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毕 业 论 文
题目: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学 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 业 届别 指导教师 职称
二○一二 年 五 月
摘 要
近年来,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推销产品、占领份额,企业间赊销等交易方式日趋活跃。单一依赖于银行信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往来的需要,采用票据进行支付和资金清算的业务日益增多。本文以票据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对应收票据的风险和防范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指出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来自:第一,政策方面;第二,经济市场方面;第三,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和信用管理方面等。其次,本文归纳了应收票据风险的种类:第一,真伪风险;第二,操作失误风险;第三,管理不善风险;第四,汇兑损失风险等。最后,本文针对应收票据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一,核对票据真伪;第二,完善内部控制;第三,加强票据管理;第四,减少汇兑损失等。本文通过对应收票据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提出了应收票据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应收票据 风险防范 应对措施
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sell products and occupy shares in a highly competitive market, transactions including credit behaviors between enterprises become increasingly active.It is not enough to meet the needs of business dealings only by bank credit.More and more corporations use bills to make payments and liquidation of funds.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y and literature home and abroad, following the rules of “asking the question-analyzing the question-solving the question”, discussing the risk and prevention of notes receivable deeply.Firs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causes of notes receivable risk: 1.Policy;2.economic market;3.The companies' own internal controlling and credit management.Second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ypes of notes receivable risk: 1.The risk of authenticity;2.The risk of operational errors;3.The risk of poor management;4.The risk of exchange losses.Finally,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risk of notes receivable: 1.Check the notes' authenticity;2.Improv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ling;3.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bills;4.Reduce the exchange losses.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way to deal with the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notes receivable through studying the related questions in depth.【Key words】Notes Receivable;Risk Prevention;Responses
II
目录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1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3 应收票据风险产生原因
1.1 法律政策方面..............................................................................................................3 1.2 经济市场方面..............................................................................................................4 1.3 企业应收票据核算方面............................................................................................4 1.4 企业内部控制方面.....................................................................................................5 1.5 企业信用管理方面.....................................................................................................5 应收票据风险种类
2.1 企业现金流出的风险.................................................................................................5 2.2 票据真伪的风险..........................................................................................................6 2.3 应收票据核算操作错误风险...................................................................................6 2.4 票据保管与管理不善风险........................................................................................6 2.5 票据背书转让的风险.................................................................................................7 2.6 信用管理风险..............................................................................................................7 2.7 汇兑损失风险..............................................................................................................7 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3.1 贯彻落实制度办法.....................................................................................................8 3.2 监控票据的收取..........................................................................................................9 3.3 核对票据的真伪..........................................................................................................9 3.4 把握票据核算要点...................................................................................................10 3.5 加强票据的保管与管理..........................................................................................10 3.6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11 3.7 严格审查票据背书转让的办理程序...................................................................12 3.8 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档案..........................................................................................12 3.9 重视与银行的合作...................................................................................................13 3.10 减少汇兑损失风险.................................................................................................13 4 结语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III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现有的法律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体现公司的财务价值,便于公司获取权益融资利益与债务融资利益,增强公司增长的资金支持,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应收票据随之产生。具体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当前票据融资业务快速增长。企业使用票据,购方不必支付现款就可得到货物,其支付的承兑手续费较低,而且与直接申请贷款相比,其融资条件和成本更低,融资期限掌握更灵活。一般来说,应收票据视为企业流动资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现金流入增多,资产流动性提高,反映的企业偿债能力增强,这在需要定期公开财务信息的上市公司报表中反映的尤为明显。对销货企业来说,大部分市场属于买方,供过于求,为销售更多的商品,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销货方接受买方的票据,形成企业的应收票据。根据《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执行报告”)指出,2011年票据承兑业务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下半年增幅趋缓。本年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 15.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8%;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 6.7 万亿元,同比增长18.7%。承兑余额从年初的 5.6万亿元快速增长至8月末的历史最高值 7.0万亿元,之后同比增幅趋缓,年末承兑余额比年初增加超过 1万亿元,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大。在票据融资方面,《执行报告》指出票据市场利率总体处于高位运行。2011年,金融机构累计贴现 25.0万亿元,同比下降3.8%;期末贴现余额为 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金融机构加强对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控制,年初票据融资余额小幅下降,第二季度逐步回升,下半年余额稳定在 1.5万亿元左右。年末票据融资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 2.8%,比年初下降 0.3 个百分点。票据市场利率在10月份达到最高点后有所回调。由此可见,票据在企业往来结算中日益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我国的相关管理制度正在走向完善,《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对商业汇票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不断地对有关应收票据的各项管理办法进行补充和修订。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断深化与创新。各个业务公司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推销产品、占领份额,企业间赊销等交易方式日趋活跃,单一依赖于银行信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往来的需要,企业之间的结算关系正在逐步向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具有较强支付能力和融资能力的票据越来越成为企业进行商品交易的重要结算工具。但由于企业对不法商人的防范认识不足,在保证安全承兑收款等方面考虑较少。加之,许多业务人员对有关票据流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我国企业间票据支付还存在诸多问题。《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票据的法规对商业汇票做出了相关规定,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空白与不足,甚至出现相互背离的现象。加上票据本身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并且涉及到贴现、转贴现、再贴现、背书转让以及到期承兑等众多环节,稍不注意,极有可能产生风险。应收票据的风险防范与管理问题日益重要,因此,有必要从应收票据出发,全面系统分析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找出应对风险的措施与对策。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票据产生于 17 世纪初期,是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票据在经济活动中频繁应用。在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中,融资性票据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票据交易风险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H.Kent Baker,James M.Meyer(1979)认为贴现率对于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具有显著影响。他们结合金融基础理论,运用VAR方法研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利率风险,分析了贴现率和短期利率的关系。Mark Gertler 和 Cara S.Lown(2000)从融资理论出发,比较了企业内外源融资的成本和收益。
