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十一五发展成就回顾:美丽嬗变辉煌再现
乡“十一五”发展成就回顾:
美丽嬗变 辉煌再现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乡党委书记吴端满满怀激情:“,乡完成工业总产值1031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530万元,工业产值77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分别是的1.98倍、1.63倍、2.12倍和1.53倍……可以说,我们乡党委、政府无愧于县委、县政府的信任和嘱托,无愧于全乡人民的养育之恩。”
五年磨一剑。一组数据,浓缩了乡“十一五”科学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是乡实现翻天覆地美丽嬗变再创辉煌的历史见证。u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十一五”以来,乡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到“十一五”末的已达4750元。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工业基础有所增强,农业固本稳基作用更趋明显,对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牢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农村居居的恩格乐系数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更趋合理。经济增长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全乡紧紧围绕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总体思路,依托农村土地自然优势,积极吸纳农村剩余资金参与产业化发展中来,做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这两篇文章。大力发展适宜对路的农业种植品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把高效笋竹两用林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乡农民主要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五年来,乡利用省科技员下派到我乡指导产业发展为契机,做大做强茶叶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全乡特色产业。充分利用乡山多地广的优势,设立示范区等措施,提高种植效益,进一步推动茶叶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全乡现已在黄桐、石梯两村新建成茶叶基地600亩,其中黄桐村300亩,石梯村300亩。以“山羊养殖”示范基地为辐射,推动全乡生态种养业的发展,全乡培育各种种养业示范户30余户,共发展厚朴基地1400余亩,网箱养殖30多只,小尖椒基地170余亩、茶叶基地600余亩、油桃种植基地300余亩,新开发毛竹基地300亩、高效笋竹两用林开发500余亩,强矮化柿子苗圃基地70余亩,发展金银花基地320亩,全乡农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依托境内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推动“古风”摄影基地的建设。到“十一五”末期,“古风”摄影基地一期创建任务已基本完成。摄影基地建设计划资金近380万元,通过实施、石梯、大丘田等村的村庄整治工程,美化、净化了摄影创作点环境,提升了村庄创作点品味,既保持了基地创作点的原生态风貌,又确保了的知名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古风”摄影基地充分运用地方建材和本土乡村植物,积极处理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现代性和地方性,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古风”摄影基地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乡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注重文化内涵提升,大力弘扬民间特色文化、生态文化,进行了农家乐特色村建设,推出了“赏枫红杏黄、尝山珍美食、摄人间美景、享畲乡浓情”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将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人的心性需求进行充分结合,提升农家乐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做到“引得来、游得好、留得住”,逐步形成摄影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又促进文化交流的双赢发展趋势。据统计,全年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近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50万元。u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破解交通瓶颈,全面提升我乡、村两级道路等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运力保障。全乡通村公路达100%,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100%,投资近160万元的东山村康庄公路已全线竣工并投入使用。根据创建“古风”规划方案,村长1500米、宽4.5米的鹅卵石路已完成900米的路面铺设。坚持生态立乡,夯实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力推动全乡村庄环境整治向纵向深发展,逐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浮亭岗、东山、柘湾、石梯、大丘田、梅坞7个村列入“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建设,各村新建无害化厕所287个,拆除简易棚厕287个,建立垃圾池67个,新增流动垃圾筒35个,投放垃圾清运车1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提高农产品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建造沼气池建设,目前已建成沼气池110口。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下山搬迁和地质避险工程,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村庄向社区转变。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48户,批建新房47户,置换9户,修缮92户,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47户,到位扶持、补助资金110.5万元。先后完成柘湾梨树坪自然村、黄桐高坪自然村下山搬迁和石梯村地质灾害点的整体安置,有力地促进了村民聚集。切实解决第二篇:资源县十一五成就辉煌
资源县“十一五”成就辉煌
——资源县发展和改革局“十一五”成就总结
自2006年以来,资源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难攻坚,开拓进取,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及2008年的冰冻雪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2006-2010年,五年时光,资源这座山城在她厚重的史页上留下了前无古人的奇迹。资江两岸,一座生态宜居的县城正在崛起;城北开发,见证着城乡空间环境的日新月异;魅力金紫山,点亮了资源经济最耀眼的灯火;高速增长,经济列车呼啸着驶进“十二五”规划……辉煌“十一五”,资源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拼搏进取,勇往直前,真抓实干,走出了重重困境,实现了经济腾飞。经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资源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跃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截至2010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4.37亿元,是2005年的2.2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14亿元,是2005年的4.48倍;财政收入1.38亿元,是2005年的1.4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8亿元,是2005年的2.4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32元,是2005年的1.9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358元,是2005年的1.76倍。
