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林子乡“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定稿]
西林子乡2007-2011年工作总结及
“十二五”工作计划
西林子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各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跨越晋位这一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乡干部群众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拼搏,开拓进取,呈现了政治安定团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2007年-2011年作总结
五年间,预计全乡生产总值增长230%;农业生产总值增长20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8%。五年来,我乡先后赢得了“全市平安乡镇”、“市级五个好先进乡镇”、“市级文明乡镇”、“全市助残先进单位”、“全县安全信访稳定先进乡镇”、“全县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全县纪检信访先进集体”等一系列可喜荣誉。
(一)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狠抓农村经济工作
——农业生产稳步提升。五年来,全乡耕地面积由8.5万亩增加到15.2万亩。截至“十一五”末,粮食总产量实现3600万吨,同比增长5%;农业总收入实现4900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纯收入5711元,同比增长16%。一是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其中水稻由“十一五”期间的9千亩,增加到目前的2.2万亩,玉米由“十一五”期间的3.2万亩,增加到目前的7.4万亩。二是协调各类银行发放支农贷款达1.1亿元,保证了全乡农业生产需求。三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
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资金2920万元。四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提高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比重,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占全乡耕地总数的70%。五是认真抓好土地集约工作。全乡土地流转面积达4万亩,转移农村劳动力400余人。六是完善疫情防控网络,畜牧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乡存栏生猪2100头、黄牛590头、黑蜂2200群、狐貉500只、野猪300头、鹿160只。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以西林子、三人班粮食烘干厂为重点,引进了西川河村水稻加工、付佳庄和华塑特色养殖基地、三人班综合楼等项目。全乡新增“五小”企业10家,目前有8家“五小”企业已建完,2家正在筹建中。五年来,共完成招商引资2600万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08%。
(二)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美好西林子
——综治维稳工作亮点纷呈。进一步完善矛盾化解机制,重点排查各种不稳定因素。五年来,共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等各类矛盾128起,结案128起,结案率100%。“五五”普法工作成绩显著,全乡无特大刑事案件发生。兰桥村被国家司法部、民政部授予“民主法制示范村”荣誉称号。切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我乡被市委授予“平安乡镇”荣誉称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我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民主法制等各项社会事业竞相发展。在西林子学校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校园警务室,设臵校园巡查员,保证了学校的安全。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行计生政策,累计发放独生子
女奖励资金3.37万元。切实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目前全乡已核实低保户213户,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02人,发放救济款70余万元,危房改造资金18万元。率先在全县成立公共服务中心,并代表县委、县政府接受省民政厅的检查,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加大新农合工作力度,农村参保人员达到4126人,参保率达到98%。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以兰桥村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先后完成北山村省级示范村、西林子和三人班中心村部分设施建设。五年来,我乡完成绿化造林2397亩,植树28万株。已改造泥草房398栋,改水5个村,全乡自来水入户率85%,有线电视入户率98%,电话入户率87%。兰桥村被县政府推荐为省级“生态示范村”。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筑牢执政基础
——农村党建载体不断完善。五年来先后在村干部和党员中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五做五争”活动,实施远程教育、“三培养” “双学双比” “农村党员双富工程”等载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9年以来,将创先争优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精心组织活动开展,先后把金延华等16名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孙立江等43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李树春等7名村干部培养成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在创先争优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干部培训率100%,农村党员培训面达到90%。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部分村屯组建了秧歌队、篮球队,农闲时开展娱乐活动和比赛,有4个村农村书屋达到标准化建设,积书10余万册。目前,我乡被评为市
级文明单位,有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标兵1个、县级文明村标兵1个、县级文明村2个。
