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国外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工伤保险制度是最早立法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在世界范围内相对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来看,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但是由于它特殊的保障对象和保障功能,各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2、工伤保险制度的确立
工伤保险制度的确立,经过了从雇主责任保险向社会保险发展的历程。大机器工业的副产品一一工伤事故与职业病严重地威胁着劳动者群体。
1)市场经济国家发展早期,劳动灾害(或称职业灾害)(恶性工伤事故及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引发罢工、游行等事件,严重者甚至成为反抗政府的导火索。
理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风险承担理论”中曾这样认为,给工人规定的工资标准中,己包含了对工作岗位危险性的补偿,而工人既然自愿与雇主签订了合同,那就意味着他们是自愿接受了风险,接受了补偿这种风险的收入。因而,工人理应负担其在工作过程中因发生工伤事故而蒙受的一切损失。这一理论风行于早期资本主义时代,成为雇主推卸工伤责任的理论依据。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机器所导致的工伤事故日益增多,事故严重程度也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
理论: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职业危险原则。19世纪末,法国、德国、英国等普遍认同了“职业危险”原则,即:凡是利用机器或雇员体力从事经济活动的雇主或机构,就有可能造成雇员受到职业方面的伤害;意外事故无论是由于雇主的疏忽还是由于受伤害者的同事的粗心大意,甚至根本不存在有什么过失,雇主也应进行赔偿;赔偿金应该是企业所承担的一部分管理费用。
3)职业伤害保险从民法中独立出来后,就进入了雇主保险责任阶段。雇主责任保险是指受伤害的工人或遗属直接向雇主要求索赔,雇主依照法律法规向他们直接支付保险待遇。如果工伤涉及其他人,出现争议,国家有关方面或法院还要介入。
雇主责任保险制的方式:
雇主责任保险制有自保和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两种情况:
一是自保:是受伤害者或遗属直接向雇主要求索赔,而雇主对职业伤害的赔偿,有些国家是由雇主个人行使的,也有些是由雇主群体(例如雇主协会或雇主联合会等)行使的。如果工伤还涉及其他方面,出现争议,法院或国家有关机构将出面解决;
二是向商业公司投保:雇主为雇员的职业伤害风险实行保险。这些雇主只能通过向私人保险公司投保而得到保险。这类保险公司征收伤害保险费,通常是根据各企业或各产业部门的工伤事故发生的情况或根据工作风险程度而定,保险费可能差别很大。
不足之处:当遇到大额赔偿时,单个雇主难以负担巨额赔偿,因而往往难以履行他们应负的法律责任。如果雇主因欠债、破产等原因失去责任能力,劳动者就失去了受赔偿的可能,这对受伤害的劳动者来说是致命的;而对企业来说,如果多次发生工伤事故,或者某一工伤事故导致多人受伤,巨大的工伤赔偿可能也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工伤事故争议多,企业负担重,特别是那些资金不足的小企业,遇到重大或特大伤亡事故有多人伤亡时,雇主难以负担巨额赔偿,其后果只能是企业倒闭、破产,雇员被遣散回家,而受伤害者则更惨。商业保险公司介入工伤保险有很大的局限性:(营利为目的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复杂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私营保险公司会千方百计地拒绝接受那些职业危险性很大的企业雇主和工人参加保险,而雇主和工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也由于赔偿的复杂性而不愿去投保。商业保险赔偿金多为一次性支付。雇主支付赔偿金要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因此支付数额一般都低于受伤害者的需要。
4)工伤社会保险根据社会公正原则,让全体社会成员分担损失,保证事故的受害人获得赔偿。现代国家的社会职能加强,已经承担起保障社会成员免受意外损失的义务。工伤职工的赔偿必然从工伤索赔、雇主责任制发展到工伤社会保险。
3、目前,世界上实行工伤社会保险的种类: 三种类型:
使用集中公共基金的社会保险类型 雇主责任保险类型
混合型即两种制度并存的类型。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工伤保险制度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的完善与发展,到目前为止,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改革。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是雇主责任制与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并存。
第二篇:论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
论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
于 兵
2013-4-7 9:47:26 来源:《保险研究》(京)2005年05期
【作者简介】于兵,天津市财政科学研究所,高级经济师。(天津 300040)
【内容提要】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机关事业单位就职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总会优于企业单位的员工,事实上不尽如此。2004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工伤保险条例》,并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法规所涵盖的范围仅限于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而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伤保险待遇上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制度零散、操作难度大、待遇不平等、有关法规缺少法律依据等。针对以上问题,应尽快建立统一适用的社会保障工伤保险制度体系,让企业劳动者、国家机关、国家事业单位、社会事业单位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伤保险中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
【关 键 词】工伤保险/机关单位/保险制度/社会保障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自1996年我国工伤社会保险工作全面铺开后,2003年由国务院出台了《工伤保险条例》,并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它标志着我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企业职工享有劳动保护的权益。这是我国广大劳动者和企业职工的福音。但这一法规却忽视了服务于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使这一群体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尽快建立针对这一群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伤管理的盲点
