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关于民工的政策
索 引 号: 000014349/2014-00114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文机关: 国务院 成文日期: 2014年09月12日 标
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 发文字号: 国发〔2014〕40号 发布日期: 2014年09月30日
主 题 词: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 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4〕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印发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工资收入大幅增加,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较快增长,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明显加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关心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但目前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不强,劳动保障权益受侵害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仍然较小,大量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还未落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为农民工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着力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着力推动农民工逐步实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镇落户,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有序推进、逐步实现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市民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公平保障农民工作为用人单位职工、作为城镇常住人口的权益,帮助农民工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坚持统筹兼顾、优化布局。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逐步完善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布局,引导农民工在东中西不同区域、大中小不同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城乡之间合理分布。
——坚持城乡一体、改革创新。适应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着力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完善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户籍、住房、土地管理、成本分担等制度。
——坚持分类推进、逐步实施。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要求,因地制宜、存量优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点促进长期在城镇居住、有相对稳定工作的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人次,农民工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工资基本无拖欠并稳定增长、参加社会保险全覆盖,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未落户的也能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工群体逐步融入城镇,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
(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力度,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在岗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制定农民工培训综合计划,相关部门按分工组织实施。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合理确定培训补贴标准,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改进培训补贴方式,重点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面向市场确定培训职业(工种),形成培训机构平等竞争、农民工自主参加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进行培训,符合相关规定的,对企业给予培训补贴。鼓励大中型企业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将国家通用语言纳入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的内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农民工办〕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安全监管总局、统计局、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负责)
(五)加快发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努力实现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免学费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鼓励各地根据需要改扩建符合标准的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支持没有职业院校或技工院校的边远地区各市(地、州、盟)因地制宜建立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院校或技工院校。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办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扶贫办负责)
(六)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一步清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户籍限制等歧视性规定,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服务。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输出地可在本地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输入地设立服务工作站点,输入地应给予支持。组织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春风行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家庭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开发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建设减免收费的农贸市场和餐饮摊位,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和促进农民工就业。积极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发展,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从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就业。将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和创业培训、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生产经营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扶持政策,促进农民工创业。做好老少边穷地区、牧区、库区、渔区农牧渔民转移就业工作和农民工境外就业服务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负责)
三、着力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
(七)规范使用农民工的劳动用工管理。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依法普遍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在务工流动性大、季节性强、时间短的农民工中推广简易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对小微企业经营者开展劳动合同法培训。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清理建设领域违法发包分包行为。完善适应家政服务特点的劳动用工政策和劳动标准。整合劳动用工备案及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实现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动态管理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工商总局、全国总工会负责)
