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技术产业公共信息分享与交流的关键技术-国家科技部
附件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生物技术产业公共信息分享与交流的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课题申报指南
一、总体目标
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以生命科学信息、生物技术信息、生物产业信息、生物资源信息及相关管理信息为基础,以生物信息的标准化、网络化关键技术为手段,通过大规模高质量收集、整理加工利用我国现有的生物信息及数据,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同国际接轨的,在资源信息拥有量、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和服务功能方面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权威性的技术平台和支撑体系,提高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并为我国制定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
二、实施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为2008年~2010年。
三、主要内容
课题1 生物技术与产业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和构建 研究内容
研究建立分布式生物技术与产业信息的共享体系的系统整体架构、系统功能架构、软件系统架构;研究建立网络环境下生物领域中生物技术与产业信息的集成、整合、共享与系统接口规范;研究网络环境下生物技术与产业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和构建技术,以及软件开发标准与服务接口规范;在平台系统的性能指标体系与服务评价体系研究基础上,研究建立比较完整的国内外资源、数据和信息目录,建立全面的汇交和管理系统;研究建立针对企业和研究单位产出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递交、加工、分析和共享提供技术支持的数据库体系;建设国际先进、具有竞争力和权威性的生物技术与产业信息共享平台。
考核指标
形成网络环境下生物领域中生物技术与产业信息的集成、整合、共享的技术支撑架构、提供可供集成整合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开发标准与服务接口规范;建立完备和技术先进的基于网络的生物技术与产业信息汇交、管理和共享服务技术体系;形成性能先进的网络服务平台。
课题承担单位条件
牵头承担单位需要具备在生物技术产业公共信息、专业的管理能力和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具有为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生物技术行业内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的领导能力和资源组织能力,具有“六五”以来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攻关计划和国家863计划完整的档案信息材料。
经费预算
本课题国拨经费安排规模1500万元,承担单位自筹经费不低于1000万元。
课题2 生物技术与产业信息的标准化、集成和应用 研究内容 研究构建我国生命科学数据和信息的元数据库体系;研究建立国家有关生物资源管理和信息汇交和共享的规范和技术标准,研究制定生物学数据标准规范;研究和建立对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所产生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收集、管理的规范和方法;提出和建立国内科研和产业研发产出的基础生物学数据、生物技术数据和相关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国际主要生物信息数据资源的国内镜象,并力争成为核酸系列、蛋白质系列和蛋白质结构等国际生命科学数据管理和共享网络成员;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数据库查询和搜索软件,有计划地根据国家需求构建和整合各种类型的二次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和知识库;全面收集、管理国内外有关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资源和技术信息、技术标准信息、管理标准信息、专利和版权信息,建立保管相关文档,开展相应专利和标准服务,研究建立有关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发展规范和管理准则。
考核指标
拟定国家生物资源管理和信息汇交共享的建议草案;制订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产生数据资源的统一收集、管理规范;建立若干常用和急需的生物学数据标准规范;构建我国生命科学数据和生物技术信息的元数据库体系;建立比较完整的国内外资源、数据和信息目录,和全面的数据汇交和管理系统;建立国际主要生物信息数据资源的国内镜象;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分布式的生命科学基础信息、生物技术信息、中医药研发、资源、数据和技术信息、生物产业发展信息、生物资源信息、技术标准信息、管理标准信息、专利和版权信息等数据库系统;开发出生物技术与产业信息共享交流软件系统;并在大规模功能基因挖掘、海量数据整合与分析、化学生物学信息、中医药信息集成和药物分子设计等方面发展5-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专业软件包;建立国家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管理决策分析技术体系;本课题的技术成果与项目总体所建立的统一的支撑平台体系实现有机整合。
课题承担单位条件
牵头承担单位需要具有5年以上的大型生物信息数据库构建、网络服务平台构建的经验,较强的工作基础和大规模的软硬件技术支撑能力以及已有一定规模的工作场地,具有针对生物技术产业公共信息、基础生物科学数据的专业收集和管理能力,具有为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生物技术行业内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的能力和资源组织能力。
经费预算
本课题国拨经费安排规模900万元,承担单位自筹经费不低于500万元。
课题3 基于网格的生物信息关键技术及软件产品 研究内容
研发可实现异地、异构生物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与处理技术;研发基于网格的生物信息管理与服务技术;研究建立网格环境下异构数据源、生物信息软件的接口规范,研究实现现有生物信息资源与计算资源的“网格化”的技术步骤和实施规范;研究异构生物数据的透明访问机制及资源发现技术;研究建立可为各生物科研机构及其他用户提供一致的生物数据管理和查询网络技术平台;研究实现生物学数据、应用分析软件和大规模计算资源的基于网格技术的集成、共享;开发基于网格的生物信息软件技术产品。
