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粮食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工 作 调 研
第156期
河南省国家税务局 2006年11月3日
国有粮食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尉氏县国家税务局 路 畅 刘保亮
自1999年8月以来,为支持和配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对承担粮食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的粮食免征增值税。为全面掌握粮食企业减免税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2006年1至5月份,尉氏县国税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粮食企业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检查,通过内查外调和查证分析,从中发现了粮食企业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税收违章与违纪等共性问题、税务机关存在的管理漏洞、以及国家对粮食企业的优惠政策执行中模糊操作的弊端,并提出了完善粮食企业税收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内查外调,摸清粮食企业经营现状
国家新的粮食体制改革的精神是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农业发展银行凭粮食单位开具的收购发票金额发放贷款,用于保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财政部门对粮食企业经营中的费用和亏损给予补贴。经调查了解,目前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现状和税收情况如下:
(一)享受税收免税优惠政策情况。1999年8月1日,国家 对粮食企业的调整,给了粮食企业许多优惠政策。由于对有粮食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免税,原有的各类粮油贸易公司、开发公司等为了骗取税收免税优惠,一夜之间全部改为国有粮库,并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目前,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有25户,粮食企业职工4568名。
(二)收购资金来源情况。一是凭开具的收购发票金额从农发行贷款。二是职工集资。三是企业自筹。四是预收货款。
(三)货物来源。一是从农民收中收购的定购粮。二是按保护价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三是从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个体粮贩购进的粮食。四时企业职工为完成任务,自己联系、收购上交的粮食。五是两代一换(粮食企业代农储存、代农加工,兑换面粉)收储农民的粮食。收购的花生、大豆等非免税货物。
(四)发票使用情况。一是购进货物全部使用收购发票。二是销售货物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或者不开发票。
(五)纳税情况。1999年以来,粮食企业经营的品种主要是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企业按当月销售额向税务机关填报免税申请表。个别企业销售的花生,由于报表显示购进价高、销售价低,几乎很少纳税。
二、有的放矢,找出粮食行业税收存在“病因”
(一)未认定免税资格。全县25户享受免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部不能提供经县级国家税务局审核认定免税资格的相关手续资料。
(二)不按规定使用和开具发票。1.收购发票的填开不规范。2.从农民以外的经营单位购进的粮食也开具收购发票。3.虚增收购发票金额。粮所职工按单位分给的收购任务收购粮食,交库时将短途运费、其他杂费记入收购金额。
(三)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开具混乱。1.销售不按规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是开具普通发票,存在着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同时开具现象。2.销售货物不开具专用发票,漏记销售收入。3.部分单位大量开具普通发票。4.纳税人销售粮食违规开具专用发票。5.虚拟业务,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企业外购外销粮食,应取得而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而是自行开具收购发票入帐,绕开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管理规定,骗取农业发展银行的保护价收购小麦贷款。
(五)以粮食免税为幌子,不按规定申报非免税项目和业务。各粮所内设的面粉加工厂、职工租赁承包粮油经营业务、销售‘两代一换“代储农民的粮食、向小规模纳税人销售的陈化粮等,不单独设帐分别核算,而是与免税项目一同申报骗取减免税。
(六)违反发行信贷管理规定,挤占挪用发行资金。通过深入审计检查,全县25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有24户不同程度地挤占挪用发行资金,共计金额3804万元,用于建仓库、建面粉厂、支付违规费用等。
(七)高价位粮食不能顺价销售,作轮换帐务处理后延期申报减免税。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能按政策顺价销售,暂时不做帐务处理,不按期进行纳税申报,而是留待新粮收购入库后做顺价销售处理,并申报减免税。
三、堵塞漏洞,完善粮食企业税收管理
1999年8月以来,国家对粮食政策的调整,给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免税优惠。保护价粮食的收购,在当时一定程度上为保护农民利益、巩固农村大局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时过境迁,目前,随着市场经济和粮食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现有的国家粮食税收优惠政策已不能适应国税部门对粮食企业管理的需要,并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加强对粮食企业的税收管理,规范粮食行业纳税秩序,是当务之急。
(一)就现行政策而言,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1、把好粮食免税关口。把好粮食免税关口,是粮食企业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由于对有粮食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免税优惠,原有的各类粮油贸易公司、开发公司趁虚而入,一夜之间全部改头换面为国有粮库,并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使能够享受免税政策的粮食企业鱼龙混珠。各类不同经营范畴的粮食企业获取了极力摆脱国税部门职能管理的“尚方宝剑”,由此导致税收政策不能及时执行到位,财务管理不能有效发挥,非免税货物税款大量流失,并违规套取农发行贷款和国家财政补贴,孽生各种腐败。因此,对各类国有粮食经营企业的免税资格必须严格把关认定,由县级国家税务局会同县财政、粮食、农发行等部门,对享受免税资格的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审核,实行联合办公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资格合署年检。并对免税企业经营的各类非免税业务严格隔离,凡发现有违反免税资格不同情形的,第一次给予警示纠正的处理,第二次给予暂停半年免税资格的处罚,第三 次坚决取消其享受免税的税收优惠。