这是一份沉实的成绩单,这是一段豪迈的振兴史。五年时间,资源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不凡业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回首“十一五”,资源经济向全面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2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在全区贫困县中不断前移。与此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不断优化,特别表现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升级进程加快。水电、风能、冶炼制造等优势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增加值占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同时,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县域经济,积极引进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项目。2010年底止,全县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89%;高效特色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31.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9%。
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城北新城建设全面建成。城市功能分区更趋合理,区域之间发展的均衡性显著增强。中峰工业园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在新一轮竞争中,资源的空间优势日益凸显,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城镇面貌变化显著。全面修编城镇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了区域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和中心城区扩容。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生态县开发通过国家生态区(县)技术核查,生态县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城北的重大建设,使县城软硬环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资源新型工业化、特色农业化、专业服务化等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值占全县比重达到70%。和谐资源建设取得新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突破1.5万元和4千元大关,就业形势平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得到巩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十一五”的五年,是资源走出转型之痛、踏上振兴之旅的五年,是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是资源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为“十二五”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
(资源县发展和改革局赵爱民邹春芳)
第三篇: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乡积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界,全乡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乡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农村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的时期。
产业基础空前巩固“十一五”以来,乡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1%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近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到“十一五”未的2010年已突破10000元,领跑全县乡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工业基础有所增强,农业固本稳基作用更趋明显,对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牢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农村居居的恩格乐系数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更趋合理。经济增长的内驱力不断增强。
全乡紧紧围绕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总体思路,变高山气候劣势为反季节农业的优势,大力发展适宜对路的农业种植品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把高山冷水茭白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乡农民主要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到止,全乡茭白种植面积已扩展到3500亩,亩产值平均达5000元,仅茭白产业一项产值全乡即达到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农业品牌化经营意识逐步确立,经浙江省商标委认证,“雪松”品牌作为茭白的统一营销品牌开始家喻户晓。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雪松”茭白专业合作社组建成立。入社农户已达560户。通过合作社向社农传输技术、经
验、标准。全乡茭白的商品化率大幅提高。科学化种植、无害化生产成为茭农的自觉行为。
食用菌产业基础巩固。全乡袋料香菇菌棒稳定在年300万袋,珍稀食用菌、药用食用菌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全乡食用菌业产值达到600万元。是继茭白之外的第二大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食用菌用材林基地的培育,使林业资源实现占补平衡。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优化并重。
以生态为先,优先发展清洁无污染、高效低碳工业。充分利用高山丰沛的水力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水电可再生能源,“十一五”期间,全乡水力发电产值就达到了5000万元,为节能减排作出重要贡献。
