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时间:2019-05-12 00:4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第一篇: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南京担保》18期 风险管理

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文/朱林

一、票据融资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我国票据融资业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2000年,全国票据融资16559亿元,比1999年增长90%。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票据融资业务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票据专营机构成为票据市场的组织者和造市商。继工商银行在全国率先成立票据专营机构后,其他商业银行借鉴工商银行票据业务的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了自己的票据专业化经营机构,依托人民银行当地行的支持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市场主角。二是票据交易价格的市场化机制已初步形成。由于票据融资业务具有的低风险和高盈利性,票据市场竞争激烈。从2002年初开始,票据市场贴现利率一路下滑至人民银行规定贴现利率底线2.97%(再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也随之下滑,市场上转贴现利率已远远低于再贴现利率。三是票据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央银行的扶植下,我国票据市场的参与者已由原来的票据签发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到票据专营机构、股份制银行、各类财务公司和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境内外资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大型企业使用票据结算更是陡增,票据融资的容量和规模逐年上升。

进入2011年以来,由于各家银行贷款额度愈发紧张,票据贴现利率曾出现疯狂飙升。某票据网站公布的各区域直贴利率显示,自1月26日至2月11日,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票据直贴利率均在8%以上,票据期限最多不超过1年,利率水平明显超过最近一次加息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06%。自江苏宜兴3.7亿元票据诈骗案曝光后,江苏地区票据市场已不再“平静”。受到票据案影响,江苏一带的票据贴现利率从年初的4.5‰已猛涨至约7.8‰(月息),涨幅接近80%;当地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融资的财务成本已超过年利息10%。

二、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

1、银行对票据业务的真实性审核流于形式。一些商业银行为追求票据业务量的增长,对商品交易的真实性把关不严,甚至漠视有关管理规定,给企业持有的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2、银行主动操作 “贷转票”,造成存贷款虚增。假设企业申请贷款1000万元,银行同意给企业放贷,但是在目前考核体制下,由于存款任务重,银行便以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经常上只上浮10%、不上浮30%为优惠条件,要求企业把

《南京担保》18期 风险管理

这笔贷款金额作为保证金,存入该行的保证金账户,然后该行给企业开等额承兑汇票。这样,该行存款增加1000万元、贷款增加1000万元。之后,该企业再持票到其他银行贴现,贴现出的资金不管存放在哪个账户,如果忽略贴现率,存款又增加1000万元,整个社会存款虚增。同时,贴现额又计入金融统计的贷款余额,整个社会贷款余额虚增。而这种票据业务扩张带来的存贷款增加,相当部分是游离于真实经济之外的信用膨胀,一旦企业信用破裂,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3、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敞口业务,为企业滚动签发汇票,虚增保证金存款和贷款规模。部分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为企业开展银行承兑汇票敞口业务,利用企业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增加银行的保证金存款。而企业在取得银行承兑汇票后全额贴现,将贴现资金再作为保证金存款开票,银行在新增保证金存款的同时,又为企业签发更高额度的银行承兑汇票,存款和信贷规模被成几何级数地虚增放大。

4、贷款转保证金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商业银行为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企业通过关联交易,以购货的名义,将贷款转到保证金账户,获取银行承兑汇票,并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套取利差。

5、票据犯罪。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严、经办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极容易发生银行内外来人员利用票据在承兑、背书、转让和贴现等环节的漏洞互相勾结,发生金融大案要案。银行票据业务已经成为犯罪分子进行金融犯罪的主要工具之一。

三、票据融资风险的防范

票据融资的风险防范是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防止和降低风险。

1、完善票据法制建设。《票据法》制订于1995年,实施于1996年,本身缺陷较多,司法解释又不能起到更明确的作用。单就转贴现这项业务而言,《票据法》的条文明显落后,票据业潜在风险最大的业务恰恰正是转贴现交易过程。有关部门应制定落实好《票据法》实施细则,把票据市场的主要内容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使金融机构办理票据融资业务时能够依法处理。

2、加强对票据市场的监督管理,明确监管主体。2003年以前,票据市场实行的是市场准入制,设立银监会以后,银监会发文将准入制改为备案制。金融机构开展票据业务是先经银监局批准,后到人民银行备案。在法律上明确监管主体,《南京担保》18期 风险管理