2、管好信贷基本账户。管好信贷基本账户,是粮食企业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保障。享受免税政策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企业设立的一般条件外,还应当严格具备“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立的基本帐户,并接受其信贷管理”的条件限制。同时,税务、财政、农发行三家应协同配合,共同强化对免税粮食企业的资金监管。享受免税的粮食经营企业应加强对货币资金的核算管理,严格遵守《现金管理条例》的规定,完善货款结算制度。收购农民粮食所需款项(包括提取现金及开具支票)必须由农发行同一银行账号支付。否则,违反资金管理规定的,由农发行给予暂停或取消收购粮食资金贷款的处理。
3.堵塞乱开发票漏洞。堵塞乱开发票漏洞,是粮食企业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严格对收购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的管理,是税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重点加强对收购发票使用和开具的管理。为防止企业在收购发票开具方面自开自抵而出现虚开现象,对开具收购发票必须坚持一户(次)一票、一人(次)一票,不得汇总填开;不得超出粮食企业经营的适用范围;收购发票实行限量供应、验旧购新发售制度,税务机关月供票量一般不得超过企业一个月的用票量。对于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的各类违章行为,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予以处罚外,给予暂停发票发售的处理。
(二)现行粮食税收政策需要调整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税收政策必须与粮食企业的改革相 适应。“粮食推向市场,财政补贴到位,税收依法计征”,应当是当前税收政策调整的方向。
1、粮食推向市场。目前,粮食的经营状况是封闭运行,只允许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食而享受国家免税政策,而个人经营收购粮食不享受税收优惠。事实上,为了抢购粮食赢得国家补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给职工下达粮食收购任务,粮食职工成了事实上的个体粮食经营者。就象棉花市场的开放一样,粮食市场的开放是时间迟早的问题。将粮食推向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财政补贴到位。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国家财政每年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粮食收购保护价的补贴。粮食经营单位得到了财政补贴,而粮食生产者却未必得到实惠,实际上国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初衷也没有达到。既然事实上粮食已经推向市场,财政补贴就应该直接补贴给粮食生产者。
3、税收依法计征。现行的对国有粮食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已不适应目前粮食行业经营的现状,也不适合税收管理的需要,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相背离。目前粮食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管理层面上既不能准确界定,也不便于实际操作管理,对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不同经营者凸显着政策歧视。在将粮食企业推向市场,财政补贴直接补贴给粮食生产者的同时,应当废止对粮食企业的税收免税优惠政策,对粮食经营企业做到依法征税、依率计征。
第二篇:旅游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旅游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国家每年假期的安排,加上今年公务员根据工龄的长短还可以有不同的带薪休假期。旅游业被称为“绿色产业”和“人文产业”,也是当前促进民生的体现。将成为政府乃至民间投资开发的重点产业。旅游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逐步深入平常百姓生活。目前各级税务部门对旅游业税收的管理存在不少漏洞,税源未得到有效控管,应审视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各级税务机关的关注,采取有效对策,进一步强化对旅游业良好税收环境的形成及规范化的税务管理。
对旅游业的要分两种业务:一是注册为旅行社的公司;二是以旅游景点服务的公司。进行不同的税务管理。
一是对注册为旅行社的旅游业务是指营业税“服务业—旅游业”税目规定的征税范围的业务,即为旅游者安排食宿、交通工具和提供导游等旅游服务的业务。旅行业的营业税计税依据,按照营业税政策,是旅行社组织旅游团在中国境内旅游的,以收取的旅游费减去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房费、餐费、交通、门票和其他代付费用的余额为应纳税营业额;旅游企业组织旅游者在境内或出境旅游,改由其他旅游单位或个人接团的,以全程旅游费减去该接团单位或个人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二是对以旅游景点服务的旅游业,从事旅游景点经营取得的门票收入,按照“文化体育业”税目征收营业税等地方各税;而对在旅游景点的特殊经营要分别不同税目不同税率征收营业税等地方各税:如在旅游景点经营游艺项目,如射击、蹦极、卡丁车等取得的收入按“娱乐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在旅游景点经营潜水、照相、服装出租等取得的收入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在旅游景点从事索道、游船和电瓶车等经营取得的收入按“服务业”税目“旅游业”子目征收营业税。对从事旅游景点经营的单位和个人返还给旅行社或导游的佣金、回扣,不得从计税营业额中扣除。行业计税依据的特殊性就为税收管理带来许多问题,对其税收管理秩序亟待加以规范
一、对注册为旅行社的企业的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随意扩大营业税扣除项目以达少纳营业税,旅游企业普遍走入了将营业税扣除项目等同于营业成本的误区,在计算营业税时将本单位发生的费用全部或部分计入这个科目,多列扣除项目。多列支出、少计收入,税务部门也很难核准其成本和费用,对该行业的税收难以控管。企业将导游的交通费、电话费、补助费,发放给旅游者的旅游包、帽、纪念品,本单位招待相关单位和个人的业务招待费等均视作扣除项目,使计税营业额大大缩水。营业税扣除项目金额明显偏大,除多列的扣除项目外,还有不排除有虚列的扣除项目部分,如利用正规的景点门票、车船票、飞机票等入账多列支出。还有,对各种返还款、奖励并未区别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财务及税收处理,如未冲减营业成本,未转营业外收入;企业在向旅游服务中心或旅游景点购票享受优惠价时,以票面全额入账,虚增营业成本;在劳务已提供而款项未收取时,未将应收未收款项列作营业收入,而相应的费用均已作为营业成本入账,造成收入与成本的不相配比;一些企业借口组、接团收入需等对方单位付款后才能确认,延迟收入入账时间;一部分旅行社在接团时组团方或游客并不需要发票时不开发票,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从而不计或少计收入。而对于这些行为税务机关则无法核实,反映出现旅行社营业税政策漏洞大、管理难的问题,导致该行业实际税负率偏低,不能体现税收公平,不利于公平竞争。
