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十一五”发展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工作调研报告35篇

时间:2019-05-13 19:4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十一五”发展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工作调研报告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十一五”发展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工作调研报告3》。

第一篇:乡“十一五”发展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工作调研报告3

乡“十一五”发展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工作调研报告

县委理论中心组2010年第三次学习活动结束后,为贯彻好会议精神,乡深入学习领会“桥头堡”和“新高地”建设重大战略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结合全乡实际开展了专题调研,认真做好“十一五”发展成就总结和“十二五”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蚌谷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一条经济带”拉动,实施“生态立乡、科教兴乡、劳务活乡”三大强乡战略,培育“烤烟、林业、畜牧业、劳务输出”四大富民产业的发展思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困难、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预计到2010年底,全乡可实现工农业部产值6170万元,年均递增10%,实现财政收入210万元,年均递增9%。农民人均有粮360公斤,年均递增1.5%。农民人均纯收入1496元,年均递增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发展后劲增强

“十一五”期间,乡紧紧围绕山、水、林、田、路、电、村等综合治理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一是加强乡村公路建设,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开挖乡村公路6条8公里,建成大火地至水尾丫口、清河至龙潭等通畅公路6条段33公里。建成全县第一条全长5公里通村弹石路,实施农村群众自建弹石路和水泥路50条段70公里。兴街至西洒二级公路蚌谷境内8.5公里公路正有序开展建设。全乡村小组通公路率达99%,道路硬化率达34%。建成了内联村组、外延周边乡镇的公路网络,村组的通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是水利设施不断完善,饮水困难进一步得到保障。完成了蚌谷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成小水窖1897口,完成大竹棚泵站提水工程建设,胡广箐提水工程及周边7个村小组管网建设、街心等8个村小组572户农户1675人和540头大牲畜的饮水管网改造工程,5个村小组141户自来水引水、4个村小组135户管网建设,大田供水工程出水口蓄水池建设,全乡蓄水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三是全面推进电网改造,用电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新实施一户一表电网改造工程31组655户,使全乡电网改造实现全覆盖。农村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得到解决,用电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四是加强小城镇建设,集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新街心20米街1条68米,12米安臵街1条89.8米;建成有35个停车位的简易停车场1个;规范街道市场秩序画线1225米。弯子寨易地搬迁完成户人,使乡综合贸易街道及居民生活区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建成供销社百货商场1个,安装路灯9盏,新建成乡卫生院新综合大楼1幢661.61平方米,集镇功能逐步完善。四是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全乡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变。以实施重点村、自建村、整县推进项目及整合一事一议项目、危房改造、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卫生改厕等项目资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十一五”期间共实施完成村容村貌整治村116个,其中重点扶持村35个,使全乡完成村容村貌村达124个,占全乡村容村貌整治村63.3%。

五是启动实施长箐中低产田地改造,将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经验。启动实施了长箐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该项目涉及蚌谷和长箐2个村委会熊家梁子、小寨等21个村民小组424户2084人。项目主要围绕水(提水工程、人饮管网)、路(基耕路)、地(土地整理)、村(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党组织建设六位一体开展。其中土地整理5450亩,重点村建设9个。项目预算总投资2300多万元。该项目从今年11月正式施工,到2011年4月建设结束,工程完工后,将积极探索“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将改善当地生存条件,将为全乡在产业发展和基层组强建设等方面提供借鉴经验。

(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群众收入增长提高 一是抓紧烤烟生产不放松。“十一五”期间全乡累计种植烤烟万亩,通过落实科技兴烟措施,建卧式烤房群9群90座,收购烟叶4.28万担,实现烟农收入2137.5万元,完成烤烟税收473.46万元。2010年,尽管遭遇了10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但通过多方努力,全乡仍然完成烤烟种植面积4463亩,全部实 3 行地膜种植,收购烟叶10673.99担,实现烟农收入524.17万元,完成烤烟税收116.1万元。

二是大力发展核桃产业。2008年至2010年,以木者么石谷为核心,以龙潭至程家坡、金竹树至水尾丫口千亩连片区带动,计划完成核桃种植2万亩,使全乡人均核桃种植面积达1亩以上,为群众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生猪生产为主的各项畜牧业发展政策措施,发放信贷资金690万元,扶持养殖重点户1000余户。预计实现肉类总产量12万吨,畜牧业产值1.1亿元。

