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加强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基本构建初探
基层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科技发展必然趋势。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基层法院工作,使之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既是法院工作的要求,也是加强法院物质装备建设、业务建设的需要,是法院科技强警的必由之路。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和执行工作的科技应用化程度,是法院的综合实力、队伍素质和工作效率的集中反映。加强基层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基层人民法院在新形势下依法公正独立行使审判权的需要,是维护国家司法统一的需要。因此,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应用是人民法院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现笔者就加强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及经验与诸位共享,以便交流商榷。
一、法院信息化网络系统建设的基本规划
巩固基础、开拓前进,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是建设和发展法院信息化工作的有效原则。基层人民法院要落实法院信息化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一)落实基础。其重点是普及计算机的使用,一方面提高法院干部应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也为深化办公自动化程度奠定基础。
(二)系统管理。在具有一定计算机设备和应用能力的情况下,运行部分系统软件,如档案、人事、财务管理软件等,为综合和大型业务软件系统的使用积累经验。
(三)建设网络。在已经有相当计算机使用经验,办公场所建设任务已经完成的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开展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工作,并系统运行审判流程管理系统软件和其他管理软件,全面向法院业务信息化程度迈进。
(四)启动人民法庭入网工作的落实,并重点添置计算机外围设施,完成印章管理系统、数据卷宗系统、历史档案系统、海量输入系统、自动印刷系统的软硬件配套、完善工作,从而全面实现法院业务信息化、自动化、无纸化的最终目标。
由上我们可以下结论,由于各地法院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同,办公自动化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的开展,不能以“大跃进”或者“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必须充分结合各地的不同情况,在规划的时间段内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进行。
作为基层法院网络系统建设来讲,要着眼长远,高投入,有重点,既保证网络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也要保证经济实用性和扩展性。法院网络系统建设重点在于计算机中心机房的配置,要保证计算机中心机房的建设在五至十年内不落后,实现无人值守。网络结构及材料的选择上要经济实用和易于维护,确保数据传输的速度。工作站的配置要立足于五年内不落后。
1、服务器的选择:内存至少为512M,奔腾Ⅳ2.4G以上处理器,单硬盘80G以上,具有热插拨功能,主板支持多处理器且易于功能扩展和硬件升级,支持多硬盘,具有故障诊断能力和双机备份或镜像备份功能。有条件的法院可以选用专用的品牌服务器
2、UPS电源的选择:由于服务器是整个网络的中枢,对电源要求高,电源不稳定或突然断电,都可能给网络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因此作为服务器用的UPS电源应具备智能化功能,能随时向服务器提供电力状况,并以定时开关机,当市电突然中断时,UPS电源自动转换为后备电源供电,当市电来电后,自动转换为市电供电。当后备电源电力不足时,通知服务器准备关机,并自动将所有数据存盘,然后执行正常关机程序,关掉服务器,这一系列操作即使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也能完成,以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
3、网络结构及材料的选择:网络结构多种多样,有不同的优缺点,选用什么样的网络结构,对网络的速度、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起很大的决定作
用。基层法院的网络结构建议使用星形拓朴结构的快速以太网,它具有速度快,数据传输速度最大可达100M,网络连接可靠性高,单个工作站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可任意增加或减少工作站。电缆使用经济实惠的非屏蔽双绞线(最大带宽可达155M),连接可靠,易于安装;交换机使用全双工操作24口以太网交换机。网卡可不购置,目前生产的微型计算机均配有网卡。常用的网络协议有IP/和TCP/IP两种,建议选用TCP/IP协议,该协议有较强的连接性,可连接所有类型的计算机和服务器;
4、工作站及打印机选择:工作站的配置尽可能在五年之内不需更换。因当今年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在配置工作站时尽可能地配置市场上高档微机,以保证在近五年内不更换。目前市价约每台在4000元左右的微机基本可以满足工作站的需要。打印机可选择1-2台高档激光打印机,以保证集中大量打印的要求。其他的可以选择1000元左右的低端激光打印机。
5、操作系统宜选择Windows2000或WindowsXP,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操作性,且易于维护。文字处理系统选择office2003较为合适。法院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应选择具备案件管理功能、多媒体管理功能、能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统计软件实现无缝连接、办公信息管理功能、领导决策功能、法律法规查询功能等,且操作方便,稳定可靠的法院管理软件。目前市场上该类软件名目繁多,且功能不一。
二、法院信息化网络系统的应用
建立法院信息化网络系统,目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自动化,通讯自动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应用办公自动化。一个完整的办公自动公系统包括信息的生成和输入,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存诸和检索,信息的复制,信息的安全管理等,其作用就是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改善办公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实现管理和决策和科学化,防止和减少人为的差错和失误。
