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国以药养医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以药养医问题及其对策
“以药养医”是指医疗机构通过药品价格加成收入弥补其财政投入不足所需的运营和发展费用。以药养医机制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对于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以药养医”已远远背离了原来药价加成15%的国家规定。
目前我国医院收入中药品加成收入约占一半左右。据国家发改委2005年的统计,全国医院药品平均进销差率超过42%,是国家规定药价加成的15%的近三倍。
根据卫生部医院统计数据测算,通过药价加成,每年医疗机构获得的药品进销差价高达500多亿元;另外,医药企业为使自己的产品能够进入医院而支出的名目繁多的“公关费”和医生“回扣”高达数亿元,也就是说每年“以药养医”的金额高达近千亿元。与此同时,医疗机构长期拖欠占用药品回款资金平均千亿元左右,严重影响了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的正常运转。
“以药养医”不仅对医药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还带来更为严重的社会后果,概括如下: 1 “以药养医”滋生腐败
“以药养医”机制使医疗机构成了逐处机构。医院收入、科室奖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药品的创收;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在企业的诱惑下或明或暗地向企业要回扣。“以药养医“的机制不解决,滋生腐败的土壤就不可能铲除,治理商业贿赂的效果也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2 “以药养医”机制促使药价“虚高”,是“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以药养医”机制使医院更愿意用高价药,因为药价越高,价格加成的绝对值就越大,由于医院垄断了80%左右的药品消费,导致了医药行业的一个怪现象,药价越高越好卖!所以医药行业的价格竞争和其他行业相反,是逆向定价,必须留有足够的“获利空间”,才有人代理,才有人处方,这就加重了百姓的医药负担,导致了“看病贵”。3.“以药养医”影响合理用药,进一步加剧药物滥用
“以药养医”机制促使医生开大处方,造成药物滥用,不仅加重了医疗负担,同时还增加了药品的毒副作用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的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约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全国各地滥用抗生素现象普遍存在。4.“以药养医”加剧医药流通秩序混乱
“以药养医”机制催生了众多非法医药交易主体,增多了流通环节,加大了流通成本,各种商业贿赂和药品回扣泛滥,加剧了医药流通的混乱。大量的现金交易和回扣,也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5.“以药养医” 阻碍廉价药生存和发展
“以药养医”记住导致高价药反而好买,而价格低廉的普药在医院备受冷落,其根本原因就是价格太低、折扣太少、几乎没有回扣的空间。一支青霉素的价格只有几毛钱,利润极低,没有回扣,医院便处方与之疗效接近的但价格较高的头孢类药物。目前市场上已有很多廉价药品难觅踪影,前不久上海一病危儿童要最普通的抗菌药物“复方磺胺甲噁唑 注射液(复方新诺明)”,竟在全上海找不到。
6.“以药养医”阻碍了医疗卫生和医药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
“以医养医”机制是医疗机构的个别部门和人员“受益”,很多人凭借“审评”、“评标”、“采购”、“处方”等特有的权利获得了很多非法的收入,这些“以药养医”机制的既得利益者,势必强烈抵制“医药分开”政策的实施,因此改革阻力巨大。原因分析
1、历史遗留的原因
1951年,建国仅两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当时的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补贴医院,而普通百姓也无力承受医治的费用,所以中央政府决定把药品批零差价率留给医院。这就是“以药养医”的机制。
在国外的医疗费用组成中,医生的知识和技术是最值钱的部分。美国做一个超声心动图还要再加200元的知识成本费,这便是“以技养医”。而我们恰恰相反。一个关节置换术的全部费用近5万元,其中,床位费500元左右,检查化验费1600元左右,材料费用4万元左右,而医生的技术劳务费用却只有2000元左右。
2、补偿体制的缺失
医生是一种有风险的职业,他的人才培养周期也远远长于其他行业。同时,其责任和风险的特点比其他行业要突出得多。
虽然药品由企业生产,但处方药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样药品本身的风险就转而由医生承担了。所以医生得到一定的补偿。
在国外,这种补偿是由财政、保险公司和患者自付来完成的,但在我国没有这种补偿机制。
这样,医院越是少用药、用低价药,劳动补偿就越少。“以药养医”制度的客观结果就是使医生的劳动与药价挂钩。
3、医患信息不对称 在我们看来,既然医生相对于患者的信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主导地位是既成事实,那么对于医生行为的分析,应当是理解当前中国医疗卫生费用高涨这个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当存在医疗服务价格管制,且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时,若监管机构无法解决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则必定会产生“以药养医”的现象。对策
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医药行业应给予重点扶持
