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关于县人大代表提出进一步加大对河道的整治力度的整改意见的整改工作汇报
关于县人大代表提出
进一步加大对河道的整治力度整改意见的
整改工作汇报
通道侗族自治县水务局
二○一○年五月九日
2009年9月11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了由部分全国、省、市、县人大代表参加,县属各执法单位,省、市驻通单位负责人列席的评议会。
评议会上,人大代表对水务局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河道的整治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单位、乡镇为成员的河道整治领导小组,周密组织安排全县河道整治工作,力争在近期内取得初步成效;二是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真正承担起河道执法管理的职责和义务;三是建立执法和监督网络,形成县、乡、村三级执法和监督网络,扎实推进我县河道管理工作”的意见。
评议会后,我局于2009年9月27日组织召开局党组扩大会,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要进一步加大对河道的整治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水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进一步加强防洪保安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进一步加强水务的自身建设等五个方面的整改意见,分解到分管领导和相关股室进行整改落实。关于“要进一步加大对河道的整治力度”的意见的整改工作由分管水政工作领导赵世明同志负责带领水政大队和水土保持股进行落实。
为了落实整改意见,我局采取了以下的工作措施: 1、2009年10月8日至22日,利用半个月的时间重新对全县采砂船进行摸底调查,明确河道采砂船只和采砂地点情况。通过摸底调查,全县共有采砂船只104艘,其中江口乡7艘、县溪镇42艘、播阳镇33艘、菁芜州镇12艘、溪口镇4艘、下乡乡3艘、坪阳乡1艘、双江镇1艘。
2、针对过来河道整治工作面临的困难,我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于9月份,先后两次将《河道整治工作情况汇报》、《通道县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总体方案》以及《通道侗族自治县河道经营管理办法》、《通道县城河道经营管理暂行规定》、《通道侗族自治县河道采砂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等材料向县政府临时代管水务部门工作的领导杨烨同志汇报,我局提出联合多个部门集中执法的请示,计划于10月份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县分管领导带领下组织多个部门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执法对河道整治,因其其他工作原因,无法组织多个部门集中联合执法。
3、在无法组织多个部门集中执法的情况下,我局水政大队、水土保持股进一步加强本部门工作职责的落实。
一是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河道采砂及涉河建设项目的水行政许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局严格把好审批关,对河道采砂和涉河建设项目的申请,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申请,坚决不予审批并告知,为今后的河道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制定河道清障工作计划。2009年12月,我局组织水政人员到周边县三江、城步、靖州学习河道管理经验,并借鉴外县河道管理经验,开展河道清障管理的试点工作。在菁芜州镇境内的水南、曹家冲两处建立完善岸上砂石分筛试点,对菁芜州镇曹家冲至水南的河段进行清理。通过实行岸上分筛试点,在公路建设、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砂石的情况下,控制采砂船只急剧增加的势头,减少了采砂船只只注重采砂而不规范采砂尾堆的局面。
三是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2010年3月22日是第十八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二十三届“中国水周”。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关注水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根据省、市会议精神,今年我局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宣传活动采取县城内领导电视讲话、电视公益广告形式和上街设宣传点,并利用乡镇赶集时间到乡镇进行宣传。此次宣传活动我局出动人员126人次,发放宣传画400张、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册2000份、接受咨询人数370人。同时建议各乡镇出一期水法律法规宣传墙报、张贴宣传画,每村张贴宣传标语2-5条、结合各乡镇实际开展爱护母亲河活动和城乡清洁卫生活动。
四是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特别是对禁采区、限采区河道采砂和涉河道建设、采石场占用河道、高速公路及209国道建设项目红线外弃渣土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和监管,如对2009年10月对坪坦高步村涉河违规建房的处理,2009年10月至11月对坪阳乡老溶滩,县溪教场坪、阳晚滩,溪口北堆、古友等地非法采砂进行整治,2010年3-4月对杉木桥、临口、下乡城坪非法采砂和占用河道进行打击等。
五是启动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防治整治工作。2010年3月底,我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管工作调整,由杨军副局长分管水政水资源、水土保持工作。为了落实省、市水政水资源和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好县人大代表关于河道整治工作。4月19日至28日,我局组织人员分三个组对全县水土保持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并对采石场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非法占用河道等问题进行现场拍照、下达整改通知。通过调查摸底形成《关于我县水土保持现状的情况汇报》提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分管工作的分管县领导汇报。根据4月28日县长钦代寿同志和县委副书记赵旭东同志就如何搞好城区环境卫生提出的明确具体要求,以及4月29日县委副书记赵旭东同志现场办公提出的“扎实做好城区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组织各个部门进行联合整治活动”的指示,由我局牵头,由水务、公路、建设、交通四个部门组成的城区环境联合整治工作组,4月30 日制定《双江城区环境联合整治行动方案》,5月1日开始整治行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城区范围,即双江镇污水处理厂附近上至自来水厂及污水处理厂至黄柏路口至八一大桥的沿河道、公路、街道乱堆、乱倒垃圾、渣土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打击。同时,为了建立水土保持成员单位水土流失防治的长效机制,4月底至5月7日先后向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交通、建设、国土、水务工作的县领导进行汇报,争取得到县领导的支持。目前,我局正在起草《通道县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防治整治方案》、《通道县水土保持成员单位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职责》和《通道县河道整治行动方案》争取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
4、加强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是组织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法律知识培训。自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4月,我局先后组织四批人员到省、市参加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到目前为此,局领导已全部参加培训,水政大队参加参加培训有5人。通过水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水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二方面是组织水政人员到临边的县学习水政执法经验。2009年12月,组织水政大队和水土保持股人员到三江、城步、靖州三个县学习河道管理经验,为我县河道整治工作积累经验。三方面是加大本局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组织人员编制水法律汇编,先后在去年11月和今年3月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学习。
