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办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5 16:0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能源办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能源办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能源办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XX县农村能源建设“十二五”工作要点

及2011年工作计划

近年来,XX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得益于政策和资金的有机结合,在中央、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健康、高速、正常发展。为推动我县农村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四川省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县实际,特将XX县农村能源建设“十二五”工作要点及2011年工作计划拟定如下:

一、“十二五”工作要点

通过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在全县范围内适宜建池农户基本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农村省柴节煤炉灶基本实现升级换代,秸秆能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能源(沼气)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到2015年,全县农村能源基本实现用能清洁化、高效化、便捷化,建成省级“农村能源示范县”和国家级“绿色能源县”。

1.农村户用沼气基本普及。新增沼气用户5000户,维修改造11000户。到2015年,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总规模达到39763户,占适宜农户的98%,全面普及农村户用沼气。

2.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基本完成。对全县28000户低效炉灶实施升级换代,省柴节煤能力全面提高。

3.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沼气净化处理。在1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乡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带动农民新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

4.秸秆能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在5个村开展秸秆固化成型和高效低排生物质炉试点示范。

5.农村能源(沼气)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新建县级

农村能源(沼气)服务站1个、农村能源(沼气)服务站点10个。到2015年,全县县、乡、村三级农村能源(沼气)服务站点达到88个,全部覆盖全省农村能源(沼气)用户。

6、太阳能利用: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9350户,折1402

5平方米。

二、2011年工作计划

1、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500户,维修改造2100户。总

投资69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43万元,农户自筹150万元。新建户用沼气池按每户总投资3500元测算,其中:中央投资2500元,地方财政及农民自筹投资1000元;维修改造户按每户总投资800元测算,全部中央投资。

2、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4000户,总投资400万元。

其中:中央投资240万元,农户自筹160万元。按每户投资1000元测算,其中:中央投资600元,农户自筹投资400元。

3、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3处,总投资24万

元,全部由中央投资,按每处工程投资8万元测算。

4、建设秸秆加工成型点1处,配套高效低排生物质炉

400台,总投资5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0万元,地方配套12万元。按每处投资52万元测算,其中:中央投40万元,地方配套12万元。

5、新建县级沼气服务站1个,总投资80万元。其中:

中央投资40万元,地方配套40万元。新建村级沼气服务站10个,总投资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5万元,地方配套15万元,按每个网点投资6万元测算,其中:中央投资4.5万元,地方投资1.5万元。

6、太阳能利用: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200户,折3300

平方米,总投资330万元,全部由农户自筹。

2011年农村能源建设共需筹措建设资金:1639万元。

其中:争取中央投资932万元;市、县两级财政配套67万元;农户自筹640万元。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建设任务。一是,以新农村建

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切入点,有序推进了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二是及时召开了2011年农村能源工作会议,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拟定了方案,并层层签订订责任书,使项目建设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加强领导,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经常深入基层,加强督促指导,定期研究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乡镇之间加强了沟通,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促进了项目进程。

2、注重舆论宣传,推动项目建设。为了进一步激发项

目村群众建池的积极性,确保任务实施,我们把强化沼气宣传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始终。一是积极下乡广泛宣传发展农村沼气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农户积极开展农村沼气;二是深入各项目村广泛发动群众,落实建池任务。组织群众召开沼气建设动员会,让群众全面了解沼气建设的好处,逐户做好群众动员工作,充分调动群众建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2011年农村能源工作的开展。

3、严格建设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严格按照“一池三改”标准建设,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做到科学规划、布点合理。沼气池建设由获得沼气生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员进行施工;沼气池建设配备的灶具、管道等关键设备严格按省能源办统一招投标采购,确保了工程

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并有序推进项目进程。

4、加大农户安全培训,确保安全运行。为确保沼气安

全运行,切实加强了对建池农户的沼气使用技术的培训。按照“简便实用、优质高效”的原则,围绕沼气建设、维护、管理以及综合利用,采取技术员边建边培训、张贴沼气安全使用须知等方式,提升了农民管理使用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确保沼气池安全运行,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5、突出重点,确保效益发挥。为切实发挥畜禽规模养

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示范作用,我办将项目建设选择在养殖规模较大、面源污染大的地方,使项目建成后能百姓切实感受到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的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中的作用,将示范项目的示范性得到充分凸现,发挥了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的重要作用。

6、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检查监督。切实完善了项目管

理制度,坚持项目建设法人责任制,从项目申报、物资采购、现场施工、技术培训、资金管理、安全维护、检查验收到后续服务,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加强检查监督和评估验收,经常性深入村社农户,按照项目计划、建设标准、技术规范、施工合同等规定和要求,调查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强化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专项审计,确保补助资金足额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7、严抓沼气网点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对在建的乡村

沼气服务网点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实行“三分建、七分管”,明示各项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维修配件的成本等,着力做好沼气池的日常检修、维护工作,保障沼气池的安全正常运行。同时,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服务体制与机制,逐步提升服务水平。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农村能源工作要点计划

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市能源办。

送:县属相关部门。

XX县农村能源办公室2010年11月24日

(共印10份)

第二篇:卫生厅应急办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谋划

“十一五”以来,在厅党组直接指导下,厅应急办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认真落实“十一五”工作规划,坚持依法、科学、规范、高效原则,一手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有效处理,一手抓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应急工作整体推进,应急能力全面提升,为保障全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一五”卫生应急工作成效显著

