林按近自然生长状态,适度地进行进行割灌、定株、清理、修枝、疏伐等抚育作业,确保森林质量稳步提升。
(二)探索“九个”森林经营模式
一是良种壮苗培育模式。培育以良种华北落叶松为主的适生乡土树种。结合引种彰武松、樟子松嫁接红松等推广项目,为调整树种结构奠定基础。
二是落叶松中小径级材培育模式。采取大密度初植、多次中间抚育利用和主
伐利用相结合的经营路线培育一批落叶松人工林,以满足社会对中小径级材的需要。
三是樟子松大径级材培育模式。选择土壤肥沃、林分健壮的樟子松中幼龄林,实施目标树定向培育,通过采取抚育间伐调整大径级林木生长所需合理营养空间,并辅以高位修枝、施肥等措施,将其逐步培育成大径级材林。
四是绿化苗木培育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采用集约化规模经营措施,使用云杉、樟子松容器苗营造园林及城镇绿化苗木基地。
五是景观游憩林改良模式。通过疏伐清理并辅以适度(不同强度)修枝的方式,改善林地环境。采取对地块内所有乔灌木进行挂牌,标示出植物的习性、生态、功能介绍,让游人了解森林的性质和功能。
六是林冠下造林模式。通过对上层落叶松林进行强度疏伐,在林冠下营造云杉、樟子松或红松等景观绿化苗木,以达到调整林相结构、提高人工林的可观赏性和总体收益。为林场构建和储备优质绿化苗木景观资源。
七是人工林健康经营和改良模式。采取机械疏伐、低保留抚育间伐等作业方式,在调整资源结构的同时,促进林下灌、草生长和诱导异种进入,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
八是攻坚造林模式。针对土层瘠薄、岩石裸露、地处偏远、施工难度大、成本高的荒山荒地和石质山地,坚持打好造林绿化攻坚战,通过采取大穴鱼鳞坑整地、人工客土、保水剂、薄膜覆盖等措施,选用大规格樟子松、油松容器苗造林,提高造林成效,充分发挥生态效益。
九是中幼龄林抚育模式。对林相杂乱、低效残次林分采取修枝、定株、透光伐、疏伐、生态疏伐、景观疏伐、卫生伐等抚育方式,为保留木个体生长创造营养空间,加速林木生长,全面提升次生林的景观的异质性和可视性。实施抚育三年来共抚育森林19万亩,项目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森林质量,而且为周边群众提供五千多个就业岗位,创造近两千万元的收入,人均年增收0.4万余元。
(三)推行“八项”制度。
一是领导包保制度。通过落实领导责任包保、技术包片、生产岗位和作业小班一对一责权对等机制逐步实现科学管理。
二是目标承诺制度。履行事前准备承诺、事中过程承诺和事后结果承诺制,单位或个人对工作目标、实施程序、预期结果等以书面形式作出承诺,如违反程序要求或没有实现目标结果的,按承诺要求自认处罚,并限期整改。
三是调查设计委托协议制度。林场按照任务指标对计划抚育的林分委托总场规划设计院进行调查设计,并签订委托协议书,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调查设计准确度和精度。
四是“三员三卡两书”制度。严格落实每个营林区作业地块有项目主管技术员、包片技术员、施工员,有施工卡、竣工卡和验收卡,有检查指导意见书和营林生产整改通知书。
五是采伐通知单制度。林场根据省林业厅批复的设计方案,准确填写《采伐通知单》,营林区严格按照《采伐通知单》和《林木采伐许可证》组织施工。
六是施工日志制度。技术员和施工员必须每天填写施工日志,记录工作量、生产质量、存在问题、整改措施等,便于发现生产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解决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七是即奖即惩制度。结合开展“林业生产质量年”活动,年末根据生产质量考评结果,林场将全年林业生产作业项目分作业地块对营林区主任、施工员和技术员按比例落实奖惩。仅此一项,全场每年之出60余万元用于对作业质量达到优秀等次人员的奖励,同时也对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罚。通过奖优罚劣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率。
八是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制度。林场设专职人员负责营造林生产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实施分类保存、整理归档,建立健全林业生产档案责任制。
第五篇:塞罕坝机械林场低质林改造现状及分析
塞罕坝机械林场低质林改造现状及分析
宋彦文
摘要:根据塞罕坝低质林分生长情况,阐述了低质林改造的措施,并阐述了相应的施工作业方法,仅供同行业者参考。
关键字:塞罕坝 低质林 改造现状
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森林经营过程中,以优化树种结构,积极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分稳定性为目的,遵循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原则,切实保证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达到集约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源中,部分林分由于密度小,树种组成不尽合理,而不能充分发挥地力或是生长不良,树干弯扭、枯稍,或遭受病虫害与自然灾害后生长势衰退,成林而不成材。这些林分不能按经营要求提供用材或产量很低,也不能较好地发挥防护作用,没有培育前途,这样的林分成为“低价值林分”,即“低质林”,也叫“低产林”。
