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南宁改革发展成就的感想
广西南宁改革发展成就的感想、体会
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也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春秋,中华大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这届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我认为城市建设也应该往人文城市、科技城市、绿色城市的发展。
广西南宁市最近几年,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实施“十一五”的规划,加快推进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和平安广西的建设。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关于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经济上
东盟博览会,二会一节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59周年,一年一度的广西“两会一节”即将隆重开幕,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喜庆日子也越来越近,金秋十月,瓜果飘香,稻穗橙黄,八桂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喜庆的气氛。
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全面提高对内对外的开放水平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是加快广西经济发展的龙头。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北部湾地区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做好。要把北部湾建设成为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新基地和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成为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成为广西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率先发展的先行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要以开放合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积极融入国内外区域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区。坚持发挥优势,加快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要注重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岸线、矿产、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的优势,重视技术创新,形成高起点的产业发展结构,打造泛北部湾海上通道和港口物流中心,形成通达的公路网、铁路网和航空网,大力发展高起点、高水平的沿海工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产业结构;
坚持开放合作,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要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同区域经济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推动南宁-新加坡通道经济带的建设。国内区域合作要立足华南,联合西南,面向东南,以加强广西与广东合作为重点,积极承接珠三角和粤港澳地区产业转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体制机制创新。要推进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经济区管理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深化财税、投融资、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形成合理有序的国土开放格局。要切实加强组织引导和统筹协调,调整完善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按照总体规划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发展重点,选择和安排项目,建立整体优化、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广西沿海地区海上交通便利,陆上交通也非常发达,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在发展的功能定位上应该各有特色、各具优势,产业和项目布局要各有侧重,突出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能都一个样。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区位优势,面向两个市场,突出抓好有色金属、汽车、机械、制糖、钢铁、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在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努力建设石油化工、精品钢材、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新型优势产业基地,把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特别要强化现有工业园区项目的承载能力和配套能力,推动工业集中布局、集聚增长、集约发展,在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优先发展对经济社会有带动作用的产业,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应用的力度,重点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环保、现代中医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形成一批充满创造活力和发展生机的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咨询和法律服务、会展经济等生产型服务业,积极发展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用事业、住房保障、社区服务、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生态环境是优势,生态环境也是竞争力。北部湾地区的开放开发,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要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发展重点,选择和安排建设项目,建立整体优化、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加快建设高效便捷、安全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围绕把广西建设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和合作平台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实施公路、铁路、港口、航道航线和管道发展规划,特别要推动连接东盟国家的高等级公路和航空建设,加快建设与周边省份连接的铁路,尽快形成广西各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网络。广西河流众多,洪涝频发,确保水利安全的任务很重。要以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江河流域的防洪控制性水利建设,不断提高防洪调蓄的能力;加快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推进一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管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解决重大工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缺水城市的用水。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深度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加快发展核电等新能源,建设安全可靠的输配电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元、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
第二、建设上。
