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时间:2019-05-12 12:1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改革发展成就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第一篇: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天山跨越

——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时光荏苒,岁月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工作重心、注意力时刻没有离开过教育,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大了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加快解决了乡村教师的住宿问题;采取自治区财政补贴等办法,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阳光工资补贴问题;出台政策,启动解决了长期以来沉淀的已离岗农村代课教师这个全国性的难题,先于其他省区启动自治区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过全面调研对双语教育进行了科学规划,提出了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的措施;在全国率先大幅度提高农村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设立自治区人民政府高校学生助学金,使更多的贫困学生享有更多的国家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一年来的成绩表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使对新疆教育事业进入崭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赞美天山的诗句。回首“十一五”新疆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跨越发展的新疆教育就象一轮璀璨的明月,从天山之巅冉冉升起。

翻开“十一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一组组数字显得格外抢眼,一张张图表令人心情激动,一个个成果让人兴奋不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十一五”取得的成就,使得自治区教育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新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并已通过国家验收;普通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得到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双语教育推进步伐加快、力度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十一五”教育规划实施以来,全区各类教育的总体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基本实现了规划确定的目标。“十一五”,新疆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翻开了崭新篇章。

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翻开5年前确定的规划目标,可以看到,“十一五”伊始,自治区确立了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的目标。经过5年艰苦努力,这一目标已经实现。

2009年9月,国家督导团庄重宣布,新疆实现“两基”目标,这意味着新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创造历史的同时,无疑为自治区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自治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区所有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免学费、免教科书,95%的农村寄宿中小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8.9亿元;城市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同时享受免费教科书,16.8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享受公用经费补助,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面免费,使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2009年9月,我区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验收,提前一年全面实现了“两基”攻坚规划目标,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努力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和在园人数的增长均位全国前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1.58%。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师资培训进展顺利,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6.38%。

“十一五”期间,“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2005年至2010年,随着校点布局调整的力度加大,全区小学校数由5209所,减少到3598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411人,增长到538人,增幅为30.9%。初中校数由1405所,减少到1160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823人,增长到864人,增幅为5%,校均在校生

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校均在校生规模的上升,意味着自治区小学的办学效益得到提高。

截至2010年底,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98.80%提高到99.7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由87.72%提高到97.15%,学龄人口入学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人口出生率下降,小学在校生规模由214.4万人减少到193.6万人,净减了9.7%;初中在校生规模由120万人减少到100.3万人,净减了16.4%;小学、初中在校生总规模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年,全区有小学专任教师13.4万人,有初中专任教师8.4万人,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70%和99.33%。

如今,走在天山南北的农村,可以看到面貌一新的校园,随着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里接受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一年比一年高。

普高和职高实现协调发展——

办学规模扩大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十一五”,自治区确立了“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65%,其中南疆四地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0%左右”的目标。5年过去了,这一目标是否实现了呢?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获悉的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全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走出低谷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自治区进一步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实施了内初班毕业生分流职业教育计划,协调东西部、南北疆之间的中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中职招生比例逐年提高,高中阶段普职招生比达到57:4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职教资源进一步优化,建立了第一、二、三产业和石油石化四大职教园区,4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行列,20所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实施各类教师专项培训,“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有了

一定的提升。指导职业院校和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组织实施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全面提升。

2005年至2010年,普通高中校数由503所减少到385所,净减了23%,校均规模由771人,增长到1088人,增幅达41.1%;普通高中在校生由38.7万人增长到41.9万人,净增7.9%。

到2010年底,全区中等职业学校由237所(含技工学校)增加到249所,净增5.1%,校均规模由599人,增长到1137人,增幅达89.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由14.2万人增长到28.3万人,净增近1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由26.8%提高到40.24%。

全区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提高到69.14%,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由57.04%提高到82.97%,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其中南疆四地州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由25.90%提高到56.15%,提高了30.25个百分点,2010年乌昌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收南疆初中毕业生9030人。全区有普通高中专任教师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万人,普通高中、普通中专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89.29%和85.78%。

高等教育发展实现新目标——

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内涵上来

“十一五”,自治区确立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的目标。经过5年改革和发展,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区高等教育实现了由快速发展转向稳步、协调发展阶段。2005年至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由31所增长到32所,在校研究生由6938人增长到12675人,在校普通本专科生由18.18万人增长25.12万人,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分别净增83.69%和38.17%。

18—22周岁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8.6%提高到24.99%。

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8所,含普通高校的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达5.28万人。近三年,全区高校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376项,获得科研经费2.67亿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高。

近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把握节奏,控制规模,突出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方针,推动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从2005年起实施高校生均拨款新机制,高校事业费拨款累计净增10亿元;2009年、2010年共安排6亿元资金用于化解高校贷款债务,解决了高校发展的后顾之忧。通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开创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新局面。深入推进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自治区11所本科院校和1所专科院校得到内地高校的全面对口支援。“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深入实施,大幅度提升高校紧缺人才培养能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领军型人才,全区普通高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已占专任教师的33.55%。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

自治区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规模由2005年的846人,2010年增加到2167人,净增了1.5倍,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由516人增加到1071人。启动了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项目,在周边国家建成了4所孔子学院,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逐年增加。

双语教育稳步推进——

实现双语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坚持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双语”教学规模成几十倍增长,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

经过5年发展,自治区学前三年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在园幼儿达37.16万人,占学前三年少数民族幼儿的56.5%、占学

前两年少数民族幼儿的77.6%。全区开展双语教学和民汉合设的中小学由2005年的754所,2010年增加到1376所,净增了82.5%;接受双语和民考汉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在校生由20.4万人增加到82.71万人,净增了近3倍。2010年,全区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教育的学前和中小学在校生共计119.87万人,占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在校生的48%,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得到有效推进。区内初中班从2004年创办以来,在校生规模达15000人。疆内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确立了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汉语授课的目标。

自治区坚持从学前抓起、从教师抓起,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培养民汉兼通人才。自2004年以来,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双语教学工作蓬勃发展。经过十年的努力,截至2010年,我区已有双语中小学(含职高)、幼儿园7021所,双语班2.94万个,接受双语教学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达到59.23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的28.5%;少数民族双语幼儿达到32.3万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师达到4.94万人。自治区坚持以学前双语教学为重点,推进实施“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已完成建设1695所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加快了农村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

