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简史
国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简史
最早的医疗保障实践,足以劳丁运动和工人间的互助活动开始的。有关资料记载,中世纪的欧洲就有手上业者白发成立行会的活动.行会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是筹集互助资金,帮助会员个的病伤者渡过难关.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丁史广泛地采用各种对付疾病的方法。工人因病伤使收入受到威胁被看做是一种应当共同分掘的风险‘,在上业化开始最早的英国,工人们在18世纪就白发成方了许多互助共济组织,会微们缴纳一定费会.建立基金。到19世纪70年代,参加此类组织的英国工人总数已达到400万人以上。勺此同时.“预付群体区疗”织织在美国也逐渐形成。这种组织
由医生和管理人员发起,参加该组织的成员预先交付一定的费用给医疗服务提供者,一旦生病就可以获得免费医治,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Mayo诊所是最早—的“预付群体医疗“组织,这些组织依靠社厌群体互助合作的力量加强广抗御疾病的能力,同时为合理补偿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成本消耗提供了保证。
1883年,德国政府颁布《疾病保险法》,标志着社会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始;随后,这项政策逐步从20队纪上半ur的欧洲以各种形式搁‘。这项措施在许多国家得到厂政治上的支持,因为它解决了厂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优,同时也表达了什会对健康和医疗的关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德国的枉法使传统的慈善救助或互助机制向前迈了一大步,也标志着政府开始厂式介入计会保障。
英国也在20世纪初通过国民保险法,规定了政府的责任.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各国政府深感社会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对稳定计会、发展经济的重要件,于是纷纷效仿,从r6使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医疗保险在各同得到全间发展。30年代早期。大多数欧洲工业国家采用了社会保阵立法的形式解决雇员的疾病风险保障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肚纪70年代足以疗保险在全球普遍发展的时期,1940年,全球实行医疗保险的国家为24个,1958牛发展到59个,1995牛达到105个s同时,在各个同家内部还存在着实施范围不断扩人、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医疗保险的支付比例不断扩大的现象。到2000牛.德国的医疗保险巳覆盖到全体公民的90%,btl:会保险支付医疗费用占医药费总支出的72%;日本分别是95%和85%;法国为98%利76%;意人利为91%和87%;瑞典为98%和91%.
第二篇:关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什么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就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性地由国家、单位和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疾病需要获得笔削的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按规定提供一俩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最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策文件是什么?
1997年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指示精神,国务院职工医改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委,就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98年12月14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任务、原则和主要政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国务院《决定》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决定》主要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改革的任务和原则。
二是确定了覆盖范围、统筹层次和缴费的控制比例。
三是制定了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的主要政策。
四是规范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五是提出了配套推进医疗机构改革和加强医疗服务管理的要求。
六是规定了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
七是提出了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要求。
这些内容基本上制定了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大致框架,奠定了将来统一全国制度的基础,便于各地在制定改革方案时有所遵循,同时也给各地留下了根据实际作出具体规定的空间。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现行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有什么根本区别?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对现行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
一是改变过去国家承担无限责任为保障职工基本医疗,实现福利保障到社会保险的转
变。
二是改变过去国家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增加了个人自我保障责任,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三是改变过去各个单位分散管理为社会化管理,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共济。四是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建立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
