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发展十一五成就总结

时间:2019-05-12 04: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力发展十一五成就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力发展十一五成就总结》。

第一篇:电力发展十一五成就总结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每年新增装机均在1亿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为保障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

电力工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位列世界第二,长期困扰我国的电力供应不足矛盾得到缓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2009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74亿千瓦,预计2010年底将达到 9.5 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2.1亿千瓦(含抽水蓄能),火电7亿千瓦,核电1081万千瓦,风电等其他电源3000万千瓦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十一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的2.19倍。

电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升,特高压从无到有,750千伏基本成网,各级电网发展协调推进。2009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82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28.9亿千伏安,预计2010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将达到87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31亿千伏安,“十一五”期间输电线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1%和14.6%,“十一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是“十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的1.21倍,“十一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的1.95倍。

用电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66万亿千瓦时,预计201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17万亿千瓦时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0%左右。(人均用电量从2005年的1894千瓦时/人年,提升到2010年的3100千瓦时/人年左右。)

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基本缓解。目前,电力供应能力总体较为充裕,除局部地区受电煤供应紧张、水库来水偏枯等随机性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时段电力供应偏紧外,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个别省区略有富余。发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05年的5425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4546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05年的5865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4865小时,基本扭转了“十五”末期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

电源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绿色发电,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力度,加快水电、煤电等大型电源基地的开发建设,电源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绿色发电比重进一步提高。在201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9.5 亿千瓦中,煤电占总容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8%,下降到2010年的68%,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倍增长,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包括水电、核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在内的绿色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4.2%,上升到2010年的26.7%。2010年绿色能源发电量将达到8800亿千瓦时,比2005年4600亿千瓦时增加91%,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由2005年的18.5%上升到2010年的21.1%。

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稳步提高。落实国家“上大压小”政策,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国家“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任务。2009年底,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重达到65.2%,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成为世界拥有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火电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10年的10.5万千瓦。

地区布局进一步优化。西部和北部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电装机增速下降。“十一五”前四年,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华中、华北地区的装机容量分别增长了63%、45%、42%,华东地区仅增长24%,电源地区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

特高压、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建设统筹推进,电网结构得到改善,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和“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提高。

跨大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建设和投产了西北华中直流背靠背联网、东北华北直流背靠背联网、(四川)德阳~(陕西)宝鸡±500千伏直流、宁(夏)东(部)~山东±660千伏直流、(内蒙)呼盟~辽宁±500千伏直流、新疆与西北750千伏联网等一批跨区电网工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取得重大突破,晋东南~(湖北)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投产,并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超过一年,云(南)广(东)、(四川)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四川)锦屏~(江苏)苏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09年底,全国跨区电力交换能力超过2500万千瓦,全年跨区交易电量1213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51.1%。

各网省主网架结构得到加强与完善。华北、华东、华中、东北电网500、220千伏电网协调发展。西北电网750千伏主网架初步形成。南方电网建成贵广第二回±500千伏直流、(贵州)施秉~(广东)贤令山500千伏交流等跨省电网工程,建成海南~广东500千伏交流海底电缆,实现海南与主网联网。“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累计达到15.91万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8.52亿千伏安。2009年底,全国500千伏线路长度达到12.19万公里,变电容量6.4亿千伏安;220千伏线路长度25.36万公里,变电容量10.35亿千伏安。华北、华中、华东和东北区域电网以及南方电网500千伏线路规模分别达到2.70万公里、3.17万公里、2.24万公里、1.15万公里和1.59万公里,西北电网330千伏及750千伏线路规模达到2.19万公里。各省(区、市)主网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容载比有较大提高,供电能力大大增强。

城乡电网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城乡电网供电能力显著增强,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城市和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分别从2005年的99.766%和99.393%提高到2009年的99.896%和99.694%。)

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发展绿色电力,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极大减轻了电力建设、生产和供应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能源节约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依靠电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累计节约3.91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37万吨。

绿色能源替代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绿色能源发电量累计达到5337亿千瓦时,相应减少煤炭消耗1.85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96万吨。(“十一五”前四年因全国供电煤耗下降累计节约标煤1.9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7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411万吨。)

供电煤耗进一步下降。预计2010年平均供电煤耗较2005年下降32克/千瓦时,达到338克/千瓦时,低于美国(356克/千瓦时)、澳大利亚(360克/千瓦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电网线损显著下降。电网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线路损失明显下降,2009年全国电网线损率6.72%,低于英国(8.11%)、加拿大(8.1%)、澳大利亚(6.22%),高于美国(6.52%)、日本(4.81%)、韩国(3.78%),比2005年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累计节约电量399亿千瓦时,相应节约标煤1384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343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0万吨。

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电力行业严格按照国家排放标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2009年各项环保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 国家“十一五”计划目标要求,为全国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与2005年相比,2009年排放总量和单位发电量排放量均显著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48万吨、下降27.1%,单位发电量排放量3.2克/千瓦时、下降50%;氮氧化物排放总量860万吨、增加17.7%,单位发电量排放量2.88克/千瓦时、下降19.5%;烟尘排放量315万吨、下降12.5%,单位发电量排放量1.0克/千瓦时、下降44.4%。(2009年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占全部煤电机组的比例达到76%,较2005年提高59个百分点;在容量增加66.6%、发电量增加46.3%的情况下,行业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却下降到42.8%,降低了8.2个百分点。)

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国发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和突破,在机组容量、参数、效率、环保性能、节水等技术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超超临界机组推广应用,大型空冷、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逐步推广。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第三代核电站已开工建设。7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实现国产化,大坝施工、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风电、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引进和吸收得到进一步提高。

特高压技术在系统分析、工程设计、施工调试、主设备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际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直流输电、灵活交流输电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塔双回、紧凑型线路、大截面耐热导线、大容量变压器、钢管塔等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电力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成立了国家能源局,统筹电力发展的规划、政策管理。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提出了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开展了大用户直购电交易试点工作,推进了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工作。

电力企业重组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取得突破,相关发电企业积极拓展业务,煤电联营取得重大进展。

电力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企业充分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压缩管理费用、控制非生产性投资、规范用工管理等措施,在物价明显上涨的情况下,有效控制了电力工程造价。辅业企业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自2005年起,电力企业陆续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努力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植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

面对我国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电力企业服从国家大局,克服煤炭价格上涨造成企业严重亏损的困难,坚持生产和供应,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

