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河北省委1号文件解读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3 16:4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河北省委1号文件解读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河北省委1号文件解读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2012年河北省委1号文件解读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2年河北省委1号文件解读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2年01月30日 10:42:08 来源: 河北日报

2012年省委1号文件解读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2012年三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

2012年,力争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五年内实现县域经济总量倍增

2012年解决400万农村人口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到2020年,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2012年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

———摘自2012年省委1号文件

核心提示

省第八次党代会开启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新征程。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河北兴,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经济强省的持久动力,是构建和谐河北的紧迫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今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第一年,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2年省委1号文件《关于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努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坚持“城乡统筹、三化同步”方针,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建设幸福乡村,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1、着力在特色上下功夫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有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但与先进省份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外向度还不高,现代农业的特色不突出,产业结构同质性强,竞争优势不明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立足资源和比较优势,着力在特色上下功夫,重点解决好“一马车不如一麻袋、一吨不如一斤、一亩不如一分”的问题,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此,《意见》明确提出:紧紧扭住“一产抓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如何发展特色农业?

“我省将着力在布局、品种、品质、品牌、营销方式五个方面出特色。”省农业厅厅长赵国岭介绍,按照切实把结构调优、产业调特、效益调高的目标,我省正在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高端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种植面积,加大山区、沿海、坝上等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年内全省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50万亩,其中新增设施蔬菜面积50万亩,新增优质果品面积150万亩,主要畜蛋禽产品产量提高10%以上。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创建1000个省部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加快建设24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和500个蔬菜标准园,强力推进苹果、梨、核桃、红枣、板栗、葡萄、观光采摘等七大优势果品基地建设。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健全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年内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名牌农产品60个。此外,强化与京津对接与合作,打造冀产鲜活农产品直销走廊,建设北京河北名优农产品直销中心,推动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

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离不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宇介绍,我省将遵循《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高起点规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环京津区域为重点,紧紧围绕蔬菜、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每个县建成1个以上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逐步形成环京津现代农业示范带。按照培植龙头、壮大基地、带动农户的思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年内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5000亿元,产业化经营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发展农业生产,科技是关键。”省农业厅总农艺师段玲玲认为,《意见》从健全基础支撑、科技支撑、支持体系支撑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段玲玲介绍,今年我省将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力度,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推进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2、五年内实现县域经济总量倍增

县域涵盖“三农”,连接城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节点。目前,我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74.4%,而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仅为37.3%,县域经济结构不优、活力不够、实力不强的问题非常突出。为此,《意见》明确提出,组织实施县域经济腾飞计划,五年内实现县域经济总量倍增。

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农工部部长董经纬介绍,县域经济发展涉及一、二、三产,《意见》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城经济、民营经济、现代农业经济和劳务经济等四大重点领域。据了解,今年,我省将加快县城改造和扩容升级,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高综合承载和吸纳带动能力,真正把县城打造成县域产业集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人口转移居住中心。同时,着力推进劳务输出向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年内全省新转移农村劳动力力争实现100万人。

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我省将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政策支持,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同时,支持营业收入超100亿元民营企业发展,打造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做优特色产业,做强示范园区,做响农业品牌,做大龙头企业,健全支持体系。

董经纬介绍,为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机制,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抓紧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每年度都要排出全省“前三十强”和“后三十弱”县(市、区),实行分类指导,强化激励措施,通过强县带动、弱县推动,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县(市、区)明确方向、加快发展、争先进位。同时,进一步完善扩权强县和财政直管县有关政策,切实增强县域自主发展能力;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激励性财政体制和政策,不断增强困难县的财政保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举全省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省扶贫办主任扈双龙介绍,去年底,国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之后,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艰巨而长远的历史任务。为此,《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纲要,举全省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力争到2015年,全省扶贫对象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缩小发展差距。“按照重点突破、集中扶持、加速提高的要求,我省目前正在编制燕山—太行山区、黑龙港流域和环首都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扈双龙表示,今后,我们将以环首都9个贫困县为重点,把加强基础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作为突破口,着力在招商引资、培植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力争经过2至3年努力,实现整体面貌的历史性改变。在具体工作措施上,着力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积极推进产业扶贫,以特色养殖、设施蔬菜、优质果品作为支持重点,每年扶持10万个增收脱贫示范户,到2015年力争帮助列入规划的每个贫困家庭建设一项经常性增收项目,到2020年在重点县基本形成县有龙头带动、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

