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事赔偿不能取代工伤保险待遇——对《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精)
民事赔偿不能取代工伤保险待遇 ——对《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
民事赔偿不能取代工伤保险待遇 ——对《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28条质疑 11小时前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第2
8条专门对由于交通事故引起工伤的职工工伤保险待遇作出规定,主要内容是,已
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的,不再给付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低于工伤保险标准的补足
差额。由于交通肇事者逃逸等原因,受伤害职工不能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的,企业
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笔者认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宪法保护,劳动法与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
关。工伤保险既非商业保险,也非财产保险,而是法定的人身保险。有其独特的
性质与特点。交通事故只是引起工伤的原因。劳动保险待遇的法定权利不应因引
起工伤的原因不同而变化。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不应以能否获得交通事故民事赔偿
为前提。上述规定有违劳动法,应予修改。主要理由阐述如下:
一、工伤保险的性质与特点。
1、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险,具有法定性和国家强制性。
我国《劳动法》第73条规定,劳动者在因工伤残等情形下,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同时又规定“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
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如我国《劳动保险条例》(试行办法)对
工伤事故致使伤残、死亡的劳动保险补偿作了具体规定,可见,工伤保险是劳动
者因工伤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社会得到的必要
的物质补偿。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社会责任,也是劳动者应享受的基本权利,目的在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安全生产
,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所以,工伤保险具有法定性和国家强制性,这是
其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2、工伤保险属于人身保险,其保险标的是劳动者的身体,不存在保险价值。
保险法第67条规定:“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第三者的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
者生病等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不得享有向 第三者追偿的权利。”因为人的身体不能用金钱衡量其价值,我们不能认为人的
某器官和组织值多少钱,相应地确定组织损伤或器官缺失的赔偿标准,更不能得
出一个人失去生命该赔他多少钱。在人的身体受损害后能采取的救济措施,只是
补偿其因此受损害的器官和组织恢复机能的医疗费,不能恢复机能或器官缺失而
残废的,则补偿其因此劳动能力下降而减少的收入等财产损失,死亡的还包括给
其遗属带来的精神痛苦的抚慰等,所以人的身体受到伤害后,获得的财产赔偿不
可能计算与其身体受损害价值的差额,再由工伤保险待遇补足。也就不存在被保
险人已经从第三者取得损害赔偿的,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应待
遇或者只补足其获得赔偿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问题。其与保险法规定的商业
人身保险的区别除了工伤保险具有法定性和国家强制性,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商业
保险的保险人具有营利目的,而工伤保险中,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是为了
工伤职工能及时得到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目的。
3、工伤保险待遇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试行办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作了规定,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设立工
伤保险基金,企业必须参加,按期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保障职工的工伤保险待
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待遇支付。由此看来,发生工伤事故之前,按期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是企业的义务,工伤保险费来源于
企业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也即劳动者从企业(或雇主)处领取报酬
时,不是百分之百的劳动所得,必须作各项扣除,其中应包含工伤保险费,交由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统筹安排。参加工伤保险的全体职工,都由企业为其缴费,履
行缴费义务后,其职工就有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不过这种权利只是一种可
期待的权利,只有在工伤事故发生且构成工伤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权利,一旦工伤事故发生,某职工或某些职工构成工伤,即成为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人
。这时,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就成为义务主体,至于是什么原因引起工伤、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包括工伤者)是否有过错,是否有侵害人,劳动者能否从
侵害人处获得一定的财产赔偿等等,都不应成为影响给付工伤保险待遇。任何人
、任何机关都无权剥夺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二、劳动者因交通事故引起工伤,受劳动法和民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双重保护。
因交通事故引起工伤,交通事故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
单纯交通事故,即引起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民事赔偿法律关系发生,由《民法通
则》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调整。当交通事故引起工伤时,就同时在用人
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引起给付工伤保险待遇的法律关系发生。交通事故只是引起工
伤的原因,工伤保险关系由劳动法和该试行办法调整。
由此看来,劳动者交通事故引起工伤,受劳动法和民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
法》双重保护。交通事故责任主体既可能是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也可能是第三者,也可能三者均是责任主体。我国劳动法和民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各自调整
劳动关系和民事关系。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交通事故致工伤残、死亡的。
1、劳
动法规规定的劳动保险待遇以对劳动者给予物质生活保障为目的,涵盖了劳动者
要求用人单位(或雇主)按《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承担赔偿责任所要解决的
内容。
2、用人单位(或雇主)承担的责任是无条件限制的,即不管是因他人过错
,还是因劳动者自身过错,或者用人单位过错造成交通事故,用人单位(或雇主)都应当无条件按劳动保险法律规定承担责任。所以,用人单位(或雇主)承担
责任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而民事赔偿以过错为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基础,只
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才适用无过错原则,讲究主观构成要件统一。如果适用民
