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调研报告
——以安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三台信用社为例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是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主管的地方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服务“三农”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宗旨,是河北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解决了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承担了农户生产、生活的贷款需求,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管理,规范信贷业务经营管理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研发了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并于今年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运行。安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按照省联社的统一安排,信贷管理系统于今年6月底正式成功上线,三台信用社作为安新县贷款业务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本文就三台信用社信贷系统上线前后的工作情况,对该系统的系统运行、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了解其优势、正视其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信用社的信贷业务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三台信用社位于安新县城西部三台镇,一个主社,两个分社,拥有员工26名,截止2011年8月末,全社存款余额**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万元,本年度利息收入**万元。此次调研目的为:充分了解信贷系统上线后对我社信贷业务的促进作用以及其中存在的缺点,进而了解认识该系统,取其优势摒弃劣势,为以后的信贷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此次调研时间为:五月中旬至八月底;调研地点为:三台信用社以及县联社;调研对象为:三台信用社26名员工以及县联社技术指导人员;调查经过为:首先、通过培训以及自学了解该系统,然后、实际上机操作掌握该系统,其次、询问主任、会计、信贷人员以及前台柜员,最后、在该系统使用基本情况以及调查基础上,掌握其优势、认识其劣势,进而进一步促进我社信贷工作。
为确保信贷管理系统顺利上线运行,我社领导精心安排、详细策划,为该系统的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前期培训学习工作。为了使该系统能顺利上线,我社先后组织三次、数十名员工参加市办和县联社组织的培训活动,使我社员工系统的掌握了发放贷款的流程。培训之余,大家积极交流、相互学习,弥补了培训过程中的漏洞,为该系统的上线做好了较硬的技术准备。第二、硬件设施的配备工作。配备专用电脑、打印机以及线路安装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我社领导与县联社的积极沟通,我社配备了两台专用电脑,满足了硬件设施的需要。第三、数据补录工作。数据补录是一项较重的任务,通过全联社的员工团结协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了891笔贷款补录工作,并按照上级要求逐一进行核对,确保正确无误。
自上线到目前为止,我社共注册客户**户,评级**户,授信**户;发放贷款**笔,金额**万元,其中小额农户保证贷款**笔,金额***万元;联保贷款**笔,金额**万元;质押贷款**笔,金额**万元。
二、系统优势
该系统主要实现客户管理、贷款管理、风险控制,信贷人员和机构管理,经营风险分析、统计报表查询等功能,突出信贷管理系统在全省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中的核心作用,通过近四个月的研究调查,该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资源共享化
信贷管理系统凭借着网络化平台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共享。根据县联社的要求,上线之前,对同一贷款客户不同基本信息的贷款户进行信息合并,以确保上线之后的客户信息一致性。上线后,在建立客户个人资料时电脑将为客户建立个人档案,包含客户基本信息、信用程度、家庭信息等详细信息,实现全省内同一客户的信息共享,保证了贷款客户的身份真实性,制止了过去同一客户多地贷款的现象。
第二、管理集中化
信贷管理系统上线后,我社实现了对贷款户的放款流程的流水式管理模式。过去放一笔贷款只需信贷员一个参与贷款手续拟定和前台柜员放款,现在放一笔贷款需要严格按照流程发放,先后需要主办、协办、会计、主任以及审批小组参与贷款发放流程,最后需要前台柜员发放,贷款数额较大的还需县联社审批通过。彻底改变了过去信贷员一人放贷的现象,建立了贷款发放的集中化管理模式。
贷后还需在规定时间内对贷款进行贷后检查以及五级分类的评定工作,实现了贷后的跟踪监督、实时评定的贷后管理模式。
第三、技术标准化
信贷管理系统是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制定的,放宽流程严格、缜密。客户建立、评级、授信、用信等环节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要求信贷员在放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合规操作流程,否则贷款无法发放,杜绝了人为的违规放款现象,控制了过去的多头贷款、冒名贷款、超权贷款等违规现象,提高了贷款发放的质和量,降低了不良贷款的比例。
三、存在问题
信贷管理系统的上线给我们贷款业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快捷,更是让贷款业务戴上了合规的安全帽,自该系统上线后,贷款业务量快速上升,一天贷款发放量能达到五十笔之多。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问题,通过调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程序不精、操作生硬
虽然在系统上线前后县联社组织多次培训,但是有些信贷人员不适应系统上线后的工作,对系统操作不熟练,对放款的程序掌握不精,对细节问题不加注意,时常出现各种错误,以致正常信贷业务不能办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操作失规、埋下隐患
虽说系统放款流程完全按照规定程序设计,每一放款流程需要经过每一个经办人员的审查和同意,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轻者,使细微错误不易被发现,重者,会给以后的工作埋下潜在隐患。
第三、资源浪费、手续繁琐
贷款发放过程中会自动生成主合同、附属合同、保证合同等重要协议,节省了以前手动制作的一些复杂的贷款手续,给信贷人员减少了许多工作。可是,按照目前县联社的要求,以前贷款手续照旧,系统中合同弃用,只打印放款通知书,以致信贷人员不仅要照做以前贷款手续,而且系统贷款流程也必不可少。一方面,浪费了系统中的各种协议,另一方面使放款手续教以前更为繁琐,而且极易产生系统中基本数据和与纸质不相符的现象。
信贷管理系统的上线符合金融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它可使信贷业务更加科学、合规、安全的开展实施,使我们农村信用社又一次向前迈出了较大的步伐。虽说这之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但是这是我们信用社发展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我们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将会再创历史新高!
