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总结

时间:2019-05-13 11:1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口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口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总结》。

第一篇:城口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总结

城口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总结

(2009年11月24日)

“十一五”是城口执行•城口县旅游发展规划(2005-2020)‣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城口旅游发展打基础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口旅游结合实际,认真执行“十一五”规划,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城口旅游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目前全县有初步开发的生态旅游景区1个(黄安坝),红色旅游景点1个(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国内旅行社1家(城口县大巴山旅行社),农家乐近50家,旅游商品5种(山神漆器、海宝玉、城口老腊肉、鸡鸣茶和高山绿色食品),县城和重要集镇的宾馆、茶楼、商务会所快速发展,旅游接待、商务、休闲功能逐步改善。

一、县委县政府对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奋斗目标,把着力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作为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县委十届三次全委会上明确要将旅游业作为城口未来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为城口确定的四大功能定位中明确要求城口建成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基地,为城口旅游发展确立了发展方向。县委十一届二次全委会提出将充分利用独特的红色资源和生物生态资源,大力实施“引

凤筑巢”工程,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县委十一届三次全委会提出要按照“夯实基础、引进集团、整体开发、融入区域”的旅游发展思路,突出湖光山色、高山草甸、深谷幽兰、巴山风情、红色文化等特质,大力发展城口旅游业。

二、狠抓旅游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

多次组织资源调查小组先后到九重山、樱桃溪、崩溪河、黄安坝、横道河、亢河、两扇门、坪坝大梁、寒溪沟、扁桶峡、白马洞等景区进行调查,掌握了这些景区的资源概况,收集了景区的图片资料,为编制旅游规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好地对部分景区进行开发,又分别于2004年5月、6月和2006年7月组织召开了有20多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九重山、横道河和黄安坝旅游开发协调会,为景区的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2009年8月-9月,组织各乡镇开展了旅游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全县的旅游资源赋存情况。

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常抓不懈,为了加强对全县旅游资源的保护,县旅游局于2004年10月起草、由城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通知‣(城办发„2004‟63号)文件;经县旅游局请示,2005年6月由城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城口县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城办发„2005‟43号)文件;2007年4月县旅游局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通知‣(城旅游文„2007‟18号)文件。上述文件均对全县旅游资源的保护提出了要求,强调并明确了各乡镇

人民政府、县属有关职能部门在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中的责任和职责。同时,还充分利用相关会议、电视新闻、党政信息网等多种场合和平台宣传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有关乡镇报告发现了新的旅游资源和景点时,均派人到现场踏勘,必要时还邀请专业机构共同踏勘。

三、重视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争取工作

严格遵循规划先行制度,积极深入开展资源调查,精心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先后组织编写了•城口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口县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等,同时积极指导、支持相关业主编制黄安坝和九重山的旅游发展规划,为景区开发奠定了基础。

积极为城口旅游发展争取重庆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2004年争取了50万,解决2004年小城镇建设——城口葛城镇旅游商品开发项目;2005年争取了100万,用于城口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商品研发以及红色旅游建设;2007年争取了100万,重点发展以山神漆器为主的旅游商品;2008年争取了50万元,用于补助城口旅游商品开发。

四、深入开展旅游调查研究工作

2007年,组建了“建成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基地”课题调研组,对城口旅游产业开展了调研,形成了•赴武隆、万盛、广安、成都、都江堰旅游考察报告‣和•城口县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008年,派人参加了重庆市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赴美国培

训团和县委组织的到延安的考察活动,形成了•赴美国学习考察旅游业的体会与启示‣和•城口县红色旅游发展专题调研报告‣;2009年,起草了•城口县水库旅游景区管理暂行办法‣。另外,还先后形成了•关于城口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和建议的报告‣、•关于渝东北旅游金三角旅游合作对策建议的报告‣、•关于城口红色旅游工作情况和建议的报告‣、•关于“农家乐”经营发展的调研报告‣和•关于城口县生态旅游和旅游商品发展建议的报告‣等调研成果。

五、着力开发重点景区和旅游商品

重要景区初具接待能力,黄安坝景区初具发展规模,被列为了全市“十大旅游精品工程”中长江三峡高峡平湖游的重点景区,2008年日接待游客能力已达到350人;九重山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重庆市自然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的鸡鸣寺常年有香客朝觐;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和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成为了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列入重庆重点建设的六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以开县为中心的“刘伯承元帅陈列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城口红色之旅”被确定为重庆市组织推广的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旅游商品独具特色,山神漆器、鸡鸣茶叶、海宝玉、城口老腊肉、九重山绿色食品等旅游商品开发初见成效,在市内外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山神漆器在1998年被定为重庆市旅游商品,在2007年12月被认定为重庆名牌产品,其商标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2007年6月,经国家商标局正式批准,“城口老腊肉”取得地理标志商标。城口旅游商品开发走在了全市前列。

六、创新开展旅游宣传和区域旅游合作

充分利用重庆旅游网、城口党政信息网、城口县电视台、城口报等媒体,宣传城口的旅游资源,协助北京卫视•好山好水好心情‣栏目、重庆电视台•今日贫困山区‣和•中国大西部‣杂志等媒体对城口旅游进行了适度宣传,在•决策导刊‣、•重庆日报‣等刊物上作了城口旅游专版宣传,积极组队参加市旅游局和周边地区组办的宣传促销活动和旅游节庆活动,有力宣传了城口的旅游形象。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工作交流,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2008年与开县、宣汉联合,分别制作旅游宣传画册1万份,X展架10个;签订了•宣汉开县城口三县旅游联动机制框架协议‣。

第二篇:栖霞区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旅游局的关心支持下,“十五”期间,通过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五年来,全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显著提高,旅游经济迅速发展,旅游资源加快开发,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旅游主业规模、产出水平和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对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提升

“十五”期间,我区旅游业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2004年全区接待游客95万人次,比1999年增长265%;预计“十五”期末全区接待游客111万人次,比“九五”期末增长327%;2004年全区旅游总收入2.4亿元,比1999年增长140%。预计“十五”期间完成旅游总收入 2.9万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90%。占全区三产总产出的8%。

2、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全区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截止2004年底,全区共有大小旅游饭店79家,其中星级宾馆3家;旅行社5家,其中国际社1家;有5个景点年接待量超过近10万人次。

五年来,我区交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栖霞大道、和燕路三期工程、八卦洲“灰色化”道路先后拓宽建成,实施了道路的亮化、美化和绿化,为全区旅游产业规模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道路环境。其中栖霞山风景区年接待旅游人次上升为50万人次;燕子矶公园旅游接

