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贫资金实施方案
南豆芦村扶贫补助资金实施方案
根据县委、县政府、镇政府脱贫攻坚补助资金使用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现就我村产业到户补助资金使用办法进行安排,具体实施如下:
一、资金项目安排使用原则
(一)精确到户,夯实责任。依据建档立卡锁定入库的贫困人口、根据各户发展的产业规模,按照2018年产业脱贫项目资金补助标准,由各村负责贫困户对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督和项目落实及上报,并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负有监督责任。
(二)核准对象,精准发放。瞄准建档立卡锁定入库的贫困户,优化扶贫项目设计,确保产业到户专项扶贫资金精确用于有种植、养殖、小型加工、小型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
(三)贯彻政策,严格标准。各村到户产业补助要严格执行《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贫困户生产发展的补助标准为发展传统种养殖业每户最高补助2000--4000元,不擅自提高和修改标准。
(四)公开公正,阳光操作。各村产业到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指标安排使用和项目申报信息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按照贫困户申请、帮扶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实际调查、张榜公示并上报、镇审核程序申办,项目实施的户要在村内公示七天以上,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切实加强补助资金管理
(一)坚持“一卡一户”精准发放。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到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政策指导,由各村具体负责落实精准扶贫到户产业项目的调查核实、一卡一户,补助资金精准发放到户。
(二)严格使用规范。各村产业到户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要围绕扶贫对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使用农业优良品种、采用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等。
(三)完善监督制度。发挥好村监委会、群众代表等监督作用,发动他们全程参与监督。决不允许出现向贫困户集资、摊派等问题,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程序合法、安全、公开、公平、公正。凡在资金使用中出现的各类违纪行为,镇纪委将严肃查处。
(四)加强监督检查。镇上将定期组织检查,随机开展抽查,对下达的产业到户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扶贫项目全覆盖督查,并对各村贫困户产业扶持项目和资金使用安排情况进行公告公示,接受贫困群众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昭陵镇南豆芦村 2018年5月28日
南豆芦村扶贫补助资金实施方案
昭陵镇南豆芦村 2018年5月28日
第二篇:全市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纠风工作会议精神,提高我市扶贫资金管理水平和扶贫成效,根据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开展专项治理的目的意义
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使其真正发挥效益,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的发展和扶贫成效,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开展专项治理,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到位,防止和严查贪污、挪用、截留、克扣扶贫资金行为,促进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规章更加完善、管理使用程序更加规范、管理使用机制更加健全,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二、开展专项治理的范围和方式
(一)范围。根据省扶贫专项资金监管工作协调小组的工作计划,今年开展对20xx年、20xx年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专项检查,突出抓好“造福工程”,以工代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持残疾人资金等重点资金、重点项目、重要环节的检查监督。
(二)方式。以县为单位,采取“四个结合”开展专项治理。一是自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二是项目检查与资金检查相结合;三是监督检查与加强整改相结合;四是总结经验教训与完善管理相结合。
三、开展专项治理的时间安排
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工作,从20xx年7月开始,到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动员阶段。时间为7月。认真组织学习省、市纠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工作要求,研究制定本县(市、区)及部门的专项治理方案,做好组织动员和宣传工作,明确专项治理任务和要求,认真抓好自查自纠工作,切实把扶贫资金专项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实施检查阶段。时间为8月至10月。检查方式:一是自查自纠。由县(市、区)老区与扶贫办牵头,组织纠风、审计、财政、发改、民宗、残联等部门按照本方案确定的检查重点,开展自查,并以部门为单位形成自查报告。自查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要有整改措施,并对今后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出建议意见。要求在10月上旬将自查报告分别报市对应部门及县(市、区)老区与扶贫办。县(市、区)老区与扶贫办负责专项治理情况汇总工作,并于10月中旬将汇总报告报市老区与扶贫办。二是联合抽查,由市老区与扶贫办、纠风办、审计局、财政局、发改委、民宗局、残联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各县(市、区)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抽查,并形成书面检查报告。三是迎接省扶贫专项资金监管工作协调小组的检查。市财政局、发改委、民宗局、残联等单位对20xx、20xx年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要进行认真总结,10月下旬将总结材料报市老区与扶贫办,市老区与扶贫办将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汇总,形成汇报材料,并牵头做好迎接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提高阶段。时间为11月至12月。市、县(市、区)相关部门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责成有关单位立即整改,同时提出加强和完善扶贫资金监管的措施办法,进一步巩固专项治理成果。
四、开展专项治理的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市、县(市、区)相关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纠风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和部署,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项治理工作班子。具体检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充分利用各部门自身监督检查力量,更要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
(二)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相互配合,落实责任,共同做好专项治理工作。
老区与扶贫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本次专项治理行动,协调其他部门统一行动,组织开展重点抽查。总结分析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经验,研究提出加强和完善监管措施的建议意见。纠风部门负责对各有关主管部门在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查促纠,针对危害资金安全的突出问题,查处贪污、挪用、截留、克扣扶贫资金的行为。
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检查扶贫资金是否符合投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针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以工代赈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治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民族工作部门负责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治理,查找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残联部门负责对扶持残疾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治理,提出整改意见。
