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贪局受案范围
反贪污贿赂局
负责办理由本院直接立案侦查的全区有影响的贪污贿赂等案件;负责办理上级机关交办、督办的案件;负责本院辖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研究、分析辖区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提出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负责开展辖区检察环节中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责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法制宣传。
受案范围:
1、贪污罪。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 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的行为。
2、挪用公款罪。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 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 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3、受贿罪。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 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4、单位受贿罪。
单位受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 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 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5、行贿罪。
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 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6、对单位行贿罪。
对单位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 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 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 述单位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7、介绍贿赂罪。
介绍贿赂罪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 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
8、单位行贿罪。
单位行贿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 单位、机关、团体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9、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 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出合法收入,差额巨大,而本人又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行为。
10、隐瞒境外存款罪。
隐瞒境外存款罪是指国家工 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故意隐瞒不报在境外的存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11、私分国有资产罪。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 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 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 行为。
12、私分罚没财物罪。
私分罚没财务罪是指司法机 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 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行为。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实行分级立案侦查的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全国性的重大犯罪案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全省(自治区、直辖 市)性的重大犯罪案件;分、州、市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本辖区的重大犯罪案件,基层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本辖区 的犯罪案件。
立案标准
(一)贪污罪
1、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
2、个人贪污数额不满5000元,但具有贪污救灾、抢 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及募捐款物、赃 款赃物、罚没款物、暂扣款物,以及贪污手段恶劣,毁灭 证据、转移赃物等情节的。
(二)挪用公款罪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000元至10000元 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10000元至30000元以上,归个人 进行营利活动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0000至30000元以 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
(三)受贿罪
1、个人受贿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
2、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000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 一的:
(1)因受贿行为而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 损失的;
(2)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 影响的;
(3)强行索取财物的。
(四)单位受贿罪
1、单位受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
2、单位受贿数额不满10万元,但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
(1)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 影响的;
(2)强行索取财物的;
(3)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五)行贿罪
1、行贿数在10000元以上的;
2、行贿数额不满10000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
(2)向三人以上行贿的;
(3)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 行贿的;
(4)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六)对单位行贿罪
1、个人行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单位行贿在20万元 以上的;
2、个人行贿数额不满10万元,单位行贿数额在 10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
(2)向三个以上单位行贿的;
(3)向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行 贿的;
(4)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七)介绍贿赂罪
1、介绍个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2万元以 上的;介绍单位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
2、介绍贿赂数额不满上述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为使行贿人获取非法利益而介绍贿赂的;
(2)三次以上或者为三人以上介绍贿赂的;
(3)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 介绍贿赂的;
(4)致使国家或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八)单位行贿罪
1、单位行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
2、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
(2)向三人以上行贿的;
(3)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行贿的;
(4)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九)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
(十)隐瞒境外存款罪隐瞒境外存款,折合人民币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
(十一)私分国有资产罪 私分国有资产,累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
(十二)私分罚没财物罪 私分罚没财物,累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
(十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七)》的规定,中国新增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等新罪名。从2009年10月16日开始,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受贿的,司法机关将使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定罪处罚。
第二篇: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劳动监察案件
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劳动法》第91条规定作出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的行政处理决定书,当事人不服依法可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既不履行又不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关于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的劳动监察指令书,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可诉。
行政确认案件
1、行政确认若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当事人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2、婚姻登记,属于行政确认,一般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但下列情形除外:
(1)经登记的婚姻具有无效情形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只能申请法院宣告婚姻无效;
(2)经登记的婚姻具有可撤销情形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只能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若当事人向婚姻登记机关请求撤销婚姻,而婚姻登记机关不予撤销的,当事人仍可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3、某些行为,在学理上可认定为行政确认,或貌似行政确认,但依法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1)对公证书内容发生的争议以及公证过错赔偿争议,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2)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处理医疗事故的“证据”,依法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只可依法申请再次鉴定;
(3)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依法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4)工伤保险中的劳动能力鉴定,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依据,依法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只可申请再次鉴定;
特别注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如劳动局)的工伤认定结论,经复议后可起诉。
行政合同案件
1、除非法律、法规特别规定,行政合同因不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可诉;但是,当事人对在行政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行政机关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2、在行政法学理论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属于典型的行政合同,但根据《最高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按照民事纠纷处理;
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为实现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义务而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若当事人认为执行错误,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此处的“执行错误”是指行政机关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采取执行措施。
特别注意:若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据以强制执行的根据错误的,应当依法对作为强制执行根据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例:县土管局认为刘某在耕地上违章建设住房,责令其自行拆除。由于刘某没有按期拆除,县土管局派人强行拆除。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刘某认为其并非违章建房,应起诉何行为?(2)若刘某认为县土管局无权强行拆除,且造成其住房中财产损害,应起诉何行为? 答案:(1)责令拆除行为;