第三篇:泰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泰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9-12-04 09:54 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构想,结合国家及全省旅游业发展思路和我市旅游业发展实际,制定我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预期发展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按照“营造大泰山、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的要求,坚持“巩固、提高、开发、完善、创新”的方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培养国际知名旅游 品牌为核心,以整合旅游行业、创新旅游体制和机制为着力点,大力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产出效益,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作用,推进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为泰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指导原则

1、坚持大旅游观念,加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部门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发展旅游大产业。

2、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和旅游企业改革,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探索符合泰安实际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和旅游经济运行方式。

3、坚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努力建设和推出一批在海内外影响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旅游区(点)及旅游线路,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现代气息和科技内涵,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全力塑造泰安旅游品牌和总体形象。

4、坚持区域合作和横向联动,充分发挥市场对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区域内外旅游发展的协作配合与统筹规划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优势互补的跨地区旅游联合。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好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旅游“硬件”建设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相结合,旅游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相结合,实现泰安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主要预期发展目标

未来5年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我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争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各项指标在全省的位次前移。具体指标是: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快速增长的目标,力争接待游客人数年均增长9 %以上,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 10 %以上,实现由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的转变。

二、发展重点

为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以下战略重点的开发和建设,切实改善泰安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进一步增强泰安旅游的综合竞争力,提升泰安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

(一)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以旅游精品为龙头的旅游产品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产品建设,要根据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局,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大力开发一批国家级 旅游名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新品。在此基础上,构建和推出泰安旅游的精品、名品线路,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和互促互补的发展格局,从根本 上改变我市旅游经济的粗放现状,把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1、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

“十一五”期间,要把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建设的重点,集中到全力打造大泰山旅游圈、旅游经济开发区旅游精品上来。以线串点,构筑横贯东西的泰安旅游业发展主骨架和东连西接的黄金旅游走廊。

——强化“泰山”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

“十一五”期间,泰山的开发要按照新修订的泰山总体规划,遵照“保护第一”的原则,对区内的六大景区进行合理、有效、分时段地开发和完善,重点抓好汉御 道、秦御道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和天烛峰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逐步消除“大泰山、小景点”带来的弊端,挖掘文化内涵,拓展环境容量,增加接待规模,真正形成 “中华泰山”的主导形象,建设国内外著名的精品旅游地。同时,结合全省旅游总体规划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做好历史文化轴线的恢复建设。

——突出旅游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

“十一五”期间市旅游经济开发区应着力抓好泰山国际休闲运动中心、泰山速度赛马场、泰山论坛、泰山民俗风情园等项目的建设,形成新的“拳头”旅游产品。借 助泰山良好的资源、区位和客源优势,着力抓好旅游大项目建设,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型旅游项目,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一、二个子项目, 并以其带动整个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

2、大力开发一批国家级旅游名品

“十一五”期间,要结合旅游经济开发区、旅游休闲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三区”建设工程,根据“五大特色旅游区”的布局和所确定的开发主题,按照国家级旅游名品的建设要求,重点对分布在各特色旅游区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点文物等进行保护性开发。

——加快“徂徕山”开发建设。徂徕山森林公园要以巩固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为基础,大力开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爱国主义教育等旅游 产品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加大以极限运动、野外生存、野营拉练、徒步穿越、攀岩运动、竞技健身为主的康体娱乐设施的建设,把“徂 徕山旅游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国内旅游地和我省最佳山林生存度假基地。

——加快“莲花山”开发建设。要以开发山村观光休闲、宗教朝拜为重点,以新泰、泰安、济南、淄博、莱芜市居民及周边地区为主体市场,重点开发矿区等大中型企 业市场、农村市场、新泰北部、莱芜南部市场;以鲁中、鲁西南、鲁南为扩展市场,重点开发观音朝拜市场。按照三大板块,进行景观建设和产品组合;第一板块为 山林生态,以山、石、洞、林、古松等为基础,突出自然、生态、秀、奇、美的特点;第二板块为民俗宗教,以观音为主体整合佛、道资源;第三板块为帝王主线,以原貌修复帝王行宫及其它相关建筑,重现被封建帝王视为胜境的风物及环境。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山东最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区和观光浏览区。

——加快“东平湖”开发建设。以发掘黄河与水泊资源,结合南水北调枢纽工程,配合运河文化旅游区建设,做足母亲河与《水浒》文章,以名气和名著开路,以真水 引人,以河湖为载体,构筑游览区科学合理的战略格局。根据该区域旅游资源状况以及在全市乃至全省旅游开发中的地位,确定以母亲河与水浒胜迹旅游为主导,以 白佛山与腊山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以及东平湖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辅助的旅游开发方向。梁山泊景区以东平湖水域为依托,以梁山水泊为中心,做好《水浒》 文章,重现梁山泊风貌,展示水浒好汉遗迹为主要开发方向。以梁山泊寻踪觅迹、文化观光与休闲游憩为主导功能,把东平湖作为梁山水泊和湖泊型省级生态旅游区 进行开发建设,形成具有水浒特色和水域生态优势的综合性旅游区。

——加快“天平湖”开发建设。以丰富泰山泰安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弥补山水圣人旅游线上旅游娱乐产品,尤其是水上娱乐产品空白的缺憾。重点开发建设 区划为水上娱乐区、极限运动区、特色竞技区,以湖上特色交通线为联系通道,围绕一园、两场、一基地、一雕塑、一中心、三码头建设特色旅游地。以济南、泰安 市民及来泰游客和鲁西南、鲁南市民为主体市场,把天平湖建设成为国山脚下的绿色明珠和休闲娱乐的天堂。

——加快大汶口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大汶口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本源,要按照修旧如旧和维持原貌、尊重历史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深度挖掘大汶口旅游区文化内涵。

3、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新品

依托“三山两湖一区”的建设,按照“普遍培养,重点突破”的原则,遴选出个性鲜明、进出便捷、市场前景好的特色旅游项目,分期分批予以开发。在“十一五” 期间,加快培育度假休闲型(如泰山锦绣谷,泰山东缘山外山休闲度假区,黄前九龙卧休闲渡假村,泰山西御道,特色“农家乐”等)、乡村民俗型(如埠阳庄民俗 旅游村,白马石民俗旅游区等)、观光休闲型(如扇子崖,傲徕峰探险风光游,神龙大峡谷,梁山伯聚义岛,牛山穆柯寨等)、工业旅游型(如泰安抽水蓄能电 站)、主题公园型(如泰山天庭乐园,“中央”桃文化公园)、农业观光型(如大津口农业观光带,肥城万亩桃园,宁阳万亩梨园千顷枣林大观,彩山农产品深加工 基地等)、健身康体型(如泰山温泉城,山东云泰温泉旅游度假村,金牛山健康休闲会所,太白居养生园,体育竞技比赛等)、历史文化观光型(如泰山博物馆)等 8个旅游新品系列。