依托“云中”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推动“云中”创国家4a景区建设。到“十一五”未期,“云中”4a国家级景区一期创建任务已基本完成。景区建设已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景区的景点数量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质量大幅增长。原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良好的包装呈现;一大批新增的人造景观以优美的景致、和风味浓郁的风格、雅致的造型共同和谐地融入了“云中”4a大景区格局。随着“云中”4a景区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乡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注重文化内涵提升,大力弘扬民间特色文化、生态文化,进行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建设,推出了“赏千年陶艺、尝山珍美食、购绿色产品、享畲乡浓情”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将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人的心性需求进行充分结合,提升农家乐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做到“引得来、游得好、留得住”,逐步形成特色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又促进文化交流的双赢发展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乡的旅游业产值仍实现了大幅逆势上扬。全年接待游客5万人。实现旅游业收入500万元。
民生保障成就斐然积极破解交通
瓶颈,全面提升我乡、村两级道路等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运力保障。全乡通村公路达100%,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100%,投资近800万元的小佐、彭村和琴山三个村的康庄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彭村工程已全线竣工并投入使用;小佐工程已完成路面硬化;琴山工程目前已完成路基基础建设。根据创建国家4a级景区规划方案,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白大”公路边沟及路肩硬化工程已临近竣工验收阶段并已通车,有效地缓解了景区游客高峰期的堵车。
大力推动全乡村庄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逐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创省级卫生乡工作顺利通过省爱卫会验收,成为丽水市首个省级卫生乡。西
一、西
二、茶林、潘宅、小佐、垟心6个村列入全县农村新社区和重点整治村建设,各村新建无害化厕所361个,拆除简易棚厕422个,建立垃圾池61个,新增流动垃圾筒40个,投放垃圾清运车2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75%。提高农产品
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建造沼气池建设,目前已建成沼气池53口,破除了高山地区不产沼气的错误观念。
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下山搬迁和地质避险工程,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村庄向社区转变。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82户,批建新房32户,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51户,共争取扶持资金万元。完成彭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实现了地质灾害点农村居民的整体安置。有力地消除了防灾隐患。
切实解决农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把解决好农村饮用水问题作为改善农村生活品质的基础性工作。积极筹集资金,破解资金难题,妥善解决饮水工程的配套资金,共争取到150多万元的资金针对全乡八个行政村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告别农村陋习和改变脏乱差有机结合,分批投资300多万元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茶林、小佐村的污水处
理工程,告别过去村中路面生活污水四溢,睛天散发难闻异味的落后面貌,使乡内主要河道水质大幅改善,解决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全乡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广播“村村响”完成进度和完成速度位居全县首位,实现有线电视和广播入村率100%。配齐配强文化设施,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工作。净化和规范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乡各村两委办公楼建成了多功能的村民活动中心和党员电教中心,配备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还办理了宽带上网业务,购置了多媒体电脑,成为村民和党员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全乡农户固定电话安装率超过95%,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普及率超过85%。
畅通电力保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用电构筑强大可靠的农村电网,全乡八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电网供电负荷能力和安全等级可以完全
满足突发情况和今后不断上升的用电需求。提升电网调度能力和扩容水平,启动完成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水电输送功率和水电综合效益成倍提高。
社会事业步步高升我乡坚持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和加强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住房保险工作,两项工作参保率分别达到%和100%;其中保险统筹资金元,实际报销金额达到元,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农民健康工程得到有效开展,每年定期为农民开展免费体检,全乡农民健康体检建档率超过80%;投资40多万元对乡原卫生院进行升级改造,硬件设施和医疗服务档次达到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标准,现已投入运营;我乡公共卫生工作被评为了县级先进单位。加强计生工作阵地建设,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在2‰左右。
本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农民技能教育得到了协调发展。携全乡教育之力推动省级教育强乡工作深入开展,使我乡教育质量突飞猛进,学生素质教育成果斐然,学前教育工作得到了省市各级教育专家的充份认可和好评。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优化办学环境,投资700万元用于乡校迁址重建,现已完成项目报批和土地选址,预计2011年下半年正式启用。组织农民培训323人次,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50人次,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52人次,转移技能培训80人次。
加强体育事业,以全面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全乡各行政村均配备安装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共8套,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要。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
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多人次参加市、县农民运动会并获得比赛名次和奖励。