三、法院信息化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
人民法院信息化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并不能为法院工作做出直接贡献,只有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应用逐步升级的过程,进而扩展到整个系统的管理,才能保证信息网络系统对法院工作的支持和促进。在这一过程中,运行维护管理已成为应用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化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主要内容:一是系统运行管理。指对整个信息网络系统支撑环境的管理和维护,包括运行环境、网络系统、主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等的配置、运行维护、故障检测、升级、恢复等。二是信息管理。指各类应用中产生、处理和使用的数据信息、语音信息、图像信息、视频系统和管理及维护。三是系统安全管理。指系统设备物理安全、网络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四是应用系统运行管理及维护。应用系统的管理维护是法院信息化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关键内容,要求管理人员既要熟悉各类业务,又要熟悉相应的应用系统的使用及维护,起到系统应用单位和系统开发单位直接的纽带作用。信息化网络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中心机房、空调设备、UPS不间断电源、通信线路、综合布线、服务器、交换机、接线器、网卡、工作站、打印机。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以及各种管理制度。
东方红林区基层法院面积1800余平方米,2个审判法庭,30个办公室,采用星型拓朴的快速以太网布线结构,布设数据点30个,摄像点17个,使用10M/100M自适应以太网卡与计算机中心机房的100M以太网交换机相连。计算机中心机房配备浪潮英信服务器1台,UPS不间断电源。开设工作站25个,使用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和office2003;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0ave和大连大工集团开发的《审判流程管理系统》。与之配套的相关内部规定有《办公自动化管理实施办法》、《案件流程管理办法》。对此可归结为二个基本,即硬件设施基本合理,系统功能基本完善。
法院的信息化网络系统采用星型拓朴的快速以太网布线结构,具有速度快,数据传输速度最大可达到100M,网络连接可靠性高,单个工作站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可任意增加或减少工作站。电缆使用经济实惠的非屏蔽双绞线,连接可靠,易于安装;交换机使用全双工操作24口以太网交换机。整个网络设施和布局具有很高的先进性,至少在十五年内也不落后,但为什么还要说硬件设施基本合理呢,关键原因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的配置。服务器是局域网络中的核心设备,必须具备足够的内存和高容量的硬盘以及高速运算的中央处理器,确保服务器在工作时不因数据拥挤而死机,每天产生的大量数据有足够的空间存放。法院配备的服务器内存为1024M,处理器为2.4G,硬盘容量为80G(分为四个区),目前配置来讲,只能适应眼前的需要,随着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强劲势头,各种档案资料实现电子化,音、视频文件数据日趋增长,更换服务器是在所难免的。工作站是指网络中相对独立的办公用微型计算机。东方红林区基层法院主要配备的是INTER双核处理器1G、1G内存,160G的硬盘。这种配置能满足三年内的需要。但还有少量较低配置的微机以不能满足日常办公的需要。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都需要经过计算机的处理才能显现其实质内容。目前工作站的配置处理基本的办公审判信息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随着互联网、党政网的接入以及内部网站的开通,上级法院广域网的连接,低配置的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就相对欠缺,处理速度相当慢。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院的法院的信息化建设逐渐步入正轨,但离信息化先进程度高的法院还存在差距,如:经费不足,信息化人员配备不足,相应软硬件配套还不到位。案件流程、执行、审委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还有待完善等。
第二篇:浅议如何加强基层法院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
浅议如何加强基层法院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加快法院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无纸化办公,是建设节约型机关的要求,更是审判工作和法院其他工作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笔者认为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审判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多媒体办公系统,基本完成审判、办公和管理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实现从立案、审判、执行到归档等审判环节管理的电脑流程化,院领导随时可以浏览网络中的图文、数据,上下级法院间的请示、督办等各项工作也都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充分实现“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要求。笔者通过对一个基层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查,进而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关于法院信息化建设的看法,希望通过利用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优势,更好地为司法审判服务。
一、法院信息化系统基础条件情况的调查
笔者以本院为对象,通过对现有的微机网络系统硬件设备、软件安装、人员素质以及网络互联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统计,基本情况如下:
(一)微机普及率较高,硬件设施完备
全院(包括法庭)共有微机设备82台,达到1人1台微机标准,微机普及使用率高。在这82台电脑中有全部安装xp操作系统。cpu主频最低为赛扬、内存不低于256m、硬盘不低于40g,能够运行现有各种办公软件。另外,还配有复印机1台,彩色喷墨打印机15台,激光打印机1台,信息化建设硬件基础较好。
