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事业发展成就30年回眸
xx教育事业发展成就30年回眸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30年以来,xx的教育事业在党的优惠政策的普照下,在泽普历届党政领导和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下,与全县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多年稳居地区前列,师资队伍显著加强,双语教学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不断提
高,xx的教育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xx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深化德育工作为抓手,教育阵地进一步夯实。
教育战线各级各类学校历来是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阵地。多年以来,各级党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从讲政治的战略高度,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地区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方针,把稳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政治家办教育、管学校,教育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主题,认真落实党组织全覆盖化和职责具体化,切实加强了学校党组织建设,全系统党组织达到68个,党员教师达到1500多名,占教职工总数的65%,党员覆盖所有学校和教学点,学校党组织80%被授予“五好学校党支部”称号,每年有一大批学校党组织被评为地区和县级“先进党组织”,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学体制已确立。通过落实以党带团、以团带队,积极构建纵横贯通的德育工作体系,学校德育(政教)主任、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和无神论、民族团结、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公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课堂化,学生运动会、校园艺术节、民汉学校结对子、民汉学生一帮一活动及文明单位、家长学校、平安校园、绿色学校、花园式学校的创建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的两个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全社会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氛围已基本形成,教育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防线,社会主义教育阵地得到有效夯实,保证了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贯彻落实。
以“两基”攻坚为中心,基础教育程度全面提升。
30年前,我县的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滞后,中小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高中入学率和高考上线率极其低下,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十分突出。多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普及教育,学前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至今全县已建成了22所农村学前幼儿园,实现了县城园、乡村园加民办园的全覆盖幼教办学模式。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我县的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全面开展“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和“管理到位、领导到位、队伍到位”的德育工作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政策,使我县的基础教育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1999年,我县“两基”攻坚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了100%,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7%。目前全县学龄前幼儿入园率为5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48%,辍学率为0.15%,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为105%,辍学率为0.15%,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5.95%,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3.1%,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
我县自2003年被列入喀什地区课改实验试点县以来,从两方面着手大刀阔斧地进行课改活动,一方面,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开展课改实践活动,多次聘请自治区、地区课改专家组的成员到我县进行实地讲课和召开经验交流会。同时加大课改师资培训,近五年来,共培训课改教师3000余人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多媒体应用、远程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多媒体渗透课堂教学”的现代教育体系。2006年我县被自治区授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区”。在新课程改革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使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五年来,我县共有404名学生考入内地新疆高中班,共有425名学生考入疆内初中班,内地新疆高中班和疆内初中班录取人数持续位居全地区前列,高考上线率保持在90%以上,尤其是2007年高考中我县维高考生一举囊括了喀什地区高考理科第一名和文科第二名的好成绩,该校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更是稳居全区民语系学校之首,为我县争得了荣誉的同时打造教育强县的魅力得以彰显。
以增加投入为手段,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上世纪70年代,全县仅有30余所中小学校,90%以上的校舍为土木结构,历经十余载大部分校舍已成为危房,四五个学生挤在一套课桌椅上上课,一到冬季学校因无钱买煤师生只能挨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就是教师的全部,各种辅助教学用具几乎为零,这就是我县30年前学校教学条件的真实写照。30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做为奋斗目标,先后投入学校建设资金数亿元,办学条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校舍95%得到了新建,一栋栋美观、大方、功能齐全的教学楼拨地而起,校园美化、绿化、硬化、净化建设
实现了零的突破。宽敞明亮的教室、电子备课室、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及功能齐全的运动场应有尽有;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设备已普遍应用到全县所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如今,全县中小学校总数已达69所,其中,“花园式学校”11所,“绿色学校”4所,新建乡村学前幼儿园22所,民汉学生总数达到38000余名,全县中小学计算机装机总数达到1100多台,建成了19个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67个卫星教学收视点,54个教学点拥有了媒体播放点,县直学校和有条件的乡镇中小学接入了宽带网,并开通了喀什地区第一个县级教育信息网,实现了教育信息和资源共享,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覆盖率达到了96%,惠及师生33000余名。全县中小学生也可以在自己教室里与内地学生一样学习现代先进文化知识。2007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又投入1250多万元,整体搬迁了县人民政府、一乡政府和教育局,完成了县二中、二小、一小、库其小学和农场希望小学的扩建和改建工程。今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将投入1100余万元,启动县一小整体搬迁、依克苏乡中学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图呼其乡小学教学楼等工程,通过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使我县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在我县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打造教育强县奠定了基础。