按照以“培养、培训并重”和“多渠道并举”的方针,大力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两期《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完成1.32万名教师的培训;从2006年起,专门为南北疆七地州培养近9000名学前“双语”教师;2007年起,累计招收2000名农村双语教师特培生,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我区农村合格“双语”教师短缺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扶持2237所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全区幼儿园数由2005年的1077所,2010年增加到2563所,净增了1.3倍,在园幼儿由29.3万人增长到57.9万人,净增了1倍,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由30.14%提高到59.59%,提高了29.45个百分点。

2005年至2010年,全区特殊教育学校由10所增加到13所,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由人4961人增加到8057人,净增了62.4%。

2000年国家举办了内地新疆高中班,目前,办班城市已达36个、办班学校66所,已累计招生3.6万人,在校生已达到2.2万人。从2004年起,自治区参照内高班模式开办新疆区内初中班,目前在校生已达1.5万人,2007年又举办了区内高中班,目前在校生2200余人。2010年,内高班、内初班农牧民子女录取比例分别达到74.4%和90%,进一步满足了农牧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近年来,自治区累计选派600余名干部和教师赴内地学校协助做好内地新疆学生管理工作,先后组织6期内高班、协作预科院校德育思政专题培训。每年组织专家宣讲团赴内地协作计划预科基地和内高班学校宣讲和专题培训,使内地新疆学生的全面育人效果得到提升。

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内地高校协作计划已累计招收培养少数民族本、专科生3.1万余人。自2007年开始,启动实施了“农村基层中小学‘双语’教师特培计划”、“高中起点专科层次的医学学历教育特培计划”、“民语言高层次专门人才特培计划”,每年招生2700名免费生。

2005年至2010年,内地新疆高中班办班城市由25个增加到36个,办班学校由35所增加到66所,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分别增加到6378人和22290人,招生规模净增了1倍、在校生规模净增了1.8倍。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的年招生规模由3000人增加到6000人,净增了1倍。

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提高——

双语教师紧缺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自治区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坚持抓好教育管理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自治区先后分别了启动两轮中小学书记校长全员培训工作,累计开展了近4万人次的教育管理干部集中培训。每年组织选派各类教育管理干部挂职锻炼、进修培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十一五”,自治区确立了“以双语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为目标”的保障措施。“十一五”期间,在中央的支持下,全区共完成各类教师培训达21万人次,中小学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占85%。以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为重点,招聘双语特岗教师12223人,招收免费师范生6000人,“送教下乡”培训教师9000人,培训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师4.96万人,双语教师紧缺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2010年,全区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70%、99.33%。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由2005年的77.29%、70.23%,2010年提高到89.29%、85.78%,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43.44%。普通高校教师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由2005年19.11%,2010年提高到40.34%,其中本科院校提高到53.34%,各类教师的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

自治区积极开展中小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多渠道开展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自治区层面的年培训规模近6万人,同时各地还广泛开展地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促进各族教师专业化成长创造了条件。

通过多渠道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启动教师储备编制计划和小学双语教师增编计划,4年共招聘农村“特岗”教师1.1万名;实行由自治区定向招聘农村中小学教师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2010年启动年规模6000人的疆内免费师范教育计划;深入推进对口支教和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实习支教每年选派规模已达5000名。这些举措极大地加强了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稳步上升。

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步伐加快,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快了农村双语教师培养步伐。有力缓解了目前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师紧缺的状况,提高了双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深得各族群众拥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显著——

切实维护了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系统通过举办分管教育工作的地县领导、高等学校系处干部、中小学校长及班主任、德育教师等各类培训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开展整顿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净化讲台、清理教材等专项治理工作,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各类学校坚持党委(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争优创先、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贯穿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推进,进一步维护了教育系统的稳定。

大力加强党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机构,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坚持开展中小学、中职学校德育示范学校、达标学校评估验收工作。目前,自治区已有169所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实施自治区高校思政理论课重点课程建设工程,不断加强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全方位、全覆盖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各类体育、音乐、美术类教学活动,促进形成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在全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筑牢师生员工的思想防线。

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不懈地开展了 “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五观”教育。不断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把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各族师生的精神面貌健康向上。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了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管理教育工作的政策水平,逐步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重视德育,狠抓德育的良好氛围。

多年来,各类学校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深入开展了整顿校园秩序、净化讲台、加强了政治思想课程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主题教育,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保持了教育系统的稳定,在促进民族团结和保证边疆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确立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工作目标经过5年努力,已经实现。

加大教育投入—— 实施多项教育事业发展保障工程

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教育经费投入做保障。“十一五”开始,自治区确立了“教育事业费拨款依法做到‘三个增长’,到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保障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自治区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据了解,按照《教育法》“三个增长”的要求,全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教育事业费拨款实现了“三个增长”。

一是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全区地方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519.02亿元,2009年增加到1346.9亿元,年均增幅为26.9%,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由98.23亿元增加到256.05亿元,年均增幅为27.1%,教育经费支出高于地方财政支出的0.2个百分点。

二是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要逐年有所增长,全区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分别提高了50.3、66.8、40.5和11.1个百分点。

三是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全区公用教育事业支出总额由15.22亿元增长到70.59亿元,年均增幅为46.7%,公用教育事业费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由21.46%提高到34.42%。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5年3.91%提高到2009年的6.06%,超过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目标,各类教育的投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教育基本建设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中小学

校舍抗震加固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建设”、“民汉合校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2006年至2010年各类学校累计完成教育基本建设投资166.87亿元,全区各类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由3006.9万平方米增长到4248.8万平方米,净增1241.9万平方米,净增长41.3%。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净增251.4万平方米,净增长38.6%;成人高等学校净增2.3万平方米,净增长1.8%;中等职业学校净增112.5万平方米,净增长48.9%;普通中学净增324.2万平方米,净增长31.3%;小学净增149.3万平方米,净增长18.0%;幼儿园净增400.2万平方米,净增长308.6%;特殊教育学校净增2万平方米,净增长43.48%。有86个县(市)的6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含校点)实现了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覆盖。全区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改善。

