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2007-12-12 19:35:1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2)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62032件,结案16060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64831人。其中县(处)级干部5916人,厅(局)级干部415人,省(部)级干部15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的有4775人,占受党纪政纪处分人员总数的2.9%。由此可见,职务犯罪行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形势之严峻,问题之严重到了触目
惊心的地步。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把惩治职务犯罪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侦破了一批职务高、数额大、影响大的大案要案,特别是成克杰、胡长清、李纪周等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子,振奋了党心民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2004年11月3日在中央党校作反腐倡廉专题报告时强调,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注重有效预防腐败,从源头上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职务犯罪,就是在行使国家和法律所赋予的公共权力过程中,为了个人和部分小团体(集团)的利益,不正确的行使权力,侵犯了国家和其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从而触犯了刑律的行为。职务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他们的犯罪是因为对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功能的歪曲和异化。可以说,无权力,则无职务犯罪;无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则无职务犯罪。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
作为刑事犯罪的一种,在整个犯罪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比较突出的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罪等等。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权、钱、情这三个环节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总体来讲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位高权重,贪污受贿
位高权重,贪污受贿是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马德受贿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卖官案,绥化市有半数以上的处级以上干部卷入其中。据黑龙江省纪委发布的消息称,马德利用职务之便和手中之权,从1995年至2002年4月,疯狂敛财折合人民币2385万元,已核实认定马德受贿人民币502万元、美元万元。
(二)品行堕落,贪色循情
经济上的犯罪与生活上的堕落,从来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干部的堕落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经受不住考验,往往背叛自己的誓言,贪赃枉法,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品行堕落,沦为人民的罪人。根据对缉拿归案的职务犯罪嫌疑人进行的“罪情”分析,发现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色循情。调查发现,这些人为了满足女人的欢心,不惜铤而走险“弄”钱的占了70%。另一种情况,就是用贪来的赃款找女人。从公布的厦门“远华”、沈阳“慕马”等案情看,不少犯了罪的领导干部都属这种类型。
(三)意志薄弱,盲目攀比
职务犯罪的具体行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新形势下,社会大环境、工作单位环境、家庭小环境的影响,社会风气、朋友群体圈环境等对职务犯罪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在有的干部喜欢傍大款、跑富庙,接触的朋友都是一些有钱老板,时间长了,难免产生不平衡心理,加上平时称兄道弟,亲密无间,不分彼此,权钱交易在所难免。从
检察机关办理窝案串案涉案人员多属于此类。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素质较低。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放松了自身的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生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究其根本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法制观念淡薄。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做到依法办事。他们往往认为工政法秘书网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缺乏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法制观念淡薄。
(三)特权思想严重。在一些职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宗旨,颠倒了主仆关系,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事实上,几乎见诸报端的腐败分子在受到惩处后都会自我反省:“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我、监督我,就不会有如此的下场”,但悔之晚矣。
(四)管理方式尚待完善。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在行动上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实际上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第二篇: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62032件,结案16060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64831人。其中县(处)级干部5916人,厅(局)级干部415人,省(部)级干部15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的有4775人,占受党纪政纪处分人员总数的2.9%。由此可见,职务犯罪行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形势之严峻,问题之严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把惩治职务犯罪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侦破了一批职务高、数额大、影响大的大案要案,特别是成克杰、胡长清、李纪周等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子,振奋了党心民心。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2004年11月3日在中央党校作反腐倡廉专题报告时强调,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注重有效预防腐败,从源头上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职务犯罪,就是在行使国家和法律所赋予的公共权力过程中,为了个人和部分小团体(集团)的利益,不正确的行使权力,侵犯了国家和其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从而触犯了刑律的行为。职务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他们的犯罪是因为对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功能的歪曲和异化。可以说,无权力,则无职务犯罪;无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则无职务犯罪。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作为刑事犯罪的一种,在整个犯罪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比较突出的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罪等等。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权、钱、情这三个环节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总体来讲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位高权重,贪污受贿
