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质押票据被公示催告的法律风险防范

时间:2019-05-14 16:3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行质押票据被公示催告的法律风险防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行质押票据被公示催告的法律风险防范》。

第一篇:银行质押票据被公示催告的法律风险防范

银行质押票据被公示催告的法律风险防范

【事件的由来】

2007年1月,M银行到A银行查询总计金额为300万元的3张银行承兑汇票,A银行答复票据系本行签发,目前无挂失止付,但真伪自辩。M银行遂与持有上述票据的S企业办理了票据质押借款业务,金额为290万元。借款到期后,M银行向承兑银行A银行请求付款。A银行告知M银行上述三张票据已在2007年2月,被出票人T公司以遗失为由申请了公示催告且法院作出了除权判决,据此拒绝向M银行支付票款。

M银行遂以出票人T公司为被告,向法院提起其他票据权益纠纷诉讼,要求撤销原除权判决,恢复上述三张票据权利。2008年9月,二审法院经审理后支持了M银行的诉请,终审判决恢复了银行承兑汇票的判决权利。

之后,M银行持法院生效判决,再次要求A银行支付票据。但事实上,早在2007年5月,T公司便以法院除权判决为由,向A银行申请退回了当初T公司6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按照会计的相关规定,A银行已将保证金划入T公司结算账户。而此时,T公司账户上已无余额。A银行面临被迫垫款的风险。

【法律分析】

根据《票据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票据丧失的,票据权利人可以申请公示催告进行失票救济。同时《民事诉讼法》第200条又规定了票据被宣告无效后正当持票人的补救程序,即“利害关系人因正当理由不能在判决前向人民法院申报的,自知道或者应当 1

知道判决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起诉”。但是目前我国票据公示催告程序存在若干缺陷,民诉法200条规定的补救程序在实务中也鲜有操作。上述事件,则是一起典型的因恶意伪报票据丧失而致使银行出现资金损失风险的事件。不论票据质权人M银行也好,还是票据承兑银行A银行也好,都出现了相应法律风险。对于M银行而言,由于质押票据被公示催告而除权,其信贷资产面临质权丧失的法律风险。对于A银行而言,由于除权票据被法院恢复了票据权利,在已退回票据保证金的前提下,将面临自身垫付票款对外支付的法律风险。试对本事件做相关法律分析如下:

一、公示催告期间与票据到期日的不衔接性

依照《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实务操作中,商业汇票从开出之日至到期日一般为六个月。而我国民诉法明文规定票据公示催告期限是不少于60日,法院在操作中则往往依据票据法司法解释将催告期固定为60天,故公示催告期到期日必然早于票据到期日。因此本事件中所涉票据公示催告期间结束后,M银行才将已除权的票据提示付款。如果相关法律能够进行修改,公示催告期间能长于票据到期日,则即使持票人未注意公告,也能在到期承兑或付款时及时补救、申报权利,出票人的恶意申请亦将无法得逞。

二、人民法院仅对公示催告程序做形式审查

从《民事诉讼法》第十八章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公示催告程序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人民法院对于失票人的申请以及利害关系人的权利申报也仅作形式审查。此外,公示催告申请设定门槛较低,不需要提供财产担保,收费也较为低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伪报票据

丧失者提供了便利条件。深入分析发生本事件的发生原因,正是企业利用公示催告程序只进行形式审查、催告期与票据到期日不衔接的特征,恶意进行了公示催告申请,旨在使票据无效,逃避付款责任。

三、民诉法200条的实务操作性

尽管在本事件中,T公司通过申请公示催告如愿宣告了汇票的无效,并由A银行退回了开票保证金。但是票据的最后持有人----M银行则依据民诉法200条适时提起了“其他票据权益纠纷”诉讼,最终其获得了法院的支持,被宣布除权的票据又被恢复了票据权利。于是作为票据承兑人的A银行也成为了票据的债务人,M 银行依法可以向A银行请求付款。

在实务中,鲜有运用民诉法200条提起诉讼的案例;在学界,对于民诉法200条所规定的“正当理由”也有不同观点。因此尽管本案可能只是个案,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上海司法界的一种审判思路:即M银行“在取得该票据前,曾向票据支付行查询了票据有无挂失止付及冻结等情形,也审核了该票据背书的连续性”,便可以视作民诉法200条所规定的因“正当理由”不能在除权判决前申报票据权利的利害关系人。

