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井乡十三五扶贫规划11(DOC)专题

时间:2019-05-13 16:3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洪井乡十三五扶贫规划11(DOC)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洪井乡十三五扶贫规划11(DOC)专题》。

第一篇:洪井乡十三五扶贫规划11(DOC)专题

黎 城 县 洪 井 乡

“十

五” 脱 贫 攻 坚 规 划

2016年2月

五、气候特点

本乡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时涝时旱,冬冷少雪,春秋短,冬夏长,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450小时,平均气温9-11℃。本乡地形复杂,气候寒热有所差异,北社村属城关盆地,气候温和,无霜期为180天左右,洪井属丘陵山区,地势较高,气候凉全年无霜期160天左右,平均无霜期170天,平均降雨量350-780毫米,干旱缺水,主导风是西北风。

第二节 资源概况

一、土地资源

全乡总面积92平方公里,全乡耕地总面积为1701公顷,人均耕地0.17公顷,包括退耕还林地。

二、水利资源

地表水主要有柏官庄河,孔家峧河都是季节性河流,勇进渠只经过本乡北社等5个村。杨南河水库,库容182万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55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20毫米,长畛背水库容量150万立方米。山泉水有黄草辿,孔家峧都在0.003立方米/秒以下;地下水主要有洪河提水站、北社提水站。目前全乡有柏官庄、三十亩等5个村仍然吃水困难。

三、旅游资源

本乡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全县三大战略实施以来,我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前有古城旅游区,后有红山旅游区,中部有情人谷旅游景点,与白岩寺毗邻。

较少,药物不足现象还存在,村医比较缺乏,有的村有卫生室但没有专业的村医,群众看一些小病仍然需要到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就医。

4、城镇的功能配套不完善,投资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居民拥有各种生产工具的数量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性道路的建设缺失,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

(三)、产业发展状况

1、种植业:全乡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万亩,主要以玉米为主2015年种植面积为1.6万亩,常年种植面积玉米占近2/3,小杂粮700多亩,小麦900多亩;另外有中草药种植大户两户。

2、养殖业:均以家庭养殖为主,全乡仅5户养殖大户主要是养猪、养牛、养羊、养鸡。2015年全乡猪存栏1122头,羊存栏3750只,牛存栏数264头。

3、劳务输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支撑全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15年全乡劳务输出人数达935人次。

三、贫困原因分析(一)自然原因

1、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差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作物产量低,机械化程度低;二是人畜饮水困难,水源集中的地方尚能保障,但居住在少水或无水地方的人民就需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如在柏官庄、三十亩、王家庄存在饮水难的问题。

(四)贫困人员分析。2015年全乡建档立卡854人中普通劳动能力466人,无劳动能力116人,丧失劳动能力19人,技能型人才只有1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521人,16岁以下89人;长期慢性病和大病人员、残疾人342人。

第二章 指导思想、目标及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四个全面”穿到整个扶贫攻坚战的始终,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指导方针、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第二节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环境整洁优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管理民主,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具体为,2016年南信村“脱帽”,2017年长畛背村“脱帽”,2018年孔家峧村“脱帽”,其他行政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逐年根据脱贫任务实现脱贫。

第三节 建设思路

以“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为主,以产业发展为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本。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实施、五年见效”的要求,确定建设内容,切实做到规划到村、扶持到户。

结合乡党委政府“三大战略”和“三大园区”思路,在北社、8

四、旅游资源开发

1、依托我县“太行红山”战略,在柏官庄、孔家峧、王家庄、鸽子峧、黄草辿六个行政村实施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以农产品采摘,红色纪念参观、农家乐等带动群众增收。

2、争取国家产业资金扶持,多方征取资金,在长畛背村投资30万元建成一座可使用面积300平米的集土特产零售、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生活服务中心,预计建成后可为村集体年增收4万元,解决贫困户就业岗位6—8人。

第二节

基础设施项目

一、农村饮水安全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

一是完成横岭以北石桥背、刘家、程家、长畛背四个村安全饮水工程;二是配套完成柏官庄机井,让柏官庄、王家庄、孔家峧、曹庄、三十亩五个村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二、公路建设

1、完成修缮207国道至王家庄的道路8公里;马家光至李家谷罗4公里; 2、207国道至南信新村水泥路420米,以便利群众出行,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农村危房改造

到2016-2020年每年完成危房改造15-20户,到2020年实现群众不再住危房。

四、异地扶贫搬迁

根据县扶贫开发领导组办公室的要求,和异地扶贫相关

02、培训农业推广科技人才450人、畜牧业推广科技人才450人和旅游专业人才300人。

3、农业产业化培训300人。

三、市场管理

1、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丰富旅游市场。要把引导、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与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和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3、扎实开展农民维权活动。一是建立健全消费维权网络和监管网络制度,开展维权进村进户、进田间地头。二是开展规范市场主体和评选“诚信经营户”活动,建立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市场主体多方共同努力,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与农业、农资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联系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形成执法合力,争取每年开展两次以上专项整治行动。

