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成就[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6:2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发展成就[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发展成就[最终版]》。

第一篇:学校发展成就[最终版]

2008年学校发展成就回顾

2008年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牢固树立育人至上、学术至上的理念,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内涵发展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平安、和谐、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深化改革,强化学风,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新提高

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通过各级领导深入一线,迎接老师上第一堂课,建立和完善听课制度,规范课堂教学秩序等措施,促教促学。按照“校院结合、以院为主;部门联动,齐抓共管;考评结合,严格管理”的总体思路,成立了由学校领导牵头、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考试巡视组,与学院考试巡视组、学校教学督导组,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式的考试监督体制。以上措施,在学校形成了各学院更加重视考试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广大教师更加兢兢业业教学、学生更加认认真真学习的良好局面,考场秩序、考试纪律明显加强,考风、教风、学风明显好转,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积极组织申报高等学校二期质量工程项目,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增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新增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本科专业,1个成人高等教育省级品牌专业,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巩固。教学项目研究经费实际到位235万元,被教育部批准为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学校,全年确定(SRT)计划立项192项。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数学建模、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等竞赛中,分别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山东省一等奖2项,还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1项、山东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对公共研究生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加大对论文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和论文质量的提高。我校研究生获得省级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和2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学位论文。

二、打造平台,人才强校,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平台建设又获新突破。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行业初审和大评委终审,喜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并获省级以上经费支持1200万元,这是继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又一国家级平台落户我校。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开放运行和自主研究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实验室五年工作规划,在省科技厅组织对实验室建设工作绩效考评中,获得优异成绩,并得到了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十一五”省重点建设项目专家现场考察评估,圆满完成中期建设任务。“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实验室”、“园艺作物生物学实验室”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动物生物工程与疾病防治”实验室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创新团队入选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推进。全年共招聘引进各类人员47人,其中高层次人才6人,博士35人。聘任兼职教授11人、讲座教授2人、客座教授1人、名誉教授1人。顺利完成了届中专业技术职务聘任、“1512工程”遴选工作和管理职员规范并轨工作。聘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77人。选派5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培养。新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增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遴选2个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新增2个因人设岗泰山学者岗位。1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后,1人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

三、科技兴校,学术至上,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取得新突破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研经费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立项经费1.27亿元,到位经费1.12亿元。新上各级各类课题379项,其中国家级研究课题立项159项,国家课题立项经费9500万元。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4项,比上年增加14项,首次主持国家农业行业科技专项,经费达1475万元。

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学校与地方共签订各种科技合作协议、技术合同186项,合同金额2187万元。学校与威海市人民政府签订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协议;与泰山区政府联合成功申报了省级泰安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完成“站园建设发展规划(草案)”;与山东金正大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完成的“控释肥”研究成果获得了2008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举办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培训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950人。

研究论文和科研成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共发表论文1449篇,其中SCI收录208篇,《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影响因子由上年的0.244提高到0.387。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3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二完成单位)、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新鉴定科技成果30项,申请专利32项,获专利权5项,审定新品种2个。

四、以人为本,注重引领,学生工作再出新举措

认真做好招生就业工作。采取以市场拉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多项措施,积极为毕业生寻找就业门路。顺利完成了6498名普通本专科毕业生的派遣工作,按统计口径一次就业率92.2%,其中考取研究生1683人,考研率27.4%,被授予“山东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称号。通过积极开展校友联谊、组织学院联系地市、优秀生源基地挂牌、举办中学校长论坛、校园开放日等活动,扩大了学校影响力。顺利完成了28个省市自治区5个批次的新生录取,全年实际招收本科生7288人,其中本科一批招生4549人,生源质量明显提高;招收研究生809人,其中博士生106人。

突出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学生中举办了一系列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登高必自”校训精神,营造了文明修身、学习成才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学相长。开展了“与五老面对面”、“学习助跑工程”、第一届“赢在学习”素质拓展五项大赛、送科技下乡、大学生党员到基层挂职锻炼等活动,从思想、文化、发展和心灵上引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启动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校、院、班”三级信息员制度,实现了管理科学、规范、高效。积极推进学生工作进公寓,强化了学生的行为教育。关注“三困生”,采取“两保一补”办法,奖、助、补累计发放1702万元,实现学生贷款795万元。积极争取企业、基金会捐赠44.5万元,资助学生401人,为学生成才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五、创新机制,规范运作,学校经费资产结构不断优化