人均畜牧业收入元。

四是劳务输出效益明显。“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大宣传、加强培训、组织输出等措施正确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的力度,有力推动了“劳务活乡”战略的实施。全乡共输出富余劳动力达10900人次,预计实现劳务收入5773万元。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得到有效改善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统筹发展“科、教、文、卫、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民生得到有效改善。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通过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抓好艾滋病防治宣传培训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儿童初保等工作有序开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并开展人口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宣传工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生育质量明显提高。二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依托新农村建设,积极扩大农村文化阵地。新建文化活动室7间,巩固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队7支140余人,认真组开展织演出活动和电影下乡。并积极开展了建国60周年庆祝和文艺汇演活动。实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310户,安装村村通2064户,广播电视质量不断提高。

三是科技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认真抓好以玉米高产创建样板百千万工程为主的示范样板建设,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烤烟种植全部实行地膜覆盖种植,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培训,落实各种科技推广措施。共完成各类培训580期51000人次。

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大对学校建设的投入,先后新建了龙正小学、大塘子小学、程家坡小学、蚌谷中学实验楼和住宿楼,并积极做好蚌谷小学新建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改善办学和教学条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做好“两基”巩固工作,教师队伍素质逐步提高,努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五是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特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认真做好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及优抚及定期定量补助工作,并对大病人群众实施医疗救助 人,同时认真做好救灾救济粮,临时救助及抗旱救灾关爱资金。积极落实劳动保障政策,落实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2期137人。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9户3.65万元,实施111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居房建设,改造农村危房247户,城乡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逐步缓解。

六是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兑现种粮综合直补和粮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重点公益林补助及能繁母猪补贴。

(四)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和谐蚌谷建设

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安臵帮教、法律援助服务,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全民法律素质不断增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健全完善乡、村、组综治维稳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认真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加大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及时处理来信来访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侦破各种刑事案件立案查处治安案件,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落实邪教防控工作责任制,全面做好建国60周年庆祝和兴街至西洒二级公路建设社会稳定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认真落实优抚安臵政策,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全乡社会稳定工作得到巩固,社会稳定局面得到维护。

二、“十一五”取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基本经验

我乡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必将圆满完成好“十一五”规划目标,取得的基本经验是: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谋发展、思发展、抓发展是确保工作任务完成的保证。

二是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坚持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三是突出“三农”工作地位,加强指导服务,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稳步增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四是重视项目工作,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五是加快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

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资源和区位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十二五”时期要全面缩小这些差距,困难仍然比较大。

二是石漠化程度深,生态环境脆弱,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突出,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在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受灾程度较深,给全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是对外开放程度低,招商引资难度大,工业经济十分薄弱,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四是财源单一,财政收入低,财力薄弱,发展中受资金的困扰较大。

五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难度大,新农村建设在艰难中推进。

六是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

此外,受全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形势的不可控性,也将会给全乡经济带来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

三、“十二五”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和确定的总体思路

(一)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是蚌谷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和国内发展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将使全乡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和地区经济大循环。

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深入推进,进一步改善了蚌谷加快发展的国际环境和次区域环境。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日愈加快,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文山州建设面向珠三角与东盟开放“新高地”战略,县实施石山区综合开发和兴街经济区建设及构建“文船路”、“兴珠”经济带建设,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实施,将为蚌谷发挥后发优势提供难得机遇。

三是国家、省、州、县“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大资金支持投入力度,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将为我乡迎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的良好机遇;

四是乡党委、政府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济建设、发展社会 事业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宝贵经验,培养了一支能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党员干部队伍,再加上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都为蚌谷实现跨越式发展积蓄了巨大能量。