(三)加强整改,完善管理。扶贫资金监管专项治理,不仅要梳理档案资料,查清规章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更要广泛宣传动员和深入实地调查,发动群众参与和听取群众意见,找准扶贫资金、项目监管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分析原因,认真整改。在调查研究和专项治理过程中,要总结和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扶贫资金、项目监管的政策措施。
第三篇:2012中央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方案
2012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资金类别:项目申报单位: 项目承担单位: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泗阳县城厢街道东风居委会 二O一二年四月一日
关于申报东风村为2012少数民族 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的请示
省民委:
根据《关于申报2012少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的通知》文件精神,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申报城厢街道办东风村为2012少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东风村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市泗阳县城厢街道东南,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方,该居委会位于众兴、卢集、李口三镇交界处,高松河西邻,徐淮盐高速公路从中而过,交通便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全村1234户,5016口人,其中少数民族378户,1649人,占全村人口的32.9%,可耕地面积4860亩,2001年3月被江苏省政府认定为少数民族聚居村。回族群众世居于此,散居在全村。村内有一座清真寺以
及一所回民小学--东风民族小学。近年来,东风居委会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有关部门的帮扶下,蔬菜大棚种植,水产养殖等高效农业已初具规模。该村人均年收入8735元,贫困户412户,人均年收入2356元,少数民族贫困人口56人,人均年收入2120元。
二、建设特色村寨和发展试点项目优势
一是县、镇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村工作。近年来,泗阳县在全力抓好三个文明建设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以抓好东风村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建设以促进民族工作上台阶。通过建立民族工作县、镇、村三级网络,落实民族工作二级责任制,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资金,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有效管理,发挥了国家政策的放大效应,有力促进了该村经济和社会面貌的改进。与此同时,还多方争取资金,为该村建成新村部,改造道路、桥、涵、闸、坝等
基础设施,增加了高效农业种植的保险系数,提高了东风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村级组织领导有力。村干部整体素质高,人员配备齐全,工作积极,在村支书臧艺为首的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村干部脱贫致富奔小康。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工作上得到县、街道两级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村里建立了党员活动室、村民活动室和维稳工作是,村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是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切实改善。2006年该村人均收入1500多元,经多年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东风村群众经济生活水平和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提高,2011年人均收入已达9350元。近年来,该村加强设施的建设,满足群众对道路、供水、用电的需求。全村均已完成农网改造工程,村民用上安全可靠的生产、生活用电,吃上流动洁净的自来水。
四是资源优势得到有效开发。近年来,在泗阳、城厢两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民委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为尽快改变东风村落后的状况,依靠当地交通便利和水系发达以及耕地肥沃的优势条件,确立了“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富民、大力兴办工业经济壮村”的发展思路,积极将本地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利用招商引资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东风村境内蔬菜大棚林立,面积达300多亩,种植青椒、西瓜、莴苣、豆角、黄瓜、西红柿、黄秋葵等农作物,年产500多吨,销往南京、苏州、上海等大中城市。目前,东风村有蔬菜合作社4个,大棚种植户60多户,亩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大棚种植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有力的带动了部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
几年来,通过上级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改善,但是仍然和其他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得到上级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
更多、更大的扶持和照顾,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特向上级部门申请将东风村列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发展项目试点村。
并申请实施如下项目:
三、主要申报内容和实施项目
为彰显和恢复东风村伊斯兰回族村,方便回族群众过宗教生活,对现有村落进行康居示范小区建设。争取用3年时间规划建设东风康居示范小区,建成有民族特色的新式集中居住区。同时,进一步扩大蔬菜大棚种植,加快村民(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努力把东风村建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浓厚伊斯兰特色的新农村。
2012年主要建设内容和项目如下:
1、新建社居民集中点1个:占地面积10亩,需要资金300万元;
2、恢复建设清真寺1座,需要资金50万元;
3、新增开发蔬菜大棚200亩,需要资金250万元。2013年主要建设内容和项目如下:
1、吸收、新增集中区扩大建设,需要资金350万元;
2、新增开发蔬菜大棚200亩,需要资金250万元。
2014年主要建设内容和项目如下:
1、吸收、新增集中区扩大建设,需要资金300万元;
2、全体小区绿化、道路、电网、光缆、用水等加以完善,需要资金75万元;
3、新增开发蔬菜大棚100亩,需要资金125万元。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附:
1、东风村原排放图片
2、东风村原清真寺图片
3、东风村待改造小区图片
第四篇:扶贫资金自查报告
资溪县2009、2010年财政扶贫项目资金
自查报告
接到市扶贫和移民局、市财政局关于对全市2009、2010年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进行交叉检查通知后,我们及时组织人员对2009年、2010年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全面、认真、仔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9年财政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2009年省市下达我县财政扶贫资金588.9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1万元(整村推进配套9万元,移民扶贫配套12万元)。我县财政安排了补助进城购商品房实行无土安置移民扶持资金334.755万元(按购房面积每平方米补助150元),共计财政扶贫资金944.655万元,已全部安排落实到位。具体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1、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资金84万元,县级配套9万元,合计93万元,用于8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14个)建设。