为什么所有的单位和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一是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强制性,是国家规定的劳动者基本权益。原有公费医疗制度仅覆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劳保医疗制度仅覆盖国有企业单位职工,而对非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没有规定。不能保证这部分人的基本医疗水平,不利于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
二是均衡企业负担,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的需要。
三是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者合理流动的需要。
四是基金统筹调剂,防范风险的需要。
为什么基本医疗保险费要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
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是这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这不仅可以扩大医疗保障资金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单位和职工的责任,增强个人自我保障的意识。这也是大多数国家社会医疗保险的做法。我国近几年来各地的改革也普遍实行了个人承担部分医疗费用的办法,职工自我保障的意识和经济承受能力在逐步增强。为此,《决定》明确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规定职工个人缴费,是为了增加个人自我保障责任,增强节约医疗费用的意识。这是国外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我国近几年来也普遍实行了个人承担部分医疗费用的办法。这次确定职工个人缴纳本人工资2%的医疗保险费,职工在心理和经济上都能承受得起。
为什么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建立统筹基金,是为了保证职工得了大病,其高额诊疗费用个人难以承担,需要由社会群体互助共济,共担风险,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这种统筹基金不同于过去实行的单位统筹,它的社会化程度高,因而能够承担社会风险,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也可以解决目前部分单位事实上已经无法保障职工基本医疗的问题。
实行个人医疗帐户,建立职工个人自我积累机制,有利于强化职工的自我保健意识,促使职工在年轻健康时,就为自己年老、有病时储蓄医疗费。此外,还能增强职工的个人医疗费用意识,提高个人责任感,使职工把原来的“看病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疼”的医疗消费心理,转变为自我约束的医疗消费行为。
设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是为了使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间的互助共济分担风险,来解决职工患“大病”时的高额诊疗费用问题,以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实行个人医疗帐户,目的是建立职工个人自我积累机制,以利于强化职工的个人医疗费用意识,提高个人责任感,强化医疗消费行为的自我约束。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将社会保险和储蓄保险两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横向”社会共济保障和“纵向”个人自我保障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发挥社会统筹共济性的长处,也有利于发挥个人帐户具有激励作用和制约作用的优点,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容易为广大职工接受。这种医疗保险模式,符合中国国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篇: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分析及借鉴
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分析及借鉴
作者: 时间:2010-07-10 浏览次数:2413 次
摘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日本、泰国、巴西和墨西哥在农村医疗保险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对上述四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进行了系统介绍,从而提出了我国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时值得借鉴的几点建议。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以农村合作社为依托的合作医疗制度出现了滑坡的局面,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70年代的90%降至80年代的不足5%。尽管国家从90年代以来提出了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的任务,并且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均没有奏效。对于如何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我国目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处在一个探讨和探索的阶段。而通过研究国外一些国家在农村医疗保障领域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无疑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一)日本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日本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日本农民可享受的医疗保险主要指的是“国民健康保险”,该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被保险人交纳的保险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和保险费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保险费根据每个被保险人的标准年收入的百分比交纳,每年核定一次,其中低收入家庭可以适当减少交纳。日本农村医疗保险支付水平较高,给付的主要是医疗费用,它是以家庭为单位,其给付范围包括:诊疗费及特定诊疗费的70%、高额诊疗费、助产费、丧葬费、育儿补助等。