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教育规划的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教育规划的主要目标全面实现。“十一五”确立的“以办好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不动摇,坚持以德育为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推进双语教学,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工作目标全部实现。

“十一五”是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类教育事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标志着新疆教育正迈向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新阶段。

展望“十二五”——

步伐坚定迈向新征程

有了“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十二五”,自治区教育发展的步伐将更加坚定地迈向新征程。

2011年1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据了解,自治区

确定的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到2020年,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前列,教育支撑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全面增强。

自治区确定的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0%左右,学前两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基本实现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年提高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年提高到13年。

为此,“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将以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普及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普及双语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为战略重点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自治区从九个方面确立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目标;双语教育确立了基本普及各学段双语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确立了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目标;义务教育确立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确立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确立了加强能力建设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标;高等教育确立了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和加强学科建设的目标;特殊教育确立了加快推进各学段特殊教育的目标;继续教育确立了建立灵活开放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

按照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原则,新疆确定了自治区、各地(州、市)和县(市、区)实施的任务,提出了需要配套的政策措施。确保自治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并随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教育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号角已经吹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的颁布和实施,将推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智力支撑,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新疆财经大学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新疆财经大学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十三五”规划任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新疆财经大学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一、学校“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奋斗,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学校和谐稳定发展 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工作规则和校长办公会工作规则,不断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健全考核机制与问责制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教学管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事分配、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注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围绕“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工作要求,大力开展整治“三非”和“去极端 1

化”等系列活动,构建了维护学校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了校园和谐稳定。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断加强。学校连续24年获得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自治区平安建设先进集体。

(二)加强学科建设,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学校实施了优势特色学科专业腾飞计划和新兴学科专业振兴计划,积极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建成5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以及8个校级重点学科和4个重点培育学科。成功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要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拥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专业硕士学位11个,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学位授权点建设目标,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完整的学位体系。初步建立了学术学位研究生主文献库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制度。健全了研究生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与“三助”体系,建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平台与学术奖励机制。MBA教育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2013年,学校EMBA入选“中国市场最具领导力EMBA”20强;2014年,学校MBA学院荣获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和《环球商学院资讯》杂志社评选的“中国最具价值的30所商学院”称号。

(三)加强人才工作,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和学缘结构得到改善。已有正高职称教师89人、副高279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45.5%。45岁以下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提高至86%。招聘特聘教授7 2

人次、讲座教授4人、主讲教授2人。共引进博士20名、硕士66名。以定向、委托培养等形式,培养博士39名,派出进修教师43人、国内外访问学者29人。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形成了结构更加合理、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本科专业数增加到3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增加到4个,获得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增至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达到14门,建成自治区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校级精品课程达到47门。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联合培养和“一体多向”及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辅修制不断健全。民汉一体化教育模式改革获得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立项,以民汉混班教学为目标,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全面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构建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四位一体、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了网络化、仿真化、情景化实验教学平台和跨专业创新创业实验教学中心,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实验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多措并举,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五)加强学术工作,科研实力明显增强

学校按照总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针,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自治区社会治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及现代化建 3

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共承担国家级课题55项、省部级课题161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245篇、出版著作41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1项,10余篇咨政报告受到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批示。成立了中亚经贸研究院,获得3个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立了8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取得新进展 学校与美国、英国、哈萨克斯坦等国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派出162名交换生赴合作院校学习,接收50名交换生来我校学习。孔子学院顺利建立,汉语推广工作不断拓展.共接待159名孔子学院师生和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家本土汉语教师来校培训。派遣赴国外学习、参会教师和管理人员89人次。雅思考点被评为全国优秀考点。

(七)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校园网络带宽提高到13.8G,实现了双链路并行运行,升级了校园网邮件系统,完成了财务、资产等管理软件的升级更新以及数字化校园平台的集成,建成数字化录播教室和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图书文献增加到163.03万册,新增12个中外文数据库,数据库总数达到23个。建设了英语自主学习的平台、信息安全实验室、金融实验中心、旅游数字展示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电视演播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等新型现代化实验室,建成自治 4

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建成高层学生公寓、研究生公寓、综合实验大楼以及880套教职工住宅。

总之,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改革与建设,学校基本实现了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学校确定的建设“新疆名牌、西北一流、全国知名、辐射中亚”的财经大学发展战略取得长足进展。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

一、人才引进困难较大,教师总量不足的矛盾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拔尖人才紧缺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

二、教学的基础地位还不够突出,教学质量建设力度不够。

三、传统优势学科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掘与释放,后发学科专业发展滞后。

四、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还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五、实验教学内涵建设发展较缓慢。

六、科学研究高地尚未凸显,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质量咨政成果偏少。

七、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不大。

八、思政工作方式较为陈旧,学生“三自”教育的理念落实还不完全到位,学风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

二、“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教育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战略任务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及“五 5

大中心”建设需求,以加快推进“新疆名牌、西北一流、全国知名、辐射中亚”的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建设为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找准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依法治校,尊重教育规律,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凸现特色,努力把学校办成新疆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二)工作方针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公民意识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四个认同”教育、“三个离不开”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观念,努力实现质量、规模、效益、结构协调发展。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的制度机制,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的学科领军人才与学术骨干,使人才在总量上满足办学规模的需要,在结构上满足协调发展的需要,在层次上满足抢占学科制高点的需要。

3.本科为主,学生为先。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完善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 6

为有机构成的多层次教育体系,突出本科教育,协调发展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凝聚力量,追求卓越。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升级学科建设层次,转变学科发展方式。完善和创新科研体制,集中优势力量,凝练学科方向,精选重点目标,突出特色发展,把高水平智库建设作为主要努力方向,把产出高品质科研成果作为主要奋斗目标。

5.做强优势,突出特色。把学校的发展与自治区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承担新疆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使学校成为自治区解决重大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基地,成为培养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社会稳定提供智力支持,不断提高在西部地区的学术影响力,增强辐射中亚地区的能力,成为新疆加强与中亚国家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向中亚地区推广中华文化的重要桥头堡。

6.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注重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稳定与开放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坚持本科的基础地位、教学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质量的核心地位和依法治校的关键地位,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7.战略导向,对标发展。要紧扣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 7

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战略及构建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需要,科学确定发展参照,明确发展目标。

(三)学校定位

1.类型定位: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2.学科定位: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更好地实现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的协调发展。

