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

时间:2019-05-13 16:5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

第一篇: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

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工作情况汇报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2月8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依托近近郊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乡村休闲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和发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的原则,突破性地抓了景区档次向上提升、产业发展向“农”延伸、市场营销向外扩张、战略目标向全国旅游目的地瞄准,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乡村休闲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乡村休闲产业已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2010年,全区共计接待旅游507.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0.16亿元,带动全区4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涉及乡村休闲游产业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乡村休闲游被誉为全省的一面旗帜,武汉农业生态园成为武汉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园区,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全省最重要的农业旅游精品线路,2010年,我区被省政府正

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我区已建成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两家,即生态农业园和谦森岛庄园,还有农耕年华风情园、武汉开隆高新农业园、田田生态园、武汉花卉中心等一批以观光为主的农业园区。狠抓乡村休闲游商品加工、包装、销售,开发出了木兰茶叶、木兰葛粉、豆丝、野菜、蜂蜜等土特乡村休闲游商品共有30余种。共有乡村休闲商品销售网点98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区。同时还有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进驻全国各大超市,产品远销省外乃至国外。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使乡村休闲游商品销售成倍增长。2011年全区乡村休闲商品加工产业迅猛发展,产值达2.1亿元,较上年的1.1亿元增长了1亿元,增幅近100%。

(四)乡村休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区以北部生态资源和南部近郊农业资源为依托,深入推进“木兰八景”开发建设和观光休闲产业发展,以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和锦里沟等景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乡村休闲游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了旅游核心竞争力,推进了乡村休闲游的突破发展。

二、主要作法

(一)坚持政府主导,引领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全区旅游发展的方向,科学制定全区乡村休闲游发展的方针,使全区旅游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成立区、乡两级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二是以规划指导发展,先后聘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和规划设计单位制定完成乡村休闲游产

游办公室切实承担管理职能。一是指导农民按照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搞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二是加强行业规范,对照省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并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全区乡村休闲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进行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乡村休闲游的提档升级。抓好从业农民的培训,每年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训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300多人次。三是加大对乡村休闲游的整体宣传和推介。区政府和企业联手每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在省市主流报刊上登载宣传营销资料,在《湖北卫视》上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黄陂旅游形象宣传,提升黄陂乡村休闲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2012年乡村休闲游工作计划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上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将围绕旅游兴农富民战略,积极推进全区乡村休闲游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做好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对乡村休闲游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根据资源特色,突出重点,树立品牌。抓好扩面串联成片连线开发工作,不断推动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真正使得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2、抓好乡村休闲游项目工作。一是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支持,计划将投入资金近3亿元,完成研子到大余湾、木兰天池到素山寺、木兰天池到云雾山的旅游公路建设,启动黄陂前

积极走出去营销,在省内外开展2-3次乡村休闲游推介;三是举办一次全区旅游农副产品专题推介会。

8、办好会节活动。一是办好第十三届木兰旅游文化节;二是办好第四届木兰山登山节;三是办好第四届武汉云雾山杜鹃节;四是大余湾油菜花节,五是办好木兰山金秋庙会。同时,积极做好信息反馈和纳入市级绩效目标的乡村休闲游调查统计工作。

三、几点建议和请求

一是加大市政府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建议建立乡村旅游专项发展基金,以农民为受惠对象,加大农舍住宿设施、农家饮食设备、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完善公交线路、交通道路、停车场、乡村环境、标示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建设。加大对休闲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让乡村休闲游投资商感受到政策扶持力度大。此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受其制约,乡村旅游的建设往往难以落实和操作。乡村旅游的接待设施、活动项目、休息场所、住宿条件、购物商点与旅游设施建设等,也难以得到正常的用地指标,使不少项目不得不延期实施或流产,或项目仅停留在规划之中。请市办协调解决。

二是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注重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接机制。建议采取定向发放“乡村旅游消费券”、减免所得税等措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乡村旅游消费券”,或在干部职工福利中安排一定的消费比例,或倡导中小学安排一定课时到具有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景点,学习和体验生活等,8-

第二篇: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讲解

打造乡村休闲产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工作情况汇报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2月8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依托近近郊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乡村休闲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和发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的原则,突破性地抓了景区档次向上提升、产业发展向“农”延伸、市场营销向外扩张、战略目标向全国旅游目的地瞄准,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乡村休闲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乡村休闲产业已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2010年,全区共计接待旅游507.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0.16亿元,带动全区4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涉及乡村休闲游产业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乡村休闲游被誉为全省的一面旗帜,武汉农业生态园成为武汉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园区,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全省最重要的农业旅游精品线路,2010年,我区被省政府正