第二篇: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推进以县级联社为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体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当今,农村信用社改革不论是推行股份商业化经营体制,或是推行了以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信贷管理依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度。为此,本文拟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问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略作探讨。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
1、信贷管理运行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运行推行的是集体管理决策、分级授信授权体制,从省级联社到基层信用社都相应成立了信贷管理审查(咨询)、审批委员会(信用社设立审贷小组),各委员会下面还专业设置有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并辅助监事会的监督和理事长的否决作用。从程式上看,信用社为贷前调查岗,县联社信贷管理与风险管理部门为贷中审查、评估岗,委员会(包括省、市两级咨询委员会)则为贷款的最终审批岗。这种采取民主化集约管理、程式化审查审批的模式,对于超过授信授权的贷款的确取到了规避信贷风险、防止“一长独大”、控制操作风险的效用。
2、信贷管理运行规则。农村信用社一直推行的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是靠资金组织——资金运用——资金管理——资金利润的经营规则来生存和发展。准确的说,负债经营决定信贷资产扩张的规模和扩张的数量,资金运用决定信贷资产的周转速度和周转质量,信贷管理决定信贷资金的安全和质量,资金利润则是信贷管理运行的唯一目的——效益性和赢利性。明显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在整个信贷资金管理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好了信用社信贷资金,也就管好了一盘棋和走活了一盘棋。
3、信贷管理评级授信流程。信用社对借款人发放贷款,首先得予以评级,其次再给授信,并套用“信息采集→信用等级测算与认定→授信额度测算与认定”设定的格式,这是对原来只凭一份申请书、一页调查表、一张借据合同就决定贷款的是否发放,无疑是很大的进步。因为评级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是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综合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的。而授信则是以评级为依据和基础,来确定借款人在某一期限内申请贷款、信用卡透支等用信的最高额度。信用社对借款人评级授信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4、信贷管理运行的责任追究制。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贷前调查岗不尽职调查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追责;二是对审查失职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联社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的追责;三是对集体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审贷委员会成员及联社理事长的追责。从追责的程度上看,有“五三二开”的作法,也有“七二一开”的做法,即调查机关负责50%或70%的责任,审查机关负责30%或20%责任,审批机关负责20%或10%的责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推行责任追究,既体现了风险同控、责任共担的原则,也强化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的运行管理。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有了上述相对较好的信贷管理与运行现状,按理说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领域就不应该存在大的问题,但事实上即或是规章制度再健全、操作流程再规范、体制运行再合理、处罚机制再有力,也不可避免地隐埋着以下问题,并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着。其具体表现在于:
1、垒大户贷款越垒越大。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垒大户贷款。这些垒大户贷款,主要是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或流动资金的紧张,在没有偿还原借款的情形下,再要求追加借款而信用社多为被动牵制的行为。再就是在长期的经营中,信用社为保全债务,通过利转本长期积累形成的。由原来的几万元翻到十几万元,原来的十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导致客户在偿还债务的主观意识上悲观消极。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没偿还债务信心;二没偿还债务承受能力;三也失去了信用。从而造成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日趋恶化,看活却不活,看似正常却不正常。比如,某县级联社原只发放给某水泥厂几百万元贷款,现在因利转本已达到了二千多万元,形成了重大风险。
2、冒名、借名贷款触目惊心。一方面,由于信用社在前些年的粗放管理经营,一些别有用心的借款人钻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漏洞和政策的空子,利用假身份证、假户口簿冒名贷款;另一方面,就是少数信用社的信贷员人为为借款人造假冒名、借名贷款,从中谋取个人私利和好处。这两方面的贷款不仅过去有,现在也依然存在着,且潜藏有很大的案件隐患。
第三篇: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推进以县级联社为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体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当今,农村信用社改革不论是推行股份商业化经营体制,或是推行了以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信贷管理依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度。为此,本文拟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问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略作探讨。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
