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津政办发„2009‟72号
转发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天津滨海新区 土地“征转分离”实施方案的通知
有关区、县人民政府,有关委、局,有关单位: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征转分离”的实施方案》,现转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八日
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征转分离”的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用地保障,切实维护被征地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依据《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08‟26号),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改革土地管理方式、创新土地管理机制
为重点,加大土地管理改革力度,统筹滨海新区城乡发展,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土地资源保障,系统考虑农民的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真正使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
(二)工作目标。通过实行土地“征转分离”,实现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建设的统一实施,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与用地供应在空间、时间上的协调,统筹解决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
(三)基本原则。
1.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2.“征转分离”实行土地征收计划管理。
3.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全市各区县认真借鉴经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确定和开展试点工作,并适时推广。
4.确保征收后转用前的土地不撂荒,切实保护耕地。
5.统一落实被征地农民征地补偿安置。
二、主要内容
实施土地“征转分离”,即土地征收和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相对分离,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将重点发展区域和近期建设项目用地涉及的集体土地先行征收,再根据开发需要和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等情况,适时实施转用。
(一)合理确定征收范围,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对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建设用地的集体土地,由市人民政府分区域、按地块、有计划地批准征收,统一安置农民。
(二)天津滨海新区各行政区人民政府及功能区管委会组建或指定的具备土地整理职能的单位(以下称土地整理单位),负责融资及征收后土地管理工作。
(三)实行统一征地及征地补偿安置费用预交制度。
(四)建立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新机制。
1.修订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从征地区片价中分离,使区片价与社会保障费用并列为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组成部分。征地区片价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在实施征地前由征地申请单位拨付社会保障部门。
2.开展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科学合理地制定滨海新区被征地农民的总体安置方案,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可以开展留地安置、土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试点,或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
三、实施步骤
(一)“征转分离”土地征收计划的申报与下达。天津滨海新区各行政区人民政府及功能区管委会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按照近期建设规划拟订“征转分离”土地征收计划,于每年11月底向市国土房管局报送下一“征转分离”土地征收计划申请,并提供“征转分离”土地征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征转分离”的必要性;
2.行政区或功能区范围内土地利用情况,包括批而未供、供而未用、节约集约程度等内容;
3.“征转分离”征收土地现状情况、规划情况,农业人口、劳动力人口构成及安置人口等情况;
4.明确土地整理单位(融资主体)情况;
5.明确资金来源及资金测算情况;
6.明确被征地农民具体的补偿安置措施;
7.明确土地征收后转用前的具体管理措施;
8.明确土地开发进度及实施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计划安排;
9.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市国土房管局委托市开垦征地中心对报送的土地征收计划进行审查,编制土地征收计划实施意见上报市国土房管局。市国土房管局审查同意后下达滨海新区“征转分离”土地征收计划,计划规模原则上为当年转用计划面积与上一“已征未转”面积总和的1倍。
(二)土地征收申报。天津滨海新区各行政区人民政府及功能区管委会土地整理单位根据批准的“征转分离”土地征收计划,向市开垦征地中心提出征地申请。市开垦征地中心组织各区国土资源分局按照法律、法规和征地程序的要求,统一实施征地前期各项工作,完成征地申报组卷。征地申请主体在申请征收前,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确定的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不含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拨付市开垦征地中心指定的专项账户。
(三)土地征收审查批准。市国土房管局按规定对土地征收业务卷进行审查,对符合要求的予以批准,核发土地征收批准文件。
(四)批后实施。根据土地征收批准文件,市开垦征地中心统一组织各区国土资源分局落实公告、登记等土地征收实施工作,按时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拨付被征地村集体。
(五)核发土地储备证。天津滨海新区各行政区人民政府及功能区管委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实施土地征收后的“征转分离”地块的土地储备证核发给土地整理单位。
(六)适时转用。待有具体项目时,依据土地利用计划,在规定时限内申请办理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手续。征收与转用时间间隔原则上控制在2年内。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市国土房管局委托市开垦征地中心具体负责“征转分离”工作的组织实施。各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征转分离”实施的具体工作。
(二)监管措施。市国土房管局委托市开垦征地中心具体负责“征转分离”土地的监督检查工作。
1.征地补偿安置费用预交不到位的,不予批准征地。
2.征地批准后超过2年未申报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的,暂停该行政区或功能区申报新的土地征收。
3.征收后转用前出现撂荒等问题的,暂停该区“征转分离”用地审批。
4.土地征收后未批准转用即实施建设的,按违法用地处理。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试行土地“征转分离”实施方案的通知
桂政办发„2010‟198号
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市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试行土地“征转分离”实施方案》已经2010年9月30日自治区十一届人民政府第6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
厅
二○一○年十月十三日
试行土地“征转分离”实施方案
为更好地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自治区重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切实维护被征地集体及农民的合法权益,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函》(国土资函„2010‟207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桂政发„2008‟61号)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改革土地管理方式、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为重点,加大土地
管理改革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土地供给和保障能力,缓解征地拆迁难问题,统筹考虑农民的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和长远生计有保障。
二、工作目标
土地“征转分离”,是指土地征收和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相对分离,即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将重点发展区域和近期建设项目用地涉及的集体土地先行征收,再根据开发需要和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等情况,适时实施农用地转用,以供建设项目使用。通过试行土地“征转分离”,加快征地工作,保障重大工程项目及时用地,促进项目用地供应在空间、时间上的协调,统筹解决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三、工作原则