4、构建和推出精品、名品旅游线路

以泰安的景区、景点与文化内涵为基础,在继续做好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省区的区域联合,进行广泛协作,建设泰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

(1)中华名岳古都游:泰山——开封——洛阳——嵩山——华山——西安;(2)华夏寻根祭祖游:泰山——曲阜——洛阳——黄河(壶口瀑布)——西安;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山、国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曲阜、洛阳、西安是三皇五帝活动发展之地,推出华夏寻根祭祖游的精品线路组合对海内外华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3)一山二汉三孔四孟精品文化游:泰山——曲阜——邹城——徐州;

泰山文化、徐州两汉文化、曲阜的孔子文化、邹城的孟子文化即孟庙、孟府、孟林、孟母教子,该线路是反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品线路。

(4)齐鲁文化旅游线:青岛——淄博——泰山——曲阜;(5)文化形象专线游:岱顶——东营黄河口(或东平县黄河);

利用自然变化和山东两地高知名度的景观,营造“泰山旭日升——黄河落日圆”的形象产品;(6)水浒文化专线游:郓城——梁山——东平——阳谷;

利用山东四处水浒旅游基地的特色资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造专项水浒旅游产品。(7)人文泰山经典线路:大汶口——蒿里山——灵应宫——岱庙——泰山广场——泰山博物馆一——天门——红门——中天门——升仙坊——南天门——岱顶;

(8)泰山奇山秀水古松游:岱庙——天烛胜境坊——天烛峰——后石坞——岱顶——桃花源;(9)梁山泊山水生态游:泰山大街——腊山——梁山泊(东平湖)——州城——白佛山;(10)徂徕山、莲花山森林生态宗教文化游:岱庙——泰山温泉城——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佛天胜景。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十一五”期间,市场开发与促销的基本思路是:以营造规模化客源市场为突破口,建设国内、国际市场新格局,以目标市场为中心,推进市场多元化,加强区域合作,突出针对性、实效性,逐步塑造泰安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措施:坚持海内外市场并重、两个市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1、“人文泰山”与“自然泰山”相结合,大打“国山”牌、新打生态牌。寻求特色旅游产品与特定客源市场的最佳组合,形成产销互动的促销合力:用老产品(人文泰山)开拓新市场,用新产品(自然泰山、梁山泊等)巩固老市场。

2、旅游宣传与城市总体形象宣传相结合,形成整体宣传合力。要特别注重泰山“登泰山,保平安”、梁山泊、蟋蟀之都以及肥城桃花节等主题形象的宣传。

3、政府宣传与企业营销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宣传促销合力。

4、与周边城区相结合,形成区域宣传合力:一方面积极寻求与济南、曲阜的强强联手,做好青岛、淄博、泰安、曲阜“齐鲁风情旅游线”的打造,同时注意与本市其他县市区的产品互补。

5、常规促销与节事活动相结合,形成持续性、轰动性的宣传效果。进一步办好国际登山节、东岳庙会和旅游大篷车的宣传。

6、面对旅游者推销与面向旅行商营销相结合,形成立体宣传促销复合效益。——国内市场开发

1、区域组合与协作互促

以京沪线为轴线向周边辐射,南联北接,互为联动。泰山、曲阜、济南相距各约70公里,由104国道南北相连,交通十分便捷,在许多旅游者尤其是中远距离旅 游者眼中.三地是一个整体,而且资源各有特色,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国家级旅游线——“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因此,在进行宣传促销时,一定要发挥联合优 势,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组合优势使各方面能够在系统运作中不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而且为网络中的合作区域提供了强大的客源支持。

2、多种手段并用

——提高旅游知名度与综合吸引力,吸引过夜游客。

——培育“卖点”,活化资源,打动人心。突出宗教与文化特色,挖掘内涵,物化历史文化,活化宗教气氛,强化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新打“世界自然遗产”——“绿色泰山”的品牌,培育新的卖点。推出旅游精品,开辟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积极开拓高档次的客源市场;

——走出家门,走向市场。开展泰山旅游大篷车万里行促销活动,赴客源地进行促销、宣传,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形成全市宣传促销的大合唱。

3.营销渠道多样化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人们接触最多、直观性很强、很有效的传统营销渠道。精心挑选一些发行量大、旅游者经常接触的央视及主要客源地省卫视、报刊杂志(中国旅游服、齐鲁晚报、《旅游世界》、《中国旅游》等)、电台广播等持续做宣传推广。

——互联网。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容量大,且可以实现快速双向互动,是新兴的营销渠道。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自己的旅游资料信息库,将本市的各个旅游景点、旅游活动的内容、接待设施和服务、交通、价格以至气候、旅游地图等信息输入到资料信息库,并在未来能够建立泰安旅游主页,供网络读者查看。同时注意与各大 门户网站加强链接,使旅游者能够快速、方便、全面了解泰安旅游的信息。

——旅游宣传品。加大资金投入,设计制作多种形式的泰安旅游的画册、折页、招贴画、明信片以及声像制品等,以适应市场开拓的需要。

——入境市场开发

1、加强内联,扩大外联首先利用孔子的影响,与曲阜紧密协作。其次加强与青岛、济南等口岸城市的合作,借力发展。再次与国际旅行社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分销渠道和网络把泰安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招徕客源。在外联方面要主动出击,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做好世界各地旅行商、媒体的邀请接待工作;利用驻外使领馆、华侨社团和其他办事机构的影响,开辟对外宣传的窗口;与国外主要旅行社合作,建立一定的伙伴关系;积极开展网上促销,建立多语种的旅游网站。

2、加大气力开拓目标市场

在国际市场的开发上,以日韩、港澳台、东南亚等周边市场为主要客源地,在促销的手段上,要“文旅结合”,利用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搞好泰山历史文化 名山的宣传,尤其加大对泰山文化的宣传。“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好韩国学生修学市场的培育发展工作,联合周边地市赴韩开展大规模的巡回促销活动;以美加市场 和欧洲市场等客源市场为两翼,走联合之路,发挥青岛桥头堡作用,做好旅行商邀请和接待。