5、建立水行政执法监管网络。一是健全完善目标考核管理。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职责,实行分管领导每月会商制度,落实水行政执法绩效目标。局里对各个股室签订目标责任状,加强目标责任的落实。同时,今年局里把各乡镇水利员的业务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加强上下工作联系和工作责任的管理。二是聘请社会执法监督员。在去年的基础上,于今年5月7日在县政府会议室,由县分管领导组织召开的聘请社会执法监督员会议,聘请六位社会执法监督员,加强对水务部门工作的监督。三是完善水行政管理举报制度。特别是对河道管理、水土流失防治的举报,发现一起打击一起。今年的河道乱采砂案件,大多数是得到举报后进行打击和整改。
河道无序采砂和水土保持滞后,造成国有资源流失、河道生产秩序混乱、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基层安定团结。自2004年以来,我县每年采取不同形式的河道整治工作,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其中制约的因素较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是组织整治力度不够。多年来,我局为了河道整治县政府领导汇报,因涉及需参与的部门多,配合不够,整治难度很大,其整治力度不够,特别是近几年我县建设项目多,砂石需求量猛增,经济利益驱动,采砂船像春笋般增加,我局多次下达整改、办证通知,但船主相互观望,相互拖而不办证。特别是个别船只有着个别国家工作人员参与入股,使其他船主产生攀比心理,影响办证和缴纳规费。
二是部门协调配合不够。近年来,我县城镇建设、公路建设以及其他项目开发建设非常多。按《水土保持法》的要求,在工程建设开工前,相关的业主部门应做好水土保持方案,但是大多数部门施工招投标文件没有将水土保持要求列入条款中,临时防护措施不到位,表土资源剥离利用未能落实消纳场地,施工时序混乱、土方不能合理调配,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滞后,水土保持监理工作不到位等现象普遍存在,涉及到国土、建设、交通、公路、水务、林业、安监、公安等相关部门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职责协调落实不到位。
三是执法经费严重不足。我局水行政规费征收任务,2009年17万元,2010年16万元,县财政按完成任务超收部分的40%返还到我局作为水行政执法工作经费,但河道整治难度大,而没有安排专项水行政执法经费,执法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影响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水土保持和河道治理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因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我局请求县人大在监督工作中,进一步给予我们大力的支持。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由县政府组织强有力的整治队伍进行集中执法整治; 二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多部门强化管理高压态势; 三是落实执法工作经费,安排水行政执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篇:加大对横溪河河道综合治理力度
加大对横溪河河道综合治理力度
横溪河是西北山区下堡坪乡人民的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下堡坪乡蒋家坪村的土地岭,流经莲子池、蛟龙寺、白竹坪、孙家河,在莲沱汇入长江。全长有44.7公里、流域面积139.7平方公里,流域人口1万多人,历来是我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带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下堡坪乡最大的优势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洪水侵蚀、沿线垃圾随意倾倒等原因,昔日秀美的横溪河道变得千疮百孔,严重影响行洪,危及两岸堤防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为保护横溪河,下堡坪乡作了不懈的努力,多次组织执法检查,新建了垃圾集中点,每天按时清运生活垃圾,使横溪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挽救。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横溪河治理形势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为了不让长江三峡的水质受到污染和促进下堡坪乡集镇阶段上至水厂下至堰坝桥的环境建设,进一步推动下堡坪乡集镇的发展,同时让横溪河不再受到洪水的摧残,让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希望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调剂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横溪河治理力度,还大自然一片青山绿水,使之继续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真正造福流域居民。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水法制意识看,还存在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公民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
保护水环境不仅是全体公民应尽的的责任,而且还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是公民普遍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水法律观念淡薄,有随意在河道上乱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现象,尤其是农村河道脏乱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公民的水环境保护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二是河道整治工作还不能充分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尽管河道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共识。少数人把河道整治和长效管理看作政府的职责,提要求作评论的人多,实际参与管护的人少,在河道施工中有极少数村民不怎么配合,存在着与已无关的思想。
2、从污染源的控制来看,污水排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违法、超标准排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3、从河道长效管理来看,河道保洁工作与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河道综合整治原则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是打造绿色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在整治过程中, 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安全性: 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
全,更重要是为了供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水安全体系是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2、生态性: 生态性是指河道整治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河道整治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 尽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 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 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3、自然性: 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属性, 因此在河道整治中, 应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 维持自然的水文过程, 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
