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时政热点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范文)

时间:2019-05-14 05:1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高考时政热点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高考时政热点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范文)》。

第一篇:2012高考时政热点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范文)

2012高考时政热点: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时政概览】

2011年4月,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会议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

6月28日、29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两次召开会议逐条研究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一见。法律委员会认为,为了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力度,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是必要的、适时的,同时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3 500元。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这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纳税期限由7日内改为15日内。

【知识链接】 经济生活角度

1.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本次个税调整考虑到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实际情况。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保障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全面拉动内需。

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调节过高收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3.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体现了税收具有固定性,说明国家在征税之前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

4.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将会减少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这说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5.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与意义。对个税的起征点和税率结构的调整,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纳税人所得越多,税率越高;所得越少,税率越低。这说明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个税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政治生活角度

1.民主决策的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民主决策,这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进步。

2.政府的职能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说明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进行经济调节,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全国人大的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权。广泛征求民意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4.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是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审议过程广泛征求民意,这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

生活与哲学角度

1.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费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再度调整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所以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无限性特征。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有必要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坚持了联系的多样性。

(4)将个人所得税之前施行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这是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的体现,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有利于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更好地维护社会总体的公平。

(5)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充分体现了“高收入者多缴税,中等收入者少缴税,低收入者不缴税”的原则,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个税体制改革,属于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7)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利于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个人所得税改革征求民意的原因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税改革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民意,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个税改革的顺利进行。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个税改革广泛征求民意,是党和国家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具体表现。

2011年6月30日下午,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据此回答1~2题。

【模拟训练】

一、选择题

1.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11年9月1日起,个税工薪所得费用减除标准(即起征点)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这一调整的目的在于()

①扩大个税征税范围 ②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④促进社会公平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的是()A.立法权

B.表决权

C.审议权

D.决定权

3.2011年9月1日起实施新个税法,只要是9月1日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都会按照3500元的费用减除标准计征。新个税法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 B.居民整体可支配收入增加

C.月收入超过3500元的所有居民没有得到实惠 D.初次分配更加合理

2011年4月,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了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并最终于6月30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材料体现了()①国务院坚持依法执政 ②人大坚持民主立法 ③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 ④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保障民生,缩小收入差距,我国于2011年9月1日起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征税标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2000元上升为3500元。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材料体现了()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②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④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说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关系是()

A.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B.相互监督的关系 C.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

D.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7.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最终就是要实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充分发挥个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以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个税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从今年9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了3500元。但部分地区8月份的工资在9月份发放时却按照2000元的起征点来征收。上述地区的做法()

A.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B.采取灵活多变的征收方式,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C.违背了税收的强制性特征,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 D.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兼顾各方利益,构建和谐社会

9.2011年10月20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1-9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1292.18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1-9月,个人所得税收入完成4995.12亿元,同比增长34.4%。个人所得税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B.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C.公民自觉依法纳税意识增强 D.我国税收体制不断完善

10.全国人大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征集意见,征求意见数超过23万条,创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意见中85%都对3000元的起征点不满,个税免征扣除标准在提请人大常委会表决的最后关头提高到3 500元,舆论几乎众口一词地将其解读为“民意的胜利”。这说明()

①我国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国家立法的最终决策权在人民群众手中 ④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1.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教授安体富表示,应探索建立物价变动与个税免征额挂钩的机制。其他一些国家实行个税扣除额指数化,即物价上涨10%,扣除额也相应上涨10%。安教授认为,如果物价上涨,扣除额不提高的话,实际上是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A.坚持了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坚持了联系的观点,看到了物价与个税间的客观联系

C.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 D.遵循了客观规律,通过创造物价与个税间的规律为人类造福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根据决定,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从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全面实施。新个税法实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扣除“三险一金”后)的工薪族不再缴纳个税。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由之前的28%下降到8%以下,从而使个税纳税人数由之前的约8400万锐减至约2400万。专家指出,从我国目前的个税减税来看,受益者主要是中低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减税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拉动内需,尤其重要和必要,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个税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决定了个税调整的众口难调。“一刀切”的起征点,不考虑家庭负担的单一征税模式,使得个税调整一直饱受争议。从这个意义来说,此次上调个税起征点只能说是个税乃至税收改革的一小部分,在这之后,税改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改变个税的“工资税”质疑、让税收结构变得更为合理;如何减轻工薪阶层的税负、改变国人“挣得比美国人少物价比美国高”的不合理税收现状;如何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征管、完善税收信息,这些都需要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完善。因此,个税调整后的分配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述我国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积极意义。(3)根据材料三,从辩证法角度,为“个税调整后的分配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4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没有按原定计划对草案进行表决。4月25日,全国人大公布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专家、媒体、公众纷纷发表看法,近半月收到意见已接近20万条,公众参与热情超过以往,创人大立法网上征求意见数纪录。

