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政部发布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民政部发布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全国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积极履行保障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国防建设、强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有力推进了重点工作,民政事业整体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充分发挥了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一、综合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省级行政区划单位34个(其中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333个(其中地级市285个、地区15个、自治州30个、盟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2个(其中市辖区860个、县级市368个、县1453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40446个(其中区公所2个、镇19881个、乡12066个、苏木151个、民族乡1063个、民族苏木1个、街道7282个)。
2012年,共联合检查省界13条,完成了总长度约为14450公里的省界联检任务。完成了全国68条省界详图编制收尾工作和省界信息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工作。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服务机构136.7万个,比上年增长5.6%,职工总数1144.7万人(其中全国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者共计84126人、各类社会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共计89696人),固定资产总值为6675.4亿元,增加值为2128.9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0.9%。
截至2012年底,全国社会服务事业费支出36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为3%,与上年持平。中央财政共向各地转移支付社会服务事业费为1794.6亿元,比上年下降0.7%[2],占社会服务事业费比重为48.7%,比上年下降了7.3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事业基本建设施工项目8958个,比上年增长32.7%,全年完成投资总额234.7亿元,比上年增长7.6%。
二、社会服务
(一)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
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4.8万个(其中登记注册为事业单位机构1.1万个);床位449.3万张,比上年增长10.6%;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3.3张,比上年增长9.7%;收养各类人员309.5万人,比上年增长5.5%。
1.养老服务机构。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4304个,比上年增加3436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比上年增长12.8%(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比上年增长7.5%),年末收养老年人293.6万人,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19.8万张。
2.智障与精神疾病服务机构。全国民政部门管理的智障与精神疾病服务机构共有257个。其中社会福利医院(精神病院)156个,床位数4.1万张,年末收养各类人员3.6万人;复退军人精神病院101个,床位数2.6万张,年末收养各类人员2.2万人,比上年增长10.0%。
3.儿童福利和儿童救助机构。全国共有儿童收养救助服务机构724个,拥有床位8.7万张,年末收养各类人员5.4万人。其中儿童福利机构463个,比上年增加66个,床位7.7万张,比上年增长28.3%;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261个,床位1.0万张,全年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5.2万人次。4.其他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全国共有救助管理站1770个,床位9.0万张,全年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276.6万人次,其中在站救助228.1万人次,不在站救助48.5万人次;军供站328个,床位3.8万张;其他收养机构695个,床位4.6万张,年末收养各类人员2.6万人。
(二)不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
1.老龄服务。201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2583个,老年法律援助中心2.2万个,百岁老人5.6万人,比上年增长1.8%,老年维权协调组织7.8万个,老年学校5.0万个、在校学习人员625.3万人,各类老年活动室34.6万个,全年接待来信来访42.6万次。
2.儿童福利。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孤儿57.0万人,其中,集中供养孤儿9.5万人,社会散居孤儿47.5万人;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儿童10.4万人。2012年全国办理家庭收养登记27278件,其中:中国公民收养登记23157件,外国人收养登记4121件。
3.福利企业。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福利企业20232个,比上年减少1275个;福利企业增加值为703.4亿元,比上年下降4.7%,占第三产业的比重0.30%;吸纳残疾职工59.7万人就业;实现利润118.4亿元,比上年下降15.5%;年末固定资产1815.1亿元,比上年下降0.2%。
4.社会救助。
城市低保。2012年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114.9万户、2143.5万人。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674.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439.1亿元,占总支出的65.1%。2012年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330.1元/人、月,比上年增长14.8%;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239.1元。
城市“三无”救济。2012年救济城市“三无”9.9万人。
农村低保。2012年底,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2814.9万户、5344.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8.8万人,增长了0.7%。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718.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31.4亿元,占总支出的60.1%。2012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2067.8元/人、年,比上年提高349.4元,增长20.3%;全国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104.0元。
农村五保。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29.2万户,545.6万人,分别比上年下降0.2%和1.0%。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五保供养资金1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85.3万人,集中供养年平均标准为4060.9元/人,比上年增长19.4%;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60.3万人,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为3008.0元/人,比上年增长21.8%。
农村传统救济。2012年农村传统救济79.6万人,比去年增长15.9%。
医疗救助。2012年全年累计救助城市居民2077万人次,其中: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387.1万人次[4],人均救助水平84元;民政部门直接救助城市居民689.9万人次,人均医疗救助水平858.6元。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医疗救助资金70.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2012年全年累计救助贫困农村居民5974.2万人次,其中:民政部门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490.4万人次,人均资助参合水平57.5元;民政部门直接救助农村居民1483.8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721.7元。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2012年全年累计医疗补助优抚对象404.5万人次,人均补助水平663元,各级财政共支出优抚医疗补助资金26.8亿元。
临时救助。2012年临时救助639.8万户次,其中:按户籍性质分类城市家庭256.6万户次,农村家庭383.2万户次;按属地分类当地常驻户口617.7万户次,非当地常驻户口22.1万户次;按救助类型分类支出型临时救助518.1万户次,应急型临时救助121.7万户次。
5.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9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5]1530人,紧急转移安置1109.6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2496.2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82.6万公顷;倒塌房屋90.6万间,严重损坏145.5万间,一般损坏282.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185.5亿元。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启动11次预警响应和38次应急响应,协调派出40个救灾应急工作组赶赴灾区,财政部、民政部下拨中央救灾资金[6]112.7亿元,民政部调拨帐篷7.7万顶、棉衣被54.8万件(床)、折叠床1.7万张等救灾物资,累计救助受灾群众7800万人次,帮助维修和重建住房410万间,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保障。
6.慈善事业。
慈善捐赠。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1万个(其中慈善超市9053个)。全年各地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物578.8亿元,其中:民政部门直接接收社会各界捐款101.7亿元,捐赠物资折款6.3亿元,各类社会组织接收捐款470.8亿元。全年各地接收捐赠衣被12538.2万件,其中棉衣被1570.8万件。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5.0亿元,衣被485.6万件,其中:棉衣被49.0万件,捐赠物资折款54836.0万元。全年有1325.0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全年有1293.3万人次在社会服务领域提供了3639.6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福利彩票。2012年中国福利彩票年销售1510.3亿元,比上年增加232.3亿元,同比增长18.2%。全年筹集福彩公益金4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全年民政系统共支出彩票公益金159.0亿元,比上年增加31.1亿元,其中包括:资助用于抚恤5.4亿元,退役安置0.5亿元,社会福利92.2亿元,社会救助24.1亿元,自然灾害救助1.3亿元。
7.优抚安置。截至2012年底,国家抚恤、补助各类重点优抚对象944.4万人,比上年增长10.8%。其中:伤残人员84.9万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132.4万人,在乡复员军人147.5万人,60岁以上农村籍退伍军人321.1万人,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757人,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164人,红军失散人员25961人;烈士遗属27.8万人,因公牺牲、病故军人遗属13.4万人。
2012年各级政府共批准烈士172人。2012年底,全国共有烈士纪念设施管理机构1306个,机构内烈士纪念设施12584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13151处。
