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1——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实施仪器设备内部校准的必要性与实施

时间:2019-05-13 16:4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修改1——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实施仪器设备内部校准的必要性与实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修改1——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实施仪器设备内部校准的必要性与实施》。

第一篇:修改1——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实施仪器设备内部校准的必要性与实施

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实施仪器设备内部校准的必要性与实施

【摘要】临床所用医疗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对患者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医学界对各医疗设备的校准并不完善,依旧存在许多疏漏,这就体现了对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实施仪器设备内部校准的必要性。也正因此,如何有效实施设备内部校准成了医学界新的研究方向之一。

【关键词】医疗器械检测机构;仪器设备内部校准;必要性;实施 前言

虽然各医疗器械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已得到很大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但近年来因对医疗设备检测的忽视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却层出不穷,使得临床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是以,对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实施仪器设备内部校准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就于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开展仪器设备内部校准工作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进行探究,现总结如下。

一、设备内部校准相关概念

医学界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装置所指示的标准量值称为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实施仪器设备内部校准,其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适用性以及多样性。内部校准活动具体是指医疗器械所有者对强制性检测目录之外的所有设备自主进行检测的内部活动。科学性的计量标准是开展内部校准实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检测者应在确保各方面检测要求达到相关规定标准时才可对仪器进行检验。该方式主要适用于对各医疗设备全方面性能的检测工作。

二、实施设备内部校准的必要性 1.优化内部管理节约成本

检验设备随着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而发展,但在相当一部分临床常用的医疗设备中,现有的计量设备和技术使得当地各计量部门有心无力。倘若将这些设备送至生产厂家或其他地方进行检验校准,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校准费用,同时还耽误被检验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如果某设备急需用于临床治疗,但其恰好已被运送至外地进行校准,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耽误患者的病情,增加其生命风险。此外,若设备在邮寄过程中保管不妥当则容易对其综合性能造成一定的破坏,又进一步加大了设备的管理成本,这便体现出了设备内部校准实施的必要性。2.国家尚未发布校准规范

医疗器械随科学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多样化,尽管针对性的设备检验仪器亦在不断完善,但国家对某些多参数仪器等设备却依旧未发布针对性的校准规范,而些设备的量值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追溯至国际单位制,是以就该类设备开展内部校准活动很有必要。[1]3.便于校准大型医疗设备

虽说大型医疗设备的计量单位存在一定的校准能力,但因其外形过大、质量过重导致不便于搬迁和拆卸,同时又因计量业务繁重,使得校准工作人员不愿上门服务,导致设备检测工作无法进行。此时,医院工作人员可自行组织内部工作人员对该类设备进行探究,同专家进行探讨,制定并实施内部校准方案。4.确保玻璃量器的完好性

玻璃制品易碎易损,倘若将其运送至其他地区进行检测,难以保证玻璃量器在整个过程中的完整性,为后续的各项相关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是以医院内部人员应自行组织校准小组根据相关规定对该类设备进行校准。5.持续稳定控制租赁设备

应医院检测设备的各方面需求,市场化检验设备应运而生。为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各设备检测机构顺应客观要求互相合作,使得大量闲置的检测设备以租赁的方式不断实现自身的使用价值。但租赁设备这一方式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更有科学研究表明内部校准才是检验设备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方法。

三、设备内部校准实施内容 1.满足设备内部校准实施的必备条件

实施设备内部校准首先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于设备管理相关文件中应明确设备内部校准的具体程序和具体要求;②必须保证医疗器械检测设备的各方面均满足内部校准的客观要求,尤其要保证设备检测室环境的优良性;③医院内部应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明确个人岗位责任;④设备检测室应就每个被检测设备监理针对性的校准档案,并妥善保管,以便其他部门使用。各类输液器、注射器、避孕套以及药品包装材料的相关设备(样品)等为本单位内部校准的主要范围。2.确定内部校准周期并按时予以实施

设备内部检测室对各医疗器械的检测周期应由相关工作人员依实际情况而定,各医疗设备的检测条件、设备当前的使用情况、设备当前的综合性能等是检测工作人员必须考虑到的多种因素。当内部校准工作人员对各类设备如药品包装用复合膜的透氧透湿设备等进行校准后,还应以不同的方式对个设备校准周期进行探究总结。3.制定科学性的内部校准方法和方案