回首“十一五”,我们举步艰辛,但又豪情满怀。五年来全乡上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奋斗,“十一五”规划宏伟蓝图渐成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成就印证了我乡“十一五”的辉煌,也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乡实现跨越发展奠定新的希望。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四篇: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乡积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界,全乡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乡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农村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的时期。
产业基础空前巩固“十一五”以来,乡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1%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近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到“十一五”未的已突破10000元,领跑全县乡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工业基础有所增强,农业固本稳基作用更趋明显,对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牢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农村居居的恩格乐系数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更趋合理。经济增长的内驱力不断增强。
全乡紧紧围绕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总体思路,变高山气候劣势为反季节农业的优势,大力发展适宜对路的农业种植品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把高山冷水茭白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乡农民主要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到止,全乡茭白种植面积已扩展到3500亩,亩产值平均达5000元,仅茭白产业一项产值全乡即达到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农业品牌化经营意识逐步确立,经浙江省商标委认证,“雪松”品牌作为茭白的统一营销品牌开始家喻户晓。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雪松”茭白专业合作社组建成立。入社农户已达560户。通过合作社向社农传输技术、经验、标准。全乡茭白的商品化率大幅提高。科学化种植、无害化生产成为茭农的自觉行为。食用菌产业基础巩固。全乡袋料香菇菌棒稳定在年300万袋,珍稀食用菌、药用食用菌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全乡食用菌业产值达到600万元。是继茭白之外的第二大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食用菌用材林基地的培育,使林业资源实现占补平衡。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优化并重。以生态为先,优先发展清洁无污染、高效低碳工业。充分利用高山丰沛的水力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水电可再生能源,“十一五”期间,全乡水力发电产值就达到了5000万元,为节能减排作出重要贡献。依托“云中”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推动“云中”创国家4a景区建设。到“十一五”未期,“云中”4a国家级景区一期创建任务已基本完成。景区建设已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景区的景点数量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质量大幅增长。原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良好的包装呈现;一大批新增的人造景观以优美的景致、和风味浓郁的风格、雅致的造型共同和谐地融入了“云中”4a大景区格局。随着“云中”4a景区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乡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注重文化内涵提升,大力弘扬民间特色文化、生态文化,进行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建设,推出了“赏千年陶艺、尝山珍美食、购绿色产品、享畲乡浓情”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将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人的心性需求进行充分结合,提升农家乐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做到“引得来、游得好、留得住”,逐步形成特色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又促进文化交流的双赢发展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乡的旅游业产值仍实现了大幅逆势上扬。全年接待游客5万人。实现旅游业收入500万元。民生保障成就斐然积极破解交通瓶颈,全面提升我乡、村两级道路等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运力保障。全乡通村公路达100%,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100%,投资近800万元的小佐、彭村和琴山三个村的康庄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彭村工程已全线竣工并投入使用;小佐工程已完成路面硬化;琴山工程目前已完成路基基础建设。根据创建国家4a级景区规划方案,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白(鹤)大(漈)”公路边沟及路肩硬化工程已临近竣工验收阶段并已通车,有效地缓解了景区游客高峰期的堵车。大力推动全乡村庄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逐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创省级卫生乡工作顺利通过省爱卫会验收,成为丽水市首个省级卫生乡。西一、西
二、茶林、潘宅、小佐、垟心6个村列入全县农村新社区和重点整治村建设,各村新建无害化厕所361个,拆除简易棚厕422个,建立垃圾池61个,新增流动垃圾筒40个,投放垃圾清运车2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75%。提高农产品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建造沼气池建设,目前已建成沼气池53口,破除了高山地区不产沼气的错误观念。
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下山搬迁和地质避险工程,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村庄向社区转变。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82户,批建新房32户,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51户,共争取扶持资金46.8万元。完成彭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实现了地质灾害点农村居民的整体安置。有力地消除了防灾隐患。切实解决农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把解决好农村饮用水问题作为改善农村生活品质的基础性工作。积极筹集资金,破解资金难题,妥善解决饮水工程的配套资金,共争取到150多万元的资金针对全乡八个行政村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告别农村陋习和改变脏乱差有机结合,分批投资300多万元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茶林、小佐村的污水处理工程,告别过去村中路面生活污水四