试行土地“征转分离”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二)实行土地征收计划管理;
(三)整体征收、整体安置、整体保障、分批转用;
(四)政府储备,用途不变;
(五)控制规模,循序渐进。
四、试行范围
土地“征转分离”试行范围为:
(一)南宁、柳州、桂林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依法需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除外)。
(二)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五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
五、实施步骤
(一)征收计划的申报与下达。每年11月底以前,各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计划拟订下一“征转分离”土地征收计划,并编制“征转分离”土地征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申报面积应当控制在当年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批准面积的2倍以内。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该地块实施“征转分离”的必要性;
2.行政区或功能区范围内土地利用情况,包括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节约集约程度等内容;
3.征收土地现状情况、规划情况,农业人口、劳动力人口构成及安置人口等情况;
4.土地融资主体情况;
5.资金来源及资金测算情况;
6.被征地农民具体的补偿安置措施;
7.土地征收后转用前的具体管理措施;
8.土地开发进度及实施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计划安排;
9.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各市报送的“征转分离”土地征收计划进行审查同意后下达“征转分离”土地征收计划。
(二)征收申报。根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准的“征转分离”土地征收计划,各市人民政府按照法律、法规和征地程序的要求,统一实施征地前期各项工作,分批完成征地申报材料组织并上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申报土地征收面积不得超出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征地审批权限。申报材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1.市人民政府土地征收请示文;
2.建设用地呈报说明书、征收土地方案(包括使用国有土地补偿安置方案);
3.设区市国土资源局的审查意见报告;
4.土地分类权属面积汇总表;
5.征地告知、确认及听证材料;
6.劳动保障部门关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方案的审核意见;
7.勘测定界图;
8.勘测定界界址点坐标成果图(数据库表);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城市总体规划图。
(三)征收审查批准。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按规定对土地征收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要求的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核发土地征收批准文件。
(四)批后实施。根据土地征收批准文件,各市人民政府制定征地工作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征地公告、补偿登记等土地征收工作,及时足额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同时组织实施房屋及地上附着物拆迁,统一集中安置被征地拆迁农民。土地征收拆迁实施完毕后,统一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集中管理。在申报农用地转用前,土地由储备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统一经营、承包经营、交由被征地农民耕作经营、临时租赁等方式安排使用,也可依法
用于融资和招商引资,但严格禁止改变土地利用现状,禁止荒芜土地特别是撂荒耕地。
(五)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按照土地开发利用计划和具体项目建设需要,各市国土资源局依据土地利用计划,在批准征收2年内向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交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申请,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审核,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核发农用地转用批准文件。
申请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应提交下列材料:
1.市人民政府申请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的请示文。请示文应当包括转用土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拟转用土地的征收实施情况、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措施落实情况、土地开发利用计划等。
2.建设用地呈报说明书。
3.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方案。
4.补充耕地方案。
5.土地分类权属面积汇总表、勘测定界界址点坐标成果图(数据库表)。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六、工作要求
(一)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试行土地“征转分离”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准后实施。同时,各市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局部先行试点后再铺开,试点方案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准后实施。
(二)建立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新机制。在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基础上,拟订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从征地区片价中分离,使征地区片价与社会保障费用并列作为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组成部分。征地区片价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按照各市依法公布的统一标准执行,在实施征地前由征地申请单位拨付社会保障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安置被征地农民。科学合理地制定被征地农民的总体安置方案,可以采取留地安置、土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安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
(三)加强监督检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要加强对各市试行土地“征转分离”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不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本方案组织实施土地征收和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的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受理该市新的土地征收和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申请。
1.征地批准后超过两年未申报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的;
2.土地经批准征收后,在未办理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前出现耕地撂荒的;
3.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措施不完全落实的。
土地征收后未经批准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即实施项目建设的,按违法用地论处。
第四篇:天津市人民政府文件(工伤)
天津市人民政府文件
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
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
《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已于2003年11月24日经市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戴相龙
二○○三年十二月一日
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了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下称职工),应当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自2005年1月1日起参加工伤保险。
第三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的工伤保险工作,指导各区县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财政、卫生、人事、工商、安全监管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第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设立工伤保险机构,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负责工伤保险工作。
