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小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基础税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存在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经营流动性大、财务管理不规范及其负责人、财务人员纳税意识不强、法制观念薄弱等问题,致使中小企业成为偷、漏税相对严重的纳税群体,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一、当前中小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流动性大。由于中小企业点多面广、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加之开停业较为频繁,往往生产经营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到税源管理部门,造成税收管理中欠税、逃税、漏税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工商部门在办理注册登记时同时放宽了各项限制,一些中小企业临时租借一两间商品房或公寓楼从事经营活动,甚至随意变动经营场所;一些中小企业虚报注册资金或先注册后抽逃资金;一些中小企业以法人代表私人账户代替对公账户进行资金往来和欠款交易;等等这些情况都增加了税务机关的监管难度。
二是收入难以准确核算。中小企业的收款方式多以现金结算为主,基本上不开发票。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中小企业安装了税控装置,但由于他们在对外经营时往往许诺不开发票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折价,造成部分消费者放弃索取发票,导致税务机关很难准确核算企业的真实收入。
三是财务核算不规范。我们在检查中发现有些中小企业通过少计收入、虚列成本费用等形式逃避纳税义务,比如:对现金结算不要发票的就不记账,只对开票部分入账;随意虚列人员工资、办公成本等费用;将营业收入长期挂在往来账上不申报纳税等。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经营周期较短,为了减少支出,大多数企业只设置一名会计,有的甚至不设置会计,而由会计师事务所代理或请兼职会计做账,这部分人员做账的随意性较大,且往往以企业的意图为准,这就造成部分中小企业缺乏统一有效的财务和账务管理,具体办税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不熟悉,且大部分财会人员兼职多家公司,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质量和纳税申报的完整性、真实性。
四是税收管理力度不强。一方面,现阶段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手段还沿用管理员制度,是按地域点对点、面对面的分片管理模式,工作内容也局限于申报审核和电话催报催缴。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单位征税成本较高。日常审批工作流程复杂,程序繁琐,浪费了基层税务人员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基层的税收征管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没有有效发挥税收征管应用软件的作用,税收征管实质性的工作绝大部分以手工和计算机并轨运行,手工做完,还需用微机再做一遍,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对纳税人经营动态跟踪管理力度不够,不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基本情况的了解多从企业申报、计算机收集的信息中获得,很多情况事前了解不够、事后监督不力,容易陷入工作被动;对纳税资料的受理审核上,只注重审核资料的齐全性、申报的及时性,缺乏对申报真实性和对税源、税基监控的深层次管理等。
二、加强中小企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是改进管理方式。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进一步强化户籍管理,特别是在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后,一定要到企业经营场所、仓库进行查看,熟悉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抓好日常税收管理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税源变化分析、税收预测、责任区巡查、经营情况调查等方面,及时了解企业资金流、经营业务等综合情况,加强对企业经营的全程控制。每月定期召开中小企业税收分析例会,对中小企业的零、低税额申报、行业税负等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征管措施。进一步改进征收方式,对符合实行查账征收条件的,采取查账征收的管理方法;对不符合查账征收的,限期整改,同时本着高于同行业建账户纳税额的原则核定其应纳税额。
二是深化信息管税。加强对税收征管系统等系统的运用,强化信息和数据的采集、更新、维护和分析,设置各类风险监测预警措施,及时查找、发现征管漏洞和风险点,进一步提高税源监控能力。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与工商、国税、银行、房地产等部门涉税信息交流共享和交换,强化部门协作,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及时掌握中小企业纳税人登记、注销、开户银行及银行账号等信息。
四是加强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是推行税收风险管理、促进纳税遵从的重要手段,它涵盖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以及部分风险应对任务等内容。加强纳税评估,可以建立县(区)局、科室、税收管理员三级税收风险分析机制,深入开展税收风险排查,加强对风险户、风险点的整合,从而提高纳税评估的准确性。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可以采取“以点带面、集体约谈、整体补税”的评估办法,集中精力对连续三个月零申报或低申报、支出明显高于收入、申报税额较低且与其经营规模不相称、经营收入及利润率等指标变动较大的中小企业实施重点评估。对其他中小企业则以约谈、举证、实地调查为主,引导企业自查,督促其完善账务处理、规范财务核算。
五是强化以票控税。加强发票的领购管理,根据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信用等级核定发票领购数量。加强发票的验旧管理,重点核查纳税人是否按规定使用发票,开出的发票金额是否如实申报纳税。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日常巡查,对不开票和发票借用、涂改、单联填写、出具空白发票等行为,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进行处罚。全面推行税控装置,要求企业纳税人严格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加强税收发票相关知识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索票意识。加强与公安、财政等部门协作,联合开展打击假发票、打击非正规发票活动,规范发票使用秩序。
六是优化纳税服务。积极组织“送税法进企业”、举办纳税人学校培训班等纳税宣传、辅导培训活动,帮助企业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会计核算,提高企业自觉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提升申报质量。积极开展电话、短信、上门等服务,提醒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发票验旧等业务。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对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由税务或财政部门定期进行税法业务、财会知识培训,并严格限制兼职会计兼职企业的数量,确保会计核算质量。
七是强化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税收管员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责任,制定考核标准,将各项工作标准进行量化。通过明确任务和严格考核提高干部的绩效意识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强过程监管,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日志,各税收管理员按日记录税收征管活动,县局按月检查工作日志,按季进行绩效考核,并将结果进行通报,强化税收管理员的管理责任。通过以上举措,确保管理到户、责任到人,切实提高税源管理质量。
