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

时间:2019-05-13 16:2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

第一篇:广东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

广东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

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进展情况的报告

2017年4月13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以来,我省严格按照中央精神统一全省思想行动,坚决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和任务,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整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督察整改落地见效

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动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和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统筹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整改工作,李希同志对整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广州、深圳和揭阳等市调研时强调要继续抓好督察整改工作,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马兴瑞同志担任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先后召开4次领导小组会议。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先后作出107次批示,对整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省领导同志103次深入现场调研检查,协调

— 1 — 推动整改工作。2017年10月9日,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马兴瑞同志先后赴广州、深圳、汕头、东莞、茂名、清远、揭阳等市,深入检查督导了9条重点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许瑞生同志采取暗访、调研、飞行检查等方式赴有关市10余次,实地督导整改工作。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的各位领导同志也多次调研督办整改工作。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各专项组按照职责加快推进整改工作,向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报送整改进展情况10次,编发工作简报15期,组织广东广播电视台播出环境保护督察新闻31期,南方日报等刊报43期。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点调研课题之一,由省领导同志牵头开展深入调研。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首位战略工作重点部署推动。市县参照省的做法,建立相应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本地区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全省全面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实行清单管理,细化整改任务。对照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我省印发实施《广东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明确了43项整改任务的责任主体和整改目标、措施及时限要求,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将43项任务细化成256项措施,明确了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定期 — 2 — 调度进展情况,按完成、达到时序、未达时序进行分类管理,并对进展滞后的整改任务及时跟踪督办。各地级以上市和省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了细化措施及整改方案,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切实把各项整改任务逐一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岗、落实到人。

(三)强化整改督导,推动落地见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突出聚焦问题,推动解决问题。一方面,组织开展全面督导。2017年8月9日,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实地督导动员暨培训会,印发了全省实地督导方案。2017年8-9月,组织5个督导组分批次对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和省直各牵头部门进行了全面督导,采取查阅资料、实地核查、突击暗访、随机抽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43项整改任务进度逐一督导。对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梳理,及时反馈,指导立行立改。针对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清理、城镇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等重点整改任务和共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指导意见建议。另一方面,组织开展重点督导。2017年12月6日,整改督导组实地督导江门等市整改落实情况,并组织召开整改重点市片区座谈会,针对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分析问题,促进解决难题,总结推广经验。2018年3月份,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开展整改“回头看”工作,针对43项整改任务256项具体措施,分7个督查小组赴各地市开展全面督查,进一步推动整改工作。省有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和整改进度要求,结合本

— 3 — 部门工作,不定时地对推动不力或进展滞后的问题和责任单位开展督办指导,协调解决整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针对水污染治理整改工作进展滞后等问题,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向有关市政府下达督办函,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各地级以上市也建立督办机制,集中力量推动整改工作落实。

(四)坚持立行立改,严格责任追究。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标本兼治,对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案件从严从快从实抓好整改落实。各地级以上市均建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包案查处和督办制度,发挥领导示范作用,层层压实责任,强力推动整改落实。对交办的重点案件,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建立统一调度、即时转办、处理反馈、信息公开等工作机制,明确查处流程,逐条抓好落实。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同步介入,倒查案件责任,实施一案双查、一查到底。督察期间共交办4403件案件,截至目前,已办结4391件,占总数的99.7%。责令整改企业6258家,立案处罚企业3395家,处罚金额1.5162亿元,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57人、刑事拘留113人,约谈1339人,问责880人。案件查办和责任追究组组成19个核查组,对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16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案件进行核查。根据核查事实,依据有关规定,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对207名责任人进行问责。其中,厅级干部21人,处级干部83人,科级及以下干部103人。

(五)组织专项行动,保持高压态势。2017年,重点组织开 — 4 — 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全省“绿盾2017”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等多个环保专项行动,进一步推动重点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自2017年6月起,从省环境保护厅和各市抽调执法人员2000多人次,开展为期9个月的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截至2018年2月8日,共督查企业10838家,其中涉嫌环境违法的企业2610家,立案2106宗。开展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对18个市84个县区的671家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截至目前已处罚企业455家,处罚金额1761万元。2017年7月起,组织开展全省“绿盾2017”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将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环境保护部卫星中心开展监测的6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督查范围,发出督查督办文件22份,派出驻点督导组9次,约谈市政府1次,交办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问题303个,已完成整改152个。全面加大环境监管力度,2017年全省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91.73万人次,检查排污企业36.92万家次,处罚案件20348宗,处罚金额10.65亿元,限期整改企业9817家,关闭或停产企业(含“散乱污”)2120家,实施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案件共计3052宗,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377宗。2018年第一季度,检查排污企业8.45万家次,处罚案件3987宗,处罚金额2.59亿元。定期组织开展广佛跨界河流、小东江、茅洲河、练江污染督导,组织开展东江干流、练江、枫江和前山河等流域联合交叉执法检查,全面加快整治工作。

(六)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李希同志担任第一总河长,马兴瑞同志担任总河长,明确了副总河长和五大河流(流域)省市县级河长名单,全面建立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制组织体系。研究制定广东省贯彻落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管理工作的通知》,严格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规范调整程序。

二、严格对照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整改任务

我省严格按照《广东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立行立改、持续整改,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压力传导到位,措施执行到位,问题整改到位。截至2018年3月底,整改方案明确的43项整改任务(256项具体措施)中,要求2017年年底前完成的7项整改任务(9项具体措施)已全部完成,分别是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修改完善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开展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完善挂牌督办制度、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管理、广州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和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工业园废气整治等。其余36项长期 — 6 — 整改任务(247项具体措施)中,已完成了71项具体措施,正在按计划推进162项,暂未达到序时进度14项。各项任务完成具体情况和主要工作措施详见附件1和附件2。

(一)建立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印发实施《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明确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动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明晰、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机制。佛山、肇庆、江门、清远、梅州、揭阳、云浮、茂名等多个市也相继出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

二是健全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正抓紧制定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建立健全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评价考核机制,强化评价考核结果在干部管理和选拔任用中的应用,充分发挥评价考核导向作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及我省实施实则,对违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领导干部,依法实行终身追责。2017年,共对762人开展责任追究,其中组织处理372人次,党政纪处分389人次(其中7人既受到组织处理,又受到党政纪处分),移送司法机关8人次,确保了生态环境损害追责机制落到实处。

— 7 — 三是完善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体系。按照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对《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办法》进行了6个方面修订,包括:增加各市党委班子为考核对象,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市的考核内容整合衔接水、大气、土壤、重金属、总量等专项考核;由省环境保护厅牵头联合有关部门组成考核组负责具体考核工作,优化考核的组织实施;考核指标体系与年度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动态下达考核任务;将优秀名额限定为考核对象总数的30%左右,增设“优秀否决项”和“一票否决项”;严格奖惩措施,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在2016年度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工作中,进一步收严考核标准,经严格审核把关,全省共有8个市获得优秀,比2015年度减少7个。

四是组织开展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制定实施《广东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重点督察各地党委、政府落实国家和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情况,推动解决重点突出环境问题。2017年完成汕头、肇庆、揭阳、云浮等4个市的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共交办环境投诉案件901件,截至目前全部办结,立案查处153宗,拘留15人,问责12人。2018年,将对其余17个市分3批次开展省级环境保护督察。

(二)实施挂图作战、系统治水,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加强治水工作统筹协调。2017年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系统治污、多源共治,进一步加大了治水统 — 8 — 筹力度。2017年12月11日,马兴瑞同志主持召开珠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二次会议,研究部署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实施挂图作战,采取清单式管理对重点流域水质、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黑臭水体治理、重点工程项目进度等情况汇编成图,基本形成了以挂图作战推进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实施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二是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突出“岭南水乡”特色,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水环境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全省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列入整改清单的14个水质下降省控断面中,惠州东岸、榕江揭西城上和茂名鉴江铜鼓电站等3个断面2017年水质恢复达标。

三是系统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谋划开展韩江、榕江、练江流域和相关水库水资源综合调度,实现三江流域水系连通,在综合治污的基础上,增加生态补水,切实改善流域环境质量。全面开展全流域系统治理。广佛跨界流域,广州市累计已建成污水管网1002公里、截污渠箱36.75公里,完成率分别为127%、98%;佛山市累计建成污水管网212公里,佛山水道横滘断面、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的综合污染指数同比分别下降28.94%、25.74%。流溪河流域,广州市建成龙归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竹料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石井净水厂,已完成417个行政村(社区)的生活污

— 9 — 水治理,全部关闭禁养区内的307个养殖场(户)。茅洲河流域,深圳市新建污水管网973.8公里,完成沙井水质净化厂二期(两条线)建设,开工建设松岗水质净化厂二期及光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东莞市建成截污管网95.1公里,在建65.9公里,完成界河段整治试验段工程,以及综合整治工程的89.2%。石马河流域,东莞市新建成截污次支管网366.9公里,凤岗、塘厦等2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从58.5万吨提升至74.5万吨,流域内24条河涌整治任务已完成16条、动工8条,关闭禁养区内全部489个养殖场(户)。新兴江流域,云浮市全面关停该江及其支流500米内692个养猪场,清理生猪约10万头,已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养猪场610个,占规模化养猪场的89.8%。练江流域,汕头市基本建成潮南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的公辅设施主体,已完成了潮阳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起步区部分征地、拆迁及完成污水处理厂与热电联产厂用地范围填土工程和平整,完成了揭阳市普宁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部分征地及拆迁、土地平整等工程,已动工建设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枫江流域,潮州市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启动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工程地基建设,建设5.83公里污水管网,清理西湖淤泥约5.5万立方米、三利溪和河浦溪淤泥约1万立方米,拆除两岸违章建筑18.605万平方米。

四是按期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年度任务。截至2018年3月底,全省243个黑臭水体中已完成整治工程的有194个,完成率达 — 10 — 79.8%。珠三角地区154个黑臭水体中,完成整治工程131个,已开工23个,其中广州、深圳、佛山、肇庆等市已全部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达到国家下达的“2017年全省黑臭水体平均消除比例达到60%、广州及深圳市达到90%”年度目标。

五是全面完成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清理。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全部划定了禁养区,禁养区内需搬迁或关闭的22240家养殖场(户)已全面搬迁或关闭。不断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制定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1.5亿元,支持各市构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建立了90个畜禽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创建了193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培育了一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典型。实施世行贷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开展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污染治理140家,累计建成集约型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1852个。

六是加强近岸海域综合治理。组织制订《广东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明确目标措施,加大陆源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海岸线、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制订实施《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明确了我省海洋主体功能区布局,划定了13类268个红线区、保有大陆自然岸线1446公里、保有海岛自然岸线2027公里,明确到2020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85%。正加快编制《广东省美丽海湾总体规划》,统筹推进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着手开展海岸线整合整治修复工作。按

— 11 — 计划系统推进茂名水东湾、惠州考洲洋、汕头青澳湾3个美丽海湾试点建设工作。在惠州考洲洋、潮州柘林湾、汕尾品清湖等地开展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在珠海、汕尾、湛江、潮州等市实施港湾整治工程。省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联合开展近岸海域陆源污染防治行动,对全省77个陆源入海排污口、7条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进行监测并发布状况公报,在大亚湾惠州海域实施排污总量控制试点工作。印发《关于建立预防与打击违法处理垃圾行为长效机制的意见》,按照“岸上堵、海上查、集中清、从严罚”的要求,重拳打击海上违法倾倒垃圾的行为。

(三)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全面提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总体补齐“十二五”规划建设管网缺口。全省各市不断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截至2018年3月底,累计建成约1.87万公里污水管网,总体完成《广东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中的1.4万公里污水管网建设任务。在补齐“十二五”规划建设管网缺口的基础上,各市采取超常规力度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其中,深圳市针对30年城市快速开发建设形成污水管网缺口问题,2017年完成管网1930公里,2018年计划完成2432公里。东莞市举全市之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2017年新建成管网768公里,2018年计划建设超过1300公里管网。两市将在2018年基本补齐全市的污水管网缺口。中山市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管网断头、破损、淤塞的问题,完成市区现有污水管道 — 12 — 的健康检测,改造中心城区6条断头管,修复103个单元的破损管道,准备开工建设大环污水处理厂压力管输送工程,完成40个楼盘生活污水排放改造和洋关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以及火炬开发区雨污分流工程的46%的工程量。

二是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按照年度计划整县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和惠州、江门、肇庆等15个市的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6年启动的18个县(区)中,16个已动工建设。2017年启动的35个县(区)中,3个已动工建设,22个正在进行项目采购,10个处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阶段。2017年,组织制定了《关于粤东西北地区和江门、惠州、肇庆市等15个市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测算情况的说明》,研究解决粤东西北地区镇级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资金问题。目前,粤东西北地区和惠州、江门、肇庆等市建成293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

三是强化珠三角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广州市制定并实施《广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施方案(2016-2017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养护与维修规范》(DBJ440/T253-2015)《广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维护监督考核工作细则(修订版)》等文件;完成纳入治理的1136个村(社区)中982个(24个调出计划)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率达88.3%,建成污水处理站点2297个,其中2017年新增完成316个村(社区),建成污水处理站点730个;剩余

— 13 — 130个村(社区)约250个污水处理站点正在推进建设,计划2018年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截至2017年年底,市级财政已下达补助资金24.2亿元,完成全市293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维修项目,市级财政2017年一次性补助3244.67万元。佛山市正在编制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监督管理规定,全面规范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对未能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纳污范围的村(社区),全市已投资5亿元建成172个合计5.16万吨/日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珠海市全市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34套,并计划通过PPP模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对部分污水处理设施统一负责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东莞市在污水管网暂时未覆盖的区域,计划投资4.0亿元规划建设47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总规模为5万吨/日),目前在建12座,2018年计划开工35座。江门市采用PPP模式“整县打包、整市推进”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超过9.75亿元,实施新一轮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点553个,在建站点51个。惠州市印发实施了《惠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市级财政资金补助方案》,由市县镇三级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分别给予补助,确保正常运行、发挥效益。肇庆市积极采取整县捆绑PPP模式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对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进行管理。中山市组织开展了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的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

四是加快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广州市分别完成了第三、— 14 — 四、五、六、七等5个在建资源热力电厂工程量的59%、99%、82%、98%和93%,共有7个锅炉已点火调试。深圳市启动东部环保电厂及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主体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妈湾城市生态园深基坑开挖工程96%的工程量。东莞市建成运行麻涌垃圾处理厂一期、二期项目,横沥环保热电厂一期技改再增容工程,东莞市恒建环保扩建项目及东莞市市区环保热电厂增加垃圾处理生产线,正稳步推进东南部卫生填埋场(谢岗飞灰填埋场)项目,开展虎门港立沙岛危险废物综合处理处置项目和东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环评报批等前期工作。汕头市已确定潮阳区垃圾处理项目选址并启动基础建设。潮州市动工建设市区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运潮安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饶平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升级改造工程。汕尾市关停了海丰县县城生活垃圾焚烧厂,完成陆丰市陆城垃圾处理厂1台焚烧炉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汕尾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招投标,建设陆丰市东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工程。中山市开工建设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三期)项目和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三期)。茂名市循环经济示范中心选址确定,正在加紧办理相关手续。

五是开展珠三角地区城市垃圾分类试点。珠三角地区9市均制定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方案,并开展了试点工作。其中,广州市确定第一批共3258家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单位名单,开展全市第一批(2017年)100个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居住小区(社区)创建

— 15 — 工作,布局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深圳市发布了《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全市共有3478个物业小区(城中村)设置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累计创建了1463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占全市物业管理小区的40%以上,分类处理量达1630吨/日。

六是全面整治镇级填埋场。印发实施《关于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开展镇级填埋场整改工作的通知》,组织完成镇级填埋场现场核查工作,形成整改工作调查分析报告和整改建议书,指导各地开展镇级填埋场整改工作。目前,全省505个镇级填埋场中,79个已初步完成整治,328个正在进行整治,其它正在制定具体的整改方案。

七是完善农村垃圾收集设施。全面实施《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长效运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粤东西北地区新一轮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组织有关专家分3批次对粤东西北地区和惠州、江门、肇庆等市39个县(市、区)共578个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开展等级评价工作,完成各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省级验收工作,并限期实施整改,确保“一镇一站”和“一村一点”收运设施规范运营。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4.36%,分类减量率达51.64%,村庄保洁覆盖率达99.35%,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建立。

八是加快惠州博罗、肇庆高要、云浮罗定等县(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以来,惠州市博罗县建成运行杨桥污水处理 — 16 — 厂和园洲污水处理厂三期,以及石湾大牛垒和石湾西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88%的工程量,新建161.2公里的污水管网;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环保验收179座,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63座。肇庆市积极推动高要环保能源发电项目落地建设,四会环保能源热力发电厂BOT项目已正式动工,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完成总投资的67.41%。云浮市罗定建成运行第三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双东环保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完成泗纶镇、罗镜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95.5%和94.5%的工程量。罗定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新增一套日处理能力达200吨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

(四)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全面清理违法违规项目

一是积极推进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违法项目和建筑清理。统筹部署各市全面排查、核实,列出违法建设项目和违法建筑整改清单。2017年9月1日,印发《关于加快清理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违法建筑的函》,要求各市按确定的整改目标和时间要求落实整改。2017年11月16日,组织召开全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法建设项目及建筑清理整治工作现场会,通报清理整治进展情况。截至2018年3月底,全省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经调查核实的违法建设项目和建筑有2970个,已清理整治1315个,完成率达44%。其中,深圳市按要求完成了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59家工业企业的拆除或关闭、2013年之后新增36栋违法建筑的拆除处置、以及2009年6月2日至2012年年底建

— 17 — 设的50栋违法建筑清理整治,完成阶段性任务。中山市已完成长江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怡景假日酒店新建贵宾楼建筑物的拆除及生态恢复工作,全部搬迁、关闭、查封阜沙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10家违法工业企业。江门市已完成开平大沙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28家畜禽养殖场清退任务。清远市全部关停清新区滨江迳口水源保护区内3家加油站、15家木材厂、14家其他小型企业,论证取水口调整方案,启动取水口上移工程建设。揭阳市关停了顶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大尖山采石场、点埔采石场,拆除了有关生产设施设备,完成点埔石场复绿,建设护栏、排水沟,完成大尖山石场复绿。

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和违法违规项目整治。研究出台《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立调整管理规定》,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启动全省自然保护区勘界和矢量化工作,目前完成80%工作任务。韶关市南岭自然保护区停止执行《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广东南岭森林景区管理有限公司乳源避暑林庄温泉大饭店及配套旅游设施已停止营业,对石坑崆公路、鱼骨坝和西云寺采石场进行了生态修复;注销了杨东山十二度自然保护区内6个矿点的采矿权,完成复绿106亩。河源市全部拆除了广东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合水镇山塘坑石场厂房并完成复绿。惠州市完成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违建清拆并复绿,抓捕涉案犯罪嫌疑人7人,实施问责17人,完成《惠东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正按程序呈报审批。— 18 — 湛江市印发《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编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至界定方案》和《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800公顷养殖塘清退方案》,完成核心区内133.33公顷养殖场清退工作,补种红树林270多亩,红树林生态恢复稳步推进。清远市英德国家森林公园禁采区内无新设采矿点,原有的13个采矿点均已停止生产,并交纳复绿保证金,其中3家采矿权证到期的采矿点依法实施关闭注销。揭阳市依法清拆桑浦山—双坑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违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和建筑物,并完成复绿工作。汕头市完成莲花山矿整治工程招投标,正在开展1、4、5号尾矿库治理工作。

三是规范自然保护区内采矿权、探矿权审批管理。经核实,全省需要整改的矿业权共17宗,全部按照注销矿业权或退出自然保护区的要求,提前完成了整改任务。其中,5个采矿权发证以来未开采;4个探矿权均已停止勘查工作,注销勘查许可证,并完成恢复治理任务;8个获得采矿权的采矿点正在开展修复治理工作,目前已完成51.3公顷,预计2018年可全部完成。省国土资源厅起草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采矿权审批登记和加强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待合法性审查通过后印发实施。

四是规划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制定《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工作方案》,强调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集中力量在韶关、清远打造连片的、规模较大的生态保护区,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争取建设成为国家

— 19 — 公园,增强提供生态产品的功能。

(五)积极回应群众环境诉求,不断强化环境风险防控 一是妥善解决新塘环保工业园和宝龙工业园比亚迪公司废气扰民信访投诉。广州市制定实施了《新塘环保工业园及周边污染企业整治工作方案》,提出了停产转型为主的整治措施,目前76家企业均已全部签订自行停产承诺书并全部停产;园区恶臭在线监测点已建成并调试运行;完成新塘环保工业园环境承载研究,编制了《新塘环保工业园环境承载研究初步成果》;启动新塘环境控制性详细规划(2017-2030年)项目;开展园区周边金紫涌、牛屎圳河涌整治工作。深圳市按期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期间公布的“六大举措”,督促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环境提升方案编制、大气在线监测设备安装、沟通平台搭建、产生气味的车间密闭和宝龙工业园整体环境提升等“五项承诺”。

二是稳步推进石化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安置。广州市组织开展广石化周边“三条围”居民搬迁住宅房屋测绘、摸查及意向协议签订,目前已确定573栋房屋业主有签约意向,其中已正式签订合同485户,已支付奖励及补偿款471户,共3285万元,934户房屋业主已选定首套安置房。茂名市正组织开展茂石化周边第一期第二批茂南区黄竹塘村80户共258人的搬迁安置工作,目前已签订房屋征收补偿协议69户,已支付奖励及补偿款64户约1.2亿元,拆除房屋约2.6万平方米。湛江市按照整改要求,加强石化企业与村庄150米安全距离管控工作,并谋划2019 — 20 — 年中科炼化项目建成投产后,启动湛江东兴公司环保搬迁工作。

三是依法查处泰都、国鑫2家钢铁企业违法行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提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泰都、国鑫2家钢铁企业规范企业动态调整,分别将公告的主要装备变更为:广东国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座1080立方米高炉、1座100吨转炉,广东泰都钢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座1080立方米高炉、1座90吨转炉。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8年3月27日发布2018年第16号公告,将广东国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广东泰都钢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纳入“撤销钢铁行业规范公告的企业名单”。省纪委(省监察厅)对泰都、国鑫2家钢铁企业在2013年申报第二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中的虚报材料问题,进行调查并落实追责。揭阳市政府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对2家钢铁企业擅自新建设备(各1条,均为2#生产线)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予以查封。

四是提升清远市广州花都(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环境管理水平。目前已完成园区二期规划环评,正在依程序报审;完善了园区污水管网建设,启动应急池扩容工作;15家陶瓷企业共54条生产线中,完成“煤改气”工作39条,其余的正在施工改造。

2017年,全省上下高举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在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和环境风险管控上继续保持领先,为全省实现“两个率先”和“两个走在前列”目标提供生态环境保障。全省空气6项污染物浓度继续保持全面达标,全省和珠三角

— 21 — 区域PM2.5浓度分别控制在33、34微克/立方米,实现连续3年稳定达标,在3大重点区域中继续保持标杆。主要江河水质总体良好,珠江流域水质在全国主要流域中位居前列,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连续多年100%达标,水质优良比例80.3%和劣Ⅴ类断面比例为8.5%。禁止“洋垃圾”入境年度任务顺利完成,汕头贵屿电子废物污染等一批事关民生、久拖未决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缓解。