以建设双语幼儿园为突破口,双语教学稳步推进。
双语教学作为“增进各民族之间大团结,繁荣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要举措历来得到各级党政的重视。我县的双语教学起步于70年代初,1973年,我县第一所民汉合校乌什吐玛中心小学成立,当时乌什吐玛中心小学只有150余名师生,其中民族学生不到50名,全县接受双语模式教学的民族学生也不到500人,当时的双语教学模式只是在民语班每周开设2-3节汉语课。为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步伐,国家出台加快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决定,自治区党委也先后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县委、县人民政府切实把双语教学确定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工程,确立了“从小抓起,从教师抓起”的方针,明确提出了“巩固汉语加强班、实施双语实验班、建设双语幼儿园、稳步推进民汉合校、完全混合编班”五步走战略,之后我县双语教学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尤其是我县双语教学步入加快发展阶段。目前,全县已建成双语幼儿园23所、民汉合校8所、开设“双语”实验班42个、“汉语”加强班89个,全县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达到1100人,全县接受双语教学的民族学生人数已达3800余名,约占全县民族学生总数的13%,全县县乡结合、民汉融合的双语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双语教学作为一件利民、惠民和未来工程,历来受到历届党政的重视与支持。各乡党政给政策、保投入、抓统筹,始终作为双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坚强后盾。在政策引导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泽普县双语教学工作五年规划》、《泽普县民汉合校实施方案》、《泽普县双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泽普县双语教学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泽普县双语教学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在抓投入上,尽其所能,倾其所能,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支援、加大县乡政府投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搬迁机关部门让位学校等方式,经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同时共投入建设与改造资金4000余万元,相继撤迁机关部门50余个,招聘双语教师300余名,培训双语教师2000余人次,完成了23所县乡村双语幼儿园、8所民汉合校建设,奠定了全县双语教学发展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全县双语教学发展势头迅猛,全县人民群众期望程度很高,今年我县还将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1个县乡幼儿园、7所乡村幼儿园的建设,我县的双语教学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提高劳动力综合技能为落脚点,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壮大
多年来,泽普县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加快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重点建设职业高中、稳步推进职业初中、加快发展农村职业班”的总体思路,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我县的职业教育起步于90年代初,从发展初始阶段就树立以市场需求结合民族特色为职教产品市场定位标准,确定了打造品牌、特色、实用的职业教育办学发展思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1990年,我县成立了第一所职业高中,当时只有教职工10名,学生100多名,只开设了地毯纺织、缝纫两个专业,学校没有基本的实训设备、没有实践基地,这就是泽普职业高中的全部,也是泽普县职业教育的全部。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下发以后,泽普县各级党政及广大职业教师工作不等不靠,自加压力,克服重重困难,明确提出了“今天的职业教育就是我们明天腾飞的翅膀”、“发展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行动口号,通过积极有效的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超前投入,边探索、边实践,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以县职业高中为龙头,职业初中和各中学开设的职业班为有效补充现代化的多元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全县建成一所县职业高中、奎依巴格乡、阿依库勒乡、阿克塔木乡、古鲁巴格乡、依克苏乡共5所职业初中,全县共开设乡镇职业班126个,开设“弥郎”手工业制作、林果业、养殖业、设施农业、装饰装修、地毯纺织、农机维修、工程建筑、饮食服务等职业培训专业11个,配备专业教师170余名,招收学生总数达到4750余人,建成职业教育实践基地10300余亩,我县职业教育立体式全覆盖职教办学体系已初步建立。
我县职业教育之所以飞速发展,与历届县委、政府和全县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据统计,近年来县乡各级党政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加快职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0多个,县乡财政共投入职教发展资金2000多万元,无偿划拨职教实践用地10000多亩,招聘各类职教专业教师150多名,为本县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县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也为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多年来,我县职业教育共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9300多人次,有14000多名毕业生在本地区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还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己创业有了自己的企业,其余人员通过劳动力输出到内地企业找到工作,每年都有不少的经济收入。全县职业教育固定资产达到近三千多万元,建设面积28050平方米,建成大棚180余个,建成果园18个,面积1075.4亩,“弥郎”手工业制作等一批特色民族手工艺品、地毯等职教产品多次在广交会、西洽会、乌洽会、喀交会等商品交易展示会上受到了区内、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全县“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产教一体”的职教办学新模式,打造品牌职教的战略已初显成效。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了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广大群众从当初的不理解到积极的支持,思想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我县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自治区、地区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自治区、地区级职业教育现场会也在我县得以顺利召开。泽普的职业教育正以其独特的地位为本县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重心,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1978年,我县经济水平发展滞后,师资条件较差,当时全县仅有667名教职工,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仅有几十人,大部分为中专、高中学历,还有部分教师为初中学历,教师学历水平整体偏低。