式命名为武汉市首个湖北旅游强区(县,木兰乡和大余湾分别被命名为湖北省旅游名镇、名村,“中国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获“2011年中国最佳绿色生态人文旅游节庆品牌”大奖;2011年,我区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区”和“湖北旅游强区(县”;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乡村休闲游工作先进单位”;长轩岭街和蔡店乡刘家山村分别成功创建2011年武汉市首批旅游名镇、名村。目前,木兰旅游品牌已成为省市旅游业的主打品牌,“木兰八景”已成为1+8城市圈的主打旅游线路,成为湖北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吸纳游客排名为全省前三名。

(二乡村休闲板块建设形成规模。形成观光休闲游产业集群,清凉寨的开发使昔日最穷的刘家山村,今朝成为最美的山寨,农民人均收入连年翻番。木兰草原的开发也使昔日的荒丘变成了“人间的天堂”,“木兰八景”成为华中地区知名品牌,木兰组歌唱响人民大会堂,武湖生态园和谦森岛庄园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园,木兰湖被评为国家级水利旅游景区。同时以景区为依托,大力推进“十百千”工程,即打造十个特色休闲集镇、一百个休闲专业村和休闲山庄、一千个休闲农舍,建成休闲特色集镇5个,休闲专业村10个,休闲山庄68家,其中星级休闲山庄19家,“农家乐”479户,其中星级“农家乐”37家。

(三乡村休闲产业开发方兴未艾。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要求,按照把基地当园区、把园区当景区的思路,依托以台湾农民创业园及农业产业化基地,以农耕年华景区为龙头形成生态农业观光科普

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我区已建成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两家,即生态农业园和谦森岛庄园,还有农耕年华风情园、武汉开隆高新农业园、田田生态园、武汉花卉中心等一批以观光为主的农业园区。狠抓乡村休闲游商品加工、包装、销售,开发出了木兰茶叶、木兰葛粉、豆丝、野菜、蜂蜜等土特乡村休闲游商品共有30余种。共有乡村休闲商品销售网点98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区。同时还有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进驻全国各大超市,产品远销省外乃至国外。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使乡村休闲游商品销售成倍增长。2011年全区乡村休闲商品加工产业迅猛发展,产值达2.1亿元,较上年的1.1亿元增长了1亿元,增幅近100%。

(四乡村休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区以北部生态资源和南部近郊农业资源为依托,深入推进“木兰八景”开发建设和观光休闲产业发展,以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和锦里沟等景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乡村休闲游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了旅游核心竞争力,推进了乡村休闲游的突破发展。

二、主要作法

(一坚持政府主导,引领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全区旅游发展的方向,科学制定全区乡村休闲游发展的方针,使全区旅游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成立区、乡两级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二是以规划指导发展,先后聘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和规划设计单位制定完成乡村休闲游产

业发展规划、红色旅游规划。三是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近几年,我区把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乡村休闲游交通、环保、卫生、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对景区建设予以政策支持。成功组织举办了12届中国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3届木兰山登山节和3届武汉木兰杜鹃节,有力地提高了我区乡村休闲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坚持企业主角,带动乡村休闲产业加快发展。近年我区在开发乡村休闲游产业中共引进民营资金10多亿元,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生态景群——“木兰八景”。这些景区即是乡村休闲游的骨干景区,也是休闲山庄、“农家乐”发展的依托和引擎。

(三坚持农民主体,开发乡村休闲产业合力发展。认真落实“农家乐”创业扶持资金,激发农民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从2009年~2011年3年,省市对我区下拨农家乐创业扶持资金200万(2009年45万、2010年75万,2011年80万合计200万。为了把省市扶持资金落实好,让农户感受政府对“农家乐”创业的扶持和温暖,我们积极下到各街乡镇场调查走访,力促按标准提档升级,促进农民全面参与提供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等配套服务,丰富了旅游产品。全区不仅有几万农民吃上旅游饭,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大幅度增长。许多农民成为了酒店业、餐馆业、运输业、农副土特产经营业等行业的老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也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四坚持行业主管,指导乡村休闲产业健康发展。乡村休闲

游办公室切实承担管理职能。一是指导农民按照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搞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二是加强行业规范,对照省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并联合

相关部门定期对全区乡村休闲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进行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乡村休闲游的提档升级。抓好从业农民的培训,每年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训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300多人次。三是加大对乡村休闲游的整体宣传和推介。区政府和企业联手每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在省市主流报刊上登载宣传营销资料,在《湖北卫视》上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黄陂旅游形象宣传,提升黄陂乡村休闲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2012年乡村休闲游工作计划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上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将围绕旅游兴农富民战略,积极推进全区乡村休闲游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做好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对乡村休闲游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根据资源特色,突出重点,树立品牌。抓好扩面串联成片连线开发工作,不断推动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真正使得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2、抓好乡村休闲游项目工作。一是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支持,计划将投入资金近3亿元,完成研子到大余湾、木兰天池到素山寺、木兰天池到云雾山的旅游公路建设,启动黄陂前