《工伤保险条例》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这就说明《工伤保险条例》是针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制定的。只有第62条才有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关的规定,即:“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规定。„„”。这也更加确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伤的认定标准和费用补偿渠道与《工伤保险条例》无关。
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无法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则仍只能遵循既有的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关于工伤方面的制度主要是一些零散模糊、明显滞后的规定,且不同地方、不同行业政策各异,对于工伤认定的条件、部门、待遇等等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
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伤,也称“公伤”,有“因公伤亡”之意。在传统体制下,更能反映出这一群体的工作归属关系。其适用范围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军队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主要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军队团级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负责审核、评定。由于此类事件形式多样,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法规依据,在法律调整上有的尚无明确的依据,在此局面下,容易导致有关部门的处理缺乏法律政策依据,工伤人员在申请合法权益时也不好操作。
二、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处理现状
自《工伤保险条例》公布之日至今,已一年半有余,有关部门尚未出台针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伤的“具体办法”,所以目前只能依照现有的政策法规执行。
(一)已建立工伤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伤处理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针对一些规定不能切合机关事业单位的情况,出台或正在酝酿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专门法规政策。如珠海市1999年制定了《关于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社会工伤保险的通知》;大连市政府也曾发布了《关于印发〈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规定〉的通知》。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有关法规也正在审议中。这些地区通过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将其纳入工伤保险体系,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发生工伤时参照企业工伤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工伤保险基金为依托,既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可有效地维护职工的权益。
(二)没有实行工伤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处理
这类工作人员的工伤处理比较复杂,因为处于不同系统、不同部门,其处理程序、依据及结果也不一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照国家有关优抚政策处理,其评残条件参照《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执行,评残程序、伤残保健金、补办评残手续和伤残抚恤关系转移按照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公负伤致残抚恤问题的通知》([1989]财文455号)执行。各地实践中由人事部门、主管部门、民政部门批准、评定。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按照民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伤亡抚恤如何办理的通知》(民[1989]优字34号)和国家有关优抚法规、政策处理,其评残条件与范围、伤残抚恤(保健)金标准、补办评残手续和伤残怃恤关系转移等,参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及其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
3.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和国家有关优抚法规、政策处理,其伤残等级的具体条件按《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执行,评残程序、伤残保健金、补办评残手续和伤残抚恤关系转移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抚恤办法》(公发[1996]18号)执行。
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和国家有关优抚法规、政策处理,其伤残等级的具体条件按《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执行,评残程序、伤残保健金、补办评残手续和伤残抚恤关系转移按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抚恤办法》执行。
5.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和国家有关优抚法规、政策处理,其伤残等级的具体条件按《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执行,评残程序、伤残保健金、补办评残手续和伤残怃恤关系转移按照《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抚恤办法》执行。
6.现役军人(含文职官兵、义务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国家有关优抚优恤法规、政策处理,其伤残等级、评残范围、审批程序按照《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的通知(民[1989]优字19号)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制定的《军队评定伤残等级工作管理办法》执行,伤残抚恤金、伤残保健金、供养安置及家属抚恤等按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7.民办事业单位、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些单位理论上讲,不实行财政拨款收支,不实行国家政策调控,则可以自行按在参加社保的同时依照《工伤保险条例》或地方工伤保险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实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也应由事业单位自行参加工伤保险。