虽然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仍十分艰巨,一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有效解决,一些重点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历史欠账多,部分整改具体措施未能按期推进。如,省控断面水质改善不明显,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完成年度国家考核目标难度大,广佛跨界河流、练江、茅洲河、新兴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力度虽大,但成效不明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项目和建筑清拆工作任务繁重,且存在很多村庄、道路、桥梁等历史遗留问题,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内养殖清退面临不小阻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能满足需要,部分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仍未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垃圾分类工作进展不大;石化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工作任务艰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予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省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 — 22 —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聚焦我省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力度,全面完成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各项整改任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广东样本和中国标杆,推进美丽广东建设新征程。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形成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推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纺织服装、食品、建材、金属制品等优势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产业,构建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高标准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探索建立国家公园。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绿色消费,鼓励全民低碳出行,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突出抓好水污染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重点整治练江等严重污染河流和城市黑臭水体,确保优良水体水质和城乡居民饮用水安

— 23 — 全。巩固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态势,全面开展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浓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保持大气质量全国领先。实行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控,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加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确保土壤安全。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的环保基础设施,实现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

(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制机制,增强法治与制度保障。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健全促进绿色发展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快推进环保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四)高悬环境保护督察利剑,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整改。持续开展省级环境保护督察,2018年做到全省全覆盖。结合正在开展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保护区违法项目清理工作,全盘统筹考虑,制定全省调整方案,规范优化保护区划定,妥善解决一些涉村庄和公共设施等历史遗留问题。重点推进解决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违建项目清拆,部分石化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 — 24 — 搬迁,湛江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养殖清退和违建项目清拆等问题。通过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进一步压实整改责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健全重点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及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紧紧扭住整改问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大整改力度,加强实地督导,系统推进整治措施,不留任何死角和盲区,不折不扣落实责任,做到整改一个、验收一个、销号一个。健全长效监督机制,研究制定整改工作评估体系,全面统筹整改工作,确保已经完成整改的任务不反弹,长期任务按期整改到位,经得起国家“回头看”检验。

附件:1.广东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

意见具体问题整改进展情况

2.广东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 馈意见整改方案主要措施落实情况

— 25 — 附件1 广东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 督察反馈意见具体问题整改进展情况

(共43项整改任务)

一、抓紧建立环保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我省于2017年12月10日正式印发《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并要求各地级以上市抓紧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目前各地级以上市已制定或正在抓紧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

二、尽快建立健全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加大压力传导,推进部门联动,强化工作落实,狠抓考核问责,着力破解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推诿、措施不力、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不严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整改进展情况:达到序时进度,持续整改。

(一)积极研究完善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一是起草了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待省委、省政府审批后印发实施。二是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精神,了解兄弟省市政绩考核工作中 — 26 — 的好做法,重点研究如何在政绩考核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权重。待中共中央组织部修订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之后,结合我省实际,修改完善我省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将绿色发展等要求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类考核结果在干部考核、考核评价和选拨任用中的运用。一是在选拔使用干部中,注重选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力的优秀干部。二是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中,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新一届市县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三是把“五大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严格追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根据《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对决策、监管、执行环节中不履职尽责而造成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损害的行为开展严肃问责。省委组织部每半年向中共中央组织部报送一次生态环境损害追责情况,包括问题移交数量、追究人数、干部级别、追究形式等,每年报送一次工作总结及典型案例。2017年,共对762人开展责任追究,其中组织处理372人次,党政纪处分389人次(其中7人既受到组织处理,又受到党政处分),移送司法机关8人次,确保了生态环境损害追责机制落到实处。二是通过专题调研对《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落实情况进行督察,传

— 27 — 导压力,有效推动了生态损害追责工作落实。2017年6-7月,组织调研各地级以上市的干部监督工作,目前,广州、阳江、肇庆、揭阳等4个市出台了市一级的追责操作办法,深圳等6个市正在加紧制定中。三是以责任追究助力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落实,注重运用督察结果,确保中央要求落到实处。

三、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标准偏宽,约束性不强,在环境质量考核子项中,对完成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工作任务的有加分,对没有完成的无扣分,难以对地方形成压力;在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考核子项中,要求对垃圾填埋场超负荷运行、重点项目未批先建等问题予以扣分,但2015年实际考核中,有些地市没有扣分到位,考核导向作用难以发挥。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整改。

(一)组织省有关部门及专家对各地级以上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自查结果和佐证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对十六项考核指标进行严格评分,形成考核结果,通报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并向社会公布。经严格审核把关,2016年度全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共有8个地级以上市获得优秀,比2015年度15个优秀减少7个。

(二)组织修订《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办法》和《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纳入考核办法作为附件,印发实施。考核指标动态优化,结合年度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在年度考核实施方案中对具体考核内容及评分细则予以明确,于每年5月底前下发各地级以上市。考核内容整合衔接水、大气、— 28 — 土壤、重金属、总量等专项考核,按照“十三五”环境保护工作从总量控制转变为以环境质量核心的思路,突出质量考核权重大于工作考核权重,细化对未完成质量改善目标和未完成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的扣分条件,强化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对各地落实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的约束导向作用。目前,《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办法》已修订完成,正在按程序印发实施。

四、加快推进省级环保督察。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成立以分管环境保护工作副省长为组长,省直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两次领导小组会议,指导和统筹协调全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出台《广东省2017年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方案》,开展环境保护督察人员库全员业务培训。2017年9月、11月,分两批次组织对汕头和揭阳、肇庆和云浮市开展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五、2013-2014年,广东省对广佛跨界河流污染问题实施挂牌督办,但在水质继续恶化的情况下解除省级挂牌,挂牌督办流于形式。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一)持续开展广佛跨界河流污染整治督导。一是建立督导机制。成立督导组,实施定期督导和差异化督导,分别于2017年7月、9月、12月赴现场开展实地督导,督促广州、佛山市政府落实责任。二是深入推进专项督查。参照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

— 29 — 强化督查模式,对广州、佛山等9个重点城市,开展为期9个月不间断(共计18轮次)的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将广佛交界流域纳入督查范围,督查发现的问题全部交由属地查处,督促企业“立行立改”。三是强化环境稽查。2017年10月对广州、佛山实施环境稽查,随机抽查4家广佛跨界流域排污企业,发现2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交由属地环境保护部门查处。

广州、佛山市政府积极落实治污主体责任,按照《2017年广佛跨界河流污染整治年度目标和任务》,明确分工,建立台账,全力推进污染整治。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广州广佛跨界区域已完成污水管网1002公里,完成截污渠箱36.75公里,佛山已完成212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完成率101%。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广州白云、花都等广佛跨界区域已完成2017年度计划的7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佛山南海广佛跨界区域已完成11座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合计处理能力2030吨/日。坚持问题导向,广州市对广佛交界区域的珠江后航道(荔湾和海珠段)水环境整治问题、白坭河(白云和花都段)水环境整治问题等实施市级挂牌督办。加大执法力度,2017年1-11月,广州市、佛山市实施配套办法共计644件,办理移送环境污染犯罪案件73件,实现配套办法案件县区“全覆盖”。

(二)完成挂牌督办管理制度修订。2017年12月20日印发实施《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挂牌督办管理规定》,围绕改善环境质量和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将挂牌督办环境问题由5种增加细化 — 30 — 为10种,明确了重点环境问题和重大环境风险整改要求,增加了挂牌督办环境问题整治期间的监管要求,将挂牌督办与环境保护督察、区域流域限批和约谈通报等有机衔接,以挂牌督办为抓手切实推进环境问题解决。

六、污染治理工作统筹不够,一些跨界河流治理存在“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不协调问题。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持续整改。

(一)加强统筹部署,2017年12月11日省政府组织召开珠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二次(扩大)会议。省下达“四河”、“两河”2017年度整治目标和任务,制定统一的水质目标和治理时间节点。省环境保护厅累计召开10次水污染防治工作会商会。每月调度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会商全省水环境状况,根据会商研判结果对水质超标的地级以上市政府进行预警。

(二)推动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实施“挂图作战”,采取清单式管理对重点流域水质、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黑臭水体治理、重点工程项目进度等情况汇编成图,基本形成了以“挂图作战”推进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实施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三)开展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2017年9月正式启动了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先后分两批次进驻汕头、揭阳、肇庆、云浮4个市,开展各为期20天的督察工作。自2017年6月起,全省抽调2000人次的执法人员,开展为期9个月的水气专项督查,截至2018年2月8日,共督查企业10838

— 31 — 家,其中涉嫌环境违法的企业2610家,立案2106宗。省环境保护厅定期会同省有关部门赴重点跨市域污染河流开展实地督导,专门成立了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练江、小东江污染整治督导组。广州、佛山市继续完善工作沟通协作机制,加强跨界综合治理;深圳、东莞市成立了茅洲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汕头、揭阳市成立了练江整治指挥部,持续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湛江、茂名市建立小东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深圳、惠州、东莞市组织多个市有关部门进行对接,并在深莞惠经济圈环保合作第七次会议上进一步协商三市跨界污染综合治理问题。

(四)2017年研究制定了《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规定(试行)》,由省环境保护厅联合省有关单位印发,并将按规定组织对各地级以上市“粤水十条”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组建了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督促各地严格落实各级河长制,我省已提前一年完成河长体系的全面建立。

七、虽然全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但是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由2013年的85.5%,下降为2016年的77.4%,Ⅴ类和劣Ⅴ类水体比例达12.9%。全省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2017年年度整改任务,持续整改。

(一)省环境保护厅针对整改措施清单,全面部署开展整改落实工作。一是指导和督促各地级以上市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不达 — 32 — 标水体的达标方案,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不达标水体整治。2017年,全部完成13个不达标水体达标方案的制定,并报省政府备案。2017年全省(原)124个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5%,与2016年同期持平,其中整改措施要求2017年新增的4个达标断面中,东岸、揭西城上、铜鼓电站3个断面恢复达标。二是结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开展为期9个月的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重点对广州等市开展督查,督促各市加大工业污染整治力度。三是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抓手,省环境保护厅会同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建立厅际会商制度,定期召开水污染防治工作会商会,加大对重点关注断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合力;每月分析研判全省水环境形势,对工作滞后地区和突出环境问题进行预警和现场督办;2017年12月16日省政府批准《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规定(试行)》,由省环境保护厅联合10个省有关单位印发,并将按规定组织对各地级以上市“粤水十条”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制定污水管网建设整改方案,督促各地针对“十二五”污水规划管网建设未完成任务,形成了污水管网建设整改项目清单;出台《广东省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加大督办和通报力度,将日常巡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现场督查和会议督查相结合,多次对广州、深圳、汕头、佛山、东莞、湛江等多个城市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项目实地检查和督办;截至2018年3月底,全省共建成并运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20座,处

— 33 — 理能力9.1万吨/日,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2%。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江河湖库管理和水量调度,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加快推进韩江、榕江、练江流域间水系连通;印发《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组建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督促各地严格落实各级河长制,我省已提前一年完成河长体系的全面建立。省农业厅指导各地级以上市完成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依法关闭或搬迁任务,积极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建设。

(二)广州市印发实施《广州市治水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广州市环境质量达标方案》《广州市2017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每月对重点河流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各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工作措施,协调联动,推动水质有效改善。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2961名;创新开展“洗楼”行动和“散乱污”场所清理整顿,清除涉嫌“散乱污”场所1.8万余个;2017年建成污水处理厂5座、污水管网1194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万吨/日;禁养区内907个畜禽养殖场户全部完成清理;中央督察整改涉及的35条黑臭河涌基本实现不黑不臭。2017年,鸦岗断面水质达到Ⅴ类。

(三)深圳市2017年6月出台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五大水体达标方案,并报省政府备案。

加大治水投入,2017年全市共安排治水提质项目486个(2016年续建项目325个),已完成投资186亿元。先后开展“散乱污”、— 34 — “利剑一号”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共排查企业43736家,发现问题企业5165家,处罚金额合计5075万元。2017年12月,坪山河上垟断面水质已基本达到V类(氨氮2.5毫克/升,总磷等其他20项指标达标);茅洲河、深圳河、观澜河、龙岗河水质较2016年同期均大幅改善,氨氮和总磷指标较2016年同期改善幅度均超过30%,全部达到省提出的水质比2016年改善的考核要求。

(四)汕头市以阶段性水质改善为目标,明确治污任务,分解落实职责,全面推进《汕头市水体达标方案(2016—2020年)》实施。2017年练江海门湾桥闸断面水质有所好转,综合指数下降17.8%。

(五)佛山市全面落实《佛山水道水质达标方案》,通过严控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广佛交界区域57个村(居)的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有效削减工业污染负荷;强力推进广佛跨界交界区域新增212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坚持“一厂一策”做好污水管网排查和维护,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负荷;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扩大广佛交界区域畜禽养殖禁养区范围并做好清理工作;推进重点河涌“一河一策”整治,巩固第一批42条重点河涌整治成效,深化第二批90条重点河涌整治,制定完善第三批95条重点河涌整治方案。2017年,佛山水道(横滘断面)水质为Ⅳ类,提前实现2019年水质目标。

(六)惠州市全面贯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落实《惠

— 35 — 州市水环境污染集中整治行动方案》。一是开展重点流域百日强化督查行动,共检查企业490家,交办环境违法行为和环境问题325件。二是按计划推进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全市27条黑臭水体已全面开工整治。三是加快推进污染河涌整治,组织望江沥等7条河涌整治施工。四是推进“美丽乡村·清水治污”行动,全市共新建城镇污水管网175公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73座,完成镇级污染河涌整治79条。2017年东江东岸断面已达到Ⅱ类水质目标;石龙北河右断面水质明显改善,综合污染指数、氨氮和总磷浓度同比分别下降了22.1%、34.9%和20.4%。

(七)东莞市对7个国考省考断面制定出台水质达标方案,以推进东莞运河、东江南支流水质改善为重点,积极实施水闸联调、生态补水、负荷减排、面源控制等应急保障措施。2017年11月全面开展河道管理范围内违章建筑清理专项行动、东江河面保洁专项行动等8大专项行动,及“散乱污”企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樟村水质净化厂降氮除磷升级改造等十大专项整改措施。2017年石龙南河和石龙北河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15%和22.7%,水质保持优良;东莞运河樟村断面将列入2018年省的重点,加大力度推进整治工作。

(八)茂名市全面落实《茂名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小东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2015-2020年)》,按照“截污水、关猪场、打偷排、补好水”总思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落实各方责任,2017年1-12月,鉴江铜鼓电站断面水质达到Ⅱ — 36 — 类,小东江石碧断面水质保持V类。

(九)揭阳市编制《揭阳市榕江流域水质达标方案(2017-2020年)》《揭阳市练江流域水质达标方案(2017-2020年)》,启动三江水系连通基础工作,开展全市水资源现状调查摸底和综合利用长期规划编制工作。把榕江、练江15个涉水项目纳入“迎盛会·百日百项大行动”,进一步补齐设施建设短板。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全市确定“总河长”“副总河长”206名,“河长”1164名;设置177个“河长”考核监测断面,全面覆盖县镇两级。对环境问题突出的榕城区和揭东区玉城河、普宁市洪阳河、产业园德桥河等3条重污染河涌实行挂牌督办。启动市建成区东风河、揭阳楼后水渠、曲溪河、大港溪、北河社区内河等5条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修订《揭阳市龙江流域水质保护管理办法》,启动制定《揭阳市重点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强化水质保护法律保障。2017年1-12月,榕江揭西城上断面水质恢复Ⅱ类;练江青洋山桥交界断面溶解氧同比上升88.06%,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同比分别下降47.2%、5.92%、37.84%。练江青洋山桥交界断面和下村大桥断面各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达到省下达削减目标。2017年12月,榕江东湖断面水质达到Ⅲ类,龙石断面达到Ⅳ类。

(十)云浮市加强污染源排查和黑臭水体治理,加快完善污水管网和雨污分流设施建设,规范南山河、高峰河上游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推进南山河整治工作。目前,已动工建设市城区

— 37 — 截排系统完善PPP项目,已完成云浮市城区污水管网(中专桥至翠丰桥段及蟠龙天湖上游片区至牧羊路段)等工程的改造以及东山桥头等片区的管网修复工作,完成7段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以及南山河流域禁养区范围77家养殖场清理工作。截至2017年12月,南山河下游永丰桥断面水质达Ⅳ类,氨氮浓度由6.20毫克/升下降到1.23毫克/升左右,降幅达80%。

八、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严格依法开展水源地保护区划定管理工作。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省环境保护厅制定了《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关于饮用水源保护反馈意见整改专项工作方案》,明确了整改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工作分工和进度安排,并督促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切实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和问题整改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2017年5月27日,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省水利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卫生计生委转发了《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管理的意见》,提出了我省实施意见。2017年4月和5月,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各地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建筑及建设项目进行深入调查,核实情况。2017年9月1日,省环境保护厅印发了《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快清理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违法建筑的函》,要求各地级以上市不折不扣落实责任,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整改任务。2017年,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 — 38 — 水水源水质100%达标。

(一)严格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省政府召开进一步加强我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生态严控区保护工作会议,明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研究论证,原则上以市域为单位进行整体系统调整,严控因项目建设而调整。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需对项目选址的唯一性进行充分论证,经所在地级以上市政府和省主管部门同意,并经专家评审通过后,方可启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工作。

(二)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程序。2017年3月1日,省环境保护厅印发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管理工作程序,强化技术审核和会议审议。一是提高专家评审权威性,专家组从省环境评估专家库中抽取,至少由7名以上在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教授组成;二是建立会议审查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事项由厅长专题会议进行审查,审查意见充分考虑专家评审和省直各相关部门意见,对于情况复杂、事关重大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事项,提交厅务会审查。

(三)2017年,湛江市雷州青年运河及赤坎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韶关市新丰梅坑河水源保护区等调整事项均按程序提交了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九、水源保护区违法项目清理滞后,全省县级以上饮用水水

— 39 — 源一级保护区仍有2830个违法建筑。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2017年年度整改任务,持续整改。

(一)加强统筹部署和监督执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的整改工作,将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违法建设项目及建筑清理整治作为重要内容,督促落实。省环境保护厅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明确了整改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工作分工和进度安排,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整改任务。

一是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2017年汛期先后两次发文督促各地级以上市针对全省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较多的情况,及早应对,密切关注和跟踪自然气候和降雨洪水等情况,及时分析研判形势,积极防范汛期和退水期各种突发环境事件对饮用水安全的威胁,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2017年,全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

二是全面推进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违法建筑的整改工作。组织各地级以上市对辖区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全面排查,立行立改,指导、调度和督促各地整改工作。完成了2016年度全省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按国家的部署,正在推进2017年度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2017年4月26日和5月11日,省环境保护厅分别下发《关于补充报送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建筑及建设项目相关情况的函》《关于提供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建筑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环境 — 40 — 监管情况的函》,要求各地级以上市全面排查、核实,完善违法建设项目和违法建筑整改清单,明确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2017年9月1日,省环境保护厅印发《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快清理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违法建筑的函》,要求各地级以上市按确定的整改目标和时间要求,全面部署,立行立改,不折不扣落实责任,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整改任务。2017年11月16日,省政府委托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全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法建设项目及建筑清理整治工作现场会,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通报了全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法项目及建筑清理整治进展情况。

三是加强整改工作监督执法。指导和督促各地整改工作,开展跟踪调度,各地每周报送整改工作进展,组织工作组对深圳、清远等市进行实地指导督促,督促市县政府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主体责任,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日常巡查机制,加强日常巡查,违法建设项目发现一宗,拆除或关闭一宗。

(二)全省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及建筑清理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018年3月底,全省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经调查核实的2970项违法建设项目和违法建筑,已完成清理44%。

深圳市按要求完成了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59家工业企业的拆除或关闭、2013年之后新增36栋违法建筑的拆除处置、— 41 — 以及2009年6月2日至2012年年底建设的50栋违法建筑清理整治,完成阶段性任务。

中山市已完成长江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怡景假日酒店新建贵宾楼建筑物的拆除及生态恢复工作,全部搬迁、关闭、查封阜沙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10家违法工业企业。

江门市已完成开平大沙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28家畜禽养殖场清退任务。

清远市正全力推进取水口搬迁工作,江南水厂厂区已动工建设。清新区滨江迳口水源保护区内3家加油站、15家木材厂、14家其他类小型企业已全部关停,取水口调整方案已作论证,并已实施取水口上移工程建设。

揭阳市关停了顶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大尖山采石场、点埔采石场,拆除了有关生产设施设备,点埔石场已完成复绿,建设护栏、排水沟;大尖山石场已完成复绿。

云浮市拆除了南江七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原有的顺通木材加工厂、罗定市华顺汽修厂的生产设备,完成广东梦之禽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个养殖场的清理。涉及的村庄以及与饮用水保护无关的违法建筑正在清理整治中。

十、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要求应建成污水收集管网1.4万公里,但实际只完成9000余公里。由于污水收集处理不到位,纳入南粤水更清计划的22条重点河流整治工作成效甚微,城市黑臭水体多达243段,其中60%以上集 — 42 — 中在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城市发展水平极不相称。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系统、科学地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狠抓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切实提高污水处理收集率,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设施减排效果,减少河涌和流域污染。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2017年年度整改任务,持续整改。

(一)“十二五”规划污水管网建设的整改工作,截至2018年3月底,全省累计建成约1.87万公里污水管网,总体完成《广东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中的1.4万公里污水管网建设任务,但茂名市仍有114公里污水管网建设任务未完成。

(二)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243个黑臭水体中有194个完成整治工程,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累计完成率为79.8%,其中珠三角地区154个中有132个完成整治工程,广州、深圳、佛山、肇庆等市已全部完成整治工程,达到国家下达的2017年“全省黑臭水体平均消除比例达到60%、广州及深圳市达到90%”的目标。

(三)对广州、深圳、汕头、惠州、湛江、茂名、潮州、揭阳等重污染流域城市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的实地检查和督办,并组织专家对全省城市(县城)污水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进行巡查、暗访、指导。争取在2018-2020年度设立省级污水治理的专项资金,鼓励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黑臭水体治理。

十一、进一步加大陆源污染治理力度,有效解决近岸海域污

— 43 — 染问题,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关系,强化海岸线、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持续整改。

(一)已出台实施《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及《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

(二)省海洋与渔业厅会同省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加大近岸海域陆源污染防治力度,重点推动入海排污口清理整顿、陆源污染物排查等工作。2017年8月,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开展入海污染源排查工作。大亚湾惠州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试点工作按计划推进。

(三)开展《广东省美丽海湾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茂名水东湾、惠州考洲洋、汕头青澳湾3个美丽海湾试点建设工作按计划推进。

十二、珠三角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多数没有发挥治污效果。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持续整改。

广州市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水平,制定并实施《广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施方案(2016-2017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养护与维修规范》等,落实市级一次性大中修补助资金3244.67万元。全市293个农村生活污水大中修项目已全部完工。

深圳市无整改任务。

— 44 — 佛山市制定《佛山市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监督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已投资5亿元在未能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的村(居),建成172个合计5.16万吨/日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珠海市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推进农村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全市已建成134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注重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营维护监管,推广社会化专业养护,力争到2019年实现全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目标。

东莞市积极科学推进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建设。在近期暂时不能实现管网截污的区域,计划建设47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总规模为5万吨/日,投资估算为4.7亿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南城文化广场、桥头石水口、虎门木棉、沙田碧海云天、塘厦龙背岭牛眠埔和莲湖石头岭村等6座建设;清溪铁场站仍在施工;其余项目已进入可研、立项阶段,2018年将开工建设。