在国内,由于品种单
一、规模较小,以及违规操作等,我国至今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扩大,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学者们也开始纷纷致力于票据的研究和探索。我国著名票据专家秦池江从经济循环、企业的流动性需求、票据融资的担保、真实票据理论的局限性、票据融资的信用基础和票据市场的经济地位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发展票据融资、建立健全票据市场的经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济功能和运行机制1。严文兵等人认为通过放开融资性票据,有助于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2。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票据的研究不是很多,而有关应收票据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拟从应收票据出发,研究应收票据种类,分析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和应对措施。应收票据是企业持有的、尚未到期兑现的商业票据。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遵循的是先提出问题,在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原则,对应收票据的风险和防范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应收票据风险防范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从法规政策、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接着,全面深入剖析了我国应收票据的风险种类;最后,针对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种类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应收票据风险产生原因
风险来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和债务、债权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应收票据本身的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的不确定,必然导致应收票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3。在我国,影响应收票据兑现的因素很多,引起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法律政策方面
我国票据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已经制约了商业汇票的正常发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和《会计准则》等法规虽对商业汇票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对于某些重要的问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对企业的承兑保证金来源、比例、保证金存款的性质以及对相关违规问题的处罚等。加之作为其实施细则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尚未出台, 企业在应收票据管理和结算 12秦池江,2002:《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地位》,《金融研究》,第01期。
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2002:《论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及其监管制度安排》,《经济评论》,第05期。3房卫红,2009:《企业应收票据的风险规避》,《现代商业》, 第09期。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中常常无所适从。由于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空白,使业务人员操作不规范。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中涉及商业汇票的法律法规也相对较少。法规本身的疏漏加大了现实票据业务操作的难度, 为事后监管留下了难题。也因此引起了有关应收票据的许多纠纷。另外,宏观金融监管政策体系不健全。经济政策支持的行业总能吸引大量资金流入,由此产生票据的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此外,关于涉外票据管理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票据法》属于国内法,当我国的《票据法》与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发生冲突时,根据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我们需要先遵循国际法。我国企业在管理涉外票据时,需要了解和熟悉相关的国际惯例、公约等,利用国际法和国内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1.2 经济市场方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利用票据进行融资和投资业务越来越普遍。相对于其他支付方式,票据更具有灵活性和便利性。而且与直接申请贷款相比,票据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或申请商业汇票贴现的融资条件和成本更低,因此,票据在企业往来中被广泛应用,使得应收票据在大多数企业中存在,而由于企业投资融资带来的应收票据不能兑现的风险不可避免。部分企业盲目发展,利用票据贴现业务获得融资,但是由于宏观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不稳定性,使得企业投入的项目资金链断裂,损失惨重。此外,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由于参与国际结算所面临的汇兑损益风险也越来越突出。
1.3 企业应收票据核算方面
有的企业规模较小,业务量不大,不设置应收票据账户,在票据取得或背书转让时,手续不完备,无法清楚票据的来龙去脉,使得应收票据的核算缺乏详细资料,造成票据核算混乱。或者,企业虽然设置了应收票据账户,但是但不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使应收票据的种类、签收日期、票面金额、承兑人、利率含糊不清,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企业取得的应收票据不入账,或推迟入账,私自出借、挪用给企业管理者或其他企业用作非法抵押。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应收票据的承兑(付款)。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1.4 企业内部控制方面
企业内部控制不严密,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防范与控制制度。首先,企业对应收票据的检查、监督只是流于形式。在内部审计的方面,没有对应收票据数据的正确性、内容的真实性、业务的合法性、主要账务处理的合规性,以及会计报表列示的恰当性进行清晰地确定,因而造成了潜在的应收票据风险隐患。企业相关的业务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票据操作中主观武断,识假辨假能力差,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再次,企业普遍只重视销售而忽略对应收票据的规范管理,没有对购买方的信用、资质进行详细的调查,贸然与一些资产状况、经营前景、支付能力不详的企业合作,这就极大的增加了应收票据的承兑风险。另外,企业有关应收票据的保管和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传递不畅等也是产生应收票据风险的原因之一。
1.5 企业信用管理方面
我国主要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进行信用管理,企业很少进行信用管理,社会信用意识十分薄弱。据有关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情况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的企业中,只有极少的企业有独立的信用核算部门,大多数企业不重视自身的信用,恶意拖欠账款,结果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信用危机。在信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应收票据的回收也就出现了问题。应收票据风险种类
2.1 企业现金流出的风险
应收票据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增加了资金流出的概率。应收票据大都来自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逾期不能收回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能收回,周转资金不足。赊销虽然能使企业销售更多的产品,获得较多的利润,但是这些利润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支付更多的企业所得税等,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2.2 票据真伪的风险
汇票业务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假冒、变造、克隆票据等不法行为。商业汇票是带有一定格式的印刷票据,有的企业试图伪造新版汇票,篡改印刷票据。若企业缺乏专业技术,无法识别票据的真伪,增加了企业票据资金风险,很有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果出票银行在票据内容上注明“真伪自辨”,这无疑又增加了企业甄别真假票据的难度与风险。
2.3 应收票据核算操作错误风险
有的企业混淆应收票据的核算内容和使用范围,一般来说,应收票据只包括商业汇票,即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有的企业将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等不属于应收票据的经济业务列作应收票据处理,有的甚至将应收账款业务列作应收票据,或者将应收票据列为应收账款,或者将应收票据贴息套现后的资金流入用于冲减应收账款,导致往来账户混乱,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企业为了达到偷税的目的,刻意不对企业发生了应收票据业务核算或者不进行如实核算,虚减收入。按照现行制度,企业持有的应收票据是不能计提坏账准备,但有的单位为了虚增减值准备,将应收票据的余额也作为计提坏账准备的基数.从而达到虚减利润,偷逃税金的目的。这些不当的操作行为都有可能引发应收票据风险。
2.4 票据保管与管理不善风险
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在防范方法上缺乏合理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内控措施不够完善,发现制度缺陷时,过分强调客观原因,没有从风险隐患的高度去认识间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这就为应收票据发生风险开了方便之门。票据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相比其他流动资产,更加不易被人察觉。如企业长期不对应收票据进行盘点,在监管不严及信息不透明情况下,可能会给保管票据者提供了出借、挪用承兑汇票的机会和空间,如保管承兑汇票的人将承兑汇票出借、挪用或者抵押给他人进行套利。当企业发现的时候,有的票据已经不能收回票据,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5] 6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2.5 票据背书转让的风险1
背书转让,是指当持票人为了转让票据权利,而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就是在进行背书转让。在现今的票据业务中,由于相关业务人员不了解处理流程,或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随意进行操作,造成日常流通转让中存在大量有瑕疵的票据, 这些票据的瑕疵常常导致承兑人不按时付款或作为拒绝承兑的理由, 诸如背书人、被背书人填写不规范,背书所盖印章不符合规定,使用印泥明显不一致,背书不清晰不连续,这些都是经常隐匿的一些潜在隐患。一张票据经过多次背书转让,可能存在由于背书中的不连续或瑕疵被拒绝承兑的风险。企业为了收回欠款,要行使对前手甚至出票人的追索权,无疑增加了收款难度。另一方面,银行为防范票据风险,对稍有瑕疵的票据,以各种理由拒付票款,甚至未出具拒付理由就将票据退还企业,使得企业无法实现票据承兑,持票人为了收回欠款,不得不选择司法诉讼,使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2.6 信用管理风险
应收票据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通过开展赊销业务,一方面增加了销售量,拓宽了市场占有份额,但是,我国目前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票据评级尚待确立,对企业履约缺乏约束力,容易出现出票人因支付能力出现问题, 票据到期不能及时兑付或虽未出现问题但不愿兑付而导致的信用风险。商业信用不及银行信用,有的票据当事人信用观念差,不认真履行票据付款义务, 对货款能拖则拖,任意拒付、退票形成纠纷无处不在。加之,目前大量使用的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承兑申请人不履行付款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 促使各家银行均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承兑对象、承兑金额。使得企业应收票据的承兑越来越复杂和困难,无法回收货款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2.7 汇兑损失风险
有些企业的大部分商品用于出口,在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是不可控制的风险。企业在收到外国客户开具的票据,或者办理托收等,在收取货款时,1陈跃雪,2003:《票据背书中的风险隐患及防范》,《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03期。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汇兑风险。自1994年1月1日起,我国人民币汇率实现并轨,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行浮动汇率制。从企业收到票据,至到期日承兑,或在未到期之前进行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由于人民币汇率每天都在变化,票据的汇率可能与当时签约时的汇率相差甚远。因此,对应于一个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来说,应收票据的汇兑风险是不可忽视的。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3.1 贯彻落实制度办法