——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一是以优化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结构为重点,切实加强党支部建设。加大村支部书记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能力,及时按党支部目标考核责任制对党支部班子成员进行考核,增强班子成员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发展好党员,培养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五年来,共发展农民党员27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人。乡党委扩大后备干部选拔范围,并完善后备干部学习培训、结对帮扶等制度,适当给村级后备干部压担子,分配一定工作任务,加快村级后备干部的成长。三是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服务机制,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目前全乡共有64名无职党员义务担当政策法规宣传岗,民情民意传递岗、党务监督岗、科学技术推广岗、扶贫帮困助残岗等16种岗位。为群众代理事项425件次,服务群众1068人次。
——党内关怀制进一步完善。一是继续开展好对农村贫困党员“三帮三扶”活动。每年乡政府都采取以个人申请、党支部上报、党委调查、核实,来确定出每名贫困党员,乡村两级干部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脱贫计划,寻找致富项目,协调解决资金等事项,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五年来,全乡已有15名贫困党员摆脱贫困。二是进一步做好特困党员和老党员的关爱活动,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农村福利中给予特困党员、老党员优先考虑。三是落实好村干部待遇的各项工作,保证村干部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建立村干部养老与医疗保险制度,切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
回顾“十一五”的工作,作为经济欠发达乡镇,我们克服了人才短缺、投资不足等多方面的困难,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稳定的良好局面。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挑战依然存在。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社会事业发展基础差,投入乏力;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现实难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都将以对事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乡党委、政府工作总结
(一)切实抓好组织建设工作
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执行党委议事规则等党内制度。抓好党员队伍管理,严格程序,切实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今年我乡发展了4名积极分子,做好对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认真做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按省、市及县组织部的要求,利用远程教育“素质提升”活动,组织了5次农民视频学习和1次县委书记进站点讲党课活动,先后培训农民900余人次;加强全乡机关党员干部和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今年4月,召开了西林子乡党员培训会,并举办了西林子党员培训班,开班3期,共培训了全乡党员近200人次。
(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为进一步扩大创先争优活动成果,乡党委严格按照县委组织部的要求,认真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和星级党员评定工作。经过评议有32
名党员被评为优秀党员,全乡党员合格率99%以上;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党支部中深入开展了“十星级党员”争创评选活动。经过严格评选,共评选出十星党员68人,九星级有130人,八星级有34人,七星级党员有15人。全乡191名农村党员中,被评定十星级的党员有59名,占党员总数的30.9%;56名机关、企事业党员,被评定为十星级党员 9人,占党员总数的16%。
(三)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
为庆祝建党90周年,我乡先后开展了“党员学习周”、党员奉献日、座谈会等活动。统一组织党员开展党章、党史以及党务工作基础知识学习活动,帮助清理村内的卫生死角3处,清理街道、绿化带内的污染物12处,清运垃圾 10 车,清扫街道1000米。在7月1日邀请乡、村老党员、老干部参加,畅谈党的光辉历史,重温入党誓词,缅怀党的丰功伟绩,结合本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纳言献策,为建设生态、平安和谐西林子贡献智慧。
(四)做好党委及村“两委”换届工作
在今年的换届工作中,乡党委严肃换届纪律,严格换届程序,顺利完成了乡村的换届工作。第十六届党委班子8人,35岁以下的有5人,平均年龄33.9岁;其中女性3名;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是西林子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党委班子。村“两委”换届后,全乡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为41.9岁,比上届班子下降了0.7岁,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的有8人,45岁以下的有6人。村委会主任的平均年龄为40岁,较上届班子下降了6.2岁,其中新当选的4名村委会主任年龄均在40
岁以下,通过换届产生了一批年轻、思想素质高、有干劲、团结务实的乡村级两级领导班子。
(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抓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今年7月,召开了严肃换届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9月召开了主题为“坚持以人为执政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民主生活会。利用民主生活会和个别谈心等形式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工作,切实筑牢干部反腐倡廉思想防线。
(六)调整结构,加大农业农村工作力度
我乡现有耕地面积16.1万亩,其中水稻2.2万亩、玉米7.4万亩、大豆5.7万亩、冬小麦0.02万亩。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资金共计616万元,帮助农民向西林子信用社和县农业银行贷款5600万元,解决了农民春耕所需资金问题。全年完成土地流转4万亩,参加土地阳光保险2万亩,完成保额6万元,新建水稻育秧大棚100栋,完成低产田改造4500亩。新增“五小”企业10家,目前已有“8家”五小企业建设完工,剩余2家正在筹建中。申报成立2个大型农机合作社(兰桥村大型农机合作社、川河村大型农机合作社),申请报告已呈报到县政府。计划转移劳动力300人,借助县就业局就业平台和自主择业方式,已成功转移富余劳动力230人。帮助农民解决在秋收、秋整地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完成秋收8万亩,完成秋整地3万亩。目前秋整地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力争做到秋收与整地两不误,为明年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七)巩固成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继续巩固兰桥村、北山村新农村建设成果,设立专人负责街道、文化广场卫生和公共环境。积极与省政府参事室等帮建单位联系,进一步加大西林子村中心村建设力度。完成主街3000延长米彩钢栅栏安装工程,完成西林子村300平米文化综合服务楼主体工程建设,并投资40万元对西林子村1600平方米休闲文化广场进行了硬化、亮化和美化。争取政策性资金10万元,用于完善文化广场内的健身器材、篮球场等设施建设。投资30万元,完成三人班村1000延长米的彩钢栅栏和22盏路灯安装工程。完成三人班村主街两侧石砌边沟2000延长米。进一步加快西林子村、靠山村泥草房改造进程,已完成泥草房改造58栋,其中拆除14栋,新建13栋,穿衣戴帽31栋。在县老促会的大力帮扶下,为小南河村争取到农田路改造项目资金50万元,改造农田路6公里。完成沙河子村饮水井一眼,解决了该村农民长年以来的吃水问题。