中山市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整改方案,并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开展自查,针对自查发现的问题,限时进行整改。组织技术力量指导镇区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工作,并选取1-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供参考学习。注重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组织核查整改落实情况。

江门市采用PPP模式和“整县打包、整市推进”方式组织实施新一轮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本超过9.75亿元,实现以小财政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设施基础建设。鹤山市、— 45 — 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已完成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工程20个,在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工程8个;全市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点553个,在建站点51个,其中恩平市示范县工程项目已完成建设。

惠州市印发实施《惠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市级财政资金补助方案》和《惠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市级财政资金补助方案》,由市、县、镇三级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分别给予补助。各县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PPP、委托第三方机构管理等适宜本地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模式。

肇庆市积极采取整县捆绑PPP模式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对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进行管理,明确管理主体,建立管理制度。目前,高要区、四会市、封开县、德庆县已完成立项或可行性研究,广宁县已基本完成“三通一平”,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点已开工,其它镇级污水厂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进入施工前准备阶段。

十三、粤东西北地区1013个乡镇仅有133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生活污水直排。

整改进展情况:基本完成2017年度整改任务,其余任务整改时限为2018年或2019年年底,目前正在积极推进。

(一)粤东西北地区按照年度计划采用PPP模式整县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6年已组织粤东西北地区和江门、惠州、肇庆市等15个市各推选1个示范县(市、区)采取PPP模式整 — 46 — 县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开展督查督导和进度月报,确保落实进度。2016年的15个示范县和江门市整市推进的另外3个县级市中,除清远市阳山县正在重新采购之外,其余17个县(市、区)均已完成项目采购并确定中标社会资本,其中16个县(市、区)已动工建设。2017年启动的35个县(市、区)中,其中3个已动工建设,22个正在进行项目采购,10个处于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目前,粤东西北地区和惠州、江门、肇庆等市建成293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

(二)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多轮粤东西北地区和江门、惠州、肇庆等市村镇生活污水治理资金测算工作,综合多次测算结果,制定《关于粤东西北地区和江门、惠州、肇庆市等15个市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测算情况的说明》,积极研究解决粤东西北地区镇级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资金问题。

(三)加大资金支持。2017年,积极争取中央资金2.8亿元,主要用于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水污染防治项目,同时在省级环境保护类专项资金中安排约7亿元,专项用于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水污染防治工作。

十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生活垃圾乱堆乱弃、简易填埋或就地焚烧。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2017年年度整改任务,持续整改。

(一)开展摸查评价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各地级以

— 47 — 上市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各地级以上市根据要求迅速制定工作方案,积极开展整治工作。同时,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分三批对粤东西北地区和惠州、江门、肇庆等市39个县(市、区)共578个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开展等级评价工作,并通报评价结果,要求限时实施整改。

(二)组织验收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10个省直部门完成省级抽查验收工作。经综合评审,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云浮等9个市验收通过,韶关、河源、梅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清远、汕头、潮州、揭阳等11个市有条件通过验收,并印发《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省级验收结果的通报》。

十五、全省镇级填埋场有500多家,现场随机抽查5家,均未配套污染防治措施,导致渗滤液直排,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整改进展情况:整改时限为2019年年底,目前正在积极推进。

(一)涉及镇级填埋场整改工作的16个市已完成填埋场排查和分类评估工作,并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报送自查资料。2017年6月,印发《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开展镇级填埋场整改工作的通知》,统筹整改工作内容、时间安排与有关要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于2017年7月制定《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落实中央环 — 48 — 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开展镇级填埋场整治的工作方案》。2017年8月底,完成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提出的500多家镇级填埋场现场核查工作,针对每个市的镇级填埋场实际情况,形成整改工作调查分析报告和整改建议书。2017年9月,印发《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送达中央环保督察镇级填埋场整改建议书的函》,指导各地开展镇级填埋场整改工作。

(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督导各有关市按照镇级填埋场整改建议书要求全面进行整改。截至2018年3月底,505个镇级填埋场中,已经关停399个,已经动工整治328个,已完成整治79个,其中,汕尾市和深汕合作区管委会已将鹅埠镇垃圾填埋场纳入整改,并已制定整治方案。

十六、广州、深圳、珠海以及其他珠三角城市应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加强生活垃圾“四分类”系统设施建设,在市县空间规划中对垃圾焚烧厂提早布局,统筹安排,破解邻避效应,并以此带动全省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上升到新的水平。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2017年年度整改任务,持续整改。

(一)广州市印发《广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和《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并配套出台《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广州市机团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广州市居住小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动员部署会议;在全市第一批3258家单位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并组织全市理论

— 49 — 培训和现场观摩会;开展全市100个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居住小区(社区)创建工作,形成具有“志愿者自治、可回收物全回收、垃圾分类收运”三大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样板小区(社区)创建模式;布局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和统筹推进全市7大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编制工作;加速推进全市五大资源热力电厂建设,第三、四、五、六、七资源热力电厂建设整体进度分别为59%、99%、82%、98%和93%。

(二)深圳市印发《深圳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明确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进度及职责分工,配套出台《深圳市住宅区(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及管理要求》《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规范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要求。开展前端分流分类行动,建立大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绿化垃圾、果蔬垃圾、废旧织物、年花年桔等分流处理体系,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10个区(新区)均建立了大件垃圾预约回收制度,2017年收运处理大件垃圾约470吨/日,已建成5座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收运处理量约900吨/日,全市共有3478个物业小区(城中村)设置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累计创建了1463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占全市物业管理小区的40%以上,全市分流分类处理量达1630吨/日。推进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完成了东部环保电厂、老虎坑三期、妈湾生态园前期准备工作,主体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三)珠海市印发《珠海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 50 —

第二篇:陕西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

陕西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 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情况报告

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8日,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我省开展了环境保护督察,2017年4月11日向我省反馈了督察意见。我省高度重视,坚持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推进整改工作。从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中梳理出59个具体问题,截至2018年3月底,已经基本完成整改48个。剩余11个涉及工程方案调整和中长期整改问题正在加紧推进,均已取得明显进展。现将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进展情况予以公开:

一、提高站位,严格要求,切实扛起环保督察整改政治责任

中央环保督察是从战略全局高度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检验。我省牢牢把握环保督察要求,强化政治担当,扎实推进整改工作。

(一)深入领会中央精神。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后,我省积极配合,边督边改,查处环境问题1039件,问责处理 干部938人。督察反馈意见后,省委、省政府分别于2017年4月14日、18日召开会议,原原本本传达督察反馈意见,全面研究部署整改落实工作。通过深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客观中肯、精准到位,完全符合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省委、省政府把做好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作为向党中央看齐、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现实检验,作为决胜全面小康、加快追赶超越的重要举措,对反馈意见诚恳接受、照单全收,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都举一反

三、立行立改;对需要长期努力的,深查原因、建章立制、持续推动。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任组长和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的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整改领导小组”),各地、各相关部门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整改工作机构,确保目标任务明确、安排部署具体、责任落实到位。省委、省政府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全省三大攻坚战之一,将环保督察整改纳入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省政府党组会、整改工作推进会、专题 会等会议46次,专门研究部署和推进整改工作。省委、省政府领导28次现场检查、督办整改工作。省委书记胡和平亲自部署、亲自督办整改工作,先后主持召开全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全省治霾工作会议、汉江河长工作座谈会、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等,5次赴西安、延安、榆林等地督导整改工作;省长刘国中专门听取治污降霾工作情况并研究部署有关工作;时任省委副书记毛万春在省委、省政府每季度开至县级的工作点评会上,都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作为重点内容予以强调;省委副书记贺荣专门部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梁桂每月主持召开铁腕治霾工作推进会,多次协调推动秦岭和自然保护区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庄长兴专题协调安排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宣传报道工作;分管副省长多次主持召开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调度会、省级环保督察启动会,向全省13市(区)反馈省级环保督察意见,就做好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赴所有市(区)现场检查督办。其他省级领导也都结合分管工作积极推动整改工作,以上率下带头督导问题整改,各地、各部门积极跟进,狠抓落实,确保了整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三)层层细化工作方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陕西 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对反馈问题逐项逐条提出整改目标、任务和措施,共梳理出具体问题59个,明确了238条整改措施。省整改领导小组制定了《陕西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发现共性问题专项整改方案》《陕西省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整治方案》,针对思想认识、责任落实、决策部署、环保投入、环境监管、考核评价、责任追究以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突出问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严肃整改。各级各相关部门分级分层细化整改方案,传导压力和责任,坚持“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领导,一抓到底”,形成了完整的整改工作目标措施、任务清单、责任体系和保障机制,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整改办”)逐市逐部门对接交办整改问题,按月调度进展情况,对重点问题跟踪督办、紧盯不放,确保了整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四)全面开展省内督察。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纳入省内环保督察重要内容,继2016年在榆林开展督察试点后,2017年分三批对12个市(区)开展了督察,实现了省内环保督察全覆盖。督察中,共与237名现任和退休市级领导、290名市级部门和部分区县主要领导个别谈话;走访市级部门和单位255个;对115个县(市、区,部分高新区、工业 园区)开展下沉督察和补充督察;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环境问题3782件,转办各地的环境举报问题全部办结,累计责令整改2257家,立案处罚812家、罚款5374.3万元,立案侦查22件,行政拘留20人,约谈1104人,实施问责1245人。通过省级环保督察,进一步传导了环保压力,推动了各级各部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和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

(五)人大政协同心合力。省人大常委会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确定为2017年监督工作重点任务,先后3次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有关领导带领省、市人大代表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整改工作开展现场检查。2017年9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进展情况的报告》,有力监督和促进了问题整改。省政协组织开展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专项调研,助力整改工作。

(六)不断强化宣传引导。各级整改方案、整改进展、整改效果都及时向社会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省委宣传部及时协调省级新闻媒体按照国家环保督察办要求,在《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省政府门户网站和省环境保护厅门户网站开设了“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专栏。省整改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宣传报道的 通知》,对市县整改宣传与信息公开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各市(区)在当地党报、电视台新闻栏目和政府门户网站都开设了专栏,每周报道整改情况,公布整改结果。通过媒体的持续宣传和信息公开,既推动了整改工作扎实开展,又增强了公众参与、监督、支持环保工作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整改实施以来,全省共报道与环保督察整改有关的新闻、信息3100余条,其中省级931条、各市(区)2100余条。

二、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有力有序推进整改措施落地见效

聚焦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逐条逐项认真整改,切实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强化了全社会绿色发展理念。目前,全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更加坚决,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行动更加自觉,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机制全面形成,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一)针对“环境保护推进落实不够到位”问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1.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省政府党组会组织学习了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中央关于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通报和 《环境保护法》等,牢固树立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提高环境保护政治站位,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抓好生态环保日常教育培训,筑牢绿色政绩观和实践观,在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所有主体班次中,常设“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陕西”“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等课程,举办生态环保主题的专题培训班、专题研讨班8期,2017年累计培训领导干部500余人次。省委组织部、省环境保护厅联合举办全省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党委政府环保责任专题研讨班。2017年“三秦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进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讲座。通过培训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夯实党政同责,强化属地管理。省、市、县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生态环保工作频次明显增加,建立了定期听取生态环保工作汇报、研究生态环保突出问题、制定生态环保重要举措的常态机制。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陕西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职责(试行)》,严格执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基本构建起了“党政同责、政府全面负责、环保统一监督、各部门依法履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大格局。3.强化工作考核,严肃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加大了绿色产业指标权重,增设了环境违法追责指标,制定了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办法,2017年,共对10个市(区)环保工作6项指标进行了红灯预警、10项指标进行了黄灯预警。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推动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4.加大环保投入,加快基础建设。印发《关中地区铁腕治霾专项行动奖补办法》,出台了城乡居民“煤改气”“煤改电”、秸秆综合利用及全量还田、燃煤锅炉拆改、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替换、黄标车提前淘汰等14项激励措施。2017年,省财政累计拨付环保专项资金21.9亿元,比上年增加2.6亿元,增长13.5%。(其中,省级财政预算安排15.5亿元,比上年增加4.6亿元,增长42.2%),有力支持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环保监测、执法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

(二)针对“重点区域流域环境形势严峻”问题,全力推动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行动方案落实,加快改善环境质量。

1.扎实推进铁腕治霾“1+9”行动。省委、省政府把治污降霾作为环保头号工程,制定了《陕西省铁腕治霾·保卫蓝天1+9行动方案》,成立了以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任 组长的铁腕治霾工作组,每月召开一次点评会议,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政查企专项行动,强力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落实。2017年全省共拆改燃煤锅炉1.1万台,削减燃煤944.55万吨;淘汰黄标车2.89万辆;组织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治理检查9740次,检查工程15856个,责令整改5506起,行政处罚578起,约谈企业38家;摸排“散乱污”企业4676户,清理取缔2874户;省级下达的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减排项目已完成71个,完成率为90%;完成餐饮业油烟治理项目27187个,完成率106%;全省下达汽车维修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3151个,已完成3149个,完成率99.9%。突出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制定了《陕西省2017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和巡查执法、专项督察、预测预报、量化问责、宣传与信息公开等5个“史上最严”的配套方案,修订了《陕西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统一标准联防联控。2017年关中8市区平均优良天数198.3天,同比增加7.3天;PM10平均浓度11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2%;PM2.5平均浓度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4%。10-12月,西安市优良天数达到44天,比2016年同期增加12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数7天,比2016年同期减少20天。

2.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行河长制,8名省 级领导亲自担任河长,多次实地督导检查水环境治理和河长制落实情况;印发了《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年实施方案》,修订了《陕西省渭河、汉丹江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增加补偿因子,提升补偿标准;对13个市(区)地表水环境质量及其改善情况正式公布排名;渭河流域共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5.48万吨/日,陕南3市26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涉及安康市11座已有10座完工、1座完成招投标,商洛市6座中有5座已通水调试、1座正在建设,汉中市9座全部完成建设;进一步强化水环境质量考核,向水质变差的市县及时发出预警函,对水质恶化严重的市公开约谈。全省83条河流175个国控、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14个,占65.1%;Ⅳ~Ⅴ类47个,占26.9%;劣Ⅴ类14个,占8.0%;与上年同期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10.4个百分点,Ⅳ~Ⅴ类下降6.5个百分点,劣V类下降4.0个百分点。渭河干流水质持续改善。汉江、丹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共39条河流74个监测断面全部为Ⅰ~Ⅲ类水质,水质稳定保持优。

(三)针对“部分重点区域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问题,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有效遏制局地生态恶化趋势。1.严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中央环保督察期间恢复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编制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旨在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等重点任务。省级发改、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联合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巩固整治成果,坚决杜绝乱批乱建乱开乱采现象。

2.扎实开展秦岭和渭北“旱腰带”开山采石综合整治。按照疏堵结合原则,加大开山采石企业的关闭整合力度,秦岭地区采石企业数量由2014年底的457个减少到目前的168个,渭北“旱腰带”地区采石企业数量由2014年底的353个减少到109个;扎实做好整合(保留)和新设矿山科学论证和生产验收等工作,严格整治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妥善处理建设用料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3.严厉打击自然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行为。深刻汲取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教训,在全省开展“绿盾2017”专项行动。目前,中央环保督察指出我省14个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3家采石场、12处采砂场、2家养殖企业均已关闭;全省61个自然保护区中,共排查问题87个,逐一制定整改方案,立行立改的47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各类违法行为得到有效处 理。桥山自然保护区内停产的22个油井抽油设施已全部拆除;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现有6500亩土地全部弃耕,自然恢复湿地;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25个井场全部封井,井场植被已自然恢复。

(四)针对“陕北原油开采及陕南尾矿库环境隐患整治还不到位”问题,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和整治力度,确保环境安全。

1.持续开展陕北石油管道泄漏环境隐患整治工作。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石油企业整治主体责任;对长庆油田分公司96项管道隐患治理项目进行挂牌督办,全部完成整改。2017年共发生原油管道泄漏事故5起,同比减少16起,原油管道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形势明显好转。

2.坚决取缔“边缘残次”油井。366口“边缘残次”油井全部拆除了就地明火加温脱水装置,对含油污水、污油泥按规定进行了处置。其中封堵油井152口,完成了油井关停、设备拆除、土壤监测,井场平整已达到复垦条件;214口油井全部停产整改,修建了雨水收集池、污油回收池和导水渠、导油槽。

3.切实抓好陕南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整治工作。按照“一库一策”要求,对陕南244座尾矿库逐一建立安全管理 台账。深入开展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建立风险源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商洛市2座“无主库”已完成治理,安康市15座“头顶库”9座已完成治理。15座未完成浆砌石排洪系统改造任务的尾矿库(1座和“头顶库”重合)中,汉中市3座尾矿库新建排洪隧洞已贯通,安康市4座正在施工,商洛市2座基本完成、2座已开工建设、3座正在进入招标程序。

(五)针对国家环保督察办移交的责任追究问题,认真做好调查,严肃追究到位。

省整改领导小组下设责任追究组,确定了“分级分类调查、纪委统一审核把关”的问责工作机制,由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环境保护厅牵头,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分类甄别,查明责任。省委副书记贺荣亲自审定工作方案,先后多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并对责任追究工作作出批示。各级各相关部门依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定,提出责任追究意见,共追究154名各级领导干部责任。

其中,厅级26人(正厅级11人,副厅级15人),占16.9%;处级74人(正处级48人,包括县委书记、县长9人,副处级26人),占48.1%;科级以下54人,占35%。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共113人(党内严重警告6人,党内警告20人,行政记大过9人,行政记过37人,行政警告41人),占到总人数的73.4%;诫勉谈话35人,占22.7%;通报6人,占3.9%。

责令渭南市政府、汉中市政府、商洛市政府、韩城市政府、西咸新区管委会、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环境保护厅、泾阳县政府、淳化县政府共10个单位作出书面检查并切实整改。

(六)以整改为契机,坚持举一反三,用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健全长效机制。

1.不断完善地方生态环境政策法规体系。省人大常委会修订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对秦岭划定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的范围,严控开发房地产项目;修订了《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集中的县(区)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省编办印发了《关于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意见》。省高院、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环境保护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加强环境保护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联动。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省质监局出台了《陕西省施工场界扬尘排放限值标准》,有效规范了施 工场地及堆料场地扬尘管理;省国土资源厅修订了《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矿业权审批工作规则》,严格规范了矿业权审批;省水利厅制定了《陕西省河长制工作会议制度》《陕西省河长制信息共享制度》《陕西省河长制督查考核制度》《陕西省河长制问题清单制度》《陕西省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2.切实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各级环保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铁腕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先后组织开展了关中大气专项督查、关中城市挥发性有机物交叉检查、秦岭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检查,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工作“回头看”和主要流域水污染防治等多项执法检查,同时对《陕西省铁腕治霾·保卫蓝天1+9行动方案》实施情况开展经常性明查暗访。2017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4.29万人(次),检查企业4.5万余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6139家,处罚环境违法企业3657家,处罚金额1.67亿元。公开曝光环境违法问题1237起,挂牌督办环境问题48起,约谈各级政府179家,约谈企事业单位434家。全省共执行《环境保护法》及四个配套办法办理案件数2227件,较2016年增加1023件,增长率85%。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85件,处罚金额947.86万元,排全国第4名,较2016年增加57件,增长率204%。实施查封、扣押案件1405件,较2016年增加794件,增长率为130%。实施限产、停产整治案件492件,较2016年增加179件,增长率57%。移送公安机关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218起,行政拘留173人。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27件。

3.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针对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问题,我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战略任务,各级各部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加快压减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继与阿里巴巴、华侨城、华润等签订战略投资合作协议,三星芯片二期、中兴智能终端二期、冠捷显示器等重大项目落地。2017年,全省完成煤炭去产能96万吨,房地产库存规模同比下降17.4%,国有企业杠杆率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全年降低企业成本43亿元。民营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开放型经济、生态环境等补短板力度不断加大。西电、彩虹等30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智能试点示范,规上工业利润增长7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6%左右。完成煤电超低排放改造566万千瓦,万元GDP能耗下降3.2%。

三、持续整改,巩固提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我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个别地方和单位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强、环保压力向下传导还不够到位、部分问题整改进度还不理想、齐抓共管合力仍显不强等问题,环境形势特别是关中地区大气环境还十分严峻,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艰巨。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以更鲜明的态度、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持续不断抓实抓好整改落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确保反馈问题全面彻底整改到位。

(一)树牢“四个意识”,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不要污染的GDP”的发展导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格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生态环保考核评价体系,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严格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 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终身追责,以严格的追责问责倒逼生态环保职责的有效落实,真正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持续深化整改,善始善终确保整改实效。严格对照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要求,按照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时间节点深入推进,定期通报整改进展。对已经完成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整改事项开展“回头看”,进一步巩固提升,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对整改未完全到位的事项,坚持机构人员不变、工作力度不变、措施手段不变、标准要求不变,采取专项督查、重点督办等方式,督促尽快完成;对需要长期整改的事项,加强考核评估和跟踪问效,不达要求不销号;对整改不力、进展缓慢的采取约谈、通报、督办、曝光、问责等措施强力推进,确保整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完成。

(三)巩固整改成效,建立完善环保工作长效机制。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着眼“源头预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举一反

三、标本兼治。对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整改做法,长期坚持并上升为制度机制;对制度有漏洞、效力不强的,及时修订完善,形成一整套务实管用的环保制度体系,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问题整改长效化、执法监管常态化,切实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根据国家法 律、法规颁布实施情况,及时跟进研究,结合本地实际,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工作、重点环节,不断完善地方法规政策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加强科技标准体系建设,围绕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研究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环保标准体系,用环保标准倒逼企业和地方主动治污。持续深化全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考核问责体系,努力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最严厉的追责保护生态环境。

(四)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持续有力改善生态环境。围绕“五新”战略任务,切实强化生态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继续把治污降霾作为环保头号工程,扎实推进铁腕治霾“1+9”行动,大力推进以关中地区为重点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以秦岭、桥山为重点加强山体保护,巩固秦岭北麓治理成果。坚持柔性治水,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加强关中水系构建和黄河西岸生态整治,以河长制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渭河、汉江、丹江、延河、无定河等重点江河治理。加快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废弃化工场地治理。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附件:陕西省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具体问题整改进展情况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8年5月15日 附件

陕西省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

具体问题整改进展情况

一、对环境保护认识仍有差距,责任和压力还存在上紧下松、逐级递减现象。有些地方领导仍然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环境保护是软指标,因而在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环境保护工作显得比较被动。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长期坚持。

(一)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不要污染的GDP”导向,坚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落实好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

(二)深入开展绿色发展理念学习教育。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省政府党组会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中央关于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通报和《环境保护法》等,把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和法律法规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任务、各级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宣传教育的重要方面,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抓好生态环保日常教育培训,筑牢绿色政绩观和实践观,在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所有主体班次中,常设“美丽乡村建设”等生态环保课程;开办《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陕西》《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等课程,举办生态环保主题的专题培训班、专题研讨班8期,2017年累计培训领导干部500余人次。省委组织部、省环境保护厅联合举办全省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党委政府环保责任专题研讨班。2017年“三秦大讲堂”多次邀请知名专家进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讲座。通过加强学习培训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各部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更加坚决,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更加自觉。