(2)强行拆除行为
审计案件
审计决定的可诉性取决于其审计内容是财政收支还是财务收支。若是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则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若是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只可提请审计机关的本机人民政府裁决(该裁决为最终裁决)
(《审计法》第48条)
特别注意:所谓财政收支,一般是针对国家机关而言的;所谓财务收支,一般是针对企业、事业单位等单位而言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属于内部行政行为,故不可复议、也不可诉。
刑事强制措施案件
刑事司法行为(如:公安机关没收取保候审保证金或对取保候审的保证人罚款),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可以在收到决定书的5日以内,向执行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核一次;如不服复核决定,可以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
公安机关、国安、海关对与侦查犯罪无关的公民采取强制措施的,不属于刑事强制措施,而应认定为行政强制措施。
重复处理行为案件
重复处理行为,即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原有的生效行政行为作出的没有任何改变的2次决定。构成重复处理行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当事人要求重新处理的申请,不属于行政复议申请;
2、行政机关对原行政行为未作任何改变。
法定行政终局案件
常见的法定终局行为有:
(一)复议选择兼终局(《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29条第2款、《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第15条)
注意:行政拘留决定如果根据《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或《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作出的,则公安机关的复议决定是不可诉的;否则就是可诉的。
(二)复议后选择裁决终局(《行政复议法》第14条)
(三)复议终局
狭义的复议终局案件又分为两种:
1、属于行政复议范围而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案件。这种案件因不能提起行政诉讼而成为复议终局案件;
2、既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又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案件,但因法律明确规定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而成为复议终局的案件。
适用《行政复议法》第30条滴2款确定复议终局时,下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作出的复议决定。
2、该复议决定的内容必须是确认自然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如果省级人民政府的复议决定中,除了确认自然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外,还有其它内容,而该其它内容是可以提起诉讼的,则当事人可以依法对该其它内容提起行政诉讼。
3、该复议决定作出的依据必须是“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
如果该复议决定不是根据上述决定作出的,则仍然不属于“复议终局”情形。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第16条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
成拆迁补偿协议的,经当事人申请,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是被拆迁人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裁决。裁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30日内作出。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自裁决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拆迁人依照本条例规定已对被拆迁人给予货币补偿或者提供拆迁安置用房、周转用房的,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
《最高院关于当事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就补偿安置协议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应否受理问题的批复》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协议,就补偿安置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并告知当事人可以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16条的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裁决。
《最高院关于行政机关对土地争议处理决定生效后一方不履行另一方不应以民事侵权向法院起诉的批复》
(1991年7月24日)
行政机关对土地争议处理决定生效后, 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不应以民事侵权向法院起诉,可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执行,该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诉讼法》第66条的规定,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依法强制执行。
第三篇:森林公安机关受案范围
一、森林公安机关受案范围
(一)、行政案件
1、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2、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
3、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
4、开垦、采石、采砂、采土、采种、采脂和其他活动,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
(二)、治安案件
1、谎报森林火情、森林病虫和野生动物疫情、森林警情,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2、任意损毁、占用林区内林业生产资料、物资、设施设备等公私财物的;
3、盗窃、损毁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预防监测设施和森林航空消防设施的;
4、在林区内擅自安装、使用电网,猎捕野生动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5、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人员,违反安全规定,致使该场所有发生安全事故危险,经森林公安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6、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林区内林木、木材、林产品、林木种子、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植物新品种、野生动物保护仪器设备或者设施和为林业服务标志的;
7、偷砍林区内农村居民房前屋后或者自留地少量零星树木的;
8、故意损毁林区内林木、林地、幼树、苗圃、林果产品、野生动植物生息繁衍场所、野生动物保护仪器或者设施的;
9、在林区内非法实施采种、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等行为,牟取经济利益的,按盗窃处理;
10、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森林消防车、森林公安警车等车辆通行,或者强行冲
闯森林公安机关设臵的警戒带、警戒区的;
11、收购森林公安机关通报寻查的赃物或者有赃物嫌疑的木材、林产品、林木种子、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植物新品种的;
12、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的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
13、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损毁林业行政机关和森林公安机关依法扣押、查封、冻结的木材、林产品、林木种子、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植物新品种的;
14、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森林公安机关依法办案的;
15、窝藏、转移或者代销非法获取的木材、林产品、林木种子、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植物新品种的;
16、在林区内非法种植罂粟不满500株或者其他少量毒品原植物的。
(三)、刑事案件(省林业厅、公安厅豫林公【2003】222号;省公安厅【2011】282号)
1、盗伐林木案;
2、滥伐林木案;
3、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案;
4、非法占用农用地(林地)案;
5、放火案(故意放火烧毁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6、失火案(过失烧毁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7、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
8、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案;
9、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案;
10、非法狩猎案;
11、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陆生野生动物案;
12、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陆生野生动物制品案;
13、走私珍贵陆生野生动物、珍贵陆生野生动物制品案;
14、聚众哄抢(林木)案;
15、破坏生产经营案(故意毁坏用于造林、育林、护林和木材生产的机械设备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坏林业生产经营);
16、非法经营案(买卖《允许进口证明书》《允许出口证明书》《允许再出口证明书》、进出口原产地证明及国家机关批准的其他关于林业和陆生野生动物的经营许可证明文件);
17、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案(伪造、变造、买卖林木和陆生野生动物《允许进出口证明书》、《进出口原产地证明》、《狩猎证》、《特许猎捕证》、《驯养繁殖许可证》、《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明》、《森林、林木、林地权属证书》、征用或者占用林地审核同意书、育林基金等缴费收据以及由国家机关批准的其他关于林业和陆生野生动物公文、证件);
18、盗窃案(盗窃国家、集体、他人所有并已经伐倒的树木、偷砍他人房前屋后、自留地种植的零星树木、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非法实施采种、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等以及盗窃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其制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或其制品);
19、抢劫案(抢劫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其制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或其制品);
20、抢夺案(抢夺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其制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或其制品);
21、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案(被盗伐滥伐的木材、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其制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或其制品)。
22、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森林或者其它林木)案;
23、非法转让、倒卖土地(林地)使用权案;
24、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其它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
25、消防责任事故案;不报、谎报安全事故案(造成森林火灾);
26、妨害作证案;帮助毁灭、伪造证据案;
27、打击报复证人案;
28、窝藏、包庇案;
29、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案; 30、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
31、擅自进口固体废物案;
32、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附: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涉林犯罪案
1、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案;
2、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案;
3、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案;
4、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案;
5、动植物检疫失职案。
二、森林公安机关查处的林业行政案件处罚依据及标准
(一)、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不足0.5立方米或幼树不足20株的,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3倍至5倍的罚款。