2、日本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1)法制健全。日本的农村医疗保险在其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相应的法律制约,保证了机构运行畅通无阻。(2)管理层次清晰。日本农村医疗保险的管理机构职责划分明确,层次清晰,各机构配合默契,使复杂的医疗保险体系运行有序。(3)监督机构健全。为能够及时纠正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的偏差,避免失控,由代表各自不同方面利益人员组成的监督审查机构被赋予了绝对独立的职权,受法律保护,避免出现监督过程的利益偏向。(4)农村医疗保险和针对雇员的健康保险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且具有排他性。二者不仅保险收入构成不同,而且保险费在他们的财源中所占的比重也有较大的不同,其中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比重较大。
(二)泰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泰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泰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实行健康卡制度。对贫困农民,由政府出资发给免费健康卡,对一般农民,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个人缴费500铢,政府补助500铢,由政府发给统一印制的健康卡,全家都可凭卡免费享受医疗保健服务,超过5人者需再购一卡,50岁以上老人和12岁以下儿童享受免费医疗。为推动健康卡的发行,政府规定只有当全村35%以上家庭参加时,政府才给予补贴。健康卡所筹资金由省管理委员会统筹,90%用于支付医疗保健费用,10%用于支付管理费用。健康卡可用于医疗、母婴保健和计划免疫。健康卡持有者持卡到健康中心或社区医疗就诊,当健康中心或社区医院认为需要转诊时,可转往省医院或地区医院,直至中央级医院就诊。健康卡持有者持卡到公立医院就诊,除了规定的自费项目以外,可就诊8次,每次有最高限额,由就诊单位向省管理委员会结算。如到私立医院就诊,门诊费用自理,住院费用在年限额内按月均3000铢补助。为了配合健康卡制度的实施,泰国政府承担了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责任。泰国的乡村卫生服务由政府投资兴建机构,配备卫生人员和装备,提供大部分维持费用以及必须的扩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和开展预防工作的业务经费,其余部分由政府组织村民集资解决。在管理方面,泰国的乡村卫生服务由卫生中心管理,其基本职能是在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全乡的预防保健工作。乡村卫生中心主任是政府官员,代表政府负责全乡群众的健康工作。
2、泰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泰国最基本的卫生健康保障除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外,是用消费余额限制所得到的医疗保障,在操作上方便易行,运行成本低。有利于医疗卫生费用的控制。泰国农村实行的健康卡制度,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使一个区域的资金筹集、因病造成经济损失的分担及医疗保健集于一身,能够在基层单位提供较好的医疗和预防保健,对于保障基层百姓的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作用。
(三)巴西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巴西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巴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实行同样的医疗保险。农民医疗保险费用是以税收附加的形式交纳保险金,再加国家财政适当补贴,国家税收和财政补助约占保险基金总额的22%。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采取集中收缴、分散包干的办法,即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通过银行和财政筹集,根据各州和地区接诊人次上报的实际需要,经审查和综合平衡,将经费下拨到州,各州再根据预算,经州长批准,下拨经费。巴西的医疗保险事业统一由社会福利部管理,下设国家医疗保险协会,由该协会自办保险医疗机构。保险医院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除自办保险医疗机构外,还有一些合同私人医院和医生。居民患病后,必须首先在当地初级医疗机构就诊,经初级医疗医生同意,才能转到中级或高级医疗机构诊治。患者随意找医院或医生就医时,一切费用自理。
2、巴西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全国城乡居民实行无差别的全民医疗保险,不论贫富都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力,医疗保险覆盖面广,发展速度快,待遇水平较高。
(四)墨西哥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墨西哥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农业工人及其家属参加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对农民的免费医疗救济,也由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管理。该协会的管理机构是理事会,它由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组成。协会主任由总统任命,协会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负责制订经费预算和项目计划及审核执行情况,协会还逐级设立相应的组织,具体执行协会制定的各项政策。因为农业工人属雇员,经济收入有保障,所以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及支付方式上和产业工人一样。保险基金来自雇主和雇员交纳的资金和政府的少量补贴。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主要支出项目是: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费用,所属医疗机构的建设和设备更新,所属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工资及投保者的医药费用。对于农村贫困居民的医疗服务由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的农村事务部总协调员负责管理,由政府和协会签订协议,利用协会的人力和物力为没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贫困农民提供免费医疗救济,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农业工人的医疗保健服务由保险协会下属的医院提供,全国各级社会保险协会下设医疗机构为保险协会的参加者提供免费医疗。这些医疗机构分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为诊所;二级为综合医院;三级为医疗中心,是最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对协会成员的医疗实行划区逐级转诊的办法,大部分病人都能在门诊得到医疗。贫困农民则到由政府开办的医院就医,也可到政府与协会签定合同的诊所和医院医治。