(三)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17年,省、市、县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生态环保工作频次明显增加,建立了定期听取生态环保工作汇报、研究生态环保突出问题、制定生态环保重要举措的常态机制。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陕西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职责(试行)》,严格执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基本构建起了“党政同责、政府全面负责、环保统一监督、各部门依法履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环境保护工作大格局。

(四)完善环境保护考核评价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考核评价体系,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定《全省目标责任考核环保指标评价标准》,根据各市(区)近几年的环保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充分考虑各市(区)环境承载力、工作潜力和采取的措施、环境质量改善程度,细化量化工作规范。制定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办法,明确了3种情形“一票否决”,目标责任考核直接确定为较差等次。二是修订目标责任考核红黄灯预警规则,对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结果小于或等于目标任务值90%,且大于或等于减排目标任务值60%的单位进行黄灯预警;对未达到目标任务值60%的进行红灯预警,并将结果作为目标任务考 核重要依据,督促各市(区)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完成指标。

(五)严格落实省委“三项机制”(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机制)精神,2017年,先后2次组织召开贯彻落实“三项机制”推进会,每季度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点评排序,督促各市(区)对在生态环境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不力、发生问题的干部及时进行组织处理。

(六)建立常态化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围绕贯彻中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和落实环境保护责任等方面,开展省内环境保护督察,督导各市(区)和有关部门自觉贯彻中央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纳入省内环保督察重要内容,继2016年在榆林开展督察试点后,2017年分三批对12个市(区)开展了督察,实现了省内环保督察全覆盖。督察中,共与237名现任和退休市级领导、290名市级部门和部分区县主要领导个别谈话;走访市级部门和单位255个;对115个县(市、区)开展下沉督察和补充督察;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环境问题3782件,转办各地的环境举报问题全部办结,累计责令 整改2257家,立案处罚812家、罚款5374.3万元,立案侦查22件,行政拘留20人,约谈1104人,实施问责1245人。通过省级环保督察,进一步传导了环保压力,推动了各级各部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和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

二、西咸新区2014年1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复,作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国家级示范区,本应成为践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标兵,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新区已上马大量项目,但规划环评至今未通过审查;环保基础治污设施建设滞后,未与新区建设相统筹;仅配备3名专职环保人员,且主要为审批项目服务,导致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环境监管缺失。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长期坚持。

(一)省委、省政府于2017年1月21日印发了《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西咸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意见》(陕发〔2017〕3号),成立西咸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同创新。

(二)西咸新区为新区管委会和下属5个新城单独设立环保局和环境监察执法机构,两级环保系统落实编制186人。在空港新城太平镇、底张街办,秦汉新城窑店街办、双 照街办、周陵街办、南位镇、渭城街办、正阳街办,沣西新城钓台街办等成立环保所,进一步加强基层环保力量。

(三)西咸新区制定印发了《西咸新区各级党工委管委会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陕西咸党办发〔2017〕21号),夯实各级各部门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与各新城(园办)、新区各部门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同时对22个街镇进行直考,将铁腕治霾工作作为专项工作考核,纳入对各单位年终考核及领导班子的考核。建立纪检监察、考核督察、环保检查联动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2017年,全区收到生态环保的问题线索123件,立案39件,党政纪处分41人,组织处理117人次。

(四)西咸新区认真梳理权责清单,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承接落实了204项市级环保管理事项。严把环评关,严禁涉煤类、重污染类及落后产能类项目入区。对全区18家重点污染源周抽查、月巡查,强化环保监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五)《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环境影响报告书》已于2017年6月2日取得环保部审查意见(环办环评函〔2017〕859号)。

(六)西咸新区加快完善管网配套和污水设施建设,新 区规划到2020年建设污水处理厂15座、建设污水管网890.91公里。截至2017年底,已建污水处理厂6座,处理能力达到29.5万吨/日,实际日处理污水12.3万吨;在建污水处理厂4座,总处理规模36万吨/日;已建设污水管网579公里,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96.4%;对污水管网未覆盖区域,建成临时性污水处理设施9座,处理规模8450吨/日,实际日处理污水3200吨。

三、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三桥和王寺街办等城乡结合部历史上形成的大量冶金、塑料、建材等小企业污染严重。行政区域内延长石油子午轮胎厂异味污染、陕西万泉咸阳环保电力公司超标排放等突出环境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处理,群众反映强烈。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长期坚持。

(一)西咸新区坚持“生态立区、环保立区”,制订了《西咸新区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陕西咸党办发〔2017〕31号),强化责任落实。

(二)沣东新城三桥和王寺街办企业污染问题:一是集中清理取缔污染企业。西咸新区12个部门联合执法,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等方式对该区域污染企业进行集中清理取缔。三桥和王寺街办共摸排各类污染企业339家,已清理 取缔317家,停产整治22家。其中,三桥街办摸排42家,已清理取缔30家,停产整治12家;王寺街办摸排297家,已清理取缔287家,停产整治10家。结合铁腕治霾,举一反三,联合开展“散乱污”排查清理,全区共摸排认定“散乱污”企业887家,累计整治534家,占摸排总数的60.2%。二是开展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取缔大古城村煤厂(占地约120亩),土地恢复原貌,种植7000棵白皮松、1600棵红叶石楠,并在空地种植草皮进行景观生态治理;建成投运处理规模150吨/日的大古城村一体化污水处理站,解决生活污水渗坑排放问题。大古城村、小古城村2017年7月启动拆迁工作,计划2018年6月底完成拆迁。目前已完成宅基地评估424户,拆除120户,拆除面积约54亩;完成集体土地企业评估277户,拆除95户,占地约378亩。

(三)延长石油子午轮胎厂异味污染问题:经查,延长石油子午轮胎厂异味来自密炼车间无组织排放废气。该厂新建了23条复合低温等离子光催化废气净化器及喷淋塔、油烟分离器、箱式离心风机等设备,对密炼车间废气进行收集和深度治理。经监测,排放废气达标,现场无异味,污染问题已解决。

(四)陕西万泉咸阳环保电力公司超标排放问题:2017 年3月,省环境保护厅下发《关于咸阳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处理厂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陕环函〔2017〕153号),明确该厂试运行期间存在废气超标排放、污染地下水、飞灰中重金属二噁英类物质超标等问题,不符合竣工环保验收条件,该项目垃圾焚烧采用的硫化床工艺,排放废气无法达到国家现行排放标准且无改造达标的可能。针对上述情况,沣西新城对该项目进行24小时禁烧监控,项目自2017年3月起一直停炉禁烧,已于2017年9月底新选址建设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目前正在积极推进。

四、2015年和2016年,西咸新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高居全省首位,最高时超过周边西安和咸阳两市30%以上;流经新区的5条主要河流,沣河和泾河部分时段水质恶化明显。

整改进展情况:已基本完成整改,持续改善。西咸新区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大水大绿”生态格局,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一)大气污染治理方面

1.超额完成煤炭削减任务。2017年,煤炭削减66.99万吨,超额完成省上下达54万吨煤炭削减任务。其中,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削减40.01万吨,完成率117.7%。散煤削减26.98万吨,完成率135%。

2.全面完成锅炉拆改。20蒸吨以下0.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229台(合计775.11蒸吨)全部完成拆改。

3.铁腕落实扬尘治理。423个工地全部落实冬防“禁土令”。

4.积极推进“散乱污”清理取缔。共摸排“散乱污”企业887家,已完成整治534家,完成率60.2%,超额完成任务(任务要求为完成40%)。

5.大力推进重点污染源治理。西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已完成1台220蒸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西安沣东热力有限公司完成2台锅炉的煤改气工作。3家工业企业和290家汽修企业完成有机废气治理。818家餐饮单位全面完成油烟治理。113座加油站中,89家已完成三次油气回收改造。

6.不断强化涉气重点污染源企业监管。新区12家涉气重点污染源全面完成了自动监控设施安装。冬防期间,对8家涉气重点污染源实行驻厂监管。

7.持续增绿推动生态治霾。制定了《西咸新区增绿美化三年行动方案》,计划实施330个增绿美化工程,新建和提升绿化面积10万亩,截至2017年底已经实施了110个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6万亩。抓住秋冬季植树的黄金期,计划实施增绿美化项目196个,其中107个项目已开工,项目完工后可新增绿化面积约6.7万亩。

8.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应急体系。完成新区预案修订,建立了与西安市“同体系、同措施、同响应”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和联动机制。

(二)水污染防治方面

1.根据渭河干流支流考核断面监测结果通报,渭河西咸新区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三项考核指标均达标(考核指标为Ⅳ类水体,实际监测值达到Ш类水体),辖区内渭河水质明显变好。沣河入渭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三项考核指标均达标(考核指标为Ⅳ类水体)。泾河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溶解氧三项考核指标除氨氮略超标外,其余均达标(考核指标为Ш类水体)。影响沣河、泾河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下降,水质逐步变好。

2.严格规范科学管河。一是健全机构严考核,成立新区新城两级水管理部门,建立四级河长体系,设立河长366名,其中渭河设四级河长36名;制定5项河长工作制度,将河长制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二是强化巡查严执法,严格开展河道巡查,渭河各级河长累计巡河9800次,全区共开展联合31 执法12次,全部取缔渭河及其支流非法采砂、河道乱建等行为。三是持续整治严管理,对渭河及其支流“脏乱差”现象进行大整治,累计清理垃圾110万方。新区范围内所有河流落实保洁人员,实现保洁全覆盖。按照沿堤防两岸向外侧“城市段200米”要求,划定渭河红线,严格规范项目审批。四是编制完成渭河疏浚采砂规划,为建立封闭式工厂化生态型砂场打好基础。

3.点面结合强力治污。一是开展排污口截流封堵,流经辖区的渭河、沣河、新河、泾河、太平河等5条河流250个排污口已全部截流封堵。二是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站5座,修建截污管网29.9公里,日减排污水约4.3万吨(截流至污水厂站污水约3.7万吨,通过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减排污水约0.6万吨)。三是全面整治取缔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畜禽养殖场等“散乱污”企业。制定《西咸新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完成禁养区养殖场(户)退养256户。

4.系统规划柔性治河。一是落实柔性治水、系统治水要求,对沣河沣峪口到入渭口全段进行实地调研,编制了《沣河水环境稳定达标及提升方案》,采用原位修复、泥水共治技术对沣河进行深度治理,治理完成后可使沣河水质由Ⅳ类提高到Ⅲ类。二是编制完成《西咸新区城市水系规划》,规

划以渭河为主轴,共治干支流,在新区渭河流域建设“九河十湖、蓝脉绿网”城市水系,形成45处水景21个湿地,构建河湖塘渠共生水网。三是2017年投资34亿元,实施16项生态治水工程,其中新渭沙湿地、咸阳湖南槽水面景观工程、钓鱼台湿地、沣渭湿地、秦汉渭河湿地等5项滩区治理工程已全部开工,2018年底建成,新增湿地8000亩,水面2000亩。

五、面对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西咸新区没有足够重视,2013-2015年,西咸新区52次党工委和主任办公会研究的217个议题,没有环境保护议题。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长期坚持。

(一)西咸新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自觉贯彻中央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强化“四个意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充分认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制定印发《西咸新区各级党工委、管委会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陕西咸党办发〔2017〕21号),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各级

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显著提升,环境保护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三)西咸新区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党工委、管委会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2017年累计召开19次党工委会议,其中15次涉及环保议题;召开18次主任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督察整改和环保工作;5次在新区相关大会上安排部署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制订印发了《西咸新区2017年“铁腕治霾保卫蓝天”工作方案》《西咸新区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西咸新区贯彻落实省委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西咸新区增绿美化三年行动方案》《西咸新区城市水系建设行动方案》《西咸新区2017-2018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等环保工作文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治气、治水、治脏上下功夫,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

(四)建立西咸新区环境形势分析点评会议制度,党工委主要领导每季度召开一次,新区管委会分管领导每月召开一次,研判形势,分析问题,找准对策,协调解决。从2017年11月份起,新区每周召开空气质量周调度会,总结分析各新城空气质量状况及重点工作进展,找差距,补短板,对症下药,猛药去疴。新区两级治霾办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34 强化数据分析,加强调度防控,全力以赴,坚决打赢冬防攻坚战。

六、现场督察发现,西咸新区每天有4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渗坑或河流。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持续改善。

(一)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新区规划2020年前建设污水处理厂15座,已建污水处理厂6座,一期处理能力29.5万吨/日,实际日处理污水12.3万吨;在建污水处理厂4座,处理规模36万吨/日,一期处理能力10.5万吨/日。建成9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8450吨/日,实际日处理污水3200吨。

(二)扩大污水收集范围。2017年建设污水管网106公里,全区累计建成污水管网579公里,污水管网覆盖率96.4%。

(三)封堵直排污水。渭河、沣河、新河、泾河、太平河5条河流250个排污口已全部截流封堵,配套修建截污管网29.9公里,日减直排污水约4.3万吨。

七、在督察谈话中,也有一些领导同志反映,关中地区大气环境问题2016年出现反弹,形势依然严峻。但一些地方领导认为主要是受地形、气象等因素影响,很少从自身工

作方面查找原因,缺乏工作压力。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长期坚持。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剖析关中大气污染成因,认真查找自身工作方面存在问题,科学制定并落实治理措施。

(二)系统部署推进。2017年1月12日、3月1日,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了铁腕治霾工作会议,出台了“1+9”行动方案。9月28日,时任省委书记娄勤俭专题调研大气污染防治并召开座谈会。10月10日,省政府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时任省长胡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出台了《陕西省2017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省政府成立省铁腕治霾工作组,在省环境保护厅设立铁腕治霾办公室,对关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协调指导、统筹推进。严格落实省委“三项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纳入追赶超越季度点评内容,强化各级党政干部抓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省政府逐月召开铁腕治霾工作组会议,对关中各市区和省级有关部门实施铁腕治霾“1+9”行动进行点评,并对相关工作安排部署。

(三)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了铁腕治霾专项行动奖补办法、治污降霾重点行业项目建设指导目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等16个配套政策文件。推行大气污染网格化管理,全省共划分一级网格13个,二级网格133个,三级网格1548个,四级网格19786个,网格划分率达100%。建立了铁腕治霾信息报送机制和工作动态调度机制。完成了省级和关中各地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新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省政府已于2017年10月30日印发。

(四)强化督查问责。一是按照《陕西省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规定,夯实各级各部门及领导干部环保责任,督促履责到位。二是成立了省公安厅环境与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总队,强化联防联控的监管力量。三是建立了季度督查制度,省环境保护厅联合省级各部门成立督查组,连续四个季度在关中地区开展空气质量专项督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结合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意见,对发现问题的辖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约谈82起,问责19起。

八、由于历史原因,关中地区重化产业比重较大,但近年来仍在大量新建扩建高污染项目,2015年火电装机规模、煤化工产能、水泥熟料产能分别较2013年增加约13.0%、17.7%和8.4%,不仅进一步加剧区域大气污染,也将为今后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沉重负担。省发展改革委还违反《陕西省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违规核准华能铜川电厂二期和陕能麟游等2个火电项目,给当地大气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被动。

整改进展情况:已基本完成整改。

(一)依规从严核准和备案煤化工项目。省政府印发了《关中地区治污降霾重点行业项目建设指导目录(2017年本)》,严格控制新上耗煤项目。“十三五”期间将按照电源布局战略北移的思路,关中地区除热电联产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外,不再新上燃煤电厂。

(二)暂缓建设华能铜川电厂二期项目。2015年9月核准后,按照国家煤电有序发展要求,我省明确将该项目纳入“缓建”,2017年8月以省政府名义向国家能源局行文,确定取消铜川电厂二期扩建项目。

(三)陕能麟游项目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建设。明确陕能麟游火电项目按照超低排放和就近保障民生供热等要求设计建设。目前项目可研设计和现场施工都已按要求执行。除保障本地用热外,与相邻的甘肃省灵台县签订了《供热协议》,项目建成投运后将逐步扩大供热范围,替代并关停热电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

(四)印发了《关于坚决遏制钢铁违规新增产能打击“地条钢”规范建设生产经营秩序的通知》《关于建立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长效机制的通知》等文件,对取缔“地条钢”工作细化部署、逐项落实责任。2017年,共取缔“地条钢”企业18户、“地条钢”窝点33个,全部按照“四个彻底”要求,拆除了中(工)频炉主体设备、变压器、除尘罩、操作平台及轨道等设备设施,违法违规产能已全部退出。

(五)开展建设项目清理整治,经排查,我省在项目立项、核准、备案工作中严格执行产业政策有关规定,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关中地区共清理取缔或提升改造“散乱污”企业2907户;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10万吨、水泥磨机164万吨、平板玻璃98万重量箱,对落后产能企业全面完成关停、关闭、取缔、拆毁等工作。

九、现场督察了解到,在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中,陕西省生态环保指标权重虽然较高,但考核不够严格。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长期坚持。

(一)遵循《陕西省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规定》,按照“突出重点、优选量化”原则,结合中省要求和重大任务部署,根据各市(区)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对环保相关考核指标进行设置和分解量化,差异化设置提出

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下降率,PM2.5浓度,单位GDP能耗,境内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上限等考核指标意见,以省委、省政府文件下达了《各市(区)和省直部门2017目标责任考核指标》。

(二)充分考虑近几年各市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实际,以及各地区环境承载力、工作潜力、采取的措施和环境质量改善程度等因素,依据陕西省考核委员会《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制定了《全省目标责任考核环保指标评价标准》,统一了衡量尺度,规范了评价标准,并在目标考核评价中予以实施。同时,制定出台了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具体办法,明确标准细则,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工作的考核力度。

(三)在考核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上,通过对环保工作实施季度考核点评、平时预警等方式,积极构建考结果与考过程、考与考平时相结合的综合性绿色考核体系。制定了《陕西省追赶超越季度考核点评环保工作成效指标评价办法》,结合目标任务特点,在季度考核点评中,强化目标任务的推进落实。在平时预警中,每季度根据考核信息管理系统的季度监控预警信息台账,对各考核对象指标完成较差的40 进行红黄灯预警,督促其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完成指标。2017年共对10个市(区)6项环保指标进行红灯预警,10项指标进行黄灯预警。

十、针对关中地区区域大气污染问题,陕西省未按文件要求对各市(区)政府进行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考核,对联防联控工作重视不够,工作紧迫性不强,没有有效发挥联防联控作用,尤其是重污染天气时应急管理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有效治污削峰合力。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长期坚持。

(一)依据《陕西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办法(试行)》,组织实施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逐月公布关中67个县区空气质量前十和后十排名,媒体设立“铁腕治霾”、百姓问政等专栏和曝光台,实行了工地扬尘“红黄绿”牌制度,全社会共同参与、联动治霾、铁腕治霾、合力治霾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省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铁腕治霾工作组,印发了铁腕治霾“1+9”行动方案,即“铁腕治霾·保卫蓝天2017年工作方案”+关中地区煤炭削减专项行动方案、秸秆等生物质综合利用专项行动方案、“散乱污”企业清理取缔专项

行动方案、低速及载货柴油汽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涉气重点污染源环境监察执法专项行动方案、燃煤锅炉拆改专项行动方案、扬尘治理专项行动方案、联防联治专项行动方案等9个专项行动方案。每月由常务副省长主持召开工作调度会议,进行点评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切实解决治霾工作压力传导不够、层级衰减的突出问题,推动铁腕治霾取得实效。

(三)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协调机制。印发了《陕西省铁腕治霾联防联治专项行动方案》《陕西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统一关中地区预警等级、响应启动门槛、响应措施和督导检查,健全区域之间协同互通的分析研判、会商应对、协调指导和信息公开机制。各市区出台了市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涉气重点污染源实行清单式管理,根据预警等级分别采取关停、限产、减排、限行等措施,不断提高区域联防联控能力,将重污染天气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四)以冬季重污染天气治理为重点,实施关中区域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联合执法和专项督察。印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7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陕政函〔2017〕226号),配套印发《陕西省2017年秋冬季大气

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巡查执法方案》《陕西省2017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专项督察方案》《陕西省2017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量化问责暂行规定》《陕西省2017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会商方案》《陕西省2017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宣传报道和信息公开工作方案》等5个专项方案,强化压力传导、压实各级责任,督导各市、县(区)认真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强化秋冬季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会商工作,切实提升各项治理措施的时效性和精准性;通过信息公开、舆论引导,营造铁腕治霾良好舆论氛围,保障攻坚行动顺利开展,切实推动我省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2017年7月,环境保护部正式批复省环境监测总站为西北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2017年,新建省控六参数空气自动站14个、背景站3个、区域站3个、激光雷达立体监测系统和空气污染在线源解析站1个,初步形成了空气质量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目前,我省空气质量预报时长从24小时扩展到72小时数值预报和168小时趋势预报,预报区域从全省13市区扩大到整个西北区域,2

443 小时预报准确率达76%。

十一、陕西省于2008年就出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但总体保护规划至今尚未出台,有关部门未按要求编制专项保护规划,有关地市未按要求划定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和适度开发区建设控制地带。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于2013年撤销后,秦岭生态保护综合协调和齐抓共管机制难以有效落实。

整改进展情况:该问题整改时限为2017年5月-2018年12月,目前正在分步实施,积极推进。

(一)完善秦岭生态保护综合协调和齐抓共管机制,进一步夯实各级各部门秦岭保护工作责任。2016年12月,恢复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

(二)完成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编制,正按程序报审。相关地市积极开展市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工作。

(三)制定了《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开展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了《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规划(初稿)》,已报环保部审核。

(四)省发改、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联合开展秦岭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巩固整治成果,坚决杜绝乱批乱建乱开乱采现象。

(五)省编办印发了《关于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意见》,正在组织秦岭区域各市县加强环境保护机构建设。

十二、秦岭矿产资源违规审批和违法采矿采石问题突出,部分区域生态破坏严重。

整改进展情况:已基本完成整改,长期坚持。

(一)印发了《2017省级部门“三保三治”行动计划工作要点》,加大关闭整治整合力度,开展采石矿山专项整治,全省采石矿山数量由2014年底的1523家减少到目前的582家,总体减少61.8%,完成了“2017年底采石矿山数量较2014年减半”的任务。其中秦岭地区,采石矿山数量由2014年底的457家减少到168家,减少了63.2%;采矿点(不含采石)818家,减少到目前的728家,减少11%。

(二)重新修订《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矿业权审批工作规则》,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门槛,严格落实秦岭保护区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各类保护区、秦岭北麓范围内不再新设矿业权。开展矿业权审批行为评估工作,全面清查评估2013年以来采矿许可证颁发情况,共核查审批新立登记的采矿权

246宗,其中秦岭地区核查新立采矿权136宗(省级32宗,市县104宗)。

(三)印发《陕西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停止各类保护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探矿权监督管理实施绿色勘查的通知》《陕西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制定绿色勘查、绿色矿山标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明确新建矿山必须符合绿色矿山标准。对榆林、延安、铜川三市12个矿山企业开展保证金返还试点调研,渭北开山采石遗留问题整改的好做法进行推广。

(四)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报告》编制工作,全省共调查矿山3970个,调查面积7448.72平方公里,查明了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划分了106个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区、预防区、治理区,建立了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和《秦岭北麓开山采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市县级矿山地质环境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十三、省发展改革委减煤工作不实,全省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1000万吨减煤任务,仅完成295万吨,2015年300万吨减煤任务仅完成11万吨,导致关中地区燃煤总量居高不下;现场督察发现,咸阳市发展改革部门认定渭河发电、大唐渭河热电、陕西华电瑶池等3家企业2014年减煤25.67万吨,但实际增加燃煤18.73万吨。渭南市发展改革部门减煤工作也流于形式,部分减煤项目不实,减煤量重复计算。