【风险防范】

在本事件中,经A银行多次与T公司协调、同时联合一审法院向T公司施加压力后,T公司最终向M银行全额付清了票据款项,避免了因A银行自行垫款的风险。但是本事件的发生,也提醒商业银行,在目前既有的公示催告程序不够完善的法律体制之下,银行内部应更好地依法规范操作,有效防范企业滥用公示催告而发生的法律风险。

1、对于A银行而言,在本事件中,操作上并没有违规行为。止

付行为、退票行为、退保证金行为均符合内部操作规程,合法合规。但是在细节问题的处理上如果能够加以改善,更人性化操作,也许也不会出现之后票据被恢复权利、面临付款的被动情形。

比如在受理法院的《停止支付通知书》时,可对被止付的票据进行全面检查,主要检查是否曾被查询、挂失或已收到其他法院的《停止支付通知书》。如果有,则应以书面方式通知法院工作人员,法院工作人员签收确认后,银行再根据法院要求妥善办理。或者可以书面或口头方式通知曾来查询该票据的银行,提醒其及时进行权利申报。尽管目前的制度没有类似的规定,但这种善意的提醒的确能有效地起到风险防范作用。

2、对于M银行而言,尽管其未能在除权判决前及时申报权利,但是其有效地利用了民诉法200条的规定,在规定时间内提起了补救诉讼并最终胜诉。这对于遭受伪报票据丧失行为侵害的银行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司法救济思路。当银行所持有的票据被法院除权判决宣告无效后,不能够再向付款人行使付款请求权、也无法向前手行使追索权时,其仍然可以以伪报票据丧失的申请人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原除权判决,恢复票据权利。

鉴于法律规定了必须是“正当理由”的利害关系人方可提起诉讼,因此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质押或者贴现业务前应充分尽相关审查义务,应就票据向付款行进行有无挂失止付及冻结情况的查询,同时保留相关书面证据。也可以在质押票据或者贴现票据后,向付款行发出“已质押”或“已贴现”通知,请求付款行在收到法院止付通知时,及时通知质押(贴现)银行申报权利。尽管付款行对此通知并无法定义务,但对于质押(贴现)行而言,应尽必要审查义务。

第二篇:银行贴现票据被公示催告的风险与规避

银行贴现票据被公示催告的风险与规避(风险管理部张海)

【案例】:某银行甲2009年3月23日对企业A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金额共计200万元,期限为6个月,到期后,银行甲向承兑银行乙请求付款遭到拒绝。经查,企业A之前手企业B于3月25日在付款地申请公示催告,期限届满后法院作出除权判决。由于贴现银行甲未及时申报票据权利,致使其贴现业务因票据前手恶意伪报票据丧失而出现风险。

票据贴现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对于因票据行为瑕疵、票据丧失、请求付款遭拒等法律风险,我国《票据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均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对于市场上存在的某些不法客户伪报票据丧失,有关法律却没有提供有效的防范措施。伪报票据丧失导致贴现银行或其他持票人遭受的风险和损失,现行法律制度未能提供适当有效的法律救济。对此,本文拟从现行的公示催告与除权判决制度阐释商业银行贴现票据被公示催告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提出银行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的应对措施。

一、现行公示催告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公示催告程序的形式审查方式给伪报人以可乘之机。法院在决定是否受理公示催告申请时,根据民诉法的相关规定,主要通过形式审查的方式来决定。由于票据无因性的特点及票据转让的性质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真正的持票人自己不主张权利,其他的票据关系人,如出票人、付款人、背书人等,并不知道票据的最终持有人的身份。因此,法院在受理此类案件时,很难实质审查申请人是否就是票 1

据被盗、遗失或灭失前的最后持有人。这种形式审查不可避免地给伪报者以可乘之机,利用公示催告程序达到不法目的。

(二)公示催告期间与汇票到期日的不一致给伪报人以可乘之机。法院在受理公示催告案件后,通过公告的方式通知持票人申报权利。由于汇票到期日一般较长,可以长达9个月,而民诉法规定的公示催告期间是从立案时起不少于60日,实践中往往是60日或90日,汇票到期日与公示催告期间存在着时间差,从而导致公示催告程序通常在汇票到期日前结束。其结果往往是,在持票人得知其汇票被公示催告时,票款可能已经被伪报票据灭失的申请人领走。