2、墨西哥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各级政府参与,医疗保险组织开办医院,医疗保险的覆盖人数较多。将农业工人和产业工人作为雇员在医疗保险上划为一个系统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同时对于偏僻地区的贫困农民政府还给予免费医疗救济。
二、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借鉴
从以上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来看,尽管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有各的特点,但归纳起来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所借鉴。(一)明确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险中的职责
医疗保障尤其是公共卫生保健,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它要面向全社会,上述国家无不如此。而我国农民由于其收入水平偏低,根本无法真正享有医疗保障,所以,国家应当在医疗保障方面给予农民更多的支持和保护,将农民医疗保险制度纳入国家社会保险的总体规划,这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国政府应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一是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应当把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作为一项预算内财政支出,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保证资金的稳定性,并要根据财政状况不断地增加投入。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广泛吸纳各种社会慈善捐赠,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二是政策支持。国家或省级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能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监督,从而解决认识上的不同,保障和促进这一制度的规范、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地区、分阶段地建立和实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农村幅员广大,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为农村实施统一的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实现。同时,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不一样,因而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不可搞“一刀切”,这与国外的农村医疗保险各有各的特点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和区别。对于东部沿海及城市郊区等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富裕地区,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应采取措施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应纳入一体化发展,农民的健康保障体制可以向城镇过渡,直至结合。对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在发展和完善现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尝试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的深入,再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目前重点是抓好脱贫致富工作和社会互助与优抚工作的发展,先解决温饱问题,同时鼓励农民根据自愿的原则建立合作医疗保险。
(三)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加强资金管理为确保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医疗保险资金筹集和支付过程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上述各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这就要求我国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从上至下逐级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办公室和人员,负责有关农村医疗保险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加强对医疗基金的管理。实行独立建账、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确保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实现资金运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资金的管理使用部门应定期向医疗管理委员会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主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对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的督查、审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增加透明度,使农民放心,增强合作医疗的吸引力,提高农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