整改进展情况:整改时限为2017年5月-2018年12月,目前正在分步实施,积极推进。2017年关中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煤任务未完成。

(一)制定《关中地区重点企业煤炭消费预算管理暂行办法》,抓紧修订《关中地区热电联产(自备电厂)机组“以热定电”暂行办法》。

(二)加强煤炭削减,推进气代煤项目实施。省发改、统计、工信、住建、质监、环保等部门,分别对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韩城市煤炭削减情况进行督查。与延长石油、中国燃气控股集团、西安城投集团等企业研究煤改气项目推进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和建设内容、时间进度,对气化乡镇战略合作、煤改气项目合作加快推进。2017年关中地区减煤目标为1000

万吨,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燃煤削减目标是420万吨,实际削减280.47万吨,仍有很大差距;散煤削减目标是580万吨,实际已完成846.81万吨,完成目标进度146%,合计削减燃煤1127.28万吨。

(三)加大煤炭削减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实施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大唐灞桥热电厂2×12.5万千瓦机组、西安西郊热电厂2×5万千瓦机组、西安国维淀粉厂4台5万千瓦以下机组、陕焦化工有限公司75蒸吨燃煤锅炉、蒲城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4台960蒸吨锅炉、韩城5台供热燃煤锅炉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二是实施余热暖民工程:大唐户县第二发电厂新增余热供暖面积9万平方米、兴平化工厂新增余热供暖150万平方米、蒲城新增余热供暖310万平方米,国电宝鸡第二发电有限公司余热供暖工程、秦岭电厂余热供暖正加快推进。

(四)咸阳市2017年共拆除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3746台,完成居民“煤改气”22498户、“煤改电”38752户、“煤改热”2886户。燃气锅炉完成低氮改造或监测达标54台;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530个;城区4331户餐饮企业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备,清洁能源安装率、使用率均达到100%,对26家餐饮超标单位进行督办整改。取缔关闭黏

土砖厂473家,建成清洁煤配送中心11个。冬防期间咸阳市10个行业68家重点企业严格实施限停产及错峰生产。2017年累计削减散煤153.2万吨。

(五)渭南市制定了《煤炭削减和秸秆综合利用考核办法》开展对县市区的考核和监督检查。印发了《渭南市煤炭削减量核算办法》《渭南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17-2018年冬防期间重点用煤企业错峰生产的通知》《渭南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冬防期间散煤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加大对规上工业和散煤的治理控制力度,推进减煤任务完成。2017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同比减少了141.1万吨,散煤削减205.6万吨。

十四、省发展改革委2013年3月违规备案陕西美鑫年产30万吨铝镁合金项目,在企业没有落实产能置换要求的情况下,2015年7月再次进行备案。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建成后每年预计新增耗煤350万吨。

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

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5〕127号)规定,制定了美鑫公司产能置换方案。一是将2011、2015年省内淘汰的2户企业共计6万吨电解铝产能指标用于置

换。二是将铜川铝业2014年已淘汰的9万吨电解铝产能指标用于置换。三是将铜川铝业现有15万吨电解铝生产线予以淘汰,其产能指标用于置换。

美鑫公司产能置换方案于2017年10月27日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向社会进行公告,接受舆论监督。公示期未收到任何意见及举报。按照产能置换工作有关原则、程序等要求,已完成了美鑫公司30万吨铝镁合金项目产能置换指标工作。

十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未按要求对全省涉水小企业淘汰情况组织排查,2016年仅督促地方淘汰5家相关企业。

整改进展情况:已基本完成整改。

(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印发《关于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的通知》(陕工信发〔2017〕265号),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10+3”企业排查摸底、清理取缔和“回头看”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摸排方式,做到本辖区内排查工作全覆盖、不留死角。经排查确认,2016年全省摸排并清理取缔“10+3”企业31户(渭南1户、西安3户、宝鸡4户、汉中19户、榆林2户、商洛2户),50

第三篇:云南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云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反馈意见问题整改情况

2016年7月15日至8月15日,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对云南省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环境保护督察工作,11月23日向省委、省政府反馈了督察意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现将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公开如下。

一、高位统筹、全面部署,狠抓整改任务落实

(一)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安排。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意见反馈后,省委主要领导立即部署整改落实工作,要求把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落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来抓,以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和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整改落实,确保所有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到位,不留任何死角和盲区,同时要举一反三,更加严格要求,进一步查找存在的其他问题,一并加以整改。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省领导任副组长的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环 境保护督察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整改以来,省委常委会会议共7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共10次专题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其中7次专题研究部署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强化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不打折扣、不讲条件,坚决把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全面整改落实到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现场督促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重点事项的整改,对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重大事项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

(二)建立机制,加强统筹协调。为确保整改工作有序开展、执行到位、取得实效,建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的整改落实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综合协调组、责任追究组、宣传报道组、整改督导组和办公室,在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专门负责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的组织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后,多次研究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具体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按照“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责任人、一抓到底”的要求,把整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压实责任,全力推动问题整改。各工作组和办公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有序推进整改工作开展。

(三)强化督导,推动整改落实。省委专项督查、省政府专项督查双管齐下,加大跟踪问效力度,对各州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3轮现场督导检查。建立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制度,2017年实现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对所有州市全覆盖,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督察内容纳入其中。根据有关要求,各州市党委、政府积极制定整改方案,建立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和整改落实考核机制,出台了有关配套考核办法,对区域整改任务实行领导包干负责制。

(四)全面调度,定期汇总整改进展。建立问题台账,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46+4”个问题细分为立行立改类(34项)、2017年6月底前完成类(33项)、2017年底前完成类(16项)、中长期类(25项)共4类108项整改事项,逐一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建立定期调度制度,每月调度一次整改进展情况,落实一项、销号一项,对未按时限完成整改任务的,实行挂牌督办,限期完成;对重点、难点问题,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研究,提出解决路径。

(五)公开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了整改信息公开机制,在环境保护部网站、省政府网站、省环境保护厅网站 以及云南日报、云南卫视等省级主流媒体上公开报道整改方案;在省政府网站、省环境保护厅网站、云南日报和云南电视台等省级主流媒体共同开设了“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要求云南在行动”专栏,定期更新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重要信息,持续播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情况和部分典型环境案例查处情况;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定期登播有关整改情况,重点报道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环境监管执法以及典型案例整改落实情况,推动形成全民监督、全面整改的良好氛围。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报道了与督察整改有关的新闻、信息1205条,其中,省级146条、各州市1059条,制作了《云南环保督察宣传报道情况专报》21期。

(六)严肃问责,强化责任追究。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的12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案件进行严肃问责。经过深入调查、逐一厘清责任,依法依规、从严从实从速作了处理。根据核查的事实,依据有关规定,对33个责任单位、110名责任人进行问责。被问责33个单位中,厅级单位10个、县处级单位13个、乡科级单位10个。被问责的110名责任人中,厅级干部25人、县处级干部50人、乡科级干部31人、其他干部4人。其中,9人已被追究刑事责任、4人已移送司法机关 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5人、免职2人、停职检查1人、诫勉问责25人、通报问责5人、批评教育9人。

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积极推进整改

按照整改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精准发力,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各项整改任务的落实。截至2017年12月底,108项整改事项已完成79项,正在整改29项。其中,“立行立改类”34项全部整改完成、“2017年6月底前完成类”33项全部整改完成、“2017年底前完成类”16项已完成12项,2017年底前应完成整改事项完成率为95.2%,“中长期类”25项整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把绿色发展纳入理论学习内容。深化党校和行政学院生态文明教学内容,省委党校2017年相关干部培训班增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专题;云南农村干部学院2017年的12个班次中增设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课程;云南民族干部学院在培训计划班次中安排了2期生态旅游村镇建设专题研讨班;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的平台增设了34门“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标准课件。拓展全社会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利用各类新兴媒体,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知识宣传活动。主动接受 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2017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了省政府关于2016年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进展情况的报告。

2.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未来10年全省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守生态红线;编制了《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提出通过产业培育,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体系建设;在《云南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增设绿色协调发展专篇。发展壮大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印发了“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开展取缔“地条钢”专项督查,退出生铁产能30.5万吨、粗钢产能50万吨,取缔产能551.6万吨;2017年进一步关闭12个煤矿项目,淘汰煤炭行业过剩产能154万吨。

3.全面压实环境保护责任。成立了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3个专项小组,切实加强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把环境保护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 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研究环境保护工作次数明显增加。强化环境保护考核评价,明确把生态文明考核作为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县市区党委书记工作实绩量化考核指标中,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结果所占权重由5分增加至9分,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制定《云南省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常态化的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制度,2017年对所有州市实现全覆盖。

4.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2017年省级共筹措环境保护资金27.43亿元,主要用于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2017年对九大高原湖泊投入比2016年增加7.39亿元,增幅近1倍,“十三五”期间每年筹措安排6亿元滇池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2017年资金已下达;2017-2021年,每年筹措安排6亿元洱海保护治理专项资金,2017年资金已下达;每年筹措安排6亿元抚仙湖保护治理专项资金,连续补助5年。2017年在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中安排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1310万元,同比增幅超过1倍。根据全省耕地资源状况,积极申请国家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和补助资金,已获国家批复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30万亩,造林补助资金从每亩300元提高到400元。累计筹集“森林云南”建设资金77.52亿元,其中省级预算资金17.03亿元。持续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选取 南盘江开展流域横向补偿试点,加强水质监测,实行按月通报,建立核算兑现补偿资金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沘江流域建立流域横向补偿试点。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区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2017年下达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51.51亿元,比2016年增加6.68亿元。积极推广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治理,截至2017年底,全省PPP项目库中储备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项目共有50个,总投资规模549.22亿元。

(二)切实加强污染综合防治

1.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出台《云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负责的五级河长制责任体系,全省六大水系、牛栏江和九大高原湖泊河长全部由省级领导担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除了分别担任省级总河长、副总河长之外,还分别担任保护治理任务艰巨的抚仙湖、洱海的河长。按照“保护好水质优良水体、整治不达标水体、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深化九大高原湖泊污染防治。大力清理九大高原湖泊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抚仙湖沿湖13个中央和省属企事业单位中已有11个完成退出工作;老鹰地、仙湖锦绣等位于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的人工沙滩恢复成自然岸线或湖滨缓冲带;对九龙晟景项 目样板区处于抚仙湖一级保护内的别墅进行拆除;滇池周边部分违规项目调整为生态湿地管理和宣传展示用房。加快九大高原湖泊“十二五”规划治理项目进度,加快实施“十三五”规划治理项目,截至2017年底,九大高原湖泊“十二五”规划治理项目完工率全部超过90%;滇池流域569个自然村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洱海保护开启抢救模式,对洱海周边约2500户餐饮客栈开展停业整治;异龙湖退耕还湖5711.91亩,建成流域林业生态林10.1万亩,生态补水八大工程全面建成。2017年,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继续保持Ⅰ类;洱海、阳宗海水质为Ⅲ类;程海(氟化物、pH除外)水质为Ⅳ类;滇池草海、杞麓湖水质为Ⅴ类;滇池外海、星云湖、异龙湖水质为劣Ⅴ类。

深化流域水污染防治。紧盯水质目标,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密切跟踪水质状况,强化水质分析;开展精准治污与水体达标试点示范,制定实施针对18个不达标水体的达标方案;整治滇池流域海河,黑臭现象已基本消除;积极实施《沘江河水体达标方案》,2017年2-12月,怒江州金鸡桥断面未出现重金属镉超标情况;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工作进度。2017年,地表水纳入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考核断面水质总体保持稳定,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为76%,劣V类水体比例为9%,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对46个州市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发现4类共17个问题,对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昆明、普洱、德宏、迪庆等4个州市进行通报并督促整改。2016年46个州市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164个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8%,比2015年提高1.2%。制定了《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组织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期评估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利用渗井、渗坑等倾倒含有毒污染物废水等违法犯罪行为。

2.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施策,分解落实大气环保约束性指标,筛选确定2017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重点项目351个;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情况考核评估,每月对各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执行情况进行调度、预警;督促2015年不达标城市蒙自市制定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加强工业、道路扬尘、燃煤锅炉、非煤矿山等多污染源综合防控;加快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积极落实国家下达的指标任务。重点整治,加大对钢铁、水泥企业监管力度,2017年上半年对昭通、玉溪、红河、普洱、西双版纳等5个州市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共39户企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提高脱硫、脱硝设施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严格管控城市建设施工扬尘,着力解决个别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实施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治管控。区域联动,加强滇中城市群区域联防联控,建设完善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全省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及时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2017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2%,完成国家下达的97.2%目标任务。

3.加强土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制发了《云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对全省土壤污染防治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编制了《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编制全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有序实施农田、污染场地风险防控和治理修复等50个项目。加快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大涉重金属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奖补制度,以达标排放促企业转型升级,个旧市沙甸地区拆除40座粗铅冶炼鼓风炉;对个旧市超拓有限公司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全部工艺装备进行拆除;永久性关闭陆良龙海化工有限公司等3户企业5条硫酸生产线。多措并举,减轻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建立了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大 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源解析工作;上大关小、减量淘汰,严格涉重金属建设项目审批;编制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工作方案,加快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快治理项目的实施,完成鸡街镇倘甸甸尾片区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面积100亩。

4.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红河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于2017年2月开始试运行;曲靖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于2017年正式建成投运。集中整治不规范运营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企业,临沧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5吨/日处理医疗废物搬迁重建项目于2017年6月建成投运;昭通市实施过渡性处置方案,通过建设昭阳区处置点,保证全市医疗废物得到规范处置;制定了德宏州医疗废物过渡性应急处置方案,确保全州医疗废物得到无害化处置。强化危险废物监督管理,参与全国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开展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

(三)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组织制定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率先开展《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新建1个极小种群植物迁地保护园。扎实开展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工作,2016年兑付理赔金额共计4256万元,受益农户3.8万户。编制完成滇金丝猴、亚洲象等多个个别种群的保护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全省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重要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2.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开展森林云南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陡坡地生态治理等工程,2016年完成营造林610万亩、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16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135万亩,2017年完成退耕还林180万亩,2018年计划完成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210万亩。加强湿地保护,完成2016湿地面积增减和保护率核查,制定了全省湿地生态监测管理办法,新增国家湿地公园试点4处,在12处湿地区域开展保护与恢复工作。强化矿山生态修复,落实矿山治理配套资金,加快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治理面积4500余公顷。

3.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流域保护区管理。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加快制定《云南省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6-2025年)》,启动《云南省 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修订工作;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批复实施2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将全省非林业部门管理的7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管理范围,由省级提供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增加人员编制194名;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由各州市县区参照《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进行规范管理。深刻汲取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教训,省委、省政府派出5个督查组,对昆明、红河等8个州市25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专项督查;开展“绿盾201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全面清理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拆除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处旅游设施和9处养殖场;制定《西双版纳州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投资100万元退出在保护区内的部分经济林木,逐步改善保护区内经济林木居高不下的局面。加强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优化调整云南元江、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增加面积3870.77公顷;将昌宁县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已调整但还未使用的3488.4公顷林地,重新划入保护区;撤销《通海县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通海县秀山自然保护区(县级)的批复》《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关于撤销江川县大龙潭自然 保护区的批复》文件,对原通海县秀山自然保护区、江川县大龙潭自然保护区恢复设置,分别恢复自然保护区面积9333.3公顷和6660公顷。加大重点流域保护区环境监管力度,持续开展牛栏江、金沙江等重点流域环境专项执法行动;与四川、贵州、西藏等相邻省区开展联动执法,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对位于牛栏江控制区的寻甸县云南安一精细化工有限公司5万吨/年草甘膦项目、位于核心区内的云南常青树化工有限公司6000吨/年氟化铝项目和5万吨/年磷酸盐项目全部进行拆除。

(四)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1.进一步完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编制了《云南省城乡发展规划》,立足“两个百年”发展目标,将“山、水、林、田、湖”要素融入城乡发展,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科学确定城乡发展定位、谋划城乡发展空间,提出覆盖全域、统筹城乡空间发展的指引措施。编制《云南省空间规划》,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在巩固23个县市区“多规合一”试点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在其余106个县市区开展“多规合一”,强化空间“一张图”管控,把握生态环境优先、开发强度合理、城乡一体发展三个关键环节,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城乡规划建设和空间管控的精细化管理。2.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狠抓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全面整改全省管网不配套、截污不彻底等问题。“十三五”计划新建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3870公里,2016年已完成1141公里,2017年计划新建1000公里,2017年12月底已全部完成,完工率100%。加大建制镇“两污”设施建设力度,建制镇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到89.65%,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66.49%,共建成垃圾处理场295座、中转站268座、污水处理厂(站)394座、污水管网4272.27公里。

3.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出台了《云南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截至2017年11月底,全省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93.31%,同比提高43%;自然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88.20%,同比提高65%;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58.05%,同比提高32%;乡镇自来水供水设施覆盖率达87.94%,同比提高33%;1155个乡镇建成2座以上公厕,覆盖率达95.38%,同比提高54%;12605个建制村建成1座以上公厕,覆盖率达95.46%,同比提高64%;累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2738.62万平方米。全省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共计63827.0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共计16933.44公顷,现有公园累计1136个。4.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出台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及牛栏江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等文件,层层细化任务,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对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全面加强以九大高原湖泊和重要水系为重点的全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切实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投入力度,2017年筹措650万元在禄劝、武定等22个县市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建设;争取中央资金1.2亿元用于大理市洱海西北部入湖口区域、洱海海西、洱源县罗时江流域和永安江流域4个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

5.积极推动“三创”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州、1个国家级生态县、8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州、21个省级生态文明县、615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29个省级生态文明村。实施“绿色细胞工程”培育计划,推动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环境教育基地等系列绿色创建工作的开展,累计建成绿色学校3182所、绿色社区530个、环境教育基地70个。编制《云南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积极争取纳入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

(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1.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决策部署,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及实施意见,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等重点改革事项取得突破。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中明确的126项改革已累计完成94项。

2.强化源头严防制度。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涉及的7州市18个县市区研究提出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优化环评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法审批,把好环境准入关,将2015年、2016年全省“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未取得环评审批的项目,退出2017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2017年全省“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开工建设前100%完成环评审批。编制了《云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严守资源消耗上限。高度重视“三江”流域中小水电开发强度过大的问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水电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原则上不再开发建设25万千瓦以下的中小水电站,已建成的中小水电站不再扩容,建立健全生态运行监管机制。严格清理环境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全省6600个环保违法违规项目,已完成清理整改6592个,完成率为99.88%。

3.强化过程严管制度。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1234件群众举报环境问题逐条逐项进行“回头看”,逐件落实责任,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整改落实到位,杜绝反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督促检查常态化,对各州市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施意见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严格执行环保排放标准,强化工业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将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和“排污许可管理”作为环境监管的重要措施,制定了《云南省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施方案》,完成了全省8大行业企业摸底排查以及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评估工作。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出台了《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加快67个县级空气质量自动站、50个重点水域州市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强化全省环境监测质量监管。全面开展“网格化”环境监管,制定全省环境监管网格化工作方案。对昆明市东川区因民镇、汤丹镇20座尾矿库进行全面综合整治。

4.强化后果严惩制度。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2016年全省环境监察系统共出动97387人次,检查企业38376户次,对1279户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共处罚款7195.39万元,按 日计罚6户、查封扣押生产设施35户、责令限产停产48户,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6起,适用行政拘留移送公安机关42起。2017年共对2073户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共处罚款14304万元,适用环境保护法及配套办法典型案件380件,处罚案件数、处罚金额和典型案件数同比增长62.1%、98.8%、177.4%。

5.深化环保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基层环保监测监察机构及队伍建设,全省共新增编制623名,县级环保监测监察机构人员编制平均为12名。加快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环境保护督察机构和能力建设,保障督察工作需要。强化全省环境执法统一管理,推行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治理模式,优化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环境执法体系。加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领导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环保科技人才支撑。强化全省环境监测、监察、应急、宣教、信息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监管等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环保装备、应急装备保障和基层标准化建设。

三、持之以恒、整改提高,推动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政治责任。云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全面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坚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抓紧抓好,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加快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把七彩云南建设成为祖国南疆的美丽花园,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二)以问题为导向,坚决完成整改任务。始终把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来抓,继续以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和钉钉子精神抓好整改落实,坚持工作力度不减,措施手段更硬,确保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所有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到位。继续实行定期调度和督导检查制度,切实强化对整改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加大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督促督办。对正在推进、尚未完成的整改任务,倒排工期,挂账督办,不完成整改决不罢休;对 长期坚持的整改任务,常抓不懈,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在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公开整改落实情况。加大典型案件的定期曝光力度,敢于揭短、敢于亮丑,同时积极推广整改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压实环保责任,坚决防止问题反弹。采取全面督查、专项督查、重点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适时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回头看”,全面掌握实际情况,严防已经整改完成的问题和正在整改的问题出现反弹。对整改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改问题出现反弹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抓环保工作不力的,绝不姑息迁就。完成对各州市的省级环境保护督察,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强化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不打折扣、不讲条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

(四)突出工作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区域环境交流合作,强化与周边省份的环境监管执法联动。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强化空间“一张图”管控,构建“三屏两带 一区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库渠管理保护机制,争取早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森林云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矿区及周边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升森林、湿地、草原、农田、水域等生态系统功能。深刻汲取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教训,全面清理各级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项目。

(五)落实工作措施,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坚持重拳治理、有效治污,紧盯薄弱环节,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和滇池、洱海、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确保出境跨界水质安全。在滇池、洱海、抚仙湖先行开展“三湖生态圈”建设,严禁一级保护区和核心区经济开发活动,加快推动区域内违章建筑拆除,有序推动人口转移;以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和重建为重点,建设“水下草场”;以入湖河口和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为重点,实施湖滨带湿地连片建设工程,提升湿地环境效能;以湖滨缓冲区、饮用水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裸露山体、可视面山、“五采区”恢复为主,开展林地建设与植被恢复,提升沿湖陆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污染截留能力。全面 排查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落实农村饮用水各项管控措施,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分类进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

(六)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走“两型三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推动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园区优化布局,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深入推进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持续开展生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绿色系列创建。抓好环境信息公开,不断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拓宽舆论监督渠道,切实保障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践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七)盯住薄弱环节,着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以建设“七彩云南、宜居胜境、美丽家园”为主题,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属地管理,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硬的措施,在城乡全面实施治 乱、治脏、治污、治堵、改造旧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增加绿化面积的“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村庄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七改三清”行动,突出抓好城乡违法违规建筑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着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特色风貌,优化提升城乡自然生态功能,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幸福家园。

(八)强化制度保障,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上狠下功夫,健全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量化、实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狠抓考核问责,完善生态文明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准确划分市场行为红线、政府行为底线,推动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绿色发展责任,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构建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执法,严惩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推动最严格的源头预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制度落到实处。

附件:云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具体

问题整改情况

附 件

云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反馈意见具体问题整改情况

第一部分 整改落实类46项问题

一、云南省2015年、2016年“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至目前尚有2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未取得环评批复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云南省2015年、2016年“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中未取得环评批复的26个项目,其中,昆明市9个、曲靖市1个、玉溪市1个、保山市2个、楚雄州2个、红河州3个、大理州1个、普洱市1个、怒江州1个、西双版纳州2个、临沧市3个。截至2017年底,26个项目中昆明火车新南站出入通道工程、武定至倘甸至寻甸高速公路等16个项目完成环评审批、备案(含1个依法不需要环评项目);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桥头堡”信息产业服务基地、神农国际农产品物流商贸城项目等10个项目未开工建设(含2个退出项目)。2015年、2016年云南省“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至今未取得环评审批的项目,已经从2017 27 年云南省“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退出。

