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职务犯罪的现状及预防对策[定稿]
浅谈农村职务犯罪的现状及预防对策
我们在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发现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经济违法犯罪情况日趋突出,加强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预防,对于减少职务犯罪,促进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职务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1.现状:近年来,农村职务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我县为例,职务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县(乡)镇村组干部,因职务犯罪受到法律制裁15人,其中有5人免于刑事处罚,9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分别是 :判一缓一7人,判一缓二1人.判三缓四1人,判三缓五1人。
2.特点:
1、犯罪主体明确。涉案人员主要是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和财务人员(老三位)。仅就我院提起公诉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7人中,其中书记2人,村长1人,财务人员4人。
3.涉案金额大。在查处的这些农村职务犯罪中,大多数是从贪小利、占便宜开始,犯罪数额大,一般涉案金额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
4.窝案串案多。作案类型呈现为会计和村领导共同贪污,这是当前农村职务犯罪案件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查处的案件来看,往往是查处一案,带出一窝、牵出一串,如我院在查处某村贪污案时,除查明其村支部副书记外,还发现了该村会计贪污的线索,从而牵出另一贪污案。该村从村主任、支部副书记、会计、现金员分别被判处刑罚,涉案金额达26万元。
5.作案时间长,次数多。从这12起农村职务犯罪来看,有8件作案时间都在1年以上,且作案次数均在2次以上,作案次数十分频繁。如我院查处的某乡现金员,利用职务之便,从2003年至2004年的1年时间内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作案次数共计15次之多。
6.作案手段复杂多样。表现为利用经手管理专项资金、集体资金的便利条件,直接贪污和挪用;利用“小金库”截留款项不入财务账,进入小金库或搞体外循环,从中贪污、挪用;弄虚作假、假公济私、虚报冒领等形式搞经济违法犯罪。如某村支书于某私自出卖该村林木并将出卖款5 000.00元未交公入账、据为已有。
7.社会影响很坏,后果较严重。调查研究发现,这些职务犯罪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破坏了干群关系,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如办理不好,极易引起重复举报,发生群众集体上访,甚至导致越级上访,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二、农村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
1.部分干部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少数干部综合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而疏于学习,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工作常常搞“公私兼顾”,权钱交易,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一些村少数干部把当“官”与发财等同起来。为了当上村干部不惜拉关系托熟人送礼,一旦目的达到便千方百计捞回“失去”的钱财,造成很坏影响。同时少数村级干部平时放松学习,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走上违纪违法道路。
2.部分领导干部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促成职务犯罪的关键因素。有些领导干部在职务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步形成了极端的利己主义人生观。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少数人思想滑坡,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竟而不择手段弄权捞钱。
3.农村经济管理、财务制度混乱,财务人员素质低,制度不健全。在预防中发现,村级的财务管理就比较混乱,账目不全,账务不清,乱摆账的情况很普遍,白条入账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近年来都不向群众公布账务。一是村干部利用白条自批自支的现象十分突出。二是财务状况公开不够,收支缺乏透明度,理财不民主。三是财务人员素质低,缺乏执行财务制度的自觉性和原则性。
4.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政府监管不力。一是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个别村领导家长制作风严重,大小事情个人说了算,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内部的监督部门不敢监督,上级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二是职能监督不到位。特别是对某些专项资金的收取、管理、票据的管理以及小金库缺乏定期或不定期的清理检查和审计,而对村级的财务检查和审计常常出现真空。三是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具体的途径而停留在表面。人民群众的举报热情取决于举报的效果,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懂得干部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或违纪的,即使利益受到侵害也不告官,不愿或不敢告官,基层一些干部正是利用群众的这些弱点,肆意妄为、有恃无恐地进行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为腐败“村官”侵吞集体财产创造了便利条件。在办案中我们发现,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村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相应的财务正规化管理却跟不上,堆账、白条子下账、假票据入账、审批手续随意等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有关部门的财务审计和监督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给那些腐败村官造成了可乘之机。
5.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暗箱操作”严重,致使财务管理无透明,且村务公开并不公开。如某村支部副书记李某,截留收取农户上缴农业税和私签合同骗取国家粮、种补贴款6万元,据为己有,就是钻了“暗箱操作”的空子。
三、对农村职务犯罪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很大,经济结构中农村经济成分比重较大,农村职务犯罪的上升,势必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消除这种犯罪,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检察机关更应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从源头上遏制“村官”腐败现象的发生。
1.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什么样?中央提出了五句话二十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首先,应对村干部进行党性教育、党纪法规及公仆教育。增强“主人翁”、“当家人”意识,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信念。其次,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对违法违纪村官的及时查处、曝光起到震慑作用。再次,针对农村线长、面广的特点,检察机关应延伸预防网络,深入到(乡)镇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通过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民信赖的致富带头人。
2.严格执行村账分管的财务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农村工作监督机制。坚决杜绝白条子、假票子、堆账等现象,实行收支两条线。(乡)镇财政、审计部门也要适时对村财务状况实施审查,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和检查,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公布,做好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的审计,防患于未然。目前,我县已实行(乡)镇由县管、村由(乡)镇管的管理制度,取消村级会计、现金员,由(乡)镇经管中心和财政收付中心统一管理。