(四)加大乡村卫生机构的建设力度随着我国集体经济的解体,不少地方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也随之解体,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大量流失,一些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相当严重,再加上国家与集体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在本来不足的情况下又明显减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已日趋尖锐。而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既是构成合作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施合作医疗的主要载体,是整个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国外来看,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这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责任,出资兴建乡村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卫生人员和装备等。所以,我国政府有必要加快农村卫生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投入,调整乡(镇)卫生院的规模、功能和布局,整合卫生资源,充分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五)建立完善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援助制度国外对于贫困农民多是由政府提供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这项制度对于维持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目前来看,农村贫困人口还占相当比例,而我国政府的经济能力又是有限的,根本无力包揽全国农民的医疗事务,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专门针对有病却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贫困人群进行医疗援助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不失为一项替代性的措施。这样可以把医疗救助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贫困者得到真正、有效的救助。
第四篇:国外游艇发展简史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国外游艇发展史
十七世纪中叶,英皇查尔斯二世登基时,人民呈献了一艘狩猎船,名叫“Yacht”。之后王公大臣纷纷效仿把渔船改装成豪华的玩乐用艇。十八世纪欧洲海洋国家的贵族和富豪竞相以改装帆船来夸耀显示自我,成为一种时尚。十九世纪英国人把蒸汽机和螺旋桨塞到游艇里面。到了二十世纪,所有现代现代工业的新式动力机器都装备到游艇里面,甚至是利用风力的古老帆船也要配备小功率的马达和自动导航的驾驶仪器。现代意义上的游艇产业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世界游艇业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1.1经典沿袭和现代游艇萌发期
第一阶段:20世纪 50 年代,世界航运业和造船业刚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恶梦中苏醒过来,当时一部分生产鱼雷艇的工厂开始转向民品生产,因此他们擅长的高速艇技术也被转移到游艇的开发上来。例如美国Hunter 公司在战时是高速军用艇的主要生产厂,战后则成为美国最大的游艇制造商,在游艇的性能和创新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英国的 Vosper公司研制成功的燃气动力快艇,也曾风靡一时,但这种高速艇主要用于赛事和公务,还没能进入普通的家庭。但它们的小艇制造技术对游艇却产生了极大影响,如铝合金艇的制造技术,铝构架木壳艇的制造技术以及发动机的制造技术等。与此同时,日本综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使用过的高速艇艇型的优缺点,研制成功了耐波性优良的波形艇体,德国雷申(Lurssen)船厂对高速圆舭型艇体作了改进,成为意大利游艇的主流形状。
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的十多年间,世界游艇的年销售量约为 3100 艘,销售金额约 5270 万美元。至 50 年代末,世界游艇市场销售为 10 多亿美元。其中 71 %为木质结构的小型机动艇和帆艇,少量为铝质结构的机动艇,大部分是作为现代游艇萌芽特征的舷外挂机动力艇。以美国为例,1965年,舷外挂机销售量就达到 64.2 万台,是美国当时历史上舷外挂机年销售量最高纪录,并且至今未被打破。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2现代游艇成长期
第二阶段: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经济迎来了战后第一个快速发展期 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了游艇经济的发展,也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游艇成长期。从制造材料上说,六十年代前半期以胶合木结构为主;而后半期,随着玻璃钢材料和工艺的逐步成熟,对现代游艇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个时期,现代游艇的发展以美国和意大利厂商为代表,最为显著的技术创新是 Flying Bridge(飞桥)的发明和复式驾驶控制台的出现,这项源于美国人的发明原本用于渔船,它的应用使得游艇的露天体积和面积都增加了 30%,并由此革命性地改变了摩托游艇的类型。在意大利,1968 年出现了第一批装备复式驾驶控制台的游艇,它们分别是 Baglietto 16.50,Italcraft X44和 Tiger。所谓复式驾驶控制台是指飞桥(甲板)上设置的与座舱中驾驶台联动的第二套驾驶台。世纪 60 年代初期,艇体外板都是采用航海用胶合板,只有体积很小的艇才会采用玻璃钢材料,这种用胶合板制造的游艇的外观线条很硬,表面平坦,而且完全没有连接物。这是 60 年代在外观设计方面受到的最明显的限制,直到 70 年代中期,这种外观生硬的线条才开始转向更为柔顺的曲线。世纪 60 年代后期,意大利等国开始从美国引进玻璃钢材料和艇的制造技术,这使得游艇制造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于玻璃钢材料具有色彩鲜丽,强度高,容易成型和批量生产等特点,因此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由此以玻璃钢为材料制造的游艇开始进入市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并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制造,销售,修理,服务,金融和保险等综合配套的工业和市场体系。加上游艇展览会的活跃,游艇俱乐部和游艇码头等也应运而生,当时世界游艇年销售金额达 16 亿美元,其中玻璃钢游艇占到了 69%。
1.3世界游艇高速发展期和四大格局的形成
第三阶段:从 1973 年开始,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使得航运和造船业也出现了一个低迷的时期,刚刚兴起的游艇热潮也随着这次危机而有所消退。比如,日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 1974 年原定举办的第13 届游艇展览会被迫中止。这种游艇业的低迷现象直到 1975 年才开始慢慢恢复,并随即进入了一个为期十五年的高速发展期。在这个时期中,游艇设计的创新思想不断地由设计大师的作品演绎出来,逐步形成现代游艇的特征和格调。