三、对河道疏综合整治的几点建议
1、要加强宣传,增强全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
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是一项全局性工作,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加强河道整治工作的宣传发动显得十分重要。要动员各各街道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公开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市民的水环境意识和水法治意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同时要积极倡导文明生活的良好习惯,引导市民参与到保护水环境的行列中来,使“爱水”、“护水”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2、要完善水系规划,坚持综合治理
在推进横溪河综合治理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要用统筹的观
念、全局的观念、系统的观念,扎实有序推进河网水系建设,使水通起来、流起来、活起来、清起来。同时,要把河道综合整治与村庄环境整治、改善村庄面貌有机结合起来,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与农村环保、卫生防疫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建好配套工程,着力打造“清水通道”,不断提高河道引排能力和自净能力。另外,要积极开辟增收渠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从多方面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来源,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3、要优化设计,注重河道的自然性、生态性和多样性 河道整治首先要突出生态这一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方针,要在提高水环境对市民的亲和度上做好规划指导。河道整治不能只注重河堤的驳坎砌石和河岸的美化,更应体现河流的传统和个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上应尊重河流的自然性,要重视河道整治中的环境问题、景观问题和生态问题,尽可能地采取生态护岸、疏浚等方式整治河道,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水边环境,着力体观水环境的特色和个性化。
4、要规范建设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规范建设程序,是工程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要从目标任务、原则要求、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建设管理和竣工验收等6个方面规范农村河道整治的建设管理程序。其中,资金一定要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实行专款专用,并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工程建设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
理制、合同制等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同时,建立群众监督机制,以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保证工程质量。
5、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明确管护责任 河道整治是基础,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是巩固河道整治成果的关键。如果疏于管护,即使整治好的河道,仍会出现大的反弹。因此要坚持建管并重,及时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机制。一是要健全河道管理网络,明确管理责任,强化河道巡查制度,按照行政区域统一建立河道保洁管理队伍,做到整治一条保洁一条,使河道整治与河道保洁同步进行。二是要落实养护经费,区财政要加大河道保洁养护经费投入,实行区、街道、村三级共同承担养护经费。三是要实行管养分离,培育养护市场。在落实养护经费的前提下,尝试运用市场机制,逐步实现管养分离。四是要科学管理、长效管理。要逐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为河道的科学调度和动态管理提供依据。
6、要加大投入,多渠道解决河道整治资金
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资金投入方面一定要用开放的观念、创新的思路、灵活的机制、市场的办法,同时发挥民间力量,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探索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破解整治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要把河道整治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的总“盘子”,优先给予保证。其次,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社会参与度,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投劳参与河道整治,确保河道整治这一民生工程能够顺利完成。
7、要进一步加大监督与考核力度
河道、河塘清淤要做到政府搭台、各部门相互协作,政府要将其纳入考核目标。加强对河道整治和管护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做到绩效挂钩,奖优罚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河道整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效能。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大“村霸”问题排查整治力度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大“村霸”问题
排查整治力度的通知
各镇、辖村街道党(工)委:
按照省、市部署,前段时间,全区集中力量开展了“村霸”和宗族恶势力问题排查整治工作。近日,省、市再次下发通知,要求在前期排查整治的基础上开展一次“回头看”,加大力度,查疏补漏,确保没有漏网之鱼。各镇和辖村街道党(工)委要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组织人员深入所辖村屯,挨门逐户进行走访调查,并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50%的参与率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摸排问题线索。要注意工作方法、采取妥善措施,确保群众敢于、勇于反映问题。摸排结束后,请于7月28日下班前,再报送一次排查整治情况和《全省“村霸”和宗族恶势力问题有关情况统计表》。
联系人:王超鞋
联系电话:87605254 附件:1.调查问卷(参考样式)
2.全省“村霸”和宗族恶势力问题有关情况统
计表
中共长春市新龙委组织部
2017年7月19日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大对我市微型企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大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
我市建市晚。大中型企业发展起步晚,数量少、速度慢,较先进的兄弟市有不小差距。而小微型企业则在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有相当的份额,解决了我市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但总体上看,我市小微型企业普遍从业人员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较多。主要表现在,创业困难大。据了解,我市小微型企业生存年限偏低,创业者陷入“开办——关闭——再创业——再倒闭”的困境。浪费资金,挫伤了积极性,融资难度大,很多小微型企业靠民间借贷进行投资,风险很大。为扶持我市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用足用活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着力重点扶持大学生、退役军人、有志者自主创业,提高创业补助、贷款担保、贴息补贴、培训及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
二、简化创业手续,优化发展环境。放宽投资领域、登记条件、经营场所及投资额度限制,清理不当收费,规范审批行为。