全年共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含退休士官)、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18570人,比上年增长27.8%。全国有军休所1851个,年末职工1.7万人;军供站(含军转站)328个,年末职工0.6万人;军队离退休人员管理中心121个,年末职工0.2万人;军队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25个,年末职工0.1万人。
8.社区服务。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0.0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29.5%;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809个,社区服务中心15497个,比上年增加1106个,社区服务站87931个,比上年增加31775个,其他社区专项服务设施9.6万个,比上年增加0.6万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72.5%。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39.7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9.3万个。
三、成员组织和其他社会服务
(一)成员组织。
1.社会组织。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9.9万个,比上年增长8.1%;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比上年增加2.3%;形成固定资产1425.4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525.6亿元,比上年减少20.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0.23%;接收社会捐赠470.8亿元;全年共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案件1293起,其中取缔非法社会组织23起,行政处罚1270起。
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7.1万个,比上年增长6.3%。其中:工商服务业类27056个,科技研究类18486个,教育类11654个,卫生类10440个,社会服务类38381个,文化类25036个,体育类15060个,生态环境类6816个,法律类3191个,宗教类4693个,农业及农村发展类55383个,职业及从业组织类18611个,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499个,其他35825个。全年查处社会团体违法违规案件836起,其中取缔非法社会团体2起,行政处罚834起。
全国共有基金会3029个,比上年增加415个,增长15.9%,其中:公募基金会1316个,非公募基金会1686个,涉外基金会8个,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19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199个。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305.7亿元。全年对基金会作出行政处罚7起。
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22.5万个,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科技服务类11126个,生态环境类1065个,教育类117015个,卫生类20979个,社会服务类35956个,文化类10590个,体育类8490个,商务服务类8717个,宗教类132个,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49个,其他10989个。全年查处民办非企业单位违法违规案件450起,其中取缔非法民办非企业单位21起,行政处罚429起。
2.自治组织。
2012年底,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共计68.0万个,其中:村委会58.8万个,降低0.2%,村民小组469.4万个,村委会成员232.3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居委会91153个,增长了1.9%,居民小组133.5万个,比上年减少0.5万个,居委会成员46.9万人,比上年增长3.3%。全年共有10.9万个村(居)委会完成选举,参与选举的村(居)民登记数为1.6亿人,参与投票人数为1.1亿人。
(二)其他社会服务。
1.婚姻服务。2012年全国共有事业单位性质[8]的婚姻登记机构1926个。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323.6万对,比上年增长1.6%。其中:内地居民登记结婚1318.3万对,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居民登记结婚5.3万对。粗结婚率为9.8‰,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2012年20-24岁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多,占35.5%,但呈逐年下降趋势,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而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呈逐年上升趋势,占34.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2012年共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310.4万对,增长8.0%,粗离婚率为2.3‰,比上年增加0.2个千分点。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242.3万对,法院办理离婚68.1万对。
2.殡葬服务。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357个,比上年增加254个,其中殡仪馆1782个,殡葬管理机构978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597个,比上年增加191个。殡仪服务机构职工共有7.7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5万人。火化炉5539台,火化遗体477.7万具。火化率49.5%,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
注释:
[1]图1和表1中“乡”包含“民族乡、苏木和民族苏木”。
[2]由于2011年和2012年元旦、春节为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发放一次性补助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311亿元,已经全部计入2011年的中央转移支付社会服务事业费,所以2012年中央转移支付社会服务事业费比2011年减少。如果扣除上述因素影响,2012年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社会服务经费比2011年增长19.88%。
[3]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不含中央补助兵团资金。
[4]资助参保参合人数中不含政府另行安排资金资助的人数。
[5]2012年因灾死亡(含失踪)人口包含森林火灾死亡人口。
[6]财政部、民政部下拨中央救灾资金不包含中央级救灾物资采购经费和中央拨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救灾资金。
[7]2012年社区服务中心里含社区服务指导中心。
[8]2012年对婚姻登记机构指标进行了规范,要求各地仅填报具有独立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
[9]公报中的民政对象人数和机构数均为2012年实际发生数和法定机构数,与批准数和预算数不可比。
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
第二篇:民政部发布2009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民政部发布2009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10年06月10日 14: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10日电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民政部发布了《2009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报告称2009中国各项民政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奠定了民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报告全文如下:
2009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09年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着力提高“三个群体”生活水平、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有效落实了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各项民政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奠定了民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一、社会服务重点工作快速发展
(一)各类收养性机构建设有新的突破。
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结合的适度普惠养老服务迈出新步伐,全国部分县(市)建立了高龄生活补贴制度,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开展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制定实施了社会散居孤儿和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明天计划”、“重生行动”和脑瘫康复等助医项目取得明显效果;通过落实福利企业优惠政策继续促进残疾人在福利企业就业,依法保障残疾职工合法权益。
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0250个,比上年增加573个,床位299.3万张,比上年增长7.1%;收养236.2万人,比上年增长6.4%。年末在院人员按性质分,优抚对象12.7万人,“三无”对象183.5万人,自费人员40.0万人;按年龄分,老年人207.1万人,青壮年17.5万人,少年儿童11.5万人;按类型分,自理(完全自理)186.4万人,介助(半自理)22.6万人,介护(不能自理)27.1万人。
1.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推动各地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启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在黑龙江、江苏、湖北、重庆、甘肃5个省份进行试点,有效缓解了老年福利服务的供需矛盾。制定《机构养老服务基本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规范》国家标准。完成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送审稿),并报送有关部委批复。
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比上年增加908个,床位266.2万张,比上年增长9.1%,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比上年增长7.7%。其中:城市养老服务机构5291个,床位49.3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32.3万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31286个,床位208.8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173.0万人;光荣院1401个,床位6.7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4.6万人;荣誉军人康复医院47个,床位0.8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0.4万人;复员军人疗养院35个,床位0.6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0.4万人。
2.儿童福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制定了社会散居孤儿和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细化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福利保障政策,拓展了儿童福利对象,初步建立了独立面向孤儿的保障服务体系。加强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工作和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推动规范化进程。完成了《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标准》(送审稿),并报送有关部委批复。
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单位共收养儿童11.5万人,比上年增长27.8%。全国独立儿童福利机构303个,比上年增加13个,床位4.4万张,比上年增长9.1%。
拓展收养渠道,完善收养政策,引导和推动寻根回访工作有序开展。2009年全国收养登记合计44260件,其中:中国公民收养登记39801件,外国人收养登记4459件。被收养人合计44359人,其中残疾儿童2578人,女性32241人。