材料二:某网友提出:调整收入分配是应该的,但一定要务实。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公民是如何与决策机关“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的。

(2)请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中“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的观点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C。2.A。3.B。4.D。5.A。6.A。7.D。8.C。9.B。10.A。11.B。

12.【解析】第(1)问,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通过比较看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的差距,指出其反映的本质问题。第(2)问,分析意义时,应首先回答经济学依据,可以从收入与消费、个税的调节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科学发展观等角度分析。第(3)问,要注意审题,知识范围是辩证法的方法论,应根据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答。

【答案】(1)①“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均较快增长,说明经济发展是收入增长的基础。②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最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速,说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不合理,没有处理好国富与民富的关系。

(2)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居民工资水平的实际情况,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②税收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可降低中低收入者的个税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收入水平的调节,有利于理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④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3)①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分配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不断积累,才能促成质变。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配改革要从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的实际出发,要避免“一刀切”的草率做法。③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分配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其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道远,其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

13.【解析】第(1)问,应从公民与人夫的关系、民主决策的渠道和意义等角度分析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及影响,以体现公民与.决策机关“同历次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第(2)问,属于辨析类的设问。首先应回答个人所得税调整的积极意义,以肯定设问中观点的合理性;然后重点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指出实现社会公平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所得税的调节。

【答案】(1)①公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大代表进入决策机关,间接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我国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公民热情参与草案意见征集活动,既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也有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对决策的理解和实施。③决策机关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按原定计划对草案进行表决,随后全国人大公布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为民意表达提供了正式的法定渠道。

(2)①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调节作用,解决税收问题,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通过税收调节过高收入,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②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首先要解决效率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富总量;同时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整顿分配秩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二篇: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2012高考时政热点: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背景材料

2011年4月,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会议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

6月28日、29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两次召开会议逐条研究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一见。法律委员会认为,为了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力度,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是必要的、适时的,同时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3 500元。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这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纳税期限由7日内改为15日内。

经济生活角度

1.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本次个税调整考虑到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实际情况。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保障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全面拉动内需。

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调节过高收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3.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体现了税收具有固定性,说明国家在征税之前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

4.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将会减少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这说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5.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与意义。对个税的起征点和税率结构的调整,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纳税人所得越多,税率越高;所得越少,税率越低。这说明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个税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政治生活角度

1.民主决策的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民主决策,这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进步。

2.政府的职能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说明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进行经济调节,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全国人大的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权。广泛征求民意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4.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是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审议过程广泛征求民意,这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

生活与哲学角度

1.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费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再度调整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所以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无限性特征。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有必要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坚持了联系的多样性。

(4)将个人所得税之前施行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这是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的体现,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有利于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更好地维护社会总体的公平。

(5)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充分体现了“高收入者多缴税,中等收入者少缴税,低收入者不缴税”的原则,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个税体制改革,属于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7)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利于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个人所得税改革征求民意的原因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税改革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民意,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个税改革的顺利进行。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个税改革广泛征求民意,是党和国家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具体表现。

2011年6月30日下午,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据此回答1~2题。

模拟训练

一、选择题

1.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11年9月1日起,个税工薪所得费用减除标准(即起征点)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这一调整的目的在于()

①扩大个税征税范围 ②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④促进社会公平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的是()

A.立法权

B.表决权

C.审议权

D.决定权 3.2011年9月1日起实施新个税法,只要是9月1日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都会按照3500元的费用减除标准计征。新个税法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 B.居民整体可支配收入增加