川旅游集散中心和木兰山服务区的建设。二是做好已完工项目的验收 和整改,重点做好胜天农庄广场项目、地丰园道路的验收和锦里沟景 区道路项目的整改验收。三是做好2012 年项目的申报,力争申报10 个乡村休闲游支持项目。争取市支持3 家以上企业乡村休闲游贷款贴 息项目。

3、认真做好“农家乐”的星级评定和星级农庄申报工作。计划 认真做好“农家乐”的星级评定和星级农庄申报工作。工作 评定12 家星级“农家乐” 申报评定5-6 家五星级农庄。促进“农家,乐”的提档升级。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4、力争创建 2~3 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利用省市新农村试 点示范片建设,将六指街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区。并在全

区重点建设 一批带动性强、就业面大、有市场前景的乡村旅游点。加大乡村休闲游监管和培训力度。

6、加大乡村休闲游监管和培训力度。监管和培训力度 对乡村休闲游的监督管理 工作中的不作为、乱作为以及严重影响乡村休闲游正常经营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切实为我市乡村休闲游的健 康、有序和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力争培训从业人员 300 人次,提升乡村休闲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7、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进一步加大乡村休闲游 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营销工作力度。区政府将投入专项资金500 万元支持旅游部门推 宣传营销工作力度。动旅游事业发展。其中100 万元用于对旅游企业以奖代补,100 万元 用于媒体宣传,100 万元用于办节办会,100 万元用于奖励旅行社组 团市外游客来黄陂,100 万元用于赴省外推介。一是积极参加上海举 办的 2012 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和在汉举办的华中旅游博览会;二是-6-积极走出去营销,在省内外开展2-3 次乡村休闲游推介; 三是举办一 次全区旅游农副产品专题推介会。

8、办好会节活动。一是办好第十三届木兰旅游文化节;二是办 办好会节活动。好第四届木兰山登山节; 三是办好第四届武汉云雾山杜鹃节; 四是大 余湾油菜花节,五是办好木兰山金秋庙会。同时,积极做好信息反馈 和纳入市级绩效目标的乡村休闲游调查统计工作。

三、几点建议和请求 几点建议和请求 一是加大市 一是加大市政府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 建议建立乡村旅游专项发展基金,以农民为受惠对象,加大农舍 斜。住宿设施、农家饮食设备、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完善 公交线路、交通道路、停车场、乡村环境、标示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 的配套和建设。加大对休闲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让乡村休闲游投资 商感受到政策扶持力度大。此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用地 指标难以落实,受其制约,乡村旅游的建设往往难以落实和操作。乡 村旅游的接待设施、活动项目、休息场所、住宿条件、购物商点与旅 游设施建设等,也难以得到正常的用地指标,使不少项目不得不延期 实施或流产,或项目仅停留在规划之中。请市办协调解决。二是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 注重建立 二是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城市消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接机制。建议采取定向发放 “乡村旅游消 费

券”、减免所得税等措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乡村旅游 消费券”,或在干部职工福利中安排一定的消费比例,或倡导中小学 安排一定课时到具有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景点,学习和体验生活等,-7-引导城市消费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对接。待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时 期,并逐渐成为卖方市场的时候,逐渐减少上述对接措施,实现乡村 旅游与市场的真正对接。将乡村休闲游整体包装进社区,三是加大乡村休闲游宣传力度。是加大乡村休闲游宣传力度。一年多举办几次。拓宽对外宣传渠道,打响武汉农家乐区域品牌,全 力打造黄陂生态休闲中心。四是强化乡村休闲游工作领导机构。建议在各区局独立成立正 化乡村休闲游工作领导机构。领导机构 式编制乡村休闲游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车辆,下拔专项办公经费,促进乡村休闲游大发展。附:2012 年乡村休闲游项目申报表-8-

第三篇:共享资源、打造主体,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共享资源、打造主体,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西区从衢州国家休闲区、现代田园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定位出发,落实“品质西区聚高端”的要求,突出西区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功能布局和项目布局,丰富完善西区一期建设,通过“聚商气、旺人气”增强西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发挥西区向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整合资源、融合城乡,以建设繁华西区为主线,做大做强做实服务平台,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型,带动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转变,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一、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城乡,全力推动西区提升发展。西区作为衢州的中心城区,围绕“畅想信安增魅力、品质西区聚高端”的要求,突出规划引领理念,构建市域一体化,强化西区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把西区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功能上,全力打造精致紧凑、和美儒雅的现代田园城市。

一是突出“规划龙头”理念。规划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现代政府重要的政策杠杆和发展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主导、指导和统筹作用。加强和完善规划工作,始终做到规划先行、规划主导,强化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是优化各种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各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推动西区有序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对接城市空间战略研究。西区的开发建设已从“工地型”向“城市型”转变,通过对西区一期未开发地块的梳理,从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要素配置、土地利用、景观营造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重点完善鹿鸣山半岛区块、严家淤岛、中央商务区、衢纺公司等重点地块的规划设计工作,做好西区一期西拓的发展研究,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导西区开发建设工作的实施推进。