(一)依法科学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依法科学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截止9月30日,“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处理各类卫生应急事件647起,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60起,未达分级事件387起,发病人数26554人,死亡126人。一是有效处理人禽流感疫情。分别处理2006年黄山休宁县、阜阳颖上县、安庆枞阳县、黄山屯溪区、2007年蚌埠市共5起人禽流感疫情,特别是颖上人禽流感危重病例在我国首次成功救治,为新发传染病救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及时处理广德不明原因发热聚集性疫情。2006年11月,广德县报告发生一起不明原因发热聚集性疫情,首例病人死亡,另9例病人均与首例病人有密切接触史,该疫情病因不明、传播途径不明,且出现了人传人的迹象。经积极防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查明了病因,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经国家、省疾控中心和美国疾控中心专家帮助 1

复核,确认该起疫情为人感染嗜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这是首次在我国发现的嗜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人感染疫情,为我国新发传染病防控填补了一项空白。三是战胜了阜阳手足口病。启动二级响应,省长任指挥长,2008年3月,我省阜阳、毫州等市突发手足口病疫情,省卫生厅迅速向疫情较重,技术力量薄弱的阜阳、亳州等市派驻工作组、公共卫生专家和医疗队323人次,支援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卫生部先后从国家和15个省市派遣国家专家和医疗队59批266人次,支援我省重点地区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全省共设立115所手足口病定点收治医院,累计收治手足口病病例24257例,治愈病人24231例。四是迎战甲型H1N1流感疫情。2009年4月底,甲型H1N1流感作为新发传染病在北美首先发生,迅速制定了《安徽省防控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针对不同流行阶段特点,及时部署预防控制措施,全省共报告3512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治愈出院3499例,救治重症病例144例,死亡13例;迅速处理监狱、学校、社区等聚集性疫情66起,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接种甲流疫苗。五是高效处理霍乱疫情。今年8月以来,我省亳州市蒙城县,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淮上区,淮南田家庵区,合肥市肥东县,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埇桥区、萧县,滁州市凤阳县、明光市,安庆市大观区8个市的12个县区先后报告发生霍乱病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4例,其中怀远县20例、蒙城县38例、淮上区1例、五河县7例、濉溪县3例、埇桥区2例,萧县1例,肥东县4例,大观区1例,凤阳县2例、明光市5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省卫生厅和当地政府迅速反应,依法防控,科学处置,按照早、小、严、实原则,全力以赴扑灭疫情,经积极防控,疫情得到了全面控制,84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六是救灾防病工作取得了全面

胜利。2007年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性大洪水;2008年,滁河流域发生严重涝灾害;2010年长江流域发生了1999年以来强度和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强降雨过程,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全省有12个市的65个县区发生洪涝灾害,受灾人口725.09万人,转移安置15.55万人,因灾死亡6人,全省有331所医疗卫生机构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170万元,受伤7人,无死亡。按照救灾防病应急预案,各级医疗卫生小分队坚持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做到那里受灾哪里就有医疗防疫小分队,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指导饮水消毒、环境“消杀灭”工作,开展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健康教育等工作,确保转移安置灾民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切实把好灾区饮水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三关”。全省卫生系统在组织自救同时,仅今年就向灾区派出医疗防疫小分队1426支6127人,累计在一线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7987人,设置临时医疗点197个,诊治灾民16524人,消杀外环境面积3639.05万平方米,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128.48万份。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救灾防病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七是冰冻雨雪救灾防病工作成效明显。2008年我省发生了50年一遇的冰冻雨雪灾害,在这次抗雪防冻救灾中,全省医疗机构共救治因雪灾伤病22223人次,其中外伤20859人次,冻伤1317人次,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47人次;共向有滞留人员的高速公路堵塞段、服务区、公路道口、车站、码头等派遣医疗防病小分队1932支8190人次,为滞留人员诊疗21000人次,包括发放药品在内,共消耗药品等价值900万元;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救灾防病及灾后恢复重建经费4591万元,帮助受灾市县卫生部门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八是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应急任务。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省先后派出医疗、卫生防疫、卫生监督队共8批,累计446名队员,动用救护车、卫生监督、防疫车辆31辆,携带近32吨价值400多万元的治疗药品、消杀灭药品和医疗防疫器械,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做到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有医务人员;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防疫人员。一个多月内,我省医疗队共救治病人24798人,其中重症病人183人;卫生防疫队累计消杀面积为96.2万m2,卫生宣教39131人次,心理干预2987人次;卫生监督队对支援灾区行政村的卫生监督覆盖率达96.25%,村民组卫生监督覆盖率达88.74%。并全力做好103名灾区转运伤员救治康复,圆满地完成了抗震救灾应急任务。此外高效完成其它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如阜阳液氨泄漏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凤阳晶鑫矿业公司爆炸事故、交通事故、各种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台风、龙卷风等灾害。增加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内容。较好防范处理输入性恶性疟