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0.5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20株以上的,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5倍至10倍的罚款。(森林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
(二)、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不足2立方米或者幼树不足50株的,责令补种滥伐株数5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2倍至3倍的罚款。
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2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50株以上的,责令补种滥伐株数5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3倍至5倍的罚款。(森林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
超过木材生产计划采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砍伐有争议林木的,按上述规定处罚。
(三)、买卖证件
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没收违法买卖的证件、文件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买卖证件、文件的价款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森林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
(四)、非法收购
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收购的盗伐、滥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收购林木的价款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森林法第四十三条)
注:“明知”是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为应当知道,但是有证据证明确实被蒙骗的除外:
第一、在非法的木材交易场所或者销售单位收购木材的; 第二、收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的木材的; 第三、收购违反规定出售的木材的。
(五)、毁林
进行开垦、采石、采砂、采土、采种、采脂和其他活动,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
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森林法第四十四条)
三、森林公安机关查处的林业治安案件处罚依据及标准
(一)、谎报森林火情、森林病虫和野生动物疫情、森林警情,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
(二)、任意损毁、占用林区内林业生产资料、物资、设施设备等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第三项)
(三)、盗窃、损毁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预防监测设施和森林航空消防设施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一项)
(四)、在林区内擅自安装、使用电网,猎捕野生动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一项)
(五)、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人员,违反安全规定,致使该场所有发生安全事故危险,经森林公安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九条)
(六)、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林区内林木、木材、林产品、林木种子、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植物新品种、野生动物保护仪器设备或者设施和为林业服务标志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七)、偷砍林区内农村居民房前屋后或者自留地少量零星树木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源于法释【2000】36号第9条)
(八)、故意损毁林区内林木、林地、幼树、苗圃、林果产品、野生动植物生息繁衍场所、野生动物保护仪器或者设施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九)、在林区内非法实施采种、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等行为,牟取经济利益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源于法释【2000】36号第15条)
(十)、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森林消防车、森林公安警车等车辆通行,或者强行冲闯森林公安机关设臵的警戒带、警戒区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第一款)
(十一)、收购森林公安机关通报寻查的赃物或者有赃物嫌疑的木材、林产品、林木种子、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植物新品种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九条第三项)
(十二)、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的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九条第四项)
(十三)、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损毁林业行政机关和森林公安机关依法扣押、查封、冻结的木材、林产品、林木种子、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植物新品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第一项)
(十四)、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森林公安机关依法办案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第二项)
(十五)、窝藏、转移或者代销非法获取的木材、林产品、林木种子、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植物新品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第三项)
(十六)、在林区内非法种植罂粟不满500株或者其他少量毒品原植物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
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一条第一项)
四、森林刑事案件适用罪名、犯罪构成、立案标准及刑罚适用
(一)、盗伐林木罪
概念:是指违反森林法及其他保护森林法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擅自砍伐国家、集体所有(包括他人依法承包经营管理国家或集体所有)、他人所有及本人承包经营管理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情节严重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同时侵犯了国家、集体或他人对林木的所有权和国家对林木采伐的管理制度这一双重客体;犯罪对象是凭证采伐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只能出于故意。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一种主观心态,不以最后是否实际占有林木这一客观实际为必要条件。
刑罚适用:
1、盗伐林木2立方米或者幼树100株以上(含本数,下同),属“数量较大”,依据《刑法》345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盗伐林木20立方米或者幼树1000株以上,属“数量巨大”,为重大案件,依据《刑法》345条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盗伐林木100立方米或者幼树5000株以上,属“数量特别巨大”,为特别重大案件,依据《刑法》345条规定,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滥伐林木罪
概念:是指违反森林法及其他保护森林法规,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部门批准并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林木采伐许可证,但违反采伐证所规定的时间、数量、地点、树种、方式而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
或本人所有的森林或其他林木,或者超过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数量采伐他人所有的森林或者林木(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数量较大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林木采伐的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凭证采伐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
1、滥伐林木10立方米或者幼树500株以上,属“数量较大”,依据《刑法》345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滥伐林木50立方米或者幼树2500株以上,属“数量巨大”,为重大案件;滥伐林木100立方米或者幼树5000株以上,为特别重大案件,依据《刑法》345条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注:盗伐、滥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从重处罚。竹子折算标准:胸径12厘米以上,400公斤折1立方米;12厘米以下,300公斤折1立方米;新栽竹林以墩计,30墩(每墩1-3株)折1立方米;以丛计(每墩10株左右),折1立方米。
(三)、非法收购、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罪
概念:是指收购、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情节严重的行为。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制度及国家对赃物的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盗伐、滥伐的林木。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收购、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
1、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情节严重”,依据《刑法》345条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
或者单处罚金。(1)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2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1000株以上的;(2)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珍贵树木或者国家保护的其他植物2立方米以上或者5株以上的;(3)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情节特别严重”,依据《刑法》345条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10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5000株以上的(重大案件);(2)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珍贵树木或者国家保护的其他植物5立方米以上或者10株以上的(重大案件);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20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10000株以上的,以及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珍贵树木或者国家保护的其他植物10立方米以上或者20株以上的(特别重大案件);(3)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四)、非法占用农用地(林地)罪
概念: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林地,改变被占用林地用途,在非法占用的林地上实施建窑、建坟、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种植农作物、堆放或排泄废弃物等行为或者进行其他非林业生产、建设,造成林地的原有植被或林业种植条件严重毁坏或者严重污染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农用地(林地)的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林地。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林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林地、改变林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林地大量毁坏。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342条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1、非法占用并毁坏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数量分别或者合计达到5亩以上;
2、非法占用并毁坏其他林地数量达10亩以上;
3、非法占用并毁坏第1、第2项规定的林地,数量分别达到相应规
定的数量标准的50%以上;
4、非法占用并毁坏第1、第2项规定的林地,其中一项数量达到相应规定的数量标准的50%以上,且两项数量合计达到该项规定的数量标准。
(五)、放火罪(破坏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概念:是指故意放火破坏森林或者其他林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犯罪对象是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破坏森林或者其他林木,危害公共安全。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