位高权重,贪污受贿是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马德受贿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卖官案,绥化市有半数以上的处级以上干部卷入其中。据黑龙江省纪委发布的消息称,马德利用职务之便和手中之权,从1995年至2002年4月,疯狂敛财折合人民币2385万元,已核实认定马德受贿人民币502万元、美元2.5万元。
(二)品行堕落,贪色循情
经济上的犯罪与生活上的堕落,从来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干部的堕落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经受不住考验,往往背叛自己的誓言,贪赃枉法,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品行堕落,沦为人民的罪人。根据对缉拿归案的职务犯罪嫌疑人进行的“罪情”分析,发现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色循情。调查发现,这些人为了满足女人的欢心,不惜铤而走险“弄”钱的占了70%。另一种情况,就是用贪来的赃款找女人。从公布的厦门“远华”、沈阳“慕马”等案情看,不少犯了罪的领导干部都属这种类型。
(三)意志薄弱,盲目攀比
职务犯罪的具体行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新形势下,社会大环境、工作单位环境、家庭小环境的影响,社会风气、朋友群体圈环境等对职务犯罪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在有的干部喜欢傍大款、跑富庙,接触的朋友都是一些有钱老板,时间长了,难免产生不平衡心理,加上平时称兄道弟,亲密无间,不分彼此,权钱交易在所难免。从检察机关办理窝案串案涉案人员多属于此类。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素质较低。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放松了自身的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生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究其根本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法制观念淡薄。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做到依法办事。他们往往认为工政法秘书网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缺乏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法制观念淡薄。
(三)特权思想严重。在一些职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宗旨,颠倒了主仆关系,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事实上,几乎见诸报端的腐败分子在受到惩处后都会自我反省:“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我、监督我,就不会有如此的下场”,但悔之晚矣。
(四)管理方式尚待完善。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在行动上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实际上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在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517878秘书网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方面,存在暗箱操作等严重违法行为,法规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成了
一纸空文。这些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
三、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惩治职务犯罪是治标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人们往往关注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工作。惩办贪污腐败,令人解气,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以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失,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预防职务犯罪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成克杰、胡长清、程维高等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健全权力运作程序,完善监督措施,逐步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在监督机制方面,要特别重视三种监督力量,一是专门监督,主要是依靠检察机关的的作用,要保证其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作用。二是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要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而政协的民主监督则是我国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宝贵政治资源。三是新闻媒体的监督,通过公开暴光和披露来促使腐败现象得以收敛,要确保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成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
(三)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预防犯罪工作机制。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治对政府而言,其实质意义在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泛滥。由于行政权是一种由国家行政机关主动行使的权力,其作为或不作为均必须依照法律的授权和规定,否则就容易形成腐败,要依法行政必须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惩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法规,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规体系,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执法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职务犯罪高发期,要加大惩罚的力度,要从重从快打击职务犯罪,增加职务犯罪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使职务犯罪分子不敢犯罪,犯不起罪。
