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行政诉讼法论文
浅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
(班级 法学0903 学号1103090311 姓名 林巧云)
摘要:从1990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行政诉讼法,至今已走过了22个春秋。随着“民告官”案件的不断增多,行政诉讼的司法环境已然发生了巨变。在一系列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规定中,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最受争议。关于应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建议声音,早在多年前就此起彼伏。本文将浅略说明应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关键词:行政诉讼
受案范围
抽象行政行为
一、简述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实际上是法定的由法院受理并审判一定范围内行政案件的权限。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司法权,行政权和诉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法院而言,受案范围就是法院的“主管范围”。它决定着法院与行政机关在解决行政案件中的责任与分配。对行政主体而言,受案范围实质上就是其行政行为受司法审查的范围。而对行政相对人来讲,受案范围就是“起诉范围”。
二、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缺陷
受案范围过窄,导致大量的行政争议案件无法进入行政诉讼程序,是学者认为行政诉讼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扩大受案范围”,是学界普遍认为的修改行政诉讼法的第一要务。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奉行成文法原则,不承认判例的效力。因此,法律条文对司法实践有很大的限制,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不仅原则,而且存在疏漏,第一,《行政诉讼法》对涉及受案范围的重要的法律术语没有任何界定。如具体行政行为、国防行为等。《行政诉讼法》多次使用了“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但具体行政行为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明确。第二,《行政诉讼法》有关受案范围的条款不够严谨。如《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3款规定不得就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在这里不能起诉的所有的内部管理行为,还是内部管理行为的一部分,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有争议。第三,《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的规定不够周全。《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既作了肯定规定:即哪些具体行政行为可诉;又作了否定规定,即哪些行为不能诉。那么处于肯定和否定之外的行为,如行政裁决行为、技术鉴定行为能否进入行政诉讼就成了盲区。
三、抽象行政行为的界定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中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束力的决定、命令;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上述规定中非常明确,被排除在行政诉讼的范围之外的包括“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束力的决定、命令”,即抽象行政行为。
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订和发布普遍性行为规范的行为。”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它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一种载体和途径,是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应的。所谓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针对特定的对象并对其权利义务产生影响的行为。通过两个概念,可以清楚的看到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二者的区别在于其调整对象的特定与否,而调整对象的特定与否又直接影响到行政行为的效力范围的大小,从而左右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
四、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的做法,首先,不利于人民法院充分行使司法监督权。如果抽象行政行为具有违法性,则必然带来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当行政相对人不服具体行政行为起诉后,法院只能撤销具体行政行为,而对抽象行政行为无权处理,这就意味着该抽象行政行为还将继续存在并有效,行政机关还可以据此作出同样错误的具体行政行为。这将使得行政诉讼只能应付个案,不能消除错误行政行为的根源,导致司法监督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其次,不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抽象行政行为制定公布后即具有约束力,任何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无法与之对抗。该抽象行政行为即使违法并通过具体行政行为对相对人造成了损害,法院也无权对其效力加以否定,由此助长了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现象,相对人的权益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护;再次,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每一个专门的行政机关在作出一个抽象行政行为时,往往只注意到本部门的职能所适用的法律,而可能忽视其他方面的法律,从而出现各个部门作出的抽象行政行为互相冲突或矛盾的现象,导致行政法制的不协调,也影响到我国法律体系整体上的统一性;最后,不利于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效率。为消除上述弊端,我国的行政诉讼立法有必要考虑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之中,对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中的有关条款,例如第2条、第5条、第11条、第12条、第17条、第27条、第32条、第39条、第41条、第51条、第54条等进行相应的修正,将其中的“具体行政行为”改为“行政行为”,从而把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决定、命令的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受案范围,这对于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都是有利无害的,而且也将有助于我国法制的发展与完善,符合我国立法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第二篇: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劳动监察案件
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劳动法》第91条规定作出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的行政处理决定书,当事人不服依法可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既不履行又不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关于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的劳动监察指令书,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可诉。
行政确认案件
1、行政确认若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当事人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2、婚姻登记,属于行政确认,一般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但下列情形除外:
(1)经登记的婚姻具有无效情形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只能申请法院宣告婚姻无效;
(2)经登记的婚姻具有可撤销情形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只能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若当事人向婚姻登记机关请求撤销婚姻,而婚姻登记机关不予撤销的,当事人仍可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3、某些行为,在学理上可认定为行政确认,或貌似行政确认,但依法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1)对公证书内容发生的争议以及公证过错赔偿争议,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2)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处理医疗事故的“证据”,依法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只可依法申请再次鉴定;
(3)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依法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4)工伤保险中的劳动能力鉴定,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依据,依法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只可申请再次鉴定;
特别注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如劳动局)的工伤认定结论,经复议后可起诉。
行政合同案件
1、除非法律、法规特别规定,行政合同因不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可诉;但是,当事人对在行政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行政机关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2、在行政法学理论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属于典型的行政合同,但根据《最高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按照民事纠纷处理;
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为实现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义务而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若当事人认为执行错误,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此处的“执行错误”是指行政机关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采取执行措施。
特别注意:若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据以强制执行的根据错误的,应当依法对作为强制执行根据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例:县土管局认为刘某在耕地上违章建设住房,责令其自行拆除。由于刘某没有按期拆除,县土管局派人强行拆除。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刘某认为其并非违章建房,应起诉何行为?(2)若刘某认为县土管局无权强行拆除,且造成其住房中财产损害,应起诉何行为? 答案:(1)责令拆除行为;
(2)强行拆除行为
审计案件
审计决定的可诉性取决于其审计内容是财政收支还是财务收支。若是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则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若是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只可提请审计机关的本机人民政府裁决(该裁决为最终裁决)
(《审计法》第48条)
特别注意:所谓财政收支,一般是针对国家机关而言的;所谓财务收支,一般是针对企业、事业单位等单位而言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属于内部行政行为,故不可复议、也不可诉。
刑事强制措施案件
刑事司法行为(如:公安机关没收取保候审保证金或对取保候审的保证人罚款),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可以在收到决定书的5日以内,向执行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核一次;如不服复核决定,可以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
公安机关、国安、海关对与侦查犯罪无关的公民采取强制措施的,不属于刑事强制措施,而应认定为行政强制措施。
重复处理行为案件
重复处理行为,即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原有的生效行政行为作出的没有任何改变的2次决定。构成重复处理行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当事人要求重新处理的申请,不属于行政复议申请;
2、行政机关对原行政行为未作任何改变。
法定行政终局案件
常见的法定终局行为有:
(一)复议选择兼终局(《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29条第2款、《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第15条)
注意:行政拘留决定如果根据《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或《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作出的,则公安机关的复议决定是不可诉的;否则就是可诉的。
(二)复议后选择裁决终局(《行政复议法》第14条)
(三)复议终局
狭义的复议终局案件又分为两种:
1、属于行政复议范围而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案件。这种案件因不能提起行政诉讼而成为复议终局案件;
2、既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又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案件,但因法律明确规定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而成为复议终局的案件。
适用《行政复议法》第30条滴2款确定复议终局时,下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作出的复议决定。
2、该复议决定的内容必须是确认自然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如果省级人民政府的复议决定中,除了确认自然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外,还有其它内容,而该其它内容是可以提起诉讼的,则当事人可以依法对该其它内容提起行政诉讼。
3、该复议决定作出的依据必须是“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
如果该复议决定不是根据上述决定作出的,则仍然不属于“复议终局”情形。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第16条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
成拆迁补偿协议的,经当事人申请,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是被拆迁人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裁决。裁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30日内作出。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自裁决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拆迁人依照本条例规定已对被拆迁人给予货币补偿或者提供拆迁安置用房、周转用房的,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
《最高院关于当事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就补偿安置协议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应否受理问题的批复》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协议,就补偿安置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并告知当事人可以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16条的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裁决。