(三)当事人申请法院除权判决日与汇票到期日不一致给伪报人以可乘之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32条规定:“公示催告申请人应自申报权利期间届满的次日起一个月内申请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由于公示催告的期间可能短于汇票到期日,除权判决也完全可能在汇票到期日之前生效,申请人有权在判决生效后请求付款。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伪报人以可乘之机。

(四)公示方式的局限给伪报人以可乘之机。《民事诉讼法意见》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公告应张贴于人民法院的公告栏内,并在有关报纸或其他宣传媒介上刊登;人民法院所在地有证券交易所的,还应张贴于该交易所。”《票据法司法解释》第三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受理公示催告申请后发布的公告应当在全国性的报刊上登载。”因此,根据《民事诉讼法》和《票据法》的规定,公示催告的主要方式是全国性的报刊和法院公告栏以及法院所在证券交易所。但就司法实践来看,主要通过全国性的报刊如人民法院报等专业刊物予以发布。目前,在国内尚无统一的票据公示催告和除权判决的公示平

台的背景下,由于传统公告方式受地域范围的限制,并且检索困难,致使合法持票人无法按期申报权利的情况屡屡发生。

二、票据贴现业务公示催告票据风险防范规避。

(1)要经常在人民法院报网站和中国票据网网站上了解“公示催告”上的信息,特别是受理对案发较高的广东省金融机构签发的票据贴现要更加注意,避免已被公示催告的票据被再度买入。

(2)安排专人逐一查阅每期的《人民法院报》上有关公示催告的内容。一旦发现票据进入公示催告程序的,应及时以持票人身份向法院申报权利,以终结公示催告程序。但由于公告量大,且每家银行贴现的票据数量也较大,建议将人民法院的公告输入计算机,以便于对本行持有的票据进行检索。

(3)在除权判决做出前向法院申报权利,以尽早终结公示催告程序。

(4)在贴现汇票后,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向承兑行发出“已贴现通知”,请求承兑行在收到法院止付通知时,通知贴现银行申报权利(因承兑行并无此法定义务,执行中未必具有实效)。

(5)通过贴现协议中的权利保护条款转移相关风险。强化对票据贴现申请人的审查,建议银行在办理贴现业务的同时,在贴现协议中明确约定,“一旦贴现票据发生挂失止付、票据权利已行使、被公示催告、已被除权判决等情形,银行有权要求贴现申请人退还等同于贴现票据票面金额款项的资金,”“如发现贴现票据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其他人的公示催告的,其有责任和义务将票据赎回”。作为一种合同约定,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下,是有效的,可被执行的。

综上,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往往被认定为金融法律关系中的强势方,不需要特别的法律制度来保护,而事实并非如此,在银行业务中涉及票据时,银行也有可能成为受害人.也会遭遇法律风险,需要法律制度保护。但是在现行法律制度缺位的情况下,伪报票据丧失导致贴现银行或其他持票人遭受的风险和损失,现行法律制度未能提供适当有效的法律救济,如何保护银行自身的合法利益,确实我们金融工作者在实践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第三篇:关于票据被公示催告等相关问题的银行风险提示(本站推荐)

关于票据被公示催告等相关问题的银行风险提示 案例:某支行将一张到期银行承兑汇票兑付给了持票人,但事后经查发现,该承兑汇票法院已向我行发过《停止支付通知书》。通知书告知该汇票已被有关权利人申请公示催告,并要求在公示催告期间,我行应依法对票据进行止付。但该支行员工因工作疏忽,操作违规,将已被公示催告的票据进行了兑付。虽然该事件经过多方努力,使公示催告的申请人自行向法院撤销了公示催告,避免了我行损失。但该案中关于票据被公示催告而引发的风险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近期,从相关法院处获悉,因票据被公示催告类的纠纷案件数量有快速增长的趋势,我行因票据被公示催告而产生的相关纠纷也时有发生。此类案件不仅增加了我行承办票据相关业务的风险,使我行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之中,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害合法持票人的正当权利,从而影响我行信誉。鉴此,为有效防范票据风险,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帮助相关经办人员识别和控制相关法律风险,特就票据公示催告的相关问题提示如下:

一、票据公示催告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八章相关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规定,票据的最后持有人,因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等原因,可以向票据支付地基层法院申请公示催告。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申请的,会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并发出公告,催促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利害关系人如有申报,则公示催告程序终止;如无人申报或申报被驳回的,法院将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作出除权判决,申请人有权依据该判决向付款人请求付款。