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产业,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医药行业与医疗卫生事业密切相关,其健康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因此国家必须对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从政策和机制上给予支持,要强化产业政策引导结构调整,鼓励创新,推动医药行业科学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安全、价格合理的医药产品,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药分开”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当中,建议对现在医院的门诊药房逐渐剥离,使门诊药房社会化。把患者购药选择的权利还给患者,允许处方外购,打破医院对医药市场的垄断地位,将医生的价值真正回归到医疗服务上,而不是药品销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省祛除医疗腐败,净化医药市场,才能真正建立起防止以药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对目前国家正在加大投入的社区医院,应探索新的运营管理模式。建议有条件社区医院不再单设药房,其职责由社会药房承担,一方面从根本上断绝“医”和“药”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社区医院的运营成本,减轻国家负担,还可增加税收。否则,又要造成新的“以药养医”,影响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设药事服务费。
改变以往的依据医生所开处方药品的金额核算贡献度的方式,改用要是服务费。就是每看一位病人就得到一定的提成。这样就是的医生的薪酬由“多开多得”转变为“多看多得”。这样医生就不会开那么多的药,也不会为了多提成而开一些昂贵而并不适用的药。提高技术服务收费
这一点要的到宏观政策的支持,改变医院收费结构。提高医生的技术服务费,这样既能改变以药养医,又能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医疗技术的追求。提高财政补偿力度
五十年代至今,以药养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财政支持不足,意愿如果不采取从药品中提成的方式将不足以维持院方的开支。因此政府必须提高财政补偿制度。但这里所说的补偿制度,应当区别于以往,不能建立在药品金额基础上。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规范标准
上面说到了开源,还有一点就是要节流。提高管理水平和规范标准,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和节省费用。
此外还有 各医院的检验单相互通用、降低政府定价药品价格、压缩流通领域不合理的医疗空间等措施都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医疗卫生体制运行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以药养医的问题在中国积患已深,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不断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这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所以无论怎么样都是值得的。相信总有一天我国的医疗制度会见权起来的!
第二篇:作业以药养医
浅析以药养医问题及其对策以药养医是起源于1950年代的中国医疗体制,由于政府财力不足,放权给医院将药品加价15%后卖给消费者,改革开放后,医院要负担自身的发展资金和医生的工资,在医疗服务价格受物价局制约的情况下,不得不通过药品销售维持医院运行。以药养医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但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为政府投入不足,医院收入主要靠自己创收,与此同时,医疗机构长期拖欠占用药品回款资金平均千亿元左右,严重影响了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的正常运转。
“以药养医”不仅对医药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还带来更为严重的社会后果,概括如下: 1 “以药养医”滋生腐败。医院收入、科室奖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药品的创收; “以药养医“的机制不解决,滋生腐败的土壤就不可能铲除,2 “以药养医”机制促使药价“虚高”,是“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以药养医”机制使医院更愿意用高价药,因为药价越高,价格加成的绝对值就越大,由于医院垄断了80%左右的药品消费,导致了医药行业的一个怪现象,药价越高越好卖!3.“以药养医”影响合理用药,进一步加剧药物滥用 “以药养医”机制促使医生开大处方,造成药物滥用,不仅加重了医疗负担,同时还增加了药品的毒副作用产生耐药性。4.“以药养医”加剧医药流通秩序混乱 “以药养医”机制催生了众多非法医药交易主体,增多了流通环节,加大了流通成本,各种商业贿赂和药品回扣泛滥,加剧了医药流通的混乱。5.“以药养医” 阻碍廉价药生存和发展 “以药养医”记住导致高价药反而好买,而价格低廉的普药在医院备受冷落,其根本原因就是价格太低、折扣太少、几乎没有回扣的空间。6.“以药养医”阻碍了医疗卫生和医药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
原因分析
1、历史遗留的原因1951年,建国仅两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当时的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补贴医院,而普通百姓也无力承受医治的费用,所以中央政府决定把药品批零差价率留给医院。这就是“以药养医”的机制。
2、补偿体制的缺失医生是一种有风险的职业,他的人才培养周期也远远长于其他行业。同时,其责任和风险的特点比其他行业要突出得多。