财务工作和资产管理工作成绩显著。先后制定了《山东农业大学学生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办公、印刷、交通、差旅、招待费的管理规定,结合节约型校园建设,严格程序,强化预算和会计核算管理,行政性经费支出得到进一步缩减。进一步完善了网上经费查询和车载刷卡系统,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和网银代发工资业务,实行了“错时报销”制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阳光招标工程,加强和规范进口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体系,进一步理顺和巩固了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不断调整优化经费与资产结构。按照“压缩非教学科研经费,增加教学科研经费”、“转换非教学科研资产为教学科研资产”的总体思路,通过节约挖潜,增加了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2008年度学校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六、关注民生,共建和谐,平安、和谐、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新成效

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与各单位部门签订《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稳定工作及“平安校园”建设责任书》,在全校集中开展了主题为“迎奥运,保平安,促和谐”的“平安校园百日行动”,圆满完成了奥运安保和祥云火炬传递护送工作,积极营造了平安和谐、稳定有序、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切实抓好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与泰安市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整治了校园交通、治安秩序,成功对南校区违法小吃一条街进行了彻底治理,净化了校园及周边环境。

强化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定了《山东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意见》,深入开展了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减少浪费,开源节流,加强公共场所水电暖管理,增强节约意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全力做好离退休工作。坚持走访慰问、定期听取意见和通报制度,严格按照政策落实好离退休干部职工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积极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的离退休老同志还参加学校督导组、关工委等工作,以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学校工作。

进一步推进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物业思路,全面推进教学办公楼的物业管理。高质量地完成北校区500多万元大中修改造任务和南校区综合楼、老教学楼、体育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南校区新增教室11个、座位1145个,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加了教学资源。同时还高质量的保证了学校供暖,完成了14栋职工宿舍楼基建工程及室外配套工程,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校园环境。经与泰安市多方协调,补齐了南北校区新建24栋住宅楼相关手续,房产证办理工作正在全面推进。

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在全校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教育、第六届师德先进个人和文明职工评选等活动,校风、学风得到明显改观。以“迎奥运,促和谐”为主题,按照全员、全年、全项的思路开展了“全运会”,健康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单位的年度复查和省委高校工委德育示范高校评审。紧密结合形势发展,大力宣传全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大无畏精神,北京奥运会体现的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在全校营造了团结互助、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在抗震救灾中全校师生捐款、党员缴纳特殊党费共计210余万元、捐赠棉衣棉被4300余套。

“十一•五”期间攸县教育发展成就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12-09

普九水平不断提高。全县进一步健全了控流保学机制,共筹集助学金1000余万元,资助中小学贫困学生和大学贫困新生10万多人次,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9.29%、99.35%,三类适龄残疾少儿入学率为96.57%,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和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为100%、97.92%。

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消除和改造危房6.6万m2,新建校舍9.6万m2,全县学校库存危房全部改造完毕,新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站点244个。全县各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的计算机开通了宽带网,实现了“校校通”。启动了32所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和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改扩建校舍面积125666平方米。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1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市规范化高中3所,省义务教

育合格学校21所,市示范性乡镇中小学8所,市示范性幼儿园1所,县规范化中小学60所。

教育改革全面深化。深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全县各类公办学校从223所撤并到167所,皇图岭、酒埠江、菜花坪等3所镇中学的初中部分别并入县二中、三中、四中,县五中改办初中。转岗培训小学计算机、英语教师近180名,培训生活指导教师100多人,安排学校保安306人。局机关内设机构新增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学生资助中心。实行“校财局管”,集中核算和同步监管学校财务。全县所有教师的工资全部由财政打卡按时足额发放,绩效工资与县内公务员一视同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全部足额落实到位。全面实施了新课程改革,部分学校校本研究取得成效。

民办教育内涵发展。全县现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26个,拥有在校生2.4万多人,固定

资产稳定在2亿元以上,办学层次涵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健坤、明阳、长鸿三所基础类民办学校学生均超过2500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2008年我县评为省民办教育工作综合先进县。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县各乡镇正着手筹办公办示范性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从127所精简到100余所。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城区小学正在新建扩容。高中教育不断做强。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建成了职教中心实训大楼,统筹全县所有技能培训工作,毕业生就业率100%,对口率100%。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各乡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民教育的效率,全县各职校也根据市场需求,对农民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工作,推进了全县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集中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知识测试。公开招聘了近200名大专以上师范类毕业生,队伍年龄、学科结构矛盾有效缓解。分期分批对校长、教师进行国家、省市、县级类培训4000余人次,着力营造了全县教师的教育科研气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全县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连年提高。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体育、艺术、科技竞赛中,均取得到良好成绩。全县中小学生毕业合格率连年提高,初中毕业会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市首位,高考二本及以上的参考人数上线率连续六年居全市第一。