(八)保障农民工工资报酬权益。在建设领域和其他容易发生欠薪的行业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在有条件的市县探索建立健全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完善并落实工程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工程的农民工工资支付全面负责制度、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治理恶意欠薪制度、解决欠薪问题地方政府负总责制度,推广实名制工资支付银行卡。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原则。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农民工参与工资集体协商,促进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高法院、全国总工会负责)
(九)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依法将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研究完善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灵活就业农民工可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努力实现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着力解决未参保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保障问题。推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参加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并平等享受待遇。对劳务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侵害被派遣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的,依法追究连带责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进农民工等群体依法全面持续参加社会保险。整合各项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优化经办业务流程,增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计生委、工商总局、法制办、全国总工会负责)
(十)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保护。强化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一线操作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相关知识纳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内容。严格执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安全生产培训与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核相结合制度。督促企业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农民工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建立监护档案。建立重点职业病监测哨点,完善职业病诊断、鉴定、治疗的法规、标准和机构。重点整治矿山、工程建设等领域农民工工伤多发问题。实施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帮扶行动,深入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保障符合条件的无法追溯用人单位及用人单位无法承担相应责任的农民工职业病患者享受相应的生活和医疗待遇。(安全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资委、法制办、全国总工会负责)
(十一)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加强用人单位用工守法诚信管理,完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排查预警、快速处置机制,健全举报投诉制度,依法查处用人单位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按照“鼓励和解、强化调解、依法仲裁、衔接诉讼”的要求,及时公正处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畅通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简化受理立案程序,提高仲裁效率。建立健全涉及农民工的集体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大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和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增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司法部、国资委、高法院、全国总工会负责)
(十二)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健全基层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网络,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时便捷地获得法律援助。简化法律援助申请受理审查程序,完善异地协作机制,方便农民工异地申请获得法律援助。畅通法律服务热线,加大普法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及用人单位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引导农民工合法理性维权。(司法部会同财政部、高法院、全国总工会负责)
四、着力推动农民工逐步实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镇落户
(十三)逐步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在城镇常住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使其逐步平等享受市民权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逐步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明确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可以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并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扩大项目范围。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输入地城镇未落户的,依法申领居住证,持居住证享受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民工输入相对集中的城市,主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等现有资源,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公共服务资源,为农民工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农民工办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卫生计生委、法制办负责)
(十四)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输入地政府要将符合规定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核定公办学校教师编制,加大公办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与城镇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积极创造条件着力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对在公益性民办学校、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接受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支持经费,指导和帮助学校、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政策。开展关爱流动儿童活动。(教育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负责)
(十五)加强农民工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保障农民工适龄随迁子女平等享受预防接种服务。加强农民工聚居地的疾病监测、疫情处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强化农民工健康教育、妇幼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加强农民工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落实“四免一关怀”等相关政策。完善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将农民工纳入服务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巩固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全国“一盘棋”工作机制,加强考核评估,落实输入地和输出地责任。开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和“关怀关爱”活动。(卫生计生委会同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负责)
(十六)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统筹规划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面积,将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住房发展规划。支持增加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并按规定享受购房契税和印花税等优惠政策。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实施范围。加强城中村、棚户区环境整治和综合管理服务,使居住其中的农民工住宿条件得到改善。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可以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建设宿舍型或单元型小户型公共租赁住房,面向用人单位或农民工出租。允许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划和规定标准的用地规模范围内,利用企业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督促和指导建设施工企业改善农民工住宿条件。逐步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范围。(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税务总局负责)
