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商业票据作为一种便利的结算和融资工具,在国外发达国家的信用制度乃至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我国票据市场在经过1998年至2000 年的快速发展和2001 年的规范整顿之后,逐渐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2 年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较上年有大幅增长,特别是转贴现业务量增长迅猛。截至2002 年11 月末,贴现和转贴现余额高达 5400 亿元,比年初的3000 亿元增长了80%。同时,票据业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再贴现业务已成为央行调控宏观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是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票据的信用基础薄弱。
票据的基础是信用。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据业务的发展。可以说,中国信用制度不健全和信用状况不佳是票据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而由于部分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信用差,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即使是信用好的企业签发的票据也难以被接受。“劣质信用驱逐优质信用”动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利用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套、骗银行信用,迫使银行在承兑、贴现等业务活动中采取保守原则,极大地阻碍了票据业务的发展。
(二)交易品种单一,交易主体少,信用风险集中在银行。
从商业票据交易品种上看,目前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在票据市场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在票据市场中不容易被接受, 企业仍主要是利用银行信用进行融资。这种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格局,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不利于引导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从商业票据交易主体上看,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该市场的程度十分有限,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由于票据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使商业银行成为票据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既不利于金融体系分散和降低风险,也不利于推动商业信用的票据化和扩大票据融资。
(三)我国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相对落后,缺乏市场中介机构。
票据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因此,票据业务特别适合进行专业化经营。票据业务已较其他业务明显表现出了集中化的特点和趋势,但整体来看仍属于分散基础上的集中,即在涉及票源的承兑和贴现业务上,目前还是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从国外票据市场发展多年的经验看,中介机构的存在便于市场交易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活跃市场、提高效率、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而中国票据市场至今,中介机构非常缺乏,专业化票据中介机构更是一片空白。汇票的鉴别、查询、审查、放款和到期收款等操作也多由经营网点的营销、计划、风险控制和会计等多个部门分别经办。
(四)缺乏全国统一、完善的商业票据市场。
首先,我国的票据市场仍然处于分割状态,仅在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区域性的票据中心,缺乏一个全国统一、完善的市场。其次,票据在各行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性较差。由于各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出发点是盈利,出于竞争的需要,各行在出现流动性、资产结构等方面问题时,往往是将已贴现的票据转贴现到异地,或是再贴现。此外,由于目前中央银行的再贴现采用的是大区行分配指标的管理方法,造成一些地区分配到的再贴现规模较小,而相应的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量却较大,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状况。在再贴现指标较紧的情况下,各地人民银行一般优先办理本地的票据贴现,而对外地转贴现票据进行了限制办理, 人为地制约了票据流通,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商业票据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五)商业票据的真实性查询困难。
票据的真实性问题包括二个方面,一是真假汇票问题,二是票据背后是否有真实的商品交易问题。目前由于各行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各金融机构之间没有跨系统的票据信息查询网络,同时也缺乏对企业签发的商业汇票是否具有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的信息查询系统,使银行具体操作人员难以核实票据的真实性,特别是社会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克隆”汇票的出现,更加大了对票据真伪辨别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营票据市场业务的风险。
(六)发行融资性票据面临法律障碍。
票据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因此市场的工具应既包括以真实性贸易为基础的交易性票据,也应包括单纯以融通短期资金为目的的融资性票据。从世界其他国家票据市场发展进程看,融资性票据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甚至达到70%~80%。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对票据必须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的规定,使中国融资性票据的发行难以实现,从而限制了中国票据市场的规模,导致市场缺乏广度和深度,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短期资金融通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二、大力拓展商业票据业务的思路。
从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以及票据市场现状看,大力发展商业票据业务,尤其是商业承兑汇票,能对商业信用的规范起到助推作用。而且签发商业承兑汇票的成本较低,银行能够通过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操作盈利,通过授予企业商业承兑汇票签发资格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改善社会信用环境。虽然商业票据业务能带来多赢的效果,但我国商业票据存在众多制约障碍,发展尚不成熟,为进一步发挥商业票据业务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发展票据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将是今后我国票据市场建设的基本原则。因此,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高对票据业务重要性的认识,在防范票据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增强市场意识,使票据业务成为一个长期、稳定的利润增长点,广泛普及和宣传票据知识,使企业和银行认识到商业汇票不仅是结算工具,更是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支付工具、使用工具和汇兑工具,企业要充分发挥通过票据的签发、背书和转让来衔接企业的产销关系,降低企业资金占用水平,银行有关部门则要切实改变对企业资金供应方式的认识,提高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在业务经营中的比重。