从宏观层面上讲,国家应不断完善有关应收票据管理的法律规章制度,规范企业行为,切实维护票据的流通秩序和信誉。对有关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 要督促商业银行采取相关的制裁,如暂停其使用某种结算票据,或者降低其信用等级。情节严重的,要在有关媒体上曝光,以督促其增强信用观念。这项惩罚举措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影响极其严重的。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针对目前一些企业不讲信用,存在杂乱的债务链现象。督促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切实负起责任,维护社会信用秩序。要使市场机制下的竞争机制全面发挥作用,优胜劣汰。只有那些守信用, 能履行信用关系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而不能履行信用、资不抵债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加强现场检查, 建立对违规票据行为的定期通报制度和处罚制度,加大对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查处力度。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能够促进企业按照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国家应统一准则,以便对应收票据业务进行规范管理。保护合法票据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票据业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交易纠纷的仲裁,维护正常的交易运作秩序。在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票据纠纷, 法律部门裁决的顺序是宪法一法律一条例一规章制度,避免因准则不统一导致执法结果不尽相同。
我国应加大力度宣传普及《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会计准则》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办法,提高票据经办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增强风险防范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涉及票据的业务越来越多,出现的问题和纠纷也越来越复杂,我国有关应收票据
[9] 8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的制度办法也在不断地做出调整和修正,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它具备专业性和技术性,人们对它不能只是一知半解,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应该开展强制性的培训,做好继续教育,使票据当事人能够与时俱进,学习金融票据案例,掌握最新的信息,强化风险意识,时刻提高警惕,做好票据的收取、保管和承兑工作。
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应严厉打击伪造、克隆、变造票据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3.2 监控票据的收取
票据是否能够实现到期承兑,或者在未到期之前进行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与承兑人的信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企业应尽量选择银行承兑汇票,而不是商业承兑汇票。因为,经过承兑后,银行承兑汇票的主债务人是银行,依赖银行的信用,企业无法收回货款的风险越小。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在收取商业承兑汇票前,应该对客户企业的偿债能力、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避免与那些偿债能力低、信用状况差和恶意拖欠账款的企业合作。收取商业承兑汇票,则尽量要求客户出具见票即付的商业承兑汇票。对于客户出具的期限较长的商业承兑汇票,需要有银行出具的保贴函,以确保企业能向出具保贴函的银行进行贴现。应收票据实际上并未真正的成为企业的资金,在未到期之前,它是企业未实现的利益。大量应收票据的存在,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如果应收票据迟迟不能收回,就会增加企业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失灵,导致生产停滞。一旦应收票据成为坏账、死账,就会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企业应严格控制收取票据的数量,在客户的选择上做到“量少质优”。为促进企业能够到期足额收到客户的货款,企业在收取票据时,应注明关于保证金,担保、抵押等事项。
3.3 核对票据的真伪
票据的真实性建立在真实的贸易背景上,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且最大金额不得超过1,000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企业依法对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行鉴定。票据要平整洁净,字迹印章清晰可见,票面无折痕、油污等,票据无缺角、撕痕或其他损坏。审核出票人是否具有出票资格,票据的各记载要素是否完整,各种签章是否齐全,严格审查票据填写是否规范,如票据的行名、行号、汇票专用章等是否正确,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签发日期和支付日期的填写是否符合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有关知识培训,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检验票据真伪的具体方法有:
一、查看票据是否由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印刷厂统一印制,有防伪水印图形;
二、观看其纸张颜色、印章颜色和形状是否有异,观看汇票的纹印是否清晰,观看号码、金额部位是否有涂改迹象;
三、是摸汇票的纸张是否手感轻薄,号码区域是否有毛糙感觉,是否有明显凹凸感。
四、根据书写习惯,从字体的笔锋、笔顺、线条长短和倾斜度等判断是否是当事人真实书写。同时,为了防范伪造、变造票据、盗开票据或印章等形成的风险,企业对票面真伪进行检查后,应该委托银行鉴证和查询。
3.4 把握票据核算要点
应收票据可按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做好应收票据总账和明细账。当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商业汇票时,按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借记“应收票据”科目,按确认的营业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企业取得应收票据时,无论是商业承兑汇票还是银行承兑汇票,也无论是否带息,一般应按其面值入账。对于带息的应收票据.期末按应收票据面值和确定的票面利率计提利息.并相应地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商业汇票到期时,企业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贷记“应收票据”。
3.5 加强票据的保管与管理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票据进行保管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保管制度和管理制度,落实票据业务管理办法和具体操作规程。企业按规定及时对收到的票据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应收票据登记簿应逐笔记录应收票据的种类、号数和出票日期、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和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到期日和利率,贴现日期、贴现率和贴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现净额,以及收款日期和收回金额等资料。应收票据到期收清票款后,应在应收票据登记簿内逐笔注销。严禁将应收票据置于账外。票据管理人员应不定期对票据进行盘点,跟踪好应收票据的动态。对将要到期的票据及时提示支付,如果客户资金紧张暂时不能承兑, 则要求客户出具应收票据据延期报告, 注明延期的票据种类、金额以及支付的办法,若发现票据遗失,应及时通知付款人挂失止付。建立票据信息反馈制度,根据资金的时间价值、赔偿能力等,实行谁经手、谁负责、谁回笼的原则,将收款的期限与责任落实到人,并以考核挂钩奖惩兑现手段,定期反映各单位收取情况,充分调动收款人员的积极性,及时回笼资金。同时,对于已转让或者贴现的票据要按规定整理归档,注意检查是否存在贴现申请人资料不完整或失效、无效情况。贴现办理后3个工作日内,要将贴现资料整理、装订、归档,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工作。已转让或者贴现的票据要在备查账户中登记说明,以便日后进行追踪管理。企业还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聘请相关技能人员对应收票据进行分析利用,开展投资和融资活动,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6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关于资金活动和销售业务对应收票据作了相关规定。应收票据作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具有准货币资金的性质,而票据承兑人的信用不同可能存在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故此,应收票据应重点关注的风险是内部控制不到位,可能导致被挪用、侵占或者欺诈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需要企业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既要保证公司的正常高效运作,又要使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与监督,对于不能相容的职务,如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审计,支票保管与印章保管等,要遵循分离控制的原则,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第二,做好内部审计工作,针对应收票据,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计划体系管理。通过风险评估,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培育风险文化,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第三,做好信息沟通工作。财务部门需要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整合出有用的信息,从中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财务部门可以定期向管理层报告企业应收票据收取情况。第思,加强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行监督检查,评价有关应收票据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应收票据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监督应收票据的管理情况,若发现有人私自挪用,或出借给他人等情况,应马上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对有关应收票据的会计核算、资金清算等重要环节实行有效的检查监督,严禁有章不循、违规操作。
3.7 严格审查票据背书转让的办理程序
把好票据流通中的背书关,对于接受转让的票据,企业要重点审查票据的记载事项是否齐全规范,票据上有无挖补、涂改等现象, 印章是否齐全清晰,印泥是否一致。企业一定要在被背书人栏内填写被背书人的单位名称,防止承兑汇票被倒买倒卖。背书必须是连续的,且不能有瑕疵,如果是在背书过程中产生的瑕疵,要求客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在通常情况下,票据背书中使用的印章主要有单位行政公章或财务公章,法定代表人印章或授权人印章,若背书人为个人的要加盖个人名章,凡违反规定的,即为无效背书。
票据上记载“不得转让”或“委托收款”字样的、已经被拒绝承兑、付款或者超过付款提示期限的绝对不得收取。严格把握凭证审查关,切实提高企业票据背书风险的防范能力。
3.8 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档案
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承兑, 则转变为应收账款,使应收账款的账龄大大延长, 对企业来说, 会带来不小的财务风险。企业应对客户作信用调查,了解客户的资信,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对那些资信不明的新客户以及那些外汇紧张、地区落后、国家局势动荡的客户实行重点关注。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业务量,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档案,采用5C对客户信用进行评级(5C包括:“品行”Character,指客户愿意履行其付款承诺的可能性;“能力” Capacity,指客户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资本实力” Capital,指客户的一般财务状况;“抵押品” Collateral,指客户为了获得商业信用而提供给予企业作为担保的资产;“经营环境” Condition,指一般经济发展趋势或某些地区的特殊政策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针对客户信用度差异制定不同的销售政策和还款政策,企业还需要充分估计客户不能及时付款造成呆账损失的可能性。每月都必须对留存的票据进行归类分析,并根据票据到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期承兑情况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调整。针对那些恶意拖欠货款的客户,采取更加严厉的结算政策,并将之列入黑名单,拒绝与之再次合作。
3.9 重视与银行的合作