考核指标
建立可实现异地、异构生物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与处理的分布式的生物技术与产业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建立网格环境下异构数据源、生物信息软件的接口规范;建立可为各生物科研机构及其他用户提供一致的生物数据管理和查询网络技术平台;建立可实现数据、软件和计算资源的集成、共享的网格技术体系;开发3-5个网格化的生物信息软件技术产品;本课题的技术成果与项目总体所建立的统一的支撑平台体系实现有机整合。
课题承担单位条件
牵头承担单位需要具有长期的与生命科学研究部门和生物技术研发单位的合作基础,具有分布式生物信息数据库构建、生物网格服务平台构建的经验,较强的专业工作基础和大规模的软硬件技术支撑能力,已有针对生物技术产业公共信息、基础生物科学数据构建网络服务平台的成果和研发基础,具有为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生物技术行业内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的能力和资源组织能力。
经费预算
本课题国拨经费安排规模600万元,承担单位自筹经费不低于500万元。
第二篇: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6项目申报-国家科技部
附件4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6申报指南
本专项重点针对人与动植物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谬用、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的突破,推动我国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全链条部署和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本专项设置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三项任务。2016年拟启动13个研究方向,具体指南如下:
1.生物安全防御前沿基础研究
1.1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发生与播散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起源、演化与传播扩散的生物学基础,及其鉴别的分子标记。
考核指标:明确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的发生机制;阐明其群体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重要特征,获得其传播力、致病力、耐药性等关键生物学参数;阐明其传播模式与扩张机制,建立其遗传进化与生物学特性演变的关联机制;发现可用于其鉴
别的分子标记。
1.2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宿主适应与损伤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适应宿主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致病机制。
考核指标:针对5~8种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发现其适应宿主并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的若干关键因子,阐明其作用机制;建立其与易感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调控网络;明确其侵染致病的重要机制;确定若干新的干预靶点。
1.3 主要入侵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入侵生物入侵致害相关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鉴别其分子标记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明确主要入侵生物的形态结构、入侵、定殖、扩散、致害等关键生物学参数,分析其入侵风险,发现可用于鉴别的分子标记和可用于防治的生物学靶点。
2.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与产品 2.1 生物安全监测网络系统集成技术
研究内容:从数据标准、转换、获取、整合与分析等关键环节,开展各生物威胁监测网络的升级优化和系统整合,搭建国家生物安全监测网络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及数据整合与转换技术,整合国家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主要入侵生物、人群敏感指标和环 — 2 —
境、动物本底等相关监测数据信息,构建数据多模式采集、多通道监测、多样性时空分布、多功能分析等监测预警算法模型和集成技术,完成国家生物安全监测网络的支撑技术与产品,并进行应用模拟。
2.2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防治、处置技术与产品
研究内容:研究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及其宿主和媒介的防控与应急处置新技术、新产品及相应评估技术,优化免疫保护产品高通量制备工艺,建立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与规范。
考核指标:建立针对大规模人群的群体性应急免疫预防技术和评估方案;研发不少于4种针对外来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与产品;研发相关产品的评估技术与方法;建立3套以上针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并经职能部门采纳或认可的应急处置方案与规范。
2.3 主要入侵生物防制技术与产品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入侵生物扩散阻截和生态修复调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策略;研发针对重大生物入侵事件的应急处置技术与产品,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与规范。
考核指标:研发不少于5种针对主要入侵生物的快速识别、环境友好型灭除、生态修复与调控等新技术与产品,形成重大生态入侵危害并经职能部门采纳或认可的技术方案与规范。
2.4 突发生物危害事件评估决策及应急处置集成优化 研究内容:针对突发生物危害事件,开展模型演算、威胁评
估、辅助决策等可视化研究,开展应急处置技术应用评价与集成优化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3种以上不同尺度虚拟环境、危害发展模型、干预措施模型等,形成不少于2套针对不同类型突发生物危害事件的威胁评估和辅助决策可视化信息平台,建立不少于3种采样识别、威胁消除、修复调控等现场应用与评价技术,实现应急处置技术的集成优化。