最近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刻阐述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大意义,总结了党的反腐倡廉基本经验,明确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有关讲话中指出要抓住权力运行中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地抓改革、抓制度、抓预防,不断拓展源头治腐的领域,在2010年建成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框架。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社会要共同参与,政法部门要加大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从重从快,有罪必惩,谨慎使用缓刑,加大罚金刑适用,营造浓厚的肃贪青年秘书网惩腐氛围,震慑犯罪,建立法律防线,使人不敢犯罪。政府各部门要抓好管理,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严格制度,加强政务公开,便于群众监督,要动员和发动群众检举犯罪,警醒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使职务犯罪无机可乘,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通过“三早”,即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达到“三不”,即不敢犯罪、不能犯罪、不想犯罪,最终降低职务犯罪率,确保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篇:构成职务犯罪的成因以及预防对策初探
构成职务犯罪的成因以及预防对策初探
上海邱教军
摘要:职务犯罪是国家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的犯罪,或贪图不法私利,或亵渎职权给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究其原因,在于主观上缺乏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个人欲望失控,并存有侥幸心理;客观上,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惩处不及时。因此,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制度和监督体系,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使公共权力行为人“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关键词:职务犯罪;成因分析;预防策略
职务犯罪是国家公务人员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它将严重破坏行政管理的公信力,严重困扰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探究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有利于规范国家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维护政府的社会形象,推动政府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职务犯罪及其成因
探索预防职务犯罪的策略,首先要认识什么是职务犯罪、职务犯罪的特征和本质,并对其成因进行必要的分析。
(一)什么是职务犯罪
什么是职务犯罪,法学界对此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中外法律书籍中还没有统一的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黄京平教授认为:职务犯罪是指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职务相关联的犯罪,职务犯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职务犯罪包括一切与职务有关的犯罪;狭义的职务犯罪则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职务犯罪1。
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晓明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研究》一文中,在解析了“职务”和“犯罪”两个概念界定基础上,将职务犯罪的概念界定为: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中依照法律法规或者组织规章等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总称2。
比较以上两个概念解释,笔者认为后者对职务犯罪主体的界定更切合实际,因为这里所说的“职务”的本质特性是公共性和公益性,公共性、公益性的职务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位上。结合社会学、伦理学、刑事法学等领域对于职务犯罪的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可将职务犯罪的概念作如下界定:职务犯罪即指国家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贪污受贿,或者滥用职权,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黄京平:《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思考》第1页李晓明等:《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研究》第2页
职责,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依照《刑法》应收到刑罚出发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职务犯罪分为二类:“贪污贿赂类犯罪”,以犯罪主体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特征,各罪都有犯罪数额的规定(刑法分则第八章共有12个罪名,刑法定为“贪污贿赂罪”);“渎职侵权类犯罪”以犯罪主体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为特征,虽然其本人没有获取物质上的利益,但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各罪均有损失额度或危害程度的规定(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九章共有42个罪名,属“渎职罪”);“侵犯公民权利罪”,利用职权侵犯公民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危害社会秩序(刑法分则各章节中共有40个罪名,刑法定为“侵犯公民权利罪”)。“贪污贿赂类犯罪”属于典型的贪利型职务犯罪,亦称经济类职务犯罪;“渎职侵权类犯罪”和“侵害公民权利罪”属于亵渎职权型职务犯罪。
(二)职务犯罪的本质及其特征
职务犯罪的本质,是国家权力被异化和滥用,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职务犯罪的总体特征是权钱交易、滥用权力,根据对职务犯罪概念的界定,职务犯罪的基本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务犯罪的主体是特定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具有经营管理职责或监管财物职责的人员,以及上述单位委派到非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通称国家公务人员)。
2、职务犯罪侵犯客体具有多重性。所有职务犯罪都要侵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关系,既犯罪客体为多重客体,不但侵犯了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同时还侵犯了具体的社会关系。
3、职务犯罪从客观方面讲,犯罪行为与职务(或职权)具有关联性。其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利用职务的便利条件,滥用职权实施犯罪;二是不尽职责,玩忽职守。
4、职务犯罪从主观方面看,职务犯罪既有故意,也有过失,且多数主观上由故意构成。
职务犯罪案件危害性严重,既破坏了社会公权力、公信力,又污染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的心灵。
(三)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2001年5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二届政府间国际反腐倡廉论坛对腐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一个主要观点认为,腐败的原因可以最终归结为两个因素:人和机会1。因此分析职务犯罪的成因,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主观因素,二是客观条件和约束。
1、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的原因:
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少数公务人员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放松自身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道德失落,价值失向,心理失衡,一些公务人员心浮气躁、办事马虎、疏忽大意、更有甚者一些个人私欲膨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欲望的驱使下,抱着侥幸心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以身试法,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房地资源系统具有与市民日常生活关联度大、公益性强、公权集中、公众关1 宋振国:《各国廉政建设比较研究》第2章
注的特点,这个领域的国家公务人员更应强化公仆意识,行业自律意识,但是由于忽视了个人手中权力的本色,原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分管土地管理的某位副局长,在办理土地批租过程中,进行“权力寻租”,收受钱财,构成犯罪1。
2、社会发展中的客观原因
历史一再证明,如果权力失去制约,就必然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原因2。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阶段,但由于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制度建设还不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与法制尚不健全,对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尚未形成系统高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干部队伍也缺乏系统高效的考察和监督措施。滋生职务犯罪的土壤还客观存在。例如上海某一特种纸业有限公司,在转制工程中,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该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监督放任自流,同时该公司在经营生产中,对采购、销售及财务制度环节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虽有规定实际上并未严格执行。致使该单位在采购过程中,对于采购的数量、质量、价格以及供货单位都不经集体讨论,单凭个人决定;对于业务开支也不经审核,全凭部门负责人一人说了算。制度上的漏洞,成为了孳生职务犯罪的温床,致使该单位多名部门负责人涉嫌贪污受贿纷纷落马。又如某区商业网点办主任,在忏悔书中写道:由于其所在单位是创利大户,上级主管领导基本对其放任不管,即使有群众反映问题,也是眼开眼闭,不了了之;在本单位更是一言堂,大小事情都由自己一人说了算,没有人敢提反对意见,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贪婪的私欲逐渐萌发,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二、预防职务犯罪策略的思考
综上所述,职务犯罪发生的客观原因主要在于机制缺失、制度疏漏、管理不善、监督乏力。主观原因是行为人自身素质,一是理想信念动摇,丧失精神支柱,失去职业信仰、职业操守,不能正确履行组织赋予的公共职责;二是不能恪守职责,自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缺乏。对享乐的追求,对待遇的梦化,对名利的追逐,导致心态失衡,行为失范。加上或多或少抱有规避法律监督惩罚的侥幸心理,最终形成犯罪动因。预防职务犯罪,一方面要求作为公职人员的个体注意前车之鉴,提高自律意识,强化自控能力,加强自我管理,增强抵御腐败犯罪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建立健全惩治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在注重外部监督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制度上强化内控机制的建设。
(一)加强教育,增强权力行使者的免疫力,使其不想为。
强化教育是预防职务犯罪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党中央发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了反腐倡廉教育的基础性地位。2007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反腐倡廉工作必须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道德是高标准的法律。
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强化道德控制,有利于提高公职人员抵御外界各种致罪因素的免疫力,达到使人“不想犯”的境界,这是预防职务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相对于法制背后的国家强制力而言,道德固然是一种“软约束”,但是道德的柔上海人民检察院反贪局:《道一声珍重》第1页[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腐败与政府》第8章
性特征正是对法律的有益补充。道德规范一旦内化为人的信念,其作用是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的。同时,任何法律和制度都是靠具体的人去操作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自愿地遵守法律制度,接受外界监督。
国外对公职人员的道德教育也是相当重视的,有的国家在大学乃至中学就开设有关从政道德的课程,还有的国家将从政道德法制化,如美国在1978年通过了《从政道德法》、韩国在1993年颁布了《公务员道德法》等。我们中国历来重视“德治”,预防职务犯罪就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道德的“软约束”作为第一道防线,并同法制的“硬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教育,要注重教育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典型示范、活动激励、警示教育等,还要加强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专题教育的探索,促使公务人员分清是非错对,明辨善恶美丑,提升道德境界,自觉践行职业道德,使得公务人员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做到慎独、慎欲、慎微,能自省、自尊、自爱。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近日公布的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作风建设行为规范指出“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秉公执纪、务实创新、牢记宗旨、顾全大局、清正廉洁、情趣健康。”是每个政府公务人员都应学习和遵循的。
(二)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制约,减少犯罪机会,使其不能为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约束权力的运行,是遏制职务犯罪的根本途径。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狭义地讲,监督是从外部对权力进行制约,制约则是从内部对权力进行监督。很多职务犯罪与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有关。如果监督管理不到位,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得不到执行、落不到实处,就会增加职务犯罪的机会成本,从而引发职务犯罪。
加强制度建设,就要与深化改革、规范权力运行相结合。首先,通过制度建设,使权力的配置要科学有据。合理划分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个岗位间的职能,既适当分工又要相互制约,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其次,通过制度建设,使权力的运行公开有序。通过再造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以技术上防止暗箱操作,切实解决权力运行中可能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做到既不能滥用职权也不能玩忽职守。最后,通过制度建设,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要全面有效。要明确建立并落实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发挥行政监督、监察功能,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另外还要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并且发挥司法监督、法制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