4、推进“合同帮农”工作。加强合同监管,打击合同欺诈,维护公平交易,确保交易安全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5、实施“商标兴农”战略。宣传引导商标注册、指导品牌建设、依法实施商标保护,为“商标兴农”保驾护航,进一步打造品牌商标,严厉打击侵犯农副产品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6、发挥“经纪活农”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实现从来资格合法化,人员队伍组织化,经济活动规范化。同

2众要上门宣传相关政策,让每个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明白、做到家喻户晓;三要积极转变扶贫方式,由政府主导式扶贫向群众参与式扶贫转变,通过宣传教育,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动贫困人群积主动投身于扶贫工作,参与扶贫开发,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取得扶贫效果,让群众亲自选准自己的扶贫项目,政府统一引导服务,不断壮大各村的特色产业,实现增收。

三是因村派人、因地制宜,确保扶贫措施切实可行。根据乡党委的分工、包村并结合县直单位包村安排进一步明确帮扶责任,三个贫困村分别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乡党委副书记牵头挂帅,直接负责,相关人员帮扶到户,制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计划和2016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各村的支村两委干部、党员也要联户帮扶,制定帮扶措施,做到每个贫困户有帮扶人、有帮扶措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脱贫攻坚服务,让群众顺利、早日脱贫。

第二篇:2017洪井乡残联工作汇报

洪井乡残联2017年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7年,洪井乡残联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并在市县残联的关心和业务指导下,我乡残疾人工作按照县残联下发的《2017残疾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内容》的要求,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乡残联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基本情况

洪井乡现有人口8900多人,残疾人共有508人,持二代残疾证残疾人396人。占全乡总人口数的4.5%,其中,肢体残疾244人,听力残疾18人,视力残疾14人,言语残疾7人,智力残疾23人,精神残疾27人,多重残疾63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98人。

二、2017年工作回顾

(一)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

1、加强了乡残疾人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今年我乡残联组织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落实了乡残联办公场所,并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办证流程。

2、认真做好二代残疾证换发工作,帮助残疾人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今年我乡新办二代残疾人证19人。对村残协上报的18名持证死亡的残疾人,进行了汇总,收回了残疾证,并上报到县残联进行了注销。

3、我乡圆满完成了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从2017年7月1日起,洪丼乡残联组织调查队伍,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对辖区24个行政村389名持证残疾人开展了基本服务情况和需求动态更新专项调查工作,这次残疾人数据采集设置到残疾人经济及住房、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无障碍改造、文化体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及时录入中国残联数据库,实现与业务数据动态更新。

(二)康复救助 1、2017年,我乡接受长治市精神卫生中心免费发药贫困残疾人3名;接受假肢安装贫困残疾人1名。在2017年1月份和5月份助残日共为56名残疾人免费供应各类辅助器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4名。2、2017年7月,洪井乡残联联合洪井乡卫生院在全乡范围内筛查0—6岁残疾儿童和疑似残疾儿童,为保证筛查的儿童都能参加康复治疗,我们在乡、村摸底基础上逐一入户了解情况,共筛查出的1名残疾儿童和2名疑似残疾儿童,推荐到县妇幼保健院接受复筛、诊断和康复。

3、为广泛建立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今年,我们开展了以村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功能训练。并于9月20日对24名康复协调员进行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

(三)精准扶贫

在2017年3月召开了残疾人扶贫工作会,对全乡贫困残疾人扶

贫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并进行了精准识别,2017年7月中旬对我乡的残疾人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对调查出的98名贫困残疾人进行了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与扶贫办的数据保持一致,促进了我乡残疾人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精准扶持各类农村贫困残疾人48名。其中包括基层党组织扶持贫困户5名,每户3000元;辅助器具配发34件,无障碍改造9户。经过扶持,27名残疾人将于2017底脱贫。

(四)社会保障

2017年,我乡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均不同程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其中,城镇低保残疾人5人,农村低保残疾人114人,五保残疾人19人.享受大病医疗救助残疾人6名,享受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由114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6人。在“两节”期间走访慰问救助贫困残疾人2名,享受民政临时救助残疾人8人,我乡有172名(16—59岁)残疾人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其中,对48名重度残疾人国家给予缴纳养老金。

(五)教育就业

1、全乡共有在校残疾学生14人,其中普通学校9名,特教学校5名。未入学残疾儿童1名。2、2017年8月10日,黎城县残联组织有劳动能力、有养殖意向的100名贫困残疾人分别到洪井乡益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上遥镇上遥村残疾人创业模范王志立的养蜂基地实地培训观摩学习。洪井乡共有15名残疾人参加了这次观摩培训。另外洪井乡6名残疾人参加

了县残联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我乡于10月15日在洪井乡政府举办了一期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共有38名残疾人参加了这次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对实现残疾人进一步就业典定坚实的基础。截止12月上旬,洪井乡残疾人就业61人,其中2017年新增残疾人就业7人。

(六)文化体育

今年,我乡在全国爱耳日、助残日、文化周、健身周、残疾预防日等重大活动日,通过悬挂标语、发传单、办板报等形式,大力开展扶残助残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全社会帮残助残的意识得到增强。并积极邀请残疾人参与到活动中来,特别是在5月19日助残日开展了大型辅助器具捐赠活动;在8月25日开展首次残疾预防日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了家门,参与到社会中来,既丰富了她们的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广大残疾人科学健身意识。