图/文:攸县教育局办公室

审核:教育局

镇江高专“十一五”期间,是我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本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专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镇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五年;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的5年。为学校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科学定位,评建结合,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学校注重事业的科学发展,保持办学规模的适度和稳定,优化各种结构关系,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十一五”期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中有升,从期初的7100人上升到8000多人,另有成教在籍学员3700多人。学校以迎接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奋力作为,稳中求进,最终获得评估优秀,实现了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和质的飞跃。特别是在评估过程

中形成的“团结一心、知难而进、奋力作为、追求卓越”的高专精神,对学校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获得评估优秀后,学校认真调研、科学分析、准确定位,将“质量”和“升格”确立为事业发展的战略主题,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积极行动,学校事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2.提升内涵,培育特色,教学改革纵深推进。学校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彰显高职特色。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基本搭建了“专业建设与市场对接、课程建设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人才培养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载体,构建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体系。从学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确立了8个重点建设专业,新增设12个专业(专业方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四平台八模块”课程改革模式。建设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教师主编教材17部,获省级精品教材和精品立项教材3项。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明确提出“讲训并重、学练结合”的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全面实施“2+1”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68个、校内实训基地10个、校外实训基地88个,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

3.克难奋进,加快建设,办学条件大为改观。在基础较为薄弱、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全校上下克服重重困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学校面貌和办学条件的彻底改观。“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征土地157亩,实现了老山地块托管10年,新建校舍5万多平方米,完成了正则楼、格致楼、食堂、浴室、综合实验楼、学生宿舍楼、新大门、生态广场、文化广场、400米标准田径场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以及部分校舍、校园道路及环境的修缮与改造工程,完成了张家湾片区的拆迁、北校区的资源置换和搬迁等工作。新建了30多个实验室,主校区所有教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在原有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了无线网络全覆盖系统。图书馆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软件平台得到更新和优化,数字资源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学校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截止2010年底,校园占地面积达40.61万平方米(609.1亩);校舍建筑面积达17.4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81万元;图书馆藏书量49.98万册。

4.优化结构,提升素质,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认真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根据专业建设和事业发展需要,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强化教师培训考核,加强骨干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名师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教职工总数和教师总数分别由606人和340人增加到613人和443人,正高

职称人数从6人增加到11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从29.5%上升到34%,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从25%上升到38 %。截止2010年底,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团队2个、省和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1人、市“169工程”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18人、省电大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校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9人、校级优秀学科梯队1个、校级教学名师3人。学校还聘请了15位知名学者和业界精英为兼职教授。学校严格认真地做好干部选拔、培养、考核、换届等工作,举办干部培训班,开展干部读书活动和读书心得交流会,从加强教育、提高能力入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效率、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管理干部队伍。5.厚德强能,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并践行“素质为魂、能力为本、厚德强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积极挖掘校本文化资源,突出吕凤子先生的“爱无涯、美无极”的道德观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力”等特色内容,全方位纵深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有90名学生、39个班级(学生集体)获得省市以上表彰,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保护母亲河活动先进集体”、“ 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24项。学校不断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建立校、系两级就业基地120多家,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协议

就业率超过80%。

6.立足高职,紧贴地方,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学校以高职教育科研为主阵地,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加强科研流程管理,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实施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成立了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研究所、吕凤子研究所、沈括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等校内研究机构。积极开展校内外学术研讨与交流,浓郁科研氛围。“十一五”期间,学校正式获批立项的各级科研课题202项,获得资助和匹配科研经费105万元,教职工出版专著及教材36部,发表论文1295篇,专利申请授权8项,151项成果在国家和省市评比中获奖。《镇江高专学报》先后获得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等荣誉,学报影响因子位居全国同类学报前列。

7.完善制度,规范行为,管理工作亮点纷呈。“十一五”期间,学校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各项管理标准,健全管理值班网络,召开一系列管理工作会议,在强化管理中规范行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坚持依法治校,推进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重视、加强系部建设,着手启动名系、强系、特色系建设工程。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开展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创建活动,提升党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和考核激励办法,积极推进高校岗位设置管理

