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保险的风险及管理
网络保险的风险及管理
中国营销传播网,2000-09-15,访问人数: 406
一、网络保险的涵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商家都看到了网络发展中所蕴藏的无限商机,把目光都投向了Internet和电子商务。这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信息技术将对全球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保险公司包括外资保险公司也密切注意着网络这个“10倍速因素”(原英特尔总裁安德鲁·葛洛夫语),即全球金融电子化、网络化这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一种全新的理念——网络保险也就应运而生了。
什么是网络保险呢?从狭义上讲,网络保险是指保险企业通过网络开展电子商务,如通过 Internet 买卖保险产品和提供服务;从广义上讲,网络保险还包括保险企业的内部活动,保险企业之间,保险企业与非保险企业之间以及与保监委、税务部门等政府相关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活动。因此,我认为网络保险是指保险企业采用网络来开展一切活动的经营方式,它包括 在保户、政府及其它参与方之间通过电子工具来共享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并完成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
二、网络保险的优势
与传统的保险企业经营方式相比,网络保险具有许多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快捷方便,不受时空限制。通过Internet开展保险业务,保险公司只需支付低廉的网络服务费,就可以一天24小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营,同时免去了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而直接与保户进行业务往来,大大缩短了投保、承保、保费支付和保险金支付等进程的时间。而对于保险公司,通过网络就可以有效地与各种人群相互联系,特别是中介人无法接触或不愿接触的客户,这样就能获取更多的业务,规模经济将更加突出,因而从理论上更加符合“大数法则”,有利于保险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可以说,网络保险不仅增加了业务量,而且在质的方面也得到了优化。
2.降低经营成本。美国Booz-Allen & Hamito 公司(国际著名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网络将导致整个保险价值链降低成本60%以上,特别是在销售和客户领域成本更是会剧减。成本的降低加上便利和客户化的服务,将促使顾客以电子方式购买保险单。”该公司还计算出:经营财产和意外保险、健康和人寿保险的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出售保单或提供服务,将比通过电话或代理人出售保单节省58%-71%的费用。
保险公司通过网络能快捷,低成本地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资料,既赢得了时间,又减少了机会成本,因而能够抓住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成本的降低,不仅使保险公司增加赢利,而且由于各种费用的减少,降低各险种的保险费率,从而也让保户受益。
3.为客户创造和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网络保险拉近了保险公司与保户之间的距离,二者不需通过第三方就能直接双向交流。通过“自助式”网络服务系统,保户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从保险服务系统上获得从公司背景到具体险种的详细情况,还可以自由选择所需的保险公司险种,进行对比,瞬间做到货比三家,这样还避免了与代理人打交道的麻烦及可能存在的误导。
保险公司通过Internet设立站点及建立网页,在网上介绍保险知识,解答保险疑问,以及家庭理财、保单设计、投保技巧等相关资料和信息。
4.利用网络进行保险企业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是保险企业能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法宝”。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将会对保险企业管理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计划管理 利用网络方便、迅速、全面地收集各种资料,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和各区域人员保持联络,共同进行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实现企业所制定的计 划。
人力资源管理 通过网络制定人事计划、招聘、员工培训、薪资管理和福利管理等。
营销管理 包括收集销售信息,支持销售决策,保户档案管理,中介人管理,广告管理、售前后服务管理等。
财务管理 主要有现金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费效分析,获利能力分析等。
投资管理 保险企业投资应符合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三个原则,在信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要做到投资决策正确,投资结构合理,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可达到投资目标。
偿付能力管理 保险企业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是履行赔偿和给付职能的根本前提。偿付能力管理的内 容主要包括偿付准备金的管理、承保风险能力的控制,还有其它各种风险因素的管理。国家可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加强对保险企业的有效监管,而保险企业同样可以保持对自身偿付能力的管理。
三、网络保险存在的风险
保险企业在享受现代网络技术的风光时、也面临着不仅在技术方面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法律、税收、安全保护等方方面面的风险,这些都是我们发展网络保险时亟等解决的。
1.安全风险 网络系统是网络保险的依托,整个系统的安全问题是网络保险的重要前提,任何不安全因素都可能造成信息资料的失真和丢失,影响网络的安全运行。
保险网络系统的安全主要包括下面六个方面:
(1)业务信息安全,即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
(2)保险网络系统运行安全
(3)网络介入人员安全
(4)设备实体安全
(5)保险网络环境安全
(6)信息传输安全
保险网络系统的安全程度可通过系统的保密性和可靠性来衡量。其中系统的保密性反映了系统所处理的信息涉及国家机密,保险业商业机密和保险公司机密的程度,而系统的可靠性则体现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差错、故障、破坏、崩溃等问题对保险网络正常运转产生影响的程度。
欺骗、窃听、病毒和“黑客攻击”等等威胁着网络保险的安全,因此要求网络能提供安全的解决方案,包括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电子安全交易认证等技术,不过与实际情况相比,这些技术还有待改进。
我们常把网络系统的安全局限于通信保密和信息加密,其实保险网络信息安全涉及到许多方面。目前大多数企业负责网络安全管理的人员较少,而且缺少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的规范和标准,更缺少安全监护,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网络保险时所面临的安全风险。
2.法律风险 法律制度的制定远远滞后于信息工业的迅猛发展。而对于刚兴起来的网络保险,许多国家或地区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使得保险公司在网上开展业务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比如电子交易合同与传统的纸面合同是否具有同样的法律有效性?传统的保险合同的管辖边界就很难适应电子商务中的保险合同,这又如何解决呢?保险公司通过网络开展业务,竞争将更加激烈,在网络保险中将会有更加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包括网上虚假广告,网上商业诽谤等,这些又该怎样解决呢?
网络是全球性的,但各国有关保险的法律法规都存在着差异,在保险网络上进行跨国交易,各方很容易陷入法律纠纷之中,可目前国际上还未有就网络保险的相关法律达成共识,因此无法圆满解决。
3.技术问题 网络系统是技术密集的人一机一环境的复杂系统,这些系统大多存在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和易受攻击性,这显然与技术的不完善密切相关。
保险公司有着自己的商业机密,同时还掌握着大量保户的资料,如何保护数据和网络系统不受到非法侵人,已成为发展网络保险在技术上的难题。目前的关键技术有加密技术、访问控制、防火墙、抗通信业务技术和数字签名等,但都还未达到网络保险发展所要求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我国网络技术水平不如欧美国家而这些国家对技术出口又有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开发出适合我国网络保险发展需要又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网络技术,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网络保险是新兴事物,它需要保险公司员工不仅懂得与现代保险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在各保险公司中,还非常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如果不加强这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将会严重阻滞网络保险的发展。
4.道德风险 “最大诚信原则”的重要性在保险经营中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只有保险双方都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经营才能稳定。但在网络保险经营中.违反此原则的风险更大了,网络保险没有实体办公室,保险公司与保户之间不是面对面的接触,目前又缺少丰富的保户资料,因此对保户的评估格外困难,保户就有可能利用这些条件在某些方面不履行如实告知等义务,或进行逆选择。
同时,保险公司内部也存在道德风险。保险公司的部分内部人员对于网络密码、认证方式等方面都了 如指掌,居心不良或求胜心切的职员都有可能利用网络越权操作,从而造成公司的损失。
四、网络保险的风险管理
1.加强保险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 在我国网络保险还刚起步之时,各保险机构、组织就应充分重视网络安全问题,才能促进网络保险的发展。
为了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主要环节包括网络系统安全规范制定与实施;系统安全隐患预测与防范;系统安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系统安全程度的测定与检查;系统破坏后恢复与重建;系统安全的稽查与监督。
网络安全性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必须是动态的,能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不断地升级,才能有效地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近年来,金融界与信息业共同推出了多种有效的安全交易标准,这为网络保险的有序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条件。目前有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安全套按层协议(SSL)、安全多媒体Internet邮件扩展协议(S/MIME)和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等。
2.加强网络保险的立法工作
(1)为了跟上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尽快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使网络保险的业务运作和风险防范有法可依。目前我国的管理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但与网络发展相比而言,法律制定还是相当滞后的。
(2)网络无时空限制,国家界限在某种程度上消失,必须建立全球性的有关网络的法律框架和体系,如较为成熟的统一的仲裁体系、统一税收政策等。1996年6月,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了《电子商务示范法》;1997年4月,欧盟提出了《欧盟电子商务行动方案》;1997年6月美国提出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1998年5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多边贸易体制50周年大庆和世贸组织第二届部长会议上,发表了《全球电子商务宣言》。
(3)针对网络保险的特点,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等相应机构应制定有关网络保险的管理办法,如反不正当竞争办法,电子保险合同管理办法等。