“今年,我省将全面启动30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计划,稳定解决20万扶贫对象的脱贫问题。同时,积极推进科技扶贫、移民扶贫、对口扶贫,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扈双龙说。

4、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表现在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流出严重,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农村发展活力依然不足。

正是基于这一重要判断和我省农村发展实际,《意见》提出,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着力推进城乡联动改革,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健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臵,切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省委农工部副部长赵金平介绍,今年,我省将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整合涉农资金和统筹城乡试点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年内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探索建设农村产权流转平台的路径和办法,年内流转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完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在具备监管条件下,争取每个县建立1个农业小额贷款公司。探索致富带头人担保、农户联保和龙头企业为农户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以及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抵押方式。创新农业保险模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探索推行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石家庄、唐山、秦皇岛3个试点市,率先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和管理体制一体化发展,冀州、任丘等12个试点县(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进行政策创新和路径探索。

记者观察

幸福乡村美好家园

“三农”工作千头万绪,每年都要突出几项重点,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大局”。对于河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而言,着力改善民生,特别是把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民生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刚刚过去的2011年,为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我省做到政策落实不折不扣、资金投入不拖不欠、各项工作不留死角,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速,从太行山下到渤海之滨,我省广大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公共服务的阳光正在普照越来越多的农民。

学有所教———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化解义务教育债务40多亿元,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质量有所提高。140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5920个农家书屋建成使用,149个县(市、区)完成数字影院建设任务。

病有所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建改建县级医院1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69个、村卫生室6680个。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200元、参合率达到95.4%。

老有所养———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71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困有所扶———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377.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20万扶贫对象实现脱贫。

一系列保障措施,让农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00元,较上年增长16%。

今年的省委1号文件从全局工作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列为首要任务,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事关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重点来抓。

省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实施“幸福乡村计划”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作为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拓展与提升,作为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着力加强“房、水、路、电、讯(邮)”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以“文、教、医、保、服”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农村民生,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省委农工部副部长、省新民居建设办公室主任赵金平介绍,今年,我省将加大农村新民居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公路互通工程,开展连村道路和村内街道硬化,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通讯通邮水平,加大农村互联网宽带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把农村义务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优先位臵,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连片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2012年在永久保留的中心村或行政村中优选1000个村,重点建设、配套提升,两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幸福乡村示范点,确保年内村村有变化,农民幸福指数年年有提高。

第二篇:2012年河北省委1号文件解读

2012年河北省委1号文件解读

2012年省委1号文件解读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2012年三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

2012年,力争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五年内实现县域经济总量倍增2012年解决400万农村人口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到 2020年,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2012年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 ——— 摘自2012年省委1号文件

核心提示

省第八次党代会开启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新征程。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河北兴,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经济强省的持久动力,是构建和谐河北的紧迫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今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第一年,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2年省委1号文件《关于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努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坚持“城乡统筹、三化同步”方针,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建设幸福乡村,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在特色上下功夫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有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但与先进省份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外向度还不高,现代农业的特色不突出,产业结构同质性强,竞争优势不明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立足资源和比较优势,着力在特色上下功夫,重点解决好“一马车不如一麻袋、一吨不如一斤、一亩不如一分”的问题,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此,《意见》明确提出:紧紧扭住“一产抓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如何发展特色农业?