第五条 本市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滞纳金;
(四)社会捐赠;
(五)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六条 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和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等情况,分别确定用人单位的行业风险类别。
分类行业基准费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确定。具体标准由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市财政、卫生、安全监管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其具体标准可以定期调整。
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对照规定的费率标准确定用人单位下一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并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本规定实施后30日内,本规定实施后成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依法成立之日起30日内,到所在地的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登记。经办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日内审核完毕。
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依法终止的,应当自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或者注销手续。
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向经办机构申报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经核准后在3日内缴纳。
第九条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
(一)工伤保险待遇;
(二)劳动能力鉴定费用;
(三)工伤认定调查费用;
(四)职业康复费用;
(五)法律、法规规定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应当按照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总额的10%提留储备金,其滚存总额超过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总额的30%时,不再提取。
本市发生工伤保险基金不足以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重大事故时,经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可以用储备金支付。
储备金不足以支付时,由市财政垫付。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工伤和视同工伤的认定。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患职业病的职工和跨省市流动作业 用人单位职工的工伤认定。
各区县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前款规定外的用人单位职工的工伤认定。
第十二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职工或者现场人员应当立即向用人单位报告。用人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经办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职工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有效证明;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
(四)职工本人身份证明;
(五)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交第十三条规定的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对工伤认定申请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工伤认定申请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在15日内补齐。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经办机构。
第十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承担下列职责:
(一)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二)停工留薪期的确认;
(三)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四)旧伤复发的确认;
(五)工伤与非工伤的界定;
(六)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
(七)其他受委托进行的劳动能力鉴定。
各区县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指导下,负责前款第(三)项规定外的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患职业病的职工和跨省市流动作业用人单位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
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或者停工留薪期内治愈,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延长 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和经办机构。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应当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和本市有关规定确定,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经办机构。
第十九条 工伤职工的下列工伤保险待遇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工伤医疗费;
(二)康复性治疗费;
(三)辅助器具配置费;
(四)生活护理费;
(五)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六)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的伤残津贴;
(七)丧葬补助金;
(八)供养亲属抚恤金;
(九)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第二十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发放标准为60个月的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第二十一条 工伤职工的下列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负责:
(一)住院伙食补助费;
(二)外地就医的交通、食宿费用;
(三)停工留薪期的工资福利待遇;
(四)停工留薪期的生活护理;
(五)五级、六级伤残职工的伤残津贴;
(六)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二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治疗。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
工伤职工的治疗费用,先由用人单位或者职工个人垫付。认定工伤后,对已经发生的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与经办机构结算。继续发生的住院治疗费用由医疗机构与经办机构结算。
工伤职工的康复性治疗和辅助器具配置费,由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与经办机构结算。
第二十三条 工伤职工在外埠医疗机构接受抢救治疗的,脱离危险后应当及时送转本市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经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被鉴定为七至十级伤残的,劳动合同期满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可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
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职工,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为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至30个月。五级伤残为30个月,六级伤残为25个月,七级伤残为20个月,八级伤残为15个月,九级伤残为10个月,十级伤残为5个月。
第二十五条 已经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职工重新就业后旧伤复发的,用于工伤治疗的费用超过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50%以上的部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二十六条 领取伤残津贴的职工或者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人员,其常住地不在本市的,可以按照下列标准一次性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
(一)领取伤残津贴的,最高不超过15年;
