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国考国税面试热点:个税改革的思考
2018国考国税面试热点:个税改革的思考
最近国考面试的备考学习如火如荼的开始着,国税部门作为第一招考大户,自然备考的学生也是最多的,随着复习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发现要想顺利的考进国税部门,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税务人,仅仅是知道普通结构化的答题思路是不够的,还需要多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把题目答出亮点,答出高分,尤其对于那些想要逆袭的同学,更要多了解税务部门,了解税务知识。今天就来说说关于税收的内容,帮助大家加深一些对税收的认识。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很多时候都是缺乏税感的,并不了解税收的意义,也感受不到税收于我们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但是人们却对个人所得税却比较熟悉,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一起来谈谈个税改革的思考。
【热点背景】
平时和个人所得税“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工资薪金的扣税,目前,我国在工资扣税方面规定的免征额为3500元/月。这是2011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然后一直没有改过,个税改革的呼声强烈。
【题目预测】
从2011年开始,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一直没有改,很多人呼唤个税改革,你怎么看? 【中公解析】
从2011年6月30日起,一直7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涨,物价也不断上升,但个税起征点却没有调整,确实不符合客观规律。相反,一些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每年动态调节,会考虑到通货膨胀率,看似比较合理,我国的个税改革也势在必行。
我国当前个税征收采用的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基本扣除方式,虽然确定免征额考虑了个人吃穿等基本开支,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也可在税前扣除,但却没有将家庭的教育、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开支纳入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公平,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当前个人所得税在民间也被戏称为“工薪税”,据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个税收入中,有近70%是工薪阶层通过企业单位扣税的。这也是只采用分类征收的弊端,因为工薪阶层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可能只有工资收入;而收入很高的人收入构成复杂,分类征收却无法把全部收入统一到一起缴税。现行个税的分类征收,容易出现两个人劳动收入相同,但由于收入来源不同而导致税负不同的情况。比如,有的劳动者其收入主要是劳务报酬,要按20%税率缴税;有些人收入来源则更加多样,不仅每项都能有免征额,工资薪酬也能享受递进税率等更多实惠。这样就导致了“同收入”却“不同税”的尴尬局面,所以我国个税的改革的呼声也是比较强烈。
想要真正将让个税实施得到民众的支持,摆脱之前的尴尬局面,我认为依然要坚持国家个税改革的原则,通过改革调节收益的再分配,让税制更加公平,高收入者税负适当增加,中等收入者持平,低收入者税负降低,同时还要多措并举。第一,实行综合征收,真正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例如将工资薪酬、劳务报酬、稿酬等项目合并,按年汇总纳税,可以解决按次征收或按月征收所带来的因某次或某月收入偏高导致加重整体税负过高的现象。
第二,降低税率,可将我国累进税率从7级调整为5级,较少的税率档次也能够降低税收征管的复杂程度与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第三,推动个税改革的同时,也要尽快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涉税信息联网,建立健全自然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为个税改革全面落实打好基础。
第二篇: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个税出路
华图教育咸阳分校
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个税出路
华图教育 苑旭
举个例子,某报社给月薪一万元的某员工加薪一百元,那么,报社就得多承担并上交43.5元,员工亦需上交28元左右的税费,两者相加需交纳税费约71.5元左右,与该加薪员工的实际增加收入近乎相等(为72元)。就当前北京市社保缴纳标准而言,这种核算方式基本是准确的。在2011年9月个税税改之后,以税前一万元月薪的北京市企业单位职工为例,企业和个人合计需缴纳约70%的税费(7000元),而税后个人所得仅为税前的74.5%(7450元)。如此高的个人所得税费缴纳比例,显然不仅会打击普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由此加大的人力资源成本,更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对此,《证券日报》给出的建议是实施“逆向减税”政策,即“每增加职工收入100元,减少税费20元左右(按71.5元的30%计算)。”