(八)发掘资源,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乡政府分别与崔维堂等4位内外地客商签定投资项目书,招商引资1850万元。分别是由江苏赣县开发商崔维堂在三人班村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庆丰综合开发楼项目。由哈尔滨兴普饲料有限公司经理何永海在西林子村投资400万元新建粮食清选储运场1处。由饶河县农委与西林子乡永泉水稻合作社共同投资200万元在靠山村新建智能化水稻育秧基地1处。基地建成后,年可为稻农催芽水稻60吨,80栋育秧大棚可为农户提供5000亩优质水稻秧苗。由
宾县大气公司经理王喜成在三人班村投资250万元新建烘干厂1个。烘干场建成后,可年清选烘干大豆玉米1.2万吨,可为三人班村及周边近5个村屯解决粮食杂质多、水分大、卖粮难等问题。
(九)督促落实,抓好安全生产及信访维稳工作
在乡直各单位及各村成立了安全生产防火领导小组,在学校、砖厂等人群聚集单位进行大力宣传,增加防火及安全意识,建立了一支有20人,5台灭火机的快速扑火队。定期对采石场、砖厂、学校等部门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各项防火、安全生产方案、预案、组织制度健全,全年无重大火灾和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确保了全乡人民安居乐业。认真执行信访接待制度,对重大疑难问题,实行主要领导亲自包案,全年接待信访案件和各类纠纷34余起,结案率99%。在县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为全乡44人办理了大病救助,发放大病救助资金17万元,发放临时救济款16万元,发放危房改造款4万元,解决了贫困户的病、贫、危等大问题。
(十)以人为本,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全乡教育教学水平有明显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中小学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毕业升学率逐年提升。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实现了“三无”的工作目标,全乡计划生育率达98%、出生率10.9‰、死亡率4.3‰,优生优育率达100%,发放独生子女费38600元。医疗工作有了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参合率达到95%。组织相关单位义务为已婚妇女、优抚对象及五保老人身体检查2次,免费发放药品 1万余元。
(十一)综合治理,搞好环境卫生工作
全乡植树9万株,护村林、绿化面积达200亩,种植鲜花2000平方米。西林子村主街绿化栽种树木400棵,兰桥村、北山村美化、绿化任务已基本完成。认真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县工作,严格按照县创卫实施方案,责任层层落实,加强各村环境整治力度,组织环境整治会战2次,全乡共清理路边沟6500延长米,清理垃圾500吨。
三、2012年主要工作思路和部署
(一)农业生产工作
1、完成计划耕种面积16.1万亩,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计划种植玉米7.2万亩,大豆5.5万亩,经济作物0.8万亩,水稻2.6万亩。
2、完成兰桥村打机电井10眼,实施旱改水4000亩。
3、建成靠山村水稻育秧大棚80栋,集中统一育苗,统一品种,建设靠山水稻示范园区。
4、建设兰桥村农田桥涵一座。
5、完成西川河涝区治理工程,积极协调老促会,争取完成小安河段三座桥涵架设和农田路改造20公里。
6、完成北山村农田路改造3公里。
(二)城镇化建设工作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建设规划。以西林子村为重点,做好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编制“三供两治”规划,不断增强中心村的城镇化功能,为撤并村屯到中心村打好基础。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
1、完成小南河村内道路硬化5.5公里、柳兰村内道路硬化7公里。
2、积极向省市县争取项目资金,协调省参事室争取西林子村村内10公里白色路面项目。
(四)安全信访稳定工作
以各企事业单位的防火安全工作为重点,全面做好村屯防火安全工作,配合好林业部门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不定期对乡内企事业、工厂等安全重点单位进行检查,防止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进一步落实信访责任制,提升乡综治维稳中心工作效率,积极协调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
(五)招商引资工作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和项目。在巩固原有招商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调研,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制定以粮食精深加工为主的经济园区建设规划。
(六)社会各项事业工作
继续加大控辍和计划生育力度,中小学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8%以上。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查和漏补工作,使参合率达到97%以上。
四、“十二五”期间基本思路和工作措施
未来的五年,是我乡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五年。我乡“十二五”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结合省
委书记吉炳轩提出的“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化”的指示精神,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跨越晋位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努力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新西林子。全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农业总收入年均增长9%。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种植业上调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十二五”期间力争全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农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9%。种植结构要向绿色、专用、高效品种上调整,2015年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经济,实现优势产业集约规模经营,兰桥村、靠山村、西林子村水稻生产力争实现统一品种、统一种植。以玉林经贸有限公司为重点,扶持、培育、壮大其品牌、信誉、技术能力、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成为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全乡农村经济的发展。