2.5 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技术与产品 研究内容:针对建设国产化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重大需求,研发国产化的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初级屏障、气密防护、高效过滤、消毒灭菌等关键技术与产品。
考核指标:自主研制手套箱式生物隔离器等生物安全初级屏障装备,穿墙密封装置等气密防护产品,双级过滤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等高效过滤产品,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机等消毒灭菌设备,通过有国家认可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性能验证,达到实用化水平。
2.6 迁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风险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野生动物迁徙、活动规律、生物安全相关重要疫源疫病传播规律和风险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重要野生动物迁徙、传播与疾病传播预警信息库,以及实物资源库,囊括至少20种野生动物及20种动物源性病原体,样本量不少于2万例;建立重点区域野生动物疫源疫 — 4 —
病预警技术与示范。
3.典型应用示范 3.1 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
研究内容:建设统一标准与规范的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共享网络与信息化平台,研究相应的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等,研究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分析、挖掘与利用技术,研究海量人类遗传资源信息表述、索引、存储、集成与可视化技术等,支持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可管、可控和可溯源。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共享体系,包括省(市)级中心样本库、卫星样本库等实物资源库,以及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共享与分析平台。至少覆盖3省以上多家法人主体建立的中心样本库,每个中心样本库辐射由若干法人主体建设的卫星样本库;中心样本库保藏不少于500万份符合质量标准的样本,每个卫星样本库保藏不少于100万份符合质量标准的样本。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和分享平台具有管理亿级样本信息的能力,支持千人以上并发访问。形成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共享标准规范。
3.2 野生动物和媒介的病原微生物本底调查
研究内容:开展我国重要野生动物、媒介等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发生规律和生态环境特性等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重要野生动物、媒介携带病原微生物的本底信息库和电子图集;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共享信息平台。
3.3 主要入侵生物的动态分布与资源库建设
研究内容:针对主要入侵生物,开展系统本底调查,了解其生态分布、致害程度、环境适应性、扩散风险等关键信息,并鉴定其重要的溯源标识物;开展我国现有入侵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升级、集成和整合研究,研发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数据信息标准化、集成、检索与综合分析技术。
考核指标:掌握主要入侵生物的生态分布及危害本底,绘制我国主要入侵生物电子图集;建立相关数据整合与分析共享信息平台;建成囊括重要入侵生物及其媒介与寄/宿主的实物资源库和配套信息数据库。
3.4 国产化高等级病原微生物模式实验室
研究内容: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国产化集成及模式化示范,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与运行管理规范化。
考核指标:实现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关键技术设备的国产化集成与升级配套,开发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建立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实验、中试及生产等活动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网络协同和模拟培训体系。
有关说明:申报单位须具备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三级或四级实验室,或具有农业高级生物安全隔离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条件。— 6 —
申报要求
1.2016年拟启动13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原则上支持1~2个项目。
2.针对指南支持的研究方向,要求相关单位跨部门、跨学科进行优势整合,以项目的形式整体申报。项目应根据考核指标提出明确、可考核的预期目标。项目执行期一般为3年。
3.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个,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参加人员不超过50人,其中,主要学术骨干不超过20人。
4.开展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病原微生物管理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并具备从事相关研究的经验和保障条件。
5.涉及人类遗传资源样本与信息数据的研究项目,需按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和科学技术部“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审批”行政许可服务指南,向科学技术部申报审批。项目结题前,应按照要求向科学技术部指定机构提交备份样本或信息数据。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第三篇:“最骗人的专业”与稳步前进的生物技术产业
“最骗人的专业”与稳步前进的生物技术产业
引子:
记不清什么时候,网上出现了《十大骗人专业》的文章,生命科学赫然在列。时间离比尔〃盖茨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相距不过4、5年的时间。
一些人,惊呼,我们都上了老盖的当!