“逆向减税”建议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却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所在。事实上,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缴纳比例高的积弊在于,一是个税征收执行力弱,二是企业职工与事业单位职工保障体制的二元性。以北京市为例,尽管2011年9月个税免征额上调至3500元,但是2012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5万元,以此推算人均“毛收入”应在6万元左右。以此为参照,显然个税免征额的上调,不可能大幅度地减少北京应缴个税人群的基数,更何况,个税税改后还将20%税率起征点从5000元调低为4500元、将30%税率起征点从原4万元调低为3.5万元、将35%税率起征点从原6万元调低为5.5万元、将45%税率起征点从原10万元大幅调低为8万元,这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增加了个税征收的空间。
如此,可以推断,作为人均收入较高的北京市,其不应因个税免征额上调而造成个税收入的大幅降低,可实际上,2011年仅4个月北京个税收入就减少了550亿元,2012年又在此基础上减少了155亿元,其个人所得税变动篇幅几乎与全国相同。这显然不正常,而这恰恰与“个税征收执行力过弱”密切相关,随着个税税改后的“免征额上调、高税率起征点下调”,实际收入不降但形式工资大降,几乎已经成为一些企业财务处理的“潜规则”。比如,实际收入月薪万元,形式合同工资可设定为4000元,剩余6000元单位再以其他形式发放。当然,这种避税、或变相逃税的现象,在国企性质的合同工中较少出现。华图教育咸阳分校
之于企业职工与事业单位职工保障的二元性而论,在个人所得税费当中,“五险一金”占比远远超过个人所得税,其中,事业单位职工只须缴纳医疗和公积金,包括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均可由财政拨付,而企业单位职工的“五险一金”却要全部由企业和个人缴纳。显然,由财政拨付的事业单位职工保障缺口,最终还得由企业单位职工上缴部分进行“补缺”,而这很大程度上,显然会推高企业单位职工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这四项保险的缴纳比例。
综上所述,欲改变当下个人所得税费占比过高的现象,我们不仅应引入“逆向减税”等技术层面的建议,更亟须系统破解积弊之根源,以强化征税执行力度和消除不同群体个人保障二元制为前提,从而为切实降低个人所得税费创造空间。
第三篇:申论热点分析:个税改革
申论热点分析:个税改革
http://www.xiexiebang.com2011-10-27来源:国家公务员网
【背景链接】
4月25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征集截止日期为2011年5月25日。个税调整与每个人的钱袋子紧密联系,因此,该草案细节一公布立即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标准表述】
[目标]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其核心就是要提升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
[重要性]
市场经济需要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可以发挥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重要功能。
[问题]
个税改革,应在综合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仅仅调整宽免额对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目的意义不大,且会出现逆调节。
一方面,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已不低,低收入者已无税。
另一方面,如果目前大幅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受惠多的会是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得益少。
[不足]
我国“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是不争的事实和突出的矛盾,个人所得税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缺点和不足:
首先,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只有工资部分由企业代缴代扣,以高额累进的税率在征收。而《个人所得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部分征收得很少,甚至基本不征收。这使得个税征收范围过窄,甚至有人称现在的个税就是工资税。
其次,分类计征模式与无差别的宽免扣除制度,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基无法真实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进而导致个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最后,税率设计档次过多,最高边际税率过高,增大征管难度,效果不佳。
【措施】
专家总结以下措施:
第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纳税人包括中国居民或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人。征税范围包括中国居民所有境内外货币和非货币所得,以及外国人来源于境内的货币和非货币性所得。其中,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免税。
第二,除资本利得外,所有应税收入纳入综合范围,统一计征,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第三,实行有差别的宽免额制度,即在基本宽免额基础上,按照个人具体支出情况,实行常规化调整,目前可纳入动态的常规调整的因素包括:个人家庭瞻养情况、大病医疗支出、消费信贷利息支出。基本宽免额设定为每人每年扣除20000元,以后随通货膨胀情况定期(可考虑3年左右)调整。这可以保证低收入者的上线或中等偏下收入者的下线以下的社会成员,免交个人所得税,而其它人员均纳税,保证宽税基原则的实现。
第四,税率方面应考虑在综合所得部分适用5档超额累进税率。
申论热点分析:个税改革
第四篇:公务员申论热点——个税改革
个税改革
【背景链接】