二、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交通运输厅、农业厅部分规划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在2016年底完成的《云南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设绿色协调发展专门篇章。按照要求,云南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有关7个具体行业规划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12个规划需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截至2017年底,此项工作已完成。

省交通运输厅完成了《云南省高速公路网中长期布局规划(2016-2030年)》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持续开展“十三五”实施的高速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十三五”开工建设的74个高速公路项目,已全部完成环评审批。

省农业厅针对《云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云南省辣木产业发展规划》《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云南省蓝莓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4个规划未开展规划环评审查问题,制定印发《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环评工作的通知》,厘清了需要开展环评的规划 28 目录,落实了规划环评工作责任,明确了具体的工作要求,4个规划环评工作已完成。

三、云南省70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30个园区尚未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其中规划修编后未通过规划环评审查的有23个),25个园区规划环评通过审查时间在规划审批后,57个园区尚未建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一)云南省70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部分园区规划环评未通过审批

整改进展情况:正在整改

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70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62个已通过规划环评审查、8个已报审。

(二)云南省70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57个园区尚未建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昆明市18个省级工业园区中,安宁工业园区、海口工业园区、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宜良工业园区、禄劝工业园区、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盘龙都市产业园区、空港经济区等8个园区未执行园区总体规划或规划修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昆明市18个省级工业园区中,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呈贡信息产业园、海口工业园区、宜良工业园区、富民工 29 业园区、盘龙都市产业园区、昆明倘甸产业园区等7个园区未配套建设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曲靖市12个工业园区中,宣威特色工业园区、陆良特色工业园区、马龙工业园区、师宗工业园区、曲靖市麒麟区越州工业园区、罗平特色工业园区、会泽工业园区、富源工业园区等8个工业园区未按照规划环评要求建设废水集中处理设施

整改进展情况:正在整改

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70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25个已建污水处理设施、16个正在建设、29个正在开展相关前期工作。

四、云南省人民政府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的工作中督查督办不力的问题

(一)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的工作中督查督办不力,未落实对相关工作的督查督办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政府督查室自2017年3月开始,组织省环境保护厅等部门,开展对全省各州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情况督导检查,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 30 管执法的通知》情况纳入督查内容,并已开展了3轮督查督导。

(二)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环境监管网络划分及“土政策”清理工作问题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一是全面实施环境保护大检查,开展全省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共出动检查人员59400余人次、排查企业12150余户;全省共排查工业园区129个,排查出问题198个;排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项目12238个,排查出问题5800个;排查化工、冶金、有色等工业重点行业废水、废气、危险废物处理企业3760户,排查出问题1656个;排查受过处罚、发生过污染事件、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1438户,排查出问题1081个;排查饮用水水源地238处,排查出问题187个;对167个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开展了水质监测,159个满足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达标率为95.2%;排查重点环境信访案件609起,排查出问题701个;对2个工业园区实施挂牌督办,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946件,办理适用新环境保护法及四个配套办法环境违法案件103件,共处罚款3475余万元。二是全 31 省16个州市和129个县市区政府均制定了环境监管网格化工作方案,并在本级政府网站公开,方案制定率和公开率为100%;全省共划分一级网格16个、二级网格83个、三级网格413个、四级网格1234个,五级网格3430个;网格方案中明确了监管区域、对象、内容、责任,实施分片包干到人,加强规范执法,巩固监管成效,实现“三清三到位”的总体目标;制定了随机抽查实施方案,建立污染源动态信息库。三是清理废除阻碍环境监管执法“土政策”13件。

(三)云南省《关于加快推进煤矿机械化的意见》中部分内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废止,截至2014年6月30日,已完成全省31个机械化改造煤矿项目(均扩大了产能并改变了生产工艺,均未获得云南省环境保护厅环评批复)的现场核实验收,其中15个机械化改造煤矿项目已获得了验收批复文件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煤炭工业局对全省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进行了清理,向省政府提交了《2017年云南省煤炭行业去产能实施方案》。全省31个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中,列入煤炭去产能关闭退出项目5 32 个(2016年关闭退出4个、2017年关闭退出1个),2016年底前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项目8个,未取得验收批复和生产能力公告(确认)的项目7个,取得验收批复和生产能力公告(确认)未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项目11个。2017年4月,印发《云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关于撤销机械化改造项目验收批复及能力确认文件的通知》,对获得已验收批复但未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11个机械化煤矿项目,撤销其批复文件,并通过省煤炭工业局网站予以公告。

五、云南省人民政府对全省煤矿整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省《关于印发云南省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未将环境保护厅、林业厅、水利厅等部门纳入联席会议成员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为加强全省煤矿整顿关闭和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中的环境管理工作,省政府已批准将省环境保护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纳入省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二)擅自批准在曲靖市麒麟区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煤矿的转型升级改造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经清理,涉及曲靖市麒麟区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煤矿项目转型升级煤矿项目共23个。截至2017年底,23个煤矿项目已退出4个,保留项目还有19个。按照国家相关要求,2017年4月,省煤炭整顿关闭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关于撤销曲靖市麒麟区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叠水煤矿等19个煤矿项目转型升级方案确认意见的通知,撤销了曲靖市麒麟区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未履行环保、水保等手续的叠水煤矿等19个煤矿项目转型升级方案确认意见的文件;曲靖市印发关于撤销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有关煤矿项目审核意见的通知,撤销了同意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保留煤矿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方案的审核意见文件;省国土资源厅、省煤炭工业局联合印发关于撤销曲靖市麒麟区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转型升级煤矿已下发矿区坐标范围的通知,撤销了涉及独木水库二级保护区内煤矿已下发的矿区坐标范围。

六、部分湖泊保护条例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第三十四条对一级保护区内允许建设的滇池保护设施的规定不明确,第四十五条对二级保护区内允许建设的“生态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和禁止建设的“其他房地产项 34 目”也没有明确界定;《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对一二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的项目作出了规定,而没有制定历史遗留项目的退出措施,严重影响条例执行和保护工作开展。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环资工委,省法制办已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了修订《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阳宗海保护条例》的修订建议已纳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17立法工作计划》和《云南省人民政府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

七、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八文件”不力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委、省政府将环境保护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整改以来,省委常委会会议共7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共10次专题研究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积极组织传达学习和研究部署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理论学习内容,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党委(党组)学习活动中。

八、《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 35 年)》对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任务、优先领域和保障措施都作出了具体安排,但没有按要求对计划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多数地区和部门没有按照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方案,一些纳入近期目标(2015年)的工作任务没有按期完成

整改进展情况:正在整改

2017年3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成立了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省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等26个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加强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

2017年3月15日至21日、4月17日至28日、7月3日至13日,省政府督查室组织省环境保护厅等部门,开展对各地区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情况督导检查的同时,先后3次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省财政厅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2016年选定南盘江流域(昆明市与曲靖市交界断面)开展流域横向补偿试点,积 36 极协调流域上下游,将横向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推广到全省生态价值较高的怒江、澜沧江以及跨省的赤水河流域等地区。

加快推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进程,已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列入省政府2017年立法计划“一档”项目,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加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力度,2017年已下达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1310万元,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力度比上一年明显加大。《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立法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新建了1个极小种群植物迁地保护园;编制了全省及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国家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展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工作,2016年兑付理赔共计4256万元,受益农户3.8万户;编制完成滇金丝猴、亚洲象等多个个别种群的保护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全省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重要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九、云南省虽然印发了《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但省农业厅等个别牵头部门没有按照有关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37 “水十条”中关于“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的内容也没有落实到《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安排部署存在漏项

(一)云南省虽然印发了《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但农业厅等个别牵头部门没有按照有关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水十条”中关于“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的内容也没有落实到《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农业厅印发了《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制定了《云南省农业系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及牛栏江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云南省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减少畜禽污染整改方案》,落实了国家“水十条”关于“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的有关要求。

(二)云南省县级及以上城市居民用水阶梯水价执行率与国家要求差距较大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发展改革委已将居民用水阶梯价格纳入重点价格改革任务,建立工作机制,加强通报督促和培训。截至2017年12月,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已全部实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推广率达到100%;129个县市区已有126个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推广率达到97.7%,同比提高了27.1%。

(三)建立健全畜禽养殖环保基础信息平台、制定产能规模标准问题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省环境保护厅组织编制了《云南省2017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完成2017年建制村环境整治任务;印发了《关于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定期调度工作机制的通知》,建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定期调度工作机制,督促各地区加大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畜禽规模养殖环保基础信息平台。省农业厅制定印发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改造农村牲畜养殖圈舍实施方案及《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及牛栏江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 39 划定方案的通知》;出台《云南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规模标准和备案规定》。

(四)部分州市未开展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工作 整改进展情况:正在整改

截至2017年11月底,云南省129个县市区已经全部启动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工作,已划定禁养区1417个,划定的禁养区内需要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4396个,已关闭或搬迁3936个,占82.7%。

十、云南省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淘汰工作进度较慢,2015年底时全省仍有30692辆,和国家要求差距较大

整改进展情况:正在整改

认真落实《云南省治理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大黄标车淘汰工作力度。公安部门严格执行黄标车注册、转移限制措施;公安、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等多部门配合,加强针对机动车拆解和二手车交易企业的监管,加大对达到年限机动车的强制报废力度;公安部门对黄标车及老旧车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加强机动车登记管理、报废监销、安全技术检验监督和路检路查等工作。通过各种措施,2014-2017年,40 全省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共42.19万辆,完成率112%。其中,2014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8.50万辆,完成率126%;2015年淘汰黄标车4.96万辆,完成率107%;2016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3.19万辆,完成率106%;2017年淘汰黄标车5.54万辆,完成率94%,淘汰老旧车9.69万辆。

十一、昆明市政府批转的昆明市环境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只明确了昆明市环境保护局的责任,没有规定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责任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2017年3月,昆明市印发了《昆明市环境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环境监管主体责任,同时,明确了市环境保护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等27个部门在环境监管中的责任。

十二、《云南省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和《云南省省属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考核内容,《云南省县(市、区)委书记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中生态环境质量所占分值下降

(一)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省属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考核内容,以及《云南省县(市、区)委书记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中生态环境质量所占分值下降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2017年1月,省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通知,将生态文明考核作为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印发了云南省省属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综合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规定在省属企业领导班子任期内,企业管理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落实不力、发生环境污染与重大破坏的,扣减企业管理者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得分1-10分,或直接降低考核等次;在县市区党委书记工作实绩量化考核指标中,已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结果所占权重由5分增加至9分,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

(二)昆明市各区市县、开发(度假)区主要工作目标综合考核中,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分值占比2013年至2015年逐年递减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昆明市重新配定2016考核权重,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指标权重配比,按区位和经济发展状况,分为3个板块进行考核,其中,核心区由2015年的9.2%提高到12%,增幅达30%;拓展区由2015年的8.8%提高到14%,增幅达59%;生态涵养区由2015年8.75%提高到2016年的15%,增幅达71%。实施“一票否决制”,凡生态建设考核被评定为不合格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三)曲靖市在2011年至2015年对县市区的考核中,涉及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的分值比重呈下降趋势,资源环境占考核总分的比例由2011年的7.2%下降为2015年的7%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曲靖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曲靖市2017责任制综合考核办法》,明确综合考核中生态环境保护占考核总分权重不低于8%,考核指标由2016年的5项增加到8项。曲靖市委组织部在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考核内容。

(四)红河州对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个旧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考核不够,2011年至2013年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分别占 43 环保工作分值的25%、15%、12%;从2014年开始,环保工作只考核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红河州委、州政府印发《2016综合考评实施办法》,将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纳入2016县市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列为激励项目(扣分项)进行考核评分,将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辖区内水环境污染及大气污染治理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一并纳入环境保护工作考核。2017年起,红河州委、州政府与各县市党委、政府签订《红河州县市委、政府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分头抓的领导机制,将23项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市委、政府考核内容。

十三、云南省人民政府虽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的决定》《云南省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办法》,但对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力度还不到位

(一)云南省虽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的决定》《云南省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办法》,但对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力度还不到位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一是对2013年以来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省各级纪委在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等方面共问责495名个人、24个单位,其中厅级干部5人。二是成立了以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省预防腐败局局长为组长,省纪委宣传部、党风政风监督室、纪检监察各室为成员的整改领导小组,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的12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案件进行严肃问责。经深入调查核实,逐一厘清责任,依法依规、从严从实从速作了处理,对33个责任单位、110名责任人进行问责,并于2017年11月16日向社会进行了通报。被问责33个单位中,厅级单位10个、县处级单位13个、乡科级单位10个。被问责的110名责任人中,厅级干部25人、县处级干部50人、乡科级干部31人、其他干部4人。其中,9人已被追究刑事责任、4人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5人、免职2人、停职检查1人、诫勉问责25人、通报问责5人、批评教育9人。

(二)昆明市没有运用《昆明市环境保护“一岗双责”问责办法》(2010年5月印发)、《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问责办法》 45(2015年3月印发)追究责任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昆明市建立纪检、环境保护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环境保护工作格局。加强检查,对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坚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不严不实的行为,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进行问责。2016年,共查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违纪问题88件,处理人员94人。2017年,共查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违纪问题6件,处理人员18人。

十四、2013年至2016年6月,云南省委督查室没有针对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八文件”开展专门督查,针对《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的实地督查尚未开展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省委督查室向各州市印发关于对贯彻落实加强环境保护和云南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决策部署情况进行立项督查的通知,组织各州市对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八文件”以及《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 46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行自检自查。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督查督导组,先后对曲靖、玉溪、文山、大理等8个州市开展了实地督查,并对发现问题整改进行了督促督导。

十五、云南省在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够、要求不严

(一)云南省在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够、要求不严。截至2016年6月,云南省在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的环境案件数量和行政处罚总额分别为1321件和5293万元,按日计罚罚款总额和查封扣押、移送拘留、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数量分别为128万元和42件、35件、8件,均位列西南四省(市)最后一位,并且差距明显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2016年全省环境监察系统共出动97387人次,检查企业38376户次,对1279户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共处罚款7195.39万元,按日计罚6户、查封扣押生产设施35户、责令限产停产48户,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6起,适用行政拘留移送公安机关42起。2017年共对2073户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共处罚款14304 47 万元,适用环境保护法及配套办法典型案件380件,处罚案件数、处罚金额和典型案件数同比增长62.1%、98.8%、177.4%。对蒙自银烁矿冶有限公司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且拒不改正的违法行为实施严惩,启动按日计罚,共计罚款2300万元。

(二)环境保护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于2015年对昭通市开展督查时抽查了121家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发现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有114家,但当地发现并依法进行处理的分别仅有2家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环境保护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要求立案查处的24户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除1户自行关闭、1户达不到立案查处条件未查处外,其余22户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均已查处到位。

(三)环境保护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于2015年对丽江市开展督查时抽查了20家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发现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有12家,但当地发现并依法进行处理的分别仅有0家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丽江市对督查组抽查的20户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场中发现 48 12户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从严查处,其中对3户提出了限期整改要求,对9户进行了行政处罚(其中4户责令立即停止生产),共处罚款16.2万元。

(四)环境保护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于2015年对保山市开展督查时抽查了17家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发现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有10家,但当地发现并依法进行处理的仅有3家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2015年环境保护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督查结束后,保山市对保山宏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保山有限公司、腾冲海华木制品厂、腾冲滇科经贸有限公司、腾冲艺缘艺术品有限公司、施甸沙坝脚红砖厂、隆新食品有限公司下村屠宰场等7户企业,均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进行了行政处罚,共处罚款28.337万元。

(五)云南省环境监察总队于2016年在红河州稽查后,移交地方处理的环境违法案件中,有2件未依法查处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红河州依法依规对省环境监察总队移交的2个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对弥勒市河湾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配套建设的环 49 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合格就擅自投入生产”的违法行为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并处罚款7万元,已完成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对弥勒锌鑫有色电冶有限公司“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合格就擅自投入生产”的违法行为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并处罚款9万元。已取得验收组的同意验收意见。

十六、云南全省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污染减排支出费用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由2013年的1.66%下降至2015年的1.54%

(一)省级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污染减排支出费用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下降问题

整改进展情况:完成整改,持续加强

2017年省级共筹措环境保护资金27.43亿元,主要用于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2017年对九大高原湖泊投入比2016年增加7.39亿元,增幅近1倍,“十三五”期间每年筹措安排6亿元滇池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2017年资金已下达;2017-2021年,每年筹措安排6亿 50

第四篇:黔东南州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黔东南州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反馈意见问题整改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确保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的涉及我州的26个问题整改到位、取得实效,并以整改为契机,举一反三,解决全州生态环境保护薄弱环节、补齐短板、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以落实本次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为重要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环保突出问题整改,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环境质量进一步持续改善,为建设“实力黔东南、活力黔东南、魅力黔东南、幸福黔东南”,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黔东南新未来筑牢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一)明确目标,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0年,全州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2%以上,劣Ⅴ类水体比例小于3.6%;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灭;城市(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州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5.2%以上。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部分地区重金属污染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要求。

(二)狠抓落实,确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到位。坚持问题导向,对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反馈意见和问题清单,逐一分析盘点,逐一细化整改措施,逐件明确整改责任,拉单挂账、办结销号,做到抓紧整改、全面整改、彻底整改。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一个月内整改到位;对需要专项整治的问题,两个月内见成效;对需要一定时间解决的问题,半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效;对制度层面的问题深化改革,研究制定长效机制并长期坚持。

(三)举一反三,建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结合督察整改工作,全面落实贵州省加强环保督察“八条意见”。坚持目标导向,紧盯具体问题整改、生态环境薄弱环节和工作短板,加快建立生态环境问题发现机制、及时整改机制、督察督办机制等工作机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 2 — 生态保护补偿等生态环境管控制度,基本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控、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建立健全环境监察跨流域区域管理体制和统筹联动、联防联控的生态环保工作机制,解决好环保执法主体分散等问题,不断提高环境风险应急防控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和环保依法行政能力。

三、整改措施

(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烈意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1.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深刻理解中央对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明确要求,在思想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真正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的重要学习内容,从2017年起,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专题学习,并组织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专题培训班,深刻领会守住两条底线的重大意义、思想精髓和立场方法,清醒认识我州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脆弱性,以及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复杂性,切实解决一些地方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盲目乐观情绪等问题,坚决纠正把发展和保护割裂甚至对立看待的错误观念,进一

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开展以“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专题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意识,增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筑牢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发展的思想基础。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将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和落实长江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及环保8个重要文件相关内容纳入主题班次培训内容,在各级各类公务员岗位培训中增设生态环境保护课程。

牵头单位:州委办、州政府办

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委党校、州人社局、州委宣传部,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2.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要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提升不能下降作为底线;要按照《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生态环保责任划分办法(试行)》,层层分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各级党委、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州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每年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不少于4次,县、乡党委和政府每2个月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不少于1次,真正从思想上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视到位,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州、县 — 4 — 两级人民政府每年分别向同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压力层层传导下去。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州直相关部门每年向州委、州政府专题报告履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情况。加强资金筹集和整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州级财政逐年增加州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比例,持续加大对全州污染防治、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投入;各县市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保持只增不减。

牵头单位:州委办、州政府办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财政局、州委州政府督查室,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3.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清醒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极其宝贵的优势资源,以长远的眼光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具有黔东南特色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健康养老、有机食品等生态产业。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生态红线划定和管控机制,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强化空间“一张图”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牵头单位:州发改委

责任单位:州规划局、州环保局、州林业局、州国土局、州住建

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全面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决执行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的领导负重要领导责任,具体工作部门负直接责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在各级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考核权重。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问责机制,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细化责任追究事项。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纪委、州委组织部、州发改委、州统计局、州审计局、州直目标办,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5.营造更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氛围。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舆论引导,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实践成果。在州级新闻媒体设置“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专栏。加快推进生态乡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建设,利用“六·五”环境日等活动,组织开展环境保护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环保共识,营造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 6 — 牵头单位:州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委网信办、州教育局、州文广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全力将保护生态环境变成全州的自觉行动,坚决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重大政治任务

1.思想认识方面:

一是加强对全州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的认识,研究出台《黔东南州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并抓好贯彻落实,全面提高干部职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和各县市党委和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情况汇报,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加快发展中出现的环保问题;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履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内容。

牵头单位:州委办、州政府办

责任单位:州纪委、州委组织部、州人社局、州委宣传部、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积极办理、回应群众环保投诉和关切。持续办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环境信访投诉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强化跟踪督察和信息公开。重点加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投诉问题的查处,建立整改台账。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环境保护、工商、供水、供电等部门配合人民法院落实强制措施。充分运用环保约谈、企业社会征信、挂牌督办管理制度等手段,对存在环境突出问题的,约谈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主

要负责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指出问题、提出要求、督促整改,逾期整改不到位的进行严肃追责。严格执行企业失信行为管理办法,将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依法向社会公开曝光。构建环保问题群众举报处理常态化机制,建立完善州级、县级举报平台,设立公开、固定的环境保护督察举报电话、信箱、网址,发挥信访渠道作用,及时收集处理和回复群众反映的环保问题。

牵头单位:州委办、州政府办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信访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2.决策部署方面:

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由州委州政府督查室组织开展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情况专项督查,对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态度不坚决、落实不够有力,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压力传导层层衰减的县市和部门,严格责任追究。

牵头单位:州委办、州政府办

责任单位:州纪委、州委宣传部、州委州政府督查室,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新修订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联动机制调度,从制度层面严防“未批先建”等环保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建设项目环保执法,— 8 — 从严查处新出现的“未批先建”建设项目。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确保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落实到位。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3.统筹规划方面:

一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城市规划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黔东南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梳理全州“一地两域十专项”规划,对尚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项规划及时补充评价,尚未完善的要进行修改完善。全面梳理产业园区规划的环评实施情况,对尚未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的,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及时整改完善相关规划。对未编制产业规划或未获得主管部门批复的园区,加强督促指导,切实做好园区产业规划编制,并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引领、指导产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作用。全面梳理16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完善环境保护内容。严格规划实施,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发展系统性,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和执法体系,加强城市油烟、噪声、污水、垃圾等规范化管理。统筹编制黔东南州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与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指导各县市编制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

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要求,加强城管执法“1+5”模式,将城市油烟污染、噪声污染的行政处罚权从环保部门按照“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的要求划转到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进一步细化明确城市管理、环保、工商、交通、水务、食药监等部门在对城市油烟污染、噪声污染等违法行为整治的职责,理顺执法管理关系,落实责任主体职责。

牵头单位:州发改委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住建局、州农委、州林业局、州水务局、州工信委、州旅发委、州交通局、州规划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6年本)》和行业准入条件等有关规定,对全州淘汰落后产能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全面摸清全州产能底数。按照国家和省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的淘汰力度,推进过剩产能就地消化,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杜绝违规批准过剩产能项目,严控建设新增限制类产业项目,严禁建设淘汰类产业项目。

牵头单位:州工信委

责任单位:州发改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4.饮用水源保护方面:

一是加快实施普舍寨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鸭塘街道中坝第五组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建成普舍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成普舍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中坝 — 10 — 村五组一体化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实现保护区内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凯里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认真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规定,按照《贵州省进一步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工作方案》(黔府办发〔2017〕20号),采取“一源一策”有序开展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在全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在一级保护区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准备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放污染物。定期开展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与评估。全面取缔全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农家乐、渔业养殖、农业种植活动以及与饮用水源无关的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饮用水源地有效隔离措施,严厉打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完成黎平三什江饮用水源地、榕江归久溪和三角井饮用水源地、丹寨刘家桥水库饮用水源地、锦屏小江口饮用水源地、岑巩禾山溪饮用水源地、天柱鱼塘水库饮用水源地、黄平龙洞榜饮用水源地、黄平雷打岩饮用水源地、雷山鸡鸠水库饮用水源地、台江台雄水库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综合整治和防护措施落实工作。

牵头单位:州水务局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农委,黎平县、榕江县、丹寨县、锦屏县、岑巩县、天柱县、黄平县、雷山县、台江县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是全力抓好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认真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规定,采取“一源一策”大力开展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和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大城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综合整治力度,依法拆除一级保护区内的违法建筑,基本消除污染源,全面整治二级保护区内的点源污染,禁止新建、改建和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完善存在道路穿越的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配套建设防护栏、围网、事故应急池等环境应急设施,有效降低环境风险隐患。

牵头单位:州水务局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交通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5.城乡污水处理方面:

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全面推进实施《黔东南州“十三五”期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其中,2017年底前建成投运项目共43个(含“十二五”项目13个);2018年6月前建成投运项目共64个(含“十二五”项目6个)。统筹推进全州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提标改造工作,着重提升新建城区及建制镇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到“十三五”期末,全州共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51万吨/日,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能力8.55万吨/日。加大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力度,优先解决已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足问题,强 — 12 — 化城镇黑臭水体沿岸污水截流、收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配套管网。同时,强化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和老旧管网维修改造。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州新增污水配套管网714.48公里,新增雨污分流改造管网21.22公里,完成老旧污水管网改造76.69公里,全州污水收集能力和处置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按照“集中利用为主、分散利用为辅”的原则,积极推进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解决再生水利用量小、面窄的问题。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州新增污水再生利用规模2.53万吨/日。

牵头单位:州水务局

责任单位: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工信委、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6.城镇垃圾处理方面:

认真落实《贵州省“十三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补齐“十二五”期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加快推进全州城镇生活垃圾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出台《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工作方案》《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考核办法》、《黔东南州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黔东南州2017年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攻坚任务督查考核要点》等,全面开展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编制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统筹研究全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城乡垃圾收运系统布局、偏远地区生活垃圾就地处置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项目筹备问题。督促并指导县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凯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

目正常运行,三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2017年底前实现开工,同步推进各县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建成投运一批收运设施建设项目,2017年内完成40%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力争到2017年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到2020年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全州建立“一村一点(房)、一镇一站(中转站)、一县一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片一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到“十三五”期末,全面建成凯里市、三穗县、南部片区三个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效解决全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

牵头单位:州住建局

责任单位:州发改委、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7.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

一是完成丹寨县历史遗留52.24万m3含汞废矿渣场的固化和生态恢复,有效控制和降低环境风险。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丹寨县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按照《贵州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全州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面摸清全州土壤污染底数,编制实施《黔东南州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三五”规划》,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深入开展专项行动,抓好辖区内重金属建设项目的环境监察,强化源头控制,督促企业完成环保治理设施的更新和改造。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切实 — 14 — 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国土局、州农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8.医疗废物处理方面: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黔东南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通知》(黔东南环通〔2016〕124号)等工作部署,加快黔东片区和南部片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建设,建立全州医疗废物分片收集、集中处理机制,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要求,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监管,确保全州16个县市的县乡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

牵头单位:州卫计委

责任单位:州发改委、州环保局、州公安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9.固体废物管理方面:

全面完成“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建设,督促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赤泥尾矿库2#渣场加快建设,确保2017年底之前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实现与1号库堆场无缝衔接。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贵州华星冶金有限公司多次重金属超标问题处罚工作落实不到位进行调查处理。加强对天柱化工有限公司的环境监测和监管执法,确保渣场规范运行。同时,强化科技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争取早日打破全州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瓶颈,鼓励和支持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开展赤泥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天柱化工有限公司利用脱硫石膏等废

弃资源为原料发展利废建材,持续推动贵州蓝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矿渣微粉等项目建设,争取早日投产,有效解决周边工业企业冶炼废渣堆存等环境隐患问题。落实工业废渣等固体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处置利用全过程监督管理措施,强化企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意识,加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力度。

牵头单位:州工信委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公安局,凯里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岑巩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天柱县党委和人民政府

10.工业污染防治方面:

一是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黔东南关于加快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黔东南环通〔2017〕22号)的实施,加快完成辖区内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确保在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2014年下达的第一批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任务。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行动方案》,根据十大行业污染物排放情况评估报告,制定“一厂一策”整改方案,完成十大污染源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治理,督促指导企业加快污染防治设施设备整改,通过技术改造、完善管理机制等措施,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能力,全面提升全州工业企业整体污染治理水平,确保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污染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查评估工作,年内完成评估任务。严格工业企业 — 16 — 环境监管执法,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1.禽畜养殖污染防治方面:

一是编制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同时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规划合理布局畜禽养殖项目,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促进畜禽养殖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018年6月底前完成。

二是规范粪污处理处置方式,按照国家对畜禽养殖污染工程全流程治理减排要求,开展畜禽养殖场治污情况排查,及时摸清全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排污治污情况,对污染治理未达标的养殖场进行现场核查,逐一拿出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对未完成国家认可减排的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督促业主按照要求制定有效的整治方案,加大对整改工作的资金投入,配齐治理设施。确保到2017年底,全州规模以上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物实现100%资源化利用,禁养区内的养殖场进行迁出或关停。确保到2018年6月底,建成全州畜禽养殖科学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畜禽粪污污染情况适时有效监控。

三是组织专家团队,对污染治理未达标的养殖场进行现场核查,督促和指导养殖场按照要求,逐一拿出有效整治方案,并监督实施,确保到2018年6月底前,全州规模以上养殖场污染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牵头单位:州农委

责任单位: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2.网箱养殖方面:

强化责任落实,成立网箱联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联合执法工作组,建立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结合《清水江三板溪、白市电站库区违规网箱养殖治理整治工作方案》的实施,依法开展无证网箱清理治理和网箱养殖整治工作。研究出台网箱拆除奖励办法等激励性措施,采取以州、县财政投入为主,积极引入第三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和落实网箱拆除资金,加快三板溪和白市库区的网箱清理和整改工作,确保三板溪电站库区、白市电站库区网箱养殖控制在合理范围,切实降低流域的水环境承载负荷。

牵头单位:州农委

责任单位:剑河县、锦屏县、天柱县党委和人民政府 13.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方面:

严格按照《黔东南州2017年城镇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和《黔东南州建筑施工扬尘治理“利剑”执法专项行动2017年百日攻坚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检查;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实行建设单位对施工扬尘治理负总责机制,强制要求施工单位建立扬尘治理责任制,制定扬尘治理实施方案,将施工扬尘治理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在工程合同中明确,及时足额支付;全面推行项目标准化建设,严格要求各建筑施工企业实行项目标准化建设管理,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在建筑工地公示施工扬尘治理措施、责任人、主管部门等信息,向当地主管部门报送施工扬尘治理措施落实情况,加大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执法处罚,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坚 — 18 — 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于不按照要求落实扬尘防治措施的项目,一律停工整改。加快完善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机制,推动全州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治理进入日常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全面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效遏制施工扬尘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牵头单位:州住建局

责任单位: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4.总磷污染方面:

积极协调黔南州人民政府加大境内磷化工业排污企业执法监管力度,加强源头治理,落实好各项环保措施,确保重安江断面进水水质稳定到达规定类别。

牵头单位:州政府办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 15.自然保护区方面:

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加快修复项目建设违规使用的林地。坚决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区等森林资源违法行为,杜绝自然保护区内违建问题发生。建设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集中居住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后续稳定运行机制。全面取缔或搬迁保护区缓冲区内畜禽养殖场。对实验区的养殖场、农家乐超标排放污染物进行限期治理。责令雷山县响水岩山泉水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停业运营,依法依规完善相关手续。对大唐贵州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红阳风电场违法占用林地行为进行查处,并责令企业对破坏的林地进行植被恢复。完成达棒山风电场工程项目规划调整。

牵头单位:州林业局

责任单位: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雷山县党委和人民政府、从江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台江县、榕江县、剑河县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进一步提高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全面提升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健全县级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机构,配置管理人员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加快落实林业自然保护区落界、功能分区规划等工作,科学编制全州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不断加强林业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编制全州21个州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保护区总体规划勘界立牌,建立和完善林业自然保护区信息数据库,并汇总到林地一张图上,组织专业人员按照相关技术标准重新绘制各林业自然保护区的标准图件。

牵头单位:州林业局

责任单位:州编委办,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6.风景名胜区管理方面:

理顺全州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管理体制,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相关规定,归口到住建部门管理,发挥好景区管理部门对景区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及利用职能。以强化景区建设项目,加大对景区详细规划编制资金的投入,尽快编制完成一批景区详规,发挥规划在景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风景名胜区违法、违章建筑的监督执法,及时、有效地制止违法、违章建 — 20 — 筑行为。严格按照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建设,严防不符合规划的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牵头单位:州住建局

责任单位:州编委办,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7.自然生态修复方面:

一是全面查处违法占用林地行为。对台江经济开发区、三穗县产业(工业)园区、镇远县黔东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以及G211台江南宫至小丹江公路改造工程、炉山至下司快捷通道工程违规占用用材林地行为,由林业部门牵头进行调查核实,依法查处,及时结案或依法移交。督促项目业主采取异地补植复绿等方式,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后,并及时补办林地使用相关手续。

牵头单位:州林业局

责任单位:凯里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台江县党委和人民政府、三穗县党委和人民政府、镇远县、榕江县、剑河县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加快推进全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2017年底前完善全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长效机制,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施工。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清理,加强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及管理,督促和指导矿山企业使用矿山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实施环境治理。加快凯里市鱼洞河“黄水河”治理,2017年12月底前完成已开工建设的三个矿区的煤矿废水治理工程,2018年5月底前进一步完善凯里市鱼洞片区煤矿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及

水文地质专项调查,2018年6月底前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并启动实施。持续推进榕江县新华矿区锑污染治理和从江县八当矿区锰污染治理,2017年12月底前完成矿区地质环境调查,2018年5月底前制定治理方案并启动实施。

牵头单位:州国土局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工信委、州水务局、州林业局、州财政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是狠抓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按照《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实施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注重工程治理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优化工程布局,调整树种、林种结构,兼顾生态恢复与产业发展,吸纳更多贫困户参与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牵头单位:州发改委

责任单位:州林业局、州水务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8.环境执法方面:

全面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严格落实日常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等工作制度,深入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模式,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办法,组织开展好环境监察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在全州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继续强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序衔接,在部门联合检查机制、案件移送机制和重大案件会商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境违法案件行政追责、行政拘留、刑事案件办理等工作协调衔接机制,进一步增强有效打击环境违法犯 — 22 — 罪强大合力。严格环境监察执法稽查工作,对适用《环境保护法》及其四个配套办法案件查处不力的,严肃追责。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法院、州检察院、州监察局、州公安局、州司法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19.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加快产业园区配套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认真抓好《黔东南州工业园区全面推进清洁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通过财政投入与以引入第三方等方式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推进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在线监控装置建设。确保到2018年6月底,全州纳入“100个成长工程”的15个产业园区全面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牵头单位:州工信委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20.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投入方面:

一是全面清理和对照检查2013年至2016年黔东南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污染减排总支出与节能环保支出比例情况,以及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大气污染防治等环保经费的支出情况,州本级和各县市财政要在逐步增加财政预算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积极申报争取上级环保生态项目资金支持,力争全州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金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

资环保领域项目建设,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将州县两级环保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经费、设施设备经费以及环保系统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作为下步环保投入的重点予以支持,做好环境保护部门的能力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快推动全州环保机构建设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

牵头单位:州财政局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结合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管改革,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待全省省以下环境保护工作机构改革结束解除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冻结后,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有关环保机构改革的要求,完善环境机构设置,加快组建州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控中心等新型环境监管机构,加快配齐配强环保机构和人员队伍;同步推进三穗县、黄平县、施秉县、岑巩县、台江县、剑河县、雷山县、麻江县、榕江县9个未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县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大对州级及各县市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已获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的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项目在2018年6月底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牵头单位:州编委办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是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测网络。2018年底基本建成环保“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环保云”数字管理。加快推进水、大气、土壤、噪声、辐射、重点污染源等监测点位布设、监测数据共享、预报 — 24 — 预警能力和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2020年基本实现全州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大数据”全覆盖。

牵头单位:州财政局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21.考核体系方面:

一是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横到边纵到底的州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县市目标责任任务,积极探索建立贯彻落实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领导干部离任生态审计的制度措施,研究出台黔东南州贯彻落实《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的配套措施办法,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监察局、州审计局、州发改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是严格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细则,量化考核指标,突出水、气、土壤等重点领域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认真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国家和省级考核评价制度,以及《黔东南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试行)》《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黔东南

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14—2017年)的通知》等相关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着力解决各县市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发改委、州水务局、州林业局、州工信委、州住建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认真贯彻落实《黔东南州州直单位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办法(试行)》,将各县市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纳入对各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县级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工作中,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县市党委和政府及州直各部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开展县级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民主测评会议上,要求单位主要领导代表班子就环保工作进行述职,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群众测评,将测评结果作为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班子,考核中不得评为“好”班子,单位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对因环保工作受到问责处理的,按照有关规定不作为提拔对象和作为转任重要岗位人选。对各县市领导班子及州管干部,每半年采取“晒实绩单”的方式,围绕分管工作完成、重大领办工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情况和取得的实效,填写好《黔东南州州管干部工作实绩公示表》,报经县市党政 — 26 — 主要领导审核后,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开展民主测评。同时,督促各县市党委在本县市同步开展相关工作。

牵头单位:州纪委

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全面把握中央环保督察契机,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中央督察组反馈的个性问题紧盯不放,完善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严防问题反弹;对共性问题深刻反思、举一反

三、专项整治,围绕薄弱环节和领域,完善长效治理机制,尽快补齐短板。

1.完善生态环境督察长效机制。建立领导干部环保突出问题包干督察机制,州、县市每年梳理出生态环境较为突出的问题,实行州、县市党政领导包干督察,限期完成整治。强化人大政协环保监督,同级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代表视察等方式,政协常委会通过提案、委员视察等方式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履行环保职责情况的监督。

牵头单位:州委办、州人大办、州政府办、州政协办 责任单位:州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2.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整改重点任务,优化改革要点,落实主体责任,紧紧把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手抓制度出台,一手抓制度落地,加大跟踪协调和督察督办力度,确保改革工作取得成效。

牵头单位:州委改革办

责任单位: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3.健全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及建设项目环评之间的联动机制。坚持把规划与规划环评相符性作为项目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战略前瞻性、规划严肃性、开发有序性和建设规范性的有机统一。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4.完善源头严防制度建设。建立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水务、林业、农业等部门整体联动机制,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的有关规定,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空间、总量和准入环境管理。

牵头单位:州发改委

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州国土局、州环保局、州住建局、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水务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5.完善过程严管制度。加强“移动执法”建设,全面深入开展“网格化”环境监管。强化工业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将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和“排污许可管理”作为环境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跨区域执法、联合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积极探索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 — 28 — 运行任务相适应的投融资和预算保障机制,加快组建州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控中心等新型环境监管机构。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编委办、州财政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6.强化后果严惩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完善公安、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指导调查制度,加快配套措施出台和落实,加快形成县级部门联合检查机制、案件移送机制和重大案件会商等环境违法案件查办机制,合力有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

牵头单位:州环保局

责任单位:州法院、州检察院、州公安局、州监察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7.深化环保监管体制改革。加快环保机构改革步伐,充分把握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契机,抓好全州环境监测、监察、应急、宣教、信息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监管等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环保装备、应急装备保障和基层标准化建设,探索实施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防治新模式。

牵头单位:州委编办

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财政局、州人社局、州环保局、州政府法制办,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督查督办组、责任

追究组和宣传报道组,具体统筹全州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整改工作机构,切实抓好整改工作落实。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各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州直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落实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逐级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对涉及多个部门或跨县域的整改任务,牵头单位要与配合单位协调构建联动机制,切实形成推进整改落实工作的强大合力。同时,要举一反三,通过推进整改全面查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存在的职责交叉、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等方面问题,研究出台有效措施,尽快补齐短板,堵塞责任漏洞。

(三)严格督查调度。州委州政府督查室、州环保局和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要切实加大对各地各部门整改落实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制定督导检查工作方案,实行挂账督办、专案盯办、跟踪问效,定期调度进展情况。采取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全面掌握整改进度。对整改工作存在重大困难的,要及时组织会商,协调有效的解决措施。对整改工作中发现的需要追责的问题线索,及时移交责任追究组处理。

(四)严肃责任追究。由州纪委、州委组织部牵头,州环保局配合,对督察组移交的问题线索深入调查,逐一厘清责任,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强化震慑警示效应,以问责倒逼履责。对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的地方、部门和个人,该通报的通报,该约谈的约谈,该追责的追责。强化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责任追究,对未按照时限落实整改工作的、未将整改结果及时报送的、反馈 — 30 — 整改情况失实的和未及时公开整改结果的,严肃责任追究。

(五)强化信息公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平台,按要求及时公开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重点问题整改、典型环境违法案例和违法违纪问题责任追究情况,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营造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附件:1.黔东南州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移交问题整改措

施清单

附件:

黔东南州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移交问题

整改措施清单

一、涉及黔东南州的全省共性问题

(一)贵州省违法建设项目清理不全面不彻底

原因分析:地方重发展、轻保护,不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 整改目标:杜绝新增“未批先建”违法项目。整改时限:2017年12月31日前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州纪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

1.全面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力提升项目建设源头防控水平。完善加强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工作意见,从制度层面严防“未批先建”等环保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联动机制调度。(2017年12月31日前)

2.对新增的“未批先建”违法项目依法从严查处,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长期坚持)

(二)考核体系有待健全。一是尚未建立横向到边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考核不够严格;三是考核结果运用不够。

— 32 — 原因分析:对强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的认识还不够高。整改目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充分运用考核结果。

1.考核评价体系方面:一是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环保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三是严格按与各县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签订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

2.严格考核方面:建立环境保护考核实施细则和评分细则,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的科学性。

3.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方面:认真贯彻落实《黔东南州州直单位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办法(试行)》,将各县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纳入对各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强化对环境保护考核结果的运用。

4.完善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整改时限:第1.2.3项,2017年12月31日前,第4项2018年6月30日前。

责任单位:第1、2项:州环保局;第3项:州纪委、州委组织部;第4项:州发改委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

1.考核评价体系方面:一是建立黔东南州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系;二是每年初州政府与各县市、各有关部门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 33 —

层层压实责任;三是结合我州实际,积极探索建立贯彻落实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领导干部离任生态审计的制度措施;四是研究出台黔东南州贯彻落实《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的配套措施。(2017年12月31日前)

2.严格考核方面: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实施细则,量化考核指标,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二是认真抓好《黔东南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试行)》、《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黔东南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14-2017年)的通知》等相关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三是突出水、气、土壤等重点领域环境污防防治工作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着力解决各县市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安全。(2017年12月31日前)

3.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方面:一是在开展县级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工作中,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县市党委、政府及州直各部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开展县级领导班子和州管干部考核民主测评会议上,要求单位主要领导代表班子就环保工作进行述职,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群众测评,将测评结果作为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班子,考核中不得评为“好”班子,单位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二是在 — 34 — 干部选拔任用中,对因环保工作受到问责处理的,按照有关规定不作为提拔对象和作为转任重要岗位人选。三是根据《黔东南州州管干部工作实绩民主测评办法(试行)》,对各县市领导班子及州管干部,每半年采取“晒实绩单”的方式,围绕分管工作完成、重大领办工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情况和取得的实效,填写好《黔东南州州管干部工作实绩公示表》,报经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审核后,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开展民主测评。(2017年12月31日前)

4.定期公布绿色发展指数(2018年6月30日)。

(三)规划环评执行不到位。一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制定的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普遍没有开展规划环评,也未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导致产业发展“一哄而上”,留下区域性环境问题。典型的如网箱养殖问题、环境敏感区旅游过度开发问题等。二是产业园区规划及规划环评编制工作滞后,导致园区建设出现同质化、布局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园区的规划环评滞后于规划实施等问题。三是部分城市总体规划未执行规划环评制度,城市总体规划中也缺乏环境保护内容,造成规划不合理,导致产城矛盾突出,油烟、噪声、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染投诉高发。

原因分析:对规划环评制度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机制不健全。

整改目标:1.完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及评审工作环保全程参与机制,杜绝规划编制与实施留下区域性环境问题;2.对全州产业园区规划进行全面审查,增加与完善全州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专篇,做

到以规划环评引领产业园区规划,指导产业园区的环境保护;3.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环评工作;4.建立规划环评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察问责机制。

整改时限:第1项、第4项目标2018年6月30日前;第2项、第3项目标2017年12月31日前。

责任单位:州住建局、州发改委、州农委、州林业局、州水务局、州工信委、州旅发委、州交通局、州规划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

1.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落实好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全面梳理“一地两域十专项”规划,对尚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项规划及时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018年6月30日前)

2.全面梳理产业园区的规划环评情况,对尚未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的,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及时整改完善;对未编制产业规划或未获得主管部门批复的园区,加强督促指导,切实做好园区产业规划编制、上报、批复等相关工作,并推进规划实施,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引领、指导产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作用。(2017年12月31日前)

3.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黔东南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环评制度,全面梳理16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完善环境保护内容。严格规划实施,— 36 —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发展系统性,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和执法体系,加强城市油烟、噪声、污水、垃圾等规范化管理。(2017年12月31日前))

4.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要求,加强城管执法“1+5”模式,将城市油烟污染、噪声污染的行政处罚权从环保部门按照“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的要求划转到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进一步细化明确城市管理、环保、工商、交通、水务、食药监等部门在对城市油烟污染、噪声污染等违法行为整治的职责,理顺执法管理关系,落实责任主体职责。(2018年6月30日前)

5.积极统筹协调编制黔东南州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与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指导各县市编制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制度。(2018年6月30日前)

6.加大落后产能淘汰,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5年本)(修正)》和行业准入条件等有关规定,严禁钢铁水泥等行业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过剩产能就地消化。(2018年6月30日前)

7.研究制定规划环评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察问责机制。(2018年6月30日前)

(四)产业结构调整“转”与“赶”的矛盾仍然突出

原因分析:对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对淘汰落后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问责考核力度不够。

整改目标:1.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完成国家和省下达化解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目标任务,严防已退出产能死灰复燃;2.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对新出现的落后产能及时进行处置。

整改时限:2018年6月30日前

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州发改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处理好“转”与“赶”的关系,积极落实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工艺淘汰工作。

1.对全州需淘汰的落后产能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摸清产能底数。(2017年10月31日前)

2.按照国家和省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的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任务。(2018年6月30日前)

3.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杜绝违规批准过剩产能项目。(2017年12月30日前)