C.月收入超过3500元的所有居民没有得到实惠 D.初次分配更加合理

2011年4月,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了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并最终于6月30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材料体现了()①国务院坚持依法执政 ②人大坚持民主立法 ③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 ④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保障民生,缩小收入差距,我国于2011年9月1日起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征税标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2000元上升为3500元。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材料体现了()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②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④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说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关系是()

A.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B.相互监督的关系

C.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

D.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7.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最终就是要实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充分发挥个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以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个税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从今年9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了3500元。但部分地区8月份的工资在9月份发放时却按照2000元的起征点来征收。上述地区的做法()

A.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B.采取灵活多变的征收方式,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C.违背了税收的强制性特征,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 D.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兼顾各方利益,构建和谐社会

9.2011年10月20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1-9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1292.18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1-9月,个人所得税收入完成4995.12亿元,同比增长34.4%。个人所得税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B.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C.公民自觉依法纳税意识增强 D.我国税收体制不断完善

10.全国人大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征集意见,征求意见数超过23万条,创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意见中85%都对3000元的起征点不满,个税免征扣除标准在提请人大常委会表决的最后关头提高到3 500元,舆论几乎众口一词地将其解读为“民意的胜利”。这说明()

①我国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国家立法的最终决策权在人民群众手中 ④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1.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教授安体富表示,应探索建立物价变动与个税免征额挂钩的机制。其他一些国家实行个税扣除额指数化,即物价上涨10%,扣除额也相应上涨10%。安教授认为,如果物价上涨,扣除额不提高的话,实际上是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A.坚持了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坚持了联系的观点,看到了物价与个税间的客观联系

C.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 D.遵循了客观规律,通过创造物价与个税间的规律为人类造福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根据决定,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从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全面实施。新个税法实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扣除“三险一金”后)的工薪族不再缴纳个税。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由之前的28%下降到8%以下,从而使个税纳税人数由之前的约8400万锐减至约2400万。专家指出,从我国目前的个税减税来看,受益者主要是中低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减税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拉动内需,尤其重要和必要,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个税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决定了个税调整的众口难调。“一刀切”的起征点,不考虑家庭负担的单一征税模式,使得个税调整一直饱受争议。从这个意义来说,此次上调个税起征点只能说是个税乃至税收改革的一小部分,在这之后,税改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改变个税的“工资税”质疑、让税收结构变得更为合理;如何减轻工薪阶层的税负、改变国人“挣得比美国人少物价比美国高”的不合理税收现状;如何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征管、完善税收信息,这些都需要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完善。因此,个税调整后的分配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述我国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积极意义。(3)根据材料三,从辩证法角度,为“个税调整后的分配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4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没有按原定计划对草案进行表决。4月25日,全国人大公布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专家、媒体、公众纷纷发表看法,近半月收到意见已接近20万条,公众参与热情超过以往,创人大立法网上征求意见数纪录。

材料二:某网友提出:调整收入分配是应该的,但一定要务实。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公民是如何与决策机关“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的。

(2)请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中“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的观点进行评析。

第三篇: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C。2.A。3.B。4.D。5.A。6.A。7.D。8.C。9.B。10.A。11.B。

12.【解析】第(1)问,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通过比较看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的差距,指出其反映的本质问题。第(2)问,分析意义时,应首先回答经济学依据,可以从收入与消费、个税的调节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科学发展观等角度分析。第(3)问,要注意审题,知识范围是辩证法的方法论,应根据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答。

【答案】(1)①“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均较快增长,说明经济发展是收入增长的基础。②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最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速,说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不合理,没有处理好国富与民富的关系。

(2)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居民工资水平的实际情况,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②税收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可降低中低收入者的个税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收入水平的调节,有利于理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④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3)①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分配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不断积累,才能促成质变。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配改革要从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的实际出发,要避免“一刀切”的草率做法。③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分配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其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道远,其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

13.【解析】第(1)问,应从公民与人夫的关系、民主决策的渠道和意义等角度分析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及影响,以体现公民与.决策机关“同历次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第(2)问,属于辨析类的设问。首先应回答个人所得税调整的积极意义,以肯定设问中观点的合理性;然后重点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指出实现社会公平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所得税的调节。

【答案】(1)①公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大代表进入决策机关,间接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我国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公民热情参与草案意见征集活动,既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也有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对决策的理解和实施。③决策机关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按原定计划对草案进行表决,随后全国人大公布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为民意表达提供了正式的法定渠道。