2、发票使用不规范,由于旅游业不是按票面额全额纳税,而是按收入扣除成本的差额纳税,容易出现发票填开混乱的问题。大多数旅行社均存在票据使用混乱现象,一是开具发票不规范。具体表现为:无开票日期、内容及付款单位名称;未按实际经营业务填开经营项
目,大部分单位存在开具会议费收入的行为,一种情况是旅行社组织的是旅游项目,取得收入后,开具发票时,根据客户要求将经营项目开为会议费,另一种情况是旅行社单纯提供组织会议劳务,但企业记账时对二种经营业务不分别核算,也不保留有关合同,全部按旅游收入申报纳税,既违反发票管理规定,又违反了营业税政策,少纳了营业税。对旅行社的会议费收入,由于企业不能提供相关合同、协议,不能准确区分有多少是会议业务收入、多少是旅游业务收入,给税务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如果对会议费收入,不能提供证明合同的,全额按服务业5%征收营业税,也不尽合理,如果全额按服务业5%征收营业税,部分收入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因为企业已按旅游收入减扣除项目金额作为计税金额申报了营业税。二是在成本、费用中用不合法凭证列支相关成本。主要表现为:白条支出,以企业自制的《××旅行社回程车(船、机)票证明单》代替正式发票。证明业务真实性的原始凭证或残缺不全,或所载金额与记账凭证不相一致,或明显与所载业务无关。由于旅游业务涉及的景点门票、车(船、机)票数量众多,客观上造成企业搜集、粘贴困难,企业往往代表性地粘贴一张或几张车(船、机)票或门票,其余以自制的《证明单》代替正式发票,另一方面,企业出于扩大成本的需要,也希望借机虚增费用。由此,造成该行业原始凭证管理的混乱。
3、个人所得税方面,导游收入不实,代扣代缴机制不健全,从导游的服务行为来看,导游的收入属于向游客提供非有形商品推销代理服务活动收入,虽然账面收入的确没有到达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但大多数导游的实际收入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通过拿回扣、多报支出等手段获得的。由于点多面广,收入较难掌控,因此对其个人所得税的扣缴目前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加之相当一部分旅行社的导游是兼职,这就更加给个人所得税征收工作增加了难度。到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代扣代缴机制和税收管理措施。
二、对以提供景点服务的旅行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旅游门票税务监制实行不到位,客观上为税收流失开了方便之门,旅游门票的税务监制尚未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几种弊端:一是旅游业本身存在多头管理问题,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建委、风景局、旅游局等都有自己的管理范围和部门利益,形成职权分割、政出多门的状况,在旅游收入的取得和旅游门票的印制使用上各行其事,为了调整利益关系,其各自的管理范围也时有易手,加上未能实行旅游门票的税务监制,势必增加税收管理的难度,使税务部门对其旅游门票收入远难悉数掌握和准确认定;二是个别旅游管理单位在门票收入的管理上,实行本单位人员承包、按月定额包干上交、溢余归个人、不足罚款的办法,用来调动工作积极性。对于这种情况上交单位的门票收入,税务部门可以通过查帐得到了解,而对于留归个人的部分就无从掌握了;三是个别旅游管理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故意隐匿部分门票收入,收入不作账面反映,存入单位“小金库”待用,使这部分应税收入在无监制门票控管的情况下难以被发现。四是在实行了旅游门票税务监制的地方,门票收入的税收管理从根本上得到了强化,税收流失大为减少,但仍然面临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与景区一些工作人员的不廉行为相联系:少许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回收”旧票,再出售给新的游客,形成门票的重复使用;还有工作人员对团队旅游者许以少要票就收费优惠,或者无票者可护送进入全程游览的承诺,于是在共同利益驱动之下一拍即合,形成票少客多、票实不符的现象,直接导致监制门票存根在反映计税收入上的失真,造成应征税收的流失。
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涉税管理不尽人意,实现的税收难以及时征收入库,对旅游业相关产业(准旅游业)的管理失之偏松,税款征收不到位,旅游业对当地餐饮、住宿、客运、商贸等相关产业有着明显的带动效应,尤其对旅游线路附近和旅游景点的相关产业效益拉动更大。每逢春、秋旅游旺季,各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就大幅上升,这些相关产业的经营者多为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管理的个体、私营业户,由于税务部门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税收定额作出相应调整,仍然执行年初一定不变的定额标准,造成税负偏低和税收的应收未收。为改善旅游环境,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兴建宾馆、饭店,兴修旅游公
路,架设空中旅游索道等等,由于投资主体多为政府部门或政府引资,在涉及建筑业营业税等税种的征收问题上,地方政府往往以资金紧张影响旅游业发展等借口为由,对税务部门施加压力和行政干预,要求在税收上让步,使正常的税收管理受阻,影响了税款的征收入库。
3、对旅游业新的税收增长点未能及时纳入税收管理,影响税收收入。旅游从业者为了招徕和吸引游客,纷纷在出“奇”、创“新”上做文章,如生态游、探险游、民俗游、度假游、特色游等新的旅游项目不断推出;如缆车游、舟船游、坐骑游等新的游览方式不断启动;如举办祭祖、旅游节、文化节、登山节等大型旅游活动;而这些都是时间集中,活动地点游客云集,商事猛增,应税对象为日常的几倍、几十倍,按照税务机关属地管理的税收惯例,主要活动地点的税收只能由该地主管税务机关征收,而主管税务机关人员有限,管理力量不足,面对骤增的管理对象,虽然全体动员人人满负荷工作在征收一线,也难以改变征纳相比悬殊的局面,形成“管不过来”的境况,使不少税收白白流失。而旅游景点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加之旅游业从业者纳税意识差不进行主动申报等原因,致使税务部门对新出现的旅游应税项目不能及时掌握,税收管理不能及时跟进,形成管理的“空当”;而当税务部门获知情况时往往时过境迁,造成有的经营者因竞争淘汰已撤摊走人,税款难已征收;有的经营者虽然继续经营接受税务管理,但因未税经营时间较长应补税数额较大,无力缴清税款,形成欠税,致使税务部门被动地背上清欠的包袱,增加了工作难度,延缓了税款的征收入库。