(二)办公软件系统化低,使用效率不高
目前,全院共安装了分别属于2个开发商的2套软件。主要审判信息管理系统和软神内网、邮件系统等软件。存在的问题具体是果
2、有的软件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由于法院的“地方化”体制,在某些问题处理上具体要求也就各不相同了。并不是每一套软件的开发都是“量体裁衣”式的根据每一个使用者的需要来开发。使用者使用这样的软件时,只要使用软件的大部分功能或者主要部分的功能就可以了,剩余的部分就没用了,造成了浪费。如:档案管理文书版软件的使用初衷是通过建立以内容问题为索引,来完成文件的快速检索,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通过建立以发文部门为索引,进行文件检索,并有许多功能不能使用,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3、数据共享不便,安全性不高。这些软件大多是在2000年左右投入使用的,当时配套网络技术还不成熟,即使经过若干次升级后,软件的版本依然单机版占大多数。在这11个软件中除了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是联网的软件以外,余下的10个软件都是单机版软件。单机版的软件具有数据共享不便的问题,造成了现有的网络资源的浪费。如司法统计软件,全院各审判庭加上调研室共11个单位安装了该软件。由各庭科上报数据,调研室统一汇总。这样就产生如下的问题,如:院领导想要了解本月结案率的话,必须在全部报表上来后,再由调研室统计得出数据,自己空有联网微机却查不到数据的问题。又比如,安装软件部门的微机发生故障,所有备份文件丢失的话,那么整个数据都化成了乌有,只有“从头再来”了。
4、部分软件售后服务跟不上。在这9个不同的软件开发商当中,部分开发商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基础比较薄弱,相应的售后服务没有跟上。一是有的软件在安装使用时没有对使用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或培训资料不全。有的培训只对使用者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对软件的安装、维护等方面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培训不完善。二是对软件使用中出现的漏洞不进行及时修补。原来的档案管理软件是在win98系统下安装使用的,而如今的操作系统全是winxp系统,软件对系统不支持,这样就需要在一台机器上安装两个操作系统,在使用时不停地进行系统切换,非常不方便。三是在法律法规进行更改时没有对软件进行及时的升级。由于开发商的实力不强,在相关制度更改时,没有马上进行软件内容的迅速更新,造成与实际工作相脱节。如案件流程管理软件就是在新的案由规定实行后才进行升级的,在此期间录入系统的新案由就没法录入,就形成不必要的矛盾。
(三)大部分使用者可熟练操作微机,但没有专职系统开发维护人员
法院全体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操作程序,是系统高效运转的基本保证。在信息化建设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微机的普及,以及对一套办公软件较长的时间的使用,不断在实践中的摸索,法院绝大多数人员在微机的操作方面上达到了比较熟练的水平。由于信息化意识得到增强,办案、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领导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但是由于专项培训经费不足等原因,法院基本上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对法院工作人员集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培训,时间、经费、培训工具难以到位。目前,大部分基层法院无专门的技术人员,各庭科所安装的软件大多数由使用者进行维护,网络维护工作只靠办公室的有关人员维持,相关技术人员十分缺乏。
(四)完成了联网,但系统利用率不高、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除了乡下法庭的6台微机不具有与法院内部联网条件外,剩下的82台微机中有81台微机(1台涉密微机与全院网络物理隔离,不能上网)由四台24口交换机连接组成一个对等网,并通过一条10m光纤连入internet。基本上完成了本单位的计算机局域网络建设,实现了以“审判流程管理”为代表的法院审判工作和其他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由于没有一套合适的信息化系统软件,现有的网络资源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只是利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共享”功能实现简单的对等共享。在共享数据资料的时候,也进行了病毒的共享。在享受网络带来工作上的便利时,同时也受到了病毒的侵扰。如前一段没更换光纤时,每天都有掉线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个别微机中毒,网络数据堵塞,造成断网。反映出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
二、关于完善法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议
从整体上看,全国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还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院工作信息化的要求。就目前来看,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制约了网络建设的推广和应用的步伐,转变观念主要是决策者观念的转变,提高对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认识。
在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全国各级法院系统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应用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了人力和资金的浪费;建设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存在很大差别;管理规范不一致,安全保密制度不健全。因而造成了部分决策者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有的认为是上级法院的事,自己完成网络建设,勉为其难;有的认为信息化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有畏难情绪;还有的感到信息化建设由于应用水平较低,认为是高消费,低效能,有没有一个样,建不建一个样;还有的认为,信息化建设由于保密措施不完善,容易发生问题,始终为安全问题担忧。要进一步统一大家的思想,尤其是各级法院领导同志的思想认识,要把这项工作看作是“一把手工程”、一项长期工程、一项必建工程,提高对加快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自觉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适应加快信息网络化发展的要求,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同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大力加强调研,切实加强领导、协调和管理,保证法院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二)着眼长远,统一规划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为确保系统发挥整体效益,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统一规划。