事法律处理劳动者的劳动保险待遇,其一,理论上不合逻辑,既增加当事人讼累
,又会带来不必要的工作量。其二,这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会导致用人单位(或雇主)以没有过错或者以劳动者有过错为由不给付劳动保险待遇,侵害劳动者
合法权益,从而使部分劳动者不能得到劳动保险待遇的现象发生。
三、该试行办法第28条与《劳动法》第73条、《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43条
规定精神相抵触,应予修改。
因交通事故致工伤,同时产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关系,受民法和《道路交通事故
处理办法》调整。民事责任,其核心内容和基本形式是以财产赔偿来使受损害的
权利得到恢复,而人的生命和健康则是不能用金钱衡量价值的,侵害人只是承担
了受害人身体各受伤器官恢复机能所需的医疗费等,不能恢复致残的,赔偿一定
的财产损失。其目的都是、也只能是弥补受害人因此受到的财产损失,而不是、也不可能赔偿其身体的价值。
《劳动法》第73条第4款规定: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道
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43条规定: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后,职工所在单位还应当按照有关部门规定给予抚恤
、劳动保险待遇。该条规定是对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的权利应切实得到保护的特 别强调。只是在因他人责任造成交通事故时,先按交通事故处理,由责任者承担
赔偿责任,然后解决工伤保险待遇,但就劳动者来讲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不变也
不受影响。
我国的劳动法严格地说属于行政管理法,许多方面是靠劳动政策调整的。政策具
有较强适应性,却缺乏制定法律那样严格的程序性和科学性。在法律法规和部门
规定之间,也存在衔接不紧和不一致甚至相矛盾之处。试行办法是为贯彻实施劳
动法而制定的,目前,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其他部门,对工伤事故引起的纠纷,都按该试行办法规定作具体处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对涉及劳动者的权利往往
未严格区分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不同性质,一是将人的身体受到的损害视为象
财产受到损害一样可计算价值,采取用等量的财产价值去补偿、“填平”的保护
措施。二是将体现不同法律关系的民事赔偿和工伤保险待遇中财产利益部分视为
同样性质,生拉硬扯在一起,然后以二者唯一相同的金钱价值等量置换,得了多 少赔偿“数额”,相应扣减其工伤保险待遇、不给付“相应待遇”,这在理论上
是不通的。该试行办法属于“部门规定”把“还应当”给予工伤保险待遇规定成
了以“不能获得交通事故赔偿”为条件,显然与《劳动法》第73条和《道路交通
事故处理办法》。第43条规定精神相违背。而且交通事故损害的索赔权属于民事
权利,当事人可以自由主张也可以放弃。试行办法没有规定,如果劳动者放弃索
赔权,是否会影响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因其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则依试行办法
推论,应不给付工伤保险待遇。因其不属于已获得赔偿而不给付相应待遇的情况
,又不能扣减其工伤保险待遇,这就出现了两难。
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因用人单位责任交通肇事致工伤的职工、或者其遗属起诉
要求工伤损害赔偿的案件,处理不尽一致,有的认为属于劳动争议而驳回起诉,有的则按损害赔偿案,审理同样性质的案件,案由和适用法律不统一。法院对于
因第三者侵害并已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的工伤者起诉要求用人单位给付工伤保险待 遇,处理结果也不尽一致,有的依照试行办法按不再给付相应待遇或补足差额处
理,有的则不考虑民事赔偿问题。因为劳动争议案件必须经过仲裁前置程序,同
一案件劳动部门和法院执法尺度不一,势必造成混乱,反而增加了纠纷解决的难
度。
该试行办法这样规定,在实践中也容易产生实质上妨碍劳动法贯彻实施的消极影
响:其
一、促使人们头脑中形成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可用金钱计算其价值的模糊观
念。凡可用金钱计算价值的东西,其价值都是相对的,也就等于在一定条件下毫
无价值。当落实劳保措施与获取超额利润发生矛盾时,有些用人单位(或雇主)
为追求高额经济效益就可能宁愿以舍弃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保护为代价。其
二、在工伤事故发生后,导致用人单位(或雇主)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认为只不过
要求工伤损害赔偿的案件,处理不尽一致,有的认为属于劳动争议而驳回起诉,有的则按损害赔偿案,审理同样性质的案件,案由和适用法律不统一。法院对于 因第三者侵害并已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的工伤者起诉要求用人单位给付工伤保险待
遇,处理结果也不尽一致,有的依照试行办法按不再给付相应待遇或补足差额处
理,有的则不考虑民事赔偿问题。因为劳动争议案件必须经过仲裁前置程序,同
一案件劳动部门和法院执法尺度不一,势必造成混乱,反而增加了纠纷解决的难
度。
该试行办法这样规定,在实践中也容易产生实质上妨碍劳动法贯彻实施的消极影
响:其
一、促使人们头脑中形成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可用金钱计算其价值的模糊观
念。凡可用金钱计算价值的东西,其价值都是相对的,也就等于在一定条件下毫
无价值。当落实劳保措施与获取超额利润发生矛盾时,有些用人单位(或雇主)
为追求高额经济效益就可能宁愿以舍弃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保护为代价。其
二、在工伤事故发生后,导致用人单位(或雇主)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认为只不过
要求工伤损害赔偿的案件,处理不尽一致,有的认为属于劳动争议而驳回起诉,有的则按损害赔偿案,审理同样性质的案件,案由和适用法律不统一。法院对于
因第三者侵害并已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的工伤者起诉要求用人单位给付工伤保险待
遇,处理结果也不尽一致,有的依照试行办法按不再给付相应待遇或补足差额处
理,有的则不考虑民事赔偿问题。因为劳动争议案件必须经过仲裁前置程序,同
一案件劳动部门和法院执法尺度不一,势必造成混乱,反而增加了纠纷解决的难
度。
该试行办法这样规定,在实践中也容易产生实质上妨碍劳动法贯彻实施的消极影
响:其
一、促使人们头脑中形成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可用金钱计算其价值的模糊观
念。凡可用金钱计算价值的东西,其价值都是相对的,也就等于在一定条件下毫
无价值。当落实劳保措施与获取超额利润发生矛盾时,有些用人单位(或雇主)
为追求高额经济效益就可能宁愿以舍弃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保护为代价。其
二、在工伤事故发生后,导致用人单位(或雇主)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认为只不过
者权益的目的和促进劳动者权益保护水准的提高。
第二篇:关于_______工伤保险待遇赔偿协议书
关于_______工伤保险待遇赔偿协议书
甲方:安徽省合肥市XX有限公司,地址合肥市双凤工业园区。
乙方: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是安徽省合肥市XX有限公司职工,于______年___月___日___时___分在厂内食堂与十多名工友一起喝酒,因喝酒过多在回家路上发生交通事故,造成重伤,致身体多处骨折而住院,现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乙双方解除劳动合同,终止社会保险关系。
二、甲方一次性支付乙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工资、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交通费、医疗费、劳动五险等共计现金50000元/人民币(大写:伍万元整)。
三、乙方自愿放弃申请工伤认定权、申请劳动仲裁裁决权、民事诉讼权和执行权。
四、赔偿不足的部分乙方自愿放弃,乙方不得以其他任何理由再要求甲方赔偿其他任何费用。
五、乙方必须协助甲方去评残,评残等级书须交甲方。
六、本协议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律师执一份,经签字盖章生效。
甲方:
乙方:
年月日
第三篇:关于本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等若干问题规定的通知
上海市劳动局
沪劳保发(96)104号
关于本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等若干问题规定的通知
各主管局、控股(集团)公司,各区、县劳动局:
为配合《劳动法》的贯彻实施,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保障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现就本市企业职工工伤事故的工伤范围和认定、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待遇等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工伤范围