3.加强制度建设,堵漏建制,防微杜渐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会计法、审计法、现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章立制,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运作规范,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二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票据的管理,避免产生小金库。三要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上级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村级财务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防止脱管,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和审计,村级财务要如实向群众公开,让群众了解资金的收支使用情况,村务公开要动真格,不能停留在表面。四要加强对票据的正规化管理力度,尽力避免违法犯罪分子钻票据使用的空子隐瞒收入,虚报冒领等情况的发生。
4.实行村务公开的阳光机制。村级财务要如实公开,让群众了解资金的收支使用情况,村级财务公开要动真格的,不能停留在表面。建议实行村务活动“七公开”、“七统一”制度。
5.选配好农村干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拔一些综合素质高的人员担任农村基层干部,真正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一是把好选举关,把真正勤政务实,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上来,同时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二是建议对“村官”中主要负责人的任期做出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长时间在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可以在政策上鼓励、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农村干部队伍,以改变目前农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地域化及其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以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6.加大打击农村职务犯罪力度。针对农村干部犯罪较为突出的现状,在加大查办村级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的同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作用,重视农民的举报和上访内容。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发现一件,查处一件,特别对群众意见大,多次上访影响稳定的大案要案坚决从快查处,依法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反馈;对不构成犯罪的违纪案件,既要将查处结果向群众说明情况,同时也要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为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民心、增加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编辑/丹桔)
第二篇: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及
预防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2007-02-10 16:46:
52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重要职责是办理好农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然而,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逐年上升,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某市2003年共立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109件,其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就达31件,占到了%。
笔者通过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调查,认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有以下原因:
一是村干部素质低,任用教育不到位。近年来,农村调整选拔的新的基层组织人员中,一些地方由于缺少必要的考查、考核,没有把好素质关,致使一些素质低的人员被选拔到村基层组织岗位上,埋下了发生职务犯罪问题的隐患。在犯罪的基层组织人员中,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政治素质较差,有的甚至还有严重的前科劣迹。同时,教育不够也是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个原因。目前,虽然各村大都建立了活动室、阅览室等学习阵地,但基层组织人员学政治理论、学业务却很少,对基层组织人员进行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更少。由于忽视教育和学习,使一些基层组织人员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变化,自律意识不强,宗旨观念淡薄。
二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特别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集体经济逐步向农、工、商、贸等多元化经济发展,但相应的财务正规化管理却跟不上,白条子下账、假票据入账、审批手续随意
等,致使财务管理无透明度,民主理财流于形式。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收支无制约。有的村基本上没有经费收支审批制度,基层组织人员人人管钱管物,个个自批自报。有的村对财务实行家长制管理,支出、审批一人说了算。二是账目不健全。有的村收入、支出不按规定建账,村干部乱花钱,直至贪污侵占公款。三是财务人员成份杂、素质低。由于村级财务人员的配备没有一定的标准,致使村级财务人员鱼龙混杂,整体素质偏低,加之对其政治和业务培训少,不少会计人员缺乏法纪观念,财会业务水平低,账务处理随意性大。四是账目审查力度不到位。有关部门对农村账目审查仅局限于年终象征性对账,发现问题也不及时纠正,对一些小村,甚至几年不去审查账目,导致个别基层组织人员有恃无恐,胆大妄为。
三是监督制约不力。从内部看,规章制度、监督机制不健全。有的村根本就没有规章制度,有的村虽然制度上墙,但也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地落实与执行。如民主议事日是一个很有效的党内监督阵地,但往往是村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个人说了算,其他班子成员不敢提不同意见,因此起不到相互监督作用。从外部看,民主监督不到位。目前推行村务、政务两公开,对农村干部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但是有一些村,公开的内容有限,表面的东西多,群众最关注的财务收支等方面的内容却很少,使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外部监督手段难以到位。有的基层政府对基层组织人员监督不严,对于群众反映村干部的问题,基层政府组织不是依法办事,秉公处理,而是采取袒护态度,久拖不决,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直到造成职务犯罪发生。
四是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一是有些基层组织不健全,管理涣散,班子成员不团结;基层组织人员群众意识淡薄、官僚主义严重,村里的重大事项不开会不商量,缺少民主监督。其次乡镇
党委、政府对干部的考察单纯以能否完成乡镇下达的任务为标准,缺少对农村基层组织进行严格有效的统一管理。再者由于利益驱动和干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弊端,村干部要寻找乡镇干部作靠山,乡镇干部需要在村级培养依靠力量,导致了目前乡、村两级干部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网和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导致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违法违纪放任不管。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预防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教育、防止村官腐败。针对村干部素质低的现状,加强教育培训,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建立村教育活动室,利用冬春农闲季节,集中对基层组织人员进行轮流培训。首先应对基层组织人员采取持证上岗,任职教育的方法。其次,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对违法违纪基层组织人员的及时查处、曝光,起到震慑作用,检察机关也应主动出击,深入乡村开展法制教育。再次在农闲季节定期对基层组织人员进行党性教育、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基层组织人员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批党性强、素质高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预防和减少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