第二篇:旅游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旅游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国家每年假期的安排,加上今年公务员根据工龄的长短还可以有不同的带薪休假期。旅游业被称为“绿色产业”和“人文产业”,也是当前促进民生的体现。将成为政府乃至民间投资开发的重点产业。旅游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逐步深入平常百姓生活。目前各级税务部门对旅游业税收的管理存在不少漏洞,税源未得到有效控管,应审视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各级税务机关的关注,采取有效对策,进一步强化对旅游业良好税收环境的形成及规范化的税务管理。
对旅游业的要分两种业务:一是注册为旅行社的公司;二是以旅游景点服务的公司。进行不同的税务管理。
一是对注册为旅行社的旅游业务是指营业税“服务业—旅游业”税目规定的征税范围的业务,即为旅游者安排食宿、交通工具和提供导游等旅游服务的业务。旅行业的营业税计税依据,按照营业税政策,是旅行社组织旅游团在中国境内旅游的,以收取的旅游费减去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房费、餐费、交通、门票和其他代付费用的余额为应纳税营业额;旅游企业组织旅游者在境内或出境旅游,改由其他旅游单位或个人接团的,以全程旅游费减去该接团单位或个人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二是对以旅游景点服务的旅游业,从事旅游景点经营取得的门票收入,按照“文化体育业”税目征收营业税等地方各税;而对在旅游景点的特殊经营要分别不同税目不同税率征收营业税等地方各税:如在旅游景点经营游艺项目,如射击、蹦极、卡丁车等取得的收入按“娱乐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在旅游景点经营潜水、照相、服装出租等取得的收入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在旅游景点从事索道、游船和电瓶车等经营取得的收入按“服务业”税目“旅游业”子目征收营业税。对从事旅游景点经营的单位和个人返还给旅行社或导游的佣金、回扣,不得从计税营业额中扣除。行业计税依据的特殊性就为税收管理带来许多问题,对其税收管理秩序亟待加以规范
一、对注册为旅行社的企业的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随意扩大营业税扣除项目以达少纳营业税,旅游企业普遍走入了将营业税扣除项目等同于营业成本的误区,在计算营业税时将本单位发生的费用全部或部分计入这个科目,多列扣除项目。多列支出、少计收入,税务部门也很难核准其成本和费用,对该行业的税收难以控管。企业将导游的交通费、电话费、补助费,发放给旅游者的旅游包、帽、纪念品,本单位招待相关单位和个人的业务招待费等均视作扣除项目,使计税营业额大大缩水。营业税扣除项目金额明显偏大,除多列的扣除项目外,还有不排除有虚列的扣除项目部分,如利用正规的景点门票、车船票、飞机票等入账多列支出。还有,对各种返还款、奖励并未区别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财务及税收处理,如未冲减营业成本,未转营业外收入;企业在向旅游服务中心或旅游景点购票享受优惠价时,以票面全额入账,虚增营业成本;在劳务已提供而款项未收取时,未将应收未收款项列作营业收入,而相应的费用均已作为营业成本入账,造成收入与成本的不相配比;一些企业借口组、接团收入需等对方单位付款后才能确认,延迟收入入账时间;一部分旅行社在接团时组团方或游客并不需要发票时不开发票,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从而不计或少计收入。而对于这些行为税务机关则无法核实,反映出现旅行社营业税政策漏洞大、管理难的问题,导致该行业实际税负率偏低,不能体现税收公平,不利于公平竞争。
2、发票使用不规范,由于旅游业不是按票面额全额纳税,而是按收入扣除成本的差额纳税,容易出现发票填开混乱的问题。大多数旅行社均存在票据使用混乱现象,一是开具发票不规范。具体表现为:无开票日期、内容及付款单位名称;未按实际经营业务填开经营项
目,大部分单位存在开具会议费收入的行为,一种情况是旅行社组织的是旅游项目,取得收入后,开具发票时,根据客户要求将经营项目开为会议费,另一种情况是旅行社单纯提供组织会议劳务,但企业记账时对二种经营业务不分别核算,也不保留有关合同,全部按旅游收入申报纳税,既违反发票管理规定,又违反了营业税政策,少纳了营业税。对旅行社的会议费收入,由于企业不能提供相关合同、协议,不能准确区分有多少是会议业务收入、多少是旅游业务收入,给税务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如果对会议费收入,不能提供证明合同的,全额按服务业5%征收营业税,也不尽合理,如果全额按服务业5%征收营业税,部分收入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因为企业已按旅游收入减扣除项目金额作为计税金额申报了营业税。二是在成本、费用中用不合法凭证列支相关成本。主要表现为:白条支出,以企业自制的《××旅行社回程车(船、机)票证明单》代替正式发票。证明业务真实性的原始凭证或残缺不全,或所载金额与记账凭证不相一致,或明显与所载业务无关。由于旅游业务涉及的景点门票、车(船、机)票数量众多,客观上造成企业搜集、粘贴困难,企业往往代表性地粘贴一张或几张车(船、机)票或门票,其余以自制的《证明单》代替正式发票,另一方面,企业出于扩大成本的需要,也希望借机虚增费用。由此,造成该行业原始凭证管理的混乱。
3、个人所得税方面,导游收入不实,代扣代缴机制不健全,从导游的服务行为来看,导游的收入属于向游客提供非有形商品推销代理服务活动收入,虽然账面收入的确没有到达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但大多数导游的实际收入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通过拿回扣、多报支出等手段获得的。由于点多面广,收入较难掌控,因此对其个人所得税的扣缴目前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加之相当一部分旅行社的导游是兼职,这就更加给个人所得税征收工作增加了难度。到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代扣代缴机制和税收管理措施。
二、对以提供景点服务的旅行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旅游门票税务监制实行不到位,客观上为税收流失开了方便之门,旅游门票的税务监制尚未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几种弊端:一是旅游业本身存在多头管理问题,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建委、风景局、旅游局等都有自己的管理范围和部门利益,形成职权分割、政出多门的状况,在旅游收入的取得和旅游门票的印制使用上各行其事,为了调整利益关系,其各自的管理范围也时有易手,加上未能实行旅游门票的税务监制,势必增加税收管理的难度,使税务部门对其旅游门票收入远难悉数掌握和准确认定;二是个别旅游管理单位在门票收入的管理上,实行本单位人员承包、按月定额包干上交、溢余归个人、不足罚款的办法,用来调动工作积极性。对于这种情况上交单位的门票收入,税务部门可以通过查帐得到了解,而对于留归个人的部分就无从掌握了;三是个别旅游管理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故意隐匿部分门票收入,收入不作账面反映,存入单位“小金库”待用,使这部分应税收入在无监制门票控管的情况下难以被发现。四是在实行了旅游门票税务监制的地方,门票收入的税收管理从根本上得到了强化,税收流失大为减少,但仍然面临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与景区一些工作人员的不廉行为相联系:少许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回收”旧票,再出售给新的游客,形成门票的重复使用;还有工作人员对团队旅游者许以少要票就收费优惠,或者无票者可护送进入全程游览的承诺,于是在共同利益驱动之下一拍即合,形成票少客多、票实不符的现象,直接导致监制门票存根在反映计税收入上的失真,造成应征税收的流失。
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涉税管理不尽人意,实现的税收难以及时征收入库,对旅游业相关产业(准旅游业)的管理失之偏松,税款征收不到位,旅游业对当地餐饮、住宿、客运、商贸等相关产业有着明显的带动效应,尤其对旅游线路附近和旅游景点的相关产业效益拉动更大。每逢春、秋旅游旺季,各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就大幅上升,这些相关产业的经营者多为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管理的个体、私营业户,由于税务部门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税收定额作出相应调整,仍然执行年初一定不变的定额标准,造成税负偏低和税收的应收未收。为改善旅游环境,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兴建宾馆、饭店,兴修旅游公
路,架设空中旅游索道等等,由于投资主体多为政府部门或政府引资,在涉及建筑业营业税等税种的征收问题上,地方政府往往以资金紧张影响旅游业发展等借口为由,对税务部门施加压力和行政干预,要求在税收上让步,使正常的税收管理受阻,影响了税款的征收入库。