(一)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
2.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的技术改进工作的;
3.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职业病的;
4.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包括急性中毒)的;
5.在生产工作时间和区域内,因下列原因造成工作紧张突发疾病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1)企业安排职工从事禁忌从事的劳动;
(2)企业安排职工加班加点时;
(3)企业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安排职工完成超额劳动的;
(4)其他因企业原因造成职工工作紧张的。
6.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
7.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的;
8.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于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
9.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或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10.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
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
1.犯罪或违法;
2.自杀或自残;
3.斗殴;
4.酗酒;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工伤认定
(一)企业发生符合《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令第75号)的工伤事故,应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和本市有关规定报告、统计、调查和批复。
(二)企业发生符合本通知工伤范围
(一)5的事故,应即以电话等形式快速报告企业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和市劳动局,并在20日内填写《企业职工因工作紧张突发疾病调查处理报告书》(见附件一)(祥见下表),附县以上医院出具有疾病诊断材料,报企业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审查。区、县劳动局应在接到报告书的20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报市劳动局。市劳动局应在20日内作出批复。
(三)企业发生职业病,应即以电话等形式快速报告企业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和市劳动局,并在20内填写《企业职工职业病调查处理报告书》(见附件二)(祥见下表),附职业病专业医疗机构提供的职业病史证明材料和职业病诊断结论,报市劳动局复查。市劳动局应在20日内作出批复。
(四)企业发生符合本通知工伤范围(不包括本通知工伤认定
(一)、(二)、(三)的工伤事故)的重伤以上事故,应即以电话等形式快速报告企业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和市劳动局。按上海市劳动局《关于区县劳动部门受理伤亡事故处理的意见》[沪劳保发(93)57号],在20日内向企业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和市劳动局报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书》。《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书》的内容应包括伤害者姓名、性别、年龄,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事故发生经过、原因、伤害程度和事故处理意见,并附与事故相关的材料(如事故主要情节的调查材料、证人证明材料、有关部门的鉴定材料、军人因工、因战残疾证件、病情诊断材料、因工出差证明材料、公安交警部门确定的事故责任结论证明等其他相关材料),由企业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或市劳动局复查。市、区、县劳动局应在20日内作出批复。
(五)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或者在抢险救灾中失踪的,企业除按本条
(四)执行外,还应报告企业所在地的公安部门。
区、县劳动局应根据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批复认定因工死亡。
三、劳动能力鉴定
(一)职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治愈或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企业应当根据医疗机构作出的医疗终结结论,按《上海市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暂行办法》[沪劳保发(94)36号]规定的程序,对其进行伤残程度的鉴定。其中因工负伤职工由区、县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职业病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
(二)市、区、县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按照《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国家标准GB/T16180-1996)对工伤职工伤残后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进行等级鉴定。并及时地将鉴定结论通知企业,由企业再通知职工。
(三)企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根据鉴定结论提出试工、复工、安排适当工作、退休、退岗、继续休养或支付相关待遇的意见。
四、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一)在实行工伤保险统筹前,工伤保险待遇的各项费用仍由企业在原渠道支付。
(二)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实行工伤医疗期。工伤医疗期的时间由指定的治疗医院提出意见,经企业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工伤医疗期按照伤害程度确定为1个月至24个月,严重工伤需要延长医疗期的,最长不超过36个月。
工伤医疗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三)工伤医疗期间享受下列保险待遇:
1.到指定医院治疗,所需的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就医路费全额报销;经批准转外地治疗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按因公出差的标准报销。
医疗费用支付渠道:住院职工按《上海市城镇企业职工住院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支付,其余门诊职工按现行规定执行。
2.住院治疗期间,按照本市企业职工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三分之二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院确定需护理的,按医院护工标准发给护理费。
3.改发工伤津贴。工伤津贴标准为工伤职工负伤前十二个月内平均月工资性收入。
4.企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四)职工因工负伤医疗终结合或医疗期满,经劳动能力鉴定确定为致残待级的,享受下列保险待遇:
1.致残一级至十级的,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补助金标准,根据不同致残等级,分别为24个月、22个月、20个月、18个月、16个月、14个月、12个月、10个月、8个月、6个月伤残职工负伤前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2.致残一级至四级的,退出生产、工作岗位,发给定期伤残抚恤金。伤残抚恤金以本人负伤前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不含由全国和市统一规定的副食品补贴和物价补贴)为计发基数。根据不同的致残等级,标准分别为90%、85%、80%、75%。全国和市统一规定的副食品补贴和物价补贴全额发给。职工易地安家的,发给标准相当于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的安家补助费。所需车船费、旅馆费、行李搬运费和伙食补助费,按照本企业职工因工出差标准报销。