溢,睛天散发难闻异味的落后面貌,使乡内主要河道水质大幅改善,解决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全乡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广播“村村响”完成进度和完成速度位居全县首位,实现有线电视和广播入村率100%。配齐配强文化设施,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工作。净化和规范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乡各村两委办公楼建成了多功能的村民活动中心和党员电教中心,配备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还办理了宽带上网业务,购置了多媒体电脑,成为村民和党员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全乡农户固定电话安装率超过95%,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普及率超过85%。畅通电力保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用电构筑强大可靠的农村电网,全乡八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电网供电负荷能力和安全等级可以完全满足突发情况和今后不断上升的用电需求。提升电网调度能力和扩容水平,启动完成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水电输送功率和水电综合效益成倍提高。社会事业步步高升我乡坚持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和加强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住房保险工作,两项工作参保率分别达到98.58%和100%;其中保险统筹资金90702.5元,实际报销金额达到205172.24元,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农民健康工程得到有效开展,每年定期为农民开展免费体检,全乡农民健康体检建档率超过80%;投资40多万元对乡原卫生院进行升级改造,硬件设施和医疗服务档次达到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标准,现已投入运营;我乡公共卫生工作被评为了县级先进单位。加强计生工作阵地建设,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左右。本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农民技能教育得到了协调发展。携全乡教育之力推动省级教育强乡工作深入开展,使我乡教育质量突飞猛进,学生素质教育成果斐然,学前教育工作得到了省市各级教育专家的充份认可和好评。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优化办学环境,投资700万元用于乡校迁址重建,现已完成项目报批和土地选址,预计2011年下半年正式启用。组织农民培训323人次,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50人次,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52人次,转移技能培训80人次。加强体育事业,以全面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全乡各行政村均配备安装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共8套,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要。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多人次参加市、县农民运动会并获得比赛名次和奖励。回首“十一五”,我们举步艰辛,但又豪情满怀。五年来全乡上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奋斗,“十一五”规划宏伟蓝图渐成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成就印证了我乡“十一五”的辉煌,也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乡实现跨越发展奠定新的希望。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第五篇: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乡积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界,全乡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乡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农村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的时期。产业基础空前巩固“十一五”以来,乡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年 均增速保持在11%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近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到“十一五”未的已突破10000元,领跑全县乡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工业基础有所增强,农业固本稳基作用更趋明显,对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牢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农村居居的恩格乐系数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更趋合理。经济增长的内驱力不断增强。
全乡紧紧围绕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总体思路,变高山气候劣势为反季节农业的优势,大力发展适宜对路的农业种植品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把高山冷水茭白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乡农民主要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到止,全乡茭白种植面积已扩展到3500亩,亩产值平均达5000元,仅茭白产业一项产值全乡即达到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农业品牌化经营意识逐步确立,经浙江省商标委认证,“雪松”品牌作为茭白的统一营销品牌开始家喻户晓。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雪松”茭白专业合作社组建成立。入社农户已达560户。通过合作社向社农传输技术、经验、标准。全乡茭白的商品化率大幅提高。科学化种植、无害化生产成为茭农的自觉行为。
食用菌产业基础巩固。全乡袋料香菇菌棒稳定在年300万袋,珍稀食用菌、药用食用菌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全乡食用菌业产值达到600万元。是继茭白之外的第二大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食用菌用材林基地的培育,使林业资源实现占补平衡。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优化并重。
以生态为先,优先发展清洁无污染、高效低碳工业。充分利用高山丰沛的水力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水电可再生能源,“十一五”期间,全乡水力发电产值就达到了5000万元,为节能减排作出重要贡献。
依托“云中”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推动“云中”创国家4a景区建设。到“十一五”未期,“云中”4a国家级景区一期创建任务已基本完成。景区建设已投