3、医患信息不对称在我们看来,既然医生相对于患者的信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主导地位是既成事实,那么对于医生行为的分析,应当是理解当前中国医疗卫生费用高涨这个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当存在医疗服务价格管制,且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时,若监管机构无法解决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则必定会产生“以药养医”的现象。
为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遏制以药养医。
1、努力实现全民基本医保,大幅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普遍开展基层门诊统筹,提高重点大病保障水平,推行医疗费用即时结算。
2、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健全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筑牢网底。
3、拓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国家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地方试点城市,重点实践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方式。认为即使医药分开,医药代表照样诱惑医生开药,某一种药在某个城市的销售模式是总经销制,只要医生开这种药,无论在医院药房或是零售药房,都促进了这种药的销售,利益并没有分开。
此外还有各医院的检验单相互通用、降低政府定价药品价格、压缩流通领域不合理的医疗空间等措施都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医疗卫生体制运行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以药养医的问题在中国积患已深,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不断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这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所以无论怎么样都是值得的。相信总有一天我国的医疗制度会见权起来的!
第三篇:不是“以药养医” - 强国社区--人民网(写写帮整理)
不是“以药养医”
而是“以病人养医”才是我们医改中遇到的所有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和关键
让我们分析分析“看病贵”吧。
许多专家学者讨论、媒体议论,最终结论是“以药养医”的体制所导致的。
药价虚高、医院对药品加价是医院利润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老百姓看病贵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实行药品最高限价和价格下调,但是,几次下调的结果是,降价的药品在市场上消失了,老百姓最终也没有感受到药品降价所带来的实惠,而医院的利润和医务人员工资收入却确实感到下降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低又成了新的问题。于是,许多专家学者又提出要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同时,实行医院的药品零差价,取消医院对药品的加价,从而,从根本上取消“以药养医”的体制。人们乍一看,没有了药价虚高和医院对药品加价,老百姓的医疗费用支出应该下降了,可是,再仔细一看,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服务价格要提高,并且又煞费苦心的弄出来个“药事服务费”,老百姓的医疗费用支出说不定还会因此而增加呢,又怎么会肯定下降呢?于是,政府部门不但实行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而且逐年增加投入,提高参保人员的报销比例。这么一来,病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应该下降了,老百姓的看病贵问题应该是解决了吧?可是,我要说,老百姓医疗费用支出的下降只是暂时的,就如同政府部门对药品降价之后给人们的感觉一样是暂时的,因为,“以药养医”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问题的实质却是——“以病人养医”。
“以病人养医”是我们医改中遇到的所有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和关键,“以药养医”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可是,“以病人养医”似乎是我们历次每个医改方案的出发点。
医改的设计,目的之一是为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这本来也是对的,可是,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却从政府财政预算里抹去了,于是,医务人员对病人的积极性是大大提高了,但从病人那里想方设法谋取“钱”——工资收入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这难道不是百姓们“看病贵”的根源所在吗?而且,我还要说:尽管我们实行了医保——这样的和那样的医保,不但老百姓医疗费用的支出必将会继续上升(支出下降必将是短暂的),而且,政府的医保资金投入也必将增加。这样的上升和增加是不是表明了我们对疾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保障投入增加了呢?是不是表明这会拉动我们的医药产业,带动我们的医药经济发展呢?这有什么不好吗?可是,我要说这里已经存在一个“巨大的黑洞”,——让老百姓医疗费用和政府的医保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的“巨大的黑洞”,你相信吗?