教育大计,教师为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建设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于加快泽普教育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30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确立了“引进来带、送出去学、自己培养、吸引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不断加强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大力实施“引龙、引凤”工程,利用人才见面会、交流会、教师招考会等形式,先后引进各类优秀教师人才1500多人;通过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利用“送出去学,请进来教,本地培训”等人才培训途径,尤其是近年来教师培训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脱产进修、学历考试、函授、岗位培训、双语骨干教师培训、课改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等形式,先后组织教师参加自治区、地、县三级各类培训达47858人/次,其中继续教育培训29977人/次,课改培训2271人/次,“双语”培训3638人/次,学历培训5615人/次,校本培训6357人/次。通过改革用人机制,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不讲学历职级,按照“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的标准用人,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
目前,全县专职教师已达到2065名,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职称教师74名,中级职称教师603名;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小学99.6%,初中98%,高中86.47%;59.46%的小学专任教师取得了专科以上学历,30.86%的初中专任教师拥有本科学历,教师资格认定人数为1960人,占教师总数的85%。
在加强师资建设的同时,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师生活质量的提高,多年来,我县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先后投入资金数2400余万元,建设了教育园丁小区两个,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教师们解除了后顾之忧,潜心从教,为本县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辛勤耕耘,开拓创新,教师工作愈来愈成为大家崇尚和羡慕的职业。
以促进教育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社会支教重教氛围日益浓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泽战略,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党以重教为本、政以兴教为先、民以支教为荣,全社会尊重教师劳动、支持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建扩建大批校舍,真正做到了制订全县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教育;财政拨款优先考虑教育;选拔干部优先考虑教育;为群众办实事优先考虑教育;对涉及教育发展的困难优先研究解决。确立了“一切让位教育事业、一切工作优先支持教育事业”的思路。
为确保教育经费得到有效保障,我县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教育局设立了教育经费核算中心,开设“教育事业经费专户”,对农村中小学实行“校财局管校用”的管理办法,切实杜绝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和截留的现象发生。同时,我县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按照《自治区农村中小学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实施办法》的精神,及时组成了贫困学生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将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按月及时拨付各学校,使贫困学生享受到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尤其“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落实“两免一补”资金3061万元,40余万人次学生享受了这一优惠政策。为了更好的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在全社会营造重教、支教、助教的良好氛围,我县先后制定下发了《泽普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泽普县关于加强双语教学的实施意见》、《泽普县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泽普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关于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泽普县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泽普县中小学教师竞聘上岗试行办法》《泽普县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学校工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不断推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30年来我县对教育投资2亿余元,给学校划拨10000多亩土地,先后完成了县二中、二小、三中、幼儿园、维高、三乡中学、三乡上古鲁巴格合校等一大批教学用工程,新建扩建校舍110000多平方米,改造危旧校舍面积66000多平方米,建设教职工住房30000多平方米,全县校舍总建筑面积现已达到200000余平方米。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县上还加大了对现代化教学条件的投入力度,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得到长足发展,逐步建立了“多媒体渗透课堂教学”的现代教育体系。目前全县各学校已配备计算机1200余台,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覆盖率达到了95%,惠及师生33000余名。
在加强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我县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建立促进泽普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的决定》,对先进学校、先进老师和高考状元进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社会重教、支教的浓厚氛围。
改革开放30年,是xx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发展的30年;各级党政和各族人员支教重教的30年;各族人民群众得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实惠最多的30年。当前,我们国家全面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社会的冲锋号已吹响,教育事业与其它各项事业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良好发展机遇,广大教育工作者相信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下,有信心、有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排难而上,书写泽普教育事业发展又一个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年泽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回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30年以来,xx的教育事业在党的优惠政策的普照下,在泽普历届党政领导和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下,与全县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多年稳居地区前列,师资队伍显著加强,双语教学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xx的教育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xx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深化德育工作为抓手,教育阵地进一步夯实。