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116个,床位0.4万张。全年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5万人次。
3.智障和精神疾病服务机构建设得到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共同完成了《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并联合下发了上报备选项目的通知,指导各地做好中央专项投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准备工作,就有关工作做出部署,并争取中央将110所精神病医院纳入了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规划。截至2009年底,全国民政部门管理的智障和精神疾病服务机构共有266个,比上年增加22个。其中社会福利医院(精神病院)177个,比上年增加18个,床位数3.9万张,比上年增长8.3%,年末收养各类人员3.3万人,比上年增长6.4%;复退军人精神病院89个,比上年增加4个,床位数2.0万张,比上年增长11.1%,年末收养各类人员1.7万人,比上年增长13.3%。
(二)社区建设和服务不断深入。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和内容逐步丰富。城市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全覆盖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影响带动农村社区建设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中心17.5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0003个,比上年增加130个,其中提供住宿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674个,不提供住宿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329个;居委会社区服务站5.3万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11.2万个。城市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28.9万个。
积极开展社区就业和社区服务。目前,社区服务已经成为新兴的吸纳就业的领域,2009年城市社区共吸纳从业人员215.8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3.1万人。
(三)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
社会救助各项制度逐步完善,供养和补助标准持续提高,救助惠民范围不断扩大。
1.城市低保巩固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09年底,全国共有1141.1万户、2345.6万城市低保对象。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低保资金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为359.1亿元(其中春节一次性补贴34.2亿元),占全部支出资金的74.5%。城市低保对象中:在职人员79.0万人,占总人数的3.4%;灵活就业人员432.2万人,占总人数的18.4%;老年人333.5万人,占总人数的14.2%;登记失业人员510.2万人,占总人数的21.8%;未登记失业人员410.9万人,占总人数的17.5%;在校生369.1万人,占总人数的15.7%;其他未成年人210.7万人,占总人数的9.0%。
2009年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227.75元,比上年提高10.9%;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水平172元,比上年提高19.7%。
2.农村低保稳步向应保尽保迈进。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2291.7万户、4760.0万人得到了农村低保,比上年同期增加454.5万人,增长了10.6%。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63.0亿元,比上年增长58.7%,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55.1亿元(其中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39.6亿元),占全国支出资金的70.4%。2009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100.84元/人、月,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8.54元,增长了22.5%。全国农村低保月人均保障水平68元,比上年提高34.9%。
3.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争取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单列县、乡财政,实现资金管理重大突破。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供养标准,落实供养资金,供养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农村得到五保供养的人数为529.4万户,553.4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和0.9%。全年各级财政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中央财政安排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补助资金5.4亿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71.8万人,集中供养年平均标准为2587.49元/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81.6万人,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为1842.71元/人。
4.城乡医疗救助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出台城乡医疗救助四部门文件,城乡医疗救助已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医疗费即时结算的医疗救助模式。2009年各全年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性资金支出64.6亿元,其中: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10.5亿元,大病救助资金49.4亿元。累计救助贫困农民4789.1万人次,其中: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059.1万人次,人均资助参合水平25.9元;民政部门资助大病医疗救助730.0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676.6元。
全年用于城市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性资金41.2亿元,其中: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医疗保险资金5.8亿元,大病医疗救助31.4亿元。累计救助1506.3万人次,其中: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医疗保险1095.9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53.5元;城市民政部门大病医疗救助410.4万人次,人均医疗救助水平764.7元。
5.临时救助制度逐步健全。2009年全年有62.2万农村人口享受了农村传统救济,546.4万人次得到了农村临时救济。为城乡低保家庭、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老党员发放了一次性节日生活补贴,惠及7400多万人。
6.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扎实推进。加强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协助有关部门治理了扰乱公共秩序的有害乞讨行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救助单位1488个,床位5.1万张,其中救助管理站1372个,床位4.7万张。全年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68.1万人次。
(四)救灾应急工作取得实效。
继续完善救灾应急机制,全年救助受灾群众655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700多万人次,下拨中央救灾资金174.5亿元,调拨救灾帐篷4.46万顶。汶川地震毁损农房恢复重建已完成了93.4%,切实加强了汶川地震救灾捐赠资金使用管理,积极参与和落实对口支援任务。增设因灾遇难人员抚慰金项目,提高因灾倒损农房恢复重建补助标准。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评估中得到进一步应用,灾情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省市县各级全覆盖。推动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并开展相关活动,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完成了《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编制工作,并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批准发布实施。规划建设16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和大部分市县都建立了储备库点,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多灾易灾地区。完成了格尔木库、乌鲁木齐库首批2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工作,并组织开展后续工作。完成了沈阳、哈尔滨、武汉、长沙和喀什库五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并上报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进行评审。
2009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7933.5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和失踪152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7213.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8.1%。绝收面积4917.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2.0%;倒塌房屋83.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23.7亿元。
(五)拥军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推进。
大幅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着力推进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推动了伤病残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对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的保障更加有力。
截至2009年底,国家抚恤、补助各类重点优抚对象630.7万人,比上年减少2.5万人,比上年下降0.4%。其中伤残人员87.2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带病回乡退伍军人122.0万人,比上年增长2.3%;在乡复员军人180.9万人,比上年下降5.6%;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1351人,比上年减少271人,比上年下降16.7%,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322人,比上年减少118人,比上年下降26.8%,红军失散人员4.1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比上年下降12.8%;烈士遗属31.8万人,比上年下降4.2%,因公牺牲、病故军人遗属14.1万人,比上年下降3.4%。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20.0亿元,使599.9万优抚对象享受了优抚医疗保障。2009年各级政府共批准烈士213人,均为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中央一次性投资5亿元改造资金,实施了全国133个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改造工作。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单位1137个;烈士纪念建筑物15723处,其中纪念馆(陈列馆)1076个,零散烈士纪念建筑物7622处。
2009年全年共接收安置退役士兵、复员干部39.1万人,比上年减少1.5%。其中退伍义务兵32.6万人(城镇义务兵 17.1万人);转业、复员士官6.3万人,复员干部1482人。