(二)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子女不满18周岁的计算至18周岁;其他供养亲属最高不超过15年。
第二十七条 职工退休后确诊为职业病的,应当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后死亡的,其供养亲属应当享受除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八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
第二十九条 职工工伤涉及其他民事伤害赔偿的,伤害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部分,其待遇不得重复享受。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获得赔偿后,应当偿还工伤保险基金或者用人单位已经垫付的费用。
第三十条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应当向经办机构提交有关材料。经办机构应当在15日内核定完毕,并按照规定落实相关待遇。
第三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用人单位及其职工进行工伤预防宣传教育,防止和减少工伤及职业病的发生,并逐步创造条件,安排工伤职工进行康复性治疗。
第三十二条 工伤职工经过鉴定确认恢复或者部分恢复劳动能力的,应当服从用人单位安排的适当工作。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的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月加收2‰的滞纳金。
用人单位拒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和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期间的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三十四条 1996年10月1日前发生工伤的职工,经审核确认需要治疗和配置辅助器具的费用,自2004年7月1日起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1996年10月1日后至本规定实施前发生工伤的职工,已经发生的工伤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本规定实施后,继续发生的工伤费用,经审核属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外)的,自2004年7月1日起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1996年10月1日后至本规定实施前发生工伤的职工,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并达到退休年龄的,应当办理退休手续,其基本养老保险金低于伤残津贴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实施前一年内发生的工伤,已经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本规定实施后完成工伤认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制定工伤保险配套办法。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津劳办[2003]451号
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伤认定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局,集团总公司及有关单位: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伤认定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7号)转发给你们,请连同《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市政府令第12号)一并贯彻执行。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定工伤和视同工伤的范围,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
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工伤认定工作,并按下列分工由市和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分别进行:
㈠市劳动保障局负责下列的工伤认定:
⒈全市各用人单位职工患职业病;
⒉铁路分局、铁十八局、铁十六局二处、铁三院、交通局、通信公司、邮政局、移动通信公司、一航局、航道局、电力局、电力建设公司、建工集团、市政工程局、城建集团、住宅集团、自来水集团、燃气集团、天铁集团、天海集团等;
⒊有委托的外埠进津施工单位;
⒋其他特殊情形。
㈡区、县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前款规定外的辖区内用人单位工伤认定。
对于管辖不明确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直接或者指定进行工伤认定。
三、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用人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经办机构备案。对于重伤和死亡事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组织经办机构到现场调查核实情况。
四、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职工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㈠工伤认定申请表。
㈡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有效证明。
㈢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㈣职工本人身份证明。
㈤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⒈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⒉由于机动车事故引起的伤亡事故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⒊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证明或者其他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⒋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
⒌属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市见义勇为机构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⒍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旧伤复发的鉴定证明。
五、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交第四条规定的证明材料。
职工直系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当提交工伤职工委托证明或者直系亲属关系证明。
工会组织代表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当提交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委托证明和工会介绍信。
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做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应当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经办机构。
七、工伤认定有关文书,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附:工伤认定有关文书
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津劳办[2003]449号
关于印发《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局,集团总公司及有关单位:
现将《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
(试行)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本市工伤医疗的管理,保障工伤职工医疗、康复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 险条例》和《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含视同工伤情形),用人单位应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将工伤职工送到签订服务协议医疗机构救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经治疗,渡过不稳定期后,应按规定及时转入协议康复医疗机构进行恢复性治疗。
第三条 工伤职工在救治和恢复性治疗阶段实行停工留薪期。停工留薪期是指职工发生工伤或者患职业病的,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领取原工资福利待遇的期限。停工留薪期含不稳定期和恢复期。不稳定期是停工留薪期的前期阶段,指工伤或者患职业病人员在初诊医院抢救治疗时间内伤情尚未稳定,可随时发生影响愈后变化的时期。恢复期是指工伤或者患职业病人员经治疗,伤情平稳,逐渐恢复好转的时期。
第四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与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确认。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工伤职工、用人单位和经办机构。
第五条 对于多部位或组织器官受到损害,以受损部位对应停工留薪期时间长的计算停工留薪期。各受损部位停工留薪期时间不得累加。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未列入目录的伤害部位,以临床治愈或者经治疗相对稳定的时间为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