电力企业响应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号召,认真贯彻《可再生能源法》,积极开展风电、太阳能等绿色电力的建设、消纳工作,成为促进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具有防洪、航运等功能的水电站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积极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推动农村电力发展,自2006年以来,累计解决了167万无电户的用电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南方抗冰抢险,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世博会保电等重大任务中,电力企业圆满完成了电力保障任务,为我国夺取抗灾胜利、经济稳定发展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支持西部开发建设,圆满完成援藏、援疆、援青任务。

国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电力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合作,实现能源资源优势互补,跨国电力交易进一步增加,2009年我国从周边国家输入电力达到23.8亿千瓦时,向周边国家输出电力达到41.7亿千瓦时。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推进扩大国外电力项目施工、建设监理的基础上,竞标运营菲律宾国家输电网,投资建设或并购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煤矿和电力项目。

虽然“十一五”期间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今后发展中还应进一步加强电力工业统一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提高绿色发电比重,提高电力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增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撑。

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累计完成电网投资1.2万亿元

中广网北京1月7日消息(记者费磊)国家电网公司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暨2011年工作会议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到2015年,建成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超过100万公里、变电量超过40亿千伏安;力争完成售电量比2010年增长42%的目标。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国家电网规模总体翻番。公司累计投产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5.4万公里、变电容量12.7亿千伏安。线路长度增长60%,变电容量增长118%;售电量从1.5万亿千瓦时增加到2.7万亿千瓦时,增长83.6;国家电力市场交易电量从775亿千瓦时增加到3585亿千瓦时,增长3.6倍;“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完成电网投资1.2万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56年电网投入的总和,累计实现利润1336亿元、利税近5000亿元。

2010年投资2644亿元,开工110千伏及以上交流线路4.7万公里、直流线路1038公里;投产110千伏及以上交流线路5.1万公里、直流线路6040公里。完成售电量2.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

电网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成功投运;德宝直流、呼辽直流、宁东直流极Ⅰ系统和新疆与西北联网、甘肃千万千瓦级风电一期送出等重点工程建成投运,进一步提升了电网对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能力。“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施工全部完成。获得菲律宾国家电网25年特许经营权后又成功收购巴西7家输电公司及其输电资产特许经营权。

公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从7417亿元增加到1.5万亿元,翻了一番;累计实现利润1235亿元,实现利税近5000亿元;资产总额增长82%;净资产收益率提高了2.65个百分点。公司连续六年两个任期被评为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级,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4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8位。

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增加近5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增加2万亿千瓦时,必须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尽快形成交直流协调发展、结构布局合理的特高压骨干网架,以适应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和大量清洁能源外送消纳的要求。到2015年,建成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超过100万公里、变电量超过40亿千伏安;力争完成售电量比2010年增长42%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系统大力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农网建设与改造“户户通电”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农电企业规范化管理工程和农电队伍素质提升工程,累计投入农网改造资金3075亿元,为134.1万户508.9万人解决了用电问题,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407个、电气化乡(镇)4991个、电气化村90053个,农电标准化建设水平和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很好地履行了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

第二篇: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每年新增装机均在1亿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为保障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

电力工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位列世界第二,长期困扰我国的电力供应不足矛盾得到缓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2009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74亿千瓦,预计2010年底将达到 9.5 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2.1亿千瓦(含抽水蓄能),火电7亿千瓦,核电1081万千瓦,风电等其他电源3000万千瓦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十一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的2.19倍。

电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升,特高压从无到有,750千伏基本成网,各级电网发展协调推进。2009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82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28.9亿千伏安,预计2010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将达到87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31亿千伏安,“十一五”期间输电线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1%和14.6%,“十一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是“十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的1.21倍,“十一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的1.95倍。

用电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66万亿千瓦时,预计201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17万亿千瓦时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0%左右。(人均用电量从2005年的1894千瓦时/人年,提升到2010年的3100千瓦时/人年左右。)

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基本缓解。目前,电力供应能力总体较为充裕,除局部地区受电煤供应紧张、水库来水偏枯等随机性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时段电力供应偏紧外,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个别省区略有富余。发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05年的5425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4546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05年的5865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4865小时,基本扭转了“十五”末期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

电源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绿色发电,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力度,加快水电、煤电等大型电源基地的开发建设,电源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绿色发电比重进一步提高。在201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9.5 亿千瓦中,煤电占总容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8%,下降到2010年的68%,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倍增长,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包括水电、核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在内的绿色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4.2%,上升到2010年的26.7%。2010年绿色能源发电量将达到8800亿千瓦时,比2005年4600亿千瓦时增加91%,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由2005年的18.5%上升到2010年的21.1%。

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稳步提高。落实国家“上大压小”政策,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国家“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任务。2009年底,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重达到65.2%,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成为世界拥有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火电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10年的10.5万千瓦。

地区布局进一步优化。西部和北部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电装机增速下降。“十一五”前四年,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华中、华北地区的装机容量分别增长了63%、45%、42%,华东地区仅增长24%,电源地区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

特高压、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建设统筹推进,电网结构得到改善,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和“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提高。

跨大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建设和投产了西北华中直流背靠背联网、东北华北直流背靠背联网、(四川)德阳~(陕西)宝鸡±500千伏直流、宁(夏)东(部)~山东±660千伏直流、(内蒙)呼盟~辽宁±500千伏直流、新疆与西北750千伏联网等一批跨区电网工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取得重大突破,晋东南~(湖北)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投产,并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超过一年,云(南)广(东)、(四川)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四川)锦屏~(江苏)苏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09年底,全国跨区电力交换能力超过2500万千瓦,全年跨区交易电量1213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51.1%。

各网省主网架结构得到加强与完善。华北、华东、华中、东北电网500、220千伏电网协调发展。西北电网750千伏主网架初步形成。南方电网建成贵广第二回±500千伏直流、(贵州)施秉~(广东)贤令山500千伏交流等跨省电网工程,建成海南~广东500千伏交流海底电缆,实现海南与主网联网。“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累计达到15.91万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8.52亿千伏安。2009年底,全国500千伏线路长度达到12.19万公里,变电容量6.4亿千伏安;220千伏线路长度25.36万公里,变电容量10.35亿千伏安。华北、华中、华东和东北区域电网以及南方电网500千伏线路规模分别达到2.70万公里、3.17万公里、2.24万公里、1.15万公里和1.59万公里,西北电网330千伏及750千伏线路规模达到2.19万公里。各省(区、市)主网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容载比有较大提高,供电能力大大增强。

