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践中,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角色定位问题、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等等,本文对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深入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土地改革 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对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均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新事物,近几年各地在土地流转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采取口头协议进行土地流转的仍然占很大比例,如在济源市被调查的117个农户中,没有签订土地流转书面协议的占78.4%,其中,既无书面协议又无口头约定的占10.8%;而经过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登记、备案或签证及公证机关公证后流转的土地更少。在一些地方即便双方签订了书面协议,但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等问题,“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出现纠纷无法追究责任,而且缺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机构,对于农村流转地价的评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导致农地转让的随意性和无序性”1。
(二)土地流转中农民的利益缺乏保障
一是强制流转违背了农民意愿。个别地区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在工作中还存在“错位、越位”现象,在土地流转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方式,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二是土地流转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在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与评估的市场。在笔者调研的市县中,无论是政府推动还是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对承租方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都没有进行严格审查,更没有让承租方交纳经营风险保证金。在土地流转后,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常常给参与流转的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没有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和政 1刘启营.新形势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09(4)府承担。三是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定不变,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
(三)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中介组织较少,流转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土地供需失衡,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限制了土地流转区域范围,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地方针对土地流转尚未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机构、委托代理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保险机构等,制约了土地交易市场的发育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健康、有序进行。
(四)土地流转管理不健全
目前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从上到下的农业行政部门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有些地方土地流转主管部门虽然制定有规范的操作规程和土地流转合同文书格式,但缺乏完整的政策体系,缺乏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在个别地方土地流转仍然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纠纷隐患较多。一些地方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机构,乡镇农经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明,流转行为无人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受理,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管理的无序或缺位导致有些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现象,这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也造成隐患。
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角色定位不明晰
政府的指导是帮助集体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保障。在一些地方,部分基层政府和部门角色定位不准,认识错位,普遍把经营权流转当成流转主体的经济行为,没有认识到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对有利的流转模式不加以鼓励和推广,不利的模式不加以批判和限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没有科学制定流转后农民出路的规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做好应急处理预案,提供服务,化解矛盾。集体土地流转是一种市场行为,如果基层行政组织,违背农民的意愿而强行流转,这将为社会埋下许多隐患,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政府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搞好规划、提高服务,在集体土地流转中做好服务员、裁判员的角色2。
(二)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
分析当前的土地流转现状,存在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 2叶桂英.浅谈集体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角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12-11 首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失地农民缺乏生存保障。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有些农民即使转移到了二、三产业,由于失业的风险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他们仍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宁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抛荒弃耕,也不愿意转移出让”3。其次,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土地流转的速度应该与工业、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加的速度与城市基础设施容纳的程度相适应”4,当前,城镇化速度慢与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导致农民转移就业不畅,不愿放弃土地。第三,部分土地转出收益吸引力不大,尤其是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高了农民对土地价值的预期,致使流转意愿不强烈。
(三)土地流转后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
土地流转后,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进行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经营者开发资金匮乏,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一些经营者大面积承包土地后从事高效农业开发,后续发展中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由于融资渠道少,致使部分经营者在土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从科技层面讲,土地流转的意义在于土地流转以后,发展高效农业,精耕细作,达到高产高效。而一些承包大户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只能搞粗放的规模化,不仅无法提高效益,而且对土地资源也造成一种浪费。所有这些不仅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使一部分有承包能力和意向的经营主体不断观望、徘徊,或者承包土地后另做他用,失去了土地流转的本来意义。
(四)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效益,而第二轮土地延包实行的是“耕者皆有田”政策,不仅土地分户经营,而且农户在这种严重分散的土地上还要种植从粮食到饲料、蔬菜等几乎家庭所需的全部作物,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分散程度,形成了分散、细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难以实现土地成片集中流转。而且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没有谈妥,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产,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尤其是丘陵山区,地块小且不平整,水、电、路建设滞后,集中连片流转难度大,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大型机械作业,阻碍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进行的对策思考
(一)逐步建立因地制宜的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因地制宜,切实把握“适度”两个字。首先,必须 34郭江平.农村土地市场发育障碍及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夏先鹏.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发展机遇与风险[J].中国新农村法制建设研究,2009,9 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不能盲目跟风推进,以行政手段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对于政府和村级组织来说,只能是进行政策导向,创造发展环境,加强服务管理。其次,要把握规模的“适度”。适度规模经营就是生产规模要与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相适应,不能一味追求流转规模,生产能力却达不到,反而导致粗放经营,甚至抛荒,浪费了土地资源,违背了中央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初衷。第三,要根据各地具体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农业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土地流转制度。经济发展较为薄弱或非农产业不发达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仍然很强,而在非农产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减弱,充分利用土地使之增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对土地流转方式的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切实制定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村、社及农民群众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工作,认真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积极培育规范化的土地流转市场