(二)全面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一是卫生应急机构全面加强。成立了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有4个市的卫生局成立了独立的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各级卫生部门和疾控机构也进一步明确了应急工作人员及职责,建立和完善了卫生应急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有形”的常态化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省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卫生应急管理科室(数据),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明确职能科室,专人负责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明确专人负责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把卫生应急工作纳入考核目标,作为卫生应急项目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卫生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全省各级卫生部门制订和修订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省级卫生应急预案15件,其中专项预案3件,单项预案12件;市、县(区)卫生应急预案521件,其中专项预案163件,单项预案358件,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卫生应急预案体系,为规范了应急处置程序,完善了应对处置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卫生应急联动机制逐步建立。进一步密切了与省农业、公安、交通、地震、经贸、人防、武警消防、环保、安监、气象、通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11个部门的卫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与地震部门新建立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协作机制,与经委部门建立了药品储备目录会商机制,与人民防控部门建立了人民防控协作机制,与有关6个部门建立了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信息汇总和分析评估机制。通过世界银行人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项目,全面加强了与农业部门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相互协作机制。四是卫生应急专业队伍逐步健全。依托各级疾病控制、医疗救援、卫生监督单位组建了由疾病控制、医疗救援、卫生监督三支应急队伍力量为主体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同时,不断充实应急指挥和应急信息管理队伍,截止目前,共组建7类57支465人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省级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和地震医疗卫生救援应急专业队伍。2007年组建了15人的省地震紧急救援队医疗卫生分队;2008年组建了1支12人生物恐怖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和1支13人化学、核和辐射恐怖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各市和县根据实际,建立了当地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共1200多支7600余人。全省加大应急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完善了省、市、县三级应急救援网络,全省各地投入资金47031万元,其中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安排中央国债资金30570万元,省及地方配套16461万元。用于建设17个市紧急救援中心、17个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病区)和61个县及黄山区传染病区,目前全省已建成独立设置的紧急救援中心6个和依托于综合性医院的院前急救中心117个,配置了各种救护车647辆,部分装备车载卫星定位和呼叫显示系统,全部投入正常运行。五是卫生应急储备逐年加大。建立了由

省经信委负责,卫生部门协助的国家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每年下达3000万元的省级医药储备计划,由财政贴息200万元,指定的医药公司负责储备、更新、供货,满足一般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省级日常紧急购置卫生应急物资从省财政安排的全省疫情抢救与救灾防病专项经费100万元中支出。省疾控中心现有一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库房,用于卫生应急等物资的储备,2010年已储备850万元的卫生应急物资。其中,卫生应急用的疫苗和现场快速检测试剂储藏由专门的冷库保存,从省级疾控机构到县级疾控机构都已配备了专业冷藏运输车,实现了从省到县的冷链运输。按照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和《卫生应急队伍服装使用管理规定》要求,制订了符合实际需求的应急救援物资装备配备计划,今年已完成装备150人的卫生应急队员服装。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基本都是依靠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医药公司)进行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供应、更新、调拨。初步统计,全省各地卫生行政部门2010已落实了125.5万元的卫生应急物资实物储备。

(三)卫生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显威力。2008年,在全国率先建成了高起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省级信息平台,为全省应急管理及监测、分析、预警、视频会商、指挥调度和日常培训、演练等提供了现代科技手段支持。为管好用好指挥系统,保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充分发挥作用,2009年安排卫生应急专项经费,对部分市给予设备补助,各市按照“填平补齐”原则进行投入,大力推进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全面建成各市视频会议系统,拓展了省级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功能,实现省卫生厅及17个市与卫生部视频互联互通,以及与

省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的联通,实现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动实时报警,在今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监测预警、自动分析、内部信息交换与沟通、视频会商等应急指挥与决策信息化技术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期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中增加“H1N1”数据字典,增强了甲型H1N1流感监测灵敏性,卫生应急管理更规范和精细,工作半径明显增加但效率大大提高。二是传染病监测能力新飞跃。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和家禽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学监测,以评估SARS和禽流感风险;在蚌埠开展输入性鼠疫风险监测;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月预测预警信息公布,公共卫生风险评估逐步走向规范化。在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控机遇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环境的推动下,国家和省财政共对全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投入816万元,建立了各市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形成了流感、手足口病等病毒传播的重大疫情实验室监测网络的能力,将流感哨点医院从9家扩大到25家,建立无形体病监测哨点医院5家,使我省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具备了更精准的手段。国家评审专家对我省建立的无形体哨点医院监测和动物疫源地监测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省在首先发现我国新病种无形体病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基层应急能力大发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适应新形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灾害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以及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监测技术等培训,我厅共培训8期990人次,成功举办安徽省休宁县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大型应急演练,得到了现场观摩的卫生部和省政府应急办、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全省共开展有针对性的卫生应急各类培训共657期8.3万人次,组织应

急演练141次。以点带面抓试点,推动全省基层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重点抓怀宁县、当涂县开展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试点,指导试点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应急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强化基层应急机制,加强培训演练,开发向农村和社区居民宣传防病和个人防护自救知识等有效方法。当涂县利用县卫生局网站建立了全县卫生应急信息报告系统,提高乡村应急报告水平。马鞍山市政府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卫生应急进基层工作纳入考核。合肥市在社区、农村开展食物中毒应急演练,发挥120急救中心贴近群众的优势,为企业、普通市民开展了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深入推进基层卫生应急工作。淮北在濉溪县两个乡镇开展卫生应急进基层试点工作,利用世界银行人禽流感防控能力建设项目,制定《县级卫生系统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对流感大流行县级准备计划》,开展流感防治知识培训和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大型应急演练,培训县、乡、村医务人员1200人次,加强了基层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的农村地区卫生应急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卫生、财政、公安、教育等多部门合作机制和卫生部门内部应急机制,提高了基层卫生应急能力,较好宣传了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四是应急保障能力新提升。加强国家应急储备库卫生目录定期协商机制,加强省级疾控中心药械仓库的应急储备和管理工作,积极争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经费应急保障政策。从2007年起,我省新增加了20万元的医疗卫生救援专项经费,同时对人禽流感病人及疑似病人等重大传染病病人和重大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人医疗救治费用列入省政府“十二项民生工程”,实行医疗费、消毒隔离费和专家会诊费等实报实销财政补助,省和市、县各承担50%。在2008年的重大手足口病疫情防控、低温雨雪灾害、四川地震救援、有毒奶粉事件处置等中,国家和省