3.层次定位:基本稳定普通本科教育规模,做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做大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努力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不断扩大留学生教育。

4.人才定位:着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

(四)战略目标

“十三五”时期,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是要努力实现:一个大幅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大幅提升;二个重点突破——创新创业教育和优势学科建设重点突破;三个特别加强——优秀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科学研究、实践教学建设得到特别加强;四个根本转变——教风学风状况、内涵式发展模式、学术发展方式、服务保障效率得到根本转变。实现把学校建成新疆名牌、西北一流、全国知名、辐射中亚的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的目标。

主要战略目标:

1.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更加成熟 8 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师生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依法治校水平显著提高。

2.主要优势学科跻身西北财经类院校先进行列,进一步凸显经济、管理学科群在区内院校中的优势地位,主体学科进一步缩小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中亚地区的辐射能力显著增强。至少获得一个自治区一级重点学科。

3.硕士点达到40个以上,实现应用经济学博士点由项目授权向一级学科授权的转换,并力争建设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

4.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层次更加优化,生师比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在岗教授达到100人以上。

5.专业综合改革取得突出成效。构建成熟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困扰内涵式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和实践环节瓶颈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美誉度大幅跃升。

6.完成较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与孵化平台建设在自治区高校处于领先水平。

7.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能力大幅度增强,学术影响力在自治区高校位居前列,在同类型院校中处于中上水平。

8.各类在校在籍学生人数控制在2.3万人左右。其中,普通本科生稳定在13000人左右,研究生达到2300人以上(含专业 9

硕士),留学生达到500人以上,其它各类学生保持在700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疆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9.教育国际化水平处于自治区高校先进层次。

10.校园人文化、生态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实现智慧化校园和美丽财大的建设目标。

三、“十三五”规划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依法治校水平1.具体目标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勤奋务实、敢于担当、勤政廉洁的“四强”干部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努力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书记素质、党员队伍活力、基础保障水平“四个提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力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主要任务

(1)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推进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机制,突出基层组织在党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强化创新意识,增强开拓能力,优化年龄结构。加大对辅导员、班主任常态化培训力度。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思想道德基础。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新时代精神,强化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共识和自觉追求。

(3)完善反分裂反渗透长效机制。加强“四个认同”、国家安全和各民族命运共同体教育,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加强以新媒体为主的思想教育载体建设,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和防范敌对势力对校园的渗透,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更加自觉地培育和传承学校先进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单位”。

(二)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1.具体目标

以建设自治区一级重点学科和博士授权点为目标,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内涵发展。到2020年,学科建设水平整体进入西部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完善学位点布局,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建设高素质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评价体系,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2.主要任务

(1)按照“面向需求,优化结构,择优支持,分层建设”原则,以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为主要目标,实施“优创平台”建设战略,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构建体现我校特色和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优化学科梯队和人才队伍,造就若干在全国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在自治区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培育若干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大力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对学位授权点的统筹规划,优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实现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转型,为增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奠定坚实基础,增设法学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3)以学位点评估为基本依据,根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各学位点培养规模。博士研究生规模力求稳步增长,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规模之比大体保持在40%:60%之间。全日制研究生招录人数,年均增长保持5%左右,至2020年,在校生人数达到2300人左右。进一步做强MBA教育,将其打造成标志性教育品牌。对培养资源不足、生源及就业率低的学位点,实行退出机制。

(4)完善导师遴选、培训、考核和退出机制,强化师德素质、岗位责任意识和培养能力。至2020年,专职导师年龄在45 12

岁以下比例达到50%左右。细化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和专业型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标准和指导规范。加强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体系建设。

(5)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化国内外校际合作,构建开放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强化研究生科研和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化、运行稳定化和评价科学化。根据研究生教育投入的增加,适时提高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标准,完善导师对研究生研究助理的资助制度,健全研究生“三助”制度。严格中期考核制度和论文审核制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力争在自治区优秀硕博论文、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创新项目等各类评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具体目标

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体制机制。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质量提升为根本目标,以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增加教学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以“互联网+”为抓手,促进教育教学升级增效。人才培养水平达到新疆一流、西部先进,构建品质更加优良、特色更加突出的本科教育。

2.主要任务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相融通、基本人才培养目标标准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标准相兼顾的原则,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加强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资源库建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职业规划的高端取向,搭建多样化平台。积极扩大创新实验班、海内外联合培养、辅修培养规模。

(2)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增强专业教育的适应性。在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范式与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关键环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强化名师与优课培育机制,实施教学团队首席教师签约负责制和绩效导向型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培育一批教学名师,构建适应人才培养改革要求的多层次、校内外资源结合的立体开放的教学团队,建设一批可动态升级更新的优质课程资源。鼓励高水平教师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建设1-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在经济管理类主干专业领域,获得1-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建设2-3个符合自治区战略发展和产业政策要求的特色专业。加强对不同类型专业的分类指导,稳妥推动部分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完善五年一轮的专业评估机制,力争在专业综合改革的基础上,推动1-2个成熟专业参加国家(或国际)标准认证。强化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执行力度。

(3)继续探索民汉一体化教育多元实现方式,稳步推进民汉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思路,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推进民汉一体化教育改革。启动民汉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二期建设工程,推动改革向深度发展。

(4)加强与调整双管齐下,促进预科教育发展。切实加强预科师资队伍建设,实行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努力满足小班教学需要。鼓励教师根据教学改革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文化基础教育,强化养成教育,基本解决学生汉语听说和写作等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5)着力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提高课堂教育效率。设立课堂教学建设专项资金,以立项方式支持教师或教学团队开展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力争建设100门校级重点课程。按照在线授课、网络测试、线上与线下互动相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开放的思路,建设20门左右优质在线课程。加强学法研究,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6)深化课程考核与评价改革,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与多元性。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完成必修课程标准制定,实施课程考核方式及考核标准改革,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重点,加强课程的过程考核,由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变,从注重记忆性考核向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考核转变。强化本科毕业论文查重工作,覆盖面不低于50%。15

实行发明专利、项目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学科竞赛成果、创业方案和创作作品等学习成果替代毕业论文的制度。