3、对旅游业新的税收增长点未能及时纳入税收管理,影响税收收入。旅游从业者为了招徕和吸引游客,纷纷在出“奇”、创“新”上做文章,如生态游、探险游、民俗游、度假游、特色游等新的旅游项目不断推出;如缆车游、舟船游、坐骑游等新的游览方式不断启动;如举办祭祖、旅游节、文化节、登山节等大型旅游活动;而这些都是时间集中,活动地点游客云集,商事猛增,应税对象为日常的几倍、几十倍,按照税务机关属地管理的税收惯例,主要活动地点的税收只能由该地主管税务机关征收,而主管税务机关人员有限,管理力量不足,面对骤增的管理对象,虽然全体动员人人满负荷工作在征收一线,也难以改变征纳相比悬殊的局面,形成“管不过来”的境况,使不少税收白白流失。而旅游景点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加之旅游业从业者纳税意识差不进行主动申报等原因,致使税务部门对新出现的旅游应税项目不能及时掌握,税收管理不能及时跟进,形成管理的“空当”;而当税务部门获知情况时往往时过境迁,造成有的经营者因竞争淘汰已撤摊走人,税款难已征收;有的经营者虽然继续经营接受税务管理,但因未税经营时间较长应补税数额较大,无力缴清税款,形成欠税,致使税务部门被动地背上清欠的包袱,增加了工作难度,延缓了税款的征收入库。
三、加强旅游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1、加强申报管理,旅行社实行经营收入、扣除项目明细申报。旅行社实行经营收入、扣除项目明细申报,列明每次旅游收入和与之相应的营业税扣除项目金额,对营业税扣除项目金额明显偏大的情况,视为异常,加强评估和稽查。一是对注册为旅行社的企业在申报时先按《江西省旅游业营业税征收管理办法》及《征管法》的规定实行核定征收方式,采取核定扣除额的办法确定其付给与该旅游行为相关的其他单位的房费、餐费、交通费、门票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扣除率为65%-75%,其计税营业额=营业收入×(25%-35%)。先申报地方各税,按季度进行单个旅游合同核实扣除项目金额,多退少补的税务管理方式。同时加强旅行社的财务核算管理,规定企业必须保存旅游合同两年以上,合同中必须列明组织旅游团的具体时间、人数、行程、主要费用标准及其他收费、其他代付费用等项目及相应金额等,以备税务机关在核实其收入、成本支出等情况时有据可依。二是对以提供景点的旅行业的企业税务管理,以旅游门票税务监制的方式,要求企业的门票都要到税务机关领用,以收入按月申报,同时加大对新开发旅游项目从业者不进行纳税申报的处罚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及协税护税组织的联系,建立极度灵敏的旅游涉税信息网络,以确保税务部门对旅游业新税收增长点的及时介入管理。
2、加强发票管理,旅游企业入账原始凭证比较混乱的现象,建议企业取得的景点门票价款可由景点管理部门统一开具服务业发票以替代目前通行的小票。如此,既可克服当前由于门票太多带来的搜集、粘贴方面的困难,又可切实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税务部门对旅行社发票领购、开具、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加强核查力度,建立纳税人购领发票的监控和审核机制,税务部门应为每家旅行社建立发票领售台账,认真审查其发票填开范围及填开内容,掌握其发票填开金额;管理部门或稽查部门根据台账登记情况核查其发票填开金额和账面收入是否一致,看是否有收入没入账的情况,确保旅行社收入入账真实。将违规使用发票的现象从源头开始管理,加强对企业发票缴销的检查,对旅行社各种违章填开发票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完整填开发票,对所有成本费用支出,一律要求凭取得的合法原始凭证方可作为税前扣除依据。
3、旅游门票收入是旅游业的一项主要应税收入,因此要尽快全面实行旅游门票的税务监制,对旅游单位原有门票库存较大的问题不能无限期迁就,应明确定出短期内取消旧票的时间表,并要求其停止旧票的印刷;对旅游用票部门不论其门票收入管理运作模式如何,一
律采取税务机关监制门票,避免留下门票监制的空白点。对监制门票“变通”使用的违法行为,要通过宣传发动公众监督举报,并给以严厉打击;同时对门票收入的应纳税额实行依票核定“双线”管理,即通过调查测算其门票收入情况,由税务部门核定其每月或每季的应纳税额,如依票计算的应纳税额高于核定数,则依票征收;如低于核定数,则应以核定数征收入库。这样既可以发挥“以票管税”的作用,又可以减少用票过程中不规行为导致的税收流失。
4、加强对导游、司机等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控管纳入日常管理。导游、司机等人员为雇佣单位提供服务活动取得佣金、奖励和劳务费等名目的收入,不论该收入采用何种计取方法和支付方式,均应计入该导游的当期工资、薪金所得,按照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其纳税地点为导游、司机等人员的雇佣单位机构所在地。而各个景点及购物点是旅游行程的必经之路,对这些企业,税务部门应及时做好相关税收政策宣传,使他们切实履行各类回扣、返回款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同时充分调研旅游行业导游、司机等人员收入状况,在测算出导游、司机等人员个人所得税平均税收负担率的基础上,确定导游、司机等人员个人所得税征收率,对导游、司机等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实行核定征收。
5、加强对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加强旅游企业纳税评估,对账面长期亏损和达不到平均利润率以及财务核算不健全,帐证混乱,收入、成本核算明显不实的旅行社,税务部门应会同旅游局、旅游公司、旅游购物中心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掌握旅游行业的平均利润状况,测算出平均税收负担率,对企业所得税实行税源监控,对账面长期亏损、达不到平均利润的旅游企业,其企业所得税按《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由税务机关采取核定征收或定率征收的办法。加强稽查,定期开展专项稽查,对个别偷税、逃税严重的企业和个人,加大打击力度。针对旅游业相关产业的特点,要对旺季税收定额进行及时调整,以合理税负,增加收入;同时,为搞好大型旅游活动的税收控管,应充分发挥部门整体优势,在大型旅游活动期间,应从其他管理单位调集更多的管理力量,协助主管税务机关做好管理工作。
6、加大旅游行业税收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将有关政策宣传到位。对旅游企业反映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够透彻、深入,对营业税扣除范围、个人所得税代扣、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等政策不甚明了。税务机关应加大宣传力度,要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增强旅行社及导游的自觉纳税意识,鼓励、督促纳税人自行申报。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形成人人协税护税的社会环境;同时对个别偷税、逃税严重的企业和个人,要加大打击力度,该吊销执照就吊销执照,该移交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的就移交,决不能手软。通过税务管理员主动和强化税收宣传,取得当地政府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征收工作中的阻力,积极推进依法治税,把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征收入库。
第三篇:浅议小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探讨
浅议小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探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各类投资主体注册成立的小企业数量连年递增,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这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再加上企业本身纳税意识不强,偷税行为时有发生,并且有不断蔓延之势。鉴于此,笔者围绕小企业纳税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小型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较,内部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存在着财务核算不实,纳税数额较低,税收贡献率较小,而且企业存续期比较短,非正常户或者注销户偏多等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纳税数额普遍较低,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税负较高,税额较小。这部分小型企业销货对象主要是消费者或者个体业户,购货方往往不主动索取发票,企业按照自己设定的缴税额换算开票数额,不如实申报销售收入,纳税申报销售收入在同类企业中比较低,应纳税额也比较少,但企业的税负率却调整的较高。二是税负较低,税额较大。这部分企业的特点就是企业销路比较好,企业申报销售收入比较大、也比较真实(购货单位索取发票入帐),纳税绝对数额也比较多,企业税务率却严重偏低(主要通过虚开进项发票进行调整)。三是税负较低,税额较小。这部分小企业的特点就是税负率非常低、纳税数额非常少,与同类企业税负情况严重偏离。主要偷税手段也是采取少计销售收入、调整进项发票等措施。