二是要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推行村级财务统一核算。要杜绝白条子、假票子等现象,实行收支两条线,真正做到村务公开。村主任、书记、会计、出纳等人要认真履行财务手续和执行财务制度,改变目前部分村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堵塞漏洞。
三是建立严格的农村工作监督机制。首先,市县乡各级纪检、人事部门要定期对基层组织人员进行执法执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次,市县乡财政、审计部门也要适时对村财务状况实施审查,防患于未然;再次推行村务大事村民公决制度,推动村级决策的民
主化、公开化、科学化。
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选拔基层组织人员时要充分发扬民主,警惕宗族势力,最大限度地体现党员、群众的意愿。加大力度宣传村民自治法,帮助推进村民自治法的实施,提高村民自治意识。村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使用好自己的选举权,上级党委政府也应把握好使用干部的原则,上下沟通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有效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三篇: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现状及预防
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现状及预防
摘 要:金融职务犯罪素有“隐形犯罪”之称,其造成的物质损失的金额大大超过抢劫、杀人等犯罪形态所造成损失的总和。目前我国金融系统职务犯罪形势不容乐观,一系列案件曾出不穷,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在预防、打击职务犯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有效遏制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发生,打击各种职务犯罪,我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完善立法,遏制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发生。
关键字:职务犯罪 现状 职务犯罪侦查 预防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国内金融企业发现迅速,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改革,也逐步展开,四大国有银行成功上市,地方性商业银行业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北京银行、大连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在金融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我国国内金融犯罪形势不容乐观,一些金融机构为谋求上市或高额利润,引发大量金融领域职务犯罪。作为我国法律的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在打击各种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此外检察机关还负有一项特别的职能----预防犯罪。目前在检察机关的内部机构设置中,也都设有犯罪预防部门,如何预防犯罪、特别是如何预防金融领域的犯罪,促进国内金融领域健康发展,也是我们这些年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金融领域犯罪的现状及特征
近日国内多家媒体报道:总部位于山东济南的齐鲁银行卷入伪造存款证实书等金融凭证的金融票据诈骗案,该案涉及案值50多亿元,坐落在山东省内的中国重汽等多家大型企业涉及该案,其中中国重汽集团下属的济南桥箱有限公司在伪造金融票证案涉案银行存款5亿元,该存款与伪造金融票证案有关联。随后齐鲁银行的多名高层被要求协助司法机关调查。在齐鲁银行票据诈骗案发生后,有报道称在由普华永道出具的《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9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 中提到,齐鲁银行的第三方存款质押业务存在借款人营业收入与贷款规模不匹配、存款质押合法性等诸多问题。为此,《报告》注明了“保留意见”。“保留意见”问题直指该行的第三方存款质押业务。《报告》称:“贵行部分贷款及承兑汇票业务,由第三方共计48亿元人民币的存款作为质押。我们从独立渠道获取的上述业务借款人2008财务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与贷款规模不能匹配,且与贵行信贷业务系统中的信息存在较大不一致。”在普华永道的《报告》直指齐鲁银行部分承兑汇票存在造假问题。是否还有其他金融机构或企业卷入其中,还有待司法机关的进一步调查。
在此之前2001年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开平支行三任行长余振东、许国俊、许超凡等人利用职务便利,通过金融票据等手段贪污、挪用公款4亿多美元,之后又爆出中国银行王雪冰涉嫌经济犯罪被“双规”。2003年中行副董事长刘金宝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双规”,2004年中银香港副总裁朱赤和丁燕生因涉嫌私分“小金库”被正式逮捕,2005年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和松街支行行长高山伙同他人诈骗东北高速等企业存款2亿美元,进入2011年,地方性银行齐鲁银行又爆出涉嫌金融票据诈骗案。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金融领域开始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地带。
金融职务犯罪素有“隐形犯罪”之称,其造成物质损害的金额大大超过抢劫、杀人等犯罪形态所造成损失的总和。在金融机构发生票据诈骗等经济犯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监管不利、内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检察机关在办理相关经济犯罪的同时,也应该深挖金融机构内部存在的渎职犯罪,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方面,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促进我国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
通过齐鲁银行票据诈骗案、中国银行王雪冰案、余振东案,凸现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一些突出特点:
1、从案件性质看,金融系统中贪污、挪用公款、受贿三类案件比例高。以黑龙江省检察机关2000年到2002间查办的金融系统犯罪中,贪污、挪用公款、受贿占查办案件总数的95.6%。其中贪污案件141件153人,比例为40.4%,占第一位;挪用公款案件125件146人,比例为36.4%,占第二位;受贿案件67件70人,比例为18.7%占第三位。特别是受贿案件和挪用公款案件,横向比较比其它行业高5-10个百分点,这一现象也反映了金融系统的行业特点,大多犯罪嫌疑人是利用行业的职务之便和手中掌握的职权谋取私利。如中国农业银行哈尔滨分行国际业务部原经理焦某,利用掌握信用证审批的权力,收受贿赂人民币122.5万元,美元1万元,并将本单位收取某化工企业的保证金1400万元,擅自借给某私营企业使用。这三类案件都是以获取钱财为目的,反映出职务犯罪的掠夺财产的贪婪性。
2、从犯罪方式看,内外勾结、合伙作案增多,导致窝案、串案时有发生。职务犯罪的作案方式,已经从以往的一人一案逐渐发展为多人一案、多人多案。在实际办案中,查出一案,牵出一串,带出一片,涉案人员较多,甚至形成了具有共享既得利益的群体。如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分行原副行长丁志国案件,涉案人员多达22人,股级干部2名,科级干部7名,处级以上干部13名,其中已判刑15人。
3、从犯罪的手段看,金融系统涉案嫌疑人犯罪手段多样化、智能化。在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有的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或特殊岗位;有的将资金转来转去;有的空存骗支;有的采取打假卡、偷刷卡及串户手段;有的采取存款不入帐截留挪用;有的采取虚付利息款套出现金。如笔者所在单位查办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毕某某的贪污、挪用公款一案,犯罪嫌疑人毕某某利用为该行储蓄出纳将大额支票兑换成现金的便利条件,多次采取盗窃用于兑换大额支票备用金的手段,贪污、挪用公款70余万元。