(三)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使其不敢为
预防和打击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防止犯罪的发生。对职务犯罪的严厉打击,不仅为有效开展预防工作奠定了基础,而且打击是最有效的防范。如果对职务犯罪的打击不力,不仅使犯罪人员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后果,还会助长一些人的侥幸心理。因此,加大打击力度,使犯罪人员受到相当的惩治和处理,对于减少犯罪的发生和再生十分必要。
通过查办和揭露职务犯罪,以打促防,打防并举,标本兼治,警示教育国家公务人员。各单位、各部门要依据国家的法律制度和部门本身的相关规定,配合纪监、检察机关严肃处理职务犯罪。实事求是,严肃纪律,惩前毖后方能治病救人。
加大打击力度既要对犯罪分子依法严惩,又要提高定罪概率。近代著名刑法学家贝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指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定罪的必定性。”如果定罪率相对于职务犯罪的量太低,必然客观上形成职务犯罪的诱导,行为人会怀着侥幸心理实施职务犯罪。这就要求在建立完善的预防职务犯罪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各级党政领导、纪检负责人与司法机关紧密协作,在发现、调查、取证、量刑、定罪等各个环节上形成合力,共同打击职务犯罪。
三、工作中预防职务犯罪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建系统的职务犯罪居高不下。据调查,上海市房地资源系统的职务犯罪涉及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多个领域,发人深省。为了吸取教训,更好地防止职务犯罪地出现,根据对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徐汇区房地局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素质
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贪欲之害》等警示教育片,还安排了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题讲座,结合身边的案例,以案说法,教育干部职工要注意把握社会交往分寸,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在开口的时候想一想这话该不该说,在迈腿的时候想一想这一步该不该走,在伸手的时候想一想着东西该不该得,要保持时刻清醒,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
积极抓好廉政教育,让职工在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从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防线的同时,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正确用权,真正为人民群众办成好事的能力。通过工作例会、业务交流会、特殊疑难案例讨论会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让职工记牢不正确行使权力,因疏忽、懈怠而产生不良后果,即使没有伸手拿钱,一样可能犯罪。
(二)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行政行为
制定了《内部工作人员回避制度》、《登记工作岗位职责确认制度》、《受理、审核、缮证过错责任追究规定》、《治理商业贿赂实施方案》等多项制度规定,其中《内部工作人员回避制度》主要从回避的范围、要求与措施、操作程序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四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房地局职工与前来办理各类行政审批、登记的当事人,有直系亲属关系和一定利害关系的,都要主动申请回避,并填写《内部回避申请书》,交分管领导,从而确保行政工作的公证性,有效杜绝违规操作的发生。
(三)深化改革,分解权力,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
交易中心原来设有受理部、审核部等业务部门。登记受理后,就进入件袋审核程序,这一过程完全在审核部内部操作,即业务件袋的初审、复审权力全集中在审核部。针对审核权力过分集中在一个部门的弊端,交易中心对部门设置进行了调整,增设立了综合业务部,审核权一分为二。审核部负责初审,综合业务部负责复审,而终审由领导班子负责,同时领导班子之间对终审的业务也是各负其职,避免“一人说了算”。通过部门调整和权力切割,改变了以前审批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加强了受理、初审、复审等岗位之间的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参考文献:
1、郝银飞、吴建雄:《预防职务犯罪与构建惩防体系专题讲座》中国方正出版社
2、车承军:《职务犯罪控制论》法律出版社
3、最高人民法院职务犯罪预防厅:《中国预防职务犯罪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4、宋振国、刘长敏等:《各国廉政建设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5、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厅、中共上海市房地资源局纪律检查委员会:《道一声珍重---上海市房地资源系统治理商业贿赂警示录》
6、[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腐败与政府》新华出版社
7、[加]里克·斯塔彭赫斯特、[美]萨尔·J·庞德:《反腐败》经济科学出版社
8、裴文.郝银飞:《职务犯罪一定要防》《人民日报》 2007.09.05
第四篇:浅谈我国职务犯罪的成因和对策
目录
一、职务犯罪的新特点„„„„„„„„„„„„„„„„„„„„„„„„1
(一)大案要案急剧增多„„„„„„„„„„„„„„„„„„„„„„„1
(二)从“高干”到 “村官”一样犯案„„„„„„„„„„„„„„„„„1
(三)窝案串案、团伙作案日增„„„„„„„„„„„„„„„„„„„„1
(四)经济职务犯罪广为蔓延„„„„„„„„„„„„„„„„„„„„„1
(五)国企领导犯罪突出,国有资产流失严重„„„„„„„„„„„„„„2
二、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2
(一)封建思想残余是职务犯罪的思想根源„„„„„„„„„„„„„„„3
(二)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是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3
三、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对策„„„„„„„„„„„„„„„„„„„„4
(一)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遏制不正当竞争„„„„„„„„„„„„„„4
(二)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以提高反腐败能力„„„„„„„„„„„„5
(三)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反腐倡廉„„„„„„„„„„„„„„„„5
(四)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立法„„„„„„„„„„„„„„„„„„„„„6
(五)优化执法环境 优化执法环境„„„„„„„„„„„„„„„„„„6 参考文献„„„„„„„„„„„„„„„„„„„„„„„„„„„„„„7
浅谈我国职务犯罪的成因和对策
一、职务犯罪的新特点
(一)大案要案急剧增多
十六大以来的近5年中,全国查处的贪官达20多万人。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算为大案,而现在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百万元的屡屡出现,金融界犯罪金额上亿元的也不乏其案。如成克杰任职其间单独或伙同他人收受贿赂款物4000多万元。浙江第一贪官温州王天仪收受贿赂180多万元、美金1万元、巨额财产来历不明1400多万元。
(二)从“高干”到 “村官”一样犯案