(7)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升级实践教学内容。完成实验室平台体系建设,充分满足各专业实验教学需要。根本改变实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倾向,构建与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衔接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与质量标准,重点加强设计性实验和涵盖经济运行全过程的跨专业综合性实验体系。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和各类专业竞赛作用,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实验室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路径,力争培育15个左右校企深度合作实践基地。在学校和学院四项教学经费中,将实践教学按不同环节进行预算单列,保证经费的有效投入。

(8)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协同育人。构建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不断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创业讲坛、创客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毕业生创业培训项目、各类学科竞赛项目的投入。加强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建立校内教师与企业行业等部门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对校内创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建设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项目遴选与运行管理机制。扎实做好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建设工作。

(四)完善科研机制,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1.具体目标

紧密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形成标志性成果,提升组织和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建成1—3个左右有特色有影响的新型智库,产出一批理论顶天、对策立地的高水平咨政成果。力争承担国家级课题75项左右、省部级课题180项左右,教师人年均发表论文2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包括被SCI、SSCI、EI等检索)论文占35%以上,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60人次以上。

2.主要任务

(1)深化科研评价与管理体系改革,进一步激发学术活力。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以创新性、实用性和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为导向,由数量评价向以标志性成果评价为主转变,针对不同评价对象、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类型成果,建立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分类评价、开放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科研奖励制度进一步向高质量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倾斜。继续实施纵向科研项目经费配套和奖励、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和出版资助制度,突出对高质量成果和成果转化与运用的奖励。加强和完善科研经费的管理,实现规范原则与效益原则相结合、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协调。加快建设科研诚信制度,更科学合理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向院(部)科研管理放权的力度,实现科研资源配置的主体从学校向学院转移。

(2)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等重大议题,着力培育科研品牌与特色。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支撑,以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重大项目和重大创新成果的培育为主要抓手,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突出对策研究,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拔尖人才,重点在区域经贸合作、金融创新、企业管理、社会治理、法制建设等领域,构建学术高地,抢占科研主峰,产出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以学科前沿为切入点,积极举办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聘请更多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对外开放研究基地,促进与支援院校联合开展学术研究,共同推进成果转化。

(3)围绕自治区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研资源与平台的整合。按照“国家急需、区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在抓好现有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同时,继续积极申报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推进与自治区地州、兵团师团、各类企业多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通过校政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研协同等机制,提升科研成果的产出、转化和服务社会水平。探索按一级学科构建科研平台的有效途径与形式,增强跨学科解决重大学术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人才工作,建设高素质教师与管理队伍 1.具体目标

实施人才队伍建设“314”计划,即引进特聘教授3名以上,造就学科领军人才10名左右,新增博士学位教师100名左右,重点培养青年教学科研骨干100名左右,派出国外访学(研修)18

教师100名左右,教辅与管理队伍引进高素质人才100名左右。至2020年,专任教师达到900人左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数量、素质与结构均满足需求。教辅与管理队伍整体活力与素质大为提高。

2.主要任务

(1)实施“杰出人才岗位计划”。分首席教授、学术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人才三个层次遴选“杰出人才岗位”教师,按照行政与学术岗位、资格评审与岗位激励相分离的原则进行运作。

(2)以学科升级发展和学位点建设为聚焦点,通过引进、特聘、共享等多种方式,充实优秀人才队伍,确保每个重点学科达到西部地区高校同学科一流水平专家不少于2人,每个博士、硕士学位二级点导师数,符合自治区生师比要求。

(3)完善教师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研究型教师的评价标准,使各类型教师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职称结构。

(4)继续实施“教学科研骨干人才海外研修计划”,每年派出20人。研修内容更加贴近“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更加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需要。

(5)强化师德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完善教师上岗制度、培训制度、绩效评价制度,造就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四好教师”。

(六)开拓对外开放新局面,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 1.发展目标

着力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和在中亚地区的知名度,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丰富合作渠道,扩大合作规模。5年内,使教师队伍中有国(境)外学术交流与研修经历的人员达到20%以上。大力推进学生海外游学、实习,力争实现有海外游学经历本科生达到8%以上,研究生游学比例达到自治区标准。完善留学生教育体系和条件,稳步扩大留学生培养规模,学历教育学生有较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办好孔子学院,在所在国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规模效应。

2.主要任务

(1)以中亚和俄罗斯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具有稳定、实质性合作关系的国外院校不少于8所。稳步扩大交换生规模,推进“1+2+1中美人才联合培养”、3+2或4+1本升硕、海外暑期课程、学生海外文化体验实习等项目。完善留学生教育基础条件,改革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层次,构建符合国际规范的留学生奖助体系,不断优化留学生生源地结构。

(2)支持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每年不少于20人。积极尝试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研究的实体机构。

(七)以云平台和大数据为重点,升级数字化校园建设

1.具体目标

网络基础设施升级至IPv6,实现高速优质有线网和无线网全覆盖,构建10G骨干网络系统和校园云计算平台,初步建成智 20

慧化校园。开发整合校内各种数字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形成覆盖学校所有领域的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完善虚拟社区功能,建立涉及各类服务项目的“一站式”服务申报、受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统一的标准体系、严密的安全体系和规范的校园服务体系。

2.主要任务

(1)完成校园IPv6网络平台、数据中心私有云和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学校信息标准。

(2)完善综合应用系统,升级数字化管理水平。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综合应用系统,实现考生、学生、校友不同阶段身份过渡和转换,覆盖学生培养与服务全领域。设计开发以教师为中心的综合应用系统,整合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科研信息平台。运用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即时评价。实现师生综合应用系统有机衔接与数据共享,创造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智慧化校园。

(3)优化信息管理流程,打造一体化网络应用。建立在线财务支付系统,对财务业务关键环节和信息流进行优化设计,实现简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增加柔性的目的,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和校园财务信息的标准化,实现资产管理全过程信息化。升级文书与办公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

(八)加强图书馆建设,构建新型文献资源中心 1.具体目标

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中心,加强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为重点,建立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相适应、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协调配置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把图书馆建设成为管理科学、业务规范、功能完备、资源丰富的学习中心、研究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拓展图书馆空间,更新设施设备,优化环境设计,更加突出舒适性、便捷性、人文性和特色性。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使人员素质和数量与图书馆承担的使命任务相匹配。