(七)信访维权工作

乡残联非常重视残疾人的信访工作,积极与乡司法所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对村级残协委员进行法律维权知识培训,并设立了残疾人维权岗。2017年洪井乡共有9户残疾人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工程。3名下肢残疾人领取到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助,每人260元。截止11月30日,洪井乡残疾人的来信来访共20起,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八)信息报送工作

2017年,洪丼乡残联共向省、市残联网站发送信息14篇,其中有5篇信息已被山西省残联网站刊登,3篇被市残联网站刊登。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年以来,乡残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了不少薄弱环节。一是我们的基本保障制度还不完备,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二是乡残联与民政、卫计、教育、扶贫、社会保障等部门配合度不够、沟通不足,导致各种数据不一致。部分残疾人优惠政策未能享受; 三是思想保守,敢担当、善作为、肯负责的责任感还不够强烈,一切为了残疾人服务的热情还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基层组织薄弱,各村残协形同虚设,各村残协委员无待遇,村残协委员开展残疾人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对存在的以上问题和不足,乡残联应及时加以改正。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和行动中。

在新的一年里,洪井乡残联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配合县委县政府、乡委政府工作;继续按照县残联下达的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法律维权、组织建设、文化体育等各项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残联的业务指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的伟大目标而作出新的努力。

黎城县洪井乡残联

2018年3月

汇 报 材

黎城县洪井乡残疾人联合会

二〇一八年三月

第三篇:十三五扶贫规划草案3

xx县扶贫攻坚规划大纲(草案)

(2016-2020年)

xx县扶贫办公室 二〇一五年 月

前言...............................................................................................................................................第一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自然条件..................................................................................................................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第三节

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第四节

发展机遇..................................................................................................................第五节

重大意义..................................................................................................................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基本原则...............................................................................................................第三节

发展目标...............................................................................................................***022

前言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的要求,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中共xx省委 xx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赣发[2015]10号)、《xx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省“十三五”专项规划及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赣发改规划[2015]268号)、《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意见》(资发[2015]8号)等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结合我省扶贫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xx县所有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2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明显。交通运输能力不足,高速公路发展滞后,行政村通班车比重98%,自然村(组)出行条件差。输变电设施建设滞后,电力供应能力不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中小河流治理任务重,病险水库较多,防洪设施薄弱,部分农户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三)山洪地质自然灾害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山洪、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潜在风险大。

第四节

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该区域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五节

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着眼小康提速,把扶贫攻坚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任务,减贫工作已得初步成效。2014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减至8230人,比上

一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并举。立足规模偏小、产业优势不明显、发展滞后的县情,坚定不移地把做大做强全县经济规模、提升县域综合实力作为中长期战略重点,积极适应新常态,着力在扩大规模同时加快全县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推动全县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强发展的后劲,确保稳速增势,推动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继续巩固生态立县战略宗旨,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丰富的生态资源,突出生态文明理念,规范各类开发行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分类与因户施策同步。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认真分析和找准贫困群众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指导,1

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到2018年底,具备劳动能力但缺乏发展条件的轻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70%左右;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中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50%左右;进一步强化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处于重度贫困的农户的重点保障,提高标准,兜牢底线。

(三)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到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得到整体搬迁安置,贫困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18年,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新生代劳动力具备转移就业基本职业素质,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贫困村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专业合作经营机制较为完善,基层党组织作用坚强有力。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加快增收步伐,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扶贫到户、分户施策,按照突出产业扶贫、体现地方特色、选准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

富带头人培训,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就业。

第二节 提高救助水平,打好保障扶贫攻坚战 认真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强化社会救助托底功能,统筹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各项救助制度,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加强特困扶贫对象救助,实施精准特惠救助扶贫。

(一)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实行应保尽保。逐年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对农村低保对象中无收入来源、依靠自身条件无法改变生活状况的群众加大倾斜力度。

(二)加大医疗保障和保险救助。逐步扩大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范围,提高重大疾病救治水平。对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在县级住院新农合补偿取消起付线,同时在新农合补偿基础上,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推进“费用+病种”的医疗救助模式,突出重特大疾病救助,逐步提高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患者的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

(三)强化教育救助。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直接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等方面的资助

贫搬迁、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避灾搬迁移民等政策,落实相关配套投入,大力帮助扶贫对象彻底摆脱恶劣生产生活环境。深入打造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组合式帮扶、综合配套的有效模式,不断提升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水平。

(二)加快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对已识别的发展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的贫困村,在“十三五”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政策给予重点扶持。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围绕秀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点,将贫困村宜居自然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按规划重点打造、培育3-4个村点,如:以法水温泉、御龙湾、九龙湖景区、方家山景区为中心,做好法水村、走马洲村、下长兴村周边村村庄整治建设;