(二)财务信息严重失实,表现为三个不符。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与销售收入不符。部分小企业从生产经营情况来看,车间机器轰鸣,工人加班加点,拉或送货的车辆进进出出,而企业纳税申报收入却是三五十万,企业实际生产销售收入与帐载收入明显不符,帐外经营大量存在。二是企业发展势头与企业利润率不符。个别小企业由于产销对路,资金回报率逐步提高,企业一再加大资金投入,企业的申报销售收入也是节节攀升,然而企业的帐载利润额未见丝毫提高,应纳税所得额雷打不动,企业发展势头与企业利润额明显不匹配.三是业主个人消费水平与企业经营成果不符.有的小企业生产经营多年,企业发展规模虽未有明显的扩大,企业厂房、办公条件也是未见根本改变,企业经营者更是抱怨经营困难,企业帐面利润额也是连年负数。但本人的消费水平却是节节攀升,吃大餐、住大房、坐豪华车。很多业主购车后也不挂户企业,而是直接以个人或亲戚朋友的名义购车。
(三)企业存续期明显偏短,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企业生产经营难以维持,停产注销型。有的小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企业经营艰难,企业被迫停产注销。这类企业注销时往往极不配合,税务机关注销检查时,查补的税款往往难以入库;二是企业扩大规模重新注册,破茧化蝶型。在企业的工商登记类型中,存在着个人独资、合伙企业这一类型,这类企业的特点是注册资本要求比较低,注册条件比较少。这类小企业中,一部分经过发展,希望扩大规模,但企业要增加投资,变更为有限公司,只能采取先注销,后重现登记的方式;三是企业注销登记逃避纳税,金蝉脱壳型。应该说企业投产经营后,企业停产或转产的成本代价都是很高,在企业确确实实无法经营的情况外,企业一般不会真正停产注销,大部分就是为了逃避纳税,来个金蝉脱壳。或换个地方重新登记、或换个名称重新登记。这样以前的欠税、偷税都可以一了百了。据调查,这种类型在注销企业中占了绝对比例。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有企业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为六个“不”,造成了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偷税问题普遍存在。
(一)自身发展定位不高。大部分小企业的管理模式采取的是家庭作坊式,企业法人、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往往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友情或亲情关系。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作兼职会计,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企业管理水平低。企业建立帐薄主要目的是为了办理一般纳税人或者应付税务部门检查。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经营者靠自己简单的收入支出流水帐就可算出企业的利润回报率。另外,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发展定位较低,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难以驾驭,对财务核算也不重视,并且不自觉遵守财务管理规定,企业财务核算严重不实,企业的盈利亏损情况与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严重不符。
(二)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一部分小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资金流动差等原因,导致企业抗风浪能力低、对外依赖程度高,企业关闭破产时有发生。例如在笔者电话调查的注销停产企业中,有的是销售渠道单一,下游企业的关转停累及到自身企业发展;有的是因为资金回笼率低,货款回收不及时,被拖垮;有的是产品升级换代慢,技术更新不及时,导致产品被市场所淘汰。或者是即使不关闭,但生产经营艰难,经营状况不好,导致企业偷打税款的主意,产生逃避纳税的方式增加财富的想法,以便维持企业生产经营。当外部监管力度不够时,这种现象会普遍存在。
(三)企业纳税意识不强。在目前人们思想观念当中,一个人如果有偷盗行为,会被大家另眼看待,而如果一个人采取作假帐行为,偷国家的税款,周围人群往往不会对其产生偏见或有所歧视,也没有意识到是一种可耻行为,而是见怪不怪,认为不足为奇。偷税者也不会因此而无以立足,无地自容。所以,从目前大环境来看,依法纳税的法制观念还远远不够,企业纳税意识,特别是这部分小型企业纳税意识大部分很低。虽然企业生产经营蒸蒸日上,企业资金回报率不断提高,吃喝玩出手阔绰,但要如实缴纳税款确实一百个不愿意。
(四)税务机关惩处不严:税务机关对于偷税行为查处打击力度偏低,威慑力不够,企业有偷税行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可以对该企业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对企业法人代表和直接责任人也可根据违法情节给予拘役、有期徒刑等刑事处罚。但对于偷税数额相对较小,尚不构成偷税罪的,税务机关往往对企业处以一定数额罚款,而且这部分罚款往往数额较小,还不足以对企业产生强大的震慑力。既是构成偷税罪,由于地方政府干预,税务机关往往采取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责任追究。更何况,小型企业投资者单一,往往采取帐外经营,而且是现金交易,对企业的偷税行为税务机关很难查处,即便查补到的税款也往往是冰山之一角。
(五)财政审计部门监管不力。财政部门作为会计核算监管部门,对国有集体企业、以及大型股份制企业,实行比较严格的财务监管。而小企业大部门属于个人或合伙企业,财政审计部门对其的财务核算真实情况难以有效监控。另外,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中,税务机关规定必须出具注册会计师审查真实有效的报告,但在目前审计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也是就帐论帐,除了对个别账务明显错误的进行调整外,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是否真实有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六)税企法律地位不对等。近几年,国家为鼓励出口创汇企业,扶持福利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对出口企业出台了免抵退优惠政策,对福利企业出台了先征后退的优惠政策。但在落实这些政策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过多考虑地方财政利益,对这些优惠政策或多或少的打了折扣,退税不及时的问题普遍存在,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纳税人对此颇有怨言。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政府部门与企业的法律关系不对等的问题,纳税人拖欠税款必须交纳滞纳金,甚至还要被罚款,而政府部门应该退的税款却不及时退还,政府部门也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权利义务的不对等,也造成纳税人采取偷税、延期缴纳等消极对抗的手段。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从目前我国小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应该更多的借助于外部监管,不仅仅依靠税务部门的职能作用,而要坚持综合治税的方式方法,从源头上加以解决。
(一)加大财务监管工作力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一是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作用,督促指导企业健全内部核算体系。当前,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能和税收政策掌握不够熟练,不能客观公正处理好会计事务。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对小企业会计人员实行资格证书管理制度,企业聘用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持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否则予以惩罚;定期对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应取消其任职资格,吊销有关资格证书,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从根源上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提高企业财务核算水平。督促小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指导督促小企业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账簿体系。发现不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的,应及时严肃处理。