《最高院关于行政机关对土地争议处理决定生效后一方不履行另一方不应以民事侵权向法院起诉的批复》
(1991年7月24日)
行政机关对土地争议处理决定生效后, 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不应以民事侵权向法院起诉,可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执行,该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诉讼法》第66条的规定,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依法强制执行。
第三篇: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
论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
摘要: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实际上是法定的由法院受理并审判一定范围内行政案件的权限。本文阐述了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存在诸多的限制,分析了在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进行确定时要考虑到司法能力和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现状等因素,提出应当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考虑因素出发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完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关键词:受案范围;缺陷;完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自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至今已有21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此部法律为中国“民告官”的诉讼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某些合法权益,但是,我国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仍存在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即法律规定的法院受理审判一定范围内行政案件的权限。它不仅确定了人民法院对哪些行政行为享有司法审查权,同时也圈定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哪些权利受到行政主体的侵犯后,可以要求法院依法进行审理的范围。综上两点便能够比较明确清楚的把握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本质意义。
《行政诉讼法》采用了两种方法规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一是概括式,二是列举式。概括式的表达方式是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做出的统一的、完整的、原则性的规定方式。列举式的表达方式是具体指明了哪些事项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列举的表达方式又可分为肯定列举和否定列举两种方式。
行政诉讼法界定行政诉讼范围的标准有两项:一是具体行政行为标准,二是人身财产权标准。首先,人民法院只受理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对具体行政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即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法院不予受理。其次,人民法院只受理对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人民法院一般不受理对人身权和财产权以外的其他权益造成侵犯的行政争议。
二、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缺陷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规定方式存在不足
概括式的表达方式的优点在于其可以全面的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做总的规定,而不会漏掉相对人的某一项权利。其不足之处是此种表达方式并没有明确说明具体哪些事项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导致在实践中不易具体实施。采用列举式就是把应当或者不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逐一列出,这种方式的优点:可以把某一具体事项明确的写进法律条文。但其也有不足之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受到形形色色的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侵犯的情况很多,在肯定式列举的情况下,很难将所有事项列尽,有些合法权益就被排除在了行政诉讼法的保护之外。
(二)行政诉讼审查对象的局限性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 条规定,行政诉讼审查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可是,作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应的行政抽象行为却排除在司法审查之外。一些违法的行政抽象行为侵害相对人权益的机会也越多范围也越广,行政诉讼法将行政抽象行为排除于受案范围之外,实际上致使大量的、主要的行政侵权行为处于司法审查的真空地带。
(三)受案范围所保护的合法权益范围出现真空状态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只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的才可被起诉。人身权和财产权是现代民主和法治国家的公民的两项基本权利,但是此规定却把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外,更何况还遗漏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这些基本的人权。
三、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完善
(一)合理界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为了实现行政诉讼的目的,合理科学地界定行政诉讼的范围,避免出现“挂一漏万”现象,应当采用概括方式规定法院应该受理的行政案件,即凡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时的作为和不作为行为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不利影响形成公法上争议的,受到侵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均有权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应当受理。即使为了原告起诉方便需要列举受案范围的,也应当本着科学、统一的原则加以列举,而且应当以概括性条款作为兜底条款,使得没有被列举的行政行为应进入行政诉讼范围,只要未在排除事项之列,原则上均允许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
(二)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不得提起行政诉讼,只能通过其他监督途径,解决违法实施抽象行政行为的问题。通过借鉴和比较,只有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行政相对人的诉累,同时督促行政机关在实施抽象行政行为时做到依法行政。抽象行政行为虽然是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所做出的,可以反复适用的,但有时也会侵犯到相对人的合法利益,也可能出现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抽象行政行为也应受到法律监督。