推进土地流转,就要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建立严格而规范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一是健全农地流转服务平台,要建立和完善县一级农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一级农地流转服务站、村级农地流转服务组的三级中介服务网络,建立农地流转信息库,开展信息咨询、评估、协办手续等服务。二是建立农地流转信息网络,使广大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切实解决农地流转信息不畅、配置不佳的问题。三是建立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和指导机制。“根据市场供求、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土地受让方的投资变化,在研究受让方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适时进行流转价格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反映土地的动态价值变化”,5从而建立健全农民流转收益增长机制,保障农民收益能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
(三)深入强化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
各级基层党委、政府要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特别要处理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基本农田的关系,处理好土地开发与保护群众权益的关系。把各种流转方式纳入规范化管理,确保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明晰。要切实做好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农户在农地转让中的主体地位,禁止村级组织代替农户或超越农户对外签订流转合同,依法保障农户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同时,要制定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提供规范格式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实行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另外,还要加强宣传和监督,杜绝土地流转过程中随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现象。
(四)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
5王春超,李兆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困境:来自湖北的农户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要有效地加快土地流转,关键是要多元化和多形式地创新能促进农村生产力解放和提高的规模经营主体。首先,设立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项资金。奖励、补贴、扶持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规模经营主体,努力形成“规模化家庭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其次,加快构建服务“三农”的金融平台,积极探索信贷支农的重点,适度降低支农信贷利率。加快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并建议财政按实际担保额给予一定的担保风险补助。第三,加大技术支持,帮助规模经营主体真正实现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发展现代农业,达到高产高效。
(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配套保障机制
土地流转的健康进行有赖于农村配套保障机制的完善。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不仅要受自然生物因素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推动土地流转,就必须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和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等风险的缓冲能力,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同时使广大农民医疗有保障,失业有保险,以解除农民对土地转让后的后顾之忧,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应制定统一的、非歧视的劳动就业制度,把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市场要素功能,确保土地流转能健康、有序、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启营.新形势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09(4)2.叶桂英.浅谈集体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角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12-11 3.郭江平.农村土地市场发育障碍及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
4.夏先鹏.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发展机遇与风险[J].中国新农村法制建设研究,2009,9 5.王春超,李兆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困境:来自湖北的农户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6.麻昌华,汪安亚.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4)
第二篇: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发展现代农业所面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中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以及影响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6-0319-0
2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农用地经营权的转移,其实质是除所有权外的其他产权主体的易位。不同产权主体通过产权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体现农村土地的资产价值,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经营制度之下的小生产、小流通、分散经营等低市场化程度的经营方式已经成为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发展以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同时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1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矛盾
1.1主要矛盾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以下简称“三化经营”)之间的矛盾。农业“三化经营”是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其以市场为向导,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同时配之以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实现农业的效率化、效益化经营。但在现行农业制度及我国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的基本国情下,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将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存在。
1.2矛盾双方的效用分析
1.2.1小规模分散经营。首先,小规模分散经营造成农产品产量低、商品率低,农户产前生产要素的积累、产中新技术的运用、产后产品的加工销售等没有为之提供有效服务的完整、健全的体系或组织机构,形成“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局面,因而产销脱节,常遭受巨大损失。其次,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可替代率低。农产品相对于其他商品,供求波动所造成的市场风险更大;加之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供给稳定性差,这更加剧了的市场风险。“小生产”的农户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市场风险,任何价格波动损失都由农民单方面承担且无力化解。
1.2.2三化经营。只有实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才能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经营的有效对接,使农产品标准化、现代农业技术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专业化经营与社会化分工才能得以实现,才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并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逐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产业链,最终实现整个农业生产效率、产出效益质的飞跃。在现有制度下小规模分散经营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及财富的创造,但小规模分散经营又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及合理性。因此,需要在坚持农村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前提下,对农业经营制度进行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新农村建设需要流转土地经营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对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进一步诠释,其最终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主要围绕3
个重点进行,即富裕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民素质。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而与城市化同时推进是新农村建设之本。因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新农村建设也应该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要真正缩小城乡差距,最重要、最可持续的就是减少农民,将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出来。让原来农产品的生产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一方面可减少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可增加农产品需求,农产品价格就会提高,农民的收入就能不断增长。因此,强化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这两方面是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联系的。
一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多地少导致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不相容。按照古典经济学中农业微观经济模型,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偏小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如经不起风险、不能吸纳机械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无法实行企业化管理等。小规模经营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种障碍。因为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都离不开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建立在狭小规模基础上的农业,其技术进步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因为土地经营存在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在土地承包地块分散的情况之下,虽然可以通过外部联合的方式实现成片经营,推行机械化生产,但终究由于交易成本过高而导致综合效益不高。规模经营要么靠土地私有化,进而流转土地所有权;要么靠流转土地经营权。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指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别人,但不能改变农用土地的用途。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流转土地经营权是扩大我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必然选择。