三是统筹融合推进专项规划综合化和区块规划规模化。战略统筹谋划市域一体空间发展,加快全市“多规一合”步伐,加强西区与各区域间综合交通、水利水系、绿化生态、廊道建设等规划联动。实施以交通为支撑的区域联动策略、以保护生态为导向的空间构建策略和产业发展策略,着力打造以山水交融、城乡共生、产城一体为特征的生态田园型西区。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共享资源,优化美化西区环境。西区一期按照丰富完善、提质提速的目标要求,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中心城市品质,促进城市人气集聚、紧凑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工程、园林景观工程、亮化工程、绿道网等项目建设,通过完善设施、整治规范提升环境优势,大幅提升西区综合承载力,带动周边区域共享西区资源。一是以治水拆违为重要载体,打造生态西区。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全面推进截污纳管、河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饮用水工程,实现生猪全面禁养和禁止采砂洗砂,消除黑河臭河垃圾河,落实河长制,建立完善长效运维机制,石梁溪和庙源溪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与柯城区联动,形成从从源头到尾的景观带。全面开展“三改一拆”工作,推进项目化拆违、组团式改造、综合性利用,以开展“无违建”创建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畅通西区。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治堵”、“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为载体,谋划建设城市治污治水、园林景观提升、城市道路畅通、城市功能优化等基础设施工程,优化城市环境,畅通西区道路网,结合市域统一规划的绿道网建设,与周边区域连接,提供广大市民慢行游玩周边风景线,集聚西区人气。

三是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打造文明西区。积极推行绿化养护、保洁维护市场化、专业化管理,加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以科技手段提高西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深化交通治堵,倡导文明出行、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加大力度整治提升力度,深化研究西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优化西区环境。

三、以拓展平台为引擎,转型升级,集聚西区高端产业。西区按照“品质西区聚高端”的要求,发挥区域优势,集中精力,拓展平台,积极发展网络经济、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现代商贸、股权投资、证券基金等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培育和集聚西区产业规模。

一是拓展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发展以现代农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发挥电子商务产业平台作用,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和消费服务体系,强化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形成网上网下两个市场,不断增强衢州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服务农业转型升级。

二是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平台建设。现代物流业以其优势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独特作用,已成为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从西区功能定位出发,加快物流基地建设、改造提升沿江岸线资源、完善口岸环境,有力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企业的壮大,吸引物流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三是强化招商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视总部经济,把“浙商回归”的重点放到“总部回归”、“资本回归”上,加大与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的对接力度,引进一批总部基地型、资本回归型、龙头带动型企业,促使西区成为高端产业的汇聚地。

四、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创新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在强化政府均衡托底的同时,以改革的思路、办法、和机制办事业、兴产业,全力以赴加强民生保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完善城乡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开放、竞争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贯通、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就业体系。完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努力为城乡居民创造数量更多、收入更高的就业岗位。

二是构筑统一、系统、规范的城中村改造管理政策体系。推行公寓安置、“房票”安置等多种征迁安置方式,加快完成西区一期征迁工作。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

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满意导向,切实解决群众最期盼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找准改革切入口,狠抓改革措施落地,用制度和技术手段倒逼西区运行方式创新。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的各项改革部署,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着力抓好公务用车改革,扎实推进城乡体制机制改革。

2015年5月15日

第四篇: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

“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总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成委发〔2017〕34号)精神,全面落实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各项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落地落实,努力探索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工程,抓好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化为物化投资、形象进度,使现代城乡规划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功能布局更加优化、新型城乡形态更加凸显、现代农业生态圈加快构建、新型城乡社区治理更加有序,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社区治理、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大力实施“十大重点工程”

(一)实施全域乡村规划提升工程。坚持“多规合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全域乡村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牵头单位:市规划局)

1.编制乡村振兴战略空间发展规划。健全“多规合一”规划管理机制,实现规划编制全覆盖,编制《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空间发展规划》,指导各区(市)县编制乡村振兴战略空间发展规划。健全乡村规划建设审批管理体制机制,制定《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审批工作手册》。2018年完成《成都市镇(乡)村规划技术导则》修订。组织开展2018年优秀乡村规划方案评选工作。(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市农林科学院)

2.编制乡村振兴示范走廊规划。以园区为核心,以资源为依托,以“西控”区域成都天府新区、温江区、郫都区、都江堰市、崇州市等8个区(市)县为重点,编制《成都市乡村振兴示范走廊规划》,2018年3月底前编制1条示范走廊规划、6月底前编制市域其他2条示范走廊规划。指导相关区(市)县编制辖区内示范段实施规划。(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市农林科学院)