南宁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及时提出了“巩固珠三角、拓展长三角”的东部产业招商战略。南宁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起当地工商企业界的极大关注,南宁市与长三角城市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南宁市紧紧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加快发展。全力推进对接北部湾经济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五象新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南宁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南宁城市轨道交通、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等四个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2、铁路建设项目,包括南广快速铁路、柳南城际铁路、南宁至钦州北海城际铁路、南昆铁路增建新线等项目。新建两条城际铁路,柳州和南宁之间将建起一条超高速铁路。广西还将建设南宁至钦州北海城际铁路。南广快速铁路也计划在明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拟定的线路走向为:起点南宁,沿线经黎塘、贵港、梧州、肇庆,终点到新广州,线路全长559公里,其中广西段256公里,南宁市范围内20公里,西端在黎塘西站接入柳南铁路。工程总投资约383亿元。广西区境内建设工期预计为4年,预计2012年建成通车后,走铁路从南宁到广州,只需要3个小时左右。南昆铁路扩能改造。广西还将对一些既有铁路进行扩能改造。目前已经立项的有南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2、公路建设项目。广西投资121亿元加强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广西两条高速路预计11月底通车,向50周年大庆献礼。计划年内建成通车的岑溪至兴业、全州至兴安、桂林至阳朔、钟山至马江4个高速公路项目,力争今年开工建设的桂林至三江、阳朔至鹿寨、玉林至铁山港、六景至钦州港高速公路项目的前期工作,目前也正按照既定的目标加快推进。
3、广西加快推进通往越南通道建设。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防城港至东兴高速公路项目的前期工作已经启动,中越东兴北仑河二桥、龙州水口河二桥前期准备工作取得较大进展,通往越南的“两路”(南宁-友谊关-越南河内,防城港-东兴-越南芒街-海防-河内两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连接越南等国际道路运输线路跨越边境省市不断向内地延伸
第三、金融上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金融发展概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广西沿海的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以及首府南宁市,该区域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1595公里,其中可作深水岸线规划建设的162公里:海域总面积l2.93万平方公里,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这个区域的经济金融可以概括为:规模较小、速度加快、前景广阔。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经济运行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工业生产、投资、金融的增长速度居广西的前列。(一)工业生产和投资提速、产业结构改善。初步形成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热潮,带动了区域内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二)区域内存贷款和信贷资金运用程度高于广西平均水平,随着重大项目的落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广西各金融机构信贷业务新的投资热点和发展亮点。说明区域内信贷资金运用程度相当充分。(三)金融合作与开放程度在局部有所深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邻近东盟,近年来在与越南的金融开放与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对积极发展广西中越边境贸易、扩大两国问国际交往、促进两国开展全方位的金融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金融中心应当说是以南宁为中心,以北部湾的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为依托,有外资银行参与的区域性金融体系。目前南宁已初具中国与东盟这个区域性的国际经济金融中心雏形,南宁不仅是广西的首府,更是中国与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而且南宁已开辟了东盟使馆区,目前已有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在南宁设立了外交办事处。南宁金融业也是如此,是广西金融的首脑机关所在地,金融体系齐全,金融服务完善,电子化水平较高,随着经济区的发展,南宁在这个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会凸现。
第四、工业
1、制糖工业。广西的制糖工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西的蔗糖产量占中国糖产量一半以上。广西制糖工业产业链较长,蔗渣造纸制板、糖蜜生产氨基酸、单细胞蛋白、酒精及提取丙酮等有机化合物、滤泥生产复合肥等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电力工业。2005年发电量446.04亿千瓦时。到2010年,全区境内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56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5000万千瓦左右,将逐步建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3、机械工业。广西的机械行业拥有11个分行业,已培育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玉柴机器股份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车用内燃机生产企业,柳州建筑机械总厂是全国最大的预应力机具生产企业,柳州工程机械股份公司是全国装载机行业的龙头企业。空气压缩机、机床、农业机械也有相当规模,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远销国外。
4、汽车工业。汽车工业是广西正在着力培育壮大的支柱产业,2005年汽车产量38万辆。中国一汽、上汽、东风三大国内汽车集团,以及美国通用、韩国雷诺等国际汽车大公司已在广西建立生产基地。以柳州、玉林、南宁、桂林市为中心的汽配工业正在逐步形成,汽车配套能力进一步加强。
5、铝工业。铝工业是广西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支柱产业。2010年广西将形成年产500万吨氧化铝、150万吨电解铝、120万吨铝材加工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6、医药工业。广西依托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优势,已生产单列统计的中药产品13个剂型410个品种,其中国家新药18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5个。西瓜霜、金嗓子喉宝、骨贴通等一批优秀品牌已经形成,云香精、鸡骨草胶囊、花红药剂等中成药具有特殊疗效,有的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目前,广西的医药企业已基本完成GMP改造,并努力推进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研究与基地化种植。
7、食品工业。广西品种繁多的热带、亚热带水果、蔬菜、海产品、蔬菜、海产品、特色经济作物为食品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目前已形成黑五类食品、梧州冰泉食品、柳州金嗓子、象山牌罐头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广西罐头产量名列全国第三位。
第五、军事上近代广西边境口岸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这与军事战争因素有着直接的或间的关系。广西还将投入数十亿元打造航空网络,在自治区内形成连接国内主要城市和东盟、日韩、欧美等国家重要城市的航空网络,而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扩建后将成为这个航空网络的重要组成。
第六、教育
1、“两基”工作取得成果
2、素质教育得到重视
3、教育经费增加 办学条件改善。
4、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活跃
五、师资队伍素质稳定,素质有所提高。
5、招生工作显著广西七厅局将联合开展教育收费检查 严查乱收费。
感想、体会
一、思想大解放促进事业大发展
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对我们广西抗灾救灾工作和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广西要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这既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又是对我们的极大鞭策,对推动我们当前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实现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必将为推动广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必将促进广西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
