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五保户的遗产处理
农村五保户的遗产处理
标签: 五保户 农村 公证 遗产
农村五保户的遗产公证探析
作者:佚名 来源:中顾法律网 点击数: 484 更新时间:2010-11-30 16:46:46 免费法律咨询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五保户的财产也在不断增加。五保户死亡后的遗产处理也成为新的矛盾焦点,针对农村五保户死亡后的诸如住房、银行存款、经济林木等遗产的公证事项也在逐年增加。但近年来我国农村五保供养体制发生了的较大变动,一些原有的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也在发生变化,但却无新的相关的司法解释出台,给农村五保户的遗产公证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更为严重的是司法部及中公协针对此类公证问题的处理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给公证实践中处理此类问题增加了难度,为此,有必要对农村五保户遗产公证作逐一分析,不当之处敬请公证界同仁指正。
一、农村五保户的概念
所谓五保户是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残疾或未满十六周岁的村民,经有关部门批准,对其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通俗地说法就是由供养人对此类人员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
二、农村五保户遗产公证属性分析
我国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也有五十多年了,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确保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不同时期的五保供养资金的来源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而这直接影响了农村五保户死亡后其遗产的处理方式和遗产公证内容,以下做一简单的分析。1、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称《条例》)规定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来源于“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这一时期的国家财力有限,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扶助农村五保户的日常生活,只能规定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供养。因此它属于村民互助自养式的供养体制。在这一时期,农村五保户死亡后的遗产处理应遵循《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规定。该《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五保对象的个人财产,其本人可以继续使用,但是不得自行处分;其需要代管的财产,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管。”第十九条规定“五保对象死亡后,其遗产归所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有五保供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处理。”2000年6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21次会议通过的法释(2000)2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处理农村五保对象遗产问题的批复》中也明确规定“农村五保对象死亡后,其遗产按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有关规定处理。”这一司法解释修改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5条的规定。根据上述司法解释,农村五保户死亡后的遗产只能依据五保供养协议的规定或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五保户生前与所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五保供养协议的性质属于遗赠扶养协议。因此对于五保户死亡后供养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持五保供养协议向相关部门(实践中基本上是五保户生前留有的存款银行)要求获得五保户遗产是有法律依据的,问题在于相关部门对五保供养协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是不容易判断的,他们不会轻易接受该五保供养协议。而该集体经济组织往往不会为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却向公证机构寻求解决之道。
实践中公证机构接到了这样的公证申请后如何处理呢?我个人认为,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五保户生前签订的五保供养协议且经过公证的,公证机构可以建议供养人直接到有关部门使用即可;对于有供养协议但未经过公证的,供养人持该协议要求公证机构给予公证证明的,公证机构在确认该协议属实且有证据证明供养人对五保户生前尽了协议规定的供养义务的,公证机构可以依据该协议证明供养人受赠五保户遗产的权利;对于没有签订五保供养协议的,供养人要求公证机构出具相关公证证明的,司法部对此无相关规定,公证机构能否为供养人办理相关公证证明呢?我个人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办理的。首先,要有证据证明集体经济组织对五保户生前进行了供养的事实客观存在且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均对该供养事实确认无异议;其次,五保户确无近亲属或虽然有近亲属但其对五保户生前受供养的事实予以确认,并对五保户的遗产归供养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异议。
公证机构如何证明供养人的受遗赠的权利呢?我个人认为可以参照遗赠要素式公证书格式来出具,对该格式中某些不适当的内容和要素进行删改,保留基本框架和要素。对于有供养协议的,可考虑将其复印件作为公证书的附件装订在公证书后。2、2006年1月11日国务院第12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称新《条例》),新《条例》与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称旧《条例》)相比,在五保供养资金来源上做出了重大改变,即将旧《条例》中五保供养资金“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改为“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同时新《条例》没有将旧《条例》中的第十八条、十九条关于五保户财产和遗产的处理的内容列入。新《条例》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国家对农村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自1999年我国开始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消了“村提留”和“乡统筹”,随后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乡、村两级组织的财政困难,用于供养五保户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无力供养五保户。面对这一形势,新《条例》规定将五保供养资金改为从地方政府财政中安排,无疑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一大进步。随着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渠道的变化,五保户遗产的处理也随之发生改变,其遗产公证的内容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再享有五保户遗产的受遗赠权。那么,现时农村五保户的遗产如何处理呢?对于由地方财政资金供养的五保户遗产,应依据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来处理。遵循遗嘱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处理五保户的遗产。五保户生前立有遗嘱的按遗嘱处理,生前未立遗嘱的,其近亲属中符合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可以申请继承。如五保户生前未立遗嘱且又无符合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则其遗产归国家所有。
对于新《条例》实施后的五保户遗产的公证问题,可以按遗嘱继承(含遗赠)、法定继承公证两类情况来处理。三、五保户遗产公证应把握的几点原则
1、应严格审查五保供养资金的来源,确保公证证明的准确性、合法性。
对于要求继承或受赠五保户遗产的公证申请,公证机构应仔细审查五保户生前被供养的资金来源。对于其生前是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供养的,公证机构依据供养协议和供养事实可为其办理受赠公证。如五保户生前立有遗嘱将自己的财产指定其近亲属继承或供养他的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受遗赠的,公证处不宜受理此类公证申请。对于五保供养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五保户的遗产则应依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处理。有遗嘱按遗嘱规定办理遗嘱继承或受遗赠公证,无遗嘱但五保户有符合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按法定继承办理。如无合法的继承人的,则其遗产应归国家所有。如五保户生前既有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供养又有被地方财政资金供养的,应在五保户遗产中将集体经济组织供养所花费资金先行扣除,仍有结余的按继承法的规定办理继承权或受赠公证。
2、注意准确把握不同情况下五保户遗产公证事项的性质
五保户生前完全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供养的,五保户与供养他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是遗赠扶养关系,公证证明切不可采用证明继承权的方式。五保户生前完全是由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供养的,则其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无权要求获得五保户遗产。但该遗产也不一定就归国家所有。因为国家财政提供资金供养五保户只是国家对农村特定的困难人群提供的社会保障,其性质与国家为城镇特定的困难人群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并无二异,所以应按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办理五保户遗产的相关公证。
3、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五保户的近亲属之间对五保户遗产处理有争议的应拒绝受理