首先是完成统一的领导。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统一领导下,上级人民法院加强对下级人民法院网络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组织精干的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落实信息化系统建设、运行、维护资金。其次是遵守统一的标准。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①,作为各级法院信息网络化建设的指导性准则。各级人民法院在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中要严格执行各种技术标准,不得各行其是。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网络应用软件技术标准,在辖区内统一开发软件。
第三是做好各类数据资料的收集。现有的硬件设备可以保存大量的电子数据。按照正规化管理活动的要求,法院各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所需数据也基本统一。因而,在目前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一套软件的实际情况来看,收集大量有用数据是必要可行的。而收集的内容,我认为只要是和工作有关的就都收集,在收集中做好分类保存,为日后的信息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建立三级开发维护体系
人的素质是保证系统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无论从目前信息化建设开发阶段来看还是从将来系统建成后运行维护角度来看,各级法院都需要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法院工作的专业技术维护队伍,由专门的人员负责法院信息化的日常工作。由于各级法院的资金条件、技术水平各不相同,上级法院相对于下级法院各方面的优势总是要多一些,这样就形成了三级开发维护体系的基础条件。所谓三级开发维护体系,就是在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起一支由高级法院、中级法院以及基层法院的开发维护人员所组成的技术保障队伍。具体由省高级人民法院完成本省信息化建设具体标准以及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并进行对下级法院维护人员的技术指导与培训;由中级人民法院负责所辖较近地区法院的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技术维护与开发;由各基层院完成本法院的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具体维护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技术以及人员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开发与利用,同时又提供了信息化建设运行的技术保障。
(四)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必要保障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资金的投入是制约各地方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要想构建法院信息化系统,一定要有必要的资金保障。如必要的硬件设备购臵更新、软件开发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等。现行的地方法院,财权、物权均受地方政府的管制,由地方政府掌握着财政权。各地经济发展存在不同,对法院系统的资金投入多少也就各不相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对不同的法院来说,困难度也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筹集资金,一是上级法院给一部分,二是地方政府划拨一部分,三是自己筹集一部分,这样根据各地法院的不同条件,适当划分资金筹集比例,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五)利用网络实现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在现阶段,我们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合理利用微机网络资源,完成向无纸化的电子政务系统的过渡,不断提高现有的工作效率。
各基层院、中级法院基本都联入了internet,对于要传输的部分文档:如信息简报、工作计划、工作汇报、工作报表等文件,具有流量小的特点,大部分只有几百k的大小,可以使用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传输。使用电子邮件的优点是速度快、可靠性高、节省资金。如向上级法院送一份6000字的工作计划。使用最方便电子传真方式传输大约需要6—7分钟的电话费、近3米的传真纸。与此同时存在普通的静电传真复印的文件大约一年后就会字迹淡化甚至失效的问题。如果使用电子邮件方式,需要传输文件大小是70k左右,如果在网络正常的情况下,大约只需要几十分钟就会接收,接收后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即可,几乎没有什么支出。使用打印机打出的文件资料的保存期限是相对很长的,不会出现短时间内字迹消失的问题。目前,各部门使用电子邮件传输文件的情况很多,提高了一定的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我认为,在使用电子邮件传递信息的时候,尽量不要涉及密级文件,同时一定要安装杀毒软件,及时更新到最新版本。
(六)建设法院系统信息资源库
在现有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内容丰富实用的网上资源库,为各级法院干警工作和领导决策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方面解决了如何在局域网建成之后充分发挥网络应有的作用,大力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同时为法院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料与宝贵的经验。但是,网上资源库应该如何建设呢?
