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心得
诚信为学 恪守学术道德----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外国语言文学系
周楚婷)
无论是古希腊的至理名言‚知识即美德‛,还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礼‛,都说明学术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共同体及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要教书育人,还要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校园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
我们所提倡的‚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具体体现在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 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大学是高度宽容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而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密切得多。和包容的地方,但是‚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稿多发、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让人警醒。科研不端行为是伴随科学的发展产生的,要依靠科学界自身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去消除在外在准则要求的同时,更要有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学风浮躁又与现行的评价体系相关。而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深感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升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在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中,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研究者。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认识了我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如:在学术活动中,应该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的署名应真实,署名者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此外,还有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也是我们应当遵守的。
其次是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2 之上。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涌现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但也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愿我们携手共同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道德,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共建良好学风‛。
第二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心得-
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学习体会
作为大学生这个巨大的知识型团体,做好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其中就很好地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使有才能的人发挥得游刃有余,才能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相信优良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尤其重要。所以说在大学生这个巨大的群体中,做好学风建设尤其的重要。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应当从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学规范四个部分分别展开。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追求真理的信念、用于探索的精神、遵循实证的方法,讲求理性的态度。研究生应当从求真、实证、进取、协作、包容、民主、开放、理性怀疑等方面努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正确处理利益、荣誉、道德和伦理等关系,拓展对物质世界、生物界和人类的认识,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指科研活动中的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研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者规范之中。科学道德主要包括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自觉抵制弄虚作假、浮躁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等。我们应该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
科协曾有报告列举了我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7个方面的不端行为和表现形式:
1、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
2、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影响和误导其他科技工作者。
3、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利用职权在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成果据为己有;将通过会议、评审等过程获得的特殊信息和思想随意向外传播;在论文被录用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为了论文顺利发表或成果获奖私自署上知名科学家名字;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求得职称晋升,无关工作的同事、同学、亲友之间互相挂名。
4、重复发表论文。
5、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论文发表的科研成果,分为多篇投稿,降低论文质量,破坏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部分教授、博导为完成科研任务招收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为自己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地教育培养好研究生,造成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大面积滑坡。
6、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在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尽量抬
高对他人的评价,滥用“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等词语;在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贬低前人或他人科研成果,自我夸大宣传。
7、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部分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些已有一定学术成就,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科技工作者,兼任太多的社会和学术职务,整天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
作为研究生,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宽厚、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过程中要勇于攻关、取得成果后要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应严谨规范。科学是可传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与学术规范相对应的就是学术不端。
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 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应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要促进学术建设,共建学术伦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学术伦理道德,加强自律。弘扬诚信正义,谨承诺言,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
第三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个人心得
“道德”一词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 “道” 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 性、品行、王道。“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因此,科学精神是科学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不端与不当行为是科研活动中背离科学道德的负面表现,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
“学风”一词,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孔子对弟子们说:“审问之,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学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当今社会,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在科研领域,学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其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学风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学风一方面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风师德、治学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
学风与学术的关系,犹如空气与人的关系一样。清新的空气,能使人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创造美好的人间;空气如受到污染,轻则使人感到窒息,重则致人死亡。同样,优良的学风,能使学术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繁荣;如果学风不正,乃至腐败,势必严重挫伤正直学者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而纵容那些丧失学术良知、社会责任感的追名逐利之徒,借学术之名,在庄严的学术殿堂里行骗的活动。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打击,而任其发展下去,势将败坏我国学术界的声誉,从而毁坏我国“科教兴国”的大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国内外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科学道德和学术风气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对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就是要正确引导我们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要培养诚信的品行、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方法,并树立责任意识,把爱国报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追求真理的情怀贯穿到学习、科研活动中,把个人的知识和专业特长应用到促进祖国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社会实践中来,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努力。
科研活动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学习,我对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科学道德及学风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认识到加强科学道德及学风建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一些案例了解到科研活动中的一些不端、不当行为,对科研伦理及科研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要有诚信的科研品行、严谨的工作作风、遵循和掌握严格的科学方法、要有责任意识、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 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达尔文和华莱士的例子:1858 年 6 月,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收到一个叫华莱士的青年科学家的来信及论文,希望他看后提意见并推荐。然而,达尔文阅后却陷入极度矛盾与痛苦中,因为论文中的物种进化观点与自己竟不谋而合,而为此他已经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甚至说:“我的全部独创性,无论它可能有多么了不起,都将化为乌有。”但是,谦恭和不图私利驱使达尔文有了放弃优先权的念头,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我,勇敢地向编辑部坦诚了自己的思想,要求将华莱士的论文公开发表。编辑部在征得华莱士的同意后,裁定进化论思想由两人分别独立得出。对此,华莱士不仅万分赞同,并且建议把达尔文的名字放在前面,提议将这一理论叫“达尔文进化论”。这一事件表现了达尔文和华莱士作为杰出的科学家的道德水平:对优先权的互相尊重,在名利面前遵守诚信。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评论是:“伟大的谦虚可以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伟大的独创性则可能获得不朽的声誉。”
然而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有哪些呢?