1.主要任务

(1)保障经费投入,优化馆藏结构。增加15万册纸制图书和22万册中外文电子书。新增中外文数据库5个,新增自建数据库2个。完成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系统建设,扩大网络存贮空间,进一步提升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现代化水平,完善多学科、多类型、多语言、多载体的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互补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2)改善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升级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等业务系统,优化开放服务,更好地适应师生多样化需求。

(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新进专业技术人员20名左右,优化人才队伍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设立学科馆员,建设学习型、研究型馆员队伍,提高深层次服务师生的能力。

(九)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财大

实施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规划项目”。22

积极推进室内体育馆建设,完成图书馆改扩建、地下网管改造、第二学生餐饮中心和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校园美化和人文提升工程,并对现有设施进行功能优化。做好学术交流中心建设研究论证工作。

四、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努力实现四个全面

1.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十三五”规划实施始终,充分发挥党委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全面依法治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和全面实现和谐稳定,作为今后五年党委中心工作任务,科学把握改革发展的方向,经常研究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健全决策机制,提高决策质量,强化执行能力,保证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

2.加强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建设,着力培养提拔一批优秀青年干部,增强干部队伍整体活力。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履行职责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强化任期目标责任考核,为规划的落实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与政治思想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把广大师生的热情、智慧与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上来。

4.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为学校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氛围。

(二)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1.认真落实《新疆财经大学章程》,依法治校,照章办学。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要求的内部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健全校董事会制度,进一步规范党委与行政议事规则和程序,强化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在教学及学术事务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与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和教代会在学校治理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学代会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核心作用。

2.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理顺职能关系,落实院部管理自主权,实现责权利的平衡统一。健全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师生治学制度,提高院(部)自主发展与自我约束能力。

3.健全党务校务公开制度,扩大师生员工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问责权。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引人用人环境

1.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努力营造人人有发展梦想、人人可实现梦想的制度与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2.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结构。更好地处理公平与效率、保障与激励的关系,适当调整基础津贴与绩效津贴比例,提高科研激励标准,加大教学激励力度,更加突出质量 24

因素在教学科研激励中的权重。

(四)完善对口支援机制,丰富和深化合作内容

1.升级与对口支援院校的关系,打造发展共同体。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制定合作规划,努力促进合作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学院积极性、主动性,使校际合作规划真正落地生根。

2.突出合作重点,深化合作层次。着重加强在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新型智库建设、优势学科建设和教育国际化等方面的合作。

(五)加强预算管理,优化经费支出结构

1.根据建设规划和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十三五”期间经费投入的优先顺序是:教学质量建设、民生保障、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共需资金约5.3亿元,通过申请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专项及学校自筹等方式筹集经费。

2.着力优化支出结构,实行精细化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加大审计力度,合理放权分权,构建权责一致、事权相宜的财务管理制度。

第三篇: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级教育规划目标基本全面实现,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全面实现

(一)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2005年以来,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96%的平均水平。2010年,全国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4%,分别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建设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起全面免除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8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这标志着我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

(二)学前教育普及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达到2976.7万人,比2005年增加797.6万人,增长3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三)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发展,体系结构趋于合理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为4670万人,比2005年增加639.6万人,增长15.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5%,比2005年提高29.8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1.9%,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的目标已全面实现。

(四)高等教育规模突破3000万人,普及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2005年增加805万人,增长35%,超出规划目标105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232万人,比2005年增长42.9%;研究生在学人数为154万人,同比增长56.9%;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为536万人,同比增长22.9%。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达26.5%,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从2007年起,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五)成人教育与培训蓬勃发展,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2010年,高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263.7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08.7万人次,增长70.2%;中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5291.9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8.1万人次,增长0.2%。2010年,全国资格证书培训注册学生493.6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44.5万人次;全国岗位证书培训注册学生561.4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45.0万人次。中、高等教育培训的发展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对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六)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为满足全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超过11.8万所(不含教育机构),比2005年增加近4.2万所;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校生为3393万人,比2005年增长67.6%。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占同级教育比例继续提高。

2010年,全国民办高校总数达到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466.5万人,是2005年的2.2倍,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0.9%,比2005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民办学校为5622所,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537.1万人,比2005年增加156.1万人,占全国高中阶段1[1]在校生的12.7%,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有民办幼儿园10.2万所,民办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为1399.5万人,比2005年增加731.4万人,增长1.1倍,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0%,比2005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二、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一)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增强

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16502.7亿元,比2005年几近翻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12231.1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4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3.59%,同比提高0.80个百分点。

2.各级教育投入水平不断提升,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09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别为3358元、4332元、3758元、4263元、8542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2.9倍、1.9倍、1.9倍和1.6倍。

3.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十一五”期间,我国义务教育被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预算内拨款2009年达6357.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51.4%,占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7.7%,同比提高了16.6个百分点。

4.关注弱势群体,帮困助学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各级教育帮困助学体系不断完善,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和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已经形成,每年300多亿元的资助资金覆盖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500万名大学生。

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2010年秋季学期起,免学费政策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安排资金设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教师队伍层次结构不断优化,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基础教育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法定标准

“十一五”期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一直保在98%以上,基本达到《教师法》规定的最低标准。2010年,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94.8%,基本达到《教师法》规定的标准。

2.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实现较快增长

2010年,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3.3%,比2005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全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1.4%,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

3.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2010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为57.1%,比2005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为67.8%,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为32.3%,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均大大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合格标准。

4.高层次人才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高校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3人,分别占增选数的56.25%和40.74%。

2010年,全国高校有中科院院士310人、工程院院士278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72%和37.02%;高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57人,占全国总数的67%。

截至2010年,面向海内外遴选支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804人,培育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391个,培养支持5643名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了十余万名青年骨干教师。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带动了教育现代化发展

“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库和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纯IPv6互联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主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运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远程教育网络,着力缩小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数字鸿沟。

各级各类学校现代教育装备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77%的高中、46%初中均已建网,普通高校每4.6名、中等职业学校每7.6名、普通高中每9名、普通初中每16名、普通小学每24名学生就拥有1台教学用计算机。