由于我国对农村五保户供养体制的改革步伐较大,新旧《条例》的内容变化大,同时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因此对农村五保户的供养方式及供养资金的来源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对五保户的供养可能是多种形式并存。这就可能为五保户的遗产处理埋下矛盾的种子,对五保户生前尽了供养义务的人和五保户的近亲属之间可能会为五保户的遗产归属发生争议。公证机构对于此类有争议的五保户遗产公证申请要持慎重态度,如无法获得确凿的证据材料、无法对五保户生前被供养的资金来源做出准确的判断,则不宜受理此类遗产公证申请,应建议申请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江西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
(省政府令第165号,已经2008年1月11日第69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第一条 为了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正常生活;
(二)财政供养为主;
(三)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
(四)公开、公平、公正。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领导,不断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条件,提高供养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财政、发展改革、审计、统计、卫生、教育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相关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审核上报和供养服务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申请受理、民主评议、公告、上报和日常生活照料工作。第五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捐助敬老院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六条 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申请程序和审批期限,依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七条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停止其农村五保供养待遇,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一)重新获得稳定生活来源的;
(二)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且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具有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
(三)年满16周岁,已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且有劳动能力的。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丧葬事宜办理完毕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停止其农村五保供养待遇,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第八条 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第九条 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从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中为其缴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需的费用。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费用,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中按规定报销后,个人承担部分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畴内按规定给予补助,不足部分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支出。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就医,公办医疗机构和其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对其中的门诊患者免收普通挂号费、肌肉注射费和小换药手续费,对其中的住院患者减半收取“三大常规”检查费、胸片检查费、普通床位费和三级护理费。
第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的丧葬事宜,集中供养的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负责办理,分散供养的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其委托的村民负责办理。丧葬费用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2个月供养标准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核销。
第十一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其就读的中小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对其实行费用减免并提供相关补助;其他必要的费用,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支出,保障其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考取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或者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其纳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予以资助。
第十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价格等部门拟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设区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不低于省人民政府确定的标准,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其中,县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须先经设区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列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
福利彩票公益金、无明确捐赠意向的社会捐赠资金,可以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
第十四条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同级民政部门审批确定的名单按月足额拨付,其中集中供养的,将资金直接拨付给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分散供养的,通过金融机构将资金直接拨付给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第十五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集中供养形式或者分散供养形式。鼓励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选择集中供养形式。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其委托的村民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资金、项目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按照当地农业人口和乡镇分布等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现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乡镇闲置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新建、改建和扩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第十七条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民政部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
第十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实行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工作人员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对财务收支、生产经营、膳食安排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代表人数不得少于管理委员会成员总数的二分之一。
第十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山林、水面等生产资料开展农副业生产,以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条件。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产给予必要的扶持;农业、渔业、畜牧兽医、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二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守治安、消防、卫生、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安全保障、环境卫生、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服务管理制度,向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养服务,并接受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第二十二条 民政部门应当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第二十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应当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四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对其合法的私有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收益归其本人所有。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的遗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遗赠抚养协议是怎么回事,五保户的遗产如何处理
遗赠抚养协议是怎么回事?“五保户”的遗产怎么处理?