完善的法律是网络保险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但在商业活动中,政府应避免制定不必要的法规、官僚程序或税收关税。
3.落实技术,开发人才资源,提高员工素质 网络是技术密集型的复杂系统,先进的技术水平是网络保险发展的基础之一。各保险公司应充分落实技术及其标准,引进、改进和开发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
技术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优秀的网络保险技术人才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既需要熟悉网络操作的管理、营销人员,也需要一支有效的能够胜任保险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队伍。每个员工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网络技术,各保险机构也应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得他们能跟上网络保险发展的需要,并把所掌握的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
4.做好网络保险宣传工作,防范道德风险 在我国民众对保险知识还很缺乏的情况下来发展网络保险,落实保险宣传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在有中介人的条件下,保户可通过他们来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可是在网络保险中,保户主要通过网络和保险公司直接交流,了解保险常识,进而投保。保险公司在介绍保险条款、险种时,必须客观、全面的详细阐述,而不能象当今很多保险代理人在销售保单时光说好的一面,把影响保户可能不投保的因素则不加介绍。
我们还要向保户普及保险知识,宣传如实告知、可保利益等内容的重要性。当然,我们要注意宣传的艺术和技巧,才能既防范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又不至于吓退投保者。
5.加强保险公司内部员工管理 为了防止保险公司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网上非法操作造成公司损失,必须加强内部员工的管理。明确各员工的职责和权限,对于易出现问题的岗位和重要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查。
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各级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6.创造网络品牌,增强竞争力 网络保险的发展,使保险公司面临更多的竞争风险,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利用网络创建自己的网络品牌。网站的交互能力是提高品牌生命力、维系品牌忠诚度的基础:一方面,保户通过网络直接将问题、意见反馈给保险公司;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通过对保户意见的及时答复,增强品牌的忠诚度,提高品牌的社会声誉,塑造品牌的一流服务形象,这样才能占有更大份额的保险市场。
网络的运用和发展,也增加了保险公司与银行、证券业等之间的竞争。因此保险公司创建网络品牌时,应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不仅提供保险领域的服务,还应包括投资服务、家庭理财等跨跃保险的服务领域,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保户,创收更多的保费。(据《上海保险》)
第二篇: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
第一节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与风险管理
一、建筑工程安全事故 1.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分类
(1)文件GB6441‐1986将事故分为三类,主要依据其最终造成的伤害程度: ①轻伤事故,即带来的伤害程度较轻的事故。通常情况下,轻伤对工作的影响小于105天,也就是由轻伤导致的工作能力丧失的时间不大于105天。
②重伤事故,即造成的伤害程度较重但是不造成死亡的事故。通常情况下,由重伤导致的工作能力丧失时间大于105天。
③死亡事故
(2)根据造成事故的类型可以将建筑工程中的伤亡事故分为六类,分别为坍塌、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和其他等。
(3)国家建设部于2007年9月18日发布《建设部关于废止<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等部令的决定》,该文件对较为重大的安全责任事故进行级别划分:一级重大安全事故、二级重大安全事故、三级重大安全事故、四级重大安全事故等。
2.建筑安全事故损失概念及分类 2.1 建筑安全事故损失概念
在海因里希的因果链致因论的理论中有提出,每当安全事故爆发后,将无法避免的造成相关工程项目的损失。而这些项目的损失可以直接被数据化,然后折现以金钱的方式表现,最终将安全事故所引发的损失直接转化为最普通的经济损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损失都可以简单用金钱来进行衡量,因为建筑工程上的安全事故不单是会造成比较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企业造成名誉上以及信誉上的损失,这些损失也会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中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公共秩序,扰乱社会的安定性。从大的方面来看,安全事故不仅对企业本身造成相关的损失,同时也会对社会、国家、个人等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损失又分为经济损失、间接损失、直接损失等,总体来讲就是安全事故损失。
2.2 建筑安全事故损失分类
当安全事故爆发之后,需要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准确的估计,这在后面的善后工作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那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发挥已有70多年的历史,1930年由海因里希所提出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之比为1∶4;后来的1956年西蒙兹总结出要从企业的经济角度去衡量安全事故中企业的经济损失;然后在1986年,安德莱奥尼又提出要从产品运营阶段、生产计划阶段、和实际事故损失情况三者来对安全事故损失进行细致的统计,并将结果分别合适的安置在生产运营的每个过程中;直到1994年,HSE给出总结:将保险和非保险损失费、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比例作为预估安全事故损失的基本条件。
(1)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
欧美的发达国家中建筑保险的存在相对比较早,因此海因里希所提出的最早的安全事故损失预估是基于建筑工程保险之上的。在海因里希看来,直接损失则是主要由保险公司支出的金额和生产公司的申请,而其他类似于因为事故而暂停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则归于间接损失一类。除此之外,海因里希在对建筑安全事故进行了多次分析之后总结出:安全事故中造成的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比例必定是无限接近与1∶4。由此不难看出在发达国家的建筑工程市场中建筑工程保险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直到今天,由HSE总结出的相关理论仍旧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相比较而言,建筑保险在中国的出现就比较晚,时至今日,建筑保险在国内仍旧没有健全的运作体系和稳固的社会地位,其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国内没有办法通过建筑保险来对建筑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期的估算。只能够通过比较传统的标准来对损失进行间接与直接的划分。
1986年,近年来国内的建筑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较高,面对这种现状我国制订了相关的标准制度,即《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就国内的建筑行业而言,这一标准将直接与间接损失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当安全事故爆发后,面对伤亡人员所给出的经济补偿费用,安全事故中被损坏的机械设备的经济价值;而因为建筑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企业破产或者是减产等所造成的损失和企业信誉以及名誉上所受影响的损失的经济填补则是归类于事故的间接性经济损失。
(2)经济损失与非经济损失
在建筑安全事故中造成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经济损失就是在安全事故中导致资金的直接流出,能够通过金钱来进行衡量,比如说:输送伤员费用,工人伤亡支出费用,工程实体等固定资产损失费用,设备机械等等。相对的间接经济损失就是指与安全事故存在间接的关联,同时造成企业出现产值负增长或者产值直线下降的经济损失,举例而言就是:招聘、补充、培训新员工的经济损失、停工、停产而导致产值的损失、工作效率的影响。
与经济损失相对的就是非经济损失,非经济损失这一块往往是被企业所忽视但是又十分重要的一块,也是诱发恶性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海因里希所提出的1∶4的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被谢里夫推出能够将值提到10,而且与此同时伯德和洛夫特斯则认为能够使比值达到50,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数值悬殊如此巨大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非经济损失的特性是不能够通过宏观的金钱来对其进行衡量,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各类损失中非经济损失所占据的比重相当之大,尤其是在企业的声誉和信誉、社会地位等方面。
在美国的《金融世界》中将品牌的价值模型定位于市场的结构模型之上,其中品牌的价值都是应该通过不断的竞争来实现,而竞争的几个类别主要是:市场创利能力,市场占有能力,市场发展能力。
3.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对工程项目的影响
尽管间接的经济损失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中所占据的比重较大,但是还是应该将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企业的项目总成本,同时也可能会成为项目无效支出的直接因素。
不同的数值代表不同的含义,而这些数值在总环境中所占的比值可以客观的反映数据背后的意义。例如,在整个数据环境中,利润的占比较低,值为5.5.其实该值并不能直接说明该企业的效益不佳。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危机,假设在某次经济危机中,该企业的损失以占到2.02%,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保持一定的生产效益就要从其他方面入手,以保证企业的利润率。但是,如果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来换取这短暂的利益,却是得不偿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声誉这种东西,是容不得一丝灰尘的,所
以,不能以公司的声誉为代价,换取短暂的利益。既然,唯一的办法行不通,就需要从根源上规避风险的发生,也就是说,制订相应的规避风险策略,直接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
二、风险管理思维下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防范处理
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上,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会有意识的避开这些风险,哪怕是走一些曲折的路,只要企业可以有效地避开问题,多走的道路都是有意义的。所以,任何企业都会制订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应对不可控制风险的发生,不同的企业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方法,但是,这些办法又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风险回避、风险自留和对已发生情况的补救—风险转移。这所有措施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保护企业的资产,不影响企业的发展。
1.风险自留
所谓风险就是不可预知的。在企业所处的环境中,有一些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人为加以干预,但有一些因素是人力所不能及的。那么当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发生病变,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时,风险自留就出现会上阵,其实风险自留就是用钱财来处理风险事故,处理的结果就是,风险自担。在用风险自留处理风险事故时,可以展现出企业积极应对的一面。但是,必须知道风险事故的主体,然后,才能进一步进行风险分析评估。