三、机关事业单位工伤处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至今未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性的工伤保险制度,这既给处理针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伤事件增加了困难,也造成了这一群体在工伤待遇的上的不公平,(一)法规不完整,操作困难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伤保险根据行业、部门的不同适用各异的规章,而针对每一行业或部门的的规章又很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常出现无章可循的情况。比如:现行机关部门在处理工伤保险事件时遵循民政部《关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公负伤致残抚恤问题的通知》(民[1989)优34号)。该文仅有数百字内容,其核心大意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审批权限及评残办法按原有规定执行,而评残条件与范围、伤残抚恤金标准等事项以及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死亡性质的确定则参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15条规定:“„„确定伤残等级的具体条件,由民政部门制定”。同时,该文件全篇也未见评定有关人员死亡性质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则需以《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民[1989]优字19号)为依据。另外,依原文件的说法,对有关人员的审批权限和评残办法“按照现行规定的审批权限及伤残办法予以评残”。但“现行规定”则很难查证。有据可查的仅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抚恤办法》,该文对人民警察的有关伤残和死亡的抚恤有较明确的规定。但该文件的附则又将同是人民警察的伤残人员分按不同标准办理保险。即列入行政编制的人民警察按该文件执行;未列入行政编制的人民警察以及铁路、交通、民航、林业系统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伤亡抚恤“按本办法执行,其抚恤费由所在单位按规定发放”;公安机关边防、消防、警卫等现役编制人民警察伤亡抚恤待遇“按《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有关政策执行”。
法规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一些单位在执行中无所适从。比如,对于实行全额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若欲参加工伤保险,其经费从什么项目列支没有规定。又如,对于已进行医疗费用改革的事业单位,工伤人员的治疗费用如何承担与支付也没有相应规定。
诸如此等复杂、零乱的法规体系,常使得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人员在申请合法权益时,因没有保障规定依据而无法获得相应的权益。随着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进程的深入,一些事业单位转制成企业单位,单位和职工的关系逐渐趋于契约化。这进一步说明原有的规定已越来越不适应日益变化的情况。
(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成为工伤保险领域的相对弱势群体
首先,在工伤的认定范围上,《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规定有7种情形应当认定工伤,同时在第15条指出有3种情形视同工伤,归纳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有关法规,对工伤的认定范围共包括6种情况,而对《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的另外4种情形不予认同。即第14条中第3款,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第5款,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第7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另有15条第1款,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而对特定部门执行的标准有的仅认可其中4~5种情况。即使是两者都认可的范围,执行的标准也不一样。例如:依《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即可认定工伤;而现行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的标准是:在上下班必经路线上,发生非本人责任的道路交通事故或遭到不可抗拒的意外伤害的。增加了3个前提,即“必经路线”、“非本人责任”和“不可抗拒”。
其次,在工伤保险待遇上,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适用的有关规章与《工伤保险条例》相比有明显的差别。比如:《工伤保险条例》第33条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而现行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的标准则是伤残人员只享有伤残津贴,而没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待遇。又如:《工伤保险条例》第37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而现行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的标准则没有丧葬补助金一项。另外,针对企业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是“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而机关事业单位的标准都是20个月已故人员工资。
比较针对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伤待遇上的差距,还有多项。这使得同为劳动者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人员在遭遇到与企业劳动者相同或者类似的工伤伤害、职业伤害或其他意外人身伤害,却无法得到相同的工伤认定和费用补偿。
(三)同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待遇也存在差异
法规体系的不统一,使得职能不同的部门之间、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实行了不同的福利待遇政策。行政权力部门特别是有收费权力的部门,有一定支配自收财力的灵活性,在需所在单位提供抚恤支出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较高标准的保险支出。不同行政区域由于地区财力的差距也会导致保险待遇上权益的不对等。
(四)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的有关规章缺少法律基础
《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保险的监督管理工作做了合法分配: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办机构、基金监督部门、工会组织、申请工伤的部门和个人等都有相应的责任和权力。反观现行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伤认定的内容项目、条件、认定机构则缺少政策或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处理工伤事件中,有关部门也缺乏制约机制。由于工伤认定权在国家机关自身,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
四、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思考