(三)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住房保障体系,优先安排农村危旧房改造指标,对特困扶贫对象住房救助实行“交钥匙”工程。联合建设局对全县农村危房进行改造,在住房困难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一户一宅、拆旧建新”的原则,按贫困户类别进行拆房补助,鼓励调动起自主建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8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为2020年建立覆盖全省农村的住房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优化村庄建设发展规划。2016年率先完成25户以上宜居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力争2018年完成全县农村25户以上自然村的道路硬化。2018

户安全用水。共投入财政性资金1100万元,其中:水利部门投资800万元,扶贫部门投资300万元。

(三)农村电力保障项目。完成电网改造项目25个,改善2320户用电问题。共投资30500万元,其中:电力部门投资30000万,扶贫部门投资500万元。

(四)危房改造项目。共建设危房改造项目42个,完成250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共投资13200万元,其中:城建部门投资7500万元,扶贫部门投资2641万元,村民自筹5559万元。

(五)特色产业增收项目。共培育农业特色产业项目225个,带动7000余人脱贫增收。共计投资7380万元,扶贫部门投资4000万元。

(六)乡村旅游项目。共培育乡村旅游点20个,带动120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共计投资5000万元,其中:扶贫部门投资320万元。

(七)教育扶贫项目。共维修改造村小学26所,解决1380余学龄儿童就学问题。共投注7000万元,其中:教育部门投资5000万元,扶贫部门投资2000万元。扶贫部门补助学生就读职业技术学院,每人每年扶持1500元,连补两年,预计完成200人,扶贫部门投资150万元。

(八)卫生和计划生育项目。共建设卫生所40所,解决5880户就医问题。共计投资320万元,其中:卫生部门投资200万元,扶贫部门投资120万元。

(九)文化建设项目。共建设文化广场30个,提高4800

贫考核,考核结果列入部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筹措扶贫投入的整合平台。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精准扶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加大各级财政预算扶贫资金持续增长力度。实行扶贫开发“省级监管、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强化省级监管职责和设区市工作责任,督促指导县级以统筹规划为载体,健全完善扶贫投入筹措整合平台并将整合使用计划上报备查,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四)凝聚合力扶贫攻坚的强大力量。落实全社会共同责任,凝心聚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重点要深化“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完善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协调随同省直部门、国有企业开展驻县定点扶贫,示范带动各级领导干部抓好精准扶贫攻坚。落实各级部门“十三五”新一轮定点扶持贫困村,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确保对贫困村全覆盖。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为每户贫困户落实帮扶责任人。抓紧向贫困村派驻党支部“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实现扶贫目标提供组织保障。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鼓励政策,发动民营企业扶贫,发挥“10·17中国扶贫日”平台作用,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多方发掘社会扶贫资源。运用宣传舆论媒体传播正能量,营造精准扶贫攻坚良好氛围。保留、稳定和加强与精准扶贫繁重任务相适应的扶贫机构及工作队伍。

(五)完善监管精准扶贫的信息系统。按照“准确、清楚、动态”的要求,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建立

第四篇:楚雄市“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楚雄市“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到2020年,要实现产业脱贫的既定目标,必须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做到产业精准扶贫。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确保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依据省、州“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结合楚雄市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编制《楚雄市“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一、产业扶贫现状

(一)产业扶贫任务

据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全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乡镇2个、贫困村委会18个、贫困村民小组383个、贫困户7353户23690人(按现行标准人均可支配收入2855元以下),贫困发生率为7.97%。到2018年,实现建档立卡少贫困人口减少2.4万人以上,2个贫困乡镇和18个贫困村摘帽出列,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基本完成全面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到2020年,在减少贫困人口0.5万人以上的同时,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控制在3%以内,对脱贫和返贫人口进行全面巩固提升,努力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达到1万元以上,如期与全国全省全州同 1 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特色产业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无偿资金1869.5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专项产业扶贫项目21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10个,发放财政贴息贷款3.13亿元,扶持贫困地区7050户农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立“一村一品”示范村93个,“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基地4个,扶持10家农业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基地建设,核桃、花椒、魔芋、冬桃种植和生猪、黑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60.67万头、肉牛7.06万头、肉羊10.95万只、家禽431.9万羽,实现畜牧业产值13.6亿元;种植核桃103.4万亩,实现产量1.11万吨、产值3亿元;种植魔芋7.11万亩,实现产量14.23万吨、产值5.69亿元;种植中药材1.66万亩,实现产量0.67万吨、产值3.92亿元;种植优质鲜食水果3.44万亩,实现产量6.04万吨、产值4.6亿元。

(三)困难和挑战

“十三五”是扶贫开发的攻坚期,从形势来看,我市特色产业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是: 1.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全市现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353户23690人,大多集中居住在高寒冷凉、低热河谷和边远贫苦地区,居住比较零散,贫困原因多重叠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观念落后,收入单一。需要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才能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社会。2.发展基础薄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贫困人口大多处在偏远山区,交通阻塞,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严重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加重产业扶贫工作难度。同时,我市属非贫困县(市),向上争取扶贫资金难,市级财政投入扶贫开发资金有限,财政专项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

3.产业带动力弱,贫困人口增收缓慢。大多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差,生产自救能力弱,缺乏产业发展资金和技术,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未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发展因循守旧,路子不多、规模不大、增收缓慢。