让我们仔细看看“以病人养医”这个医改方案吧。这是我们历次每个医改方案设计的出发点。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医生的工资收入始终是与看病人的多少、与此相关的工作量、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你能想象:一个医生一天或连续几天接诊的病人只有区区几个吗?这恐怕只有临床一线的医生——大医院的年轻医生做门诊、中小医院众多的门诊医生才能尝到这种滋味吧。你能想象:一个医生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却挣不够“档案工资”吗?——那你就来看看中小医院那些不景气的医院、不景气的科室、不景气的工作岗位上的医生吧。我接触的许多医生都是属于这个群体的。
虽然,国家实行了医保政策,按说这些医生的收入应该增加了,可是这些医生中有许多在坚守着做医生的道德和职业准则——不滥用糖皮质激素,不滥用抗生素,不滥用解热镇痛药,不滥用打针和输液,不滥用化验、B超、CT、核磁等辅助检查,你知道吗?糖皮质激素、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之所以在临床上成为被滥用的药物,就是因为它们能给病人立竿见影的暂时的疗效,而恰恰是这个“立竿见影的疗效”,成为一些想吸引、招揽、迎合病人的医生的“妙招”,许多病人和家属在心理上更渴望“立竿见影的疗效”,至于可能带来更大的隐患或者危害谁又能知道得清楚呢?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都很熟悉的打针输液,难道打针输液真的比吃药效果更好吗?如果你能听到大医院一些专家的心声,就会感到有些吃惊,比如:心衰病人是不需要住院治疗的,不需要打针也不需要输液,在家吃药就行了,而许多内科、儿科、妇科等病人也都是如此,这样一来大中小医院的许多床位都要空着了,而这些科室的医生们手里少了病人,又能靠谁发工资呢?许多大中小医院的医生、个体诊所医生、乡村医生,他们心里都明白,不输液怎么能赚钱呢?没有住院病人怎么能赚钱呢?
警察如果抓到的小偷少了,工作就会轻松一些,而医生如果手里的病人少了,工作就会更艰难一些,因为工资就没着落了。可是,我们祖国医学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治未病”,西医也有许多防病的办法,我们用的又有多少呢?许多疾病是从亚健康状态发展而来的,许多医生是有超前防病体会的,其中有许多方法是很简便的,假如用到病人身上不仅仅是不能赚钱,而且,病人在出现症状之前往往也是不会相信的,医生又何苦要用呢?那我们是不是应该问一问:在这里,我们的医学是进步了呢?还是退步了呢?再接着看看我们的医药产业,我们到底做什么样的选择是对的呢?——是大量的用简便的方法,让我们的病人少打针输液、少吃药,让我们的医生少收入些、让我们的医药产业经济状况下滑呢?还是说,让我们的病人大量的打针、输液、吃药或者住院治疗,从而让我们的医生获得收入甚至是高收入、并带动我们医药产业经济的发展呢?说到这里,我们也就有必要看看获得高收入的医生们了,从大中小公立医院、个体医生(包括乡村医生)、民营医院,高收入者不算太少,年收入在几十万到上百万者也能找到不少。我们难道不应该发出疑问:这部分医生的过高的收入难道不是从病人和政府的医保资金那里来的吗?病人怎么不会感到看病贵呢?政府又怎么不会感到医保资金投入的不够用呢?