教育战线各级各类学校历来是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阵地。多年以来,各级党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从讲政治的战略高度,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地区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方针,把稳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政治家办教育、管学校,教育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主题,认真落实党组织全覆盖化和职责具体化,切实加强了学校党组织建设,全系统党组织达到68个,党员教师达到1500多名,占教职工总数的65%,党员覆盖所有学校和教学点,学校党组织80%被授予“五好学校党支部”称号,每年有一大批学校党组织被评为地区和县级“先进党组织”,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学体制已确立。通过落实以党带团、以团带队,积极构建纵横贯通的德育工作体系,学校德育(政教)主任、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和无神论、民族团结、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公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课堂化,学生运动会、校园艺术节、民汉学校结对子、民汉学生一帮一活动及文明单位、家长学校、平安校园、绿色学校、花园式学校的创建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的两个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全社会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氛围已基本形成,教育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防线,社会主义教育阵地得到有效夯实,保证了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贯彻落实。
以“两基”攻坚为中心,基础教育程度全面提升。
30年前,我县的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滞后,中小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高中入学率和高考上线率极其低下,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十分突出。多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普及教育,学前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至今全县已建成了22所农村学前幼儿园,实现了县城园、乡村园加民办园的全覆盖幼教办学模式。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我县的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全面开展“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和“管理到位、领导到位、队伍到位”的德育工作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政策,使我县的基础教育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1999年,我县“两基”攻坚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了100%,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7%。目前全县学龄前幼儿入园率为5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48%,辍学率为0.15%,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为105%,辍学率为0.15%,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5.95%,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3.1%,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
我县自2003年被列入喀什地区课改实验试点县以来,从两方面着手大刀阔斧地进行课改活动,一方面,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开展课改实践活动,多次聘请自治区、地区课改专家组的成员到我县进行实地讲课和召开经验交流会。同时加大课改师资培训,近五年来,共培训课改教师3000余人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多媒体应用、远程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多媒体渗透课堂教学”的现代教育体系。2006年我县被自治区授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区”。在新课程改革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使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五年来,我县共有404名学生考入内地新疆高中班,共有425名学生考入疆内初中班,内地新疆高中班和疆内初中班录取人数持续位居全地区前列,高考上线率保持在90%以上,尤其是2007年高考中我县维高考生一举囊括了喀什地区高考理科第一名和文科第二名的好成绩,该校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更是稳居全区民语系学校之首,为我县争得了荣誉的同时打造教育强县的魅力得以彰显。
以增加投入为手段,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以建设双语幼儿园为突破口,双语教学稳步推进。双语教学作为一件利民、惠民和未来工程,历来受到历届党政的重视与支持。各乡党政给政策、保投入、抓统筹,始终作为双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坚强后盾。在政策引导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泽普县双语教学工作五年规划》、《泽普县民汉合校实施方案》、《泽普县双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泽普县双语教学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泽普县双语教学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在抓投入上,尽其所能,倾其所能,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支援、加大县乡政府投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搬迁机关部门让位学校等方式,经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同时共投入建设与改造资金4000余万元,相继撤迁机关部门50余个,招聘双语教师300余名,培训双语教师2000余人次,完成了23所县乡村双语幼儿园、8所民汉合校建设,奠定了全县双语教学发展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全县双语教学发展势头迅猛,全县人民群众期望程度很高,今年我县还将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1个县乡幼儿园、7所乡村幼儿园的建设,我县的双语教学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提高劳动力综合技能为落脚点,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壮大
多年来,泽普县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加快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重点建设职业高中、稳步推进职业初中、加快发展农村职业班”的总体思路,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我县职业教育之所以飞速发展,与历届县委、政府和全县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据统计,近年来县乡各级党政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加快职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0多个,县乡财政共投入职教发展资金2000多万元,无偿划拨职教实践用地10000多亩,招聘各类职教专业教师150多名,为本县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重心,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1978年,我县经济水平发展滞后,师资条件较差,当时全县仅有667名教职工,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仅有几十人,大部分为中专、高中学历,还有部分教师为初中学历,教师学历水平整体偏低。
目前,全县专职教师已达到2065名,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职称教师74名,中级职称教师603名;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小学99.6%,初中98%,高中86.47%;59.46%的小学专任教师取得了专科以上学历,30.86%的初中专任教师拥有本科学历,教师资格认定人数为1960人,占教师总数的85%。在加强师资建设的同时,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师生活质量的提高,多年来,我县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先后投入资金数2400余万元,建设了教育园丁小区两个,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教师们解除了后顾之忧,潜心从教,为本县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辛勤耕耘,开拓创新,教师工作愈来愈成为大家崇尚和羡慕的职业。