三、加强旅游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1、加强申报管理,旅行社实行经营收入、扣除项目明细申报。旅行社实行经营收入、扣除项目明细申报,列明每次旅游收入和与之相应的营业税扣除项目金额,对营业税扣除项目金额明显偏大的情况,视为异常,加强评估和稽查。一是对注册为旅行社的企业在申报时先按《江西省旅游业营业税征收管理办法》及《征管法》的规定实行核定征收方式,采取核定扣除额的办法确定其付给与该旅游行为相关的其他单位的房费、餐费、交通费、门票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扣除率为65%-75%,其计税营业额=营业收入×(25%-35%)。先申报地方各税,按季度进行单个旅游合同核实扣除项目金额,多退少补的税务管理方式。同时加强旅行社的财务核算管理,规定企业必须保存旅游合同两年以上,合同中必须列明组织旅游团的具体时间、人数、行程、主要费用标准及其他收费、其他代付费用等项目及相应金额等,以备税务机关在核实其收入、成本支出等情况时有据可依。二是对以提供景点的旅行业的企业税务管理,以旅游门票税务监制的方式,要求企业的门票都要到税务机关领用,以收入按月申报,同时加大对新开发旅游项目从业者不进行纳税申报的处罚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及协税护税组织的联系,建立极度灵敏的旅游涉税信息网络,以确保税务部门对旅游业新税收增长点的及时介入管理。
2、加强发票管理,旅游企业入账原始凭证比较混乱的现象,建议企业取得的景点门票价款可由景点管理部门统一开具服务业发票以替代目前通行的小票。如此,既可克服当前由于门票太多带来的搜集、粘贴方面的困难,又可切实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税务部门对旅行社发票领购、开具、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加强核查力度,建立纳税人购领发票的监控和审核机制,税务部门应为每家旅行社建立发票领售台账,认真审查其发票填开范围及填开内容,掌握其发票填开金额;管理部门或稽查部门根据台账登记情况核查其发票填开金额和账面收入是否一致,看是否有收入没入账的情况,确保旅行社收入入账真实。将违规使用发票的现象从源头开始管理,加强对企业发票缴销的检查,对旅行社各种违章填开发票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完整填开发票,对所有成本费用支出,一律要求凭取得的合法原始凭证方可作为税前扣除依据。
3、旅游门票收入是旅游业的一项主要应税收入,因此要尽快全面实行旅游门票的税务监制,对旅游单位原有门票库存较大的问题不能无限期迁就,应明确定出短期内取消旧票的时间表,并要求其停止旧票的印刷;对旅游用票部门不论其门票收入管理运作模式如何,一
律采取税务机关监制门票,避免留下门票监制的空白点。对监制门票“变通”使用的违法行为,要通过宣传发动公众监督举报,并给以严厉打击;同时对门票收入的应纳税额实行依票核定“双线”管理,即通过调查测算其门票收入情况,由税务部门核定其每月或每季的应纳税额,如依票计算的应纳税额高于核定数,则依票征收;如低于核定数,则应以核定数征收入库。这样既可以发挥“以票管税”的作用,又可以减少用票过程中不规行为导致的税收流失。
4、加强对导游、司机等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控管纳入日常管理。导游、司机等人员为雇佣单位提供服务活动取得佣金、奖励和劳务费等名目的收入,不论该收入采用何种计取方法和支付方式,均应计入该导游的当期工资、薪金所得,按照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其纳税地点为导游、司机等人员的雇佣单位机构所在地。而各个景点及购物点是旅游行程的必经之路,对这些企业,税务部门应及时做好相关税收政策宣传,使他们切实履行各类回扣、返回款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同时充分调研旅游行业导游、司机等人员收入状况,在测算出导游、司机等人员个人所得税平均税收负担率的基础上,确定导游、司机等人员个人所得税征收率,对导游、司机等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实行核定征收。
5、加强对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加强旅游企业纳税评估,对账面长期亏损和达不到平均利润率以及财务核算不健全,帐证混乱,收入、成本核算明显不实的旅行社,税务部门应会同旅游局、旅游公司、旅游购物中心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掌握旅游行业的平均利润状况,测算出平均税收负担率,对企业所得税实行税源监控,对账面长期亏损、达不到平均利润的旅游企业,其企业所得税按《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由税务机关采取核定征收或定率征收的办法。加强稽查,定期开展专项稽查,对个别偷税、逃税严重的企业和个人,加大打击力度。针对旅游业相关产业的特点,要对旺季税收定额进行及时调整,以合理税负,增加收入;同时,为搞好大型旅游活动的税收控管,应充分发挥部门整体优势,在大型旅游活动期间,应从其他管理单位调集更多的管理力量,协助主管税务机关做好管理工作。
6、加大旅游行业税收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将有关政策宣传到位。对旅游企业反映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够透彻、深入,对营业税扣除范围、个人所得税代扣、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等政策不甚明了。税务机关应加大宣传力度,要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增强旅行社及导游的自觉纳税意识,鼓励、督促纳税人自行申报。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形成人人协税护税的社会环境;同时对个别偷税、逃税严重的企业和个人,要加大打击力度,该吊销执照就吊销执照,该移交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的就移交,决不能手软。通过税务管理员主动和强化税收宣传,取得当地政府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征收工作中的阻力,积极推进依法治税,把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征收入库。
第三篇:中小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小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基础税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存在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经营流动性大、财务管理不规范及其负责人、财务人员纳税意识不强、法制观念薄弱等问题,致使中小企业成为偷、漏税相对严重的纳税群体,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一、当前中小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流动性大。由于中小企业点多面广、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加之开停业较为频繁,往往生产经营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到税源管理部门,造成税收管理中欠税、逃税、漏税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工商部门在办理注册登记时同时放宽了各项限制,一些中小企业临时租借一两间商品房或公寓楼从事经营活动,甚至随意变动经营场所;一些中小企业虚报注册资金或先注册后抽逃资金;一些中小企业以法人代表私人账户代替对公账户进行资金往来和欠款交易;等等这些情况都增加了税务机关的监管难度。