(三)扩大受案范围所保护的合法权益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司法资源也日益丰富,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也具有多样性,所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应当具有开放性,要在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的同时要拓展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使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能够回应社会的需要,不仅仅是局限于保护人身权和财产权,而且更应当考虑把抽象的行政行为囊括在内,使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等这些基本的人权也能够体现在行政诉讼的权益保护目的之内。因此,应当确立法院要对个人和组织的提起的行政诉讼都应当受理的原则,只有在少数的保护人权需要的例外情况下,法院才可以根据法律的明确规定不予受理。在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模式选择中可以选择概括和排除模式,即对应当排除的范围作出明确具体的列举,而对起诉主体、被告资格、行为作高度抽象的概括,这样就能最大可能地实现对公民的权益的最大程度的保护。
受案范围不明确会导致偏离行政诉讼立法宗旨,或者各个法院任意判断,无疑会对相对人的诉权产生消积影响,不利于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从保障相对人诉权和其他权益来看,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实属必要。
第四篇: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摘要: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是解决行政诉讼问题的重要环节,把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纳入诉讼范围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基本需要,本文通过把大陆法系中的法国、英美法系中的美国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加以对比分析,指出我国行政诉讼法律法规中对受案范围规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
行政诉讼范围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行政诉讼法律法规中都存在,只是基于国度文 化的差异,各国的称谓不同而已美国将该问题称之为“司法审查的可得性”,法国称之为“行政法院的审判权范围” 还有称为“行政审判权范围”或者“可诉行政行为范围”的。1不管表述如何,其实质内容都是一样的,即法院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公法争议,也无力审查所有的行政行为,法院能够解决的争议范围是特定的、有限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就是指法院受理行政争议案件的界限,即可以受理什么样的案件,不能受理什么样的案件,哪些行政活动应当由法院审查,哪些不能被法院审查,或者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哪些行政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界限。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要由法律、法规作出明确规定,这是行政诉讼的特点,也是《行政诉讼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区别之一。
二、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采取了 概括列举式、肯定列举式、否定列举式三种方法加以规定,但简要说来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有以下这些,首先受案标准有三个:
(一)职权标准:具有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
(二)行为标准:①具体行为②违法行为;
(三)结果标准:损害合法权益,只有在符合以上三种标准的情况下,法院才受理。详细说来法院受理的案件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法律规定,从相关法律法规中可以看出,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即①行政处罚案件;②强制措施案件;③侵犯经营自主权案件;④行政许可案件;⑤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⑥行政给付案件;⑦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案件;1汪栋、沈盼盼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中外比较[J].唐山学院学报,2007(7).二是学理上分为以下几种,即①行政裁决案件;②部分行政确认;③行政检查案件;④部分行政合同 ;三是司法解释,即①公平竞争权案件;②国际贸易案件③反倾销案件;④反补贴案件;⑤最高法院就个案进行答复、批复中明确的几类案件,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排除以下几种情形:①国家行为案件;②抽象行政行为;③内部行政行为;④法定行政终局裁决;⑤刑事侦查行为;⑥调解仲裁行为;⑦行政指导行为;⑧重复处理行为;⑨阶段性行政行为(有例外);⑩劳动监察指令书。
三、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受案范围
大陆法系国家典型代表是法国与德国,这两国在行政诉讼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受案范围基本相同,只是在少数地方有区别,鉴于本文篇幅的要求,本文仅以大陆法系中法国为例来加以说明。
法国审判体制的双轨制决定了法国行政诉讼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征。法国的法院存在两大系统,即行政法院系统和普通法院系统,两者互不隶属,各自独立,适用不同的法律。法国的行政法院不属于国家的司法系统,而隶属于国家的行政体系。这种双轨制审判体制的形成,有着历史上的原因,同时也有其理论上的依据。同英美法系的国家一样,法国也认为自己的行政审判体制是孟德斯鸠分权原则的体现。在法国人的理解中,根据分权原则,行政机关不能行使司法权,同样,司法机关也不能行使行政权。行政纠纷处理属于行政权的范围,因此行政纠纷应由行政机关自己处理,不应由司法机关即普通法院处理,否则便是司法权代替行政权。所以,行政法院属于行政系统。从而法国行政法院是法国行政机关自己裁决行政纠纷的一种组织,其受理的行政案件范围较广。不仅包括一般的行政相对人提起的诉讼,还受理同一行政主体内部机关之间和不同行政主体之间提起的诉讼。3在行政诉讼的范围上,法国法律和判例形成了划分行政审判权限的两方面标准:一是要求行政审判只限于行政机关的行为,即形式的或消极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实质的或积极的标准,即公务是确定行政法院管辖权的标准,这是权限争议法庭在1872年布朗戈案件中确立的一项根本原则。法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确定方式并没有普遍性的法律规定,在受案范围具体内容上也无成文法明确肯定列举,主要由权限争议法庭和行政法院的判例所确定,但判例所排除的如下几种行为除外:(1)私人的行为。私人之间的行为由私法调整,受普通法院管辖。(2)立法机关的行为。主要有如下内容:其一,立法行为本身;其二,国会议员的选举。根据法国法律规定,对国会议员选举所提起2
342胡建淼.比较行政法———20 国行政法评述[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8.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第355页.4胡建淼.比较行政法———20 国行政法评述[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28.的诉讼由宪法委员会受理;其三,全民投票行为;其四,议会中的行政管理行为。(3)司法机关的行为。这主要指司法机关的审判活动。(4)外国国家行政机关的行为。
(5)政府行为。对于哪些行为属政府行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行政法院依靠经验来判断。政府行为主要包括:第一,政府和议会关系的行为。第二,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与其他国家所发生的行为。第三,出现紧急情况时,总统可根据宪法第16条采取紧急措施。第四,根据宪法第11条作出将法律草案提交公民复决的决定。
总之,在法国,除排除性规定外,行政机关的一切公务行为,不论采取何种形式,不论是采用口头或书面的、明示或默示的、抽象或具体的,均可提起行政诉讼。
英美法系国家按照一切人都受同一法律支配、受同一法院管辖的普通法观念,不严格区分公法和私法,一切纠纷都交由普通法院统一管辖。因此这些国家不设立单独的行政法院,而是由普通法院受理所有行政案件,进行司法审查,适用统一的法律。