如已查处的案件中,有高级领导干部陈希同、王宝森、成克杰、胡长清等;仅2003年,就查处15个部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周有一个厅级干部落马,每天有一个处级干部犯案。有湖南政府原副秘书长王道生,江西纸业集团公司姜和平以及枣阳市原土地局局长章大梁等厅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等案件,这些案件涉案金额均在几百万元至上千万元,他们位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后果极为惊人。而过去被认为不入“官”流的“村官”也屡犯大贪案。如安徽省隆岗村守业贤参与私分公款31万元,受贿1万元。中国“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浙江省长兴县检察院立案查处了农村基层干部贪污挪用土地专项资金55件。
(三)窝案串案、团伙作案日增
表现为犯罪分子内部串通、内外勾结、合伙密谋、长期群体作案坑害国家。如广东湛江走私案、厦门远华走私案和福州陈凯特大贩毒、走私、组织偷渡案中的贪污受贿以及中国华润总公司下属的邹秀海、刘板、杨三合伙挪用公款2.4亿元,受贿67.5万元特大挪用公款案、窝案、串案触目惊心。其中陈凯案件中的原福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方长明因收受巨额贿赂而造成国家的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之巨。
(四)经济职务犯罪广为蔓延
腐败不但在经济管理热点行业,而且在科教文卫等“清水衙门”也不断出现,教育部门已不再是一块净土,贪污、受贿呈现出恶劣蔓延趋势。教育系统在基建发包、教学设备、物品采购、辅导资料印刷、代理发行、人事调动、干部任免等环节也屡屡发生职务犯罪。从2004年南京市检察机关查处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冯小龙受贿案,涉案金额102万元;南京经济学院基建办方慕钰受贿案,涉案金额155.9万元,美金2000元;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刘代宁受贿案,涉案金额161.7万元,美金3000元及实物字画等几起重大案件足以说明教育部门经济职务犯罪的趋势及其严重性。
(五)国企领导犯罪突出,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国企体制存在着深刻弊端,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领导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挥霍浪费,挪用公款,隐匿、转移、私分国有资产等现象日益突出,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在分析2002年以来审理过的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犯罪案,发现国企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犯罪现象突出,占被告人总数的76%,涉案金额达678万元,占涉案总额的91.8%.据统计,2003至2004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办国企人员贪污贿赂犯罪25322人,国企改制过程中的职务犯罪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北京市检察机关的有关资料显示,犯罪造成的损失从5年前的不足亿元增加到了4.7亿元。从已查的案件中,国有资产严重地隐匿、转移、私分、流失严重,成为“最后晚餐”。如陕西西光电仪器厂原总经理刘某以隐匿手段把1300余万元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福建厦门市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某趁国企改制之机以转移手段,侵吞公司股权及红利3700余万元。浙江金华市某饮食服务公司领导班子在公司改制时,集体决定将公司价值1700余万元的房产不报评估,后变更产权共同予以贪污等等,足以说明其严重程度。
二、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封建思想的残余、人们法制观念的淡薄、对职务犯罪惩处之乏力、主要原因。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权力。但是,在有的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对其所掌握的权力的取得,用途却不很清楚,往往把其作为“自己的既得利益”来看待。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加以分析:
3(一)封建思想残余是职务犯罪的思想根源
中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习俗和思想根深蒂固,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有些人热衷于投机钻营,有些人当官为了发财,于是行贿受贿就再所难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职务犯罪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是说,社会所能提供的财富,通过正当劳动所能获得的物质报酬,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有些人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就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找人办事靠金钱铺路,替人办事就索贿受贿,导致职务犯罪。例如原抚顺特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玉颖因犯受贿罪、贪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其受贿一多半来自本单位干部调动。这家企业中层以上干部仅几十人,张玉颖3年间就调整18个关键岗位,人均“上供”2.5万元。她就是受封建权钱的思想影响,才大肆利用人事权,也就是所谓的官权来大捞一笔.可惜却捞来了终身牢狱.(二)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是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一些领导人只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使得一些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助长了职务犯罪。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侵蚀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特别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经济建设经验,缺乏前瞻性的应对措施,加之体制运转的速度很快,没能及时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和机制,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一些贪官污吏,趁机侵吞国家、集体和人民的财产。像轰动一时的胡长清和成克杰贪污腐败案,就是这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的产物。(三)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失衡是职务犯罪的主要诱因 处的案件看,涉案的人员大部分在案发前都执掌本单位的某一项职权,这些相对集中的权力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在行使过程中走了样,不仅诱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对“一把手”监督机制的缺失,在权钱交易过程中,他们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特殊身份和特殊权力,徇私舞 4 弊、贪赃枉法,破坏了党和公职人员在人民群众的良好形象,破坏性极大。原国资委官员陈天晓因在原国家经贸委工作期间,挪用公款5000万用于个人经营,被北京市一中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她在忏悔中说是因为拿钱太容易,又没有人监督,所以铤而走险,现在非常的后悔,说当时如果有人在监督,那自己就不敢挪用公款了。