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规定的违反科学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为以下七种类型:
①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第十九条);
②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未经授权,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公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僭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第二十条);
③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第二十一条);
④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以及其他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 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第二十二条);
⑤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与他 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监察失职,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第二十三条);
⑥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第二十四条);
⑦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第二十五条)。有专家指出,除上述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表现外,还有假冒学历和假冒文凭、学位和权力的交易等。
目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纪以来,科研活动已经从以个人的兴趣为中心、强调自由探索和学界自治的业余活动,发展为高度专业化的一种社会建制。随着科研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多,科研资源相对稀缺,对学术荣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的追求也日益激烈,引发了科研从业人员的价值冲突,产生了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职业和社会诱因。世纪 80 年代以后,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因违反科学道德,犯有诈骗、科研剽窃等行为,被拉下“国家最高科学家”神坛,最终以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两年执行的结局收场。这一事件极大地伤害了韩国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也对韩国科技界的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日本和挪威相继爆出论文造假事件,美国常青藤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童”科学家帕里耶斯因为伪造研究数据被开除,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也先后发生了两起震惊科技界的科研舞弊事件。
面对科学道德受到挑战的新形势,世界科学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进科学道德研究和建设。世界科学联盟 1996 年第 25 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建立“科学道德与责任常设委员会(SCRES)”,其秘书处设在挪威的科研理事会(NFR)。1999 年 6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科学联盟在布达佩斯联合召开世界科学大会,会议讨论了科学道德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近年来,国际社会也多次召开全球大会,讨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 设问题。例如 2007 年 9 月首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2010 年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之所以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 的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科研群体的社会角色更易受到社会关注。科学家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创新的推动者,一直被公众看做“最接近上帝的人”,是“不会说谎的人”,在公众中具有良好社会形象,被视作道德的楷模。一旦出现道德问题,对于公众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二是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乃至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包 括科学家在内的多元社会主体介入了科技活动的决策、研发和应用,而相应的科技社会化运作机制尚不完善,相应的规范也未能建立起来,由此导致众多的失范现象产生,并引起社会关注。三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对国家、科学共同体、个人危害很大。对国家和科学共同体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会误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导致科技资源低效使用,甚至引发腐败行为。科研人员一旦背离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动摇了科学大厦的道德根基,就必须接受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公众的道德审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有从迈入科研大厦的第一天就扎根科学道德大地、扎根学风优良土壤,牢牢恪守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的基本规范,学术人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否则,一些学术不端者身败名裂、被学术共同体除名、甚至受到法律制裁的可悲下场,就可能成为有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明天的结局。西方有句谚语,叫“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good began,half done)”。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有上好学术生涯的第一课,才能在今后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说,科学文化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趋势出现偏差或者说悖离的问题。“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科学文化对于科研人员学风道德的塑造具有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同样,高尚的学风道德也会对科学文化的发育发展乃至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良好风范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无私奉献,以优良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
总而言之,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作为一名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诚信科研,拒绝做有损个人名誉、学校声誉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三、弘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创新为己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争做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监督、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六、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全力抵制各种污染科学风气的行为,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向假冒伪劣学术宣战。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为构筑优良的学术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心得体会