(十七)有序推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含租赁)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城镇有序落户并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各类城镇要根据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统筹考虑本地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制定具体落户标准,向社会公布。(公安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统计局、法制办、中央农办负责)
(十八)保障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工土地权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仲裁体系和调处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保障农民工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妥善处理好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进城落户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问题。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分别会同法制办、中央农办、高法院负责)
五、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
(十九)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利。重视从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加强农民工中的党组织建设,健全城乡一体、输入地党组织为主、输出地党组织配合的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积极推荐优秀农民工作为各级党代会、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在评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报考公务员等方面与城镇职工同等对待。创造新办法、开辟新渠道,支持农民工在职工代表大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中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农民工办会同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负责)
(二十)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农民工同等免费开放。推进“两看一上”(看报纸、看电视、有条件的能上网)活动,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地规划建设简易实用的文化体育设施。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室、公园、城市广场等场地,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促进农民工与市民之间交往、交流。举办示范性农民工文化活动。鼓励企业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部、农民工办会同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负责)
(二十一)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关心农民工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科普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人文关怀进企业、进一线”活动。通过依托各类学校开设农民工夜校等方式,开展新市民培训,培养诚实劳动、爱岗敬业的作风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有需要的农民工开展心理疏导。努力推进农民工本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城镇。(农民工办会同教育部、卫生计生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负责)
(二十二)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实施“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增加投入,依托中小学、村民委员会普遍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做到有场所、有图书、有文体器材、有志愿者服务。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入园需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开展心理关怀等活动,促进学校、家庭、社区有效衔接。加强农村“妇女之家”建设,培育和扶持妇女互助合作组织,帮助留守妇女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保障留守老人生活。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保障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安全,发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关爱留守人员功能。(民政部、全国妇联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负责)
六、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
(二十三)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农民工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落实相关责任。国务院已成立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也要成立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农民工办会同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
(二十四)加大农民工公共服务等经费投入。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同农民工市民化挂钩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要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统筹考虑农民工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随迁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农民工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范围。(财政部、农民工办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二十五)创新和加强工青妇组织对农民工的服务。积极创新工会组织形式和农民工入会方式,将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以输入地团组织为主、输出地团组织配合,逐步建立农民工团员服务和管理工作制度,积极从新生代农民工中发展团员。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要切实履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职责,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关心关爱农民工及其子女,努力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分别负责)
(二十六)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农民工的积极作用。按照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对为农民工服务的社会组织正确引导、给予支持,充分发挥他们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协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合的积极作用。改进对服务农民工的社会组织的管理,完善扶持政策,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组织经验交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其依法开展服务活动。(民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卫生计生委、工商总局、全国总工会负责)
(二十七)夯实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加大投入,建立输入地与输出地相结合、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相结合、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农民工统计调查监测体系,做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工作。深入开展农民工工作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为党和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依据。(统计局、农民工办会同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负责)