国家相关部门的设备检测和校准规范是制定内部校准方案的首要依据。“因物而异,因地而异[4-5]

[3][2]”,所有的内部校准相关文件的设定均应以设备检测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并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且必须专家论证以及技术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是以本单位应就注射器等相关设备的内部校准工作制定出科学性的内部校准方法和方案。4.全面性分析和使用内部校准结果

注射器、输液器等属于临床治疗常用物品,是以对其进行内部校准很有必要。同时,对该类设备校准完毕后,应出具相应的校准文件,其中必须包括该类设备在校准中出现的问题及表示整个仪器综合性能的数据和最终校准结果,为仪器后期的检修和保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四、天平期间校准 1.校准内容

由本单位校准工作人员对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设备进行天平期间校准。2.校准器具及被校准用品

本次校准工作所需器具:示值数为200g的电子天平,核查点为100g,其他示值数电子天平的核查点均为200g。被校准设备:药品包装材料及外科手套、注射器等。3.校准方式

①接通天平电源,调整其水平状态;②按天平说明书的指示进行预热;③于天平托盘分别放入100g或200g的砝码和需校准设备,且读取并记录天平此时的稳定显示值;④进行两次以上校准操作,对所得核查值进行对比分析,若两次所得值差异较大,则应再调整天平后重新核查(校准);⑤对所有设备的校准结果进行记录后做好整理工作,以便后期核对。4.校准结果

由工作人员按医学相关规定对设备校准结果进行科学性和客观性分析处理。结论

设备内部校准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因此在开展相应工作前一定要先综合性考虑所有影响该工作的因素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求检测室与管理室统一战线,以为内部校准工作的进行提供有力保障。【参考文献】

[1]余萍.医疗器械检测实验室量值溯源工作探讨[J].中国药事,2013,27(02):152-154.[2]沈晖,王越,刘万良,等.四川省疾控机构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1):162-164.[3]邵芹.浅谈GSP与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J].中国处方药,2016,14(11):12-13.[4]彭庆桃.医疗设备维护及售后解决方案[J].医疗装备,2016,29(21):42-43.[5]徐可伟,吴向阳,张方林.医疗设备临床使用管理[J].医疗装备,2016,29(21):61-62.

第二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及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必要性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必要性

一、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

(一)内部控制

1992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构架》即著名的“COSO报告”,开创内部控制的新纪元。COSO报告中,对内部控制下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2008年6月28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配套实施指引。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如下: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施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一)是企业跟随时代潮流、提升经营效率的客观需要

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企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健全与完善起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重点要保证企业各部门与单位间的权责明确。为了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管理经营效益,应该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治理机制,确保企业监督控制工作的有效执行。而内部控制制度

就是为了保障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率而存在的,它能够促进企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保障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企业想要实现自己的管理经营目标,仅靠单独几个部门的努力与配合是不够的,它需要企业从上至下的全面协调与合作。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以企业上下的总体配合为基础与前提来发挥作用的,内部控制包含有一系列的会计、审计、业务部门的制度及其规划,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经营的方方面面当中,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将内部的各个部门进行连接,使其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从而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先进、科学的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伴随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企业风险也在逐渐加剧,而应对风险最好的措施就是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与措施,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率,从而保障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是确保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与经营决策可以顺利执行的需要

一套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监督企业内部各部门与环节的经营活动,从而发挥出较好的控制作用,能够促进企业的各项决策方针的顺利实施。企业内部制定出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贯彻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与前提。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管理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与纠正,从而促进各项规章制度与经营决策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四)是提供真实、有效、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需要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可靠性一直是企业内部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它是企业进行一切管理经营决策的前提与基础,在企业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岗位轮换、职务分离等方法与手段能够对会计信息的采集、记录、归类、汇总等过程实现全面的监督与控制,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保障会计信息能够有效、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

状况。

(五)是企业进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现如今,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加剧。企业想要不断地发展与壮大,就必须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与防范。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促进企业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等工作,加强企业对自身薄弱环节的有效控制,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是保证企业财产安全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定期盘点、限制接近、财产保险、记录保护等一系列的手段与方法,能够对企业财产的采购、验收、计量、仓储等诸多环节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监控,从而保障了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防止浪费行为的发生。