二是收入难以准确核算。中小企业的收款方式多以现金结算为主,基本上不开发票。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中小企业安装了税控装置,但由于他们在对外经营时往往许诺不开发票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折价,造成部分消费者放弃索取发票,导致税务机关很难准确核算企业的真实收入。
三是财务核算不规范。我们在检查中发现有些中小企业通过少计收入、虚列成本费用等形式逃避纳税义务,比如:对现金结算不要发票的就不记账,只对开票部分入账;随意虚列人员工资、办公成本等费用;将营业收入长期挂在往来账上不申报纳税等。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经营周期较短,为了减少支出,大多数企业只设置一名会计,有的甚至不设置会计,而由会计师事务所代理或请兼职会计做账,这部分人员做账的随意性较大,且往往以企业的意图为准,这就造成部分中小企业缺乏统一有效的财务和账务管理,具体办税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不熟悉,且大部分财会人员兼职多家公司,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质量和纳税申报的完整性、真实性。
四是税收管理力度不强。一方面,现阶段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手段还沿用管理员制度,是按地域点对点、面对面的分片管理模式,工作内容也局限于申报审核和电话催报催缴。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单位征税成本较高。日常审批工作流程复杂,程序繁琐,浪费了基层税务人员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基层的税收征管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没有有效发挥税收征管应用软件的作用,税收征管实质性的工作绝大部分以手工和计算机并轨运行,手工做完,还需用微机再做一遍,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对纳税人经营动态跟踪管理力度不够,不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基本情况的了解多从企业申报、计算机收集的信息中获得,很多情况事前了解不够、事后监督不力,容易陷入工作被动;对纳税资料的受理审核上,只注重审核资料的齐全性、申报的及时性,缺乏对申报真实性和对税源、税基监控的深层次管理等。
二、加强中小企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是改进管理方式。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进一步强化户籍管理,特别是在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后,一定要到企业经营场所、仓库进行查看,熟悉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抓好日常税收管理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税源变化分析、税收预测、责任区巡查、经营情况调查等方面,及时了解企业资金流、经营业务等综合情况,加强对企业经营的全程控制。每月定期召开中小企业税收分析例会,对中小企业的零、低税额申报、行业税负等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征管措施。进一步改进征收方式,对符合实行查账征收条件的,采取查账征收的管理方法;对不符合查账征收的,限期整改,同时本着高于同行业建账户纳税额的原则核定其应纳税额。
二是深化信息管税。加强对税收征管系统等系统的运用,强化信息和数据的采集、更新、维护和分析,设置各类风险监测预警措施,及时查找、发现征管漏洞和风险点,进一步提高税源监控能力。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与工商、国税、银行、房地产等部门涉税信息交流共享和交换,强化部门协作,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及时掌握中小企业纳税人登记、注销、开户银行及银行账号等信息。
四是加强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是推行税收风险管理、促进纳税遵从的重要手段,它涵盖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以及部分风险应对任务等内容。加强纳税评估,可以建立县(区)局、科室、税收管理员三级税收风险分析机制,深入开展税收风险排查,加强对风险户、风险点的整合,从而提高纳税评估的准确性。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可以采取“以点带面、集体约谈、整体补税”的评估办法,集中精力对连续三个月零申报或低申报、支出明显高于收入、申报税额较低且与其经营规模不相称、经营收入及利润率等指标变动较大的中小企业实施重点评估。对其他中小企业则以约谈、举证、实地调查为主,引导企业自查,督促其完善账务处理、规范财务核算。
五是强化以票控税。加强发票的领购管理,根据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信用等级核定发票领购数量。加强发票的验旧管理,重点核查纳税人是否按规定使用发票,开出的发票金额是否如实申报纳税。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日常巡查,对不开票和发票借用、涂改、单联填写、出具空白发票等行为,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进行处罚。全面推行税控装置,要求企业纳税人严格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加强税收发票相关知识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索票意识。加强与公安、财政等部门协作,联合开展打击假发票、打击非正规发票活动,规范发票使用秩序。
六是优化纳税服务。积极组织“送税法进企业”、举办纳税人学校培训班等纳税宣传、辅导培训活动,帮助企业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会计核算,提高企业自觉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提升申报质量。积极开展电话、短信、上门等服务,提醒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发票验旧等业务。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对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由税务或财政部门定期进行税法业务、财会知识培训,并严格限制兼职会计兼职企业的数量,确保会计核算质量。
七是强化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税收管员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责任,制定考核标准,将各项工作标准进行量化。通过明确任务和严格考核提高干部的绩效意识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强过程监管,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日志,各税收管理员按日记录税收征管活动,县局按月检查工作日志,按季进行绩效考核,并将结果进行通报,强化税收管理员的管理责任。通过以上举措,确保管理到户、责任到人,切实提高税源管理质量。