在当今社会,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国际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的确如此,身为一名研究生,我们有必要接受这样的教育,肩负历史使命,传承老一辈专家学者的优良学风与品质,恪守学术道德,抵制不良之风,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学风主要是指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态度和原则,也包含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基础。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于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当今社会学术界存在各种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现在的学术研究开始变得功利化,在利益诱惑驱动下,引发各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迷失方向,淡化学术人的理想信念。不同的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具体原因是不一致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性的弱点。经济学研究都假定被研究对象为理性人,这符合大多数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科研工作者的绝大多数行为必定是经过了理性的思考后作出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极有可能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但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所以人类自私的个性决定了某些科学工作者会丢弃基本的科学道德规范,在人欲望驱使下,明知弄虚作假有违道德,明知抄袭是侵权行为,仍然心存侥幸,铤而走险。这是科研不端产生的根本原因。
2、利益的驱动。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家的范本是17 世纪英国皇家科学院的成员。这些英国早期的绅士被认为是自由而诚实的,他们不为任何私利,只为探索真理而从事科学研究。然而20 世纪以后,科学家的队伍迅速扩大,科学活动早已不仅是少数社会精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成为千百万人谋生的职业。而同时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投入相对有限,这些有限的科研资源成为科学家竞相追逐的对象。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大增加,科学活动和科学家的个人经济利益常常直接挂钩,致使这种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在当前的科研体制下,科研工作者自身地位的提升与完成的研究课题及发表论文的数量紧密相关,“要么在研究后发表,要么在研究后‘死亡”’。在“发表”或“死亡” 这种业绩至上主义风潮的驱使下,研究者若不发表论文就会被无情淘汰,再加上科研工作本身就背负巨大的压力。在诱惑与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这就产生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始驱动力。
3、制度的缺失。人类社会区别于其它动物群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类学会了制定和遵守制度,这也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在科研工作中,这种制度保证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主要包括奖励制度、监督制度和惩罚制度。
目前,科学奖励系统在运行中失范,尚未建立起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所以人们不可避免地仅仅依照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是质量来定义科学荣誉的大小。同时,同行评议制度不健全和科学界的“马太效应”使得默默无闻潜心科研的青年科学家的科学成果难以得到承认。对于科研工作中频繁出现的科研不端行为,我们需要及时予以揭露并对行为人进行严肃处理,以保持科学的公正和纯洁。然而,我们的监督机制尚显稚嫩。实际情况是对科研工作中的不端行为很难做到及时发现。根据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提供的报告,在每十万名研究人员中,大约每年只有一件不端行为会被发现,这显然比我们调查了解的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率低得多。另外,现存的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难以起到有效的惩戒作用。尽管我国已经意识到应该确立起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规章制度,但到现在为止所做的实际工作还是微乎其微的。从目前的法律制度来看,只有在著作权法中,对因剽窃而造成的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规定为违法行为,应予以制裁。但执法方面却存在制裁偏轻、打击不力的实际情况,难以起到惩戒和震慑的作用。
制度的缺失降低了学术不端的成本,而同时其收益又相当可观,这就使得有某些争功近利的科研工作者对这种高效费比的选择趋之若鹜。这是科研不端产生的外在条件。
4、单位的包庇和社会的纵容。一旦有学术不端行为暴露出来,有相当一部分的单位领导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灭火”,保全名声,而不是积极查明真相,严肃处理责任人。现存,对于学术不端事件的查处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媒体的揭露和跟进,而不是如人们所认为的“科学共同体是一个有效的、民主的、完全自治和自我调节的系统”。这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美国科学院与美国科学基金会在对待学术不端行为上的矛盾也可以反映这个问题。美国科学院主张将不端行为的定义尽可能限定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而美国科学基金会则希望将定义放宽,并加强对此类事情的监督。从我国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看,似乎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种“笑贫不笑娼”的风气,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听到“你连抄都不会”这种声音;而整个社会则对学术不端行为更是漠然置之,有时竟然怀有是一种看笑话的心态来对待揭露出来的学术不端行为。单位的包庇和社会的纵容使得学术不端者更加有恃无恐,这是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社会背景。
由上可知,科研不端行为,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学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它科学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学术不端行为视为一种个人层次上的“疾病”,而应意识到其病因存在于科学研究组织和科研体制中,并对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们的应对原则是“防制结合,以防为主”。“防”是指加强教育,加强宣传; “制”是指成立机构、健全制度。
1、加强教育。科学道德的缺位及科学精神的丧失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所以我们应积极加强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提高科学界人士的道德素养。拥有73个基础研究所的德国马普协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该协会积极为青年研究人员开展有关科学道德教育的计划,他们认为必须培养青年科学家深刻地认识到“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名负责任成员的重要性”,防止不端行为比揭露少数的越轨科学家更具治本意义。在科学道德教育问题上,我们要注重率先垂范的重要作用。老一代科学家严以律己,发挥表率作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保持科学前沿创新的精神和增强对科学事业的严肃性和责任感会起来不可低估的作用。
2、强化宣传。在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后,有相当多的有过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者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大多数群众也是对这种事情冷眼旁观,甚至认为这是因为被揭露者“运气不好,倒霉了”。我们应该通过大力宣传来扭转这种局面,把学术不端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的形式及其危害程度告诉大家,促使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学术风气建设、痛恨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风气。同时,加强宣传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监督和惩罚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可引发科研从业者的自律。