票据公示催告制度是一种法定的失票救济手段,但实践中因公示催告票据引发的纠纷往往会导致包括银行在内的票据相关权利或义务人面临风险。

二、被公示催告类风险票据可能致使我行面临的风险

(一)外部风险

1、当事人因经济纠纷诈取法院除权判决而伪报票据丧失。

2、伪报人利用除权票据进行诈骗,用非法的手段取回票据款项或骗取货物。

3、票据背书人以非法手段买卖票据,赚取差价。

他人恶意是导致我行陷入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全面有效的控制风险,我行员工应对上述可能造成票据风险的情形有所了解,对外部人为恶意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二)内部风险

1、公示催告票据信息收集、录入不及时、不规范。

2、我行涉及的公示催告票据的相关法律文书管理不当。

3、对票据背景、客户背景等把关不严。

4、员工相关业务操作基础工作不合规。

5、员工公示催告票据业务风险敏感性不强。

内部把关不严是导致我行陷入风险的直接因素,也是导致我行错误兑付已公示催告票据,持有风险票据的主要原因。

外部风险或内部风险单独或共同出现时,若我行为票据的兑付行,可能导致我行对非法持票人的错误兑付而直接造成我行票据相应金额的经济损失,甚至为此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若风险票据为我行收进的贴现票据或者为我行贷款的质押票据,则可能导致我行无法向出票人收款或主张质押权,这也将直接造成我行损失。而为追回相应损失或主张相应权利又必然陷入法律纠纷之中。

三、公示催告类风险票据的管理和防范

(一)加强票据的合规性管理

一、加强票据业务贸易真实性审核。在办理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时,应加强对票据业务贸易真实性的审核,严禁办理无真实贸易关系的票据业务。

二、严格落实票据支付环节的合规性要求,加强合规性审查。对法院送达的《停止支付通知书》等法律文书统一有序管理,确保业务办理人员能知晓。对已知的公示催告或除权的票据做好系统登记录入工作。

三、规范票据业务基础操作,合理规范票据业务的操作流程,加强对一线员工的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此类票据信息的风险敏感性,确保业务操作环节上不出现我行员工因自身问题导致的票据风险。

(二)加强风险预警和处置

一、应就票据公示催告类案件建立风险预警、处置工作机制,加强与监管部门和公安、法院等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及时提供各类线索,有效控制票据流转过程中各类不当和违法行为。

二、可安排专人逐一查阅每期的《人民法院报》上有关公示催告的内容,特别专注自己所在行的相关票据。由于公告量较大,可以将相关信息制作成台账或者输入计算机制成其他形式的文本表格,以便于对本行持有的票据进行检索。

第三、对我行持有的票据可及时联系承兑行,确认票据有无法院的止付通知、是否存在挂失等限制情形,从而确保我行持有票据无任何法律风险。

(三)加强对客户的宣传和教育

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业务平台和服务渠道,对客户加强票据业务的知识普及和教育,引导客户提高票据业务的合法、合规意识,减少票据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第四篇:关注银行贴现票据被公示催告的风险

票据贴现业务是银行的一项常见业务,银行一旦贴现票据后就成为持票人,有权行使相应的票据权利。但实践中,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恶意伪报票据丢失,利用公示催告制度损害贴现银行作为持票人权利的事件和纠纷屡见不鲜,这就使得银行贴现票据被公示催告的风险凸显。

面临的法律风险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公示催告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不少重要操作细节的规定缺失,使得该制度过度保护了公示催告申请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真正持票人的合法权益。由此银行面临贴现票据被公示催告引发的法律风险:

贴现银行因公示催告而遭承兑人拒付的风险。如果贴现银行未及时在公示催告期间申报权利,则伪报票据丧失者(公示催告申请人)可能在票据到期前取得除权判决,并凭除权判决向承兑人请求付款而获得票据款项,从而导致贴现银行所持票据失效而遭承兑人拒付。贴现银行如要恢复其票据权利,就要付出额外的成本。

未及时申报权利的贴现银行救济方式有效性不足的风险。如果贴现银行未及时在除权判决作出前申报权利,而在除权判决作出后一年内起诉的,其起诉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而且诉讼结果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民事诉讼法》第223条规定:“利害关系人因正当理由不能在判决前向人民法院申报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判决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做出判决的人民法院起诉。”该规定虽给合法持票人提供了救济途径,但“正当理由”难以举证,起诉对象及诉讼的程序规定不明确,诉讼过程不仅麻烦,而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贴现银行丧失票据法上救济权的风险。如果贴现银行未及时在公示催告期间申报权利,又未能在除权判决公告之日起一年内起诉,则贴现银行可能会丧失请求撤销除权判决的机会。此时,贴现银行作为持票人只能在票据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内,另行提起票据诉讼,而通过普通诉讼程序确认票据权利归属。