(二十八)进一步营造关心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坚持正确导向,组织引导新闻媒体运用多种方式,加强政策阐释解读,积极宣传农民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农民工中的先进典型,对相关热点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舆论引导。对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及个人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努力使尊重农民工、公平对待农民工、让农民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中央宣传部、农民工办会同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负责)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要针对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进行督察,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农民工工作情况。
国务院
2014年9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第二篇:民工网向国务院农民工工作办公室汇报工作
民工网向国务院农民工工作办公室汇报工作(左)国务院农民工工作办公室 吴厚德处长(右)民工网总裁熊骁(民工网讯)10月13日下午,民工网总裁熊骁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向国务院农民工工作办公室吴厚德处长进行了工作汇报,民工网向国务院农民工工作办公室汇报工作。民工网总裁熊晓就民工网的创办历程、社会责任与核心定位,频道与栏目设置,民工培训课程资源,民工网的企业文化及其全国运营模式做了详细的汇报。民工网总裁熊骁说:“民工网自04年10月份开始筹划创办以来,至今已经成功走过四年的辉煌历程。在过去的四年中,民工网始终秉承政府关于农民工政策的有关精神,为农民工和蓝领就业、为用工企业招工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成为这个领域影响最大、流量最大的网站,并通过社会公益活动,赢取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同时,民工网在经营过程中也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运营模式,工作汇报《民工网向国务院农民工工作办公室汇报工作》。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国务院农民工工作办公室吴厚德处长认真听取了工作汇报,对民工网的工作、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民工网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国务院农民工工作办公室吴厚德处长说:“民工网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能够站到政府的立场上,以爱心和社会公益为主线,帮助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并成为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平台,其中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所做出的社会贡献,我们非常肯定。在国务院有关精神的指导下,希望社会上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也希望民工网越办越好”。最后吴厚德处长表示,希望民工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继续发扬爱心与社会公益的精神,为政府、为国家分担责任,为农民工做实事,各级政府也应该对这类的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三篇:2010-2011国务院房产调控政策
中国近年楼市调控政策回顾:
“国八条”2011年1月26日
“新国十条”升级版
2010.9.29
“新国十条” 2010.4.17
首套房首付比例 二套/三套房贷
——
不分住房大小,一律要求首套贷款首付要30%及以
上。
要求对购买首套住房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贷款首付款比
例不得低于30%。
二套: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不分地区,一律要求暂停发放居民家庭第三套及以
上住房贷款。
在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
套及以上住房贷款。
非本地居民购房
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行政区域
内向其售房。
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
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
放购房贷款。
非本地居民住房贷款未做明确限
制。
对于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
房套数。
明文规定,要求地方政府未出台新政细则的要出细则,已经出台细则的要完
善。
也有类似要求,但最后只有北京版调控细则中采取了限购措施,要求同一家庭只能在北京市购买
一套住房。
限购
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
措施。
对于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不到位,房地产相关税收征管不力,以及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问题,也纳入约谈问责范围。
地方政府问责
停留于口头问责。
第四篇: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相关政策的自查报告
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的
自查报告
鸡冠区是市域中心区,市区同城、市区共建,是鸡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主体区、招商项目的聚集区、文化竞争力的引领区、改善民生的示范区,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只有紧紧围绕政策措施和发展战略,立足于鸡冠区实际,就会拥有先天优势,借助城市扩容建设的有利契机,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承接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发挥市域中心区优势。
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区委、区政府按照省市转发的相关文件要求和落实意见,把“保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检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成果的最大实践抓手抓紧抓好,确保政策措施发挥对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应有的促进作用。接到市政府的迎检通知后,区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区发改、人社、农林水牧、商务等区直各职能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责成区发改局为牵头单位,落实迎检和汇总工作,向区直各职责单位下达责任分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梳理汇总,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保增长调结构方面
去年以来,鸡冠区经济在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的影响下,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道路上的各项难题,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8:40:52,三产服务业比重加大,产业结构比例得到优化,作为市域中心区的优势得到较好发挥,“第一产业”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实施精品、棚 室和高效设施农业,结合鸡虎高速农业示范带建设,做好西郊乡团结、梁家、新发蔬菜棚室基地改扩建规划和农业示范带互通区建设。目前,蓝莓、青玉米、小番茄、小杂粮等精品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区绿色、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到9530亩,扩大了以蓝莓、草莓、小番茄、甜玉米等精品品种种植。种植青玉米1.2万亩、小杂粮3000亩。二是适度发展畜牧养殖。以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红星乡光明养殖场、西郊乡青良养殖场两个标准化养殖场的创建工作,养殖场改扩建工程已建设完成并通过市检查验收。深入30余家养殖场、兽药、饲料、动物治疗单位开展了行政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兽药销售、饲料经营、畜禽养殖中的违法行为,确保我区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鸡冠区积极响应国家城镇化建设决策部署,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着力优化乡村布局,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城乡管理。全省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工作现场会召开后,按照全省整乡推进城镇化决策部署以及鸡西市整乡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意见,结合市域中心区的区位优势,审时度势、抢前抓早,以“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自愿”为原则,汲取省外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西郊乡整乡推进城镇化为试点,不断探索整乡推进城镇化的实践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城乡共筑齐发展,联合共建保民生的一体化发展新路子,目前,新发小镇、鸡兴村龙韵家园、红星中心村、红胜村中心村等民居工程建设基本上建设完成,农民已喜迁新居,全区共完成农民住宅楼141栋,目前已有3000余户农民回迁入户,亮化、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正在跟进建设,新发小镇已初具雏形。