(2)①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调节作用,解决税收问题,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通过税收调节过高收入,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②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首先要解决效率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富总量;同时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整顿分配秩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四篇:申论热点分析:个税改革

申论热点分析:个税改革

http://www.xiexiebang.com2011-10-27来源:国家公务员网

【背景链接】

4月25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征集截止日期为2011年5月25日。个税调整与每个人的钱袋子紧密联系,因此,该草案细节一公布立即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标准表述】

[目标]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其核心就是要提升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

[重要性]

市场经济需要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可以发挥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重要功能。

[问题]

个税改革,应在综合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仅仅调整宽免额对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目的意义不大,且会出现逆调节。

一方面,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已不低,低收入者已无税。

另一方面,如果目前大幅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受惠多的会是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得益少。

[不足]

我国“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是不争的事实和突出的矛盾,个人所得税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缺点和不足:

首先,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只有工资部分由企业代缴代扣,以高额累进的税率在征收。而《个人所得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部分征收得很少,甚至基本不征收。这使得个税征收范围过窄,甚至有人称现在的个税就是工资税。

其次,分类计征模式与无差别的宽免扣除制度,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基无法真实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进而导致个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最后,税率设计档次过多,最高边际税率过高,增大征管难度,效果不佳。

【措施】

专家总结以下措施:

第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纳税人包括中国居民或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人。征税范围包括中国居民所有境内外货币和非货币所得,以及外国人来源于境内的货币和非货币性所得。其中,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免税。

第二,除资本利得外,所有应税收入纳入综合范围,统一计征,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第三,实行有差别的宽免额制度,即在基本宽免额基础上,按照个人具体支出情况,实行常规化调整,目前可纳入动态的常规调整的因素包括:个人家庭瞻养情况、大病医疗支出、消费信贷利息支出。基本宽免额设定为每人每年扣除20000元,以后随通货膨胀情况定期(可考虑3年左右)调整。这可以保证低收入者的上线或中等偏下收入者的下线以下的社会成员,免交个人所得税,而其它人员均纳税,保证宽税基原则的实现。

第四,税率方面应考虑在综合所得部分适用5档超额累进税率。

申论热点分析:个税改革

第五篇:公务员申论热点——个税改革

个税改革

【背景链接】

4月25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征集截止日期为2011年5月25日。个税调整与每个人的钱袋子紧密联系,因此,该草案细节一公布立即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标准表述】

[目标]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其核心就是要提升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

[重要性]

市场经济需要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可以发挥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重要功能。

[问题]

个税改革,应在综合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仅仅调整宽免额对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目的意义不大,且会出现逆调节。

一方面,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已不低,低收入者已无税。

另一方面,如果目前大幅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受惠多的会是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得益少。

[不足]

我国“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是不争的事实和突出的矛盾,个人所得税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缺点和不足:

首先,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只有工资部分由企业代缴代扣,以高额累进的税率在征收。而《个人所得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部分征收得很少,甚至基本不征收。这使得个税征收范围过窄,甚至有人称现在的个税就是工资税。

其次,分类计征模式与无差别的宽免扣除制度,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基无法真实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进而导致个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最后,税率设计档次过多,最高边际税率过高,增大征管难度,效果不佳。

【措施】

专家总结以下措施:

第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纳税人包括中国居民或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人。征税范围包括中国居民所有境内外货币和非货币所得,以及外国人来源于境内的货币和非货币性所得。其中,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免税。

第二,除资本利得外,所有应税收入纳入综合范围,统一计征,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第三,实行有差别的宽免额制度,即在基本宽免额基础上,按照个人具体支出情况,实行常规化调整,目前可纳入动态的常规调整的因素包括:个人家庭瞻养情况、大病医疗支出、消费信贷利息支出。基本宽免额设定为每人每年扣除20000元,以后随通货膨胀情况定期(可考虑3年左右)调整。这可以保证低收入者的上线或中等偏下收入者的下线以下的社会成员,免交个人所得税,而其它人员均纳税,保证宽税基原则的实现。

第四,税率方面应考虑在综合所得部分适用5档超额累进税率。

下载2012高考时政热点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高考时政热点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