2、面上项目扶贫资金44万元,用于非重点项目建设14个,已完工项目13个,拨付使用资金41万元。有1个项目3万元未拨款,即江西梧怡庄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白茶种植项目3万元。
3、扶贫贷款贴息资金7万元用于德顺公司、香檀山茶叶公司、步阳竹木制品公司三个龙头企业扶贫贷款贴息补助。
4、移民搬迁扶贫资金438万元,县级配套12万元,合计450万元,完成移民搬迁1200人,其中农村安置103户429人,已拨付资金150.15万元,进县城购房已办理请款的移民户185户771人,拨付移民专项资金269.85万元,县扶持资金334.755万元;移民搬迁省补助资金30万元,用于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雨露”计划培训资金10.02万元。
6、5.7万元用于扶贫统计监测科技培训和项目管理。
二、2010年财政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2010年省市下达我县财政扶贫资金839.741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7.6万元(整村推进配套9万元,移民扶贫配套18.6万元),共计财政扶贫资金867.34万元,已全部安排落实到位。具体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1、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资金85万元,整村推进典型示范村奖励资金2万元,县级配套9万元,合计96万元,用于8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14个)建设。
2、面上项目扶贫资金91万元,其中:①、科技扶贫项目1 个,项目资金25万元;②、灾后恢复生产项目9个,项目资金50万元;③、非重点村项目5个,项目资金16万元,已拨付资金13万元,有1个项目3万元,即石峡村际上水库水毁维修项目未完工,故未拨款。
3、扶贫贷款贴息资金7万元用于资溪青云地板有限公司、江西正大竹木有限公司二个龙头企业扶贫贷款贴息补助。
4、2010年省市下达我县“三区”移民搬迁任务953人、灾后重建搬迁移民831人,合计1784人,移民扶贫资金624.4万元(含县配套资金17.84万元),移民搬迁专项资金(省级示范点资金)32.8万元(含县配套资金0.76万元),共计移民扶贫资金657.2万元,已经全部安排落实到位。现已拨付使用177.5万元,余下479.7万元。
5、“雨露”计划培训资金10.04万元,已经拨付6.42万元,余下3.62万元未拨,其中3.2万元用于“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培训需待9月份开学后拨付使用,0.42万元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
6、6.1万元用于扶贫统计监测、科技培训和项目管理。
三、滞留资金主要原因
滞留资金主要是2010年移民搬迁扶贫资金,主要原因是:
1、受2010年6.19洪灾影响,移民新村基础设施要沉实、坚固点,施工项目质量才能更好些。
2、受洪灾影响,灾后重建房的人很多,建房材料难购买,建房进度慢。
3、进城农民购房户要凭房产证办理拨款手续。
四、改进措施和办法
1、目前2010年移民搬迁建房已全部结束,加快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监督和指导,确保项目质量,加快资金拨付速度。
2、协调有关部门解决购房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加快农民进城购房房产证的办理速度,尽快的拨付移民补助资金。
第五篇:扶贫资金申请
广灵县杏福多仁用杏种植专业合作社
优质仁用杏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二〇一三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 1
1.1项目背景 ······················································································································· 1 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2 1.3项目建设的可能性 ········································································································ 4 1.4项目目标 ······················································································································· 6 1.5项目效益 ······················································································································· 6 1.6项目申请单位基本情况 ································································································· 7 1.7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 8 1.8结论与建议 ···················································································································· 8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 10 2.1项目区基本概况 ·········································································································· 10 2.2项目区产业发展情况 ·································································································· 11 第三章
项目实施区域概况 ···································································································· 12 3.1项目实施区域总体概况 ······························································································· 12 3.2项目实施区域在片区中的地位与作用 ········································································ 13 3.3项目实施区域产业发展状况 ······················································································· 13 第四章
项目目标···················································································································· 14 4.1项目总体目标 ·············································································································· 14 4.2项目分目标 ·········································································································· 14 4.3项目组成及建设内容 ·································································································· 14 第五章
项目技术方案与流程 ································································································ 16 5.1种植方案 ····················································································································· 16 5.2栽培技术 ····················································································································· 16 第六章
项目实施方案 ············································································································ 20 6.1项目实施条件 ·············································································································· 20 6.2项目实施安排 ······································································································ 23 6.3项目扶贫对象瞄准收益机制 ······················································································· 23 6.4项目培训方案 ·············································································································· 23 第七章