1、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114条规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照《刑法》115条1款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1)过火有林地面积10公顷以上;(2)过火林木10000株以上。
(六)、失火罪(破坏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概念:是指过失引起火灾,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遭到严重破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犯罪对象是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失火,破坏森林或者其他林木,危害公共安全。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过失。
刑罚适用:
1、情节较轻的,依照《刑法》115条2款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115条2款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1)过火有林地面积2公顷以上;(2)过火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面积4公顷以上;(3)过火林木3000株以上;(4)致人重伤、死亡。
注:面积指实际面积,即有斜坡的指斜坡面积,无斜坡的,指平面面积(下同)。
(七)、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
概念: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珍贵树木及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保护制度。犯罪对象是珍贵树木及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
1、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依据《刑法》344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情节严重”的行为,依据《刑法》344条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非法采伐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2株或2立方米以上的;(2)非法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致死3株以上的;(3)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价值5000元以上的;(4)为首组织、策划、指挥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5)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八)、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
概念: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
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珍贵树木或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保护制度。犯罪对象是珍贵树木及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
1、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依据《刑法》344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情节严重”的行为,依照《刑法》344条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2株或2立方米以上的;(2)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价值5000元以上的;(3)非法获利2000元以上的;(4)为首组织、策划、指挥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或其制品的;(5)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注: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珍稀植物,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一、附录二的植物、由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确定的具有重大历史纪念意义、科学研究价值或者年代久远(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
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制品、珍稀植物制品,包括其任何部分,以及由其本身或其部分加工而成的产品。
(九)、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
概念:是指违反森林法规和海关法规,非法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稀植物及其制品进出境,逃避海关监管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外贸易管制中关于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的进出口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稀植物及其制品。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森林法规和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运输、携带、邮寄珍稀植物及其制品进出境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
1、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的,依照《刑法》151条3款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稀植物及其制品“情节严重”的行为,依照《刑法》151条3款规定,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走私珍稀植物2株以上的;(2)走私珍稀植物或其制品价值5000元以上的;(3)非法获利2000元以上的;(4)为首组织、策划、指挥走私珍稀植物或其制品的;(5)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3、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十)、非法狩猎罪
概念:是指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猎捕,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除珍贵、濒危陆生野生动物以外的“三有”陆生野生动物。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狩猎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猎捕野生动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依据《刑法》341条2款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1)、非法狩猎野生动物20只以上的;(2)、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或者禁猎期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狩猎的;(3)、具有其他严重情形的。
注:“三有”指“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十一)、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
概念:是指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未取得特许猎捕证或违反特许猎捕证规定的内容,擅自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制度。犯罪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陆生野生动物。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未取得特许猎捕证或违反特许猎捕证规定的内容,擅自实施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
1、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依据《刑法》341条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依据《刑法》341条规定,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达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37号)“情节严重”数量认定标准的;(2)非法猎捕、杀害不同种类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其中两种以上分别达到“情节严重”数量认定标准一半以上的。
3、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特别严重”,依据《刑法》341条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达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
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37号)“情节特别严重”数量认定标准的;(2)非法猎捕、杀害不同种类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其中两种以上分别达到“情节特别严重”数量认定标准一半以上的;(3)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或严重影响对野生动物的科研、养殖等工作顺利进行的或以武装掩护方法实施犯罪的或使用特种车、军车等交通工具实施犯罪的或造成其他重大损失的。
(十二)、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
概念:是指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制度。犯罪对象是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
1、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依据《刑法》341条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依据《刑法》341条规定,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达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37号)“情节严重”数量认定标准的;(2)非法收购、运输、出售不同种类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其中两种以上分别达到“情节严重”数量认定标准一半以上的。(3)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或非法获利5万元以上的或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3、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特别严重”,依据《刑法》341条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达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37号)“情节特别严重”数量认定标准的;(2)非法收购、运输、出售不同种类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其中两种以上分别达到“情节特别严重”数量认定标准一半以上的。(3)价值在20万元以上的或非法获利10万元以上的或具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注: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一、附录二的野生动物以及驯养繁殖的上述物种。
“收购”包括以营利、自用为目的的购买行为;“运输”包括采用携带、邮寄、利用他人、使用交通工具等方法进行运送的行为;“出售”包括出卖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为。
(十三)、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
概念:是指违反海关法规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未取得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违反允许进出口证明书规定的内容,非法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贵野生动物或者其制品进出境,逃避海关监管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珍贵动物及其制品。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海关法规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擅自运输、携带、邮寄珍贵动物及其制品进出境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
1、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贵动物未达到最高法解释附表中
(一)规定的数量标准或者走私珍贵动物制品价值10万元以下的,属于“情节较轻”,依据《刑法》第151条2款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据《刑法》151条2款规定,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走私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达到最高法解释附表中
(一)规定的数量标准的;(2)走私珍贵动物制品价值10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3)走私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虽未达到规定的数量标准,但具有造成该珍贵动物死亡或者无法追回等恶劣情节的。