民营医院及其医生、个体医生(包括乡村医生)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如果想点办法多搞点利润和收入也还说得过去,因为医疗服务市场化了,他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他们就要把自己变成“商人医生”(简称“商医”),至少也是个必须有商业意识的医生。而我们的公立的大中小医院和他们的医生们在这么多年来的医改中,也终于把自己变成了“商业医院”和“商人医生”——我们的院长在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时,往往把医院一年来的利润收入如何如何多,当作自己突出的工作成绩。而我们的科室主任在向院长汇报工作时,则往往把自己科室一年来的利润收入如何如何多,当作自己突出的工作成绩。但又有谁来问:他们的如此多的利润收入、如此突出的工作成绩,又是让病人的医疗消费、政府的医保资金增加了多少而取得的呢?
可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大肆鼓吹,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根本在于我们的医疗市场化不充分,市场竞争不充分,要继续把我们的大中小公立医院市场化,变成商业主体,商业医院,要继续把我们的医生的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疗服务,变成商业性的服务,商业服务的对象是消费者,消费者就是上帝,病人成了上帝,我们的医院和医生的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疗服务,才能做得好,做得更好。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我们的医院和医生们必须继续走在市场竞争的道路上,那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公立医院和医生们必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高利润、高收入而且能治病的医疗技术、项目、办法,那些同样能治病但只能带来低利润、低收入的医疗技术、项目、办法,必将被我们的医院和医生们越来越多地淘汰。而且,我们的医学发展的方向也必将更多地朝着高利润、高收入的方向,必将更多地避免低利润、低收入的方向。打针输液仍将继续成为大多数病人治病的首选,而且,继续会和住院治疗一起成为大多数病人的医疗服务形式。虽然,我们无法否认这必然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医药资源的浪费、病人财力的过多支出、政府医保资金的过多支出,我们也必须说这同样也带给我们医疗产业和医疗市场的繁荣、医药经济的繁荣。可是,难道我们真的能够轻视这个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医药资源的浪费、病人财力的不断过多支出、政府医保资金的不断过多支出这种状况吗?难道我们真的不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让我们不断增加耗费的“巨大黑洞”吗?难道我们还会继续认为这个让我们不断增加耗费的“巨大黑洞”不是医改的市场化取向和“以病人养医”体制所造成的吗?
第四篇:账本中的医改:县级公立医院告别“以药养医”后(精选)
账本中的医改:县级公立医院告别“以药养医”后 在我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取消药品加成、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是实行医药分开的重要举措。记者通过对比分析陕西、山西、湖北等地三家试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前后的财务账本变化,从中发现这些医院改革前后收入变化以及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困境。
从账本看收入:向患者让利后医院负担增加
将药品价格提高一定比例向患者销售,其中的收益是县级公立医院在实行医药分开前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陕西省镇安县医院于2011年开始试点公立医院改革,同年取消药品加成,进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和统一配送。半月谈记者从这家医院的账本上看到,2011年至2013年,医院的药品销售额分别为2163.7万元、3130万元和4542万元,均超过医院当年总收入的35%。以2013年为例,取消的15%药品加成,让医院减少收入680余万元。
镇安县医院院长陈训说:“药品零差率销售对患者来说确实得到了实惠,但我们医院一年开支近1亿元,在割让这部分利益后收入明显下降,日子越来越紧巴也是不争的事实。”
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通城县自2012年9月实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了药品加成。通城县人民医院院长金凌应给记者看了医院的账本:实行药品进购销售零差价1年以来,医院为患者直接让利1100多万元,但在财政补偿一项,政府给医院的投入只有60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收入的减少部分,各地均出台配套政策增加医院收入。一些地方由各级政府全额按比例分摊药品零差率补偿,一些地方则采取财政补偿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相结合的办法,在政府补偿一定比例的同时,适度提高诊查、护理、治疗等费用。