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我国审计行业面向现代审计方向日益发展的今天。审计种类大部分为对企业经营状况及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等方面的审计。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审计比较少。事实上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定义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以内部控制为对象,在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决定抽查会计资料的内容、范围和程序,据以进行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制度产生的结果作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它不仅减少了审计的风险性,而且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故被许多国家确定为审计标准。

(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内容

内部控制制度审汁重点要放在对于制度内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旨在发现制度中控制的薄弱环节。在进行审计时,往往应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内容进行,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各项管理制度之中。1.责任控制制度:2.内部牵制制度;3.会计控制制度;4.经营方面各个循环系统的控制制度;5.财产、凭单管理制度。

(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企业内控制度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内控制度的审

查、分析和测试,研究和评价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其做出签定。其主要方法有: 1.了解内部控制制度

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定手段,了解被审计单位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情况。通过查阅有关规章制度、方针及政策等文件;查看组织机构系统图;询问有关人员:进行实地观察;查阅前期审计报告或审计工作底稿等手段来实现。

2.实施控制测试程序,证实有关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效果。

通常在了解内控的程序实施完毕之后,除非存在某些可以使控制得到一贯运行的自动化控制,否则仅仅通过对内控制度的了解程序并不能够代替对控制进行有效的测试程序。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及穿行测试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实施控制测试。应当注意一点,审计人员在了解内部控制后,只有当对那些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而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工作量大于控制测试的工作量时.控制测试才是必要的和经济的。否则,应当直接进入到实质性测试程序。

3.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实质性测试是指审计人员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其测试的重点是验证现行内部控制下产生的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合法性。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实物盘点、向第三者询证、复核,详细检查、分析性复核等。由于审计人员对错报风险的评估存在主观判断性,并且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对被审计单位所有各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四)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审汁的工作量将越来越重,以评价内控制度为基础的审计可以克服详查或大量抽查浪费人力和时间的不足,它不仅能提高审计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审计质量,达到深化审计监督的目的。2.有助于突出审计重点

通过内控制度审计,审计人员就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可信赖程度,有利于从薄弱环节入手,有效而迅速地明确审计重点和方向,既保证了审计

工作的质量,又减少了审计工作量。3.有助于完善内控制度

对内控制度审计,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合理、有效。在内控制度中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被审计单位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堵塞漏洞,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做到防查结合,以防为主,达到抓标治本的目的。4.有助于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

制度基础审计将审计的重点放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完整性及严格的执行程序上。变事后审计为事前防范,有利于做到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可避免给企业造成损失。5.有利于审计工作顺利、高效地进行

目前财经违纪违规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是有些单位不认真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造成的。加强内控制度审计。可以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执法的自觉性,因而也就减少了审计的工作量。所以,制度的健全完善也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高效地进行。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种类,具有完整的审计程序。它可以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找出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从而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改善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对企业进行内控制度审计是必要及重要的。随着人们对内部管理重视程度地不断提高,会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新的认识,我们应以这种理论为指导。在当前的真实性审计实务中,自觉、充分运用这种先进、科学的审计手段,使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工作向更为完善和健全的程序方面发展,最终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保驾护航。

第三篇:星子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实施意见

星人社字[2011]4号

星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星子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实施意见》的通知

局属各经办机构:

为了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管理与监督,提高内控执行力,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根据劳动保障部印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了《星子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社会保险机构各项业务、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提高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维护参保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内部控制的各项内容规范、统一,符合国家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要求。

(二)完整性。各项业务管理行为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和监督制约。所有部门、岗位和人员,所有业务项目和操作环节都在内部控制的范围内。

(三)制衡性。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上确保各部门和岗位权责分明、相互制约,通过有效的相互制衡措施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点。

(四)有效性。在岗位、部门和单位三级内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内控程序,保障内控管理的有效执行。

(五)适应性。各项具体工作制度和流程都应与管理服务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适应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变化。

第六条 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各部门、岗位及人员的权限和责任,确保各部门、岗位及人员在授权批准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第七条 内部控制主要由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内容组成。