1、信贷管理运行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运行推行的是集体管理决策、分级授信授权体制,从省级联社到基层信用社都相应成立了信贷管理审查(咨询)、审批委员会(信用社设立审贷小组),各委员会下面还专业设置有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并辅助监事会的监督和理事长的否决作用。从程式上看,信用社为贷前调查岗,县联社信贷管理与风险管理部门为贷中审查、评估岗,委员会(包括省、市两级咨询委员会)则为贷款的最终审批岗。这种采取民主化集约管理、程式化审查审批的模式,对于超过授信授权的贷款的确取到了规避信贷风险、防止“一长独大”、控制操作风险的效用。
2、信贷管理运行规则。农村信用社一直推行的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是靠资金组织——资金运用——资金管理——资金利润的经营规则来生存和发展。准确的说,负债经营决定信贷资产扩张的规模和扩张的数量,资金运用决定信贷资产的周转速度和周转质量,信贷管理决定信贷资金的安全和质量,资金利润则是信贷管理运行的唯一目的——效益性和赢利性。明显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在整个信贷资金管理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好了信用社信贷资金,也就管好了一盘棋和走活了一盘棋。
3、信贷管理评级授信流程。信用社对借款人发放贷款,首先得予以评级,其次再给授信,并套用“信息采集→信用等级测算与认定→授信额度测算与认定”设定的格式,这是对原来只凭一份申请书、一页调查表、一张借据合同就决定贷款的是否发放,无疑是很大的进步。因为评级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是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综合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的。而授信则是以评级为依据和基础,来确定借款人在某一期限内申请贷款、信用卡透支等用信的最高额度。信用社对借款人评级授信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4、信贷管理运行的责任追究制。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贷前调查岗不尽职调查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追责;二是对审查失职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联社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的追责;三是对集体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审贷委员会成员及联社理事长的追责。从追责的程度上看,有“五三二开”的作法,也有“七二一开”的做法,即调查机关负责50%或70%的责任,审查机关负责30%或20%责任,审批机关负责20%或10%的责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推行责任追究,既体现了风险同控、责任共担的原则,也强化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的运行管理。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有了上述相对较好的信贷管理与运行现状,按理说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领域就不应该存在大的问题,但事实上即或是规章制度再健全、操作流程再规范、体制运行再合理、处罚机制再有力,也不可避免地隐埋着以下问题,并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着。其具体表现在于:
1、垒大户贷款越垒越大。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垒大户贷款。这些垒大户贷款,主要是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或流动资金的紧张,在没有偿还原借款的情形下,再要求追加借款而信用社多为被动牵制的行为。再就是在长期的经营中,信用社为保全债务,通过利转本长期积累形成的。由原来的几万元翻到十几万元,原来的十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导致客户在偿还债务的主观意识上悲观消极。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没偿还债务信心;二没偿还债务承受能力;三也失去了信用。从而造成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日趋恶化,看活却不活,看似正常却不正常。比如,某县级联社原只发放给某水泥厂几百万元贷款,现在因利转本已达到了二千多万元,形成了重大风险。
2、冒名、借名贷款触目惊心。一方面,由于信用社在前些年的粗放管理经营,一些别有用心的借款人钻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漏洞和政策的空子,利用假身份证、假户口簿冒名贷款;另一方面,就是少数信用社的信贷员人为为借款人造假冒名、借名贷款,从中谋取个人私利和好处。这两方面的贷款不仅过去有,现在也依然存在着,且潜藏有很大的案件隐患。如近期某市银监部门针对农村信用社正开展有声势、大规模的假、冒名贷款专项治理活动,就可见其存在的严峻性和严重性。除此,更有甚者采取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不入账的办法,违规经营,非法某利,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给信用社经营带来了巨大破坏性和生存危机。
3、化整为零贷款难以遏制。这类情况在各地农村信用社均普遍存在着,也是诱发案件高发的原因之一。其具体表现就是一些信贷员或某些审贷机关,为了掩盖超权贷款行为,把超过授权的大额贷款通过多笔多头、化整拆散的形式发放出去,有意违反信贷管理的约束。比如某县基层信用社主任利用只有一万元的贷款权利,短时期内就给某客户发放了三百多毛笔达三百多万元的违章贷款,并造成重大损失(已立案查处,当事人被判刑)。再如某联社信贷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发放化整为零的贷款也屡见不鲜,且大多行为是出于关系与自身利益因素而为,上行下效,导致了信贷管理的混乱和不少案件的诱发。
