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问责规定》考试参考要点
《行政问责规定》考试参考要点(100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市制定了《行政问责规定》。2、2012年2月我市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的形式,发布了《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
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实施《规定》,是为了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依法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能。
4、市政府办公厅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对《规定》中的四种主要问责情形和十一种问责方式,要做到熟记于心。
5、市政府办公厅开展学习贯彻《规定》活动,共分为集中学习、自查自省、集中整改三个阶段。
6、《规定》共分五章,二十九条。
7、《规定》的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是行政问责情形,第三章是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第四章是行政问责程序,第五章是附则。
8、《规定》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作为行政问责的重点。
9、行政问责对象的范围包括:市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工作人员。
10、行政问责对象不履行、违法履行、不当履行职责,损害公共利益和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或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依照《规定》予以行政问责。
11、行政问责应当坚持权责统一、公平公正、有错必究、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12、行政问责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13、行政问责工作由政府统一领导,监察机关负责组织实施。
14、市和区、县(市)监察机关,负责对干部管理权限内的行政机关领导干部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行政问责工作。
15、行政机关的监察机构或者指定的机构,负责对本行政机关相关工作人员行政问责的具体工作。
16、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机构负责受理、调查本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案件,提出拟处理意见,并接受同级监察机关的指导和监督。
17、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上级的决定、命令、部署,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 能,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18、《规定》将行政问责的情形分为决策违规、执行不力、管理不善、行为失范四个方面。
19、行政问责情形共计四条三十六项。
20、行政机关领导干部依法应当决策而不作出决策或者不及时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不良社会影响的,应当予以问责。
21、行政机关领导干部超越法定权限进行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不良社会影响的,应当予以问责。
22、行政机关领导干部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决策,损害公共利益和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予以问责。
23、行政机关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与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上级的决定、命令相抵触,损害公共利益和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予以问责。
24、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决策失误,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或者不良社会影响的,应当予以问责。
25、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发现决策错误、失误或者失当,不及时纠正、改正或者调整,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不良社会影响的,应当予以问责。
26、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不贯彻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上级的指示、决定、命令,拖延不办、顶着 不办,有令不行的,应当予以问责。
27、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损害投资者合法利益、妨碍社会管理秩序、影响城市管理等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监管不力的,应当予以问责。
28、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对涉及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等公共安全领域,未履行监督、检查、检验、检测、检疫等职责,引发安全事件的,应当予以问责。
29、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应当履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而未履行的,应当予以问责。
30、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或者解决不力的,应当予以问责。
31、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超越法定权限和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行为,野蛮执法、随意执法的,应当予以问责。
32、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乱检查、乱收费、乱征收、乱摊派、乱罚款的,应当予以问责。
33、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对行政相对人勒拿卡要,或者要求行政相对人接受有偿服务、购买指定商品以及承担其他非法定义务的,应当予以问责。
34、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违反规定,采取打 招呼、批条子、授意、指定、强令等方式,影响和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应当予以问责。
35、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截留、滞留、挤占或者挪用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代管资金的,应当予以问责。
36、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在职责范围内监管不力,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连续发生事故、事件、案件的,应当予以问责。
37、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应对不力,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的,应当予以问责。
38、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对上级机关确定的工作目标、交办的事项和职责范围内应当办理的事项,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或者行政机关之间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的,应当予以问责。
39、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对应由几个行政机关共同办理的事项,主办行政机关不主动牵头协调,协办行政机关不积极支持配合,致使工作延误的,应当予以问责。
40、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公共突发事件、重大责任事故、重大疫情、灾情或者其它重要情况的,应当予以问责。
41、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执行上级机关的指示、决定、命令或者履行职责时,弄虚作假,欺骗上级机关或者 社会公众的,应当予以问责。
42、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行政复议机关生效的决定的,应当予以问责。