军休安置管理工作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共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含退休士官)、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1.9万人,比上年降低9.5%,中央下拨安置经费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军休干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得到较好落实,服务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军休所(含管理中心)1876个,比上年增加了30个,年末职工1.9万人。
加强军供站建设,制定下发《进一步加强军供站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军供站(含军转站)330个,比上年增加了1个,年末职工0.6万人。
(六)社会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营造慈善政策和社会氛围,增加城乡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促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推动社会捐助信息公示制度建设,下发《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慈善捐助信息公示的通知》、《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捐助信息公示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社会捐助信息示指南(试行)》及《公募性机构社会捐助信息公开透明指标(试行)》;推动部分省市开展儿童大病救助基金制度试点,研究和测算儿童大病数量与需求,推动慈善超市创新试点及经常性社会捐助体系建设工作。
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3万个(其中:慈善超市8101个),基本形成覆盖全国城市的社会捐助网,并逐步拓展到部分乡镇、社区。全年各级民政部门共接收社会各界捐款68.6亿元,其中捐赠物资折款2.2亿元。接收捐赠衣被12476.6万件,其中:棉衣被1384.4万件。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14.1亿元,衣被681.0万件,其中:棉衣被527.6万件,捐赠物资折款1884.9万元。这些捐赠款物使1522.3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七)社会福利企业继续发挥作用。
社会福利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社会福利业主要是由我部管理的社会福利机构组成。分析新的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对社会福利企业的影响,做好社会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工作。2009年社会福利业增加值为5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8%,占服务业的比重0.36%,比上年增加个0.18个百分点。全国共有福利企业22783个,比上年减少997个;吸纳残疾职工62.7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实现利润125.4亿元,比上年增长5.9%;年末固定资产1454.1亿元, 比上年增长2.9%。
(八)福利彩票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认真贯彻《彩票管理条例》,坚持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方针,对福彩公益金、发行费加强管理、严格规程,确保资金安全。2009年中国福利彩票年销售756.06亿元,比上年增加152.06亿元,同比增长25.2%,为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筹集公益金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2009年民政系统共支出彩票公益金113.4亿元,比上年减少6.1亿元。其中资助用于福利类收养性单位49.3亿元,用于优抚类收养性单位3.4亿元,用于优抚安置单位1.2亿元,用于救助类单位5.9亿元,用于社区服务单位8.1亿元,用于殡葬类单位2.45亿元,用于专项资助9.2亿元,用于城市医疗救助6.56亿元,用于农村医疗救助9.0亿元,用于其他项目18.2亿元。
(九)老龄事业健康发展。
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53%,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为应对目前我国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老龄事业发展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老龄服务领域和范围,统筹解决城乡养老服务问题。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9909个,比上年增加2075个,增长了11.6%;老年维权协调组织13.6万个,比上年增加5.3万个,增长了64.9%;老年学校59543个,在校学习人员541.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9.6%和7.4%;建立各类老年活动室32.9万个,全年接待来信来访43.3万次,有力地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公共管理稳步推进
(一)区划工作有序开展。
加强行政区划调整事项的调研、论证,重点支持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区划调整工作,稳妥审核报批天津市设立滨海新区、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区划调整等9件行政区划调整。加强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指导,联合有关部门下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加强乡镇撤并相关规划和建设的管理,提升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行政区划政策理论研究和指导,开展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创新调研,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课题成果。
2009年底全国乡镇级区划总数为40858个。乡镇区划总数为34170个,比上年减少131个,其中:镇19322个,比上年增加88个;乡14848个(含民族乡1099个),比上年减少219个。街道办事处6686个,比上年增加162个。区公所2个。
(二)地名规范管理取得新进展。
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扎实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严格审核政区更名事项,研究制订地名分类管理和保护、陆地边境自然地理实体标准、地名规划通则等标准。开展《地名标准》国家标准执行情况专项检查,规范标志设置,推动设标工作,全国超过90%的县城和超过70%的乡镇完成了县乡镇设标任务。四级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步伐加快,目前有23个省市、250多个地市州、1300多个县区建立了本级地名数据库,共采集、整理地名数据3000多万条,开通地名网站636个,开通地名问路电话服务热线266条,设置地名触摸屏2500多台。
(三)界线管理成效显著。
如期完成全国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妥善解决边界纠纷问题;大力推进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各项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成功召开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工作会议,推动全国平安边界建设再上新台阶;顺利完成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编制任务,勘界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截至2009年底,完成京津线等14条、长约7874公里省界联检任务,完成1349条市县级界线联检任务;全年共妥善解决边界纠纷近百起。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被纳入了当地党委、政府或者民政部门的平安建设总体规划,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形式不同的议事协调机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把平安边界建设纳入了政府、综治或者民政部门的工作考核目标,19个省(区、市)将考核结果与政绩、晋职晋级、奖惩等挂钩。全国68条陆地省界,已有66条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其中北京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陆地省界已全部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完成了首批10条省界的详图集编制任务,启动了第二批10条省界的详图集编制工作;全国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完成本区域内县界详图集编制工作。
三、组织管理规范有序
(一)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指导社会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自身建设有所加强,服务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发挥。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规范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和评估工作,引导社会组织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3.1万个,比上年增长4.1%;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伤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544.7万人,比上年增长14.5%;形成固定资产10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各类费用支出10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社会组织增加值为49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占各类民政管理单位增加值比重58%,占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0.345%。接收社会捐赠440.7亿元。
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3.9万个,比上年增长3.9%。按照社团活动地域范围划分,全国性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00个,省级及省内跨地(市)域的23364个,地级社团63043个,县级社团150540个。按照社团服务的主要领域划分,工商服务业类22847个,科技研究类19786个,教育类12943个,卫生类11521个,社会服务类30818个,文化类19687个,体育类12623个,生态环境类6702个,法律类3213个,宗教类4165个,农业及农村发展类45367个,职业及从业组织类16120个,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661个,其他32294个。
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19.0万个,比上年增长4.4%。其中:工商服务业类2080个,科技研究类9760个,教育类92703个,卫生类27237个,社会服务类28060个,文化类7188个,体育类6591个,生态环境类1049个,法律类782个,宗教类271个,农业及农村发展类1466个,职业及从业组织类1628个,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56个,其他11608个。从地域分布来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数量超过3万个的省份仅有山东省,为31820个,超过1万个的省份有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和四川省。
全国共有基金会1843个,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公募基金会1029个,非公募基金会800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148个。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183.6亿元。
注:由于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在每年的六月底完成,社会组织接收捐赠数据为2008年数据。
(二)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推动修订村委会组织法,进一步完善党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着力解决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协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村(居)委会选举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全年共有7.4万个村委会完成选举,参与选举的村民登记数为8172.4万人,参与投票人数为6521.5万人。