3、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特别严重”,依据《刑法》151条2款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处,并处没收财产:(1)走私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达到最高法解释附表中
(二)规定的数量标准的;(2)走私珍贵动物制品价值20万元以上的;(3)走私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达到最高法解释附表中
(一)规定的数量标准,并造成该珍贵动物死亡或者无法追回的;(4)走私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达到最高法解释附表中
(一)规定的数量标准,并具有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使用特种车进行走私等严重情节的。
注:在海关关境内、海关监管区外发生的走私珍贵动物及其制品,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犯罪案件,由森林公安机关管辖(森林公安机关辖区外发生的由刑事侦查部门管辖)
(十四)、聚众哄抢(林木)罪
概念:是指纠集多人(三人或者三人以上),实施哄抢林木,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林木)的所有权。犯罪对象是林木。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林木),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
1、聚众哄抢林木5立方米以上的,属于聚众哄抢“数额较大”,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依照《刑法》第268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2、聚众哄抢林木20立方米以上的,属于聚众哄抢“数额巨大”,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依照刑法第268条规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注:“首要分子”,是指在聚众哄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人员。“积极参加的”人一般是指在聚众哄抢中,积极出主意,起骨干带头作用,哄抢财物较多的。
(十五)、破坏生产经营罪(故意毁坏用于造林、育林、护林和木材生产的机械设备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坏林业生产经营)
概念:是指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故意毁坏用于造林、育林、护林和木材生产的机械设备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坏林业生产经营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生产经营的正常活动。犯罪对象是必须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联系,破坏用于生产经营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生产对象等。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依照《刑法》第276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十六)、非法经营罪(买卖《允许进口证明书》《允许出口证明书》《允
许再出口证明书》、进出口原产地证明及国家机关批准的其他关于林业和陆生野生动物的经营许可证明文件)
概念:是指自然人或单位,故意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限制买卖物品和经营许可证的市场管理制度。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谋取非法利润的目的。
刑罚适用: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5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50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225条规定,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 1 倍以上 5 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 5 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 1 倍以上 5 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十七)、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伪造、变造、买卖林木和陆生野生动物允许进出口证明书、进出口原产地证明、狩猎证、特许猎捕证、驯养繁殖许可证、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明、森林、林木、林地权属证书、征用或者占用林地审核同意书、育林基金等缴费收据以及由国家机关批准的其他关于林业和陆生野生动物公文、证件)
概念:是指非法制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的行为。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侵犯的对象是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
罪的主体为自然人。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出于直接故意。
刑罚适用:犯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的,依照《刑法》第280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l0年以下有期徒刑。
(十八)、盗窃罪(盗窃国家、集体、他人所有并已经伐倒的树木、偷砍他人房前屋后、自留地种植的零星树木、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非法实施采种、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等以及盗窃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其制品)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刑罚适用:
1、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属“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的,依照《刑法》第264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0元至20000元以上的属“数额巨大”,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3万元至10万元以上的属“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十九)、抢劫罪(抢劫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其制品)概念: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目的。
刑罚适用:
1、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依照《刑法》第263条规定,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参照盗窃标准)的;(2)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3)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4)持枪抢劫的。(二十)、抢夺罪(抢夺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其制品)
概念: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乘人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不及抗拒,而取得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刑罚适用:
1、抢夺公私财务,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267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
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4、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十一)、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被盗伐滥伐的木材、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其制品)
概念: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犯罪构成: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正常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收益的活动。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明知。
刑罚适用: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依照《刑法》第312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十二)、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森林或者其它林木)罪
概念:是指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林木),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刑罚适用:故意毁坏森林或者其它林木3立方米或者幼树150株以上,或者价值2000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275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故意毁坏森林或者其它林木20立方米或者幼树1000株以上,或者价值20000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故意毁坏森林或者其它林木100立方米或者幼树5000株以上,或者价值50000元以上的(特别重大案件),依照《刑
法》第275条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十三)、非法转让、倒卖土地(林地)使用权罪
概念:是指以牟利为目的,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林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行为。
刑罚适用:非法转让、倒卖林地的,依照《刑法》第228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价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非法转让、倒卖特种用途林、防护林等公益林地5亩以上,其它林地10亩以上的,或非法获利50万元以上的(重大案件);非法转让、倒卖特种用途林、防护林等公益林地10亩以上,其它林地20亩以上的,或非法获利100万元以上的(特别重大案件);依照《刑法》第228条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价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
(二十四)、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其它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
(二十五)、消防责任事故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造成森林火灾)概念:是指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刑罚适用:依照《刑法》第139条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森林火灾类别:
1、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下或者其它林
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
2、较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
3、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
4、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二十六)、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概念:是指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涉林案件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
刑罚适用:依照《刑法》第307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
(二十七)、打击报复证人罪
概念:是指对涉林案件的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
刑罚适用:依照《刑法》第308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十八)、窝藏、包庇罪
概念:是指明知是涉林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
刑罚适用:依照《刑法》第310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二十九)、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罪
概念:是指违反有关动植物防疫、检疫的国家规定,进口并造成国家规定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所列的有害生物传入或者对林业生产、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有害生物在省内传播扩散的行为。
刑罚适用:依照《刑法》第337条规定,引起重大动植物疫情的,或者有引起重大动植物疫情危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三十)、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概念: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向林地内排放、倾倒或者放臵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林地基本功能丧失或遭受永久性破坏,致使森林或者林木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刑罚适用:依照《刑法》第338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十一)、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