43、行政机关内部管理和监督不力,办事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或者对群众反映的本行政机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及时改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应当对行政机关相关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予以问责。
44、行政机关内部管理和监督不力,未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应当对行政机关相关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予以问责。
45、行政机关内部管理和监督不力,对内部管理出现的问题放任不管,对本行政机关的违法违纪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的,应当对行政机关相关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予以问责。
46、行政机关内部管理和监督不力,授意、指使、纵容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阻挠、干预、对抗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或者对办案人、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的,应当对行政机关相关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予以问责。
47、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行为规范,办事拖拉,敷衍塞责,对领导的指示和命令置若罔闻的,应当予以问责。
48、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行为规范,对行政相对人态度蛮横,故意刁难,或者因言行不文明导致冲突的,应当予以问责。
49、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行为规范,违反工作纪律,工作懈怠、纪律涣散,在工作期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予以问责。
50、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行为规范,弄虚作假,作表面文章,欺骗领导和行政相对人的,应当予以问责。
5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应当予以问责。
52、行政问责的方式有:责令限期整改、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建议降职或者免职。
53、行政问责方式共十一项,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54、对在行政问责过程中,拒绝改正错误的,应当从重处理。
55、对在行政问责过程中,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碍行政问责工作的,应当从重处理。
56、对在行政问责过程中,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的,应当从重处理。
57、对在行政问责过程中,在共同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应当从重处理。
58、对在行政问责过程中,一年内被给予行政问责两次以上的,应当从重处理。
59、对在行政问责过程中,主动交代应予行政问责的行为的,应当从轻处理。
60、对在行政问责过程中,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应当从轻处理。
61、对在行政问责过程中,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的,应当从轻处理。
62、行政问责程序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投诉、检举、控告情形,可以作为行政问责的案件线索。
63、行政问责程序规定,上级机关的指示、批示,可以作为行政问责的案件线索。
64、行政问责程序规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的问责建议,可以作为行政问责的案件线索。
65、行政问责程序规定,上级或者同级人大、政府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中提出的问责建议,可以作为行政问责的案件线索。
66、行政问责程序规定,政务督查、政府绩效考核、政府法制、安全生产、审计、信访等部门或者机构在履行工作职责中提出的问责建议,可以作为行政问责的案件线索。
67、行政问责程序规定,司法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可以作为行政问责的案件线索。
68、行政问责程序规定,新闻媒体曝光的应当予以行政问 责的事件,可以作为行政问责的案件线索。
69、市和区、县(市)监察机关发现干部管理权限内的行政机关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有行政问责情形的,应当向本级政府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提出问责建议。
70、政府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发现行政机关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有行政问责情形的,可以直接决定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71、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机构,发现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行政问责情形的,可以向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提出问责建议,经批准后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72、行政机关负责人发现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行政问责情形的,可以直接决定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73、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机构根据本行政机关负责人的指示,开展调查工作,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74、调查人员进行调查时,应当听取被调查人员的陈述和申辩,并予以记录。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75、调查人员进行调查时,被调查人员应当予以配合,如实说明情况。
76、调查人员与被调查人员有利害关系、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按规定回避。77、调查终结,监察机关或者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机构应当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拟处理意见,提交本级政府领导或者本行政机关领导集体讨论后,作出给予行政问责、免予行政问责或者不予行政问责的决定。
78、对于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调查的,行政问责决定机关可以直接作出行政问责决定。
79、行政问责决定机关应当自作出行政问责决定之日起三日内将行政问责决定书送达被问责人员。
80、行政问责处理结果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被行政问责的行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其行政问责处理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81、被调查人员或者被调查行政机关领导阻挠或者干预行政问责案件的调查、处理,情节严重的,监察机关或者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机构可以提请政府或者有关机关依照相关规定处理。
82、被问责人员同时违反政纪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由监察机关或者有关机关依照相关规定处理。
83、被问责人员同时违反党纪的,移送纪律检查机关处理。84、被问责人员同时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85、被问责人员对行政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问责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行政问责决定的机关申请复核; 对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核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复核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