级财政投入了1.8多亿元,用于购置应急设备、工作经费、病人救治费等;通过落实“十二项民生工程”项目,对1例人禽流感病例、17例霍乱病例医疗救治费给予了省级财政补助18.3万元,为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各市尤其是合肥、阜阳、铜陵、马鞍山等市安排了卫生应急经费财政预算投入,加强了对卫生应急队伍的配备,如医疗设备、交通工作、通讯办公、个人防护设施、药品、消杀用品等,加大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市累计投入2450万元,2010年我厅投资33万元,购置储备了卫生应急队伍个人装备150套,卫生应急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存在问题和不足 卫生应急经费不足 人员编制不足

基层检验能力不满足卫生应急发展需要 公众卫生应急知识普及不够 辐射防护无人员、设备、经费 公共卫生检测能力不足 应急机制有待完善

二、“十二五”卫生应急工作谋划

抓住十二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推动全省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力保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在早期状态。

(一)综合(常态)管理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管理组织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专业机构,根据卫生应急职责和工作需要,内设或指定负责卫生应急管理部门,职责明确,运转高效。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全面建成卫生

应急办事机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明确卫生应急工作机构和人员,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 机构全部成立专门的卫生应急工作管理科室,乡镇、街道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

2、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各类突发事件救援的特点和需要,分级分类组建由应急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应急保障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开展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按照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和《卫生应急队伍服装使用管理规定》要求,配备统一的装备和药品器材,储备相应的物资和经费,提高卫生应急队伍在重大灾害造成交通、通讯、能源中断等极端条件下快速反应、医疗救援能力,满足应急工作需要。充实完善卫生应急专家库,完善省、市、县卫生应急专家咨询网络,开展专家咨询、会商和研判等活动。

3、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完善省、市、县三级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卫生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重点加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建设,注重向基层单位和重点部位延伸,通过预案编制促进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确保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处置有措施。建立预案编制、预案演练、预案评估、预案动态更新修订和预案培训宣传机制,增强卫生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和知晓率。

(二)监测预警建设

1、进一步提高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功能

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卫生应急指挥网络,加强系统网络平台建设,推进市、县,建立顺畅的信息获取、指挥调度、咨询评估、信息反馈、运行维护及保障机制,满足监测预警、应急值

守、信息沟通、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完善省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必要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逐步实现与省政府、卫生部、省有关部门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市、县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和省级卫生专业应急队伍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完成17个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推进108个县(市、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以及军队卫生部门的信息通报、工作会商、措施联动等协调机制。

2、加强监测系统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开展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核与辐射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隐患调查,建立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全省主要传染病疫情和毒源风险分布图。加强部门间、地区间、医疗卫生机构间卫生监测预警体系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作联动,逐步建立完善症状监测系统、虫媒生物监测系统、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系统、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室内空气质量卫生监测系统、公共场所空调卫生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等。在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监测信息资源,完善、拓展网络直报系统功能,开展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管理培训,逐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加快推进综合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间的信息通道,实现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点、哨点医院、网络实验室,合理布局,加强内涵建设,增强病因快速调查诊断和有毒物质的检测能力,提高实验室整体检测水平。

(三)加强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以推进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为抓手,按照卫生部和省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评估标准、工作规范及管理办法,积极开展

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创建,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自评和考核推荐的方式,建创国家、省级卫生应急综合县(区),探索有效的基层卫生应急管理模式,以点带面,推进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三、十二五卫生应急重点建设项目

1、安徽省卫生应急演练基地

依托省疾控中心,建成省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基地,承担全省应急管理和疾控、医疗、监督等应急救援队伍骨干的培训演练。

2、安徽省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健全省、市、县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按照卫生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依托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在省、市、县三级建立规范的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库(点),储备适量的医疗急救包、便携式紧急抢救设施设备、急救和消杀药品器械、移动卫星音视频通讯设备、后勤保障车辆与设备等,作为应急状态下可立即随救援队出发的物资储备。统筹建设皖北、皖中、皖南三个省级卫生应急专业物资储备库,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重点加强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化学中毒、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群体性伤亡灾害事故等所需药品、疫苗、医疗卫生器材和设备等的实物储备或生产能力储备,加强卫生应急物资管理,建立卫生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运行和调运机制,提高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的时效性。

第三篇:科技局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XX县“十一五”科技工作总结及“十二五”

科技工作要点

一、“十一五”科技工作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科技工作新思路,通过认真实施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和科技服务民生行动,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大力争取和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全县争取上级各类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2个、项目资金541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项目8个、市级项目52个。

——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获得科技成果8项,其中:攀枝花市科技进步奖8项;申请专利65件,专利授权40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个;有注册商标43件,其中:培植四川省著名商标1件、市级知名商标2件;2个农产品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科技创新环境逐步改善。科技投入显著增长,县级科学技术与应用研究经费达3646万元。科技队伍得到巩固,2010年末,全县有科技人员14997人。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1个,创新型培育企业3个,高新技术企业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专利试点示范企业