我们应该认识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可以使得治理学术不端的社会成本降到最低,且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这应当成为我们优先选择的对策。
3、设立机构。相比较而言,学术不端者也是属于高智商人群,有些不端行为还经过了相当巧妙的伪装,所以没有专业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是很难对不端行为做出认定。现在大部分的学术不端是通过科技管理部门在处理,由于在知识结构和人员等方面的欠缺,很难对这些不端行为做出及时、有效、准确的判别。这就需要各个行业分别成立专门机构来应对学术不端行为。我国也已经成立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专职管理机构,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委员会等,但真正具有行业性质的还很少。
4、建立健全制度。人是有理性的,都会明白“不自律就要接受他律”的道理,如果他律的后果远远劣于自律的结果,那么自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人的本能又是趋利避害的,所以自律也不是自发的,自律是对“他律”的认同。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制度来加强他律,包括健全科研奖励机制、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机制及其惩罚机制,包括明确的处理流程。
作为一名学术工作刚刚起步的研究生,我知道提高自身学术道德是何等的重要,从现在起培养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或许我们是无名的小辈,甚至没有任何的成果,但走进了学术殿堂,这一刻我们就应该告诫自己:学术工作是神圣的,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我认为研究生阶段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导师应以自己的品格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对提高研究生的个体学术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术上有不良倾向的学生严格要求,加强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营造学术道德建设的和谐氛围。
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认真对待、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过程中要勇于攻关、取得成果后要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应严谨规范。科学是可传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与学术规范相对应的就是学术不端。在科研、论文过程中,我们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应明确标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要促进学术建设,共建学术伦理。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命运的重要力量,肩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依托。我们应坚持原创精神,坚持文章绝对真理的理念,真实记录实验数据,不弄虚作假,不助长不正之风,从工作中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制力,努力拼搏,尽一个学术人应尽的义务,这样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
第五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心得专题
关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心得
----对姚建铨院士发言的认识
九月二十三号下午,学院组织全体研究生聆听了来自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关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发言。对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每个人都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想。而作为新晋研究生的我们,遵守学术道德这一概念也越发清晰。而通过学习,我对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科学道德及学风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认识到加强科学道德及学风建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姚院士的讲话的理解与反思,并结合其他渠道得到的信息做出如下的展开。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与我们密切相关。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必须针对自身做出定位。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我们新加了一个研究生的称呼,那就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把握。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硕士(master)的称呼最早起源于五代,指的也是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古人曰:硕者,大也。古代常用与硕士含意相似的“硕老”、“硕儒”称呼那些博学之士。而如今,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对其专注、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研究生被称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良好的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遵守学术规范是科学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因此为了这种能力的培养的实现。作为中国梦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实现人才强国的基础的学术界里的我们。‘树立科学理想,培养学术道德’必须深深根植与我们内心。
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和制度建设的滞后,社会出现普遍的道德失坠和风气败坏的趋势,向来被视为象牙塔的学术也不再是一块净土,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使人们心中的高校形象大打折扣。就学术剽窃而言,仅2010年就事发不断。3月,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涉嫌剽窃他人专著,63名中外学者联名发表公开信要求彻查;同月,历时3年的“归国教授涉嫌剽窃案”终于盖棺定论:“长江学者”李连生等人被认定剽窃;7月,“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涉嫌剽窃他人专著”的消息迅速被世界各大学术网站转载。剽窃事件的频发不断引发一轮轮舆论的批判狂潮,使我国国际形象备受打击:8月底,世界著名杂志《科学》及其官网连续跟踪报道中国学术不端事件;9月,《自然》杂志发表题为“中国期刊存在31%剽窃”的文章引发国内外主流媒体热议;10月,《纽约时报》头版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学术剽窃现象严重影响该领域与世界的合作。