(三)加快旅游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

1、加强旅游住宿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按照“总量控制、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建立以星级系列饭店为主体、以特色旅店为补充的规模适度、档次组配合理并与国际接轨的旅游饭店体系。─ 调整结构。重点扩大低星级饭店,积极发展三星级中档饭店,适当发展四、五星级高档饭店。逐步形成商务会展型、度假休闲型、旅游观光型、大众经济型等多元化 发展格局;结合当地特色,鼓励山区、湖区建设一批经济、卫生、特色突出、基本功能齐备的公寓式青年旅馆、家庭旅馆、农庄旅馆、汽车旅馆等,努力满足不同消 费水平的需要。到“十一五”末,全市星级饭店力争发展到80家,总床位数达到20000张。其中五星级、四星级饭店达到15家左右。

——提高质量。本着“适度超前,提高档次”的原则,按照客源市场结构、需求和规模、档次相匹配的要求,规划建设高档次的旅游饭店。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 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通过拍卖、转让、租赁、承包等形式,加快以产权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改制步伐。以改革促改造,加快老饭店装修改造步伐,努力提高现有饭店的档次和水平,以适应现代游客的需求。

——强化管理。严格按照星级饭店的评定和复核标准,加快饭店的星级评定步伐,推行饭店预备星级制度,不断扩大饭店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覆盖面;大力倡导 集团化发展,推进品牌化经营和制度创新。继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提高我市饭店业的科技含量、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接待能力。

2、加快旅行社的结构调整和行业整顿步伐

要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升质量、规范运作”的发展思路,切实解决我市旅行社规模小、组织结构松散、实力弱、适应市场和开发市场能力差的问题。

——控制总量。到2010年末,全市旅行社发展控制在160家以内,其中,国内旅行社控制在150家以内,国际旅行社力争发展到6家以上,有3——5家旅行社进入全省国内社百强行列。

——调整结构。按照“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结构调整方向,优化旅行社结构。重点扶持和发展旅行社集团,使之成为行业的主 导力量;培育一批中型专业化旅行社,引导小型旅行社加入大型集团网络。一是努力营造环境,促进强强联合,吸引外资旅行社或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我市旅行社业; 二是鼓励有条件的旅行社兼营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商店娱乐等,成为综合型旅游企业集团;三是鼓励旅行社组建散客联合体。针对散客的需求,特别是针对泰山游 客散客占多数的现状,推出“多产品、小批量”自助式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管理。以行业管理为手段,以提高素质为目标,重点抓好管理层和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强化旅行社年检和导游IC卡年审工作,不断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制定一日游管理办法,加强行业自律,遏制恶性竞争。

——拓展市场。加强旅行社信息网络化建设,推进旅行社技术手段改造,开展网上促销、网上咨询、网上预定、网上组团等商务活动。充分发挥旅行社在市场开拓、客 源组织及接待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推销我市旅游精品、名品、新品旅游线路。围绕构建大泰山旅游圈,不断推出泰山周边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新线路,延长游客 滞留时间。

3.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比重。

继续坚持“政府引导、专家设计、市场开发”的路子,努力建立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运行机制,加快旅游商品产业化的进程,争取到“十一五”末旅游购物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突破30%。——编制实施全市旅游商品开发规划。组织编制委员会,全面分析我市旅游商品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确立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

——加快建设旅游商品市场,完善商品销售渠道。主要是抓好“四个市场”建设。一是在流动人口多的商业中心,建立专营旅游商品的商店或旅游商品专柜;二是建立旅游商品批发、零售、展示中心;三是规划建设旅游商品步行街;四是建设1——2个大型旅游商品专业集散市场。

——全面开发,优化结构,扩大规模。一是多品种开发。二是多主体开发。企业、事业、社会、个人一起上。三是多主题深度开发。深度开发泰山的平安文化、帝王文 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产品。搞好水浒文化、大汶口文化、杞文化、蟋蟀文化等开发。四是多系列开发。五是多层次开发。在突出高端产品的同时,注重大众化 旅游商品的开发,抓好龙头企业,使有条件的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推动设计创新,提高旅游商品设计水平。搞好每年一度的“泰安市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筹办“泰安市旅游商品开发专家咨询会”。继续抓好研发基地建设。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开发旅游商品。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组织和个人参与旅游商品的开发营销活动,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树立泰山旅游商品形象,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实施“名牌战略”,继续推行旅游商品认证制度和推荐旅游标志商品的评选,建设旅游商品“资料库、信息库”。

4.强化旅游区(点)和旅游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严格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国家标准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标准,强化重点旅游区(点)的规范化建设,巩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 成果,加快旅游区(点)的质量等级评定和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步伐,不断提升各旅游区(点)和旅游城镇的个性特色,丰富和完善其旅游功能。“十一五”末,全市 A级景区数量达到15家左右,3A级以上达到6家左右,争取泰山进入5A级景区行列。加快景区景点星级旅游厕所评定,提高星级厕所达标率,努力优化旅游区 点环境。争取新泰、肥城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5、推进游客服务接待中心建设

构建具有信息咨询、旅游预定、散客组团、投诉受理、紧急救援等多功能、高质量的游客服务接待中心体系,为游客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提升泰安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市将按二个层次推进游客服务接待中心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推进城区游客服务接待中心的建设和完善。主要以泰山区、岱岳区为主,建设综合性、辐射全市和重点旅游区的游客服务接待中心。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考虑 方便游客因素,在天外村、红门、火车站、汽车站、高速路口等重点位置,规划建设2——3处旅游咨询中心和散客服务中心。

——推进县市旅游游客服务接待中心的建设和完善。主要以新泰市、肥城市等重点旅游县市为主,建设1——2处综合性、辐射本县和周边旅游区的游客服务接待中心。

6、推进旅游信息化体系建设

泰安市旅游信息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建设“旅游网上泰安”为目标,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重点,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旅游产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按照“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有序管理”的要求,整合各种旅游信息资 源,构建覆盖全市的无时空障碍的旅游信息网络系统,为领导决策、行业管理、宣传促销、企业经营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为建设旅游强市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 支撑。“十一五”期间主要抓好四个重点,一是提升旅游电子政务网;二是建设泰安旅游咨询网;三是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网,建立泰安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四是建设泰安旅游信息数据库。

7、加速开发旅游文化娱乐和体育休闲产品

按照“城市集中化、企业普遍化、内容地方化、运作国际化”的要求,多渠道、多层次开发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强、适应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旅游文化娱乐项目和体育休闲产品,实现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与旅游的融合。

——加强城市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和娱乐项目开发。在主要城区规划建设融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城或者专门化的娱乐休闲场所。