城乡电网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城乡电网供电能力显著增强,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城市和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分别从2005年的99.766%和99.393%提高到2009年的99.896%和99.694%。)

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发展绿色电力,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极大减轻了电力建设、生产和供应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能源节约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依靠电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累计节约3.91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37万吨。

绿色能源替代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绿色能源发电量累计达到5337亿千瓦时,相应减少煤炭消耗1.85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96万吨。(“十一五”前四年因全国供电煤耗下降累计节约标煤1.9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7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411万吨。)

供电煤耗进一步下降。预计2010年平均供电煤耗较2005年下降32克/千瓦时,达到338克/千瓦时,低于美国(356克/千瓦时)、澳大利亚(360克/千瓦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电网线损显著下降。电网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线路损失明显下降,2009年全国电网线损率6.72%,低于英国(8.11%)、加拿大(8.1%)、澳大利亚(6.22%),高于美国(6.52%)、日本(4.81%)、韩国(3.78%),比2005年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累计节约电量399亿千瓦时,相应节约标煤1384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343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0万吨。

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电力行业严格按照国家排放标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2009年各项环保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 国家“十一五”计划目标要求,为全国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与2005年相比,2009年排放总量和单位发电量排放量均显著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48万吨、下降27.1%,单位发电量排放量3.2克/千瓦时、下降50%;氮氧化物排放总量860万吨、增加17.7%,单位发电量排放量2.88克/千瓦时、下降19.5%;烟尘排放量315万吨、下降12.5%,单位发电量排放量1.0克/千瓦时、下降44.4%。(2009年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占全部煤电机组的比例达到76%,较2005年提高59个百分点;在容量增加66.6%、发电量增加46.3%的情况下,行业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却下降到42.8%,降低了8.2个百分点。)

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国发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和突破,在机组容量、参数、效率、环保性能、节水等技术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超超临界机组推广应用,大型空冷、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逐步推广。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第三代核电站已开工建设。7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实现国产化,大坝施工、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风电、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引进和吸收得到进一步提高。

特高压技术在系统分析、工程设计、施工调试、主设备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际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直流输电、灵活交流输电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塔双回、紧凑型线路、大截面耐热导线、大容量变压器、钢管塔等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电力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成立了国家能源局,统筹电力发展的规划、政策管理。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提出了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开展了大用户直购电交易试点工作,推进了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工作。

电力企业重组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取得突破,相关发电企业积极拓展业务,煤电联营取得重大进展。

电力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企业充分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压缩管理费用、控制非生产性投资、规范用工管理等措施,在物价明显上涨的情况下,有效控制了电力工程造价。辅业企业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自2005年起,电力企业陆续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努力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植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

面对我国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电力企业服从国家大局,克服煤炭价格上涨造成企业严重亏损的困难,坚持生产和供应,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

电力企业响应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号召,认真贯彻《可再生能源法》,积极开展风电、太阳能等绿色电力的建设、消纳工作,成为促进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具有防洪、航运等功能的水电站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积极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推动农村电力发展,自2006年以来,累计解决了167万无电户的用电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南方抗冰抢险,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世博会保电等重大任务中,电力企业圆满完成了电力保障任务,为我国夺取抗灾胜利、经济稳定发展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支持西部开发建设,圆满完成援藏、援疆、援青任务。

国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电力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合作,实现能源资源优势互补,跨国电力交易进一步增加,2009年我国从周边国家输入电力达到23.8亿千瓦时,向周边国家输出电力达到41.7亿千瓦时。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推进扩大国外电力项目施工、建设监理的基础上,竞标运营菲律宾国家输电网,投资建设或并购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煤矿和电力项目。

虽然“十一五”期间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今后发展中还应进一步加强电力工业统一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提高绿色发电比重,提高电力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增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撑。

第三篇:2010年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发展成就

2010年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就显著的五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争创经济前十强、构建和谐安阳”的总体目标,坚持“做强工业、抓好农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推动了全县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86.38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32118元,增长15%。其中,一产增加值27.48亿元,增长4.5%;二产增加值196.4亿元,增长16%;三产增加值62.5亿元,增长13%。

(二)工业经济持续回升。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6亿元,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预计增长26%。沙钢永兴、顺成焦化、诚晨焦化3家企业入围全省企业百强,数量在全市最多。

(三)财政金融运行平稳。1—11月份,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8.79亿元,增长19.87%,高于目标7.9个百分点,总量和增幅排名分居全省第14位和第44位,全年收入预计可突破10亿元,居全省第13位;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6.34亿元,增长12.2%。1—10月,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3.28亿元,较年初增加20亿元,增长16.6%;居民储蓄存款102.4,较年初增加7.9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1.05亿元,较年初增加14.18亿元,增长24.9%。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9亿元,增长2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8亿元,增长25%。6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水冶镇实现“六连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342元,增长14.5%。

(五)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60.7元,增长8.5%。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2亿元,同比增长18.2%。

二、“十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们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尽管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我县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速度较快、效益显著、结构优化的发展好趋势、好态势、好气势。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全县生产总值连攀新高,从2006年突破100亿,到2010年预计完成286.38亿,年均增长18.3%,高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目标6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6年的5.08亿元增长到2010年突破10亿元,年均增长20%。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下,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粮食生产连续7年丰产增收,年均递增15.5%,累计生产粮食355.53万吨,被省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总产值增长23亿元、增加值增长14亿元,累计完成总产值172.8亿元、增加值101.14亿元。工业经济进一步提升。规划建设了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并以安阳县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规划建设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2009年全县工业化率为62.6%,比“十一五”末提高8.5个百分点;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6亿元,年均增长26.1%。旅游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高于“十五”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马氏庄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长春观、珍珠泉成功创建国家2A级景区,曹操高陵的发掘和有序保护利用进一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预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8亿元,年均增长40.2%。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5.5%,较“十一五”末提高18.7个百分点。民生保障进一步改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高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目标12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9%,高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目标10.9个百分点。

三、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

(一)抓工业发展,促经济增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6321”工程,培育产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服务力度。强化企业服务机制,建立了企业服务联系会议、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工业经济统计月例会等制度,确定百家重点服务企业实行服务动态管理,组织举办了“清华大学首届安阳县企业总裁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强化项目建设机制,实行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分包、审批部门承诺、办事人员首问和全程“一站式”的“三制一式”服务,成立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小组,定期开展重大项目观摩调研活动。强化融资帮扶机制,完善企业、项目定期推介和政银企定期联络机制,提高银企合作水平;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额度,加大信用担保和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力度,完善融资服务体系,新成立锦正、中嘉业、华信和大兴4家小额贷款公司。强化监测监控机制,建立工业信息直通车、项目进展台账制度,完善工业经济运行汇总、分析机制,开展工业经济运行和企业监测监控,把握项目进展和经济运行趋势,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各类问题。