二、以推动经济大发展来破除思想障碍
1、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
2、大力搞好工业集中区建设。
3、人大应站在解放思想的前列。
4、要解放别人,先要解放自己。
5、“东靠西联,南向发展”,以大开放促进大合作,以大合作促进大发展。
6、用开放的思路和市场的办法,加速构建国际大通道。
7、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能源紧缺问题。
8、努力把沿海沿边地区建设成为开放度更高、政策更灵活、投资贸易更加便利的地区。
9、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注意引导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
10、转变观念,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加快广西经济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但只要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坚持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克难攻坚,就一定能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天山跨越
——新疆教育事业“十一五”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时光荏苒,岁月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工作重心、注意力时刻没有离开过教育,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大了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加快解决了乡村教师的住宿问题;采取自治区财政补贴等办法,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阳光工资补贴问题;出台政策,启动解决了长期以来沉淀的已离岗农村代课教师这个全国性的难题,先于其他省区启动自治区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过全面调研对双语教育进行了科学规划,提出了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的措施;在全国率先大幅度提高农村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设立自治区人民政府高校学生助学金,使更多的贫困学生享有更多的国家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一年来的成绩表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使对新疆教育事业进入崭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赞美天山的诗句。回首“十一五”新疆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跨越发展的新疆教育就象一轮璀璨的明月,从天山之巅冉冉升起。
翻开“十一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一组组数字显得格外抢眼,一张张图表令人心情激动,一个个成果让人兴奋不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十一五”取得的成就,使得自治区教育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新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并已通过国家验收;普通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得到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双语教育推进步伐加快、力度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十一五”教育规划实施以来,全区各类教育的总体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基本实现了规划确定的目标。“十一五”,新疆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翻开了崭新篇章。
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翻开5年前确定的规划目标,可以看到,“十一五”伊始,自治区确立了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的目标。经过5年艰苦努力,这一目标已经实现。
2009年9月,国家督导团庄重宣布,新疆实现“两基”目标,这意味着新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创造历史的同时,无疑为自治区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自治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区所有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免学费、免教科书,95%的农村寄宿中小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8.9亿元;城市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同时享受免费教科书,16.8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享受公用经费补助,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面免费,使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2009年9月,我区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验收,提前一年全面实现了“两基”攻坚规划目标,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努力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和在园人数的增长均位全国前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1.58%。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师资培训进展顺利,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6.38%。
“十一五”期间,“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2005年至2010年,随着校点布局调整的力度加大,全区小学校数由5209所,减少到3598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411人,增长到538人,增幅为30.9%。初中校数由1405所,减少到1160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823人,增长到864人,增幅为5%,校均在校生
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校均在校生规模的上升,意味着自治区小学的办学效益得到提高。
截至2010年底,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98.80%提高到99.7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由87.72%提高到97.15%,学龄人口入学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人口出生率下降,小学在校生规模由214.4万人减少到193.6万人,净减了9.7%;初中在校生规模由120万人减少到100.3万人,净减了16.4%;小学、初中在校生总规模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年,全区有小学专任教师13.4万人,有初中专任教师8.4万人,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70%和99.33%。
如今,走在天山南北的农村,可以看到面貌一新的校园,随着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里接受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一年比一年高。
普高和职高实现协调发展——
办学规模扩大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十一五”,自治区确立了“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65%,其中南疆四地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0%左右”的目标。5年过去了,这一目标是否实现了呢?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获悉的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全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走出低谷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自治区进一步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实施了内初班毕业生分流职业教育计划,协调东西部、南北疆之间的中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中职招生比例逐年提高,高中阶段普职招生比达到57:4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职教资源进一步优化,建立了第一、二、三产业和石油石化四大职教园区,4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行列,20所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实施各类教师专项培训,“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有了