概念:是指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林地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致使森林或者其它林木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刑罚适用:依照《刑法》第339条第2款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十二)、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
概念:是指在林区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的行为。
刑罚适用:依照《刑法》第351条规定,一律强制铲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一)种植罂粟五百株以上不满三千株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大的;
(二)经公安机关处理后又种植的;
(三)抗拒铲除的。
非法种植罂粟三千株以上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数量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处罚。
五、以林业主管部门名义查处的主要林业行政案件、处罚依据和标准
(一)、未经批准,擅自在林区经营(含加工)木材
没收非法经营的木材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下罚款。(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
(二)、擅自开垦林地,对森林、林木未造成毁坏或者被开垦的林地上没有森林、林木的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可以处非法开垦林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下的罚款。(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二款)
(三)、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或者临时占用林地,逾期不归还的
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非法改变用途林地每平方米10元至30元的罚款。
(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
(四)、骗取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
没收骗取的证件和违法所得,并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河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第四十八条)
(五)、抢占有争议的林地的
按非法占用林地处理。(河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第四十九条二款)
(六)、破坏林木
依法赔偿损失,责令补种破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并处被破坏林木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河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第五十一条)
(七)、在树旁焚烧秸秆、柴草及其他行为对林木造成损害
依法赔偿损失,责令补种损毁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以并处被损毁树木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河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第五十一条)
(八)、未经审核批准,非法占用林地或者使用伪造、涂改的批准文件占用林地的
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林地,依法赔偿损失,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非法占用林地上的新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以每平方米5元以上15元以下的罚款。(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九)、在未成林造林地、幼林地和封山育林区放牧、砍柴和非抚育性修枝的
处以2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
(十)、破坏自然保护区、珍稀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天然集中分布区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林地植被和地貌的
责令其恢复种植条件,依法赔偿损失,限期造林,并处以每平方米20元以
上30元以下罚款。(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
(十一)、擅自移动或者破坏界桩(标)的
责令限期恢复,并处以破坏界桩(标)价值一至二倍的罚款。(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
(十二)、不经批准擅自将林地改变为非林地,或者在林地内擅自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矿、采石、采砂、取土、修筑工程设施及其它毁坏林地行为的
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每平方米5元以上15元以下罚款。被破坏的林地属于防护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地的,责令其恢复种植条件,依法赔偿损失,限期造林,并处以每平方米20元以上30元以下罚款。(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
(十三)、非法捕杀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
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吊销狩猎证或者捕捉证,并处以相当于实物价值十倍以下罚款。(河南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二十九条)
(十四)、非法捕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的
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吊销狩猎证,并处以相当于实物价值七倍以下罚款。(河南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三十条)
(十五)、未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或者未按照驯养繁殖许可证规定驯养繁殖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的
没收违法所得,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并处没收野生动物、吊销驯养繁殖许可证。(河南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三十二条)
(十六)、未经批准,出售、收购、加工、运输、携带国家保护的有益的
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
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并处以实物价值七倍以下的罚款。(河南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三十三条)
(十七)、不凭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运输许可证承运、携带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
对承运单位或者个人处以所运(带)实物价值30%的罚款。(河南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三十四条)
(十八)、饭店、餐馆等饮食服务行业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名称或别称做菜谱招徕顾客的
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予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河南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三十五条)
(十九)、伪造、倒卖、转让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运输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 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河南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三十六条)
(二十)、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破坏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的 责令停止破坏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并处以相当于恢复原状所需费用3倍以下的罚款。(河南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第三十七条)
(二十一)、未取得采集证或者未按照采集证的规定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
没收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下的罚款;有采集证的,并可吊销采集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
(二十二)、违法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
没收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下的罚款。(野生植
物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
(二十三)、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人未履行森林防火责任的 责令改正,对个人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森林防火条例第四十八条)
(二十四)、森林防火区内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拒绝接受森林防火检查或者接到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逾期不消除火灾隐患的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森林防火条例第四十九条)
(二十五)、森林防火期内未经批准擅自在森林防火区内野外用火的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森林防火条例第五十条)
(二十六)、森林防火期内未经批准在森林防火区内进行实弹演习、爆破等活动的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森林防火条例第五十一条)
(二十七)、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森林防火条例第五十二条)
1、森林防火期内,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未设臵森林防火警示宣传标志的;
2、森林防火期内,进入森林防火区的机动车辆未安装森林防火装臵的;
3、森林高火险期内,未经批准擅自进入森林高火险区活动的。(二十八)、无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
没收非法运输的木材,对货主可以并处非法运输木材价款30%以下的罚款。(森林法实施条例四十四条一款)
(二十九)、运输的木材数量超出木材运输证所准运的运输数量的 没收超出部分的木材。(森林法实施条例四十四条二款)
(三十)、运输的木材树种、材种、规格与木材运输证规定不符又无正当理由的
没收其不符部分的木材。(森林法实施条例四十四条二款)(三十一)、使用伪造、涂改的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
没收非法运输的木材,并处没收木材价款10%-50%的罚款。(森林法实施条例四十四条三款)
(三十二)、承运无木材运输证的木材的
没收运费,并处运费1-3倍的罚款。(森林法实施条例四十四条四款)
六、林业行政处罚程序
(一)、简易程序
1、适用条件
(1)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
(2)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
2、程序
(1)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可以一个人);(2)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3)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4)2日内报执法机关备案。
(二)、一般程序
1、登记立案。填写立案审批表;
立案条件:①有违法行为发生②违反行为是应受处罚的行为③属于本机关管辖④属于一般程序适用范围。
2、调查取证(两人以上)。询问、勘验、鉴定等;
3、告知。在作出行政处罚之前告知当事人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适用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个人1000元以上、单位10000元以上);
4、作出决定。制作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
5、送达处罚决定书。(直接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等)
6、执行。
7、立卷归档。
(三)、当场收缴罚款的条件 1、20元以下罚款的;
2、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3、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
(四)案件办理期限
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一个月内办理完毕,经行政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三个月;特殊情况下三个月内不能办理完毕的,报经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七、治安管理处罚程序