第四篇: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房地产行业企业纳税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房地产行业企业是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开办的,这些企业曲解地方的优惠政策,甚至有的认为自己是招商引资企业,在税收方面享有优惠、得到“照顾”理所应当;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对自己的纳税义务和有关税收政策不清楚,特别是对预收房款、以房抵顶工程款、代收款项等特殊税收政策更是知之甚少。以高唐县为例,该县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7家,其中,高唐本地企业仅有1家,其他均为招商引资的外来企业,这些企业在高唐的累计经营期限都超过了180天,按规定均应到国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手续,但是,除本地一家企业外,没有一户主动到国税部门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手续,经国税部门多次上门催办,目前已4家企业办理了税务登记手续,另2户企业仍在催办过程中。
2、房地产行业企业财务核算不健全。一是财务制度混乱。帐务不全,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帐。二是收入不实。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采用预收售房款的形式,因未开具正式发票,预收款长期挂在帐上,不作收入,有的甚至无账可查。三是虚列成本。多数房地产企业由于工期长,与建安施工企业结算不及时,成本核算未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遵循配比原则,有的仍然按收付实现制即对成本采取支付多少,就列支多少;对未售房面积,收入未转但成本已提前列支,造成收入、成本不配比,因而无法核实其真实成本,也就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盈亏情况。有的按预计数开具收款收据入帐,造成成本虚增,同时存在大量的不合法凭证或没有取得凭证。
3、房地产行业流动性强。流动性强是房地产行业的共同特点,目前高唐的6家外来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是外地的固定业户,往往以回总公司汇总纳税为由,不愿接受经营地税务机关管理,但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他们中无一符合回总公司汇总纳税的条件,并且在高唐累计经营期限都超过了180天,应该接受经营地税务机关管理。流动性强的特点给税收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稍有疏松,极易形成漏征漏管。
4、易造成其他偷逃税行为。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供货商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证和税务登记证,开具虚假发票行为严重,经营行为隐蔽、流动性大,如果对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不到位,这些供货商偷逃税更有了可乘之机,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5、发票管理相对薄弱。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收取预售房屋款时,采取白条或收款收据收款,有的用建筑材料发票冲抵售房款,从而造成收入体外循环,致使发票管理没有有效发挥控税效应。
6、税收管理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由于房地产市场尚不规范,涉及的税收问题比较复杂,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政策性非常强,对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管理人员不仅要全面掌握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也要熟悉国家有关房地产有业的其他政策。国税人员由于受传统的“两税”影响,所得税分享制度改革后,在所得税的管理方面有所欠缺,加之房地产行业是新兴行业,基层税务人员接触较少,有的在管理上感到力不从心。
7、税收管理外部环境有待改善。虽然新的《征管法》对有关部门协税护税职能作用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但现实中由于部门利益驱使,造成部门配合不力,协税护税组织不够完善,更增加了管理难度。此外,据调查,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不能正确认识涵养税源与依法治税的关系,在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开展工作方面力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的实际效果。
二、规范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的对策
1、优化服务,加强有关税收政策的宣传和财务核算的辅导。一是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宣传手册,在新闻媒体、税务网站上开辟宣传专栏,举办专门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将国家房地产政策特别是相关税收政策传达给每一个企业负责人、财务人员和办税人员;二是主动深入企业宣讲有关政策,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核算,减少房地产行业企业的纳税风险。还可通过设立招商引资绿色通道,优先为外来房地产企业办理相关手续。三是经常向地方政府汇报工作,将房地产税收管理情况进行专题汇报,向有关领导宣讲房地产税收政策,帮助分析规范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限度地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依法开展热情、规范的税收服务,提高企业自觉纳税的意识,使之熟练掌握税收知识和办税技能,用诚心、诚信营造良好经济税收环境,赢得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理解和配合,留住外来商家。
2、强化培训,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结合税收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税务人员房地产行业有关税收政策、其他国家政策、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征管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征管技能。
3、有针对性地采取核定征收的办法。对那些财务核算不健全,税基不真实,收入总额及成本费用支出均不能正确核算,不能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纳税资料的纳税户,可以采取核定征收管理方法,包括定额征收和核定征收。对挂靠户、承包户应按照同行业同规模水平从高核定征收,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按照核定应纳税所得率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按商品建筑面积乘以市场价格核定计税营业额等方法。
