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及其部门能否成为受赠人?
政府及其部门能否成为受赠人?
【导读】山西“煤老板”向山西省公安厅捐赠800万元用于购置警务直升机;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向广州市环保局捐赠20台环保监察车;著名慈善家李某向北京公安机关捐赠价值300万元的70两个甲壳虫电瓶警车,类似的捐赠还有很多很多,对上述捐赠的质疑也举不胜举。今天就说一说这个话题:“政府及其部门能否作为受赠人?
【结论】政府及其部门通常情况下不能作为受赠人,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作为受赠人。
【法律规定】2016年9月1日实施的《慈善法》没有规定政府及其部门能否成为受赠人。对该问题的规定见于《公益事业捐赠法》。该法第十一条规定:“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或者境外捐赠人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可以接受捐赠,并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对捐赠财产进行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可以将受赠财产转交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公益非营利的事业单位;也可以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分发或者兴办公益事业,但是不得以本机关为受益对象。”该条规定了政府及其部门能否作为受赠人的问题,也规定了接受捐赠后财产的管理和使用原则。
《慈善法》在此基础上也作出了关联规定,该法第三十条规定:“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需要迅速开展救助时,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协调机制,提供需求信息,及时有序引导开展募捐和救助活动。”上述规定强化了政府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中的管理责任。
【解析】
一、政府能否成为受赠主体? 观点
(一)政府不应当成为受赠主体 理由是:
(1)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弱化政府权力,将政府职能向民间转移已是必然趋势,而将政府作为受赠主体与这一趋势不符。《慈善法》的立法体现了这一点。(2)政府的职责是管理,经费开支来源于税收。如果政府以接受捐赠的方式来补充经费开支,就有向公民增加税收的嫌疑。
(3)在捐赠活动中,捐赠人和受赠人处于平等地位,而政府是管理部门,有募捐(公墓资格)、审批等权力,再成为受赠主体,就难以确定其在捐赠活动中的地位。(4)推动和发展公益事业是政府的职责,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作为受赠一方直接介入捐赠活动,为减少捐赠活动中的中间环节,尽快实现捐赠目的,需要设立一些民间中介机构而不是政府机构来从事捐赠活动。观点
(二)政府应当成为受赠主体 理由是:
(1)确定受赠主体既要努力与国际接轨,又要承认国内发展的阶段性,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处于建立和发展阶段,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
(2)政府与公益性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竞争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政府职能将逐渐淡化,但在过渡时期又不能将工作完全放弃,应当在捐赠活动中起一定作用。
(3)与社团、基金会相比,政府接受、承办和落实捐赠,所需费用不需要从捐赠财产中开支,这就提高了捐赠财产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实现捐赠人的愿望。(4)不少大型捐赠项目,对困难群体和个人的捐赠,特别是来自境外的捐赠,由政府来签约、规划和使用,有利于确保捐赠的实现。
《公益事业捐赠法》结合两种观点作出了有条件的接受捐赠。
二、政府及其部门接受捐赠的情形仅限两种。
第一种情况是,政府在救助灾害时可以接受捐赠。救灾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时效性很强。我国的灾害发生比较频繁,人民政府承担的救灾任务很重。发生自然灾害时,仅靠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来接受捐赠并将捐赠财产转用于灾区灾民是不够的。与民间社会组织相比,政府有宏观管理社会的职能,有强大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由政府来接受捐赠,并将捐赠财产迅速送达灾区和灾民手中,便于及时救灾抢险,尽快实现捐赠目的。这点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五十五条第二款有体现。该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的,应当将捐赠款物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作为受赠人的,应当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捐赠人和社会的监督。”从《慈善法》对这个问题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国家在弱化政府作为受赠人开展救助的内容,而强化政府对救灾的指导、协调和管理。
第二种情况是,应境外捐赠人的要求,政府可以接受捐赠。一些港澳台胞、海外华侨、华人、外国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境外的捐赠人,出于对人民政府的信任,希望将财产直接捐赠给政府,并通过政府尽快实现捐赠目的。因此,在境外捐赠人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接受捐赠。考虑到乡级人民政府人员和力量上的局限,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接受捐赠,有利于在特殊情况下对捐赠财产进行统一安排,加强对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和监督。这里的政府部门包括民政部门及其他部门。
三、政府对受赠财产的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对接受的捐赠财产可以采取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将受赠财产转交给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
在这一情况下,政府及其部门实际上是捐赠人和公益性组织之间的桥梁;只要不是急需由人民政府直接去帮助捐赠人实现捐赠目的,政府就应当将受赠财产转交给公益组织;这样做既符合捐赠人的意愿,也符合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将公益事业交给公益性组织去办以及培育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可以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分发或者兴办公益事业。
由于捐赠人有权选择受赠对象,有权决定捐赠财产的用途和使用方式,特别是在救助灾害以及境外捐赠人要求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接受捐赠的情况下,充分尊重捐赠人的权利和意愿,由政府将捐赠财产直接分发到灾民及其他困难的群体和个人手中,或者利用捐赠财产兴办公益事业,对尽快实现捐赠目的就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仅仅是分发财产和兴办公益事业的职责,而不得以本机关和本部门为受益对象。政府受赠而其机关和人员并不受益,体现了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综上,我个人认为政府应退出受赠人主体,做好协调、指导和监管,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构建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有利于防止权力寻租、防止滋生腐败。
第二篇:既得利益者能否成为改革者
既得利益者能否成为改革者?