只有在充分了解票据的签发人、承兑人和付款人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企业密切地与银行进行联系,不仅有助于增进企业与银行的合作,也有助于企业自身防范商业汇票的信用与市场风险。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企业在收到票据时应主动到银行进行审查确认,鉴定无误后方能办理相关商品交易。在银行相关人员指导下进行票据背书转让、保证等;其次,结合地区实际,推广使用支付密码器、结算证等现代化支付手段。支付密码与结算证相比,在票据支付环节的增加了硬性控制,所以防范效力更强。目前, 在经济发达地区,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 强力推广使用支付密码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应严格执行已推广使用的结算证制度;最后,企业和银行应定期或者不定期核对往来账务。通过银行对账单和银行余额调节表,发现和查明企业未达账项, 及时使差错得到发现, 以便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或化解风险。同时,企业可以利用人民银行内联网系统,进一步将网络客户端延伸到各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构建全国性的支付票据业务数据库,跟踪每一笔票据支付业务发生情况,为用户及时提供票据验证查询、支付情况查询、挂失信息查询、票据权利公示催告信息查询、不良支付记录等相关信息服务。
[5]3.10 减少汇兑损失风险
在接收涉及外币结算业务的票据时,出口企业要降低由于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有以下几点措施:首先,企业应了解客户所在国家的政局形势、经济状况、货币政策和汇率变动等情况,若该国正处于政局动荡、周边环境紧张,或经济低迷、萧条等,企业应尽量避免与这些国家涉及有关票据方面的业务,从而减少应收票据无法承兑付款或贴现的风险。其次,企业在与国外客户签订合同时,要缩短票据付款时间,加快结汇速度,或者提高预付款比例,可以提供一定的现金折扣,激励外国购买商尽早付款。再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可以共同协商采取固定的汇率,这样可以避免因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但这样也会使企业丧失汇率变动带来的收益。另外,企业可以与客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户协商采用人民币进行结汇1,这样就完全规避了应收票据汇率变动的风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继续遵循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结语
总之,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赊销比例的加大企业有关票据的业务不断扩展,应收票据的风险必将日益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风险无能为力,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只要我们对这些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严格执行有效合理的控制措施,注意积累防范风险的经验和教训,从引发票据风险的原因出发进行监控,并积极规避票据流转各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风险,有效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应收票据在短期内缓解企业现金支付压力的优势,我们完全有可能把应收票据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应收票据风险规避会日益重要起来。对于国内的企业,必须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应收票据风险规避体系,才能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实现快速健康。
1王文清、姚永镇,2009《出口企业外汇结算应防范汇兑风险》,《财务与会计》,第08期。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卜文辉,2004:《如何完善中国票据市场信用制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4期。
[2] 卞春景,2011:《浅论应收票据的内部控制和核算原则》,《科技信息》,第05期。[3] 陈跃雪,2003:《票据背书中的风险隐患及防范》,《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03期。
[4] 蔡尉菊、王之强,2001《浅谈企业应收票据的管理》,《中州审计》,第08期。[5] 程琳,2007:《“应收票据”的舞弊行为及其审计研究》,《 会计之友(中旬刊)》,第08期。
[6] 邓盛怡,2004:《 规范发展商业汇票业务加强票据风险防范》,《福建金融》,第12期。
[7] 房卫红,2009:《企业应收票据的风险规避》,《现代商业》,第09期。[8] 和河鱼,2008:《浅谈应收票据的管理》,《山西财税》第09期。[9] 李华设,2002:《浅议票据风险的防范》,《青海金融》,第08期。
[10]李国莉,2008:《融资性票据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第08期。
[11]秦池江,2002:《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地位》,《金融研究》,第Ol期。[12]孙小梅,2009:《企业应收票据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冶金财会》,第05期。[13]王文清、姚永镇,2009《出口企业外汇结算应防范汇兑风险》,《财务与会计》,第08期。
[14]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2002:《论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及其监管制度安排》,《经济评论》,第05期.[15]朱亚、李金泽:《票据结算与托收法律风险防范》中信出版社,P106~108。[16]Charles Mulford, Michael L.Ely, Amit Patel, Mario Martins, 2005, “Customer-Related Notes Receivable and Reclassified Cash Flow Provided by Operating Activities”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7]Jinyu Zhu, Simon S.Gao , 2011,“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Corporate Behavior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Research in Accounting in Emerging Economies, Volume: 11.[18]Rodney L.Crawford, Thomas R.Weirich, 2011, “Fraud guidance for corporate counsel review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reports” 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 Volume: 18 Issue: 4.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致谢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克服了。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马国芬老师。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马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指导和建议,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在不断修订中的到完善。可以说没有马老师的细心指导和督促,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老师,你们不求回报,无私地把知识灌输给了我,为我打下了专业知识的基础。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多素材,并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才会顺利完成。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父母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第二篇: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和风险化解应对措施展开论述,提出应收账款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对策。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很可能引发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对应收账款管理的风控和清收措施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其他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提供一点借鉴之处。
关键词:应收账款 风险防范 内部控制 风险化解
一、综述
改革开发3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成为经济生活中日趋关注的问题。而然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一方面,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处在充满风险的信用环境中,必须改变原有的销售模式,采取适当的信用政策,提供一定规模的信用销售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信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授信企业提供了延期付款的机会,但不容忽视的现状却是受信企业履约率极低,大量逃赖债务,“三角债”问题严重,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给授信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和成本。2014年国资委在中央企业预算布置会上提醒,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占比过快增长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加大了运行风险。113家中央企业中企业“两金”占整个流动资产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达到51.7%。如何有效地对应收账款进行风险控制,制定防范措施,是现代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虽然利润表上的盈利数额非常可观,但实际上,现金流量表上可供支配的自由现金流却捉襟见肘。企业无法将盈利转变为可供支配的现金流,从而无法把握投资机会,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减少财务费用,防范财务风险,增加企业现金流,对增强企业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二、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一)建立独立信用政策的制定部门
信用管理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独立设置在董事会或者总经理之下,与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的地位等同,其权限与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并列,信用经理直接对董事会或者总经理负责。将信用管理部门独立与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之外,独立设置才是最佳的设置模式,这样企业的信用管理不会受到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影响,比较独立进行信用管理,在扩大业务的同时,尽可能地通过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而减少坏账产生。
(二)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企业需要分析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结合自身内部状况,综合分析制定信用政策的影响因素后,制定较为合理的信用政策。企业根据已选定的总体信用政策,权衡信用政策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风险,并结合企业资金的流动性来制定具体的信用政策,确定信用标准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竞争对手的情况、客户分析情况、市场战略、库存水平以及历史经验等,企业信用标准也需要随着企业、行业、市场情况变化不断修订。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可享受的信用限额,以便控制对其进行销售的规模,避免客户因过度赊销影响其偿付能力,使本企业蒙受坏账损失,制定信用额度可以采取一下三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确定发给客户的信用额度。也就是说根据客户的全年采购量测算全年在该客户处可以获取的信用销售收益额,以该收益额作为发给该客户的信用额度。
方法二:根据客户企业营运资金净额的一定比例确定发给该客户的信用额度。客户企业在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下,其流动资产扣除流动负债后的营运资金净额大致稳定。客户企业的营运资金可以看作是快速偿债的保证,企业可以客户营运资金净额的一定比例作为本企业客户设定的信用额度。
方法三:根据客户清算价值的一定比例确定发放给客户的信用额度。清算价值是指客户因无力偿债或者其他原因进行破产清算时的资产可变现价值,可视为客户还款的最后保证。
(三)建立信用风险转移机制
信用交易伴随着信用风险,企业在寻求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尽可能地降低和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是降低信用成本的唯一办法,一般企业可以采取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和信用保理等方式转移风险。信用担保可以采取保证(第三方担保)、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等方式,通常以房地产抵押担保最为普遍。信用保险是指受信方不能按时付款,保险公司按事先约定条件给予授信人赔偿。而信用保理是从他人手中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属于他人的债权并负责收回债款,从中获得收益的行为。保理业务在国外的发展较快,在我国则刚刚七部。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和信用保理等信用风险转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客户不能拖延付款而造成的潜在损失,因此应当鼓励企业采取适当的风险转移方式来转移风险。
(四)应收账款动态管理