一定的提升。指导职业院校和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组织实施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全面提升。
2005年至2010年,普通高中校数由503所减少到385所,净减了23%,校均规模由771人,增长到1088人,增幅达41.1%;普通高中在校生由38.7万人增长到41.9万人,净增7.9%。
到2010年底,全区中等职业学校由237所(含技工学校)增加到249所,净增5.1%,校均规模由599人,增长到1137人,增幅达89.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由14.2万人增长到28.3万人,净增近1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由26.8%提高到40.24%。
全区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提高到69.14%,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由57.04%提高到82.97%,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其中南疆四地州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由25.90%提高到56.15%,提高了30.25个百分点,2010年乌昌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收南疆初中毕业生9030人。全区有普通高中专任教师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万人,普通高中、普通中专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89.29%和85.78%。
高等教育发展实现新目标——
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内涵上来
“十一五”,自治区确立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的目标。经过5年改革和发展,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区高等教育实现了由快速发展转向稳步、协调发展阶段。2005年至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由31所增长到32所,在校研究生由6938人增长到12675人,在校普通本专科生由18.18万人增长25.12万人,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分别净增83.69%和38.17%。
18—22周岁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8.6%提高到24.99%。
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8所,含普通高校的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达5.28万人。近三年,全区高校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376项,获得科研经费2.67亿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高。
近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把握节奏,控制规模,突出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方针,推动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从2005年起实施高校生均拨款新机制,高校事业费拨款累计净增10亿元;2009年、2010年共安排6亿元资金用于化解高校贷款债务,解决了高校发展的后顾之忧。通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开创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新局面。深入推进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自治区11所本科院校和1所专科院校得到内地高校的全面对口支援。“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深入实施,大幅度提升高校紧缺人才培养能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领军型人才,全区普通高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已占专任教师的33.55%。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
自治区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规模由2005年的846人,2010年增加到2167人,净增了1.5倍,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由516人增加到1071人。启动了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项目,在周边国家建成了4所孔子学院,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逐年增加。
双语教育稳步推进——
实现双语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坚持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双语”教学规模成几十倍增长,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
经过5年发展,自治区学前三年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在园幼儿达37.16万人,占学前三年少数民族幼儿的56.5%、占学
前两年少数民族幼儿的77.6%。全区开展双语教学和民汉合设的中小学由2005年的754所,2010年增加到1376所,净增了82.5%;接受双语和民考汉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在校生由20.4万人增加到82.71万人,净增了近3倍。2010年,全区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教育的学前和中小学在校生共计119.87万人,占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在校生的48%,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得到有效推进。区内初中班从2004年创办以来,在校生规模达15000人。疆内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确立了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汉语授课的目标。
自治区坚持从学前抓起、从教师抓起,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培养民汉兼通人才。自2004年以来,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双语教学工作蓬勃发展。经过十年的努力,截至2010年,我区已有双语中小学(含职高)、幼儿园7021所,双语班2.94万个,接受双语教学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达到59.23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的28.5%;少数民族双语幼儿达到32.3万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师达到4.94万人。自治区坚持以学前双语教学为重点,推进实施“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已完成建设1695所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加快了农村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
按照以“培养、培训并重”和“多渠道并举”的方针,大力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两期《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完成1.32万名教师的培训;从2006年起,专门为南北疆七地州培养近9000名学前“双语”教师;2007年起,累计招收2000名农村双语教师特培生,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我区农村合格“双语”教师短缺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扶持2237所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全区幼儿园数由2005年的1077所,2010年增加到2563所,净增了1.3倍,在园幼儿由29.3万人增长到57.9万人,净增了1倍,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由30.14%提高到59.59%,提高了29.45个百分点。