企业遇到事故时,最终,是否完全承担事故造成的损失,还需要根据风险分析评估的结果做定夺。然而,风险分析评估的环境严重影响着最终的评估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企业选择风险自留,对企业本身也是一种挑战。
企业应对风险所采取的策略跟企业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企业是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应对突如其来冲击。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风险自留是惟一的应对办法。
2.风险回避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部分企业有能力采取风险回避的办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冲击。而风险回避的本质就是削弱风险影响力,在或者说直接消除风险点。常用的风险回避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拒绝面对风险。该方法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进度,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想完全回避某次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无作为”。直接放弃某次发展机会;第二,放弃以承担风险任务的任务。也就是说,如果某
项工程已经被判定死刑,当工程进行到最后,不可能有翻身的机会。那么,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将正在进行的任务转手。因为,企业存在大小,面对同样的风险,大企业可以很轻松的就度过,对大企业来说,可能只是没有收益或者有亏损,但不会动摇企业的根基;对小企业来说,同样的风险足以让企业倒闭。这就是企业能力的影响,该因素不可小觑。
如果说,风险自留可以展现企业积极应对的一面;那么采用风险回避的方法应对风险,企业展现出来的就是消极悲观的一面。因为,风险回避是一种无作为的表现。直接回避风险,虽然不会给企业带来消极影响,但企业也会就此止步不前。如果,一个企业面对任何机会都缩手缩脚,那么,企业的上升空间也会就此关闭,影响企业的发展。
3.风险转移
在企业实际运行状态下,存在一种风险是回避不掉,没有能力承担的。在这种状态下,企业就要采用另外一种风险管理办法,叫风险转移。这样的风险管理办法,需要企业能够评估出风险主体,然后,将风险转移从而让企业脱离苦海。这种方法并不是什么有损风度的方法。因为,风险主体的差异,对不同的企业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也说明,风险不能完全定义为消极的事件。风险转移这种风险管理办法同样也存在两种具体方法:
(1)非经济手段的风险转移
在非经济手段的风险转移方法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而这些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或其他工程,像建筑工程的转包和分包,其他工程的技术转让和财产出租都包含在非经济手段的风险转移方法中。这些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减轻自身的风险压力,保证本企业的利益。
(2)经济手段的风险转移
这种风险管理办法就特指购买保险。现在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保险形式,但归根究底就是,当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后,面对不可承担后果,受害本体不用全部承担,保险公司会承担部分损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事情发生之前,工程或个人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钱财,转嫁事情进行过程中,不可预知的风险。像钢琴家会给自己的手买保险,工程也可以买相应的工程险,只要和保险公司洽谈好相应的细节即可。
这两中风险转移的办法中,购买保险是最行之有效的。在事情进行之前,工程负责单位就已经转嫁了工程进行过程中的风险,将不可预知的风险转化成可以计算的保险费,也可以说用钱财买得安心。
三、建筑工程事故因素评判的理论基础
对事故发生的原因的研究已经持续较长时间,从开始提出的单因素致因理论发展到如今形成4M致因理论,受到大家广泛的认可。
1.单因素致因理论(1)心理动力理论
该理论形成的由来是个性动力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是弗格伊德,个性动力理论是用于解释精神病成因的,但是通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单因素致因理论。弗洛伊德的观点是,不能用传统观点中的生理疾病简单的概括精神病,精神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精神、情绪的混乱以及个人欲望的驱使所导致的。
在对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解释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性动力理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人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或者受到程度较大的外部刺激,从而导致人出现不安全的反应。与此同时,该理论提出若想从根本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对人们欲望满足的方式进行改善或者进行心理疏导,从根本上防止出现具有破坏性的愿望。
(2)精神分散理论
即注意力分散原则,单因素致因理论属于精神分散理论中的一种,其观点是外界的压力,比如社会压力以及自然环境的压力会对进行施工作业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压力,导致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压力原则提出的观点是,当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最小时,其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安全事故才能尽可能的避免。
2.双因素致因理论
理论发展到提出双因素致因理论阶段,在工程学界存在的较为普遍的认识就是,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同时存在人的不安全因素或者不安全行为,并且存在物的不安全因素。
3.三因素致因理论
三因素致因理论是所有理论中代表性最强的,该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安全工
程师海因里希,他提出了事故因果链理论,在他的理论中造成事故的三个因素为:社会环境因素、人的失误、人或物的不安全因素,这三个因素时导致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海因里希认为社会因素、人的失误、人或物的不安全因素、意外事故和伤害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这五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一旦一个因素发生那么其余几个因素会相继发生。换个角度想,如果将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抽离,那么将会防止下一个因素发生。因此海因里希的观点就是,只需要对上述五个因素中的一个进行阻止,就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4.4M致因理论
在一次安全事故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类型有多种,比如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以及机械伤害等,这些类型都会导致事故中出现伤亡。但是相关研究者通过数据的统计以及分析,最终发现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导致上述事故的发生,分别为人、物、环境以及管理因素。
(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建筑工程中,人的因素可以分为施工人员施工不规范行为、机械操作人员的操作不规范行为,与此同时人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引起物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不安全因素,从而导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发生的安全事故中,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所占比例高达90%,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安全事故都与人有直接联系。人的安全行为是怎样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呢?
有两种因素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分别为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偶然因素与人的身体、心理状态以及环境状态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因为人性不只有理性还有感性,因此外界一定会对人性造成干扰,因为某些环境因素发生改变,造成心理出现波动,最终引起超乎预期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是存在即时性的,是不可能复制的。必然因素也被称为系统因素,必然因素主要由施工人员进行的违反规定的操作或者指挥组成,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必然因素的情况下,人不是最终造成事故发生的,而是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因为在很早之前事故发生的隐患就已经埋下。比如:进入施工区域不佩戴安全帽,在高处进行施工不配备安全带,塔吊指挥人员没有依据规定发送信号等。将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进行比较,其中偶然因素的可控性较小,几乎无法对偶然因素进行预测或
者预防。但是可以通过某些方法或者手段防止必然因素的发生。
(2)物的因素(Machine)该因素主要是由于物体自身问题而产生的,因为物体的质量问题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结果,并且在此情况下,该物体仍然作为正常产品进行使用。此时可能导致出现安全事故。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钢管和钢架的性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出现坍塌事故;模板工程进行过程中,由于模板质量存在问题导致模板坍塌从而引发安全事故;爆破工程进行过程中,炸药存在质量问题,导致爆炸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在施工过程中,佩戴的安全帽以及安全带存在质量问题,都可能对施工人员造成人身伤害。因此物的不安全因素是造成安全事故的物质基础。
(3)环境因素(Media)在系统工程学中,每一种元素的行为、功能和整个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一直维持着平衡状态。假如将工程项目看作系统模型,从而对其进行分析,那么环境条件是该系统模型中最终要的组成因素。如果出现安全试过,或许焦点都集中在谁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是由此可能导致大家遗忘了环境因素。之前提到,人的因素可以分为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两会总。同样环境也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而较差的自然环境会引发人的不良情绪,并且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技能的变化。因此可以发现,自然环境中,温度、湿度、声音等环境因素都会对人的心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人处于自然环境较差的环境中,可能出现心跳加速、血管收缩、呼吸紊乱等现象,导致身体机能变差。自1973年吉隆坡的帮会大战之后,研究心理学的两位专家塞蒙斯和汤恩分别对亲眼目睹这场**的1000名居民群众进行了走访和研究,在亲眼目睹了那肮脏、惨不忍睹的场面之后,其中有超过60%的目击者表示在情绪上产生了抑郁的症状,而50%以上的目击者则在精神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乱和精神恍惚。以上这些调查结果充分的说明了糟糕的周边环境将给人们的情绪带来不好的影响。类似的井井有条的施工作业现场能够给人们带来比较正面的影响,进而增强人的积极性和提升工作的劳动效率,反之在一个混乱不堪的作业环境中将会给人来带截然不同的影响,给人们的情绪带来负面的影响,进而造成工作人员情绪不稳定,降低工作
效率,甚至是引发安全事故。
(4)管理因素