随后,就业的情况确实印证了这一点——生命科学的就业情况几乎是最差的。大部分的学生从教、做销售……坚持在生物技术领域的人只有考研。
生物学的研究生似乎是最多的,不少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报考了生物学专业。生物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为其他学科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合理的进入通道。生命科学科研的道路五彩缤纷、流光溢彩。
但象牙塔之外,生命科学却黯淡无光。
---------------------
目录
一、从销售与代工开始
二、带金的海归
三、资金的聚集
四、经济利益的转化与应用价值的显现
五、廉价的高知 不高的进入门槛
六、中国生物产业的困境
---------------------
一、从代理与代工开始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物理与化工基础上的学科。中国生物学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受限于中国物理学与化工的发展。
中国的生物产业进步很低。目前为止,中国的科研人员仍然大量使用着国外的仪器、试剂。从移液器、电泳槽到分光光度仪、质谱仪,从Tris、SDS到T载体、内切酶,国外企业几乎垄断了全部的市场。
部分的中国生物企业从代理开始,掌握了某一个地市的销售渠道,看到生物产品的巨大利润,尝试自己仿造一些技术难度不高的产品,胶回收试剂盒、T载体、Taq酶、电泳用的分子标记等等,更有一些企业进入仪器的生产。如东胜创新的东胜龙我硕士毕业那年,楼上的实验室买了两台。除了个子大一点,据说其它性能可以与国外牌子比,还支持梯度温度的设臵。
一部分企业在熟练掌握技术后,更推出了技术服务的业务。这些业务,似乎在外企并不多见。即使在测序、引物合成这样的业务上,中国企业仍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国外企业只有宝生物与英杰是比较主要份额;而生工、后来加入的华大,及很多中国企业占据了非常大的市场份额。国外巨头,面对国内企业的群狼,似乎没有足够的勇气(当然也许是大鱼看不上虾米)进入这个细分的、个性化的市场。
在real-time PCR、分子杂交上,国内企业更是很少要面对国外大企业的竞争。一时间,利润丰厚的技术服务业务,成为很多国内生物技术公司竞相建立的业务。当然,未来是否会产能过盛、恶性竞争,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就这点,是外企最害怕的。中国企业最敢拼的就是价格。
另一个,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途径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那就是代工。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软件行业有代工。在软件行业,印度的代工比中国做得好,原因之一是程序语言都是英语,印度人有语言优势。
生物技术行业也有代工。一些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会知道,很多生物技术其实是一个劳动密集型技术,需要很多的人力去培养、筛选、纯化。当然,这些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显然,中国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我们只需要了国外的标准与需求,就可以进行生产,语言并不是重要的问题。中国的教育虽然不成功,但应付这样的语言问题已经有足够的人。
很多的国外企业把他们的生产、开发工作外包给了中国,当然也有印度。(一次,我和一个企业工作人员聊天时,他谈到印度。印度永远是刺激我们前进的好邻居)印度也有大量接受生物学专业教育的大学生,还有精益求精的印度文化。
大规模测序:虽然近年来测序技术发展迅猛,但大规模的组学测序,仍然是一个一个劳动密集的任务。庞大的工程分解了流水线,一些工人只做点样、电泳之类简单重复的工作。(听着,让年青人感觉害怕。但如果你在制造业工作过,就会觉得完全应该这样。)
组织培养:植物转基因,需要大量去分化的植物组织块,农杆菌或基因枪转化后的筛选、分化也有大量简单、细致的工作。目前,孟山都、先正达都开始在国内设立研究机构。除了中国拥有大量从事植物研究的科研人员外,非常重要的一点——中国拥有价格低廉的劳动力。组织培养,只有需要劳动者有很好的耐心、细心就可以完成,对学历与专业没有任何要求。据我所知,一些公司与研究所近年已开始承接一些组织培养的外包业务。以后,是否可以生产一两个大企业,还很难说。
抗体筛选:高效价的抗体需要3个条件来生产:抗原、免疫方法、筛选。抗原,一般为蛋白。国内拥有大量蛋白产品的公司不多,但近年来已有几家公司可以生产上千种蛋白。免疫方法,需要去摸索,生物学的技术优势不可能永远保持,而且一些国内的企业已经掌握了国际领先的免疫技术。筛选,又是一个大规模的工作。有了前两个条件,筛选几乎是决定抗体效价高低最关键的工作。显然,中国的企业有这方面的优势。
中国有代工优势的技术,可能不止这3种。见识不多,仅列3种作为说明。
中国的产业是从模仿、代工开始,做大做强,走向高端。我相信,中国的生物产业也同样有这样的机会。
二、带金的海归
近年来,施一公、饶毅等人的“裸归”在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旋风。虽然方舟子揪着是否“裸归”的问题不放,但他们俩带给中国生物学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首先,他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带来中国新生代与老一辈学术权威的竞争。其次,激发了国家对人才引进的决心,鼓舞了海外科研人员归国的信心。
与媒体对学术界海归的关注不同,企业界的海归除了利用他们的名气赢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外,一直低调地做自己的事。一方面,媒体不会白白给他们做广告——宣传他们,就宣传了他们的企业。刚刚归国的他们还在为企业的生存奋斗,显然不会有大笔的钱买名气。另一方面,中国一直以来重文轻商。学术界更容易赢得公众的尊重,商人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没有足够高的地位。从商——还是低调一点比较稳妥,这是大多数华人潜意识。
然而,他们回来了!