2、科技养殖上台阶。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鼓励发展规模化养殖,不断优化畜牧业的发展结构和布局,增加畜禽总量,拓宽畜牧业发展领域。以兰桥村生猪、付佳庄特色养殖、小南河东北黑蜂和黄牛养殖为重点,畜牧结构向特种、良种、规模养殖上调整。加大重大动物疫防控工作,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政策机遇,以更新和改造田间配套工程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到2015年完成小南河、西川河等小河流域治理。加快兰桥村、靠山村低产田改造步伐,建立靠山水田示范区,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项目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全面开展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民生活
“十二五”期间,我乡将抢抓全县城镇化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紧紧抓住国家项目投入资金,围绕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按照“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乡镇集中、农村住房建设向中心村集中”的总体思路,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和项目。2012年完成500平方米的乡卫生院建设。加强乡村综合文化站和健身场建设,到2015年为每个村建设一个标准篮球场。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和谐西林子建设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100%。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重点开展以塑造农村新风尚、展现农村新面貌、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三
新”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改善民生、保持稳定。进一步推进社会救济、救灾和保险等社会救助事业全面发展,不断加大对特殊、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扩大低收入家庭的低保覆盖面。加大生产和消防安全投入,杜绝和遏制各类重特大安全生产、火灾事故的发生。加强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老人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妇女儿童老龄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开展创建“平安西林子”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转龙镇2006年——2011年工作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4、进一步挖掘蚕桑文化。完善蚕桑文化陈列室,组建蚕桑民俗文化表演队1个,力争举办“转龙镇第一届桑椹采摘节”。
第三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霍林河街道“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资、加快开发改造辖区平户区、开发建设商贸区(商贸街)为重点,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为着力点,立足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倾力筑牢经济基础、拓展社区服务、树立优良作风、建设崭新霍林。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社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目标,以创建、巩固和提高文明社区“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抓手,坚持依法治街和产业兴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工作,努力把霍林河街道建设成为经济文化繁荣,道德风范高尚,服务设施齐全,市容环境整洁,生态环境优良,社区秩序良好,社会保障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街道社区。
2、街道经济发展目标
保持街道经济持续、快速、良性发展。进一步加大发展经济工作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科技人才的引进等多种途径,形成街道新的企业经营规模和特色,建立以税收为基础的财力支持体系,形成管理、服务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强力推进财政税收工作。要进一步发展辖区经济,为倾力为工商服务业发展服务,扶持壮大辖区经济实体,为生产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挖掘税源潜力,在管好征足营业税等固定税源的同时,在房产税、盲点税源、难点税源征管上下功夫,通过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税源,在2010年街道税收指标任务的基础上,以后每年递增20%,力争到2015年实现财政自给。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每年实现招商引资金额1亿元以上。要针对辖区特点和地域区位,确定“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五大方向,即结合通辽城区东出口物流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发挥国道303线的交通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业。要结合毗邻红星高效设施农业区的环境优势,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保鲜、速冻和配送项目。积极盘活辖区闲置资产,积极引进宾馆、餐饮、超市、商场等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结合东临科尔沁区工业园区东区的有利位置,积极引进为园区企业配套的项目。以利丰汽贸园、科尔沁现代医药物流园为依托,积极引进汽车零配件、维修、美容项目。要通过主动服务、协办手续、帮助规划以及做好拆迁工作,推动老城区改造的步伐,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树立“全区一盘棋”的大招商理念,引进有利于整个地区发展的工业项目。
3、社会管理发展目标