改革。不断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招投标制度等。加强校产管理,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加强后勤管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师生满意度不断提高。

8.扩大开放,激发活力,办学渠道日趋拓宽。“十一五”期间,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合作办学范围不断延伸,合作办学成效十分显著。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从4个专业近200人发展到5个专业近500人,毕业生得到社会充分认可,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100%。除人才培养外,学校与外方合作院校在高层互访、教师培训、教学交流、教学管理与评估等方面不断增加深度合作,并形成了良好、稳定的机制。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高职教育模式在学校教学改革中得到借鉴、吸收和辐射。学校注重发挥自身资源和功能优势,面向社会开展服务。成教学院在抓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增长点,新开辟成人高考专业13个。五年中共招收成人本专科学员(含县校学员)6000多人,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含县校和市直)在籍学生数达3733人,其中,市直各类成人学历教育招生人数达1550人、在籍学员人数突破1000人。师训中心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校长举办各类培训班54期,培训人数2613人,还承担了全市各区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培训人数82689人。

9.以人为本,优化环境,和谐校园初具格局。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创建平安稳定、优美文明、和谐幸福的校园环境。“十一五”期间,学校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位,进一步健全安全工作管理机制,实施三级值班制度,构建“平安校园”的全方位防

控体系,确保了学校的稳定有序。认真做好校园整体规划与建设,调整、优化校园区位结构,“生态校园”格局基本形成。以“一训三风”为核心,挖掘学校传统文化积淀,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浓郁大学文化氛围,“文化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分重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提高师生员工幸福指数,构建“和谐校园”、“幸福高专”。以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切实为学生做好服务,不断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成立了全市高校首个慈善基金分会,大力开展校园慈善和帮扶助学活动。落实富民惠民政策,关心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不断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教职工收入逐年增长。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校园健身活动,切实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学校多次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镇江市文明单位”称号,并先后获得 “江苏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镇江市创安五十佳单位”等荣誉。

回眸辉煌的“十一五”,学校所取得的成绩证明,正是我校全体师生员工抱着知难而进,奋力作为的决心,以团结一心,追求卓越的精神,积极寻求学校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一定能够克服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把镇江高专建设成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院校,向关心和支持我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镇江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二篇:成功教师、发展学校、成就事业

成功教师、发展学校、成就事业

随着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作为一校之长,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先进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思索学校发展的方略。我认为,一所学校要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关键是要以人为本,成功教师,营造敬业精业、协作高效的教师与教学文化。

而要想使教师们敬业、精业,增强他们的凝聚力,我觉得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是教师凝聚力形成的重要保证。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理想、信念、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态度等。很难想象人际关系紧张的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会得到发挥。尤其是当前考核评优、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等工作,多多少少会给人际关系蒙上阴影,影响学校工作的开展。因此,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心情舒畅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将是学校凝聚力形成的重要保证。

1、多一份理解,多一些沟通,平等待人,以诚相见,处理好人际关系。一般地说,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而教师们有着较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独特的自尊心理,他们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特殊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最需要的不是金钱和显赫的地位,而是领导、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2、树立服务观念。小平同志讲:领导就是服务。管理的过程就是服务的过程,感情因素有时是学校的行政权利和物质刺激所不能代替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思想,注意发挥非权利因素的作用,在与师生交往中,逐步形成领导者的威信,那种脱离群众的领导只能是“孤家寡人”,是难以形成学校凝聚力的。

3、发挥民主,让教师参与管理是创设宽松和谐工作环境的必要条件。依靠教师办学,让教师参与管理,增加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是学校民主管理的一项制度。在学校的管理中要坚持发扬民主作风,管理者无论在大会上或在个别谈话中都要以平等探讨的方式充分说理,竭力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尊重教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并善于吸收。

二、优化学校的内部管理是教师凝聚力形成的关键。教师工作是种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因而如前所述需要创设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对教师要给予真心诚意的理解和信任,但这种理解和信任又不是简单的放心、放手让他们去做,而是要在良好的管理体制下,运用严密科学的规章制度,实现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发展,营造一种宽严相济的环境氛围。否则没有纪律,没有良好管理体制的学校是一盘散沙,人心涣散,形成不了一种整体合力。如果说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是教师凝聚力形成的重要保证,那么优化学校的内部管理便 是教师凝聚力形成的关键。