二是发挥会计公司的审计效能,严把企业帐务审计关口。税务机关判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度,往往依据由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该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帐务处理的准确性很难进行完整深入的剖析,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大打折扣。部分小的会计师事务所更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对帐务审计工作极端不负责任,甚至出具假的审计报告。财务审计这一道关口也是形同虚设。为此,有必要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警示退出机制。如凡在税务机关税收检查中,查实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存在重大偷税漏税问题,而审计报告中未提及的有关事务所,发布不信任提名,对该事务所以后出具的审计报告实行重点核查和监控。迫使这部分事务所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审计水平,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中小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
三是发挥税款核定征收的促进作用,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核算体系。税务机关为加大税款的征收力度,对部分帐证不健全的企业采取核定征收的手段,确定企业应纳税款,而在核定征收过程中,由于人为各种因素影响,企业核定额往往低于实际应纳税额,企业对建立健全帐证的积极性进一步降低。鉴于这个问题的存在,税务机关对帐证不健全的企业实行核定征收时。一方面加大核定征收力度,增加核定征收覆盖面,确保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另一方面,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提高核定额或者核定率,并明显高于帐证健全企业的税收负担,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向查账征收转换。
(二)加大税源监控和惩治力度,遏制偷税行为发生。一是推行精细化税源监控管理,提高专业管理水平。税务机关应遵循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从分类管理、收入分析、纳税评估到税务稽查的协调互动、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机制,进一步增强税源监控管理能力。首先,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分类管理办法。按照强化管理和优化服务的要求,适应专业化和信息化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岗责体系,通过完善和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真正把税源管住管好,管出成效。其次,研究制定分行业的纳税评估“模板”,剖析典型案例,不断积累行业税源控管的有效方法,建立分行业、分层次、分税种、分时限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再次,加强管理部门与稽查部门的衔接互动,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的针对性。对管理中发现的异常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涉嫌偷骗税的要及时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二是加大税务稽查工作的查处力度,提高偷税成本。税务稽查工作应以查办案件的深度,打击偷逃骗税的力度,震慑违法犯罪的程度,作为评价稽查工作优劣的标准。严厉查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以及做假帐偷逃税等案件,大力整顿规范税收秩序。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与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涉税违法犯罪专项活动,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真正把税务稽查“外查偷逃,内促征管”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实处。通过提高稽查查处和处罚力度,对偷税分子产生强大震慑力,使纳税人预见到因偷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有试图偷逃税意识的纳税人起到提醒和威慑的作用,变事后查处为事前劝戒,使更多的小企业迫于处罚的压力,不敢以身试法。
三是完善社会协税护税网络,提高举报查处工作力度。当前,做两套帐、隐匿生产经营资料,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等偷税行为趋于严重,偷税事实、偷税情节非常隐密,造成税务机关调查取证的难度非常大。而税务机关借助举报手段可以更快捷的获取不易获取的纳税人违法的信息,从而降低查处成本,缩短查处时间。因此,税务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税务举报工作的重视程度,使税务举报在税收征管实践中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要充分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对税务举报工作进行宣传,向社会各界公布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受理机关、举报范围、举报方式、举报保护、举报奖励等,培育广大公民维护税收秩序的光荣感、正义感;提高实名举报案件的提奖比例,提高公民举报的积极性;强化对检举案件的公示力度和保密工作。通过对违法案件公示,使举报人产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并从税务机关内外部加强对举报人等信息的保密工作,维护检举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履行《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
(三)推进企业信誉等级制度建设,提高企业诚信纳税的自觉性。一是强化纳税人诚
信纳税意识.应该坚持不懈的加强税收宣传工作,积极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在实际工作中,要依托税收宣传栏、外部网站、新闻媒体,加大对涉税违法犯罪大要案的曝光力度,警示纳税人依法纳税;积极培养宣传依法诚信纳税的典型,应通过广泛深入的税收宣传,强化纳税人的诚信意识,使纳税人充分认识到:依法诚信纳税者是名副其实的诚信经营者,是税务部门对企业纳税状况的一项鉴定,依法诚信纳税成为综合评定企业社会贡献和企业信誉的重要标准。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纳税光荣,偷税骗税可耻”的税收理念。
二是积极实施纳税信誉等级制。建立纳税信誉等级制度的目的,主要在于形成激励机制,通过A级纳税人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带动其他企业依法诚信纳税,创造依法诚信纳税、守法经营的社会氛围。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内容为纳税人遵守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接受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等五方面,评为A级纳税信誉等级的企业成为纳税人的一种无形的商誉,激发小企业争当A级纳税信誉等级的热情,使纳税人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三是对不同的信誉等级实行明显的差别管理。对信用等级不同的纳税人,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使信用等级高的纳税人切实体会到依法诚信纳税所带来的便利和影响。对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的纳税人,主管国税机关应采取优惠、激励措施为主、纳税评估为辅的管理方式,可享有“除专案检查、上级下达的专项检查以及金税协查等检查外,两年内可以免除税务检查”、“办税服务厅特设„A级纳税人窗口‟,纳税人凭《纳税信用A级证书》在该窗口优先受理其涉税事宜”等权利。对B级纳税人,应采取纳税评估、辅导为主,日常检查为辅的管理方式。对C级纳税人,可采取重点检查为主,强化监控为辅的管理方式,将其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充分体现出“让守法者感到便利,让违法者寸步难行”的执法理念.(四)深化税收法制建设,提高纳税人守法经营的责任意识。一是深化依法治税,建立纳税人与政府部门平等法律关系。依法治税体现在依法收税、依法管税、依法用税等多方面,在税收的征收管理上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确保纳税人和财税部门的法律对等地方,坚决抛弃计划经济下的一些陈旧的管理思维,对企业应该享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以收支不平衡、财政压力大等原因,拒不兑现或者大打折扣。做到应收尽收、应退尽退,企业实现的税款不能拖欠、企业该收到的退税款也坚决不能拖欠。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保护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积极性。