第八条 社会保险机构应按照分工合理、职责明确、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设置内部组织机构。内部机构和岗位的设置既要防范和化解管理风险,又要保证经办工作效率。

第九条 社会保险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组织决策控制制度。对内部机构、岗位设置、决策程序、法人授权等做出规定,建立科学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高效严谨的业务规程,健全有效的监督体系。

第十条 社保机构应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每个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分工,编制岗位说明书,对岗位设置与职责、人员调配与使用、干部培训、考核与奖惩做出规定。严格划分内部的各个不相容岗位,确保不相容岗位人员相互分离;对重要岗位实行任职回避制度;对业务主管、分支机构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

第十一条 社保机构应建立明确的领导授权控制制度,对授权范围、权力监督、定期轮岗、离任审计等内容做出规定。

第十二条 社保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内控考评制度。制定针对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对业务风险控制情况组织考核评价,对违反内控规定的行为进行纠正处罚。

(一)征缴部门对参保单位和个人申报的社会保险费基数的审核和复核;

(二)参保单位和个人信息变动的审核和复核;

(三)参保单位和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台账的管理;

(四)重点费源的调查、核查和监控;

(五)企业欠费核销及滞纳金减免的审核和报批;

(六)征缴人员的现金接触;

(七)缴费单位诚信等级的评定和欠费单位的公开披露。

第十八条 实行个人帐户管理的社会保险项目,社会保险机构应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一个终身不变的个人帐户,并加强对个人帐户的管理。个人账户管理业务内部控制的重点:

(一)个人账户台账的管理;

(二)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记录的个人账户余额的定期对账;

(三)个人帐户计息和结转;

(四)个人账户基金年末余额的告知和与参保人员的核对;

(五)个人账户转移和继承业务的原始资料真伪辨别。

第十九条 加强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资料、档案的审核,防止发生虚报、冒领或少付、漏付社会保险待遇。待遇审核和支付业务的内部控制重点:

制度,完善管理机制。财会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取得会计资格证书,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会计制度,遵守职业道德。

第二十四条 社会保险机构应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依法建帐,按照不同险种分帐核算,各险种之间、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不得相互挤占。合理运用会计方法对发生的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记账依据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合法有效,更正会计记录应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并记录在案。

第二十五条 财务部门应建立分工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范围,严格划分不相容岗位,相关人员相互制约和监督,不得由一人办理基金业务的全过程。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录工作。会计人员轮岗或调离时,必须严格履行交接手续。

第二十六条 财务部门应当对基金收支和管理工作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规定涉及基金管理工作的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权限、程序、责任和控制措施。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和人员办理基金财会业务或直接接触基金。

第二十七条 财务部门应加强对与基金相关的票据和印鉴的管理。明确票据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

并定期修改。超级用户的密码(口令)应有专人管理,使用和修改密码(口令)应有严格的控制措施。

第三十三条 信息技术部门应建立电子信息数据的备份恢复制度,采取多介质备份和重要数据异地保存、远程备份等措施,防范出现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重要资料和数据丢失的风险,确保数据安全。

第三十四条 建立业务数据录入修改内部监督控制办法。业务数据的录入应手续齐全,数据修改应由业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主管领导批准后方能进行,数据修改应留痕备份。系统管理人员不得擅自修改业务数据。

第三十五条 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反馈制度。对业务数据等信息管理、交流和反馈做出明确规定,确保管理层及时了解各项业务的办理情况。

第三十六条 加强网络和计算机病毒防护,保障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网络,对于涉密信息需要在网上传输的应进行加密处理。

第三十七条 建立机房和相关设备的管理制度。做好防火、防尘、防水、防磁、防雷击等工作,落实定期维护、故障处理、安全值班和出入登记等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要制定社会保险业务信息安全防范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修订、演练,避免因电子设备、通讯、电力、业务处理系统等

1出评价。对内部控制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主要领导,并提出整改意见。

第四十三条 稽核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审计的有关具体事项,并对中介机构的审计结论进行审核和确认。

第四十四条 各部门、岗位和业务环节应建立责任人差错追究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制约。

第四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上级社会保险机构应加强对社会保险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评价活动。内部控制评价的步骤为制定评价方案,开展评价活动,提出评价意见,反馈评价结果。