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截至2009年底,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共计68.4万个,其中:村委会59.9万个,比上年减少0.5万个,降低0.8%,村民小组480.5万个,比上年减少0.4万个,村委会成员234.0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社区居委会84689个,比上年增加1276个,增长了1.5%,居民小组129.5万个,比上年增加0.8万个,居委会成员43.1万人,比上年增加2.1%。
四、其他社会事务服务进一步提升
(一)婚姻登记服务进一步规范。
推进婚姻登记服务的规范化,全国共有704个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解决了编制、工作经费和办公场所问题,婚姻登记规范化达标单位累计1500多个,达标率57%。2009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1212.2万对,比上年增加113.9万对,增长10.4%。其中:内地居民登记结婚1207.5万对,比上年增加114.3万对;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居民登记结婚4.7万对,比上年减少0.4万对;粗结婚率为9.1‰,比上年上升0.8个千分点。2009年20-24岁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多,占37.0%,25-29岁占34.1%,30-34岁占10.7%,35-39岁占6.0%,40岁以上占12.2%。与上年年龄结构情况相比,40岁以上结婚登记的比例增长最快,增长了1.9个百分点,而20-24岁结婚登记的比例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体现了我国晚婚晚育政策深入人心。从结婚人口区域分布来看,结婚登记超过50万对的省份有河北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和四川省,与上年完全一致。
2009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46.8万对,比上年增加19.9万对,增长8.8%,粗离婚率为1.85‰, 比上年增加0.14个千分点。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180.2万对,比上年增长12.0%,法院办理离婚66.6万对,比上年增长1.1%。从近五年情况看,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平均增幅为7.65%,说明我国已婚男女收入及个性越来越独立,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二)殡葬管理进一步加强。
先后出台了《民政部关于清理整顿公墓有关问题的通知》、《民政部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8个政策性文件,加大了殡葬管理政策的指导力度,对于指导各地完善发展规划、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公墓清理整顿工作,初步遏制了公墓违规建设的势头,从严整治了各类违法经营行为,有效规范了公墓的建设管理。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殡藏服务单位3896个,比上年增加142个,其中殡仪馆1729个,比上年增加37个;殡葬管理单位901个,比上年减少48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266个,比上年增加57个。殡仪服务单位职工共有7.4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5万人。火化炉5123台,比上年增加334台;火化遗体454.2万具,比上年减少0.8万具,火化率48.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五、民政事业蓬勃发展
(一)民政管理单位逐步壮大。
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民政登记管理单位120.9万个,其中:各级民政行政机关3498个,民政事业单位6.8万个,社会组织43.1万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68.4万个,社会福利企业2.3万个。
2009年各类民政登记管理单位职工总数有1038.0万人,比上年增加65.8万人,增长6.8%。其中民政行政机关87542人,民政事业单位53.1万人,社会组织544.7万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277.1万人,社会福利企业154.4万人。民政行政机关人数中,从行政层级情况看,中央级318人,省级3688人,地级13338人,县级70198人;从年龄结构情况看,职工以中青年为主要力量,35岁及以下21201人,占24.2%,比上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36岁至45岁34334人,占39.2%,与上年减少了0.8个百分点;46岁至55岁26254人,占30%,比上年增加了0.4个百分点;56岁及以上5753人,占6.6%,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从学历结构情况看,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职工有31622人,占36.1%,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具有专科学历的职工有37049人,占42.3%,比上年减少1.3个百分点;专科以下学历的有18871人,占21.6%,比上年减少2个百分点。
(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
大力发展民政科技事业。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民政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全国民政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全国民政信息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科技工作的决定》。组织实施了“残障人功能康复辅具”、“中国巨灾应急救援信息集成系统与示范”等6项“十一五”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民政标准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40项标准基础项目研究,完成了56项标准基础研究成果评审验收,组织了65项国家标准和35项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审批发布了49项国家或行业标准。科技和标准化建设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大力推进民政所辖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已纳入国家人才发展总体格局,在165个地区和260个单位开展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命名了首批7个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地区和15个试点示范单位。组织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2009年全国共有8.4万名考生报名参加考试,有4227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6611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目前,全国累计产生助理社会工作师27259人,社会工作师8419人。民政行业共有社会工作师7953人,比上年增加3761人,增长了1.9倍。其中民政事业单位3001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4189人,社会组织6889人,民政行政机关758人,社会福利企业1057人。民政行业共有助理社会工作师24995人,比上年增加7470人,比上年增长42.6%。其中民政事业单位3873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9073人,社会组织9215人,民政行政机关798人,社会福利企业2036人。大力培育发展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动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全国民政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共设置了45000多个社会工作岗位。
积极开展民政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大力推动民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共有3510人通过鉴定,其中:原有假肢、殡葬8个鉴定职业2040人,与首次鉴定相比,鉴定等级进一步提高,参考地区进一步增加,通过人员大幅增长;新职业灾害信息员1470人,圆满完成了试点任务,有力推动了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
(三)民政事业费稳步增长。
2009年民政事业费支出21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抚恤事业费3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军队离退休、退职费2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支出487.9亿元,比上年增长49.3%,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费363.0亿元,比上年增长58.7%,农村五保供养支出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4%;社会福利费1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自然灾害救济费199.2亿元,比上年降低67.3%;地方离、退休人员费用30.0亿元,比上年增长 13.4%;其他用于城乡医疗救助、民政事务管理等民政事业费3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7.7%。
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2009年中央财政共向各地转移支付民政事业费122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民政事业费比重56.2%,比上年增长了1.2个百分点。
2009年民政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由2008年的3.4%下降到2.9%,比上年降低了0.5个百分点。
2009年各类民政登记管理单位固定资产总值为5187.2亿元,比上年增加12.9%,其中:民政行政机关119.2亿元,比上年降低10.3%;民政事业单位818.3亿元,比上年增长5.7%;社会组织10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基层群众自治组织17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社会福利企业1497.4亿元,比上年增长6.0%。
民政事业基本建设2009年施工项目6457个,比上年增加2551个。民政事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2009年全年完成投资总额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7%,其中:国家投资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4%,其中:用于优抚安置事业单位投资13.2亿元,比上年增长37.5%;社区服务单位投资27.6亿元,比上年增长430.8%;收养性单位投资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7%;殡仪服务单位投资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救助类单位投资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7%;其他事业单位投资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0%。
2009年底,全国各类民政登记管理单位增加值18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服务业的比重1.3%。其中:各级民政行政机关增加值141.1亿元,比上年增长33.2%,民政事业单位增加值326.4亿元,比上年增长5.2%,社会组织增加值49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增加值3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社会福利企业增加值517.8亿元,比上年减少2.8%。
第三篇:中国残联发布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残联发布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中国残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保障。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带领下,党政部门高度重视,残联组织辛勤工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康复