二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推力形成的基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离不开推力和拉力,其大小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拉力有赖于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整治,如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涵盖农民工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的市民化等一系列城乡统筹的制度建设。同时,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力的形成,主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走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道路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推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加大,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提高,而各种机械的规模生产导致其价格相对下降,使用成本降低,机械化替代劳动成为必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收入更高的城市非农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农业小规模经营与日益提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极不协调。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问题,面临的是数以万计的小生产者,危机难以控制,这与农业生产现代化内涵背道而驰。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极其重要,推动土地流转是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影响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3.1农村土地产权虚位是限制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 产权清晰是市场机制正常动作的基本保证。然而,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权能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一是承包地的产权主体不明确,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但集体所有的范围又包括村集体、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集体,产权主体不明确,土地所有权实际上归行政负责人掌管,农民处于无权状态;二是土地的各种权益模糊,没有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及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债权属性,如承包权、使用权、出租与买卖权、继承权、抵押权、收益权和转作他用权等权益,以及如何在集体和农户之间具体划分等;三是土地承包权的性质界定是以政策为主,土地权利的规定还没有被完全上升到法律高度。因此,承包土地的各项权能还不能完全受法律保护,权利边界模糊,弹性较大。
3.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在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和收入的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保障职能。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流转,阻碍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相对缓慢。
3.3农村土地市场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是土地流转缺乏中介服务组织,信息服务滞后。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使得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二是管理监督薄弱。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多为口头协议,根本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农户与业主间的土地租赁合同多数是双方自行草拟,合同具体条款不具体,权利义务等事项设定不规范。部分草签了书面合同没有报告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更没有到主管部门备案,合同监督执行不力。
4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和建议4.1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通过政策调控对农村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确保农村的耕地不流失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体系,保证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符合国家的公共利益和不侵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发动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意义。
4.2加大政府支农的力度
由于土地流转困难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土地流转的供给方面,而在于流转方面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也就是因为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差,缺乏能带来规模效益的种田能手和科技型农民。因此,应大力培育企业家型的农民和种田能手。对那些对农业有兴趣、有能力从事农业的生产者,要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将其培育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增强对土地流转的需求。在耕地的流转中,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采取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政策,如每年中央财政可安排一定资金,地方再配套一定比例,补贴给购买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农业资源、节本增效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先进适用农具的农民。尝试给予种田大户和规模经营的组织以奖励,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手中集中;可借鉴国外实行离农奖励金的措施鼓励其离农就业,加速土地流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农地使用权流转创造优越的条件。
4.3法律上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
立法改变土地权的契约性质或债权性质,以具有严格物权法意义的土地使用权取代土地承包权,即承包权物权化,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独立性和明确性上有所保障,使农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另外还要制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法规,明确规定流转的原则、形式、期限、工作程序、使用权的确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以及各方面的权利、义务、纠纷处理及法律责任,并对出让费管理、流转合同文书、档案、鉴证等做出明确要求,真正使土地流转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4.4要建立畅通的土地流转渠道,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体系
继续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在土地流转中发挥作用。大力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由该组织从事土地信息收集、整理、广告、政策咨询、信用担保,开展土地资产评估。建立委托代理机构,接受不愿种地的农户或经营能力差的农户委托,代为出租、转租或转包给那些经营能力强的业主,从而促进农地的流动和集中,其形式可以是土地经营公司、土地评估事务所、土地银行、土地保险公司、土地证券公司等。
4.5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弱化农地保障功能,真正为农民解除放弃承包地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彻底转
移,实现农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5参考文献
[1]张丽艳.论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J].社会科学辑刊,2008
(1):106-108.[2] 孙瑞玲.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研究——在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查基础上的思考
[J].农业经济,2008(2):47-48.[3] 严立冬,刘新勇.河南省鹤壁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问题,2008(1):90-93.[4] 王志文,支万宇.论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1-23.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生产要素。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加速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和途径,这既顺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对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提出了新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岭市一直把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农林局因势利导,根据农业向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品牌化开发转轨的新形势,围绕打造“效益农业大市,品牌农业强市”和建设“三个温岭”的战略目标,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和土地资源的集聚,推进了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但土地流转机制与现代农业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成为农业发展新跨越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此,笔者对温岭市的土地流转作了一次调研,摸清了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全市土地流转趋势、基本状况和存在问题,并就如何规范、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了一些思考。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土地流转呈现形式多样化、运作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的新格局。目前,全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出户1.1万户,占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42%,土地流转面积1.4万公顷,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1.4%。具体有以下几种流转方式:
1.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的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出方负责。经调查,全市转包面积2 986.67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21.2%,主要是一些外出打工或务工经商的农户,因缺乏劳动力,将承包的土地部分或全部委托亲朋好友代耕。
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出租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从事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经调查,全市出租面积8 498.2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60.5%。
1.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更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调查,全市互换面积共有76.67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0.55%。
1.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
委托是指承包方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书面形式委托发包方或者合法的中介服务组织流转,委托方与受委托方应当签订书面委托协议书,载明委托事项、委托权限、流转期限与流转费支付方式等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受托方在委托权限内将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农户或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委托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流入方按流入时约定的条件对受托方负责,受托方按委托协议书对原承包方负责。如箬横镇浦岙村在2005年土地整理后,村集体接受承包农户委托,将全村约86.67hm2承包田由村统一转包给种植大户,成片种植早稻、西兰花、豆类等作物,村集体每年向接包方收取承包租金4 500~6 000元/hm2,村向承包农户支付7 500~9 000元/hm2,差额部分由村集体经济补足,使广大农户有稳定的土地转包收入。经调查,全市委托面积1 746.47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2.4%。
1.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有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入股后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经调查,全市入股面积共有300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2.1%。
1.6其他形式
面积438.53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3.25%,主要是户与户之间以代耕等形式进行的流转。
2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
2.1流转规模稳步提高
第二轮土地承包后,确立了农户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政策,广大农户吃了承包土地的政策“定心丸”,一些长期从事二、三产业或向二、三产业转移,并有稳定二、三产业收入渠道的农户,逐步放弃承包土地经营权,专心致志经营二、三产业,从而在社会的分工分业中获取更大的利益。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社会化分工的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要素不断被激活,土地流转步伐加快,流转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全市农村承包土地农户流出率、面积流转率稳定在40%以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2流转机制逐步完善
全市各地在充分尊重农户自主选择流转方法、流转形式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户从自发流转向镇(街道)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委托流转及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等形式流转转变。全市已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8家,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3 080户,入股土地193.6hm2,委托流转面积从2007年8月的837.13hm2,发展到目前的1 746.47hm2,增长了108.6%。
2.3流转方向日益凸显
在土地流转中,流入主体逐步从农户之间的分散流转为主向企业化生产经营主体方向流转转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工商资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而且它们通过实行规模经营、专业生产、品牌开发,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能高回报给发包农户。因而土地流转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集中的趋势明显加快。目前,全市流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的经营面积达8 556.53 hm2,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0.9%,促进了农业向企业化、基地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的发展。
2.4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资源要素的集聚,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全市已实行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为8 650.9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5.5%,其中经营0.67~1.33 hm2的为1 842.00hm2,占规模经营的21.3%;经营1.33~3.33 hm2的为2 098.47hm2,占规模经营的24.3%;经营3.33~6.67 hm2的为1 158.33hm2,占规模经营的13.4%;经营6.67~13.33 hm2的为512.60hm2,占规模经营的5.9%;经营13.33hm2以上的为3 040.73hm2,占规模经营的35.1%。
2.5异地流转蓬勃兴起
由于温岭市人多地少,而且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为了实现“有限土地,无限发展”,温岭市的一些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异地流转土地,到市外、省外接包土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如温岭箬横西瓜合作社分别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等地发展“玉麟西瓜”生产基地约1 333.33 hm2,并跨出国门在缅甸建成了约333.33hm2西瓜基地;温岭联树果蔗合作社在成都建立了约66.67hm2“温联”果蔗生产基地,全市参与异地转包土地发展走出去农业达2.47万公顷之多。
第三篇: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是农业大县,地处安徽东北角,除土地之外,没有什么资源优势,更无区位优势,一小时内经济圈中无发达城市,因此城市拉动效应也不明显,长期以来位次靠后。最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富民强县的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
县相比,特别是与毗邻的泗洪、睢宁相比,差距较大。“四化”进程步履艰难。成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农业大县首先应盯紧”农”字,没有农民的富,不可能有全县的富,没有农业的大发展,其他各业发展都将缺少基础。因此,“四化”同步,在我们这些欠发达的农业县,首要是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组织化,生产社会化。达到这“四化”,“两集”是前提,即土地的集中,人口的集聚。“两集”实现了,城镇化、工业化应运而生,因此,土地流转是农业大县实现“四化”的咽喉要塞,是现代农业必过的一关。
一、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各级各部门过死的执行“自愿原则”,致使“一夫当差,万夫莫开”。2013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自愿”是指“种”和“转”,而不是不服从整体规划的“种”,更不是就在原来那个地方“种”。一块地小到几十亩,大到上千亩,往往因少数几户不愿流转(有的根本就不是价格问题,纯粹是有意作梗)致使好多外商望而却步,发展农业的外来资金、技术、产业随之消失。
2、面对漫天要价的个别农户,各级束手无策。有些农户用征迁房屋的理念来经营地租,一看政府出面租地,不切实际的要价,其他人看有利可图,随之附和。最后土地流转只有“流产”。
3、政策优惠不到位,产生不了助推作用。目前,各级对土地流转无明显的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过政府为流转大户拨过扶持经费的事。各级惠农政策还是针对家庭承包的模式出台的。各自强调自己的使用范围,无法向大户倾斜,特别是一些政策性的补贴,强调打卡,结果是种田者无补助,不种田者领补助,许多农业政策没有跟上“十八大”,与现实对接错位。
4、所有风险承包者自己扛,让好多人望而却步。农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低、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太多,好多问题在目前不是人力可为的(如今年的高温热害)。土地流转之后,等于把千家万户的风险集于一人,而目前对大户的保险没有新的政策,一遇到灾年,好多流转者会因此折腰。
5、公共设施跟不上。这无意间加重流转者的负担,有的土地虽然流转到手了。但规模经营与一家一户耕作是有区别的,这就牵扯到路谁铺、沟谁扒、井谁打、电谁架的问题。涉农项目虽多,但管理相当混乱。就举一个田间工程来说就有近10家实施,发改委(即批项目又实施项目,自批自干)、财政局(既当裁判监督资金使用,又当运动员使用资金)、土地局(管理者变成操作者)、项目办、扶贫办、水利局、农委等。每个项目,每个部门都有严格的使用范围,稍作调整就会背上“挪移涉农资金”的罪名,而针对种田大户的项目寥若晨星。
6、公共服务跟不上。无论是产前、产中、产后,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都跟不上。其次,农业生产者,设施用地申请指标艰难,本就势单力薄,再加上孤军奋战,没有相当实力,很难生存下去。
7、有些土地流转者“目的”有问题。有些人流转土地不是为了耕种,就是奔着某个项目或某些优惠政策而来,一旦达到目的就撒手而去,或因达不到目的而被动应付,不能全身心的去生产经营,致使土地产出效益低下,从而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
8、土地流转后再“流产”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土地集中起来经过两至三年的统一耕种,地形地貌将会有很大的改变,如果沟、路、渠重新修整,再加上设施用地,原有的地标、界线将荡然无存,个别农户的土地可能就消失了,一旦流入者经营不下去或半路跑掉,很难回复到农民手中,于是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9、政策亟待出台,平台亟待搭建,机构亟待成立,经费亟待落实。目前土地流转领域乱象横生,有的是租的,有的是转包的,有的是买断的,有的是接管的,有的是几家亲友合起来叫某一人上报的,有的有合同,有的没合同,且合同极不规范,想流出找不到人,想流入找不到耕地,流转的面积大小由谁定,怎么定等等问题急待解决。
10、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土地流转的进度。虽然近十年来,我们国家连续十个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虽然党的惠农政策如雨后春笋,但农业仍然没有摆脱其“弱势行业”的局面,各级各地因种种原因针对一号文件出台的配套政策也等等不一,有的地方领导高度重视,于是出现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向农业聚集现象,有的地
方光喊口号不做实事于是出现漠视农业现象,各地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从各项考评农业分值所占的权重看得一清二楚,重视农业的地方土地流转进度就快,反之,亦然。
二、对策。
针对以上十大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1、迅速出台一套规范性文件,内容包括:(1)财政奖补的额度。主要体现长期
性,要有吸引力。(2)项目倾斜程度。主要是为流转者解决道路、通电、排水、打井问题,以及设施用地问题。(3)地价尺度。对不同级差,不同区位的土地,给予基础价格指导意见,限定浮动幅度。(4)贷款门坎高度(5)特殊政策幅度,如流转面积达到一定数量,可享受额外农保财政补贴;为流转者学习深造报销学费;一些小型的田间工程,生产性项目允许不通过报投标,由他们配套一部分资金自己实施等等。