项目投资预算与来源 ································································································ 25 7.1项目投资估算 ·············································································································· 25 7.2资金筹措 ····················································································································· 25 第八章
效益分析···················································································································· 26 8.1社会与扶贫效益分析 ·································································································· 25 8.2经济效益 ····················································································································· 27 8.3生态效益 ····················································································································· 28 第九章
风险分析···················································································································· 29 9.1项目不确定因素 ·········································································································· 29 9.2市场风险 ····················································································································· 29 9.3技术风险 ····················································································································· 29 9.4环境风险 ····················································································································· 29 9.5项目管理风险 ·············································································································· 29
附件:
1、项目种植基地区位图
2、项目单位资质复印件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背景
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扶贫需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在我国的国情下,尤其应为政府引导为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帮助贫困户脱贫。同时贫困户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具有一种更符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技能或一种长期稳定的生产模式。扶贫与脱贫亦步亦趋,使我国的贫困人口越来越少,使扶贫不但产生了社会效益,也产生了经济效益,这样扶贫事业才能长期持续发展和解决根本问题。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里,尤其应该发展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的产业、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具有发展起点低、周期短、见效快、容易进入的特点。
广灵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全县辖2镇7乡180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283平方公里,总人口1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9万人。境内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较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灵县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但由于交通、信息闭塞,教育、科技水平落后,使得当地的“三农”问题比较突出。近几年,广灵县委、县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积极调整种植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蔬菜、畜牧养殖、仁用杏经济林以及优质杂粮四大主导产业。
广灵县杏福多仁用杏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4月,注册资金20万元,社员51名,仁用杏基地种植面积达200多亩,年实现产值15多万
元。几年来,合作社通过品种引进、试种等综合开发,现已发展成为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优势企业,也为当地贫困户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渠道,有力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1.1.1项目概况
1、项目建设名称:优质仁用杏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建设单位:广灵县杏福多仁用杏种植专业合作社
3、项目负责人:白桂军
4、建设性质:扩建
5、建设地点:广灵县一斗泉乡半山区
6、建设规模:建成优质仁用杏示范种植基地一处500亩,年产优质仁用杏125吨,实现产值375万元。
7、建设内容:引进“优一”树苗7.5万株,基地造林500亩;建设配套灌溉系统,对种植基地农户技术培训200人次,指导农户进行仁用杏的种植。
8、建设期限:2013年1-12月。
9、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56.5万元,其中:购置优质仁用杏种苗“优一”费22.5万元,基地造林费21.5万元,灌溉管线费6.5万元,管护费3万元,培训资料费3万元。
10、资金筹措:合作社自筹36.5万元,申请省级扶贫资金20万元。其中:申请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引进优质仁用杏种苗新品种“优一”。
11、效益分析:年仁用杏产量年可达125吨,实现产值375万元,带动农户125户,户均增收6000元,同时可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1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仁用杏营养保健作用认识的深入,杏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从市场需求看,美国大杏仁基本上占领了我国的杏仁市场,我国每年要花掉2000多万美元进口仁用杏仁。杏仁价格逐年上涨。由此可见,中国的仁用杏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产量太少,加工产品更少,既没打开国内市场,也没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建设优质仁用杏种植示范基地,进而带动仁用杏系列产品加工,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1.2.2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当地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划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指出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稳定粮食、做强畜牧、扩大果菜、发展加工”的思路,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加快建设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513”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广灵县有悠久的种杏历史,杏的质量好,经济效益高,是当地的优势农产品。因此,广灵县政府制定了的“一户农民四亩杏”的致富策略,鼓励通过杏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带领农民脱贫致富。项目的建设符合政策方向,既顺应山西省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也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规划,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1.2.3发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广灵县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但由于交通、信息闭塞,教育、科