山西省目前有83个县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在建立破除以药养医补偿机制方面,山西省政府出台文件,对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其中财政补偿60%,医疗价格调整40%。山西省清徐县医院2013年药品销售额为2900多万元,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1年多来,医院亏损了258万元。清徐县医院院长康文娟说,取消药品加成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制度设计与医院实际运行哪怕只是略有差异,都会给医院运营带来深远影响。
从账本看投入:“双管齐下”补不齐药价缺口
记者对比账本后发现,这些地方在药品加成取消后,出台的财政补偿和价格调整的政策都难以补齐药品收入减少的缺口。同时,一些药品价格不降反升、部分低价药难以寻觅,以及药品回扣无法彻底根除等新问题产生,也使医药分开的改革效果打了折扣。
在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制定了由财政“取消多少补偿多少”的政策,却因为地方财力有限而难以落实。陕西省镇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记者在县医院账本上看到,陕西省财政厅以2011年2163.7万元的药品销售作为基数,从当年至2013年每年应补偿324万元、470万元、681.53万元,但3年实际累计拨付仅为210万元,还有1100多万元药品差补没有到位。
山西省清徐县在取消药品加成后,采取“五升两降”对医疗技术服务价格进行了调整,将诊查费、治疗费、护理费、手术费上调13%,床位费上调36%,医用设备检查费和检验费降低10%。其中药品直接让利患者340.1万元,检验费和检查费降低后让利患者176.6万元。但是诊查、治疗等费用的上调难以补上这部分让利。
康文娟说,对于县级医院来说,服务费基数小,在收入中占比也很少。如3元的护理费上调13%只不过增加了几角钱,床位费最高上调了36%,也只增加了3元多。但做CT、超声等检查项目费用下降10%,由于基数较大下降的实际金额就很多,加上检查所需的试剂和耗材费用不断上涨,医院检验费的利润空间已经微乎其微了。
山西省卫计委主任卫小春介绍,山西省除个别县通过价格调整略有盈余外,90%的试点县都产生资金缺口,对于这部分资金缺口,少数县财政予以兜底性补偿,大部分县由医院自行消化。如果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金凌应说,有的地方在进行药品统一招标后,有的药品价格不降反升,有的药价仍有水分可挤,而个别药品厂家对利润低的中标药停止生产,这些都是在这一轮医改中出现的新问题。而药品零加成使医疗机构虽然不再有追求药品利润的动力,但一些地方的个别医生仍有凭借处方权收受回扣的现象,医药灰色利益链并未彻底切断。
从账本看政策:医院发展需要新动力
如何真正把药价降下来,既让患者得到实惠,又让医院实现良性发展?一些县级公立医院的负责人认为,医院的收入来源减少了药品这一项,就需要寻求新的驱动力和平衡点。
首先,需以法律的形式把政府给公立医院的基本投入固定下来,该是政府投入的要足额确保,同时采取分级承担原则,中央、省、市和县级财政分别按比例落实补偿,保障公立医院健康运行和发展。
其次,药品价格的改革不仅要在医院内部实现,更要走出医院大门,挤压流通环节水分、鼓励药品价格体系创新。其中基本药物由国家定点定价补贴生产,厂院直接对接,完全取消流通环节,最大限度让利患者。非基本药物也由国家定价,药品出厂价格公开透明,继续减少流通环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价格。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原材料上涨、科研投入等费用,给予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
第三,科学测算医疗服务价格,让医生收入合法化和合理化。由发改委、卫计委、物价等部门通过综合地区经济水平、医院综合实力、医生的服务质量与数量等因素后进行科学测算,在现有基础上适度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同时参照各地物价上涨水平、医保基金支付能力等因素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定期调整机制,使医院收入结构里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部分能够补齐药品收入减少部分。
第五篇:从“以药养医”谈医生体面的阳光收入
从“以药养医”谈医生体面的阳光收入
关键词: 医德,阳光收入,以药养医,新医改
新医改实施以来,废除“以药养医”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真正废除“以药养医”却是困难重重。为什么所谓医生体面的阳光收入改革方案千呼万唤却不见出台?为什么有人会说,是“以药养医”将医生置于道德困境?为什么在“以药养医”制度的负面影响几乎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的情况下,还是难以真正被废除呢?医生体面的阳光收入在中国是否还遥远?