(二)抓农业生产,保丰产增收。大灾之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增”。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67.6万亩,同比增长0.6%;总产67.19万吨,同比增长0.3%。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安阳市农业农村综合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对我县农业发展改革引领区、粮食高产创建、农业合作社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提高植保服务水平,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大型植保机械,开展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开创全省植保工作先河。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流转面积达到28.5万亩,流转土地经营权农户3.9万户,均居全省前列、全市首位,央视进行了专题报道。成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建柏庄、曲沟、安丰、许家沟4个乡级标准化土地流转服务大厅,总数达到11个。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高效农业面积0.46万亩,总面积达到8万亩。全县蔬菜播种总面积达到20.4万亩,年产量86万吨。新建柏庄鲜茂、瓦店富源等高效农业百亩园、千亩方11个,总数达到27个。绿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初具规范,天康公司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兴达、今鳞生态园初具规模。沼气建设如火如荼,新发展沼气用户1.02万户,全县用户达到7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69处,秸杆发酵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9处,沼气发电3处,28万农民用上清洁能源,沼气普及率达32%。完善乡级沼气合作社9个,村级沼气服务站120个。新发展“全托管”用户5060户,半托管用户2.03万户。新发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基地3处,总数达到9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全县登记合作社达到565家,注册资金2.9亿元,社员6.3万人,其中省级、市级示范社24家,县级示范社200家,发展数量和规范数量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农业综合发展改革引领区活力四射,整合东部5个乡镇支农资金1.5亿元,加强引领区基础设施建设;区内流转土地1.6万亩,新增8个高效农业园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00亩,新发展沼气用户3000户,解决1.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农业技术服务持续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达6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9%,开展了百名农技人员包百村活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推进,申报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2个、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6个,申报市“十强”、“十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林业生态县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成效突出。林业生态县建设通过省级验收,被推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县完成山区生态体系建设3.7万亩、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9974亩、生态廊道建设3384亩、村镇绿化建设3782亩、北岭绿化1.3万亩、马鞍山森林公园绿化3200亩、林业产业项目3240亩、林业育苗完成容器育苗515万袋,大田育苗3000亩。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首次被省政府确定肉牛、生猪和蛋鸡三大产业优势县,列入省级重点畜牧业发展规划;全市现代畜牧业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新建成畜禽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30家,全县规模养殖场户达到6050家,规模养殖比重突破80%;新建畜牧专业合作社18家,总数达到136家。预计全县畜牧总产值12.25亿元。组织崔家桥天竺猪场、柏庄天鑫蛋鸡场创建农业部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组织伦掌龙润众成肉牛、磊口胜达肉鸡、铜冶辛庄蛋鸡和柏庄天鑫蛋鸡4个养殖场创建省级标准化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密度达到100%,县动物疫病监测综合楼落成,动物防疫条件明显改善。

(三)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创新建立联审联批联办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县领导联系项目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构建项目目标责任网络。今年全县重点项目51个,总投资76亿元,投资29.8亿元,完成投资31.2亿元,占目标105%。新上续建工业项目18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4个,预计完成投资81.68亿元;列入市“工业振兴工程”项目14个,预计完成投资29.24亿元;截至11月底106个项目竣工投产。永兴200万吨精品棒材、汇丰20万吨无缝钢管、博盛50万吨棒材等项目建成投产,告别我县有钢无材历史。顺成8万吨苯加氢项目填补全省大型焦化粗苯深加工空白。汇星1.5万吨不锈钢装饰管项目填补全市不锈钢装饰材料空白。利源200万吨捣固焦一期、顺成90万吨捣固焦建成投产,宝硕30万吨焦油精制加工、顺成8万吨苯加氢、利源20万吨二甲醚及焦炉煤气发电、干熄焦余热发电等项目加紧建设,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四)抓产业集聚,加快经济发展。把今年定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年”,一手抓园区建设,一手抓产业集聚。新东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征地5200亩、融资4.8亿元、签约项目资金51.86亿元,集聚区规划展示中心建成使用;2条在建主干道基本完工,7条新建道路进展顺利,核心区闭合式路网即将形成;3个农民社区、石武高铁站房及车站广场规划建设进展顺利;安居苑小区建设、茶店河安东新城段治理动工启动;汇丰卫生用品、恒盛精密、益新食品、鼎新商砼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兰花酒店、玉森堂医药、中华养生园、金融中心、污水处理厂等新建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多个项目正在洽谈。安阳县产业集聚区新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个,总投资75.3亿元,投资42亿元,可新增产值100亿元、税金5亿元,沙钢永兴继续领跑全市民营企业,宝硕煤焦油生产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新开工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5个,总投资8亿元,其中污水处理厂及管网、中物华祥物流园、蒋村220千伏变电站扩容改造等项目建成使用,垃圾处理场、利源新厂区铁路专用线、新型农村社区等项目基本竣工,新修道路里程28.3公里,形成区内“五横四纵”交通网络;集聚区规划展示中心投入使用。开工建设新型农民社区推进村庄迁并,促进产城互动发展。

(五)抓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建设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助推产业集聚,以循环发展引领产业升级。成立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建立试验区联席办公会议、新上项目预审等制度。成功举办2010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高层论坛,聘请北京大学和中国煤炭综合利用集团编制《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并通过市级评审。持续开展安林公路、安林高速、大白公路和水冶镇、铜冶镇“三路两镇”重点区域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共拆除205家企业落后工艺和设备。狠抓资源税征收,全年预计征收3500万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鼓励六大主导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价值链条向高端攀升,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区内钢铁冶金、煤化工、水泥建材和铁合金四条产业链,以及企业内部资源、能源小循环和产业间中循环初步形成。

(六)抓招商融资,激发发展活力。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大力开展集团招商、区域招商、对口招商、园区招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的项目。全县引进域外项目189个,其中,合同资金超亿元项目38个,实际到位资金超亿元项目18个;引进市外资金55亿元,占目标的91.4%;引进省外资金40亿元,占目标102%;合同利用外资1166.7万美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80万美元。外贸出口1133万美元,外派劳务722人次。完善优惠政策,提升政策引力。制定招商引资若干规定,建立十大招商引资新机制,加大外来投资者优惠力度,增强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改革创新招商体制成立了11个招商分局。