1、良好的管理体制必须有一套科学严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保证,由“一人治化”变为“制度化”。学校的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靠人治人,人不服,靠制度治人,人人服。因此必须用制度规范人,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要使各种规章配套齐全。

2、利用激励因素,创设良好的竞争氛围,给教师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积极组织合理的竞争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核心所在,是教师凝聚力形成的关键。

如何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呢?我认为主要是建立岗位竞争和利益导向这两种机制。

所谓岗位竞争,实际上是一种用人的机制,让老师明确各自岗位上的工作职责,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人才到位,贯彻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用目标的达成标准去评价教师,将教师个人的目标统一到学校的目标上,要建立各种岗位目标管理。

所谓利益导向,就是按岗位的性质、责任大小、技能要求高低、工作强度、工作质量、工作效益拉开档次,实行岗位津贴。实行岗位与技能的统一,体现人的劳动价值,尊重人的自我价值。这样利益导向与人动机相一致,必然会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使其乐道敬业。

三、搭建成长的平台,促使教师可持续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支撑和发展学校的关键。因此帮助教师走向成功是办好学校的重要目标。

发展学习型组织,鼓励教师多学习,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通过胜任型、骨干型和名师型三个不同的培养层次,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开展以“关注每堂课,发展每位教师”为主题的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开展“课堂教学效益年”系列活动,开展“一堂好课、一组好课、一生好课”系列展示竞赛活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实施“名师孵化工程”、“青蓝培养工程”、“学科骨干培养工程”逐步推行“首席教师制”启动“二中名师工作室”,鼓励教师为学生“义务门诊”、“专家门诊”激励并挖掘每个教师的潜力,促使教师可持续发展。

二中要发展,要创建一流名校,就必须明确树立以队伍成长为抓手,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突破,激励内部管理机制,激发教职工的执业豪情,走内涵发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大潮中永立潮头。

第三篇:发展成就

(一)由一个受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势力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变成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的自主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实现国家独立,成为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首要目标。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长期压迫。60年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顶住各种形式的外来压力,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势力的孤立、封锁、干涉和制裁,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

(二)由一个充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全国大陆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实现统一的国家。旧中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不仅在大陆空前统一,而且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雪洗100多年甚至300多年丧权辱国的历史。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有很大转机,中华民族和平统一大业呈现新的愿景。

(三)由一个反动专制的封建半封建国家,变成人民群众做主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不断健全的国家。60年来的社会变革巨大,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消灭了农奴制度),人民通过多种渠道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其他社会事务。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稳妥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

(四)由一个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深重的国家,变成各民族间平等互助、团结和睦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挫败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图谋,实现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中央对少数民族实行优惠政策,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携手繁荣富强,不断发展民族间的平等、互助、友爱、和谐关系。

(五)由一个近代工业十分落后的贫弱国家,变成国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正在走向富强的国家。旧中国积贫积弱,1949年国内生产总值不到679亿元,人均年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08年,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360美元。国家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

(六)由一个被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掌控的统制经济国家,变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旧中国的经济主要是被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所掌控的畸形统制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全面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深化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

(七)由一个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迫使“门户洞开”的国家,变成对外全面开放的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贸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八)由一个充斥文盲、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变成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事业有巨大发展的国家。60年来,我国城乡全面实现9年义务免费教育,基本扫除文盲,高等教育总规模、在校学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科学技术获得巨大进步,不仅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还在月球探测等工程上取得突破。文化事业生机盎然,体育事业飞跃发展,2008年更是成功地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民健康水平空前提高。

(九)由一个民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难以聊生的国家,变成全民大都丰衣足食、整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国家。194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多数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况。6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3亿人的温饱问题得到稳定解决。人口死亡率由过去的千分之三十三,降至2008年的千分之七。国民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3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十)由一个“一盘散沙”的国家,变成城乡基层组织健全、社会管理渐趋完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基层组织不断健全,社会事业得到巨大发展。无论是实施重大建设工程,还是面对特大自然灾害,都充分显示出团结奋战的精神风貌。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地抗震救灾,形成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最大限度地抢救被困群众,最快速度积极对口支援重建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得到极大提升。