五是已建成投入使用的衡昆高速公路和普者黑机场,即将建成的文山至天保含兴街至西洒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已开工建设的富宁港、云桂铁路文山段以及我乡不断推进的农村公路建设提档升级改造,道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使我乡通江达海接边能力显著提高,能源、通信、水利、城镇等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六是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与时俱进的“西畴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思发展、谋发展和加快发展的劲头与日俱增,为我县追赶全国、全省、全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一)发展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实施“两强一堡”、文山州建设面向泛珠三角与东盟开放“新高地”的战略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乡、科教兴乡、产业富乡、和谐稳乡”四大战略。狠抓长箐、木者、大寨”三个片区建设,推动“新珠路、松大路、大水路”三条经济带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壮大烟、林、畜、劳务四大产业。以夯实基础、扶贫开发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调整产业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力构建生态和谐蚌谷。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至2020年,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经济总量迅速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公共服务得到有效完善,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差距得到缩小,四个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全乡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1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0%左右。

2020年:全乡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不低于10%,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8000元;比2015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

(四)主要任务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奠定生态蚌谷建设基础

(1)道路交通建设。一是抓好蚌谷大吉厂至文山追栗街三级公路的立项审批建设工作;二是争取实施烂桥至八嘎、莲花塘至蚌谷等经济主干线及蚌谷客运站点建设;三是升级改造主要乡村公路以及自然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使乡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95%以上,80%的自然村通水泥路或弹石路,逐步提高公路等级,提高道路运输能力,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到“十二五”期末,建设通畅公路45公里,通达公路7.5公里,乡村公路9.1公里,自建路面硬化177.91公里,建设1000平方米客运站1个,使全乡综合交通网络结构明显改善。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切实加大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力度,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治水改土和退耕还林为中心,实施山、水、林、田、路、电、村综合治理,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实现高产稳产,到2015年累计建成基本农田1.5万亩,在有条件的地区产并配套完善水网、路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维修加固小坝塘3个,维修小水窖3000件,新建小水窖6100件,提水站3座,灌溉沟渠21.2公里,20余个村小组的自来水工程,全面解决2.2万人1.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3)、小城镇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活商,多元投资,全面开发,滚动发展” 的路子,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小城镇建设,进而真正实现“以镇活商、以商带农”,逐步完善城镇功能。“十一五”期间,确保小城镇建设主街道完成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2、突出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和市场化。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培育壮大烤烟、核桃、畜牧和劳务产业。核桃上,依托已建基地,加强抚育和管理,保证种植面积不减少,长势质量不下降。烤烟上,以长箐现代烟草基地为核心,合理布局种植区域,完善烟草配套设施,稳步发展、提高效益,年种植8000亩左右。畜牧上,以现有种草养殖为基础,继续加大规模养殖扶持力度,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劳务上,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切实把富余劳动力转变为劳动力资源优势。“十二五”期间,培训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人次,新增劳务输出1500人,实现外出务工人数3700人。实现劳务经济11100万元,年均增长15%。同时,积极规划种植生态蔬菜、水果、油菜等。充分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优势,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产品产量和效益。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切实加大对龙头加工企业的扶持和引进力度,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3、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扶贫开发的机遇,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72个村容村貌村,55个重点扶持村的建设,使全乡村容村貌整治村达95%以上,农村危房改造3500户,减少贫困人口4000人。

4、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有效改善民生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改善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条件,提高农民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水平。认真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抓好乡镇基层卫生院和经济薄弱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普及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进一步解决群众“就医难、看病贵”问题。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建好农村学校、村医疗卫生室和科技文化活动室、广播室等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电信致富通等农村信息工程,完善群众生产生活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塑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以农村科技文化活动室为平台,以农业科技和法律知识为主题,减少农村文盲人数,以农村适用先进科技和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普及科技文化,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十二五”期间,实施新型农民培训4万人。

5、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全力构建生态和谐蚌谷

实施生态立乡战略,完善覆盖全乡的生态建设体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城乡人居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培育生态文化,以生态农业为突破口,推动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生态和谐蚌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6、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深化各项改革。一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积极完善乡镇机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深化乡财县管和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人口流动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征地补偿机制和安臵办法;巩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推进水利管理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经济服务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三是深化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改革。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城乡人民健康水平;推进文化、科技体制改革,确保人人享有文 化和科技发展成果。进一步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理念,实行全方位、多格局、多形式的对外开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吸引乡外经济实体参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加强对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税收政策的研究,制定全县扩大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指导全县的对外开放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包括增加政府管理行为透明度、提高政府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在内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致力于建设诚信、公正、公开、效能、服务、廉洁的管理服务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惠民生。三是加强项目研究,收集、整理、包装,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介,积极组织招商引资。