——充分利用各县市的城市广场,设计编排专题节目并组织定期表演活动,营造氛围,形成城市晚间娱乐亮点。

——积极开发各类体育休闲产品,利用泰山品牌,争取更多的体育赛事到泰安举办。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建设体育馆和泰山体育公园。

——各旅游区(点)的服务接待区及旅游饭店,要进一步配套完善适合旅游者消费需要的游乐场所,开展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主题旅游娱乐活动,以方便客人的晚间娱乐生活。

——加强大型文艺演出、中外传统节日、主题节庆活动、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等动态旅游文化娱乐产品的开发;深度挖掘当地民俗风情表演等传统娱乐项目,并不断推陈出新,丰富旅游娱乐内容。

8、加速开发旅游餐饮产品

我市旅游餐饮的发展思路应向特色化、多样化、品牌化方向努力,同时满足不同消费水平游客的需要。

——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餐饮设施。加快发展西餐厅,并设美式、欧式及日式料理、韩国料理等。提高现有中餐厅档次,丰富花色品种。在布局形式和服务档次上要设有豪华餐厅、风味餐厅、大众化快餐店。

——建立风味特色餐饮。推出泰山豆腐宴、道家宴、宫廷宴、农家宴等特色菜品,打造具有完整体系的水浒宴、特色鱼宴,积极开发、推出特色、野生绿色食品菜品。同时,吸引外地特色菜品落户泰安。

——建立城区风味小吃一条街。大力发展地方风味小吃,丰富旅游快餐品种,结合城市规划和我市饭店布局的实际,选址建立城区风味小吃一条街。

——完善景区餐饮管理。其方向是发展经济实惠、卫生可口的快餐,控制景区的餐馆数量,改变目前多家小餐馆分散经营、各自烹饪的状况,便于管理、安全和卫生。同时,满足游客的需求。

9、创造旅游“热点”,培育旅游节庆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办节思路,高效运作旅游节庆活动。重点抓好东岳庙会和泰山国际登山节两大节庆活动。

——确立主题,高起点策划旅游节庆活动。实施国际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战略,努力将旅游节庆活动开发成经贸、旅游、体育、文化等各具特色旅游产品。高效整合、优化配置各种办节资源,面向国内外广泛征集旅游节庆活动方案,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精心策划、包装旅游节庆活动。——围绕文化和体育,高水平开发旅游节庆活动。高水平开发利用泰山博大精深的旅游资源,做足文化和体育旅游的文章。

——针对市场,高效能推介旅游节庆活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国内外强势主流媒体的作用,对旅游节庆活动进行最大限度的宣传推介。

——立足实际,高效益运作旅游节庆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多元化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的有效途径,吸引国内、国际大财团投资举办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加强旅游节庆活动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高水准服务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加强各种服务设施、涉外专业人才队伍和导游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接待服务能力。

——突出经贸,高标准问效旅游节庆活动。抓好旅游节庆活动各项签约经贸项目的落地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调度,跟踪问效,确保经贸洽谈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加速以交通和优化环境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加速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重点旅游区的分布和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建立起以泰城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二级公路为主体、安全舒适的快速旅游公路交通网络,开通泰安到各主要 客源地的旅游大巴。开辟城市专线旅游交通车,配套建设好沿线休息、餐饮、购物服务区。创造条件,开通城区到各主要景点的旅游专线车,增加和更新不同档次的 旅游车辆。建设旅游停车场,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标志。适应私家车快速发展,规划建设与自驾车旅游相匹配的道路交通设施。

在继续办好现有旅游专列的基础上,争取增加泰安至北京、上海、广州等旅游热点城市的列车班次。进一步改善列车及车站服务设施,建立和完善铁路旅客异地预售票系统,积极开通泰安到主要客源地的始发列车。

2、推进旅游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环境、创建“最佳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按照“统一规范、依法行政、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的工作方针,坚持规范与发展相结合,建治 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整治工作力度,创新监管模式,逐步建立长效管理体制,促进全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对旅游执法干部的法律培训,严格依法定程序进行行政执法,对涉及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切身利益的行政行为 要举行听证制度等,及时高效地办理旅游行政复议案件,严肃处理各种违规旅游执法行为,形成良好的旅游执法监督环境。

——完善健全有效的联合执法机制。以旅游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为基础,发挥公安、工商、管委、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切实做到依法治旅,维护旅游市场的良好秩序。

——加大旅游执法监督的力度。认真抓好旅游相关法规的贯彻落实,加强对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强化投诉转办制度,及时受理游客投诉,进一步完善旅游执法监督机制,加大对各种违法案件的公开透明程度,树立良好的旅游执法权威。

(五)全面推进旅游人才体系建设,加速培养高素质的旅游队伍

全市旅游人才建设坚持以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及其旅游经济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人才开发的实现形式,以服务于旅游业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推进旅游队伍素质教育 为主线,以培养高层次和短缺人才为重点,把吸引、培养和用好人才作为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全市旅游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的人才 保证和智力支持。

——做好“十一五”旅游人才建设规划工作。

——全力提高旅游行业人员素质。一是提升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二是提升旅游企业管理者素质。开展“提高培训”,全面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引导各旅游企业 加强各种适应性的短期培训,选送有发展潜力的人员参加专业化、高层次的进修学习。三是提升导游员队伍素质。大力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导游技 能培训力度;组织参加各类评优活动;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加强年审和岗前、岗中培训的工作力度。四是提升其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素质。

——加强对重点人才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分级分类对全市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在职业务培训。加快培养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才。加快培养一批旅游业发展急需的旅游电子商务、度假管理、会展策划、景区规划、宣传促销、理论研究等专业技术人才进度。

——充分发挥旅游院校在人才建设中的作用。为校企结合搭建平台,积极推进旅游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引导和支持学校开设旅游业急需而又紧缺的新专业和新学科。

——深入开展主题培训活动。2006-2010年各年的培训主题分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旅游经济均衡发展、旅游师资建设、人才开发创新。

——旅游人才建设措施保障。完善泰安市旅游教育培训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从国内聘请旅游培训教育专家成立专家委员会。培养发展全市旅游人才市场。完善全市旅游人才资源统计制度。

第四篇: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我市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旅游开始从资源大市向旅游大市继而向旅游经济强市迈进。2005年,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实际,提出了全力打造“绿色、红色、古色”

三大品牌,加快建设蜚声中外旅游胜地进程的发展思路。建设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为主的绿色旅游、以聂帅陈列馆为主的红色旅游、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山为主的古镇旅游,既是“十一五”工作重点,又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只有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三大品牌的含金量,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