(七)抓创新和管理,培育内生动力。大力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强力实施“六大科技工程”,我县被评为“河南省科技推广先进单位”。实施新农村科技示范工程,开展了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活动,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顺成集团与中科院、武汉科技大学共建省级重点试验室,承担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建立中长期校院企合作关系;宝硕公司与天津大学、华泰公司与清华大学、太行冶金公司与国家核工业研究所、昱千鑫公司与湖北景阳公司进行了实质性科技合作;铁合金产业拥有了自主研发能力,多项创新申报国家专利。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专利示范企业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实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程,帮助宝硕化工、巨能冶金申报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宝硕公司建立省级煤化工研发中心,掌握多项国内领先技术,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顺成集团“炼焦高效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市级评审和验收。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形成了包括市管专家7人、县管专家91人,覆盖各行业高科技创新人才20人、农村科技创新人才10人的杰出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全县申报县级科技项目56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9项,其中27项入选,8个工业项目列入全市科技计划项目。顺成集团“炼焦节能改造研究项目”、县食用菌研究所“夏香菇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绿丰种业“高产高抗玉米新品种选育与开发”3个项目列入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县农业科技研究所“小麦育种科研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列入省地方科技基础条件专项,获批省级经费。顺成集团“炼焦节能改造项目研究”、绿丰种业“高产高抗玉米新品种选育与开发”获批市级经费。

(八)抓重点工程,助推三产提升。以安东新城建设、旅游开发和物流园区建设“三大工程”全面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共接待游客21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81%;旅游总收入2590余万元,同比增长59%;旅游投诉、旅游安全责任事故保持零记录;完成马氏庄园景区南花园修缮工程;曹操高陵临时展馆投入使用。央视对曹操高陵考古发掘进行现场直播,《探索发现》栏目进行了4集报道;灵泉寺保护利用进一步加强,成为河南科技大学文物保护研究基地,央视《发现之旅》栏目播出宣传专题。投资2640余万元,加快了马鞍山、雪花洞、紫金山、珠珍泉、都里漳河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塔山、九龙山景区创A升级工作;积极发展善应镇东滩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水冶京物华祥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3.6亿元,占地面积400亩的华祥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后年货物吞吐量可达300万吨,贸易总额3亿元,将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基地。

(九)抓社会进步,保大局稳定。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了2个省级、27个市级、37个县级示范村建设,涉农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向中心区和中心村集中。完成30个农村社区试点村建设任务;继续开展了“乡村清洁工程”,实施农村卫生改厕项目2600户。完成22个“空心村”改造工程。二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拨付公用经费4850万元;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杂费和课本费1256万元,补助农村贫困家庭贫困生6095人、467万元。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给予补助资金加强学校食堂建设;投资70万元建设2个标准化高考考点;高招本科上线人数3393人,再创历史新高;“一扩建、二改建、三新建”职教攻坚稳步推进,被省政府评定为省职业教育强县;深入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3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6万人次,下岗失业再就业培训2722人次,城镇职工培训1.37万人次;大力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给予补贴加强中小学安全设施建设。三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组织全县409支民间表演队9450余人开展民间艺术展演,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深入开展“和谐文化进基层”、百场文化下乡、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累计表演42场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县普查文物966处,位居全市首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13人被确定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淮调剧种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家乡、洪河屯乡、安丰乡、崔家桥镇、韩陵乡综合文化站基本建成;“农家书屋”工程稳步推进,新设立农家书屋75家;完成豫剧《马丕瑶智破失女案》的剧本创作和音乐谱曲。全县新增有线用户1.19万户,无线数字电视用户4384余户,新开通有线电视信号村50个。四是群众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县一院整体搬迁和县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即将开工,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已开工117所、竣工62所;全县参合农民达到79.42万人,参合率达到98.4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正式启动,新农保参合率达到92%以上。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组织开展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控、护理质量等培训3000人次;拨付500万元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全县居民人均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全面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全县建档人数69.4万人;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50元,大病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6万元,全县参合农民受益44.5万人次、基金补偿7283万元;疾病预防控制接种各类疫苗34万人次,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7%;全县基本实现了孕产妇住院分娩免费,累计补助4074人122万元;被确定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全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让利于民140余万元;全县开展卫生下乡活动107次,受益群众2.3万人,免费送医送药4.7万元。五是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21个乡镇服务中心全部达到示范化标准,县计生服务站被评为省级示范站,铜冶、吕村两个计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服务中心;投资3000万元建成人口文化大院555个,全市“五好“人口文化大院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成立了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中心和优生促进工程服务中心,开展母婴、青春期和中老年3种保健服务;荣获全市“计生富强家国,关怀引伴和谐”大型宣传暨关爱计生家庭活动最佳组织奖;投入64万元补贴2.15万个计生家庭新农合参合费,按新标准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535.44万元,为1211名奖励扶助对象发放奖扶金101.73万元,发放计生平安保险补贴1.5万人次。大力推广居家养老新模式,老龄工作走在省市前列,成功创建“全国敬老模范县”;新型群众养老保险在全县开展。六是平安创建成效明显。公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4.5%,在全省排名大幅提高。深入开展了严打刑事犯罪春季攻势、春雷行动、打击“两抢一盗”、“三电”等专项斗争,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连续18年没有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连续5年实现“火灾事故零伤亡”;大力推进警务前移,驻村、驻校警务室建设稳步推进,校园安全排查整治深入开展,“十户联防”格局初步形成,农村技防覆盖率达到100%,农户覆盖率达到73.06%。七是信访形势稳定好转。强力推进信访“六大工程”,扎实开展特殊疑难信访案件专项资金救助、国家信访局百千万工程联系点工作,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加强基层群众工作站建设,创新民兵预备役和乡镇巡防队人员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协议保证书、信访五项处理意见告知书等制度,被评为“全省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先进县”、“全省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先进县”。八是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全县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率达到100%;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月”活动,全县连续五年没有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十)抓督促检查,保工作落实。开展了“转变作风提效能、优化环境促发展”活动,以严格监管、强化追究为手段,推进全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工作人员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机制大创新。细化效能监察程序、推进重点监测企业制度、实施专项效能追踪监察、开辟涉企投诉举报直通车,进一步加强效能监察工作,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继续开展了工作纪律大曝光、工作台账大公示、业务技能大培训、工作效能大竞赛、优化环境大评议“效能飓风”行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以公开带动公共服务,以公开促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制约;认真做好县长热线受理工作,拓宽政府与群众沟通桥梁,按期结案率达到95%以上;纠风部门创新开展“纠风惠农乡村行”活动,对各乡镇基层站所落实教育培训、农村低保、救灾救济、两免一补、种粮直补、新农合医疗补助等有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县督查部门采取明查暗访、电话催办、现场督促等方式,围绕政府全年目标任务、为民承诺的十个方面实事、全县阶段性中心工作、主要领导批示等开展督查,确保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第四篇:“十一五”洛南旅游业发展的成就与总结