3.致残一级至四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分别按《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上海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上海市私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上海市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养老保险办法》规定计发养老金。养老金标准低于本市规定的工伤职工定期伤残抚恤金标准的,可由企业补足到定期伤残抚恤金标准。
4.致残一级至三级,按月发给护理费。护理费标准,根据不同等级,分别为50%、40%、30%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5.致残五级至十级的,原则上由企业安排适当工作。如本人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经企业同意或致残职工因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等被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应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补助金标准为五级30个月、六级25个月、七级20个月、八级15个月、九级10个月、十级5个月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6.致残职工需安装假肢、镶牙和配置三轮车等补偿功能器具的,经医疗机构提出意见,企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审核,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其购置、安装和维修费用按国产普及型标准报销。
(五)职工因工死亡,应按照以下规定发给丧葬补助金,供养直系亲属定期抚恤金和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
1.发给丧葬补助金,标准为6个月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2.按月发给供养直系亲属定期抚恤金,直到失去供养条件时止。
3.发给直系亲属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标准为:因工伤事故直接死亡或在医疗期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为50个月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医疗终结或医疗期满,被鉴定为致残一级至四级后旧伤复发死亡的,为25个月本人负伤前本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4.职工因工伤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因病死亡的,发给工伤死亡丧葬补助金和供养直系亲属定期抚恤金,不享受直系亲属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
(六)定期伤残抚恤金、护理费和供养直系亲属定期抚恤金标准,由市劳动局根据本市上职工工资增长的一定比例每年调整一次。
(七)本通知工伤范围
(一)9、10的交通事故,经劳动部门认定为工伤的,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若交通事故赔付已包括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的,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发给。但交通事故,赔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可由企业补足差额部分。
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致残的其他工伤保险待遇按本规定执行。
(八)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意外事故失踪的,从事故发生的下个月起三个月内,本人工资照发。从第四个月起停发工资,对失踪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按月发给供养直系亲属定期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的50%。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发给丧葬补助金和其余待遇。当失踪人重新出现并经法院撤消死亡结论的,已领取的工伤待遇应当退回。
(九)劳动关系在企业的出国、出境人员,在境外负伤、致残或者死亡的,应当由境外有关方面承担伤害赔偿责任的,企业或者有关单位应当向外方索取伤害赔偿。外方给付的赔偿金应归职工或者其亲属所有,但需偿还企业或者有关单位垫付的费用。
对于获得境外伤害赔偿的,不再发给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其他待遇照发。
境外伤害赔偿金低于本市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企业补足差额部分。
五、企业实行租赁、兼并、转让、分立时,继续经营者必须承担原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责任。职工停薪留职、劳务输出被借调或者聘用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由借调或者聘用和用工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六、本通知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七、本通知自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起实施。本通知实施以前发生的工伤事故,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工伤医疗未终结或医疗期未满的,其待遇标准可按本通知执行。
八、本通知实施后,上海市劳动局《关于适当调整本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通知》[沪劳保发(92)76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劳动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11.5
劳动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 劳部发〔1996〕2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上海市、广东省、武汉市社会保险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配合《劳动法》的贯彻实施,我部制定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现予以发布,自1996年10月1日起试行。现就贯彻执行《试行办法》,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对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各地劳动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险机构都要有专人负责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及时掌握情况,制定并落实工作制度和具体措施。请各地区在9月底之前落实负责工伤保险的工作机构,并将机构名称、直接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和地址告我部社会保险司。
二、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的1100多个市县进行了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到今年底,要争取全国35个大中城市按《试行办法》实现改革,全国市县覆盖面要力争达到50%,到本世纪末,要有90%以上的市县实现改革。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的进度还可以更快一些。各地区应当制定具体的进度计划,抓紧实施到位。工伤保险应当覆盖所有城镇企业及其职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在乡镇企业开展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三、建立机制,促进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相结合。要认真制定和严格执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通过工伤保险的奖惩机制促进安全生产和工伤、职业病的预防。在工作中,社会保险行政机构、安全监察机构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互相支持与配合,劳动(劳动人事)厅、局负责人要加强领导和协调。
四、统筹平衡,加强基金管理。各地要在认真、细致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工伤保险费率。目前平均工伤保险费率一般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尽量减轻企业负担。同时,要切实保证《试行办法》规定的工伤待遇支付和社会服务项目的落实到位,克服和防止基金结余过多的现象。已经开展改革试点的地区,要按照《试行办法》规范各项待遇标准和费用项目,重新测算并适当调整费率。实行改革满五年的地区,要在今年底以前做好差别费率调整工作。