4、提高房地产领域税收管理信息化水平。将计算机技术和CTAIS等软件充分运用到房地产税收管理,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源监控、税源分析、情报交换、信息采集等各个环节,通过全面、科学采集各类信息,努力实现房地产行业登记管理的及时性、纳税申报的准确性、税源监控的有效性和行业管理的规范性。
5、探索实行户籍管理办法。可以把每一个单项房地产开发项目做为一户纳税企业进行管理。考虑到目前挂靠户、承包户、私人开发商等仅仅是收取管理费的“影子公司”,必须加强对建安公司、项目工程、子工程的三级管理,建立健全单项工程档案管理。
6、加强重点监控和重点稽查。重点对无证户、挂靠户、承包户以及以房易地、以地易房或私下交易方式从事经营开发的业户进行重点监控,同时抓好房地产行业专项稽查,堵塞漏洞。可以采取一条街一幢房产逐个清理的拉网式清查办法;对不依法接受税务管理或偷逃税行为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严厉打击并公开暴光,起到打击一个、震慑一片的作用,确保房地产业税收不流失。
7、加强发票管理。结合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开展的发票双奖活动,认真落实好全面开票制度,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使用的发票,确保其合法性和真实性,充分发挥以票控税的基础性作用,对预收款项收据列入发票进行管理。
8、加强部门配合,开展综合治税。房地产开发涉及面广,有时会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部门的利益关系。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特殊性对加强部门配合、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开展社会综合治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在原有协税护税组织的基础上,各乡镇政府、县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行政村、居委会都要确定一名综合治税信息员,公检法司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为综合治税工作保驾护航,形成以协税护税和涉税信息提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综合治税网络。严格纳税户登记管理。建立工商、国税、地税、技术监督等部门间的工作联系和信息共享制度,进一步明确工商和技术监督部门的信息传递要求,加强源头控管,确保业户及时办理税务登记,及时纳入正常管理;财政、计划、经贸、建设等部门要及时向税务部门提供房地产和各建设项目的信息资料,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依法开具、使用发票,否则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与其结算工程款。
第五篇:汽车经销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汽车经销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彬彬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的日益提高,汽车逐渐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以2009年为例,我国汽车累计产销突破13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从全省来看,郴州市汽车销售也是持续火爆,名列全省第二。北湖区作为郴州市的商贸中心,汽车经销企业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为进一步加强汽车销售行业的税收控管,笔者近期对北湖区的汽车销售行业作了专门调查。
一、基本情况
北湖区局现辖管汽车销售企业38户,其中一般纳税人33户,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税收1720万元,税负0.7%。2009汽车销售收入前三名的企业为:郴州日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16641万元)、郴州名车会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15844万元)和郴州汇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12330万元);税负前三名企业为:郴州市南星工矿贸有限责任公司1.89%、郴州市辉廷汽车贸易有限公司1.47%和郴州市创一贸易有限公司1.32%;税负后三名企业:郴州中天汽车服务有限公司0%、郴州华泰工贸有限公司0%和郴州市创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0.0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企业隐瞒汽车销售价格。由于车辆购置税计税依据是车价款,也就是按机动车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车价款的10%征收车购税,这样购车者在办理报牌手续时,总希望机动车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车价款低一些。于是,应购车客户的要求,汽车4S经销企业在销售车辆时,采取“一车两票”的方式开具发票,也就是说一辆车同时开具机动车专用发票和商业普通发票,由机动车专用发票开具一部分车价款,余额部分用
商业普通发票以“配件”的形式填开,造成销售收入与实际销售收入不符。
(二)推迟销售实现时间。销售收入记入“往来帐”逃避税收。有的企业将实际收取的货款与机动车发票上的差额,长期挂在“应付账款”上不结转收入,有意推迟销售时间,影响当期税收。随车销售收取的汽车内饰等价外费用,不记收入,直接冲减有关费用,不作视同销售处理。
(三)不冲减进项税。一是个别企业在购车过程中,发生的碰撞等非正常损失车辆,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其进项税未作相应调整。二是从厂家取得的现金返利未冲减进项税额。
(四)汽车销售返利不入帐。汽车销售行业销售车辆一般由厂家或上级经销商给予一定的返利(4S店约为2-7%,综合汽贸相对较少),部分企业未入帐申报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还有一种变化:厂家给专卖店发出返利结算通知单,不直接支付货币资金或从往来帐结算,而是在下一期进货时,将专卖店上一期销售汽车的返点,在发票价款中直接少开少收货款,这样一来,经销商虽然未少缴税款,但生产厂家却少缴了税款。
(五)由厂家负担的保养维修费用未做收入。汽车销售后的首次保养或一定公里数内的维修保养,是由汽车生产厂家来负担的,一般来说专卖店是以车辆维修保养专用结算单向厂家结算,除少量厂家用货币资金结算外,绝大多数厂家是以支付配件的方式支付,对此,一些企业未作收入申报纳税。
(六)隐瞒车辆售后服务收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专卖店虽然销售车辆的利润逐渐减少,但随着本地区本品牌的车辆占有率的增加,售后服务的保养维修量会逐年增加,因此汽车的保养和维修的收入逐渐成为专卖店利润的主要来源,但一些企业在汽车销售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维修收入增长较小。