江苏南通市航道管理处原处长徐守余剖析自身犯罪原因,如是说:“对‘一把手’监督的缺失,也是导致我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在领导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有段时间还兼任过党委书记,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这种权力的长期占有,加上我曾经拥有的辉煌成就和耀眼的荣誉光环,上级领导对我是信任有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失衡的确是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四)领导干部抗腐败能力不高,是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 领导干部的素质问题,好比内因,在马克思哲学中我们学到,单单在外因的作用下,没有内因的响应,是不会导致质变的。在职务犯罪中大多数人都是抵制不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知法犯法,看来有必要在全国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看来我们毛主席的那老一套还真的不过时啊。在当今这个社会,很多的领导干部都养尊处优,纪律涣散,党性全无,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重视.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原副区长马惠明,2005年12月30日被杭州市中级法院以受贿罪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法院经审理查明,马惠明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接受他人提供的赌资及与人“拼赌”等途径收受贿赂共计245万余元。作为一个党员干部竟参与赌博,陷入职务腐败泥潭,你说这说得过去吗?这就是素质问题,不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是不行啊。
三、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对策
国外有学者指出:“腐败是政府最大的痼疾,其危害性仅次于暴政。”而新加坡政府的反腐败口号是:“让腐败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让腐败者在经济上全家倾家荡产。”看来有必要研究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对策,根据产生职务犯罪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对职务犯罪要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一)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遏制不正当竞争
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遏制不正当竞争,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中之重 当前职务犯罪导致的原因之一就是,制度不完善,所以导致很多的不正当竞争,这是职 5 务犯罪的重大隐患。虽然党和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在制度建设方面颁布了许多规定,比如,党员廉政建设实行责任制,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经济收入申报,国家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收售的礼品要登记上交等等。但是这些规定和政策成效不大,我们必须提出更好的制度和政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了这些政策和制度不要流于形式和走过场,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职务犯罪的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二)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以提高反腐败能力
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在职务犯罪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必须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在反职务犯罪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法律和制度是由人来制定,也是由人来执行和遵守的。人的素质至关重要,人的素质高,能够廉洁自律,自觉抵制腐败现象;人的素质差,即使法律制度再完善,也会发生违法乱纪现象。预防职务犯罪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等思想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并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使广大党员干部养成热爱学习、自觉改造的好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带头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也可以用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来教育他们,如原漳州市东山县书记谷文昌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办实事,从不为自己谋私利的精神都在感动着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要让这个感动继续延续下去。
(三)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反腐倡廉
“预防职务犯罪,需要您的参与”这是2002年全国检察机关“举报宣传周”活动的宣传主题。在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问题,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工作方针的新形势下,“预防职务犯罪,需要您的参与”这一“举报宣传周”宣传主题的提出显得极为适时、确切、合意。“预防职务犯罪,需要您的参与”就是指预防职务犯罪需要社会各部门及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使广大群众学法、懂法,提高反腐败斗争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自觉性。倡导“从我做起,绝不行贿”。这种观念一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且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腐败现象就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群众“从我做起,绝不行贿”,也能促进领导 6 干部“从我做起,绝不行贿”,并自觉预防职务犯罪,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廉洁风气的形成。但这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为有很多的“官本位”思想和“官官相户”思想在群众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发动群众参与举报是十分有效的监督措施。实践证明,建立和实施举报制度,动员群众参与举报腐败分子,是揭露、惩治腐败的有效办法。据最新的统计:近几年,全国查处的大要案,有80%以上是通过群众信访举报揭露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是反职务犯罪的中坚力量。如泉州市永春县人民检察院推行的群众信访制度,就非常值得各地的检察和纪检机关学习。
(四)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立法
加强立法,形成机制,使职务犯罪中主体从“主动犯罪”转变为“不敢犯罪”“不想犯罪”。首先,加强立法,提高职务犯罪的惩罚标准,从制度上减少犯罪的“得利概率”。如贪污一万元、罚他五十万元,并处以7年以上的徒刑,加大犯罪付出的 “成本”、“代价”。其次,推行“高薪养廉”。中国有句古话是这样子说的,“贫起盗心,富贵思淫欲”。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逐步提高公职人员的收入水平,改善国家公职人员的实际的生活水平,通过个人经济收入增长,减小职务犯罪的诱因。第三,加强对公务员违纪惩罚力度。防微杜渐,是各种制度制定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提高公务员各项待遇的同时,从制度上对国家公职人员平时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违反规定轻则辞退,重则开除。从而从制度上消除职务犯罪产生的思想条件。