五、认真贯彻评残标准,加强劳动鉴定工作。国家技术监督局已批准并印发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国家标准GB/T16180-1996),于今年10月实施。目前还没有组建劳动鉴定机构的地区要尽快组建起来,并开展鉴定工作;已经组建的地区也要根据《试行办法》的要求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制度。所有从事劳动鉴定工作的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国家评残标准。劳动部门应当针对实际情况组织专门培训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任用、聘用劳动鉴定人员的重要依据。
六、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要采取组织宣传周、印发宣传品、电视讲座、窗口咨询、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运用试点效果和本地区的实例,对工伤保险和劳动鉴定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标准和实施办法,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使企业、职工和社会各界理解与支持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并报我部备案。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请及时告我部社会保险司。
------------------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工伤范围及其认定 第三章 劳动鉴定和工伤评残 第四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五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六章 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第七章 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八章 企业和职工责任 第九章 争议处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分散工伤风险,促进工伤预防,根据《劳动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职工必须遵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设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工伤职工提供经济补偿和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第四条 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按照本办法和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保障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五条 工伤保险要与事故预防、职业病防治相结合。企业和职工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六条 职工发生工伤或者患职业病后,应当得到及时救治。各地应当依据本地区社会经济条件,逐步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职工从事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
第七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经办工伤保险业务(以下简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待遇支付,以及工伤职工的管理服务等工作。
第二章 工伤范围及其认定
第八条 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
(二)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工作的;
(三)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职业病的;
(四)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五)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
(六)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的;
(七)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
(八)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或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九)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
(一)犯罪或违法;
(二)自杀或自残;
(三)斗殴;
(四)酗酒;
(五)蓄意违章;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企业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申请期限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工伤职工本人或者其亲属没有可能提出申请的,可以由本企业工会组织代表工伤职工提出待遇申请。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应当经企业签字后报送。企业不签字的,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可以直接报送申请。
第十一条 劳动行政部门接到企业的工伤报告或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后,应当组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进行调查取证,在七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决定。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三十日。
认定工伤应当根据以下资料:
(一)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
(二)指定医院或医疗机构初次治疗工伤的诊断书和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属于轻伤无需到医院治疗的,由企业医生开具工伤诊断书;
(三)企业的工伤报告,或者劳动行政部门根据职工的申请进行调查的工伤报告。
工伤认定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和企业。
第十二条 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或者在抢险救灾中失踪的,其亲属或者企业应当向企业所在地公安部门、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认定因工死亡。
第三章 劳动鉴定和工伤评残
第十三条 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治愈或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者医疗期满仍不能工作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并定期复查伤残状况。
第十四条 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当按国家制定的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国家标准GB/T16180-1996)(以下简称评残标准),对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伤残后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和护理依赖程度进行等级鉴 定。符合评残标准一级至四级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五级至六级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七级至十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伤残待遇的确定和工伤职工的安置以评定的伤残等级为主要依据。
第十五条 省、地(市)、县(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由当地劳动、卫生等行政部门和工会组织的主管人员组成。劳动鉴定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同级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劳动鉴定的日常工作。