2013年,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使746.8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县培育活动,积极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做好儿童残疾预防,尤其是 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指导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实施《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大力宣传和普及康复知识。
在901个市辖区和2014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已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总数21.4万个,配备37.9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1458个县的1844个医疗卫生机构陆续开展残疾儿童筛查工作,新诊断0-6岁残疾儿童5.0万人。
开展视力残疾康复机构总数达到805个,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74.6万例;为29.1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为12.9万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3.8万名,有效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对12.0万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
推进听力语言康复机构规范化管理,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已建设省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32个,基层听力语言康复机构1014个。新收训聋儿2.0万名,在训聋儿3.2万名;规范聋儿家长学校,开展家庭训练,共培训聋儿家长3.9万名;开展各级各类听力语言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共培训专业人员6448人;实施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资助4288名聋儿免费植入人工耳蜗,资助4500名聋儿免费配戴助听器;开展彩票公益金成年听力残疾人(助听器)康复项目,为1.0万名贫困成年听力残疾人免费验配助听器,各级康复机构共为3.2万名成年听力残疾人提供技术服务。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达1927个,其中,省级康复机构39个,地市级、县级康复机构1888个;培训各级各类肢体残疾康复人员3.5万人次;全国共对35.4万肢体残疾者实施康复训练;实施救助项目资助3.5万名脑瘫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资助6721名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
为麻风畸残者实施矫治手术418例,开展宣传普及教育,为麻风患者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1471个,其中,省级康复机构35个,地市级、县级康复机构1436个;培训各级各类智力残疾康复人员1.6万人次;全国共对13.1万名智力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实施救助项目资助2.4万名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同时培训儿童家长。
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2627个市县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584.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康复,监护率达到79.1%,显好率达到66.2%,社会参与率达到51.4%,肇事率0.17%;解除关锁3702人;对46.9万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医疗救助。
建立了34个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1.7万名孤独症儿童在各级机构进行了康复训练。
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辅助器具供应服务,为残疾人减免费用供应辅助器具128.3万件,其中装配假肢2.9万例、矫形器4.7万例,验配助视器12.5万件。
二、教育
2013年,残疾人受教育权得到了更好保障,进一步提高了残疾人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为全国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供资助1万余人次。各地也积极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对3489名残疾儿童给予学前教育资助。已开办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94个,在校生7313人;其中聋高中125个,在校生5704人;盲高中27个,在校生1609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98个,在校生11350人,毕业生7772人,其中6200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有753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388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4万人,其中视力残疾儿童0.5万人,听力残疾儿童0.5万人,言语残疾儿童0.5万人,肢体残疾儿童2.6万人,智力残疾儿童2.6万人,精神残疾儿童0.3万人,多重残疾儿童1.2万人。
三、就业
2013年,残疾人就业取得新进展。城镇新就业残疾人36.9万,其中,集中就业残疾人10.7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8.7万,公益性岗位就业1.5万,个体就业及其它形式灵活就业14.6万,辅助性就业1.3万。全国城镇就业人数445.6万;1757.2万农村残疾人在业,其中1385.4万残疾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全国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达到5357个,其中残联兴办2022个,依托社会机构兴办3335个,37.8万人次城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盲人按摩事业稳定发展,按摩机构迅速增长。2013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20111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5694名;保健按摩机构达到14704个,医疗按摩机构达到936个;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中,分别有334人和1043人通过医疗按摩人员中级和初级职称评审。
四、社会保障
2013年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已有401.4万城镇残疾人参加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65.1%。在60岁以下的参保残疾人中有77.9万重度残疾人,其中73.1万得到了政府的参保扶助,代缴补贴比例达到93.8%。有56.8万非重度残疾人也享受了全额或部分代缴的优惠政策。领取养老金待遇的人数达到162.0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共有1638.3万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71.2%。在60周岁以下的参保残疾人中有重度残疾人314.0万,其中302.9万得到了政府的参保扶助,代缴补贴比例达到96.5%。有175.2万非重度残疾人也享受了全额或部分代缴的优惠政策。享受养老金待遇的人数达到628.1万人。
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到296.7万,城镇残疾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达到547.3万人,城镇264.8万和农村828.2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城镇集中供养残疾人和农村五保供养残疾人分别达到11.7万和65.2万;366.2万和92.0万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分别享受了稳定的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266.0万城乡残疾人得到了其他救助救济。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规范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达到5677个,共为16.0万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其中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1750个;日间照料机构2000个;综合性托养服务机构1927个。接受居家托养服务的残疾人达到78.4万人。
五、扶贫开发
2013年,残疾人扶贫开发成效显著,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238.7万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其中120.6万人通过扶贫开发实际脱贫;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残疾人达到85.6万人次。
康复扶贫贴息贷款扶持7.9万农村残疾人, 6.4万个单位和40.5万个人对贫困残疾人开展结对帮扶。残疾人扶贫基地达到6201个,安置16.4万残疾人就业,扶持带动24.6万残疾人。
完成12.2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各地投入危房资金11.5亿元,14.4万残疾人受益。
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项目帮扶76845名农村贫困残疾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助残扶贫项目安置6925名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贫困残疾人创办2372个村级农村店。
六、宣传文化 2013年,“中国梦”、“走基层”等国家重点宣传栏目推出了多篇有关残疾人内容的报道;结合“帮扶贫困残疾人”第二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活动,推出扶贫工作系列深度报道《农村残疾人扶贫应该怎么办》;广泛开展典型宣传,组织媒体对全国11名优秀残疾人基层工作者事迹进行报道。全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残疾人题材报道40条,《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播出88条,《人民日报》刊登相关社论、侧记和事业综述等80余篇。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省级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120个,电视手语栏目36个;地市级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539个,电视手语栏目227个。
残疾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活跃,残疾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更加全面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以落实中宣部等11部委《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为重点,全国26个省(区、市)出台了本地加强残疾人文化的意见,136个地市制定了本地实施意见;批准了全国32个残疾人文化体育示范市(区)和10个内地与澳门残疾人文化示范市(区)创建;组织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的5000余名演职员参加了声乐、器乐、舞蹈和戏剧小品四大类的比赛,少数民族节目超过20个,节目总数达348个,间接参与汇演的残疾人超过10万人,达历史之最;拍摄的残疾人题材电影《一生有爱》获蒙特利尔电影节优秀节目奖,联合摄制的电影《吴运铎》在俄罗斯举行的第十届尤·尼·奥泽罗夫国际军事电影节上荣获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导演奖。
七、体育
2013年,残疾人体育工作以提高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能力和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为着力点,全面实施“自强健身工程”,不断提高竞技水平。