(七)随同车款向客户收取的价外费用未申报纳税。购车的客户,绝大部分是办理银行按揭贷款购车,银行按揭就需要担保公司担保,因手续繁琐,客户怕麻烦,就委托汽车销售公司代为办理,随同购车款一起支付给经销商一笔“管理费”或放在“包牌费”里,个别企业未入帐申报纳税。
三、原因分析
(一)实地监控不能到位。由于汽车经销行业在内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计划性、规律性、稳定性,这就为我们实地监控提供了方便。如4S店均有销售计划、商务政策、与厂家联网的数据库等,只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监控,就能准确掌握每户汽车经销公司的经营状况。但是,由于管理力量的因素,税收管理员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企业进行实地监控。
(二)日常检查深入不够。日常检查主要浮在面上,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案头检查,对出现的异常情况没有深入进行剖析,没有挖掘问题的根源。另外,由于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对企业的系统数据不能准确查清,致使管理工作一直浮在面上,导致管理漏洞。
(三)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首先在税务机关内部,有关数据信息还不能完全共享,数据资料传递不畅,导致在管理上不能形成合力,在机制上不能产生动力。其次是税务、公安、银行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很多数据资料很难掌握,单靠税务部门一家单打独斗,很难取得有效的效果。第三是与车购税“一条龙”管理还没有完全结合,有些信息还没有综合运用到流转税、所得税管理上。
(四)纳税评估效果不佳。由于汽车行业对我们来讲是个新兴产业,对其毛利率、税负率、成本变动率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这就给评估工
作带来了不利影响,使评估工作没有一个科学的参考依据。另外,由于有些信息资料收集不齐,数据资料掌握不准,使纳税评估工作很难有效开展,致使一些面上的问题也不易发觉。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汽车销售网点的税收监管。建议在为汽车销售企业办理税务登记环节时,应责令其提供与汽车生产厂家签订的经营合同,分清究竟是受托代销,还是自营销售。如是自营销售应纳入国税征管范围;如是受托代销,应督促其按市场价格全额向购买者提供销售发票,防止其与生产厂家串通,将同一项销售行为人为地分割,利用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税率差,逃避国家税收。税收管理员要经常深入汽车销售企业了解资金运行及财务核算情况,掌握企业资金的收支及结存情况。对企业应收、应付款数额较大,购销业务发生后长期挂往来帐的;企业资金帐户数额不真实,现金日记帐余额长期较大的,企业销售汽车和汽车维修业务账务核算混乱,修理领用材料无出库单,无材料明细账的,要作为重点评估对象。建议税收管理员按月或按季收集汽车销售企业库存商品盘点资料,及时掌握库存商品的进、销、存情况。防止汽车销售企业虚增库存,造成留抵税额较大的假相。对企业库存商品经常出现负数,业务不真实的情况要重点关注。税源管理部门要对汽车销售行业经常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税收评估和检查,发现企业在税收上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对长期偷税企业采取严厉措施,进行处罚或停供发票。
(二)加强对购车者取得发票的审核。建议在征收车辆购置税环节,应认真审核购车者取得的专用发票是生产厂家开具的,还是汽车销售网点开具的。如是生产厂家开具的,应对其价格进行评估,不仅要与车辆的最低计税价格比对,而且要与市场公允价格比对。发现异常,不仅要从高核定价格,征收车辆购置税;而且要按照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的要求,通知汽车生产厂家和汽车销售网点所在地税务机关加强评估,强化稽查,堵塞漏洞。
(三)实行动态管理,加强税源监控。对企业的运营状况实时监控不够,造成了人为调控收入实现时间、销售配件等售后服务收入不入账、提前抵扣进项税、推迟应纳税额等问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税管员要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流、物流进行实时监控,随时掌握企业资金变动、货物的进出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企业有关人员进行约谈和进行实地检查,这也是防止人为造成零、负申报的一种有效措施。对汽车经销行业的税收监管,要注重对各个汽车品种毛利率、利润率、费用率、税负率等信息的搜集和掌握,因为各个汽车品牌的上述指标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科学进行纳税评估的基础。对当前汽车经销企业零、负申报现象较多的现象,要注重对各个店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新开业公司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发生的费用较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较大。而对知名品牌及老店的亏损企业,则要注重对企业的资金流、物流进行实时监控,防止人为造成零负申报,进行偷税活动。
(四)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结合企业信息,做好数据比对。比如4S店每月底要向生产厂家进行有关整车、配件购销存、售后服务等信息反馈制度,与账面销售收入进行比对,找出问题。同时,将销售明细账与机动车发票进行比对,看企业有无低于成本价且无正当理由销售车辆的行为,对代收的汽车装饰品等价外费用和无偿赠送他人的礼品等视同销售行为,要结合结转的销售成本和有关经营费用科目进行检查。结合行业特点,查看返利核算。汽车经销行业最大的特点是毛利率低,但其厂家返利却很多,因此,在检查中重点要对返利进行核实,“4S”店取得的返利虽在发票上有反映,但因厂家商务政策的计算时差,同一类型的车辆因返利的时点不同,成本结转的金额也就不同,造成企业不
能准确核实应结转的成本,其他不在一张发票上注明折扣金额的则应重点检查是否将全部返利入账,冲减成本和作进项税额转出。
(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强纳税评估。作为税收管理、稽查人员必须注重对整个行业的各主要品种的个别毛利率,平均利润率、费用率、税负率等信息的搜集,以此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和纳税检查。同时,要加强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落实,完善信息采集、传递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另外,要加强与银行、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掌握纳税人资金动态。并结合汽车行业产、供、销“一条龙”信息,进行全面监控,防止税收流失。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联动管理,与车购办、保险公司、车辆管理等单位和部门多联系,检查汽车销售企业开具发票的完整性,代办保险业务收入提成的真实性,从而掌握纳税人销售的真实性。
(作者单位:北湖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