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当委托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或者聘请具有鉴定资格的医生组成专家组进行伤残等级和护理等级鉴定,也可以设立劳动鉴定检查中心开展鉴定工作。
第十六条 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工伤评残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工伤保险政策法规。
劳动鉴定委员会聘请参加鉴定的医生应具有中级以上医学技术职称,并由该委员会发给聘书。
劳动鉴定人员在进行劳动鉴定时,应当全面了解被鉴定人情况,严格执行工伤保险政策法规和评残标准,客观公正地作出鉴定结论。劳动鉴定人员实行回避制度。
第四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 职工因工负伤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或职业病所需的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就医路费全额报销。
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疗的,按照当地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三分之二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批准转外地治疗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按照本企业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范围的疾病,其医疗费用按照医疗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实行工伤医疗期。
工伤医疗期是指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停止工作接受治疗和领取工伤津贴的期限。工伤医疗期应当按照轻伤和重伤的不同情况确定为一个月至二十四个月,严重工伤或者职业病需要延长医疗期的,最长不超过三十六个月。工伤医疗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工伤医疗期的时间由指定治疗工伤的医院或医疗机构提出意见,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并通知有关企业和工伤职工。
第十九条 工伤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停发工资,改为按月发给工伤津贴。工伤津贴标准相当于工伤职工本人受伤前十二个月内平均月工资收入。工伤医疗期满或者评定伤残等级后应当停发工伤津贴,改为享受伤残待遇。
第二十条 工伤职工经评残并确认需要护理的,应当按月发给护理费。
护理等级根据进食、翻身、大小便、穿衣及洗漱、自我移动五项条件,区分为全部护理依赖、大部分护理依赖和部分护理依赖三个等级。护理等级由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
工伤护理费依照上述护理等级分别按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五
十、百分之四
十、百分之三十发给。
第二十一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辅助生产劳动需要,必须安置假肢、仪眼、镶牙和配置代步车等辅助器具的,按国内普及型标准报销费用。
第二十二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终止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发给工伤伤残抚恤证件,并享受以下待遇:
(一)按月发给伤残抚恤金,标准分别为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九十至百分之七十五。其中:一级百分之九十,二级百分之八十五,三级百分之八十,四级百分之七十五。
(二)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相当于伤残职工本人十八至二十四个月工资。其中:一级二十四个月,二级二十二个月,三级二十个月,四级十八个月。
(三)患病时按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对其中执行由个人负担部分有困难的,由工伤保险基金酌情补助。
(四)易地安家的,发给相当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的安家补助费。旅途所需车船费、旅馆费、行李搬运费和伙食补助费,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第二十三条 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并按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领取待遇的,到达退休年龄时,继续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伤残抚恤金。伤残抚恤金低于按养老保险规定计发的养老金标准的,应当按养老金的标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部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时应将该职工在养老保险基金中个人帐户的个人缴费部分转入工伤保险基金。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的,原则上由企业安排适当工作,并可以享受以下待遇:
(一)按伤残等级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相当于伤残职工本人六至十六个月工资。其中:五级十六个月,六级十四个月,七级十二个月,八级十个月,九级八个月,十级六个月。
(二)因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时,由所在单位发给在职伤残补助金,标准为工资降低部分的百分之九十,本人技能提高而晋升工资时,在职伤残补助金予以保留。
(三)旧伤复发经确认需要治疗和休息的,按照本办法规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和工伤津贴。
(四)伤残程度被评为五级和六级且企业难以安排工作的,按月发给相当于本人工资百分之七十的伤残抚恤金。
(五)伤残程度被评为七至十级,职工本人愿意自谋职业并经企业同意的,或者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合同后本人另行择业的,可以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死亡,应按照以下规定发给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的标准发给。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发给由死者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死者的亲属。其标准为:配偶每月按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四十发给,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按百分之三十发给,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加发百分之十。抚恤金总额不得超过死者本人工资。供养亲属的范围和条件按照现行的有关规定执行,供养亲属失去供养条件时不再享受该项抚恤金。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职工平均工资四十八个月至六十个月的金额,具体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符合第二十二条规定享受伤残抚恤金期间死亡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全额标准的百分之五十发给。
第二十六条 工伤伤残抚恤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上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一定比例每年调整一次。
第二十七条 领取伤残抚恤金的职工和因工死亡职工遗属,本人自愿一次性领取待遇的,可以一次性计发有关待遇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具体计发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第二十八条 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了医疗费、丧葬费、护理费、残疾用具费、误工工资的,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应待遇(交通事故赔偿的误工工资相当于工伤津贴)。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先期垫付有关费用的,职工或其亲属获得交通事故赔偿后应当予以偿还。
(二)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已由伤亡职工或亲属领取的,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发给。但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
(三)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致残的,除按照本条