2014年1月5日 23526人参与192条评论 分享到:
2014年,改革进入攻坚之年,凤凰财经继续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的动力与方向。
时至今日,有关政府与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仍有待明确,推动改革的动力有待发掘,在新年到来之初,我们特意准备了一份思想盛宴——“市场8问”,以观点PK的形式,来汇聚各大经济学者的顶级改革观点。
我们期待以这8问的形式,呈现权威经济学家的独立思考与思想碰撞,以飨观众,探明改革的前进之路。
改革已成最强之音,许成钢在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表示,改革的动力来自于民众,同时,上层应该放开束缚,让下面的动力得到发挥。华生称改革者都是既得利益者,只有既得利益者才会推动改革,因为大家都有既得利益,所以才会助力改革,不会推倒重来。吴敬琏认为,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没有权威还不行,政府应该在强化法治的基础上树立权威的政府。
吴敬琏:打破旧的利益格局 没有权威真还不行
吴敬琏(经济学家、国研中心研究员):改革没有权威是不行的,就像俄罗斯那样,我认识他们的体改委主任,他对我说,他们制定了很多不同的计划,结果都是白说了,根本出不了克里姆林宫的门。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没有权威真还不行。但是强化权威这件事,跟政治改革的目标又是不同的。把什么事都集中在党中央,跟小平同志政治改革的第一关就有矛盾的,小平同志政治改革的第一条就是党政分开。改革措施要执行下去,确实需要很大的权威,强化权威又与政治改革目标相矛盾。我是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强化法治的基础上树立权威的政府。
一定要强化法治。政治改革当然还包含其他的方面,比如说民主选举等,但是当前民主选举这个目标太高了,法治一定要同时加强,否则的话要出事。
科尔奈:既得利益集团是否欢迎改革 要看具体情况
科尔奈(社会主义经济学大师级人物):既得利益者,他得到了哪些利益?投资、或者说资金流动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你用你所有的投资、所有的注意力或者所有的资金来取悦市场。如果你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人,那么你应该会倾向于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行动。
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官僚体制内的人,像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的官员。如果他们和市场有关联,比如他们的亲戚或者朋友在市场中存在着利益关系,而他们又和这些朋友保持着联系,那么寻求市场的发展就成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
然而,还有另一种既得利益,就是成为上级后所能得到的利益,在军队中成为一个好士兵能得到的利益,他们不需要取悦其他人,也不需要取悦顾客,取悦商业团体或者国内外的顾客,他们只需要在政治领域或者政府领域内取悦他们的上级。当然,在他们所处的位子上,他们是不会对市场的盲目性抱有任何同情心的,而这一种既得利益者就会对改革造成阻力。
张维迎:既得利益者不能变成改革者 那这个改革就没希望了
张维迎(著名经济学家):我们要实行的变革的阻力在哪?大家普遍认为是既得利益的阻挠,但是我这两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看历史上好多伟大的变革,都是既得利益者领导的。如果既得利益不能变成改革者,那这个改革就没希望了。