(十一)由一个有国无防、屡受侵略和欺凌的国家,变成拥有强大国防力量、安全有充分保障的国家。旧中国在1840年后的百余年间,先后丧失了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起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强大合成军队,坚决挫败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和武装挑衅。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同时,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成为能够抵御任何外来入侵之敌的钢铁长城。

(十二)由一个没有独立外交和国际地位的国家,变成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国家。旧中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外交上无力抗争。新中国的成立,让这一屈辱不再重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地与世界各国交往,积极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的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13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篇:教育五年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夯实基础,发展内涵,提升质量,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清水河县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清水河县基本情况

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最南端,东南以古长城为界,与山西省平鲁区、偏关县接壤;西濒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北依古力半几河,与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相毗邻,属自治区级贫困县。整体位置处于“蒙、晋、陕”三省区交界和国家呼包银榆经济区、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腹地,是和林格尔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治区及首府向南开放和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县域总面积2859平方公里,总人口14.25万人,辖4乡4镇和1个工业园区,共103个行政村、6个社区,798个自然村。境内居住着汉、蒙、回、满等12个民族。全县共有中小学、幼儿园31所,在校学生12278人,教职工1268人。

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五年来,清水河县投资3.3亿元,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新建、改造、维修,总面积达150769平方米。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

五年来,清水河县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行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招聘特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92名,缓解了部分学校专业、学科教师紧缺的现状。各校将5%的公用经费提高到10%,选派校园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达5000人次,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五年来,清水河县教育力求改革创新,通过课改实验、送教下乡,中小学、幼儿园互观互鉴教学观摩活动,选派音体美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让农村学生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逐渐缩小城乡教育、校际教育差距。2013年县二中,一中和城关一小分别被命名为自治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和呼和浩特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五年来,清水河县高考本科上线率逐年提高,特别是2016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50.4%,2018年高考乔博冉以633分荣获九个旗县区所属学校的第一,连续五年清水河县本科上线率稳居五个农业旗县第二名。中考成绩、优秀生比例进一步提高。

五、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显著

五年来,清水河县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特色,效果十分明显。高级中学的文化墙、大课间活动,职业中学的技能训练,一中的读书活动,二中的国学教育,民中和民小的民族风情教育,城关一小的七彩成语、欢乐腰鼓,三小的陶艺美工,阳光幼儿园的亲子活动等,这些特色教育,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新课程改革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紧密结合,构建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体系。2014—2015年县一中、城关三小、县二中、城关一小被评为呼和浩特市特色学校。连续举办了清水河县中小学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艺术节,首届 “三独”比赛和合唱节,在全县创城工作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六、校园安全保障措施得力

校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按照各校园签订的《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每年县政府组织安委会成员单位召开各类安全工作会议,开展安全工作专项检查,每月对全县寄宿制学校食堂、超市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各校在餐厅管理中,以卫生部下发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为依据,并根据《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了餐厅管理制度。做到卫生安全、荤素搭配,讲究营养,成本核算。清水河县普通高级中学、一中学生宿舍被评为“五星级”文明宿舍,普通高级中学被评为“五星级”文明餐厅。全县各校园开展传染病防控、安全教育和防灾应急演练工作,切实提高各校园的人防、物防与技防水平。正在向清洁、文明、无烟学校迈进。

七、教育惠民政策深入民心

五年来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3866万元,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748万元,高中“两免”、助学金经费2408万元,资助生源地贫困大学生2769万元,争取社会帮扶贫困学生物资达300万元。

八、机关作风建设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行政效能,清水河县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具体工作中突出十八字“抓党建、促工作、谋发展;立师德、树师风、铸师魂”。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述廉、谈话诫勉等有关廉政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和每周二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实行党务、政务、校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招生、财务管理等工作,增强服务学生、服务家长的意识和能力。实行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建立了党员先锋岗和干部工作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百名干部进校园、千名教师大家访、万名学生得实惠”、“三包三联三推进”、“三带好三争创”、“三走进三服务”、“三帮三带一促进”、“两学一做”、手抄党章“百日行动”、“三进三讲”、“三严三实”、“老牛坡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聘请党校校长杨凤山作了专题讲座,参加双休日学习讲座200人次,参加县委中心组学习30人次,普通党员干部参加各类学习培训500人次,举办各类讲堂35场次。机关党员干部撰写心得体会共计400余篇,通过学习与培训,促进了职工干部理论素养、政治素养的大提升,营造了“学习先进、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五年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1人,发展新党员46人。16名教师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4名教师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向县委组织部选报8名后备干部,向统战部选报5名无党派人士,选派1名干部参加了市委党校2016年秋季旗县区副科级后备干部培训。教育局、职业中学