86、被问责人员对行政问责决定不服的,也可以不经复核,自收到行政问责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87、市人民政府作出的复核决定为终局决定。
88、复核受理机关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书面复核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89、申诉受理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诉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书并送达申请人和原行政问责决定机关;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90、复核、申诉期间原行政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91、被问责人员不得因申请复核、申诉被加重处理。92、受理复核、申诉的机关审核后,原行政问责决定正确的,维持原行政问责决定。
93、受理复核、申诉的机关审核后,原行政问责决定所列事实不存在,或者事实不清楚,证据不足的,撤销原行政问责决定。
94、受理复核、申诉的机关审核后,原行政问责决定违反规定程序,影响公正处理的,由原行政问责决定机关重新调查处理。
95、受理复核、申诉的机关审核后,原行政问责决定事实清楚,对问责行为的情节认定有误或者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可以直接变更行政问责方式。96、被问责人员受到错误问责,作出行政问责决定的机关应当及时纠正;
97、被问责人员受到错误问责,造成名誉损失的,应当在公布行政问责决定的范围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98、本规定自2012年3月15日起施行。
99、行政问责与党纪处分和刑事处罚都是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追究责任的方式和手段。
100、行政问责不能代替党纪政纪处分、刑事处罚。
第二篇:行政问责规定承诺书
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承诺如下:
一、严格遵守首问办事。要热情接待服务对象,并负责帮其将拟办事项办理到底,确保拟办事项有满意结果。
二、要限时、即时办事。对拟办事项实行限时办理。对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拟办事项,应随到随办。
三、按程序办事。对办事单位或人员依法依法按程序办事。
四、高效办事。要提高工作效率,工作积极主动,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五、文明办事。继续贯彻“规范文明用语活动”待人礼貌,服务周到。
六、廉洁办事。要依法行政,廉洁奉公,不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在以上承诺中主要做到一要做到遇事不推诿、不扯皮、不拖拉、不敷衍,不留工作过夜。要注重探索和把握办公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形成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工作机制。二要成事不误事。统筹兼顾,科学安排,致力办公室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切实做到忙而不乱,繁而有序,大事不误、小事不漏,各项工作井井有条,环环相扣。三要以人为本为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为群众服务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有效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篇:行政问责规定
《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解读
2012年2月12日市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拟于3月15日起施行。《规定》的出台,对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依法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定》共分五章,二十九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行政问责情形,第三章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第四章行政问责程序,第五章附则。现将《规定》的制定背景及主要内容作以解读。
一、《规定》的主要特色
《规定》的主要特色,一是问责对象的范围更广。与2007年的《哈尔滨市行政机关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相比,《规定》规定的行政问责对象的范围更加广泛,主要考虑到一般工作人员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其行为对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影响,要比领导干部更直接。因此,《规定》除领导干部外,也将一般工作人员纳入到行政问责的范围。二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无论是问责情形的规定,还是程序规定都更具体,更便于操作。三是重点更突出。《规定》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作为行政问责的重点,是符合哈尔滨市实际的。
二、行政问责对象范围
确定行政问责对象是实行行政问责的前提和基础。《规定》第二条规定了行政问责对象的范围,包括市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和区、县(市)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组织中的所有从事公务的所有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是指通过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授予某种行政权力的事业单位,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被授予的行政权力。如交通局的公路管理处、人社局的社会保险局、水务局的水资源办。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组织是指根据行政机关的委托实施某种行政行为的事业单位,接受委托的事业单位是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受委托的行政行为。如哈站地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受交通部门委托以该部门名义进行交通执法。
三、行政问责决定机关和行政问责实施部门
行政问责决定机关和行政问责实施部门,两者是有区别的。行政问责决定机关是指有权作出行政问责决定的机关,包括市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区、县(市)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组织。行政问责实施部门是指负责行政问责案件的受理、调查和提出拟处理意见的机关或者机构,包括市、区、县(市)监察机关和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机构。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机构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监察室,没有监察室的,可以指定人事机构或者法制机构具体负责本机构的行政问责工作。
《规定》第四条还具体划分了监察机关和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机构的权限范围,市和区、县(市)监察机关负责对干部管理权限内的行政机关领导干部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行政问责工作,主要是对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的问责。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机构负责对本行政机关除监察机关负责行政问责的人员之外的其他工作人员的行政问责工作,主要是对科级及以下工作人员的问责。
四、行政问责情形
借鉴兄弟省市立法经验,结合我市实际,通过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行政问责的情形进行认真梳理和归纳,《规定》将行政问责的情形分为决策违规、执行不力、管理不善、行为失范四个方面,共计四条三十六项,既注重有错问责,同时也注重无为问责,并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作为行政问责的重点。