(二)、金融机构联手培植商业信用,强化信用约束,为票据业务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要改变目前商业承兑汇票使用少的状况,必须在企业中树立起信用观念。以人行牵头,金融机构和信誉良好的企业参加,建立金融机构之间的定期通报制度,并将其纳入企业信贷登记系统,定期公布相关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加大信用环境治理的力度和公开性,确保信用信息的公开、公正和透明。通过人行和各金融机构成立信用评定小组,采取荐、评价、公示和考核制度,并授予“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签发商业承兑汇票资格企业”并定期考核、记录资信,以此激励企业信誉感的增强。在培植信誉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依托现代化手段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使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有不良票据行为的企业,受到金融机构合力制裁。一旦信用有不良的纪录,便要给其生活及经营活动带来极大困难,没有信用他们寸步难行。同时对随意延压、无理拒付行为的承兑银行,要进行公开曝光,并依法给予处罚,直至暂停或取消其承兑资格。
(三)大胆创新,积极开发商业票据业务新品种。
自2002 年来,我国票据业务创新初见端倪,先后出现了民生银行的票据贴现买方付息,招商银行的企业贴现回购、商业汇票保证、贷款协议回购等。另外,还有些商业银行正积极试办大额票据抵押分拆和融资租赁协议回购等各种金融资产票据化业务。可能预见一旦我国商业本票立法,票据创新必将成为金融业务中最活跃的金融工具。这也符合了票据业务历来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最具创新功能的金融工具一说。走创新之路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开拓票据市场业务的“杀手锏”。
(四)、金融机构要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要根据各种票据业务的特点制定严密、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建立严格、明确的岗位责任制,使每一道环节的业务操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杜绝操作风险,同时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稽核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票据人员的业务素质,减少风险隐患;要将票据业务纳入资产负债管理和统一授信管理,立足自身实力安排承兑业务总量规模,尽可能降低来自于承兑人的信用风险。
(五)、放开贴现利率,实现票据利率市场化,让商业银行真正地把商业票据业务作为调整资产结构和改善服务质量的手段。
中央银行应当宣传再贴现的货币政策,并适当下放再贴现的权利,通过对再贴现票据的选择,体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以货币政策的传导刺激引导票据贴现业务的开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利率调节市场的杠杆作用。中央银行要赋予再贴现率更完整和更有效的内容,从而实现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首先,放宽再贴现率的浮动范围,确定合理的再贴现率下浮空间,这既可增强再贴现的吸引力,又可提高商业银行收益,调动其办理票据贴现和再贴现的积极性。其次,推行差别利率,对不同行业的票据和不同信用度企业执行不同档次利率,利用再贴现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和促进企业改进良好的商业信用形象。商业银行要主动加大票据贴现业务的力度,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信用放款制度,改变对企业资金的供应方式。
(六)、加强风险弥补意识和风险转移组织的建设,成立风险共担组织
1.成立票据风险基金。信用较好的企业经有关管理部门的资格认定,交纳一定比例或数额的资金组成票据风险基金。票据风险基金用于基金参与者发行票据的违约支付,即一旦参加基金的企业不能履行票据义务,即由基金对票据权利人进行补偿。基金可以信托方式委托其他机构管理,也可以由企业自己参加、自己管理。票据风险基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资格认定,确定只有参加票据基金的企业签发的商业汇票具有安全性,从源头上保证票据的信用。二是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保证票据的信用。如签发票据的企业到期违约,不支付资金,基金可在其交纳份额中扣除,严重者取消其参加基金的资格。各企业为维护自己在基金中的资格,必然会谨守信用。
2、培育票据市场中介机构,使市场参与者降低寻找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其次,中介机构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价格。再次,市场中介专业化提供市场所需多种服务,如代理发行、包销、承销各种票券,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各种短期债权提供各种组合便利,承担流通、兑付、咨询等各项与票据市场相关的业务,为市场充分发挥各项功能提供基础。完善票据市场多元化参与主体。建议由人行牵头由各金融机构出资(按金融机构票据业务量的大小出资)成立票据中介机构或资信服务中心,对票据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有偿服务。
(七)加大商业票据业务投资,提高票据鉴别能力。
商业票据具有时空跨度大、资金额度大等特点,容易成为窃取、骗取资金犯罪分子涉猎的目标。商业票据防伪反假除了认真贯彻规章制度外,银行必须加强商业票据防伪反假的技术措施:用图形扫描仪或数码相机采集和积累商业票据信息,建立业务信息库;积极使用宽带信息网络传递商业票据业务信息;设计与开发鉴别票面真伪的软件程序,我们可以参照公安部门采用过的 “图形重合技术”软件程序,设计与开发应高质量、高速度地跟上票据业务发展需要的软件,使之成为鉴别票面真伪的技术保障。最后对信息采集、使用、输出、输入要有技术上和制度上的管理措施。不同部门的信息交流和使用应由人民银行作出具体规定,破除行业壁垒,疏通商业票据防伪反假的渠道,让商业票据业务信息充分合理地发挥使用效应。通过加强商业票据防伪反假的技术措施,形成社会有关行业商业票据防伪反假的信息网络,堵住假票,防止诈骗,震慑罪犯,共同防范票据风险。
第二篇:当前我国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曹广明 崔 翔 赵廷阳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北京 邮编: 100125)
摘 要: 我国的“农家乐”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但在成绩的背后,一些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我国农家乐的健康发
展。为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农家乐的概念,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国农家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农家乐;问题;对策
四川省郫县的农科村是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当地农民利用农村的美丽风光,吸引城市居民来此参观,中午和晚上再为游客提供一餐充满当地特色的农家饭。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生态的优美,而且可以体会到当地浓郁的风土文化,使其流连忘返。有条件的旅客,为了进一步体验美妙的乡村生活便寄宿于农户之中,这便是早期农家乐的表现形式。当前我国的农家乐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作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其不断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农家乐项目,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所以在建设和运营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并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深入研究我国农家乐出现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农家乐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甄先尧先生在 1993 年,第一次在我国提出农家乐的概念。在今后的 17 年里,在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农家乐的概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目前,对于农家乐概念的界定,在国内比较认同的是由王兵、杜江、舒象连和张家恩提出的。他们认为“农家乐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生活和活动为基础的、可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是隶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2]”。