4.农民素质偏低,参与发展能力不足。贫困地区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偏低、年老体弱多病,缺思想、缺技术较为突出,参与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四)环境和机遇

“十三五”期间,产业精准扶贫在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面临很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1.各级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在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基础上,密集召开系列会议、出台重要文件部署推动扶贫工作,总书记就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四个切实”具体要求;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省最大的民生工程 来抓,制定片区扶贫攻坚、扶贫机制创新两个实施意见,颁布实施《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全面构筑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开发工作新格局;州、市党委政府调整以党委、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精准扶贫实施意见等,建立社会帮扶、“挂包帮”、“转走访”、责任分解、扶贫考核等工作机制,高位推进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国家政策向好。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省委政府将我市纳入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滇中产业新区发展规划建设范围,州委政府把我市列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排头兵,这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3.结构调整加快。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方针,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培育优先发展、项目投资支撑发展、建管并重统筹发展、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发展战略,坚持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的思路,为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特色产业培植,促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4.保障更加有力。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地方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提供物质基础;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强化扶贫专项考核,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扶贫开发考核权重,为扶贫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国家、省、州脱贫攻坚和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方略,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核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区域内气候等资源优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建设优势农业产业原料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市场流通销售,带动农业持续增产增收、提质增效,让贫困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受益,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整合资源,做到政策扶持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坚持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贫困区域的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基础等条件和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发展,分步实施。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兼顾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输血”型向“造血”型扶贫方式转变为重点,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4.坚持市场引导、产业开发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实施产业开发项目,培育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打造提升农产品品牌,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持续协调全面发展。

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当地资源,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片施策,差异化解决发展产业脱贫致富问题,实现就地脱贫。

6.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力争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1—2个支撑增收的支柱产业,有1户以上带动支柱产业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企业,拥有1个以上市场潜力大、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每户贫困户掌握1—2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个增收产业,人均有1亩以上的增收致富的经济作物和有1头(只)增收致富的牲畜;有条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多个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拓宽增收致富门路,最终实现贫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三、产业扶贫重点任务

结合楚雄市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按照“适应广,有潜力,见效快,能增收”的总体思路,选择畜牧、魔芋、中药材、蔬菜、核桃5个产业作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重点。

(一)畜牧产业

1.生产环节。综合考虑各乡镇饲草料资源、优势特色畜种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加工、流通和区位优势等条件,建设25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肉牛规模养殖场、300户肉羊规模养殖场;建设牛羊及其产品流通基地1个。养殖基地(场)重点布局在山区树苴、八角、三街、中山、大过口、西舍路、新村、大地基8个乡镇及东华、子午2个坝区乡镇的山区片,牛羊及其产品流通基地重点布局在楚雄市坝区镇,带动区域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2.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快推进扶持冷鲜肉、小包装分割肉、熟制品等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推进品牌“专卖店”建设,提高加工型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能力。

3.市场销售环节。支持建立养殖、经营、加工紧密结合,利益联结、风险共担的大型畜牧业产业化流通经营组织,健全区域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养殖基地、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把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连接起来,支持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育各类市场营销主体,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等流通方式,支持畜牧重点产区建立区域性畜产品专业市场。

4.利益联结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走“规模养殖场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区域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猪及以牛羊为主的草畜养殖生产。采取以规 模养殖场、户、企业、合作社养殖基地为核心,在牧草种植、畜种资源、牲畜饲养、配种、防疫、养殖技术、市场开拓、信息共享、品牌建设等环节形成合作和带动。

(二)魔芋产业

1.生产环节。在山区片建设标准规范化优质高产魔芋生产示范基地1.5万亩(每年建设0.3万亩),配套建设沟渠、池塘、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给予适当的种植所需物资补助。重点布局在大过口乡蚕豆田、杞岔拉、野猪塘3个村委会,西舍路镇朵苴、清水河2个村委会,中山镇洒巴苴、大自雄2个村委会,三街镇酒簸村委会等,辐射带动山区8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实现户均种植2亩以上、增收8000元以上。

2.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产业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积极培育壮大楚雄一致魔芋等龙头企业,争创品牌,组团发展,做大做强。认真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的办法,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改进农产品贮藏、保鲜、干燥设施,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市场销售环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城乡商业服务网点、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着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鼓励支持物流企业在乡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到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全面提升产品仓储、运输、流通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产品销售。

4.利益联结机制。以招商引资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贫困户)”和“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帮扶、土地经营权入股或打工等方式,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

(三)中药材产业

1.生产环节。在山区片建设以续断、重楼、滇红花、桔梗为重点的标准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0.5万亩(每年建设0.1万亩),配套建设沟渠、池塘、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给予适当的种植所需物资补助。重点布局在西舍路镇保甸、德波苴、清水河3个村委会,新村镇西叉村委会等,辐射带动山区8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实现户均种植1亩以上、增收6000元以上。

2.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产业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积极培育壮大楚雄和创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争创品牌,组团发展,做大做强。认真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的办法,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改进农产品贮藏、保鲜、干燥设施,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市场销售环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城乡商业服务网点、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着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鼓励支持物流企业在乡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到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全面提升产品仓储、运输、流通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产品销售。