第七条规定了违规决策的问责情形。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因此,行政机关领导干部违规决策或者决策失误应当对其进行问责。第七条共列举了依法应当决策而不作出决策或者不及时决策,超越法定权限和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决策,决策内容违法,决策发生重大失误,不及时纠正、改正或者调整决策错误、失误或者失当等七种情形。如:第(三)项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决策,损害公共利益和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策的程序,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规定,应当包括风险评估、咨询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意见协调、法律审核、集体讨论等程序,以体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原则。
第八条规定了执行不力的问责情形。执行力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落实上级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是执行命令、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落实到位”。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能否顺利落实到位,目标能否顺利达成,关键看执行力。目前我市各级行政机关执行不力,主要集中体现为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第八条共列举了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损害投资者合法利益、妨碍社会管理秩序、影响城市管理等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监管不力;超越法定权限和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行为,野蛮执法、随意执法;乱检查、乱收费、乱征收、乱摊派、乱罚款;对上级机关确定的工作目标、交办的事项和职责范围内应当办理的事项,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或者行政机关之间推诿扯皮、推卸责任;弄虚作假,欺骗上级机关或者社会公众等十八种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的问责情形。如:第(一)项不贯彻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上级的指示、决定、命令,拖延不办、顶着不办,有令不行的;第(五)项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或者解决不力的;第(十四)项对应由几个行政机关共同办理的事项,主办行政机关不主动牵头协调,协办行政机关不积极支持配合,致使工作延误的。
第九条规定了内部监管不力的问责情形。行政机关内部管理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管理和监督,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职责的前提和基础,行政机关相关领导干部对内部管理和监督不力应当负有责任。第九条共列举了办事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未执行相关工作制度;对内部管理出现的问题放任不管;授意、指使、纵容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阻挠、干预、对抗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等五种问责情形。如:第(一)项办事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或者对群众反映的本行政机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及时改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第十条规定了行为失范的问责情形。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应当遵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是规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活动原则、工作程序、办理规则、言行标准和行政纪律,包括政治、廉政、职业道德、业务等行为规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政府和群众联结的纽带,是行政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其是否严格遵守行为规范直接关系着其能否依法履行职责,更关系着政府的形象问题。因此,第十条规定了办事拖拉,敷衍塞责;对行政相对人态度蛮横,故意刁难;违反工作纪律;弄虚作假、作表面文章;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等六种问责情形,旨在督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行为规范。如:第(一)项办事拖拉,敷衍塞责,对领导的指示和命令置若罔闻的。
上述四条每条都有兜底条款。就是说除列举的情形外,其他符合条件的,也包含在问责范围内。此外,考虑到与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的衔接,《规定》第十一条规定“除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行政问责情形外,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问责情形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五、行政问责的方式和适用
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的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五种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方式外,国家和省对一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问责方式没有明确规定。参照外地市有关规定,并结合实际,为体现“问责一人、教育一片”的原则和对社会公开,安抚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使被问责人员深刻认识问题,改正错误,《规定》第十二条规定了责令限期整改、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建议降职或者免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问责方式等十一种行政问责形式。以上规定的行政问责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另外,《规定》第十三条还规定了应当从重处理的六种情形,如:
(一)拒绝改正错误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碍行政问责工作的;
(五)一年内被给予行政问责两次以上的。第十四条规定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理的四种情形。如:
(一)主动交代应予行政问责的行为的;
(三)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的。需要注意的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有《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从重情节,应当对其从重问责;具有《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从轻或减轻问责情节,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问责,也可以不对其从轻或减轻问责。
六、行政问责的案件线索
《规定》第十五条规定了八项行政问责的案件线索,主要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投诉、检举、控告;上级机关的指示、批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的问责建议;上级或者同级人大、政府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中提出的问责建议;政务督查、政府绩效考核、政府法制、安全生产、审计、信访等部门或者机构在履行工作职责中提出的问责建议;司法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新闻媒体曝光的应当予以行政问责的事件等,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
七、行政问责程序
为了使行政问责严格按照规范的步骤和方式进行,确保行政问责的正确、及时、有序,《规定》第四章对行政问责程序作了专门规定。行政问责程序分为启动、调查、决定、送达、公开等程序。