2个,科普示范基地10个,农技110县级信息服务站1个、乡镇信息服务站12个、村级信息试点服务站6个。建立了科技计划项目监督员和特派员制度。

——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初步取得实效。以发酵何首乌茶的工艺及产品开发技术、SCR脱硝催化剂用二氧化钛综合技术、钒钛磁铁矿采选新流程技术、镍钴分离技术、金红石钛白粉后处理复合解聚技术、花岗石出口板材加工新工艺新流程技术、早春枇杷控时成熟技术、烤烟生产关键技术、优质早熟梨矮化密植技术等为代表的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钒材料、钛材料、花岗石板材、特色林果、中药材等科研领域。

二、“十一五”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进步的支撑能力比较薄弱。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缺失、激励机制与体系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载体建设滞后,科技人才匮乏,尤其是拔尖型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不适应社会科技需求。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总体的科研开发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且优势产业领域未形成完整的研发链和产业链。三是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技术市场发育滞后,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三、“十二五”科技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县,构建和谐XX”的奋斗目标,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在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先导和支撑保障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发展与突出重点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统筹产业特色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产业科技发展重点,加强整合集成,实现重点突破。

2.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原则。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大力加强与县内外的开放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途径解决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

3.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又要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基础作用,以及企业科技创新、广大农民技术推广运用的主体作用,开展科技创新应用。

4.企业主体与产学研联动原则。既要大力引导和支持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又要重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全社会创新力量的科技创新实体作用,全面推进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有效集成。研究集成部分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引进或转化应用一批有助于推动产业规模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初步形成重点产业的研发链和产业链。

2.主要目标:

(1)建立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创新体系。新培育四川省建设创新型企业5家,攀枝花市创新方法企业6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培育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品牌产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示范1个。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在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引进培育4个专业技术攻关团队。在钒钛磁铁矿采选业、钒钛及稀有金属产业、建材产业、太阳能产业、机械制造业、硅藻土产业等领域,开展10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引进和转化。

(2)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大力扶持专利申请,新申请专利量达60项以上,专利授权量在40项以上,实施专利30项,专利试点示范企业达5个。扩大注册商标总量,每年申请商标3件以上,全县注册商标总数达到60件以上。(3)建立统筹城乡创新要素平台。建立5个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平台、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个市县级标准化种养殖科技示范基地、6个专家大院,完善农业科技“110”等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4)加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与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攻破农业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难题10项,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专利技术6项,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20项。引进农业新品种60个、新技术25个、新模式10个。研究应用中药材及林下资源(产品)开发技术8项。(5)加大科技投入。“十二五”期间,确保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县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财政每年投入人均科普活动经费不少于0.5元。

(四)开展重点产业科技攻关与示范

1.钒钛磁铁矿采选技术。发展高效、安全和环保的采选技术,提高铲装、运输装备水平和效率,综合确立经济剥采比。开展低品位矿、极贫矿选别、高效清洁化、多金属综合回收选矿技术研究。引进新型高效环保选矿药剂,开展选矿工艺、设备与XX矿的适应性研究。运用现代新工艺及设备改造传统工艺,实现采选设备的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

及高效节能,提高采选效率和钛铁等有价元素回收率。开展矿山边坡、排土场、尾矿库安全稳定性监测评价以及防控和生态治理,实现矿山生态恢复与环境协调。

2.钢铁生产技术。围绕钢铁冶炼及深加工、特殊钢生产和深加工等新兴产业的开发,引进应用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技术,开展特色钢铁及深加工产品技术研发,发展钒钛低微合金、含钒钢筋等特殊钢种的开发技术。

3.钒钛及稀有金属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一是钒及稀有金属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发展钒清洁生产技术,支持钒中间合金、钒电池、钒铁、钒渣等产品及磷铁、碳酸镍、氧化钴、钼铁等稀有金属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技术研发、应用。围绕提高钒钛磁铁矿中稀散元素回收利用率这个目标,支持发展提钒尾渣回收钴、镍、铜、铬等金属的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回收率。二是发展钛生产综合利用技术。完善硫酸法钛白综合开发生产工艺与脱硝催化剂载体二氧化钛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高档专用钛白生产技术、金属钛生产技术、钛材加工技术、钛及钛合金生产加工技术。三是围绕提高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率为目标,支持发展钒钛化工产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废酸浓缩及循环复用技术。四是开展硅藻土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4.机械加工及制造业系列产品开发技术。以钢铁钒钛材料产业为基础,围绕钢铁、钒钛、稀有金属开发下游机械

加工及制造业技术,拓展钒钛机械加工产品。积极开发含钒钛铸锻件系列产品技术,发展钒钛低微合金铸锻件、钢铸件、特钢锻压件、冶金耐磨件、钒钛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努力形成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加工制造业。

5.新能源开发应用技术。围绕我县光热资源优势和钒钛新材料产业基础,开展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支持开展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示范、钒储能电池等产品的研发。推进太阳能杀虫灯在农业生产绿色防控中的应用示范。

6.花岗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开展花岗石出口板材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与转化应用,提高板材的品质与出口创汇能力。