三、降低门滥,加强金融支持。适当提高对小微型企业担保贷款的比例,采取低息或减免办法,创新信贷品种,加强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的建设,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四、健全对小微型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对小微型企业开展创业培训,提供信息咨询,专家服务等。以社会化服务,引导中介组织为小
微企业提供生产技术经营策略,行业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律等方面服务。
第五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矿山整治力度维护矿山依法有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7〕98号 【发布日期】2007-09-20 【生效日期】2007-09-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矿山整治力度维护矿山依法有序开采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7〕98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当前,矿业及其相关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思想认识上,个别地方尚未真正树立资源开发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必须惠及当地人民群众、必须解决好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观念;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少数矿区群发性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地方在资源开发中忽视维护群众利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落实,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矿区群众的生存;在矿产资源开发准入、资源利益再分配等方面还存在政策不够完善、不够落实,“县富民贫”、“矿富民贫”的现象较为突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矿区,促进我省矿业经济健康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标准
(一)新建矿山必须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布局,符合规定的最低设计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按要求编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矿山土地复垦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上述方案和报告的审查备案。对开矿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地面塌陷、房屋开裂、水源枯竭等危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矿山业主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否则,行政部门一律不予受理和审批开采行政许可申请。探矿权人应按批准的矿种进行勘查,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改变勘查目的矿种,对取得勘查许可证后不按期进行施工或未依法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主管部门要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处罚直至吊销勘查许可证。
(二)强化矿产资源规划和煤矿矿业权设置方案的宏观调控作用。编制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正式发布矿业权设置方案前,要充分征求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并进行公示,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开展规划矿区的规划环评工作,对矿区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统一安排矿区生态重建,统一规划矿区受影响居民的搬迁。对生态保护区、环境脆弱区、限采区、禁采区等资源开发的环境敏感区域,要严格控制,分类管理。凡不符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申请,不予审批。
(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矿产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规定应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矿业权的,不得以行政审批或协议方式处置。按照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要求,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改进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价款计算和缴纳办法。
(四)对矿业秩序混乱、掠夺性开采突出、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矿群纠纷突出的县(市),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暂停其矿业权设置。暂停期满整改后,须经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公安、环保、安全监管等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才能恢复矿业权设置。
二、强化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管
(一)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体系。在依靠各级矿产资源管理人员监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矿产督察员队伍、中介机构和人民群众在矿产开发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对明确监管的重点矿山和重点项目,要做到任务到矿,责任到人,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对勘查设计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强化对矿山“三率”的监督管理,实行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管理。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管理,在各种合法手续办理完善之前,矿业权人不得进行开发。
(二)认真落实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加大执法力度,督促采矿权人认真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对造成地质灾害未进行治理和补偿群众损失、未认真履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的矿山,其采矿许可证不予通过年检或不予办理延续、变更登记。探矿权人在进行槽探、坑探、钻探作业时,不履行对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义务的,不予通过探矿权年检,不予办理探矿权延续、变更登记。强化矿产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的监管,凡是不符合环评及审批要求的矿产资源开发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并责令其停止生产,对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罚。
(三)认真执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存制度。根据《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按规定收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对不按规定缴纳的矿山,不予通过采矿许可证年检,不予办理延续、变更采矿权。现有矿山企业要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切实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责任,限期整治达标,对不履行治理责任的,由有关部门使用恢复保证金组织治理。对采矿权灭失的历史废弃矿山和老矿山,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多渠道融资方式增加环境治理投入。