以促进教育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社会支教重教氛围日益浓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泽战略,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党以重教为本、政以兴教为先、民以支教为荣,全社会尊重教师劳动、支持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建扩建大批校舍,真正做到了制订全县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教育;财政拨款优先考虑教育;选拔干部优先考虑教育;为群众办实事优先考虑教育;对涉及教育发展的困难优先研究解决。确立了“一切让位教育事业、一切工作优先支持教育事业”的思路。
为确保教育经费得到有效保障,我县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教育局设立了教育经费核算中心,开设“教育事业经费专户”,对农村中小学实行“校财局管校用”的管理办法,切实杜绝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和截留的现象发生。同时,我县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按照《自治区农村中小学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实施办法》的精神,及时组成了贫困学生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将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按月及时拨付各学校,使贫困学生享受到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尤其“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落实“两免一补”资金3061万元,40余万人次学生享受了这一优惠政策。为了更好的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在全社会营造重教、支教、助教的良好氛围,我县先后制定下发了《泽普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泽普县关于加强双语教学的实施意见》、《泽普县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泽普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关于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泽普县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泽普县中小学教师竞聘上岗试行办法》《泽普县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学校工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不断推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加强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我县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建立促进泽普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的决定》,对先进学校、先进老师和高考状元进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社会重教、支教的浓厚氛围。
改革开放30年,是xx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发展的30年;各级党政和各族人员支教重教的30年;各族人民群众得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实惠最多的30年。当前,我们国家全面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社会的冲锋号已吹响,教育事业与其它各项事业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良好发展机遇,广大教育工作者相信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下,有信心、有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排难而上,书写泽普教育事业发展又一个辉煌的明天。>>>>改革开放30年泽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回顾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电业局发展与成就回眸
文章标题:电业局发展与成就回眸
**电业局是四川省电力公司所属的大一型供电企业,担负着**市九县一区和云南省水富县及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3万平方公里,有用户24万多户。局本部设有18部3室1中心,下辖城区、江南、江北、南溪4个供电局和调度通信局及线路、变电2个工区及远能集团公司。有33个直供农
村乡(镇)供电所。现有全民在册职工1040人,集体所有制职工311人,农电工629人;有变电站32座,变电容量176.66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545.997公里(其中500千伏线路3条共201.851公里),固定资产达16亿元。2004年完成售电量34.5838亿千瓦时。多种经营主要从事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小水电开发,电力产品销售,电力工程项目咨询、评估、设计、安装、调试,以及商贸、餐饮、旅游服务、物业管理、户外广告经营等,2004年实现产值1715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2831万元,是四川省劳动就业服务系统百强企业和全川多经系统惟一一家受国家电力公司表彰的双文明单位。
几经曲折终铸辉煌——**电力的沧海桑田
万里长江第一城**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是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中心,素为川南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享有“西南半壁”之美誉。这里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有电,始于1926年。1925年,**百货商家姜筱孚、廖继武等人,共同商议经营供用电,投资筹办了“光华电灯公司”,于1926年购进一台20马力柴油机,带动一台15千瓦直流发电机发电,首先供给姜昌(百货)和集大昌(疋头)两商号灯光照明。1939年,伪资源委员会正式筹建了**发电厂。1943年,**电厂为扩大供电范围,自行设计和施工,建成四川第一条长距离高电压木杆线路—33千伏宜井线(**至自贡自流井)。由于旧社会腐朽、落后,**电力工业历尽沧桑与磨难,在非常缓慢的速度和落后的技术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电力工人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的诞生,濒临崩溃的**电力工业获得了新生。当家作主的电力工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力更生,扩建发电机组,大修、改造设备,售电量一度从1949年的569万千瓦时,增加到1961年的15695万千瓦时。1962年,川南供电所**分所成立。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一大批军工厂陆续内迁,给**电力工业带来了发展机遇。1966年,**电网中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吊黄楼变电站建成,自此基本形成了35千伏电压等级的电网。1967—1972年,四川第一条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豆龚线(**豆坝发电厂至龚嘴水电站)、220千伏豆渝线(豆坝电厂至重庆市凉亭变电站)建成,**电网跨入了220千伏高电压等级,基本形成了110千伏电网,并与成都、重庆、泸州、乐山等地电网联在了一起。
1978年,**供电局(电业局)成立,在改革的大潮中,**电业局领导班子率领广大职工,开始了新一轮创业,**电网的发展跨入了历史的快车道。新建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24座,新增变电容量162.56万千伏安,建成500千伏安线路201.851公里。1998年起,在省电力公司和**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电业局经过艰苦努力,精心组织和实施了投资4.5亿多元的城农网改造工程,使电网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了电网供电能力、电能质量、安全水平“三个提高”的历史性跨越。传播光明的**供电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建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已发展成为酿酒、化工、煤炭、电力、造纸、军工、机械为一体的新兴工业城市。近年来全市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1999年以来跃居全省前列。几代电力人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几经曲折,终铸辉煌,在80年奉献光明的征程中,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成就空前 星光灿烂——前进中的**电业局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电业局坚持“创新、高效、发展、领先”的工作方针,狠抓安全生产、加快电网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企业安全生产记录创历史新高,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呈现超计划、超同期、超历史的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连续安全生产7个百日长周期,实现历史最好成绩;售电量达到34.5838亿千瓦时,超2002年、2003年同期14.05、11.36;地区线损率4.29,比2002年、2003年下降1.83、0.7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3220万元,超2003年同期30.45,完成四川省电力公司下达目标的156.24,多种经营实现利润2831万元,超额完成年初拟定的各项经营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改革创新 企业管理寻突破