低质林改造就是对树种组成、林相、郁闭度与起源等方面不符合经营需求的那些产量低、质量次的林分进行改造,并采取综合的经营措施,使之转变为能生产大量优质木材和其他多种林副产品,并能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有益效能的优良林分。
1、低质林改造的种类
通常分为“低价值人工林改造”和“低价值天然次生林改造”两种,由于受全国林业系统“天保工程”启动的制约,目前,我场的“低质林改造”仅限于“低价值人工林改造”。
2、低质林改造的对象
2.1“小老头”人工林
在造林后,一些长时期处于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的低产、低价值林分,这类林分植株矮小,树干弯曲,树冠平顶,无明显主干或有枯稍现象,年龄不大却“未老先衰”。
2.2郁闭度在0.2以下的疏林地
这类林分有的是造林保存率低、或因遭牲畜破坏而成为残次林分;有的是因为多次采伐破坏而留下的近熟、成熟的残林。
2.3遭受自然灾害的林分
这类林分主要是指遭受了严重的火灾、风灾、雪灾、雨凇危害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林分。这些自然灾害常会使林分残破,受到机械损伤,弯曲干枯,甚至死亡,造成疏密不均、出现“林地天窗”现象,整个林分内部结构混乱,林内卫生条件恶化,生长势、生长率、生产力急剧下降,利用价值低或没有很好的培育前途。我场近几年的“低价值人工林改造”作业,大多数都属于此类状况。
2.4生产力过低的林分
由于生境不适,或各种外力破坏,使林分生产量太低,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因此,我场在森林经营调查作业设计中,将连年生长量在0.25m3/亩以下的人工林分列为改造对象。
3、低质林产生的原因
3.1树种选择不当
造林树种选择未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导致造林苗木即使成活,林分也长期生长不良,难于成林、成材,造林地的生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3.2整地粗放、栽植技术不合理
正确、细致、适时进行整地,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树生长,实现人工林的速生丰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不通过整地将密集的根系挖除,或整地过浅及整地面积过小,都将导致低质林的形成;如植苗造林培土过少,发生露根现象或栽植过深,覆土过厚,窝根,未挤紧、踏实,都会造成苗木死亡,或生长不良,形成低质林分。
3.3抚育管护不到位
“三分造、七分管”,幼林的抚育管护是提高幼树保存率和促进幼树生长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措施。若造林后放任不管,杂草灌木丛生,则苗木生长孱弱,或是在新植林地任意樵采、放牧,也将导致保存率
降低,留存的也生长不良,逐渐形成低质林。
3.4种苗质量低劣
用遗传性优良的种子、苗木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木材生产力高,质量也较好。若采用遗传性状差、质量低劣的种子、苗木造林,势必造成林木生长差,形成低价值人工林。
3.5土壤贫瘠
林地由于长期受到地表径流的冲刷,使矿物养分和有机质随细土流失掉,长时期缺乏养分和水分,使林木难以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形成低质林。
4、低价值人工林改造的方法
低价值人工林改造的方法有很多,皆伐后引用乡土良种壮苗进行造林;隔行伐除、行内植树;同龄苗木补植、提高密度;引进适生树种、改善树种组成;封山禁牧、提高地力。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低质林改造,结合地理、气候条件及生产实际,主要采用皆伐作业,将低价值人工林全部伐除,而后在迹地上造林,通过采用浇水、施肥等科技措施,逐步提高林地生产力,提升林分质量,若立地条件不适宜原树种时,应选择其他适生树种。
5、作业设计
首先进行林分踏查,真正找到符合定性条件、定量标准的低产人工林,而后进行外业调查设计。
5.1外业调查
5.1.1面积测定:采用罗盘仪导线实际测量林分面积,闭合度不大于1/200;
5.1.2 样地调查:一般采用带宽6m的带装样地进行标准地调查,每相隔35-40株树,需选用2-3株树木实地造材,以确定林分因子。
5.2内业计算
内业主要是对林木平均胸径、树高、蓄积量、出材量、出材率、连年生长量、连年生长率等内容进行计算与分析。
5.3施工设计方案的编制与审批
编制施工方案主要包括低质林改造设计的原则与依据,改造方式、改造的技术措施,收支概算等,同时附作业林况一览表,作业产材统计表,作业收支一览表,基地更新措施一览表。
6、低质林改造施工细则
施工员跟班作业,严把质量关;采伐时的具体技术要求和抚育间伐相同;结合市场导向进行造材,迎合客户需求,做到长材不短造,优材不劣造,保证最大出材率;搞好林地清理,采伐剩余物一律清出林外,运走或雨季集中销毁,确保不影响整地与造林等作业,消除病虫害和火灾隐患。
7、作业结束后,及时组织检查验收
低质林改造作业结束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查看边界,严禁超界作业、超蓄积采伐。
8建立低质林改造技术档案
要以小班为单位建立低质人工林改造技术档案,内容包括改造作业设计的方案、图表、技术措施、用工量、投资概算、施工情况、检查验收情况等,并及时进行整理和归档,以便随时查阅,并为后期生产经营提供详实可靠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