“第二产业”方面。一是确保工业企业平稳运行。鼓励引导企业向成长型企业迈进,大力宣传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向“创业型工业园区”倾斜的政策,组织企业申报项目,争取省级国家的资金支持。坚持对 各项经济指标运行月分析、季调度监测机制,随时调控工业经济运行整体情况,确保了工业运行在市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顽强运行。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14.63%;增加值7.95亿元,同比22.7%。二加快产业项目建设。2013年,21个重点产业项目全部开(复)工建设,有10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8个民生项目完成投资3.9亿元,有7个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2014年,我区共谋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9个(续建项目3个,新开工项目1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68.7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27亿元,预计年可竣工项目12个,项目入园率达到74%。截至目前,重点产业项目开复工8个,预计6月底前可开复工建设的项目有4个,现已开始进行土地平整、动迁等开工准备工作的项目有5个,上半年可开工项目17个,预计上半年开复工率为89.5%。三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2013年,共投入6400余万元完成了园区12万平方米的土地收储和道路、绿化、电力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对园区新拓展的8平方公里部分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编制了其中1平方公里的详细规划,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项目布局日趋合理。2014年,在园区建设上进行了8平方公里总体规划的立项、可研报告审批和13万平方米的土地收储工作,在入园项目建设上,正帮助青岛啤酒项目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帮助联合利丰食品包装和珍宝岛二期做好开(复)工建设准备工作,预计七月初将开复工建设。四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面对工业市场低迷局面,不断加大对工业经济运行综合协调服务力度,2013年推出了“助保金贷款”业务,区政府出资1000万元作为风险池的铺底资金,统计入库企业23户,主动帮助信恒管材等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扶持一批成长型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进行产业链延伸和主辅业分离,加快工业裂变,增 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鸡冠民营科技园区管委会上门征询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积极开展银企对话,组织召开了银企对接会,为入园企业融资牵线搭桥,将园区内优质企业推荐给商业银行,缓解园区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不断增进园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新上技改项目提供保证。
“第三产业”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对俄贸易。利用密山、虎林两个口岸,充分发挥海关监管仓库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西郊对俄蔬菜出口基地,建设了鸡西新果品蔬菜批发市场,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重点引导优势农产品(青玉米、小杂粮、新鲜蔬菜等)和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在轻工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上,以鸡西义乌国际商贸城为依托,加快西郊国际贸易物流园区整合与启动,重点发展以对俄出口为主的轻纺工业、机电产品、家电、建材和原材料产业,依托有实力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建立现代化的跨境物流服务体系以及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同时,鼓励全区外贸企业参与黑龙江省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圈经济,发展壮大餐饮、娱乐、配送等特色街区,培育好鸡西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场群,推进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注资实体经济,制定扶持政策,建立中小商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电子商务的运营新模式,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政府在家庭服务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按照职业培训标准,强化家政服务员持证上岗制度,积极探索和鼓励发展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家庭服务业,积极发展中介服务和家政服务。坚持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步提升,从路面硬化、绿化、排水等方面加大对辖区背街巷道的全面整治,全面提高老城区物业管理水平,利用“963919”物业服务投诉平台,协调排水、供水、供电、供热、通信等相关责任单位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好居民 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在保持原生态和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做大宏福种业、朝阳瀚海、红星杏花山、西郊乡智能温室,打造近郊生态观光游农业精品工程和特色旅游品牌,形成城市公园游、广场游等具有鸡冠区特色的旅游景观。区旅游部门正制作鸡冠区特色的旅游宣传口号和标识图板,开展特色饭店推介,加快形成一批知名品牌,使外来旅客驻足鸡冠区,能够品味鸡西美食特色,为鸡西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活力要素,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源互流,加速各类要素向鸡冠区集聚。
二、扩内需方面
鸡冠区经济属内向型经济,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为此,我区紧紧围绕增加投资和促进消费两个关键环节,千方百计扩大内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一是加大投资力度。多方争取国家和省市扩大内需各类专项建设资金。中央拉动内需政策出台以前,我区共争取到中央拉动内需投资项目14个,资金共计13969万元,涉及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生态环境、卫生、民政等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国投资金的配套项目大多已完成了招投标工作,陆续进入了开工建设阶段。另外,我区正在积极争取的项目还有民政社区服务、卫生基础设施等项目。二是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为了落实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促进经济增长,我区成立由区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国投资金实行“三专一封闭”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帐管理、封闭运行),严防资金截留挪用、滞留不用。同时我区按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提高资金捆绑投放效益,用好用活这些资金。严格项目管理,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制度,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广泛推进广告招商、网络招商、推介招商,收集整理全国500强企业的相关资料,丰富招商项目库,坚持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开展“招商之冬”活动,加强与友好区和各地商会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主动与企业负责人开展对接洽谈。目前,义乌国际商贸城、海关监管仓库、青岛啤酒、华美立家商业综合体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我区,2013年共引进国内资金34.74亿元,同比增长50.06%,实际利用外资1800万美元。四是全面实行就业援助制度,改善消费预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紧扣服务项目工作主题,鼓励困难人员以创业带动就业,2013年,与义乌商贸城联系,确定了鸡西首个“创业孵化基地”,先后组织65名有入驻意向的创业人员到基地实地考察,13名创业人员签订了入驻合同,帮助82名创业人员申报小额担保贷款410万元,带动就业915人。全区城镇新就业人数852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47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03%;发放医疗费2790万元,发放基础养老金700余万元;发放低保专项资金4724万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月265元提高到310元,农村由每年1400元提高到1800元;发放廉租房补贴1842万元;投入7899万元,用于粮食直补、新农合补助、林业补贴、民政优抚救助等惠民支出;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全部实施零差率销售;城镇居民符合参保4408人,参保率43%,收取保费340余万元,发放基础养老金700余万元,位于六区之首。