4月25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征集截止日期为2011年5月25日。个税调整与每个人的钱袋子紧密联系,因此,该草案细节一公布立即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标准表述】
[目标]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其核心就是要提升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
[重要性]
市场经济需要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可以发挥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重要功能。
[问题]
个税改革,应在综合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仅仅调整宽免额对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目的意义不大,且会出现逆调节。
一方面,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已不低,低收入者已无税。
另一方面,如果目前大幅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受惠多的会是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得益少。
[不足]
我国“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是不争的事实和突出的矛盾,个人所得税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缺点和不足:
首先,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只有工资部分由企业代缴代扣,以高额累进的税率在征收。而《个人所得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部分征收得很少,甚至基本不征收。这使得个税征收范围过窄,甚至有人称现在的个税就是工资税。
其次,分类计征模式与无差别的宽免扣除制度,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基无法真实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进而导致个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最后,税率设计档次过多,最高边际税率过高,增大征管难度,效果不佳。
【措施】
专家总结以下措施:
第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纳税人包括中国居民或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人。征税范围包括中国居民所有境内外货币和非货币所得,以及外国人来源于境内的货币和非货币性所得。其中,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免税。
第二,除资本利得外,所有应税收入纳入综合范围,统一计征,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第三,实行有差别的宽免额制度,即在基本宽免额基础上,按照个人具体支出情况,实行常规化调整,目前可纳入动态的常规调整的因素包括:个人家庭瞻养情况、大病医疗支出、消费信贷利息支出。基本宽免额设定为每人每年扣除20000元,以后随通货膨胀情况定期(可考虑3年左右)调整。这可以保证低收入者的上线或中等偏下收入者的下线以下的社会成员,免交个人所得税,而其它人员均纳税,保证宽税基原则的实现。
第四,税率方面应考虑在综合所得部分适用5档超额累进税率。
第五篇:个税改革
4月20日,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作出了说明。至此,从今年2月就开始放出风声的个税改革具体方案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根据谢旭人的说明,这次个税改革有两个大动作:一是拟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标准(即免征额)由现在的每月2000元上调至3000元;二是拟将现行的9级超额累计税率修改为7级(见表一和表二)。该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后,最终方案或许会有小变动,比如,2005年9月,财政部向全国人大常委提出的1500元免征额标准,最终被提高至1600元。下文暂时依据财政部提出的“草案”,简单分析一下个税改革后不同收入群体其个税税负的变化。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目前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只有28%,而且个税是单位代扣代缴的,也许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个税是如何计算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个税的计算公式:应纳个税=[(工资-三险一金)-免征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一步,根据[(工资-三险一金)-免征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第二步,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个税的额度。特别说明一下,速算扣除数是为了简化个税计算而使用的一个概念,因为个税是超额累进制而不是全额累进制,如果用应纳税所得额直接乘以其对应的边际税率,相当于是算多了,需要减去一部分,在税率和级距不变的情况下,各档速算扣除数是一个常数。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工资─三险一金)为10000元,按照免征额为2000元的标准,那么应纳税所得额就为8000元,查阅表一,其对应的税率是20%,速算扣除数是375元,因此,应纳个税的额度为8000*20%─375=1225元。