2005年至2010年,全区特殊教育学校由10所增加到13所,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由人4961人增加到8057人,净增了62.4%。
2000年国家举办了内地新疆高中班,目前,办班城市已达36个、办班学校66所,已累计招生3.6万人,在校生已达到2.2万人。从2004年起,自治区参照内高班模式开办新疆区内初中班,目前在校生已达1.5万人,2007年又举办了区内高中班,目前在校生2200余人。2010年,内高班、内初班农牧民子女录取比例分别达到74.4%和90%,进一步满足了农牧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近年来,自治区累计选派600余名干部和教师赴内地学校协助做好内地新疆学生管理工作,先后组织6期内高班、协作预科院校德育思政专题培训。每年组织专家宣讲团赴内地协作计划预科基地和内高班学校宣讲和专题培训,使内地新疆学生的全面育人效果得到提升。
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内地高校协作计划已累计招收培养少数民族本、专科生3.1万余人。自2007年开始,启动实施了“农村基层中小学‘双语’教师特培计划”、“高中起点专科层次的医学学历教育特培计划”、“民语言高层次专门人才特培计划”,每年招生2700名免费生。
2005年至2010年,内地新疆高中班办班城市由25个增加到36个,办班学校由35所增加到66所,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分别增加到6378人和22290人,招生规模净增了1倍、在校生规模净增了1.8倍。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的年招生规模由3000人增加到6000人,净增了1倍。
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提高——
双语教师紧缺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自治区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坚持抓好教育管理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自治区先后分别了启动两轮中小学书记校长全员培训工作,累计开展了近4万人次的教育管理干部集中培训。每年组织选派各类教育管理干部挂职锻炼、进修培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十一五”,自治区确立了“以双语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为目标”的保障措施。“十一五”期间,在中央的支持下,全区共完成各类教师培训达21万人次,中小学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占85%。以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为重点,招聘双语特岗教师12223人,招收免费师范生6000人,“送教下乡”培训教师9000人,培训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师4.96万人,双语教师紧缺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2010年,全区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70%、99.33%。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由2005年的77.29%、70.23%,2010年提高到89.29%、85.78%,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43.44%。普通高校教师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由2005年19.11%,2010年提高到40.34%,其中本科院校提高到53.34%,各类教师的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
自治区积极开展中小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多渠道开展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自治区层面的年培训规模近6万人,同时各地还广泛开展地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促进各族教师专业化成长创造了条件。
通过多渠道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启动教师储备编制计划和小学双语教师增编计划,4年共招聘农村“特岗”教师1.1万名;实行由自治区定向招聘农村中小学教师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2010年启动年规模6000人的疆内免费师范教育计划;深入推进对口支教和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实习支教每年选派规模已达5000名。这些举措极大地加强了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稳步上升。
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步伐加快,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快了农村双语教师培养步伐。有力缓解了目前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师紧缺的状况,提高了双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深得各族群众拥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显著——
切实维护了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系统通过举办分管教育工作的地县领导、高等学校系处干部、中小学校长及班主任、德育教师等各类培训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开展整顿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净化讲台、清理教材等专项治理工作,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各类学校坚持党委(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争优创先、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贯穿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推进,进一步维护了教育系统的稳定。
大力加强党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机构,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坚持开展中小学、中职学校德育示范学校、达标学校评估验收工作。目前,自治区已有169所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实施自治区高校思政理论课重点课程建设工程,不断加强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全方位、全覆盖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各类体育、音乐、美术类教学活动,促进形成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在全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筑牢师生员工的思想防线。
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不懈地开展了 “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五观”教育。不断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把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各族师生的精神面貌健康向上。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了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管理教育工作的政策水平,逐步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重视德育,狠抓德育的良好氛围。
多年来,各类学校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深入开展了整顿校园秩序、净化讲台、加强了政治思想课程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主题教育,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保持了教育系统的稳定,在促进民族团结和保证边疆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确立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工作目标经过5年努力,已经实现。
加大教育投入—— 实施多项教育事业发展保障工程