企业给予了客户信用销售之后,必须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尽可能保证应收账款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收回,保证应收账款的收现率,降低信用风险,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这是对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应收账款的动态跟踪管理与控制要求企业必须随时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与客户沟通,全面收集客户动态信息,避免应收账款变成逾期账款,为此,企业必须定期与客户对账、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及时提醒客户到期付款。而一旦客户没有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付款,则企业就要对逾期的应收账款进行追收。同时,要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管作用,重点对业务发生过程中的重大差错、人为造成的应收款逾期现象、贪污舞弊、玩忽职守的现象进行监督,规避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逾期风险应对措施
(一)建立应收账款逾期预警系统
在企业内部,由专人负责应收账款风险预警工作,对大额应收账款和核心客户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对应收账款的日常跟踪监控,防止形成逾期应收账款,定期掌握企业应收账款持有水平,并随时调整到一个合理水平。为了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和分析,企业必须建立一套与应收账款高度相关的、反应灵敏的指标体系来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建立以总量指标、比重指标及系数指标为一体的指标体系。
建立预警管理工作报告制度,包括常规报告和紧急报告。常规报告按月或者季度进行,报告企业常规客户的应收账款预警管理工作。当某一客户的应收账款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紧急报告以采取措施,当指标突破或者面临突破时,也要紧急报告。
(二)成立应收账款风险化解专项工作组
考虑到应收账款化解风险的复杂性,坚持由公司主要领导督导化解风险的模式,成立应收账款风险化解专项工作组,由主要领导挂帅,明确财务部、法务部、业务部等部门在风险化解工作中的职责,建立与专项工作组沟通渠道,为一线催收人员提供法律、财务支持,同时第一时间掌握催收工作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专项工作组的建立为应收账款化解工作的高效开展与及时决策提供坚实支撑,形成了风险化解工作“上下联动、左右互通,前后相济”的立体工作网络。
(三)采取强有力的催收措施
针对不同的逾期账款,催收的方式有所不同,对应信用较好,而生产经营暂时出现问题和困难的客户,可以适当延长付款期限。对于信用不好,特别是恶意拖欠的客户,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催收策略,始终与客户保持联系,通过电话、传真、上门收账等多种方式催收,必要时采取法律诉讼或者仲裁,避免和减少坏账损失。对于那些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破产的危险债权,则要加大清理力度,争取在其进行破产程序前收回债权,同时相应的寻求债务重组的可能性,并做好其破产后形成应收账款呆死账时的处理方案。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变,建立健全应收账款防范的有效机制是迫在眉睫,十分必要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成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已引起越来越多企业重视。如何监控管理应收账款,如何规避应收账款的逾期风险以及如何采取及时合理的策略解决应收账款逾期风险,已成为每个企业不容回避且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彭晓红:企业应收账款的问题和管理措施.现代商业 2008
2、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才智 2010
第三篇:税务风险防范与企业自查如何应对
税务风险防范与企业自查如何应对
企业自查技巧与原则
每年3月份开始到12月份,税务都会要求对上一税负异常的企业展开自查或进行纳税评估,如果企业平时没有注意控制税负或者税负过低,恭喜你,已经被纳入自查范围了!税局开展的企业自查最主要目的是完成税款入库任务。
所以,如果贵企业一不小心税负没有达到行业水平,或者说企业“高瞻远瞩”故意留着一部分税不交,那么糊涂就要“恭喜”贵企业了。拿这些欠税去交差,当然金额不能太小,只要能收上欠税,税务局一般不会再找贵企业的“麻烦”。如果这部分欠税已经在征管部门挂号了,又能引起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的相互博弈,到时候贵企业就是那个得利的“渔翁”。这样说来,似乎是不照章纳税的倒还容易过关,或许有时候确实是这样。当然,我们并不鼓励企业这种做法。
那么多少金额合适呢?这里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据说有些地方稽查局内部有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企业报的自查数一般不得少于该企业上一纳税总额的1.5%。1.5%的数字也符合统计学原理。比如2008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54218亿元,其中稽查局查补入库的税款是513亿元,占0.94%,考虑到2009年稽查任务增加了一倍,把比例提高到1.5%是有道理的。
或者你参照你所属行业的税负率平均数再偏上一点作为你需要补税的指标数。
大多数企业老板一直指示或要求会计税负不能做高,会计在老板压力下,税负做到极低。糊涂财税一个学员,公司年营业额1个亿,老板给财务下的指标,全年纳税不能超过30万,税负能不异常吗?
若不是老板或会计不懂税负原理或者不懂控制税负,企业一般也不会故意留着一块税不交,导致税负过低,税负过低,每年自查一定少不了查你,而一旦要求 你自查了,不补税是很难过关的,最后还是会被补税,还会增加被加收滞纳金的风险。
所以,建议平时还是需要控制税负,造行业水平范围内,这样,一般不会被要求自查。
一旦被税局要求自查,绝大部分企业都要老老实实的自查,自查即是税局给企业自己纠错的机会,如果自查环节不能通过,一旦转入稽查,企业的大麻烦就开始了。
那么怎样才能在自查环节过关而不至于遭到稽查局的重点检查呢?
首先,企业要重视每次税务检查。
衡量自己在当地所处的地位,是不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是不是当地行业的领头羊?如果是,企业应该明白自己毫无疑问已成为了税务检查的重点对象,稽查局会把优势力量集中于纳税大户身上,因为从重点税源企业挖税远比从一般中小企业见效要快得多。没有哪个企业敢说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即使请了中介帮助协查,仍不能高枕无忧,因此企业切不可轻视。
其次,企业应先把能在会计报表上体现的税款自查一遍。
比如印花税,现在很多省市采用了核定征收的方式,只要看财务报表的购销金额就可以匡算出购销合同印花税的金额。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的增加会导致印花税的产生,房地产开发企业预收账款的增加也会导致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纳税义务的发生。还有土地使用税,从2008年开始,很多地方都大幅度提高了单位税额,税务局借助税务机关的征管信息系统,或者直接从财务报表上就可以看出,企业所交的土地使用税是否足额。这些表面上易计算检查的税款一定要报上去,这样可以赢得稽查局的好感,起码能给稽查局留下已经在认真自查的印象。
最后,企业应该认真对照自查提纲的内容进行自查。
自查提纲是税务机关根据以往对相关行业进行检查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检查提纲,对每一个纳税人的自查都有指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自查时不能仅限于自查提纲的要求,还应该跳出提纲,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自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稽查风险。
表面上的税款报上去后,如果税务局觉得还不满意,或者尚未达到想要的数字,一般要求企业在回去自查的,当然我们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拒绝然后再去递交自查报告,企业应该多与税务局的同志沟通,认真把握机会再梳理一遍,看看还有什么地方疏漏了,以免留下后患。自查期间,企业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自查。自查工作应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全部税种。
其中,四个主要税种的自查提纲如下:
一、增值税
(一)进项税额
1.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开票单位与收款单位不一致或票面所记载货物与实际入库货物不一致的发票用于抵扣。
2.用于抵扣进项的运费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与购进和销售货物无关的运费申报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购进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或销售免纳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发票和国际货物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开票方与承运方不一致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项目填写不齐全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等情况。
3.是否存在未按规定开具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具体包括:向经销农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收购农产品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扩大农产品范围,把非免税农产品(如方木、枕木、道木、锯材等)开具成免税农产品(如原木);虚开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虚开数量、单价,抵扣税款)。4.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废旧物资发票是否真实合法。5.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海关完税凭证是否真实合法。6.是否存在购进固定资产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
7.是否存在购进材料、电、汽等货物用于在建工程、集体福利等非应税项目等未按规定转出进项税额的情况。8.发生退货或取得折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9.用于非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非正常损失的货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10.是否存在将返利挂入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帐或冲减营业费用,而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况。
(二)销项税额
1.销售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是否存在以货易货交易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以货抵债收入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产品不开发票,取得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将收取的销售款项,先支付费用(如购货方的回扣、推销奖、营业费用、委托代销商品的手续费等),再将余款入账作收入的情况。
2.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的情况: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如用于内设的食堂、宾馆、医院、托儿所、学校、俱乐部、家属社区等部门,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分配、无偿捐助等,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
3.是否存在开具不符合规定的红字发票冲减应税收入的情况:发生销货退回、销售折扣或折让,开具的红字发票和账务处理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4.是否存在购进的材料、水、电、汽等货物用于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的情况:收取外单位或个人水、电、汽等费用,不计、少计收入或冲减费用;将外购的材料改变用途,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等未按视同销售的规定计税。
5.向购货方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例如手续费、补贴、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运输装卸费等等)是否按规定纳税。
6.设有两个以上的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到其他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用于销售,是否作销售处理。
7.对逾期未收回的包装物押金是否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8.是否有应缴纳增值税项目的业务按营业税缴纳。
9.增值税混合销售行为是否依法纳税:对增值税税法规定应视同销售征税的行为是否按规定纳税;从事货物运输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发生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所售货物的混合销售行为,是否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10.兼营的非应税劳务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对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是否按增值税的规定一并缴纳增值税。
11.按照增值税税法规定应征收增值税的代购货物、代理进口货物的行为,是否缴纳了增值税。
12.免税货物是否依法核算:增值税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的货物或应税劳务,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有无擅自扩大免税范围的问题;军队、军工系统的增值税纳税人,其免税的企业、货物和劳务范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福利、校办企业其免税的企业、货物和劳务范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兼营免税项目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免税额、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计算是否准确?