技水平落后,使得当地的“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发展仁用杏种植产业,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广大农户增收致富,有助于培育广灵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改变革命老区落后面貌,改善老区人民生活条件,建设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创造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1.2.4 提高仁用杏质量,满足人们对优质产品的要求
该项目主要是引进优良仁用杏树种“优一”,该品种树势中强,枝条开张角度较大,主干多条状裂,多年生枝条灰褐色,皮孔希密不等,一年生枝条紫红色,幼树结果初期发枝力强。抗霜冻、抗病虫,生长势好,丰产性好,核壳薄,产量高,核出仁率高。而且“优一”品种杏仁甜,口感好,是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产品。
近年来,仁用杏种植基地的持续发展,已使仁用杏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广灵县县委、县政府利用这一载体进行对外宣传和交流。通过以仁用杏为媒,广灵县将与相关客商建立商贸合作关系。仁用杏种植基地及加工规模的扩大对于这一主题无疑是有利的。
1.3项目建设的可能性
1.3.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合作社已有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了一整套对仁用杏品种引进、试种、加工产业化综合开发体系,建立仁用杏的示范基地,推动当地的产业化发展,实现规模化种植,实现国家扶贫重点县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国家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申报政策。
1.3.2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广灵县东距北京296公里,西距大同市135公里,南距京原铁路45公里,以纵横交错、南北贯通的“朔蔚”、“天走”两条公路为干线形成了公路交通网,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1.3.3项目企业技术、资金实力强,管理经验丰富,有能力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合作社的运营生产模式已经成熟,无论是与农民的合作,还是合作社内部管理都已取得良好的成绩,项目企业有能力完成项目建设,并实现项目所带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多重效益。
1.3.4项目产品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
“优一”仁用杏富含硒及VE,有抗癌和抗老化的功效。中医认为,仁用杏有化痰止咳等功效,同时兼具美白的作用。凭借其丰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仁用杏产品多年来在国内外市场一直畅销不衰。国际市场上,近10年我国仁用杏产品的出口年均在4000吨左右,出口量逐年上升趋势。仁用杏在韩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广泛用于保健品的生产中。但是在国内市场上,仁用杏产品作为食品的开发力度和消费水平还非常低。据统计,世界人均消费仁用杏100克,而我国仅为4克。项目产品销售重点是北京和山西、东北等几个主要市场,北京人口2800万,山西3300万,东北1.2亿,按照人均消费4克测算,市场每年需要仁用杏724吨。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健康食品关注的提升,仁用杏的营养价值已经逐渐被接受并认可,仁用杏做为原料已经开始广泛的被用于饮料等食品中。仁用杏作为一种营养健康休闲食品,开始逐渐被市场消费者接受和认可,仁用杏的消费量逐年
增加。由此可见,我国仁用杏消费的缺口还很大,项目产品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山西特产三大宝:杏仁,核桃,大红枣。仁用杏作为山西的特色农产品,在国内享有一定的声誉。项目产品的口感和安全都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广灵县是仁用杏的适宜种植地区,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杏的质量好,保证了产品品质的高起点。该项目大大改善仁用杏产品品质,主要在色泽、口感、营养上有大的提升。项目企业近年来在市场上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络,因此产品销路看好。
综上所述,仁用杏市场需求大,项目产品市场前景广阔。1.3.5项目区农民受益明显,可实现农民企业双赢
近年来当地政府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出台优惠政策,着力培养和发展壮大仁用杏种植产业,鼓励农民规模种植,农民从仁用杏种植中切实得到了实惠,一大批贫困农民通过仁用杏种植脱贫致富。特别是项目建成后将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产业模式,一方面保证了企业生产原料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农户的稳定受益,这一模式已被广大农户接受。项目的实施将实现企业与农民双方受益,容易得到政府、农户和社会的多方支持。
1.4项目目标
建成高标准优质仁用杏种植示范基地一处500亩,种植优质仁用杏“优一”7.5万株。
1.5项目效益
1.5.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达效后,年产仁用杏125吨,实现产值375万元,新增种植农户125户,户均增收6000多元。
1.5.2社会及扶贫效益
本项目充分利用广灵县项目地区的气候、土壤、荒山等资源优势条件,依靠企业化管理和先进技术水平提高了当地种植仁用杏经济林的水平,以规模、规范、高效种植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项目期内推广标准化种植,直接提高当地农民种植杏的积极性,带动项目区“以杏富农”战略的实施,为当地贫困户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渠道,有力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提高了当地经济整体实力。项目扶贫效益显著。
1.5.3生态效益
仁用杏及山杏根深叶茂,耐旱、耐寒、耐瘠薄土壤,抗逆性强,尤其在干旱少雨、土层浅薄,造林不易成活的地方,杏是首选的先锋树种。仁用杏是很好的水保、绿化树种,具有防沙固土、美化环境的作用,为广灵县的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6项目申请单位基本情况
1.6.1项目单位概况
广灵县杏福多仁用杏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4月,注册资金20万元,入社社员51名,现有仁用杏基地种植面积达200多亩,年实现产值105多万元。合作社通过品种引进、试种等综合开发,现已发展成为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优势企业,也为当地贫困户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渠道,有力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1.6.2项目单位管理模式
项目单位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对“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对种植仁用杏经济林采用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的运营方式解决了种植户的各个方面之忧,实行保底收购,即收购时保底价高于市场价就按保底价收购,市场价高于保底价就按市场价收购,消除了种植户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担心。如果省级扶贫资金对种植仁用杏经济林给予补贴,更将坚定了贫困村种植致富的信心,让贫困村高起点迈入规模种植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1.7资金申请报告编制的依据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的依据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农业部综合计划司、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著的《农业项目经济评价实用手册》
3、国务院扶贫办有关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的文件、资料;
4、项目合作社提供的项目数据等资料。
1.8结论与建议
1.8.1研究结论