第六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不能恢复工作仍需治疗的,工伤职工或者用人单位应当提前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延长停工留薪期的鉴定申请,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是否延长工伤停工留薪期。鉴定结论做出前,工伤职工仍可享受工伤停工留薪期待遇。
第七条 对工伤职工申请延长工伤停工留薪期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工伤职工受伤部位实际愈合情况做出结论。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又未提出延长停工留薪期鉴定申请的,用人单位可以暂停停工留薪期的工资福利待遇。经办机构暂停支付工伤医疗费用。待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为其鉴定后,按其鉴定结论,享受相关待遇。
第八条 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的停工留薪期确认,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按本规定第四条执行。
第九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
1、《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
━
2、《天津市工伤职工延长停工留薪期鉴定申请表》
┃
3、《天津市工伤职工延长停工留薪期鉴定意见表》
┃
4、《天津市工伤职工延长停工留薪期鉴定结论表》
┃
5、《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确认通知》
━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津劳局〔2004〕361号
关于工伤保险若干问题的解决意见
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各区、县劳动保障局,集团总公司及有关单位:
为顺利实施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工伤保险若干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意见:
一、各类用人单位自2004年1月起(2004年1月1日后成立用人单位自成立之日起)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按时足额为全部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在工伤保险实施第一年,用人单位由于参保 登记、缴费核实等原因出现未按时缴费或者间断缴费的,在此期间发生工伤的职工,可在用人单位补缴工伤保险费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相应待遇。
二、劳务派遣组织应当参照一类行业的缴费费率,按照其工资总额的0.5%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务派遣组织与派入单位应当在派遣协议中对派遣职工工伤保险事宜进行约定,派遣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从其约定。
三、原用人单位在册不在岗的职工到现用人单位从事临时劳动,现用人单位应当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从事临时劳动的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由现单位负责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现用人单位没有为从事临时劳动的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从事临时劳动的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现用人单位负担。
四、用人单位注册地不在本市的,原则上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用人单位未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的,应当在本市参加工伤保险。
凡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他们办理参加工伤保险的手续。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先行办理工伤保险的,各地经办机构应予办理。
五、职工因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或者职工因为工作原因遭受其他伤害事故涉及民事赔偿的,伤害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补足差额部分。对于自行协商处理伤害赔偿事宜并且当事人明确放弃工伤赔偿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六、一次性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其领取的一次性供养亲属抚恤金年限按照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年龄依次划分为:年龄在65周岁以下的,领取待遇的年限为15年;年龄在65周岁至70周岁之间的,领取待遇的年限为10年;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领取待遇的年限为5年。
工亡职工亲属一次性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其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
七、工伤职工再次发生工伤,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后,其伤残等级高于前次伤残等级的,其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长期待遇标准按照新鉴定的伤残等级待遇标准支付,并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差额。
八、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护理费应当自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其做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次月起,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自工亡人员工亡的次月起,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九、企业破产,在资产清算时应当优先预留用于支付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费用,交由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和发放。预留费用以工伤人员15年内需要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为标准计算。
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受理非法用工单位拒不支付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的案件后,对调查核实的情况,应当协助申请人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据此做出处理决定。
十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与非法用工单位就赔偿数额问题发生争议的案件时,应当告知伤残人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后,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十三、本规定实施前由用人单位按比照工伤待遇照顾对待的伤残人员,仍由用人单位支付相关费用。
十四、退休人员返聘后,在工作中受伤,不适用工伤保险政策。
十五、关于因工负伤被鉴定为1-4级人员的有关待遇问题,应当按照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对〈工伤保险与养老、医疗政策衔接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津劳局[2004]195号)执行,具体标准如下:
(一)1996年9月30日以前发生工伤于2004年12月31日前办理退休手续的,不同伤残等级的“补齐”标准为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90%-75%。
对于2004年12月31日前未办理退休手续的,按照负伤前本人月平均工资的90%-75%,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伤残津贴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二)1996年10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发生工伤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按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和《天津市企业职工工伤范围和保险待遇的暂行规定》(津劳险[1997]37号)以及《关于调整一九九六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险[1997]188号)、《关于调整一九九八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险[1998]114号)、《关于调整一九九九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险[1999]111号)、《关于调整二○○○企业职工工 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险[2000]155号)、《关于调整二○○一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津劳办[2001]137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核定伤残津贴。核定后的伤残津贴,应以2002本市职工月平工资的75%即865.5元为基数,低于865.5元的,以865.5元为基数的90%-75%标准计发,不足部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十六、对于因工死亡和因工负伤被鉴定为1-4级后死亡的人员,其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下列标准执行:
(一)1996年9月30日以前发生工伤的,供养亲属抚恤金计发基数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可以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作为计发基数进行调整,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比例支付。
(二)1996年10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发生工伤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以2003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计发基数,仍按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的比例支付。
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津劳办〔2005〕263号
关于印发《关于工伤保险若干问题的解决意见
(二)》的通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委、办、局、集团总公司,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及有关单位:
现将《关于工伤保险若干问题的解决意见
(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五年九月九日
关于工伤保险若干问题的解决意见(二)
为了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工伤保险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意见:
一、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出现间断缴费,在三个月内补缴保险费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当继续支付相关的工伤保险待遇。
二、在册不在岗的职工到现用人单位从事劳动发生工伤事故,原用人单位已经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工伤保险基金应当支付相应待遇,现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由用人单位负担的费用。
三、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之前,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仍由用人单位支付。
四、被鉴定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伤职工,应当服从用人单位安排的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支付生活费用,其标准为本人工资标准的50%。生活费用实际金额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关于劳动争议若干问题解答意见(五)>的通知》(津劳办[2002]42号)中第十七条不再执行。
五、1996年10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发生工伤的职工,被鉴定为大部分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后重新安排工作,因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时,已经按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规定发给在职伤残补助金,可以继续保留。
六、1996年9月30日以前发生工伤的职工,被鉴定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因用人单位原因终止劳动关系时,可以参照《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市政府第12号令)的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七、对于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程度的工伤退休人员,其工伤保险待遇作如下调整:
(一)2003年12月31日以前工伤1—4级退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2003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90%-75%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自2005年7月1日起补足差额。
(二)退休后发现患职业病的,基本养老金低于2003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 90%-75%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自2005年7月1日起补足差额。
(三)已经纳入养老保险管理的工伤人员的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自2005年7月1日起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天天津市津劳
动市
和
社人
会
保事
障
局 局
文件
津劳办〔2006〕310号
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国家四部委《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6号)和我市《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津劳局[2006]241号)文件精神,保证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顺利实施,现对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本内,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由于参保登记、缴费核定等原因未能按时参保缴费的,在此期间发生工伤的工作人员,可在用人单位补缴工伤保险费后,工伤保险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二、2006年9月1日前发生工伤的工作人员,由用人单位提交工伤认定结论原始材料,到所在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核,经确认材料齐全的,填写《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伤人员审核表》(以下简称审核表,表样附后)。
三、用人单位凭审核表、原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表、伤残证,到所在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审核,未经劳动能力鉴定或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本人提出申请,由用人单位到所在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理鉴定手续。
四、患职业病或需配置辅助器具的工伤人员,到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理审核和鉴定(确认)。
五、用人单位凭审核表、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表,到参保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工伤职工登记,核定工伤保险待遇,并从参保之月起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不得重复享受。
六、工伤待遇的政策衔接:
(一)2005年12月29日前发生工伤被鉴定为1—4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工作人员,2005年12月的退休(养老)金(不含住房补贴、交通费)低于2003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90%—75%的,提交退休(养老)金发放凭证和本单位出具的证明,参加工伤保险后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二)2005年12月29日至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前发生工伤被鉴定为1—4级的工作人员,以工伤职工本人受伤前12个月平均工资为伤残津贴计发基数(工资项目依据津劳局[2002]8号文件规定执行),参加工伤保险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
(三)按照市人事局有关文件规定已经享受因公致残护理费的工作人员,提交主管区、县、局人事部门护理费审批凭证,参加工伤保险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护理费。在本文件下发后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护理的,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标准享受生活护理费。
(四)2005年12月29日前公(工)亡职工的亲属,符合《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劳动保障部令第18号)的,参加工伤保险后,以本市2003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
已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的人员,原享受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停止发放。
附件: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伤人员审核表
二OO六年十月十七日 天津市劳
动
和
社
会
保