第四十六条 建立健全内控考评机制。劳动保障部门应每年统一组织一次内控考评工作。内控考评采取本级自评、上一级考评的形式进行。考评时限为上。考评内容:

(一)单位领导是否重视内控建设。包括单位领导对内控建设的关注和要求,建立有利于控制风险的组织架构等内容。

(二)社会保险机构是否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按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

(三)各项业务是否严格按照业务操作规程办理,岗位

第四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摘要:退耕还林是我国国务院针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做出的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工程。笔者就当前我国退耕还林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并重新强调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必要性;可行性

要改善我国农业事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继续退耕还林工作是必须继续进行的,随着我国杂交水稻和种植技术的发展,退耕还林的做法并不会对我国的粮食储备造成影响,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允许了退耕还林政策的全面推行。

一、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

1、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对治理水土问题的必要性。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同耕地的过度开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增加土地深林植被覆盖率是最根本的途径。同时,退耕还林也是一项减少土壤流失和质变的措施,是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良策。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是长江、黄河流经省份,由于过度开垦导致植被覆盖程度严重不足,土地自身的锁水能力大大减少,而土壤流失的速度大大增加了。并且,过度开垦的耕地大部分为不适宜耕种的陡坡或者生态脆弱土质,所以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工作仍然是必要的。

2、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对于解决气候问题的必要性。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除了对治理我国土壤问题具有非凡意义之外,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一项长远措施。随着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问题越发严重,通过退耕还林重建我国生态环境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对于气候问题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意义深远。同时,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几度实施,我国可造林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如何在土地质量较差的区域实施退耕还林的造林工程,成为新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退耕还林面积的加大,深林覆盖率正在稳步回升,对于碳的转换率逐步增加。逐渐减少了由于经济建设对于气候的影响和隐患。

3、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利无弊。

围绕退耕还林政策,阻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主要压力是退耕还林工作对于我国农业产值的影响和粮食储备的问题。对此,我们要从几个方面重新认识退耕还林工作对于我国粮食问题的影响。

首先,从退耕还林的耕地面积上讲,我国几次退耕还林工作的进行,涉及的耕地面积的确很大,但是针对粮食的产量而言,耕地面积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并且,根据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思想,大部分用于造林的耕地多为过分开垦的地产耕地,这些耕地或是陡坡地区,或是生态脆弱地区或是土地沙化严重地区。自身的粮食产值极低,同亩的粮食产量甚至不及一般耕地的十分之二三。所以实施退耕还林的耕地面积与实际对粮食产收的并未产生过激影响。

同时,退耕还林对于自然灾害和气候问题的防护能力大大提升。由于退耕还林的成效,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并且对于洪涝灾害的抵抗能力逐步增加,这对于保证我国粮食产收的意义非凡。所以,针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对于我国粮食产收的影响已经达成了共识。既是,退耕混林工作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同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甚微,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有利条件

经过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一度开展,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自2007年退耕还林工作的一度暂停,我国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相关问题和成效进行了整理合反思。通过这几年我国粮食产收的统计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退耕还林对于我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讨论,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空间仍然很大

1、继续退耕还林的群众基础

由于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效正在逐渐显露出来,经历过退耕还林的人民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意义和效果感受深刻,认识清晰。特别是我国生态问题严重的地区,通过退耕还林遏制并且逐步改善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结构。解决了困扰几代人的自然灾害。可以说,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得退耕还林工作覆盖地区内的亿万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人民群众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配合程度高、工作内容和流程熟悉,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难度减少。

2、继续退耕还林工作的物质基础

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迅速,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提升,财政收入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代表着推行退耕还林工作时,党和国家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大提升了,良好的经济状况,使得我国完全有能力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

3、继续退耕还林的工作基础

在我国首次实施退耕还林工作以后,针对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此国务院特别出台了数个相关文件,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继续实施的相关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有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划。同时,鼓励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实际状况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由于管理方式、实施经验和方法的丰富和完善。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提供了工作基础。

三、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工作重心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在坚持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工作的重心和内容要作出相关的调整。首先退耕还林的工作成效和意义已经逐步实现,退耕还林工作的推行力度大大提升了,为此,对于一些经济政策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加大退耕还林土地的记录和审核工作,强调工程的质量而非数量。各地区针对退耕还林的实际需求,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减少为了获得政策补偿和经济支持导致的盲目圈地行为。继续推行退耕还林工作,对于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结: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我国相关部门的反复讨论同我国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工作优势分析,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可行性很高。为此,继续退耕还林工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张顺成.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勉县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15).[2] 薛永和,霍保林.浅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 2011,(09).[3] 刘晓光,陈文君.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 2011,(05).[4] 薛永和,霍保林.浅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 2011,(09).