二是公平税收负担,消除纳税人的不公平待遇。以税谋私、税负不公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对抗情绪,也导致偷税行为的发生。因此,在目前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相对过大,以及亲情影响税收执法的现实情况下,要根除小企业偷税行为的发生,也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为税不公的问题发生,通过加大执法复查和复审力度,打击内部执法犯法问题的问题发生,进而公平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为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是优化纳税服务,以税务部门的诚信服务来推动纳税人的诚信纳税。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服务纳税人贯穿在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充分了解和反馈纳税人对办税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发挥办税服务厅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需求。推进执法透明化,公开执法主体、依据、程序、结果、责任、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双方权力与义务、过错执法的救济方式与途径等内容,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不断提高的纳税服务工作,教育引导小企业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守法经营。
第四篇: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結合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健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财务理念的科学转变,保证企业的财物安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复杂变化,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受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向来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财务安全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形成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企业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问题,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科学完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特征
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市场竞争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较为灵活,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经营模式的科学转变,并且企业的管理执行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受限于企业自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财务活动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缺乏有效的支持,存在财务安全隐患,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的管理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承担着企业资金的管理、物资管理、利润分配和经营过程监管等职责。但是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不断提升,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积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财务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发展形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实现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随着中小企业市场活跃度的提升,相关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对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支持,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当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缺乏对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的支持,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缺乏资金支持
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的经济实力,所产生的经营收益较低,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投入,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社会资本的支持进行外界融资。但是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由于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不能取得较好的融资效果,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及时的支持,使得企业的发展形势受到严重的影响。当前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但是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普遍不高,银行对企业的财务信息不能进行全面的了解,使得贷款的审批和额度都会受到影响,所得的贷款并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的帮助。同时许多中小企业的资产和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不能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不足,导致企业的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不能得到较好的融资支持。
(三)缺乏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对财务部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容易出现财务管理的漏洞,对企业的财务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当前的中小企业管理层缺乏对内控管理的正确认识,缺乏有效的财务活动监管机制,而财务内控人员大多由财务人员兼任,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管效果。相对简单的内控手段,不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过程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当前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意识,不能对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使用,不能形成有效的预算管理,在制定相应的投资决策时,不能充分考虑企业的资金状况,容易出现投资所需的资金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四)财务管理体系不科学