票据贴现行为无效的风险。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34条的规定,以公示催告期间的票据进行贴现,贴现银行主张票据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公示催告期间届满以后人民法院作出除权判决以前取得该票据的除外。因此,如果在公示催告期间,银行为持票人贴现票据,其票据贴现行为无效,贴现银行也无法取得票据权利。

风险防控措施

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的法律救济措施:

及时申报权利。如果贴现银行在贴现后得知出票人已提起公示催告程序的,应及时以持票人的身份向法院申报权利,以阻止法院作出除权判决,终结公示催告程序。至于如何获取公告信息,笔者认为,有条件的银行可以安排专人从法院网、法院报、各地报刊获取数据。但由于公告量大,且每家银行贴现的票据数量也较大,可以到专门的平台如汇通票据网上获取数据。

及时提起票据诉讼。在贴现票据被法院作出除权判决后,贴现银行也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3条的规定,以“因正当理由不能在判决前向人民法院申报”为由,适时提起票据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伪报票据丧失行为侵害的贴现银行在没有向法院申报权利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向法院起诉以寻求司法救济。银行所持票据已被除权判决宣告失效,不能向付款人行使付款请求权,也不能向前手行使追索权,而只能以伪报票据丧失的申请人为被告起诉,作为救济措施。

预防银行贴现票据被公示催告风险的措施:

注意查询票据情况。银行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可以考虑将“贴现票据是否处于公示催告期间”列为向票据签发行进行票据查询的必备要素,并调查清楚贴现申请人和承兑人的资信情况。积极预防和控制银行贴现票据被公示催告的风险。

通过贴现协议转移风险。笔者建议银行在办理贴现业务时,在贴现协议中与贴现申请人约定,“一旦贴现票据发生挂失止付、票据权利已行使、被公示催告、已被除权判决等情形,银行有权要求贴现申请人退还等同于贴现票据票面金额款项的资金。”从而切实将贴现票据被公示催告的风险转移给贴现申请人。

在贴现汇票后,向承兑行发出书面“已贴现通知”,请求承兑行在收到法院止付通知时,通知贴现银行申报权利。因法律并未规定承兑行有此配合义务,实践中承兑行未必肯予以配合。但从贴现银行的角度看,可以尝试采用此种措施。

目前,贴现银行作为持票人面临各种恶意伪报票据丧失,导致其持有票据被公示催告而被法院宣告无效的法律风险。贴现银行防控相关法律风险一方面需要在现行法律框架下采取救济和预防措施,另一方面需要推动立法机构修补法律漏洞,少给或不给伪报票据丧失者以可乘之机。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此类纠纷案件蔓延的态势。

第五篇:股权质押法律风险防范[推荐]

案例三:股权质押合同

主要法律问题:

(1)股权质押标的物的限制

(2)股权质押的设立

(3)股权质押的风险

基本案情:

A公司和B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大华有限责任公司。大华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人民币,A公司和B公司分别出资70%和30%。2002年6月大华公司为购买原材料向银行申请贷款,并提出由A公司以其持有的大华公司70%的股份作为质押。银行分别与大华公司和A公司签订了借款合同和质押合同,并向大华公司提供了100万元的借款。双方对股份出质在股东名册上作了记录。2003年6月借款合同到期,大华公司无力偿还本息。银行要求A公司承担责任。由于大华公司亏损导致其企业价值下降,A公司质押的股份也严重贬值。银行起诉要求确认质押合同无效,要求A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本所为A公司的代理人。

法理分析和诉讼策略:

1、股权质押包括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质押、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质押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质押。对股权质押标的物的唯一

限制是股权必须是可以依法转让的。因此,本案中A公司以其持有的大华公司70%的股权提供质押担保是合法的,银行要求确认质押合同无效是没有依据。

2、对不同性质的股权,设立股权质押的程序和要求是不一样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质押应适用公司法关于股份转让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应在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后生效。以其他公司的股份出质的在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后生效。办理根据公司法有关股份转让的规定,可以认为:(1)股东向作为债权人的同一公司的其他股东以股权设质,不受限制;(2)股东向同一公司股东以外的债权人以股权出质,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而且该同意必须以书面形式即股东会决议的形式作出;(3)如过半数的股东不同意,又不购买该出质的股权,应视为同意出质。同时,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出质在形式上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签订书面的质押合同;(2)经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同意后,将股权出质记载在股东名册上。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出质的,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记载在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记载需要具备:质权人的姓名或名称、住所、出质的出资额或股份数以及出质期限等。本案中A公司以大华公司股权出质,已经记载在股东名册上,股权质押是有效的。