解决人民银行和银监局两方管理又监管不到位的境况。对票据市场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以减少和防范票据市场所引发的金融风险。

3、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票据融资产生的风险往往数额巨大,给金融业和社会经济的各方面带来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是开展票据融资业务的基本保障,所有从业人员要认真学习金融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依法用票、按章审票、循规管票。切实坚持商业汇票的真实贸易背景原则,加强对票据的合规性管理。在对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方面,主动权在银行,银行在开票时要对贸易合同进行检查,事后企业要补备增值税发票,贴现时也要求审查商品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并从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三者的日期和金额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控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4、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将企业的票据不良信息记录录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建立标准统一的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登记、咨询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对社会行为起到制约和规范的作用。对票据融资行为而言,通过企业征信系统查询,企业能够主动地规避与信用差的单位或个人发生业务关系;同时也敦促自己规范操作,不被列入无信用单位或个人的黑名单内,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最终实行形成稳固的票据信用观念,有效控制票据风险,并充实和完善企业征信系统。同时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大对票据业务信息网络的建设,在一定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联网的票据业务管理系统,以电子数据来替代企业的各种信息,包括企业信用档案、银行信用档案、企业经营及资产负债情况、相关信息披露、查询查复、业务监控等信息,利用高科技手段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达到最大限度减少票据风险之目的。

5、加强票据融资的刑事风险防控。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票据诈骗的手段呈现多样化,如使用“克隆”票据、伪造投递假汇款电报等;诈骗手段已从传统的办法向借助高科技手段转化,如采用计算机高清晰度扫描技术伪造他人签章;部分犯罪分子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较熟悉银行业务。票据诈骗犯罪性质恶劣,危害极大。各方必须相互配合,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共同防范和打击票据诈骗犯罪。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广泛宣传票据知识,动员全社会力量防范和打击票据诈骗犯罪;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票据审核责任制;采用高新技术手段,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技术防范;加强案例分析,建立案情报告和通报制度;强化部门协作,坚决打击票据诈骗犯罪。

(作者单位 北京盈科(南京)律师事务所)

第二篇:票据融资较快增长 风险防范不容忽视

票据融资较快增长 风险防范不容忽视

央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票据融资出现较快增长。上半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8.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6月末票据承兑余额较年初增加1.5万亿元。从行业结构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为70.6%。商业银行和企业对参与票据融资的积极性均有所上升。票据融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作为企业产供销活动的有效金融工具,商业汇票自诞生以来,就为实体经济提供信用和融资支持。特别是近年来,为落实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以下简称“集合票据”)的推出,迈出了金融创新支持中小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票据作为一种债务融资方式,解决了中小企业难以单独发债并取得投资者信任的难题,开辟了高额度、低成本、无抵押的融资新通道。一是最大限度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实现供需对接。二是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商业银行一至三年期贷款利率达到了6.15%,而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上浮30%左右,相比之下,集合票据发行利率大多在5~8%,而且政府在集合票据业务发展初期提供定向补贴,更是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企业联合信用等级的提高克服了银行信贷对抵押担保的要求,提高了单个企业的贷款额度,发挥了“1+1>2”的融资规模效应。因此,成为金融定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工具。日前,在上海浦东举行的“2012年中国新兴金融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表示,票据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货币市场中参与主体最多、实体企业参与程度最高、签发量最大、利率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子市场,在货币市场中有着特殊地位,其功能、地位和意义不容忽视。

案件多发风险不容忽视一家年销售额仅几十万元的小公司,每年经手的违法票据买卖或高达数亿元,直到其中1.4亿元的票据被别人骗走才东窗事发。这是前不久山西忻州爆出的票据大案。

一般而言,票据业务的风险度是较低的。但我国信用基础薄弱、商业信用基本依赖银行信用,因此,信用风险、欺诈风险、违约风险、操作风险等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经营过程。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随着我国银行票据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票据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多样化。