4、行政干预贷款难收回。农村信用社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作为一级地方金融服务机构,很大的程度上都无法回避与行政部门打交道和受其制约。这种特殊的背景也将长期地保存下去,且难以更改。基于此,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也将会是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症结。比如某县在清并农村基金会时,为了缓解兑付存款所带来的压力,以某部门的名义向信用社贷款三百万元,至今除还少数本息外,已结欠本息达五百多万元,成为历史问题。又如某县直管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向信用社借贷累计达四百多万元,并欠息二百多万元,均形成了严重的不良。另外,行政干预信用社投资城建、企改、工业项目的贷款也不在少数,且有相当一部分已形成了不良,引起了很大的负面反响。
5、贷款运行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以致贷款时发放了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关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贷款发放阶段,由于监督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的现象,贷款发放出去后根本没有按照信贷事后操作规程去执行等等。
6、信贷人员素质的失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了贷款管理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信贷资产运行长效管理和监管机制。
其一,信贷资产运行真正意义上的“零风险”是不存在的,但从管理角度出发,降低最大风险度,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管好信贷资产要从源头抓起,坚持“人是第一要素”的信贷管理经营理念,只有管好人才能从根本上管好信贷资产,因为人是物质创造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唯一管好信贷资产基础的基础,是信贷管理实施长效管理的最好保障。其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信用社在信贷资产管理上,也重视了管理,操作与审批程序也有效大改进。但最大的的问题是,对放出后的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要借信贷上线改革的东风,全面加强信贷风险的监管,经常及时跟踪放出贷款的事后检查,发现风险苗头,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抓好风险管理监督防范,努力控制贷款的“不作为”风险。
第四篇: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精)
农村信用社推进以县级联社为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体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 焦点问题。当今,农村信用社改革不论是推行股份商业化经营体制,或是推行了以县联社为 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信贷管理依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信贷 管理,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度。为此,本文拟就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问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略作探讨。(一 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的现状
1、信贷管理运行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运行推行的是集体管理决策、分级授 信授权体制, 从省级联社到基层信用社都相应成立了信贷管理审查(咨询、审批委员会(信 用社设立审贷小组 , 各委员会下面还专业设置有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 并辅助监事会的 监督和理事长的否决作用。从程式上看,信用社为贷前调查岗,县联社信贷管理与风险管理 部门为贷中审查、评估岗,委员会(包括省、市两级咨询委员会则为贷款的最终审批岗。这种采取民主化集约管理、程式化审查审批的模式,对于超过授信授权的贷款的确取到了规 避信贷风险、防止“一长独大”、控制操作风险的效用。
2、信贷管理运行规则。农村信用社一直推行的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 负盈亏”的经营原则,是靠资金组织——资金运用——资金管理——资金利润的经营规则来 生存和发展。准确的说,负债经营决定信贷资产扩张的规模和扩张的数量,资金运用决定信 贷资产的周转速度和周转质量,信贷管理决定信贷资金的安全和质量,资金利润则是信贷管 理运行的唯一目的——效益性和赢利性。明显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在整个信贷资 金管理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好了信用社信贷资金,也就管好了一盘棋和走活了 一盘棋。
3、信贷管理评级授信流程。信用社对借款人发放贷款, 首先得予以评级, 其次再给授信, 并套用“信息采集→信用等级测算与认定→授信额度测算与认定”设定的格式,这是对原来 只凭一份申请书、一页调查表、一张借据合同就决定贷款的是否发放,无疑是很大的进步。因为评级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 是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综合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的。而授信则是以评级为依据和基础,来确定借
款人在某一期限内申请贷款、信用卡透支等用信 的最高额度。信用社对借款人评级授信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 度。