“我省将着力在布局、品种、品质、品牌、营销方式五个方面出特色。”省农业厅厅长赵国岭介绍,按照切实把结构调优、产业调特、效益调高的目标,我省正在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高端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种植面积,加大山区、沿海、坝上等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年内全省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50万亩,其中新增设施蔬菜面积50万亩,新增优质果品面积150万亩,主要畜蛋禽产品产量提高10%以上。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创建1000个省部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加快建设24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和500个蔬菜标准园,强力推进苹果、梨、核桃、红枣、板栗、葡萄、观光采摘等七大优势果品基地建设。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健全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年内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名牌农产品

60个。此外,强化与京津对接与合作,打造冀产鲜活农产品直销走廊,建设北京河北名优农产品直销中心,推动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

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离不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宇介绍,我省将遵循《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高起点规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环京津区域为重点,紧紧围绕蔬菜、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每个县建成1个以上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逐步形成环京津现代农业示范带。按照培植龙头、壮大基地、带动农户的思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年内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5000亿元,产业化经营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发展农业生产,科技是关键。”省农业厅总农艺师段玲玲认为,《意见》从健全基础支撑、科技支撑、支持体系支撑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段玲玲介绍,今年我省将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力度,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推进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五年内实现县域经济总量倍增

县域涵盖“三农”,连接城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节点。目前,我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74.4%,而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仅为37.3%,县域经济结构不优、活力不够、实力不强的问题非常突出。为此,《意见》明确提出,组织实施县域经济腾飞计划,五年内实现县域经济总量倍增。

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农工部部长董经纬介绍,县域经济发展涉及一、二、三产,《意见》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城经济、民营经济、现代农业经济和劳务经济等四大重点领域。据了解,今年,我省将加快县城改造和扩容升级,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高综合承载和吸纳带动能力,真正把县城打造成县域产业集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人口转移居住中心。同时,着力推进劳务输出向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年内全省新转移农村劳动力力争实现100万人。

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我省将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政策支持,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同时,支持营业收入超 100亿元民营企业发展,打造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做优特色产业,做强示范园区,做响农业品牌,做大龙头企业,健全支持体系。

董经纬介绍,为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机制,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抓紧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每都要排出全省“前三十强”和“后三十弱”县(市、区),实行分类指导,强化激励措施,通过强县带动、弱县推动,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县(市、区)明确方向、加快发展、争先进位。同时,进一步完善扩权强县和财政直管县有关政策,切实增强县域自主发展能力;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激励性财政体制和政策,不断增强困难县的财政保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举全省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省扶贫办主任扈双龙介绍,去年底,国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之后,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艰巨而长远的历史任务。为此,《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纲要,举全省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力争到2015年,全省扶贫对象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缩小发展差距。“按照重点突破、集中扶持、加速提高的要求,我省目前正在编制燕山—太行山区、黑龙港流域和环首都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扈双龙表示,今后,我们将以环首都9个贫困县为重点,把加强基础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作为突破口,着力在招商引资、培植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力争经过2至3年努力,实现整体面貌的历史性改变。在具体工作措施上,着力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积极推进产业扶贫,以特色养殖、设施蔬菜、优质果品作为支持重点,每年扶持10万个增收脱贫示范户,到2015年力争帮助列入规划的每个贫困家庭建设一项经常性增收项目,到2020年在重点县基本形成县有龙头带动、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

“今年,我省将全面启动30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计划,稳定解决20万扶贫对象的脱贫问题。同时,积极推进科技扶贫、移民扶贫、对口扶贫,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扈双龙说。

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表现在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流出严重,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农村发展活力依然不足。

正是基于这一重要判断和我省农村发展实际,《意见》提出,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着力推进城乡联动改革,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健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切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省委农工部副部长赵金平介绍,今年,我省将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整合涉农资金和统筹城乡试点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年内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探索建设农村产权流转平台的路径和办法,年内流转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完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在具备监管条件下,争取每个县建立1个农业小额贷款公司。探索致富带头人担保、农户联保和龙头企业为农户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以及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抵押方式。创新农业保险模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探索推行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石家庄、唐山、秦皇岛3个试点市,率先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和管理体制一体化发展,冀州、任丘等12个试点县(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进行政策创新和路径探索。(河北日报记者赵红梅)

■记者观察

幸福乡村 美好家园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赵红梅)“三农”工作千头万绪,每年都要突出几项重点,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大局”。对于河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而言,着力改善民生,特别是把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民生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刚刚过去的2011年,为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我省做到政策落实不折不扣、资金投入不拖不欠、各项工作不留死角,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速,从太行山下到渤海之滨,我省广大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公共服务的阳光正在普照越来越多的农民。