面对新形势,**电业局坚持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的管理创新原则,大刀阔斧,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大力开展目标管理、成本领先战略、标
杆管理和检修制度改革等,实现了企业管理质的飞跃。2001年初,该局进行了动作较大的机构改革:恢复市区三个供电局,在各个供电局分别成立县级调度所,实行“营配合一”;整合主业与多经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人员,促进主、副业同步发展;彻底解决集体员工的身份和办公基地等老大难问题,调动了集体员工的积极性;出台涉及生产、营销、多经、农电和后勤五大方面的10多项改革措施,并制订了《十年发展战略》,指导全局各项工作,企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2002年以来,该局编制出版了企业的内部法典——《企业典章》,新制订了《员工管理办法》、《综合月奖考核办法》、《目标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做到企业管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目标管理中,该局以全面落实三项责任制为切入点,按三级责任制认真进行目标分解和量化,对重要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定期分析、反馈、考核和评价,加强分析与控制,保证了近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稳步提高;同时创新成本管理模式,变单纯核算型管理为综合控制型管理,严格执行各种费用开支标准和加强预算管理,3年来节约可控成本近千万元用于设备整治、环境改善等,促进了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推行检修制度改革,该局编制了电气设备检修策略、预试检修导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提高检修质量、确保电网安全生产的同时,每年在预试检修和大修方面节约成本300多万元。2004年,该局推进标杆管理,首先实施内部标杆单位评价和员工标杆4 1管理,为企业建立起一种动态测量各部门、单位投入和产出现状及目标的方法,使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年底评选出标杆单位28个,标杆员工5个,在员工中营造出赶先进、学先进的良好氛围,同时广泛开展“企业管理沙龙”、企业管理研讨等活动,真正实现企业管理全员参与。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电业局实现了企业管理工作高效率、组织高效能、经济高效益。
夯实基础 安全生产奏强音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电业局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为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增强电网供电能力,保证安全生产,**电业局加大电网建设与改造力度,2000年以来,在省电力公司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共投入5亿多元资金用于电网生产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新建变电站7座,新增变电容量68.93万千伏安,新建35千伏及以上线路335.401公里,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5.26亿元;目前已完工、在建和将建的大中型电网建设项目共9项,预计将投入资金121160万元,近期将形成**市区220千伏环网,未来最终形成**220千伏大环网,构筑一个能吞能吐高速快捷的骨干网架,增强电网抵御事故的能力,对企业安全生产和**负荷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电业局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安全工作,不断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执行规范化管理制度,严肃安全纪律,强化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意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提出“党要抓党、行政抓长、工会抓网、共青团抓岗”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核对双重编号、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拦、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作业监护”安全生产八条纪律等,精练上口,深入人心。同时大力开展安全纪律学习整顿、安全生产劳动竞赛等活动,积极营造安全文化氛围,逐步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截至2005年7月1日,全局实现连续安全生产928天的历史最好成绩,继续保持着安全生产的良好态势。
真抓实干 优质服务促效益
面对市场,**电业局把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转换营销机制,加强营销管理,以为广大用户用电、用好电、提供优质价廉的电力优质服务开拓市场,增供扩销。在实施“营配合一”、“一口对外”服务,完善县级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该局加强业务办理各环节时限的监督和管理,缩短业务时限,尽量使各类客户能早用电、多用电;同时以“共产党员服务队”为载体,以营业窗口、事故抢修及95598服务热线为依托,深化优质服务,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2002—2004年新增客户32861户,新增容量84.85万千伏安。他们及时了解各大电力客户生产发展,电力增长情况,主动上门为新装、增容的客户服务,协调解决业务办理、工程建设中有关问题,组织现场验收及投运工作,使电铁供电、金石化工变电站等大电力客户顺利投入运行。近年四川电网枯水期电力供应紧张,该局尽力做好宣传解释,组织各企业余电上网,帮助天原化工厂等大宗客户向丰水期转移负荷,在枯水期技改和检修,避免重复停电,既增加了丰水期售电量,又减少了枯水期全网负荷压力。同时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抢修不过夜,用户的用电可靠率比以往有较大提高,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客户的理解支持和好评。2004年“营销管理年”,该局树立起“大营销”经营理念,完善营销管理体系,强化需求侧管理,狠抓优质服务、增供扩销,售电量在2003年增长12.61的基础上达到34.5838亿千瓦时,实现了11.36的增长速度,售电收入达到118238万元,比2003年增长20.81,实现了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双丰收。
齐头并进 两个文明放奇葩
**电业局的优异业绩,离不开党委对企业中心工作的保证监督作用。几年来,该局党委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学习创新、服务大局,把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效益、发展稳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三个作用,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聚人心、鼓干劲、促发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省公司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无泄漏电业局、模范职工之家、红旗团委,**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市文明行业、市十佳卫生单位、普法先进单位、综合治理模范单位、“三优一学”先进集体、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定点扶贫先进单位、计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连续7年保持了市级文明行业、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1年,该局通过国电公司双文明单位验收,荣获四川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省公司“光明工程”先进单位、**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在安全生产、资产经营、党风廉政建设三大责任制方面发展势头良好,业绩考核名列全省第五名。