二、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我国的农家乐发展形式很好,但由于认识的欠缺和措施的错位,目前农家乐发展中尚存一些问题和不足。
1.生态环境恶化
农家乐旅游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而就生态旅游而言,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旅游效益的高低。但是,在一些农村部分农家乐的投资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并且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为了取得足够的建设用材,进行大面积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从而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快速恶化的现象[3]。
2.基础设施滞后
在一些地区由于农家乐的经营主体绝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地点多处于近郊和农村,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在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方面,都存
在着很大的问题和不足。即使在一些基础设施原本较好的地区,由于近年农家乐发展很快,游客数量激增,加快了基础设施的折旧老化速度。同时还有少数经营者认为,农村旅游越土越好,越是环境脏的地方越是返璞归真,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很好解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当地农家乐的发展[4]。
3.人员素质不高
在一些地区,农家乐的投资少、规模小、门槛低,农家乐的从业人员,包括一些管理人员,对于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情况导致了农家乐的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不能把握全局和谋求长远的发展,各个区域的农家乐在管理上主要是凭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和感觉在进行自我运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农家乐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地区农家乐的服务水平一直上不去。总之,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家乐的长远发展。
4.产品竞争力不强
一些地区由于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缺乏认真的分析与科学的规划。农家乐出现了严重雷同现象,很多经营者对农家乐理解简单,只是将现有的农田果园或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没有挖掘出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名胜古迹的内涵。致使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这种雷同又必然导致农家乐的同质竞争,并最终导致削价竞争现象严重,农家乐的利润空间被迫压缩。
三、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1.坚持生态文化的理念
所谓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认真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的关系,把物质增长与资源持续利用,把技术手段与道德资源的开发都统一起来;把追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应当说,生态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他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这种思想具体运用到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可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顺应当前“绿色旅游”的发展趋势,以生态文化的先进思想指导“农家乐”民俗旅游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结合,保持并优化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最终促使农业旅游资源的再生循环,使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提高知识性和参与性世纪,休闲度假必将取代观光成为旅游的主题。而让游客能够亲自参与和体验是休闲度假受欢迎的直接原因。“农家乐”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度假产品,应该高度重视参与性和知识性。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了解农村生活,享受农村乐趣,尤其是家庭的共同劳动,不管是在田间劳动,还是在果园采摘,这些都能使人们在劳动中增长见识,更能促进家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感情。
3.深入挖掘“农家乐”的文化
文化才是“农家乐”的活力源泉。没有文化的内在支撑,再好的“农家乐”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农家乐”的文化内涵其实很丰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乡土文化,农家的春种秋收、田园野牧、婚嫁习俗等等,都是“农家乐”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因此,为了保持“农家乐”长期繁荣兴盛,就应该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加强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与发展,不断推出更多的文化产品,使之成为“农家乐”的灵魂与品位所在,从而使农家乐真正成为人们尤其是“城里人”心向往之、乐意去之的乡村乐园[5]。
4.组织培训,提高素质
我们知道农家乐扎根于农村,很多地区的农家乐是由农民自身经营和管理的,大多数就业人员也来自于农村,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和服务水平有限,容易出现管理水平低下,服务不到位的现象。针对这种现实情况。采取培训的方式提高农家乐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适当利用农闲季节举办培训班,以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从农家乐行业经营管理的经济规律,到待人接物、迎来送往等方面的实践操作,使服务更加规范,使管理更上水平。
5.统筹规划,形成规模经营和品牌效应
从总体上讲,“农家乐”旅游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很多地区呈现出一种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为此有必要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使其走上规模经营,有序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可以制定本地“农家乐”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政策上给予扶持,如优惠贷款,专业培训,并且综
合考虑当地农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品牌。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帮助农户改变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形式,采取现代化的运作方式,促进“农家 乐”的规模经营,提高当地“农家乐”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形成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廖军华. 浅析当前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 湖北农业科
学,2009.
[2] 曹瑞琴. 农家乐的发展及其现状[J]. 甘肃科技,2008,(2)[3] 朱万. 青海“农家乐”发展及问题探讨[J]. 青海统计,2008. [4] 光理丽. 合肥市“农家乐”的调查与思考[J]. 安徽农学通
报,2008,(14).