一般有这样几种渠道。一是找专门的软件开发商开发,二是购买现成的软件资源库;三是搭建一个平台,自己积累。这几种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资源库的管理平台,全国内几乎还没有能相互支持的,都是各自为战,结果是俱败俱伤。笔者认为,从长远和现实来看,资源库的建设以第三种为最好。
先不管能不能为其他资源库平台所支持,只要实用就好,而且这种资源库投资少,实用性强,较适合法院的工作的实际。目前,现成的大而全的资源库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寻找资源耗费较多精力,二是并不能拿来就可以用,大多数法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使用的最多的是一些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内容,如上级法院工作文件、案例分析、调研课题、新出台的司法解释等,目的是能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大家需要与实际工作学结合紧密的简要内容。
再一方面原因,大多数法官对一些法学名家的司法理念和思想是很认同的,但是却又感觉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起来较困难,觉得与实际工作有距离、应用有困难。而对本地区的一些成功判例、调研成果却觉得更贴近实际工作,容易学习,也愿意学习、使用。这样,在建设资源库时,就可以只搭建一个平台,让法官们把自己较好的案例分析、调研文章等上传、共享,其他法院工作人员下载后,进行分析修改转为己用,这样对法官审判实践可以提供方便而又节省大量时间,还又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司法质量的目的。所以资源库的建设应发动广大法院系统工作者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第三篇:对加强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正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为法院审判工作和其他工作的进行和发展,为“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实现提供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物质保障。法院信息化建设是一场管理手段的革命,一旦步入正轨,审判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会大大提高,法院管理会变粗放为精细,公正司法的水平会有明显提升。笔者结合当前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情况,就如何加强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谈几点想法。
(一)院领导高度重视。领导要关心、支持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亲自参与,及时拍板,在资金、政策、人力上大力支持、长期扶持。院领导率先学会运用电脑更新管理手段,对全院的信息化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软件系统中,领导权限最大,如果习惯了电脑管理和无纸化办公,对全院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有较强的示范性。
(二)全体动员,转变观念。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集审判、人事管理、司法政务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干警转变观念,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适应各自岗位要求,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法院领导和各庭室领导要带头转变观念,率先垂范从我做起,带动全员参与,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提升现代化水平。建立信息化的培训制度,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培训纳入干警专业培训内容,将培训考核结果纳入干警个人指标考核,提高干警主动培训的积极性。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和一种全新的管理机制不断形成的过程,需要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信息化管理体系。审判工作和法院管理要通过
健全制度实现标准化,并融入软件系统予以固定形成工作流程。使用电脑和软件的强制性要求也要形成制度,并与年终考核和目标管理挂钩。
(四)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安全的网络体系。保证法院数据库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加强数据库的备份是我们必须的工作。法院的信息化涉及到审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系统安全方面,面临着多种威胁与挑战。可以采用内网与外网之间采用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采用逻辑隔离的方式,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点。还要求全体干警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将安全放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加快法院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审判工作和法院其他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和践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干警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以“公正与效率”为目标,促进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形成科学高效的审判管理机制,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新建县人民法院姜蕾)
第四篇:基层信息化建设
关于推进基层信息化平台的情况汇报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全球化一体化步伐加快,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政府职能重塑的环境下,基层办公面临传统办公手段难以满足需要的新形势。基层政府部门从内到外都面临创新办法、提高效率、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的压力和动力。以信息化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基层服务科学决策和工作效率成为基层部门的不二之选。县(区)基层部门是政府的最基层,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管理理念结合来提高基层办公的效率、创新方法、转变职能和强化服务是基层信息化办公的当务之急。