2、“灵活执行‘自愿’”原则。一块土地,如有85%以上农户同意流转,对少数不同意的户,用行政手段将他们集中在一头或者挪到别的地方自种(这也符合组织原则)。
3、充分发挥好土地流转平台作用。目前,县、乡两级都建有土地流转中心,村有土地流转站,但工作开展不尽人意,主要是人员没落实,经费没到位,交通工具没解决,仪器设备没配备。要想土地流转进程加快,这些问题必须迅速解决。
4、积极支持、鼓励年轻人,有知识的人,有技术的人投身农业。想方设法使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向农业倾斜。让全社会的人都了解粮食危机,都关注农业发展。比如给年轻人无息提供从事农业的贷款,为从事农业的高技术人员提供特殊津贴等等。
5、积极调整政策,让政策与现实同步。粮补、种补、地补、综合补可直接加到粮食生产上。为国家提供一斤粮食,政府直补多少,省事省心,直截了当。其补贴尺度让人看出经营农业不比经营其他行业效益差。“谁来种地”的问题迎刃而解。
6、强化公共服务。搞好农企、农技、农商对接,借助项目扶持壮大各类为农服务组织。在耕、种、病虫草防治、储备、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灵活运用政策,整合项目奖金扶持这些为农服务的组织。
7、加大农保额度,拓宽赔付渠道。
8、在招商引资方面,农业项目享受工业项目同等待遇。
9、允许各类社会资金,以各种渠道注入农业领域。
10、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项目、人口集中的同时,搞好土地集中。
11、各级政府在年终考核中加大现代农业分值权重。
第四篇: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推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土地权利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规范有序地流转己经是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农村土地制度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土地流转的研究观点,然后给出了与土地流转有关的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后改变农业用途,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承包的分散性制约了土地流转等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了规范国家、集体及农户在流转中的行为,确保土地流转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颁证等建议。以期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更加有效合理。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1.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1.1国外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在国外土地经济学和土地法学的研究中,很少使用农村土地流转这个概念,更多使用的是农村土地交易。国外农村土地交易中既包括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买卖,也包括农村土地租赁、置换、转让等使用权的流转。
1.1.1对于农村土地交易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农村土地交易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产权制度、宏观环境和交易费用等方面。Feder and Feeney阐释了产权清晰的土地资源对提高农业投资和农业生产力有重要作用。明确土地产权还会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把生产要素配置给最有效率的农户,形成规模经营,最终提高农业生产力。Macmillan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市场,认为土地可以自由交易,但是在交易过程中会发生市场失灵,造成土地利用的动荡,因此,财政部门应市特政府干预市场,以弥补市场缺陷。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就是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1.1.2对于土地规模经营及其效率的研究
土地交易(或流转)有可能导致土地集中,从而带来土地规模经营。关于土地规模经营的绩效问题,国外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Tesfaye and Adugn认为农户是否扩大农村土地经营规模与家庭可用劳动力和牲畜拥有数量成正相关,与土地质量成负相关。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农村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成反比,即土地经营规模小的农户的土地产出率反而高于土地经营规模大的农户的土地产出率。Yotopoulos and Nugent认为土地集中并不一定带来农业生产规模收益递增,主要原因是农业技术通常具有规模收益不变或规模收益递减的特点,即土地集中并不一定带来农业规模收益递增,而且这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国内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1.2.1对农村土地流转内涵及意义的分析研究
目前的学者多认为农地流转是在不改变我国农地所有权及农地用途的情况下,农民将自己拥有的土地使 2 用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开来有偿或者无偿的转移给亲朋或者其他农户的行为。罗必良(2008)将土地看作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是土地路转的本质属性,土地流转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剩余劳动力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体性地完成。蒋满元(2010)经研究认为目前的农地流转是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优化配置现有分散的、细碎化的农村土地资源。
1.2.2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与特点的分析研究
周红波(2011)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历史沿革、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和制度规范、广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的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总体情况的研究表明,经济发达程度越高的地区,土地市场发育相对较好,土地流转机制也相对较完善,发生流转的农地面积比例也较高,而流转的形式则主要有租赁、转让、转包、入股、四荒拍卖、互换等形式。庞宏(2010)指出在我国特定国情约束之下,市场机制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最佳选择。
1.2.3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研究
覃事娅(2009)从转出方、转入方、基层政府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农地流转的主体原因,转出方认为放弃土地后缺乏生活保障、流转土地时的补偿过低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因此不进行性土地流转;而转入方认为整理细碎化的、分散化的农地成本过高、双方信息不对称往往有损害其利益、农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缺乏信贷支持以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其交易成本过高而不愿转入土地;基层政府的越位与缺位又引发政府方面的原因。史志强(2010)等认为我国农村土地对于农民具有的双重功能:生存和社保的功能制约了农地流转;制约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韩若冰(2012)利用产权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来研究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从交易主体、流转组织形式、租佃合约安排、交易量及交易价格体系四方面具体分析了交易成本对农地流转的阻碍,认为交易成本过高抑制了农地市场的需求,使中介组织更为有效,使农户趋向于选择短期租约,总量成本的增加也极大地降低了交易量,降低了农地的资源配置效率。
1.2.4对农村土地流转驱动力的研究
邵书慧(2005)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外因内因的共同作用,土地流转的发展也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文章指出了土地流转的内部动力与外在动力,各有五点,分别是,内部动力:每亩农业纯收入,非农就业率,政府干预,人均承包土地面积,农民受教育水平。外部动力:农业新技术应用需要农地流转,WTO促进农地的流转,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农地流转,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农地流转。黄贤金(2008)3 分析了农地流转的内在和外在驱动力,认为农地流转的内在机理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转移安置富余劳动力、转变农地功能而外在机理则有价格机制、利益诱导机制。康雄华(2011)认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是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升,推动了农地流转。杨德才(2012)从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农户经营土地的机会成本高、农业生产本身高风险、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三个角度分析了农地流转的驱动力,他经过研究认为采用新生产技术并拥有较高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户使土地的边际产出提高,这一部分农户愿意转入土地扩大经营规模。
2.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理论及概念
2.1农村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农村土地是一个内涵较为宽泛的概念,按农地的用途,可将农地分为农业生产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农业生产用地
2.2农村土地流转
所谓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农村土地流转其实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2.3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质
土地流转的本质是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对承包地使用权的重新调配。据我国《宪法》修正案和《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出让、出租、抵押和转让。承包地的使用权是一项权利束,承包方不仅拥有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承包地进行经营、支配的权利,还拥有对农地的部分剩余索取权和依法处分权。在承包期限内农地的使用权可以转让,但承包期结束后,承包方需将承包地交还给发包方,在下一轮承包期内,各集体成员的承包地一般会发生变化。因此,农户能够流转的只是本轮承包期剩余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
2.4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类型为转让、互换、抵押、出租、转包、借用、入股等方式。
3.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总书记在2013年7月下旬的湖北视察讲话中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解决处理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土地流转双方意愿,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基本农田、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己经严重影响了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健康发展。
3.1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