4、从犯罪发展趋势看,金融系统犯罪案件呈现出案中有案,案外有案的特点。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共同犯罪或者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往往与金融诈骗等犯罪交织在一起。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为了自身的效益,与为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彼此之间共同实施犯罪,达到各自目的。例如:原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国际结算科进出口组组长梁世汉,利用职务便利,盗用本行国际结算科副科长的授权密码,为珠海经济特区亚德贸易有限公司和珠海市润辉发展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周强开具信用证31张,开证金额3445多万美元,德国马克1282万元。1997年至1998年11月,梁世汉数次收受周强给予的的人民币500多万元。周强贴现其中的8张信用证造成开证行银行损失本息合计1033万美元。
二、分析金融机构职务犯罪的特点对检察机关,特别是反贪污、反渎职部门的工作有重要借鉴意义。
金融机构改革,不能阻止机构内部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通过对金融系统犯罪发案特点的分析,对检察机关进行职务犯罪和渎职犯罪的侦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检察机关可以尝试利用一些审计方法引导职务犯罪侦查活动,提高侦查活动的效率。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法生飞速变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经营风险日益加剧,于是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企业经济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或者舞弊行为。因此风险审计成为当今审计的主要方法,为了评估审计单位的内部存在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就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在实践中,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不合理,二是公司管理人员相互勾结,致使内部控制失效。而在检察机关侦查职务犯罪的过程中,也要了解发案单位的一些情况,包括企业管理层的相关信息。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可以考虑借鉴注册会计师的出具的审计报告或者通过询问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人员了解发案单位的情况,避免直接接触发案单位,打草惊蛇。侦查人员可以根据注册会计师提供的被举报单位内控的运行情况,初步判断被举报单位是否存在问题,并明确侦查方向,有效的提高侦查的效率和准确性。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审计报告的前提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注册会计师仍然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某种程度上,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相互勾结的现象,很有可能涉嫌出具虚假会计文件报告。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企业出售重要资产,都要在审计报告中有所体现。笔者在实践中也曾尝试利用审计的某些方法指导职务犯罪的侦查。
例如,有知情人举报A国有企业负责人,利用公司所有的门面房拆迁之际,将该房屋通过非法手段据为己有。后来在侦查人员办案过程中,查明该厂原为国有企业,后来与香港企业B合资,A厂以厂房设备出资,成立新的工厂C,侦查人员首先调取了C厂的相关帐目及审计报告,报告中没有显示该厂有重大资产的变化,后经核实相关帐目进一步证实该厂的资产,举报人举报中提到的房产并不存在,后经进一步询问该A厂的相关人员证实,举报人所提供的房产不在C厂的名下,而是在A厂成立的某分厂名下,因为A厂与该负责人的亲属有业务往来,而且该厂还尚欠其亲属大笔货款,所以用分厂所拥有的房屋折抵债务。
在该案的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首先利用审计报告透露的信息,初步排除了该厂负责人利用职务便利、侵吞企业财产的行为,并与核实帐目结合,进一步证实了侦查人员的判断。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C厂拥有该处厂房,而审计报告中没有涉及,但是经过核实相关账目情况,证实该厂拥有此处房产,则可以初步判断举报内容具有真实性,并进一步取证、证实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是否与该厂负责人相互勾结,并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帮助企业隐瞒事实,为该责任人贪污国有资产提供帮助。
通过询问注册会计师或者利用审计报告,了解发案单位的情况,可以使侦查人员明确侦查方向,或者利用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取证,证实审计人员是否存在与被审计单位相互勾结的情况,为进一步侦查提供有力的帮助,提高侦查工作的效率。
第二、以案带案,利用相关案件信息发现职务犯罪或渎职犯罪线索。在齐鲁银行票据案中,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对银行票据业务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后,该行没有真正查找工作中的漏洞,而是采取“鸵鸟政策”,以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方式解决问题。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经过近年来吸引外来战略投资者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已经具备了现代公司的特征。银行股东的构成也多元化,但是国有控股的地位没有改变。根据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股份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经过股东大会同意,并需要独立董事发表意见,在该案中,独立董事和公司主要股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金融票据诈骗案中,往往与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联系起来,但是渎职型金融犯罪由于受主体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查处起来非常困难。单纯依靠举报等传统手段,查处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检察机关应通过连案带发,如利用金融票据诈骗犯罪案件暴露出的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犯罪。例如在齐鲁银行票据诈骗案中,注册会计师对该行出具的保留意见的审计的报告,直指该行的票据质押业务,为什么审计报告已经指出了银行票据业务存在问题,银行管理层却无动于衷,这里面存在什么问题,很值得思考。此外根据有关媒体的相关的报道,齐鲁银行的一名“明星”业务人员被要求协助公安机关调查,据称其主要的业务来源就是出现问题的质押票据。巨大的职业压力,使得银行内部的高层和业务人员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上,吸收存款需要搞好和客户的关系,发放贷款,也要求找信誉教好的客户。一位银行工作人员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说,银行工作在外人看来不错,收入也高,但是内中的压力外人不能理解,在银行干普通的柜员,收入偏低,干业务经理,收入高,心里太疲劳,尤其到年底,为了拉拢客户,保证业绩,还要自己搭钱送给客户小礼品。正是因为银行业之间激烈的竞争,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利用银行急于吸储放贷的心里,大肆诈骗银行资金,一些银行负责人也为了自身利益,放松了对相关业务的审核。因此检察机关在办理涉及金融机构的案件中,在办好案件的同时,注意深挖案件背后存在的问题。
三、金融机构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
检察机关开展职务预防工作已经有十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金融领域的犯罪,特别是职务犯罪的现状,检察机关应当加大预防力度,做到打击与预防并重,根据金融机构的犯罪特点,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工作,有效地预防犯罪。
(一)完善金融领域的犯罪立法。目前,我国在金融领域关于职务犯罪预防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对一些职务犯罪未能有效打击。我国应当对金融机构人员的入职条件进一步规范,禁止金融领域职务犯罪人员刑满释放后继续从事金融工作,并有机会再次实施实施金融领域的犯罪。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因犯有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不得担任商业银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笔者建议我国金融领域中保险、证券立法应借鉴《商业银行法》在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方面的限制,对将限制人员扩大到公司监事及普通工作人员。