7.特色农业及生物资源利用。通过打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及技术综合示范,较大幅度地提升我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农业重点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转化应用一批成熟、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积极打造技术链,推进产业链,培育农产品知名及以上品牌,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农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村,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推进蔬菜、林果、畜禽、水产、中药材、烤烟等农业重点产业科技专项: ①早春蔬菜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充分发挥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作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进行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集约化育苗技术引进示范和产区新模式的集成应用、蔬菜贮藏运输和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形成设施蔬菜高效先进实用系列技术。引进蔬菜新品种50个,筛选推广应用10个,引进新技术15项,集成组装形成新技术8项。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一套集专家入户咨询、网上技术问答、科技信息、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强化试点示范与成果的转化应用,切实为XX县6万亩现代早春蔬菜基地提供科技支撑,提高蔬菜商品率和附加值,培育XX优质早春蔬菜品牌。②特色林果业科技示范

XX县核桃丰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

引进20个以上核桃品种,建成XX县核桃优良品种收集园及采穗圃。大力营建核桃丰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园,研究应用XX县优质核桃种植园丰产栽培技术。开展核桃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发展核桃资源深加工业。早春枇杷控时成熟技术应用

着力转化应用早春枇杷控时成熟科技成果(2008年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示范推广面积达3万亩。深入研究枇杷病虫害防治技术,进一步研究集成枇杷丰产栽培技术。

引进市外科研院所最新育成的优质枇杷新品种,培育200户以上枇杷科技示范户,积极打造优质早春枇杷地理标志商标。

晚熟芒果、优质葡萄、早熟梨、桃子等特色水果科技示范 按照“良种引进筛选—科技示范园建设——标准化种植—采后处理与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方式,着力推进晚熟芒果、优质葡萄、早熟梨等特色水果产业链科技示范。开展水果的设施栽培、精准栽培技术试点示范。③“一村一品”科技示范村建设

建立优质肉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村,开展肉牛生态养殖技术研究、肉牛生态养殖模式研究、肉牛生态养殖集成技术示范应用,在肉牛杂交改良技术、设施养牛技术、全混合日粮技术(TMR)、养殖场环境控制技术和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等技术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通过该专项的实施,建立优质种牛扩繁场,并按照畜—沼—菜(食用菌)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发展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培育适当规模养殖户,推动示范村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带动全县优质肉牛养殖小区建设。④畜禽养殖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现代畜禽的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按照“饲料生产——良种育繁——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方式推进。重点支持牛羊、生猪、家禽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养

殖技术研究示范,开展畜禽育肥、牧草综合利用技术应用推广,实施动物、家禽疫病的监测、防控和预警机制研究。⑤特色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产业化示范

支持特色水产的品种保护、人工驯化以及名贵优品种引进改良和养殖技术研究、示范。通过引进特色水产名贵优良品种,开展亲鱼培育、苗种繁育、成鱼养殖、产品(鱼子酱)加工等产业链科技示范,研究形成适合梭鲈等特色水产生长繁育的技术体系,充分开发二滩库区亚冷水资源,规范本地池塘养殖,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水产品,打造攀西特色水产品出口创汇基地。

⑥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研究示范

以开发林下科技产业为重点,加强何首乌、柴胡、当归、三

七、重楼等中药材的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示范,推进各类中药材的品种引进、改良和配套种植、采收加工研发,开展块菌等菌类、野菜、油料资源的种源保护、人工驯化、品种改良及栽培加工技术研发,加快石蹦、野鸡等野生动物的品种保护和人工驯化养殖技术研究示范。⑦烤烟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积极转化应用攀枝花市烤烟生产关键技术科技成果(2009年获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通过建立现代烟叶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大力开展烟叶生产良种良法配套栽培、集约化与商品化育苗、烟草平衡施肥、密集型

智能化调制等技术的应用,培养一大批现代烟叶生产技术能人,切实提高烟叶生产科技含量,做大做强烤烟产业。

(五)实施重点科技创新工程

1.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围绕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等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知识创新研发平台,带动企业技术开发和产业产品升级。鼓励优势企业与市内外大学院所合作,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与成果转让,建立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重点资助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创新型示范企业,形成区域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2.产业集群科技引导工程:充分发挥基地园区作为科技创新“孵化器”载体的作用,将创新行动推行于园区建设。在省级成长型特色工业园区(白马工业园区)、省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上,重点扶持2个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园区优势,大力建设“孵化中心”,为科研成果熟化、系列产品开发、高新成果示范提供基础条件。通过园区聚集科

技型创新企业,创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使更多的科技创新项目落户园区并最终实现产业化,从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区域创新空间。

3.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循环产业链。在钒钛磁铁矿与花岗石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积极完善相关产业链,加强技术集成攻关,实施典型循环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努力实现废弃污染物的循环综合利用。在农业方面,优先选择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畜、沼、果(菜)、太阳能、电能的循环生产。在城镇建设上,使用节能环保、太阳能循环利用及城镇垃圾循环利用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科技金融支撑工程:把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推行于重点产业。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促成各类科技项目与金融资本的整合,运用科技贷款、风险投资、专利质押担保、创新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为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农业科技创新名牌新产品。

5.统筹城乡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围绕早春蔬菜、特色林果、畜牧水产、烟草、中药材、林下资源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开发,以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

县培育县、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为载体,通过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农业产业链科技示范、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示范工程行动,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技能化、城乡信息化等“五化”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步伐,探索以科技为纽带的新型农民组织化模式,大力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打造XX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带动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6.知识产权试点工程:围绕XX县开展攀枝花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各项目标任务,着力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提升我县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知识产权政策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专利、商标、版权、品牌等工作迈上新台阶。普遍提升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实守信”成为社会群体思维方式和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对创新成果申请知识产权,支持企业专利技术的产业化。