1975 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那时的日本游艇界致力于开发低价,经济的游艇,把目光集中在了日本远古渔业者使用过的 “和船 ”上(日式的小型渔船)。这个时期,由于东发株式会社开发 1.5 马力舷外挂机以来,经过了约 20 年的历程,日本舷外挂机的功率也按照 10马力,20 马力,40 马力,50 马力的顺序逐步大型化,许多渔业者都使用了安装有舷外挂机的渔船,于是用这样的渔船改造成了钓鱼游艇,这种类型的游艇因其经济适用性而得到急速推广。
同样是 1975 年,意大利 Alfa marine 造船厂制造出Bronte 40 型游艇。该艇由索尼 列维(Sonny Levi)和弗朗哥 哈瑞尔(Franco Harrauer)设计。这是一艘开放式的,具有摩托艇和渔船功能的艇,尤其是其防风玻璃的使用更具原创性,因为它由一整块水晶做成的。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对玻璃钢材料的使用已日趋成熟,新材料的运用和新材料丰富的表现力促使设计师们采用更为流畅的线条,而非传统的几何图形。世纪 70,80年代,随着西方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游艇购买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游艇市场对各类游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进入 70 年代后,亚太地区游艇制造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日本很快就成为第二大游艇产品出口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出口 2 万多艘游艇而成为第三大游艇出口地。至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游艇市场形成以美国,西欧,北欧 亚,太地区为主的四大格局,世界主要游艇生产消费国都处于空前繁荣时期。1981年美国游艇总销售金额达到 81 亿美元,到1988年总销售金额已高达 179 亿美元。
1.4稳定成熟期
第四阶段: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虽然部分国家的游艇市场进入调整阶段,但国际游艇市场却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这期间,游艇向大型化发展,同时大量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也不断用到游艇制造中,使得游艇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出现了巨型主义,即尺度不断增长,装修不断奢侈,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世纪 90 年代初,意大利的游艇业进行了重组,这一变化集中体现在三大领袖集团的形成: Azimut,Fr-rretti和Mochi Craft。这些年里,实力雄厚的业主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师一起铸就了无数卓越的船只。在这个对奢侈品权威品牌越来越敏感的市场中,设计师也日益成为众中之众的主角。设计师的作品除了技术含量以外,还有宣传价值,他的名字也会因此成为其设计的船只品质和风格的一个强有力的商业代言。世纪 90 年代,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一些国家(如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碎,游艇经济又一度陷入低迷。因发达国家人力成本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本提高,玻璃钢造艇企业迅速向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转移,使我国以台湾为代表的游艇制造业一下子发展起来。从来料加工,替人家造船到自有品牌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向欧,美,日本出口的同时,本地区的游艇消费也悄然升温,尤其是港澳地区率先一步进入游艇消费时代。
出于对环境的保护,国际上提出了许多游艇设计的规范,如发动机的加速嘈音要减低至 74 分贝以下。美国对汽油发动机废气排放的规定制定了控制减排目标,并且这个排放标准也在不断修正,变得越来越严格。日本为了配合这项活动,加快了 4冲程舷外挂机以及直喷型2 冲程舷外挂机的开发。现在,日本国内出厂的 80%以上的舷外挂机是环保型的。世界各国的动力机生产厂商都已投入巨资研制低排放污染的机型,以期满足不断提升的环境保护的要求。在 1999年的上海国际船艇展会上,日本 HONDA牌船外机率先打出了绿色动力 的大幅标牌。
游艇大型化的趋势在进入 21 世纪后更为明显,各大游艇巨头都推出了长度 24 m以上的游艇,国际上普遍把 80 ft(24 m)以上的游艇列为大型游艇,这种游艇的造价高,装饰奢侈,属于豪华游艇。例如英国著名的游艇公司 Sunseeker 在 2007 年推出了它的 37 m3 层甲板游艇 Snapper(图1.1);意大利 FIPA 公司按客户定制MAIORA 43 型游艇有 4 层甲板,最大长度达到 43 m(图1.2);2004 年 2 月 6 日,山东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为香港 LPG公司建造的“ 亚洲女士 ”号(图1.3)游艇正式启航离开烟台前往香港,成为我国国内制造的最大的私人豪华游艇。该艇造型别致,为新颖的非对称双体船,与单体船相比具有更好的稳性。该艇长 88 m,有6层甲板,主甲板以上采用玻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幕墙装饰,内部装修豪华舒适,设有大型餐厅 娱乐中心 健身房等多功能舱室和 9 个高级套房,并设有直升飞机平台及海底潜水观光娱乐设施。
图1.1
图1.2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1.3
进入 21 世纪,对照北美 欧洲游艇市场的强劲势头,亚太地区国家游艇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形成以北美洲和欧洲为主两大游艇市场。其中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游艇消费国和游艇市场。自 1997 年以来,美国游艇业销售收入一直保持每年平均 8%的增长幅度,2002 年美国游艇的销售额突破了 300 亿美元,大约占世界游艇总份额的 55%,保持着世界游艇市场的霸主地位。2004年已达到 330 亿美元。这个时期,美国游艇数量基本上维持在 1700 多万艘的水平,参与人数大约占总人口的 1/3 左右。2007年,游艇销售额(包括游艇配件销售和维护服务等相关消费)高达375亿美元。
现在西方国家几乎把所有的最先进的科技产品装备到游艇上,游艇装备甚至超过了汽车,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私人飞机的奢侈游乐装备。
第五篇:国外医疗保险制度探究及对我国的借鉴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探究及对我国的借鉴