前面的三项是能够直接引发安全事故的因素,而第四条所要讲的则是引发事故的间接性因素,即管理因素。不论是人还是环境这两者都是可以在时候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但是管理因素则不同,管理因素既可以作用于事前,同时还可以作用于事中。在对人为因素、外在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分析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够发现,这三者都可以在事前采取相关措施来进行宏观的调节和控制,当然其中要排除的就是比较偶然性的人为因素。一项工程中管理因素与整体的安全事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好比导火线与火源,人为的因素就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火源,而管理因素则是被点燃的导火线。古人云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里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对就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入职培训,管理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乙方将承包任务进行层层分割,忽略有关安全隐患的层层筛查等,这些事情看是细如牛毛,但是不得不承认往往就是这些细节引发了一场又一场惨不忍睹的安全事故,因此完善好这些细节是相当不容忽视的工作。
(5)最新安全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连锁反应理论
基于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链和4M致因理论两者,伯德又得出了另一理论事故连锁反应理论。在这项理论中,将安全事故的诱因归结于安全管理方面工作的缺失,而基本的安全因素又分为:施工操作的因素、外界的因素、人为的因素和安全管理的因素;而比较直接的诱因则是人和物两者的不安全因素;安全事故的引发最终结果就是对人和外界产生危害。
第二节建筑工程安全风险转移与建筑工程保险
一、建筑工程保险概述
建筑工程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之下,使用某些特殊的方法完成预期的工程任务。建筑工程属于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并且该系统较为复杂。通常建筑工程的规模较大,施工过程中运用的工艺较为复杂,工序较为繁琐,因此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普遍出现的影响因素来自于社会多个方面。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建筑工程会受到多方面的威胁。风险学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了风险和风险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描述可以发现存在一些风险发生频率较低,造成的伤害较小。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方法或者策略避免风险的发生。比如使用风险规避、减
轻、自留以及转移等方法。对于控制难度较大的风险,可以选择向保险公司寻求帮助,从而实现风险的转移。
建筑工程保险属于保险形式的一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某些自然灾害或者出现无法避免的意外事故,并且依照合同规定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如果发生的安全事故属于保险管理范围之内,那么保险人需要依照合同向投保人支付一定的赔偿费用,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投保人所面临的风险。
1930之后,欧洲的建筑工程保险有了很大的发展。欧洲的工程保险制度发展到如今已经经历80年,但是我国起步较晚,1980年以后才首次在国内引进建筑工程保险。2009年中国保险市场年报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非寿险的多种保险种类都保持稳定增长,其中信用保险费的增长速度最快,达到91.3%。
根据数据统计在非寿险中,工程险的增长速度占据第二位。但是住建部发布的信息数据显示:在建筑安全工程投资中,建筑工程保险费用花费的资金仅占投资量的0.2%,全国建筑工程项目中仅有不到10%的项目办理了工程保险。与国内相反,国外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有90%的项目办理了工程保险。
目前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已经开始在合同条款中加入建筑工程保险制度,如果在国际性的工程中没有加入保险制度,那么该合同就不再保护范围之内。“政府强制规定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险合同,任何工程都无法获得开工资格。”因为保险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对损失进行赔偿的,不只是能为第三方做担保,或者是保险责任范围。保险人需要在保险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工程项目进行定期的检查,因为工程项目是否安全将会直接影响保险人的利益,所以保险人会尽可能的消除建筑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威胁和隐患,甚至会使用某些经济手段强制要求投保人处理隐患,从而尽可能的防止事故发生,与此同时也保证了保险人的利益。如果发生无法预测的事故,并且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之内,保险人会尽快的组织相关专家人员进行鉴定,根据签订的保险合同根据要求进行赔偿,尽快帮助项目恢复建设。
二、建筑工程保险的重要意义 1.对于建筑工程安全控制的意义
合同关系一旦确立,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问题就演变成为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工程项目方通过和保险人签订合同进行了风险的转移,如果发生安全事故,被保险方会得到保险人的一定赔偿,但是发生安全事故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损失,还有较大的非经济损失,因此工程项目方虽然进行了风险转移,但是仍然不可以放松警惕。从保险人的角度分析,虽然保险人从工程项目方收取了一定的保险金额,但是如果项目发生较大的事故并且造成了一定的损失,那么保险人需要赔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因此保险人更加不希望出现保险范围内的意外事故。
实际上,工程项目如果购买了建筑工程保险,那么保险人需要想向项目工程方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保险人的保险业务有两大部分,分别为支付损失和提供风险、安全管理。保险人如果在安全管理业务中的能力较强,那么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确保了保险人的经济利益。通常保险人通过多年的经营,并且分析和研究了每一次赔付的原因,因此其可以总结出大部分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提供较好的保险服务的能力。所以,工程项目投保之后会受到来自多方的安全管理,从而确保安全控制管理更好地实施。
2.建筑工程保险在事故损失控制中的意义
建筑工程保险在事故损失控制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支付保险费用之后可以顺利的将工程项目面临的大部分风险有效的转移至保险人,如果发生保险范围之内的安全事故,保险人将支付部分的经济损失,从而减少了工程项目的损失,防止出现毁灭性的影响。
选择保险进行风险转移的方法,是造成损失最小的,站在承包商的角度讲,可以保证损失在可接受范围内。
(1)如果出现下列几种情况,承包商A可以选择自留风险:
①可以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精准的预测,并且通过预测发现风险发生的概率很小。
②通过预测,损失金额在承包商可以接受范围内。
(2)如果面临下列集中情况,承包商可以选择投保进行风险转移: ①无法准确估算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通过估算发现风险发生概率较大,并且发生风险之后损失较大。
②购买保险之后所得税可以得到一定的减少。③预计损失超过承包商可承受范围。
④承包商认为投保之后,保险人会带来更好地安全管理服务。
三、建筑工程保险的相关形态设定
1.保险金额、保险费与免赔额的设定
保险金额是建筑工程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工程项目中所涉及的物质财产部分、第三者责任事故部分的金额总数。这一金额的设定主要呈现在两个部分:
(1)物质财产部分
①机械、设备等被被保险人使用,其拥有所有权、暂时租借,并且工程总成本中不包含上述项目,那么保险金额根据机械、设备目前的市场价值进行计算。
②工程项目中,施工现场中如果存在某些财产或者被保险人拥有的物业是在投保之前以及存在的,那么可以和保险人进行保险金额的讨论,但是保险金额不能超过其自身的价值。
③工程现场清理费用,该项主要通过保险方和被保险方进行商讨决定,但是规模较大的工程在此项上保险金额一般小于总保险金额的5%,如果工程规模较小,则不超过总保险金额的10%。
(2)第三者责任赔偿限额
在《建筑法》、《保险法》、《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中,建筑工程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成为重要的赔偿内容。
在一次事故中,事故的造成人需要给受害者一定的资产赔偿,而赔偿金额没有确切的定数,是视情节而定的。但是,如果事故的肇事者投有保险,那么,保险公司会根据肇事者所买的保险给予一定的赔偿,这个赔偿是由额度限制的,这个限度就是第三者责任赔偿限额。事故有轻有重,如果受害人只是财产的损失或者需要一定的医疗救助,此时,保险公司会和受害一方进行交谈,确定最终的赔偿金额,该金额在第三者责任赔偿限额内,则由保险公司,承担全部赔偿金额;反之,超出部分由肇事者自行承担。但是,如果事故造成人命伤亡,肇事者需要赔偿的金额便是不可确定的,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此时,第三方责任赔偿限额便是不能用具体数值衡量的,而最终的结果,是由肇事者和受害方协商决定的,其最终赔偿情况同轻事故处理方法一致。
其实,保险费就是需保护人给保险公司支付的费用,用来转移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变故带来的损失。在文章前一部分就介绍到保险金额,而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保险费,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具体如下所示:
保险费=保险费率×保险金额
不同的保险公司对保险费的设定也存在差异,但大同小异。具体的保险费大致包含以下几部分:
①纯保费
任何保险形式都是为了应对生命中不可预知的变故,而纯保险,则更偏重于生命安全。被保险人支付的保险费形式为纯保费,那么在保险期限内,被保险人在安全事故中的所有损失将由保险公司赔偿。如果用c表示保险公司的年赔付成本。那么存在这个关系式:
Cx1x2……xn
其中,xn代表第n次索赔赔付成本。②附加保费
其实这个附加保费就是为了保证保险人的利益。在被保险人和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中,标明的只有被保险人支付的保险费和具体的保财细节。但是,被保险人的保险合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多年有效的。如果,被保险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坎坷较多,而保险公司需要每次都按照保险合同的内容,给予被保险人一定的经济补偿,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偏多,单纯的保险费根本就不足以支撑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行。所以,为了保障保险人的利益,被保险人在和保险公司签署保险和和合同时,需要另外向保险公司支付项目风险评估费用、风险附加费用、现场代表管理费用和营业税金等一部分额外费用,这部分钱就是附加保费。
③利润
保险公司并不是慈善机构,他的每一笔交易都是为了获取利益。所以,每一单保险合同都是保险人的一笔收益,在被保险人支付的保险费中都包含着利益。而这个利润有两种形式,即纯利润和投资性利润。纯利润就是被保险人支付的保险费减去纯保费和附加保费之后,保险人的收益;而投资性利润,就是说,在保险人支付保险金额之前,保险人可以用被保险人支付的保险费去做投资,而获得经济回报。
2.免赔额的设定
在保险合同中,有赔偿上限也有赔偿下线,在某次事故中,被保险人需要赔偿的金额满足一定的要求,保险公司才会给予一定的赔偿。而免赔额就是下线,这个免赔额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约定的数值,在赔偿金额小于免赔额时,保险人或者保险公司不给予赔偿,赔偿金额由被保险人自己承担。
(1)免赔额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9条:保险人提供的格式合同文本中的责任免除条款、免赔额、免赔率、比例赔付或者给付等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为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免赔额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有一定的实际所用,而不仅仅停留在合同书上,而是存在于现实的建筑工程项目总。也就是说,想要参与投保需要满足一定的需求,而由于建筑工程所处的环境特殊,这个保险标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建筑工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只有环境因素那么简单。建筑工程是由多个小部分组成的大工程,任何一个小环节出现错误都可能对整个工程造成致命一击。再加上,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存在两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往往是不可预知,是人力所不能有所作为的;人为因素多来自于管理人员的疏忽大意或者管理不善,这方面的因素可以通过人员调动、增加监管力度进行改善。