当前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建设,不能充分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化和调整,使得财务管理体系相对僵化,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缺乏规范的制度使得财务人员的管理活动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缺乏合理的财务管理标准,使得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容易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对管理决策的制定不能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使得企业的管理经营决策不能根据财务信息进行科学的调整,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了严重影响,不能对资金使用进行有效规划,容易出现资金闲置或周转不利的情况。
(五)缺乏财务管理人才
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受到自身经营理念的影响,不能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准确的认识,使得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不够科学,财务管理质量受到影响,大多数财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不能对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的执行,容易出现财务管理的漏洞或错误。同时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的薪资相对较低,无法吸引专业的财务人员,也会造成人员的流动性较强,大多财务人员由其他岗位的员工兼任,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要积极寻求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提升自身的信用评价等级,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企业的经营情况,为其提供有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有效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建设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管理层要积极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知识,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对财务管理机制进行科学完善,使财务活动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首先要加强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结合企业的管理决策,进行科学全面的预算管理,对企业的各个管理运行环节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其次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科学设置内控制度,对企业的资金使用和流转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规范,使得财务管理制度和规范能够得到高效的落实执行,为企业的财务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并制定完善的财务人员考核机制,通过量化标准的科学制定,对财务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高效执行。再次,要加强对企业物资的规范化管理,加強对企业物资的使用和流转过程的监管,加强权责判定,实现财务管理对物资管理的有效掌控。同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对管理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管,实现管理漏洞和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利用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数据支持,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数据参考。
(三)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中小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规范化配置,积极引进优秀的财务人才,提升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活动考核评价机制,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结合相应激励政策的设置,完善保障机制,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四、结语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动力,是提升市场经济活力的重要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对财务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积极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加强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财务保障。
第五篇: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税收管理偷税漏税建筑业项目管理
论文摘要: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税源控管范围狭窄、税源控管深度不够、管理手段粗放、税收偷漏问题严重、税收政策执行困难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建筑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和分、转包现象普遍存在,施工环节多、管理链条长、作业流动性大,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力度不强以及企业纳税意识淡薄,提出了依托信息化平台、以社会综合治税为手段,构建以建设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建筑业税收管理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投资环境的逐步优化,建筑业发展如火如荼,建筑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骨干税源。但由于建筑业具有项目建设周期长、环节多、施工企业组织形式复杂,工程作业流动分散等行业特点,向税收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如何强化对建筑行业的税收征管,是摆在税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源控管范围狭窄,部分工程项目控管缺位,税源大量流失
传统的建筑业税收管理模式下,只注重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忽视了对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税务机关仅能从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获取征管信息,在整体上掌握其收入、成本、费用、税金、资金流动等财务指标,而对具体施工项目的纳税状况难以准确掌握,造成大量工程项目税收管理缺位。同时,施工单位即便是对建设项目进行了纳税申报,但也往往只就其人工费收入纳税,故意隐瞒甲方供料和提前完工及优质工程奖励资金等应税项目。例如,税务机关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某建筑企业2006先后承建了2处商品房开发工程和某开发园区的排污沟渠施工工程,该公司只对商品房的土建收入进行了纳税申报,对其他较为隐蔽的收入则未进行申报纳税。
(二)税源控管深度不够,管理手段粗放,税收偷漏问题严重
由于目前地税机关征管专业化水平不高,征管流程设置尚待规范,各征收单位普遍采取“以票管税”手段,仅停留在对建筑业专用发票实行代开监管上。施工单位经常发生零申报、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税务机关即便大致掌握施工单位的总体经营情况,但对单个工程项目价格构成不能准确掌握,税款流失或滞后现象仍很严重。一些建设单位因资金困难等原因,往往选择用材料物资、车辆、房产所有权抵顶部分工程价款,对这部分抵顶工程价款的实物,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不计入收入和相应的账目,形成资金账外循环。某区地税局在建筑业税源普查中发现,该区上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8亿元,建筑行业实际纳税8 000万元,漏征税款3 000多万元。