(一)、(二)项处理有关待遇外,其他工伤保险待遇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四)由于交通肇事者逃逸或其他原因,受伤害职工不能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的,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本办法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五)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帮助职工向肇事者索赔,获得赔偿前可垫付有关医疗、津贴等费用。
第二十九条 职工因公外出期间因意外事故失踪的,从事故发生的下个月起三个月内,本人工资照发,从第四个月起停发工资,对失踪职工的供养亲属按月发给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百分之五十。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发给丧葬补助金和其余待遇。当失踪人重新出现并经法院撤销死亡结论的,已领取的工伤待遇应当退回。
第三十条 出国、出境人员的劳动关系在国内并参加工伤保险的,在境外负伤、致残或者死亡时,应当由境外有关方面承担伤害赔偿责任的,我国有关单位应当向外方索取伤害赔偿。外方给付的赔偿金应归当事人或者其亲属所有,但需偿还有关单位垫付的费用。对于获得境外伤害赔偿的,国内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发给,有关单位或者国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可以按照本办法发给其他待遇。境外伤害赔偿金低于国内工伤保险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有关单位或者国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出国、出境人员应当由我方承担伤害赔偿责任的,按照本办法执行。参加国内工伤保险的单位外派劳务或者到外国承包工程的,应当到劳动部办理有关证明。
第三十一条 享受伤残抚恤金或者供养亲属抚恤金的人员到境外定居后,可以凭生存证明继续领取抚恤金,也可以按照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一次性领取有关待遇,并同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生存证明应每年向支付抚恤金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一次。
第三十二条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在执行劳动教养期间或者犯罪服刑期间,其工伤保险待遇可以发给。
第五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工伤医疗费、护理费、伤残抚恤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其他费用暂按原渠道支付。
第三十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按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统一筹集,存入银行开设的工伤保险基金专户,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挤占。工伤保险基金应当留有一定的风险储备金,不足时由同级政府临时垫支。
第三十五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项目构成:
(一)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三)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资金。
第三十六条 工伤保险费由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渠道列支。企业的开户银行按规定代为扣缴。
第三十七条 工伤保险费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差别费率。
行业工伤风险分类和差别费率标准,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根据死亡事故和职业病的统计及统筹费用进行测算,征求企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提出办法,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每五年调整一次。
第三十八条 劳动行政部门对企业上一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情况进行评估,适当调整企业下一工伤保险费率,实行浮动费率。评估时不得向企业收费。企业发生工伤和职业病及使用工伤保险基金超过控制指标的,应当在行业标准费率的基础上提高费率;低于控制指标的,应当降低费率。控制指标由地(市)级劳动行政部门提出意见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企业工伤保险费率的调整幅度为本行业标准费率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四十。
第三十九条 工伤保险基金按下列项目支出:
(一)统筹项目支付的待遇;
(二)事故预防费;
(三)职业康复费用;
(四)安全奖励金;
(五)宣传和科研费;
(六)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
(七)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经费。
以上各项费用支出占工伤保险基金的比例及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的支出项目应当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的征集、管理、支付等办法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拟定,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六章 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第四十一条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当配合劳动行政部门督促企业贯彻落实国家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采取宣传、教育、检查和奖惩等措施,并支持工伤和职业病预防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教育职工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对于当年未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或者其发生率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从该企业当年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用中返还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给企 业,用于安全生产宣传和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奖励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适当补偿企业为降低事故和职业病而先期投入安全生产设施、设备建设中的部分资金不足。具体办法由各地区规定。
第四十二条 有条件的地区应当通过工伤保险基金提留、民间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逐步兴办工伤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工伤残疾人员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应当利用现有条件,可以与有关医院、疗养院联合举办,也可以建立工伤康复中心。
第四十三条 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需要通过专门培训恢复或者提高劳动能力的工伤残疾人,劳动行政部门及企业应当积极组织专门培训,所需费用可以在工伤保险基金的职业康复费用中支付。
第七章 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以中心城市或者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收缴和管理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二)协助劳动行政部门对工伤保险申请进行调查取证,确定工伤补偿;
(三)与有关医院和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合同,管理工伤医疗和职业康复事业;
(四)进行工伤保险统计;
(五)支持和配合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的监督检查;
(六)开展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的宣传、教育和咨询;