2011年,我们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1)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2011年,完成3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分别达300平方米以上。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改善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环境,每年列资用于增设办公及活动设施,到2015年,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均提高到400平方米以上。
(2)社区服务网络化。“十二五”期间,精心构筑适应市民生活多样化需求的“大服务”框架,使社区服务融“福利性、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性、互助性”于一体。以街道社区十大服务中心为载体,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通过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全覆盖的服务态势,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中介服务、医疗保健、市场就业等服务项目,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不断健全社区书报亭、牛奶亭等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引进社会资源,建立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新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把对居民区的服务拓展延伸对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全方位服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推动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努力构筑覆盖社区的社会大保障体系。扩大和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管理职能,落实街道“帮困基金”和“双拥基金”,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完善社区就业市场机制和失业保障机制,拓展社区中介服务,办好社区劳务市场,组织设计“4050”项目,开发公益性劳动岗位,发展非正规组织,加强技能培训。重视做好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的服务。要巩固和完善对特困对象的“结对帮困”,扩大重点优抚对象的结对包户,新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5个。特别是针对社区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实际,探索成立街道敬老院、家庭敬老室、老年护理中心和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就医、生活自助和护理提供方便,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社区环境整洁化。积极探索建管分离,建养分离的新体制,坚持联合执法,综合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效率。今后五年,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每年创建一个高品位的卫生小区,继续抓好居民住宅公用部位的整理,公用部位整
治率达97%以上。小区内无乱招贴,无自行车乱停放,无新违章搭建,无卫生死角。以绿化建设为重点,推动社区环境建设。按照“小、高、巧、透”的绿化建设方针,创建环保绿色小区,重视现有公共绿地和绿化景观区域的养护和管理,全面提升社区大环境品质。辖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硬化率达100%。加强协调,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规范高效、“网格化”管理的综合执法体制。以动态管理为抓手,强化巡查和执法,切实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提高执法的社会效果。同时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4)社区治安保障化。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基础创安,加强对社区公共场所的控制和管理,构筑严密的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创造居民满意的社区治安环境,实现“两个降低”。“十二五”期间,在2010年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预警机制、调处机制、应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安全小区和安全社区覆盖率都达100%。整合社会调解机构的资源,建立民间调解社团和社会矛盾民间纠纷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大调解格局。使民间纠纷受理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进一步加强小区保安队伍建设,形成小区保安队保点、保面、警署网格化管理和群防群治的三级综治防范网络。加强社区综治志愿者队伍建设,2011年,建立2个街道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居委服务站,实施对地区两劳解释人员,吸毒人员,违反犯罪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结对、帮教,提高就业能力,使社区违法犯罪青少年帮教率达100%,刑释解教人员重犯率控制在5%以下。
(5)文化建设系列化。以霍林河大街、福利路两线塑造城区文明形象;以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组、文明家庭作为“四点”创建链。评选表彰社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十佳先进”
和“十佳特色楼组”,推选先进,培育特色,提高创建成果。继续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规范良好行为,提高市民素质。以社区学校为载体,加强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繁荣社区文化。继续办好社区学校,努力在拓展领域、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实施,人文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势,把社区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集思想性、针对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拓展群众文化团队、策划和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居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社区文化氛围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力争通过五年时间,让90%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85%的楼组达到文明楼组标准,60%—70%的家庭达到五好文明家庭。