第五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构建与实施研究

吕俊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财务与资产管理中心 200071)【摘要】文章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印发为契机,分析了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构建与实施的深层次原因,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提出了国家应引入竞争机制,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革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生态 法人治理结构 国家投入 预算管理

一、引言 目前,内部控制理论已发展到整体框架阶段,研究表明,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有效构建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尤其是公司治理结构如果出现问题,往往会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甚至破产。从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控制的实践来看,吸收了coso 框架和sox 法案中内部控制合理内核建立起来的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保证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完整、可靠、正确、一致和及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借鉴企业和国际经验,相对于企业而言,我国事业单位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来看,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加以实施,对事业单位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目前,事业单位囿于体制机制等因素,往往在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先天不足”,内部控制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内部控制建设流于形式,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因此,本文将分析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构建与实施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制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构建与实施的深层次原因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构建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但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意识不强、领导重视不够、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等问题,制约了这一目的的有效实现,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1.庞大而无处不在的国有事业单位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阻碍了非国有服务部门的出现,造成在公共服务领域事业单位因缺少外部竞争压力,而忽视内部管理和服务绩效的改善,从而制约内部控制的有效构建与实施。根据《中国会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 年年底,全国纳入决算汇编的各类事业单位共65.7 万户。其中:独立核算事业单位49.8 万户,职工总数3 035.5 万人。大多数事业单位建立的目的是提供公共服务。迄今为止,在我国,非国有部门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参与还相当有限,这使得事业单位缺少外部竞争压力来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2.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健全和完善,制约内部控制有效构建和实施。由于政事不分,政府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客观上造成事业单位变相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和“应声虫”,也养成了事业单位“无事靠政府、有事找政府”的思想惯性和行为惰性,使得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不完善,制约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构建与实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层为履行诸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法人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遵循相互牵制和相互制衡的原则。按照coso 报告所提供的内部控制的概念和标准,内部控制的控制点主要集中于单位的会计核算系统和业务执行系统,内部控制并不能约束最高管理当局本身。而最高管理当局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恰恰是治理结构的关键所在。离开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就没有完整性;同样,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支撑,法人治理结构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目标也就无法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保障。因此,事业单位要构建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必须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3.在预算管理上,目前事业单位普遍依附于政府财政预算管理而编制执行的事业单位“依附型”预算,造成事业单位财务运行动力机制缺乏,预算管理缺乏自主性和管理上的创新性,制约内部控制有效构建和实施。财务运行动力机制是指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将社会需求和事业单位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动力传递通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各种利益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运行体系和制度。而事业单位在“依附型预算”的管理模式下,其财政补助经费被国家财政管理部门按照“人员+ 公用+ 专项”的形式进行了严格限定,各块经费之间不允许调剂使用。这种模式体现了国家预算资金分配部门的意志,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预算资金用于社会公益事务和公益服务领域,但客观上限制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自主性和管理独创性,忽视了单个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经费中“人员、公用和专项经费”比例的个性特征,造成事业单位因体制机制原因挪用专项经费弥补人员经费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大量财政性资金的“专项化”也导致基层事业单位浪费现象严重和寻租盛行,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内部控制建设常常流于形式。4.国家在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投入力度的同时,仍存在着对公益事业投入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此造成一些事业单位因经费不够而产生强烈的“创收冲动”,使得某些本应由“国家付费”为主的公益事业,变成由“个人付费”为主。这种因国家财政投入不足造成的“乱收费”现象,扰乱了正常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秩序,制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构建与实施。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事业单位改革方面采取了广泛的措施,也就是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或者人们常说的“推向市场”,改革的核心是因国家财力有限而削减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拨款,迫使事业单位为了生存而自创收入。改革虽然引入了市场激励机制,提高了事业单位的效率,但事业单位强烈的创收积极性,也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后果。由于“重创收”使得事业单位在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方面积极性不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了公共服务质量恶化、公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人们享受服务的机会不均等、低收入弱势群体承担了相对过多过重的费用负担等不公平现象,使事业单位偏离了公益服务的本来目标,制约内部控制的有效构建与实施。