“十五”期间,**旅游业围绕“两地一中心”发展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区域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大旅游、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以四面山、大圆洞、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四大历史文化名镇、“渝川黔旅游金三角”为载体,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进展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逐年加大;**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日渐清晰,实现了旅游管理体制的突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五年来,全市旅游稳健增长,假日旅游空前繁荣,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五年翻了一番,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109.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898万元。与2000相比,年均增长都在12以上。旅游产业在全市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重庆旅游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这些都为“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标志着旅游进入发展新阶段。

二、问题

开发建设资金缺乏,制约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由于开发建设资金缺乏,旅游基础设施、服务保障配套设施、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发展滞后,各景区(点)旅游交通连结不畅,景区(点)间“断头路”过多,路况较差且收费点过多,游客走“回头路”现象突出,影响了**旅游通达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通讯设施等方面投入不足,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市场分析研究不够,旅游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向、游客消费心理、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跟不上旅游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旅游产品传统陈旧(基本上以传统的观光产品为主),**地方独特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市场营销理念与手段传统落后。

招商引资富有成效,但仍然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十五”期间,虽然成功地引入了重庆新华集团投资开发四面山景区,但总体上招商引资模式仍以“政府招商”和“坐等招商”为主,引资手段传统单一,整体招商成效不明显,远远满足不了旅游发展的巨大需求。

旅游资源整合不力,整体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辖区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受到思想观念、资金缺乏、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和旅游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各景区(点)独立分散,各自为政;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缺乏配合,辖区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系统性、统一性、联动性的协调配合。各景区(点)环境保护措施、安全保障措施、环境卫生整治状况、旅游形象、景区建筑风貌设计等方面存在缺陷。旅游服务档次低、服务质量差、环境卫生不理想、旅游主题形象不突出。除四面山外,各旅游景区(点)基本处于“农家乐”式的开发经营档次,影响了全市旅游整体优势的发挥。

三、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两地一中心”奋斗目标,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型和创新型产业为指导方针;以“发展大旅游、开发大产业、丰富大市场、建设大和谐**”为总要求,以体制改革和产业创新为动力,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以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资源整合和产业促进为纽带,发挥旅游经济的综合带动功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成为旅游经济强市。为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目标

**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努力把**建设成为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功能齐全、服务质量优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蜚声中外旅游胜地。

——旅游产业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格局。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经过五年的努力,扩大旅游规模,聚集人气,不断拓展旅游市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四大产品”有序推进

;四面山—金三角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古镇人文体验旅游区、红色旅游鉴赏区、现代观光农业旅游区“四大旅游功能区”协调发展;国有、外资、民营共同参与,呈现经济贡献、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三大效益”综合体现的科学发展格局。

——旅游经济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旅游经济增长明显高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和超过全国旅游发展的平均水平。旅游

经济总量在重庆市排位明显提升。到2010年,年接待游客达220万人次(年均增长15),年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05年(109.5万人次,2.09亿元)翻一番,实现跨跃式发展。

——旅游经济综合带动功能明显增强。随着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实力更强,旅游经济规模更大,旅游经济的综合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五、对策

(一)突出旅游精品,产业联动发展

以“四面山·金三角---生态旅游、聂荣臻元帅---红色旅游、中山古镇--文化旅游和农庄、农家乐休闲走廊—乡村休闲旅游”四大品牌为主线,突出“四面山·金三角”的**标志性旅游精品建设,突出提升“千年古镇文化旅游”和“红色之旅革命传统旅游”的**旅游城市形象。带动交通运输、宾馆住宿、餐饮、旅行社、保健理疗(足道之乡)、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花椒、米花糖、白酒等)商贸流通,促进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

(二)挖掘地方文化,培育旅游特色

从**古老的文化元素中挖掘旅游亮点和稀有特质,发掘**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发掘文化遗存背后蕴涵的内在精神情感价值,抢救、保护和传播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文明痕迹,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现代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观赏体验。适应旅游市场现实和未来的消费需求,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培育**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凸显**旅游的文化品位。

(三)旅游区域合作,政府推动双赢

加强与周边省市旅游景区(点)的旅游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荣的发展格局。加强与“渝川黔金三角”、“中山联盟”、“长江三峡”、“成渝经济圈”、“红岩精神—红色旅游联线”等旅游区域合作和主题联线的外部环境营造;加强各级行政职能部门配合协作,分工互助,整合旅游营销体制,各类专项规划融合衔接等内部环境营造。

立足**,融入区域。在跨区域旅游合作中,通过联合制作宣传品,共同编制旅游路线,联手开展区域旅游宣传促销,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资源整合互补、宣传促销联动、线路组合互利、客源组织共享”等方面取得多赢,推动**市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实现各个方面的利益均沾,合作双赢。

(四)强化旅游形象,构建产品体系

立足**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整体形象。以四面山为龙头,向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国际化区域旅游品质的中国一流的山区休闲度假地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原始生态“金三角”出入门户和区域旅游中转辐射的中枢,树立“四面山--西南旅游‘金三角’龙头”市场地位和旅游形象,形成“四面山”等于“中国西南原始森林生态旅游‘金三角’”市场认知效应。依托有形山水,凸显文化价值,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四大旅游产品,统领、包装、串联、组合,形成**差异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五)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传递辐射

**向东与重庆“金佛山”、向西与四川合江佛宝及泸州,向南与贵州习水及赤水、桐梓等地接壤,目前虽没有高等级公路连结,但随着“成渝经济圈”南线循环高速公路的建成,**市将成为“成渝经济圈”南线进出重庆的“西南大门”和重庆西南交通枢纽。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在“金三角”中的区域旅游中枢地位将会凸现出来。“金三角”地区共同面对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重庆直辖市,将形成以**市为旅游中转的“旅游交通节点”和“旅游传导节点”。

(六)整合营销资源,发展电子商务

创新思维思维创新,超越旅游发展旅游。改变目前旅游营销各自为战的做法,处理好**旅游整体形象(大形象、总形象)与各旅游景区(点)形象(小形象、子形象)的相互关系,避免形象冲突、形象矮化和形象掩蔽,避免营销资源浪费。开发相关旅游景区时,加强与政府配合,进行整体策划和整合营销,树立**旅游整体形象。实现城市旅游形象由平面的宣传向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展示转变,改变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突出文化创造式的新型文化旅游,完整全面地表达**旅游文化品位和**旅游总体形象。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信息网等旅游电子商务建设,丰富**旅游信息量,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多的、可任意选择的自助旅游产品、旅游线路预定、饭店客房预定、招商引资、电子结算和旅游商品出售等电子商务功能,积极加入重庆市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推动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发展信息化旅游。