因为,整个建筑工程存在太多细枝末叶,不可能事故都去和保险人员进行交涉,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现实的。考虑到实际情况,免赔额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
①免赔额的确立可以告诉很大一部分人,部分事故是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建筑工程负责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与此同时,免赔额的确立可以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这样无形中是又多了一双眼睛去监督整个工程。
②推进双赢局面的产生。实现双赢的便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从保险人的角度出发,免赔额降低了保险人的工作量,同时节省了各种资源,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与重新组合。从被保险人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同样也节省了相当大一部分开销,同时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对建筑工程顺利推进有一定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免赔额还帮助企业降低了保险费率。其实,免赔额和费率之间还存在有此消彼长的关系。
(2)免赔额的类型
免赔额也不仅仅只有一种类型,不同的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但却各持所长,面对不同的情况,能展现出不一样的能力。
①类型一:相对免赔额
具体的表现就是存在一个中介值。这个中介值在保险合同中都有详细的说明,这个中介值得具体运用如下所述:在一起事故中,被保险人遭到经济损失,这个经济损失和中介值的大小之分就决定了,这部分损失的承担者。当损失值小于中介值时,所有损失由被保险人承担。而当损失值大于中介值时,保险人或者保险单位将承担免赔额以上赔偿限额以下的所有损失。
②类型二:绝对免赔额
该类型的免赔额同样也存在一个中介值,只是对中介值的运用存在差别。同样的当损失值小于中介值时,被保险人自行承担损失。但是,当损失值大于中介值时,保险人或者保险单位的赔偿形式发生了变化,在绝对免赔额形式下,保险人只赔偿超过绝对免赔额的部分,这就是差别所在之处。在现实生活中,绝对免赔额的运用相对偏多。
3.保险险种的形态分析
国内建筑项目保险当中简单保险险种主要分成自愿型保险与建议型保险以及强制型保险三种。
(1)强制型投保险种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之初,《合同法》规定,采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签订合同,应当由发包人投保建设工程一切险,这里的“一切险”便是强制性投保险。
在建筑工程项目之中,为了保障工程项目的建设秩序和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故而设定了一些必须投保的险种,并且以法律、法规和强制规定的形式进行了专业化设定,这一类险种被称作强制型险种。
国内强制型险种主要有下面几类:
①建筑公司员工有关强制型保险:医疗与养老、工伤、及失业方面的保险。②建筑项目有关强制型保险主要包含:人身意外损害保险。(2)建议型投保险种
国内建议型投保险种是:建筑项目一切险包括第三者责任险;因为建筑项目
一切险的保险规模较广。值得关注的是其不一样的费率险种,因为建筑项目一切险是公司项目当中更为关键的保险,同时该保险额为公司工程总价,因而不一样费率险种下的保险费误差较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3)自愿型投保险种
自愿型投保险种与前几种险种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也是相关主体可以进行适度选择与设定的保险形态。自愿型投保保险重点包含:机械装置险、全球物流险,政治危机保险等。在自愿保险当中,除了保险区域与保险费率以外,保险时限等因素都由投保者和保险者进行设定。这一类保险的选择往往是根据建筑主体自身的要求展开的,经过施工项目有可能面对的一切风险的风险决策与考评研究,建筑公司能自由决定能否进行投保。
四、建筑工程保险的推行现状 1.建筑工程保险的发展环境
建筑行业属于民生行业,建筑工程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国民关注的焦点。在某一次建筑工程中,如果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不仅是对承包公司的一次挑战,同样也是对国家民生安全计划的一次挑战。建筑的生命周期要从设计稿算起,直至建筑不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而被淘汰为止。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建筑的安全问题一直伴随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建筑工程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事故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往上升。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建筑企业面对的社会形式越来越复杂。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不定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受人力控制,所以,承包建筑工程的风险越来越大,但是,建筑工程仍需继续,承包商可以通过转移承保风险的方式降低自身的压力,在转移风险的方法中,建筑工程保险是更安全、更有保证的风险转移方法。目前,这种风险转移方法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筑工程保险已经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建筑工程机会都有投保,但是,再我国工程保险的起步较晚,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国际建设项目FIDIC才引进中国的。
自从参与国际建设项目后,工程保险引进我国,便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工程保险在我国稳步持续的发展。不仅如此,国家也大力支持工程保险,相继颁布多项法律,为我国公民提供相关法律依据,不仅给我国公民打了一剂强心针,同时
也完善了我国的法律空缺,使工程保险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与此同时,也规定了保险单位的各项业务范围。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发现,从2000年到2002年工程保险金额都在不断增加。但是,我国工程保险的发展情况并不良好,根据中国保险网提供的相关信息可以发现,2001年到2002年,我国工程保险的保险金额一致在缩水,在这两年期间里,从4292亿元跌到了778亿元,缩水相当严重。2003年,相比往年有所增长,但是和总投资背景5000亿元相比,那些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且工程险占的比例也相当小。在2009年,针对本国而言情况较好,但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2.建筑工程保险的参保状况
目前,国内建筑项目对于保险领域的自主抉择权很大,在中国有下面2类项目保险险种选择方式。
(1)明确险种,不注重费率方面的险种选择方式
被保险者依据项目有可能面对的一切风险状况明确了要求投保的全部险种,通过此方式确认以后的项目保险险种通常状况下能覆盖一切项目全寿命期限可能面对的所有风险。只要存在保险协议范围中所包含的意外状况造成安全问题与亏损,建筑公司通常都能获得保险者的有关赔偿,项目风险下降了不少。然而,因为建筑公司缺少对不一样保险费率险种的准确了解,常常会有意避免风险问题,或渴望获得较大的损失赔偿,而选取高费率险种商品,进而支付不少的保险费用。在风险问题没有出现的时候,导致建设成本的无效提升。
(2)明确保险企业选取险种的方式
这一类保险方式,常适用于与一些保险企业有长久合作联系的建筑公司,其中保险者会为被保险者提供优惠。然而,这一类“优惠”一般是建立在被保险者不清楚其余保险者会提供哪类建筑项目保险险种商品的前提下,因而是鉴于信息不吻合的优惠。这一类险种选择方式当中,被保险者不能依据特殊工程所面对的所有风险做出相关的考评,造成险种抉择成本极大,或是涵盖面不足;并且也不能对近些年建设项目属性类型、自身水平、技术熟练度进行客观研究,使得被保险者抉择费率较大或是较小的险种,影响了建设项目事故亏损控制。
五、建筑工程保险险种的推行存在不足 1.政府在建筑工程保险推行方面的角色缺失
就建筑工程保险市场这一块,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国家政府对建筑工程保险这一块相当的支持。在国外的建筑工程保险市场,国家政府会明确划分界限,指明建筑工程保险的市场范围,同时也存在明确的建筑工程保险法规,用以规范建筑工程保险单位的各种行为。在我国,建筑图纸的审批还是相当规范的,不满足安全指标的图纸,根本不可能被实际建设起来,只能躺在图纸上。但是,只是对建筑工程的第一步要求比较严,建筑工程继续往后发展,国家部门的监管力度就跟不上,欧美等发达国家了。在欧美等国,可以发现任何建筑工程都已经投保,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建筑市场、国家政府、银行这三大部分强行制订了“三重强制”法规。但是,也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在中国完全没有这样的事情,我国政府将精力更多的放在政绩上,一味地追求政绩,而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过程,只想做一些基建工程和形象工程,从而迅速打出盛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满足条件,才能继续往下发展,从最初的图纸到最后的成果展示,没有投保的竞标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政府收不到有效投保证件,建筑工程动工的审批是永远拿不到的;银行收不到有效投保证件,是不会给予资金支持的,等等这些环节都是紧密相扣的。这一系列的保证都是因为有政府在背后,做强有力的支持。显然,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中国政府在建筑工程这个大项目上还没有做到及格,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遵循内在本质的规律也是相当重要的。
2.被保险人思想意识淡薄
被保险人强调风险管理费属于“额外开支”,徒劳无功反倒提升项目成本。持有那类思想在承包工程项目领域的项目涉及人员不在少数,其中建筑保险投保者不去积极寻找风险转移,促使保险者和投保人无法进行交流,成为了其建筑保险体制实施的难题。
作为建筑项目保险市场领域的客户,被保险者追寻的是效用最优化,即通过极少的钱获取巨大效用。由被保险者而言,建筑项目保险是合理的风险转移方式。客户认购保险的影响要素重点包含风险观念、保险种类、强制管束力、风险涵盖规模、保费成本。理性的被保险者必然通过极小的成本来获取巨大效用,假使认购保险无法实现有效的成本涵盖危机的效用时,客户将放弃认购行为。
因为被保险者对有效选取保险种类认识缺乏,常常无法实现被保险者所追寻 的有效成本中的巨大效用,使得很多人放弃认购行为,长久以来造成被保险者思想观念的肤浅。
3.建筑工程保险险种不合理
尽管国内建筑项目保险领域的发展已经持续30多年,且己有所建树,然而险种简单的问题始终产生于近些年的建筑项目保险市场中。
全球单纯型建筑项目保险险种重点包含自愿型以及强制性险种,后者包含:建筑项目一切险,岗位责任险等;前者是指依据自身观念要求自由投保的基本保险,包含:全球物流险,政治危机保险等。然而在费率险种上,因为全球建筑项目保险处在绝对市场化态势,因而建筑项目费率能依据建筑公司自身条件和保险单位规定费率,明确赔付义务和金额多少。
而相对来说,国内单纯型建筑项目保险险种当中只存在意外损害险,其归属于强制型保险范畴。但是,在保险范畴当中,意外损害险并非属于建筑项目保险的界限,而是归属于人寿保险领域,全球雇主义务保险才是建筑项目保险界限中的人身意外损害险;国内自愿型保险重点包含:建筑项目一切险,物流险,汽车险,机械装置险等,使人忧虑的除了建筑项目一切险以外,其余部分归属于商业保险界限。在费率险种上,本国在建筑项目一切险上的费率险种商品也无法同保险者自由约定,而是依据保险者提供的高、中、低费率险种商品进行抉择,这还无形当中提升了被保险者投保的难度,减少了被保险者投保的主动性。
4.保险人才的缺乏
保险人才的不足已成为了保险领域迅速发展当中的栓桔部分。依据国外再保险咨询和研究机构的信息显示,直至2015年,国内保险领域从业者将由2010年的390多万人飙升到1000多万人。中国西南财经学院的分析预测显示,直至2015年,国内保险管理者的需求将会超越5.7万名,保险领域中计算人员的基本需求量将超越700名,而核对人才的基本需求量将高达1.2万名。然而,直至2015年,设置保险课程的毕业生供给低于1.2万名。国内保险业总体状况也是那样,更别说项目保险专项人才了。中国西南大学卓校长强调,近些年社会和大学里保险专项人才的培育与培训体制还无法跟上发展的节奏,保险公司未能产生合理的人才意识。新阶段、新形态下,不管从保险领域良好发展、增加业界核心竞争能力而言,还是从保险领域加速发展渠道转变上而言,保险单位都必须构建
合理的人才观念,有益于保险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第三节建筑工程保险险种选择
一、建筑工程一切险 1.建筑工程一切险概述