由于票据业务兼有结算工具、银行负债、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等多重角色,注定了其功能容易随着宏观情势的变迁而变异。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和经营业绩的压力下,十分热衷于挖掘票据背后的金融功能。一笔票据业务的签发,往往带来存贷款两个方面的业绩增长,还可以有费用收入。在漂亮的业绩统计数字诱惑下,银行就有可能放松对企业资信的审查,甚至忽视真实的贸易背景。加之我国银行票据业务分散,各个银行自成体系,对票据业务的争夺也引发了银行不理性的竞争。特别是近年来票据中介盛行,许多所谓的票据中介公司,非法从事没有真实贸易的融资性票据流转业务。他们将各种渠道低价收购的票据安到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企业头上,伪造贸易合同,开具虚假发票,制造出相互贸易的假象,并由此引发了不少票据案件。

根据我国《票据法》和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票据的转让流通需要有真实贸易背景,民间票据中介公司如果是以自有资金参与票据交易,就需要满足“真实交易”原则,否则就是非法的。

事实上,这种通过非法手段买卖承兑汇票并通过转出、贴现等方式牟取利差,并逐渐形成非法的地下承兑汇票交易市场已经严重扰乱国家金融秩序,特别是一些突发的票据案件极易对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造成冲击。防范票据风险重在内控

有望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前沿阵地的票据业务,只有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完善市场服务体系、稳步开展业务,为银行经营和市场资源配置发挥应有的贡献。

有业内专家表示,控制票据业务风险,需要融合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建立多层次的监管控制机制。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监管目标和考核指标,督促银行按照目标进行风险防范管理,同时银行内部监管应以合规合法监管为基础,实现内外双重监管。同时在认清银行票据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灵活适时制定、修改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

其次,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内控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和业绩观,加强对承兑及贴现业务调查、审查和跟踪检查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业务,遵守道德规范,坚持合规经营,银行应重视银行票据业务风险易发点和风险管理,有针对性的防范信用风险和完善银行票据业务风险内控制度。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及贴现业务必须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严禁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应加强银行票据风险管理和检查,在遵循相关票据法律法规基础上,对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明细化,规范银行票据业务环节的各种行为,加强事前检查和事后控制。

另外,就是要加速商业银行转型。“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存款增长考核机制,将保证金存款与储蓄存款、对公存款分开统计、分开考核、区别对待,从而抑制银行签发银票的冲动;另一方面,银行应创新经营理念,寻求更有投资收益的业务产品,改变主要业务过分集中于粗放型存贷业务的现状。”上述专家强调。本文摘自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如何从法律角度防范政府融资风险

如何从法律角度防范政府融资的风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如何从法律角度防范政府融资的风险》的内容,具体内容:?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融资和提供担保等形式也日渐增多。虽然近年来关于地方政府债务规范管理渐有成效,但仍有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树立...?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融资和提供担保等形式也日渐增多。虽然近年来关于地方政府债务规范管理渐有成效,但仍有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违法违规借债冲动依然存在,一些非正规的融资渠道和新型融资渠道还需要加以重点防范。据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通过平台公司以银行贷款、债券类融资工具、信托、保险或资管产品等形式替政府融资,由政府担保或偿还;二是通过不规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进行变相举债。日前,财政部通报了江苏、贵州两省处理部分市县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的情况,相关责任人员受到了行政开除、行政撤职、降级等严肃问责处理,值得我们警醒。虽然政府通过融资或者担保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相关的风险也正在日益凸显。为此,我们从法律的角度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企业、个人等民事主体提供担保属于违法行为,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担保法及其解释的相关规定,国家机

关不得为保证人,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因此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此,除外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转贷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能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不能承诺为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融资承担偿债责任。

二、各级政府应当依托政府法律顾问,在政府融资、担保方面充分听取相关法律意见,作为依法决策的依据,为政府的融资、担保决策提供法律依据,通过合法手段,保障地方经济平稳发展。地方政府在融资、担保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法律顾问的意见,对有所为,有所不能为,有明确的认知,在法律的框架内合理制定措施方法,对融资的程序、内容和责任等方面有明确的规范意见。