二、营业税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一)营业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 1.现金收入不按规定入账。
2.不给客户开具发票,相应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3.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
4.向客户收取的价外收费未依法纳税。5.以劳务、资产抵债未并入收入记税。
6.不按《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时间确认收入,递延纳税义务。
(二)关联企业间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申报纳税时不做调整。
(三)按税法规定负有营业税扣缴义务而未依法履行扣缴税款。
(四)兼营不同税率的业务时,高税率业务适用低税率。
三、企业所得税
自查各项应税收入是否全部按税法规定缴税,各项成本费用是否按照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规定税前列支。具体自查项目应至少涵盖以下问题:
(一)收入方面
1.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
2.企业从境外被投资企业取得的所得是否未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税计税。3.持有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份(限售股),在解禁之后出售股份取得的收入是否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4.企业取得的各种收入是否存在未按所得税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计税的问题。5.是否存在利用往来账户延迟实现应税收入或调整企业利润。6.取得非货币性资产收入或权益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7.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作纳税调整。
8.是否存在各种减免流转税及各项补贴、收到政府奖励,未按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9.是否存在接受捐赠的货币及非货币资产,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10.是否存在企业分回的投资收益,未按地区差补缴企业所得税。
(二)成本费用方面
1.是否存在利用虚开发票或虚列人工费等虚增成本。
2.是否存在使用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及凭证,列支成本费用。
3.是否存在将资本性支出一次计入成本费用:在成本费用中一次性列支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物品未作纳税调整;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未进行纳税调整。
4.内资企业的工资费用是否按计税工资的标准计算扣除;是否存在工效挂钩的工资基数不报税务机关备案确认,提取数大于实发数。
5.是否存在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6.是否存在计提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职工住房公积金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是否存在计提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年金等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7.是否存在擅自改变成本计价方法,调节利润。
8.是否存在超标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计提折旧时固定资产残值率低于税法规定的残值率或电子类设备折旧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未进行纳税调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部分,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9.是否存在超标准列支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和广告费。
10.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技术开发费用的列支范围,享受税收优惠。11.专项基金是否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
12.是否存在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进行税前扣除。13.是否存在扩大计提范围,多计提不符合规定的准备金,未进行纳税调整。
14.是否存在从非金融机构借款利息支出超过按照金融机构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未进行纳税调整。15.企业从关联方借款金额超过注册资金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是否在税前扣除。
16.是否存在已作损失处理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收回的,未作纳税调整;是否存在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有补偿的部分,未作纳税调整。
17.是否存在开办费摊销期限与税法不一致的,未进行纳税调整。
18.是否存在不符合条件或超过标准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未进行纳税调整。
19.是否存在支付给总机构的管理费无批复文件,或不按批准的比例和数额扣除,或提取后不上交的,未进行纳税调整。
20.是否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视同经营性租赁,多摊费用,未作纳税调整。
(三)关联交易方面
是否存在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未作纳税调整。
四、个人所得税
自查企业以各种形式向职工发放的工薪收入是否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重点自查项目如下:
1.为职工建立的年金;
2.为职工购买的各种商业保险;
3.超标准为职工支付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4.超标准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5.以报销发票形式向职工支付的各种个人收入;
6.车改补贴、通信补贴。如果所在省制定了免税补贴标准(税前扣除标准)的,在标准限额内的部分可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在标准外以发票方式为职工报销费用的,计入当月个人收入征税;未明确税前扣除标准的,应合理确定补贴中因私用形成的个人收入部分,扣缴个人所得税; 7.为职工所有的房产支付的暖气费、物业费;
8.股票期权收入。实行员工股票期权计划的,员工在行权时获得的差价收益,是否按工薪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9.以非货币形式发放的个人收入是否扣缴个人所得税
第四篇: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与防范
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与防范
内容提要: 企业在发展,业务在扩大,出现赊销成为必然,由应收账款产生的财务风险也不可避免,我们只有采取适当的信用政策及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使应收账款风险降低、收益增大。
关键词:应收账款;账款风险;信用政策;技巧与防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商业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抓住商机,除了要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售后服务外,还要运用赊销方式来扩大销售。当前,商品与劳务的赊销、赊供已成为当代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由于社会信用环境以及自身条件和实力的限制,企业经常面临着货款不能及时足额收回的风险,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坏账损失,致使许多企业陷入难以挽回的经营困境。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及对企业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尽可能的降低应收账款的发生,对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应尽可能地按时收回,从而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以下我们拿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例子。
一、应收账款的成本组成
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进行赊销,从而扩大销售。企业在得到赊销好处的同时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即为应收账款的成本。管理者在进行赊销决策的时候,必须仔细分析应收账款的成本,其内容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
(-)机会成本 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而不能用于其它投资时所丧失的收益。如应收账款占用资金,丧失投资于有价证券所能获得的利息收入。这一成本的大小通常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及应收账款投资额)、资金成本率有关。
(二)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也称管理费用,是指对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管理而耗费的开支,是与应收账款管理系统有关的费用总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制定信用政策有关费用;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跟踪与信息收集的费用;应收账款核算;账簿记录与管理费用;有关人员办公费用;其他费用等。
(三)收账成本 应收账款在回收过程中要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它通常包括正常收账费用和逾期应收账款的收账费用,主要有通知客户的邮费、拜访差旅费用、讨债费用、诉讼费用等。这部分成本随着应收账款的增加而增加。企业应收账款费用应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四)坏账成本 坏账成本是指因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坏账成本确定,通常是按应收账款的余额与应计提的坏账损失率的乘积来确定。为避免发生坏账成本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应合理提取坏账准备。
二、应收账款的作用和目的 应收账款是企业对外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而向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企业因赊销而产生的一项短期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而应收账款就是企业的中枢神经。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不仅决定了流动资金的周转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销售业绩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尽可能保证应收账款的合理占用水平和安全,尽可能减少坏账损失,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商品、劳务赊销形成了应收账款,一方面扩大了企业产品的销路,增加了产品销售收入,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加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形成了一定的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应收账款的现状及形成的原因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贷款,造成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
造成企业应收装款居高不下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归纳:
1.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为了占有市场,稳定市场,一方面是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主要竞争手段。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故意拖欠账款,社会普遍缺乏诚信。
2.企业自身的问题
因销售收款的方式不同,我国企业管理者普遍只重视销售而忽视包括应收装款管理在内的内部管理,客观上他们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十分缺乏。
3.缺乏对客户资信情况的调查,缺乏一套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四、应收帐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影响企业盈利状况
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账风险上,据统计逾期应收账款在一年以上的,其追涨成功率在50%以下。而在我国逾期应收账款已达到60%以上。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实际已成坏账但未作坏账处理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降低了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使公司效益下降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各位客户拖欠,拒付账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使信用表现一贯良好的客户也会因客观原因而无法如期付款。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国家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时期,客户受大气候影响,资金短缺,拖欠债权企业账款的现象时有发生。赊销的背后就是不断上升的应收账款,很多企业在具有良好的盈利状况下,因应收帐款管理不善而面临财务危机。我国许多企业包括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经常出现有利润、无资金,账面状况不错却资金匮乏的状况。
(三)夸大了公司经营成果
企业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应收帐款管理目标,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企业领导人的考核时过于强调利润指标,而并没有设置“应收账款回收率”这样的指标。
(四)对应收帐款的会计监督相当薄弱。
1.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或者仅按账龄进行辅助管理。许多企业仅仅是在其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中按账龄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简单的分类,平时则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
2.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定期清查制度,长期不对账。由于交易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都有发生误差的可能。
3.没有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有些企业对没有收回的应收帐款长期挂帐,帐龄甚至多达10余年,而这部分资产其实早已经收不回了。
(五)企业未对应收账款按风险程度进行信用管理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不对应收账款进行风险评价,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赊销制度,对形成的逾期应收账款能否收回、收回多少没有底数。
五、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 长虹集团的组织框架从“火车头”向“联合舰队”改造,使规模从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不断提高子公司的自主权和经营效率,但同时也会使整个公司的管理风险增大,使企业失控。怎样来兼顾这种效率和风险的平衡?