(一)、简易程序
1、适用条件
(1)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2)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的。
2、程序
(1)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2)填写处罚决定书;
(3)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被处罚人,有被侵害人的,并将决定书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4)24小时内报执法机关备案。
(二)、一般程序
1、登记立案;
2、调查取证;
3、告知。在作出治安处罚之前告知当事人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适用责令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吊销许可证、个人2000元以上、单位10000元以上罚款);
4、作出决定。制作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
5、送达处罚决定书(行政拘留的,应及时通知家属;有被害人的,将决定书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6、执行(行政拘留的由决定机关直接送拘留所)。
7、立卷归档。
(三)、当场收缴罚款的条件 1、50元以下罚款,被处罚人无异议的;
2、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被处罚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
被处罚人提出的;
3、被处罚人在当地没有固定住所,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四)案件办理期限
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30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30日。(为了查清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八、刑事案件办理程序
(一)、受案
1、渠道:扭送、报案、控告、举报、自首。
2、程序:2-1问明情况,制作笔录,由扭送人、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2-2制作《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2-3审查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24小时内移送有管辖权机关,并签发《移送案件通知书》;不够刑事处罚需行政处罚的,依法处理。
(二)、立案
制作《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经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不予立案的,制作《呈请不予立案报告书》。
(三)、侦查
1、讯问犯罪嫌疑人:不得少于2人;制定讯问计划,列出讯问提纲;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第一次讯问,应问明姓名、性别、曾用名、出生年月日、户籍所在地、暂住地、籍贯、出生地、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经历、是否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理等情况;讯问笔录应交犯罪嫌疑人核对或者向他宣读,并在末页写明“以上笔录我看过(或向我宣读过),和我说的相符”,签名(盖章)、捺指印。
2、讯问证人、被害人:个别进行;首先告知应当如实提供证据、证言和有意作
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
3、勘验、检查:勘查现场应持有《刑事犯罪现场勘查证》;制作《现场勘查笔录》和现场图。
4、搜查:不得少于2人;出示《搜查证》;制作《搜查笔录》。
5、扣押物证、书证:当场开列《扣押物品、文件清单》;对不宜随案移送的物品、文件,应拍成照片入卷。
6、查询、冻结存款、汇款:制作《查询存款、汇款通知书》;需冻结的,制作《冻结存款、汇款通知书》;解除时制作《解除冻结存款、汇款通知书》。
7、鉴定:需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的,制作《聘请书》;鉴定人鉴定后出具鉴定结论,并签名,附资格证书复印件。
8、辨认:制作《辨认笔录》,由侦查人员、辨认人、见证人签字或者盖章。
9、通缉。
10、侦查终结:制作结案报告;制作《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检察院审查。
九、森林公安机关执法办案主要法定期限
1、接警后出警:立即。除所接报警明显不属于森林公安机关管辖的外。
2、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立案:7日。自受理后次日算起。
3、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办案期限:1个月。自立案次日算起至作出处罚决定为止;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至3个月;特殊情况下3个月不能办理完毕的,报经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4、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前告知:立案后作出处罚决定前均可。
5、林业行政处罚案件送达:7日。自作出决定次日算起。
6、行政违法行为未被发现不再处罚:2年。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
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7、先行登记保存处理期限:7日。自登记次日算起。
8、申请行政听证:3日。自行政机关告知听证权利次日算起。
9、组织听证:7日。自接到当事人申请听证要求次日算起。
10、行政处罚当场收缴罚款交本机关:2日。自收缴罚款次日算起。
11、申请行政复议:60日。自接到具体行政行为决定次日算起。
12、审查行政复议申请:5日。自接到申请行政复议次日算起。
13、发送复议申请给被申请人:7日。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
14、被申请人提交书面答复以及证据等材料:10日。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次日算起。
15、行政复议决定:60日。自受理申请次日算起;情况复杂经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至30日,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16、提起行政诉讼:3个月。自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次日算起。
17、不服行政复议决定或者行政复议机关逾期不做决定的提起行政诉讼:15日。自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次日算起。
18、被告提交答辩状以及证据等材料:10日。自收到起诉书次日算起。
19、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180日。从被执行人法定起诉期限届满次日算起。
20、留臵盘问:24小时。自带至公安机关之时算起;特殊情况经批准可以延长至48小时。
21、治安传唤:8小时。自执行到案后次时算起;情况复杂,依法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可以延长至24小时。
22、办理治安案件期限:30日。自受理次日算起;案情重大、复杂,经上一级
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30日。
23、当场作出治安处罚,向本机关备案:24小时。自决定的次时算起。
24、作出治安处罚无法当场送达被处罚人,采取其他送达方式送达:2日。自决定的次日算起。
25、治安处罚当场收缴罚款交本机关:2日。自收缴罚款次日算起。
26、刑事案件立案期限:20日。自受理次日算起。重大复杂案件确有特殊原因,在20日内无法决定的,应在20日届满前报告上级公安机关,并继续组织调查。
27、立案或者不立案告知报案人:72小时。自决定次时算起。
28、送达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即时。自采取强制措施或者首次讯问之日起。
29、鉴定结论告知:48小时。自决定次时算起。
30、立案后撤销案件告知当事人:48小时。自决定次时算起。
31、律师会见被羁押犯罪嫌疑人:48小时。除涉及国家秘密案件外,自律师提出次时算起。
32、律师会见特定犯罪嫌疑人:5日。重大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自律师提出次日算起。
33、对犯罪嫌疑人传唤:12小时。自执行到案后次时算起。
34、对犯罪嫌疑人拘传:12小时。自执行到案后次时算起。
35、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12个月。自决定执行次日算起。
36、对犯罪嫌疑人监视居住:6个月。自决定执行次日算起。
37、通知被拘留人员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24小时。自执行后次时算起;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的除外。
38、对被拘留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24小时。自执行后次时算起。
39、对被拘留犯罪嫌疑人提请逮捕:3日。自执行拘留后次日算起;特殊情况可延长1—4日;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可延长至30日。40、通知被逮捕人员家属或者其单位:24小时。自执行逮捕后次时算起;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的除外。
41、对被逮捕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24小时。自执行后次时算起。
42、对扣押物品、文件、邮件、电报或者冻结的存款、汇款,经查明与案件无关予以退还:3日。自查明后次日算起。
43、逮捕后羁押期限:2个月。自执行后次日算起。
44、案情复杂、期限届满前不能侦查终结的案件,延长羁押期限:1个月。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期限届满前7日报同级人民检察院转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45、交通十分不便边远地区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重大复杂案件;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延长羁押期限:2个月。在期限届满前7日报同级人民检察院层报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
46、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重新计算侦查期限:2个月。自发现后次日起算起。发现之日起5日内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重新计算。
47、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羁押期限:自查清其真实身份之日起计算;但不得停止侦查取证。
48、检察院审查公安机关提请逮捕时限:7日。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次日算起。
49、公安机关对检察院不批准逮捕要求复议的:5日。自接到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决定书次日算起。
50、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对不批准逮捕要求复议的回复:7日。自接到公安机关要求复议意见书次日算起。
51、公安机关对检察院维持不批准逮捕决定向上一级检察院提起复核意见:5日。自接到检察院维持不批准逮捕决定书次日算起。
52、上一级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起对不批准逮捕决定复核意见回复:15日。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起复核意见书次日算起。
53、控告人不服不立案决定申请复议:7日。自收到不予立案通知书次日算起。
54、公安机关对不服不立案决定申请复议答复:10日。自收到复议申请次日算起。
55、对检察院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7日。自接到检察院要求说明次日算起。
56、检察院认为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公安机关应当立案:15日。自接到检察院要求立案决定次日算起。
57、对检察院不起诉决定要求复议:7日。自接到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书次日算起。
58、对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提起复核:7日。自接到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书次日算起。
第四篇:浅析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围
浅析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围
江西省奉新县法律援助中心 张蒙杰
法律援助经历了一个从一个律师自发的慈善行为逐步演变为国家行为、政府责任的过程。如今为贫困弱势群体及特殊人群提供法律援助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国家公认的一项政府责任,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律援助制度,就必须科学合理地界定出法律援助范围,并对其用法律加以规定,以保障法律援助权利在法定范围内能切实得以实现。目前,我国法律援助范围过于狭窄,从而导致大量贫困弱势群体被排除在受援范围之外,不能享有法律援助权利。因此,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对公民和国家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法律援助范围的扩大
诉讼是司法的最后保障。法律援助的目的就在于保障贫困弱势群体能有效、平等地进入司法审判,实现司法公正。因而在确定法律援助范围时应尽可能扩大诉讼案件的法律援助范围,使贫困弱势群体的诉讼权利得以实现,我国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范围较为健全,基本体现了“扶贫助弱、维护稳定”的法律援助功能,但在民事及行政诉讼领域却存在范围狭小的问题,应予扩大。
(一)扩大民事诉讼特别是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案件的法律援助范围