就目前学术界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从表现形式看,世界主要国家的学术界倾向于严格界定三类科研不端行为:杜撰、篡改、剽窃。科研不当行为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数据的不当使用,违反科学规则,不当的同行关系,不当的师生关系,基于产出压力的不当科研。科研不端或不当行为造成了学术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极大浪费;破坏正常的学术秩序,扼杀创新活力;违背科学精神,贻误人才培养;损毁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公信力;加剧社会腐败的蔓延。在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不端行为惩处力度的同时,需要在科技界大力提倡道德自觉意识、加强舆论的引导。上述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造成了“学术泡沫”的泛滥。学术泡沫对于学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首先,学术泡沫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很发人深省的。其次,大量学术泡沫的堆积,淹没了有限的极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最后,学术的泡沫化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也败坏了学术界和大学的风气,使学术活动失去严肃的品格,损害中国学术界的形象和国际声誉。这些事实教育了每一个学术工作者,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求真求是求实,每一位科学工作者他工作的神圣之处正在于,他们正在使用人类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揭示这个未知世界的下一个真相,而这个过程有不得半点弄虚作假,那些搞科研不为科研只为名利的浅薄思想只会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们知道,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可以进行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做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针对这种学术不端的行为,这不单单是学术上的问题,更是能否好好做人的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道德的层面上了。道德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准则,高的道德标准造就卓越的人格品质。学术道德对于一名学术研究者而言也是如此,恪守学术道德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才会有生命力,才能铸就一名学者高尚的学术人格。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已经作为主流思潮深入人心,通过发展经济来提高大众生活水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但是如果肤浅的理解这个观念就很容易使人们陷入盲目追求经济而不顾道德建设的地步,使得人心浮躁、为求名求利而不择手段。对于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旦被这种思想所蛊惑,就将必然的丧失学术良知,作出有违学术道德的事情。近几年,不断有高校教授甚至是一些身居要位的领导被曝出抄袭等种种丑闻,这也使得他们的为自己行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些事实教育了每一个学术工作者,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求真求是求实,每一位科学工作者他工作的神圣之处正在于,他们正在使用人类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揭示这个未知世界的下一个真相,而这个过程有不得半点弄虚作假,那些搞科研不为科研只为名利的浅薄思想只会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
对于一名学术研究者来言是如此,对于整个国家的学术建设而言也同样是如此,科研以及学术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所在。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成熟的学术管理制度,没有成熟的学术规范思想,这个国家就必然产生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品格卑劣的学术工作者,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学术建设而言打击将是致命的,一方面一些东郭先生滥竽充数在构筑学术大厦时弄虚作假,用假数据假实验蒙哄过关骗去科研经费,修筑出许许多多的豆腐渣工程,极大的浪费了国家资源也降低了这个国家的学术信用度,贬低了学术的神圣性,对以后的培养学术人才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那些有能力有成果的研究者也可能出于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出卖学术成果,帮助东郭先生们滥竽充数。这种行为其后果与前者同样恶劣。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网站,明目张胆明码标价贴出代写学术论文的广告,有的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链条,这种毫无学术道德可言的行为,对于整个学术环境的破坏是不容小觑的。所以科协和教育部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是极其必要和及时的。
诚然,近几年来频频爆发出的学术界造假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影响了造假事件的当事人在社会公众心中的信誉,也给学术界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崇高地位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但是,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术研究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诱惑。但是,我认为,这种外界的压力与诱惑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蒙骗群众的理由。道德,作为人们内心关于善恶的信念,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学术研究作为一项非常神圣的活动,不仅需要人们建立明确的道德底线严格约束自己,更鼓励人们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外界的压力与诱惑面前,我们更要坚定信心,恪守学术道德,坚定内心的道德信念。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能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整个学术界也才会更加赢得人们的尊重。另外,学术研究的发展水平往往会对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学术道德低下、学风建设缺失、学术品格卑劣的国家能产生真正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这样一个恶劣的学术环境必将导致更加恶劣的后果。首先,伴随而来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下降,尤其是科研实力的下降;其次,是人才的流失。因为这样恶劣的环境根本无法培养出真正有水平的科研人才,正直的有能力的人才也不屑于在这样得不到成长和承认环境中继续发展。最终,学术体系面临崩溃,国家将无才可用。
因此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便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了众多大学和研究生院开学的第一课,比如:‘华工研究生开学典礼为学术道德宣誓’、‘清华大学2014级研究生入学第一课:树立科学理想,培养学术道德’、‘湖南大学校长:学风与学术道德当作第一修炼’。众多的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主题宣讲活动无非是想阐述做科研要以求真为目的,以守真为原则,否则会贻误终身!学术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而学术真实性的价值要体现在创新上,真实才是学术规范的核心。
那么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宽厚、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过程中要勇于攻关、取得成果后要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应严谨规范。科学是可传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 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应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的行为。要促进学术建设,共建学术伦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学术伦理道德,加强自律。弘扬诚信正义,谨承诺言,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 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我们要了解投机取巧是不可能成就文化强国,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还必须坚持原创精神,文章绝对真实的理念。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和科研伦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推进学风道德建设。我们要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研究,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知”,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