(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将监督的重点转向中小商业银行。随着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经过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并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成功上市,而各地方的商业银行为了加快发展,也积极谋求上市,特别是北京商业银行、大连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改名北京银行、大连银行后成功上市,这就更加激发了地方商业银行的上市热情,部分商业,为了满足上市公司需要的财物指标,不惜违法吸储放贷,放松了对本行业务的管理,使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因此加强对地方商业银行,也成为当务之急。此外,我国的金融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针对中小银行的特点,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模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上市。
(三)加强国际间打击金融领域犯罪的合作。经济全球化和金融犯罪的国际化趋势,需要各国、各地区之间保持更加紧密地联系,共同应对金融领域的职务犯罪。2001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开平支行原行长余振东贪污、挪用公款后潜逃美国,后中美两国经过协商,中方成功将余振东引渡回国,这在中美司法合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国应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与我国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牵涉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保持密切联系,熟悉、掌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司法合作,并签署相关的引渡条约,使外逃人员逃无可逃。
参考文献:
[1] 朱冠恒:《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载《南方论刊》2011年第5期。
[2] 董秀红:《渎职型金融犯罪案件特点与侦查对策研究》,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 徐来:《4年审结金融案件近3万件-----最高法院要求严惩参与犯罪和腐败渎职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载《法制日报》2004年9月15日。
[4] 马玉梅:《浅议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预防措施》,载《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第四篇:“村官”职务犯罪现状及预防几点措施
“村官”职务犯罪现状及预防几点措施
2010-12-6 14:51:51 本站原创 枣庄市峄城区人民检察院
【字体:大 中 小】
“村官”是农村群众对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习惯称谓。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因此,村干部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拥有广泛的权力,他们管理农村的公共事务,并在一定范围内代替党委政府行使国家的管理职权。我国刑法司法解释的规定,“村官”在从事协助人民政府的七项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属于“准国家工作人员”,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成为职务犯罪的主体。自2004年以来,我们不断加大查办和预防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力度,并通过对“村官”职务犯罪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揭示了“村官”犯罪的多方面原因和特点。
一、“村官”职务犯罪的特点
1、犯罪嫌疑人大部分是村级基层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即村民委员会主任或村支部书记,而村会计由于在村委会掌握一定职权,往往也会单独作案或者参与共同犯罪。
2、犯罪的形式和手段简单原始。贪污从形式上看有侵吞、截留、骗取、套取等,从手段上看有白条子下账、收入不下账、重复支出、做假票据等。受贿基本上以权钱交易,收受好处费为主,如利用基建工程发包、企业租赁转制、土地征用审批等职务之便,收受“好处费”等等。但由于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帐目不清以及受管辖限制,检察机关对“村官”职务犯罪查处难,成案率低。
3、“村官”犯罪涉案金额不大,共同犯罪现象突出。作案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在所查处的“村官”犯罪案中,共同犯罪金额最多的十几万元,个人犯罪金额最高不过2万余元,一般都在1万元左右。在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的任期中,或贪污、挪用征地补偿款,或借划分宅基地、村集体土地出租等收受贿赂,犯罪金额虽小,但侵害了几十户,甚至几百上千户农民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它破坏了国家法令和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农村稳定。
二、“村官”职务犯罪原因剖析
导致“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村官”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1、村务不够公开是“村官”犯罪的根本原因。有些地方村级管理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够。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应当定期将村务公开,其中包括村的财务收支情况、宅基地审批事项等。但实际上,有的“村官”为谋取私利方便,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害怕群众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应该让群众明白的事情却暗箱操作,使民主理财流于形式,这无疑为某些“村官”滥用权力,肆意挥霍集体资财提供了条件。
2、权力过分集中是导致犯罪的必然因素。“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在基层农村,大权仍集中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等个别人手中,甚至有的集党、政、企大权于一身,大小事情由其说了算,于是,行贿者便将目标盯住了大权在握的主要“村官”,那些能拍板定音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一旦经受不住诱惑,便会陷入金钱的泥潭,走向犯罪。权力的过度集中使“村官”作案有恃无恐,他们串通投标、伪造公文,无所不能。
3、“村官”自身素质不高。部分村干部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层次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对贪污受贿要受到党纪、国法制裁也都知晓,但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在收受好处费时,对何谓收受贿赂,何谓正常人情往来,往往划不清界限,“村官”有时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个啥样的“官”,不知道自己在协助乡镇政府从事有关行政管理工作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有的“村官”竟还以“我为你办事,你给我好处是两厢情愿”为由,肆意实施受贿犯罪。甚至有些“村官”受封建宗法观念影响,凭借家族势力当上村干部后大耍特权,大搞派系斗争,只要群众稍有不同意见,就打击报复,群众敢怒不敢言,为“村官”长期违法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村虽然党支部、村委、会计、出纳样样俱全,但形同虚设。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一只手收钱,另一只手管账,既不通知会计记账,也不将钱交给出纳,收上钱来自己拿着,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有人问起,拿出条子一包,说这就是钱。如果没人问,这些钱就是自己的。
4、“拿钱不多,管事不少”,为求补偿铤而走险。“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干部在名义上是国家权力的末梢,但村干部真正的根还是在乡村,他们不拿或者只从村里拿很少的工资,几乎没有什么提升的指望,因此,他们更多的属于乡土社会,而不属于国家权力系统。”有些“村官”跟城里的干部相比,觉得自己没有“铁饭碗”,随着农村“直选”、“海选”村干部办法的普及,在位时间不确定,说不上哪一天就“下台”,得抓住机会谋私利,“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相当严重。
5、在位时间较长也是诱发“村官”犯罪的动因。由于他们长期任职,为本村的经济建设都作出过贡献,于是居功自傲,放松了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思想改造,以为“村官”是没人管的“土皇帝”,缺乏自我约束成了一些“村官”违法犯罪的又一诱因。