“十一五”洛南旅游业发展的成就与总结

2010-12-07 13:41:11 来源:腾讯旅游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仓颉园全景

秦岭腹地山水家园

一、“十一五”洛南旅游业发展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洛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多方筹资,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全县旅游格局初步形成;积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洛南旅游品牌,树立洛南旅游整体形象;规范旅游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洛南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发展比“十五” 期间更规范迅速,按照旅游部门上报口径统计,“十一五”实现旅游总收入约9.48亿元,接待游客约275.6余万人次,其中含有少量国外游客。

1、加强领导,深化对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提出了“一区三圈一廊”的战略发展目标。打好“华山夏都和汉字故里”两张王牌。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县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

2、规划先行,夯实旅游开发建设基础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好旅游开发建设。完成《洛南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及《洛南县红色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讨论稿)》、《陕西省洛南县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中国仓颉影视城文化景区规划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华山南区旅游开发概念性规划方案》;和《洛南县老君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完成了和《洛南县老君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以及抚龙湖度假山庄、华龙度假山庄、洛河源旅游风景区等景区景点规划设计的前期工作;完成香山溶洞、罗汉洞、玉虚洞等旅游景点的改造提升,以更新的思路、更高的水平勾画了洛南县旅游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3、积极组织推进大华山开发战略,华山南区项目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实施华山南区项目的前期开发工作。先后组织、陪同、接待省市领导、专家和深圳商会、凤凰卫视、香港万利加集团、维维集团、深圳国恒集团等相关人士60多次到巡检驾鹿、3次参与徒步穿越华山南区到北区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县上四套班子领导3次赴深圳宣传推介招商,10余次赴西安招商洽谈。继09年9月同深圳商会签订了大华山开发前期战略协议后,今年九月二十六日在西安召开的中国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会上,洛南县政府与国恒公司签订了华山南区开发一期工程合作协议,按一揽子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用于华山旅游风景区一期工程建设。立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省发改委已同意华山南区重点项目建设前期开发工作。华山南区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4、逐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

“十一五”期间我县重点加大了对交通、能源、通讯、水电、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部分景区的建设力度。一是逐步形成了较好的通达条件。相继完成了抚龙湖度假山庄道路的拓宽改造、通乡油路及通达工程已接基本完成,华山南区旅游风景区二级旅游专线已着手规划建设,板洛高速已动工修建,一批景区与干线之间的连接道路、景区公路、景区步行道开始规划建设,旅游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招徕游客、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二是旅游要素配置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县已有旅行社2家,旅游商品等开发有限公司3家;三是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在政府引导性投入资金的带动下,社会各界投入旅游业的积极性高涨,全县多渠道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其中,老君上景区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抚龙湖景区投资576万元,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使洛南各景区的建设得到逐步完善,知名度逐步提升。

5、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洛南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十一五”期间,洛南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方式日趋成熟。突出整体形象宣传,集中打造绿色、生态、民俗、文化、休闲等旅游品牌。积极策划宣传,先后组织人员制作了《洛州回响》、《诗画华阳》、《从南上华山》、《洛水仓颉》和《畅想西部仓颉影视城》等5个宣传洛南旅游的专题片,《陕西日报》、《陕西科技报》、《商洛日报》、《视点》等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旅游宣传文章和照片,宣传洛南,展示洛南;积极组织,设计制作了大型展板百余幅,制作洛南旅游资源图、旅游交通图和华山南区重点景区及交通图100余份,制作宣传扑克1万幅,宣传折页1万册,发放各类旅游宣传册2万余份,展示旅游产品8类20余个品牌,代表我县旅游项目参加了两届中国东西部贸易洽谈会、两届旅游商品博览会、民俗博览会和秦岭旅游节等大型节会活动,圆满完成了参展任务;同时,投资46万西安地区开展了密集的车体广告和重点城区的宣传活动,均收到了良好宣传效果,使洛南旅游在全省乃至省外各地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十一五”洛南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确立了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是洛南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十一五”期间,洛南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整合资源优势,力主着力打造“华山夏都,汉字故里”的品牌效应,进一步突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洛南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旅游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洛南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县委、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城建、交通、能源、通讯、水电、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容市貌的整治力度,洛南旅游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3、规划先行、政府主导、坚持精品和名牌战略,是洛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十一五”期间,洛南高度重视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坚持按规划进行建设,坚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以政府为主导,加大了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精品景区建设,打造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促进了洛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天山跨越

——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时光荏苒,岁月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工作重心、注意力时刻没有离开过教育,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大了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加快解决了乡村教师的住宿问题;采取自治区财政补贴等办法,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阳光工资补贴问题;出台政策,启动解决了长期以来沉淀的已离岗农村代课教师这个全国性的难题,先于其他省区启动自治区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过全面调研对双语教育进行了科学规划,提出了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的措施;在全国率先大幅度提高农村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设立自治区人民政府高校学生助学金,使更多的贫困学生享有更多的国家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一年来的成绩表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使对新疆教育事业进入崭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赞美天山的诗句。回首“十一五”新疆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跨越发展的新疆教育就象一轮璀璨的明月,从天山之巅冉冉升起。

翻开“十一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一组组数字显得格外抢眼,一张张图表令人心情激动,一个个成果让人兴奋不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十一五”取得的成就,使得自治区教育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新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并已通过国家验收;普通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得到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双语教育推进步伐加快、力度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十一五”教育规划实施以来,全区各类教育的总体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基本实现了规划确定的目标。“十一五”,新疆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翻开了崭新篇章。

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翻开5年前确定的规划目标,可以看到,“十一五”伊始,自治区确立了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的目标。经过5年艰苦努力,这一目标已经实现。