一、国外医疗保险制度概述
医疗保险,也称医疗社会保险,是疾病保险的核心,它是指劳动者非因工患病、负伤、残疾和死亡时为劳动者本人提供医疗服务和收入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国外企业雇员的疾病保险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
1.自愿保险。即个人自愿向社会保险机构投保,国家不作强制规定,以美国和瑞典为代表。
2.社会保险模式。国家以法律制度强制就业者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个人以受雇机构或组织为单位,集体参加保险,绝大多数国家实行这一种医疗保险模式。
3.全面保险模式。国家强制全体社会成员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以英国和欧洲一些福利国家为代表。根据医疗保险筹资方式,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大体可分为:
1.国家预算型。政府直接管理医疗保险事业。政府收税后拨款给公立医院,医院直接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价收费)服务。
2.社会医疗保险型。其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互助共济。保费主要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政府酌情补贴,各医疗保险组织由职工和雇主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实行监管。目前,世界上有近百个国家采取这种模式。
3.商业医疗保险型。该制度完全采用市场机制运转,以盈利为目的,按市场法则经营。优点是受保人参保自由,灵活多样,可按照自身经济负担能力自由选择,适合参保方的多层次需求。并能够获得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4.个人储蓄型医疗保险。根据法律规定,强制性地把个人消费的一部分以储蓄个人公积金的方式转化为保健基金,它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政府分担部分费用,国家设立中央公积金。
二、国外及香港地区医疗保险制度经验介绍
(一)美国模式,即市场主导型
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实施商业医疗保险的典型。美国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政府性的社会医疗保障计划(穷人的医疗救助和老人、残疾人的医疗照顾)、雇主型医疗保险计划及个人投保的商业医疗保险计划。政府性的医疗保险计划主要包括: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的医疗保障计划和为穷人提供的医疗救助计划。目前,美国80%以上的人口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医疗保险,80%的医疗总费用由医疗保险组织支付。2004年美国的医疗费用为1.9美元,占GDP的16%,是经合组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美国人每花6美元,就有1美元用于医疗。然而,在如此之高的费用下,仍有大约15%的人口没有医疗保险。
(二)英国和加拿大模式,即国家福利型英国医疗卫生服务特点:国家推行福利政策,实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NHS),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且是双向转诊体系。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分为三个管理等级:社区基础医疗系统、社区全科诊所和城市综合性医院。社区诊所24小时提供最基本的保健服务,并在必要时将患者转诊到上一级医院。英国所有的纳税人和在英国有居住权的人获得全面、免费的医疗服务。加拿大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每年政府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改善医疗环境,为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加拿大人一般都加入公共医保和商业保险两种保险。根据法律规定,加拿大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医疗保健的立法、政策制订和监督以及提供宏观性指导,而医保的日常服务则由各省自行负责。联邦政府每年从国家税收提取一部分经费作为医保款项直接拨发至各省,由各省独立管理该省医保的具体运作,只有军队、监狱、老年人和土著居民的医保由联邦政府直接负责。
(三)德国模式,即公共合同型
德国实行一种强制性的,以社会健康保险为主、辅之以商业保险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公立、私立都可以)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才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德国的社会健康保险制度覆盖了德国91%的人口,加之商业保险,德国整个健康保险制度为其99.8%的人口提供了医疗保障。德国卫生体系中提供者和购买者的分离比较清晰,两者是合同关系。德国医院的所有权也比较清晰。德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医院服务和门诊服务的分离,开业医生和仅限于提供住院服务的医院间存在明显的分隔,甚至后两者间的分离比任何国家都严格。
(四)香港模式,即公私功能互补型香港现行的医疗体制主要有两套医疗系统:一个是政府高度补贴的公立医疗系统;另一个是私营医疗系统,以商业运作为原则,收费非常高昂,政府没有任何补贴。香港的公立医院一般都规模较大,以收治大病、重病为主,门诊病人不是其主要服务对象,门诊病人只占到15%左右。随着香港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住院病人逐年增多,导致医院的床位周转率低,许多病人到公立医院看病要等待很长时间,市民抱怨增多,加之公立医院实行的是高补贴、低收费,公立医院承受着日益沉重的费用压力,难以满足市民不断上升的服务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香港医院管理局加强了与公立医院与私营医院的合作。
三、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城乡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在农村,主要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城镇则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截至2006年上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4.95亿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1.45亿人,基本保障了广大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发达国家成熟的医疗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五点:
1.医疗保险水平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相适应。在我国现阶段,“低水平、广覆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目前亟需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国家有责任确保每一个公民获得基本医疗保障的权利,并且帮助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使其免于厄运。“低水平”是指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各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一定要根据当地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来确定,要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来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可以支付的医疗服务范围和支付标准。“广覆盖”就是要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此外,也必须积极探索城市农民工及失地农民等新城市化人口,以及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险制度。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需要。
2.通过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险法律体系,调整规范医疗保险制度中各主体的行为。在日本和德国,每一种改革都要经过反复试点逐步完善,最后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实行,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并能够进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由于立法滞后,医疗保险各行为主体在很多方面还很不规范,致使该缴的保费不能及时到位,同时医疗费支出得不到有效控制,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如何协调和规范各行为主体是医疗保险健康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重视医疗保险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明确政府需承担的责任。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作为社会安全和保障的最后保护网,理应承担其相应责任。政府要为公共卫生、预防服务、卫生基建发展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为老人、穷人、儿童、军人等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提供补助;确保国民医疗保险需求的基本满足和国家医疗卫生的收支平衡。德国政府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作用值得借鉴。
4.积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达国家的政府大都对农民的健康保险给予特殊照顾。目前,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农村人口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境况不容乐观。为此,政府应通过必要的资金投人、政策倾斜和技术援助,帮助恢复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逐年提高农民医疗服务的公平性。要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农村的医疗保障要与公共卫生紧密结合,新型医疗合作制度要加人预防保健等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第二,制定支持农村地区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和基层化的财政支付原则。第三,积极探索适合广大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5.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相关配套制度。第一,应当尽快建立医疗救助、商业保险和其他医疗保险制度,以尽快形成一个多层次、相互协调的医疗保障体系。第二,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要以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为前提。要有切实的制度措施来将医药分开,实施医院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实行规范的药品经销管理制度。第三,要仿效日、德等国重视预防工作的经验,完善和发展已有的但并未起很大作用的疾病预防制度,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医疗相关费用。除了上述几点建议以外,我国还可大力推行医疗与保险一体化的模式。在有些地区已出现了这种医保合一的雏形,如武汉市商业职工医院的“保险医疗”以及“四一三”医保模式。“四一三”医保模式是为医方设计一种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保人的医疗服务质量的新机制。它借鉴美国HMO管理式医疗保险制度,并吸取我国现行制度中一些有效的作法,设计出“四定一自由三段自付”的医改新模式。“四定”是指:定就诊医院、定保费标准、定参保人数和定医保质量;“一自由”是指参保人对本人的定点医院服务质量不满意,可以随时自由退出并更换其他定点医院,但一年只能更换1次~2次;“三段自付”是指参保人就诊(包括门诊和住院),个人均按0.5万元以内、0.5万元~1万元、1万元以上三段,按不同比例累加自付一部分费用。该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从第三方付费导致的资源浪费、约束机制较差的局面中解脱出来,并且主动加强预防与保健。这种集融资与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医疗保险组织形式是值得大力倡导的。在新的世纪,我国医疗保险事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障的需求增多,以及加入WTO以后医疗服务市场所受到的一系列冲击和影响等,都对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逐步健全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保险制度,就一定能够加快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