(五)环境保护财政投入下降。2013年至2016年州本级财政无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预算支出情况。

原因分析:财政经费困难。

整改目标:逐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确保全州财政对生 — 38 — 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整改时限:2018年6月30日前

责任单位:州财政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完善环保财政投入增涨机制,积极探索多渠道环保投入方式,确保实现全州环保投入实现逐年增涨。

1.对照检查2013年至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污染减排总支出与节能环保支出比例情况,以及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大气污染支出情况,在2018年州本级并督促各县市逐步增加本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2018年6月30日前)

2.从2018年起,在部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指导部门和县市规范预算编制,将环保相关专项资金细化到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等二级项目,按实际项目精准编列预算科目。(2018年6月30日前)

3.加快财政预算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设完善环保项目储备库,提高环保项目储备能力,加强环保重点项目管理,检查环保专项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督促有关单位加快项目实施,提高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率,避免资金闲置,保障各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任务如期顺利完成。(2018年6月30日前)

4.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结合地方财力,增加安排生态环境保护资金,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按照“大气

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工作任务以及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要求,细化环保专项资金分类,重点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水污染防治专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领域,为全州环保事业提供有效资金保障。(2018年6月30日前)

5.州财政局、州审计局、州环保局等部门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强化绩效考评,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一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2018年6月30日前)

(六)环境监管能力普遍薄弱,难以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工作要求。以监测能力建设为例,全州环境监测机构共计9个未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原因分析: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越来越重,环保系统人员不足、能力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整改目标:切实加强全州9个县级环境监测站建设,全面实现达标要求。

整改时限:2017年12月31日前

责任单位:州编委办、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加大对环保人、财、物的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全州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水平。

1.充实监管队伍。用好全州环保系统152名空编,进一步加强环 — 40 — 境监管能力建设,在用编计划上给予倾斜,通过招录、选调等多种形式引进环保专业人员,充实环境监测、监察队伍。(2018年6月30日前)

2.通过改革加强环境监管能力。结合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摸清全州当前环境监管能力现状,有针对性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2017年12月31日前)

3.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9个未达标县级监测站达标建设,配齐基本仪器设备,配强人员队伍,完成达标建设。(2018年6月30日前)

4.加强人才培训。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开展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应急、环境辐射监管等业务培训,切实提升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和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2018年6月30日前)

(七)《“十二五”贵州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差,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滞后,导致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全省县级以上城市普遍存在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管网不完善、污水直排散排的现象。

原因分析:地方财力有限,资金筹措能力不足,规划意识不够强、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不够严格、运营监管长效机制不健全。

整改目标:

1.2017年12月31日前,完成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二五”贵州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批复》下达我州城镇生活污

— 41 —

水处理设施建设尚未建成的19个项目全部建成投入运行。

2.严格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黔发改环资﹝2017﹞594号)要求,加快老旧污水管网改造,新增实施一批污水管网工程,加快已建成污水处理升级改造。

3.分解落实“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后三年建设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州污水收集能力和处置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实现雨污分流。

整改时限:第1项2017年12月31日前;第2、3项2020年前。责任单位:州水务局、州发改委,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围绕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收集设施和雨污分流设施建设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加快建成一批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项目,加快现有设施的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全州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率。

1.加快推进《黔东南州“十三五”期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实施。其中2016年已开工建设,2017年底建成投运的项目共43个(含“十二五”项目13个); 2017年年底开工建设,2017年年底开工建设,2018年6月底前建成投运项目共64个(含“十二五”项目6个)(2018年6月30日前)。对“十三五”后三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提出规划,分解下达“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后三年建设任务(2017年12月31日)。

— 42 — 2.加快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能力。统筹推进全州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提标改造工作,着重提高新建城区及建制镇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到“十三五”期末,全州共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51万吨/日,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能力8.55万吨/日。(2020年12月30日前)

3.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加大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力度,优先解决已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足问题,强化黑臭水体沿岸污水截流、收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同时,强化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和老旧管网维修改造。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州新增污水配套管网714.48公里,新增雨污分流改造管网21.22公里,完成老旧污水管网改造76.69公里。(2020年12月30日前)

4.积极推动再生水利用。按照“集中利用为主、分散利用为辅”的原则,推进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解决再生水利用量小、面窄的问题。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州新增污水再生利用规模2.53万吨/日。(2020年12月30日前)

5.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各县市采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探索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新机制。鼓励采取以县市为单位,将拟建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合理打捆,加强与国家和省无缝衔接,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或省级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州级水务平台-黔东南州水投公司,盘活全州水务资产,全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

— 43 —

设按时完成建设任务。(2018年6月30日前)

6.实施处理能力1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55公里管网建设(2017年12月31日)。

(八)《“十二五”贵州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差

原因分析:地方财力不足,项目推进滞后。

整改目标: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补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未完成形成的缺口,力争到2017年底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整改时限:2017年12月31日前

责任单位:州住建局、州发改委、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按照近期补齐短板,远期实现水平提升的工作思路,同步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设施完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转运系统建设。

近期整改措施:

1.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结合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开展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出台《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工作方案》《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考核办法》、《黔东南州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黔东南州2017年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攻坚任务督查考核要点》等,并抓好实施 — 44 — 工作。(2017年12月31日前)

2.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成立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生活垃圾治理的工作专班,强化督促、调度、指导,全力推进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和设施建设工作。(2017年9月30日前)

3.编制全州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统筹研究我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布局、偏远地区生活垃圾就地处置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项目筹备问题,分解落实“十三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规划后三年建设任务,规划指导县市推进项目建设。(2017年12月31日前)

4.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黔东南州凯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800吨/日)正常投运(2017年9月30日);三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开工,建成投运一批收运设施建设项目,完成40%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2017年12月31日前)

5.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管理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水平。

6.强化督查考核。建立调度督查、考核通报、约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督查,对重点县、重点问题采取重点督查、跟踪督办。对考核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排名靠后的县市政府县市长进行约谈。

(九)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不足,违法处置现象高发

原因分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不足且分布不平衡,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主体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整改目标:1.加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管理,全州

— 45 —

16县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全覆盖;2.制定边远地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规范性机制,确保偏远乡镇及农村医疗废物按要求得到无害化处置。

整改时限:第1项2017年12月31日前,第2项2018年6月30日前

责任单位:州卫计委、州发改委、州环保局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医疗废物处置的法律法规和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加快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建设,确保全州医疗废物处理尽快全面进入规范化轨道。

1.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通知》(黔东南环通〔2016〕124号)等要求,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要求,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监管,全面做好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和依法处置。(2017年12月31日前)

2.加快我州黔东片区和南部片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建设。(2017年12月31日前)

3.建立全州医疗废物分片收集、集中处理机制,确保全州县乡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2017年12月31日前)

4.由州卫计委会同州环保局,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省直相关部门部门出台的指导意见,编制和实施偏远乡镇、农村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指导意见,确保偏远乡镇、农村医疗废物按规定得到无害化处置。(2016年6月30日前)

5.实施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州县卫生计生和环境保护部门,分别 — 46 — 督促医疗废物产生和处置单位,定期向《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报送医疗废物污染防治和经营信息。(长期坚持)

(十)产业园区配套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不足。一是部分已建成的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部分产业园区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因管网不完善不能正常运行;二是已建成的产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均未实现与环保部门联网。

原因分析:园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园区企业进驻程度不高,加之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

整改目标:全州纳入“100个成长工程”的15个产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全部实现与环保监控平台联网。

整改时限:2018年6月30日前

责任单位:州工信委、州环保局,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

1.全面排查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存在的问题,按“一园一策”的原则制定整改方案。(2017年9月30日前)

2.完成全州纳入“100个成长工程”的15个产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并实现联网管理。(2018年6月30日前)

3.完成产业园区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确保园区废水处理达到应收尽收,达标排放。(2018年6月30日前)

— 47 —

4.完成全州产业园区已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与环保部门联网。(2018年6月30日前)

5.落实整改责任。督促各县市党委和政府认真履行产业园区环境保护责任主体,承担属地管理责任,对辖区内产业园区配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工作负总责。结合规划要求,依法明确部门职责,细化任务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日常监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2018年6月30日前)

6.认真抓好《黔东南州工业园区全面推进清洁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工作,将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纳入《全州工业园区全面推进清洁治理三年行动方案》考核内容。(2017年12月31日前)

7.保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所排放污水达到相关要求后才能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2017年12月31日)。

(十一)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执行不到位

原因分析:部分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主体责任落实不够,一些企业长期处于停产、破产、倒闭、异地搬迁等状态未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少数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业务水平不高;环保部门督促指导不到位。

整改目标:全面完成2013年下达的第一批6家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任务。

整改时限:2017年12月31日前

— 48 —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

1.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办法》的有关规定,立即组织对2013年以来未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的企业进行清查、查处、曝光(2017年9月30日前),责令限期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2017年12月31日前)

2.长期停产、破产、倒闭关停、异地搬迁、技改等不具备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各县市按照有关规定于2017年9月25日前将相关材料经州环保局汇总后报送省环境保护厅备案,不再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3.对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进行月调度、季督查,确保企业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整改任务。州环保局负责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联络员每月30日之前调度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进度情况报省环保厅和州委、政府。

(十二)企业整体污染治理水平低。部分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简陋、管理水平低下,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厂群矛盾突出。

原因分析:企业环境污染防治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地方环境监管责任履行不到位。

整改目标: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督促企业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提高企业污染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生产经营单位“三废”稳定达标排放。

— 49 —

责任单位:州环保局

整改时限:2017年12月31日前

督导单位: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督查督办组、州委州政府督查室 整改措施:

1.认真落实《贵州省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行动方案》,根据十大行业污染物排放情况评估报告,制定“一厂一策”整改方案,完成十大污染源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治理,促进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实现全面达标排放。(2017年12月31日前)

2.督促指导企业加快污染防治设施设备整改,通过技术改造,完善管理规章制度等措施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能力,提升企业环保综合防治能力。(2017年12月31日前)

3.结合环保执法“利剑”专项行动等执法行动,深入开展重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和隐患大排查,对设施简陋、管理水平低下、不能实现稳定达标的企业依法查处一批、挂牌督办一批、关停取缔一批、移送一批,并建立跟踪管理台账,做到“一工程一台账”、“一企业一台账”、“一县一台账”。(2017年9月30日前)

(十三)畜禽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大面广。一是畜牧业生产方式仍以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养殖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部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没有建设配套治污设施或治污设施达不到养殖规模要求。

原因分析:全州农村产业发展滞后,畜禽养殖集约化发展的投入 — 50 —

第五篇:敦煌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

敦煌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

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

为全面落实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做好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23号)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甘肃时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建设,坚定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切实抓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问题整改,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二、总体目标

各镇、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的总体部署,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指出的问题,照单全收、全面整改、不留死角,把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与解决当前问题相结合、与推进整体工作相结合、与防范环境风险相结合,严格实行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推动整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生态文明

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以《酒泉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为统领,确保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绿色发展理念逐步贯穿到社会生产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逐渐落实到社会各方面,高度的生态自觉有所显现。坚持统筹谋划,把握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目标定位,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生态系统保护明显加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阶段性目标,人民群众对生态建设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提升重点地区生态功能。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通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退牧还草、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遏制草原“三化”发生趋势,逐步改善草原“三化”现象。湿地面积持续稳定在168.9万亩,沙化治理、戈壁保护等取得重大进展,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明显增强,绿化水平稳步提升,新增造林面积2万亩和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94%和7.0%以上。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三)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和绿色。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17年比2016年下降2%,2020年比2015年下降15%,2017年和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

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启动。编制完成并组织实施《敦煌市自然保护区整改方案》,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理清自然资源资产权属、合理划定功能范围,增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三、整改要求

(一)提高认识,不折不扣抓落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战略位臵,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来抓,从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实施重大生态工程,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安排、综合施策,把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与解决当前问题相结合,确保全市18个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确保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确保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5件信访问题彻底解决;确保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改;确保全年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指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强化督办,逐级逐步抓整改。坚持问题导向,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归纳整理出的问题,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实施清单制,挂账督办、专案盯办、跟踪问效、定期督导,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按照“不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不建立长效机制不放过”的“五个不放过”原则,进一步细化确定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确保督察反馈问题逐条逐项、保质保量整改到位。

(三)举一反三,全力以赴建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统筹

严不实问题。一些部门环境保护不作为、慢作为的情况较为突出”的问题,要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坚定不移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将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作为市委、市政府以及党政部门领导干部考核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健全问责机制,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力的领导干部依法追究问责。

责任主体:中共敦煌市委、敦煌市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责任领导:詹顺舟、贾泰斌 整改期限:长期坚持

3.针对“环境保护工作推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环保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新的工作态度适应环保工作新常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筹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

责任主体:中共敦煌市委、敦煌市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责任领导:詹顺舟、贾泰斌 整改期限:长期坚持

4.针对“自然保护区内违规审批、违法建设问题长期屡禁不止。省级自然保护区„瘦身‟问题突出。矿产资源违规开发造

心区、缓冲区内的采掘和石油行业建设项目‟目标任务至今没有落实到位”的问题,市发改局负责对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内采掘和石油行业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已审批的,一律清理取缔;市住建局要通过强化执法,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市水务局负责对党河河道内的采沙厂进行整治规范,对位于水源地保护区的采沙厂一律关停取缔;市林业局、环保局、国土局要按照行业管理职责督促各保护区管理部门,对各自然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全市自然保护区内无矿产、采掘、石油行业的建设项目。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林业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西湖保护区管理局、阳关保护区管理局、雅丹管理处

责任领导:李进银、连浩 整改期限:2017年8月底

6.针对“环境监管执法比较薄弱。由于财政资金短缺,酒泉市环境监管执法能力总体偏弱,执法装备相对落后,硬件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的问题,市财政局要积极落实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所需资金纳入预算,保障全市环境监管工作顺利开展。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环境保护执法能力建设、环境监测、环保宣传等重点事项支出;市环保局要根据自身执法能力建设需求,制定购臵建设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按资金管理办法使用专项资金;市机关事务局执法用车向环境执法倾斜;市人社局负责组织环保系统人员参加专业技术人员

责任领导:李进银、连浩

整改期限:2017年8月底,并长期坚持

9.针对“全市仍有170台燃煤锅炉未进行提标改造,普遍存在装备水平低,治污设施运行不稳定,超标排放等问题”,市政府组织成立燃煤锅炉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做好燃煤锅炉淘汰整治工作督导、考核和验收的统筹协调,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并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健全常态化管理机制;市环保局负责根据新《大气污染防治法》、《酒泉市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酒泉市政府《关于加强燃煤质量管理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通知》工作安排,制定《敦煌市燃煤锅炉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市住建局负责城市集中供热燃煤锅炉提标改造,确保治污设备运行稳定,达标排放;市质监局负责按照城市建成区严禁新建10吨/时(含10吨/时)以下的燃煤锅炉的规定,在我市建成区不予办理10吨/时(含10吨/时)以下燃煤锅炉的安装告知、检验、使用登记手续。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质监局 责任领导:连浩、张诚 整改期限:长期坚持

10.针对“全市商品煤煤质管控不到位,仍有大量劣质煤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问题,市质监局负责定期、不定期对煤炭质量进行抽检,严格监管煤炭硫分和灰分等指标,对不符合要求的煤炭产品严格依据有关规定予以查处,严禁销售不符合标准的煤炭,同时要加强要加强对周边地区进入本辖区煤炭

0

宾馆、小区等工程设施时配套建设城市排水管网,将污水纳入城区排水管网,同时在城区新建改建城市各类工程设施配套建设排水设施,抓好管网设计、管材管径选取、沟槽回填等工作,确保管网工程质量,实现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责任领导:连浩 整改期限:长期坚持

13.针对“全市目前还有部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未建成隔离防护设施;部分水源保护区内存在道路穿越,环境隐患较大”的问题,市住建局负责严格按照水源地保护的相关规定,清理排查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穿越道路及排污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安装水源地防护设施,同时要加强对水源井进行全天24小时不定时巡查,做到勤巡、勤查、巡查到位,巡检记录齐全,确保水源地安全。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责任领导:连浩

整改期限:2017年8月底完成水源地防护设施,并长期坚持

14.针对“敦煌市工业园区规划环评要求配套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未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问题,市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固废贮存场建设,并督促工业园区内的涉危企业按照标准建设危险废物暂存库,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整改期限:长期坚持

17.针对“医疗废物处臵中心建设无实质性进展”的问题,市环保局负责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于2017年8月底前完成医疗废物处臵中心建设,投入运行。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责任领导:连浩

整改时限:2017年8月底

18.针对“煤炭消费比重降幅较慢”的问题,市发改局负责依托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加快风电、光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推广,全面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率,有效改善城区能源结构;对具备可再生能源条件区域内的工业锅炉、供暖锅炉逐步替换改造成可再生能源锅炉,减少煤炭消耗量。最终在2020年达到100%可再生能源电力城市、100%可再生能源供热城市、100%可再生能源公共交通城市和100%可再生能源旅游城市。

市工信局负责把好项目建设准入关口。从2017年开始,所有新建项目,需建设供热锅炉的,在具备清洁能源条件的区域,不得建设燃煤锅炉。严格控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准入要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逐步提高“两高一资”行业的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遏制盲目重复建设,严把新建项目能评、环评、安评准入关,建立核准、备案工业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定期收集、汇总、核对项目清单,确保国家《气十条》发布之后违规核准、备案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无

泥处臵及管网配套项目尚未完成。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因管网不配套,实际处理量小,运维管理水平低,平均运行负荷率达不到高于75%的国家考核要求。未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臵工程,普遍采取垃圾填埋场填埋方式处臵,极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市住建局负责根据《甘肃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加强配套排水管网建设,在城区新建改建城市各类工程设施配套建设排水设施,抓好管网设计、管材管径选取、沟槽回填等工作,确保管网工程质量,实现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到202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达到75%以上。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 责任领导:连浩 整改期限:2020年底前

21.针对“生产生活用水严重依赖地下水开采,超采问题突出”的问题,2020年底前要按照酒泉市人民政府《酒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6-2050)》和《关于严格保护地下水超采区禁采区和限采区的通知》,由市水务局负责对全市地下水开采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制定关闭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自备水源井工作方案,确保2020年对未经批准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水井全部关停,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责任领导:李进银

雅丹管理处

责任领导:李进银、连浩、宋济民

整改期限:各部门方案于2017年8月底完成,并按照方案长期坚持

23.针对“生态保护红线未划定”的问题,市环保局负责结合我市实际,于2018年12月底,编制完成《敦煌市生态红线划定方案》,根据国家、省上总体计划和方案等有关要求,尽快开展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工作。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责任领导:连浩

整改期限:2018年12月底

24.针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问题,市环保局负责按照省、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结合我市实际,于2017年12月底前制定工作方案。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责任领导:连浩

整改期限:2017年12月底

25.针对“未按《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制定实施方案和开展治理工作”的问题,市环保局负责按照《酒泉市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开展全市土壤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作,于2017年8月底完成《敦煌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制定,按照省、市要求开展全市土壤情况污染调查工作,并按照方案要求长期坚持。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局要对西湖自然保护区、阳关自然保护区的矿产开发项目进行核查,对无准入手续矿产开发项目的一律清理取缔;市旅游局负责对旅游开发项目进行核查,对无保护区准入手续的旅游项目一律清理取缔;市林业局、西湖保护区管理局负责对西湖自然保护区,市环保局、阳关保护区管理局负责对阳关自然保护区的所有建设项目再排查、再梳理,发现保护区内违规建设的矿产、旅游开发项目,及时联合国土、旅游部门清理取缔。

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旅游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西湖保护区管理局、阳关保护区管理局

责任领导:李进银、连浩、宋济民 整改期限:2017年8月底

29.针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涉及敦煌市飞天生态科技园的第2批、第3批、第5批、第7批、第9批、第10批、第11批、第12批(2个)、第13批、第14批、第15批、第18批、第25批的问题”,各信访案件责任单位,按照职责,积极与上级业务部门对接,彻底解决飞天生态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信访问题。

责任单位:各批信访案件责任单位 责任领导:曹彦军、李进银 整改期限:2017年12月底

30.针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涉及敦煌市鸣科顺生态科技公司的第9批、第20批、第21批、第23批、第25批的问题”,由肃州镇、市国土局、市林业局分别负责,落实敦煌市鸣科顺生态科技公司土地、林地手续办理情况及补偿款兑付的

0

运送、处臵工作;市食药监局负责全市餐厨垃圾规范处臵的日常监管工作,督促全市餐饮服务单位等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建立健全餐厨废弃物处臵管理台账制度,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等情况,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督促餐饮单位建设隔油池或者安装油水分离器等设施,督促各个宾馆饭店、农家园等餐饮经营单位张贴《餐厨垃圾分类处臵文明规范公约》,形成全民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媒体、网络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大力倡导理性消费,促进餐厨废弃物的源头减量化,提高社会各界特别是餐饮服务企业对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逐步营造“企业主动参与、群众积极监督”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市环卫局负责城乡餐厨垃圾集中统一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臵工作,做到日产日清、车走点净,并保持收集容器整洁完好等工作任务,对收运、处臵单位进行跟踪检查、考核验收。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食药监局 责任领导:连浩、张诚 整改期限:长期坚持

五、工作机制

(一)实行整改工作联动机制。市整改领导小组、市整改办公室不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对整改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会商,研究解决措施。市整改办公室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完善监督协作机制。各部门根据市整改办公室的建议,积极落实整改工作要求。对市整改办公室移送的问题线索,要及时受理和查办,并将处理结果及时书面反馈市领导小组。

整改办公室全面负责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各镇、各部门、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领导小组,明确整改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抓好整改落实。

(二)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整改任务中的责任单位是整改工作的责任主体。责任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整改工作的主体责任,严格按照整改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整改工作的落实。做到“一个整改问题有一部整改台账,一个整改方案,一套整改措施”,整改工作要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期整改到位。

(三)严肃责任追究。市政府成立由市监察局、环保局牵头,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环保督察整改问责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市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移送的市管部门和干部整改工作落实不力,负有环境监管责任人员违纪违规问题线索,依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及纪律审查相关规定,依法依规调查核实、界定责任,提出初步问责处理意见、提请市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审定,落实问责措施。

(四)严格督导检查。加强对各镇、各部门反馈意见整改过程和结果的督促检查,对未按期整改的或整改结果未达到目标要求的每月进行督办;对整改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分析,查找症结,剖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督查情况和结果报送市领导小组;对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不到位,以及整改中遇到的典型性、政策性突出问题和疑难事项,开展专项

下载广东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央第八环境保护

    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央第八环境保护 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进展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决策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

    福建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福建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 反馈意见整改方案 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根据中央环境保护督......

    贵阳贯彻落实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

    贵阳市贯彻落实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 督察贵州反馈意见整改方案 贵阳市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9月11日 贵阳市贯彻落实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 督察......

    贵州贯彻落实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

    贵州省贯彻落实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 督察贵州反馈意见整改方案 2017年4月26日至5月26日,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在我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对我省生态文明......

    北仑区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

    北仑区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 专项整改方案 一、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还不够,工作开展还不够平衡,一些领域还存在短板。有的地方和部门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不强,压力传导不......

    广东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5篇

    广东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督察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根据中央第......

    山西贯彻落实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小编整理)

    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 反馈意见整改任务和措施清单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山西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提出的四个方面问题,我们共梳理出60项具体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省、市、县纪委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医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做好腐败风险防控和制度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