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教育经费投入做保障。“十一五”开始,自治区确立了“教育事业费拨款依法做到‘三个增长’,到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保障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自治区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据了解,按照《教育法》“三个增长”的要求,全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教育事业费拨款实现了“三个增长”。
一是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全区地方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519.02亿元,2009年增加到1346.9亿元,年均增幅为26.9%,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由98.23亿元增加到256.05亿元,年均增幅为27.1%,教育经费支出高于地方财政支出的0.2个百分点。
二是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要逐年有所增长,全区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分别提高了50.3、66.8、40.5和11.1个百分点。
三是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全区公用教育事业支出总额由15.22亿元增长到70.59亿元,年均增幅为46.7%,公用教育事业费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由21.46%提高到34.42%。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5年3.91%提高到2009年的6.06%,超过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目标,各类教育的投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教育基本建设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中小学
校舍抗震加固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建设”、“民汉合校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2006年至2010年各类学校累计完成教育基本建设投资166.87亿元,全区各类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由3006.9万平方米增长到4248.8万平方米,净增1241.9万平方米,净增长41.3%。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净增251.4万平方米,净增长38.6%;成人高等学校净增2.3万平方米,净增长1.8%;中等职业学校净增112.5万平方米,净增长48.9%;普通中学净增324.2万平方米,净增长31.3%;小学净增149.3万平方米,净增长18.0%;幼儿园净增400.2万平方米,净增长308.6%;特殊教育学校净增2万平方米,净增长43.48%。有86个县(市)的6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含校点)实现了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覆盖。全区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改善。
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教育规划的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教育规划的主要目标全面实现。“十一五”确立的“以办好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不动摇,坚持以德育为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推进双语教学,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工作目标全部实现。
“十一五”是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类教育事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标志着新疆教育正迈向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新阶段。
展望“十二五”——
步伐坚定迈向新征程
有了“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十二五”,自治区教育发展的步伐将更加坚定地迈向新征程。
2011年1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据了解,自治区
确定的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到2020年,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前列,教育支撑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全面增强。
自治区确定的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0%左右,学前两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基本实现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年提高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年提高到13年。
为此,“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将以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普及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普及双语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为战略重点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自治区从九个方面确立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目标;双语教育确立了基本普及各学段双语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确立了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目标;义务教育确立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确立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确立了加强能力建设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标;高等教育确立了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和加强学科建设的目标;特殊教育确立了加快推进各学段特殊教育的目标;继续教育确立了建立灵活开放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
按照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原则,新疆确定了自治区、各地(州、市)和县(市、区)实施的任务,提出了需要配套的政策措施。确保自治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并随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教育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号角已经吹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的颁布和实施,将推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智力支撑,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忆改革,庆发展,赞成就,绘蓝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忆改革,庆发展,赞成就,绘蓝图》。
迎着百年不遇的南方暴风雪我们进入了中国的2008年,风雪咆哮,天寒地冻,可是我们高喊着“众志成诚”的口号,那时我们的血是滚烫的,“5.12汶川大地震”天悲地哭,举国齐衰,可是我们坚守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那时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8月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中国人获得空前的胜利,那时我们的精神是振奋的,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那时我们的情绪是激动的。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更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行的30周年。今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在这桃李芬芳,春华秋实,喜庆收获的时节,我们潍坊职业学院人坐在一起共忆改革,同庆发展!