(七)培育经营主体,搭建投融资平台

鼓励支持各类社会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产业的开发经营,依托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组建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的旅游投资开发经营主体,促进政府资源的资本化和政府资源市场化运作,引导、吸收社会民间资本,共同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搭建**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逐步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八)开发乡村旅游,促进脱贫致富

将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旅游交通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带动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产业,探索出解决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经,改善农村经济社会面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六、措施

为顺利实现**旅游产业“十一五”目标,应采取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经济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建设旅游强市,培育旅游新兴支柱产业,是全市的大局。从全局出发,密切配合、协调一致、通力合作,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新型旅游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把我市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立政府主导、各职能部门协调合作、全社会参与的体制和机制,共同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强化旅游各环节、各方面的管理。加强旅游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在发展方向上的统筹协调,在建设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加强与相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先期沟通,积极开展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进一步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二)运用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手段,促进旅游业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1、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

旅游景区(点)按照国家所有、部门监管、企业经营的原则,实行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在确保国家资源国有和主管部门有效监管下,改革国有旅游景区经营体制,采取授权经营、委托经营、特许经营的方式,实现旅游资源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对旅游景区(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招标、拍卖方式,进行开发经营权依法转让。旅游经营权依法转让所得转让费,全部用于旅游景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在符合规划前提下,旅游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重大项目的业主选择,采取公开招标方式,以保证确有实力的投资商优先获取开发经营权。

2、实现保护属地化、开发市场化、经营企业化

加大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按照产权归属主体的原则,建立统筹协调的、以所在地政府为主、市级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的旅游资源保护机制。坚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加强对企业经营、建设行为的监管,防止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破坏性建设。建立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功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景区(点)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实现景区(点)经营企业化。

(三)加大旅游投资力度,提高旅游资金使用效益

1、加大旅游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十一五”期间,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在2006年11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增长10。旅游结构调整资金主要用于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整体宣传促销、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等方面。国有旅游资源和企业整体或部分转让、拍卖收益所得,专项用于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项目策划包装,建立旅游重点项目库,争取国家财政及各级部门组织的更多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对旅游景区(点)的整体开发经营,以及对旅行社和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实现旅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创新融资方式,拓宽投资渠道

鼓励条件成熟的旅游景区(点),采取BOT、BT、TOT、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委托经营、合资经营、租赁经营等开发经营方式;支持各类旅游经营主体的权益质押、租赁融资、股权置换等市场化融资方式。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旅游补助、贴息、小额信贷担保等方式,引导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客运、文化体育、房地产、饮食娱乐等相关行业,立足自身优势向旅游产业延伸发展。

3、优化政府投资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化政府投资方式,变“拨”为“投”。改变政府无偿划拨资金支持各类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的方式,政府资金按照投资入股的方式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把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种子资金”的作用。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和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通过市计委及重庆发改委综合协调,实现与旅游扶持资金的打捆使用,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改变资金渠道分散,项目投资时序和资金到位时间不统一,资金使用效益低的现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制定具体可行的旅游业发展优惠政策,营造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政策扶持引导,培育整治结合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旅游企业按企业规定实行税收减免;对重点旅游企业进行资本扩张制定土地等优惠政策;对非政府投入单项投资1千万元以上的旅游大项目,可按建设规划,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分期供地,分期办证,土地出让金、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分期会款或缓缴。加大景区(点)开发企业的清理力度,对确无投资开发能力,又占用景区资源的企业,按照国土转让等有关政府坚决清除,为更有实力的开发商进入扫清障碍。

2、扶持相关行业,营造宽松环境

制定相关行业优惠政策,扶持旅游商品生产、旅行社、旅游运输、旅游饭店等细分行业;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纳入小额贷款担保体系,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旅游产品研发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配备的旅游营运车辆,交通部门应给予支持,凡允许公交车通行的道路,原则上允许旅游客车通行,对外地进城旅游车辆的一般性违章,从快从简进行调解处理,尽可能减少游客滞留时间;旅游星级饭店水、电、气价格,按“工业类”水、电、气价格收取;引导支持市外旅行社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

(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旅游发展目标责任制

1、建立党政一把手责任制

党政一把手要充分重视、支持、关心旅游业的发展,真正把旅游产业放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和要求。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责任明确、合理制衡、运转协调、权威高效”的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旅游发展问题,统一协调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管委会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按各自分工,把支持配合旅游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和议事日程,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2、建立旅游发展目标考核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加快旅游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并纳入本级综合目标管理与考核之中,旅游业发展目标考核要逐步做到定性、定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商会)肩负协调会员关系、维护行业利益、组织和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强与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协调企业间的纠纷等重任。协会要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和服务公约,规范约束行业行为。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各旅游镇(街)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协会及其分会工作,了解和规范协会的各项业务,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六)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建设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加快旅游管理、旅游规划、营销策划、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培训,建设多层次旅游培训网络,对**旅游行政管理、经营管理、旅游服务人员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开阔用人视野,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机制,引进一批骨干旅游人才。通过知名旅游机构和企业挂职观摩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旅游人才。推进导游社会化进程,落实导游资格认证制,优化导游队伍结构。

(七)建立旅游监控制度体系,规范秩序依法治旅

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指导督促旅游企业落实行业标准和国际通行标准。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诚信监控体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利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营造以人为本、和谐旅游的环境氛围,营造令游客放心的、可信的、温暖的旅游历程。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违法行为,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第五篇: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我市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旅游开始从资源大市向旅游大市继而向旅游经济强市迈进。2005年,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实际,提出了全力打造“绿色、红色、古色”三大品牌,加快建设蜚声中外旅游胜地进程的发展思路。建设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为主的绿色旅游、以聂帅陈列馆为主的红色旅游、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山为主的古镇旅游,既是“十一五”工作重点,又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只有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三大品牌的含金量,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

“十五”期间,**旅游业围绕 “两地一中心”发展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区域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大旅游、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以四面山、大圆洞、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四大历史文化名镇、“渝川黔旅游金三角”为载体,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进展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逐年加大;**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日渐清晰,实现了旅游管理体制的突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五年来,全市旅游稳健增长,假日旅游空前繁荣,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五年翻了一番,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109.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898万元。与2000相比,年均增长都在12%以上。旅游产业在全市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重庆旅游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这些都为“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标志着旅游进入发展新阶段。