2002年该局通过省电力公司一流企业验收,档案管理达国家一级标准。2003—2004年先后荣获国网公司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单位,省公司达标党委、企业管理先进单位、党员教育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133项。局属江南供电局、南溪供电局分别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青年安全示范岗;城区供电局菜坝供电所获国家电网公司“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农电示范窗口;江南客户服务中心获共青团中央和国家电网公司联合授予的“青年文明号”、四川省团委“青年文明号”、四川省第六届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共产党员服务队获**市委“践行‘三个代表’示范党组织”称号……文明之花绽放出绚丽光彩。
抓住了机遇,就是抓住了未来,在地方经济、电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供电人在“创新、高效、发展、领先”的工作方针指引下,将以更高昂的斗志、更先进的技术、更优质的服务,不断开拓进取,去争取新的胜利。
《电业局发展与成就回眸》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电业局发展与成就回眸。
第四篇: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
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意义和经验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许多宝贵经验应当认真总结;当前的农业农村工作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和新情况新挑战,有许多重大课题迫切需要破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改革发展亟待加快推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好《决定》,对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决定》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一是农村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废除了人民公社,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二是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增加到2007年的10032亿斤,总产增长了64.6%,亩产增长了88.7%,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三是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繁荣兴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07年的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1%,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四是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公共事业加快发展,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明显增强,免费义务教育在农村优先实施,8亿多农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覆盖整个农村,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五是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全面推进,有效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充分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
生产力,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对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二是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三是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决定》深刻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条基本经验:一是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二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四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五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这些经验,不仅是对以往党领导农民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伟大实践切身体验的理论升华,而且是指引我们在新形势下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五篇:中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事业3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句让中国百姓心里感动、切身感受的话,正是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写照。
改革开放30年,是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3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30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30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困难群体的30年。
1977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止的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得以恢复。当年,全国570万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考场,他们的命运由此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人沉积多年的求知热情如火山喷发,中国社会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改革开放的春潮,为中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注入活力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28亿,录取人数约5386万,其中,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至2008年的录取人数约4010万,10年间录取人数占改革开放30年来录取总数的75%。
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10多年奋斗,中国终于在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99%,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200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幼儿园(含学前班)在园学生数量、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3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共为国家输送了1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驶入快车道。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总量突破8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已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30年来,各级各类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各种急需的人才,提升了我国国民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教育公平的理念传遍神州大地
2003年开始,“远程教育”这项重大工程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丰富了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2004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正式启动。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建设8300多所寄宿制学校,解决学生“进得来”的问题;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学生“留得住”的问题。