马克思本人不是无产阶级,马克思岳父是大贵族,他的小舅子当部长,马克思过的生活也不是无产阶级,他在英国生活,那时候英国最高收入的10%的人,平均的年收入是72英镑,但是马克思一年的生活费是400多英镑。那恩格斯呢?本身就是一个资本家。这个例子说明,说好多事情都不是利益决定的,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我们有理念,我们的观念,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既得利益者能不能变成改革者?我觉得有三种可能,一个就是观念、理念的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既得利益之间本身的博弈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社会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那还有一种非常重要,就是统治阶级是不是意识到变的必要,或者有没有这种危机感。我特别喜欢举的一个比喻就是华盛顿的故事,华盛顿1799年去世的时候,他的遗嘱要求等他太太去世后,就把他277个奴隶都解放了,但是他太太在他去世一年之后就把这些奴隶都解放了,有人问她为了这么着急把他们都解放了?她说我不想生活在那种盼我死的人当中。华盛顿为什么要废除奴隶?是因为理念,华盛顿太太为什么要废除奴隶?她有一种危机感,因为她不废除的话这些人可能会害她。
茅于轼:既得利益者能拖一天算一天
凤凰财经提问:有学者认为,既得利益并不一定完全是改革的阻碍,相反,既得利益者也可能成为改革的推动者。您认为既得利益者能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吗?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回答:道理上讲是这样,但实际上是很难的。他要认识到,“我不改我自己要完蛋”,那就愿意改了。就算看到这一点,也是能拖一天算一天,因为利益太大了,一改就没好处了,所以尽量往后拖。
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谁来约束政府。老百姓不能约束政府,我觉得还是权力的问题,权力要关在笼子里,管的范围不再扩大。政府该干预的没干预,不该干预的干预很多。比如说环境保护,市场管不了,必须是政府管,但是政府这方面又很弱。
许成钢:改革的动力来自民众 上层应放开束缚
许成钢(著名经济学家,香港大学经济系教授):改革的动力必须是民众,古今中外任何能推得动的改革都一样,没有例外,想用某几个人代替民众进行改革,是做不成的,哪怕再好的想法也做不成。以戊戌变法为例,当时推动变法的人有相当好的想法,但仅靠他们几个人来推动是推不动,完不成的。改革的动力一定是民众。
中国过去30几年的改革有一些部分获得很大成就,我们可以看看这些获得成就的改革是怎么做的,100%最重要的,从基本上推动了制度改革的成就,都是自下而上产生的。最终,中央的认可决定了全国范围的推动,比如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上层的作用仍然很重要,为什么很重要?因为中国现有的制度,自上而下的严重束缚了改革的力量,需要上层放开束缚。上层如果能够放开束缚,下面的动力才能发挥出来,这就是上层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不放开束缚,下边的动力是不会产生出来的;如果上层误以为是改革是由他们设计出来的,让下边做,结果一定搞糟。如果上层真的想要改革,能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放开束缚。为此,上层需要认真改革把自己的权力束缚起来,束缚到制度的笼子里面。
华生:只有既得利益者才会推动改革
华生(经济学博士,燕京华侨大学校长):改革者都是既得利益者,只有既得利益者才会推动改革,要不然就是搞革命了。因为大家都有既得利益,所以才会助力改革,不会推倒重来。我们讲既得利益的时候,经常是设想别人有既得利益而自己没有,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既得利益。谁没有既得利益?大城市人说,农民不能进来,农民孩子不能进我们的学校,他们不是既得利益者?
你认为只有国企领导有既得利益,他们不愿意改革?说不定国企领导最想改革。你想,当一个国企的领导,拿几十万的年薪,捞点小利益,也是风险很大的,来一张纸说位置抹掉就抹掉了。前些年MBO,我们看看联想也好,TCL也好,改制以后,原来的高管不是老板的少说也是亿万富豪。他们是愿意当国企领导者还是愿意当亿万富豪?