3.1.1政府垄断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政府、集体的权力不能得到很好的约束,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逐下对农地使用权流转进行过多干预;并且一部分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官本位思想严重泛滥,缺乏民主法制意识,对农户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不够重视。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普遍偏低,一些村干部在农地流转过程中以权谋私、暗箱操作、不按法律程序办事,随意调整或者收回农户承包地。政府和集体的垄断行为严重侵害了农户的利益,加深了农户与政府、村集体之间的矛盾。
3.1.2农村土地非正式的流转过程中行为不规范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的非正式流转所占比例较大,非正式流转一般由农户自发进行。由于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法律知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很好普及,以及提供相关法律服务机构的缺乏,导致这些自发的土地流转随意性大,不稳定性强。农地流转中有近半数的农地流转没有约定流转期限,并且绝大部分的农地流转都未签订书面合同。即使签订了农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也没有统一的格式,对流转时间及双方权利与义务的要求不够详尽,甚至有的合同条款违背现行法律要求。这些不规范的农地流转行为导 5 致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成本过高,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上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农产品价格走低,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农业效益明显下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挫伤,长久下去则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
3.2农村土地流转后改变农业用途
尽管政府出于扶持农业的目的,曾多次提高粮面油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但土地承包经营投入很多、种田效益产出较少,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造成留守老人、妇女不愿种地、不能种地,并且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在来自市场风险、大自然风险以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从事农业的获利空间十分狭小,多数农民趋向于把劳动时间和资金投向非农行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利润少的特点,使土地流转后获得上地经营权的受让方很有可能把所承包的上地改作它用。在很多农村土地流转后,一般用作了木材市场、建材市场,还有建楼房以用于出租。土地流转后改变土地用途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这样做缺乏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3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城镇居民有健全的养老和医疗体系,但农村地区相对薄弱,覆盖面窄、发展层次低、发展不平衡,社保资金短缺。农村居民基本上得不到像城镇居民一样的医疗、养老和保险,目前保障水平也较低。现有的“新农合”和“新农保”,也存在报销力度小,60周岁以后领钱少的情况;“低保制度”和“五保制度”也有对象的限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覆盖到农民,普惠性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广大的农民无法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所以,土地在为农民提供资源的同时,带来一定的收入,更加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一旦外出打工的农民年老或无法再从事体力性的劳动,不得不回乡继续的耕地的时候,土地的保障功能更加体现出来,因为他们虽然没工作、但是有上地可以依赖,有土地意味着有粮食、有吃饭,就有人生的希望,还可以继续为家庭提供收入,供子女上学、结婚、购买家电等花销,这导致农民不愿意不可能放心的进行土地流转。
3.4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中介服务组织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组织是介于政府和农地使用权流转主体之间的媒介,可为农地使用权流转提供农地的供给和需求信息,还能提供政策咨询、金融借贷等帮助,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农地使用权流转中所需交易成本,还能帮助流转主体规避流转中的风险。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中介组织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中介组织 6 的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现有中介组织的作用也多流于形式,使得流转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得不到改善。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乏使农地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流转过于分散。分散的流转形式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制约因素。只有实现农地由散户向大户的流转才能形成规模经营。但散户与大户之间,无论是在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上,还是在土地流转的供给与需求信息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流转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散户普遍认为把土地流转给亲戚或朋友比较可靠,但这样的流转无法实现成片经营;大户需要成片的农地,但相邻农户不一定会将土地流转给该农户。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组织十分缺乏,导致了供求双方信息流动受阻,造成较高的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
3.5土地承包的分散性制约了土地流转
为了避免矛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初,不论鱼塘、旱田、水田,还是草滩、山林、荒坡,一律根据地势、地力优劣进行平均分配,这样就造成了土地经营范围的分散性合细碎化。上世纪末多数地区采用直接延长承包期的方法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分散承包出现的土地细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土地流转仍比较困难,加之部分基层干部少害怕麻烦,土地流转进程从而被影响。
4.健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4.1规范国家、集体及农户在流转中的行为
规范国家和集体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越位行为,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明确政府的管理范围,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1)政府要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体制建设,坚持市场化原则,使市场在农地价格的制定中发挥基础作用,防止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借农地集体所有的名义,强制推行农地流转。市场在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农地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农户获得级差地租的根本途径。
(2)政府要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农田、工业发展区、居民住宅、以及公共服务区等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并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建设,对所辖区域内的土地进行总体规划。
(3)政府应坚持自愿原则,改变使用行政命令强迫农地使用权流转的行为。使农户在土地的承包期内,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方向的前提下,可依法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拥有土地的自主经营权、流转权和收益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和阻碍农户流转土地。
(4)政府应履行好服务职能。政府要做好政策导向工作,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服务对象上,要加强对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服务,为其提供流转信息和法律咨询等服务。在提供流转信息服务方面,政府可为农户提供土地供需信息、参考价格,并为承包方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在提供法律服务方面,政府应加强农户的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工作,规范流转主体的行为,指导农户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合同,载明土地流转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和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合同由乡镇农经站鉴证;对存在手续不完备等问题的己流转土地,须重新商议,完善合同;还可为流转主体提供代拟合同的服务。
4.2确保土地流转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地不但是农民最基木的生产资料也保障和社会保障,是农民最大的利益所在是农民最基木的生活也是农村最大的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尊重农村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尊重上地流转的内在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从该地的实际条件出发,因地制宜,稳妥推进上地流转。当地政府应该实行上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是依据上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各项建设用地,不得改变规划用途。总之,农村城镇化对上地的需求,本质上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求,不能因土地流转而改变土地用途。因此,必须遵循土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约每一寸土地,从而达到优化上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区位条件,使地的价值得到较为客观的体现。
4.3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二元制度。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待遇,农民工放弃原有的土地权益在城市生活,但却无法获得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成为游走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群体”。这种农村劳动力的非实质性转移不仅会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也会阻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进行。因此,要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就要加快对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另外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农村的医疗、养老保险的投入补贴。
(2)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政府可联合社会培训机构,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技能配套培训内容;地方政府应给予此类社会培训机构以政策优惠和倾斜,要充分调动社会培训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技术教育培训,增强农户的就业能力来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