第一中学、第二中学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清水河县因地处偏僻,属于自治区贫困县,地方财力有限,教育教学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教师专业人才、业务能力水平同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办人民满意教育,任务光荣而艰巨,意义重大而深远。面对新的发展任务,我们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倍加珍视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倍加努力的辛勤工作、志存高远、创新图强。为推动清水河县教育事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每年新增装机均在1亿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为保障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

电力工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位列世界第二,长期困扰我国的电力供应不足矛盾得到缓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2009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74亿千瓦,预计2010年底将达到 9.5 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2.1亿千瓦(含抽水蓄能),火电7亿千瓦,核电1081万千瓦,风电等其他电源3000万千瓦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十一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的2.19倍。

电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升,特高压从无到有,750千伏基本成网,各级电网发展协调推进。2009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82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28.9亿千伏安,预计2010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将达到87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31亿千伏安,“十一五”期间输电线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1%和14.6%,“十一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是“十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的1.21倍,“十一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的1.95倍。

用电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66万亿千瓦时,预计201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17万亿千瓦时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0%左右。(人均用电量从2005年的1894千瓦时/人年,提升到2010年的3100千瓦时/人年左右。)

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基本缓解。目前,电力供应能力总体较为充裕,除局部地区受电煤供应紧张、水库来水偏枯等随机性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时段电力供应偏紧外,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个别省区略有富余。发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05年的5425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4546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05年的5865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4865小时,基本扭转了“十五”末期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

电源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绿色发电,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力度,加快水电、煤电等大型电源基地的开发建设,电源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绿色发电比重进一步提高。在201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9.5 亿千瓦中,煤电占总容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8%,下降到2010年的68%,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倍增长,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包括水电、核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在内的绿色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4.2%,上升到2010年的26.7%。2010年绿色能源发电量将达到8800亿千瓦时,比2005年4600亿千瓦时增加91%,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由2005年的18.5%上升到2010年的21.1%。

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稳步提高。落实国家“上大压小”政策,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国家“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任务。2009年底,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重达到65.2%,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成为世界拥有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火电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10年的10.5万千瓦。

地区布局进一步优化。西部和北部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电装机增速下降。“十一五”前四年,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华中、华北地区的装机容量分别增长了63%、45%、42%,华东地区仅增长24%,电源地区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

特高压、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建设统筹推进,电网结构得到改善,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和“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提高。

跨大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建设和投产了西北华中直流背靠背联网、东北华北直流背靠背联网、(四川)德阳~(陕西)宝鸡±500千伏直流、宁(夏)东(部)~山东±660千伏直流、(内蒙)呼盟~辽宁±500千伏直流、新疆与西北750千伏联网等一批跨区电网工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取得重大突破,晋东南~(湖北)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投产,并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超过一年,云(南)广(东)、(四川)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四川)锦屏~(江苏)苏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09年底,全国跨区电力交换能力超过2500万千瓦,全年跨区交易电量1213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51.1%。

各网省主网架结构得到加强与完善。华北、华东、华中、东北电网500、220千伏电网协调发展。西北电网750千伏主网架初步形成。南方电网建成贵广第二回±500千伏直流、(贵州)施秉~(广东)贤令山500千伏交流等跨省电网工程,建成海南~广东500千伏交流海底电缆,实现海南与主网联网。“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累计达到15.91万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8.52亿千伏安。2009年底,全国500千伏线路长度达到12.19万公里,变电容量6.4亿千伏安;220千伏线路长度25.36万公里,变电容量10.35亿千伏安。华北、华中、华东和东北区域电网以及南方电网500千伏线路规模分别达到2.70万公里、3.17万公里、2.24万公里、1.15万公里和1.59万公里,西北电网330千伏及750千伏线路规模达到2.19万公里。各省(区、市)主网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容载比有较大提高,供电能力大大增强。

城乡电网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城乡电网供电能力显著增强,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城市和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分别从2005年的99.766%和99.393%提高到2009年的99.896%和99.694%。)

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发展绿色电力,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极大减轻了电力建设、生产和供应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能源节约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依靠电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累计节约3.91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37万吨。