三、建议与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事业单位要构建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进一步加大国家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革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增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动性和创新性。1.国家要营造有利于非国有部门公平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积极培育由国有和非国有机构组成的良好的、高度开放和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领域生态环境,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造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内生动力机制”,促进国有事业单位绩效的不断提高和改善。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主要有三类:竞争关系、互利关系、捕食者—被捕食者关系。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越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竞争关系的群落成员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不能完全同质,这是系统达到均衡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由体制机制原因造成的我国公共服务部门由国有机构垄断的局面,破坏了公益服务领域的生态平衡,不利于公益事业单位绩效的持续改善。因此,要让我国公益事业单位在其生态位上发展,必须对现有的资源配置模式进行改革,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国有部门公平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培育由国有和非国有机构组成的良好的、高度开放和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领域生态环境,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造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内生动力机制”,促进国有事业单位绩效的不断提高和改善。2.进一步理顺政事关系,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夯实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构建与实施的内部环境基础。法人治理机构是最重要的内部环境因素之一,事业单位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实现权力、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机构,是利用国家资金实施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由公共需要、公共政策和公共投资所共同创建和塑造。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应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公共机构更有效地提供公益服务、增进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创新等,而不是仅仅考虑如何规范和促进国家资金获得更有效地利用。同时,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必须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有效解决政府在事业单位管理上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充分考虑投资者权利和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依法维护公众监督权。3.进一步加大国家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同时改革公益事业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人员经费财政补助水平,缓解事业单位人员经费支出压力。教育、卫生、科技等公益事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服务产业,其事业发展依赖于数目多、比例高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广博高深的心灵教育和知识创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投入并不能有效替代和节省专业人员的智力投入。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高等教育等智力密集型服务机构超过半数的支出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和福利开支。而我国公益事业的国家投入情况如何呢?根据《中国会计年鉴》(2012)的统计数据,2011 年全国教育行业基本人员支出总额为7 228.26 亿元,仅占当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37.86%。而卫生行业占比更低,2011 年全国卫生行业基本人员支出总额3 587.03 亿元,仅占当年全国卫生经费总支出的22.35%,且财政性人员经费负担比例仅为31.53% ;当年财政性卫生经费投入仅占全国卫生经费总收入的28.41%。从经济学上来说,准公共产品(如高等教育)的使用者应该为其享受的服务缴纳费用,但准公共产品的收费并不是其服务的价格,而是服务成本的分担,它不应该等于成本,更不应该高于成本,否则,会偏离公益事业公平、公正的本质。因此,国家要么提供充足的公共拨款来弥补收费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要么接受因投入不足而造成的公益事业单位服务质量滑坡的现实。4.进一步改革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管理特点的“自主型预算”管理模式,增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增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自主性,能有效实现事业单位管理高层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激励相容,在“政府放权”的情况下,事业单位管理高层出于自身政治荣誉等的考虑,会重视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内部绩效。因此,政府要在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财政管理制度,加强外部监管的同时,坚持“宏观管住,微观放活”的原则,加快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现实管理需要的“自主型”预算管理机制,这是事业单位构建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参考文献 [1] 张先治, 戴文涛.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7):89-95.[2] 张国清, 李建发.美国政府机构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启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86-92.[3] 中国会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会计年鉴[m].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12.[4] 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j].社会,2012(1):1-37.[5] 何继善, 戴卫明.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6-132.[6] 詹姆斯·杜德斯达, 弗瑞斯·沃马克.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李现宗, 毕治军, 颜敏.高校预算管理转型研究[j].会计研究,2012(12):68-73.

下载修改1——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实施仪器设备内部校准的必要性与实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修改1——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实施仪器设备内部校准的必要性与实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