(3)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政府需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高效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经历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政府不仅需要联合社会力量对劳动力转移前进行培训,使其具有基本劳动素养,还需提供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服务,建立企业与农村劳动力联系的桥梁;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信息、就业信息及就业后的社会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的获得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支持。
4.4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加强农地流转在中介组织的建设,应该在提高现有中介组织质量的同时,丰富中介组织的种类。
首先,改革现有的中介组织。现有中介组织应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丰富专业人员的种类。在土地评估勘测方面、农业技术方面、网络信息收集方面以及金融、法律方面都应具备相应的人才,以其专业的素质来保证中介服务组织运作的规范化;另外,中介组织还应具备独立动作的能力,在政府、集体和农户三者之间能够保持中立的态度,以市场为导向,为农地使用权流转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信息。
其次,鼓励发展多种性质的中介组织。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应更多地尝试建立自发性和金融机构性质的中介组织,自发性组织相对于政府建立的中介组织而言,有更强的独立性和市场性,有利于市场机制在流转中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金融机构性质的中介组织更有利于承包者在农地使用权流转和经营的过程中得到资金支持,缓解我国农户资金短缺的情况。同时还可加强虚拟的网络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为农地使用权流转提供更便捷、高效和专业化的服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网络服务组织的监管,防止网络诈骗的发生。
4.5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颁证
解决土地流转双方之间纠纷的前提在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晰,当前土地流转双方之间仅凭口头协议的原因在于所在地区没有对土地进行确权登记,仅在当地村组内具有一定的效力,双方知根知底,知道那一块土地属于自己,但是在外来承包人员介入时,村组内部的熟人社会就被打破,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就必须要相关的权利证件要证明自己的权利,因此,要想有效的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对当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并颁证。我国的土地确权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五年之内全国的土地都会实现确权颁证。土地确权要对现有土地的“四至”进行界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确权、颁证和登记,把每个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并依法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发放证书,对土地承包的档案资料进行备案以备查,逐步实现土地流转的规范化。从而有效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调动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保障农村的土地流转权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结
论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而土地作为农民赖以存在的根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农村土地使用权利的自由流转己经是当代农业发展的趋向,然而我国现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实需要。这样的现实状况,对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对于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所面临的困境,得出了以下结论:为了保证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应该规范国家和集体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越位行为,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明确政府的管理范围,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不能因土地流转而改变土地用途,必须遵循土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约每一寸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地流转在中介组织的建设,提高现有中介组织质量的同时,丰富中介组织的种类。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颁证。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重要而且复杂的博弈。它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是影响着农民的基本权益的保障。因此要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参考文献
[1]史志强.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J].东南学术,2009,(2).[2]康雄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3]郝焕明,土吉恒.黑龙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存在问题[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0(3).[4]赵迎红,侯新军.文登市宋村镇农村土地流转探索[J].山东国土资源.2013(12).[5]李文政.论优化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的管理职能[J].改革与战略.2011(7).[6]史志强.中外土地流转制度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7]周奇.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8]李文政.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审视与现实路径解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12).[9]李长健,徐丽峰.农村土地流转中基层权力主体的作用[J].长安大学学报,2009(3).[10][英]马歇尔,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上卷)[J].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1]李长健.农村土地流转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12]祝金甫,冯莉.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08).[13]刘韶华.浅议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29).[14]韩永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5]陈永志、黄丽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07(1).[16]史志强.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J].东南学术,2009(2).[17]周玉.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探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9(1).[18]曾新明,侯泽福.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之法律研究[J].农村经济,2006(10).
第五篇: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一政策背景下,以及相当长期内土地还将承载社会保障功能这一基本国情条件下,通过创新机制,规模化、规范化流转土地,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分析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土地流转不仅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巩固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而且解决了农村土地利用中的人地矛盾,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然而,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农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量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
我国目前对征地中“公共利益”概念缺乏严格界定,导致征地中公益性建设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分,征地范围模糊不清,滥征乱占耕地现象大量发生。全国仅开发区规划面积就达3.5万平方公里,圈占的耕地有43%闲置。2000年~2005年全国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面积为1549.65万亩。而通过征地带来的丰厚利益,也促使了土地征用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征地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不断受损。
(二)农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
依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补偿和对农民的安置总计为该耕地征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0~15倍,最多不超过30倍。在土地收益分配时所获得的收益大小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农民只得到土地收益的5%~10%,村集体得到25%~30%,村级以上及其他部门得到土地收益的60%~70%,按这个标准,对农民补偿虽然具有地区差异,但以现金形式补偿的通常都在每亩1.5万~3.5万元之间,加之分配机制缺乏有效的约束,有些地区农民得到的安置补偿低于最低标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极低的补偿割断了农民与土地的联系,使农民不得不面临新的生计和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农地流转市场交易产权边界的模糊性
农地流转市场上交易的对象主要为各类农地产权。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现实中已经入市交易的各类农地产权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产权边界的模糊性问题,产权边界的模糊性导致产权市场交易的摩擦费用增加,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加大,从而阻碍了农地产权交易的实现。
(四)农地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的支持
农地流转必然形成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等多元利益主体。但在实际中,这种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是不明确的,或者是松散的。一是农地流转中的法律关系不明确。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一部分是向农户的亲朋好友流转,或者抛荒后由村干部委托别人或自己代为受让。流转中的“依法”成分很少,没有法定的程序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流转合同,因此,显得相当松散和脆弱。二是农地流转的责权利不落实。由于农地流转不