(6)社区党建规范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清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空白点”。适应社区发展新情况,建立动态性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全面加强社区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充实、加强居民区党支部的力量,进一步做好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的工作。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党建资源,发挥“党建共建”优势。充分发挥区机关与居民区党支部“结对共建”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不断丰富社区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针对“两新”组织特点和持续增多的趋势,积极改进党的组织设置,功能地位,管理体制,活动方式,努力扩大覆盖面,通过“党员服务点”、“党员联络
站”、“党员之家”等组织形式开展活动,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在做好为统战对象服务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共同作好党的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党工委中心组、机关干部、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通过举办专题讨论会,报告会等形式,发挥社区学校等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把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街道党工委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上来。
2、加快社区信息化工作。建立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网络,不断完善霍林河街道电子办公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上便民服务平台的作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以逐步达到机关无纸化办公,推动办公自动化。
3、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管理,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
4、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引进优秀人才,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制,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为年轻干部提供轮岗,选派和参加基层实践,进行跟踪培养。力争在5年内选拔3—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科级干部。
5、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切实加大街道办事处作为区委、政府派出机关履行管理职能的力度,加大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能,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机关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实施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树立“务实、高效、廉洁、规范”的工作形象。
霍林河街道办事处
第四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三)治污项目循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2690.41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由于我县是非贫非富县,财政较为困难,垃圾及污水处理费用财政难以承担。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施、投入使用后良性运行、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186号)文件精神,于12月29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对垃圾、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举行听证会,2010年3月11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19号)、《关于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20号)批复文件,同意我县征收县城垃圾及污水处理费。
(四)廉租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和我县廉租住房指标19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1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48万元。我县分七个点进行廉租房建设,其中:县城响水路一期3000平方米,现已竣;县城响水路二期5000平方米,县城苏家大营(与交运集团政企合建)1000平方米,县城凤岗盐矿5600平方米,凤山乡中小学平方米,永平镇二中1800平方米,正兴镇卫生院600平方米,整个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83%,计划2010年4月前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我县所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规模进行建设。县上制定出台了《××傣族彝族自治县城镇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傣族彝族自治县廉租住房分配和管理实施方案》。
(五)城市管理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190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
(四)规划重要指标
1、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10年—2015年; 2、2010年,××县城人口达6.0万人;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10万人。3、201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8.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到202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形成多渠道的市政建设筹资和投资体系,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的完成项目可研初设,争取列为国家和省地项目,取得上级资金补助。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县内外各企业、单位、个人投资。合理使用贷款投资市政建设。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赵湾水库管理局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赵湾水库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强力推进,以除险加固工程为重点,抓好工程管理,确保安全度汛,积极发展县城供水和服务工业园区建设,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十一五”重点工作回顾