举办第三届残疾人健身周活动,全国27个省(区、市)开展了残疾人体育健身培训、比赛及体育进家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6000多场次。全国累计培养审批了524名国家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在全国27个省(区、市)命名资助了90个自强健身示范点;为中西部地区配发了35套健身器材,并纳入示范点统一管理;累计共资助建设自强健身示范点203个。组织第七次全国特奥日活动、特奥足球比赛及家庭论坛等系列活动,特奥运动员达到115.9万人。举办了18项全国单项赛事,2200名运动员参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运动员。参加第22届世界夏季听障奥运会、第十届冬季特奥运动会等27项国际赛事交流活动。其中,参加第22届世界夏季听障奥运会获得12金、5银、8铜,位居金牌榜第四位。组织了27批次575人次的运动员集训,残疾人体育人才队伍和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注册登记的残疾人运动员达到6800人,审批的裁判员1188人、分级员45人。国家级残疾人体育培训基地达到31所。
各地深入开展残疾人体育工作。组织省级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254次,5.8万多人次参加;建设省级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达到596个;培训省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达到5352人;组织省级残疾人体育比赛114次,参赛运动员达1.3万人次;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已达207个。组织地市级残疾人体育活动4568次,63.6万人次参加;设立地市级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1591个;培训地市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1.2万人。
八、维权
各级残联维权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全面开展。
2013年,修订《残疾人保障法》地方实施办法4件;制定或修改了关于残疾人的专门法规、规章省级5件、地市级26件;制定或修改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规范性文件省级30件、地市级76件。全国县级以上人大进行《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799次;政协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746次。全国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6606次,105.2万人参加;举办法律培训班1670个,9.6万人参加。
截至2013年底,全国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1306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901个,办理案件7905件,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3096个,办理案件2.3万件,有力地促进了法律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
残疾人参政议政工作得到加强,各级残联协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建议、提案1743件,办理议案、建议、提案1464件。无障碍建设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全国共出台了444个省、地市、县级无障碍建设与管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419个市、县、区系统开展无障碍建设;全国开展无障碍建设检查3492次,无障碍培训3.6万人次;为13.6万个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为65.7万残疾人发放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
全国各级残联共处理残疾人群众来信5.4万余件,接待残疾人群众来访32.3万人次,其中集体访1145批次、1.8万人次。
九、组织建设
2013年,30个省级残联领导班子中配备了残疾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251个地市级残联在领导班子中配备了残疾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1625个县级残联机关配备了残疾人干部;已建乡镇(街道)残联4.0万个,已建率达到98.0%,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4.6万名;已建社区(村)残协58.1万个,已建率达到92.6%,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53.8万名。
全国省市县乡残联实有人员已达11.1万人。各级残联共举办培训班3.2万期,培训机关干部、协会干部及残疾人专职委员76.5万人次。
全国共建立省级以下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15410个,市级专门协会已建比例为97.6%,市辖区专门协会已建比例96.3%;县(含县级市)级专门协会已建比例为90.4%。
十、服务设施建设
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2094个,总建设规模424.1万平方米,总投资119.6亿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康复设施542个,总建设规模100.7万平方米,总投资32.7亿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托养服务设施353个,总建设规模78.2万平方米,总投资19.6亿元。
十一、信息化建设 2013年,中国残联网站访问量达到6900万次,刊发各地残联稿件超过1.2万篇,内容更新总量达到1.6万条。全国33个省级残联、277个地市级残联和1307个县级残联开通网站,比2012年增加77个。33个省、291个地市、1779个县级残联实现网上信息报送与审核。首次将网站无障碍纳入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范围,对117家部委和省政府等网站开展无障碍专项评估。
中国残疾人服务网连续第3年开展央视龙年春晚(文字+视频)网上无障碍直播服务,访问用户超过28万人。为盲人提供图形验证码网上识别服务达127.4万人次。加强与社会专业招聘信息网站合作,提供残疾人专属就业岗位信息超过4000余个。连续组织7期淘宝网“云客服”招募超过1000人报名。
截至2013年底,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累计采集、收录持证和非持证残疾人4020余万人。结合全国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调查,采集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需求信息1500余万条。作为国家权威的残疾人基础信息资源,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已取得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篇:2011湖南省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本站推荐)
2011湖南省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7月11日
(2012年6月)
2011年,全省老年人口持续快速增长,高龄化日益明显,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老年人优待进一步加强,老年维权工作成效明显,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老年人口基本信息
1、老年人口基本情况。截止2011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95.2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09%,较上上升0.5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5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99%,较上上升0.21个百分点。80岁以上高龄老人120.94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2.15%。
2、百岁老人情况。全省共有百岁及以上老人1615人,较上年同期增加97人。其中:男性307人,占19%;女性1308人,占81%。年龄最长者为女性,118岁。
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
(一)养老保障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调整完善了企业特殊工种和因病提前退休“一费一金”及基本养老金发放政策,保障了提前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权益的落实。出台了困难国有企业欠费清缴政策,保障了困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权益的落实。2011年,全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职工参保人数达到22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的571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1295元,待遇水平实现了翻番。继续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96个县市区(与新农保试点同步)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覆盖城镇总人口1313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33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11年我省实施新农保的县(市、区)进一步扩大,申报新增的52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到新农保试点范围。全省有96个县(市、区)纳入到了国家新农保试点范围,占全省县市区的79%,覆盖农业人口4189万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631万人。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2011年,全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奖励扶助金的老年人达到207291人,标准不低于720元/年,全年共计发放奖励扶助金14924.95万元。
(二)医疗保障
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41.22万人,比上增加46.68万人,包括老年人口在内的参保率稳
1定在95%以上。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89.52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51.70万人。2011年,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省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112个(不含长沙),包括60周岁老年人在内的参保人数达到4654.96万人,参合率达97.24%。
医疗卫生服务。全省122个县市区已经启动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组织检查,有109个县市区的卫生部门每年为百岁老人进行免费全面体检。
(三)社会救助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1年,全省有82.73万老年人纳入了城乡低保范围,其中城市低保老年人29.33万,人均低保补差月均达到195元,比上年增加了40元;农村低保老年人53.4万,人均低保补差月均达到76.4元,比上年增加了21.4元。部分地区低保老人还享受廉租房补助、减免水电、收视费等政策扶持。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2011年,全省有农村五保老人44.5万人,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3632元/年和1556元/年,比上年分别提高632元和356元。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25%。
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生活救助。2011年底,全省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城乡医疗救助达412万人次,救助资金达10亿元。全省大部分县市区已经建立起“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模式,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全年救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困难群众30余万人次。帮助包括老年受灾倒房户在内重建住房1.72万户,帮助特困老人在内的11.34万户农村特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
(四)社会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全省自2006年和2009年分别开始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在农村以敬老院为依托,建立农村综合性老年人福利服务中心(农村养老服务示范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2011年,全省全年建成103所省级、109所市级和127所县级老年人福利服务中心(站)。截止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级农村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站)1500多个,省市县三级福彩公益金共投入5000多万元,为农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日托等10多项养老服务。在城市,目前全省依托社区共建成92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达20多项。