3.完善乡村规划师管理制度。实施乡村规划师驻镇计划,建立乡村规划师分片(跨乡镇)小组联审制度,探索乡村规划师与社区发展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2018年完成第八批乡村规划师招募工作。(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市新经济委)

(二)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和城镇体系,选择重要产业功能区、轨道交通枢纽、重要交通功能节点、有基础的建制镇等,规划建设100个规模在3平方公里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镇(街区)。到2022年,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复合、连城带村、能级凸显的特色镇(街区)发展新格局。(牵头单位:市建委)

1.建立健全特色镇(街区)规划管理机制。健全规划建设标准体系,编制特色镇(街区)建设方案、技术导则。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制定特色镇(街区)建设总体方案,启动特色镇(街区)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构建形成完备的特色镇(街区)规划建设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成调队)

2.提升特色镇(街区)集聚功能。优化轨道线路及站点向特色镇(街区)布局,增设高速路、快速路出入口,实现特色镇(街区)全接入。指导特色镇(街区)发展专一适镇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2019年启动特色镇(街区)建设40个;2020年启动特色镇(街区)建设 40个;2021年启动特色镇(街区)建设20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投促委、市旅游局)

3.创新特色镇(街区)开发模式。加快设立特色镇(街区)建设发展基金,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开发、建设和管理。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实施办法,引导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市场主体通过PPP等模式,参与特色镇(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统筹整合财政、土地、金融和政策等各类资源,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有机组合,建立“以丰补歉”的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引导农民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参与特色镇(街区)建设,使特色镇(街区)建设模式由“政府输血”变为“市场造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投促委、市金融工作局)

4.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采取“特色镇(街区)+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街区)+林盘+景区”“特色镇(街区)+林盘+产业园”等模式,分类探索园区型、景区型、农业型等特色镇(街区)建设路径。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示范镇(街区)创建,打造一批特色镇(街区)品牌。2018年启动特色镇(街区)示范建设20个;到2022年,打造AAA级特色镇30个、AAAA级天府古镇10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

(三)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自然山水为映衬、天府文化为内核,系统规划打造一批形态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川西林盘,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努力使川西林盘成为成都旅游的靓丽名片和田园景观的璀璨明珠。(牵头单位:市建委)

1.开展川西林盘调查摸底。全面梳理掌握林盘的发展现状、资源条件,确定川西林盘保护修复任务,细化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修复措施,促进川西林盘外部风貌塑造和内部功能提升。2018年6月前制定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总体方案,编制完成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建设技术导则。(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

2.开展川西林盘规划设计大赛。通过比选的方式,评选出一批优秀的规划设计,为全市不同区域的川西林盘打造提供各具特色的蓝图样板。2018年启动全市第一届川西林盘规划设计大赛。(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

3.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采取分步推进的办法,科学确定各阶段的试点示范点位,积极探索旅游型、商务型、文创型、博览型、社团型等现代特色林盘新路径。2018年选择100个川西林盘作为试点示范;2019年启动川西林盘建设300个;2020年启动川西林盘建设400个;2021年启动川西林盘建设200个。(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

(四)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以生态修复和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为抓手,全面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重现天府之国壮美秀丽景色。(牵头单位:市国土局)

1.再造都江堰精华灌区大地景观。健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按照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和服务网、信息化网、设施用地网“七网”配套标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基地景观。在都江堰市胥家镇、天马镇、崇义镇、聚源镇范围内分期分批实施都江堰精华灌区景观建设项目,打造享誉全国的都江堰水生态文化示范区。到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0万亩。(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委)

2.再造龙泉山绿色低碳生态森林景观。结合《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概念规划》,在龙泉山脉涉及区域开展低碳土地综合整治,根据功能分区开展生态修复、景观再造,恢复和提升项目区植被和水系生态系统。2020年前完成龙泉山绿色低碳生态土地整治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市农林科学院)

3.再造旅游航空沿线旅游景观。依托大邑县安仁古镇,将大邑县五星村、青棡村、民安社区作为示范项目,打造旅游新景观。以双流区胜利镇、黄水镇等作为沿航空廊道重点示范区,进行大地景观再造。2020年前完成旅游航空沿线旅游景观建设工作。(责任单位:市建委、市农委、市旅游局)

(五)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持续推进治水、治土、治霾、增绿和“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天府绿道体系,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水平,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最大、最美的公园。(牵头单位:市城管委)

1.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风貌。结合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以林盘院落重塑,风貌改造和节点打造为主要内容开展村镇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土坯房改造行动,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有效管控建筑立面风格,梳理保护古树林竹,加强环境绿化美化。(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

2.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电等项目建设,实施治霾十条、治水十条、治土十条、增绿十条,整治农村区域环卫设施不足、维护管理不到位、物料乱堆、污水乱排、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推动“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推广无害化厕所配套建设,力争2020年农村改厕完成全覆盖。深化“百村容貌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每年命名一批绿色小镇、绿色园区、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环境友好型学校、最美家庭。(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卫计委)