长虹的财务不断转变为业务驱动模式。“我们的供应商在系统上创建订单,他去交货,库房在系统上直接收货。收货以后系统会每个月做一个结算单,直接发给我们供应商的电子系统商。供应商根据双方的结算开发票,发票直接发到财务,财务把发票号输入进去检查就可以确认我们付款的时间。”这样的好处是,“一是让公司的所有业务的处理效率大大提高;二是让业务的信息和财务信息高度集成,使得整个公司的信息链高度统一,实现一体化的运作。” 除此之外,长虹还尝试性地把财务分成了共享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2008年,正式成立了70号人左右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处理全公司的会计处理核算业务,使整个长虹各子公司在财务处理上有了“统一的标准流程、标准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效率,很大程度上也同时降低了整个长虹集团的财务成本,因为再也不需要产业单元都建立一个会计机构了。
从长虹集团的管理理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完善、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
(一)加强内部控制(1)设立统一结算中心
财务结算中心是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应企业内部资金管理需求而生的一个内部资金管理机构,是根据集团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集团内部设立的,为集团成员企业办理资金融通和结算,以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服务机构。财务结算中心的成立将繁杂的日常会计操作从企业财务中分离出来,使得整个企业集团能更好地、井然有序地在经营过程中做好计划财务管理、资金预算编制、流动资金安排、费用支出控制、内部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长虹集团很好的利用了这点,它从之前是以销售规模为重的思维导向,变成对内部财务思路、财务组织和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后,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以财务为主线,以利润为核心”的具体要求。把财务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扩展到四个方面,分别是:首先是传统的财务会计类工作;其次是决策支持;第三是公司内部资源的分配;第四则是风险控制。
(2)明确应收账款的管理部门、岗位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应收装款由销售们或销售人员自己管理。但是这样做存在管理漏洞,缺少必要的控制环节,销售人员的行为应该由谁来监督呢?因此,仅有销售部门自己来管理并不妥当。一种观点认为该由企业财会人员来管理,会计人员纵然对财务处理比较清楚,但对具体客户情况并不了解,简单归由会计人员管理并不合适。事实上应收账款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全部信用管理的核心所在。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组织管理中就应该有这样一个专门研究销售策略,研究客户资信的机构来管理应收账款,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企业应根据有关规定,健全销售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业务操作流程,精细的管理,对合同洽谈,开标,配货及发货,出门及收款等业务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不相容岗位不相互分离,各部门人员要各司其职、恪尽职守、认真负责,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缩短应收账款收账期,减少坏账损失。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授予客户的信用额度控制交易量,并根据授权有限的原则在企业内部分别规定各级人员可批准的赊销限额。企业应尽可能地采用对自身有力的结算方式和先进的结算手段加速资金回笼,缩短资金在途时间。
(3)建立催收责任制和台账,引入激励机制,实施奖惩措施
应收账款形成的决策者和主要经办人就是直接责任人。改变回收债权仅是财务部门职责的错误认识,将“应收账款”的回笼一并纳入企业的业绩考核之中。如果责任人不能收回现金,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除了财务管理的要求外,对于业务公司在应收账款上的表现,工作人员也应纳入集团对子公司总经理的绩效考核中。对于造成坏账损失的业务部门和责任人员,企业应当按照内部管理制度以恰当方式予以警示,接受员工的监督。应收账款属于考核中的关键指标,如果在这方面发生什么严重问题,就有可能在季度考核中被直接亮黄牌,乃至是红牌,而得到两次红牌的总经理,就必须降职、下课。另外,财务人员定期编制《 应收账款风险评估一览表》,以便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欠款催收政策。企业按照客户设立应收账款台账,详细反映内部各业务部门以及各个客户应收账款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其每笔账龄等财务信息。同时加强合同管理,对债务人执行合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防止坏账风险的发生。
(4).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辅助应收帐款的回收
内部审计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完善监控体系,改善监控体系,改善内部制度。二是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有无异常应收账款现象,有无重大差错,玩忽职守,内部舞弊。故意不收回应收账款等情况。在我国内部审计大部分还停留在经营效益审计等方面,提高企业员工舞弊、贪污等工作远远不够。
企业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正确衡量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信用政策,及时收回账款。为双边衡量应收账款的边际产出与边际投入,提高应收账款的投资收益,企业从实际出发,制定以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信用政策十分必要。
(二)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收款期限的长短受企业的信用最低标准,付款条件,信用风险评估及收款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步要确定信用最低标准。扩大赊销范围,降低信用标准要付出一定代价,其中包括:(1)呆账损失,客户还不了钱,不但利润,连本金也鸡飞蛋打了。(2)对客户资信情况的调查的成本。(3)客户拖欠贷款带来的成本。企业应根据以往经验及不断变化的环境,适当的调整信用最低标准。长虹在应收账款管理上,采取分级授权的机制。“十万元以下的信用是一线的财务来决定和保证”,从一线财务负责人一直到集团董事会,形成了在应收账款额度上层层分级的一个内部体系。这样适当赋予各层级一定灵活性,也有利于提升业务效率。
第二步要确定付款条件。付款条件主要指赊销期限和赊销额度的大小。延长赊销期限,一般是增加销货的一种方法,但代价是利息成本的上扬和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从赊销额度来说,一般看对方的资信状况而定。长虹集团设计应收账款的催收制度的做法是:明确规定应收账款最长期限为四个月,即120天,一旦超期,则无条件转移到法律部门,进入法制程序。就是要求业务子公司“必须在四个月内完成对应收账款的收账工作”。
第三步要确定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评估,也就是评估客户繁荣资信状况,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银行对企业的资信状况的评估方法,著名的有“CAMEL”评级法和“5C”评级法。“CAMEL”评级就是考察企业资本情况C(Capital);资产情况A(Asset);管理状况M(Management);盈利能力E(Earning);流动性L(Liquidity)这五个方面。“5C”评级法就是考察企业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Condition)。
第四步要确定应收政策。应收政策的好坏影响收款的速度。怎样才能加快账款的回收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1)使用机制的方法。包括请对方企业主管部门出面打招呼等方法,但尽量避免使用“高压”的手段,“高压”手段只会破坏关系,并不能加快回收账款)。(2)平时防止客户赊销余额超过赊销额度,不正常的大举赊销往往是赖账的前奏。(3)加强对客户”及时付款,再赊不难“的宣传。(4)注意逾期的应收账款。对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应专项管理。(5)坏账冲销应慎重,并应先征得主管人员的核准,并定期考察坏账回收的可能性。(6)经常寄账单给客户,与客户核对清楚款项数额。
实际上,对于应收账款,业务子公司什么时间该采取什么措施,长虹内部也有明确规定。譬如一笔应收账款账龄超过10天需要电话催收,超过20天则需要专人催收,超过一月,经办人员就会被展厅工作进行催收,一般到了60天――也就是最长期限的一半,集团总部就会开始启动法律程序。“在催收方面,我们现在是一个非常严密完整的体系”。
六、应收账款回款的技巧和风险防范(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设置应收账款明细分类账。企业为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在总分类账的基础上,又按信用客户的名称设置明细分类账,来详细地、序时地记载与各信用客户的往来情况。对于应收账款明细分类账的设置与登记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1)全部赊销业务都应正确、及时、详细登入有关客户的明细分类账,随时反映每个客户的赊欠情况,根据需要还可设置销货特种日记账以反映赊销情况。(2)赊销业务的全过程应分工执掌,如登记明细账、填制赊欠客户的赊欠账单、向赊欠客户交送或邮寄账单和处理客户收入的现金等,都应分派专人负责。(3)明细账应定期同总账核对。(2)应收账款管理要张弛有度
长期以来,应收账款的产生与回收处在一个经济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应收账款的余额决定两个因素,即赊销金额的大小和回收期的长短。对于企业的客户来说,他们愿意赊销主要取决于经济的景气状况和企业赊销的付款条件。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普遍处于扩张期中,对基金需求旺盛,就会增加对赊销的要求,各企业利润率较高,账款回收快,坏账少,风险小,此时赊销适度对企业有较好的发展。炒股的要点是在股票见底之前将股票脱手,因为经济繁荣的顶点之后是经济衰退,此时赊销过度企业一般会死的较快。准确预测经济繁荣的顶点是非常困难的,企业要努力做到的主要是四个字“警惕”,“戒贪”。在经济萧条时期,商品滞销,企业利率下降,此时赊销风险较大,大部分企业应谨小慎微。
企业采用的付款条件越宽松,公司销售效果也越小,但代价明显,无法及时回收现金而产生资金周转压力。有些企业为防止欠款,采用优惠赊销,例如,2%的现金折扣率或3个月的的付款期限已足以吸引顾客,但企业开出的付款条件是3%的现金折扣或4合约的付款期限,这不是白白便宜客户吗??因此,付款条件过于宽松的话,有时效果并不明显。(3)引入信用管理系统建设
通过ERP项目的实施,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系统化和集成化。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知名品牌,其网络必定是面向全国的,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和办事处。如何监控分公司每一天进、销、存的动态?如何做到对分公司每天财务的收支有一个精确的了解,单纯靠人的自觉性是做不到的,必须通过信息化的财务软件来达到这样一个要求。采用ERP系统后,每一笔订单在系统里都可做到实时更新,因此财务人员和销售人员可以随时看到订单的运行状态:从采购到生产、入仓、销售、储运、财务汇总、开发票等等一系列的经营行为。长虹集团就很好的利用了这点。
在长虹,风险管控的核心制度概括起来是“三大集中”:一是会计政策和会计报告集中管控,第二是会计人员、财务负责人集中管理;第三,资金集中管理。“信用管理系统能够保证全公司在任何一个应收账款产生前,就是你没有钱要赊销前,都要通过信用管理系统进入审批”,叶洪林说,根本性的变化是:“过去是业务说了算,业务部门自己判断该不该放货,现在财务说了算。”这样杜绝了业务部门为了做大业绩、做大销售额,而导致财务风险加剧的可能。
(四)健全企业内部营销管理体系
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必然要求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别是在销售上,因为营销队伍是企业所有员工中最难管理的一部分。业务员过程管理:客户拜访、终端铺货、经销商库存多少和货龄的长短、回款跟踪,销量指标考核、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等;客户关系管理:客情关系的维护,客户信任管理等;还有物流和后勤管理等。
(五)进行信用保险
虽然信用保险仅限于非正常损失,保险公司通常把保险金额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求被保险企业承担部分坏账损失,但是这种方式仍然可以把企业所不能预料的重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使应收账款的损失率降至最低。长虹集团对于应收账款,引入第三方保证机制。“我们海外市场的应收账款,现在全部由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进行信用保险”,而自2008年起,国内大概40%-50%的应收账款,也在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进行了投保。一旦投保的应收账款出现坏账,则由保险公司赔付90%。
总之,合理有效地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应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营部门应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财务部门应加强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参考文献:
1.陈东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7,(12).2.荆新、王化成 《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三版 3.袁圆
《关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探讨》
企业经济
2004年第四期
4.李春涛 金汐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商业经济(哈尔滨).2007(8):
5.魏冕
《应收账款的管理与筹划》 中州煤炭.2007(4)6.文慧娟