三、人才培养和科研成绩突出,人力资源水平明显提高

(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十一五”期间,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累计输送了5486万名毕业生,极大地改变了劳动者队伍的素质结构。其中研究生累计毕业166.7万人,年均增长15.1%;普通本专科累计毕业2443.7万人,年均增长13.4%;中等职业教育累计毕业生2875.6万人,年均增长9.5%。

(二)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

2009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数达到983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

9.9%;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4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高中三年级以上水平。

(三)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加强高校创新基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目前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37个,占总数的62%;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583个;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02个,占总数的30.5%;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共有27个,占总数的29.7%。

2.强化竞争前培育,加强高水平海外合作

“十一五”期间我部共资助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1877项,投入经费超过2亿元。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资助课题数由6000多项增加到11011项。2006年-2008年期间分批共设立了126个创新引智基地,17个培育基地,累计投入经费11.8亿元。

3.高校科技竞争力稳步增强,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

“十一五”期间,高校承担了30%左右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6-2010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232项,占总数的56.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9.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05%,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6.88%。

“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40.1%。

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一)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生人数迅猛增长。2010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8.5万人,比2005年增长140.2%;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3.5万人,比2005年增长285.4%。截至2010年底,以留学生身份出国,在外的人员有127.32万人。2010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26.5万人,比2005年增加12.4万人,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占40.5%,同比提高了8.7个百分点。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稳步增加

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设立了18个双边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构建了若干双边及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

台。签署并尚在执行的教育合作协议达154个,正在实施的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共有77项。与3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稳步发展。目前,国内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200多个。截至2010年12月,全国23所高等学校举办境外办学项目达到56个。

(三)汉语国际推广取得新突破,教育对外援助成效显著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经在96个国家(地区)设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汉语桥”大学生比赛已举办九届,中学生比赛已举办三届,为弘扬中华语言文化,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我国建立了10个教育援外基地,在10所高校成立非洲研究中心,实施了“非洲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并开始选派涉非专业研究生赴非留学深造。

(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第四篇:“十一五”江西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江西首页 > 行业数据> 教育 >“十一五”江西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十一五”江西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十五”期间,江西省教育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了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以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新的发展模式。

“两基”教育成绩喜人。“十五”期间,我省加大了“普九”力度,全省99个县(市、区)中6个未达到“普九”标准的县(市、区)已有5个通过了“普九”验收,实现“两基”教育的县(市、区)达到98.99%,“两基”人口覆盖率由“九五”期末的91.79%提高到96.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壮年文盲率已控制在1%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84.7%,比“九五”期末上升1.8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了扭转“九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萎缩的局面,我省加快了发展职业教育步伐,自2002年以来我省职业教育连续四年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全省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为28.03万人,比2000年增长1.44倍;在校学生为64.16万人,增长94.78%,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于全国4.75、3.51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蒸蒸日上。2005年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为81.6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九五”期末的9.13%提高到20.43%,超越了“十五”计划目标,高出高等教育大众化15%标志线的5个百分点,走上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轨道;全省普通高校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院校由32所增至66所,增长1.06倍,其中万人高校由2所增至18所;招生数由5.69万人增至20.79万人,增长2.65倍;在校学生由14.43万人增至64.61万人,增长3.48倍;教职工数由

2.56万人增至6.21万人,增长1.43倍。全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由“九五”期末的3所增加到4所。博士点由5个增加到32个,增长

5.4倍;硕士点由213个增加到527个,增长1.5倍。研究生招生数由966人增至4016人,增长3.2倍;在校学生由2118人增至9714人,增长3.6倍,加上9种专业硕士学位在校研究生3791人,全省在校研究生为13505人,首次突破了万人。

民办教育生机勃勃。“十五”期间,我省民办普通高校发展到10所,在校学生16.03万人,其中蓝天学院、南昌理工学院为本科院校,在校学生分别为2.46、2.72万人;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九五”期末的47所发展到144所,在校学生由1.95万人增加到13.00万人,分别增长2.06、5.67倍;民办中学由“九五”期末的123所发展到389所,在校学生由4.09万人增加到27.50万人,分别增长2.16和5.72倍。全省民办在校学生达101.91万人,民办教育规模以年均10万人的速度增长,总资产达34.5亿元,已成为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

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200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通高中为71.13%、职业高中为55.35%、初中为92.98%、小学为97.60%,比“九五”期末分别提高了19.19、26.47、8.19、13.73个百分点。全省大学教师队伍中,27.05%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九五”期末提高了17.35个百分点。目前全省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53人,省级教学名师236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68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19人,市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00多人,骨干教师1500多人。有5名教师获得了全省突出贡献人才奖,占全省获奖人员的83.3%。

(责任编辑:穆玉瑶资料来源:江西统计信息网)

第五篇: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每年新增装机均在1亿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为保障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

电力工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位列世界第二,长期困扰我国的电力供应不足矛盾得到缓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2009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74亿千瓦,预计2010年底将达到 9.5 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2.1亿千瓦(含抽水蓄能),火电7亿千瓦,核电1081万千瓦,风电等其他电源3000万千瓦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十一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的2.19倍。

电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升,特高压从无到有,750千伏基本成网,各级电网发展协调推进。2009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82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28.9亿千伏安,预计2010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将达到87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31亿千伏安,“十一五”期间输电线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1%和14.6%,“十一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是“十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的1.21倍,“十一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的1.95倍。

用电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66万亿千瓦时,预计201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17万亿千瓦时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0%左右。(人均用电量从2005年的1894千瓦时/人年,提升到2010年的3100千瓦时/人年左右。)

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基本缓解。目前,电力供应能力总体较为充裕,除局部地区受电煤供应紧张、水库来水偏枯等随机性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时段电力供应偏紧外,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个别省区略有富余。发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05年的5425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4546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05年的5865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4865小时,基本扭转了“十五”末期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

电源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绿色发电,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力度,加快水电、煤电等大型电源基地的开发建设,电源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绿色发电比重进一步提高。在201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9.5 亿千瓦中,煤电占总容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8%,下降到2010年的68%,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倍增长,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包括水电、核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在内的绿色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4.2%,上升到2010年的26.7%。2010年绿色能源发电量将达到8800亿千瓦时,比2005年4600亿千瓦时增加91%,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由2005年的18.5%上升到2010年的21.1%。