3.全面重塑农村农业形态。全面修复水土流失、废弃矿场、工程创面等区域植被,到2022年,修复生态受损区15万亩。坚持自治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规范化水平,到2022年,培训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人员不少于15000人次。提升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塑造业态完善、交通便利、秩序井然的“美丽田园”。(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

(六)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加强对农产品标识、产地、质量、包装、品牌的创意设计,大力推进品牌创造、输出和营销,打造更多农业“品牌梦工厂”,把成都建设成为农业品牌的设计之城、以品牌运作资源的农产品集散之城。到2022年,培育绿色高端农业品牌100个。(牵头单位:市农委)

1.实施品牌价值体系构建行动。健全“天府源”市级公用品牌竞争性准入机制,制定《成都市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每年新增限准入农产品100个。建立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名录库,将金堂“田岭涧”、崇州“稻虾藕遇”等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名录库重点培育,重点打造10个优秀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建立企业品牌资源库,每年对入库品牌企业提供专家“一对一”品牌服务不少于10次,以做亮特色农产品品牌、休闲农业品牌、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为重点,打造百强品牌龙头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局)

2.实施品牌生产体系构建行动。围绕调味品、方便(休闲)食品、茶业、酒类等成都特色优质农产品,完善生产基地建设、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等标准,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体系。鼓励品牌龙头企业开展良好农业规范、“三品一标”和环境认证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标准认证。到2022年,新增农业标准化基地100万亩。(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林业园林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市旅游局)

3.实施品牌营销体系构建行动。强化品牌创意设计,推进品牌创造、品牌输出和品牌营销,加快四川天府农业博览园建设,办好全国蔬菜博览会和中国·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打造农业品牌会展之城。每年组织参加美国夏季食品展、香港国际茶展暨美食博览、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等知名品牌展会不少于8次。(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旅游局、市博览局)

(七)实施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强化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后备干部引进培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牵头单位:市农委、市委组织部)

1.实施农村专业人才引进培育行动。建立急需紧缺“人才资源库”,重点加强乡村规划、设计、建筑、文创、旅游、金融、互联网、营销、品牌等专业人才引进培育。探索建立都市现代农业首席专家制度,组建“成都农业智库”,支持各类专家在蓉建基地、建工作站。到2022年,引进顶尖知名专家学者5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2.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健全选拔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机制,壮大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返乡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创新创业。到2022年,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5万名,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2.5万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3.实施千村万人村(社区)后备干部孵化行动。从严选拔村(社区)后备干部,为每个村(社区)至少动态培养储备1名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和2名“两委”委员后备干部,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导师制”,每年举办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2期。对全市动态培养储备的5千名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和1万名“两委”委员后备干部轮训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委编办、市民政局)

(八)实施农民增收促进工程。深化落实农民增收区(市)县委书记、区(市)县长负责制,鼓励农民参与特色镇(街区)、川西林盘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多渠道增收。到2018年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00元;到2022年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0元。(牵头单位:市农委)

1.实施农民财产性增收促进行动。以产权为纽带,引导农民盘活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和农村房屋使用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鼓励农民集体自主开发或通过联营、入股、出租等方式撬动社会资金共同开发集体建设用地。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探索建立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收益分享机制。鼓励农户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农商文旅新业态。农民财产性收入年均增幅在13%以上,2022年达到3700元。(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房管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金融工作局、成都产业集团、成都农交所)

2.实施农民工资性增收促进行动。健全农民就业促进服务体系,强化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返乡创业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加强与东中部地区和我市市区内用工单位的协调,强化劳务输出。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幅在7%以上,2022年达到16000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商务委、市旅游局)

3.实施农民经营性增收促进行动。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农商文旅融合新业态,聚焦聚力提升农业经济性。完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机制,鼓励农户以产品、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与新型经营主体联合与合作,分享现代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农民经营性收入年均增幅在9%以上,2022年达到7800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旅游局)

4.实施农民转移性增收促进行动。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规模化经营补贴和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等中央和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以量化到户的方式扩宽增收渠道。依法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落实养老产业发展各项政策。落实社会救助各项政策,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深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域统筹。农民转移性收入年均增幅在7.5%以上,2022年达到4500元。(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局、市林业园林局)

(九)实施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工程。传承弘扬乡风淳朴、邻里守望、友善互助、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赋予更多新时代现代文化内涵,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恒久精神力量和丰厚道德滋养。(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1.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修订完善乡规民约,加强家规家风建设,建立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每月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年开展“成都好人·最美人物”系列先进典型人物评选,每两年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系列活动,出台《成都市道德模范礼遇帮扶办法》。开展“天府成都新乡贤”评选,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

2.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创建。建立健全“三美”“四好”示范村和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创建方案和标准,并将创建情况纳入全市综合文明指数测评范围。每年命名一批县级以上“三美”“四好”示范村和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2018年达到40%、2019年达到50%、2020年达到60%。(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委、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