[5] 邓清南,许虹. 四川郫县“农家乐”旅游深度开发的构想[J]. [6]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第三篇: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01-21 16:48:04)转载▼
标签:
财经
票据业务
票据市场
银行承兑汇票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票据业务的发展,其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业务经营比较粗放,票据业务不具有真实贸易背景,风险意识淡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一些金融机构蒙受了经济损失,更使其经营信誉受到了极大损害。银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正常经营秩序。
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已经难以满足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票据业务作为一项新兴的中间业务,以它独特的优势占据了银行业务的一席之地,并逐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与传统的一般贷款相比较,票据业务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其较低的风险性。票据贴现业务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贷款形式,一般贷款是到期后才收息,而票据贴现是先收息后放款,因此其安全性就大大增加;同时贴现是以票据作为抵押,到期后由承兑人承兑付款,从而降低了贴现银行的风险。其次是其较高的流动性。一般贷款的期限要半年以上,而且期限固定;而票据贴现的期限最长才6个月,大多数都在 1个月左右,甚至十几天,相对比较灵活。因此,票据贴现业务一方面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短期融资的难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银行的盈利性,逐渐成为国内各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业务之一。
目前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势头强劲,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违规问题,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违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原因分析
票据业务收费低、成本高,银行审查贸易背景没有积极性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只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
(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审批都集中在市分行,办理却在各支行,办一笔承兑汇票花费的各种人工费用、管理费用要高于承兑手续费。因此从实际操作和成本效益方面来讲,银行办理承兑汇票业务只能对贸易背景作形式上的审查,不会花大气力去调查企业是否有真实的交易,了解签发承兑汇票后企业的经营状况,但迫于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商业银行对贸易背景往往会作形式上的要求,但不会作实质上的审查。而且,银行审查贸易背景还会妨碍银行自身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目前在商业银行办理全额质押或 100%保证金业务的基本上都是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还有的是不符合资格的企业及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经济组织之间经济往来没有正规的经济合同,经济往来往往是口头约定,或有一个简单的协议或合同,没有具体的金额、品种、质量、结算方式等内容,按规定这些不符合办理承兑汇票的 条件。如果商业银行把这些客户拒之门外,损害的则是自己的利益。
(二)银行承兑汇票对应的贸易背景非常复杂,银行在审查中不好操作。
1、经济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与实际付款日期往往不一致,银行若依据交易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与承兑汇票日期核对,交易真实性便不好判断,若不要求两者日期在约定的付款期内,承兑汇票开出日期则更不好确定,承兑汇票对应的合同也不好确定。
2、付款方式往往有多种形式,很多经济交易要求部分用承兑汇票,部分用现款,合同金额与承兑汇票金额不好对应,判断贸易背景也有困难。
3、合同规定金额与实际成交金额不一致,合同金额与承兑汇票金额不能对应,但又不能武断地认定该承兑汇票无贸易背景。
4、与上述情况相对应签订合同的企业,签发下笔承兑汇票所需上笔交易增值税发票到底应是哪一份便不好确定,要求增值税发票也就没有意义,因为在该时问段内,企业会有很多增值税发票,有的是原来用其他方式付款的,或者同一份增值税发票多次使用,或在不同的银行使用,签发承兑汇票的银行控制不了。如现在企业在异地办理承兑汇票或办理贴现,即使银行要求增值税发票原件,企业也会采取同一份发票多次使用的办法,但银行往往只是形式上要求有复印件,企业便可多次使用同一份增值税发票。
5、交易合同形式多样,银行审查合同有困难。按照《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书面形式又有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银行很难区分这些合同的真假。
(三)严厉的考核机制迫使商业银行违规操作目前商业银行都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有的银行被迫采取曲折的形式来完成一些考核指标。
1、为完成中问业务考核指标违规办理汇票业务。时下各商业银行都规定有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但内地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很低,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使用率低。完成中间业务指标的渠道很窄,发展票据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讲能时完成存款与中问业务两项考核指标,所以银行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否合规,银行则很少考虑。
2、为完成存款考核任务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实际操作中,银行为企业办理票据业务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存款。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办理贴现吸收保证金存款和贴现资金存款。
(四)企业有利可图,愿意配合银行弄虚作假。办理票据业务对企业来讲有利可图,企业也愿意办理。
1、企业可以套取利差。现在各行执行的保证金存款利率为1.89%,而手续费为万分之五,利差为 1.85%。企业为了赚取差价,愿意到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结算。
2、便利企业低成本使用资金。企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节约了财务费用,便利了商品交易。在票据管理宽松的条件下,企业把收到的汇票交给银行作质押,银行可以免收手续费,有的银行还对企业实行专人专车专班服务,直接在企业签发承兑汇票。有的企业根本不使用自己的资金,交易收进、付出的全是票据,因此好企业不使用银行贷款,主要靠签发汇票进行资金周转。
3、企业能得到额外收益。对大户企业,银行除在办理承兑和贴现时放松条件,往往还违反规定不收或少收手续费,降低利率贴现,并把承兑、贴现、存款、中间业务等综合算账,然后给企业一定的额外好处。
(五)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迫使银行违规操作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把票据业务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品种进行发展,票据总量增加很快,本地票据市场被分割后,有的金融企业把目光转向外地市场。随着竞争加剧,银行在竞争手法上也花样翻新,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银行违规操作。二,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票据业务的 日益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 也逐渐增多。主要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票据市场发展不平衡。
我国《票据法》明确规定 “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因此,目前票据市场只有交易性票据,而没有融资性票据。在允许的交易性票据中,也只是银行承兑汇票占据了绝大多数,商业承兑汇票由于风险较大而难被接受。从业务种类上来看,票据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
除此之外,我国各地区的票据市场发展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他经济发达城市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借助宏观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票据业务,进一步加深了票据市场的区域性特征。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短缺,票据业务发展缓慢、滞后,也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票据业务管理缺乏严格规范。
目前,办理票据业务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对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和现。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经办人员未严格审查产品购销合同及增值税发票,就为无效商品交易合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银行采用开新票还旧票的方式,对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出票人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超过商品交易金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为同一号码增值税发票办理多笔贴现等。(二)是在票据业务中还存在很多违规操作,如超授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办理贴现;为背书不连续的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不按规定收取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近几年,商业银行虽然普遍加强了信贷管理,完善了内控制度建设,但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管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内部往往忽视风险防范,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无形中也弱化了央行货币政策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利用票据犯罪现象频率升高。