当前,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已被列为“金安”工程。在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和安监总局出台的几项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规范的总体框架下,各地各级安监部门都对信息化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一般存在两种方式:区县统一使用省市安监信息平台和区县单独建立区县级安监信息平台。而两种建设方式关键在于解决:“如何更方便地让上级安监部门的督办和对数据的汇总统计,让上级部门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如何更好地解决基层安监部门监管理念、方式、机制的差异,更好地结合本地区安监部门的实际工作特点”。
从实践看,县(区)基层安监部门的信息化应该是所有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有效、科学运作的基础,只有将基层安全监管部门掌握的大量一手信息数据化,信息化工程才能做“有米之炊”,才能通过相对准确的数据分析问题,科学决策。基层安监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经验也暴露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层安监部门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认识和应用存在差距
在对安全监管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上,大部分基层部门还在办公自动化、信息上网阶段,也有一些地方开展了专项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鲜有基层安监部门对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系统性信息化开发的成功案例,主要表现在对协同办公和对外信息化服务的认识尚不到位。这与安监部门信息化起
步晚,基层信息化人才缺乏不无关系。但是安监部门信息化起步晚也可视为一种优势,可以充分借鉴其他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少走弯路,也有利于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安全监管信息化。考虑安全监管业务特点和电子政务的要求,安全监管信息化至少是包括以下内容的整合:向公众的Internet信息发布网站、OA(办公自动化),MIS(管理信息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
(二)上级安监部门信息化系统缺陷对基层影响较大
1、业务系统对基层需求考虑不到位。省、市级安监部门开发的一些业务信息化系统,如事故报告分析系统、行政审批系统、隐患排查系统等等,这些系统都需要县(区)安监部门提供(录入)基础数据。但在开发时只考虑本级业务的需求,未考虑县区安监部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让这些信息化系统在基层失去了信息化的本意,成了基层的额外工作量。同时,不少系统在开发时,并未给基层部门预留接口,给基层信息化建设带来障碍。
2、急用先行但缺少统筹规划。存在先后开发的多个业
务系统信息不共享,造成单位或安监系统内部的“信息孤岛”,部门内部的协同办公功能不强。如:危化经营许可证审批系统,同一单位申请甲种乙种两个证的话,需分别录入两次单位信息;查询一家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综合情况,需要在事故系统、审批系统、培训系统、隐患排查系统等各个系统分别查询。这对分工较细的省、市级部门可能影响不大,对基层而言,这类信息化系统成了“扔了不行”的“鸡肋”。(其实对于区(县)基层安监信息化,基本上两个系统就完事了。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为主题的网站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统,完全没必要跟着信息化项目供应商的思路,上五六个子系统,毕竟区(县)安监部门总共才有几个人呀!)
3、包办基层信息化工作,实用性打折。安监系统的信息化,在总体上应该形成金字塔形的结构。塔基(基础)应该在县(区)基层,这是由县(区)安监部门的实际工作决定的,基层安监业务的信息化,首先是大量一手安全生产资料的数据化,部分经过县区信息化系统加工的数据才能成为上级安监部门有用的信息。同时各地管理机制、方法的不同,也决定了各县(区)信息化内容差异的必然性。如各地根据区域经济结构特色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对企业进行安全信用评估等等,但划分和评估的标准并不可能一样。基层安监信息化相对市、省上级部门有其特有的需求和现实要求。省市级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时若不考虑各级需求的差别和地方的差异性,包办基层信息化,基层部门在录入大量基础数据之后就要“守着粮仓喊饿”。
4、安全生产数据采集和更新方式不科学。目前基层已经历了三种方式:一种情况是前述未考虑基层需求的信息化系统,额外增加工作人员工作量。一种是普查,需要短期内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但数据的准确度和质量是最低的,有些情况下甚至没有分析利用价值,数据的更新更是一大问题。另一种是期待生产经营单位直接提供数据,这在大多数地方(特别是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是行不通的,一方面,企业没有法律义务报送相关数据;另外,企业若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事故隐患或违法行为,就是愿意“投案自首”,那又何不自查自纠呢?
(三)与本地安全监管实情的结合不够
主要是监管系统建设没有体现或整合当地安全监管机制、理念和方法。各地安全生产情况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各地基层安监部门监管理念、方式、机制的差异。如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基层安监部门监管的重点和方法。信息化建设若只考虑标准业务流程,将大大削弱信息化项目的实用性和成效。如实行企业分级分类管理,企业信用评价等,没有信息化支撑或开发成单项系统,最后都会成为空架子。在信息化与安全监管机制的结合上,也存在缺少综合、全局观点的问题,没有考虑其他职能部门、乡镇街道等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在信息化方面的需要,或仅局限于本单位基础业务需求,这样就会与基层安监部门使用一些不成熟的上级安监信息化系统一样遇到尴尬,如数据采集更新遇阻、增加其他单位工作量等。
(四)与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整合不够
基层安监还存在部门信息化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建设的思路。安全监管信息资源与其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度低。安
监部门有大量的基础数据可以通过交互与其他部门共享,如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应急管理数据、GIS数据等等。当前政府信息资源孤岛问题突出,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个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不一致导致各个部门之间、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不能连通、信息不能共享。这一问题已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信息资源整合趋势已经明晰的情况下,应引起尚处在信息化起步阶段的基层安监部门足够的重视,在项目设计时就应为“共享”“整合”做好准备,避免重复建设。(当然“共享|”、“整合”、“数据交换”不只是仅仅停留在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投标实施方案书中)
二、基层安监部门信息化建设思路
(一)在信息化建设中贯彻科学的安全监管思路