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稳步提高。落实国家“上大压小”政策,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国家“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任务。2009年底,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重达到65.2%,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成为世界拥有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火电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10年的10.5万千瓦。

地区布局进一步优化。西部和北部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电装机增速下降。“十一五”前四年,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华中、华北地区的装机容量分别增长了63%、45%、42%,华东地区仅增长24%,电源地区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

特高压、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建设统筹推进,电网结构得到改善,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和“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提高。

跨大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建设和投产了西北华中直流背靠背联网、东北华北直流背靠背联网、(四川)德阳~(陕西)宝鸡±500千伏直流、宁(夏)东(部)~山东±660千伏直流、(内蒙)呼盟~辽宁±500千伏直流、新疆与西北750千伏联网等一批跨区电网工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取得重大突破,晋东南~(湖北)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投产,并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超过一年,云(南)广(东)、(四川)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四川)锦屏~(江苏)苏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09年底,全国跨区电力交换能力超过2500万千瓦,全年跨区交易电量1213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51.1%。

各网省主网架结构得到加强与完善。华北、华东、华中、东北电网500、220千伏电网协调发展。西北电网750千伏主网架初步形成。南方电网建成贵广第二回±500千伏直流、(贵州)施秉~(广东)贤令山500千伏交流等跨省电网工程,建成海南~广东500千伏交流海底电缆,实现海南与主网联网。“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累计达到15.91万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8.52亿千伏安。2009年底,全国500千伏线路长度达到12.19万公里,变电容量6.4亿千伏安;220千伏线路长度25.36万公里,变电容量10.35亿千伏安。华北、华中、华东和东北区域电网以及南方电网500千伏线路规模分别达到2.70万公里、3.17万公里、2.24万公里、1.15万公里和1.59万公里,西北电网330千伏及750千伏线路规模达到2.19万公里。各省(区、市)主网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容载比有较大提高,供电能力大大增强。

城乡电网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城乡电网供电能力显著增强,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城市和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分别从2005年的99.766%和99.393%提高到2009年的99.896%和99.694%。)

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发展绿色电力,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极大减轻了电力建设、生产和供应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能源节约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依靠电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累计节约3.91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37万吨。

绿色能源替代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绿色能源发电量累计达到5337亿千瓦时,相应减少煤炭消耗1.85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96万吨。(“十一五”前四年因全国供电煤耗下降累计节约标煤1.9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7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411万吨。)

供电煤耗进一步下降。预计2010年平均供电煤耗较2005年下降32克/千瓦时,达到338克/千瓦时,低于美国(356克/千瓦时)、澳大利亚(360克/千瓦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电网线损显著下降。电网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线路损失明显下降,2009年全国电网线损率6.72%,低于英国(8.11%)、加拿大(8.1%)、澳大利亚(6.22%),高于美国(6.52%)、日本(4.81%)、韩国(3.78%),比2005年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累计节约电量399亿千瓦时,相应节约标煤1384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343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0万吨。

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电力行业严格按照国家排放标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2009年各项环保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 国家“十一五”计划目标要求,为全国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与2005年相比,2009年排放总量和单位发电量排放量均显著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48万吨、下降27.1%,单位发电量排放量3.2克/千瓦时、下降50%;氮氧化物排放总量860万吨、增加17.7%,单位发电量排放量2.88克/千瓦时、下降19.5%;烟尘排放量315万吨、下降12.5%,单位发电量排放量1.0克/千瓦时、下降44.4%。(2009年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占全部煤电机组的比例达到76%,较2005年提高59个百分点;在容量增加66.6%、发电量增加46.3%的情况下,行业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却下降到42.8%,降低了8.2个百分点。)

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国发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和突破,在机组容量、参数、效率、环保性能、节水等技术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超超临界机组推广应用,大型空冷、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逐步推广。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第三代核电站已开工建设。7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实现国产化,大坝施工、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风电、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引进和吸收得到进一步提高。

特高压技术在系统分析、工程设计、施工调试、主设备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际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直流输电、灵活交流输电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塔双回、紧凑型线路、大截面耐热导线、大容量变压器、钢管塔等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电力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成立了国家能源局,统筹电力发展的规划、政策管理。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提出了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开展了大用户直购电交易试点工作,推进了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工作。

电力企业重组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取得突破,相关发电企业积极拓展业务,煤电联营取得重大进展。

电力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企业充分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压缩管理费用、控制非生产性投资、规范用工管理等措施,在物价明显上涨的情况下,有效控制了电力工程造价。辅业企业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自2005年起,电力企业陆续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努力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植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

面对我国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电力企业服从国家大局,克服煤炭价格上涨造成企业严重亏损的困难,坚持生产和供应,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

电力企业响应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号召,认真贯彻《可再生能源法》,积极开展风电、太阳能等绿色电力的建设、消纳工作,成为促进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具有防洪、航运等功能的水电站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积极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推动农村电力发展,自2006年以来,累计解决了167万无电户的用电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南方抗冰抢险,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世博会保电等重大任务中,电力企业圆满完成了电力保障任务,为我国夺取抗灾胜利、经济稳定发展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支持西部开发建设,圆满完成援藏、援疆、援青任务。

国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电力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合作,实现能源资源优势互补,跨国电力交易进一步增加,2009年我国从周边国家输入电力达到23.8亿千瓦时,向周边国家输出电力达到41.7亿千瓦时。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推进扩大国外电力项目施工、建设监理的基础上,竞标运营菲律宾国家输电网,投资建设或并购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煤矿和电力项目。

虽然“十一五”期间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今后发展中还应进一步加强电力工业统一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提高绿色发电比重,提高电力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增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撑。

下载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改革发展成就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改革发展成就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http://www.xiexiebang.com/shtml/index.shtml河源市人民政府网 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时......

    “十一五”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分析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十一五”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分析 《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30第3版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电力发展十一五成就总结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

    2010年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发展成就

    2010年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就显著的五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推动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某某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永嘉县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建设教育强县,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健全我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

    教育事业发展成就30年回眸[5篇模版]

    xx教育事业发展成就30年回眸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30年以来,xx的教育事业在党的优惠政策的普照下,在泽普历届党政领导和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下,与全县各项事业一......

    发展和改革局“十一五”工作总结

    发展和改革局“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县发展和改革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