20年来中国输送了大量的留学生攻读生物学、医学学位,他们中一部分人进入各大制药企业、生物学、农学相关企业。学习生物学或生物学相关的华人有多少?我无法估算。但常常看到学术文章的作者中几乎总会有一两个中国人的名字。有人猜测学习生物学的华人(这里指海外的中国人)占生物学研究人员的1/4。中国人、中国的学生很勤奋。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在重视家庭的老美下班就回家的国度。也许中国人缺少科学的精神,缺少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中国人很聪明、很努力。这些,足够他们在跨国企业赢得一些重要的职位。这部分人掌握了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对欧美的产业发展、企业运营、管理方式耳濡目染,对其优势与问题也十分了解。
这些海归,不但带回来了领先的技术,而且带着国外的资金,在国内建立自己的企业。有的,则是在国外已有自己的企业,近年把研发、生产部分转至国内。
三、资金的聚集
在国外的化工、制药公司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生命科学部。生命科学相关产业的资金开始流向生物产业。国内的相关产业在面对本行业日益恶化的竞争环境和被摊薄的利润空间后,也有一些企业开始向生物行业转型。生物技术宣传已经历时多年,资本对其发展前景有不少憧憬。海普瑞的李锂、李坦夫妇的造福神话虽有多多的问题,但足见资本市场对生物技术的期待。
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也刺激了国内药企在生物药方面的投入。而各地政府对生物技术的扶持政策,做为一种行业政策为生物行业的融资、税收、用地等带来很多的便利。
跨国种业集团虎视眈眈着中国市场,但促使国家在转基因育种上投入大量的财力。
国家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投入也引起了资本市场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无限遐想。在资本市场低迷的近一两年,生物技术产业仍然为人为视为良好的避险行业。
四、经济利益的转化与应用价值的显现
美国对高新科技的投入,最终催生了大量产生巨大价值的公司。这一幕也悄然在中国上演。政府的大量投入,并不会换来企业的国有股份,只起到促进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的作用。这样现象,不清楚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部分人所质疑——全民的财富注入到少数企业,最终国民还为这些企业的产品大掏腰包。
这都是题外话。我们站得高一点,看到整个科技水平的提高就好。
生物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农业、食品,是全球的大趋势,如肿瘤的靶向治疗、转基因作物。中国企业同样可以在全球化分工中分一杯羹。
中国的制药业在生物药方面还比较弱。这从国内的试剂市场可以看出来。国内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用得最多的是抗体,国外对重组蛋白的消耗量明显大于国内。也就是说,国内的研究更深入。但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可以为外国药企提供大量的重组蛋白,供其进行临床前研究。全球临床前研究的重组蛋白产值在100亿以上。
在转基因作物方面,中国成就最大的是转基因抗棉铃虫棉花。我国自主品牌转基因抗虫棉占有国内93%市场份额。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个拥有Bt杀虫基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培育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国家。我国棉花生产居世界前列,是纺织大国和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全国有23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棉花,涉棉农民1亿多,棉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0年的棉花进口价格已超2100美元/吨。棉花市场,是中国在大豆市场失败后的最大胜利。
五、廉价的高知 不高的进入门槛
接着我谈到了一个大部分生物学从业人不满意的现况——投入大量的教育成本,薪资待遇相对较低。我在标题中称为廉价的高知。
但对企业来说,意味着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在生物技术产业中,特别是对企业来说,人力成本几乎占生产成本的一半,其次是仪器购臵成本、试剂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说,生物技术产业又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
由于媒体对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的大量报道,国家宣传的倾斜,在那个网络还不够发达的、草根媒体(web2.0)尚未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婴儿潮进入大学时,大量的学生拥入了各个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北大生科院曾有一年,把全国一半的理科状元招至麾下。面对如此的就读需求,各大学纷纷开设生物专业,甚至一些和生物学不相关的专业大学也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当这些学生面临就业时,却发现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得可怜。“最骗人的专业”在网络(尤其是bbs)上开始传播,男人女人都惊呼自己入错行。于是,有胆量转行的,奋不顾身、纵身一跳。幸运者,在行业的角落找到一份工资尚可营生的工作。追求者或苟且残喘者,继续深造(占不小的一部分),进一步造就价格不高的“教育产品”。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海归,供足了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