1、项目方案在财务上可行,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项目的构思明确,其突出点的意义体现在是以一个产品的种植为一大批贫困山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门路,使山区农村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农村致富达小康有了保证,为解决“三农”问题开出了一条新路子。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条件优势,促使农民开荒山,退耕还
林,种植杏林。该树既起到了生态保护作用,又发挥了生态林的经济效益,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模式的典范,通过产业链拉动了生态链,项目以规模性企业带动基地和农户,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3、本项目从政策、经济、技术、市场、社会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确实可行,应该作为扶持贫困山区的重点开发项目予以立项支持。应该注意,该项目虽然属于农副产品加工项目,但也属于绿化荒山、治理生态、改变环境项目。为改变生态环境,国家在该工作上还未探索出更好的模式,种树毁树问题一直难于解决,该项目将生态林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会变为种树保树的机制,通过该项目实施应该能够创造出一条路子来。
1.8.2建议
研究表明,本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议尽快推动该项目产业化、市场化、经济化进行,尽早形成规模经济,使其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变成现实。
由于广灵县贫穷落后,群众思想保守,文化素质低,因此,在实施项目时必须加强对农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议处理好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
由于广灵县是革命老区,为革命作过重大贡献,但又因种种原因,现仍处于全国贫困县行列内,实施该项目靠一个企业来出资还存在着很大困难。建议以荒山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扶持资金起来给予重点支持和投入,同时希望扶贫部门给予一定的技术援助和资金扶持,使该项目尽快组织上马,早见成效。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2.1项目区基本概况
广灵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恒山腹地,一斗泉乡地处半山区,适宜种植仁用杏。
2.1.1土地面积及构成
广灵县国土面积12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3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0万亩,旱坡地25.3万亩,以黄土地、褐土地为主。林地面积20万亩。南、北、西三面环山,中间形成盆地,境内山多川少,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全县海拔高度在938米~2341.4米之间。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按照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全县分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平川区三种地貌类型。
2.1.2总人口及劳动力
广灵县辖2镇7乡180个行政村,2镇分别为壶泉镇、南村镇,7乡分别为蕉山乡、一斗泉乡、加斗乡、宜兴乡、作疃乡、梁庄乡、望狐乡。总人口1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9万人。
广灵县乡村从业人员62380人,其中男性39857人,女性22523人,从事农林牧渔业43829人,从事工业、加工业、建筑业及其它行业的18551人,广灵县从业人员54131人,外出打工8249人。
2.1.3平均收入水平及贫困状况
广灵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广灵境内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较弱,是一个传统农业县。2010年底,全县财政收入10460万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300元,仍有90个行政村7.35万人处于国家贫困线以下。
2.1.4自然资源概况
广灵县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一年中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季雨少、多风沙、常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经常发生短历时暴雨或冰雹;秋季冷暖适宜,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少雪。
山地、丘陵、平川之间气候差异大,生物植被分布不同,西部望狐乡、南村镇南山片生物植被覆盖较好,年降水量也较大,有阔叶林、针叶林等,树种以山杨、桦木、落叶松为主。北部山区的梁庄乡、斗泉乡、焦山乡北部丘陵区生物植被稀疏,覆盖较差。
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灾、雹灾,其中尤以春旱最为严重,享有“十年九旱”之说。
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高钙石灰石、白云岩、大理石、花岗岩等。特别是富镁白云岩,探明储量6.6亿吨,易开采,品质好,含镁量高。高钙石灰石储量达5亿吨,氧化钙含量最高达58%。
2.2项目区产业发展情况
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玉米、谷子、黍子、马铃薯、向日葵、莜麦、胡麻、黄花菜、豆类等;畜牧业以牛、羊、猪、驴、马为主。广灵“画眉驴”、“大尾羊”、“东方亮小米”、“五香瓜子”、“老香豆腐干”、黄花菜、广灵剪纸等名优特产名扬省内外。
第三章
项目实施区域概况
3.1项目实施区域总体概况 3.1.1项目基地基本概况
项目基地位于广灵县斗泉乡,斗泉乡位于县城北部,地处两省三县交汇处,东与河北蔚县接壤,西北与河北阳原相连,属半丘陵山区,全乡南北长13公里,东西宽9公里,国土面积112.8平方公里。斗泉乡地势北高南低,土地贫脊,年平均气温5℃,最高气温34.7℃,最低气温-33℃,年平均降雨量399.1mm,年平均无霜期110天。斗泉乡水资源贫乏,地下水量小、水位深,属于严重的贫水区。乡政府驻地斗泉村。
3.1.2全乡总人口及劳动力
斗泉乡全乡辖18个行政村,3081户,11764人,耕地面积43948亩,人均3.7亩,全部为洪浇地和旱坡地,是全县三个贫困乡之一。
3.1.3农村平均收入及贫困状况
2011年斗泉乡粮食总产1200万斤,农村经济收入2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6元。
全乡有不少村是贫困村,这些贫困村基本地处山区,土地贫瘠,水利资源少,有些农户年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
3.1.4资源条件
项目基地斗泉乡是广灵县较为典型的旱作小杂粮生产基地,以生产谷子、黍子、豆类为主,全乡经济目前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矿产资
源有高钙优质石灰石、煤炭、零星磁铁矿,石灰石储量丰富。
3.2项目实施区域在片区中的地位与作用
广灵县斗泉乡经济作物以仁用杏为主,全乡共栽种仁用杏10000多亩,部分已挂果,仁用杏产出前景广阔。在斗泉乡进行仁用杏的种植对广灵县具有带头示范作用。
3.3项目实施区域产业发展状况 3.3.1项目片区及优势产业
近年来,斗泉乡把发展仁用杏栽植作为旱坡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全乡仁用杏面积达到10000亩,食用杏面积达到2000亩,正常年景仁用杏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食用杏每亩收入3000元左右。特别是去年以来根据乡实际情况,斗泉乡政府积极发展仁用杏和食用杏,2011年春在刘家湾、后山窑、裴家洼等7个村新栽植仁用杏1500亩,食用杏1100亩。
3.3.2技术依托单位
针对仁用杏花期遭遇倒春寒的实际,积极开展仁用杏防冻花技术攻关,与大同林业研究所联合积极开展仁用杏防冻花技术,还邀请山西农大、张家口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专家讲授相关技术,采用防冻花烟雾弹、喷药、浇水、剪枝等综合防冻花技术,效果明显。
第四章
项目目标
4.1项目总体目标
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配合当地农业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掘广灵县资源优势,通过科学研究和试验,在广灵县建立符合绿色仁用杏系列产品的种植基地一处。项目实施后,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进一步推动一斗泉乡仁用杏经济林种植产业化的发展,推进广灵县及项目区无公害绿色食品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的迅速形成。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仁用杏经济林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促进广灵县经济林业快速提档升级,形成县域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对生态环境改善,建立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模式。