三十年来,潍坊职业学院人以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学院在各个方面经历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迈上了一个个新的台阶。几十年来这座知识的殿堂历尽风雨的洗礼,穿跃时代的烟尘,跨过历史的沟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潍坊职业学院人铭记不进则退,未雨绸缪的古训,缜密构思着跨跃式发展的美好梦想,扎实蕴蓄着强力起飞的动力,确立了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详尽的
第四篇:忆改革,庆发展,赞成就,绘蓝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忆改革,庆发展,赞成就,绘蓝图》。
迎着百年不遇的南方暴风雪我们进入了中国的2008年,风雪咆哮,天寒地冻,可是我们高喊着“众志成诚”的口号,那时我们的血是滚烫的,“5.12汶川大地震”天悲地哭,举国齐衰,可是我们坚守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那时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8月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中国人获得空前的胜利,那时我们的精神是振奋的,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那时我们的情绪是激动的。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更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行的30周年。今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在这桃李芬芳,春华秋实,喜庆收获的时节,我们潍坊职业学院人坐在一起共忆改革,同庆发展!
三十年来,潍坊职业学院人以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学院在各个方面经历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迈上了一个个新的台阶。几十年来这座知识的殿堂历尽风雨的洗礼,穿跃时代的烟尘,跨过历史的沟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潍坊职业学院人铭记不进则退,未雨绸缪的古训,缜密构思着跨跃式发展的美好梦想,扎实蕴蓄着强力起飞的动力,确立了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详尽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发展规划及远景目标,为学院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学科建设是学院办学的核心,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学院设置了8个系部,开设了38个高职专业,基本涵盖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导产业,面向全国多个省、市招生,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1000人。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4321”工程,推行了“搭建平台、分层教学、分流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了紧密联系当地经济发展的“工为重点、农为特色、经管结合、兼顾文科、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架构,首批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专职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制度;修订完善了《潍坊职业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了评选“师德标兵”、“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的制度,德育工作真正收到了实效。
学院切实加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了学院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多年以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师资队伍是关键。学院制定实施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学名师工程”、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如今,学院薪火相传,星光灿烂,老、中、青老师团结奋进,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三十年不懈求索,三十年春华秋实。潍坊职业学院已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学院的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办学水平效益明显提高。
三十年风雨历程,三十年桃李满园。潍坊职业学院人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创业,奋力拼搏,使学院一步步迈入了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的行列。
过去的30年,是潍坊职业学院人革故鼎新、自我超越的30年。
过去的30年,是潍坊职业学院人孜孜不倦、潜心育人的30年。一代又一代的学院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在三尺讲台上精心耕耘,在似水年华中无私奉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青春和心血铺筑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坚实基石……一批批莘莘学子,一群群技术英才,厚德博学,笃行精进。30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各类行业的技术骨干,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过去的30年,是潍坊职业学院人发扬优良传统、铸就学院精神的30年。潍坊职业学院伴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30年成长历程,风雨与阳光共存,鲜花与荆棘同在,虽历经风雨、几度沧桑,但几代学院人宗旨不忘、理想不灭、信念不丢、志向不改,在曲折中前进,在困境中崛起,积淀了优秀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学院精神;“明德、尚学、强能、善技”的校训;“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已深深地融入了潍坊职业学院人的血脉之中和思想深处,见诸于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成为我们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力量源泉。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辛勤的耕耘不仅结出了累累硕果,也赢得了项项殊荣。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学校”、“山东省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对新世纪新阶段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做贡献,是全院师生的共同心愿和理想。在新的起点上,学院拟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在新的世纪,学院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时代重任。沐浴着十七大的春风,携着科学发展的机遇,迎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如春江潮涌、磅礴而来,又把潍坊职业学院引向了一个新的入海口。从这里,励精图治、与时俱进的潍坊职业学院就犹如一艘刚刚启航的远洋航轮,正劈风斩浪驶向广阔浩瀚的大海,走出潍坊,走出山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公务员改革30年成就
新疆公务员队伍建设情况回顾和展望---------改革开放三十年公务员队伍建设情况总结
(人事厅公务员管理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把工作重点转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其他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也给干部人事事业的改革、发展尤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带来了机遇。