美国秉承“无救济便无权利”的法治思想,将司法审查作为法院纠正行政机关不法行为的基本措施。美国早期的司法审查受“国王不能为非”的英国普通法原则影响,形成了行政机关的“主权豁免”特权。6即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起诉需要经过政府的同意;政府的行政行为对公民造成损害,通常由政府官员个人负责,公民同政府的纠纷成了公民同官员之间的争讼。随着司法审查的发展,这种行政机关的“主权豁免”特权被逐渐摒弃,司法审查的范围不断扩大,政府的行政行为几乎无所不包地被列为司法审查范围之内,不能审查的行为是必须严格论证的例外,法院更不得以该项诉讼是控告美国政府为由而予以驳回。美国宪法明文规定了法院行使司法权的范围,为司法审查提供了宪法依据。7此外,美国普通法院法官在判例中将许多明文排除司法审查范围的法律条款作相反的理解,进一步扩展了司法审查的范围。因此在美国,凡是法律规定可以审查的行政行为,以及没有其他适当的法律救济的最后确定的行政行为都应受到司法审查。
四、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局限性
首先,在受案范围规定上,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将排除规定外的一切行政行为都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并且都从对行政行为进行定义出发来确定受案范围,不论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抽象行政行为,也不论是内部行政行为还是终局行政行为我国行政55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9~595页.李燕萍、仲兵.中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比较分析[J]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3(3).沈海蛟.如何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J ].行政与法, 2000(5):13.67
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和终局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
(1)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在对违法行政行为的审查上,不能反复适用的“具体行政行为”接受司法审查,能够反复适用的“抽象(违法)行政行为”倒反而“逍遥法外”。(2)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关于内部行为不可诉,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2 条第3 项规定,对行政机关管理内部事务的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在司法审查至上、行政应受监督的法治理念下,即便是工作性质的内部行政行为,也不是完全处于真空状态,对公民的合法权益不造成损害。(3)终局行政行为的可诉性。为实现法治目标与行政诉讼的保障合法行政权力、制约违法行政权力功能,也要求改变所谓“终局行政行为不可诉性”的错误理念与立法局限,正确理解“终局”只限于行政系统内部,确其可诉性。
其次,必须是认为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不过对涉及其他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予以司法审查, 但此时是属于特别法规定的范围。根据是《行政诉讼法》第条第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受案范围规定过于狭窄, 使本已艰难的“ 民告官” 越发困难强调必须是侵犯当事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行为才受司法审查。这样规定尽管已经将公民的大多数权益保护进去, 但是仍有过于谨慎之嫌。既然立法中已经提到只有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 似无必要进一步限定合法权益仅止于合法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否则不利于司法权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88郭爱萍.中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比较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5).参考文献: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2]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3]胡建淼.比较行政法———20 国行政法评述[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8.[4]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5]杨红梅.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比较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6] 汪栋、沈盼盼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中外比较[J].唐山学院学报,2007(7).[7] 姜明安.行政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8] 郭爱萍.中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比较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5).[9] 陈剑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研究[D] 复旦大学 2005(10).[10] 李燕萍、仲兵.中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比较分析[J]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3(3).
第五篇:税务行政诉讼要点(一)——受案范围
税务行政诉讼要点
(一)税务行政诉讼作为行政诉讼的一个类别,主要适用的法律既包括《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也包括《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作为税务行政相对人的纳税人或其他纳税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有权提起行政诉讼,但是法院并非受理所有的税务争议,只有该税务争议属于法定的受案范围之内时,该税务争议才是可诉的,即税务行政相对人可以寻求司法救济。税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可以被归集为以下几类:
1.对税务机关行政处罚不服。税务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主要有: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
2.对税务机关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不服。《税收征管法》规定了以下税收强制执行措施:(1)税务机关书面通知税务行政相对人的开户银行,直接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2)税务机关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3.认为税务机关侵犯法定经营自主权。所谓经营自主权,指税务行政相对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调配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自主经营的权利。
4.认为税务机关没有正当理由而对要求颁发有关证件的申请予以拒绝或者不予答复。包括明确拒绝或逾期不予答复。
5.认为税务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如乱征税款、重复征税等。
6.对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不服。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税收保全措施包括:(1)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2)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7.对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税务行政相对人提供纳税担保行为不服。
8.对税务机关复议行为不服。
9.对税务机关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纳税人出境行为不服。
10.对税务机关行政复议行为不服。
11.对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不服。包括征收税款、加征滞纳金、减税、免税、抵税、退税、代收代缴、代扣代缴等行为。
摘自:http://blog.sina.com.cn/u/2281968794
中国税务律师交流群:227237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