养老服务机构建设。2011年,全省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89所、县级社会福利院(福利中心)20个。目前全省有敬老院2008所,五保之家1550所,共有老年床位11.1万张;综合性社会福利院有127所,老年床位约2万张;登记注册的各类民办养老机构112所,床位约1万张。全省老年人养老床位占有率约为14.2‰。
(五)老年人权益维护
老年人法律援助。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依托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开展,目前全省市州、县市区共有法律援助中心139个,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依托老龄委设立法律援助站57个。法律援助机构对涉老案件遵循“三优先”原则,即优先接待、优先解答、优先受理,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相关法律援助。涉老案件信访总数明显下降,老年人诉求得到较好解决。全省共办理涉老法律援助案件3247多起,同比增长10.1%。占全省办案总数的13.5%,为老年人优惠(免费)法律服务费用约800余万元。
老年优待。全年发放老年人优待证43.1万本。全省有7个市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湘办〔2009〕67号)的实施意见。14个市州的82个县市区落实了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座城市公交车的规定。115个县市区落实了城乡贫困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城镇三无老人和百岁老人丧葬费用减免规定。93%的县市区免费为特殊老人办理公安系统证件、减免特殊老人的电话和宽带安装费。98.6%的公益性文化设施、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景点为老年人提供减免优待,97.85%的文化体育场馆为老年人提供优惠服务。
高龄(百岁)生活补贴。2011年,全省已有7个市州统一提高了百岁老人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50-400元不等),以县市区为单位提高补助标准的最高达到每月600元。有58个县市区建立高龄津补贴制度。各级财政每年投入补贴资金9000多万元,全省有20多万高龄、百岁老年人受益。
(六)老年文体活动
老年文化。老年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省有老年合唱团、艺术团4522个,常年参加活动的老年人约94万多人次。2011年,我省老年文艺团体参加“第二届中华红歌会”,获得一金一铜的好成绩;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老年合唱节”,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组织举办了以老年人为活动主体的湖南省“首届大众广场舞”大赛,历时4个月,超过100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队员达3000多人,辐射人群超过2万。
老年教育。2011年,全省新建老年大学及临时教学点210个(所),新增学员2.08万人;新建老年(干部)活动中心57个。截止年底,全省共有老干部门管理的老干部(老年)大学277所,在校学员11.7万人;老年学校243所,在校学员7.48万人;老年(干部)活动中心8838个。一些地方积极开办面向老年人的电视和网络学校,老年远程教育正在起步。
老年体育。2011年,全省开展了老年人气排球比赛、柔力球比赛、钓鱼比赛、门球赛、太极拳剑比赛等9项全省性的赛事,参加运动的老年选手1.7万人次。我省老年人体协
组队参加北京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荣获三个项目的第一名。参加2011年全国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获一项集体第一名,一项个人第一名。目前,全省有各级老年体育协会4032个,各类室外体育活动场地2.36万个,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达154.7万人次。
(七)基层老龄工作机构
全省县(市、区)组建老龄工作机构122个,工作人员291人。机构设置中,行政编制单位95个,事业参公单位4个,事业单位23个。老龄工作机构单列(独立)的14个,由民政部门代管的56个,为民政内设单位的52个。设立了老龄工作机构的乡镇(街道)有2084个。
数据说明:
1、公报中的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其中:60岁、65岁、80岁以上老年人数据由省统计局提供;百岁老人情况来源于各市(县、区)老龄办汇总上报享受百岁老人长寿保健补贴的统计数据。
2、公报中“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司法厅、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委老干部局等省老龄委成员单位和省人口计生委以及各市(州)老龄委办公室。
湖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第五篇:2015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6-05-10
2015年,既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邮政行业发展的突破之年。全行业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引领、坚持提质增效,行业发展呈现出增长快速、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全年业务总量突破5000亿元,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发展目标,为“十二五”时期邮政行业发展画上圆满句号。
一、业务发展情况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完成5078.7亿元,同比增长37.4%。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4039.3亿元,同比增长26.1%。2011-2015年邮政全行业业务发展情况
(一)邮政普遍服务业务
函件业务持续下滑。全年函件业务量完成45.8亿件,同比下降18.3%。
包裹业务有所下降。全年包裹业务量完成4243.4万件,同比下降29.6%。
报刊业务小幅下降。全年订销报纸业务完成188亿份,同比下降1.7%。全年订销杂志业务完成10亿份,同比下降7.1%。
汇兑业务下降明显。全年汇兑业务完成8241.7万笔,同比下降34.2%。
(二)快递业务
快递业务快速增长。全年快递业务量完成206.7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9.6亿元,同比增长35.4%。2011-2015年快递业务发展情况
快递业务收入占比继续提升。快递业务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为68.6%,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同城快递业务增速最快。全年同城快递业务量完成54亿件,同比增长52.3%;实现业务收入400.8亿元,同比增长50.7%。
异地快递业务仍占主导地位。全年异地快递业务量完成148.4亿件,同比增长47.1%;实现业务收入1512.9亿元,同比增长33.8%。
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增速加快。全年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量完成4.3亿件,同比增长30.3%;实现业务收入369.6亿元,同比增长17%。
同城快递业务占比持续提升。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量占全部比例分别为26.1%、71.8%和2.1%,业务收入占全部比例分别为14.5%、54.6%和13.3%。
东、中、西部地区各项快递业务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中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收占比稳步提升。全年东部地区完成快递业务量169.6亿件,同比增长48.1%;实现业务收入2270.9亿元,同比增长34%。中部地区完成快递业务量23.1亿件,同比增长56.1%;实现业务收入283.9亿元,同比增长48.2%。西部地区完成快递业务量14亿件,同比增长35.9%;实现业务收入214.8亿元,同比增长34.7%。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2%、11.2%和6.8%,快递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1.9%、10.3%和7.8%。
民营快递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全年国有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20.4亿件,实现业务收入303.3亿元;民营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184.8亿件,实现业务收入2246亿元;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1.5亿件,实现业务收入220.3亿元。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市场份额分别为9.9%、89.4%和0.7%,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分别为11%、81.1%和7.9%。
快递业务量收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在全国占比基本相当,但比上年略有下降。快递业务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依次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其快递业务量合计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比重达到69%。快递业务收入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依次是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和北京,其快递业务收入合计占全部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69.6%。
快递业务量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依次是广州、上海、北京、深圳、杭州、金华(义乌)、东莞、苏州、南京、成都、武汉、温州、泉州、宁波和台州,其快递业务量合计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比重达到61.1%。
快递业务收入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苏州、东莞、金华(义乌)、南京、成都、天津、武汉、宁波、郑州、温州,其快递业务收入合计占全部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63.4%。
快递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全年快递服务品牌集中度指数CR8为77.3,较上年下降0.6。
二、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机构设备
全行业拥有各类营业网点18.9万处,其中设在农村的6.3万处。快递服务营业网点18.3万处,其中自有快递营业网点9.8万处,合作快递营业网点8.5万处。全国拥有邮政信筒信箱13万个,比上年末减少1.3万个。全国拥有邮政报刊亭总数2.6万处,比上年末减少1847处。
全行业拥有国内快递专用货机71架,比上年末增加4架。全行业拥有各类汽车24.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1%,其中快递服务汽车1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7%。
快递服务企业拥有计算机41万台,比上年末增长14.8%;手持终端76.6万台,比上年末增长34.2%。
(二)寄递网路
全国邮政邮路总条数2.5万条,比上年末增加1352条。邮路总长度(单程)637.6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7.1万公里。全国邮政农村投递路线9.1万条,比上年末增加379条;农村投递路线长度(单程)375.6万公里,比上年末减少2万公里。全国邮政城市投递路线5.6万条,比上年末减少2100条;城市投递路线长度(单程)137.1万公里,比上年末减少6.4万公里。全国快递服务网路条数13.4万条,快递服务网路长度(单程)2370.5万公里。
(三)服务能力
全行业平均每一营业网点服务面积为51平方公里;平均每一营业网点服务人口为0.7万人。邮政城区每日平均投递2次,农村每周平均投递5次。人均函件量为3.3件,每百人订有报刊量为11.3份。年人均快递使用量为15件。年人均用邮支出293.9元,年人均快递支出201.5元。
2011-2015年人均用邮支出、快递使用量和快递支出情况
备注:
1.本公报中邮政普遍服务业务、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关数据来自年报,其它数据为月报统计数据。
2.各项统计数据未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
5.全国人口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