7、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西畴精神”,挖掘民间传统优秀文化,广泛调动各族干部群众创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科技、教育、信息等服务,组织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寨、星级家庭、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赋予“西畴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和依法治乡进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权力运行的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积极开展法律咨询和服务,引导政法、法律工作者自觉开展帮助困 难群体法律援助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加大纠风治乱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平安创建成果,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发生,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应急管理体制,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1、建立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领导机制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党委的领导下,加强对规划执行的预测和分析,按照规划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和重点,采取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等措施,严格工作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强综合协调,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得到落实。

2、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保障机制。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州支持,加大投入,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将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筹备、建设、试生产等环节纳入项目实施管理工作责任制,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3、健全实现规划目标的工作机制。我乡“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后,要求各村委会和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组织实施,自觉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体系,总体规划要通过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的实施来体现;要建立完善规划的评估、监督和规划修编机制,《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要实行期中期执行评估,开展中期评估后,认为确需修正的,必须报人大审议批准后方可实施;要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性和协调性,建立和完善《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互动的实施机制,做好专项规划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衔接,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尽最大努力,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4、建立实现规划目标的约束机制。把规划实施作为人大开展法律监督开展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将规划目标任务,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纳入人大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人大对规划的监督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对规划实施的参与和监督工作。

中共乡委员会 乡人民政府 二0一0年十月二十七日

第二篇:“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部署,设立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导未来五年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路径、目标提供思路指南和行动纲领。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定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是1953—1957年的“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称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段是:2011—2015年。

五年规划与每一次的政策调整,不仅关系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关系普通百姓的就业与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的五年规划,既是报效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部分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2008年超过6万亿;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特别是2009年,在外需对经济增长为负贡献的条件下,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8.9%。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到2010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47.5%。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2010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基本持平。2010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6%、22.2%和11.0%,分别比2005年提高4.4、2.3和2.4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明显加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的五年。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十一五”时期,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高速铁路从零开始,目前投入运营里程7055公里,全国铁路日开行动车组1000多列,日发送旅客达到92.5万人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时速350公里、380公里,甚至达到416.6公里,中国高铁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速”。从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到武广高铁、京沪高速……长三角、环渤海、中原城市群等,打破时空限制,凸显“同城效应”。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各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推动了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提前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十一五”时期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2006-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连续四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在主要能源中,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原油产量2.03亿吨,比2005年增长11.9%,年均增长2.3%;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比2005年增长68.2%,年均增长11.0%。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1.7%。2010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2005年增长55.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00万户,比2005年增长1.18倍,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05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四、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保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家电、信息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明显提高。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6-2010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时期的1.6倍。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连续18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对外投资迅速发展。“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增长强劲。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年均减少405万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在“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为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增长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5年底增长2.9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3.2倍。201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05年提高51.2%。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一五”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5亿人。出台了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2311.1万城市居民和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六、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继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之后,从2008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免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这意味着我国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从此,“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由老百姓自编的顺口溜伴随着这项政策,一起被载入共和国发展的史册,成为一座高耸的里程碑。

“十一五”期间,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达26.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7年,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我们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昂首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丰硕。

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文化馆3258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得到空前重视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200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个百分点。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2005年末增长79.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高24.9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十一五”期间,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35.9%,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34.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8.4%,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16.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1%,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12.0%,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1.5%。

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任务。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落后产能约11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约6683万吨,焦炭落后产能约10538万吨,铁合金落后产能约663万吨。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失调,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群众对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意见较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尽管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二部分 “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规划纲要》全文约6万字,共十六篇,分别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城镇化率的规划目标是47%,实际完成47.5%,超出预期。“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城镇化率51.5%、增长4%的目标。这一目标若能完成,中国的城镇人口将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当然意义重大。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相比“十一五”的20%左右,下调了4%。中国对外承诺了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这主要依靠节能来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从指标上看,人口只有4900万的增长空间。应该说,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因在人均收入、医疗、教育等方面差距,全国不同区域的人均预期寿命差别非常大,如上海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82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为了落实中央确定的“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分别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部署了十项重大任务。