学有所教———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化解义务教育债务40多亿元,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质量有所提高。140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5920个农家书屋建成使用,149个县(市、区)完成数字影院建设任务。

病有所医———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建改建县级医院1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69个、村卫生室6680个。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200元、参合率达到95.4%。老有所养———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71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困有所扶——— 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377.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20万扶贫对象实现脱贫。

一系列保障措施,让农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00元,较上年增长16%。

今年的省委1号文件从全局工作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列为首要任务,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事关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重点来抓。

省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实施“幸福乡村计划”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作为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拓展与提升,作为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着力加强“房、水、路、电、讯(邮)”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以“文、教、医、保、服”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农村民生,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省委农工部副部长、省新民居建设办公室主任赵金平介绍,今年,我省将加大农村新民居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公路互通工程,开展连村道路和村内街道硬化,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通讯通邮水平,加大农村互联网宽带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把农村义务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优先位置,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连片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2012年在永久保留的中心村或行政村中优选1000个村,重点建设、配套提升,两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幸福乡村示范点,确保年内村村有变化,农民幸福指数年年有提高。

第三篇:中央1号文件解读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全名是《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发布的第13份中央一号文件。党中央为何要连续多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文件有哪些亮点?这份文件会给农民带来哪些实惠?跟城里人有啥关系?

亮点1:用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

1月27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理念和目标,那就是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确保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新年伊始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是党中央释放的强烈信号,也是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村、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这次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特点是以“新理念”贯穿始终。通观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不是新词格外多?这些新词背后,体现的都是新理念。

亮点2: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怎么做好这篇大文章,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答案。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抓住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跃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篇涉及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大文章,当前要突出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这六项重点任务。

但是,必须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提高粮食产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务。决不能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等同于压缩粮食生产,决不能搞运动式调整,务必要保住粮食生产能力。

亮点3:下大力气补齐农村这块“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三农”发展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在决胜阶段的今后五年时间里,要时不我待,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确保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农业农村“短”在哪?最直观的“短”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上。历史形成的城乡面貌反差,虽然在这些年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象依然存在。怎么办?一号文件提出了“两个重点”,即把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当年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是从农村扩展到全国的,这次文件提出率先从建档拉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又走到了城镇前头,这就是下大气力。

农业农村的“短”,还在环境和生态上。面对有限的农业资源,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双管齐下”,对耕地和水资源坚持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

农村最短的一块短板就是脱贫。2014年农村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如果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农村还有大批贫困人口,那么小康社会的成色就会受到影响,人民群众不会满意,国际社会也会质疑。中央下了大决心,做出了大决策,就是到2020年使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为此通过一揽子重大举措,来打一场脱贫攻坚战。过去叫扶贫攻坚,现在叫脱贫攻坚,从“扶”到“脱”的一字之变,折射的是必胜的坚定信心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亮点4: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

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亮点。文件明确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个鲜丝瓜只能卖三四元钱,但丝瓜瓤可以卖到十元钱,这一价格上的跳跃得益于保健鞋垫的开发和畅销。事实上,不管是粮油肉菜蛋奶,还是其它经济作物,经过深加工都可以产生更大的附加值。为此,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支持建设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天然的农耕体验、新鲜的农家美食,对城里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

开个农副产品“淘宝店”,已经成为农村青年追求的时尚,也吸引着不少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要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同时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将会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形成“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促进农民在家乡创业就业。

推动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要使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既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融合,也能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领头羊,就必须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财政支农资金投向要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机制相联系,让农民能从财政支农资金产生的效益中共享利益。

亮点5: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源动力

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向改革要活力。农业农村发展不但要从外部寻求突破,更要从内部挖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其自身蕴含着的巨大发展潜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必须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当前,我国农业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不断加深。现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亟待改革完善。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同时,对于当前产销矛盾比较突出的玉米,提出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巩固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是硬道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要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坚持将农业作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二是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三是要大力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