(四)积极推进勘查开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促进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进步。引导和支持矿业权人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鼓励矿业开发的科研、设计、勘查、生产等部门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矿产开发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推动我省矿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五)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实施由政府主导下的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林业等部门参加的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地质灾害、水污染、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等矿山环境问题。各级财政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三、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治力度
(一)严厉打击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继续打击非法采矿,严防非法采矿行为反弹,对拒不停止开采或取缔后违法开采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对重大复杂案件,省市有关职能部门要直接查处,对典型案件,要公开查处过程和处理结果。进一步健全完善群众举报、社会监督和动态巡查制度,重点矿区要明确监管的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对监控不到位,有案不查或查处不力的,要依法追究有关政府和部门领导的责任。
(二)实行矿产开采技术资料编制单位终身负责制。对在地质勘查设计、储量核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矿业权人、中介机构、技术专家,按国家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三)集中开展重点矿区、重要矿种的专项整治。我省已明确盘县煤矿区、黔中铝土矿区、黔西南金矿区等195个重点矿区和煤、磷、铝、金、锰、铅锌、钼等重点矿种,各地要继续对这些矿区和矿种开展全面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可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确定需要整治的矿区和矿种。通过专项整治,使重点矿区、重要矿种实现开发有规划、矿业权设置基本合理、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发生率大幅下降。
(四)加大关闭矿山工作力度。对各类保护区设定的禁采区、规划矿区等,定期向社会公告。凡在矿产资源规划和各类保护区设定的禁采区内开采的矿山,限期关闭;凡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违反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经整改仍不合格的矿山,一律关闭。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关闭的矿山企业,要及时注(吊)销相关证照,做到不留人员,不留采矿设备,不留建筑物,毁闭井筒,切断电源,停止供应并妥善处置爆炸物品。
(五)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行为。要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认真清理,凡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要予以废止。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矿业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批、企业设立等各项管理行为进行规范。要坚决纠正越权审批、非法干预矿业权设置和违法违规配置矿产资源的行为。要结合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审批、滥用职权、失职、渎职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参与办矿、徇私舞弊等行为。
(六)认真落实矿产资源开发执法监管部门责任制。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矿区土地征用和复垦管理,负责矿区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责任鉴定,组织监测和治理,打击无证开采、越层越界开采等非法行为。煤管部门负责完善煤炭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煤炭生产企业的整合和监管,监督煤炭生产企业的违法开采行为,引导煤炭资源深加工和瓦斯气体、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巡查矿山安全生产,监督各种隐患的排除,最大限度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环保部门负责督促矿山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超标准排污矿山企业限期整改,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违法行为。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矿山整治的相关工作。
四、深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
(一)加快煤炭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按照一条龙办公的要求,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步伐,坚决纠正和预防整合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完成整合煤矿变更采矿许可证登记工作。对没有参加整合的生产规模3万吨/年的煤矿,要严格按照规定关闭。
(二)全面推进非煤矿山的整合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的原则,确保整合后矿山数量要比整合前减少20%以上,整合区域内矿产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矿山安全事故发生率和伤亡人数下降10%以上、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以上。
(三)逐步建立矿山退出淘汰机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对辖区内的矿山进行清理,通过编制整合方案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置。对生产规模达不到最低要求的矿山,通过整合提高生产规模;对不具备整合条件只能独立设置且资源条件可以满足技改扩能的矿山,限期进行技改提高生产规模;对不具备整合条件且资源接近枯竭的矿山,采矿许可证到期不再延续。整合方案报省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五、探索建立多途径安置矿区群众的政策措施
(一)探索实行矿业权审批听证制。凡在群众较为集中居住的矿区新设采矿权,在批准划定矿区范围之前,对涉及矿区群众利益的问题,要采取听证方式,充分听取当地政府和部门、群众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提前化解矛盾,合理设置矿业权。
(二)探索制定资源开发补偿政策。积极争取国务院同意我省从收取的矿产资源开发规费中,提取适当比例的资金,建立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矿山开采造成对群众损失的补偿安置、改善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破坏的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三)探索建立矿业权人和矿区群众利益共享机制。允许矿区群众以土地征收的补偿费用入股参与资源开发获得资源开发收益权,建立矿业权人由于采矿活动引起矿区群众房屋开裂、人员伤亡及相关财产损失强制投保制度,鼓励矿业权人投入矿区居民的公益事业建设,矿区群众通过当地政府或矿业权人组织培训,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获得矿山开采用工资格。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九月二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