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使我国不仅要成为生产大国,还要成为消费大国,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时期将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时期。三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一是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二是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总之,“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还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未来五年,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既会面临困难和挑战,也有许多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把握形势,清醒认识自己,才能抓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第三篇:“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部署,设立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导未来五年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路径、目标提供思路指南和行动纲领。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定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是1953—1957年的“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称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段是:2011—2015年。

五年规划与每一次的政策调整,不仅关系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关系普通百姓的就业与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的五年规划,既是报效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部分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2008年超过6万亿;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特别是2009年,在外需对经济增长为负贡献的条件下,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8.9%。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到2010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47.5%。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3.0%,比2005年下降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基本持平。2010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6%、22.2%和11.0%,分别比2005年提高4.4、2.3和2.4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明显加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的五年。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十一五”时期,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高速铁路从零开始,目前投入运营里程7055公里,全国铁路日开行动车组1000多列,日发送旅客达到92.5万人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时速350公里、380公里,甚至达到416.6公里,中国高铁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速”。从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到武广高铁、京沪高速……长三角、环渤海、中原城市群等,打破时空限制,凸显“同城效应”。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各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推动了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提前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十一五”时期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2006-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连续四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在主要能源中,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原油产量2.03亿吨,比2005年增长11.9%,年均增长2.3%;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比2005年增长68.2%,年均增长11.0%。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1.7%。2010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2005年增长55.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00万户,比2005年增长1.18倍,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05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四、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保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家电、信息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明显提高。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6-2010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时期的1.6倍。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连续18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对外投资迅速发展。“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增长强劲。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年均减少405万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在“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为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增长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5年底增长2.9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3.2倍。201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05年提高51.2%。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一五”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5亿人。出台了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2311.1万城市居民和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六、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继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之后,从2008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免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这意味着我国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从此,“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由老百姓自编的顺口溜伴随着这项政策,一起被载入共和国发展的史册,成为一座高耸的里程碑。

“十一五”期间,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7年,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我们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昂首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丰硕。

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文化馆3258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得到空前重视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200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个百分点。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2005年末增长79.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高24.9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十一五”期间,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35.9%,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34.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8.4%,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16.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1%,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12.0%,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1.5%。

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任务。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落后产能约11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约6683万吨,焦炭落后产能约10538万吨,铁合金落后产能约663万吨。

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失调,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群众对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意见较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尽管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二部分 “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规划纲要》全文约6万字,共十六篇,分别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城镇化率的规划目标是47%,实际完成47.5%,超出预期。“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城镇化率51.5%、增长4%的目标。这一目标若能完成,中国的城镇人口将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当然意义重大。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相比“十一五”的20%左右,下调了4%。中国对外承诺了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这主要依靠节能来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从指标上看,人口只有4900万的增长空间。应该说,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因在人均收入、医疗、教育等方面差距,全国不同区域的人均预期寿命差别非常大,如上海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82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为了落实中央确定的“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分别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部署了十项重大任务。

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使我国不仅要成为生产大国,还要成为消费大国,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时期将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时期。三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一是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二是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总之,“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还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未来五年,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既会面临困难和挑战,也有许多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把握形势,清醒认识自己,才能抓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第四篇:从十一五成就 看十二五规划

从“十一五”成就 看“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三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赣县各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应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认真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立足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敢于并善于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和谐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开创赣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1、全县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大多数指标已达到阶段性要求,有些指标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到2008年止,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2.37亿元,比2005年净增9.57亿元,年均增长13.03%,比规划目标多0.03个百分点,预计2009年完成24.87亿元,可提前一年实现目标(规划目标为23.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59亿元,比2005年增加1.50亿元,年均增长33.63%,比规划目标多18.63个百分点,提前二年实现了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3亿元,年均增长24.69%,比规划目标多4.69个百分点,提前二年完成了任务。