三、正确厘清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公司的边界,健全信息披露机制。政府应当要求融资平台公司在境内外举债融资时向债权人主动书面声明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并明确其新增债务依法不属于地方政府债务,防止误导投资者决策行为,给政府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地方政府不能将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能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避免地方政府变相举债。

四、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应依法规范合作。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应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参与 PPP 项目、设立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时,不能以任何方式承诺回购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不能以任何方式承担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损失,不能以任何方式向社会资本方承诺最低收益,防止地方政府通过承担

项目全部风险的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同时,地方政府不能以借贷资金出资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不能对有限合伙制基金等任何股权投资方式额外附加条款变相举债。

五、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制度。政务公开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应重点公开本地区政府债务限额和余额,以及本级政府债务的规模、种类、利率、期限、还本付息、用途等内容;可以参考国债发行做法,提前公布地方政府债务发行计划,同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PPP 项目信息和融资平台公司名录的公开。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第四篇:江浙票据融资现状与风险分析

江浙票据融资现状与风险分析

近年来,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票据市场欣欣向荣,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大量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应运而生,票据空转十分活跃,信贷规模随之急剧扩张,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削弱信贷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秩序紊乱。

一、票据融资现状

在浙江,融资性票据于2000年市场零星出现.当时以有交易有真实贸易背景票据为主。杭州市场一周交易额从2005年初5亿一10亿发展到目前50亿——100亿。主要以融资性票据为主。目前杭州市场大小中介不下500人。日均规模2亿——3亿左右贴现份额的大中介有10家左右。据票据业内人士估计,2008年、2009年浙江省有l万亿左右规模。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一个分工明确。链条清晰,参与各方充分竞争的区域性票据市场。

(一)发行状况

由于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在创新过程中与市场紧密联动,结构设计兼顾了参与各方的利益,且在一整套规范性文件体系框架下运行,因此自2009年底至今,产品在全国的发行非常顺利,引发全国性发行热潮。目前,全国各省都在抓紧推出各自的集合票据产品。全国已注册发行了11支票据融资总额达45.06亿元,还有近100支票据在等待发行中。

(二)运作模式

集合票据不是单一企业的独立行为,而是弱势群体的捆绑式组合融资。从各地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情况看,总体上坚持市场取向,同时辅以政府支持。票据推行前期,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或缺。加大宣传、宣讲力度,全面介绍集合票据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广大中小企业对集合票据的认知度;加大政府对票据发行前期投入的扶持;政府或国有企业提供担保;政府对产业发展情况的推介及规划等,在票据发行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政府的支持,单靠金融机构一方推进,票据的推行会事倍功半。当然,随着各项制度设计的日益规范,票据的市场化运作将会水到渠成。

二、票据融资风险

一般而言,票据业务的风险度是较低的。但我国信用基础薄弱、商业信用基本依赖银行信用,因此,信用风险、欺诈风险、违约风险、操作风险等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经营过程。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随着我国银行票据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票据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多样化。

(一)信用风险

个别企业无视票据信用原则,利用银行票据融资业务,采取多种形式骗取、占用银行资金,套取银行信用现象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一是企业联手采用伪造无真实贸易背景的交易合同和对开增值税发票的方式,欺骗银行相互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再办理票据贴现,从而骗取银行资金。二是大型企业利用本身信用等级高、缴保证金较少的优势,签发大量的“融资票”,然后将这些票据交有关企业或下属企业办理贴现,再将资金转回由自己使用,出现占用银行资金现象。三是企业利用当前票据贴现利率与保证金存款利率倒挂的时机,想法设法连续滚动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用于套取利息,造成银行信用膨胀,风险加大。

(二)操作风险

银行机构出于种种原因,在办理票据融资业务时,降低门槛和授信标准,甚至协同作假,屡屡出现违规操作现象。一是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不执行保证金专户管理制度,不能足额收取保证金。二是对客户资格、企业经营状况、信用记录等基础性资料审查力度不够,没有严格审查票据业务商品交易合同和票据贸易背景的真实合规性,出现了在合同失效、承兑总量超过商品交易量、企业无真实贸易背景证明材料等情况下,仍办理票据融资业务现象。三是审查票据时,对票据要素、防伪点和底纹的审查存在不严格、鉴别失真现象。四是没有执行先查后贴的操作程序,对查询查复有“他查”、“二查”等疑点的票据,没有及时落实真实原因后,再办理贴现业务,存在不查询就贴现或先贴现后查询现象。