4.利益联结机制。以招商引资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贫困户)”和“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帮扶、土地经营权入股或打工等方式,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

(四)蔬菜产业

1.生产环节。在山区乡镇的“一江三河”(礼舍江、马龙河、三街河、五街河)流域内的低热河谷区域建设标准规范化反季蔬菜生产示范基地0.5万亩(每年建设0.1万亩),配套建设沟渠、池塘、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给予适当的种植所需物资补助。重点布局在大地基乡红卫桥、东华镇路上、大过口乡西康郎、西舍路镇闸上、三街镇土墙、树苴乡西马郎等村委会,辐射带动区域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实现户均种植2亩以上、增收6000元以上。2.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产业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积极培育壮大马大炮清真等一批龙头企业,争创品牌,组团发展,做大做强。认真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的办法,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改进农产品贮藏、保鲜、干燥设施,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市场销售环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城乡商业服务网点、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着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鼓励支持物流企业在乡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到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全面提升产品仓储、运输、流通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产品销售。

4.利益联结机制。以招商引资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贫困户)”和“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帮扶、土地经营权入股或打工等方式,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

(五)核桃产业

1.生产环节。坚持走“优质化栽植、规模化生产、技术化管 理、产业化经营”的四化之路,打造“六带三园”,重点在核桃主产区域的三街—树苴—八角、大过口—中山、西舍路、新村、大地基、东华镇(宜次、路上村、力俄么)建设6个产业带,在树苴、西舍路、中山建设3个集约化种植、规模化连片、精细化管理示范园,努力把核桃产业建设成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带动区域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实现户均种植4亩以上、增收2000元以上。

2.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产业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积极培育摩尔农庄、东宝一捏脆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楚雄大炮核桃”品牌效益,争取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知名的核桃种植及深加工示范基地。扶优扶强省级龙头加工企业,加大产品品牌创建。

3.市场销售环节。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着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全面提升仓储、运输、流通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产品销售。加快推进楚雄核桃交易市场建设,打造成为滇中地区核桃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和技术辐射中心。

4.利益联结机制。以招商引资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贫困户)”和“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之间建立稳定 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

四、资金预算与筹措方案

(一)资金需求预算

为确保产业扶贫重点任务实现,支撑和助推产业持续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实现增收,规划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销售等方面的项目共27个,总投资55220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7160万元,业主投入34060万元,农户投入4000万元。整个资金需求都是根据行业标准,围绕现行价格进行预算。

(二)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实施所需资金都是采取政府财政资金扶持、业主投入、农户自筹等方式进行筹集,统筹扶贫专项资金、整合产业化发展扶持资金、社会资本、自筹资金等。(详见附表)

五、政策保障

(一)土地支持政策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各项调控指标控制下,统筹安排耕地保护、生态用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等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灵活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政策,探索市场化的耕地占补平衡模式,采用农民土地承包、租赁、转包、参股、效益提成等土地流转与补偿形式,使失地农民的利益得到长期有效保障。对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在项目核准等方面优先考虑,给予土地方面的优惠。

(二)金融支持政策

创新金融扶贫机制,用活用好政策性融资贷款,建立风险补 偿机制,健全信贷资金投入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支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信用户、信用村建设,增加生产性贷款、扶贫贴息信贷规模,加快贫困地区生产发展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扶贫再贷款额度,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三)产业支撑服务体系

聚集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生产主体等方面的广泛参与、合力推进,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核心技术转化,加快农机农艺融合配套组装技术推广步伐,提高贫困农民的科技生产水平。加快构建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完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业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整合涉农部门信息服务资源,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提供全程信息服务。

(四)农业保险政策

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巩固发展农业主要险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创新险种 和服务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助范围,鼓励地方建立健全小额保险保费补贴扶贫机制,提高小额保险覆盖面。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一定保费补贴。

(五)投资政策

引导扶贫专项投资向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支持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鼓励社会投资,支持区域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拓宽产业发展资金来源,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激励政策,逐步提高贴息额度,延长贴息期限,鼓励多元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六、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做到层层抓落实。明确部门的工作责任、目标任务,强化督促考核,确保将产业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项目资金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

(二)强化财政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规定有效整合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各部门专项资金,盘活存量资金和沉淀资金,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落实强农惠农 政策,将新型经营主体纳入支持农业保护补贴覆盖范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协作配合

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要求,强化产业精准扶贫的资源资金统筹协调,加大部门力量整合力度,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建立和完善区域内外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形成集中力量、合力攻坚的良好态势。

(四)强化资金监管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州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规定,加强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科学合理,发挥效益。强化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工程质量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对冒领、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违纪违规问题,依纪依法严肃查处。严格落实扶贫项目资金绩效考核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新时期扶贫开发进程。建立项目实施档案、统计报表等,构建有效的质量追责体系。

(五)强化氛围营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扶贫开发成果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战胜贫困的典型经验,总结推广扶贫开发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 参与、共同监督扶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六)强化绩效考评