配合当地农业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掘广灵县资源优势,项目实施后,以“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产业运作模式,实质性推动广灵县新的农业支柱产业,促进整体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完成优质仁用杏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年产仁用杏125吨,实现产值375万元,新增种植农户125户,户均增收6000多元。
4.2项目目标
1.2013年建设灌溉系统,引进树苗7.5万株,造林500亩;
2、种植基地农户技术培训,指导农户进行仁用杏的种植。
4.3项目组成及建设内容
项目总投资56.5万元,其中:购置优质仁用杏种苗“优一”
费22.5万元,基地造林费21.5万元,灌溉管线费6.5万元,管护费3万元,培训资料费3万元。
第五章
项目技术方案与流程
5.1杏树基地的种植方案 5.1.1基地选择
“优一”仁用杏树在海拔100~1800米、无霜期100~220天、极端最低气温低于-34.7℃、极端最高气温高于43.3℃、年降雨量≥35毫米(指无浇水条件)的地区,均可生长结果,项目所在地集中连片完全符合项目用地需要。
5.1.2品种选择及配置授粉树
主栽品种选择优质、丰产、商品价值高、适应性强的仁用杏品种“优一”。
5.2栽培技术
1、栽植
⑴栽植时期:春季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干旱缺水地区从秋季落叶至封冻前进行。
⑵栽植密度:一般采用行距4米,株距1.5-2米,每亩栽83-111株。
⑶挖定植坑:在整地的基础上,挖50厘米见方栽植坑,每坑施入腐熟的有机肥20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与表土混拌均匀施入,然后浇水沉实。
⑷苗木选择和处理:选优质壮苗,将接口处塑料条解除,将主侧根伤口剪至新鲜处,栽植前一天将苗根放入清水中浸泡12-14小时,并用100毫克/LABT液浸根2小时,然后沾泥浆。
⑸定植:按苗根大小挖出相应的栽植小坑,将苗根放入坑中,接口面向迎风方向,掌握接口下原土印保持与地面平的深度。分层埋根,埋土一半时向上稍提苗木,使根系舒展。坑中灌水15-30千克,使水与底墒接触。水渗后,填土至与地面平,将树盘整平,千万不可深栽。
⑹铺膜保墒:树盘整平后,立即用地膜覆盖整个坑面,边缘用土压实,靠近苗木处用土培成小土堆,进入雨季前将土堆撤平。
⑺定干:有浇水条件的地方定干高度50-60厘米,浇水困难的地方定干40厘米左右。
⑻套塑料筒:定干后,将苗木从上端套长30厘米,直径4-5厘米的塑料筒,上下及中部扎紧。发芽时扎孔透气,然后逐渐划口,撤掉塑料筒。
⑼旱区秋栽:选30厘米定干苗,栽法同上。苗干周围培成土堆,并超过苗干顶端15厘米,苗干保持直立不弯。第2年春季不扒防寒土,使苗干枝芽从土堆中顶出来,进入雨季前分期将土堆扒开。
⑽补植:建园栽植时,应在栽植行内先多栽植15%苗木,有利于补栽时就地移植,使果园整齐一致。
2、肥水管理
仁用杏喜钾肥,适宜的氮、磷、钾比例为6.3-8.1:1:8.7-10.2。成龄杏园基肥宜在秋季及早施入,以优质有机肥为主,每1公顷施优质粪肥7.5万千克左右,在萌芽前、硬核期、采果后分别追施尿素、果树专用复合肥、磷酸二铵、硫酸钾复合肥等。生长期结合喷药酌情
加入0.3%尿素及0.3%磷酸二氢钾。一般在萌芽前、花后坐果期、采收前半个月、土壤封冻前结合施肥进行灌水。缺水地区可采用流灌或微喷、渗灌等节水措施。
3、花期管理
为避免晚霜危害,可在花前10天左右灌水,能降低地温,增加空气湿度,推迟花期。根据天气预报,在霜冻来临时,可熏烟防冻,花期进行人工或放蜂授粉,一般每亩杏园放一箱蜜蜂或60-80头角额壁蜂。花期喷布0.3%尿素+0.3%硼砂,可促进花粉黏着和萌发,提高坐果率。
4、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的原则:采用低干矮冠树形,尽量减少骨干枝数及级次,缩小树冠结构,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结果枝量,最大限度截获光能,负载最大产量。幼树以轻剪长放、开张角度、通风透光、快成形速增枝量、早结果速丰产为目的。结果树特别注意调整枝果叶果比例,轮替结果及更新,防止骨干枝中下部光秃,保证稳产优质。
5、病虫害防治
杏树休眠期进行病虫防治至关重要:
⑴对一些病虫枝,如杏疔病枝和天幕毛虫危害枝等,可在冬剪时疏除。⑵对球坚、桑白等介壳虫,因其主要在树干、主枝的裂缝和一些枝条上越冬,可以用刷子对树干主枝和枝条来回刷动消灭。⑶杏象鼻虫、杏仁蜂卵多在落果枯核及枝条上越冬。可通过清扫果园中的落果、果核、枯枝集中烧毁。⑷杏星毛虫以低龄幼虫在树皮裂缝内结茧
越冬,可于早春用刀刮去树干、主枝等干枝外部的褐色卷皮,并把树皮集中起来烧毁。⑸在杏树发芽前喷3~5°Be的石硫合剂可显著降低各种病虫基数。在生长期发生的各种病虫害,可针对性进行化学防治。
5.1.4技术的适用性与成熟度
广灵县杏福多仁用杏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已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技术来源有保障,基地建设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提供技术、种苗,种植户提供土地及负责日常管护,三家共建广灵县500亩优质仁用杏种植基地项目。
第六章
项目实施方案
6.1项目实施条件
6.1.1项目选址
本项目规模种植基地500亩,项目实施地点为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斗泉乡,项目基地区属于半山区,不适宜经济作物种植,但却是仁用杏林生长得天独厚的区域。该区域在海拔100~1800米、无霜期100~220天、极端最低气温低于-34.7℃、极端最高气温高于43.3℃、年降雨量≥35毫米(指无浇水条件)的地区,“优一”仁用杏树在广灵县斗泉乡区域内均可生长结果,且生长态势良好。
广灵县国土总面积12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3万亩,林地面积20万亩。广灵是传统农业县,历史上以种植业为主,素有塞外“小乌克兰”之称。是山西唯一的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近年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林草业、畜牧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耕地面积44.3万亩,粮食作物平均在35万亩左右,其中玉米在20万亩左右;经济作物在8万亩左右。粮食作物中“东方亮”小米、“优一”杏核驰名京津唐地区,“里外黄”山药、黍子、杂豆、莜麦等杂粮在省内有较高声誉,是大同市确定的优质杂粮基地,面积达14万亩。广灵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塞外高原,属太行山系恒山山脉腹地尾部边缘区,介于东经113°51'~114°24'、北纬39°35'~39°55'之间。南、西、北三面环山,周边毗邻本省灵丘、浑源、阳高及河北省蔚县,处于大秦和京原两条铁路之间,东距首都北京
296公里,东北距张家口200公里,南距省会太原353公里。境内省道朔蔚线、天走线横贯东西、南北。县境内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黄土分布广泛,地势西高东低。桑干河支流壶流河横贯东西,属海河水系。全县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最高点为六棱山,海拔2375米,最低点是壶流河出县境处为930米左右。
广灵县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年降雨量450mm左右,有效积温2748℃,无霜期134天左右,偏寒偏旱,风多雨少,旱、涝、霜、雹等自然灾害频繁,自然条件较差。但非常适合该项目发展。
6.1.2基础条件与配套设施
1、交通运输
广灵县交通便利,县城东村距大同市100公里,距省城太原400公里。更有省道天走线贯穿其中。县乡公路齐全,目前已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
2、项目供水、电、能源状况
广灵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太行山北端,水源丰富,水量充足,水质优良。项目区有2眼机井,每小时供水量可达50m3,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完全能保证各方面的用水要求。
3、劳动力资源状况
全县有2镇7乡180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4万,县城人均月工资1200元,劳动力资源丰富。
6.1.3项目配套所需的特殊条件
本项目属于农业种植项目,无配套所需的特殊条件 6.1.4项目种植经验等方面优势分析
近年来当地政府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出台优惠政策,着力培养和发展壮大仁用杏产业,鼓励农民规模种植,在短短的几年内,全县仁用杏种植面积由过去的几千亩扩大到了近6万亩,且形成了几个集中连片的几千亩种植园区。农民从仁用杏种植中切实得到了实惠,一大批贫困农民通过仁用杏种植脱贫致富。特别是项目建成后将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产业模式,一方面保证了企业生产原料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农户的稳定受益,这一模式已被广大农户接受。项目的实施将实现企业与农民双方受益,容易得到政府、农户和社会的多方支持。
6.1.5政策环境
广灵县民风淳朴,尤其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实施项目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工程,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广灵县逐步形成了以蘑菇、仁用杏、小米、向日葵、豆类小杂粮为特色。及时向群众发放各类强农惠农资金,组织农技人员对农户进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群众通过公司的示范引导,对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非常热衷。