本案经法院审理,一二审均支持了本所观点,银行要求确认质押合同无效的请求没有得到支持。

法律风险防范:

实践中,以股权出质成为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应该注意的是,股权质押与其他担保方式相比,法律风险是比较大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是一种权利,不像抵押和动产质押的标的,是实在的“物”。质押权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被质押的公司的“含金量”;而且,股份质押后,公司可以通过将财产抵押给他人、不予年检、歇业、投资高风险项目、大量增加经营负债等方式,降低公司的价值,使质权难以实现。因此,债权人在接受股权出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严格审查出质人的资格。新公司法出台后,有限责任公司在出资范围、出资期限、股权出质和股权转让方面与旧公司法有了重大变化,公司本身的自治范围扩大,因此,严格审查出质人出资情况、公司章程对股权出质和股权转让的限制性规定等都成为签订股权质押合同的前提。

2、审查股权出质的合法性。首先,《公司法》和《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都严格禁止股东或投资者将其拥有的股权质押给本公司。其次,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发起人股份和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的股份在法律上都有一定的限制转让的规定,因此,在股份限制转让期间,该部分股份是不能设定质押的。对外商投资企业而言,其股权出质必须经全体股东一致同

意,未经一致同意则不能出质;并且,其股权出质范围只能是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

3、应合理评估股权价值。从上述案例就可以看出,对股权价值的合理评估成为质权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质押合同签订之前,债权人就应当对质押股权进行全面调查和合理评估,正确判断出质股权的担保价值,特别对公司的或有债务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判断。另一方面,本案中直接以持有的债务人股权作为质押并不能增强对债权的担保,因为债务人本身就以公司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对债权人提供了一种偿债保证,而股权的价值也依赖于公司法人财产的盈利。对债权人而言,股权的价值并不能超出公司法人财产的价值,因此,以债务人股权提供质押并不能增加对债权的担保,这种股权出质对债权人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当然债权人以投资和并购为目的的除外)。

4、完善质押合同。股权出质过程中,仅仅只限制了股权的转让。但质押人可以通过增加负债、对外借款、抵押或低价转让资产等各种形式实质性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债权人为保护自身权益,应在质押合同中增加对质押人行使股权的监管,甚至对公司的重大财产处置和重大负债行为都应作出严格限制。

5、及时办理审批手续。以上市公司股票出质的,应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以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质押的,应经审批机关批准、登记机关备案,质押合同自审批机关批准之日生效。

下载银行质押票据被公示催告的法律风险防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行质押票据被公示催告的法律风险防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票据公示催告操作指南

    公示申请程序实务操作一、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公示催告的规定第一百九十五条 按照规定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因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可以向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

    票据的公示催告程序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保险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票据的公示催告程序 一、申请 公示催告程序只能因申请人的申请而开始,申请人的申......

    保证金质押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定稿]

    保证金质押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产品中涉及保证金的业务越来越多,保证金在金融领域被广泛应用。 但是,实践中,由于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及法律性质上的......

    公示催告期间票据贴现权益维护

    公示催告期间票据贴现权益维护 来源:承兑汇票 http:///如果商业银行对公示催告期间的承兑汇票进行贴现,将会有怎么样的法律后果,又该采取什么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呢?依照民事诉......

    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南京担保》18期 风险管理 票据融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文/朱林 一、票据融资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我国票据融资业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

    银行中间业务法律风险防范问题

    银行中间业务法律风险防范问题 仉飞宇 我国入世后,面对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巨变及借鉴国际银行同业的发展经验,尤其是结合今年国家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紧缩的背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银行票据业务15种风险点及防范要点

    银行票据业务15种风险点及防范要点 票据业务风险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风险,包括:使用变造、伪造票据、“克隆票”、作废票据,达到骗取银行资金的目的。另一类是内部风险,......

    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防范风险

    1、银监会对票据业务管理的风险提示( )(20 分) A 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落实不到位。 B 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消减资本占用。 C 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