看了这一段的战友,如果觉得更为悲观,请一定看看我的下一篇《谈一谈生物技术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事实,并没有那么可怜,或许有几分可喜。如果您有足够的“慧根”。
除了正规教育产生的人力资源,由于生物技术的很多操作并不复杂(组织培养、消毒灭菌,甚至质粒提取),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一些单位聘用了不少临时工完成简单的重复工作,一些三线城市,三四百元的月薪就可以招聘到大量的实验技术工人。他们经过培育后,技术能力甚至可以超过硕士生,进而完成一些更为复杂的工作。
六、中国生物产业的困境
有人说,或者大部分人相信,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会在生物学产生。但是,如上如说,生物学是在物理学、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进来的。中国的生物学发展肯定会受到物理学、化学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的影响。
中国的科研、技术开发,结果往往因化学试剂品质的不稳定而波动。
另一个影响因素来自生物学的下游——临床前研究的欠发达,生物药的开发状况。
科普工作未受科学从业人员的重视,也影响着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对转基因的争论不绝于耳,反应了这一点。在美国,转基因推广初期,白宫特意制作了一本小册子,普及转基因知识。美国政府和学者对科普的重视使美国民众对转基因的接受度远超欧洲。可惜,中国的科普工作体系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有人思考。
最后一个,人力资源困境。上面谈到,人力成本的优势,但可能很多老总还没有认识到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人力资源困境。一方面,生物学毕业生的人数将逐渐减少,面对生物产业的发展前景,人力资源的竞争态势将在某一天显现。另一方面,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快速发展国家,人们面对的机会很多,人才流动非常快。甚至有媒体用“以光速流动”来形容中国、印度的人才流动状况。有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人才流动很快的公司是一个不稳定的公司,所有的效率都会下降。如何形成可以留住人的企业文化,对大部分企业文化尚未形成的、快速发展的生物技术企业来说,是一个应该尽早考虑的问题。(完)
第四篇:3.太仓公共服务信息信息化交流材料
构筑信息化平台 提升均等化服务
太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1年11月)
太仓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区,下辖3区、7镇155个社区(村),户藉人口47万,外来人员38万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信息化为抓手,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城乡一体化,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市与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展的《太仓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课题顺利结题并付诸实践,‚公共就业信息化管理服务集成系统‛被列入江苏省科协‚金桥工程‛重点项目,人力资源市场‚企业介绍视频系统‛获国家两项专利,‚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在线‛被省厅、苏州市局列为重点关注项目,‚公共就业服务‘户户通’‛项目将列为2012年政府实事工程。
一、疏通脉络,构建信息化基础平台
构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注重基础平台、运用有效载体、实现整体协同是关键。因此,我们积极构建覆盖全市城乡、功能完善、颇具本地特色的信息化平台。
1、实施劳动保障‚村村通‛。2007年初,我市人代会将劳动保障‚村村通‛列为政府实事工程,在全市155个社区(村)全部建立了基层劳动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络的延伸,各镇(区)、居委会和行政村社区实现了视频的直播、点播、远程教学、远程会议、远程招聘等功能为一体。覆盖全市城乡社区,可及时把政策法规宣传到千家万户。推进‚四个在社区‛,即:获取就业信息在社区。利用‚传媒系统‛,使老百姓在社区(村)就能即时了解全市就业招聘信息;接受培训教育在社区。通过数据库设置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村新型实用技术培训等视频课目,让城乡居民享受‚菜单式点课、家门口培训‛待遇;办理社会保险在社区。可及时咨询和了解相关社保政策,办理申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登记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等相关业务;享受社会化服务在社区。我市将4万城镇企业退休人员以及近10万农村养老人员均纳入了社会化管理服务。
2、实施劳动保障‚一卡通‛。我们整合完善了劳动保障信息数据库,把原有的《就业证》、《养老手册》、《医保卡》、《托管卡》等证卡整合成一张《劳动保障卡》,从根本上确保了信息的唯一性,提高了信息的精准度和综合效率。一是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职业技能、行政行为、退休及社会化管理等情况。二是明确《劳动保障卡》基本功能。持卡可办理就业、培训、鉴定、社会保险、权益保障、查询等相关业务。三是实现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形成了市、镇、社区(村)联动的三级信息业务管理平台,建立健全了社保、就业、培训、维权和社会化管理等相关台帐,全部台账实现了‚电子化‛。