入资金近3000万元,景区的景点数量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质量大幅增长。原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良好的包装呈现;一大批新增的人造景观以优美的景致、和风味浓郁的风格、雅致的造型共同和谐地融入了“云中”4a大景区格局。随着“云中”4a景区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乡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注重文化内涵提升,大力弘扬民间特色文化、生态文化,进行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建设,推出了“赏千年陶艺、尝山珍美食、购绿色产品、享畲乡浓情”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将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人的心性需求进行充分结合,提升农家乐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做到“引得来、游得好、留得住”,逐步形成特色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又促进文化交流的双赢发展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乡的旅游业产值仍实现了大幅逆势上扬。全年接待游客5万人。实现旅游业收入500万元。
民生保障成就斐然积极破解交通瓶颈,全面提升我乡、村两级道路等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运力保障。全乡通村公路达100%,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100%,投资近800万元的小佐、彭村和琴山三个村的康庄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彭村工程已全线竣工并投入使用;小佐工程已完成路面硬化;琴山工程目前已完成路基基础建设。根据创建国家4a级景区规划方案,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白(鹤)大(漈)”公路边沟及路肩硬化工程已临近竣工验收阶段并已通车,有效地缓解了景区游客高峰期的堵车。
大力推动全乡村庄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逐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创省级卫生乡工作顺利通过省爱卫会验收,成为丽水市首个省级卫生乡。西
一、西
二、茶林、潘宅、小佐、垟心6个村列入全县农村新社区和重点整治村建设,各村新建无害化厕所361个,拆除简易棚厕422个,建立垃圾池61个,新增流动垃圾筒40个,投放垃圾清运车2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75%。提高农产品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建造沼气池建设,目前已建成沼气池53口,破除了高山地区不产沼气的错误观念。
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下山搬迁和地质避险工程,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村庄向社区转变。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82户,批建新房32户,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51户,共争取扶持资金46.8万元。完成彭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实现了地质灾害点农村居民的整体安置。有力地消除了防灾隐患。切实解决农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把解决好农村饮用水问题作为改善农村生活品质的基础性工作。积极筹集资金,破解资金难题,妥善解决饮水工程的配套资金,共争取到150多万元的资金针对全乡八个行政村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告别农村陋
习和改变脏乱差有机结合,分批投资300多万元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茶林、小佐村的污水处理工程,告别过去村中路面生活污水四溢,睛天散发难闻异味的落后面貌,使乡内主要河道水质大幅改善,解决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全乡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广播“村村响”完成进度和完成速度位居全县首位,实现有线电视和广播入村率100%。配齐配强文化设施,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工作。净化和规范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乡各村两委办公楼建成了多功能的村民活动中心和党员电教中心,配备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还办理了宽带上网业务,购置了多媒体电脑,成为村民和党员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全乡农户固定电话安装率超过95%,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普及率超过85%。
畅通电力保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用电构筑强大可靠的农村电网,全乡八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电网供电负荷能力和安全等级可以完全满足突发情况和今后不断上升的用电需求。提升电网调度能力和扩容水平,启动完成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水电输送功率和水电综合效益成倍提高。
社会事业步步高升我乡坚持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和加强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住房保险工作,两项工作参保率分别达到98.58%和100%;其中保险统筹资金90702.5元,实际报销金额达到205172.24元,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群众基本医疗,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农民健康工程得到有效开展,每年定期为农民开展免费体检,全乡农民健康体检建档率超过80%;投资40多万元对乡原卫生院进行升级改造,硬件设施和医疗服务档次达到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标准,现已投入运营;我乡公共卫生工作被评为了县级先进单位。加强计生工作阵地建设,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左右。
本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农民技能教育得到了协调发展。携全乡教育之力推动省级教育强乡工作深入开展,使我乡教育质量突飞猛进,学生素质教育成果斐然,学前教育工作得到了省市各级教育专家的充份认可和好评。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优化办学环境,投资700万元用于乡校迁址重建,现已完成项目报批和土地选址,预计2011年下半年正式启用。组织农民培训323人次,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50人次,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52人次,转移技能培训80人次。加强体育事业,以全面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全乡各行政村均配备安装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共8套,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要。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多人次参加市、县农民运动会并获得比赛名次和奖励。
回首“十一五”,我们举步艰辛,但又豪情满怀。五年来全乡上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奋斗,“十一五”规划宏伟蓝图渐成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成就印证了我乡“十一五”的辉煌,也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乡实现跨越发展奠定新的希望。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