(三)管理风险

银行机构出于内部考核的压力,超常发展票据融资业务,出现了“重数量、轻管理”的状况,在管理上存在许多风险。一是因银行从业人员认识上存有麻痹大意思想,认为票据融资业务有票据抵押,不会出现风险隐患,进而放松了对票据融资业务的管理,未能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审批。二是银行机构认为大型企业信誉好、有实力,在票据融资业务方面给予优先,从而出现了银行机构票据融资业务垒大象,造成银行信贷资金集中度风险增大。三是因银行机构从事票据业务管理人员较少,但业务量大,造成无力跟踪每笔票据融资业务,存在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的状况。

(四)道德风险

随着银行承兑汇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广泛使用,部分社会不法分子利用票据融资业务,伪造、变造银行承兑汇票和发票诈骗银行资金的现象有所抬头。一是银行职工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虚开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想方设法办理贴现、转贴现,再转移转贴现资金,使票据到期以“无力足额交存票款”为由,转为短期贷款,导致银行垫款。二是不法分子利用假交易合同和伪造、变造发票等手段,备齐银行所需资料,申请办理贴现,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三是不法分子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具有承付期较长、金额大和反复多次转让等特点,采用高科技手段,伪造、变造或克隆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诈骗银行资金,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三、应对措施

(一)健全票据融资市场管理体系,规范票据业务行为

1、建立健全票据融资业务制度规则,统一业务管理办法。应尽快修评《票据法》、《票据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分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票据业务管理办法,统一票据资料审核标准与程序,使各项票据业务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进一步规范票据承兑、贴现、再贴现操作。

2、尽快出台《票据转贴现管理办法》。随着转贴现业务的日益活跃,其跨系统、跨地区现象增加,风险较大,且操作程序无章可循的问题日渐突出,迫切需要通过全国性的制度加以统一规范。

3、建立健全激励和制裁机制。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组织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风险防范制度、自律管理制度等。加强对票据市场的监管力度,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4、发挥专营机构职能,健全、完善票据专营机构模式。票据专营机构要切实发挥龙头示范作用,进行专门化、规模化的管理和操作,积极配合各银行、企业进行业务咨询、票据查询和鉴别,自觉主动地加强与银行、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

(二)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减少企业套利几率

现行的票据业务贴现利率形成机制是基于利率市场化前提下产生的,其与法定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导致了目前保证金存款利率与银行贴现利率的倒挂,给企业留下了结构性的套利空间,市场的趋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票据功能异化问题。为此,建议银监会通过适当平台与人民银行协商,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利率形成机制,优化利率结构,平衡利率水平,降低法定利差,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确保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各类金融产品定价的科学性,减少企业套利几率,促使票据业务回归本色。

(三)强化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控制,确保资金安全

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执行集中办理的原则,适度集中票据贴现业务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对票据真伪的鉴别需要有专业技术和人员,以防范票据风险。同时,要严格实行调查、审查、审批、发放和保管票据的岗位分离,确保内部操作零风险。严格贴现客户的选择,贴现客户必须是本辖区内,且生产经营正常,无不良记录,严禁跨省和跨地区营销票据。严禁借用他人账户办理贴现业务。要规范使用查询查复书,严禁客户自行查询查复。加强承兑企业与贴现企业的财务状祝审查,密切监控贴现资金流向和跟踪其资金变化,把票据贴现视同借款管理,强化风险控制,确保资金安全。

第五篇:江浙票据融资现状与风险分析

江浙票据融资现状与风险分析

一、票据融资

票据贴现融资,是指票据持有人在资金不足时,将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收款人的一项银行授信业务,是企业为加快资金周转促进商品交易而向银行提出的金融需求。票据一经贴现便归贴现银行所有,贴现银行到期可凭票直接向承兑银行收取票款。票据融资又称融资性票据,是票据持有人通过非贸易的方式取得商业汇票,并以该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套取资金,实现融资目的。