第四篇:2014省委1号文件公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小编推荐)

2014省委1号文件公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发布时间:2014-02-14 来源:湖北日报 阅读次数:174 【字体: 大 中 小】 相关链接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矿业权评估报名结果及增补矿业...省国土整治局确立2014年工作要点襄阳市政府召开2014年全市增减挂钩工作视频会襄阳市局开展清理中介领域规范性文件活动中编办公布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方案

总体要求

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总目标,按照“落实政策、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思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主要目标

农业增加值增长4%,粮食增产6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工作重点

●健全农产品生产供应保障机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

2014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总目标,按照“落实政策、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思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发展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4%,粮食增产6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一、健全农产品生产供应保障机制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认真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及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突破性发展薯类生产。充分挖掘科技兴粮潜力,提高粮食单产。落实国家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统筹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骨干粮食收纳库维修改造,在主产区开展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仓储、烘干整理设施建设试点。开展粮食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机械化,主攻机插秧和油菜机收。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农机合作社。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支持国有农场、民营企业到境外进行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加强规划布局、平台建设和协调服务,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我省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2.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林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开展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强畜禽废弃物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高效化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大力推进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加快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启动10个富硒土壤开发和产业发展重点县建设。按照扩绿提质、连线成片、整县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低产林改造、血防林、长江防护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在保障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前提下,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实施江河湖泊综合整治、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重大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生态脆弱流域和区域治理步伐。开展水生态文明县市、林业生态示范县市创建活动。

3.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落实和完善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资金政策,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完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政策。抓紧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调水各项应对工作。加大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等重大工程的推进力度,开展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扩大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长效机制试点,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建立群管为主、专管为辅、专群结合的新型农田水利管护体系。

4.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和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应用型农业研究单位市场化、企业化改革。改革科技成果资产处置方式,授予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团队科技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交易服务平台,鼓励科技成果所有人以知识产权入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充分发挥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作用。加快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培养科技贸易经纪人,引导农业类知识产权进入农村综合产权市场公开交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强化种子全程可追溯管理,加快振兴现代种业。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支撑,加快推动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国有农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高校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5.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制定全省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加强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覆盖全省的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建设改造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积极扩大湖北农产品出口。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建设。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创建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加强产销衔接体系建设,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直采直销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大力开发具有旅游商品特性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继续推进“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市场检验检测和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电子商务水平,利用企业、村级综合服务社、农家店建设电子商务配送服务点。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6.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养殖、水产健康养殖等创建活动。开展专项整治,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支持标准化生产、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县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乡镇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农民享有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的具体办法。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范围,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实施办法。要充分依靠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可以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按照分级负担原则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继续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

8.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强农村地籍调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登记信息查询系统。支持部分条件成熟的县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具体措施。按照土地规划确定的用途管制要求,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价格评估体系,确定基准地价和出让最低价。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入分配制度。

9.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分配政策,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民住有所居的前提下,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今年在全省选择若干乡镇开展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试点。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建立增减挂钩指标数据库和指标交易体系,增减挂钩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在优先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可入市交易、有偿使用,指标交易取得的土地收益全额返还农村,用于挂钩项目区房屋拆迁、土地复垦和还建农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10.落实征地制度改革政策。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制定出台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办法,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建立货币安置、留地安置、就业帮扶等多渠道复合安置模式,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机制,落实“先保后征”。完善征地争议调处裁决机制,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和监督权。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1.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流转土地给予奖补。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

12.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创建示范合作社,财政扶持、金融支持政策向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倾斜。探索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具体办法。引导发展农民合作联社。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完善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增强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在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探索土地整治新模式,开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直接承担整治项目建设试点,实行以奖代补。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完善“以钱养事”机制,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范围。

13.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推进组织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稳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使之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村级服务信息化网点、庄稼医院和行业协会。

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14.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按照“多规协调”的要求,加快编制和完善县域、镇域村庄体系规划,推行以奖促治政策,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进程,完善农村公路管养体系。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和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宜居乡镇、宜居村庄”创建工作,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建立农村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加大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力度,推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和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完善以“村庄办事、村务管理、农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的示范运用,推广以手机、电脑、电视、电话等为终端的信息服务模式。