三、惠民生方面
一是加大社区建设。2013年,投入6000万元,完成了鸡兴、新发小镇、赛洛城、幸福里等社区办公用房的主体建设。今年重点建设康新、赛洛城和幸福里社区,力争打造成为全市精品标杆社区;建设新发小镇社区和鸡兴社区,使其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以上,达到省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标准,力争8月中旬投入使用。二是加快老 年服务网络建设。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探索建设我区公办养老机构,在立新矿原立新学校的校址筹划建设一家公办养老院,加快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的健康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展了“蓝天工程”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等系列环保专项行动和穆棱河流域治理,严控污染物排放量。瑞和新城、万方福苑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去年以来,已有2300多户低收入家庭搬入新居;四是加快教育办学投入。区财政投入2000多万元,对区属学校进行环境改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尝试教育和生命化教育,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实现了教育均衡化发展。五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鸡冠区绿色发展”、“城市之光”等为主题,组织市银河传媒集团、楚梦演艺公司等民营文艺团体进行广场系列演出15场,深入乡村、社区送文化下基层演出29场。对上争取文化设施价值26万元,建成月秀、东山、中山三个示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完成了红星乡综合文化站小剧场和文化中心配套设施建设,鸡冠区的社区和村文化活动中心覆盖率达100%。注重发掘地域文化,大力弘扬“鸡西人精神”,文化软实力不断得到提升。
四、促改革方面
一是加快城市管理创新。将全区40个社区整合为26个,同时完成了第四届城市社区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健全了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全区7个办事处各自确定一个社区作为试点,加快社区变革,整合社区资源,按照“政社分开”的工作要求,开展社区服务站建设的试点工作。强化社区的基层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功能,指导居委会发挥居民自治作用,打造社区公共服务、志愿互助、创业就业等方面的亮点和特色。二是深化行政体系改革。鸡冠区的行政体系属于市区共 治,一直以来区级部门与市级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部分职能交叉、责权范围界定不明晰的问题。作为全省城区经济试点区之一,鸡冠区大力发展城区经济,积极争取项目计划单列等城区经济试点区相关政策。按照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市的简政放权工作正在加大力度稳步推进,目前已有部分职责陆续下放至我区,共涉及卫生、环保、安监、商务、劳动保障、教育文化、城乡建设、城乡执法、物业行业监督管理等9个方面工作,对此,区级的态度积极、敢于承接、认真对待,避免因职责界定不清而出现工作上的纰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客观存在着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完整、人员编制、资金和设备力量不足、有责任无执法权限等方面问题,同时还存在着市级部门不按照法律规定履行权力下放程序,以部门文件或者会议部署的形式随意下放权力,区级行政部门存在着与市直一些部门行政权力相叠加,重复执法的问题,造成了“想管管不了,想管管不过来,不知道该不该管”的尴尬局面。建议市政府确定责任领导和牵头部门统一部署职责下放工作,凡是未经市政府批准,以部门名义下放的职责限期予以收回或重新理顺。按照要求必须下放的,指示相关部门仔细研究好工作方案,既要坚持“属地化”管理原则,还要兼顾“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更要坚持“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在下放职责的同时,把人员编制、资金、设备以及行政执法权限一并下放到位。对于区级部门不具备独立行政执法资格的,由市级相关部门授权委托区级对口部门执法,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同时,恳请市政府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听取和研究我区在承接市级职责下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本着“一事一议”的原则,逐项明确职责下放的形式和管理方式,明晰市、区两级行政执法部门的管理界线。并且在增加人员编制、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我区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以便更好地发挥区级政府的服务作用。
五、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下步应对建议
目前,在国内经济形势总体趋缓的大背景下,我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减慢,下滑明显,影响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在紧缩,不可判断因素在增强,要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需作更大的努力,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将化为泡影。
从我区主要行业发展现状剖析:农业基础地位在削弱,生产持续多年下滑,占全区经济比重一降再降;从我区农业的生产情况看,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生产的总量在缩减;从农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规模看,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在不断减少;生猪、牛、羊饲养量不断下降,蔬菜、水果、家禽等经济型农产品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每年的增量却非常有限。工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难度加大,制约要素在增多。受煤炭经济下滑和居民购买力的减弱,市场需求疲软,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和财政总收入增幅均有所回落。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除高金食品有限公司、金鑫兽药有限公司2户企业外,其他5户均为煤炭及煤机配件加工企业,其产能占总产值的86.66%,目前全部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导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GDP增速减慢;新上产业项目的税源转化率较低,近年来新上项目还未形成税源,在建项目进展缓慢,部分企业手续尚未齐全,对投资完成情况产生很大影响;由于煤炭价格走低,煤炭等关联产业持续低迷,洗煤行业处于半停产状态,煤机制造企业订单锐减,经营困难;房地产及建筑行业新开工项目手续审批严格,已开工项目本年复工率低。三产中传统行业发展速度放慢,受鸡西矿业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的影响,城镇居民购买力不足,消费欲望下降,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此外,网络购物的兴起也对我区大型零售企业的实体销售产生巨大冲击和挑战,受国家政策性因素影响,与此相关的餐饮业、洗浴业、娱乐业收入不断减 少。由于重点纳税大户的盈利下滑,导致财政增收乏力,随着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等支出增加,财政收支平衡日趋困难。
对于下步工作安排,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把帮助企业度难关作为保增长的重中之重。金融、资本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如果供应不够,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出现贫血现象,针对当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产业项目及园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应把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作为工作重点,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并落实《鸡西市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对企业增加生产、增长主营收入和税金的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县(市)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并同比增长税金的给予相应工作经费奖励,同时加大对我区重点项目和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加强银企对接,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政策,充分吸纳省、市资金向园区和重点产业项目倾斜,大力实施“助保贷”等新型融资模式,缓解工业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吸引和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工业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工业企业的信贷资金投入,重点扶持有市场、有潜力但抵押不足的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在稳定现有订单的同时,进行转型升级,形成新产能,逐企推进裂变升级项目建设,使一批成长型企业能迅速做大做强,加快工业裂变进程,增强企业抗拒风险能力。