6、上级部门疏于监管为“村官”职务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个别区、乡、镇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经济的好坏成为衡量“村官”政绩的首要因素,上级职能部门把那些“致富领头人”的村官作为他们树立的一面旗帜,大力扶持,对村级行政单位缺乏有力的监督,甚至存在渎职问题,从而滋生腐败,导致犯罪。
7、打击不力明显助长“村官”职务犯罪。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村官”掌管的资财名目众多,数额惊人,侵占、挪用现象严重,由于检察机关对“村官”的刑事管辖十分受限,而拥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却忙于侦查合同诈骗、虚开增值税等经济犯罪,在警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无暇顾及农村经济领域犯罪,形成查办“真空”,无形中助长了某些“村官”职务犯罪的势头。
三、“村官”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
村民眼中,“村官”就是村里的“政府”。这些“政府官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贪污、挪用公款等腐败行为,在农村基层产生的负面、消极的影响不容忽视:“村官”犯罪首先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其次,它破坏了国家法令和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可信度下降;再次,“村官”犯罪容易引发集体上访,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发。因此,“村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公正性,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深化村务管理体制改革,对村务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的管理制度。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村务管理的改革,村内重大事务由村民委员会决策,有效地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防止“村官”利用职权谋私利,进一步密切党同基层农村的联系,贴近广大农民。
其次,完善基层“村官”的选拔任用制度。基层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实基础,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开展的最广阔的天空,选好干部,用好干部,是重中之重。应在农村建立起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首先,把好选举关。我国自推行“村官”“直选”制度以来,很多地方发生了贿选、逼选等严重破坏选举的事件,因此,一定要把好选举关,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其次,对“村官”中主要负责人的任期作出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长时间在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可以在政策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农村干部队伍,改变目前农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地域化及其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以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第四,“村官”的报酬要规范。可以根据该村经济发展状况,经群众讨论,村党支部、村委会协商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并与工作任务、工作实绩挂钩。对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村,乡镇政府一定要帮助落实村干部的报酬,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最后,在“村官”的选任上要克服“家族村官”的现象。村长、书记、村企业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容易产生腐败,由同一个家族中的人担任也会导致集体腐败。“家族村官”容易抱成团,从而形成“村官家族”。
其三,加强对“村官”权力进行监督制约,加大对“村官”的违法犯罪的惩罚力度。权力需要制约,失职应受处罚。为更好的进行权力监督,首先要抓好有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制度的落实,及时收集村干部的信息。其次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层村的责任制,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则是乡镇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腐败,应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其四,要全面发挥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作用。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也是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门机关,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预防农村干部职务犯罪中的重要作用,以法律手段推进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事实证明,检察机关深入农村进行预防职务犯罪的形式多、效果好,广大村民欢迎和信任。
最后,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的教育、权力观的教育和法治教育。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前述所有的管理体制改革、权力制约等措施都是对职务犯罪的外部因素进行控制。要真正遏制“村官”职务犯罪,还必须加强对“村官”的教育,消除其犯罪的内因。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其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让其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权力应服务于人民。
第五篇: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
目录
论文提纲………………………………………………………………………………………2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4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6(一)思想信念动摇...................................................................................6
(二)特权思想严重...............................................................................6(三)法制观念淡薄及存在侥幸心理.......................................................7
(四)工作机制管璀和管理万式尚待完善...........................................8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8
二、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8
(一)强化思想建设...............................................................................9
(二)强化法制建设..............................................................................10
(三)强化干部制度建设......................................................................10
(四)强化监督机制..............................................................................11 参考文献.................................................................................................14
论文提纲
一、职务犯罪及其特点
l、大案要案增多;
2、利用职务之便腐败人数增多;
3、团伙作案增加;
4、犯罪方式科技化:
5、廉洁度下降。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l、政治素质低;
2、特权思想严重;
3、法制观念单及存在侥幸心理
4、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
5、监督制约机制松绑,制度流于丁形式.