近年来,随着国内银行票据业务的扩展,利用票据作案的频率也随之升高,作案手段相应升级,有些地区竟出现了多达百人的票据诈骗团伙,票据诈骗形式也多种多样。一般银行票据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风险,即不法分子直接伪造、变造银行承兑汇票,骗取银行资金,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损失;另一种风险来自内部,常常是银行内部人员和企业勾结,盗取信息,内外呼应作案。目前,内部风险已经逐渐成为银行防范的重点。
不法分子造假的环节层出不穷,主要有:私刻存款户预留银行印鉴、伪造保证合同、伪造核保手续文件、伪造对账单等。而一些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为了抢夺票据市场,片面地追求业务量,往往疏于风险防范,以致造成不良后果。
(四)商业银行鉴别票据真伪的手段落后、能力受限。
在实际工作中,客户提供的商品交易合同复印件和大额交易合同,工作人员仅能够审查收付款双方是否是商品交易合同当事人,签发票据金额是否在商品交易合同约定金额内 对于印鉴,只能用肉眼去对比预留印鉴,没有专门的鉴别仪器,很难辨别真伪。
(五)市场过度竞争与投机弱化了票据业务收益,银行业整体利益受损。由于票据是一项集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于一体的业务,成为各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各金融机构除了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下功夫外,最主要的竞争手段就是降低贴现利率,以较低的利率吸引客户。同时票据业务过快发展引发的贷款结构性变化。对传统贷款业务产生了经营替代。票据业务相对的低收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整体信贷资产收益水平。
三,促进票据市场良好发展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时总结经验,积极防范风险,努力保持票据业务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拓展票据业务思路,丰富业务品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以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与转贴现为主,而对商业承兑汇票涉足较少。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承兑汇票作为一种便利 结算和融资工具,占据了票据市场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 当前的金融发展形势下,大力发展银行承兑汇票很有必要。首先,签发商业承兑汇票的成本较低,银行可从中盈利;其次,通过商业承兑汇票这一载体可以对商业信用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其三,通过授予企业签发资格,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除了交易性的商业汇票,商业银行应尝试发展融资性票据。融资性票据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是以融资为惟一目的的票据,它实质上就是一种信用贷款。发展融资性票据可以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使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当然,这要建立在优良的社会信用基础以及一定的市场规模前提下,同时防范风险也是极为重要的。
(二)加强监管、完善内控机制
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票据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票据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其熟练掌握票据的基本要素并学会鉴别假票,将假票拒之门外。其次,要进一步提高业务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逐级负责,严格审查各个环节,杜绝经办过程中的不合规现象,确保票据业务工作正常开展。再次,要加强对业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以防止内外 勾结、弄虚作假、协同作案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票据犯罪的几率。
(三)建立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票据业务大多是由专门的中介机构来经营。由于票据业务 自身具有专业性强、业务连续 性强等特点,风险又比较集中,非常适合专业化统一经 营。同时,由专业的票据中介机构代理,又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成本,提高市场效率,有效地降低票据风险,从而减少损失。因此,对于刚刚起步的我国票据市场,应尝试组建统一的票据中介机构。
除此之外,目前亟待解决的是票据查询速度慢、环节多、被查询行不配合等问题,为此商业银行应尽快联手建立全国统一联网的票据业务信息登记、查询和监控系统,商业银行通过网络即可查询到票据的真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严格建立票据业务专业化队伍,努力减少操作风险。
加强对票据业务人员的培训,使其不仅掌握了解我国宏观金融政策,具备营销观念和 责任感,而且熟悉票据信贷、结算、法律等多方面的业务知识。同时,要加大职业道德教育,防范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
(五)开发适应票据业务管理和发展的信息系统,应用高科技手段防范票据业务风险。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对票据真实性的审核。以提高业务效率,降低业务成本,防范和化解票据业务的风险。
转载]分享:银行为什么喜欢做承兑汇票业务Romney 字体: 大 小换肤: 收藏
原文地址:分享:银行为什么喜欢做承兑汇票业务Romney作者:济南实习
Romney:一直听说银行喜欢做承兑汇票业务,理由是可以派生存款。但是对这个派生存款的过程一直不甚了然。偶然查到这篇年代较为文章,觉得解释的比较清楚,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刚发布的中报也表明,银行承兑汇票一块,增速快于贷款增速,从本质上说,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变相的贷款,而且会使得存款虚高。(http://finance.qq.com/a/20060710/000562.htm)
金融时报 :规范银行承兑汇票 防范金融风险
近年来,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很快,对于帮助企业融通资金、提高银行效益和促进票据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银行承兑汇票总量失控、超常增长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并蕴涵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数据显示,2006年一季度末,全国银行承兑汇票余额约2.27万亿元,同比增长51%。银行签发了承兑汇票就意味着银行对购货企业承付货款提供了担保。一旦汇票到期购货方无力支付货款,银行必须无条件替企业垫付资金。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承兑汇票也是一种对外担保业务。任何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必须具备相应的担保能力。换言之,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净额加上其他担保性业务之和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根据5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公布的数据,2005年末,这5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净资产总额586亿元,而银行承兑汇票额余额4765亿元,减去2837亿元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净额1928亿元,超过净资产近1342亿元。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银行为了追求业绩,盲目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向企业收取高额企业保证金,从而达到增加存款业绩的目的。例如,假定某企业向银行申请1000万元贷款,银行完全可以对其直接发放1000万元贷款。但这种做法只能给银行带来1000万元的派生存款。因此,有的银行为了增加存款业绩,不直接对企业发放贷款,而是采取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办法,先让企业交纳1000万元的保证金,同时给企业签发一张面额2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然后银行再进行贴现。这种做法虽然仍然是给企业融资1000万元(不考虑利息因素),但银行存款的增长却放大了一倍。银行除了增加1000万元的派生存款外,还可以再增加1000万元的半年期保证金存款。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些急于扩张规模的中小银行最为严重,这就是目前为什么有不少银行热衷于开展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并导致银行承兑汇票泛滥的原因。这也使得目前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首先,造成大量不良贷款。据调查,目前各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平均保证金比例为45%,据此推算,在目前的2.27万亿元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当中,银行承兑汇票净额约1万亿元。2005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8.61%。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在目前1万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净额中,至少会造成861亿元的不良贷款。由于有些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没有经过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实际不良贷款率要高于报表数。