二是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的有效途径。加快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主动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在施工、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引导矿山机械类项目进行转型升级,形成新产能,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生产企业入园发展,提高园区产业集群水平。鼓励企业间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循环产业链建设,完善园区管理中心产业孵化功能,全面提升园区综合开发水平。三是把持续商业开发作为保增长的现实选择。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努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全民创业,不断完善小额贷款政策和帮扶创业政策,引导和鼓励 民资投向服务业,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契机,重点排查规模户,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统计范围,寻找我区经济指标增长点。做好物流业、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和市场布局,壮大义乌商贸城等专业批发市场。结合区情实际,研究制定我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和专业配送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中心区的商业辐射功能。四是把对外开放作为保增长的重要手段。依托新果品蔬菜大市场的正式运行,发挥好对俄边贸承接地作用,全面拉动对俄蔬菜出口贸易战略升级。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围绕技术改造、盘活存量和对俄贸易等方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降低外商投资成本,推动现有企业增资扩产,以商招商,通过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产业入驻发展。五是把数据统计和对上争取作为保增长的关键环节。对待经济数据既要咋干水分、实事求是,更要加强对经济运行的总体把握和数据统计,全面、及时、准确地摸清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数,使统计数据真实、可信,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今年,中央、省、市将先后出台了一些指导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政策措施,包括项目审批、权利下放、中小企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含金量比较高,越是经济困难时期就更应切实把现有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区政府将深入研究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准确把握政策取向、产业导向、投资方向,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挂号”,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借助专项资金保发展、保增长、惠民生。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7〕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退耕还林(含草,下同)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现就有关政策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中央制定统一的基本政策与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结合。
二、政策内容
(四)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根据验收结果,兑现补助资金。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要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五)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西部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中部地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
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区、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并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专项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原有国家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办、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三、配套措施
(六)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加大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西南地区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西北地区人均不低于2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对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央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西南地区每亩补助600元,西北地区每亩补助400元。退耕还林有关地区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
(七)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灶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八)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对西部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
(九)继续扶持退耕还林地区。中央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要继续按原计划安排,统筹协调,保证相关资金能够整合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允许退耕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十)调整退耕还林规划。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耕地不少于18亿亩,原定“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2000万亩的规模,除2006年已安排400万亩外,其余暂不安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
(十一)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为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推进生态建设,今后仍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继续按原渠道安排种苗造林补助资金,并视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在安排荒山造林任务的同时,地方政府要负责安排好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并安排相应经费。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
四、组织实施
(十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原则。市、县、乡要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
(十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等,并安排必要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规划要综合考虑还林的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规划报发展改革委会同西部开发办、财政部、农业部、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的规划作为安排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要随专项规划一并上报。
(十四)强化监督,严格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政策,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核实退耕还林面积,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对农户的补助资金及专项资金。对于不认真执行中央政策的,根据问题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十五)健全机制,加强协调。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到亿万农民,把这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工程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从事关我国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国务院
二○○七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