多年以来,在许多人看来“以药养医”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词汇,其不仅毁坏了医生的职业形象,将医生置于道德困境,而且破坏了医疗行业的健康生态。新医改启动后,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曾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文件指出,2012年将以县级医院为重点,选择在300个左右县(市)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调整医药价格,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就此新医改已经向铲除“以药养医”迈开了改革的步伐。
“以药养医”将医生置于口诛笔伐的焦点
一直以来,医德问题都在被反复提起,因为大到商业贿赂,小到服务态度,全能跟“医德”二字挂上钩。近日发生的漳州市医院腐败案,让人们纷纷感叹医生医德不保,很多人也因此把医者之德作为口诛笔伐的焦点,拯救医德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然而,从深层次来讲,该案件绝非医德沦丧这么简单。引用央视记者的话来讲“如果一个城市当中所有的市属医院,全部都这么干的时候,足见这个地方,这个城市的医疗购销机制已经病得不轻了。”如果说“见利忘义”是该案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那么,畸形的“以药养医”则是该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有人认为,“以药养医”是我国医疗体制的一个“毒瘤”,被称为“万恶之源”。也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为了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允许医院实行药品加成销售。虽然这项政策现在看来对中国的医疗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确,也正是这一政策客观上在我国医疗服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历史意义和价值不能全面否定。然而,时至今日,药品加成已成为医院的重要经济来源,约占医院收入的四五成。如果没有药品收入,医院就会严重亏损,这也已成为不争的现状。并且,由此引发的诸多医疗矛盾也越来越趋于尖锐化。中国新医改启动后,几乎已经没有人质疑“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因为,无论是必须从“以药养医”获取他们自身发展资金的医院,还是低价出卖高技术含量劳动,再从“买药”中挣取奖金的医生、亦或是那些越来越感到迷惑的患者,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长期忍受着这种机制所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的“以药养医” 导致了过度医疗现象的产生,小病大治、大病久治在医疗公共服务领域屡见不鲜,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有数据显示,医疗机构滥开药、滥检查等现象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在20%~30%,如再加上药品回扣、药品虚高定价、乱收费等现象,医保基金浪费和流失比例不低于50%。不仅如此,过度医疗行为,也是对患者身心的极大伤害。患者花钱看病,本是希望能换来健康,最后却成为过度医疗行为下的牺牲品,花钱不少却未必能够彻底治愈病痛,甚至没病的看出病,造成额外的伤害,为长远的健康埋下隐患。这种畸形的医疗服务、过度医疗现象,也是在透支医院和医生的信誉,对重塑医患信任、缓解当前的医患纠纷极为不利。
“以药养医”还导致我们只愿意给药物、器械、材料买单,只愿意给这些有形的商品买单,而不愿意给我们医生宝贵的知识、技术这些无形资产买单,例如,在北京某家全国最著名的医院,挂一个专家号也才需要14块钱,该医院的停车费每小时还要15块钱,而在北京较早进入中国的某家美资医院,专家每个小时是收费600块钱!很显然,此14块钱看病的专家水平绝不比那600元的专家水平低。那么,14元专家号是不是对专家高水平劳动的极大不尊重呢?这种一方面让劳务技术价值普遍偏低,另一方面让医生必须通过销售药品来补偿收入不足的机制,是不是在用一种错误的做法来纠正另一种错误,结果导致错上加错的医疗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呢?。
有些人甚至会说,医生有灰色收入,有红包,挂号花14块钱也行啊。然而,医生这么高尚的职业,难道他们的收入不应该在中国“高尚”起来吗?哪个医生不想堂堂正正,靠自己的知识与技术赚钱?又有哪个医生想赚钱的时候被别人戳脊梁骨呢?