《规定》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对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的行政问责启动作了区别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市和区、县(市)监察机关发现干部管理权限内的行政机关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有行政问责情形的,应当向本级政府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提出问责建议,经本级政府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批准后启动行政问责程序;政府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发现行政机关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有行政问责情形的,可以直接决定启动行政问责程序。监察机关根据本级政府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的指示,应当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这里所称的“本级政府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主要是指市长或者分管市长,区长或者分管副区长,县长和分管副县长。第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机构,发现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行政问责情形的,可以向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提出问责建议,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启动行政问责程序;行政机关负责人发现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行政问责情形的,可以直接决定启动行政问责程序。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机构根据本行政机关负责人的指示,开展调查工作,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这里所称的“本行政机关负责人”,主要是指各委办局的主任、局长。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了调查程序,具体规定调查要求、调查回避等。第二十条规定了决定程序,“调查终结,监察机关或者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机构应当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拟处理意见,提交本级政府领导或者本行政机关领导集体讨论后,作出给予行政问责、免予行政问责或者不予行政问责的决定。”为了简化程序,第二十条二款规定,“对于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调查的,行政问责决定机关可以直接作出行政问责决定。”
第二十二条规定了送达和公开程序,“行政问责决定机关应当自作出行政问责决定之日起三日内将行政问责决定书送达被问责人员。行政问责处理结果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被行政问责的行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其行政问责处理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八、行政问责的复核和申诉
为了保障被问责人员的救济权,《规定》规定了行政问责的复核和申诉。第二十五条具体规定了复核和申诉的途径和期限,“被问责人员对行政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问责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行政问责决定的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核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复核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收到行政问责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市人民政府作出的复核决定为终局决定。”
九、行政问责与党纪政纪处分和刑事处罚的关系
行政问责与党纪政纪处分和刑事处罚都是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追究责任的方式和手段。在执行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行政问责与党纪政纪处分、刑事处罚的关系:一方面,行政问责不能代替党纪政纪处分、刑事处罚,问责后仍可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被行政问责人员党纪政纪处分、刑事处罚;另一方面,并不是对被行政问责人员都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甚至刑事处罚,被行政问责后,是否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应当根据有关规定执行。因此,《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被问责人员同时违反政纪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由监察机关或者有关机关依照相关规定处理;违反党纪的,移送纪律检查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篇:行政问责
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学习心得
备案科 刘欢
通过对《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的学习,我的感触颇深,对我市下一步的发展策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心得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的重要意义
行政问责制度是我市政府提速增效、提高信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提高行政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有权必有责,政府应为其所有行为负责,对因不作为(有权不用)、乱作为(滥用权力)或不当作为(工作过失)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必须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问责制度不仅是法治政府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而且也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同样,作为工程质量监督这样一个重要的工程环节,肩负着全市的工程质量安全任务。更要认真遵守《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以防出现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情况.二、目前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一)对于新形势下的行政问责办法,不能及时融会贯通于具体实际工作之中,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工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力求全面发展,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于应付本职工作,不精益求精。
(二)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没挤出时间学,给自己找客观原因,自己放宽自己,轻视理论学习,致使理论素养跟不上形势发展,了解大局不够透彻。
(三)业务知识须进一步增强.现有的知识已不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工作形势。新方法、新情况层出不穷,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尚有所欠缺。工作方式、方法上创新不够。干工作时放不开、敢吃苦、的精神不强,抓落实的劲头相对不足。
三、具体整改措施
(一)在深刻学习、领悟行政问责制的基础上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行政问责规定。与现在的业务工作相结合,在不违法违纪的基础上,再加强自律,即也不违反行政问责规定。
(二)增强工作创新意识,工作争强当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更新观念、大胆工作、工作中勤于思考、多发现问题、多找路子、扎实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好今年的目标任务。(三)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树立文明安全企业形象。敬业爱岗、甘于奉献、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奋工作,做实践职业道德的模范。