产生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分别适用不同的工伤保险规章的现象,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长期以来,工伤事故处理的政策范围属于劳动福利待遇的范畴,企业劳动者伤死处理的政策文件多出于劳动部,而国家事业单位的政策多出于人事部。现行的职工伤亡政策是经过不断调整实施的。对于企业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制度,自1996年我国各地就开始试行。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伤制度改革则滞后了。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决定了他们出现工伤的机率相对企业要低得多,对这一群体建立工伤保险制度远没有企业迫切。
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述,在施行针对企业单位的《工伤保险条例》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成为相对明显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各行业领域工作的人,均属于社会主义劳动者,在民主、权利义务方面应处于同等地位,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建立统一适用的社会保障工伤保险制度体系,使企业劳动者和国家机关、国家事业单位、社会事业单位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伤保险中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
(一)明确概念
建立完善全行业的工伤保险制度,需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是在10年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已明确指出,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组成部分已属于社会保障范畴。从而将工伤保险从企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范畴分离出来,明确了工伤保险是每个社会劳动者应享有的权益,它不是针对某一行业和部门的。二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公伤”,用词有失准确:“公”是个抽象概念,在其概念中包含最多的成份大体是国家性,如“公家”在百姓的心目中就是“国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劳动者因工作或者在工作中所受之伤残、死亡或突发疾病而死亡的应统称为工伤,而不宜称之为“公伤”。
(二)政策的制定要实现共性和特性的统一
从目前看,欲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伤保障权益应完善修订现有的《工伤保险条例》,而不宜另订政策。因为如果另外建立一套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伤保险法规,很容易形成相似职能部门的重复组建,加大社会运行成本。
经完善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在制定有关条款时要注意体现不同行业部门有共性的内容,也不能忽视部门特性。比如,机关事业单位因公负伤表现最多的是上下班乘坐交通工具,出现交通事故所造成的负伤;再者是机关事业工作者经常出差,乘坐交通工具遇到交通事故造成伤亡,是否应该或如何进行“工伤认定”都应有所规定。
(三)工伤保险体系覆盖面要完整
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伤事件情况多变,比如机关事业单位执行的“抚恤办法”中还包括有“革命烈士”的待遇。它的待遇当中还包括“优待”的内容。按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界定的范围来看,这一部分的内容属于“社会优抚”范畴。这就需要对重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有明确规定,以做好与其他社会保障法规的衔接。
欲将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覆盖各行业、各部门的工作者的各种保险情况,会使法规的内容过于繁杂,可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法规作为配套,但应力求使法规体系完善。
第三篇:工伤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管理制度
根据《劳动法》要求,落实强制性职工工伤保障,分散企业风险损失,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职工工伤保险、保障制度,完善员工工伤保险管理。
二、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按规定为全员职工缴纳足额工伤保险费。
三、企业应确保受伤员工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四、企业应收集下列资料:
1、保险评估、年费及反回资料;
2、索赔事件资料;
3、已发出赔偿资料。
五、企业应对下列费用进行调查:
1、保险费用;
2、有保险时的损失费用;
3、无保险时的损失费用。
六、管理部门及职责
职工工伤保险由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并指定负责人负责工伤保险相关事项的协调同、资料收集和费用调查工作。
徐州光环钢管(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8日
第四篇:工伤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制度
为了保障工伤员工切身利益,分散公司的工伤风险,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特制定本制度。
一、工程开工前,公司持建设项目中标通知书(或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文件)到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机构办理参保手续,填写《社会保险登记表》和《职工花名册》。填写时,由法人代表签字盖章并注明施工期限。
二、对企业中流动频繁的人员,缴费标准按照工程项目总造价的2‰缴纳工伤保险费。工程中标后,应将建设工程项目应缴的工伤保险费一次性缴纳。
三、对企业中相对稳定的人员,以企业为单位参加 工伤保险。
四、工伤医疗:原则上在本市范围内接受治疗,确因医院条件限制需转往外地治疗的,必须在3日内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诊、转院手续。待治疗终结后,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后,凭《工伤认定决定书》复印件、出院结论(病历)报告、住院门诊收费收据、医疗费明细清单、医疗费用单据和处方等材料,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结报医疗费用。
五、工伤待遇
1、职工因工遭受事故伤害的,自受伤之日起一月内职工申请工伤认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递交《工伤认定申请表》,经鉴定达到伤残等级的,按规定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2、职工因工死亡的,其直系亲属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怃恤金和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
3、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可与公司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公司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职工享受《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待遇。对不符合定期领取相关工伤待遇或职工本人自愿一次性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可以在与公司签订协议、解除劳动关系,终止工伤保险关系后,参照《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苏劳社区[2005]6号)的规定执行。