表一:调整前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 应纳税所得额 1 2 3 4 5 6 7 8 9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00-2000元的部分 2000-5000元的部分 5000-20000元的部分 20000-40000元部分 40000-60000元的部分 60000-80000元的部分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5% 0 10% 25 15% 125 20% 375 25% 1375 30% 3375 35% 6375 80000-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超过100000的部分
45% 15375
下面来看看个税改革后的税负变化。如果仅仅提高免征额,那么税率和速算扣除数都是不变的,个税改革后税负的变化相对容易判断一些──所有纳税群体的税负都会减少,且高收入群体税负减少的会更多一些。比如,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至3000元,假设重新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依然落在原税率档,那么根据上面的公式,减少的税负将为(1000*税率),由
于高收入群体对应的税率更高,所以他们减少的税负也更多。
因此,从高收入群体的税负变化来看,仅仅提高免征额似乎没有“劫富济贫”,于是,财政部这次依据“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的原则,结构性调整了税率和级距,调整后的结果见表二。
表二:拟调整后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 应纳税所得额 1 2 3 4 5 6 7 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 1500-4500元的部分 4500-9000元的部分 9000-35000元的部分 35000-55000元的部分 55000-80000元的部分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5% 0 10% 75 20% 525 25% 975 30% 2725 35% 5475 45% 13475
这里主要的变化在于,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扩大了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同时,还扩大了25%和45%两个中高档税率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将现行适用40%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采用45%的高税率。如果再加上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至3000元,可以粗略判断,中低收入群体将获得更大的税收优惠,而高收入群体由于税率和级距的调整,冲销了免征额上调带来的税负减少,或许还将面临税负的增加。具体的计算结果见下表。
(工资─三险一金)调整前后税负变化趋势 3000元以下 3000-7500元 7500-12000元 12000-19000元 19000元 19000-22000元 减少0-75元,收入越高,减少得越多
减少75─3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减少得越多 均减少3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减少350元-0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减少得越少 不变,处于临界点
增加0-1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22000元-38000元 均增加150元,不随收入变化
38000元-42000元 增加150-3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42000-58000元 58000-62000元 62000-82000元 82000-83000元 83000-102000元 102000元以上 均增加3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增加350-5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均增加5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增加550-50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少 增加500元-1450元不等,收入越高,税负增加得越多 均增加1450元,不随收入变化
可以看出,经过财政部精心的规划,(工资─三险一金)的收入,在12000以下的群体,其税负减少的额度相对于其收入比较可观;而在19000以上的群体,在个税改革后,税负
均有所增加,特别是在83000元以上的群体,本来仅仅免征额提高后将使其税负减少400-450元,结果由于税率和级距的调整,使其税负增加了500-1450元不等。总体看来,中低收入群体最高将降低350元的税负,最高降低幅度在50%左右,而高收入群体最高将增加1450元的税负,最高增加幅度在5%左右。
从结果上看,这似乎是一个还不错的方案,让中低收入群体大大获益,而高收入群体增加的税负也不重,也做到了“劫富济贫”。但是,从“宽税基、低税率”的改革方向来看,却不尽然。
如果让高收入群体依旧承担更高的边际税率,那么,他们逃税漏税的动机将依然存在且被强化,将依然难以对他们进行有效征税,这样反而达不到“劫富济贫”的效果,因为往往就劫不到富了,根据财政部的数据,适用10%税率以下的纳税人群占比高达94%,想必适用45%税率的人群是凤毛麟角了。更何况,“劫富济贫”还不能指望个人所得税,因为很多高收入群体并不在工薪阶层之列。
特别是,如果改革后收入在两万元以上的人税负反而增加,也将让中规中矩、自力更生的城市中产阶级抱怨连连。不管怎样,个税免征额提高很有必要,但不能为了可望不可及的“劫富济贫”而调高税率。低税率才能激发民众的纳税意识,才能激起民众对于改革与和谐的共鸣,而且也不一定会带来个税收入的大幅下滑。从“金砖四国”的个税最高边际税率来看,巴西为27.5%,印度为30.9%,俄罗斯为13%,全球平均水平在30%左右,且大趋势是越来越低,中国要试着与国际接轨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