(三)欠缺部门配合机制,管理措施乏力,税收政策执行困难
在建筑施工的前期管理中,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税务机关的先期参与权利,致使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及时掌握工程立项、招标、开工、资金投入、承包合约等相关情况,这就限制了税务机关职能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税务机关只有通过后期的问询、观察、检查等来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因而不可避免地发生直到施工已完成,税务机关才着手进行调查的管理滞后问题,从而造成工作被动,税收严重流失现象的发生。
二、建筑业税收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和分、转包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建筑企业出借或变相出借施工资质,层层分包、转包工程项目现象普遍存在,建筑市场暗箱操作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小型企业为承揽建筑工程,纷纷采取分包、转包、挂名等经营方式挂靠施工资质较高的企业或向其借用施工资质。施工企业向这些建筑队、挂靠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放任自流,税务机关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下设30个工程处,该公司对其中17个挂靠工程处实施松散管理,该公司只是在工程处以公司名义承揽工程时收取管理费,不能准确掌握各工程处的经营情况。税务机关在对该公司的挂靠工程处进行外调时发现,17个挂靠工程处2006隐瞒收入4 500多万元,偷漏税款200多万元。
(二)建筑业施工环节众多,管理链条漫长
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有勘察设计、桩基、土建、水电暖气、内外部装修、装饰灯光、消防、楼梯等众多环节。单项工程跨作业现象较为普遍,项目存续期有的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工程款项结算不及时,少申报和延期申报入库税款现象大量存在。
(三)部分环节经营方式隐蔽,作业流动性大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分布零散,流动性强、施工地点较为隐蔽,经常进行野外作业,施工企业往往心存侥幸,对部分比较隐蔽的经营行为隐瞒不报。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施工企业注册地税务机关难以及时掌握施工企业经营动态,每每出现税务机关疲于事后追讨但偷逃问题又屡屡发生的问题。某建筑企业承揽水利部门发包的河道疏浚工程项目,水利部门为减少工程费用,允许施工企业以河沙销售收入抵顶部分工程款,由于该工程属于野外作业,而且核算方式复杂,税务机关不能够提前介入,施工企业完全隐瞒了该工程收入。
(四)企业纳税意识淡薄,税法遵从度较低
目前建安企业的欠税绝大多数是由于垫资经营和工程款回笼迟缓造成流动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无力缴纳税款或不开具发票,逐渐形成欠税。由于对外来施工单位监控不力,使得
其工程竣工后很快离开本地,而部分工程款到外地开具发票,导致欠税难以追缴,甚至形成死欠。
(五)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力度不强
由于税务部门与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缺乏必要的配合和协调,对工程建设的情况不能及时沟通,给税收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一方面在竞招标过程中地税部门存在着空白点。建筑工程实行竟招标制度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特点,在竞招标过程中,建设、计委、公安消防等部门都参加且分别要对建筑企业进行资质审查,只有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才能参加竞招标。而地税部门不参加竞招标过程,不能从源头上掌握单项工程施工计划,而纳税申报表又未要求纳税人按单项工程进行申报,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施工项目难以进行有效的源泉控管。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未与建设单位建立委托代征关系、对建设单位取得发票检查不力;未与审计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不能及时掌握竣工工程最终造价,因而也无法确定最终应缴税金。
三、加强建筑业税收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注重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忽视对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是导致建筑业税收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今后要坚持以建设项目为控税载体,以双向申报、双向管理为核心,以社会综合治税为抓手,依托信息化平台,努力构建建筑业税收管理新模式。
(一)项目登记,双向申报,严密税源监控机制
为有效解决建筑业税源失控的问题,根据福山区地税局的经验,应对建设项目实行税务登记备案,并由建设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进行属地管理。
1.实行项目登记,规范管理流程。建筑项目登记管理应包括项目开工登记、项目变更登记、项目注销登记等内容。建设单位在办理开工许可手续之前,必须会同施工单位先到税务机关办理建筑业税收项目登记手续;建筑项目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如出现停缓建等情况,建设单位与建筑施工企业应到地税部门办理项目变更登记手续;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向主管地税机关办理项目注销登记手续,并结清代征税款,交回《委托代征税款证书》以及代扣代征税款凭证。
2.双向申报,细化管理内容。建筑项目被纳入税收正常管理轨道后,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要分别向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和机构所在地征收分局进行纳税申报。建设单位由汇总报税转向定期明细申报。分项目申报工程进度、付款情况以及工程材料供给和代征税款等情况。建立代征税款台账,并按月解报税款。对建筑企业除了按照法定要求办理有关纳税申报手续外,还要按工程进度向机构所在地征收分局报送《建筑业税收明细申报表》。通过按建筑项目细化纳税申报,不仅延伸了税源监控的链条,而且提高了纳税申报的准确性。
(二)各负其责,双向管理,建立有机协同的工作格局
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实行双向申报的基础上,还要实施项目所在地和机构所在地对建筑业税收的双向管理。
1.科学定位,明确职责。按照双向管理的要求,明确建筑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建筑企业机构所在地征收分局、建筑业税收管理员主要职责。建筑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不仅负责监督建设单位代征税款的申报、解缴、保证代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还要负责施工过程、货款结算过程、开工与竣工验收过程的监督,负责对建筑项目的注销清算、向机构所在地征收分局传递税收信息等。建筑企业机构所在地征收分局主要负责监督纳税人严格按照项目预算与工程进度进行纳税申报;监督财务核算及税款缴纳情况,协助工程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做好项目注销,税款清算等工作,及时向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传递情况,定期进行分析比对工作。
2.专业管理,动态控制。为了强化对建筑项目的管理,税务机关应采取专人、专职和专责的方式,对建筑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监督指导建设单位依法代扣税款,准确掌握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情况,对涉税动态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实现税源监控管理与施工过程同步,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直至该项目竣工为止。同时,建立定期巡查制度,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