2、优化经济结构取得新突破。着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协调较快增长。“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前三年,实际利用外资11384万美元,年均增长22.33%;实际引进内资8.76亿元;外贸出口三年累计实现出口额13340.90万美元,年均增长30.6%。工业园区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08年止,园区开发面积达到2200亩,入园企业86家;实现税金8876万元,比上年增长41.7%;企业员工1.71万人;工业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10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单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0.9:37.9:31.2调整为2008年的23.4:46.3:30.3,二产比重提升8.4个百分点。

3、“三农”工作有新进展。到2008年止,全县实施新农村建设点549个(其中省扶点110个),占全县村庄总数的63.1%,南塘、沙地基本实现整乡(镇)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建设有新进展,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36万亩(其中大棚蔬菜已达194.7亩),果业开发面积达到5.79万亩。推进了江口、田村、韩坊等3个产业示范乡镇和5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粮食生产稳中有增,总产达到6.45万吨;生猪养殖产业化水平提高,茅山现代牧业、陂头大丰等养猪小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县出栏生猪9.89万头,增长16.5%;蚕桑种植面积达到1.14万亩。积极抓好新经济组织和农民培训。扶持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三年累计硬化通村公路205.6公里。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1元,年均增长14.7%,超出规划目标5.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年均增长2.77%。

4、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三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3亿元。完成了桃江两岸1400多米花岗岩护栏安装工程、桃江北岸人行道及园林景观工程、下圩至南海大桥油路改造,滨江路二中桥至含水桥道路硬化及排污管网建设。四星级宾馆完成主体工程。启动了体育中心、南海农贸市场、污水处理设施和城市供水管网、黄龙大桥等工程建设。大广高速途经全南获得国家批准,2009年11月将正式动工。完成了工业园二区吕屋片和松山片、新城区集贸市场等项目的征地拆迁。城市规划取得较好成果,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纲要已通过专家论证,县城绿地系统及“一江两岸”、金龙大道、南海大道、梅子山公园等城市节点的规划设计基本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加强了城市管理。强化户外广告、临街店面、违法违规建筑的整治;规范了摩托车、公交车营运;进一步落实了“门前六包”等制度,加强城市环卫保洁,开展了景观树移栽;加强城区公共绿地管养,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8.9公顷,创建省级卫生、园林、文明城市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十一五”经济发展预计

从我县“十一五”前三年及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来看,我们分析“十一五”的后期我县经济将呈现总量进一步放大,速度进一步加快,结构继续优化,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投资仍将高位运行,消费将实现较快增长,出口增长速度短时间难于加快的发展态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预测为:预计2010年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0%,达到27.35亿元。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0.0%,达到3.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1%,达到1.6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0%,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0%,达到3140元。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也反映出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给规划实施后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发展的差距未能缩小。横向比较,优势不突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项指标绝对值在全市18个县、市、区中连续三年排位均为倒数后几名,“进位”不明显。

二是经济增长压力较大。从要素看,制约仍然突出。工业用地存量严重不足,乡镇无存量土地;金融支持乏力,金融机构存贷比由2.43:1扩大到3.5:1;企业人才不足,企

业高、中级人才比重不到10%。产业配套能力差,现有产业缺乏完整产业链;物流业规模小、形式单一,企业物流成本较高。从产业发展看,结构不优,三次产业基本呈“三足鼎立”结构态势;工业产品大部分属初级加工产品、贴牌产品和配套产品,竞争力弱;未形成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从投资看,政府主导类项目一枝独秀,社会资本利用严重不足,2008年政府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1%,同期全国为10%;同时大项目少,拉动经济发展的项目少,尤其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偏少,工业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少,税收高的项目少。从经济贡献看,仅靠投资、消费两驾马车拉动,短腿现象明显。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全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工业化水平低,无力反哺农业,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工业企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只有55.8%左右。城镇化水平低,以城带乡能力弱,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农村规划滞后,农村住房很差,土坯房建筑偏多。

四、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研究与对策

2009年、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后半期实施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小县也能干大事、小县也有大作为”的理念,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全南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目标,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活力、魅力、和谐”新全南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调控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