二、问题

开发建设资金缺乏,制约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由于开发建设资金缺乏,旅游基础设施、服务保障配套设施、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发展滞后,各景区(点)旅游交通连结不畅,景区(点)间“断头路”过多,路况较差且收费点过多,游客走“回头路”现象突出,影响了**旅游通达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通讯设施等方面投入不足,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市场分析研究不够,旅游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向、游客消费心理、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跟不上旅游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旅游产品传统陈旧(基本上以传统的观光产品为主),**地方独特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市场营销理念与手段传统落后。

招商引资富有成效,但仍然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十五”期间,虽然成功地引入了重庆新华集团投资开发四面山景区,但总体上招商引资模式仍以“政府招商”和“坐等招商”为主,引资手段传统单一,整体招商成效不明显,远远满足不了旅游发展的巨大需求。

旅游资源整合不力,整体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辖区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受到思想观念、资金缺乏、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和旅游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各景区(点)独立分散,各自为政;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缺乏配合,辖区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系统性、统一性、联动性的协调配合。各景区(点)环境保护措施、安全保障措施、环境卫生整治状况、旅游形象、景区建筑风貌设计等方面存在缺陷。旅游服务档次低、服务质量差、环境卫生不理想、旅游主题形象不突出。除四面山外,各旅游景区(点)基本处于“农家乐”式的开发经营档次,影响了全市旅游整体优势的发挥。

三、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两地一中心”奋斗目标,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型和创新型产业为指导方针;以“发展大旅游、开发大产业、丰富大市场、建设大和谐**”为总要求,以体制改革和产业创新为动力,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以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资源整合和产业促进为纽带,发挥旅游经济的综合带动功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成为旅游经济强市。为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目标

**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努力把**建设成为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功能

齐全、服务质量优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蜚声中外旅游胜地。

——旅游产业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格局。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经过五年的努力,扩大旅游规模,聚集人气,不断拓展旅游市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四大产品”有序推进;四面山—金三角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古镇人文体验旅游区、红色旅游鉴赏区、现代观光农业旅游区“四大旅游功能区”协调发展;国有、外资、民营共同参与,呈现经济贡献、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三大效益”综合体现的科学发展格局。

——旅游经济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旅游经济增长明显高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和超过全国旅游发展的平均水平。旅游经济总量在重庆市排位明显提升。到2010年,年接待游客达220万人次(年均增长15%),年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05年(109.5万人次,2.09亿元)翻一番,实现跨跃式发展。

——旅游经济综合带动功能明显增强。随着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实力更强,旅游经济规模更大,旅游经济的综合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五、对策

(一)突出旅游精品,产业联动发展

以“四面山·金三角---生态旅游、聂荣臻元帅---红色旅游、中山古镇--文化旅游和农庄、农家乐休闲走廊—乡村休闲旅游”四大品牌为主线,突出“四面山·金三角”的**标志性旅游精品建设,突出提升“千年古镇文化旅游”和“红色之旅革命传统旅游”的**旅游城市形象。带动交通运输、宾馆住宿、餐饮、旅行社、保健理疗(足道之乡)、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花椒、米花糖、白酒等)商贸流通,促进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

(二)挖掘地方文化,培育旅游特色

从**古老的文化元素中挖掘旅游亮点和稀有特质,发掘**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发掘文化遗存背后蕴涵的内在精神情感价值,抢救、保护和传播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文明痕迹,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现代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观赏体验。适应旅游市场现实和未来的消费需求,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培育**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凸显**旅游的文化品位。

(三)旅游区域合作,政府推动双赢

加强与周边省市旅游景区(点)的旅游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荣的发展格局。加强与“渝川黔金三角”、“中山联盟”、“长江三峡”、“成渝经济圈”、“红岩精神—红色旅游联线”等旅游区域合作和主题联线的外部环境营造;加强各级行政职能部门配合协作,分工互助,整合旅游营销体制,各类专项规划融合衔接等内部环境营造。

立足**,融入区域。在跨区域旅游合作中,通过联合制作宣传品,共同编制旅游路线,联手开展区域旅游宣传促销,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资源整合互补、宣传促销联动、线路组合互利、客源组织共享”等方面取得多赢,推动**市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实现各个方面的利益均沾,合作双赢。

(四)强化旅游形象,构建产品体系

立足**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整体形象。以四面山为龙头,向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国际化区域旅游品质的中国一流的山区休闲度假地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原始生态“金三角”出入门户和区域旅游中转辐射的中枢,树立“四面山--西南旅游‘金三角’龙头”市场地位和旅游形象,形成“四面山”等于“中国西南原始森林生态旅游‘金三角’”市场认知效应。依托有形山水,凸显文化价值,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四大旅游产品,统领、包装、串联、组合,形成**差异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五)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传递辐射

**向东与重庆“金佛山”、向西与四川合江佛宝及泸州,向南与贵州习水及赤水、桐梓等地接壤,目前虽没有高等级公路连结,但随着“成渝经济圈”南线循环高速公路的建成,**市将成为“成渝经济圈”南线进出重庆的“西南大门”和重庆西南交通枢纽。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在“金三角”中的区域旅游中枢地位将会凸现出来。“金三角”地区共同面对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重庆直辖市,将形成以**市为旅游中转的“旅游交通节点”和“旅游传导节点”。

(六)整合营销资源,发展电子商务

创新思维思维创新,超越旅游发展旅游。改变目前旅游营销各自为战的做法,处理好**旅游整体形象(大形象、总形象)与各旅游景区(点)形象(小形象、子形象)的相互关系,避免形象冲突、形象矮化和形象掩蔽,避免营销资源浪费。开发相关旅游景区时,加强与政府配合,进行整体策划和整合营销,树立**旅游整体形象。实现城市旅游形象由平面的宣传向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展示转变,改变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突出文化创造式的新型文化旅游,完整全面地表达**旅游文化品位和**旅游总体形象。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信息网等旅游电子商务建设,丰富**旅游信息量,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多的

下载城口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口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纲要

    《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8-5-7] 阅读次数:[12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 为贯彻落实《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纲要

    《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8-5-7] 阅读次数:[12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 为贯彻落实《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一五”洛南旅游业发展的成就与总结

    “十一五”洛南旅游业发展的成就与总结 2010-12-07 13:41:11 来源:腾讯旅游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仓颉园全景 秦岭腹地山水家园 一、“十一五”洛南旅游业发展的成就:“十一五......

    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开远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情况总结 和“十二五”规划设想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档案业务主管部......

    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

    文章标题: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帮您找文章](2006年~2010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

    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产业局 二〇〇六年十月 目 录 一、“十五”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回顾………………………………………………….2 (一)发展现状......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精神,推动河南农业机械化协调健康发展,保障......

    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http://www.xiexiebang.com/shtml/index.shtml河源市人民政府网 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