根据《继承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公民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扶养人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公民可以与集体所有制组织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集体所有制组织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可见,接受遗赠抚养协议的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组织,不过当事人之间必须存在法定抚养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继承法意见》第五十五条的规定:“集体组织对 “ 五保户 ” 实行 “ 五保 ” 时,双方有扶养协议的,按协议处理;没有扶养协议,死者有遗嘱继承人或法定继承人要求继承的,按遗嘱继承或法定继承处理,但集体组织有权要求扣回 “ 五保 ” 费用。根据《继承法意见》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扶养人或集体组织与公民订有遗赠扶养协议,扶养人或集体组织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致协议解除的,不能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其支付的供养费用一般不予补偿;遗赠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致协议解除的,则应偿还扶养人或集体组织已支付的供养费用。
第三篇:农村五保户申请书
尊敬的民政办:
本人xxx,农业户口,今年64岁,务农为生,无正式职业,现居住在xxxxxxx。本人父母双亡,终身未婚,无儿无女,独自一人居住和生活。去年被诊断出患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别于去年底和今年初两次入住人民医院进行保守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于今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后出院回家卧床休养,靠年迈的哥嫂照顾饮食起居。最近又不幸患上骨结核病,随着病情加重,大小便失禁,体重骤降,无法进食,高烧、呕吐不止,生命垂危,不得已再次入院治疗。经医生诊断,此病需长期服药治疗并难以恢复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后续治疗费用无法估计。
由于本人一直以务农、打散工和低保费为生,无稳定收入来源,生活极其清贫,加上一年多来患重病已经使我完全丧失了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今后生活难以为继,陷入绝境。
第四篇:张贵成农村五保户申请书
农村五保户申请书
尊敬的民政办:
本人***(身份证号:1501221),农业户口,家住自然村,出生于1956年,今年61周岁,务农为生,无正式职业。因风湿性关节炎等不名原因病,全身肌肉疼痛,不能下地,常年在炕上坐着,全靠大量止疼药维持,已基本不能行动(因贫困一直以来未去医院看过病,更住不起医院),饮食起居很难自理,生活极其艰难,至今未婚,无儿无女,独自生活。前几年,一对智障母子到我村乞讨要饭,我看其可怜,将其收留,因此生活更加艰难,现如今我的饮食起居还全依靠这对智障母子照顾。
由于本人无稳定收入来源,无儿无女,生活极其清贫,加上自己有多种疾病,已经丧失了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今后生活难以为继,陷入绝境。因此现恳请民政部门考虑到我的实际困难,准予我申请农村“五保户”为盼!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17年7月25日
第五篇: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及申报程序
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及申报程序 农村五保户供养
1、申请人具备的条件
(1)无儿无女无依无靠,年满60周岁以上的孤老人;
(2)已丧失父母,无法定抚养人的年满16周岁以下的孤儿;
(3)残疾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抚养、扶养的人。
2、申请程序及所需要递交的资料
(1)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2)因年幼或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表为其提出书面申请;
(3)经过村民委员会评议,对符合五保对象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示7天;
(4)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镇民政办;
(5)镇民政办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及有关材料报县民政局审批。
农村五保户办理程序
1、农村五保户对象必须是无儿无女,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本镇农业人口。
2、个人申请。应当由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本人因年幼或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可以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
3、村民委员会进行民主评议。村委会成员应当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在本村范围内公示,公示时间为5—7天,同时做好有关的会议记录,公示无异议的,将相关手续报镇民政办公室。
4、镇民政办公室应当在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报送县民政局社会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