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残疾儿童入学现状浅析
农村残疾儿童入学现状浅析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与此相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加快,“两基”成功巩固,义务教育加强,在普通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多的关注残疾人事业,特殊教育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残疾儿童入学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关键词: 教育公平残疾儿童 入学 和谐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但是这几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却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消除歧视,建立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孔子说:“有教无类”。所谓善政不如善教,教育的至高理想,便是“以斯道觉斯民”。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局面。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本身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教育专家周洪宇撰文指出:“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它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特别规定:“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
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残疾人保障法》中,残疾人的受教育权更进一步强调为“平等受教育权 ”。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与此相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加快,“两基”成功巩固,义务教育加强,在普通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多的关注残疾人事业,特殊教育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残疾儿童入学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浅析如下:
一、残疾儿童入学现状分析
据《2010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获悉,随着义务教育阶段 “两免一补”等教育救助政策的全面施行,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不断上升,但仍有近三成学龄残疾儿童未能上学。监测表明,2010年度学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71.4%,还有28.6%的学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总体来看,全国从未上过学的残疾人比例虽略有减少,但18岁及以上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仍旧不高,未上过学和上过小学的比例高达76.1%。
二、残疾儿童入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残疾儿童残疾的种类多,残疾的等级复杂,入学难、巩固难呈现出多样形式。部分残疾儿童的家长认识不够,不愿将子女送到学校就读。部分残疾儿童由于自身身体的缺陷,产生自卑心心理,不愿上学,害怕上学。加之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少有效的医疗救助通道,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平台都是制约残疾儿童入学低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残疾儿童入学的建议
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之人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帮助残疾儿童这群弱势群体,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1、转变观念,加强法制宣传
“关爱残疾孩子,发展特殊教育”是第十九个全国助残日的主题。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家庭、社会、政府要转变观念与认识,在残疾儿童受教育的问题上要一视同仁,不应该有先后、多寡、厚薄之别。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14 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 21 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异的,离异双方父母对子女都有教育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而当前残疾儿童受教育的现状说明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应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强对学龄儿童的管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3、保证政策落实,加大经费投入
特殊教育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窗口,因此,不管政府、社会、组织、都应关注他们,给他们关爱和支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统筹各类资源,保障特教经费,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和教学及康复设备购置等。各县区政府
也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并按照城市初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核定特殊教育学校,包括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生均公用经费。目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已被纳入“普九”规划,残疾幼儿学前教育、残疾青少年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开展,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体系。针对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低,大部分家庭过于贫困的情况,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帮助残疾少年儿童入学。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特教学校的建设,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职工待遇,稳定师资队伍;针对残疾少年儿童切实落实“两免一补”(免杂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针对盲文教材落后和价格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专家编写更新,并免费发放盲文教材。
全社会对特殊教育应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及教育、残联、民政等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应对特殊教育给予高度理解和关注,通过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切实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4、积极实施残疾人康复救助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宁县残疾人康复工作重点逐渐从医疗转移到训练,从医院转移到乡、村、组。开展了以康复中心为龙头辐射各乡镇、村,以乡卫生院和村卫生服务所为指导站,进行残疾人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康复训练模式。实现了残疾人康复与乡、村卫生服务机构接轨。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使他们的身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
2010年甘肃省将把发展特殊教育列入2010年省政府为民办14件实事之内,确定逐步达到30万以上人口的县都有1所特教学校的目标,省级财政也将安排预算734万元,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以康复训练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举办3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
总之,农村残疾儿童入学困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实施积极的医疗救助,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为残疾儿童教育开启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6.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7.1
3、《中国特殊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北京.2009.4、中国新闻网.北京.2009.5.15
5、人民网.甘肃视窗.孙亚斐.2010.2.4
6、兰州日报.2010.9.27
第二篇:三类残疾儿童入学工作措施
德胜完小2013-2014学三类残疾儿童入学
工作措施
根据县教育局及新庄中心学校的相关文件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工作。为做好德胜完小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工作,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校特作以下工作措施:
一、加大政策对德胜村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联合县教育和民政等部门,对德胜村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统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三、做好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宣传动员工作。
四、切实做好困难残疾学生的救助工作,千方百计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德胜完小 2013年9月5日
德胜完小2014-2015学三类残疾儿童入学
工作措施
为做好新庄乡德胜完小2014-2015学三类残疾儿童入学工作,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县教育局及新庄中心学校的相关文件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工作,现将本学期三类残疾儿童入学工作,做好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宣传动员工作。积极联合县教育和民政等部门,对德胜村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统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加大政策对德胜村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好困难残疾学生的救助工作,千方百计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特殊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法规,对于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也作了明文规定。
德胜完小
2014年9月5日 德胜完小2014-2015学三类残疾儿童入学
工作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这些规定,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国家、社会和残疾人家长的共同责任。发展特殊教育,对残疾人进行教育、训练和补偿,是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根本途径。学校要认真落实特殊教育工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残疾人自强自立,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成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成为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
在招生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及“三残”儿童统一登记,保证他们全部入学。
班主任要对智障儿童给予更多的爱心和照顾,同时要让全班同学不歧视他,多关心和帮助他,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是班级的主人。学校每一学年要对“三残”儿童受教育情况有所监督和督查。安排有爱心、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校长要经常关心和过问随班就读工作,并明确一名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对学校服务区内的各类残疾学龄儿童登记造册,为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建立完整的个别教育档案 考虑到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建立科学的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将定量和定性、单项和多项、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综合评价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相互促进,发挥评价在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素质发展和改进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德胜完小
2015年9月6日
第三篇:如何开展残疾儿童入学工作报告整理
唐山市夏庄回民小学关于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
育招生入学的工作报告
根据唐山市教育局的相关文件规定,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工作。为做好夏庄回民小学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工作,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现将学校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和省教育厅、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特教与普教一体化的教育形式,推进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存在问题
上学期学校残疾儿童(视力残疾)随班就读生共1位,随班就读生因为生理上的某些缺陷而感到自卑、自闭、缺乏自信,如何引导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融入到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三、解决方案
1、优化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育人环境,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发展。
2、形成有利于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
四、工作设想
(一)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改变那种残疾儿童归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观念,要树立实施普教、特教一体化的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让残疾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质量保证,并在此基础上改变随班就读无作为、无所谓的思想,树立较强的全面育人意识。
(二)层层落实,提高育人效果,提高视力落后儿童的基础素质,补偿视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缺陷和不足,就要注意培养和形成残疾儿童的学习能力,教师要从大环境的优化入手。营造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人际环境,创设自由安全、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开拓立体开放、个性张扬的活动环境,同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为他们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1、营造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人际环境。21世纪的少年儿童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交往社会,他们不仅要“学知”,而且要“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唤起少年儿童的交往意识,拓展他们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交往的层次和品质,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人际环境。
2、创设自由安全、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一线教师要致力于创设自由安全、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特别是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参与的教学环境。着力创设好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外辅导环境。
3、开拓立体开放、个性张扬的活动环境,校园活动是学校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活动对少年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养他们的兴趣、动机、情绪、情感、意志力、竞争力等心理品质,有着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活动中要为特殊的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4、班级要组织帮扶小组,使残疾儿童在同学们的帮助、关心下健康成长。
(三)适应需要,探索科学的管理机制
1、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一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并做好残疾儿童辅导及帮扶记录。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探讨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方法,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网络。
3、建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分层管理责任到人管理机制。
4、选派有爱心、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确保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意见建议