1、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案件包括;(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争议;(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争议;(3)因出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障、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等。这是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范围,但《法律援助条例》却只规定“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案件可以直接申请法律援助,根本无法满足劳动者法律援助需求。虽然实践中绝大多数地方立法早已突破了此规定,扩大了劳动争议案件的援助范围,但均仅限于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要求的经济赔偿的情况,而将对事实劳动关系的确认之诉及其他非金钱类劳动争议案件排除在外。因此,建议对劳动争议案件不再限制案件范围,只要经济困难的劳动者申请的劳动争议法律援助案件都应予法律援助。
2、离婚纠纷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法律援助条例》只限定了家庭暴力的婚姻纠纷才能给予法律援助,这也明显使有些贫困弱势群体的需求很难得以满足。因此,我们认为应将符合经济困难或特殊人群的婚姻纠纷纳入民事法律援助范围,以真正体现法律援助“穷者必援、弱者必帮、残者必助”的服务承诺。
(二)扩大行政诉讼案件的援助范围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公民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给付等八类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如前所言,这些行政行为都有可能侵犯到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因此,笔者认为,在法律援助立法中,应增加规定,将“认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人身权益的”行政诉讼案件纳入法律援助案件范围。
(三)将劳动者申请工伤确认、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等非诉讼法律事务有选择地纳入援助范围
我国法律援助立法没有就非诉讼法律事务的法律援助案件范围进行专门规定,因而实践中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非诉讼法律援助业务除劳动争议仲裁外更多的局限于非诉讼程序性的援助。如对可诉法律援助案件的诉前调解,庭外和解等。非诉讼法律事务作为与诉讼事务相对应的法律事务,其结果如何同样会给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比如,实践中工伤职工自己申请确认工伤,或者对工伤认定不服提起的行政复议有时比单纯请求“工伤待遇”要艰难的多,若没有专业的法律人员协助,其维权的胜率极低。因此,笔者认为,极有必要将此类非诉讼法律事务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二、明确不予法律援助的案件范围
立法中专门规定拒绝提供法律援助案件范围,可以全面体现法律援助制度的宗旨和内涵,既让申请人更为明确判断自己的申请是否可行,也使法律援助机构的自由审查权有了参照的标准。结合我国法律援助的现实,笔者认为宜将如下事项确定为不予法律援助的案件范围。
1、申请相对人不明确,或者无法提供申请相对人详细住所的案件。“有明确的被告”是起诉的必要前提,相对人不明确或申请人无法提供相对人详细地址,根本无法启动诉讼及其他非诉讼程序,对申请人的援助也就无从谈起。
2、所申请事项已经审结或者处理完毕,申请人就同一事项依同一理由又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一事不再理是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现代各国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维护法院既定判决的效力,减轻诉累,节约司法资源。法律援助同样面临要提高效率的问题,对同一申请人的同一事项重复进行援助不仅将带来诉败的必然结果,造成法律援助资源的浪费,而且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也必然影响到其他申请人的法律援助需求的满足。
3、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及与公司、证券、票据等有关的民事纠纷。这些均是平等主体间因经济交往而产生的债务纠纷,在目前法律援助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法律援助经费应更多地用于解决广大贫弱阶层的民生问题,即与人身权益及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还不宜将此类案件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4、明显没有胜诉可能性的案件。对法律援助案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即胜诉可能性审查是各国立法的通例。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项公共资源,是为经济困难同时又有理有据确需法律帮助的人服务的,对没有胜诉可能的事项提供法律援助是对法律援助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有效防止一些申请人利用法律援助的无成本进行无理缠诉,立法应规定对明显无胜诉可能性的案件不予法律援助。
综上,“法律援助”是一项神圣的权利,任何借口和理由都不能剥夺真正需要法律帮助的贫困弱势群体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而权利的实现需要制度的保障。针对我国法律援助范围制度的缺陷,我们应依据宪法,借鉴其他法律援助制度较完善的国家的规定,对我国法律援助范围制度中的不足惊醒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受援人的法律援助权利在法定范围内得以实现。
第五篇: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
论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
摘要: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实际上是法定的由法院受理并审判一定范围内行政案件的权限。本文阐述了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存在诸多的限制,分析了在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进行确定时要考虑到司法能力和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现状等因素,提出应当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考虑因素出发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完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关键词:受案范围;缺陷;完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自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至今已有21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此部法律为中国“民告官”的诉讼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某些合法权益,但是,我国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仍存在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即法律规定的法院受理审判一定范围内行政案件的权限。它不仅确定了人民法院对哪些行政行为享有司法审查权,同时也圈定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哪些权利受到行政主体的侵犯后,可以要求法院依法进行审理的范围。综上两点便能够比较明确清楚的把握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本质意义。
《行政诉讼法》采用了两种方法规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一是概括式,二是列举式。概括式的表达方式是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做出的统一的、完整的、原则性的规定方式。列举式的表达方式是具体指明了哪些事项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列举的表达方式又可分为肯定列举和否定列举两种方式。
行政诉讼法界定行政诉讼范围的标准有两项:一是具体行政行为标准,二是人身财产权标准。首先,人民法院只受理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对具体行政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即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法院不予受理。其次,人民法院只受理对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人民法院一般不受理对人身权和财产权以外的其他权益造成侵犯的行政争议。
二、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缺陷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规定方式存在不足
概括式的表达方式的优点在于其可以全面的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做总的规定,而不会漏掉相对人的某一项权利。其不足之处是此种表达方式并没有明确说明具体哪些事项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导致在实践中不易具体实施。采用列举式就是把应当或者不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逐一列出,这种方式的优点:可以把某一具体事项明确的写进法律条文。但其也有不足之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受到形形色色的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侵犯的情况很多,在肯定式列举的情况下,很难将所有事项列尽,有些合法权益就被排除在了行政诉讼法的保护之外。
(二)行政诉讼审查对象的局限性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 条规定,行政诉讼审查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可是,作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应的行政抽象行为却排除在司法审查之外。一些违法的行政抽象行为侵害相对人权益的机会也越多范围也越广,行政诉讼法将行政抽象行为排除于受案范围之外,实际上致使大量的、主要的行政侵权行为处于司法审查的真空地带。
(三)受案范围所保护的合法权益范围出现真空状态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只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的才可被起诉。人身权和财产权是现代民主和法治国家的公民的两项基本权利,但是此规定却把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外,更何况还遗漏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这些基本的人权。
三、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完善
(一)合理界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为了实现行政诉讼的目的,合理科学地界定行政诉讼的范围,避免出现“挂一漏万”现象,应当采用概括方式规定法院应该受理的行政案件,即凡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时的作为和不作为行为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不利影响形成公法上争议的,受到侵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均有权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应当受理。即使为了原告起诉方便需要列举受案范围的,也应当本着科学、统一的原则加以列举,而且应当以概括性条款作为兜底条款,使得没有被列举的行政行为应进入行政诉讼范围,只要未在排除事项之列,原则上均允许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
(二)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不得提起行政诉讼,只能通过其他监督途径,解决违法实施抽象行政行为的问题。通过借鉴和比较,只有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行政相对人的诉累,同时督促行政机关在实施抽象行政行为时做到依法行政。抽象行政行为虽然是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所做出的,可以反复适用的,但有时也会侵犯到相对人的合法利益,也可能出现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抽象行政行为也应受到法律监督。
(三)扩大受案范围所保护的合法权益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司法资源也日益丰富,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也具有多样性,所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应当具有开放性,要在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的同时要拓展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使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能够回应社会的需要,不仅仅是局限于保护人身权和财产权,而且更应当考虑把抽象的行政行为囊括在内,使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等这些基本的人权也能够体现在行政诉讼的权益保护目的之内。因此,应当确立法院要对个人和组织的提起的行政诉讼都应当受理的原则,只有在少数的保护人权需要的例外情况下,法院才可以根据法律的明确规定不予受理。在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模式选择中可以选择概括和排除模式,即对应当排除的范围作出明确具体的列举,而对起诉主体、被告资格、行为作高度抽象的概括,这样就能最大可能地实现对公民的权益的最大程度的保护。
受案范围不明确会导致偏离行政诉讼立法宗旨,或者各个法院任意判断,无疑会对相对人的诉权产生消积影响,不利于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从保障相对人诉权和其他权益来看,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实属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