三、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l、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2、强化法制建设;
3、强化干部制度建设;
4、强化监督机制;
工作中: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发 挥整体效能,检查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围绕检察职权,不搞越权预防,配合各部门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更好地服从利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贪污贿坼作为腐败问题的重要表现,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隐患。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党和国家腐败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存当前腐败问题易发、高发的关键时期,检察机关应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然而在实际的职务犯罪侦缉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这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了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职务犯罪 原因 预防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腐败现象犹如“明珠蒙尘”,反腐擦去的是尘埃,剜去的是腐肉,打掉的是腐败分子,只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中国共产党一定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正像总书记所指出的,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很多“四风”问题被曝光,一批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问题相继被查处。所以职务犯罪是当前最重要的犯罪行为。职务犯罪的预防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渎职、侵权犯罪在事前采取有关预防措施,不断促成抑制犯罪因素的增长,着力铲除犯罪的根源和苗头,防止止发生职务犯罪的一种治本式的行为。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
职务犯菲通俗的讲就是腐败,它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谋取 私利,侵犯公共利益,腐蚀、破环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其本质特征 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职务犯罪,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 款等经济犯罪,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从整体上来看,职务犯罪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在行为的严重性上,大案要案急剧增多。从涉案金额看,过上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而现在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 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兀的屡屡出现;从行政职务看,运去职务犯罪多发 生在一些掌握具体钱、物的一般工作人员之中,他们的行政职务、级 别一般不高,若出现
一、两个县处级干部犯罪,就视为“高官”。但 是,现在县处级职务犯罪却极为常见。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提高,一些新的犯罪行为方式会产生,侦查和查处面临的新问题将会更多,在法律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及时有效的开展打击必然会受到影响。职务犯罪后果严重,还在于罪犯实施犯罪行为后,往往将犯罪所得挥霍一空或携款潜逃,使追赃款 工作无法进行。即使对其绳之以法,但国家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弥补。
(二)在行为的主体上,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腐败活动的 人数有上升趋势。虽然所涉及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由于卷入者位 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为惊人,***案、徐才厚案就是典型。且从事公务的人员与非从事公务的人员往往相互勾结,共同犯罪。
(三)有组织的团伙作案日益增加。近年来出现大量窝案和串案,在权力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的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 力。湛江走私案、厦门走私案令人触目惊心,(四)犯罪手段和工具日益科技化。随着信息技术、电子网络的 运用和普及,一些犯罪呈国际化、智能化,隐敞性、突发性等特点,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提高,一些新的犯罪行为方式将会产生,查处将更加同难。
(五)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国家工作人员中 “吃一点,用一点无关紧要”思想广为泛滥.在任何牡会,对腐败行为的判断都有一定的量和质的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了追究违法违纪责任的起点。但我们知道,国家干部行为规范的底线在往高于这一基点。于是在权力 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形成一种未达到追究违法责任的地步但 权力本身并不干净的空间,这种状态被称为“准腐败”。“准腐败” 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地下降,而其严重性是它构成职务犯罪 等腐败现象群发的丰厚土壤。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职务犯罪现象如此严重,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 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机制方面的,而究其 根本原因则是权力的失控。土要的原因如下:
(一)思想信念动摇
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有个形象贴切的比喻,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严格自律。在市场纾济的大潮中,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资金等,同时难免会使资产阶级生活万式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涌入国门,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金钱和物质占有欲,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文化带入执法领域中,为实现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便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究其根本原匿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想信念动摇,最终蜕变为社会的渣滓。
(二)特权思想严中 当前职务犯罪发生的罪根本原因是特权思想严重,从而使自己手 中的权力性质发生扭曲,特权思想有两种表现,一是在这些联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为 人民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 为人民”的崇尚宗旨,忘记了干部的本色是为人民服务,价值观错位,人生观扭曲,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为已谋取私利,大肆进行贪污、受贿等犯罪活动,从而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三)法制观念淡薄及存在侥幸心理
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 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办事的干部 往往认为工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 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工作缺乏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兢 兢业业对待每项具体工作。
被调查的犯罪嫌疑人都不是法盲,都懂得什么是犯罪,也知道犯 罪的后果但他门之所以明知故犯,一个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存侥幸。
职务犯罪的主体在利用职务犯罪时,往往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这就 会使职务犯罪主体对犯罪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利用职务进行 犯罪不会被人发觉,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一些职务主体自然会 自我解除心理上对刑罚的恐惧,毫无顾忌地去实施各种职务犯罪.