所以不要想当然。第一,不要认为别人有既得利益,你自己没有,每个人数数都有不同的既得利益。另外,你认为他最不想改革,他既得利益最大,你再换个角度一看,可能不是这样,正是因为他的既得利益很大但是在现行体制下不牢靠,他比你还想改。最后可能问题又绕回来了,可能是我们老百姓不愿让他们改。
张文魁:可能有既得利益者推动改革 但我更强调公民力量
张文魁(国研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从历史上来看,既得利益集团整体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改革的力量,但是在既得利益集团内部,某些有忧患意识、有大局意识、有改革意识的精英分子是有可能来启动改革或者推动改革的。所以我并不指望既得利益集团整体会成为改革的力量,我只是希望在既得利益集团内部,有一些精英分子能推动改革或同情改革。但是我觉得整个改变其实也不能寄托在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精英分子身上,我还是强调公民力量。这个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公民力量太重要了,包括你我都是公民力量,这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学者也是公民力量,媒体也是公民力量。公民自己的事要自己关心,公民力量才是一种内生力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步的往前走,随着时间的推移,10年之前,20年之后那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个社会有公民力量的活跃和发展,我觉得是有希望的。
冒天启:马克思就是既得利益者 既得利益才能推动改革
冒天启(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既得利益者主要是有思想,思想的力量一旦武装了他自己,他本身也可以成为改革的推动者。特别像权力场上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的利益实际上是一种被组织部门认定的利益,既然组织可以认定他为既得利益者,那么他的利益也可以被组织部门切断,所以思想的力量非常好。
思想的力量要起作用,既得利益者才能成为改革的推动者。马克思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本身就是大资本家。我们讨论思想的力量,我觉得既得利益集团分布在各个方面,从决策层的既得利益讲,一旦他认识到了不改革是死路一条,他就有了思想的力量。(编辑:王梁)
第三篇:QQ聊天记录能否成为法律证据?
好问律师APP
www.xiexiebang.com QQ聊天记录能否成为法律证据?
【案情】
原告李某和被告王某相互认识,在2007年5月办理了结婚登记,婚后共生育两个小孩。婚后两人一直外出打工,但因被告王某经常外出玩和打牌,导致夫妻两人会发生争执吵架,2013年2月为此被告王某立下一份保证书,作出以后绝不出去和其他女人鬼混,以后绝不会天天出去打牌等等承诺。2015年4月原告李某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诉至法院要求离婚,并提供大量其丈夫与别的女人QQ聊天记录作为证明丈夫出轨的证据,同时要求法院认定丈夫属于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过错方,原告李某应多分割财产。
【分歧】
本案在审理中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QQ聊天记录大多数以虚拟身份进行,无法确定当事人身份,且QQ聊天记录属于虚拟内容,难以作为法律证据使用。
第二种意见认为,QQ聊天记录是作为电子数据这一高科技电子介质为载体的证据形式进入了司法领域,新民事诉讼法明确将其纳入证据范畴,能够作为法律证据使用。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第一,从立法的技术上看,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电子数据是本次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新增加的证据类型,电子数据可以归结为以电子、电磁、光学等形式储存在计算机中的信息,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资料。QQ聊天记录属于电子数据形式证据,经查证属实后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法律证据。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二条之规定:“调查人员调查收集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当要求被调查人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提供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复制件。提供复制件的,调查人员应当在调查笔录中说明来源和制作经过。”可见,QQ聊天记录的证据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可以作为法律证据证明案件事实。
第二,从立法的本意来看,《民事诉讼法》明确将电子数据纳入证据目录中,好问律师APP
www.xiexiebang.com 但不能穷尽证据的各个方面。这一规定意味着包括电子邮件、QQ聊天记录甚至是微博私信等电子数据都有可能作为法律证据呈堂。QQ聊天记录虽然大多数是以虚拟身份进行,而且聊天记录也有虚拟内容,但从证据学的角度分析,QQ聊天记录作为诉讼证据使用,应满足以下三大要件:①、QQ聊天记录必须具有客观真实性,能证明案件事实真相;②、QQ聊天记录和案件事实必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③、QQ聊天记录必须具有合法性,由当事人按法定的程序提供或由法定机关和律师按法定程序调查、收集、和审查。
第三、从立法的实践来看,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商事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因网络纠纷引起的民事纠纷不断增加。电子数据这一高科技电子介质为载体的证据形式随之必然进入司法领域,对我国现有的证据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案中,原告李某提供了大量的被告王某QQ聊天记录,用以证明被告出轨,且能证明QQ昵称是被告本人,同时还有被告立下的保证书相互印证,形成了充分的、完整的证据链,因此可以证明被告出轨的相关事实,因此立法实践中QQ聊天记录能够成为法律证据,能够证明案件的相关事实。