3、实施网上业务。参保单位可以通过公网进行劳动合同备案、参保、查询等功能。这样减轻社保经办机构的压力,同时提高了参保单位办事效率。基于‚网上办事‛的安全性,系统中运用了‚CA认证‛及‚电子签章‛技术手段。目前,已有二千九百多家单位申领了CA,进行网上操作。
二、同频互动,开展智能化精细业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业务种类繁多,而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我们人社部门的‚固有频率‛要与城乡居民的‚固有频率‛趋于一致,我们的信息化更应该按照‚互动共享、操作规范‛原则紧密配合业务工作,不断优化与完善业务流程。
1、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一是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实现了市、镇、社区(居委会、行政村)三级招聘信息大联网。开发了‚人力资源市场视频切换系统‛,在向求职者提供企业招工简章的同时,播放反映企业实况的电视短片,实现了给求职者以充分的知情权,获国家二项发明专利。开发了‚职业能力测评工具‛,为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开发了‚求职智能登记系统‛,通过对二代身份证的二次开发,实现了用二代身份证的求职登记,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约了资源。二是‚就业通‛信息系统。通过手机WAP网站和短信,提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各类信息。三是实行网上招聘。将‚太仓市公共就业招聘服务网‛和‚太仓人才网‛进行合并,进行‚网上招聘‛。用人单位可通过网站授权,在‚太仓市公共就业招聘服务网‛上开设长期有效的虚拟‚网上招聘会‛。
2、社保经办管理服务网络。一是基金联网审计。我市于2006年初建起了全国第一个社保基金实时联网审计系统。用68个审计要点全面覆盖7大险种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二是加强横向联系。系统通过实时联网和提高数据接口,实现和公安、计生委、民政和卫生等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三是‚一窗式‛服务。围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业务整合、流程再造、统一信息系统。社保经办机构由以往的‚线型办理‛转变为‚点式办理‛。
3、劳动维权服务网络。建立了信访调解网络。调解中心与镇(区)人民调解室和行政村(社区)人民调解工作站形成‚三位一体‛,上下联动,快速反应,发挥其网络先行作用,让调解的关口下移,重心下移,形成及时掌握劳资纠纷信息动态的窗口、快速处置劳资纠纷引发集访与突发事件的窗口、经常联系指导督查企业的窗口。另外还建立了劳动监察网格系统及劳动争议仲裁信息系统。
三、与时俱进,探索社会化延展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积极适应时代要求和公众需求,全面推进信息化服务的提档升级,全面拓展功能、实施延展服务。目前,重点开展两项实务工作。
1、建立‚指挥中心‛服务管理网络。我市建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指挥中心‛,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指挥中心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在地图上标明企业的地理位置及企业基础数据,并且根据就业、社保等信息平台,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产生触发事件,相应事件在地图上展示出来,以便相关人员及时处理,达到提示、预警的功能。
2、实施‚公共就业服务户户通‛工程。以人社局公共就业信息系统结合广电数字电视平台,实施公共就业服务‚户户通‛。实现公共就业服务进千家万户,使老百姓及时有效的获取公共就业服务。该项目将列为2012年太仓市政府实事工程。
3、建立‚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在线系统‛。为了全面拓展人力资源,我们探索建立‚在线系统‛,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将有形人力资源市场的业务内容以情景再造的方式呈现在网上,并由管理者、应聘者、招聘者共同参与,形成网络体验、实时互动的网络招聘求职平台。一是准确性。通过‚在线系统‛与社保信息库实行关联,对招聘单位身份能以其单位社保登记号实行自动核准,对应聘者身份能以其个人身份证号或社会保障卡号实行自动核准。二是动态性。‚在线系统‛与社保信息库关联,社保参保可视为招聘与求职成功的标志,使招聘信息实现动态消存。三是延展性。‚在线系统‛除了提供招聘信息,发挥匹配功能外,还能充分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优势,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四是公益性。‚在线系统‛作为网上的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对招聘者、应聘者提供全程免费服务。使应聘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有利于提高招、应聘匹配成功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不受物理空间限制,可在任意范围内实时组织各类人力资源专题招聘活动。目前,一期工程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可实现在线市场、视频面试、专场招聘等主要功能。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先进地区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力争实现太仓人社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新飞跃。