3.扩大公共文化有效供给。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史馆、文化长廊等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建立“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绩效管理平台”。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2019年全面完成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有县级图书馆成为国家一级馆;到2020年,所有县级文化馆成为国家一级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100%实行总分馆制。(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文广新局、市大数据办)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常年不定期开展音乐、舞蹈、书画、戏曲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表演专题培训和帮扶指导,培育基层艺术骨干。深化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推广“文化暖心驿站”,壮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城乡文艺结对机制,赴结对帮扶和采风创作联系点开展活动。推进“天府文化进乡村” 行动,设立天府文化图书角、讨论角,开展天府龙门阵、坝坝会、百姓故事会、悦润农家读书会,培育“一县一品牌、一镇一亮点、一村一特色”文体活动品牌。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不少于1000场。(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

(十)实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程。坚持党建引领,加快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专业的人才支撑体系、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建成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实现城市综合实力争先进位与人民生活品质改进提升相得益彰。(牵头单位:市委社治委)

1.完善社区发展治理体系。贯彻落实《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拓展社区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功能。完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构建专项资金与激励资金并行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经费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农委、市商务委)

2.大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规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制定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标准,编制《成都市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标准体系》,完善规范社区公用设施,提升社区服务实效。按照每百户居民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发展社区电商、社区金融、物业增值服务,打造一批“互联网+”便民服务示范点,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商务委、市国资委、成都商物投集团)

3.完善乡村社区发展治理机制。理顺乡镇(街道)和社区职能,落实社区“减负十条”,促进社区更好履行发展居民自治、教育引导群众、协助公共服务、统筹社会服务职能。健全多层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居民需求的社区社会组织和自组织。(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委、市投促委)

三、大力推进 “五项重点改革”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在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上着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到2022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分别达到1.5万元和5万元。(牵头单位:市农委)

1.重塑农业经济地理。注重全域、突出“西控”,推动农产品深加工、都市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森林康养、农产品物流、绿色种养等六大重点产业合理布局,带动建设300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32万亩国家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科学布局现代农业功能区,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六大重点产业园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2019年完成全市现代农业功能区划定工作;到2022年,打造形成食品饮料、休闲旅游、农产品物流、农村电商和饲料加工5个千亿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新经济委)

2.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康养”“农业+会展”行动,培育壮大农商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2年,提升建设特色主题民宿200个、特色文化酒店100个、农业文化创意基地200个、森林康养基地50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100%,农商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产值突破1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口岸物流办、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新经济委)

3.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争创成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建设国家成都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中国农科院在蓉院士工作站、研发机构、产业科研基地项目和中国林科院、中国水科院合作项目落地,引进农业高新企业总部和研发总部落户,打造以农业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中心等十大农业科学工程为支撑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到2022年,引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100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0项;建立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30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旅游局)

4.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五个一百”建设行动,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标准化农业基地、100万亩现代林产业示范基地、100万亩种养循环农业基地、100万亩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基地。制定耕地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深入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促进农药化肥减量控害。深化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全域推进农产品溯源平台和“成都智慧动监”系统建设。到2022年,“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4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市新经济委)

5.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农业共营制”为重点的土地股份合作、租赁流转、土地托管等经营方式,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抓住“蓉欧+”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国际大宗农产品现货双向交易平台、粮食肉类等重要农产品进境指定口岸,支持创建农业出口备案基地和农产品出口示范区,辐射带动省内外生产基地建设。到2022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80%,发展2家过千亿、20家过百亿、50家过十亿重点龙头企业,新培育10家以上龙头企业首发上市;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8万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口岸物流办、市林业园林局、市工商局)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坚持有利于完善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盘活农村土地等资源、激发资源要素活力的改革方向,大力推进以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机制为重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22年,基本形成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牵头单位:市农委)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依法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探索宅基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有效路径,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房管局)

2.全面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全面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推进集体成员和股权静态管理,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引导开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将农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2018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办)

3.完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机制。以“一个交易平台、四级服务体系”为切入点,构建全域覆盖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健全交易登记、鉴证、金融等服务。推动成都农交所与省内市州统一联网,加强与西南省市对接合作,打造区域性农村要素交易中心、专业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综合性农业农村改革平台、特色性农村产权金融平台。(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房管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金融工作局、成都农交所)

4.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依法确立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特殊法人),引导村集体利用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通过发展规模经营、盘活闲置资产、开展土地整治、发展农村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到2022年,村(组)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房管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工商局、市金融工作局、成都产业集团、成都农交所)

(三)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打通金融血脉,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撑。(牵头单位:市金融工作局)

1.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服务。完善农村产权担保、收储、交易服务体系。健全成都市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持续开展信用镇、村、户评定,扩大对信用户授信规模。到2022年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房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工商局、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办、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成都产业集团、成都农交所)