来源:中国法院网
第四篇:政府部门
国家的叫部,省里的叫厅,县市叫局。从高到低是这样的:省部级(比如省长,国家教育部部长)——厅局级(比如省教育厅厅长、地级市市长)——县处级(比如县长、省教育厅学生处的处长)。
中央教育部 省教育厅 市教育局 县教育分局 乡镇教育组。
一般教育部的一把手为正部 教育厅为正厅 教育局为正处 分局为正科 组就是科员了
-------------------------
1、部级干部:如国家各部委的部长、各省的省委书记、省长、直辖市的市委书记、市长
2、厅级干部:各部委隶属的职能局长、各省及直辖市的局委的局长、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
3、处级干部:各县及县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县委书记、县长、地级市的各局委的局长
4、科级干部:各县及县级市的局委的局长、各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
5、股级干部:各乡镇、局委的隶属部门、下属机构
-------------------------中国的行政区基本上是可以认为为:
第一级 中央
第二级 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三级 自治州、(地级)市
第四级 县、(市辖)区、(县级)市
第五级 乡、镇
-------------------------地级市和县级市:所谓的地级市、县级市是从过去的行政区划称谓演变来的。就以江苏省为例,省会是南京市,所以叫省会市。全省原来划分有苏州地区、无锡地区、常州地区、镇江地区、扬州地区、南通地区、徐州地区、连云港地区、盐城地区,这些地区也叫行署,行署的所在市就叫地级市,地区行署下辖地级市和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江苏省取消了地区行署,由地级市辖管县。改革开放后,有的县经济发展很快,县城基础建设不断提高,经过省和中央审批,符合条件的县可以撤县改市,虽然也称“市”了,但仍归原地级市管辖,它的行政级别仍是正处级。像苏南的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苏北的海门市、启东市等,就属于县级市
-------------------------
书记:政党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总书记;地方各级党的委员会和基层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均设书记。职责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团结好委员会中一班人;抓好党风建设,督促、检查党的各项工作等。书记和委员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重大问题由委员会通过表决决定。
实际上,在中国现行的政体中,各级党的委员会书记是所辖区域内的“一把手”,对辖区内的日常事务有最高决策权,对辖区内重大决策亦有相当的决定权,如省委书记是事实上的“封疆大吏”,而省长一般是副书记,为省内的“二把手”。
书记本是党内的一个职位,是某个党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在中国,一般的行政单位或者企事业单位都是由党组织中的最高职位也就是书记来行使最高权力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直属机构:是政府直接领导下主办各项专门业务的机构,一般的各种机构中央是部,省级是厅,市级是局,层层递减.如果一个市级单位不受局来管,在省里不受厅管,也不受部管,那他就是国家直属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委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国务院直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林业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国务院办事机构: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气象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地震信息网
新华通讯社
中国工程院
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海洋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家粮食局
国家测绘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
国家档案局
其他国家机构及社会团体: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机经网中国轻工业信息网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中国有色金属信息网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网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中国供销合作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国家信息中心
中共中央编译局
中华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消费者协会
第五篇:12条禁令能否成为职务消费“紧箍咒”
华山舆情:
12条禁令能否限制职务消费
摘自:《新京报》
继今年5月发布国企领导人的职务消费行为监督规定后,21日,财政部、监察部和审计署联合印发《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颁布12项禁令。
尽管12条禁令规定比较详细,但有人却指出,国企高管职务消费时,有时是集团或者群体消费,不好界定为职务消费;一些单位也会把领导职务消费转嫁为单位消费。换言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面有12条禁令,下面可能就有24条对策。
当然,有12条禁令总比没有要好,有监管总比没有监管要好。但是我们绝不能停留在这12条禁令上,还应该从深层次、全方位来解决央企高管职务消费,比如,把监督的权利让给公众,改革央企董事会和监事会,让央企利润流向更透明,强化审计监督,让法律成为高管职务消费的“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