2009年9月,国家督导团庄重宣布,新疆实现“两基”目标,这意味着新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创造历史的同时,无疑为自治区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自治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区所有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免学费、免教科书,95%的农村寄宿中小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8.9亿元;城市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同时享受免费教科书,16.8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享受公用经费补助,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面免费,使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2009年9月,我区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验收,提前一年全面实现了“两基”攻坚规划目标,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努力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和在园人数的增长均位全国前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1.58%。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师资培训进展顺利,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6.38%。

“十一五”期间,“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2005年至2010年,随着校点布局调整的力度加大,全区小学校数由5209所,减少到3598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411人,增长到538人,增幅为30.9%。初中校数由1405所,减少到1160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823人,增长到864人,增幅为5%,校均在校生

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校均在校生规模的上升,意味着自治区小学的办学效益得到提高。

截至2010年底,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98.80%提高到99.7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由87.72%提高到97.15%,学龄人口入学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人口出生率下降,小学在校生规模由214.4万人减少到193.6万人,净减了9.7%;初中在校生规模由120万人减少到100.3万人,净减了16.4%;小学、初中在校生总规模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年,全区有小学专任教师13.4万人,有初中专任教师8.4万人,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70%和99.33%。

如今,走在天山南北的农村,可以看到面貌一新的校园,随着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里接受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一年比一年高。

普高和职高实现协调发展——

办学规模扩大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十一五”,自治区确立了“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65%,其中南疆四地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0%左右”的目标。5年过去了,这一目标是否实现了呢?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获悉的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全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走出低谷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自治区进一步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实施了内初班毕业生分流职业教育计划,协调东西部、南北疆之间的中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中职招生比例逐年提高,高中阶段普职招生比达到57:4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职教资源进一步优化,建立了第一、二、三产业和石油石化四大职教园区,4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行列,20所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实施各类教师专项培训,“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有了

一定的提升。指导职业院校和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组织实施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全面提升。

2005年至2010年,普通高中校数由503所减少到385所,净减了23%,校均规模由771人,增长到1088人,增幅达41.1%;普通高中在校生由38.7万人增长到41.9万人,净增7.9%。

到2010年底,全区中等职业学校由237所(含技工学校)增加到249所,净增5.1%,校均规模由599人,增长到1137人,增幅达89.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由14.2万人增长到28.3万人,净增近1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由26.8%提高到40.24%。

全区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提高到69.14%,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由57.04%提高到82.97%,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其中南疆四地州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由25.90%提高到56.15%,提高了30.25个百分点,2010年乌昌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收南疆初中毕业生9030人。全区有普通高中专任教师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万人,普通高中、普通中专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89.29%和85.78%。

高等教育发展实现新目标——

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内涵上来

“十一五”,自治区确立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的目标。经过5年改革和发展,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区高等教育实现了由快速发展转向稳步、协调发展阶段。2005年至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由31所增长到32所,在校研究生由6938人增长到12675人,在校普通本专科生由18.18万人增长25.12万人,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分别净增83.69%和38.17%。

18—22周岁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8.6%提高到24.99%。

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8所,含普通高校的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达5.28万人。近三年,全区高校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376项,获得科研经费2.67亿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高。

近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把握节奏,控制规模,突出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方针,推动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从2005年起实施高校生均拨款新机制,高校事业费拨款累计净增10亿元;2009年、2010年共安排6亿元资金用于化解高校贷款债务,解决了高校发展的后顾之忧。通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开创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新局面。深入推进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自治区11所本科院校和1所专科院校得到内地高校的全面对口支援。“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深入实施,大幅度提升高校紧缺人才培养能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领军型人才,全区普通高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已占专任教师的33.55%。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

自治区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规模由2005年的846人,2010年增加到2167人,净增了1.5倍,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由516人增加到1071人。启动了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项目,在周边国家建成了4所孔子学院,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逐年增加。

双语教育稳步推进——

实现双语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坚持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双语”教学规模成几十倍增长,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

经过5年发展,自治区学前三年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在园幼儿达37.16万人,占学前三年少数民族幼儿的56.5%、占学

前两年少数民族幼儿的77.6%。全区开展双语教学和民汉合设的中小学由2005年的754所,2010年增加到1376所,净增了82.5%;接受双语和民考汉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在校生由20.4万人增加到82.71万人,净增了近3倍。2010年,全区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教育的学前和中小学在校生共计119.87万人,占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在校生的48%,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得到有效推进。区内初中班从2004年创办以来,在校生规模达15000人。疆内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确立了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汉语授课的目标。

自治区坚持从学前抓起、从教师抓起,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培养民汉兼通人才。自2004年以来,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双语教学工作蓬勃发展。经过十年的努力,截至2010年,我区已有双语中小学(含职高)、幼儿园7021所,双语班2.94万个,接受双语教学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达到59.23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的28.5%;少数民族双语幼儿达到32.3万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师达到4.94万人。自治区坚持以学前双语教学为重点,推进实施“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已完成建设1695所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加快了农村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

按照以“培养、培训并重”和“多渠道并举”的方针,大力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两期《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完成1.32万名教师的培训;从2006年起,专门为南北疆七地州培养近9000名学前“双语”教师;2007年起,累计招收2000名农村双语教师特培生,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我区农村合格“双语”教师短缺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扶持2237所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全区幼儿园数由2005年的1077所,2010年增加到2563所,净增了1.3倍,在园幼儿由29.3万人增长到57.9万人,净增了1倍,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由30.14%提高到59.59%,提高了29.45个百分点。

2005年至2010年,全区特殊教育学校由10所增加到13所,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由人4961人增加到8057人,净增了62.4%。

2000年国家举办了内地新疆高中班,目前,办班城市已达36个、办班学校66所,已累计招生3.6万人,在校生已达到2.2万人。从2004年起,自治区参照内高班模式开办新疆区内初中班,目前在校生已达1.5万人,2007年又举办了区内高中班,目前在校生2200余人。2010年,内高班、内初班农牧民子女录取比例分别达到74.4%和90%,进一步满足了农牧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近年来,自治区累计选派600余名干部和教师赴内地学校协助做好内地新疆学生管理工作,先后组织6期内高班、协作预科院校德育思政专题培训。每年组织专家宣讲团赴内地协作计划预科基地和内高班学校宣讲和专题培训,使内地新疆学生的全面育人效果得到提升。

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内地高校协作计划已累计招收培养少数民族本、专科生3.1万余人。自2007年开始,启动实施了“农村基层中小学‘双语’教师特培计划”、“高中起点专科层次的医学学历教育特培计划”、“民语言高层次专门人才特培计划”,每年招生2700名免费生。