具备合法效力,流转双方的责权利很难明确,包括流转后的使用权限、农地保护、转让费率等方面都没有得到确认,流转双方的责权利关系非常混乱和零散脆弱,导致土地流转纠纷不断。
(五)社会化服务不到位,体系有待健全。
农村土地流转平台未建立,土地流转信息不畅,出现农户有意转出土地却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而需要土地的流入方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造成转入转出两头难,不利于土地的有效及时流转。并且没有专业的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金融服务支持。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
(一)思想认识错位。各级政府和部门普遍把经营权流转当成流转主体的经济行为,没有认识到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以致管理决策层对有利的模式不加以鼓励和推广,对不利的模式不加以批判和限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以致基层干部在实践中表现为重视引进企业、业主而不重视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以致一些干部群众在对待股份合作态度上,把它等同于第一次合作化中的“归大堆”、“吃大锅饭”,谈合色变。
(二)政策法规错位。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仅限于“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的合作,即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合作,对农民在土地生产资料领域开展的股份合作缺乏相应规定和政策支持。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到限制。《物权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入“用益物权”,但同为“用益物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后,使用权人有权将其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担保法》均规定不能抵押,《农村土地承包法》虽规定经营权可以入股,但相关政策规定不能折资作为资本金。三是后续政策不配套。中央提出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后,没有像在《土地承包法》中那样作出“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类似规定,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很长或无限期流转,势必影响今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执行。四是土地流转受相关政策制约。《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规模流转者多发展比较效益高的林果业甚至非农产业,该《条例》在实践中必然成为反对流转者的政策武器。
(三)管理服务错位。县、乡镇管理机构力量薄弱,人员编制受限制,流转过程中没有相应人员进行管理指导;过去建立的农村承包合同管理、纠纷处理机构陷于瘫痪。
三、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几点对策
(一)弱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搞活农地使用权
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为土地集体所有。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而现行集体所有权往往造成上级所有者的身份侵蚀农民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各种摊派收费往往使农民负担过重,集体内成员的人人所有造成土地细碎化。要实行农民永包制,集体只行使有限的几种权利,这些权利仅限于:向土地承包的农民收取少量的承包费,其他的处置权、使用权、占有权皆虚化掉。
农民的永久土地使用权包括从弱化的集体所有权转化而来的实际占有权、直接使用权、经营权、部分收益权和有限处置权。在不改变原出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组织登记备
案,可以对土地使用权出售、交换、继承、抵押等。国家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受侵犯,集体组织不得随意收回农民使用的土地。
(二)改革征地制度,明确征地范围
1.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对政府动用征地权的项目范围做出严格的限制,将土地征用真正限定在公益性的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上,缩小政府征地的范围,控制土地的征用规模,从根本上摒弃侵犯农民财产权的非公共利益目的的征地行为。
2.从法律上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家所有权在地位上是平等的,集体土地可以上市流转。土地使用者可以不再仅仅依赖国有土地,使用土地的公司、企业、房地产经营者可以直接与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交易,真正由市场来调节土地的供求平衡,这一制度安排,一方面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民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平等市场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分享土地非农化后的级差收益,保障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另一方面,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者直接进行市场交易,由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大量减少土地用途变更的中间环节,降低被征土地的闲置率,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完善农地流转的收益分配机制
征地补偿是征地问题的核心,征地补偿费不能再简单地以被征地的年产值作为补偿依据,要在确定农民集体土地的财产权利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确定。土地价格不仅要考虑区位、市场供求、当地发展水平和转用后的收益等市场因素,还要考虑由于农地转成非农用地所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和土地因规模变小而降低的价值。因此,可以借鉴国有建设用地地价评估技术手段,根据被征地在土地市场中的供地价格,合理测算出区域平均土地取得成本,再以该成本结合被征地的区位、环境等个别因素差异最终确定被征地补偿费用标准。
(四)建立和规范农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
1.对于农用土地转为农用土地的情况,应规范以下内容:
(1)农用土地承包:即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经乡(镇)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将农地有偿承包给农民个人或农业联营组织进行农业性生产活动,并由承包者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及土地管理部门交纳一定数量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费。
(2)农用土地转包:承包者将承包的农地经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后,有偿转让给他人进行农业性生产活动,并转由他人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和转让管理费。
(3)农用土地出租:承包者将承包的农地经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后出租给他人耕种,并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和出租管理费。
(4)农用土地入股:承包者将承包的农地经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后以股份形式向农业性联营组织或农业性生产企业入股,参加收益分红并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按股交纳土地租金和土地管理费。
2.对于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的(不包括国家征用土地的情况)情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确认和规范:
(1)农民自己农转非:农民自己将承包的土地转变为非农用地的,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转地费和管理费。是耕地的,向财政部门交纳耕
地占用税;是农田保护区的,除交纳耕地占用税外,还要开垦同等数量和同等质量的农田,无能力开垦的,向土地管理部门交纳造地费,由土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垦。
(2)转让给他人农转非: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农地有偿转让给他人改变为非农业用地的,由转让方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管部门交纳土地租金、转地费和管理费。是耕地的,由受让方向财政部门交纳耕地占用税;是农田保护区的,除交纳耕地占用税外,还要开垦同等数量和同等质量的农田,无能力开垦的,向土地管理部门交纳造地费,由土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垦。
(3)出租给他人农转非: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出租给他人改变为非农业用地,并由出租方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转地费和管理费。是耕地的,由承租方向财政部门交纳耕地占用税;是农田保护区的,除交纳耕地占用税外,还要开垦同等数量和同等质量的农田,无能力开垦的,向土地管理部门交纳造地费,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垦。
(4)农转非土地入股:农民自己将承包的农地以股份形式入股参加其他集体经营组织进行非农业性经营活动的,由入股者向当地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转地费和管理费。是耕地的,由经营组织向财政部门交纳耕地占用税;是农田保护区的,由经营组织除交纳耕地占用税外,还需要向土地管理部门交纳造地费,由土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垦。
(五)为农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出路。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提高农村非农文化水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二是重新构建城市化发展战略,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载体。三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开发,形成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吸纳机制。
2.制定农地流转的操作规程。一是实行村务公开。农用土地流转的有关事项,要经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讨论同意方能进行农用土地的流转。二是提出申请。需要使用农地的一方,向乡镇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提交申请,并提交农地流转中的双方所签定的合同。在农地流转中的双方必须签定合同,合同中必须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经营期限及土地经营用途等条款。三是审批。土地管理部门从土地的规划、开发单位、开发项目等方面科学作出批准或不批准决定,若批准后,办理农用土地变更登记。
3.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设定农村就业保险和农村人口养老保险来实现对农地福利保障功能的替代。保险要面向全部村民,基金来自社区向承租土地的村民收取的地租基金,专款专用,可存入银行,也可委托专门的机构管理和运作,社区土地所有权主体负责福利申请人的资格认定,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参考文献:
[1]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3]姜缅.《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经营管理,2006(03)
[4]张元浩等.《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现存问题及其制度完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07)
[5]钱莲琳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制度创新与保障》,农业经济.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