其次,造成银行存款的虚假增长。银行承兑汇票本来是一种支付和融资工具,但现在已经变味,成为各银行增加存款的手段。2005年末,上述5家股份制银行全部存款增加3679亿元,其中,保证金存款增长占到33%,最高的一家银行达到64.8%。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已经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一个普遍问题。
再次,造成票据市场虚假繁荣。目前票据市场空前火暴,根本原因就是银行承兑汇票失控。银行承兑汇票是票据市场的源头,1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可以带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票据交易量。2005年,全国票据市场交易量约63000亿元。如果把银行承兑汇票总量控制在银行净资产额以内,全国票据交易量预计将减少40%左右。规范的票据市场应当是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并存,并且以商业承兑汇票为主。
此外,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会产生派生存款。上述5家银行超量签发的1000多亿元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如果按照最高准备金比率8%和现金漏损率20%计算,最少可产生4600亿元的派生存款。可见,超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一方面增加货币供应量,一方面还会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假象。
更主要的是,在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违法犯罪案件。近年来,银行承兑汇票领域成为金融犯罪的高发区。2006年2月11日,中国银行双鸭山市四马路支行爆出涉案金额4.3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诈骗案。2006年6月,中国银行河南沈丘支行再次爆出1.46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大案。犯罪分子以虚假承兑协议、提供虚假保证金,骗取银行承兑汇票1.46亿元。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违法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泛滥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银行承兑汇票总量得到应有的控制,银行承兑汇票的案件必然大幅度下降。
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做出相关规定,合理控制银行承兑汇票的总量,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另外一则刚发生的新闻在这里:(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2-09-05/112106851.html)银行表外业务增速15%超信贷 华夏民生增速超20%
财经网专稿】 记者 赵君在目前去杠杆进程中,银行表外业务并未降低。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银行表外加权风险资产为7.53万亿元,较上一季度增长3441亿元。其中,上市银行表外加权风险资产增速在15%左右,超过了同期信贷增速。
表外业务虽一般暂为债权债务,但随时可能转变成为事实上的资产或负债。根据记者统计,民生银行(600016.SH/1988.HK)、华夏银行(600015.SH)表外项目“信用承诺”较去年末增幅最大,分别增长20.60%、20.61%。两家银行的仅承兑汇票就分别达5784亿、2864亿元。而平安银行(000001.SZ)、中信银行(601998.SH/0998.HK)、兴业银行(601166.SH)、招商银行(600036.SH/3968.HK)等银行增速也都在15%左右。
这一增速也超过了上半年各银行6.5%-14.1%的信贷增速。相比之下,四大行表外业务增长较慢。
来自央行《2012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仍然多于上年同期。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5亿元。而这其中,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08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4827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432亿元。信贷缺口已经由表外填补。
某四大行信贷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银行承兑汇票派生存款早已是万金油。今年上半年,民生银行承兑汇票比上年末增加1158亿,而开出信用证增长2.17亿元,开出保函增长2.15亿元。
而其他几家上市银行承兑汇票的增长情况为:华夏银行增长687亿元;中信银行50.80亿元;平安银行655.33亿元;光大银行586.43亿元;浦发银行1228.75亿元;招商银行461.48亿元。数家银行的承兑汇票在表外项目中都增幅第一。
“银行对于存款业务的依赖也是承兑汇票持续增长的根源。”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而地下钱庄、影子银行依靠保函保证金存款以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等将存款无限放大。
2012年上半年,民生银行最大信用风险敞口由去年末的2.86万亿元上升至3.37万亿元;兴业银行表外风险敞口亦是由4582.41亿元上升至5347.51亿元。
银信合作业务气势不减。在兴业银行刚刚公布的2012年中报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下信托计划为142.09亿元;“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受益权类为2125.51亿元;“应收款项类投资”中资金信托计划为548.47亿元。
而对于城商行而言,贷款业务则严重集中在保证类贷款担保方式。而城商行的贷款又以小企业居多,在倒闭潮之下,担保方的保证质量亦存忧。
上半年,南京银行(601009.SH)保证类贷款余额达1702.89亿元,在贷款中占比37%名列第一;南京银行(601009.SH)保证类贷款达544.25亿元,占比高达46.39%;宁波银行(002142.SZ)数额为410.59亿元,占比30.12%。
第四篇: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学院名称 金融学院
专业班级 金融二班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2014年 06 月 28 日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
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总财富的不断积累。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中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出来。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进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对社会进步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要想发展好市场经济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对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还存在着诸多不宜忽视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覆盖面及其实施范围狭窄
从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来看,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已经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在传统的社会保障方面上,我国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就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是在国有企业进行的。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职工受到了社会福利保障,而非国有单位的职工,尤其是农村居民却被排除在外,很少享受到社会和集体的福利。例如,在社会保险五险中,养老保险是参保人数最多的,但也只有16554万人,而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为7374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等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和(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36870万人,占50.0%;第二产业15780万人,占21.4%;第三产业21090万人,占28.6%。从上述数据中,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明显偏小且实施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狭窄范围。
(二)社会保障地区之间差异过大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也很大。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社会统筹、企业负担与个人储蓄相结合的保障制度。依靠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收入,政府需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相应社会保障。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社会保障水平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严重的不均衡状态,造成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有实力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绝大多数项目,而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却不能实施。这样城乡失衡加剧,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长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会使得各种资
源不断的涌向大城市,从而农村地区则资源贫乏,城乡发展不平衡持续扩大。如果不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由于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带来利益的农民生存情况会更加恶化,从而加剧城乡不平衡,进入恶性循环。城乡社会贫富悬殊加大,不仅制约经济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更会使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无法实现。