2005年至2010年,内地新疆高中班办班城市由25个增加到36个,办班学校由35所增加到66所,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分别增加到6378人和22290人,招生规模净增了1倍、在校生规模净增了1.8倍。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的年招生规模由3000人增加到6000人,净增了1倍。

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提高——

双语教师紧缺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自治区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坚持抓好教育管理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自治区先后分别了启动两轮中小学书记校长全员培训工作,累计开展了近4万人次的教育管理干部集中培训。每年组织选派各类教育管理干部挂职锻炼、进修培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十一五”,自治区确立了“以双语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为目标”的保障措施。“十一五”期间,在中央的支持下,全区共完成各类教师培训达21万人次,中小学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占85%。以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为重点,招聘双语特岗教师12223人,招收免费师范生6000人,“送教下乡”培训教师9000人,培训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师4.96万人,双语教师紧缺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2010年,全区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70%、99.33%。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由2005年的77.29%、70.23%,2010年提高到89.29%、85.78%,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43.44%。普通高校教师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由2005年19.11%,2010年提高到40.34%,其中本科院校提高到53.34%,各类教师的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

自治区积极开展中小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多渠道开展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自治区层面的年培训规模近6万人,同时各地还广泛开展地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促进各族教师专业化成长创造了条件。

通过多渠道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启动教师储备编制计划和小学双语教师增编计划,4年共招聘农村“特岗”教师1.1万名;实行由自治区定向招聘农村中小学教师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2010年启动年规模6000人的疆内免费师范教育计划;深入推进对口支教和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实习支教每年选派规模已达5000名。这些举措极大地加强了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稳步上升。

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步伐加快,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快了农村双语教师培养步伐。有力缓解了目前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师紧缺的状况,提高了双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深得各族群众拥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显著——

切实维护了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系统通过举办分管教育工作的地县领导、高等学校系处干部、中小学校长及班主任、德育教师等各类培训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开展整顿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净化讲台、清理教材等专项治理工作,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各类学校坚持党委(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争优创先、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贯穿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推进,进一步维护了教育系统的稳定。

大力加强党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机构,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坚持开展中小学、中职学校德育示范学校、达标学校评估验收工作。目前,自治区已有169所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实施自治区高校思政理论课重点课程建设工程,不断加强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全方位、全覆盖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各类体育、音乐、美术类教学活动,促进形成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在全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筑牢师生员工的思想防线。

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不懈地开展了 “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五观”教育。不断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把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各族师生的精神面貌健康向上。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了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管理教育工作的政策水平,逐步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重视德育,狠抓德育的良好氛围。

多年来,各类学校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深入开展了整顿校园秩序、净化讲台、加强了政治思想课程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主题教育,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保持了教育系统的稳定,在促进民族团结和保证边疆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确立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工作目标经过5年努力,已经实现。

加大教育投入—— 实施多项教育事业发展保障工程

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教育经费投入做保障。“十一五”开始,自治区确立了“教育事业费拨款依法做到‘三个增长’,到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保障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自治区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据了解,按照《教育法》“三个增长”的要求,全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教育事业费拨款实现了“三个增长”。

一是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全区地方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519.02亿元,2009年增加到1346.9亿元,年均增幅为26.9%,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由98.23亿元增加到256.05亿元,年均增幅为27.1%,教育经费支出高于地方财政支出的0.2个百分点。

二是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要逐年有所增长,全区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分别提高了50.3、66.8、40.5和11.1个百分点。

三是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全区公用教育事业支出总额由15.22亿元增长到70.59亿元,年均增幅为46.7%,公用教育事业费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由21.46%提高到34.42%。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5年3.91%提高到2009年的6.06%,超过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目标,各类教育的投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教育基本建设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中小学

校舍抗震加固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建设”、“民汉合校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2006年至2010年各类学校累计完成教育基本建设投资166.87亿元,全区各类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由3006.9万平方米增长到4248.8万平方米,净增1241.9万平方米,净增长41.3%。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净增251.4万平方米,净增长38.6%;成人高等学校净增2.3万平方米,净增长1.8%;中等职业学校净增112.5万平方米,净增长48.9%;普通中学净增324.2万平方米,净增长31.3%;小学净增149.3万平方米,净增长18.0%;幼儿园净增400.2万平方米,净增长308.6%;特殊教育学校净增2万平方米,净增长43.48%。有86个县(市)的6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含校点)实现了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覆盖。全区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改善。

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教育规划的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教育规划的主要目标全面实现。“十一五”确立的“以办好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不动摇,坚持以德育为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推进双语教学,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工作目标全部实现。

“十一五”是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类教育事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标志着新疆教育正迈向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新阶段。

展望“十二五”——

步伐坚定迈向新征程

有了“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十二五”,自治区教育发展的步伐将更加坚定地迈向新征程。

2011年1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据了解,自治区

确定的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到2020年,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前列,教育支撑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全面增强。

自治区确定的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0%左右,学前两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基本实现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年提高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年提高到13年。

为此,“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将以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普及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普及双语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为战略重点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自治区从九个方面确立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目标;双语教育确立了基本普及各学段双语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确立了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目标;义务教育确立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确立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确立了加强能力建设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标;高等教育确立了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和加强学科建设的目标;特殊教育确立了加快推进各学段特殊教育的目标;继续教育确立了建立灵活开放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

按照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原则,新疆确定了自治区、各地(州、市)和县(市、区)实施的任务,提出了需要配套的政策措施。确保自治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并随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教育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号角已经吹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的颁布和实施,将推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智力支撑,作出更大贡献。

下载电力发展十一五成就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力发展十一五成就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部署,设立主要经济社会发......

    总结“十一五”成就 明确“十二五”目标

    总结“十一五”成就 明确“十二五”目标 1月17日,******工委组织干部职工收看了中共*****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式,听取了****省长对***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和......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乡积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界,全乡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乡积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界,全乡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乡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农村居民得......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十一五”期间,乡积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界,全乡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乡村面貌变......

    资源县十一五成就辉煌范文大全

    资源县“十一五”成就辉煌 ——资源县发展和改革局“十一五”成就总结自2006年以来,资源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难攻坚,开拓进取,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5篇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部署,设立主要经济社会发......

    乡“十一五”发展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工作调研报告35篇

    乡“十一五”发展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工作调研报告 县委理论中心组2010年第三次学习活动结束后,为贯彻好会议精神,乡深入学习领会“桥头堡”和“新高地”建设重大战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