第五篇:《生物与信息》教学设计
《生物与信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整理蚂蚁与蜜蜂传递信息的资料,你们做到了吗? 好,你们的“回答”,让老师获得了“你们做到了”这个信息!(板书:信息)
2、谁能说说人类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信息的?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人类是通过这些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出示课件)
3、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我们能收获什么信息?(动物传情课件)谁来说说你收获的信息?谁还想说?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4、鸟类,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异性传达信息,那么在我们的自然界中,其他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8 生物与)
二、实施探究,解决问题
(一)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
1、(出示板贴:蚂蚁图)同学们,课前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了实验和观察。现在让我们来汇报一下实验的结果吧!(出示空白观察表)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他们组汇报的实验结果怎么样?谁能为他们的结果做补充?
2、通过合作,我们的记录信息就更准确了。我们看这个观察记录。实验的分析是:(没有刺激气味,圈出“不会”;刺激气味,圈出“干扰”)得出的结论是:(圈出“气味”)板书;气味
3、下面,我们来观看科学家观察蚂蚁活动的一段资料,再来感受一下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分段播放)
A谁知道蚂蚁怎样将发现的信息传递给同伴? 对,蚂蚁从肛门周围分泌出气味,然后依靠触角碰触来相互传递信息。(板书: 触角 拖动视频框,标画触角相碰)我们看这两只蚂蚁正在碰触触角传递信息。(34-37)
b大批蚂蚁出洞时,是怎样“准确地”沿着已有的路线前进?是的,循着气味路标,大批蚂蚁往往舍近求远(标注:用红线标注蚂蚁行进的直线和弯线)。
c视频中的蚂蚁为什么打得你死我活?对,还是气味的问题,气味能够帮蚂蚁辨别家族的成员。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二)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
1、我们知道了小蚂蚁是靠气味和触角传递信息的。那么勤劳的蜜蜂又是怎样传递信息的的呢?请同学们将搜集的资料跟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吧!(小组分享)
2、哪个组先来交流你们收集的资料!还有哪个组想说?
3、谁能模仿蜜蜂跳一下8字舞?她跳得怎么样?我们来看一下蜜蜂跳的8字舞。(课件演示简单蜜蜂8字舞)
4、看似的简单的8字舞,传递的信息量却不少。下面我们就走近蜜蜂的身边,看看它们用舞蹈的方式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又传递了哪些信息呢?要注意保证安全哦!(播放视频)谁来说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是怎样的?
(出示:你们啊,看的仔细,说的也很棒,蜜蜂的动作模式不仅传达了食物数量的信息,而且还包含蜜源传递离蜂房的距离及方向等信息。)读着圈出食品数量、距离、方向 三.拓展延伸 其他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
1.我们通过探究知道了蚂蚁与蜜蜂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看看这些生物,你知道他们是怎样进行信息传递的吗?(出示七幅图)谁先说?
捕蝇草靠什么获取信息?(绒毛感觉碰触)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拍摄的精彩瞬间。(播放视频)像刚才这种生物自身“对感觉到的碰触”而做出反应的就是在利用“行为”的方式传递信息。(出示:行为)
(其他图片进行点击出示文字)
2、你们又收获了很多的信息,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老师考考大家。(出示练习题)四.拓展实践:
1.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科学小故事。(播放录音)
故事中巧妙地运用了鸟类通过什么传递信息的原理,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对,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原理)
2、我们知道生物间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那么这些信息传递方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请大家自己了解一下。(出示一串启示)
3、好了,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就要认真地完成下面的作业。(出示作业)明白了吗?
4、好,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带给人类的启示也无穷无尽。只要我们平日仔细观察,用心探究,就会发现生物间更多的奥秘,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