4、信贷管理运行的责任追究制。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责 任人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贷前调查岗不尽职调查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追责;二是对 审查失职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联社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的追责;三是对 集体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这种责任主要是对审贷委员会成员及联社理事长的追责。从追责 的程度上看,有“五三二开”的作法,也有“七二一开”的做法,即调查机关负责 50%或 70%的责任,审查机关负责 30%或 20%责任,审批机关负责 20%或 10%的责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推行责任追究,既体现了风险同控、责任共担的原则,也强化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的 运行管理。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有了上述相对较好的信贷管理与运行现状,按理说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领域就不应该存在 大的问题,但事实上即或是规章制度再健全、操作流程再规范、体制运行再合理、处罚机制 再有力,也不可避免地隐埋着以下问题,并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着。其具体表 现在于:
1、垒大户贷款越垒越大。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中, 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垒大户 贷款。这些垒大户贷款,主要是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或流动资金 的紧张,在没有偿还原借款的情形下,再要求追加借款而信用社多为被动牵制的行为。再就 是在长期的经营中,信用社为保全债务,通过利转本长期积累形成的。由原来的几万元翻到
十几万元,原来的十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导致客户在偿还债务的主观意识 上悲观消极。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没偿还债务信心;二没偿还债务承受能力;三也失去了信 用。从而造成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日趋恶化,看活却不活,看似正常却不正常。比如,某 县级联社原只发放给某水泥厂几百万元贷款,现在因利转本已达到了二千多万元,形成了重 大风险。
2、冒名、借名贷款触目惊心。一方面,由于信用社在前些年的粗放管理经营,一些别有 用心的借款人钻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漏洞和政策的空子,利用假身份证、假户口簿冒名贷款;另一方面,就是少数信用社的信贷员人为为借款人造假冒名、借名贷款,从中谋取个人私利 和好处。这两方面的贷款不仅过去有,现在也依然存在着,且潜藏有很大的案件隐患。
第五篇: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措施
一、培养合格的信贷队伍
在信贷业务中,农村信用社要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既要培养人才又要引进人才。加强信贷人员对各种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尤其是对《合同法》和《担保法》的学习;加强职业教育,要培养其运用金融、会计、法律等综合知识能力,更主要是强化其职业道德。信贷人员应该抵制各种诱惑,视信用社的资金是自有资金,对不该、不能发放的贷款,杜绝发放。严格执行贷款审批制度、担保制度,不能流于形式,这样从贷款的始点彻底杜绝信贷资产发生风险。
二、规范贷款操作程序
贷款操作程序是指贷款过程的基本要素和各项环节,是保证贷款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也是合规合法性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建立信贷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办理担保或抵质押、贷款发放、贷后检查监督、贷款收回、贷款展期、逾期处理、信贷制裁等环节。在信用社实际工作中,建立信贷关系十分重要,近年来农信社为农户发放“贷款证”,评定信用等级,就是建立信贷关系的体现。然而农户以外的贷款,农信社却往往忽略了建立信贷关系的环节,在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办理担保或抵质押、贷款发放等环节中,则应注意各种书面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合法性。
三、健全内控制度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形成既有政策因素、社会因素问题,也有内部管理上的问题。要提高农信社风险贷款的防范能力,根据业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在确保国家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得以贯彻落实的情况下,建立健全信贷管理体系和事后监督协调运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抑制内部违规行为,不断强化信贷员和信贷会计及事后监督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机制作用,完善信贷操作的合规合法情况,把信贷风险控制在原始的萌芽之中。
四、强化风险管理
农信社在各种风险中应始终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安全经营,提高资产质量。首先是贷款投向上应该分散风险,行业上不能过于集中;其次在借款个体上,贷款不能垒大户,目前农信社普遍存在借名(户)贷款,累加了信贷风险;再次要根据农信社实际情况同当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发展有特色的金融产品,把资金投向特色农业、林业及个体经济发展中去,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在小额贷款、短期贷款方面做足文章,发挥农信社小银行的作用。
五、落实信贷员风险责任
要加强信贷人员管理,强化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法规意识。信贷员要严格要求贷户提供真实完整的信贷档案,信贷档案包括:借款申请书、借款人担保人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法人委托书、担保人书面担保书、贷前调查报告、借款合同、贷款审批报告、抵质押物凭证和清单、信贷员承诺书、贷后检查报告、展期申请书、展期协议及担保人同意展期证明、贷款催收通知书等资料。其次要建立贷款管理与风险防范奖惩机制,对贷款营销额大,且贷款到期收回率达到100%的信贷员可按一定比例的贷款营销额进行奖励,对到期贷款回收率低于95%的信贷员,按逾期贷款的一定比例进行处罚,增强防范风险的责任心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