绿色能源替代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绿色能源发电量累计达到5337亿千瓦时,相应减少煤炭消耗1.85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96万吨。(“十一五”前四年因全国供电煤耗下降累计节约标煤1.9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7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411万吨。)

供电煤耗进一步下降。预计2010年平均供电煤耗较2005年下降32克/千瓦时,达到338克/千瓦时,低于美国(356克/千瓦时)、澳大利亚(360克/千瓦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电网线损显著下降。电网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线路损失明显下降,2009年全国电网线损率6.72%,低于英国(8.11%)、加拿大(8.1%)、澳大利亚(6.22%),高于美国(6.52%)、日本(4.81%)、韩国(3.78%),比2005年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累计节约电量399亿千瓦时,相应节约标煤1384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343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0万吨。

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电力行业严格按照国家排放标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2009年各项环保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 国家“十一五”计划目标要求,为全国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与2005年相比,2009年排放总量和单位发电量排放量均显著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48万吨、下降27.1%,单位发电量排放量3.2克/千瓦时、下降50%;氮氧化物排放总量860万吨、增加17.7%,单位发电量排放量2.88克/千瓦时、下降19.5%;烟尘排放量315万吨、下降12.5%,单位发电量排放量1.0克/千瓦时、下降44.4%。(2009年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占全部煤电机组的比例达到76%,较2005年提高59个百分点;在容量增加66.6%、发电量增加46.3%的情况下,行业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却下降到42.8%,降低了8.2个百分点。)

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国发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和突破,在机组容量、参数、效率、环保性能、节水等技术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超超临界机组推广应用,大型空冷、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逐步推广。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第三代核电站已开工建设。7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实现国产化,大坝施工、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风电、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引进和吸收得到进一步提高。

特高压技术在系统分析、工程设计、施工调试、主设备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际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直流输电、灵活交流输电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塔双回、紧凑型线路、大截面耐热导线、大容量变压器、钢管塔等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电力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成立了国家能源局,统筹电力发展的规划、政策管理。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提出了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开展了大用户直购电交易试点工作,推进了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工作。

电力企业重组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取得突破,相关发电企业积极拓展业务,煤电联营取得重大进展。

电力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企业充分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压缩管理费用、控制非生产性投资、规范用工管理等措施,在物价明显上涨的情况下,有效控制了电力工程造价。辅业企业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自2005年起,电力企业陆续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努力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植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

面对我国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电力企业服从国家大局,克服煤炭价格上涨造成企业严重亏损的困难,坚持生产和供应,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

电力企业响应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号召,认真贯彻《可再生能源法》,积极开展风电、太阳能等绿色电力的建设、消纳工作,成为促进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具有防洪、航运等功能的水电站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积极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推动农村电力发展,自2006年以来,累计解决了167万无电户的用电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南方抗冰抢险,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世博会保电等重大任务中,电力企业圆满完成了电力保障任务,为我国夺取抗灾胜利、经济稳定发展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支持西部开发建设,圆满完成援藏、援疆、援青任务。

国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电力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合作,实现能源资源优势互补,跨国电力交易进一步增加,2009年我国从周边国家输入电力达到23.8亿千瓦时,向周边国家输出电力达到41.7亿千瓦时。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推进扩大国外电力项目施工、建设监理的基础上,竞标运营菲律宾国家输电网,投资建设或并购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煤矿和电力项目。

虽然“十一五”期间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今后发展中还应进一步加强电力工业统一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提高绿色发电比重,提高电力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增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撑。

下载学校发展成就[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发展成就[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业局发展与成就回眸

    文章标题:电业局发展与成就回眸**电业局是四川省电力公司所属的大一型供电企业,担负着**市九县一区和云南省水富县及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3万平方公里,......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

    电力发展十一五成就总结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60年来,中国气象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气象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

    卓越发展、成就自我 演讲稿

    卓越成长,成就自我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七年级23班的陈佳艺。今天,站在这里给大家演讲,其实只有一个目的。我要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竞争三好学生,我要用我的演讲......

    2010年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发展成就

    2010年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就显著的五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

    《安全发展 ,成就辉煌》心得

    《安全发展 ,成就辉煌》心得 在公司安全生产活动中,有幸观看《安全发展,成就辉煌》安全警示教育影片,影片主要从安全发展的理念创新、改革创新的体制队伍、到边到底的责任落实、......

    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

    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意义和经验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许多宝贵经验应当认真总结;当前的农业农村工作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和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