(三)养老保险制度有资金缺口
虽然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 但由于过去养老金是由国家和企业为老职工和退休职工全权负责的,而他们自己并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这就说明他们的个人账户实际上是空的,如果让他们现在依靠个人帐户养老是不太可能的, 而要想填补这个资金缺口既不能完全依靠国家也不能由企业补足,因为会影响了国家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是比较困难。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劳动者和政府三方。其中,企业担负着筹资的大部分责任。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在社会保险统筹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经营很不景气。在收缴比例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按时足额缴纳其所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出现了实缴率逐年下降而拒缴率或欠缴率逐年上升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沉重的负担,某些地区开始有大规模的人群退出社会保障体制。而且这一现象,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情况下愈演愈烈,这将会成为社会保障基金筹资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部门分工不协调,缺乏统一性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是由政府各部门多头分散管理的,并没有协调统一管理。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其突出的问题包括:发放渠道未实现社会化、具体办法不统一等等。地区特别是行业分割严重,从区域看,统筹范围仍普遍较小,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及转移支付能力很弱,致使经济越困难的地区社会保险工作也越难维持。主管部门的部门利益问题突出。主要表现是管理费用提取过高。在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长期分属国家劳动部、人事部管理,离退休人员待遇差别过大。因此要适时分步地建立起覆盖所有城镇职工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管理透明执行。
(五)社会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以及人民法律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许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部门规章或内部规章,并且缺乏必要的公布与宣传,使能接触到的人数相当有限,从而许多当局者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不清楚或难以知晓,导致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不知如何保护或根本就不知道,造成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一纸空文之现象泛滥。另一方面,在我国很多人认识不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认为只要是保险,既可以投保也可以不投 “广大 的农民群体更是不理解甚至是不信任国家的政策, 即使是有经济能力也拒不参加或是仅参加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险 ”在企业 , 职工是否能参与社会保险有时候还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和单位经营状况好坏 "总体来说 , 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认知程度。参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都不够, 在自己的利
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懂得用政策法规的武器保护自己。
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分析
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种种的问题,有关政策人员需要做都的就是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规则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建立起全面、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在农村地区的实行模式,不断将社会保障从城市扩大到广大农村地区并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享受率直到实现城乡一体化全覆盖的宏大目标。二是社会保障从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实现非国有的企业个体户农民工等社会保障机制的全覆盖。三是不断拓展社会保险项目建立多元化系统化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缩小区域差距,保障社会公平
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不够以及片面集众多资源来发展东部,造成中西部落后地区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成为最脆弱的环节。社会保障的性质就是在于它的政府强制性和非盈利性,它体现的是以发展会成员在政府保障下的平等保障权利。目的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实际利益,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达到富国安民。
(三)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要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渠道。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率,相关的社会成员都必须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以较高的透明度重塑和强化劳动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保管账户,杜绝挤占挪用现象;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
(四)促进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分工协调,统一管理
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一是由政府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打破多头管理的格局便于统一规划和管理。二是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走社会化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全国应统一社会保障制度并由各政府社会保障专管机构统一管理。三是构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机制如社会保障基金会投资运营部等机构具体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营运研究基金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率确保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四是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业务经办机构具体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受缴支付等业务。
(五)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一是应当组织群众认真学习有关法律。要认真学习贯彻相关法律,并与实际情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机制,制定推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作方案,在政府公共服
体系中率先建立符合省情全面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要把宣传教育纳入六五普法和今后公务员普法的主要内容,广泛开展新闻宣传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宣传覆盖到每个角落,深入到千家万户使每一个群众知悉自身的社会权益。三是研究制定配套政策 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总结贯彻实施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方面的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地方配套法规和规章。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经济矛盾的凸显多发时期。要想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障结构体系现阶段构建依旧很缓慢,没有系统的理论,更没有可以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要想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就必须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面向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只有深入研究并解决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只有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一切有益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并着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福利国家。
参考文献