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80年代中期,提出建立科学的干部分类管理体制。推进企业领导人、专业技术人员从“国家干部”中分离出来,将所有干部划分为机关、事业、企业三大类。干部分类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1987年到1999年,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强调“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经过八年多上上下下多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最后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93年正式颁布实行,公务员制度在全国全面推行。与此同时,在党群系统以及人大、政协机关等分别实行或参照实行《党的机关工作人员条例》或《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是对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一次全面改革,是依法管理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开端,在干部人事工作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是2000年至今,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党中央于2000年颁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要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根据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并在试点基础上,2005年4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5号主席令,正式颁布了公务员法,并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法律,是干部人事管理的总章程,填补了历史空白,在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开始走上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轨道。
二、新疆公务员队伍建设情况
回顾30年走过的历程,深深感到新疆公务员队伍建设,随同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同步发生深刻变化以及取得了巨大成绩。经过长期的改革发展,自治区已初步建成了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公务员队伍。目前,自治区公务员人数15万多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占公务员总数的%,人才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公务员制度初步建立。公务员法颁布后,我们本着实事求是、依法接轨、稳慎处理、平稳过渡的原则,按照“整体启动、先七类机关、再参照管理单位”的步骤,积极稳妥地实施公务员法,入轨阶段的工作顺利完成。圆满完成15万公务员的登记工作,4750个原依照(参照)管理单位纳入参照管理范围,今年完成1669个新申报参照管理单位的审批。我区的登记、参照工作均走在了全国前列,受到了原人事部的肯定。加强配套制度建设,研究拟定《公务员考核实施办法》和《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公务员日常登记制度、培训考核登记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录用制度不断完善。在公务员招考上,“凡进必考”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方式方法上也日趋科学,实行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网上确认,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督力度,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和少数民族报考者给予政策倾斜,在报考职位上今年改革为允许同时选报符合条件的两个职位,更加科学合理。
三、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经验、体会
总结30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自治区公务员队伍建设经验和体会,集中起来主要有个方面: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是在认真总结基础上,勇于进行创新。对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制度予以改革,对原有制度中一些合理的正确的东西,例如党管干部原则、干部管理中的群众路线、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等等,不能否定,必须继承、发扬。同时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加以改进完善;对那些适应计划经济需要、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如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单一的管理模式等,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干部人事工作才能不断前进,持续发展。
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往往涉及到人们的思想,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人们观念的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本身的健全完善,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做到总体目标设置与分步实施相结合、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把改革的力度控制在国家负担、社会舆论和群众心理承受的范围内,以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坚持公平竞争、民主法治的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是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干部人事制度中的具体体现,贯穿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全过程和各项制度、各个环节。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增强制度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平等发展机会,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一是法律制度要确认和体现群众具有平等参与干部人事工作的权利;二是实行干部任职条件公开,招考公开,考试成绩公开,录用任用公开;三是国家通过法律保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和人民群众在竞争中的合法权利。
民主是干部人事工作中群众路线的发展,法治是实现干部人事工作依法管理的根本保证,它们共同构成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核心,是干部人事制度法制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把民主、法治贯穿整个改革的始终和各个环节,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实现民主、法治,一方面干部人事工作必须有法可依,依法管理,违法必究,包括人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培训、工资、福利、退休等等,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并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办事。以《公务员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使我国干部人事工作开始走上了民主、法治的轨道。
(四)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
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我国干部人事工作中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正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而不是摆脱、削弱或淡化党的领导。在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形成了一套具体制度、程序和方法。实践经验证明,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一是要加强党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改革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管理模式,根据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实行分类管理。二是善于总结改革经验,制定干部路线、政策,并通过一定程序,转化为干部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依法实行管理。三是推荐并管理重要干部、人才。四是具体管理模式即是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等有关部门各司其各、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干部人才工作新格局。做到这四点,就是坚持和实现了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
公务员管理处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