《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问题及全程管理对策》
时代经贸:下旬.2007,5(09Z
第五篇:浅谈如何防范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我国网络银行监管问题及应对措施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基于成本分摊协议的企业税务风险控制 公司财务分析——以中石化财务分析为例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 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注册会计师行业收费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某会计师事务所为例 高管持股与企业业绩
论现金预算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以某水泥公司为例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法国兴业银行”事件说起 论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管理 快捷连锁酒店财务战略研究 商誉会计研究
某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动因研究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公允价值及其应用研究 某公司会计舞弊治理研究
本题目是会计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799 7579 38
煤矿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
会计电算化对手工记账的影响及发展趋势研究
出口外贸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分析与管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研究 某公司模式研究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研究 某农行支行会计报表分析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与应用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研究——以某制衣公司为例 对增值税政策转型的思考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研究
宏观调控政策下的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启示 某机械制造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问题的研究 建造合同准则的应用及国际比较 某房地产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
融资决策对公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云南白药为例 浅议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浅谈我国企业如何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资产减值准则在企业运用的研究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 论中小企业财务战略
基于可持续增长战略的企业现金流控制研究 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我国软件行业的纳税筹划研究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管制方法的思考 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节能减排的绿色税收政策安排 中小企业动产质押担保研究
企业获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的改进及其运用――以xx公司为例 国外绿色税收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启示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变革与发展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规避措施 股票回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某公司尾货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资产减值会计确认研究
英国绩效审计特征、路径与借鉴分析 某公司杜邦分析法存在的不足及重构 管理层收购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研究
服装生产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设计——以某服装集团为例 基于EVA的系统研究——以青岛啤酒为例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研究 论大型企业柔性战略管理会计
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基于EVA的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中小企业资金紧缺的成因及对策
税法与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及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财务报表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以某市政工程公司为例 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以xx市中小物流企业为例 试谈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流动资产管理研究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基于金融危机的新思考 浅析企业业务招待费的管理
对某建筑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某建设公司投资结构问题研究
论我国中小企业投资风险成因及其对策 企业资金管理新形式--现金池业务
基于竞争背景下的阿里巴巴投资策略研究 企业资产减值准则实施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基于税收筹划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
服装生产企业工薪与人事内部控制设计——以某服装厂为例 论对会计诚信的研究
审计主体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对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考
我国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 论机会成本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钢铁企业战略成本研究 浅谈现代企业目标
xx公司低碳型体系建立研究
会计舞弊防范的思考—以xx生物制药公司为例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披露问题研究
负债经营与风险控制策略探析——以某钢铁公司为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研究—琼民源公司为例 xx印刷公司研究
铸造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以某公司为例 房产税的现状与改革问题的研究
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与资金使用效益的关系探讨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研究—以某厂为例 某公司股票期权问题研究 xx制药公司财务分析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所得税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以某公司为例
财务比率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应用—以某公司为例 某集团体制研究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研究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成因及控制对策 审计失败风险与审计风险的比较、计量与管理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 浅议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
浅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誉会计处理方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零售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成长型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的研究 有关或有事项的探讨
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风险及其防范—以某公司为例 以顾客为中心的某公司成本控制研究 海尔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相关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及独立性的思考—以xx公司为例 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探析
从内部控制角度谈财务舞弊的防范 企业并购中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研究 企业绿色体系设计
强化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对策 家族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会计诚信研究——以某食品厂为例 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分析 某集团盈余质量研究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探析 物流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
新债务重组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某集团内部控制现状及解决方案研究
新会计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的影响分析 环境会计问题探讨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资产管理研究
对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研究
采购成本控制——以xx纤维有限公司为例 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应用的研究 负债经营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研究
保利地产现金流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企业税收筹划
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规避——以某公司为例 中小企业债务重组模式的实际应用研究 纳税筹划影响因素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某公司问题研究
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成长型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问题研究
我国网络公司盈利模式研究——以淘宝网为例 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债务融资问题探究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企业会计伦理问题探究
基于有效市场理论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治理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审计项目成本控制问题探讨
论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保险业的投资风险分析
某建设监理公司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 企业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支出相关问题研究 某公司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民营酒店预算控制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问题研究
关于组建农家坊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 某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论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某会计师事务所防范独立审计风险策略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问题分析——以无形资产项目为例 某幼儿园会计控制体系研究
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企业集团股权管理分析 公允价值在我国适应性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 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IT环境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研究
关于我国MBO的实施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基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问题研究——以xx为例 基于EVA的电力企业业绩考核研究 电子商务下的创新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研究 关于电子商务会计的探讨 某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