6.1.6管理经验
广灵县杏福多仁用杏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经验丰富。不但在技术上与科研单位合作,在管理方面也是按标准化、规范化制定各项规章
制度,如在种植、产品加工等诸方面制定了管理制度,有:《原料种植基地管理机构职责权限》、《田间管理制度》、《农药使用管理规定》、《原料采购、运输、验收管理制度》等。
6.2项目实施安排
本项目实施进度安排为1年,2013年完成项目全部建设任务。
6.3项目扶贫对象瞄准收益机制
1.本项目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设有基地负责人。
2.通过“统一规划地块、统一品种、统一供肥、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购”的五统一办法,利用订单方式,把千家万户联结起来,一张订单,载明了地块、亩数、种植品种、施肥量、收购量、订单保护价、基地负责人、技术指导员等内容。一年收成早知道,有问题、有困难该找谁心中有数。
3.聘请专家、教授、高技术职称人员,利用农闲举办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乡村农技骨干。
4.通过标准化基地建设,密切了农户关系,实现了互惠互赢目标。
6.4项目培训方案
6.4.1培训分类
1.聘请专家对农户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2.无偿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6.4.2培训方式
项目建设期内,按照项目实施步骤,采取邀请省内外仁用杏种植
加工专家授课,田间现场培训,印发技术资料等方式,达到每个农户有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上门服务以实务操作、现场培训、示范引导等较为直观的方式为主。鼓励技术员与乡镇、村社签订长期技术服务协议。
6.4.3培训内容
全套规范化仁用杏栽培技术按统一的技术规范进行培训。6.4.4培训方式与人次
项目技术小组集中和分片进行技术培训,其中集中培训2次,共培训人员200人(次)。
第七章
项目投资预算与来源
7.1项目总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56.5万元,其中:购苗费22.5万元,基地造林费21.5万元,灌溉管线费6.5万元,管护费3万元,培训资料费3万元。其中:
1、仁用杏树苗购置7.5万株,每株3.0元,共计投入22.5万元。
2、基地造林500亩,每亩仁用杏栽种费用430元,共计21.5万元。
3、灌溉系统铺设管线1000米,每米65元,管线投资6.5万元
4、管护费:共计3万元
5、培训费:培训300人次,培训资料费用共计3万元。7.2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56.5万元,其中:企业自筹36.5万元,申请政府扶贫资金20万元。
第八章
效益分析
8.1社会与扶贫效益分析
8.1.1项目区贫困状况与原因
1、财政收入低。全县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2008年县财政收入8037.6万元,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排名第111位,在全市11个县区排名第10位。2009年县财政收入9548.4万元,没有突破亿元,仍在全省排名后9位,在市内5个国家贫困县排名第4位;2010年底,全县财政收入10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内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山区的贫困村经济实力远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有4乡镇84村6.5万人全部处在贫困线以下。
2、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全县已经培育起来的16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也不平衡、不健全,有的已形成生产规模,打开了市场局面,有的还刚刚起步,参加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成熟。
3、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境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全县大环境、大形势来分析,平川区的生产条件较好,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全县45.3万亩耕地,其中旱坡地25万亩,占55.2%,且集中在贫困山区,丘陵区,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十年九旱,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贫困山区由于自然环境差,人居环境差,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增加困难。
4、致贫因素多。全县贫困群众现状仍然是有饭吃无钱花,而造成贫困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表现在:生产落后、经济不发达、缺少资源、生病、上学、天灾、人祸、家庭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等。
8.1.2扶贫效益分析 1.项目覆盖面
项目覆盖地处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区的望狐乡、南村镇、梁庄乡、焦山乡、斗泉乡5个贫困乡镇,包括65个行政村,人口30000多人,其中贫
困户5876户,20510人。
2.项目区贫困农户受益情况
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300元,仍有90个行政村7.35万人处于国家贫困线以下。项目区农户绝大部分是贫困户,主要以种植耐旱、耐寒、生长期短的小杂粮。通过仁用杏的种植可以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增加收入。
3.技术培训情况
每户农民每年接收培训2次,分别在种前和田前,培训内容主要为仁用杏种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注意事项、保鲜贮藏技术等。
8.1.3项目的示范效应
建成高标准优质仁用杏种植示范基地一处500亩,仁用杏产量年可达125吨,实现产值375万元,户均增收6000万元,通过项目农民增收带动周边农户进行仁用杏种植。
8.1.4社会效益分析
该项目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推广种植仁用杏500亩标准化基地,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项目的实施还可将种植、收购、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增值转化渠道,带动加工业、包装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综合经济效益。
8.2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正常年销售收入为375万元,户均增收6000元,经济效益好。
8.3生态效益
仁用杏树抗旱、耐瘠薄而不耐涝。土层较薄、肥力不足的地方,只要深翻施肥熟化,一般能满足其生长和结果的需求。仁用杏树在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治理中发挥作用和效益,因此项目的实施不但可增加项目区群众收入,而且还能实现退耕还林农业生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项目区水土流失,防御自然灾害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第九章
风险分析
9.1项目不确定因素
项目不确定因素主要有市场、技术、气候、管理等,其中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是市场因素。
9.2市场风险
广灵县具有得天独厚的仁用杏种植资源优势,县政府对仁用杏产业也高度重视,出台多项扶持发展政策。加之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提供,对杏系列产品的需求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市场风险相对较小。
9.3技术风险
合作社经过近几年的种植实践,在生长环境、土壤、肥料、灌水、田间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丰富的经验,加之专家的指导与参与,对农民先培训再种植,本项目技术风险较低。
9.4环境风险
本项目周边没有工业污染源,当地政府重点支持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限制使用农药与化肥,本项目种植、采收和加工过程中不会产生对环境的污染。
极端的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有可能对基地生产产生危害。
9.5项目管理风险
合作社有多年生产管理经验,建有各项严格的种植生产管理制度,经常组织员工学习,是一家比较成熟的企业,项目管理风险较小。
项目将采取分步实施,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的管理办法,避免项目的管理风险,农民作为生产管理的责任人,与自己的利益直接挂钩,因此,没有大的管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