(七)承担劳动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五条 工伤职工应当到工伤医疗合同医院进行治疗,紧急时可以到就近医院或者医疗机构救治。工伤职工需要转院治疗或者到外地就医的,由工伤合同医院提出意见,并须经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批准。
第四十六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丧葬事宜的办理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十七条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接受省级、地(市)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的监督。
第八章 企业和职工责任
第四十八条 企业实行租赁、兼并、转让、分立时,继续经营者必须承担原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责任,并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工伤保险登记。建设工程由若干企业承包或者企业实行内、外部经营承包时,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的劳动关系所在企业负责。职工被借调或者聘用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由借调或者聘用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第四十九条 企业必须落实工伤医疗抢救措施,确保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并做好工伤预防、病伤职工管理和伤残鉴定申报工作。没有条件设立医务室的企业,应当请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推荐医生兼职管理。
第五十条 企业必须如实申报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及时报告工伤和职业病情况,不得瞒报、虚报。劳动行政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人员调查了解工伤保险情况时,企业应当给予配合和协助。
第五十一条 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劳动关系终止、解除时或者转换工作单位时,应当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发现患有职业病的,由原工作单位负责工伤保险的处理工作;在新单位发现患有职业病的,由新单位负责工伤保险的处理工作。
第五十二条 职工应当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服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指导,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第五十三条 工伤职工或者其亲属申请工伤待遇时,应当如实反映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现场证人和本人工资收入、家庭成员等情况。劳动行政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调查了解工伤情况时,有关职工、当事人或者亲属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情况。
第五十四条 工伤职工经过劳动鉴定确认完全恢复或者部分恢复劳动能力可以工作的,应当服从企业的工作安排。
第九章 争议处理
第五十五条 工伤职工及其亲属,在申报工伤和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时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六条 工伤职工及其亲属或者企业,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待遇支付决定不服的,按照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五十七条 职工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申请复查;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复查鉴定最终结论由省级劳动鉴定机构作出,复查鉴定程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鉴定委员会规定。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职工本人工资,是指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死亡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收入。计发工伤保险待遇时,本人工资收入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百分之七十五的,以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百分之七十五为计发基数;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以上的,以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为计发基数。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病,其范围、名称按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和所附的“职业病名单”执行,职业病的诊断按照《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条 本办法所称因工死亡,是指因工伤事故或者职业中毒直接导致死亡、工伤或者职业病医疗期间死亡、工伤旧伤复发或者职业病旧病复发死亡,以及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享受伤残抚恤金期间死亡。
第六十一条 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发生伤亡事故的,可以参照本办法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待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向有关学校和企业收取保险费用。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的工伤保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办法。
第六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并报劳动部备案。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起试行。
第五篇: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
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通知
(云劳社办[2006]183号)
各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行业单位: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云政发〔2003〕185号),为切实保障企业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基本生活,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增加企业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及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整范围
2005年12月31日前按月领取伤残津贴(原称伤残抚恤金)、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的一至六级工伤人员及供养亲属。
二、调整标准
(一)工伤1-4级伤残津贴:每人每月增加150元。
(二)生活护理费:每人每月增加80元。
(三)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每人每月增加100元。
三、按月领取伤残津贴的五级和六级工伤职工,由用人单位以其原领取的伤残津贴为基数,按照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随在职职工工资增长同步提高其伤残津贴。企业平均工资负增长的,伤残津贴不降低。
四、资金渠道
本次调整待遇的所需资金,与其原领取待遇的资金渠道一致。即参加工伤保险后发生工伤的1-4级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5-6级人员伤残津贴、未参加工伤保险或参加工伤保险前发生工伤的1-4级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及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由用人单位支付。
五、各州、市劳动保障局、各有关行业单位要按照本通知精神,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九月三十日
发布部门:云南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6年09月30日 实施日期:2006年09月30日(地方法规)