7.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加快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进省内外专家、关键技术持有者等一批科技人才,带动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团队,初步形成以专家为核心、团队结构合理的各类科技人才团队。结合我县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遴选、引

进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较强的县外科技人才,带动培养本地科技人才,在企业培养钒钛及其产业链领域的研发团队3个,在农村培养特色农业产业领域内的乡土技术能人团队10个。

统筹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构建分层分类的县域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二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强职业培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华森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

纪人。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科技计划项目、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地位。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急需的农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方面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开展城乡人才对口扶持,推进城市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社会工作者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人才下乡支农等工作。

8.创新文化培育工程:把县域科技创新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广泛开展科技宣传、科普工作、学术交流、青少年发明创造、职工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9.科普示范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坚持开展“冬季送科技下乡”、“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专项科普活动,积极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开展生活百科、低碳环保、自然灾害防御、卫生疫病防治、计划生育、农业种养技术等专题科普,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展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乡镇活动,加强对学生、居民、职工、干

部、农民的科技知识宣传教育。建设一批科普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科普人才。拓展科普活动形式,宣传推广科技成果,形成科普信息的高效传播机制。

(六)保障措施

1.完善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提高县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纳入县政府各部门和各乡镇的工作日程,列入主要领导抓第一生产力的考核内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县属各部门和乡镇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督导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点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制度,加大协调与督办力度。

2.加大科技投入。一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确保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同时,强化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各类企业科技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鼓励金融资金、民间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逐步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充实招商项目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精心组织参与重大招商活动,加强项目包装推介跟踪,着力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营销加工等进行上下游全方位招商,重点引进技术先进、配套能力强、关联度高的企业

和项目,努力实现靠大、上新、活小的目标,为发展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培育企业和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引进的具有发展潜力、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进行重点投入、集中投入。二是要整合优势科技资源,重点支持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对符合条件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人才团队等形成持续稳定的支持,促进对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

3.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立足我县重大科技需求,谋划长远,积极推进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与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周边地区、先进地区、优势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创新资源的交流互动,促进项目、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对接和互动,不断提升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实效。同时,积极支持我县企业“走出去”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

4.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一是优化自主创新政策环境,认真贯彻执行《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制定《XX县技术创新奖励办法》、《XX县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办法》,健全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制度。二是健全政府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强化政府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归口管理和协调指导职能,改进科技项目评审和评估制度。三是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沟通机制,落实激励企业

技术创新的税收及奖励政策。四是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同企业技改扩能、企业改制与改组相结合,将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和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吸纳科技成果。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三)治污项目循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2690.41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由于我县是非贫非富县,财政较为困难,垃圾及污水处理费用财政难以承担。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施、投入使用后良性运行、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186号)文件精神,于12月29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对垃圾、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举行听证会,2010年3月11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19号)、《关于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20号)批复文件,同意我县征收县城垃圾及污水处理费。

(四)廉租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和我县廉租住房指标19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1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48万元。我县分七个点进行廉租房建设,其中:县城响水路一期3000平方米,现已竣;县城响水路二期5000平方米,县城苏家大营(与交运集团政企合建)1000平方米,县城凤岗盐矿5600平方米,凤山乡中小学平方米,永平镇二中1800平方米,正兴镇卫生院600平方米,整个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83%,计划2010年4月前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我县所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规模进行建设。县上制定出台了《××傣族彝族自治县城镇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傣族彝族自治县廉租住房分配和管理实施方案》。

(五)城市管理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190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

(四)规划重要指标

1、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10年—2015年; 2、2010年,××县城人口达6.0万人;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10万人。3、201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8.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到202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形成多渠道的市政建设筹资和投资体系,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的完成项目可研初设,争取列为国家和省地项目,取得上级资金补助。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县内外各企业、单位、个人投资。合理使用贷款投资市政建设。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霍林河街道“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资、加快开发改造辖区平户区、开发建设商贸区(商贸街)为重点,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为着力点,立足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倾力筑牢经济基础、拓展社区服务、树立优良作风、建设崭新霍林。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社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目标,以创建、巩固和提高文明社区“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抓手,坚持依法治街和产业兴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工作,努力把霍林河街道建设成为经济文化繁荣,道德风范高尚,服务设施齐全,市容环境整洁,生态环境优良,社区秩序良好,社会保障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街道社区。

2、街道经济发展目标

保持街道经济持续、快速、良性发展。进一步加大发展经济工作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科技人才的引进等多种途径,形成街道新的企业经营规模和特色,建立以税收为基础的财力支持体系,形成管理、服务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强力推进财政税收工作。要进一步发展辖区经济,为倾力为工商服务业发展服务,扶持壮大辖区经济实体,为生产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挖掘税源潜力,在管好征足营业税等固定税源的同时,在房产税、盲点税源、难点税源征管上下功夫,通过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税源,在2010年街道税收指标任务的基础上,以后每年递增20%,力争到2015年实现财政自给。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每年实现招商引资金额1亿元以上。要针对辖区特点和地域区位,确定“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五大方向,即结合通辽城区东出口物流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发挥国道303线的交通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业。要结合毗邻红星高效设施农业区的环境优势,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保鲜、速冻和配送项目。积极盘活辖区闲置资产,积极引进宾馆、餐饮、超市、商场等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结合东临科尔沁区工业园区东区的有利位置,积极引进为园区企业配套的项目。以利丰汽贸园、科尔沁现代医药物流园为依托,积极引进汽车零配件、维修、美容项目。要通过主动服务、协办手续、帮助规划以及做好拆迁工作,推动老城区改造的步伐,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树立“全区一盘棋”的大招商理念,引进有利于整个地区发展的工业项目。