4、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至十级伤残,按照《条例》和《省实施办法》的规定一次性享受待遇。
5、职工的缴费工资统一按年底额缴费基数执行(今后随社平工资适时调整),其工伤相关待遇按此基数赔偿。
六、相关要求
公司在施工期间如有人员变动的,需及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变更备案。
第五篇:员工工伤保险制度
安徽金牛药械股份有限公司
员工工伤保险制度
1、目的
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伤事故,根据《工业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统计规定》和上级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特修改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所属各车间、科室、部门。
本规定所称工伤管理,是指员工在工作时内、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伤害等事故的管理工作。
工伤管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和上级有关工伤管理的规定,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3、职责
3.1、各单位必须把工伤管理纳入安全生产的主要内容,并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一并考核,各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同时也是工伤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对工伤管理负具体责任。
3.2、安全办是工伤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工伤事故的调查、统计报告和在职员工工伤及档案的管理。各单位必须有专人负责工伤管理事务。负责分管工伤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工伤管理的专业知识,并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工伤管理工作,必须按规定向上级领导及时汇报本单位工作事故的综合分析情况,并在今后防范工伤事故的具体措施。3.3、各车间、科室、部门须办理工伤者必须在发生工伤事故后的3日内将完整的事故报告及事故分析报告交于安全办公室和安生生产委员会各一份(时间、地点、受伤经过、部位必须写清楚,否则不予办理)。特别情况应在10日内完成报告手续。
3.4、需鉴定的工伤问题,必须由车间、科室、部门写出申请报告及完整的相关材料,安全办公室审查,主要负责人批准,否则不准上报。3.5、凡发生工伤事故必须由单位负责人或安全员在当班到安全办登记(其他人员不准代替),登记人员要严格把关,并逐级报告上报,经领导签字、安全办公室审核后方可办理工伤。报公司总经理签字批准。
3.6、员工在作业场所因工负伤,所在单位必须在8小时内到安全办登记。超过规定时间,按迟报事故罚事故单位班组长、单位负责人各500元。3.6、发生事故时,要保护好现场,安全办或单位负责人应及时进行现场勘查,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所有上报的事故不论是否有工伤,都必须于第二天认真进行事故追查,原因清楚、责任明确。准确记录有关技术数据。各种登记、报告、分析必须存档。
3.7、工伤休息三个月以上人员,经公司鉴定后复工的,复工后不再办理工伤,由安全办报名单提交安委会备案,如原受伤人员旧病复发,伤者本人可提出恢复工伤申请,经鉴定委员会鉴定确诊,认定确是因工伤引起的旧病复发,方可办理工伤待遇。
3.8、公司每三个月组织一次工伤鉴定,对鉴定确诊休息的员工应安排治疗,对不具休息的工伤应及时安排复工。
3.9、工伤复工员工要求重新住院及转院治疗,必须经公司安委会鉴定,方可办工伤相关手续。否则一律不予办理工伤手续。
3.10、工伤经鉴定复工人员一律回原岗位。因严重三违造成的工伤 复工前应到安全培训班进行岗前培训后,经有关领导评定后复岗
3.11、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补办工伤的,必须是6个月以内发生的工伤,超过6个月,一律不予补办。补办工伤必须履行调查证等手续,有调度登记、事故追查分析记录、调查报告、医院病历必须经过科学仪器诊断的部位,然后提交安委会,经安委会会讨论同意后方可办理。
3.12、补办工伤者,必须是在30天之内发生的工伤,如超过30.天,一律不予补办,补办工伤部位必须有足够证据,并履行调查取证等手续,有当时完整的登记、有事故追查分析记录、有调查报告、有经过医院科学仪器诊断部位完整的记录。然后交安委会讨论,经安委会讨论同意后方可办理。3.13、精神异常者、有脑外伤引起精神障碍者需住院,必须有县级以上的医院颅脑损伤完整病志复印件、负伤的原始材料、社会调查材料、直系亲属有无精神病史证明材料,需住院治疗者必须有安全办公室出据的脑外伤工伤证明,需经安委会指定到省级一医院鉴定后,方可住院治疗,鉴定与工伤无关的精神病患者,一切费用自费。
3.14、发生事故后,安全生产管理有关人员和安全负责人必须参加事故调查。发生重伤事故由公司安委会牵头,组织生产、技术、安全、工会人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发生轻、微伤事故由安委会牵头,公司相关等部室参加,组织事故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调查事故必须本着“事故原因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查不清不放过,职工受不到教育不放过,防范同类事故的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
3.15、调查工伤事故必须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经济损失;必须确定事故责任者;必须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写出事故调查报告。事故报告必须真实准确,必须写明事故经过、原因、教训、处理意见、今后措施,由安全办负责人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经安委会讨论后,做出处理决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妨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工作。
4、惩罚
4.1、发生工伤事故的单位必须按事故调查组、安全部门的处理意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积极组织处理整改。凡不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导致事故重复发生的,从重追究单位领导人员的行政责任。
4.2、凡对工伤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指使他人提供假证、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从重处理。
4.3、对车间、科室、部门用不正常的手段私自了结工伤的,单位概不负责,发生上访的给予发生事故的车间、科室、部门负责人给予从重处理。4.4、从2012年2月1日起,凡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工伤事故直接责任者,包括单位责任人,取消受处分期间各种奖励。工伤休息期间取消岗位工资。
4.5、依法保护员工举报和控告工伤违纪行为,并对其举报和控告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4.6、凡工伤管理负责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一律下岗或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