在建筑工程保险领域中,建筑工程一切险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保险险种之一,其保险范围也将多样化的建筑项目囊括了进来,将农业、工业、社会事业和特殊工程形态有效引入进来,并且对其所发生的一切意外进行保险赔偿。在这一险种保险区间内,所有在该保险协议之内的保险财产形态均囊括在内,并且免除以为自然、意外情况所形成的损失,需要进行相应的赔偿。
2.建筑工程一切险险种选择的基本背景(1)涵盖面最广、实用性极强
建筑工程一切险险种作为建筑工程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涵盖面广、实用性强的重要特点。
建筑项目一切险是指第3者责任险和物质资产保险为一体的全面型险种,还是国内最早兴起的险种,并在建筑项目险中产生了无法替换的影响。建筑项目一切险承保于承保周期内由于生态破坏与意外事件带来的物质资产亏损,及被保险者应担当的由于项目建设工程问题而带来的第3者(除了被保险者和保险者以外的第3者)财产亏损或者人身损害。涵盖面通常为项目实体(暂时性和持久性建筑)与安装项目(其中安装项目造价小于整体造价的一半)、安全问题场地清理费用、工作现场现存的所有权归属于被保险者的构筑物和建筑物、及第3者责任内容等归属于建筑项目一切险协议的保险标的范畴。
(2)保险金额极大,保险费极高
建筑工程一切险的保险金额与保险费用远远高于其他的保险险种,其中诸多表现标的物均有着十分庞大的保险金额,将诸多项目实体、场地管理费用、建筑工程相关权属利益以及属于被保险者的构筑物和建筑物、及第3者责任内容等囊括在内。随着建筑工程规模和进展的快速推进,该保险的费用规模还会在不断推进,将更多的财产和权属利益纳入其中,形成十分庞大的保险规模。以此为例,下表表示中保财产保险部门明确的建筑项目险费率。
参考中保财险部门提供的建筑项目一切险费比率险种商品信息表能够发现,假使以项目总价作为基数来取高费比率、中费比率、低费比率、保险比率间的差额是极大的。因而怎样依据建筑公司自身水平、技术熟练度来选择合理的费率险种,使得投保成本实现巨大效用是十分关键的。
3.建筑工程一切险险种选择研究思路
在建筑工程的发展进程中,建筑工程险是保障建筑工程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也是降低工程风险、优化工程建设效能、提升工程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工程保险的科学、专业、正确选择,方能够为其全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怎样使得建筑工程投保成本效用最优化?则就需要引入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建筑工程保险种类的选择、保险费率的计算、附加险种的计算,进而获得较为科学的工程保险投保计划。险种选择的步骤如下:
(1)建筑工程保险险种类别的选择
通常是费率险种选择重点处理的课题,参考中保财险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不管保险单位提供哪类费率险种商品,都大致分为3类:低费率商品与中费率商品,以及高费率商品。
在此需要处理效用最优化的课题。效用最优化是指现实效用同预期效用差额极小便实现了效用最优化。建筑公司甲选取了低费比率险种商品,但极多的赔付,很显然未能实现效用最优化。假使建筑公司乙选取了高费比率商品,但现实当中却未能存在或仅仅出现了少许安全问题,未能实现效用最优化。对比这当中的差异就能发现,建筑公司本需要高费比率险种却选取了低费比率险种,甲公司和乙公司不一样的地方便是在自身项目开工环节中的安全问题出现次数和严重度。纵观这一结果的出现与保险的选择,自身公司在项目类型中的水平、技术熟练度则成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因为保险部门提供的基本费率险种商品分成低、中、高3类费率险种商品,在这里把建筑公司在特殊项目类型中的实力及技术熟练度分成Ⅰ,Ⅱ以及Ⅲ级。由此可知,Ⅲ级需要投保高费比率商品,Ⅱ级需要投保中费比率商品。然而,在建筑公司所承保总工程达到一定数目以后,特殊项目类型开工项目数占整体数目比例就越高,在不考虑开工范围的基础上,一定层面上能作为评估建筑公司在特殊项目指标。
(2)建筑工程保险费率的确定
在建筑工程保险的选择过程中,工程保险费率是处于一个区间之中,而建筑工程保险费率的确定则是在这一个区间中进行更为准确的选择与调整,尤其是对于大型工程而言,这一确定过程更为精细,往往与工程的造价、保险标的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在具体的保险费率确定过程中,这一内容则需要将建筑工程更多影响因素纳入进来,使得获得更为准确的费率,而工程造价、建筑单位技术熟练程度、建筑工程主体资质和建筑工程自身因素等影响较为明显。
二、建筑工程保险险种选择策略 1.选择科学、合理的保险险种模式(1)依托建工程的全过程来选择保险险种
由于工程建设风险的多样性,需要有多种保险产品才能满足有关方面的保障需求,因而建筑工程保险是由多险种、多方面相互衔接和补充构成的一个体系。工程项目从立项审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基本程序与保险项目的立项、评估风险、保险单的签署到保险期限结束保险单终止的全过程紧密关联。
建筑工程保险是与特定的建设项目有直接联系的保险,因此纳入建筑工程保险的各项内容应该是针对工程建设特有风险的险种。从工程设计到工程竣工的所有阶段以及所涉及的项目参与各方都可以投保,并且将部分险种设为强制性保险险种,比如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职工意外险和工程质量保险,这样设置险种,使工程全过程都置于保险之中,各参与方也均有自己投保的险种,充分保障各阶段各方的权益,真正起到保险的作用。建筑工程保险体系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构建。从纵向来看,是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来构建的;从横向来看,是以项目参与各方为基础来构建的。
(2)科学划分保险品种以实现风险分散
现行的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和附加第三者责任险,一般都是以整个项目整体投保,因此,一般工程保险的单张保单的保费是不低的,大额的保费有时也影响了投保人的积极性。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施工过程中,各个施工阶段、不同的工程部位,其潜在风险是不同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也不同,而且,一旦出险对工程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可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保险公司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既丰富了保险市场供给,又激发并满足了消费者的保险需求。
从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在不同环境、不停阶段、不同建筑水平、技术熟练程度之下所具有的风险和成本是不同的,这种内在差异使得传统以项目总价作为基数来取高费比率、中费比率、低费比率、保险比率间的差额是极大的,也是不科学的。在前文的计算与分析过程中,相关计算模型已经将依据建筑公司自身水平、技术熟练度来选择合理的费率险种的过程呈现出来,使得划分工程阶段、建筑公司自身水平、技术熟练度的优势呈现出来,对于选择科学、合理的保险险种模式具有很大的帮助。
2.引入强制型和自愿型有机构成的保险选择模式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保险险种发展过程中,单纯的资源型险种、强制性险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较为单一的险种将建筑项目的相关风险因素囊括进来,初步完成建筑工程保险目标。其中,自愿型保险依据自身观念要求自由投保的基本保险;强制性保险则将建筑项目一切风险、岗位责任险囊括了进来。显然,随着建筑工程保险环境的快速发展,这种选择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筑项目情况、建筑公司自身条件、保险对象差异、技术熟练度等等诸多因素,均影响到了费率制订、模式设置和金额的大小。
基于此,对于建筑工程保险险种选择模式的引入需要客观考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的思考与研究,客观考评所需险种,引入强制型、自愿型有机构成的选择模式,以此来推动建筑工程保险险种选择的科学发展。从目前的发展环境而言,这一类选择方式针对建筑公司来讲是最有效的险种抉择方式。被保险者客观考评此类项目有可能面对的所有风险以后,选择可以涵盖工程领域的险种体系。比如,因为承包了全球工程,在政局十分不平稳的地区进行开工,同时货品运输等产生了一定的危机,通过评估以后,公司项目要求投保的险种包含:建筑项目一切险、产品运输险之类险种。在明确投保的险种以后,就重要的险种建筑项目一切险进行同此类项目本质因素相吻合的不一样费率险种的确认。这一方式对建筑公司而言是最有效、最科学的选择方式,其对建筑公司要求不低,要求建筑公司构建专门担当建筑项目保险有关工作的机构来进行工程风险的考评,来明确工程所需要的险种及投保哪类费率险种商品。
3.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保险险种选择制度(1)完善建筑工程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开发建筑工程保险市场,应首先建立、健全建筑工程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抓住修改《建筑法》的时机,推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促进建筑工程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满足国际建筑市场的客观需求。今后政府可以根据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适时出台有关强制推广建筑工程保险的行政法规,这在国外也已有先例。政府在审定重大项目时,将保险列入法定的范畴,建筑工程保险及第三者责任险、雇主责任险、设计监理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可以作为重大项目强制性法定保险险种。向谁投保,可由被保险人自由选择,施工用机具是否投保,可由被保险人自行选择。招标文件中应当规定法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险别,并确定整体保险框架。
(2)研究科学、专业的保险计算方法和选择模式
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施工阶段、工程部位,风险发生的概率是不同的,对整个工程建设影响也不相同。因而,建筑单位应该加强与高校等科研单位的联系,加强在此方面的研究,总结出每个施工阶段、工程部位风险大小发生机率及其影响因素,从而确定哪些方面需投保、哪些方面需加大投保金额。同时,还要合理地计算保险费率,根据建筑工程涉及保险范围的风险概率来计算不同险种的费率。
(3)培养专业化的建筑工程保险队伍
在发达国家的建筑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和专业化保险服务人员往往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建筑保险和建筑市场的科学发展,则需要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建筑工程保险队伍,建立起囊括保险中介、特别经纪人、保险代理人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建筑保险工程专业队伍需要向客户提供更为全面、专业、高效的技术服务,评估公司则需要提高自身服务效能来进行专业化查勘理赔和计算,构建起完善的建筑工程保险队伍。
第三篇:风险管理与保险论文
论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安全一班xxxxxx)
【摘要】 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格外重要。保险公司面临的诸多风险,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整体地、综合地、全面地认识风险和实施风险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风险。
【关键字】 风险管理 风险 控制
China's insurance company of risk management
(07010020131xxxSafe engineering class one)
【Summary】The insurance company is running the risk of risk management w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e insurance companies face many risks, they are not isolated, but rather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only the overall and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risks and implement risk management, to have effective control risk
【key word】risk managementriskcontrol
0.引言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的技术方法,其目的是直接有效地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衡量。针对内部经营风险可以采取加强资产风险的管理,完善核保制度,强化费率管理等方法。针对外部风险可以采取转变经营思路,加快培养人才,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等方法。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我国保险公司应当从物质和观念上为今后在中国保险业全面推行综合风险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1.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风险管理是研究分线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科学,是指各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或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目标的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本质上是事先预测而非事后的反应;风险管理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书面计划作为执行的依据;风险管理本身应是一套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必须以企业财务安全为中心。1