(四)勇于竞争、不怕挑战、奋发进取、认真执行各项工程备案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灵活掌握方针政策,创造性的开展工程备案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学习行政问责规定所得到的心得与体会,融会贯通于本职工作之中,杜绝行政不作为与乱作为的发生,为全市工程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学习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学习心得
备案科 张艳杰
2012年2月12日市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3月15日起实施。我对行政问责规定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有以下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行政问责规定”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强化行政责任,促进行政负责人依法行政、恪尽职守,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行政问责办法规定了十种应当进行问责的情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独断专行、决策失误;滥用职权、违法行政;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不求进取、平庸无为;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态度冷漠、作风粗暴;铺张浪费、攀比享受;暗箱操作、逃避监督;监管不力、处置不当。对有这些情形的各级行政负责人实施问责,对依法行政、恪尽职守,勤政廉洁,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问责规定致力于提高行政机关的公共服务水平、效率和公众满意程度。行政机关根据工作职能要求,对行政服务的内容、办事程序、办理时限等相关具体事项,通过媒体向社会和公众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承担违诺责任。对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立服务型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问责规定促进行政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实行首问负责制度,能有效促进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干部自身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要熟悉业务,认真履行职责,对服务对象要求办理事项的,第一个接待服务对象来电、来访者(即首问者),要热情接待,周到服务。接听电话应文明、礼貌、热情,做好记录,并负责落实所问、所办之事。热情为到访者、来电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对到服务对象要热情、主动,属在本人职责内的事要及时处理,首先接受办理的人员要负责到底,能当场办结的要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告知办结时间,并负责该事项的跟踪督办,对申办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当场验明和明确告知申办者,并进行详细指导和说明。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受理的事项,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并告知该事项的具体承办部门的有关联系电话,必要时亲自引领前往,引导其找到相关部门或个人办理,直到让服务对象满意为止。对把握不准的事宜或者特别重大和紧急的事项,及时请示领导。做到这些,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机关工作人员。
四、限时办结防止办事拖拉,提高工作效率。各级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遵循准时、规范、高效、负责的原则,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和要求,对各类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和备案事项;行政职能部门通过理顺内部关系,优化工作流程,科学设置程序,规定办结时间,杜绝久拖不办、办而不结的现象。
通过学习我认为,首问负责制是开始,限时办结制是核心,行政问责和服务承诺是保障,这四项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建立和严格执行这四项制度,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促使各部门特别是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改进服务态度,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严格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建立起加强机关行政效能的长效机制。有了制度,就有行动的依据。关键在怎么落实在具体操作中,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对于加强干部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
第五篇:行政问责
1、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行政问责制的推行方面监督力度减弱,公民参与监督的路径缺失,导致政府在对官员问责过程中的公正、公平性受到公民的质疑。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在行政问责制的推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越发明显。政府应该以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责任的政治思想,不断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推行。
2、我国公务员队伍是履行政府职能和开展公共行政管理的主题,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中负有特殊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我国公务员队伍涌现出众多具有强烈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人手和模范人物。其中曹德云与陈家顺同志将自己融入到老年人,下岗民工,困难家庭中去,全面了解群众所需、所急,切切实实的为群众办事的的模范行为和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他们坚持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基础,认真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工作作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
1、我国公务员队伍是履行政府职能和开展公共行政管理的主题,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中负有特殊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我国公务员队伍中也有一些人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失。一是群众观念不强,为群众办事漫不经心,漠然置之。二是事业心不强,在为群众解决问题时,互相推诿,相互扯皮,能拖就拖。三是责任心不强,部分基层干部面对风险因素时,存在着回避矛盾、侥幸过关的心态,以至于小事拖成大事,普通利益诉求酿成群体冲突。
2、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可能引发各种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加。2008年7月19日,云南孟连县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在此次事件发生前,云南省政法委深入当地调研后认为当地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群众利益纠纷。但是普洱市却忽视民意表达诉求,未能要分清矛盾性质,隐瞒上级不顾后果的采取强制手段传唤勐马镇5名犯罪嫌疑人,致使双方产生冲突,人员受到伤害。
4、20世纪以来,在全球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下,强化政府政府官员的责任,建立责任型政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公共行政改革的趋势。我国在行政问责制的实施中存在着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问责制的监督路径缺失,缺乏问责的公平、公正性。二是由于官员的权利、责任不明确,在问题待解决的时候出现“该问谁的责”的问题。三是官员为重视民意,不敢于承担责任。政府应当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增强责任意识,明确权利与责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