(一)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局抢抓国家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的建设机遇,以“为水库谋发展,为镇平保平安,为财政拓财源”为目标,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配套资金,长江水利委员会(长建〔2004〕77号文)批复赵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5938万元,工期计划24个月。工程于2005年10月开工,相继建成拦水主坝工程、溢洪道加固工程、输水洞加固工程、机电及金属结构更新、水库安全监测设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完善工程管理设施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84万元。工程竣工后,由水利厅组织专家15人成立验收委员
会,在镇平召开赵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作会议,对4个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估,验收委员会一致通过竣工验收。
(二)取得的成绩
1、除险加固工程顺利竣工,抗旱防汛能力大幅增强。除险加固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消除了水库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汛期抗击洪水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了水库的蓄水保水水平,真正起到了汛期保平安,无雨抗大旱的作用。特别是今年汛期时,面对多年不遇的特大汛情,水库先后六次开闸,累计泄洪1亿立方米,确保了大堤无恙,保障了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完善机制,水源地保护及城区供水水平显著提升。作为县城供水的水源地,本着为全县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把保障供水安全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一是依法取缔网箱养鱼。二是坚决杜绝化肥养鱼。三是依法取缔库区内的采砂船。四是维护供水工程,加强渠道管理。增加渠道专管员,聘用渠道群管员,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有效确保了供水安全。
根据工业园区发展的需要,2009年投入200多万元对玉神路、鸿安路、豫龙路三条路段的5600米供水管网进行完善建设,保证了入园企业的供水需求。同时,为了缓解工业园区周边村庄征地后的矛盾,及时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又投资30万元使500多户居民用上自来水。积极支持企业发
展,为航天水泥厂、普康药厂等重点企业提供用水约600万立方米,不但为园区建设做出了贡献,也成为我局发展水利经济的新亮点。
3、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圆满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水库管理局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可谓万众瞩目。管理局以上级领导机关相关文件要求为指南,吃透精神,“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执行,坚决不搞特事特办。不论是笔试、面试还是综合测评,始终坚持公开透明,顶着压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由于过程公平公正,思想工作扎实有效,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得以圆满完成。
(三)存在的不足
回顾“十一五”工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干部队伍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部分同志大局观念不强,学习劲头不足,服务意识不浓。二是工程管理虽然成效显著,但凭借个人经验的成分较大,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研讨性文章基本没有。三是项目争取工作上层热下边冷,在同志们中间还没有形成共识,部分同志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没有形成人人为项目出注意、想办法的良好氛围。四是我们现有的资源优势发掘的还不够,有
待进一步开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推动我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11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目标,以水库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工程管理和县域供水工作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水库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项目
1、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地项目
(三)保障措施
1、在创新机制上突出“实”。在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中,继续推行领导问责制、承包责任制、市场运作制、全程监管制、考核评比制、长效管护制“六大机制”,坚持建管齐抓,切实保证重点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同时,积极开展优质、便捷、周到服务,为施工单位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从而保证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是项目推进上突出“快”。对各项工程项目建设做到明确责任目标,明确完成时限,采取倒排工时、卡死工期的办法,实行挂图作业,铆劲实干,轮班作业,满负荷施工,严
格按进度要求施工。同时,实行工程进度日汇总、日调度制度,确保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
3、在建设标准上突出“高”。严格按照各个重点项目建设设计标准施工,要做到突出“三精”,即精心、精细、精品,实现“三化”,即标准化、工艺化、规范化,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
4、在监督管理上突出“严”。建立健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机构,明确指挥部、督导小组、监理人员职责,层层签定责任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人,责任明确到岗。对所有参加工程监管人员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责任目标考核,确保职责履行到位。
(四)2011年重点工作
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灌区配套工程
2、抗旱防汛
3、水源地保护
4、城区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