信息化系统可以处理海量的数据,但是并不表明作为政府监管部门需要或者能够掌握所有安全生产数据,要立足于落实安监部门依法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来认清安全监管信息化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的信息化系统并不需要记录辖区所有的生产经营单位每一家是否存在或存在多少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不可能也没有能力为辖区所有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或是违法行为负责。基层部门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要以依法落实监管责任为基础,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监管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生产经营单位主动的遵守安全生产法规,不能越疱代俎。(实际上,也有一些在用的隐患排查系统,要求每家生产经营单位定期上报隐患情况,对这类系统数据的分析结果将是非常可笑的:一是不知道哪个数据和多少数据是准确的,分析结果的科学性没有保证;若对数据进行核实,成本将是巨大的,以笔者所在区为例安监人员数量和排查对象的比例差不多是20人:30000家;二是若生产经营单位大都瞒报了,那监管部门就是“掩耳盗铃”;若生产经营单位都如实报告了,那说明安全生产法治意识已经非常高了,政府安全监管的方法和重点就不该是排查隐患了)。
(二)在信息化建设中要体现综合监管和全局意识
作为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决定了安监部
门的安监信息系统不会是仅仅处理本部门数据的。要从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出发设计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也就是说一个从总体考虑的符合电子政务需求的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一般不会是××安监局的信息化系统。
(三)坚持业务主导和以监管对象为基础的总体建设思路
基层安监部门各项具体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是安全监管系统的实现基础。这里的业务不光包括基层安监部门本身的业务,还包括在安监部门综合协调下,各其他部门、乡镇街道甚至村(社区)的安全生产工作业务。如行政执法、行政许可、安全培训、各有关单位安全检查等等。这些具体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效率之源,也是信息化系统的数据之源,即系统处理的是政府的安全监管数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生产信息化的效率优势与数据的有效采集和更新方法取得有机统一。
安全生产的监管对象——生产经营单位几乎是安全监管部门所有业务工作的中心,这是安全生产的本质决定的。这就为信息化系统中执法、许可、检查、培训等各项业务数据找到了维系点,通过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将所有的信息联系、综合起来,解决专项业务系统信息孤立的问题。
(四)注重整合的建设思路
在当前电子政务发展形势下,基层安监信息化应把注重整合与注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臵。加强“上下左右”的协调和整合。即:加强与上级安监部门和乡镇街道的信息化需求的协调和整合;加强与本级其他部门信息化系统的互联和共享。在当前各地都在推进政府信息化资源整合(建立数据中心)的大好形势下,基层安监部门信息化可以在地方信息化管理部门统一协调下,充分利用各部门已建立的各信息化系统,通过共享和互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上级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安监部门信息化的统筹和指导
上级部门要加强对安全生产信息化的统筹和规划,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的要求:“做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应用、分步实施、技术服务、应用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并注重为全系统安全运行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组织建立合理的安全生产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根据法律规定和履行职能的需要,明确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机构安全生产信息互通互联和资源共享,并和其它部门实现资源共享接口。”同时上级安监部门要加强对基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保护基层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基层安监部门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第五篇: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原则
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原则
数字法庭建设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数字法庭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难点在哪里?今后数字法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当前,我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为改善法院内部管理、为法院“公正与效率、司法为民”的工作主题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而且也有利于规范诉讼行为,节约诉讼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方便群众诉讼,进而有效提升司法权威和司法形象。探索新时期法院工作对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和信息化应用的发展方向,总结信息化建设、应用中的规律,对于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统一规划为基础
北京法院信息化建设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建设、求同存异的原则:全市法院信息化建设由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建设目标、范围和进度;对于重大项目实行建立试点、成功后全市推广的策略;在不影响全市法院统一建设的前提下,各院可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进行独立项目的建设,但必须报高院备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关键环节:
一是规划严格遵照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信息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安全和保密管理的要求,对所有项目都进行严格的专家论证。
二是规划在总体目标设计中,要体现为构建规范司法行为的长效监督机制提供信息化手段的要求,要体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思想和为诉讼当事人提供司法信息服务和便利条件的理念,要突出体现为基层法院,特别是在一线工作的法官提供信息服务的思想。