2.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内容及特点风险(risk)即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损失发生与否不确定、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损失的程度不确定三层含义。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的技术方法,也可以指经济主体用以降低风险负面影响的动态连续过程,其目的是直接有效地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将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
2.1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衡量
保险公司的风险识别应从风险源、受损标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四个方面入手:
2.1.1.通过风险源的识别可以分析出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通常包括物质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技术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金融环境风险等几个方面,它们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来自外部,我们称之为非保险风险;
2.1.2.通过风险标的的识别可以认识到保险公司的主要受损标的是金融资产还是人力资本;
2.1.3.通过识别各个经营环节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可以明确保险公司的销售、承保、定价、理赔及投资风险与危害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保险公司的内部经营风险。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风险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企业破产,除此之外,风险还会使保险公司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丧失额外收益,这种结果也是保险公司的危害;
2.1.4.从危险因素入手,保险公司可以结合保险经营各环节进行风险分析。承保风险主要来自于被保险人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以及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可保条件弱化的影响日益严重;定价风险的产生主要是违背了保险定价的基本原则,使费率水平不能弥补保险人支付的赔款及营业费用,以及合理预期利润的需要;理赔风险产生了保险理赔过程,包括审核单证,委托理赔代理人,确定赔偿责任和金额,理赔人员素质,通融赔付五个方面可能造成损失;投资风险来自于违背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投资后形成的金融资产组合结构的风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中利率风险的影响最大;销售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内部经营影响不大。
2.2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方法包括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
保险公司风险控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帮助保险公司回避风险防止损失,在发生损失时努力减少风险对损失的负面影响。保险公司内部经营风险可以根据各环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普遍适用的方法是损失防范和损失减少,这一方法
2的核心内容是保险公司内控制度的建设;保险公司外部环境风险也适用损失防范和损失减少的风险控制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保险合同的限制性条款的使用。保险公司风险融资方法的目的是为保险公司的损失支付赔偿金,并承担损失的财务后果。保险公司转移风险的方法包括再保险转移和非再保险转移两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转移就是由再保险公司承诺承担损失带来的财务负担,保险公司非再保险转移就是风险的接受人不是法律注册的再保险人,保险公司遭受损失后由其他机构承担财务后果。保险公司的风险融资决策大多数是自留风险与转移风险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自留风险的条件是保险公司有足够的能力承受与风险相关的最大可能损失,足够的能力是指保险公司金融资产的偿付能力。如果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低或没有控制能力,保险公司就选择转移风险,如果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强,保险公司就选择自留风险。自留决策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基本的权衡:一是由于增加自留风险所带来的收益,二是由于更大风险从而不确定性增加所带来的期望成本。再保险转移对保险公司期望现金流的影响包括两方面:通过支付附加保费减少期望现金流,通过减少保险服务成本、减少筹措新资金的可能性、减少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及减少期望税收增加期望现金流。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最后的步骤就是对风险管理决策进行监控与评价,实施完整的综合风险管理。
3.提高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3.1针对保险公司可以控制和主动防范的内部经营风险采取的措施
3.1.1.加强资产风险的管理,建立宏观及微观风险管理模式,形成资产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会议,将资产风险管理贯穿在日常工作中;开发使用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利用VAR风险分析模型进行资产风险分析。
3.1.2.完善核保制度控制承保风险,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展业与管理同步的经营思想,加强业务质量考核,制定与利润相关的考核指标,并把这些指标作为经营者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核保制度,加强核保管理,科学设定核保权限,将核保质量同核保人员经济利益挂钩;提高核保人员素质,实行资格考核;改善核保条件,提高核保技术,提升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工作水平。
3.1.3.强化费率管理避免定价风险,建立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险种的业务规模、经营期限、风险程度、技术要求,实施不同的费率管理办法,分别实行标准费率、审批费率、报备费率和自由费率;建立并实行差别费率制度,体现地域差别、被保险人差别、保险人差别;建立并实行费率稽查制度,尽快延伸保监会各地监管机构,合理确定稽查要素,对检查
3中发现的违规行为依法处理;抓紧建立费率管理法规体系,使其能够适合现阶段保险业务发展的要求并覆盖费率管理的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
3.1.4.加强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应提高代理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代理人承保质量的评估体系,建立和强化理赔报案制度,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
3.2针对保险公司不能控制只能化解的外部环境风险采取的措施
3.2.1.经营者要从单纯地追求业务规模、市场份额转变到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同时要改革目前的一级法人核算体制,对分支公司实行子公司化经营,使其经营结果直接与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3.2.2.要加快培养人才,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懂寿险、懂经营、懂管理的经营者,按人寿保险自身的内在规律去经营管理寿险公司。
3.2.3.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预定利率、非利率敏感型产品及资产管理型产品,大力发展保障型的产品,提高保险公司盈利水平。
3.2.4.实行财务再保险,提高风险转移的效率,扩大可保风险的范围并将风险直接转嫁到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来增强承保能力。
3.2.5.强化内部资金管理,聘请专业人员,增强时间效益意识和资金运用成本意识,采用先进的资金管理手段,提高资金收益率。
3.2.6.强化业务管理,严格核保核赔,提高业务质量,防范和控制风险,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中提高直接盈利水平;加强人员培训,精简队伍,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间接盈利水平;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减少环节,集中管理,提高效益,增加费差益去化解利差损。
3.2.7.积极推动长期寿险业务的再保险实施,并对以前高预订利率业务采取措施鼓励退保或转保。
3.2.8.充分利用国家降低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争取国家给予更多的财政、税收、投资的政策支持。
4.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风险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并超越了国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过去那种对各种风险进行分立度量和管理的陈旧方法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发展的现状,也不符合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目前,在国际保险领域,未来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当是全面综合的风险管理。所谓全面综
4合的风险管理的中心理念是:对保险公司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连惯一致、准确和及时的度量;建立一种严密的程序用来分析总风险在交易、资产组合和各种经营活动范围内是如何分布的,以及对不同类型的风险怎样进行定价和合理配置资本;同时,在保险公司内部建立专司风险管理的部门,致力于防范和化解风险并且消化由此带来的成本。目前,许多大的跨国保险公司都在积极推行这一风险管理系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对风险的识别、量化度量及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上,而且表现在对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们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上的差距。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人全球经济体系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保险公司将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因此也就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挑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顺应国际保险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思想体系,积极借鉴国际保险业成熟的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建立和健全我国保险公司风险防范体系便成为中国保险业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从目前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实施和推广综合风险管理系统的条件和时机均不成熟。但是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全面提升中国保险业的风险度量、控制及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保险公司在这方面的差距,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应当从物质和观念上为今后在中国保险业全面推行综合风险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我们要积极地开展对综合风险管理的研究工作,结合国情选择若干家保险公司进行综合风险管理的试点工作,为全面推广这一管理理念积累经验。其次,要下大力气,积极做好实施综合风险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开发和实施综合风险管理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各种基本条件。因此,我们一定要在综合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同时,还应在保险从业人员中间全面普及风险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风险的能力。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我国保险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这一层面上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整个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同时在保险公司内单独设立风险管理部门或明确某一部门执行风险管理职能,从而在组织上保证综合风险管理系统运行成功并最终实现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