建立健全行业扶贫、单位“挂包帮、转走访”、驻村扶贫等扶贫工作考核体系,把建档立卡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主要指标,强化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督查考核,确保督查落到实处,有力推进规划实施。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考核、综合考核评价挂钩,作为确定考核等次、形成综合考评意见和干部选拔任用和单位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实行责任追究和绩效奖励,进一步调动单位和干部职工齐抓共管产业精准扶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附件:1.楚雄市“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支撑项目表

2.楚雄市“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贫困村主抓产业表

第五篇:十三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发展理念 第五章发展主线

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 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 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 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 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 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 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 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七十一章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第七十二章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七十三章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第十八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七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十五章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七十六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十九篇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七十七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七十八章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十篇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七十九章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八十章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49351元(折合7924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居民消费率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经济体制继续完善,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高标准自由贸易体制挑战。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尊重规律与国情,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继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第三章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第四章发展理念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第五章发展主线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第一节推动战略前沿领域创新突破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实施已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部署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城镇化、环境治理、健康养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强化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基础前沿科学研究。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若干国际创新合作平台。

第二节优化创新组织体系

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深入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科教融合发展,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在重大关键项目上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第三节提升创新基础能力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加快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和部分多学科交叉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先进设施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

第四节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双创”行动计划,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城市。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更好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第二节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依托互联网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创新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推广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发展公众众扶、分享众扶和互助众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

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计划项目生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科技报告、创新调查、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增强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体系中的话语权。市场导向的科技项目主要由企业牵头。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实行中长期目标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注重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自主探索,包容非共识创新。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第二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全面下放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激励。

第三节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清理妨碍创新的制度规定和行业标准,加快创新薄弱环节和领域立法,强化产业技术政策和标准的执行监管。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政策,强化对创新产品的首购、订购支持,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包容创新对传统利益格局的挑战,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第一节建设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讲政治、懂专业、善管理、有国际视野的党政人才。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第二节促进人才优化配置

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完善工资、医疗待遇、职称评定、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开展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工程。

第三节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放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永久居留权的条件。加快完善高效便捷的海外人才来华工作、出入境、居留管理服务。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留学生结构,完善培养支持机制。培养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完善配套政策,畅通回国任职通道。

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共进的高效循环,增强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促进消费升级

适应消费加快升级,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大众消费预期,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着力扩大居民消费。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支持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新型消费,稳步促进住房、汽车和健康养老等大宗消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新模式发展。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营造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以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依托,优化免税店布局,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

第二节扩大有效投资

围绕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社会投资主力军作用,营造宽松公平的投资经营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和潜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有利于供给结构升级、弥补小康短板、城乡区域协调、增强发展后劲的投资,启动实施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投资工程。

第三节培育出口新优势

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推动高端装备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服务出口,健全售后保养维修等服务体系,促进在岸、离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出口支持力度。

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第一节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保障能力考核。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差异化薪酬制度和创新激励。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着力推进农垦改革发展。

第二节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资本回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第三节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进公有制经济之间股权多元化改革。稳妥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

第四节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

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依法合规界定企业财产权归属,保障国有资本收益权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健全规则、过程、结果公开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全面完成农村承包经营地、宅基地、农房、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决策程序。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确定产权主体,创新产权实现形式。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公平分享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深化矿业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性权益交易制度和平台。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和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

第一节健全要素市场体系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健全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收程序,完善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开展宅基地融资抵押、适度流转、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制度。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各类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技术市场交易规则,鼓励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第二节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全面推行居民阶梯水价、气价。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政府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制。规范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推进成本公开。

第三节维护公平竞争

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健全竞争政策,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严格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的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健全社会化监管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强化互联网交易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第一节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增强简政放权的针对性、协同性。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便捷便利服务。深化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政事分开。

第二节提高政府监管效能

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健全监管责任制,推进监管现代化。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推进综合执法和大数据监管,运用市场、信用、法治等手段协同监管。全面实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执法人员、检查结果公开。强化社会监督。

第三节优化政府服务

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服务项目的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加强部门间业务协同。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围绕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

第一节确立合理有序的财力格局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完善增值税划分办法。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资金分配办法,提高财政转移支付透明度。健全省以下财力分配机制。

第二节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制度。实施跨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和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第三节改革和完善税费制度

按照优化税制结构、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的要求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现代税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全面完成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逐步扩大征税范围。清理规范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开征环境保护税。完善地方税体系,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完善关税制度。加快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建立科学规范、依法有据、公开透明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征管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推行电子发票。

第四节完善财政可持续发展机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修正不可持续的支出政策,调整无效和低效支出,腾退重复和错位支出。建立库款管理与转移支付资金调度挂钩机制。创新财政支出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提供,使财政支出保持在合理水平,将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

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机制,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一节丰富金融机构体系

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机构等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第二节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完善债券发行注册制和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稳妥推进债券产品创新,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健全利率、汇率市场决定机制,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推动同业拆借、回购、票据、外汇、黄金等市场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创新。加快发展保险再保险市场,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实施国家金库工程。