废除“以药养医”的关键在于解决怎么“养”医生
有学者认为:以药养医乃是公立医院滋生腐败的土壤,是医改重大的绊脚石。以药养医败坏了医院的医风和医德,带坏了医生队伍。医改的方向应该不能再让以药养医继续下去了。然而,“以药养医”这个词汇里隐藏着一个可憎、无奈而关键的字眼,这就是“养”字。如果不从体制根源上寻求解决方案,这个字眼,几乎无人敢轻易拿掉。
取消医生的回扣收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并严格执法,抑或再发动一场“运动”就一定能见效。可接下来,怎么面对医生收入急剧降低的事实?怎么“养”医生呢?有些人会认为,医生道德高尚,不应该想赚钱的事情。然而医生也是普通人,也需要买房、养家、养孩子、养父母。在没有分房福利或其它补偿保障的情况下,没有合理的收入能行吗?而且,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如果没有相应的高收入支撑,会有谁?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干呢?还能吸引精英人才吗?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单纯地消灭回扣,是否会导致大批医生改行,医疗行业萎缩的必然结果呢?
如此看来,新医改还是需要回到问题的根源,即:坦诚地面对现实,并回到真正从正面提高医生的劳动价值上,才可能找到解决“以药养医”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提高诊疗等劳动价值收费,使医生护士的劳动价值得以体现。这样,患者对医生的选择就能决定医生的收入高低,会在无形中促使医生从患者角度出发,真正把心思完完全全地放在疾病的合理诊断及治疗上。反过来对患者而言,有益而无害。
其实,当我们回到“以药养医”这个词来谈时,我们会发现:“养”医生说法的本身是不是恰好折射出了中国多年以来旧的医疗体制中“被扭曲”的观念呢? 众所周知,几乎全世界的医生都是以提供高知识水平的服务、取得极高薪水的生存状态生活着。他们高风险、高价值的劳动本身就应该获得高的社会回报,而不需要从任何其他途径“被养”。而在中国医生同样是付出了高风险、高价值的劳动,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还要从其他地方来“养”。这是不是有悖于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长期“被扭曲”的观念呢?
请给医生一份阳光下的合理收入
给医生一份阳光下的合理收入是否需要首先改革现行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薪酬制度,而不是在现行制度尚未改革之前盲目、片面地空喊消灭红包、回扣。也许一位脑外科医生所作的形象比喻很能说明问题:“在这种畸形环境下,仅仅消灭回扣问题,就像给重度颅内高压的患者做腰穿,没错,脑脊液是放出来了,看上去也可以减轻颅内压,可脑组织就会被卡在枕骨大孔,病人死亡,彻底game over!”
医疗服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高端消费,要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就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只有认清问题的根源所在,通过增加医疗消费,至少让劳动价值得到部分的合理体现,从而增加基层和一线医护人员收入,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在中国从事医疗行业。这才是正确的良性发展之路。
新医改为了破除“以药养医”体制,已经在北京等地公立医院进行了改革试点,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医院卖药不再加价,药品收入缺口由医事服务费来弥补。此举虽然切断了药品和医院之间的利益关系,然而,能切断药品和医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吗?药品不再“养医院”了,但也不用再“养医生”了吗?如果不提升劳务技术价值,不让医生拿到体面的“阳光收入”,又靠什么来堵住“回扣暗流”呢?
新医改的不断深入,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当前中国“以药养医”的问题及医疗行业的种种困局,似乎并不是简单实施一项新政、取消一项政策或通过简单消灭回扣就能解决的问题。他甚至涉及到全社会对医疗服务和医生、医院的传统观念和认识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主导、医院、医生的努力是重要的,而媒体的正面引导、社会的广泛积极推动更是不可缺失的!也许一个以负面医疗报导为主的媒体环境只能加剧社会对医院和医生的普遍“不认可”,进而导致中国医生劳动价值的进一步贬值,使医生受伤、医院受伤、最终必将带来的将是老百姓就医环境和条件的进一步恶化!我们是否应该就此更清楚地认识到:新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应该让全社会树立起提高“医疗服务”价值的正确观念,让“以药养医”变成“以技养医”被社会普遍接受。也许只有社会观念普遍接受了医疗服务的“高价值”,医生的劳动才可能真正“值钱”,给医生一份阳光下的合理收入才能成为现实。社会也才有理由期待------到那时“白大褂”一定能更干净、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