在我国,商业票据主要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以商业票据进行支付是商业中很普遍的现象,但如果企业需要灵活的资金周转,往往需要通过票据贴现的形式使手中的“死钱”变成“活钱”。票据贴现可以看作是银行以购买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向企业发放贷款。贴现者可预先得到银行垫付的融资款项,加速公司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票据贴现融资方式的好处之一是银行不按照企业的资产规模来放款,而是依据市场情况(销售合同)来贷款。企业收到票据至票据到期兑现之日,往往是少则几十天,多则300天,资金在这段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企业如果能充分利用票据贴现融资,远比申请贷款手续简便,而且融资成本很低。票据贴现只需带上相应的票据到银行办理有关手续即可,一般在3个营业日内就能办妥,对于企业来说,这是“用明天的钱赚后天的钱”,这种融资方式值得中小企业广泛、积极地利用。对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普通贷款中往往因为资本金规模不够,或无法找到合适的担保人而贷不到钱,因此,票据贴现无需担保、不受资产规模限制的特性对他们来说就更为适用。

票据贴现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利率低。票据贴现能为票据持有人快速变现手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手续方便、融资成本低,是受广大中小企业欢迎的一项银行业务。贴现利率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范围内,由中小企业和贴现银行协商确定。企业票据贴现的利率通常大大低于到银行进行商业贷款的利率,融资成本下降了,企业利用贷款获得的利润自然就高了。

二、江浙票据融资现状 杭州的一家特大名为“润银”的“投资管理”公司不法票据窝点落网,缴获900亿不法资产,业内认为这很可能是地下“票据经纪”行业的一次洗牌,甚至会牵出更多货币市场违规后续。而眼下,杭州的地震,两天之内已经火速波及上海市场。

“光贴”,是业内对“光票贴现”的习惯性称法,即企业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过程中没有在贴现银行开户,而是将票据背书给了一个“有名无实”的企业,再从该“企业”账上周转获得贴现款。因信贷紧缩,在过去一年间,很多贸易类企业以从银行开承兑汇票的形式来补充实际“流贷”需求,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开票企业其实并无与银票金额相当的真实贸易需求,于是“制造”贸易背景的地下“光贴”市场发展蓬勃。有票据行业权威人士称,在2011年全国约25万亿的银票贴现总量中,至少有30%是通过“包装户”进行的非法“光贴”。

(一)民间票据市场遇冷

杭州地区票据市场出事后,受到大规模整顿,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受到牵连,民间票据市场开始收缩,民间票据市场已经出现了至少10年,通过承兑汇票的转出、贴现牟取差价,由此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民间票据市场。不过,随着近期监管渐趋严厉,不少民间票据中介机构已经蛰伏。而随着一些民间中介机构的退出,票据买卖市场的利率和手续费近期也水涨船高。

(二)银行收缩票据业务

由于近期票据大案屡发,银行开始纷纷收缩票据贴现业务。一些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由于担心其中隐藏风险,现在也不接收这些金融机构的承兑汇票。目前许多银行都已经暂停票据贴现业务,而专门从事银行承兑票据转让的深圳市金融一网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从今年2月以来,银行票据融资规模一直较大,4~5月,每月新增票据融资在2000亿元以上。而到了6月,情况却发生逆转,多家银行票据融资呈负增长,新增票据融资340亿元,环比大降83%,当月票据融资占比由5月的29.25%骤降至3.70%。

报告认为,就资金成本而言,尽管6月下旬票据贴现利率有所回升,但均值依然较低,均值约为4.28%。,年化利率为4.8%,而当月企业短期融资超过4000亿元,说明企业融资需求仍然较为旺盛,当月票据贴现利率远低于同期贷款利率。如果银行愿意进行票据贴现,企业仍有动力进行票据融资,而不会选择一般的短期贷款。票据融资意外大幅锐减,应是商业银行主动调整信贷结构所致。而7月以来票据市场监管趋严,预计从8月开始,票据融资可能出现负增长。