1、加大政策对夏庄村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2、积极联合教育局和民政等部门,对夏庄村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统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做好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宣传动员工作。
4、切实做好困难残疾学生的救助工作,千方百计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5、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积极情感,丰富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6、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制定随班就读方案。要根据每个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特点,整体设计学生在随班就读期间的课程内容、实施途径与方式,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加强个别化教育,保证每个学生的个别训练时间。
第四篇:残疾儿童入学保障制度
武功县长宁中学中学 残疾少年儿童入学保障制度
2014-9
长宁中学中学残疾少年儿童入学保障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和《残疾人保障法》,切实保障少年儿童平等受教育权,为残疾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重视残疾儿童入学教育工作,加强领导。
学校要把发展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切实纳入实施义务教育的轨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领导。学校成立残疾少年儿童入学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教务处负责此工作的日常管理,切实加强对残疾少年儿童入学保障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确保此项工作认真落实并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动员,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
学校要在全体师生、社会中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全体师生和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少年儿童,切实保障残疾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同时学校要调查摸清底数,制订规划,认真统计本学区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对他们的家长做好宣传动员,保障他们及时入学。
三、建立残疾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必备师资。
从学校接收的残疾少年儿童实际情况出发,盲、聋、弱智教育一起抓,以随班就读为主体,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积极选派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担任残疾少年儿童的教育教学任务,加强师资、教材和办学条件三项基础建设
四、加强对残疾少年儿童任课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残疾少年儿童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要定期开展对残疾少年儿童任课教师的培训,督促他们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特殊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业务水平,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
五、建立残疾少年儿童师生结对制度,促进残疾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为了关心残疾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促进残疾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学校每学年要根据残疾少年儿童入学数,建立在校残疾少年儿童师生结对,由学校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与残疾少年儿童结对,对残疾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感到温暖,培养他们优良的品质,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第五篇:适龄残疾儿童入学情况调查报告
适龄残疾儿童入学情况调查报告
适龄残疾儿童入学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推动残疾儿童的就学工作,使残疾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县**镇妇联对残疾儿童入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详细地查看了各村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对残疾儿童的家庭情况、致残原因、生活和学习状况进行了了解,并与部分不能正常入学的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了他们不能入学的原因。为了达到尽快解决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生活和康复问题,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我镇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适龄残疾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就学现状
据初步统计,我镇现有6-15岁的适龄残疾儿童26名,其中男童12名,女童14名,在校残疾儿童11名,占适龄残疾儿童总数的42.3%。调查中发现,在校残疾儿童多属于村中有小学的村庄,由于就近上学比较方便,并且家中经济条件较好,家人对教育重视;而失学残疾儿童大多集中在离学校较远的村庄,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交通不便,家人送子女入学困难,特别是残疾儿童入学更困难。
(二)生活现状
近年来,我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政府重视残疾儿童管理工作力度加强,投入增加,民政部门和残联的工作使一部分孤残儿童得到了救助。但是,我镇残疾儿童扶贫、康复工作仍步履维艰,边远村部分残疾儿童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特别是多残家庭,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是残疾人,残疾儿童更是缺乏照顾,安全难以保障。
二、适龄残疾儿童未入学原因
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在14名失学的残疾儿童中,有2名只上过幼儿园,有5名小学未毕业,有2名初中未毕业,有5名儿童全完未上学,无一例按要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导致残疾儿童不能按时入学或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业的原因:
1、部分家长对残疾人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而使部分残疾儿童失学;
2、部分家长对特教学校认识不足,尤其是智障儿童的家长不愿将孩子送到特教学校就读;
3、部分残疾儿童生活不能自理而无法上学;
4、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不足使得他们得不到系统的康复和训练,对今后的学习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残疾儿童就学、生活问题对策及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残疾儿童入学。大力宣传和实施《义务教育法》使全镇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开展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培训,使其认识到对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气。
扎实开展脱贫帮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大多数残疾儿童父母能参加生产劳动,但由于孩子需要照顾脱不开身,一方面可以申请低保救助或者无固定收入救助,解决残疾儿童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业指导、小额贷款等就业服务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就业和自谋职业。
成立助残教育基金,加快特殊教育发展。对经济上有较大困难的残疾儿童给予跟踪扶持,形成较稳定的计划救助体系,使残疾儿童能够充满信心,集中精力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制定有利于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家庭困难的残疾儿童均应给予资助。
建立专业康复训练机构,加强学前康复教育。残疾儿童康复的最佳时机是0—6岁,对他们越早进行干预,康复效果就越好,残疾对日后生活、工作的影响就越小,及时为残疾儿童开展康复治疗,为将来入学接受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普及卫生保健常识。提倡优生优育,做好婚前检查和产前检查,加强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工作,从残疾儿童出生前的母婴体检加以控制,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减少残疾儿童的新生率。
总之,残疾儿童的生活、就学问题,既是政府的责任,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在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扶危济困,援助这一弱势群体,完成基本的教育和就业等工作,使他们也能象正常人一样具有自强自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