3、社会管理发展目标

2011年,我们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1)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2011年,完成3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分别达300平方米以上。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改善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环境,每年列资用于增设办公及活动设施,到2015年,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均提高到400平方米以上。

(2)社区服务网络化。“十二五”期间,精心构筑适应市民生活多样化需求的“大服务”框架,使社区服务融“福利性、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性、互助性”于一体。以街道社区十大服务中心为载体,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通过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全覆盖的服务态势,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中介服务、医疗保健、市场就业等服务项目,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不断健全社区书报亭、牛奶亭等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引进社会资源,建立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新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把对居民区的服务拓展延伸对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全方位服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推动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努力构筑覆盖社区的社会大保障体系。扩大和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管理职能,落实街道“帮困基金”和“双拥基金”,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完善社区就业市场机制和失业保障机制,拓展社区中介服务,办好社区劳务市场,组织设计“4050”项目,开发公益性劳动岗位,发展非正规组织,加强技能培训。重视做好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的服务。要巩固和完善对特困对象的“结对帮困”,扩大重点优抚对象的结对包户,新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5个。特别是针对社区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实际,探索成立街道敬老院、家庭敬老室、老年护理中心和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就医、生活自助和护理提供方便,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社区环境整洁化。积极探索建管分离,建养分离的新体制,坚持联合执法,综合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效率。今后五年,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每年创建一个高品位的卫生小区,继续抓好居民住宅公用部位的整理,公用部位整

治率达97%以上。小区内无乱招贴,无自行车乱停放,无新违章搭建,无卫生死角。以绿化建设为重点,推动社区环境建设。按照“小、高、巧、透”的绿化建设方针,创建环保绿色小区,重视现有公共绿地和绿化景观区域的养护和管理,全面提升社区大环境品质。辖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硬化率达100%。加强协调,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规范高效、“网格化”管理的综合执法体制。以动态管理为抓手,强化巡查和执法,切实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提高执法的社会效果。同时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4)社区治安保障化。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基础创安,加强对社区公共场所的控制和管理,构筑严密的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创造居民满意的社区治安环境,实现“两个降低”。“十二五”期间,在2010年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预警机制、调处机制、应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安全小区和安全社区覆盖率都达100%。整合社会调解机构的资源,建立民间调解社团和社会矛盾民间纠纷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大调解格局。使民间纠纷受理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进一步加强小区保安队伍建设,形成小区保安队保点、保面、警署网格化管理和群防群治的三级综治防范网络。加强社区综治志愿者队伍建设,2011年,建立2个街道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居委服务站,实施对地区两劳解释人员,吸毒人员,违反犯罪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结对、帮教,提高就业能力,使社区违法犯罪青少年帮教率达100%,刑释解教人员重犯率控制在5%以下。

(5)文化建设系列化。以霍林河大街、福利路两线塑造城区文明形象;以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组、文明家庭作为“四点”创建链。评选表彰社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十佳先进”

和“十佳特色楼组”,推选先进,培育特色,提高创建成果。继续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规范良好行为,提高市民素质。以社区学校为载体,加强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繁荣社区文化。继续办好社区学校,努力在拓展领域、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实施,人文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势,把社区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集思想性、针对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拓展群众文化团队、策划和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居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社区文化氛围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力争通过五年时间,让90%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85%的楼组达到文明楼组标准,60%—70%的家庭达到五好文明家庭。

(6)社区党建规范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清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空白点”。适应社区发展新情况,建立动态性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全面加强社区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充实、加强居民区党支部的力量,进一步做好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的工作。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党建资源,发挥“党建共建”优势。充分发挥区机关与居民区党支部“结对共建”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不断丰富社区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针对“两新”组织特点和持续增多的趋势,积极改进党的组织设置,功能地位,管理体制,活动方式,努力扩大覆盖面,通过“党员服务点”、“党员联络

站”、“党员之家”等组织形式开展活动,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在做好为统战对象服务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共同作好党的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党工委中心组、机关干部、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通过举办专题讨论会,报告会等形式,发挥社区学校等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把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街道党工委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上来。

2、加快社区信息化工作。建立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网络,不断完善霍林河街道电子办公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上便民服务平台的作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以逐步达到机关无纸化办公,推动办公自动化。

3、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管理,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

4、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引进优秀人才,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制,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为年轻干部提供轮岗,选派和参加基层实践,进行跟踪培养。力争在5年内选拔3—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科级干部。

5、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切实加大街道办事处作为区委、政府派出机关履行管理职能的力度,加大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能,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机关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实施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树立“务实、高效、廉洁、规范”的工作形象。

霍林河街道办事处

下载能源办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能源办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部署,设立主要经济社会发......

    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发展为先,民生为本, 努力建设和谐幸福新平定 ——平定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中共平定镇委员会平定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26日近五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市委提出......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赵湾水库管理局“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赵湾水库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

    采访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乌后旗教育事业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事业牵动千家万户,关乎千秋万代,是......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转龙镇2006年——2011年工作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

    城市建设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大投入 大规模 大手笔 大变化 打造现代山水田园秀美宜居城市 ——全市城市建设“十一五”回顾、“十二五”展望 城市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在形象,同时也反映......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5篇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部署,设立主要经济社会发......

    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开远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情况总结 和“十二五”规划设想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档案业务主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