障
局
文
件
津劳社局发〔2009〕46号
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委、局(集团总公司)劳动保障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地贯彻《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工伤认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一般应向用人单位坐落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二、用人单位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在本市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后,经法人授权可向分支机构坐落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三、用人单位坐落地发生变更,变更前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未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向用人单位现坐落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四、在册不在岗的职工到现用人单位从事劳动,现用人单位应当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受到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由现用人单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五、与原单位已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应由原用人单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六、车辆所有人挂靠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并以挂靠单位名义进行运营的,发生事故伤害后,应由挂靠单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七、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转包或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发生事故伤害的,应由该建筑施工企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八、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其“工作原因”既包括从事生产工作过程中直接受到事故伤害,也包括从事生产工作过程中职工因解决必要的生理需要时受到事故伤害。
九、职工参加本单位组织或受本单位指派参加文体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应按《条例》十四条
(一)项关于“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规定认定为工伤。
十、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是指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受到机动车(致其伤害的机动车应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范围)伤害的,应依据《条例》第十四条
(六)项规定认定为工伤。但不包括职工无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或驾驶没有号牌机动车辆导致伤亡的情形。
十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时,对于难以区分伤与病的,受伤害职工应参照《关于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脊柱间盘突出症如何掌握工伤认定问题的复函》(津劳社局函[2007]154号)规定的程序,先进行伤与病的鉴定。鉴定结论作为工伤认定的相关证据。
十二、职工在《条例》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而用人单位已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被撤销登记、备案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查核实后,应依据《工伤认定办法》(劳社部令第17号)的有关规定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注明:“用工主体不存在,所提供的证据或事实无法确认”。
职工与用人单位就所受伤害经济赔偿协商一致,并与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
十三、职工被认定为工伤后,在停工留薪期内又提出增加工伤部位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根据原受伤经过、原始病历及新的诊断证明书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应做出增加工伤部位的确认。
本通知自2009年4月10日起开始实施,2014年4月10日废止。
二OO九年三月十二日
第五篇: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文件
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文件
南开政发〔2014〕12号
南开区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区安监局拟定的 南开区集中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委、局、办,各街、公司:
区人民政府同意区安监局拟定的《南开区集中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2014年8月29日
(此件不公开)南开区集中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区安监局
为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工作,有效防范较大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深刻吸取江苏省昆山市“8·2”特别重大事故教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安委办明电〔2014〕19 号)、《天津市安委会关于集中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通知》(津安生〔2014〕6 号)和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定于 2014 年8 月至 12 月底在全区集中开展以“六打六治”为重点的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我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严格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上限处罚和严厉追责的“四个一律”执法措施,集中打击、整治一批当前在安全生产领域突出的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大幅减少因非法违法行为造成的事故,促进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重点内容和责任分工
以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线)、建设施工、交通运输、消防、特种设备、爆炸性粉尘作业场所等为重点,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管合法行为就必须打击非法违法行为”的原则,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六打六治”专项行动。
(一)打击危险化学品非法违法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行为,整治无安全生产相应许可资质、超出许可范围、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等问题。责任部门:区安监局牵头负责,公安南开分局配合。
(二)打击破坏损害油气管道(线)行为,整治城市燃气管道(线)、石油天然气管道、危险化学品管道遭外力破坏、与其它管线交叉形成隐患、无路由规划、周边存在非法建构筑物,被非法占压、乱建乱挖乱钻、打孔偷盗等问题。责任部门:区建管委负责城市燃气管道(线)及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工作;区发改委、交警南开支队、公安南开分局、区安监局、区综合执法局、南开燃气所配合。
(三)打击建设施工领域无资质施工行为,整治建筑施工、电力建设施工、市政公路工程建设施工、市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的超资质范围、层层转包、违法分包等问题。责任部门:区市容和园林委、区建管委、交警南开支队、区综合执法局。
(四)打击交通运输非法违法行为,整治客车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挂靠经营及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和长途客车夜间违规行驶等问题;整治危险化学品运输方面的无证经营、充装、运输,车辆非法改装、认证,违法挂靠、外包,违规装载等问题。责任部门:交警南开支队牵头组织路面执法;区市政局、区质监局、区环卫局、区安监局配合。
(五)打击“三合一”、“多合一”场所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整治建筑耐火等级不符合要求、违规住人、消防设施缺失损坏、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堵塞封闭等问题。责任部门:消防南开支队。