5.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与保险中国保监会保险教材编写组编著P1
风险管理与保险王凯全主编P14P112
保险学徐徐李杰编P102
上海保险2007年第十一期
第四篇:风险管理与保险教学大纲
《 风险管理与保险》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与保险
课程英文名称: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课内学时:32
课程学分 :2 课程性质:选修课
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考试 大纲执笔人:熊苡、李丽红 主讲教师:熊苡、李丽红 师资队伍:熊苡、李丽红
一、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风险与风险管理概念、方法,保险的基本原理及保险合同和险种,并通过案例分析研究风险管理的过程和风险管理的技术。
二、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风险管理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风险管理工具与保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树立风险意识,熟悉风险管理方法,了解基本保险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
1、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结合实例讲授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2、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并以此达到教师精讲、学生宽学。
3、要求教师高度重视案例分析及风险管理工具的实际运用,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做实际的风险管理案例进行课堂交流。
4、具有财会、经济法、经济学、金融、管理和统计学知识背景将有助于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但这些知识的具备并非必不可少。
三、课程主要内容
1、风险与风险管理(3学时)
主要是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述,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概念,风险管理简介,组织中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2、风险管理方法(3学时)
介绍风险管理方法分类,主要包括损失控制,风险的分散化,风险自担,风险转移。
3、保险的基本原理(3学时)
主要内容有:保险定义及作用,可保风险的条件,保险的基本原则。
4、保险合同(3学时)
介绍合同的成立与生效,险合同的特点,合同的基本组成部分,险合同的履行、变更、及争议处理。
5、保险险种(3学时)
主要内容有:财产和责任保险,人生保险,其它类型保险。
6、保险监管(2学时)
介绍为什么需要保险监管,保险监管理论和保险监管的主要内容。
7、风险管理决策(2学时)
介绍风险管理决策原则和风险管理决策方法
8、风险管理过程(3学时)
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目标,风险识别,损失程度和损失频率度量,检查和评价。
9、现代风险管理技术(2学时)
介绍投资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期权定价理论,资产组合保险原理,风险性投资保险的实施。
10、风险管理高级主题及案例研究(6学时)
主要对经典、综合性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总复习(2学时)
四、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
【美】C.Arthur Williams,Jr.Michael L.Smith Peter C.Young著,马从辉 刘国翰译《风险管理与保险》第八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美】Mark S.Dorfman著,《当代风险管理与保险教程》第七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顾孟迪、雷鹏编著,《风险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美】Emmett J.Vaughan,Therese M.Vaughan 著,《危险原理与保险》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3.孙祈祥,《保险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魏华林、林宝清主编,《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6.张洪涛:《保险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失业保险管理风险排查情况整改报告
关于失业保险管理风险排查
情况报告
根据2021年4月28日召开的“全省社会保险待遇支付违规行为专项检查整治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县就业局及时针对失业保险待遇审核、发放等相关工作进行认真排查,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内部控制方面
1.不相容岗位做到严格分离。业务人员与系统管理员实行分岗工作;会计或出纳不经办任何参保管理、待遇计算、发放等具体业务;单位负责人不兼复核、审核、稽核、财务主管等。
2.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制度,严格执行重点业务初审、复审、审批规定;明确各级领导的审批额度、权限及职责,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防控及监督机制,严格实施待遇支付分级审批和大额资金审批制度。
3.按规定将财务、业务档案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加强经办过程中相关资料规范留存,及时立卷、归档、登记和保管,全面、规范实现档案和业务一体化。
(二)业务经办方面
1.加强业务审核方面
我县全力畅通失业保险待遇申领渠道,保障失业人员领取方便快捷。目前,参保失业人员主要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省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网上办事大厅,微信公众号上申领待遇,申领待遇信息由省厅通过xx省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送到我县失业保险待遇经办内网审核。我县一级审核经办人员,通过电话核查和就业信息比对,比对申请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否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及企业工伤保险。由一级审核经办初审后推送到二级复审、三级审批。严格遵守审核程序。
2.业务办理信息方面
切实规范各项业务,严格执行业务规程,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信息数据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严格落实信息系统数据录入、初审、复核的内部控制措施,强化系统数据与原始档案进行核对的监督制约机制,全面提高失业保险业务基础数据的准确率。
2020年1-12月领取失业金****人,共计发放****元,2020年1-12月领取失业补助金***人,共计发放*****元。2021年1-4月领取失业金****人,共计发放****元。2021年1-4月继续发放失业补助金**人,共计发放****元。
3.业务信息排查方面
截止目前,排查市局反馈省厅下发数据**条,其中:
一是疑似死亡人员信息**人,通过拨打本人、同事或亲属电话等方式进行询问,经排查**名疑似死亡人员中**名人员仍在其单位上班均正常参保,其中一人处于失业状态,已领取失业补助金;
二是劳动合同比对***条,涉及**人,经查实,**人存在重复领取,xxx2021年3月1日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重新就业重复领取2021年3月份待遇***元,2021年5月7日已全部追回。***2021年1月28日***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重新就业重复领取1-3月待遇****元,2021年5月6日已全部追回;三是业务比对明细**条,涉及***人,***、***重新就业重复领取共计****元,已全部追回。四是社保比对**条,涉及**人,***、***重新就业重复领取共计***元,已全部追回。省厅下发数据***条已全部核实完成,涉及两人重新就业重复领取待遇情况,已全部追回资金。(三)财务管理方面
切实按照《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四项规定(暂行)的通知》(*人社发〔2015〕***号)的各项要求,进一步规范经办管理。一是严格执行《**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金支付流程及财务结算规定(暂行)》,加强银行账户资金流向管理,及时与银行签订失业保险基金账户服务协议,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与开户银行签订的失业保险基金账户服务协议。二是严格执行按月对账制度和《**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务会计对账报告暂行规定》,按月开展基金存款账户全覆盖对账工作,完备对账签字手续及对账原始资料,每月上报对账报告,及时查明对账差额原因,作出规范处理。
(四)信息系统方面
加强系统建设,规范特殊业务进系统办理,实现对异常数据和特殊业务的实时监控,充分发挥系统所具有的运行监测功能。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内部实现数据的共享。
(五)政策完善方面
加大稳岗补贴和技能提升补贴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符合条件的企业和职工都能够知晓政策并享受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资金审核、公示、拨付等监督机制,明确经办流程和具体标准。
(六)基金监督方面
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日常监督制度。提高思想认识,严格执行《**省社会保险基金日常巡查监督规定(暂行)》,采取非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抽查20%左右下一级参保单位,对参保单位进行业务督查与指导。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我县失业保险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按照《**省失业保险条例》要求,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努力完善管理机制和工作程序,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二)加大探索力度,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积极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中的功能和作用。(三)失业保险管理常抓不懈,继续加强制度建设。
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当前形式的变化,加强失业保险制度建设,做到强化责任、惩防并举,确保失业保险基金安全运行,杜绝挤占挪用现象,确保领导和工作人员不违规违法。**县劳动就业局
202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