15.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适当保留并建设好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学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加大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力度,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支持和规范农村公益性普惠型幼儿园发展。继续整合资源实施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县级图书馆服务辐射到乡村,落实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政策。大力扶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推广农村低频广播。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体育活动器材进农村。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大公共卫生计生服务项目落实力度。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全面开展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和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加快构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办法。完善农村残疾人救助机制。大力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继续做好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健全扶贫开发社会动员机制,推进整村开发、产业和搬迁扶贫,提高扶贫精准度,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完善考核办法,抓紧落实重点工作。扎实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稳发展、三峡后续规划项目建设、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等工作。开展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

16.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完善城乡统一的居住登记制度,加强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探索多种形式解决进城农民工住房问题,逐步把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推广“福娃经验”,以提质扩容为重点,大力推进“四化同步”示范乡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五、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17.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增加“三农”支出。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用好产业发展基金、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省级基建投资要向“三农”倾斜。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融资担保、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办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公益设施使用权、林权、集体产权等为载体,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新机制。

18.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稳步推进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清理和归并整合涉农资金。按照“整合存量、统筹增量”的分类整合方法,清理、整合、规范现有专项,以发展规划和重大支农项目为平台、以县市为单位推动涉农资金整合。改革涉农资金项目审批制度,逐步下放省级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改革项目管理办法,加快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切实提高监管水平。盘活农业节余资金和超规定期限的结转资金,由同级预算统筹限时用于农田水利等建设。

19.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扩展乡镇服务网络。建立适应“三农”需要的专门机构和独立运营机制。强化商业金融对“三农”和县域小微型企业的服务能力,扩大县域分支机构业务授权,实施贷款资金回流工程,不断提高存贷比和涉农贷款比例,将涉农信贷投放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综合考核体系,确保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增幅。继续推进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发展和建设,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保持县域法人地位长期稳定。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级全覆盖。完善以转账电话助农取款为依托的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建设。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广订单质押农业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林权抵押贷款,做好家庭农场金融服务工作。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支持农村地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发挥支农支小作用。积极支持条件具备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类型,支持金融机构依托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延伸服务。

20.完善农业补贴和农业保险政策。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要求,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完善补贴发放方式,选择部分县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落实农民全价购买农机具按比例补贴政策。完善农村基层气象、地震防灾减灾组织体系。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不断提高主要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逐步扩大畜产品和森林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21.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新和完善组织设置,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落实乡镇干部“岗位在村(社区)、重在服务、责在连心”工作机制,推动乡镇干部工作重心下移,更好地直接联系服务农村群众。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加大从回归人员、乡土能人和大学生村宫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力度,继续做好“第一书记”选派管理工作。提升农村基层组织“一定三有”保障水平,建立村级运转经费保障和村干部待遇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用。深入开展创十星级文明户、创文明新村活动,评选表彰省级文明村镇,大力宣传农村基层干部先进典型,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村级民主评议、村干部述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开展强农惠农、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监督检查和基层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查处和纠正涉农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问题和加重农民负担行为。

22.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群众自治的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增强村民自治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功能。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服务职能。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监督机制,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地方,可开展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23.创新基层管理服务机制。按照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则,健全农村基层管理服务体系。继续办好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以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平台,逐步建立以县市区为基础、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水平,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扩大小城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推广宜昌、鄂州等地农村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经验,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服务。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群防群治模式,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重点打击农村“两抢一盗”、流窜作案等多发犯罪,充分发挥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作用,加强农村土地征用、交通事故医疗、劳资纠纷等第三方调解组织建设,就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准确把握农村改革的方向和节奏,统筹谋划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强化决策服务、统筹协调、检查督办等职能。加强“三农”综合考评,优化指标体系。加强对各类改革试验示范的指导,支持各地各部门申报国家相关的农村改革试点,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试验。扎实开展以“宣传政策、增进感情、举办实事、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大简政放权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部门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第五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版]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重大任务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三农地位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什么是“三农”问题? 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也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落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农村组织机构臃肿、税费负担沉重、市场体系滞后、人口大量过剩。其中,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村问题是保障;农业问题是基础; “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民的收入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三)指导方针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胡锦涛“两个趋向”的讲话:

“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四)重点工作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3.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4.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5.改善农村金融服务;6.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7.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8.支持农民建房;9.增加产粮大县奖励;10.建设高标准农田;11.扶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12.完善动物防疫补贴政策;13.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14.支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15.支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16.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17.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18.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19.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1.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22.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23.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24.土地流转政策;25.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26.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7.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28.完善党领导的村民自治;29.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五)实现目标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确立粮食的战略地位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民谚有云:家里有粮,心中不慌。古往今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许多时候还是重要的战争手段),粮食,一直被置于重之又重的位置上。

“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也体现了中国的负责任”。“中国粮食将近40%的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警戒线。”粮食问题专家、南方粮食交易市场副总裁熊学华说,这是今年中国粮食市场稳定的“定海神针”。

国务院于2008年8月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了中长期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目前,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粮食法》列为五年立法规划一类项目,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长期研究粮食安全问题的中国社科院专家李国祥认为,《粮食法》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对粮食的管理将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上升到全国人大法律的高度,中国粮食安全将更有保障。

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一场中国和中国的老百姓输不起的战争)

现在的粮食危机,更是一场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

新华社农产品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9月2日,我国零售市场籼米、粳米、特一粉、标一粉每斤价格分别为2.05元、2.39元、2.00元、1.71元,与8月2日相比,每斤分别上涨0.03元、0.04元、0.02元、0.02元。

而此前,由于俄罗斯8月5日宣布停止小麦出口,芝加哥期货交易所9月交割的软红冬小麦期货涨停,上涨8.3%,触及23个月以来最高位,比6月份低点上涨近80%。次日,欧洲小麦价格也上涨12%。受此拉动,国际玉米、大米等粮食品种价格随后均迎来了一轮明显上涨行情。;

2.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

3.严格保护耕地 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早在1997年,就提出要实行全世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此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多次召开会议,三令五申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

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5.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以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6.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规范农业示范区发展,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为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树立新样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农业样板区,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形成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重要作用。

(2)为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行产学研结合,提升和强化农业示范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功能,建设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密集应用区和辐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组织管理创新,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打造新基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其设施装备先进,人才资源丰富,组织管理高效的优势,构建起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民有机联系、沟通直接的新型信息传播网络,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打造一批实训基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周边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提升区域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为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搭建新平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科研推广机构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联合与合作,探索适合不同条件的农业生产投入、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体制机制,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形成农户与市场更加有效的对接机制,推动建立符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5)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发挥农业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拓展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培育农业的新兴产业,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文明传承载体,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农业、关心农业、重视农业的良好氛围。

7.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ANPSP)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

引起水体污染的排放源,分布在广大的面积上,与点源污染相比,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外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很大。

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对粮食的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部分地区,由于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大量畜禽和水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养殖污染。第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农村废弃物的污染。第三,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在成都温江区万春镇春江路社区,绿地环绕的小区中间居然有一块种满了茄子、玉米、莴笋等蔬菜的实体化社区农场,非常抢人眼球。在小区进门处,一座两层的社区文化健身娱乐中心也非常招人注意。走进去可以看到该中心有练操房、儿童游乐室、可看电影的多功能厅、还有图书阅览室、网吧,但凡人们能想到的公众娱乐方式,在这里都能找到相应的落脚点。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今后要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一是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1亿元,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万人。

二是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输出地要为准备外出就业的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准确、及时的务工信息;输入地要完善用工信息发布机制,所有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民工免费开放。

三是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种植业,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养殖业主要包括牛、马、驴、骡、骆驼、猪、羊、鸡、鸭、鹅、兔、蜂等家畜家禽饲养业和鹿、貂、水獭、麝等野生经济动物驯养业