1、转化国家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抓住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若干意见》、中西部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尽快出台《全南县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措施》努力促投资、保增长。着力搞好项目谋划,围绕中央新增投资方向,积极策划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项目。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大广高速的建设。做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项目、森林防火带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努力推动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2、立足产业聚集,培育经济支撑。一是大力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打造工业发展平台。着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矿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电子、线路板、铸造等支柱产业,创办线路板及运动器材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服务体系,增强配套能力,提升产业优势和活力。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和产业基础进行招商。对重大项目、“无中生有”的项目,实行“点对点”特殊政策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高度重视现有企业培育工作,推进技术改造,研究制定扶持发展的实质性政策和措

施,增强后发优势。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蔬菜、果业两大主导产业。着力抓好以金龙、南迳、大吉山为重点的南线,以城厢、龙源坝、陂头为重点的北线万亩蔬菜种植示范带,抓好南迳千亩商品蔬菜基地、城厢蔬菜示范区建设。推进果业开发,重点抓好南迳、陂头两个集中连片开发乡镇。依托农民学校,完善覆盖乡、村、工业园区培训网络,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双百”工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激活三产业持续发展。促进文化娱乐和餐饮住宿业发展,提升服务水平。重点推进希桥宾馆早竣工,抓好解放桥至含水桥文化娱乐一条街建设,加快梅子山公园改造步伐,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天龙山景区旅游开发,尽快启动南迳温泉休闲项目。认真落实促进住房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降低建房、购房成本,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3、推动要素优化,破解发展瓶颈。一是做好物流保障。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建立仓储中心及周转站;通过引进和培育,建立完善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费用。二是做好用地保障。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按照“前期适当集中,后期相应调减”的原则,在近期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试行近两年增加土地利用指标等途径解决工业园区用地问题。三是搭建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市里的更大支持,创造性地落实和使用好上级各类政策性资金。鼓励更多的商业银行在全南设立分支机构。利用现有国有资产提高担保中心担保能力,采取政府担保中心为诚信企业担保等方式,让企业与银行重新建立良性信贷关系,努力帮助企业破除融资瓶颈。四是强化人才建设。积极发挥以职业高中为主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作用,探索校企联合的培训方式,加强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所需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拓展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引进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大力开展人才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进基础功能系统、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全力抓好特色产业培育,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五、“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十二五”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我县“十二五”规划,谋划“十二五”时期全县各个领域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作出的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活力、魅力、和谐”新全南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制工作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发展的影响,准确把握县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着重解决关系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县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具体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思路要有前瞻性。要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要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目前县发改委已将有关研究课题下发县直有关部门,关键是要抓好督促检查。

2、规划要有可操作性。编制总体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明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编制专项规划要根据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十二五”总体规划架构要求,组织编制重点产业、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编制区域规划应进一步完善工业走廊建设区、生态县发展规划。编制乡(镇)级规划要强化空间布局和约束功能,突出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等重点内容,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3、编制要有民主性和科学性。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加强规划评估论证工作,除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20080910010315英语国旅2班

王佳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转龙镇2006年——2011年工作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4、进一步挖掘蚕桑文化。完善蚕桑文化陈列室,组建蚕桑民俗文化表演队1个,力争举办“转龙镇第一届桑椹采摘节”。

下载乡“十一五”发展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工作调研报告3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十一五”发展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工作调研报告3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霍林河街道“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资、加快开发改造辖......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赵湾水库管理局“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赵湾水库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

    西林子乡“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定稿]

    西林子乡2007-2011年工作总结及 “十二五”工作计划 西林子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各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跨越晋位这一主题,以......

    信息化工作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信 息 化 发 展 规 划 一、“十一五”公司信息化发展回顾 1、发展历程 公司在“十一五”期间,从2007年成立信息化技术小组到2008年成立公司信息部,后经历公司机构改革归并质量......

    我省十一五发展成就回顾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情况

    今天下午,山东省“两会”召开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黄三角建设办公室......

    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开远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情况总结 和“十二五”规划设想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档案业务主管部......

    人口计生十一五成就及十二五规划建议

    ~~~~~~~~~~~~~~~~~~~~~谢谢使用~~~~~~~~~~~~~~~~ 玄武区“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主要成就和经验以及“十二五”规划重点与建议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