2.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以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为重点,发展担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职业经理人信用贷款等涉农信贷产品,扩大涉农融资规模。支持涉农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支持中小特色农业企业通过天府(四川)股权交易中心实现股权挂牌交易。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绿色”信贷专项金融债券等。持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成都产业集团、成都农交所)

3.完善“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中心(站)建设,整合农村产权、农业政策、农村金融、农村电商等资源,拓展“农贷通”政策咨询、产权流转、融资供需对接、金融风险分担、信用信息共享等功能,打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全国样板。(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成都产业集团、成都金控集团、成都农交所)

(四)深化公共产品服务生产供给机制改革。以发挥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提高公共产品生产供给效率、促进共建共享为着力点,转方式、调结构、建平台,引导社会资本不断投入农业农村。(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农委)

1.优化供给结构和质量。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持续深化“区域教育联盟”建设,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完善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对口帮扶制度。创新就业服务供给,健全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及政策扶持机制。创新社会保险服务供给,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创新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机制,强化农村基层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乡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社会服务供给,加强村级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平台覆盖率。创新文化体育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和“运动成都”全民建设运动品牌工程。(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市体育局)

2.创新管理和经营方式。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开展农村公共产品服务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试点,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提升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供给效率。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完善指导目录、操作细则、绩效评估等管理制度,探索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价格机制。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培育壮大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经营,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的主体格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市体育局)

3.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对现行支农政策进行逐项梳理,实行财政支农政策清单管理,坚持以资金使用绩效为导向,将绩效评估结果作为政策取消、调整、存续的重要依据,建立财政涉农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对财政支农政策按照公益类、准公益类、竞争类等类别进行科学分类,分类别选取部分项目进行转变财政投入方式试点,重点鼓励和引导预算单位将支农投入以股份、基金、购买服务、担保、贴息等方式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市体育局、成都产业集团)

(五)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特大城市发展规律和乡村社会变迁自然规律,顺应城乡融合发展新要求,切实增强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动性,逐步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扁平高效的城乡管理组织架构。(牵头单位:市委编办)

1.减少管理层级。依法有序推进合乡并镇和镇改街道、合村并组和村改社区。2018年按照《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优化调整的意见》,开展功能区内合乡并镇和镇改街道工作,推进合村并组和村改社区等工作。(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社治委、市民政局)

2.创新管理方式。开展建立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管理体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探索组建现代农业功能区管委会和投资公司,构建“管委会+投资公司”运营模式,统筹功能区规划建设、产业布局、环境营造、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等经济管理职能,2018年在崇州市和新津县启动试点。(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社治委、市经信委、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投促委、市新经济委)

3.转变管理职能。优化调整乡镇(街道)职能,组织实施转变乡镇(街道)职能优化机构设置,突出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等职能,推动行政执法和政务服务重心下沉。加快村级“政经分离”,让集体经济组织专注发展,让自治组织专注社区治理。2018年制定《关于转变乡镇(街道)职能促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社治委、市民政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研究有关重大举措、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将“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作为“三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区(市)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落地落实。

(二)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资金对“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的投入力度,强化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科学配置利用各类资源要素,综合采取股权投资、购买服务、担保贴息等方式,加大对市场主体投资农业农村发展项目的支持,广泛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

(三)突出项目支撑。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项目意识,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切实做到发展规划、政策举措、阶段任务、工作路径都以项目为依托。强化招商引资与投资促进,精心策划具有牵引力的重大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实行挂图作战,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四)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对“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推动各项任务取得实效。创新宣传方式,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息推送,充分展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成果新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休闲产业发展

休闲产业发展

1.2.3.4.休闲产业的概念界定 休闲产业体系 休闲产业分类 相关理论:休闲理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

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共生理论、演化经济学、创新经济学、自组织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管理学、波特竞争战略

5.研究方法:社会调查研究、跨学科、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研究方法

6.发展趋势:休闲城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休闲产业链、休

闲产业集群、休闲产业组织

7.发展政策

8.研究前沿

下载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抓手。作为全省唯一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推进试点市,是新时代省委......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

    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

    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 发布日期:2008-5-26共阅[350]次游孙权1陈德利2(1.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 泉州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乡村休闲产......

    发展生态产业 推进城乡一体

    发展生态产业 推进城乡一体 中共郧县城关镇党委书记 郝天斌 2001年郧县乡镇合并,原大堰乡整体并入城关镇,大堰似乎实现了由“乡”到“城”的转变。事实如何呢?用老百姓的话说“......

    以创意推进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浙江[5篇范文]

    以创意推进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2012年12月25日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之地”之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太湖之南,东海之滨,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创意丰厚,最早可追溯......

    农业部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部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后,农业部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

    远景设计院浅谈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

    远景设计院浅谈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要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根本途径是把新技......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逻辑作为新时代促进我国乡村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