(五)优化执法环境 优化执法环境
执法环境不好是诱发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执法环境不好表现为领导干预、说情、执法执纪机关不严格依法依纪办事等。就执法执纪机关来说,应紧紧依靠党委和上级机关领导,顶住压力,顶住说情风,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执法执纪人员素质,要坚信党和国家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要认识到个别领导干预代表不了党委的意见,要有不怕丢乌纱帽的气概和豪情,敢于碰硬,善于碰硬,要敢于顶住说情,善于顶住说情。要通过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提高执法执纪人员素质,来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像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去年卷起的全国审计风暴,我们现在都应该历历在目。而原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在担任局长期 7 间,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下属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是值得各地借鉴的。可以说,执法执纪机关对反腐败工作的态度和工作情况是优化执法环境的重要内容,所以,优化执法环境,执法执纪机关严格执法执纪、反腐败的态度要坚决,工作效率和水平要高。当然,优化执法环境还涉及到其他很多问题,如加强党委集体领导、消除部门保护 主义等等。所以优化执法环境除了执法执纪机关自身应积极努力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领导干部的清廉﹑社会风气的正直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让反职务犯罪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党员干部、每一个人心里,才有可能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当前我国反职务犯罪依然任重而道远,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由于职务犯罪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对它的治理不能采取单一的手段,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惩罚与救济并举,媒体要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呼吁整个社会重视职务犯罪的危害,让国家、社会和个人结合起来,拒绝职务腐败。人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制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雪慧 《时评反腐败》,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0 第一版。[3] 金强 编著《反腐败镜鉴录——六十个贪官的真实案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03 第一版。
[4] 胡鞍钢 主编《中国挑战腐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01第一版。
第五篇:预防职务犯罪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预防职务犯罪的指示精神,围绕“堵源头,抓建制,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法制教育为手段,增强全局干部队伍防范意识”的预防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作用,使我局的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贯彻《条例》
做好预防职务犯罪有利于从根本
上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做好本部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局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以党委书记陈祖芳为组长,纪委书记王国栋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按照《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把单位目标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权利职责与工作人员的年终考评结合起来,规范本单位的依法行政行为。
二、以预防为主,狠抓思想教育
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从思想教育上抓起,做到警钟长鸣。一是根据水务行业特点,我局仔细研究分析可能引发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领域和环节,重点关注水务工程建设。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方案,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二是加强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构筑思想政治防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活动,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强化党员干部对党的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利用每周开展的政治学习时机,组织领导干部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学习《武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与工作实际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公务活动中,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越权不失职,树立爱民意识,全心全意为服务对象服务,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四是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在思想上敲警钟,在行动上行规范。组织观看《盛世警钟》、《公仆本色》等反腐倡廉录像片,在观看中邀请局主要领导干部配偶及职工家属共同参与。通过典型的案例剖析,加深干部职工对手中权利和肩负职责的认识,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公仆意识。领导干部配偶及职工家属积极争做“廉内助”,不利用亲情、友情做人情交易。五是开展思想交流,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大家撰写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开辟学习专栏和以会议的方式交流学习体会。局党委班子之间,党委班子与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坦诚交换意见和看法,解决工作和思想上的矛盾,增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了解。通过教育使大家对“预防职务犯罪”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增强了法纪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
三、抓好措施落实,建立自律机制
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廉洁不贪占,勤政不失职。一是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对重大问题实行集体决策,坚持实事求是,民主集中的原则。敢于说真话讲实话,以事论事,有根据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和意见,使领导在大事上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科学决策,促进各项文秘家园工作正确实施。二是建立领导干部约束机制,严格执行“五不许”规定,坚持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