(四)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
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加 之受“难免论”、“难管论”的影响,行动上自然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 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往往只顾 压任务定指标,忽视讲纪律,提要求;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利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因此,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对违纪违法干部姑息迁就,.缺乏严肃批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借施。尤其是不能有效地启动预防机制,处理上又失之于宽。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 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见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在一些司法机关 中,存在刑讯逼供等严重违法行为,法规制度失去应有的约束力成了一纸空文。这些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
三、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已经侵蚀着社会结构的每环节,已经泛及 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党和国家一贯清楚地认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 性,一贵重视与腐败斗争。反思我国历次的反腐败斗争,虽然功小可 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目前现实,深感开展预防 职务犯罪工作任重而艰难,似于是被动的预防。
打击是惩治职务犯罪的治标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人们往往 关注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工作。惩办渎职侵权犯罪令人解气,但 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以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 失,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预防职务犯罪本人认为应做好“四强”
(一)强化思想建设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依托,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 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政治 素质,牢固树立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勤政廉洁、甘当公仆的思想观念;克服特权思想,增强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
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般、都是思想先腐败”。徐才厚、***、***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青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求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 及新闻单位,文化艺术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
(二)强化法制建设
必颂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惩戒、监督等方而的法规,比如建立《国家公务员监督法》、《预防职务犯罪法》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规体系,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职务犯罪高发期,治乱要用重典,所制订的法观要加大惩罚的力度,量纪量刑要从重,要增加职务犯罪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在政治和经济上要给予职务犯罪分子沉重打击,使其在党内无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克服执法中的“软骨病”,排除各种干扰,刚正不阿执法。要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刑,以及贪脏枉法的职务犯罪问题发生。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公民。只要违法的都要依法严惩,以震慑职务犯罪分子。
(三)强化干部制度建设
一是抓住当前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政府职能的 转变,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防止枝钱交易。是进一步推进干 部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领 导干部。在党政机关普遍推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崩,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民主讨论干部等制度。要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对选拔任用干部中违反干部政策,造成失误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三 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福利利分配方式。对领导干部的褔利待遇要由“实物化”改为“货币化”,尽可能实行领导干部住房、工作用车、出差食宿标准纳入其工资褔利中,取消福利性的实物分房和公款接待,从根本上杜绝领导干部在住房方面谋私和坐超标车、公车变私车、屡屡更换新车以及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四是要绝对保证国家机器“吃皇粮”,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及其他所有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彻底脱钩,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执收执罚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铲除职务犯罪现象产生的土壤。五是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等各类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增加行政办事的透明度,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增加用权行为的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根治“黑箱”伯”。此外还要大山推行政府采购和会计委派等制度。总之,要通过改垃,努力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适应的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
(四)强化监督机制
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 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杈力必 然走向腐败。应该肯定,我们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不少党内监督的好 制度和经验.但是,监督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具有足够约束力 的监督体系,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对掌握各级和各部门单位最高权力的党政“一把手”,由谁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 督没有明确的规定,更缺乏经常有效的具体监督措施,导致对他们的 监督“失控”,进法违纪的比例上升。针对这些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 问题,应从七个方面强化监督机制的建设:一是强化党内监督。要通 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 民主评议制度等,强化党委内部的监督和纪委的监督。二是强化权力 机关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 的权力中,监督权是最重要的一种。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人会及 其常委会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的法律监督和工 作监督的作用。三是强化行政监督,主要是要扩大监察机关的权限,例如,给予监察机关查阅、查封银行存款权、停职检查权、奖励权,以及开除的处分权等。同时要完善行政监察管理体系,使之能相对独 立行使监察权。此外,还要加强行政监察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训练有 素,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监察队伍。四是强化经济监督。这方面的监督主要是指国家授权经济监督职能的专门机关和其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纪律对一切机关、团体、企事 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国家公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这是防止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等职务犯罪现象的重要手段。特别要 加强财务监督制度,用法律制度保证财会人员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受监督对象支配,依法独立行使经济监督权,抓好对本单位本部门执行财会制度情况的监督。五是强化民主监督。重点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协机关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围绕反腐倡廉,积极抓好民主监督。六是强化群众监督。要明确便于群众对权利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监督的方 法,同时要依法保护群众的监督权,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七是强化舆论监督。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尝试给予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不失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
综上所逆,职务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工作中,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检察机关,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必须立足于履行检察职能,紧紧围绕检察职权,不搞越权预防,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配合和系统预防、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防止在工作中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分工和定位,更不能“种了别人的地,忘了自己的田”。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手段,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敢于坚持不懈地同腐败问题作长期而坚决的斗争,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才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参考文献
1、武田:《预防犯罪的庇佑之路》[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8月
2、樊风林 宋涛:《职务犯罪法律对策及治理》 [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3、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中共中央宣传部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