第三节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明确监管职责和风险防范处置责任,构建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相协调的金融管理体制。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强化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完善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建立针对各类投融资行为的功能监管和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优化外汇储备运用。有效运用和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健全监测预警、压力测试、评估处置和市场稳定机制,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第一节强化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各类宏观调控政策要服从服务于发展全局需要。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

第二节改进调控方式和丰富政策工具 坚持总量平衡、优化结构,把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高质量效益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取向,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采取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政策基调,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定向调控的支持作用。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调控框架和传导机制,构建目标利率和利率走廊机制,推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

第三节完善政策制定和决策机制

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提高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研判水平。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完善政策分析评估及调整机制。建立健全重大调控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有效形成调控合力。建立现代统计调查体系,推进统计调查制度、机制、方法创新,注重运用互联网、统计云、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加快推进宏观调控立法工作。

第四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更好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精简投资审批,减少、整合和规范报建审批事项,完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企业投资项目并联核准制度。进一步放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完善财政资金投资模式,更好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作用。

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一节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研究探索重大建设项目国家统筹补充耕地办法,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

第二节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积极引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大豆、林果等生产基地建设。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四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产地安全管理,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治理。严格食用农产品添加剂控制标准。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行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强化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支持品牌化营销。

第五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主产区深耕深松整地,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重点灌区全面开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广旱作农业。在南疆叶尔羌河、和田河等流域,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吉林白城等严重缺水区域,实施专项节水行动计划。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第六节开展农业国际合作

健全农产品贸易调控机制,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在确保供给安全条件下,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建立规模化海外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跨国公司。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支持开展多双边农业技术合作。

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一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健全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

第三节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第一节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推广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品种和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改善农业重点实验室创新条件。发展现代种业,开展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健全和激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第二节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

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

第一节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整合统筹,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逐步扩大“绿箱”补贴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政策。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

第二节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和市场体系。继续实施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和吞吐调节机制,引导流通、加工企业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收储。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和节粮减损。

第三节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省级联社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多形式农村金融机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瓶颈。引导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支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系统解决“四基”工程化和产业化关键问题。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支持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设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第二节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

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明显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强化智能制造标准、工业电子设备、核心支撑软件等基础。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技术验证和示范推广,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鼓励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推进制造业集聚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中心。

第三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并购,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集中度高、分工细化、协作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支持专业化中小企业发展。

第四节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全面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国家级检测与评定中心、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五节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实现市场出清。建立以工艺、技术、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为约束条件的推进机制,强化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盘活资产,加快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分类有序、积极稳妥处置退出企业,妥善做好人员安置等工作。

第六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规范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适当降低缴费比例,降低企业人工成本。降低增值税税负和流转税比重,清理规范涉企基金,清理不合理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持合理流动性和利率水平,创新符合企业需要的直接融资产品,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完善国际国内能源价格联动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企业能源成本。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规范公路收费行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改进工艺、节能节材。

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围绕重点领域,优化政策组合,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空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第一节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第二节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

加强前瞻布局,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新型飞行器及航行器、新一代作业平台和空天一体化观测系统,着力构建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联网,加快发展合成生物和再生医学技术,加速开发新一代核电装备和小型核动力系统、民用核分析与成像,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第三节构建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支持产业创新中心、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建设,支持创新资源密集度高的城市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推动新兴产业链创新链快速发展,加速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实施新兴产业全球创新发展网络计划,鼓励企业全球配置创新资源,支持建立一批海外研发中心。

第四节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构建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条件、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鼓励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采用创新产品和服务。设立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领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

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第一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

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发展工业设计和创意、工程咨询、商务咨询、法律会计、现代保险、信用评级、售后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推动传统商业加速向现代流通转型升级。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二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加快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领域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支持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推进从业者职业化、专业化。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放心行动计划,推广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培育知名服务品牌。

第三节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

面向社会资本扩大市场准入,加快开放电力、民航、铁路、石油、天然气、邮政、市政公用等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扩大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互联网、商贸物流等领域开放,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清理各类歧视性规定,完善各类社会资本公平参与医疗、教育、托幼、养老、体育等领域发展的政策。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动竞争性购买第三方服务。

下载洪井乡十三五扶贫规划11(DOC)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洪井乡十三五扶贫规划11(DOC)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三五规划全文

    点对点教育内部学习文档 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

    十三五规划全文

    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全文) 2016年03月17日 19:16 来源:新华社 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两岸关系的内容如下: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 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

    祁东县教育精准扶贫“十三五”规划(2016-2020)

    祁东县“十三五”教育精准扶贫规划 (2016-2020)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十三五”期间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精神,切实发挥教育在“十三五”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县......

    乡“十三五”期间工作总结及“十四五”规划建议(五篇)

    乡“十三五”期间工作总结及“十四五”规划建议“十三五”总结2016年以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XXXX镇异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五篇范文)

    XXXX镇异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三五”期间,是我镇加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机遇期。易地扶贫搬迁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专......

    节能规划十三五

    "十三五"节能规划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企业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为此,今年我公司围绕企业经营管理、技......

    济南十三五规划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篇 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三......

    思想汇报十三五规划材料(定稿)

    思想汇报十三五规划材料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学习心得体会 “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四个全面”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