(三)行业地震

知情人士透露,7月初,央行向商业银行下发《关于票据业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特别对“光票”、变造票据风险提出了管理意见。随后短短半月间,杭州、昆明、厦门、章丘等地公安接连宣告破获票据大案,其中杭州非法票据贴现案涉案金额高达900亿,一时撼动整个长三角票据市场。虽然各地大案直指民间非法票据中介,但与之同在一条“食物链”的上游商业银行和下游开票企业均难逃一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地震”中,不只那些不法中介和违规贴现行为受到摧折,正常的票据业务也因市场生态骤变而遭冲击。

据数位业内人士向本报透露,近期,商业银行在与票据业务相关的承兑、直贴、转贴三个环节上都已经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有票据行业权威人士透露,去年全国约25万亿的银票贴现总量中,至少有30%是通过“灰中介”进行的非法“光贴”。而杭州润银之所以能被初步核查出具有900余亿元的涉案非法经营额,也和江浙一带企业旺盛的虚构贸易背景票据融资需求有关。

三、票据融资的风险

地下票据交易市场中部分人反复循环开票、倒买倒卖、贴现赚取息差,导致银行存、贷规模被无限放大,使政府和监管部门对金融形势造成误判,不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一般而言,票据业务的风险度是较低的。但我国信用基础薄弱、商业信用基本依赖银行信用,因此,信用风险、欺诈风险、违约风险、操作风险等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经营过程。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随着我国银行票据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票据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多样化。

由于票据业务兼有结算工具、银行负债、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等多重角色,注定了其功能容易随着宏观情势的变迁而变异。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和经营业绩的压力下,十分热衷于挖掘票据背后的金融功能。一笔票据业务的签发,往往带来存贷款两个方面的业绩增长,还可以有费用收入。在漂亮的业绩统计数字诱惑下,银行就有可能放松对企业资信的审查,甚至忽视真实的贸易背景。加之我国银行票据业务分散,各个银行自成体系,对票据业务的争夺也引发了银行不理性的竞争。

首先是兑付风险,在当下银行贷款增长乏力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为了保持一定规模的信贷增长,进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融资冲动明显增强。但是,经济下行使得承兑人货款回笼所面临的风险有所提升,进而为票据到期兑付增添了不确定因素,贴现银行面临的票据兑付风险明显增加。

其次是套利风险,在流动性松动的背景下,贴现利率下行速率快于存贷款利率,如果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得存贷款利率迟迟不能下调,贴现利率很有可能突破存款利率,从而给市场无风险套利留下空间。市场主体为抓住套利机会,大肆运作,会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

再次是诈骗风险,票据套利空间使得一些不法企业,利用企业关联关系,伪造贸易合同和相关单据,骗取银行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再实施贴现套利,给承兑行和贴现行增加了法律风险。

面对新形势下票据融资存在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从制度、产品、操作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首先从制度上,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防止本行承兑票据在本行贴现,降低被企业套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次从产品上,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发推广电子汇票,降低票据审核的操作风险。再次从审核操作上,要注重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尤其要避免关联企业之间串通骗取开立银行承兑汇票。

下载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票据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端正经营思想,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中小商业银行要纠正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行为,正确处理好票据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不要为了票据收益去承担巨大的垫......

    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防范风险

    1、银监会对票据业务管理的风险提示( )(20 分) A 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落实不到位。 B 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消减资本占用。 C 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 D......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

    第 1 页 共 5 页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 法律风险是一种可能造成企业经济、财产损失的商业风险,它存在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任何一种既有风险......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恒生公司进口的一批货物被某海关作出扣押的决定,该公司不服,应向( )申请复议。 A.该海关 B.该海关所......

    建筑工程法律风险防范

    建筑工程施工的法律风险防范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从设立到运行、从决策到管理方方面面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的。法律风险是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如果企业......

    签订法律风险防范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签订法律风险防范 1、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必备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

    中小企业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霍宪君学号 : 2009100757工商管理09级F2班中小企业如何防范法律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已经波及我国,伴随外部需求的急剧萎缩,国内一些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等状......

    法律风险防范读后感范文合集

    《建筑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化解》读后感 《建筑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化解》一书,结合大量生动详实的案例,解答了很多施工中令人困扰的法律问题。我读后深受启发,回想起以前施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