(六)区国资委牵头负责对区国有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在开展“六打六治”的同时,区质监局要组织落实打击特种设备非法违法行为,整治违规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未注册登记、未经检验或超期未检使用等问题;区安监局要组织落实打击作业场所爆炸性粉尘浓度超标行为,整治作业场所厂房未独立设置,通风除尘、电气电路、器材配备不符合要求,禁火措施、清洁制度不落实等问题。在专项行动期间,公安南开分局要主动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工作联系,对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介入,并依法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对暴力抗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工商南开分局负责对有关部门撤销许可的企业,依法督促其办理变更经营范围或注销登记;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取缔未经安全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同时,各部门在专项行动中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做出撤销许可的情况要及时向公安南开分局、工商南开分局进行通报,并配合做好查处工作。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行业领域,街道办事处应及时协调,落实有关部门责任。首先发现非法违法行为的各级部门要主动将情况移交到有相应管理职责的部门,防止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专项行动涉及国有企业的,区国资委做好配合。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协调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做好专项行动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以“六打六治”为重点,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本行业领域、本单位专项行动具体实施方案。
三、组织领导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要求,加强对“打非治违”工作的组织领导,将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纳入2014 年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加强过程监督,推动责任落实。区政府成立区集中开展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推动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区长、区安委会常务主任谷云彪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区安监局局长杨志军同志和区应急办主任朱文强同志担任,成员由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国资委、区市容和园林委、区建管委、交警南开支队、公安南开分局、工商南开分局、区质监局、区安监局、区房管局、区综合执法局、各街道办事处组成。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区安委会办公室负责。
四、时间步骤
专项行动从 2014 年 8 月开始,到 12 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和自查自纠阶段(8 月中旬)
1.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成立专项行动组织机构,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制定具体实施工作方案,层层动员部署,并做好广泛宣传发动工作。实施方案于 2014 年 8 月 28 日前上报到区安委会办公室(邮箱:lgy2015@sina.com)。
2.各街道办事处及各相关部门组织对企业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将未取得证照或证照过期的企业在区各相关部门网站上向社会公告,同时将公告具体内容报区安委会办公室。
3.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组织企业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凡属重点打击整治行为的,责令立即整改。各企业要将自查出来的此类问题主动向属地有关部门报告,自觉接受处理。
(二)集中打击整治阶段(8 月下旬-11 月中旬)1.开展联合执法,对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进行集中打击和整治。对已公告证照过期的企业进行逐一检查,仍在生产经营建设的,一律予以关闭取缔。对存在非法违规行为且未整改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
2.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重点行业、区域和单位实施暗查暗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专项行动扎实深入开展。
3.区安委办将于 9 月份组成督查组对各街道办事处、各相关部门和重点行业领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三)巩固深化阶段(11 月下旬至 12 月底)
1.区安委办对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重点督查,对集中打击整治阶段确定的已停产整顿或关闭取缔的企业逐一复查;对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不力的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约谈,巩固专项行动成果。
2.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对开展专项行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措施,推动建立常态化“打非治违”工作机制。总结于 2014 年 12 月 10 日前报区安委会办公室。
五、有关要求
(一)实施重大非法违法行为备案督办制度。有关部门对做出实施关闭取缔、暂扣或吊销有关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没收非法所得并按国家规定上限罚款等行政处罚的以及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严重非法违法行为,按照“谁负责谁备案”的原则进行备案建档,一案一档,并做好汇总和跟踪督办。
(二)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期间,区安委办成立由公安南开分局、区建管委、交警南开支队、工商南开分局、区质监局、区安监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合执法检查组,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区安委办每月至少组织开展 1 次,街道办事处每月至少开展 2 次。专项行动负责牵头的部门每月至少组织 1 次联合执法检查。同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衔接,对涉及刑事犯罪的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一律移交司法机关,严禁有案不移、以罚代刑。
(三)开展“打非治违”专题行。在全区以暗查暗访的方式组织开展“打非治违”专题行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报道专题行开展情况,选择典型案例公开曝光。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群众举报非法违法线索,落实举报奖励制度。设立非法违法行为举报电话,危险化学品运输、客车方面:24539200;消防方面: 96119;道路交通方面: 110;建筑施工方面:12319;特种设备方面:12365;爆炸性粉尘作业场所方面:12350;电力施工方面:12398。
(四)严格实施“黑名单”制度。区相关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将存在严重非法违法行为且不整改,以及专项行动期间发生死亡事故的企业一律列入“黑名单”。区安委办要定期将列入“黑名单”企业报市安委办,由区安监局在网站上进行公布。同时通报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用地审批、证券融资、银行贷款等方面严格限制,并在各类考核中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五)开展约谈警示。对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不力或行动期间事故多发的区域、行业,由区政府或安委办逐级开展约谈警示。专项行动期间发生 1起一般事故的街道,约谈街道主要负责同志。
(六)实行“一案双查”制度,严格责任追究。专项行动期间,同一企业 1 个月内发现 2 次严重非法违法行为的,一律予以关闭,并严肃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进行上限处罚。由此导致事故发生的,在追究企业及其负责人责任的同时,依法追究属地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责任。对“打非治违”不力、连续发生因非法违法造成较大以上事故的,依法追究属地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
(七)强化专项行动推动工作。为全面推动、掌握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全区成立街道推动组、委办局推动组、信息组等 3 个工作小组,负责专项行动推动工作。同时实行工作例会,每月末定期听取各街道办事处、区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汇报。在区安监局网站上设置专项行动专栏,对列入黑名单企业、行政处罚等情况进行通报。各街道办事处、区各有关部门要确定处级联络员和信息员(8 月28日前上报区安委办),按时上报信息和有关数据统计,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纪检委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
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9月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