【1】张宝恒郝兰坡刘卫红.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0. 【2】郑功成.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思考[J]. 山东社会科学,2007(6)【3】陈良谨:《社会保障教程》,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4】李琼.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国民化[J].创造2009. 【5】葛寿昌 社会保障学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五篇: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它不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着我们自身的生存发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已经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如下: 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就酸雨污染而言,由于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2.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3.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虽然我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环境污染仍然严重而且治理没有得到满意的效果。原因如下:
(一)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费的超常规增长,是环境污染治理不善的深层次原因。
“十五”期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火电、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出现过热发展的态势,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实际达到1.6,是规划预测的4倍。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量达到22.2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了55.2%。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549万吨,超过总量控制目标749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约27%。污染行业排污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治理进程相对缓慢。同时,许多老企业年久失修,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污染防治设施存在问题,污染种类日趋复杂。
(二)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远远不够,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在以GDP为中心的干部考核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甚至以牺牲环境和群众健康为代价,违法违规审批、建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建设项目,造成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导致环境质量恶化。严重背离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是政府应该履行的基本职责;还有一些地方根本不充分重视环境治理设施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说,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尤其是破坏环境的政府问责制、责任追究制没有实行或流于形式。
(三)环保制度不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严肃性不强。
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法规制定和修订的进程缓慢;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环保法律和国务院及其和环保有关的部门施行的法规、规章都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时间的滞后性,往往先有普遍性严重性污染问题,才再引起立法。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也不够,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
(四)环境治理市场化发育程度太低,治污与经济运营未形成良性互动的市场机制。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都由政府财政预算负担。随着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地方政府已越来越难以支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扩大。环境基础设施企业化经营、使用者收费政策、排污交易政策还没有畅行。而美国早已通过市场机制成功地解决了工业排污的治理问题。现行的价格体系也存在着扭曲现象,资源、能源的价格影响了其有效利用和合理配臵,表现在一些环境资源的低价甚至无偿使用,排污计量征费、排污市场价格没有反映社会成本。市场机制被行政权力“僭越”,未能让市场有效地起配制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作用。资源更新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还未落到实处,未进入市场进行有效的循环运行。
(五)各级环境部门在各级政府内的地位与“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定位不相称。
我国政府的各级环境部门在政府的各部委办局中,其地位明显不高,重要程度远未为人们所认识,机构负责人的影响力不足挂齿,其权威在政府内、在社会中几乎无足轻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也基本不具备以前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综合协调功能,没有统一监管机构的权威。
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且治理不利的现状,应该如何改善呢?
(一)建立适当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经济效率原则,水、大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的综合控制原则,有效控制跨界污染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原则等。
2、建立健全各项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包括总量控制、许可证、排污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审计等,力求使之成为更加完备、更加透明、更加公正的法律制度,并把污染综合控制和全过程控制作为这些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
(二)强化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
国家法律,包括各项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实施,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公正发展的基本条件。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市场经济立法和环境保护立法落后于实际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同立法的进程相比,有关法律的实施,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不少地方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还通行无阻。其结果除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外,还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守法者经济上吃亏,违法者经济上占便宜,不支出和负担防治污染费用,同等条件下成本相对较低,形成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应当强调,强化法律实施,共同遵守国家法律,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转、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地位平等、等同对待、自我负责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加强政府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
为公众和企业提供包括污水处理、废物和垃圾的收集与处理,保证水体、空气、生活环境的清洁优美,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等,是任何现代国家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同时采取经济措施鼓励私人和企业也提供这种服务。能否高效、高质量地提供这种服务,常常是衡量一个政府效能和业绩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地方政府应努力提供以下公共服务,当然,受经济发展木平和地方财政能力的限制,各地方和各城市在提供这些公共服务方面,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但这是迟早都要做的,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注意同国际环境保护趋势相衔接
在国际环境领域,世界各国既有共同利益,也有许多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有关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有关国际环境规则和标准等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利益冲突。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坚决反对发达国家借保护环境设臵贸易壁垒,也要适应国际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注意保持同国际上、同主要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标准和作法相衔接,以适应国际和各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对国际市场所构成的越来越多的限制。我们的企业应当认识到,这是将来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建设一样重要,生态环境的好坏关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在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后,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