2010年,内蒙古太旗按照“增粮、稳菜、扩薯、优畜”的思路优化种养结构。

山西省灵丘县赵北乡寺沟生态园的1.5万亩山场里,栽种有油松、侧柏、刺槐、仁用杏、马铃薯、莜麦、胡麻、中药材等。

陕西渭滨创造出了“寨子岭无核葡萄”、“八鱼大个樱桃”、“燃灯寺无公害蔬菜”、“赵家庄红富仙桃”、“大散关休闲农家乐”、“晁峪秦西花椒”等六大地域品牌产品

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1)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有形市场。

(2)建设农产品信息交流无形市场。

(3)培育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

(4)举办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

(5)加快农产品营销创新。积极探索“超市+专业合作社+基地”、“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等营销方式,优化流通环节,扩大“订单农业”规模。

(6)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好质量安全关口。

(1)增加农民种粮补贴。

(2)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3)大幅增加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4)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继续实行保险补贴。

(5)对能繁母猪和奶牛实际保险补贴。

(6)增加农民户用沼气补贴。

(7)对退耕还林工程补助。

(8)对长防林、兴林灭螺林工程补助。

5.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一定要走非农产业发展的道路。从较大范围、长期并一般意义上看,农村只有第二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一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即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三、二、一”目标模式,农村才算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1.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3.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在1990年3月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4.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 年 10 月 31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 通过),本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5.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成套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它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6.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农村的人才、资源、土地等持续向城市流入,要素交换是不平等的。只有平等交换,才有农村的持续发展。

完善城乡平等是人、收入、地位、生活条件、公共基础设施、生活资源等的平等。

7.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举办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座谈会”于2010年5月10日在大连国际金融会议中心举行。

伊川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康凤立对深化农信社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建立贷款保障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全面撤销歧视性政策,为农村信用社、农合行、农商行营造公平、宽松的经营环境,建议通过财税扶持政策等引导和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强“三农”服务,建议央行货币政策对农村商业银行与农信社同样标准倾斜。

8.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目前,全国已完成确权到户的集体林地面积19.5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总面积(27.7亿亩)的66.8%。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如期实现中央提出的到 2011年年底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任务。

根据一沟一系一坡的自然界限并结合森林经营区划,按每户5—10公顷的规模,由林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将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处置权全部交给职工,50年不变,可以继承和转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司司长孔泾源近日表示,林权制度改革是解决国有林区主要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

孔泾源认为,国有林区的资源性矛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林业企业和职工缺乏内在激励机制和有效约束机制,从而造成森林资源培育效率的低下。

9.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全国23.3%的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全年落实草原承包面积1000万亩,累计落实承包草原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4.3%。随着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的落实和完善,农牧民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保护建设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明显高涨。

调查摸底的重点是牧民的承包草场、承包面积、承包合同和承包经营权证的“四到户”情况。各旗市区农牧业及相关经营管理部门要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的规定,加强对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稳定牧区基本经营制度 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通知》 呼政办发[2010]58号)

思考题

1.“三农”问题指的是什么?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3.“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什么?

4.“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什么?

下载2012年河北省委1号文件解读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河北省委1号文件解读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陕西省第二十七期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轮训(一)班 学习体会 浅谈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学员姓名: 张忠林 职称职务:乡 长......

    2013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林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

    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推进曹妃甸新区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大全)

    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推进曹妃甸新区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2012年01月31日13:37来源:《河北日报》 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推进曹妃甸新区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 举全省之力打造......

    加快新农村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11月19日,随县理论学习中心组赴邯郸市肥乡县、河南长垣县、山东平原县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习考察,亲身感受了三个县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

    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工作小结

    巴 音 村 宣 讲 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工作总结 根据州、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乌兰县干部下乡驻村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以下简称两个1号文件)工作从3月10日开始,历时25天。我们严格......

    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发言稿

    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发言稿尊敬的X主任、各位领导:根据县委学习中心组的安排,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发〔20XX〕1号文件精神,作个简要发言,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要准确......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定稿]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于对余庆、三圣两地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县委、县政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县农办牵头,建设局等部门8位同志组......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五”期间,**市突出优势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强化科技,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畜牧业生产呈持续健康发展态势,获得连续26年增长,构建了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