2006年9月1日,修订后颁行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这一年,西部农村首先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
革。2007年春天,这项改革推行到全国农村;同年秋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免交学杂费的同时,还免收教科书费,1.5亿学生因此受益。2006年至2010年,国家财政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
2007年,国家实行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对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一、二年级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连续2年的资助。三年级学生可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获得一定报酬。近1200万名在校学生因此获益。
同年,国家实施以奖、免、贷、助、补等全方位的新的学生资助政策。每年500亿元的各级财政资金覆盖全国1800多所高校的400万大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学生„„
30年来,一项项不断推进、力度空前的助学政策,既得益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成果,又体现了改革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和谐社会理念。亿万学子在感受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同时,更增添了投身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的热情和决心。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加速着教育事业自身的调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需要创新的教育,适应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继1999年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后,于2001年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截至目前,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学生已全部使用新课程。21个省份在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学生多元发展的机会,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随着这项改革的推进,曾经的“满堂灌”、题海战术和教师不容置疑的授课方式已逐渐淡出,对学生的评价也从过去单纯的成绩冒尖向兴趣广泛转变,学校也开始根据自身特色进行课程设置。
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力度的重大举措,使一直受到歧视的职业教育开始拥有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平起平坐”的地位。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的图景日渐清晰。
面对质量下滑、债务沉重等扩招带来的新问题,高等教育积极统筹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十一五”以来的3年里,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总体保持相对稳定,招生计划增幅控制在5%以内。本科教学评估、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多项举措的推进,使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内涵,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教育拥有国际化的水平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中国的留学工作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2万人,出国留学规模由1978年的860人发展到2007年的14.45万人,30年扩大168倍。中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0年来,中国已累计接收来华国际学生123万人次。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协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034个。
30年来,教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汉语国际推广取得新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到3000万人。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含孔子课堂)262所,分布在77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已有46个国家设立汉语水平考试考点„„
教育的开放,历史性地放大了中国人视野,也向外界释放出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信号。透过教育这个窗口,中国人正在向世界展示好学、善学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的远景,期待教育事业迈出新的步伐
近年来,为了解决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国家财政每年用于义务教育的投入达数百亿元,并逐年增加。各地通过教师交流、对口支援等方式,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中国在2007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又于今年秋季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
抓住“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核心问题,中国积极探索,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了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大中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实习支教等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同时,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贴补贴制度,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使有志于从教的人可以安心从教,终身从教。
在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教育事业起步晚、底子薄,改革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曾在一定历史时期被人们认可的教育制度正在经历新的挑战和考验。
30年来,高考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科目、考试次数以及录取手段等方面推进改革,不断顺应和满足人民在新时期对教育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断巩固完善的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高考持续发挥着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
近年来,根源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监管体制松散的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择校乱收费明显减少,学校收费行为逐步规范。校务公开、依法办学等新理念的提出,使各级各类教育正在阳光下健康发展。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指导下,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正在迎难而上,循序破题,向着“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的目标坚定迈进。
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从恢复高考这一标志性事件至今,中国教育事业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回顾30年的艰辛探索,教育事业前行的每一步,都使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发生改变;回望30年的非凡历程,教育事业改革的每一次努力,都在为国家和民族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