三是在技术层面的规划上,在考虑技术合理性的前提下,要求对已有系统及数据进行综合利用,同时保证系统的先进性、连续性和高度扩展能力。在总体结构上,系统应具备足够的整体升级扩展能力,以适应审判业务需求的发展和系统本身的升级扩展要求。同时,法院要高度重视对以往建设成果和信息数据的保护,在建设新系统的过程中,要在对已有数据完整移植的基础上,确保开发技术、开发模式、操作界面、用户习惯、数据组成等方面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四是在信息化建设规划中,一定要把司法信息资源应用的范围、应用深度最大化作为系统建设目标之一,千方百计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为使用者提供全面、便捷的信息服务,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这就必然要求系统在规划、建设的初期,就为法院与公安、检察、监狱、工商等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应用提供接口,保证信息共享应用的需要。
以法院业务应用为导向
信息技术应用于法院审判业务,给传统工作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和产品应用的普及,法院审判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耦合度进一步增加,法院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审判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法院依法履行审判职能作用的重要物质保障条件。同时,信息化应用的方向由原来的案件审判信息管理为核心,转向以案件审判信息管理为基础、以审判业务管理为核心,将案件执行、审判监督、法院管理、业务协作、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全部纳入信息化应用的建设范畴中,配合我国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进程,满足法院不断增长的应用需要。基于此,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实际需求出发,以业务应用为导向,用开发带动应用,用应用指导开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北京高院的信息化应用正是遵循了以上做法,才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1.有效提高审判效率
目前,北京市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已经积累了大约200万件案件的数据,在全国范围的审判数据管理和北京市信息资源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远程互动视频、会议电视系统的应用方便了各级法院领导工作,减少了路途奔波,增加了有效工作时间。
据统计,2002年全市法院在编人员约4800人,年收案近25万件。2006年,在审判业务人员与2002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全市各级法院年收案接近40万件,结案率达98%以上。这正是信息化建设在法院审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标志。
2.方便法官审理案件
与审判系统紧密结合的法规参考、案件实体比对、执行主体线索查找与分析、庭审视频点播等应用系统解决了法官在传统审判工作中无法避免的、繁琐的查找大量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工作的困难。以执行主体线索查找与分析应用举例说明:执行主体线索查找与分析系统,是部署在市高级人民法院的BS应用系统,目前供全市所有执行法官使用。该系统依托全市各法院在审案件信息,自动搜索与某执行案件执行主体相关的其他案件,并根据案件主体之间的诉讼关系形成可视化的关系拓扑图。该系统为执行法官快速地展现某执行主体同时涉及的其他执行案件、诉讼案件,为解决三角债、多角债、执行难问题提供了及时的、有力的参考依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系统如果能在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的全国司法信息库中得到应用,在全国范围内锁定执行案件主体的涉案情况,将会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规范人事管理
法官队伍建设是法院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将法官队伍建设分解为人员管理、培训教育、考核评比三个方面的工作,针对每个方面都有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支持,通过各系统的信息共享实现了三位一体的队伍建设应用平台。
4.改善政务管理
法院行政办公等部门的政务管理工作对法院文化建设、队伍思想教育、辅助审判起到重要作用。北京市高级法院为办公室、研究室、各审判业务庭、政治部等所有庭、处、室建立了法院内部政务综合管理平台。此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法院各级领导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随时对案件进行实时监督和科学管理,及时发现审判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采取可行措施,从与法不合的地方和群众不满意的地方着手,进一步改进工作。
以强化服务为着力点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逐步深入,法院内各个层面上的用户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潜在的业务需求也将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应用系统在应用广度、深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完善,不仅要注重案件流程管理,更要注重案件实体管理;不仅要注重信息数据管理,更要注重信息数据应用;不仅要注重信息内部流转,更要注重信息外部共享,实现信息系统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强化法院信息系统的服务功能,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一是扩展服务对象,加大系统服务范围。比如:如果以前的系统主要服务于案件管理,那新系统的建设就要为多种角色服务,包括审判人员、诉讼参与人、法院领导、法院的办公与后勤等部门人员,同时服务于政府机关等国家公务机关,甚至是社会公众。
二是扩展服务内容,提升系统服务能力。如果目前的系统主要以审判流程管理为主,大部分信息主要是时间点的排列,那么新系统的建设要丰富每个时间点的内容,将各个阶段能为各个方面的人员提供的服务内容选取出来。比如,能够很方便地查询出原告的诉讼请求,录音、录像等非结构化内容要考虑如何采集、如何存储、如何提供给服务对象等。
三是扩展服务形式,提升系统服务效率。法院信息系统建设要着重强调对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尽量减少手工录入的工作量,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为数据采集者和使用者提供具体、有效、有针对性的数据服务。此外,信息系统要尽量能够做到智能化和自动化,使后台所有系统全部实现智能向外推送信息。除报表外,信息系统还要能提供其他的数据分析功能,确保审判质量和效率。
总之,信息系统对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但绝对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把存储数据对审判工作、对社会的价值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